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張家訓

共找到 239 筆結果(第 201-210 筆)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492號 原 告 陳昀絹 被 告 朱國豐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06號詐欺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 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2024-10-30

TPDM-113-附民-1492-20241030-1

侵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侵訴字第1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邱偉傑 選任辯護人 蔡淳宇律師 李庭綺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 第33602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邱偉傑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強制猥褻罪,共肆罪,各處有期徒刑柒月。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緩刑貳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遵守下列緩刑條件:㈠禁止對代號AD000-A112號少年實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定性侵害犯罪行為。㈡禁止聯絡、接觸代號AD000-A112號少年。㈢應遠離代號AD000-A112號少年之住居所、就讀學校伍拾公尺。   事 實 一、邱偉傑為新北市立某國民中學(名稱及地址均詳卷,下稱本 案國中)之約聘僱員,負責圖書館館務工作,AD000-A112( 民國00年0月生,真實姓名年籍詳卷,下稱A男)為本案國中 學生,負責本案國中圖書館之打掃工作。邱偉傑明知A男於1 11年10月至同年12月間為14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竟基於 成年人對14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為強制猥褻之犯意,於11 1年10月某日至同年12月某日間,於A男前往本案國中圖書館 打掃之際,徒手觸摸A男之臀部及生殖器,及由A男背後環抱 A男,經A男多次以言語表示「不要」,及以將邱偉傑推開或 自行離開現場等之方式表示拒絕,邱偉傑仍未停手,以此方 式違反A男意願而強制猥褻得逞,共4次。嗣經A男於同年12 月間向師長提及邱偉傑上開行為,經本案國中責任通報至新 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始悉上情。 二、案經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新店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一、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稱性侵害犯罪,係指觸犯刑法第221 條至第227條、第228條、第229條、第332條第2項第2款、第 334條第2項第2款、第348條第2項第1款及其特別法之罪;又 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所公示之文書,不得揭露被害人之姓名 、出生年月日、住居所及其他足資識別被害人身分之資訊,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條第1項、第15條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本案被告邱偉傑經檢察官以刑法第224條強制猥褻罪嫌提 起公訴,屬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稱之性侵害犯罪,因本院所 製作之本案判決係屬必須公示之文書,為避免被害人A男身 分遭揭露,依上開規定,對於A男及證人之姓名、年籍等足 資識別身分之資訊均予以隱匿,合先敘明。 二、證據能力:  ㈠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條 之1至第159條之4之規定,然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為 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為 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查 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詞 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刑事訴訟法第 159條之5定有明文。本院認定事實所引用之下列各項供述, 經檢察官、被告邱偉傑及其辯護人對各項證據資料,就證據 能力均未表示爭執,且迄言詞辯論終結前並未聲明異議,本 院審酌下列各項證據方法之作成情況,並無違法不當之情形 ,且與本案具有關連性,應認以之作為證據為屬適當,而均 有證據能力。  ㈡至於所引非供述證據部分,與本案事實具自然關聯性,且非 公務員違背法定程序所取得,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 反面解釋,亦具證據能力。  ㈢又上開各項證據,已經本院於審理時合法踐行調查程序,自 得作為認定事實、論罪科刑之依據。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本院審理中均坦承不諱(本院卷二第36頁、第43頁),核與證人即被害人A男於性平事件訪談、警詢及偵查中指述相符(偵卷第23至27頁、第113至115頁、本院卷一第39至51頁),並有證人即A男之母 (代號:AD000-A112A,真實姓名年籍詳卷)於性平事件訪談、警詢及偵查證述(偵卷第21頁、第113至115頁、本院卷一第39至51頁)、證人即A男同學B1生、B2生(真實姓名年籍均詳卷)於性平事件訪談證述(本院卷一第63至81頁)、本案國中112年10月2日OO中學字第1128956449號函暨111學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性平第0000000、0000000、0000000號案調查報告、相關當事人通訊錄及代號(偵卷第47至85頁、第89至91頁)、本案國中113年3月8日OO中學字第1138961431號函暨111學年度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性平第0000000、0000000、0000000號相關當事人通訊錄及代號、111學年度第1學期111年1月7日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議議程、1月16日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會議紀錄、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申請/檢舉調查書、被告及A男對話記錄截圖(本院卷一第27至38頁、第53至61頁)、新北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112年2月16日新北家防護字第1123394419號函暨性侵害案件告發單與兒少保護案件通報表、性侵害犯罪事件通報表(偵卷第29頁、第33至38頁),在卷可佐,足認被告上揭任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被告犯行可堪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罪名:  ⒈按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規定成年 人故意對兒童及少年犯罪者,加重其刑至2分之1,係對被害 人為兒童、少年之特殊要件予以加重處罰,乃就犯罪類型變 更之個別犯罪行為予以加重,係屬刑法分則加重之性質,非 僅單純之刑度加重,即其構成要件亦與常態犯罪之罪刑不同 ,為一獨立之犯罪構成要件(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128 號判決意旨參照)。因此,倘成年人係故意對兒童、少年犯 罪,自應依該條文論以獨立之罪名,而非僅加重其刑而已。  ⒉查被害人A男係00年0月出生,有代號與真實姓名對照表可憑 ,且被告於A男負責打掃之圖書館擔任館務工作,與A男有所 認識,顯然知悉A男案發當時為14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 而被告係於84年出生,行為時已滿20歲,無論依修正前後之 民法第12條規定,均為成年人;核被告於本案4次對A男所為 ,均係犯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 刑法第224條之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強制猥褻罪。  ㈡被告所犯4次成年人故意對少年犯強制猥褻罪,犯意各別,行 為互殊,應予分論併罰。  ㈢被告行為時,A男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少年,有其年籍資料 在卷可按,且被告亦知悉A男案發當時為12歲以上未滿18歲 之少年,而被告為成年人,故被告故意對A男所為前開犯行 ,均應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規 定,加重其刑。  ㈣爰審酌被告原擔任本案國中之圖書館館務人員,不思尊重A男 身體自主權,違反A男意願對A男為前揭強制猥褻犯行,造成 A男精神上壓力及痛苦,戕害A男之身心健康與人格發展,所 為實應譴責;惟考量被告已坦承犯行,並與告訴人A男及其 父母達成調解並已給付新臺幣20萬元調解金完畢,有調解程 序筆錄、調解筆錄、匯款紀錄截圖,及A男之母 於審判期日 到庭表示:調解條件全部均已給付完畢等語可憑(本院卷一 第121至122頁、第136至137頁、第174頁、第180頁、第186 頁、本院卷二第15至17頁、第37頁);暨衡酌被告大學畢業 之智識程度,自陳目前進修行銷專業,未來計畫於公益團體 任職、未婚、無子女、現無親屬需扶養、因弱視領有中度身 心障礙證明之家庭生活及經濟狀況,及到庭之A男之母 就科 刑範圍表示:按照原來和解的條件給予被告輕判,我們沒有 意見等語(本院卷二第37頁),與被告表示請求輕判,檢察官 表示依法量刑等一切情狀,分別量處如主文欄所示之刑。併 考量上情,及被告4次犯罪情節,所犯4次犯行固因犯意各別 而須分論併罰,然其罪質相同,犯罪時間相差不遠,手法類 似,侵害相同法益,及審酌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較低 ,衡量其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依罪責相當 及比例原則,暨刑法第51條定應執行刑所採限制加重原則, 爰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㈤附條件緩刑之宣告:   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其因一時失慮,致罹刑典 ,犯後坦承犯行,諒經此刑之宣告後,應能知所警惕,且犯 後積極與被害人成立調解,彌補所造成損害,而經A男之母 到庭表示:按照原來和解的條件給予被告緩刑,我們沒有意 見等語,有本院113年10月15日審判筆錄附卷可參(本院卷 二第37頁),故認被告所受刑之宣告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 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諭知緩刑如主文所示;並依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之1第1項、第2項第1 款、第3款、刑法第93條第1項、第74條第2項第7款規定,諭 知被告應於緩刑期間併付保護管束,同時附加緩刑條件,禁 止被告對A男實施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定性侵害犯罪之行為 及聯絡、接觸A男,並應遠離A男之住居所、就讀學校50公尺 ,以達特別預防之目的,並啟自新。又被告如於本案緩刑期 間內違反上開緩刑條件,足認原緩刑宣告難收其預期效果, 並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時,檢察官仍得依刑法第75條第1項、 第75條之1第1項、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之1 第6項規定,向法院聲請撤銷被告所受緩刑之宣告,附此敘 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劉宇倢提起公訴,檢察官林安紜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 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 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但各該罪就被害人係兒 童及少年已定有特別處罰規定者,從其規定。 對於兒童及少年犯罪者,主管機關得獨立告訴。 刑法第224條 對於男女以強暴、脅迫、恐嚇、催眠術或其他違反其意願之方法 ,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4-10-30

