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政庭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21-23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80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詹宏偉 籍設新竹市○區○○路0段000號(法務部○○○○○○○)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66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附表所示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玖年肆月。   理 由 一、「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 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 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依下列各款定其應執行 者:……五、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0條第1項、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又法律上屬於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 並非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應在其範圍選擇 為適當之裁判者,為外部性界限;而法院為裁判時,應考量 法律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內部性界限。法院 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逾越。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定其應執行之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裁量 之事項,然仍應受前述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之拘束。再 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 之定其應執行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 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 刑,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 ,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之拘束。亦即,另定之執行刑, 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 告之刑之總和。 二、經查:受刑人甲○○因犯附表所示罪刑,分別經法院判決確定 在案,此有附表所示判決、裁定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可 參。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各罪中,有得易科罰金亦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編號1、2、4),復有不得易科罰金亦不得易 服社會勞動之罪(編號3、5至7),合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規定。再受刑人已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有「臺 灣新竹地方檢察署受刑人定執行刑或易科罰金意願回覆表」 可考,自應依據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依同法第51條規定 定其應執行刑。茲檢察官聲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即本 院就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之罪定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後認 檢察官之聲請於法並無不合,爰於各刑中之最長期即有期徒 刑7年10月以上,附表合併裁判之刑期總和有期徒刑10年4月 (有期徒刑8年4月+2年)以下;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 至2、4至7所示各罪之犯罪手法固有差異,然俱屬竊盜類型 之犯罪(編號1、4為普通竊盜罪;編號2、5至7則為加重竊 盜罪),犯罪時間介於民國110年6月28日至110年12月20日 間,附表編號3所示之罪亦屬侵害財產法益之犯罪,又其所 犯各罪之財產法益雖分屬不同被害人所有(附表編號6、7部 分之被害人則為同一人),惟並非屬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回復 性之個人專屬法益,具有相當程度之重複性;再受刑人於法 院審理附表所示案件過程中坦認犯行,應為其有利衡量,斟 酌其罪數及其透過各罪所顯示人格特性、犯罪傾向,而整體 評價受刑人應受矯正必要性,並兼衡責罰相當原則與刑罰經 濟原則,復參受刑人所表示書面意見(見臺灣新竹地方檢察 署受刑人定執行刑或易科罰金意願回覆表)等情,定受刑人 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條、 第51條第5款,作成本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陳海寧                    法 官 黃紹紘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政庭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竊盜 (竊盜罪) 竊盜 (結夥三人以上攜帶兇器竊盜罪) 強盜 (結夥三人強盜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7年10月 犯罪日期 民國110年11月25日15時52分許(聲請書附表誤載為15時25分 許) 110年6月28日6時許 110年12月20日凌晨2時至5時許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14340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11523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85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易字第146號 111年度易字第263號 111年度原上訴字第152號 判決日期 111年4月29日 111年5月19日 111年12月22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最高法院 案號 111年度易字第146號 111年度易字第263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1894號 確定日期 111年6月8日 111年7月5日 112年4月26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否 是否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是 是 否 備  註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執字第2502號(111年度執緝字第672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執字第2765號(111年度執緝字第671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2190號 編號1至4業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2年度聲字第269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4月確定(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更字第1237號) 編  號 4 5 6 罪  名 竊盜 (竊盜罪) 竊盜 (攜帶兇器毀壞門扇竊盜罪) 竊盜 (踰越牆垣竊盜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10月 有期徒刑9月 犯罪日期 110年12月20日凌晨1時13分許 110年12月6日凌晨4時50分至5時10分許 110年11月18日22時4分許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85號等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少連偵字第48號等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少連偵字第48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原上訴字第152號 111年度易字第716號 111年度易字第716號 判決日期 111年12月22日 111年10月27日 111年10月27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原上訴字第152號 111年度易字第716號 111年度易字第716號 確定日期 111年12月22日 111年11月21日 111年11月21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否 是否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是 否 否 備  註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2191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190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190號 編號1至4業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2年度聲字第269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4月確定(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更字第1237號) 編號5至7業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以111年度易字第716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確定 編  號 7 罪  名 竊盜 (踰越牆垣竊盜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7月 犯罪日期 110年11月25日6時11分許 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少連偵字第48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易字第716號 判決日期 111年10月27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易字第716號 確定日期 111年11月21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是否為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否 備  註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190號 編號5至7業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以111年度易字第716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確定

