搜尋結果:郭麗萍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91-200 筆)

北簡
臺北簡易庭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簡字第5582號 原 告 崇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葉燦鍊 訴訟代理人 黃國益律師 許雅筑律師 被 告 林宗毅 訴訟代理人 張銘珠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應再開言詞辯論。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4

TPEV-113-北簡-5582-20250214-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簡字第8698號 反 訴 原告 即 被 告 裕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嚴陳莉蓮 訴訟代理人 季佩芃律師 反 訴 被告 即 原 告 陳柏霖 訴訟代理人 陳祥彬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反訴原告之反訴駁回。 反訴訴訟費用由反訴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反訴之標的,如專屬他法院管轄,或與本訴之標的及其 防禦方法不相牽連者,不得提起。反訴,非與本訴得行同種 之訴訟程序者,不得提起。當事人意圖延滯訴訟而提起反訴 者,法院得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260條定有明文。其立 法理由載明:「反訴為一種新訴,非僅為攻擊或防禦方法也 ,然當事人因重大過失,使或以使訴訟終結延滯之意思,提 起反訴者,則應不許其提起」。又所謂「相牽連」,係指反 訴標的之法律關係與本訴標的之法律關係間,或為反訴標的 之法律關係與作為本訴防禦方法所主張之法律關係間,兩者 在法律上或事實上關係密切,審判資料有其共通性或牽連性 者而言。換言之,為本訴標的之法律關係或作為防禦方法所 主張之法律關係,與為反訴標的之法律關係同一,或當事人 兩造所主張之權利,由同一法律關係發生,或為本訴標的之 法律關係發生之原因,與為反訴標的之法律關係發生之原因 ,其主要部分相同,方可認為兩者間有牽連關係(最高法院 101年度台抗字第421號、98年度台抗字第1005號裁定參照) 。 二、反訴原告主張:反訴被告對其以「陳柏霖」名義,於民國92 年5月26日所簽發票面金額新臺幣(下同)42萬元本票1紙( 下稱系爭本票)之真正並無爭執,亦未爭執系爭本票原因關 係不存在,且未爭執已取得系爭本票價金42萬元之利益,是 以依票據法第22條第1項、第4項規定,縱系爭本票已罹於時 效,反訴原告仍得請求反訴被告償還系爭本票價款之利益, 又此部分與本訴有相牽連關係,爰依票據法第22條第4項規 定提起反訴等語。 三、經查,反訴被告於本訴部分,係以其前向本院聲請更生,經 本院以104年度司執消債更字第127號更生事件(下稱系爭更 生事件)受理,並於l05年ll月15日裁定認可更生方案,其 已履行更生方案完畢,反訴原告未申報系爭本票債權,依消 費者債務清理條例第73條第1項規定,該本票債權視為消滅 為由,請求確認兩造間就系爭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不存在; 另以系爭本票債權之請求權已因時效完成而消滅為由,請求 確認兩造間就系爭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之請求權均不存在。 被告不得持系爭本票及其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對原告聲請 強制執行。是以本訴之訴訟標的為「票據關係」及異議權(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395號裁判意旨參照),而反訴原 告係請求反訴被告應返還系爭本票所擔保之系爭貸款契約債 務之利益,該反訴之訴訟標的為「利益償還請求權」,則此 兩訴之訴訟標的之法律關係不同,且審判資料並無共通性或 牽連性。是本件反訴並不符合「為本訴標的之法律關係或作 為防禦方法所主張之法律關係,與為反訴標的之法律關係同 一,或當事人兩造所主張之權利,由同一法律關係發生,或 為本訴標的之法律關係發生之原因,與為反訴標的之法律關 係發生之原因,其主要部分相同,方可認為兩者間有牽連關 係」之要件。綜上,本件反訴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 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抗告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4