TPDM-113-侵訴-13-20241030-1

侵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罪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2年度侵附民字第66號 原 告 AW000-A111240 (姓名及住所均詳卷) 訴訟代理人 鍾維翰律師 王繹捷律師 被 告 陳彥錦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一分局 法定代理人 張嘉煌 訴訟代理人 彭國書律師 王詩惠律師 黃韻宇律師 上列被告因本院112年度侵訴字第12號妨害性自主罪等案件,經 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 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件附 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2024-10-30

TPDM-112-侵附民-66-20241030-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493號 原 告 鄭莉婷 被 告 朱國豐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06號詐欺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 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2024-10-30

TPDM-113-附民-1493-20241030-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517號 原 告 范貴玉 被 告 朱國豐 籍設新北市○○區○○路0號(新北○○00sp0n0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06號詐欺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 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2024-10-30

TPDM-113-附民-517-20241030-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491號 原 告 黃志民 被 告 朱國豐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406號詐欺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 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 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邱于真 法 官 張家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6 日

2024-10-30

TPDM-113-附民-1491-20241030-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秘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訴字第1178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楊皓鈞 選任辯護人 蔡承翰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秘密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字第2 501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楊皓鈞自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四日起延長限制出境、出海捌月。   理 由 一、按審判中限制出境、出海每次不得逾8月,犯最重本刑為有 期徒刑10年以下之罪者,累計不得逾5年;其餘之罪,累計 不得逾10年。又依刑事訴訟法第8章之1以外規定得命具保、 責付或限制住居者,亦得命限制出境、出海,並準用第93條 之2第2項及第93條之3至第93條之5之規定,刑事訴訟法第93 條之3第2項後段、第93條之6分別定有明文。 二、本案被告前經本院訊問後,認被告涉犯修正前兒童及少年性 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3項之以違背本人意願之方式拍攝兒 童為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罪、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第112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315條之1第2款之成年人故意對 兒童犯無故竊錄他人非公開之活動及身體隱私罪等,犯罪嫌 疑重大,且其自陳已將拍攝影像刪除、又重置扣案手機,有 勾串證人或滅證之虞,而有羈押之原因,惟無羈押之必要, 而於民國112年7月4日裁定保證金新臺幣(下同)50萬元, 並限制住居,並命不得對被害人、證人或其直系血親之身體 或財產實施危害、恐嚇、騷擾、接觸或跟蹤,且自同日限制 出境、出海8月在案。復經本院113年2月23日112年度訴字第 1178號刑事裁定,認本件原以有羈押原因、無羈押必要而命 限制出境、出海之原因仍存在,而裁定自113年3月4日起延 長限制出境、出海8月。 三、茲因前揭限制出境、出海期間將屆,本院審核相關卷證,並 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3第4項之規定予被告及其辯護人陳述 意見之機會並徵詢檢察官意見後:  ㈠被告於本院審理程序坦承有本案起訴書所指以手機等工具拍 攝甲童等4人之客觀事實(其中就被害人甲童部分,辯稱於11 2年12月21日未實際攝錄取得如廁影像,而屬未遂等語),且 有卷內事證可佐,復經本院於113年10月15日以本案判決判 處被告犯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36條第3項之以 違反本人意願之方法使兒童被拍攝性影像罪,共5罪,應執 行有期徒刑10年,是認被告所涉犯上開罪名之犯罪嫌疑重大 ,又被告原有將部分影片刪除之舉、亦與被害人有認識許久 之情誼,且以師長之職指令被害人為部分行為,仍有影響被 害人之能力,有事實足認有勾串滅證之虞,又被告所犯之罪 為最輕本刑有期徒刑7年以上之重罪,縱被告坦承確有如本 案起訴書所指拍攝甲童等4人之客觀行為,然仍否認部分起 訴事實,而仍恐有規避或妨礙刑事審判,及後續執行程序進 行之可能,況被告自東吳大學進修部英文系畢業,在學期間 尚能兼職外語補習班擔任美語教師,足認其英文能力佳;又 被告現年25歲,前錄取多所大學之英美語文研究所,目前就 讀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班,堪認被告有高度可能求取外國 大學入學許可而在當地受高等教育、謀職以致定居不歸,故 而有相當理由可認有逃亡之虞,並酌以經本院發函檢察官、 被告及其辯護人於函到後以書狀表示意見,而均逾回覆期限 未表示意見等情,有本院送達證書及收文、收狀資料查詢清 單附卷可參(本院卷二第157至167頁),堪認被告有羈押原 因、無羈押必要而命限制出境、出海之情狀。  ㈡本院並就國家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社會秩序及公共利益 、被告居住及遷徙自由權受限制之程度,暨其所涉本案犯罪 情節與所犯罪名之輕重,就目的與手段依比例原則權衡後, 認誠難以其他方式替代限制出境及出海,故為妥適保全審理 程序順利進行及日後刑罰之執行,認有繼續限制出境、出海 之必要性,爰裁定如主文所示。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93條之6,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王子平                                     法 官 張家訓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2024-10-25