2024-12-17

TPHM-113-聲-3380-20241217-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偽造文書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78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雷國華 選任辯護人 吳澄潔律師 張錦昌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偽造文書案件,不服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訴 字第553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28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臺 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1年度調偵字第982號),提起上訴,本院判 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撤銷。 雷國華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處有期徒刑貳月,如易科罰金以新 台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如附表編號2「偽造之署押及盜蓋之印文 」欄所示偽造之署押沒收之。   事 實 一、雷國華為辦理繼承自其父雷O清之門牌號碼屏東縣○○市○○○路 000巷00號建物暨所坐落屏東縣○○市○○段000000地號土地( 下合稱本案房地)之繼承登記,竟於民國109年9月7日某時 ,基於行使偽造私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之犯意,在址設 屏東縣○○市○○路000號之屏東縣屏東地政事務所(下稱屏東 地政事務所)內,盜用雷O清前為雷O雄代刻之印章,在附表 編號1至3所示文書上蓋印「雷O雄」印文,並在附表編號2所 示文書上偽造「雷O雄」署押,以此方式偽造附表編號1至3 所示私文書,表示全體繼承人即雷國華、雷O雄及渠等之母 雷陳OO均同意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並委託雷國華為代理 人提出申請之意,持以向屏東地政事務所申請辦理本案房地 繼承登記而行使之,使不知情之承辦公務員經形式審查後, 於翌日(8日)某時,將全體繼承人同意本案房地登記為全 體繼承人分別共有、權利範圍各三分之一之不實事項登載於 職務上所掌之土地、建物登記簿冊等公文書,足生損害於雷 O雄及地政機關對不動產登記之正確性 二、案經雷O雄訴由屏東縣警察局報請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 。   理 由 一、證據能力:   本判決所引用被告雷國華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或經當 事人及辯護人均同意有證據能力(見本院卷第63至67頁), 本院審酌該等證據製作時之情況,並無不能自由陳述之情形 ,亦未見有何違法取證或其他瑕疵,且與待證事實具有關聯 性,認為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 第1項規定,具有證據能力。 二、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訊據上訴人即被告雷國華固坦認有於前揭時間、地點持雷O清 前為告訴人雷O雄代刻之印章(下稱告訴人印章)在附表編號 1至3所示文書上蓋印「雷O雄」印文,並在附表編號2所示文 書上簽署「雷O雄」署押,惟矢口否認有何行使偽造私文書、 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等犯行,辯稱:我當時是為了要辦理本案 房地的繼承登記,依照地政機關人員指示用印並簽名而已, 並沒有要將本案房地登記為分別共有等語,辯護人則為被告 辯稱:被告本意僅在辦理繼承登記,但因出具全體繼承人印 章而符合土地登記規則第120條第1項後段規定,本案房地才 遭登記為分別共有,被告並無行使偽造私文書及使公務員登 載不實之犯意。且被告僅需持其個人印章即可辦理繼承登記 ,本案持全體繼承人印章辦理繼承登記,並未足生損害於地 政機關管理不動產登記正確性,又雷O清於109年4月4日死亡 後,至被告於同年9月7日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時,告訴人 雷O雄已逾拋棄繼承時效,故告訴人既係雷O清之繼承人之一 ,被告此舉自未生損害於告訴人。再者,本案被告是迫於需 在繼承發生日起6個月內辦理繼承登記,否則將遭主管機關裁 處罰鍰始為之云云。 ㈠ 經查:  ⒈被告於109年9月7日某時,為辦理繼承自其父雷O清之本案房 地之繼承登記,在屏東地政事務所內,持告訴人印章在附表 編號1至3所示文書上蓋印「雷O雄」印文,並在附表編號2所 示文書上簽署「雷O雄」署押,表示全體繼承人即被告、告 訴人及渠等之母雷陳OO均同意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並委 託被告為代理人提出申請之意,持以向屏東地政事務所申請 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而行使之,使不知情之承辦公務員於 翌日(8日)某時,將全體繼承人同意本案房地登記為全體 繼承人分別共有、權利範圍各三分之一之不實事項登載於職 務上所掌之土地、建物登記簿冊等公文書等節,為被告所坦 認(見原審卷第190至191頁),復有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 影本(見原審卷第117至122頁)、本案房地之土地謄本、建 物謄本及異動索引(見偵卷第19至30頁)、被告個人戶籍資 料查詢結果(見原審卷第21頁)、雷O清之己身一等親資料 查詢結果(見偵卷第32頁)、雷O清之戶籍謄本(見原審卷 第123頁)、財政部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見原審 卷第126頁)、本案房地之所有權狀(見原審卷第127至128 頁)可憑,是上開部分事實,堪可認定。  ⒉被告於偵查及原審供承:告訴人是我弟弟,父親雷O清的遺產 是由我、告訴人及母親雷陳OO共同繼承,當時我和母親要處 理繼承的事情,母親有聯繫告訴人,但是告訴人遲遲未出面 ,也沒有委託我處理,所以我才拿告訴人印章來辦理本案房 地之繼承登記,告訴人並沒有同意或授權我使用他的印章或 代替他簽名等語(見警卷第7至8頁,原審卷第170頁),核 與證人雷O雄於原審證述:我原本與被告、父親雷O清一起居 住在本案房地,後來我自己搬離該處,家中有沒有我的印章 我不清楚,但在我搬離之後,父親仍會為我代收寄送到該址 的保險單;被告去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的事情,我從頭到 尾都不知情,也沒有同意或授權被告可以使用我的印章或簽 名等語(見原審卷第168至169頁)相符,足見被告知悉告訴 人並未同意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且未得告訴人之同意或 授權,逕持告訴人印章在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上蓋印「雷 O雄」印文,並在附表編號2所示文書上簽署「雷O雄」署押 ,復持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向屏東地政事務所申請辦理繼 承登記,表示全體繼承人同意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之意, 其主觀上具有行使偽造私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之犯意甚 明。  ⒊被告雖又以其係依照地政機關人員指示用印並簽名而已,無 意將本案房地登記為分別共有云云置辯,然證人即時任屏東 地政事務所職員林O瑩於原審已證稱:一般來說申請人到地 政事務所來辦理不動產繼承登記時,會先由地政事務所的服 務台人員整理案件,並且向申請人確認是否全體繼承人都同 意辦理繼承登記,若非全體繼承人均同意,就是由提出申請 的繼承人來辦理為公同共有的繼承登記等語(見原審卷第17 3頁),是被告所辯其依地政機關人員指示蓋用告訴人印章 並自行簽署告訴人姓名云云,已與證人林O瑩所證辦理繼承 登記之實務慣行不符,自難作為其免責之依據。況縱令被告 主觀上欲申請繼承登記為公同共有,其知悉告訴人並未同意 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復未同意或授權其蓋用告訴人印章 並簽署告訴人姓名,猶以前揭方式以告訴人名義申請辦理繼 承登記,自應具有行使偽造私文書、使公務員登載不實之犯 意,自難認與其申請為公同共有或分別共有本案房地有何關 聯,故被告此部分所辯,亦無足採。    ⒋又按刑法第210條或第214條規定所稱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 ,以有生損害之虞為已足,不以實際發生損害為要件。  ⑴本件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 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民法第1151條 、第1164條前段分別明定。準此,告訴人與被告、雷陳OO同 為雷O清之繼承人,其依上開規定本有與被告、雷陳OO公同 共有屬雷O清遺產之本案房地並請求分割之權利,被告竟未 經告訴人同意,即逕以告訴人名義填具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 文書,辦理本案房地之繼承登記,已剝奪告訴人依前揭規定 ,與被告、雷陳OO公同共有本案房地並請求為遺產分割之權 利,是縱認告訴人仍能取得本案房地權利範圍三分之一之應 繼分,其受法律保護之利益仍因而受有損害,揆之前開說明 ,被告前揭行為自足生損害於告訴人,是辯護人辯稱告訴人 至被告提出申請時已逾拋棄繼承時效,被告前揭所為並未損 害告訴人云云,並不可採。  ⑵證人林O瑩於原審復證稱:被告於109年9月7日辦理本案房地 繼承登記時,是由我做本案申請資料的初步審查。一般而言 ,繼承人在辦理繼承登記時所填具的土地登記申請書,其上 申請登記事由中「所有權移轉登記」的選項包含「繼承」與 「分割繼承」,若勾選「分割繼承」,意即全體繼承人有協 議哪些遺產要分配給哪些繼承人,需要檢附繼承人的印鑑證 明才可以辦理;反之,若勾選「繼承」,可由部分繼承人出 面辦理繼承登記為公同共有,或由全體繼承人一起申請,按 照法定應繼分比例登記為分別共有,並不需要檢附繼承人的 印鑑證明。本案自被告提出附表1至3所示文書形式上觀之, 是全體繼承人都出面蓋章,並且委託代理人即被告將本案房 地登記為分別共有之情形,而非登記為公同共有等語(見原 審卷第175至176頁)。再佐以內政部107年1月19日台內地字 第1061308210號解釋令(見調偵卷第23頁)揭示:「繼承人 按其法定應繼分會同申請繼承登記為分別共有,因繼承人已 全體同意依民法規定之應繼分辦理,未涉及權屬之變動,且 可消滅公同共有關係,避免後續處分或權利行使複雜化,茲 為簡政便民,是類案件無需當事人親自到場及依土地登記規 則第40條規定程序辦理」等語,足見繼承人辦理不動產繼承 登記之方式有三,其一乃繼承人依分割協議為不動產分割繼 承登記,其二則係由部分繼承人以自己名義辦理公同共有繼 承登記,末為全體繼承人一同申請依各繼承人之法定應繼分 為分別共有繼承登記,而本案被告向屏東地政事務所提出附 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形式上係由被告、告訴人、雷陳OO等 全體繼承人申請依各繼承人之法定應繼分為分別共有登記, 經地政機關形式審查而為全體繼承人分別共有、權利範圍各 三分之一之登記,與實際情形不符,應足以影響土地登記之 正確性。辯護人雖又辯稱:繼承登記僅需被告單獨辦理即可 ,故本案以全體繼承人名義為之,無損地政機關管理不動產 登記正確性云云,然依前述,本案被告以全體繼承人名義申 請就本案房地為繼承登記,本案房地即為全體繼承人按法定 應繼分分別共有之,如以部分繼承人名義申請就本案房地為 繼承登記,本案房地則為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之,足見申請 人究否為全體繼承人,其法律效果顯有不同,是被告前揭所 為確有影響地政機關管理不動產登記正確性,辯護人此之所 辯,亦非可採。 ⒌行為人的行為具備構成要件該當性,並且具有違法性後,在論 其有責性時,行為人除了需具備責任能力,以及違法性認識 或認識可能性外,對行為人而言,另外還需有為適法行為的 期待可能性存在。因此,行為人在實施某違法行為時,在當 時的具體情況,縱有故意或過失,倘依其周圍的環境情況或 附隨的情事,無法期待其避開違法行為,而為適法行為時, 仍不予責任的非難,無期待可能性得為責任阻卻事由。行為 人有否實施適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原則上採行為人標準說 ,亦即以行為人個人通常的能力以及行為之際,行為人本身 具體的事情為標準,判斷有否可能期待行為人為適法行為, 倘以被告之個人生活狀況、社會地位、知識水準及能力等情 ,在合理可期待之範圍內,亦能意識其行為係屬違法,自不 得容任其恣意以其個人主觀意見、不確定之猜測或盲目誤信 ,擅斷主張自身行為屬合法而阻卻刑事責任。