TPEV-113-北簡-8698-20250214-2

北簡
臺北簡易庭

給付承攬報酬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                  113年度北簡字第1258號 原 告 邱柏竣 訴訟代理人 葛彥麟律師 阮聖嘉律師 被 告 愛丽絲生活事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李菁菁 訴訟代理人 李岳洋律師 謝芷瑄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承攬報酬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15日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拾陸萬柒仟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十分之七,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壹拾陸萬柒仟 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公司之執行長李翊霏前以通訊軟體LINE聯絡 原告,約定於民國112年10月29日至新北市○○區○○路0段000 巷0號2樓及同路段268號7樓(下合稱系爭工作址),由原告 提供車輛工具(含26噸吊卡、50噸吊車、130噸吊車、吊裝 平台)及操作人員,進行被告設備之吊運工作,並約定報酬 計算方式如附表所示(下稱系爭契約)。原告履行系爭契約 之工作時間為12.5小時,被告應給付原告之包日費用(自8 時起至17時止)共新臺幣(下同)147,000元,加班費用( 自17時起至21時30分止,加班4.5小時)共90,000元,合計2 37,000元(計算式如附表所示)。又原告已履行契約完畢, 被告拒不依約給付報酬予原告,已構成不當得利,且原告應 於系爭吊運工作完成之時即同日給付報酬,被告迄未給付已 構成遲延。爰依民法第179條、第203條、第227條第1項、第 229條第1項及第490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訴,並聲明:被告應 給付原告237,000元,及自112年10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5%計算之利息;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答辯聲明及理由 (一)兩造於112年10月28日成立系爭契約,約定於翌日即29日 由原告出具機具與人員,於系爭工作址進行吊運作業,除 「吊裝平台費用已包含在26噸吊卡包日費用內」外,其餘 計算方式如附表所示,當日人員包含吊車司機1名、吊掛 指揮手1名、吊裝平台師傅2名及吊卡車司機1名,共5名。 又原告於112年10月28日以LINE訊息稱「26噸吊卡含載運 平台,以及一天現場小搬運總費用26,000」,即26噸吊卡 車包日費用26,000元已內含吊裝平台包日費用;嗣被告以 LINE訊息稱「明天吊車使用時間8小時為早上8點到下午5 點,130噸八小時、50噸八小時、26噸吊卡車八小時」, 原告稱「是的」,顯見被告並未提及吊運平台使用時間, 足徵兩造合意吊裝平台包含在吊卡車包日費用中,原告不 得另行請求吊裝平台包日費用30,000元。 (二)且兩造合意包日工時為8時至17時,扣除中午用餐1小時, 共計8小時。依原告於LINE訊息中稱「我們是採一人一半 喔。踩車時間算你們的,收車時間算我們的」,兩造約定 由機具踩車運作起算工時,機具收車時間不納入工時。惟 當日原告提供之機具與人員遲至10時才開始踩車啟動進行 吊運作業,與兩造約定8時踩車進行吊運作業未合,包日 工時應以10時開始起算;且原告提出之影片畫面右上角處 顯示「NN-67」若為車牌號碼,與原告LINE對話紀錄提供 當日出具車輛之車牌號碼(KK-25、NN-25、KEJ-8357)不 同;又依吊車衛星定位紀錄影片所示,原告出具車輛分別 於112年10月29日8時20分許、同日9時許、同日9時49分許 到達系爭工作址,工時應以全部車輛到場之時點起算,抑 或至少以各車輛抵達現場時點起算,而非概以8時起算, 原告主張其3台車輛均於當日早上8時到場待命,應由其負 舉證責任。 (三)又原告於LINE訊息中稱「收車時間算我們的…你們的東西 如果最後一吊是17:00結束,那麼就是7:00∼17:00是9小時 」,可見工作時數應以當日停止吊運時為結算時間,而非 以原告離開現場為準。本件吊卡車司機因故於當日19時離 開吊運作業現場,並將吊盤帶離,而原告並無調派他人替 補,故26噸吊卡車於19時後並無實際進行吊運作業,其餘 人員在無吊運工具之情形下,於19時後亦無從進行吊運作 業。且被告員工趙俊翔於當日19時已離開吊運現場,而其 為管理現場門鎖鑰匙之人,原告顯無從繼續吊運工作,是 原告並無於當日加班至21時30分之事實,原告所提影片至 多僅證明車輛定位於何處,不足證明原告當日21時30分許 仍從事承攬作業。 (四)再原告並未完成工作物,被告無庸依民法第490條第1項之 規定給付原告承攪報酬,亦無構成給付遲延。縱認被告有 構成給付遲延,原告實際包日工時為當日10時至19時,於 扣除中午用餐1小時,共計8小時,於19時後,原告出具之 機具與人員並無實際加班事實,被告毋庸另支付加班費。 是以縱認被告需支付報酬,亦僅需支付機具項目為130噸 吊車、50噸吊車及26噸吊卡車之包日費用,共117,000元 (計算式:65,000+26,000+26,000=117,000)。 (五)另兩造間既已成立系爭契約,原告不得請求不當得利。 (六)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宣 告免為假執行。    三、原告主張兩造簽訂系爭契約,約定於112年10月29日由原告 提供車輛工具(含26噸吊卡、50噸吊車、130噸吊車、吊裝 平台)及操作人員,至系爭工作址,為被告進行設備吊運之 工作,並約定報酬計算方式如附表所示,而原告已進行吊運 作業,被告迄未給付報酬予原告之事實,業據其提出兩造間 LINE對話紀錄、原告履行工作之影片光碟、原告吊運車輛之 之GPS定位紀錄影片光碟等件為證(本院卷第25至38頁), 被告則爭執下列事項:1.吊裝平台費用不應另計,此包含在 26噸吊卡車包日費用內;2.原告履行本件吊運工作之時間並 非自當日8時起至21時30分許,其餘事實並不爭執,堪信為 真實。 四、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稱承攬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他方完成一定之工作 ,他方俟工作完成,給付報酬之契約;報酬,應於工作交 付時給付之,無須交付者,應於工作完成時給付之,為民 法第490條第1項、第505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當事人主張 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 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 ,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 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 ,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最高法 院17年上字第917號判例參照)。 (二)本件原告主張兩造本件約定報酬計算方式如附表所示,而 被告抗辯吊裝平台費用不應另計,此包含在26噸吊卡車包 日費用內等語。查依原告所提之兩造間LINE對話紀錄所示 ,於112年10月27日,原告稱「吊車130噸一天6.5萬、吊 裝平台4萬(這個部分明天才能跟你確認尺寸)…*吊裝平 台的費用有含兩位師傅幫忙控制高低穩定的師傅*吊裝平 台費用也含載運*」、「當天人數:吊車司機1位、吊掛指 揮手1位、控制吊裝平台師父2位、載運吊裝平台的吊卡司 機1位」;於112年10月28日,原告稱「等報價」、被告稱 「這個最小的我知道比較便宜再麻煩你剛好也可以用」、 原告稱「吊裝平台215x400」、「平台出租費用30000,含 兩人會協助平台吊升上樓」、「26噸吊卡含載運平台,以 及一天現場小搬運總費用26000,50螃蟹一天總費用26000 、130吊車總費用65000」、「明天吊車使用時間是8小時 為一天,超過加班費另計。130噸八小時後每小時+9000、 50噸八小時後每小時+4000、26噸吊卡車八小時後每小時+ 3000、吊裝平台八小時後每小時+4000」,後被告稱「明 天吊車使用時間是8小時為早上8點到下午5點,130噸八小 時、50噸八小時、26噸吊卡車八小時」(本院卷第25至32 頁)。據此可知,原告已就吊裝平台出租費用八小時部分 報價30,000元,含二人協助平台吊升上樓,八小時後每小 時加4,000元費用;另就26噸吊卡車含載運平台及現場小 搬運八小時部分報價26,000元,八小時後每小時加3,000 元費用,吊裝平台之費用顯高於26噸吊卡車,自無包含於 26噸吊卡車包日費用內之理。至於26噸吊卡車「含載運」 平台部分,僅就載運不另計價,尚非使用平台不另計價; 又被告雖稱「明天吊車使用時間是8小時為早上8點到下午 5點,130噸八小時、50噸八小時、26噸吊卡車八小時」, 惟其係就「吊車」使用時間為確認,尚難據此排除「吊裝 平台」部分之費用,故被告抗辯吊裝平台不能計算報酬云 云,為無足採。 (三)另原告主張其自當日8時起工作至21時30分止之事實,為 被告所否認,依前揭說明,應由原告舉證證明。而依原告 所提供之本件130噸吊車、50噸吊車及26噸吊卡車之歷史 軌跡定位紀錄(經被告截圖翻拍)所示,堪認本件130噸 吊車(車號00-00號)、50噸吊車(車號00-00號)及26噸 吊卡車(車號000-0000號),分別約於8:29(車號000-00 00號)、7:29(車號00-00號)、8:00(車號00-00號)即 到系爭工作址附近,且車速極為緩慢(本院卷第219至227 頁),堪認證人鄧世翊到庭證述:因為業主沒有提供確切 停車位置,才會在附近移動等語,堪以採信。又依兩造間 LINE對話紀錄所示,被告稱「八點開始五點結束,不含你 們收機器跟裝機器的時間吧?」,原告稱「我們是採一人 一半喔。踩車時間算你們的,收車時間算我們的。你叫我 們7:00到,我們就是7:00開始算」、「到l6:00算八小時 (中午有扣一小時休息)」、「7:00到就是7:00算,做到 l6:00你們的東西剛好吊好了,就是算一天」、「你們的 東西如果最後一吊是17:00結束,那麼就是7:00~17:00是9 小時(加班一小時)」、「收車時間我們不會跟你們算」 、被告稱「那你們還是八點來好了,所以是八點到下午五 點」、「明天吊車使用時間是8小時,為早上8點到下午5 點」,原告稱「是的」(本院卷第131至132頁),是堪認 兩造係合意本件八小時之工作時間係自原告到場進行踩車 (依原告所稱:即吊運前之前置作業,吊車有4個支撐座 ,此4支要踩地等前置工作)起算至最後1吊之時間,原告 雖主張只要到場就起算工時,惟查本件既係承攬吊運契約 ,倘原告僅到場,而不進行踩車即吊運之前置作業,即起 算工作時間,自非合理,是應認兩造合意自踩車起算工作 時間。參酌上述三車到場時間,及本件需26噸吊卡車(車 號000-0000號)到場方能吊運,而26噸吊卡車約於當日8 時29分許始到系爭工作址附近,業如前述,原告主張自8 時起算工作時間,即難採信。另參酌被告員工趙俊祥到庭 證述:當日伊約於9時30分許到達系爭工作址,吊運工作 則從10時開始等語,衡以踩車需一定時間,被告抗辯本件 應自10時起算工作時間,亦非合理,本件爰以9時起算工 作時間。又被告抗辯26噸吊卡車(車號000-0000號)之司 機於該日19時即已離開,無從進行吊運工作,並提出相關 兩造間LINE對話紀錄為佐,原告亦未提出反對意見之證明 ,僅得認定本件工作時間應算至19時止。綜上,本件吊運 時間應認自9時起算至19時止,中間休息1小時用餐,共計 9小時,並以包日費用八小時為147,000元,加計延時1小 時之費用20,000元計算,以上合計167,000元。又兩造僅 約定吊運工作時間,並未具體約定吊運項目,故原告依被 告現場指示進行吊運工作,即屬完成工作。而報酬,應於 工作交付時給付之,無須交付者,應於工作完成時給付之 ,故原告依約請求被告應給付167,000元及自工作完成之 翌日起算之遲延利息,即屬有據;逾此部分之請求,即不 能准許。          (五)末按「契約與不當得利,雖皆屬於債之發生原因,惟二者 之請求權並不能相容。前者之請求權乃基於一定契約而生 之某種給付的權利,後者乃無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致他 人受損害;倘當事人間有契約關係存在,則一方因他方之 給付受有利益,即有法律上之原因,自不成立不當得利」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1863號裁判要旨參照。查本件 原告既主張依承攬契約請求被告給付報酬,則兩造間既有 系爭契約關係存在,自不成立不當得利。  五、從而,原告依系爭契約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67,000元 ,及自112年10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所為之請求,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於本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本件原告勝訴部分,係就民事訴訟法第427條訴訟適用簡易 程序所為被告敗訴判決,依同法第389條第1項第3款規定, 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同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被 告如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行 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區○ ○○路0 段000 巷0 號)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 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附表(單位:新臺幣) 車輛及機具     包日費用 (自8時起至17時止,中間休息1小時,共8小時)   加班費用 (每小時計價) 26噸吊卡車         26,000元    3,000元 50噸吊車         26,000元    4,000元 130噸吊車         65,000元    9,000元 吊裝平台         30,000元    4,000元 合計         147,000元    20,000元 備註: 一、包日費用:147,000元。 二、加班費用:自17時起至21時30分止,共4.5小時,計90,000元(計算式:20,000×4.5=90,000)。 三、以上合計237,000元。