TPDM-112-訴-1178-20241025-3

侵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侵訴字第4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YANDENGO BLAISE(法國籍) 選任辯護人 陳怡婷律師 劉向馗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罪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YANDENGO BLAISE羈押期間,自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十一日起延 長貳月。   理 由 一、按羈押被告,審判中不得逾3月,但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者, 得於期間未滿前,經法院依第1 01條或第101條之1規定訊問 被告後,以裁定延長之;延長羈押期間,審判中每次不得逾 2月,如所犯最重本刑為10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者,第 一審、第二審以3次為限,第三審以1次為限,刑事訴訟法第 108條第1項、第5項分別定有明文。 二、本案被告因妨害性自主罪案件,前經本院訊問後,認被告涉 犯刑法第221條第1項之強制性交罪嫌重大,且被告係利用在 舞蹈教室教授學員跳舞之機會,對女性學員犯強制性交行為 ,有事實足認有反覆實施同一犯罪之虞,有羈押原因,且有 羈押之必要,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定被 告自民國113年6月11日起羈押3月,並於113年9月11日延長 羈押2月在案。 三、茲因上開羈押期間將屆,本院依上開規定訊問被告,並徵詢 檢察官及辯護人意見後,審酌本案被告對於無深交之學員即 A女、B女犯強制性交罪,且係於同日短時間內2度犯案,顯 見其克制自身性慾、約束自身行止之能力有限,有事實足認 有反覆實施同一犯罪之虞;再衡酌被告為外國籍人士,雖與 我國籍人士結婚,亦已於113年8月間離婚,實難認其於我國 境內有固定住居所;而趨吉避凶為人之常情,被告之家人親 友俱在海外,與我國無其他連結,被告畏罪逃亡規避刑罰之 可能性甚高,自有事實足認有逃亡之虞等羈押之原因。考量 本案被告所涉前開犯行之犯罪情節,嚴重危害社會秩序,經 權衡國家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羈押對被告人身自由及防 禦權限制之程度與比例原則等情,認若僅命被告具保、責付 、限制住居或其他羈押替代手段,均無法確保其無反覆實施 同一犯罪之虞,亦無法防免被告逃亡,其羈押必要性仍存在 。綜上,被告之羈押原因仍然存在,且有繼續羈押之必要, 爰裁定被告自113年11月11日起,延長羈押2月。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第5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玥                    法 官 張家訓                    法 官 王子平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雅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2024-10-25

TPDM-113-侵訴-43-20241025-2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跟蹤騷擾防制法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163號 原 告 A女(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訴訟代理人 李國瑋律師 被 告 黃俊嘉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897號跟蹤騷擾防制法案件,經原 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 判,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 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玥 法 官 張家訓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陳韶穎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5 日