經查,被告為 具有五專畢業智識程度之成年人,有其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 果可考(見原審卷第21頁),依其智識程度與社會經驗,當 能理解應經他人同意或授權始得蓋用他人印章並簽署他人姓 名,否則將有違法之虞等情。又證人林O瑩於原審已證稱:土 地登記申請書上申請登記事由中「所有權移轉登記」之「繼 承」選項,可以是由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或是依照法定應繼 分登記為分別共有,視申請人是否為全體繼承人為斷等語( 見原審卷第175至176頁),故縱令被告於109年9月7日為避免 遭主管機關裁處罰鍰而需辦理本案房地繼承登記,猶可以其 個人名義或以部分繼承人名義申請辦理公同共有繼承登記, 自難認有欠缺期待可能性而無從阻卻其行為違法,故辯護人 辯稱被告為免逾繼承發生日起6個月辦理繼承登記,始為前揭 行為云云,亦非可採。 ㈡綜上所述,被告前開所辯均無可採,本案事證明確,其犯行洵 堪認定。    三、論罪: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16條、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 同法第214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被告盜用告訴人印章在 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上蓋印「雷O雄」印文,及在附表編號 2所示文書上偽造「雷O雄」署押之行為,為其偽造附表編號1 至3所示文書之階段行為,又被告偽造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 之低度行為,則為其行使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之高度行為 所吸收,均不另論罪。 ㈡被告以一行為同時觸犯刑法第216條、210條之行使偽造私文書 罪、同法第214條之使公務員登載不實罪,為想像競合犯,應 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從一重之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論處。 ㈢公訴意旨雖未認被告尚有偽造附表編號2所示文書上申請人處 之「雷O雄」署押,然該部分與已起訴行使偽造私文書部分, 具有吸收之實質上一罪關係,為起訴效力所及,自得併予審 究。 ㈣累犯不加重   被告前雖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2月確定,並 於107年10月12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被告於107年10月12日易科罰金視 為有期徒刑之執行完畢後,5年以內故意再犯本案有期徒刑以 上之罪,固屬累犯。惟被告本案所犯與前揭構成累犯之案件 罪質相異,難認有內在關聯性,尚難遽論被告就其本案所犯 具有特別惡性且對刑罰反應力薄弱,故不予加重其刑。 四、上訴論斷的理由:   原審論處被告罪刑,固非無見;惟查被告已於本院審理期間 與告訴人達成調解,此有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3年12月4日 調解筆錄在卷可按,犯後態度已有明顯改變,量刑因子,亦 應有所變更,原審未及審酌,自有未洽。被告上訴意旨否認 犯罪,指摘原判決不當,雖無理由,惟原判決既有上開瑕疵 ,自應撤銷改判。 五、量刑及沒收    ㈠量刑:   審酌被告未曾顧及告訴人權利而為本案犯行後,復始終未能 正視所犯,量刑本不宜從輕,然念及被告為辦理本案房地繼 承登記始犯本案刑責,動機尚非極惡;復考量被告曾於偵查 中已提出具體和解方案,經告訴人陳明其不願接受被告賠償 (見調偵卷第28頁),惟於本院審理期間終與告訴人達成調 解,併考量被告自陳其五專畢業之智識程度,有工作收入, 且無需其扶養之親屬等語之家庭、經濟生活等其他一切情狀 ,爰量處有期徒刑2月,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以新台幣1000元 為折算1日之標準。  ㈡沒收:   ①被告偽造附表所示之文書,雖為被告實行本案犯罪所生之 物,然經被告交付屏東地政事務所而行使之,非屬被告所 有之物,自不予宣告沒收。然附表編號2「偽造之署押及 盜蓋之印文」欄所示偽造之「雷O雄」署押1枚,並無證據 證明業已滅失,應依刑法第219條規定,宣告沒收之。   ②被告盜用告訴人印章,在附表編號1至3所示文書上蓋印之 「雷O雄」印文,均非屬偽造印章之印文,自毋庸依刑法 第219條規定宣告沒收。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 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吉泉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檢察官鍾岳璁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曾鈴媖                    法 官 李政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狀(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書記官 梁雅華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刑法第210條】 偽造、變造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五年以下有 期徒刑。          【刑法第214條】            明知為不實之事項,而使公務員登載於職務上所掌之公文書,足 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一萬五 千元以下罰金。          【刑法第216條】    行使第二百一十條至第二百一十五條之文書者,依偽造、變造文 書或登載不實事項或使登載不實事項之規定處斷。 附表 編號 文書名稱 (卷頁出處) 偽造之署押及盜蓋之印文 1 土地登記申請書 (見原審卷第117至118頁) 左欄文書上編號(16)簽章處盜蓋之「雷O雄」印文壹枚 2 繼承系統表 (見原審卷第119頁) 左欄文書上申請人處偽造之「雷O雄」署押壹枚、盜蓋之「雷O雄」印文壹枚。 3 登記清冊 (見原審卷第120至122頁) 左欄文書首頁上左側空白處、申請人簽章處盜蓋之「雷O雄」印文各壹枚。