2025-02-14

TPEV-113-北簡-1258-20250214-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                  113年度北簡字第8698號 原 告 陳柏霖 訴訟代理人 陳祥彬律師(法扶律師) 被 告 裕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嚴陳莉蓮 訴訟代理人 季佩芃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本票債權不存在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1 月15日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被告對原告如附表所示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於超過新臺 幣61,556元之範圍不存在。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十分之一,餘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 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存否不明確,原 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此種不安 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查原告主張被告持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0年度司執字第131316號債權憑證【下 稱系爭債權憑證;原執行名義:本院93年度票字第16004號 民事裁定(下稱系爭本票裁定)】為執行名義對原告聲請強 制執行,惟原告前已聲請更生事件(即本院104年度消債更 字第148號、104年度司執消債更字第127號事件,下稱系爭 更生事件)獲准,並已履行更生方案完畢之事實,業經本院 調取系爭更生事件卷宗查核無訛。原告既否認系爭本票裁定 債權,兩造就此債權存在與否已發生爭執,如不訴請確認, 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將有受侵害之危險,是以原告提起本件 確認之訴,即有確認之法律上利益。   二、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 之基礎事實同一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 2款定有明文。原告起訴時請求:確認被告依系爭本票裁定 所主張對原告之本票債權新臺幣(下同)142,508元及利息 債權均不存在。嗣於本院審理中追加聲明:確認被告依系爭 本票裁定所主張對原告之本票債權142,508元及利息債權之 請求權均不存在。被告不得持系爭本票裁定及其債權憑證為 執行名義,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本院卷第137頁),合於 前揭規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前向本院聲請系爭更生事件,經本院於民國 l05年ll月15日裁定認可更生方案,而原告已履行更生方案 完畢,並取得所有債權人所出具之清償證明書。本件被告對 原告主張系爭本票裁定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均係發生在 原告聲請更生前之債權,依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下稱消債 條例)第73條第1項規定,縱令被告未申報其債權,其債權 仍視為消滅。且被告是受讓其他人之債權,原告並不知債權 讓與情事,故未在系爭更生事件中將被告列為債權人,系爭 更生事件已有公告,被告自得查閱更生公告,並無不可歸責 之事由。縱被告能證明其未申報係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 被告亦僅能主張計算至法院裁定開始更生之日前1日(即l04 年8月5日)之債權,並比照更生條件以認定其應受償之債權 比例(即18.76%),於超過更生條件受償比例範圍部分,應 視為消滅。為此起訴請求:1.確認被告依系爭本票裁定所主 張對原告之本票債權142,508元及利息債權均不存在;2.確 認被告依系爭本票裁定所主張對原告之本票債權142,508元 及利息債權之請求權均不存在。被告不得持系爭本票裁定及 其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   二、被告答辯聲明及理由 (一)原告前向訴外人台灣歐利克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歐利克公 司)申辦汽車分期貸款,另就購車資金向訴外人第一商業 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建國分行(下稱第一銀行)簽署貸款暨 動產抵押契約書(下稱系爭貸款契約),並於92年5月26 日簽發系爭本票擔保債務履行。因原告未依約清償債務, 第一銀行於93年4月5日將系爭貸款契約債權、本票及動產 抵押之權利讓予歐利克公司,歐利克公司則執系爭本票向 本院聲請系爭本票裁定獲准。嗣因歐利克公司執系爭本票 裁定聲請強制執行未果,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於93年12月 23日核發債權憑證,且於96年10月15日換發債權憑證,又 歐利克公司於98年6月1日將系爭貸款契約債權、系爭本票 及該契約所生一切權利讓予被告,被告復聲請強制執行, 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於100年10月20日發系爭債權憑證。 (二)被告不爭執系爭本票債權142,508元及利息債權係發生於 系爭更生裁定前所生之債務。惟基於消債條例謀求消費者 經濟生活之重生機會之立法目的下,債務人與債權人均有 協同進行清算程序之法律上義務,無由將申報債權之義務 全數歸於債務人或債權人,原告實難推委其不知系爭債權 存在。且更生程序係由原告主動發起,被告執有數萬筆債 權,於未獲通知下,實難查知系爭更生程序,縱法院曾經 公告更生,非受通知之債權人、第三人或被告亦難知悉, 遑論被告並無每日查詢法院公告內容之義務。又被告曾於 l07年、l08年及ll0年間執系爭本票裁定聲請強制執行, 執行法院亦未曾發現系爭更生裁定存在。原告怠於向法院 申報系爭債權,導致被告未獲通知,被告具有不可歸責之 事由。 (三)再原告起訴時即已委任專業律師提起本件訴訟,並於起訴 狀中檢附債權憑證及繼續執行紀錄表,可認原告知悉時效 完成之事實,其於起訴狀承認被告對其有系爭債權存在, 僅辯稱被告具有可歸責原因而未依消債條件申報債權,依 消債條例規定抗辯時效消滅,或辯稱被告僅得請求原告給 付按更生前1日債權額依更生條例比例計算之金額,足認 原告已承認被告對其債權存在,依民法第129條第1項第2 款規定,原告已為拋棄時效利益之默示意思表示。且時效 完成之利益,一經拋棄,即恢復時效完成前狀態,債務人 不得再以時效完成而拒絕給付,是以原告之時效抗辯違反 禁止反言原則,為無理由。   (四)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件原告簽發系爭本票擔保系爭貸款契約債務履行,因原告 未依約清償債務,第一銀行將系爭貸款契約債權、本票及動 產抵押之權利讓予歐利克公司。