2024-10-25

TPDM-113-附民-1163-20241025-1

撤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142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蕭宇祐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即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1 年度訴字第676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195 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蕭宇祐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蕭宇祐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本院於民國111年12月29日以111年度訴字第676號判決( 起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111年 度偵字第14767號、第16153號)判處有期徒刑1年6月,緩刑4 年,於112年2月7日確定。詎受刑人於緩刑期內猶未知警惕 自身行為,無視應循法遵矩之誡命要求,竟於112年2月6日 提供其兆豐銀行帳戶之存摺、網路銀行賬號及密碼提供予詐 欺集團使用,致該案之詐欺被害人即於同年月13日、同年月 14日將錢匯入該帳戶,因而違反洗錢防制法等規定,經本院 於113年2月22日以112年度訴字第1421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 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3萬元,後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 13年6月27日以113年度上訴字第1922號判決上訴駁回,於11 3年8月13日確定;另查受刑人之全國前科,受刑人尚涉及多 起詐欺案件:㈠臺北地檢署113年度偵字第9749號一案,於11 3年5月1日起訴,業經本院於113年7月23日以113年度訴字第 530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2月(案件上訴中)、㈡臺灣 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13年度偵字第27989、 39670號案件,於113年8月1日起訴(一審尚未判決)、㈢臺北 地檢署113年度偵字第16018號一案,於113年7月25日起訴( 一審尚未判決)(下合稱㈠㈡㈢詐欺案件),查㈠㈡㈢詐欺案件之犯 罪時間為113年1月18日至同年3月4日間,均在本件緩刑期間 內所犯;又經詢問臺北地檢署觀護人有關本件緩刑義務勞務 及法治教育之履行情形,觀護人表示受刑人義務勞務迄今僅 履行勤前教育說明會2小時,且經臺北地檢署觀護人多次催 促履行仍不履行。因認受刑人不法內涵非輕,猶具相當之惡 性,足見其法制觀念有所偏差,守法觀念薄弱,並非一時失 慮,且違反先前以其經此教訓,當知所惕勵,應無再犯之虞 ,而判決緩刑之基本目的,堪認原確定判決宣告之緩刑難收 其逾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 項第2款、第4款所定得撤銷先前緩刑宣告之原因,爰依刑事 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等語。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 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一、 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者;四、違反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 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 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第75條之 1第1項第1款、第4款定有明文。而緩刑宣告是否得撤銷,除 須符合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各款之要件外,該條並採裁量撤 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並以「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作為實質要件, 而供作審認之標準。亦即於「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 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 ,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 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 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 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 必要,以為審認之標準。又刑法第75條第1項撤銷之聲請, 於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為之;前開規定,於刑法第75條之1第 1項第1款至第3款之情形亦適用之。刑法第75條第2項、第75 條之1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共同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二種以上毒品未遂案 件,為警於111年5月10日查獲,經本院於111年12月29日以1 11年度訴字第67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6月,緩刑4年,緩 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該判決確定後2年內向指定之政 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 機構或團體,提供18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法治教育4場次,於 112年2月7日確定在案(下稱前案),緩刑期間自112年2月7 日起至116年2月6日止。