2024-12-17

KSHM-113-上訴-788-20241217-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692號 原 告 林英質 被 告 石敏雄 上列被告因妨害名譽案件(113年度上易字第486號),原告提起 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被告因侵權行為等情。爰求為:被告應給付原告 新臺幣(下同)11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未提出書狀,亦未作何陳述,惟依其在刑事訴訟之陳述 ,不承認有何侵權行為。 三、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應以判決駁 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四、本件被告被訴妨害名譽案件,業經臺灣橋頭地方法院諭知無 罪,檢察官不服原判決提起上訴後,亦經本院判決上訴駁回 在案。依照首開規定,則原告附帶提起之民事訴訟,自應予 以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曾鈴媖                    法 官 李政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書記官 梁雅華

2024-12-17

KSHM-113-附民-692-20241217-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個人資料保護法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74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楊英楷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案件,對於本 院111年度上訴字第134號,中華民國112年5月10日第二審確定判 決(第一審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9年度訴字第941號;起訴 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09年度偵字第19997號),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楊英楷應於本裁定送達後柒日內,補正原確定判決之繕本或釋明 無法提出原確定判決繕本而請求法院調取之正當理由。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 證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 本,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 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 訟法第429條、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楊英楷(下稱聲請人)不服本院111 年度上訴字第134號第二審確定判決,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 提出刑事再審聲請狀聲請再審。惟聲請人所提前開刑事再審 聲請狀未附具原確定判決之繕本,且未釋明無法提出原確定 判決繕本之正當理由及請求法院調取之,其聲請再審之程式 顯有不備,爰命其應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原確定判 決之繕本或釋明無法提出原確定判決繕本而請求法院調取之 正當理由,逾期未補正,即依法駁回聲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作成本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陳海寧                    法 官 黃紹紘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李政庭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2024-12-17

TPHM-113-聲再-574-20241217-1

金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上訴字第767號 上 訴 人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安韋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犯洗錢防制法等案件,不服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112年度金訴字第572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8日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業經辯論終結在案,茲因尚有應行調查之處,爰命 再開辯論,並指定於114年1月9日上午9時50分整,在本院刑事第 九法庭,續行言詞辯論,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李政庭 法 官 王俊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郭蘭蕙