歐利克公司則執系爭本票向 本院聲請系爭本票裁定獲准後,復執系爭本票裁定對原告聲 請強制執行未果,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於93年12月23日核發 債權憑證。嗣歐利克公司於98年6月1日將系爭貸款契約債權 、系爭本票及該契約所生一切權利讓予被告,被告聲請對原 告強制執行未果,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於100年10月20日核 發系爭債權憑證。其後原告向本院聲請系爭更生事件,經本 院以104年度消債更字第148號裁定原告自104年8月6日下午4 時起開始更生程序,並於l05年ll月15日以104年度司執消債 更字第127號裁定認可更生方案,原告已履行更生方案完畢 等情,有本院104年度司執消債更第127號民事裁定書暨確定 證明書、原告清償證明文件、本院113年度司執第89140號民 事執行命令、系爭債權憑證、系爭本票裁定、歐利克公司之 分期付款申請書、貸款暨動產抵押契約書、系爭本票、債權 移轉證明書、存證信函、93年12月23日債權憑證及債權讓與 契約書等件(均影本)在卷足佐(本院卷第11至41頁、第47 至48頁、第105至128頁),且經本院調取系爭更生事件卷宗 核閱屬實,並為兩造所不爭執,洵堪認定。  四、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債務人聲請更生時,應提出財產及收入狀況說明書及其債權人、債務人清冊」、「債務人依更生條件全部履行完畢者,除本條例別有規定外,已申報之債權未受清償部分及未申報之債權,均視為消滅。但其未申報係因不可歸責於債權人之事由者,債務人仍應依更生條件負履行之責」,消債條例第43條第1項、第73條第1項定有明文。而消債條例施行細則第30條之1亦規定,債務人依消債條例第73條第1項但書規定應履行之債務,準用同條例第55條第2項「前項未經債權人同意減免之債務,於更生方案所定清償期間屆滿後,債務人仍應負清償責任」之規定,即在更生方案所定清償期間屆滿後,債務人仍然應該負清償責任。又查消債條例第73條規定,其立法理由記載:「…惟債權人因不可歸責於己之事由,致未於更生程序申報或補報債權,如亦令其債權視為消滅,未免不公,爰設但書予以除外,明定債務人仍應依更生條件負履行之責,以兼顧該債權人之權益」。揆此說明,足見消債條例公告、申報制度之設,旨在求程序之安定及迅速進行,俾更生方案得及早確定,使未及參與之債權人同受其拘束,非在剝奪債權人依更生方案所得行使之實體法上權利。是債權人未申報債權是否不可歸責,允宜本諸兼顧債權人權益之立法意旨妥為認定,避免債權人依更生方案所得行使之實體法上權利遽遭剝奪之不公平結果(最高法院1l1年度台上字第1921號裁判意旨參照)。 (二)本件原告固主張被告係自他人受讓系爭本票債權,原告並 不知該債權讓與一事,故未在系爭更生事件中將被告列為 債權人,依消債條例第73條第1項規定,被告雖未申報其 債權,其債權仍視為消滅等語。惟查:    1.原告向本院聲請系爭更生事件,經本院104年度消債更 字第148號裁定自104年8月6日開始更生程序,而在系爭 更生程序前,被告已向法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多次, 此觀諸卷附系爭債權憑證暨繼續執行紀錄表自明(見本 院卷第123至128頁),含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於100年10 月20日核發系爭債權憑證(債權人已列被告公司),後 於102年、103年、104年間亦均有執行事件繼續執行, 是原告主張其不知被告因受讓而有系爭債權存在云云, 即難採信。    2.原告自承其於系爭更生程序中,未將被告列為債權人, 是系爭更生法院自無從依原告所提出之債權人清冊,將 申報債權與補報債權期間之公告送達被告。至消債條例 所定之公告,依第14條第2項規定,自最後揭示之翌日 起,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發生送達之效力,固對被告發生 擬制送達效力,然消債條例公告、申報制度之設,既是 為求程序之安定及迅速進行,俾更生方案得及早確定, 使未及參與之債權人同受其拘束,非在剝奪債權人依更 生方案所得行使之實體法上權利,自不得僅以法院已公 告申報債權與補報債權期間,遽謂債權人已知悉或可得 而知該公告內容,逕認債權人未申報債權係有可歸責之 事由。又原告於系爭更生程序開始前應可知悉被告之系 爭債權存在乙節,已如前述,自難認原告已盡據實陳報 債權人之義務。則原告未將被告列入債權人清冊,致系 爭更生法院裁定開始更生程序後,未向被告實際送達開 始更生程序後之公告及債權人清冊,被告辯稱其未實際 受通知而不知系爭更生法院依消債條例第47條第1項所 為之公告,而未於系爭更生程序申報債權,以致其未能 於系爭更生程序行使權利,係非可歸責於己之事由,即 可憑採。    3.綜上,被告未於系爭更生事件申報系爭債權,係因不可 歸責於被告之事由所致,縱原告已全部履行系爭更生事 件裁定認可之更生條件完畢,被告對原告之系爭債權, 於未超過系爭更生方案清償總比例18.76%部分,仍未消 滅。而被告以系爭本票裁定及系爭債權憑證對原告為強 制執行之金額為142,508元,及自94年7月30日起按年息 13%計算之利息,比照系爭更生事件之其他債權,計算 至裁定更生前一日即104年8月5日止,債權本金加利息 總額為328,123元,按系爭更生方案應清償總比例18.76 %計算,應為61,556元(元以下四捨五入)。則原告訴 請確認被告以系爭本票裁定主張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 ,於超過上述金額範圍部分不存在,核屬有據。 (三)另按民法第129條第1項第2款所謂之承認,為認識他方請 求權存在之觀念表示,僅因債務人一方行為而成立,此與 民法第144條第2項後段所謂之承認,須以契約為之者,性 質迥不相同。又債務人於時效完成後所為之承認,固無中 斷時效之可言,然既明知時效完成之事實而仍為承認行為 ,自屬拋棄時效利益之默示意思表示,且時效完成之利益 ,一經拋棄,即恢復時效完成前狀態,債務人顯不得再以 時效業經完成拒絕給付(最高法院50年台上字第2868號判 例參照)。經查,原告於本件起訴狀已記載「…而被告所 主張對原告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均係發生在原告聲請 更生前之債權…」等語(本院卷第7頁),則被告抗辯原告 已有承認系爭債權之事實,即非無憑,應堪採信。依上開 說明,系爭債權即恢復時效完成前狀態,原告不得再以時 效業經完成拒絕給付。故原告以系爭本票債權超過3年時 效而消滅為由,請求確認被告依系爭本票裁定所主張對原 告之系爭本票債權及利息債權之請求權均不存在,即無可 採。 (四)再查,本件原告就系爭債權憑證(原執行名義:系爭本票 裁定)之債務既未全數清償,且系爭債權已恢復為時效完 成前狀態,則原告請求被告不得持系爭本票裁定及其債權 憑證為執行名義對原告為強制執行,亦無從准許。    五、從而,原告請求確認被告就如附表所示之本票債權及利息債 權,於超過61,556元之範圍不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逾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於本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區○ ○○路0 段000 巷0 號)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 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附表: 發票日 票面金額 (新臺幣) 到期日 約定利息 備註 92年5月26日 42萬元 未載 年息13% 本票裁定:本院93年度票字第16004號