而受刑人於前開緩刑前之112年2月6 日另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本院於113年2月22日以11 2年度訴字第1421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併科罰金3萬元 ,嗣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提起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13 年6月27日以113年度上訴字第1922號判決於113年8月13日駁 回上訴確定(下稱後案),有上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堪認受刑人確有於緩刑前因故意犯 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個月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確定;又聲 請人於後案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即113年10月17日向本院提出 撤銷本案緩刑宣告之聲請,有本院卷附臺北地檢署113年10 月17日北檢力次113執聲1957字第1139105874號函上所蓋本 院收狀戳可憑,而未逾聲請之期限。是以,受刑人於上開緩 刑期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之 宣告確定,且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於聲請期限內提出撤銷緩 刑之聲請等情,堪以認定。至聲請意旨雖認受刑人係於緩刑 期間內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之宣 告確定等語,惟查前案之緩刑期間,依刑法第74條第1項規 定,係自前案判決確定之日即112年2月7日起算,而受刑人 於後案之行為時點為112年2月6日,此觀後案之刑事判決書 自明,故後案之犯罪時點係在前案緩刑期間之前,本件依聲 請意旨所載,應非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規定應撤銷緩 刑宣告之情形,而為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之類型,聲 請意旨就此部分容有誤認,併予指明。  ㈡觀諸受刑人所犯前案,經本院於111年12月29日以前案判決判 處有期徒刑1年6月,緩刑4年,並於112年2月7日確定,此情 有上揭前案紀錄表、該案判決書附卷可憑。是受刑人於前案 判決後,已知其因共同販賣第三級毒品而混合2種以上毒品 未遂犯行,經本院判處相當之罪刑,惟經本院衡以受刑人前 未曾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及其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 年齡、因其自白而查獲其他正犯,與有穩定工作等情,而為 緩刑宣告之寬典,以啟自新,則受刑人於前案判決宣判後即 當知其應謹言慎行,避免再度觸法,惟受刑人猶不知警惕, 於前案判決宣判後、緩刑前之112年2月6日,故意再犯後案 之幫助犯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則受刑人 所犯前、後案雖非同一犯罪型態,惟佐以後案之犯罪時間, 係在前案宣判後、緩刑前之112年2月6日,顯見前案之偵審 程序並未能使受刑人自我約束,其法治觀念薄弱。此外,受 刑人因前案判決宣告緩刑確定後,本應知所悔悟,謹慎行事 ,始符該案宣告緩刑之目的,惟受刑人猶不知戒慎其行,於 113年1月18日至同年3月4日之緩刑期間內,復因涉犯多起詐 欺犯行,而現另涉㈠㈡㈢詐欺案件,而分別經臺北地檢署及新 北地檢署起訴,且就㈠詐欺案件並經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30 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2月(尚未確定),有各該起訴 書及本院判決在卷可稽,顯見受刑人並未因受到刑事追訴而 有悔悟反省之意,亦未因前案給予緩刑宣告而知所警惕,堪 認受刑人之數次犯案,並非偶發性犯罪,依前事證,尚無從 認其已具悔悟之心,進而杜絕日後有再犯之可能性。  ㈢再者,原緩刑附帶條件履行期間為前案判決確定後2年內,即 112年2月7日至114年2月6日間,受刑人本應履行180小時義 務勞務及法治教育4場次,惟因其履行狀況不佳,期間經臺 北地檢署電詢臺北地檢署觀護人有關受刑人緩刑條件履行情 形,經觀護人表示:他都沒有做,但保護管束都有來報到, 他自己也知道他有很多詐欺後案,本件緩刑可能會被撤銷等 語;又受刑人迄至113年10月14日僅完成勤前教育說明會2小 時,尚有178小時義務勞務及法治教育4場次迄今均未完成; 且經受刑人於觀護人致電輔導時表示:認為毒品案件恐被撤 銷緩刑,因此對於法治教育及勞務執行一事略有猶豫,而經 觀護人說明未依規定履行之後果,並經受刑人表示知悉;且 受刑人因詐欺案判處4月,因自己無法易科罰金,對於是否 如期入監有所疑慮,對於勞務表示不會履行,而經觀護人說 明不入監執行之後果等情,有臺北地檢署公務電話紀錄、11 2年度執護勞字第42號觀護卷附義務勞務勤前教育簽到表、 觀護輔導紀要2份附卷可參;是本院審酌前案判決之附帶應 履行義務乃緩刑宣告之重要條件,然執上情以觀之,顯見受 刑人並無任何遵守及履行緩刑條件之意願,而由受刑人明確 知悉緩刑條件未履行之後果,仍執意不履行前案判決所宣告 之緩刑條件,足認受刑人並不珍惜此次緩刑之機會,受刑人 輕藐國家就其前案犯罪行為所給予之寬容,遵從法紀之意念 淡薄,復參以受刑人自112年2月7日至113年10月14日之長達 逾1年8月期間,幾乎均未履行任何緩刑條件(僅參與2小時之 勤前教育說明會)之客觀履行情形,足認受刑人違反緩刑條 件之情節至屬重大。  ㈣綜上,受刑人所為核與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第4款規 定相符,且已動搖前案判決認受刑人受此刑之教訓,即當知 所警惕之緩刑宣告基礎,是原宣告之緩刑顯已難收其預期效 果,當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故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緩刑之 宣告,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張家訓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翠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2024-10-22

TPDM-113-撤緩-142-202410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