2024-12-16

KSHM-113-金上訴-767-20241216-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請重行定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38號 聲 請 人 即 受刑 人 鍾鶴鳴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重定其應執行 之刑,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受刑人)鍾鶴鳴犯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等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如依原裁定(即本 院111年度聲字第727號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對聲請人造 成刑度過長,請撤銷原裁定重新定應執行刑云云。 二、按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判,於確定後即發生實質之確定力, 而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除 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 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 改判,或有赦免、減刑,更定其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之 基礎已經變動,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 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不得就該確定裁判已定應執行 之數罪,其全部或部分再行定其應執行之刑。又對於已判決 確定之各罪,已經裁定其應執行之刑者,如又重複裁定其應 執行之刑,自係違反一事不再理之原則,即屬違背法令(最 高法院103年度台非字第247號裁定意旨參考)。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罪犯如附表所示之各 罪,業經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及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罪 均已確定在案,嗣經由檢察官聲請已由本院於111年7月29日 以111年度聲字第727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8月確定在 案,有該裁定書附卷可稽。惟本件聲請人所犯上開各罪,並 未有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 ,以原裁判定刑之基礎變動之事由,故聲請人以附表所示之 罪再向本院聲請重定其應執行刑,依前揭最高法院裁定意旨 說明,本件自應受一事不再理之拘束。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之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曾鈴媖                    法 官 李政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記官 梁雅華 附表 受刑人鍾鶴鳴法院判決一覽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有期徒刑5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有期徒刑5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 罪 日 期 108/10/01 108/7/28 108/3/17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橋頭地檢108年度毒偵字第2301號 橋頭地檢108年度偵字第8710號 高雄地檢108年度毒偵字第1487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橋頭地院 橋頭地院 雄高分院 案號 108年度簡字 第2695號 109年度簡上字 第13號 109年度上訴字 第266號 判決日期 109/02/12 109/03/27 109/04/21 確定 判決 法院 橋頭地院 橋頭地院 雄高分院 案號 108年度簡字 第2695號 109年度簡上字 第13號 109年度上訴字 第266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09/03/27 109/03/27 109/04/21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橋頭地檢109年度執字第2705號 (已執畢) 橋頭地檢109年度 執字第2818號 (已執畢) 高雄地檢109年度 執字第5365號 (編號1〜3定應執行刑1年2月) 受刑人鍾鶴鳴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4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5年10月 犯 罪 日 期 108/11/06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橋頭地檢109年度毒偵字第787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雄高分院 案號 110年度上訴字 第789號 判決日期 110/10/13 確定 判決 法院 最高法院 案號 111年度台上字第 1184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1/04/13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否 備註

2024-12-13

KSHM-113-聲-1038-20241213-1

金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金上訴字第734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徐偉銘 被 告 陳宏德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本院依職權裁定如下:   主 文 徐偉銘、陳宏德之羈押期間,均自民國一一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起 ,延長貳月。   理 由 一、上訴人即被告(下稱被告)徐偉銘、被告陳宏德前經本院訊 問後,認被告2人所犯加重詐欺取財等罪嫌疑重大,有刑事 訴訟法第101條之1第1項第7款反覆實施同一詐欺犯罪之虞, 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判、執行,於民國113年9月20日裁定 被告2人羈押3月。 二、茲被告2人之前開羈押期間即將屆滿,本院訊問後,認被告2 人上開犯嫌仍屬重大,有卷內證據在卷可佐,且有事實足認 被告2人有反覆實行同一詐欺犯罪之虞,又被告等人之行為 ,對社會治安、法律秩序危害重大,為確保訴訟程序順利進 行,使國家刑罰權得以實現,以維持重大之社會秩序及增進 重大之公共利益,認有繼續羈押之必要,故被告2人均應自1 13年12月20日起,延長羈押2月。 三、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第5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李政庭                    法 官 王俊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記官 郭蘭蕙

2024-12-13

KSHM-113-金上訴-734-20241213-2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業務侵占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36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陳浥齊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業務侵占案件,對於本院111年度 上易字第379號,中華民國111年11月10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 高雄地方法院110年度審易字第1287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 方檢察署110年度偵緝字第781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陳浥齊(下稱聲請人 )前因業務侵占案件,經鈞院以111年度上易字第379號判處 有期徒刑10月確定(另宣告附條件緩刑3年,惟該緩刑嗣後 遭撤銷,下稱原確定判決);今聲請人因故未完成勞動服務 ,導致原確定判決所宣告之緩刑遭撤銷,請審酌聲請人係為 了家計兼職2份工作,雇主又不願聲請人時常請假去服勞務 方有今日緩刑遭撤銷之情形,非聲請人故意不去服勞役,請 重新量刑,不要讓聲請人入監而剝奪其未來人生,並聲請傳 喚公司主管到庭證明上情云云。 二、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 得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定有明文。所 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所稱「罪名」,與輕 於原判決所宣告之「罪刑」有別,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 較,係相異且法定刑較輕之罪名而言。至於宣告刑之輕重, 乃量刑問題,非屬前揭法條所指罪名範圍,自不得據為聲請 再審之原因。 三、聲請人前因業務侵占案件,經本院以111年度上易字第379號 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0月(另宣告附條件緩刑)確定,並就聲 請人之論罪、科刑等,均詳述所憑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 有本院前開案號之判決書、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且經 本院調閱原確定判決之卷證核對無訛。是此部分之事實,堪 予認定。 四、聲請人雖以上開事由聲請再審云云;然聲請人上開所指,係 針對宣告刑之輕重,即量刑問題聲請再審,並非指原確定判 決所認定之罪名,有何相異且符合法定刑較輕之罪名而言, 亦對其是否成立犯罪及所犯罪名均不生影響,依上開說明, 顯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要件不符。 五、綜上所述,聲請人上開所指量刑事由,並不符合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規定得聲請再審之情形,從而,本件 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且其聲請傳喚證人之請求,亦無必要 ,均應同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李政庭                    法 官 王俊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記官 郭蘭蕙