2025-02-14

TPEV-113-北簡-8698-20250214-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                  113年度北簡字第3252號 原 告 環宇世宬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余祈霖 訴訟代理人 楚怡萱 謝佳蓉 被 告 黃明山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交通)事件,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8 日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貳拾參萬陸仟零肆拾參元。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二分之一,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貳拾參萬陸仟 零肆拾參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按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訟法 第15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本件侵權行為地為臺北市中山區 ,本院自有管轄權。 二、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 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3款定有明文。查原告 起訴時,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294,308元。 嗣於本院審理中變更聲明,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507,001元 (本院卷第209頁),核與前揭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於民國112年10月28日下午5時57分許,駕駛 車號000-0000號自小客車,欲自臺北市○○區○○○路000號B4停 車場第69號停車位駛離時,因倒車未注意車後狀況之過失, 致碰撞原告所有停放於該停車場第62號停車位之車號000-00 00號自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系爭車輛受損,經估計支 出修復費用為337,001元(含工資78,120元、零件258,881元 );又系爭車輛因此事故減損交易價值170,000元,以上合 計507,001元。爰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提起本訴,並聲明 :被告應給付原告507,001元;原告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 執行。 二、被告則以:被告於上開時、地並未感覺衝撞到異物,且被告 車輛並無任何損壞情況。本件原告主張系爭車輛受損處沒有 看到是被告車輛所撞,或係原有之撞痕。且經被告詢問本田 總公司修理部胡主任,該車損有2種處理方式,一為美容, 費用為5,000元至10,000元;另一為烤漆,費用為50,000元 至100,000元。被告願給付修繕費用100,000元,同意和解金 額為150,000元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 任;汽車、機車或其他非依軌道行駛之動力車輛,在使用 中加損害於他人者,駕駛人應賠償因此所生之損害,但於 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民法第 184條第1項前段、第191條之2分別定有明文。查原告主張 系爭車輛於上開時、地為被告所駕車輛倒車撞及而受損, 並受有交易價值減損之事實,業據其提出汽車新領牌照登 記書、當事人登記聯單、現場監視器畫面影像及截圖、估 價單、車損照片、現場圖、系爭車輛網路資料、中華民國 事故車鑑定鑑價協會鑑定報告及鑑定費用統一發票等件為 證。又查,依現場監視器影像及截圖(本院卷第17、89至 93頁)所示,被告車輛於上開時、地倒車時,其車輛後車 尾確有撞及系爭車輛之前車頭,被告否認碰撞之事實,尚 無足採。    (二)茲就原告請求被告賠償之各項金額,分述如下:   1.修復費用337,001元部分:    按不法毀損他人之物者,被害人得請求賠償其物因毀損所減少之價額,民法第196條定有明文,據此規定請求得以修復費用為估定之標準,但以必要者為限,修理材料以新品換舊品,應予折舊。查原告主張系爭車輛因本件事故而受損,經送廠修復,修繕費用估價共計337,001元(含工資78,120元、零件258,881元)之事實,固據提出113年12月13日HONDA內湖廠估價單為證(本院卷第227至228頁,下稱113年12月13日估價單),惟查,原告於起訴時自稱本件事故於112年10月28日發生後,系爭車輛受損狀況已由HONDA內湖廠評估修復費用為294,308元(含工資40,680元、零件253,628元)之事實,有原告提出之113年1月5日HONDA內湖廠估價單為證(本院卷第19頁,下稱113年1月5日估價單),而前後2件估價結果何以不同,並未見原告舉證以實其說,故原告主張以事發1年後即113年12月13日估價單之修復項目作為此事故所致損害之必要修復費用,即難遽採。又觀諸113年1月5日估價單所列修復項目「含工資部分:前保桿鈑噴套餐、前保險桿更換或分解;烤漆部分:前保桿鈑噴套餐、前保桿塗裝(水性);零件部分:右前保桿、左前保桿、前保桿中央組件、拖車勾蓋、前保桿上飾條、前保加強板、右前保桿上飾板、左前保桿上飾板、中央水箱進氣導管、中央進氣導管總成、固定夾」等內容,亦符合本件碰撞位置在前車頭部分,是此一估價單所載金額294,308元(含工資40,680元、零件253,628元)應認為可採。再查,依行政院所頒固定資產耐用年數表及固定資產折舊率之規定,系爭車輛之耐用年數為5年,依定率遞減法每年折舊1000分之369,另依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準則第95條第6項規定「固定資產提列折舊採用定率遞減法者,以1年為計算單位,其使用期間未滿1年者,按實際使用之月數相當於全年之比例計算之,不滿1月者,以1月計」,系爭車輛自出廠日即106年3月,迄本件車禍發生即112年10月28日,已使用6年8月,系爭車輛已逾耐用年數,參酌固定資產折舊率表附註(四)所載:「採用定率遞減法者,其最後一年之折舊額,加歷年折舊累計額,其總和不得超過該資產成本原額之十分之九」,應以成本十分之一為計算依據,則零件扣除折舊後之修復費用估定為25,363元(即253,628×10%=25,363,元以下四捨五入),加上工資40,680元,共計66,043元,故系爭車輛所支出之修復費用應以66,043元為必要。   2.車輛價值減損170,000元部分:    ⑴按損害賠償之目的在於填補所生之損害,其應回復者, 係損害事故發生前之應有狀態,自應將事故發生後之變 動狀況悉數考量在內。故於物被毀損時,被害人除得請 求修補或賠償修復費用,以填補技術性貶值之損失而回 復物之物理性原狀外,就其物因毀損所減少之交易價值 ,亦得請求賠償,以填補交易性貶值之損失而回復物之 價值性原狀(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099號判決意 旨參照)。    ⑵本件原告主張系爭車輛因本件碰撞事故,致交易價值減 損170,000元之事實,有卷附中華民國事故車鑑定鑑價 協會鑑定報告為證(本院卷第213至233頁),其鑑定結 果為:「車號000-0000,該車輛因遭受外力撞擊導致車 頭擠壓凹陷受損;前保險桿、右前葉子板有擠壓凹陷受 損痕跡。即使經過修復完成仍為事故車,與正常車有不 同的價差。鑑定價格:(回溯至交通事故發生當時112 年10月車價行情)事故前價值約柒佰萬元。修復後價值 約陸佰捌拾參萬元。備註:因該車輛目前尚未進行維修 ,本會僅依車主提供之原廠維修估價單及維修方式進行 評估」。爰審酌上開協會係汽車專業機構,與兩造均無 任何關係,當無偏袒一方之理,其所為專業鑑定,應屬 公正可採;且鑑定報告已參酌本件事故發生時之車損狀 況,附有標註各受損部分之照片,及考量修復完成後等 情形為評估,並對具體個案進行實車鑑定,鑑定結果亦 無不合理之處,應值採認。被告雖辯稱系爭車輛現在剩 餘價值頂多100萬元左右,沒有人會買等語,並未就此 抗辯事實提出任何證據供本院參酌,自難憑採。是以原 告請求被告賠償系爭車輛因本件事故所減少交易價額17 0,000元,堪以採信。   3.綜上,原告所得請求金額共236,043元(計算式:66,043+ 170,000=236,043)。 (三)從而,原告請求被告給付236,043元,為有理由,應予准 許。逾此數額之請求,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於本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五、本件原告勝訴部分,係就民事訴訟法第427條訴訟適用簡易 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依同法第389條第1項第3款規定 ,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同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 被告如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至原告敗訴部分,其假執 行之聲請已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之。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區○ ○○路0 段000 巷0 號)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 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4