2024-12-13

KSHM-113-聲再-136-20241213-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62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林茂唐 陳麗卿 共 同 代 理 人 張道周律師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詐欺案件,對於本院110年度金上 重訴字第9號,中華民國112年7月18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高 雄地方法院106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 察署105年度偵字第26264 、27763號、106年度偵字第2866 、68 25 、10042號;移送併辦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 字第801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9624號),聲請 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下稱聲請人)林茂 唐、陳麗卿前因違反證券交易法等案件,經鈞院以110年度 金上重訴字第9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判處罪刑,其中 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犯共同詐欺取財部分經分別判處有期 徒刑3年、2年部分,且因不得上訴第三審而確定;茲發現原 確定判決具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新事實、新證 據」之事由,爰依法提起再審,理由如下:  ㈠同案被告方瑞豐於原確定判決後,已將本案系爭古文物送請 德國專業機構鑑定,鑑定結果確為數千年前之古文物,並非 贗品,此為原確定判決後始成立之新證據,故原確定判決判 處有罪之基礎已經動搖,自應改判聲請人無罪。  ㈡倘如鈞院不採信上情,因原審鑑定人盧泰康已證稱:可採破 壞性之科學鑑定等語。今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均立書同意 鈞院將本案系爭古文物送交萬寶國際古董熱釋光鑑定有限公 司(下稱萬寶公司)採樣後轉請德國專業機構鑑定,此為原 確定判決未及審酌之新證據,自得聲請鈞院調查證據後,並 以之為動搖原確定判決之基礎。  ㈢依證人即告訴人(下稱告訴人)張本源於原審之證述內容, 可知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未曾向告訴人陳稱本案系爭古文 物為真品,告訴人亦未曾要求確認本案系爭古文物之真偽, 以古文物真偽難辯,買方需承擔投資風險之交易常情,告訴 人重視的應是股票上市後之上漲利潤,對於本案系爭古文物 之真偽並不在意,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參與本案亦同告訴 人一樣,又豈有原確定判決所稱對於本案系爭古文物係贗品 有所認識?  ㈣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於方美克斯公司第一次輔導上市時, 曾出資10萬5千美元之費用,有告訴人之證述、扣案手寫筆 記在卷可證,倘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知悉本案系爭古文物 是贗品,一開始就打算欺騙告訴人及社會大眾,又豈可能在 告訴人尚未出資之情況下,即自費數百萬元交予證人林羿龍 去申請輔導上市?自不能以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以較低之 價格購入本案系爭古文物且未投保等情,即認為聲請人林茂 唐、陳麗卿自始即有詐欺取財之不確定故意。  ㈤綜上,原確定判決有上開新事實、新證據未及審酌,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請求為無罪之 諭知,並停止刑罰之執行云云。 二、按有罪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 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 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準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料 性之「新規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論 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就 其實質之證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事 實或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終 在原確定判決中本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或 捨棄不採卻未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 情形。通過新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 此重在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係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決 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 利受判決人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審 法院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式 ,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人 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由僅 係對原確定判決之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 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 持相異評價,縱法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 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院 109年度台抗字第1099號刑事裁定參照)。再審聲請人所聲 請調查之證據縱屬存在,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結果 ,倘無法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不足 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即不能據以聲請再審,自無調查之必要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956號刑事裁定參照)。 