TPEV-113-北簡-3252-20250214-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簡易民事判決                  113年度北簡字第5759號 原 告 林士翔 被 告 顏瑋亨 訴訟代理人 管禮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事件,經本院刑事 庭以113年度交簡附民字第61號裁定移送前來,於中華民國114年 1月15日言詞辯論終結,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捌拾貳萬玖仟伍佰伍拾貳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三月三十一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被告負擔十分之一(並於本判決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加給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捌拾貳萬玖仟 伍佰伍拾貳元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於民國112年6月15日7時11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0號自小客車,沿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3段由東往西方向行駛,行駛至該路段與辛亥路3段21巷交岔路口前,本應注意汽車行駛在同向二車道以上之道路時,除應依標誌或標線之指示行駛外,變換車道時,應禮讓直行車先行,並注意安全距離,竟疏未注意及此,貿然向右側偏移變換車道,適有原告騎乘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沿同路段行駛在被告車輛之右後方,見狀緊急煞車,惟因路面濕滑而摔車倒地,致使原告受有左側肋骨多發性骨折併氣血胸、左眼鈍性外傷併結膜下出血、左眉上撕裂傷及四肢多處擦傷等傷害。原告因此支出醫療費用新臺幣(下同)655,908元、看護費用19,200元、交通費用26,700元、醫療用品費用4,405元。另原告平均月薪為115,111元,日薪為3,837元,因本件事故住院8天,術後休養共2個月,受有不能工作之薪資損失260,918元(計算式:3,837×8+115,111×2=260,918)。又原告所有系爭機車因此事故而受有損害,修復費用估計為27,930元;再原告因本件事故受傷,精神上受有相當痛苦,為此請求精神撫慰金900,000元,以上合計1,895,061元。爰依侵權行為法律關係提起本訴,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895,061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答辯聲明及理由 (一)就原告本件請求金額之意見:    1.原告支出之醫療費用,於300,434元之範圍內不爭執。    2.看護費用不爭執。    3.原告所支出交通費用,於2,700元(即醫院往返住家) 之範圍內不爭執。    4.醫療用品費用不爭執。    5.原告於l12年6月15日至同年8月31日間實際受領薪資, 與系爭事故前所受領金額幾乎無異,應無受減損可言。 縱認有減損,原告於l12年6月至同年8月之經常性薪資 分別為68,217元、69,963元(扣除生日禮金9,000元之 非經常性薪資)、65,332元(扣除生日禮金l0,000元之 非經常性薪資),平均每日薪資為2,212元【計算式: (68,217+69,963+65,332)÷92=2,212】。    6.系爭機車修理費用應計算折舊,於2,793元之範圍內不 爭執。    7.原告請求精神慰撫金之金額過高,應以10萬元為合理。 (二)並聲明: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如受不利判決 ,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 ,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汽車、機車或其 他非依軌道行駛之動力車輛,在使用中加損害於他人者, 駕駛人應賠償因此所生之損害,但於防止損害之發生,已 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或健康 者,對於被害人因此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或增加生活上 之需要時,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健 康、名譽、自由、信用、隱私、貞操,或不法侵害其他人 格法益而情節重大者,被害人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 求賠償相當之金額,民法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2項、第1 91條之2、第193條第1項及第19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兩造不爭執事項:    1.被告於上開時、地駕駛車輛,於行近交岔路口前,未禮 讓直行車先行並注意安全距離,有疏未注意即貿然向右 側偏移變換車道之過失,致騎乘系爭機車而行駛在被告 車輛右後方之原告見狀緊急煞車,因路面濕滑而摔車倒 地,原告因此受有左側肋骨多發性骨折併氣血胸、左眼 鈍性外傷併結膜下出血、左眉上撕裂傷及四肢多處擦傷 等傷害;系爭機車則受有損害。    2.被告就原告所請求如附表編號二、四所示之看護費用、 醫療用品費用部分,均不爭執。 (三)本件爭執事項,分述如下:    1.如附表編號一所示之醫療費用655,908元:     原告主張其因本件事故受傷,支出醫療費用655,908元 之事實,業據提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下稱 仁愛醫院)醫療費用收據及繳費證明單等件為證(本院 卷第59至67頁),被告對於醫療費用300,434元範圍內 不爭執。經查,依原告所提前開醫療費用收據及繳費證 明單所載,其實際繳納金額分別為380元、299,529元、 170元、160元、50元、165元,合計300,454元。是原告 得請求被告賠償之醫療費用為300,454元,逾此部分之 請求,為無理由,不能准許。      2.如附表編號三所示之交通費用26,700元:     原告主張其因本件事故受傷,自112年6月22日至同年8 月29日間因就醫支出交通費用共2,700元;且上班初期 因害怕碰撞需搭乘計程車,支出交通費用共24,000元( 計算式:800×30=24,000),合計26,700元之事實,僅 提出112年6月22日、車資275元之計程車乘車證明1件為 證(本院卷第75、77頁),未提出其他支出證明單據供 本院審酌,則原告是否有該等支出,尚屬有疑,本件僅 得以被告不爭執之原告往返醫院與住家間之交通費用2, 700元計算。逾此範圍之請求,即不能准許。    3.如附表編號五所示之不能工作損失260,918元:     原告主張其因本件交通事故受傷,自112年6月15日至同 年8月31日請假共2個月又8天,以月薪115,111元,日薪 3,837元計算,受有工作損失共260,918元之事實,雖據 提出仁愛醫院診斷證明書、111年度各類所得扣繳暨免 扣繳憑單等件為證(本院卷第69至71、83頁)。惟查, 本件依原告任職之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股份有限公司所 出具之函文及附件記載,原告自112年6月15日至16日、 同年6月19日至21日、同年6月26日至30日、同年7月3日 至21日、同年7月28日、同年8月1日至31日間,係請公 傷假46.5日、補休1日、未請病假,該公司有全額支給 薪俸(本院卷第129、143頁),是可認原告於上開請假 期間仍有支領全額薪俸。另原告於本院審理時自稱其沒 有上班,公司有給原告底薪,其他獎金有受到影響等語 (本院卷第187頁),然原告並未就其所主張獎金損失 部分提出任何證明,自難憑採。是原告請求2個月又8日 之薪資損失260,918元,難謂有據,應予駁回。    4.如附表編號六所示之機車修繕費用27,930元:     ⑴按不法毀損他人之物者,被害人得請求賠償其物因毀 損所減少之價額,民法第196條定有明文;物被毀損 時,被害人除得依民法第196條請求賠償外,並不排 除民法第213條至第215條之適用;依民法第196條請 求賠償物被毀損所減少之價額,得以修復費用為估定 之標準,但以必要者為限(修理材料以新品換舊品, 應予折舊),最高法院77年度第9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參照。     ⑵查原告主張系爭機車因本件事故受損,支出修復費用2 7,930元之事實,業提出裕成車業行估價單1件為證( 本院卷第123頁),依該估價單所示,應均為零件費 用,系爭車輛自出廠日即107年4月,迄本件車禍發生 即112年6月15日,已使用5年3月,依行政院公佈之固 定資產耐用年數表及固定資產折舊率表,系爭機車之 耐用年數為3年,系爭車輛已逾耐用年數,參酌固定 資產折舊率表附註(四)所載:「採用定率遞減法者, 其最後一年之折舊額,加歷年折舊累計額,其總和不 得超過該資產成本原額之十分之九」,應以成本十分 之一為計算依據,則零件扣除折舊後之修復費用估定 為2,793元(即27,930×10%=2,793),故系爭機車修 復費用應以2,793元為必要。    5.如附表編號七所示之精神慰撫金900,000元:     按慰藉金之賠償須以人格權遭遇侵害,使精神上受有痛 苦為必要,其核給之標準固與財產上損害之計算不同, 然非不可斟酌雙方身分資力與加害程度,及其他各種情 形核定相當之數額。其金額是否相當,自應依實際加害 情形與被害人所受之痛苦及雙方之身分、地位、經濟狀 況等關係決定之(最高法院51年台上字第223號、85年 度台上字第460號裁判意旨參照)。查本件原告因被告 上開過失傷害行為,受有左側肋骨多發性骨折併氣血胸 、左眼鈍性外傷併結膜下出血、左眉上撕裂傷及四肢多 處擦傷等傷害,堪信原告因上述傷害致精神上受有相當 之痛苦。本院衡酌兩造之身分、地位、經濟狀況(參見 兩造財產所得資料)、原告所受之傷害及被告之過失程 度等一切情狀,認原告請求被告賠償精神慰撫金應以50 0,000元為適當,逾此部分之請求,即不能准許。 (四)綜上所述,本件就原告請求金額核准如附表所示。是原告 所得向被告請求之金額共計829,552元。 (五)末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 經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 債權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 為其他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民法第229 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又按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錢 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但 約定利率較高者,仍從其約定利率;應付利息之債務,其 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 民法第233條第1項、第203條亦有明文。本件原告對被告 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債權,核屬無確定期限之給付,被告 迄未給付,應負遲延責任,故原告請求自起訴狀繕本送達 翌日(即113年3月31日,交簡附民卷第29頁)起算之遲延 利息即年息5%,核屬有據。 四、從而,原告依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829,552 元,及自113年3月3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於本判決結果 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本件原告勝訴部分,係就民事訴訟法第427條訴訟適用簡易 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依同法第389條第1項第3款規定 ,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並依同法第392條第2項規定,宣告 被告如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七、本件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而由本院刑事庭移送民事庭者, 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2項之規定,免納裁判費(除就系爭 機車損壞部分原告已繳納裁判費1,000元外),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79條規定,諭知兩造訴訟費用負擔之比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區○ ○○路0 段000 巷0 號)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 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計  算  書 項  目          金 額(新臺幣)   備 註 第一審裁判費        1,000元 合    計        1,000元 附表:    編號   請求項目及金額    (新臺幣)     准駁之理由 一 醫藥費用655,908元 詳前述理由,核准金額為300,454元。 二 看護費用19,200元 被告不爭執,應予准許。 三 交通費用26,700元 詳前述理由,核准金額為2,700元。 四 醫療用品費用4,405元 被告不爭執,應予准許。 五 不能工作損失260,918元 詳前述理由,不予核准。 六 機車修復27,930元 詳前述理由,核准金額為2,793元。 七 精神慰撫金900,000元 詳前述理由,核准金額為500,000元。 合計1,895,061元 以上合計核准金額為829,552元。

2025-02-14

TPEV-113-北簡-5759-20250214-1

北小
臺北簡易庭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小字第5117號 原 告 李慶泰 上列原告與被告「不詳」間返還不當得利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訴訟,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2項規定,按 訴訟標的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繳納裁判費。又按當事人書狀, 應記載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當事人為法人、其他團體 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起訴,應以 訴狀表明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民事訴訟法第116條第1項第 1款、第244條第1項第1款亦有明文,如起訴不合此等程式, 法院應定期命其補正,逾期未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同法 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有明文。 二、查本件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且起訴狀僅記載被告「不詳 」,未檢附被告之真正姓名、身分證字號、住所或居所,致 本院無法送達文書,核與前開應備程式不合。前經本院於民 國113年11月8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裁定後7日內具狀補正被 告之姓名、住所或居所,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訴,原告於 同年11月12日收受,有送達回證在卷可稽,惟原告逾期未補 正;本院復依其聲請查得系爭帳戶開戶人資料後,於同年12 月27日發函通知原告於文到7日內補繳裁判費及具狀補正被 告之姓名、住所或居所,原告於114年1月3日收受送達(寄 存送達,000年0月00日生送達效力),有送達回證在卷可稽 ,原告迄未補正,其訴不能認為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庭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3

TPEV-113-北小-5117-20250213-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確認界址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簡字第11265號 聲 請 人即 原 告 張陳星妹 訴訟代理人 簡榮宗律師 複代理人 王智灝律師 相 對 人 林慧貞 林震東 林志敏 上列聲請人即原告因與被告國泰世華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間確 認界址事件,原告聲請追加林慧貞、林震東、林志敏為原告,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有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 請,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 未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固 有明文,然此自應由原告舉證符合上開規定要件後,法院始 得依其之聲請而裁定之。 二、聲請意旨略以:本件原告請求確認界址事件,因坐落臺北市 ○○區○○段○○段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276地號土地)除原告 外,尚有林慧貞、林震東、林志敏等共有人,經原告洽詢其 餘共有人均表示拒絕同為原告,亦未說明理由,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命相對人追加為原告等 語。 三、經查,本件確認界址事件,前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6日裁 定命原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具狀補正原告當事人適格 之欠缺,如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且於113年10月22日 發函通知原告於文到7日內補正其他原告之姓名及用印;復 於113年11月14日發函通知原告於文到10日舉證其餘共有人 拒絕同為原告之事實,原告分別於113年9月23日、10月24日 及11月18日收受送達,惟迄今僅補正共有人林志敏部分,並 未提出其他共有人究否同意或反對原告起訴之相關證據,有 本院收狀、收文資料查詢清單可稽。本件原告迄未提出符合 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要件之證據,尚難認共有人 林慧貞、林震東有拒絕同為原告且無正當理由之情事;另查 相對人林志敏部分,縱准許其追加為原告,亦無法補正本件 原告當事人適格之欠缺,並無實益。是以聲請人即原告聲請 本院裁定命相對人追加為原告,即非有據,不應准許。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庭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2

TPEV-113-北簡-11265-20250212-2

北簡
臺北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北簡字第12595號 原 告 陳昀絹 住○○市○○區○○街000巷00弄0號0樓被 告 朱國豐 籍設新北○○○○○○○○○ 上列當事人間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起訴,應以訴狀表明「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民事訴 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又依同法第428條規定, 第244條第1項第2款所定事項,原告於起訴時得僅表明請求 之原因事實,此乃起訴必備之程式。如起訴不合此等程式, 法院應定期命其補正,逾期未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 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原告起訴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之事實及 理由欄記載「詳如告訴狀及起訴書(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 所載」,並未表明請求被告給付新臺幣(下同)17萬元之原 因事實(且與刑事判決認定匯款4萬9,900元、4萬9,951元金 額不符),核與前開應備程式不合。嗣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 月6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裁定後5日內具狀補正,逾期不補正 ,即駁回其訴。前開裁定於同年1月10日送達原告(寄存送 達,同年0月00日生送達效力),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原 告逾期仍未補正,有本院收文資料查詢清單、收狀資料查詢 清單各1件在卷足佐,依前揭說明,原告之訴難認合法,應 予駁回。又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依據 ,應併予駁回。 三、本件係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而由本院刑事庭移送民事庭者, 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2項規定,免納裁判費,且迄未發生 其他訴訟費用,故無從確定訴訟費用之數額。惟依法仍應依 民事訴訟法第78條規定,諭知兩造訴訟費用負擔之比例,以 備將來如有訴訟費用發生時,得以確定其數額,併予敘明。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庭提出抗告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人數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2

TPEV-113-北簡-12595-20250212-2

北補
臺北簡易庭

給付停車費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北補字第339號 原 告 台灣普客二四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望月弘秀 訴訟代理人 陳定康 上列原告與被告「車牌號碼000-0000號之所有權人」間請求給付 停車費用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查本件訴訟標的金額 為新臺幣(下同)3,150元,應繳第一審裁判費1,500元,依民事 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 內補繳上開裁判費;並補正被告之姓名及住所或居所;如為法人 、其他團體或機關者,其名稱及公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逾期 不補正,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郭麗萍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1 日 書記官 陳怡如

2025-02-11

TPEV-114-北補-339-202502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