三、本案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前因違反證券交易法等案件,經 本院以11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9號判決判處聲請人林茂唐、陳 麗卿均共同犯修正前之詐欺取財罪,分別處有期徒刑3年、2 年確定,且因該部分係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經最高法院 以112年度台上字第4897號判決程序不合法而駁回此部分之 上訴一節,有本院、最高法院上開案號之判決書在卷可按, 且經本院調取本案全部卷宗核閱屬實,堪可認定。 四、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2人固以前詞聲請再審,惟查:  ㈠聲請人2人固舉同案被告方瑞豐於他案再審案件所提出之鑑定 報告,主張係新證據且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之認定基礎云云 。惟本院觀之同案被告方瑞豐於他案聲請再審案件(本院11 2年度聲再字第153號)中所提,關於原確定判決附表一編號 20「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蓮蓋壼」之鑑定報告,內容略以 :樣品分析結果為銅合金,商,西元前0000-0000等語(見 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153號卷一第423頁)。此分析結果之 年代與其等著作之「天暢藏珍」書刊中記載該物品為戰國時 期「Warring States Period(476–221 B.C.E)」之文物已 有不符(見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153號卷一第479頁)。且 觀之原確定判決附表一編號11、41、72所示物品,於扣押物 品目錄表「天暢藏珍」書刊各註明數量為2個或1對,然原確 定判決附表一編號20之「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蓮蓋壼」, 無論依扣押物品目錄表或「天暢藏珍」書刊,均未記載其數 量為2個或1對,若該「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蓮蓋壼」確為 1對,則「天暢藏珍」書刊中理應記載為1對,且應同時出售 ,為何同案被告方瑞豐事後仍可提出另1個「青銅絲網梅釘 獸首啣環蓮蓋壼」送鑑定?佐以同案被告方瑞豐之代理人已 表示事後送往請鑑定之「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蓮蓋壼」不 是扣案「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蓮蓋壼」,二者並非同一個 物品(見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153號卷一第404頁),自不 能以同案被告方瑞豐事後持另1個「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 蓮蓋壼」之鑑定結果,逕認其等向告訴人遊說、提供給方美 克斯公司及出售給天暢公司之「青銅絲網梅釘獸首啣環蓮蓋 壼」確為真品。從而,同案被告方瑞豐所提出之上開鑑定報 告,既非扣案之系爭古文物,核與與本案事實之認定當無必 然之關聯,顯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為關於犯罪事實之認 定,則聲請人2人主張上開鑑定報告為新證據云云,即與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要件不符,不足憑採。  ㈡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又請求將本案系爭古文物送請破壞性 鑑定云云。然有關本案系爭古文物係屬贗品一節,業據原確 定判決於該案一、二審,分別指定鑑定人盧泰康、邵慶旺、 楊淑銘為本案系爭古文物為之鑑定,而上述3位鑑定人均就 古文物具有特別知識經驗,且有本案之鑑定適格,其等所出 具之鑑定意見認為本案系爭古文物係屬贗品,當屬可信一節 ,業據原確定判決論述甚詳,參之同案被告方瑞豐並無法交 代本案系爭古文物之來源,且依其財力,能否在全世界的古 文物交易場合中予以全數購得,亦屬有疑,更遑論部分古文 物,是在自由市場的古董攤買的,堪認同案被告方瑞豐並非 在具公信力之場所購得本案系爭古文物,此恰足以佐證該等 文物確如鑑定意見所載,乃屬贗品無誤,自無再送請其他鑑 定機構重新鑑定之必要。從而,聲請人2人前揭主張,並不 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不符合聲請再審之要件 ,其請求重新為破壞性鑑定之調查證據聲請,亦無必要,應 予駁回。  ㈢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又以告訴人對於本案系爭古文物之真 偽並不在意,且聲請人2人亦未曾對告訴人詐稱本案系爭古 文物為真品等為由,聲請再審云云。惟查,告訴人之所以願 意出資新臺幣(下同)3200萬元投資方美克斯公司、取得該 公司股權,乃是著眼於該公司從事古文物事業的前景,又聲 請人林茂唐、陳麗卿2人並強調12生肖文物將是該公司用以 展覽的重要資產,故告訴人方特意約定以12生肖文物做為其 出資的擔保,是該古文物是否為真品,關係到方美克斯公司 所擁有之資產價值高低,並影響到告訴人出資所獲之擔保是 否充足,而影響告訴人之出資意願,自不能以告訴人未查證 ,即認告訴人對於本案系爭古文物之真偽並不在意而未陷於 詐術;再者,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多次向告訴人遊說,稱 同案被告方瑞豐對於古董方面屬內行,且擁有許多古文物, 進而邀約告訴人出資投資方美克斯公司等事實,亦據原確定 判決論述甚詳,足認告訴人是因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2人 之遊說,始相信同案被告方瑞豐為古文物專家、收藏有許多 古文物真品,而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2人亦需藉由同案被 告方瑞豐身為收藏家之名氣,並提供以假亂真的文物,方有 得以從事古文物證券化事業的標的,以順利遂行其等創立方 美克斯公司的目的,故聲請人2人亦有為配合同案被告方瑞 豐而共同詐欺告訴人之動機,再佐以聲請人2人對於同案被 告方瑞豐所提供之文物可能為贗品一事,在主觀上有所認識 等情,亦經原確定判決論述在案,然聲請人2人卻於邀約告 訴人投資以古文物證券化為業務之方美克斯公司時,未將同 案被告方瑞豐所提供之文物可能為贗品此一事項告知告訴人 ,足見聲請人2人乃是有意隱瞞此一狀況,以使告訴人在不 知情的狀況下同意出資,其2人自與同案被告方瑞豐間,就 共同詐欺取財犯行,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自不能以聲請 人2人上開所辯,即認其無詐欺取財之犯意,故聲請人2人上 開所指,顯係就原確定判決已論述綦詳之事項,徒憑己意再 為爭執,難認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確 實之新證據」相符。  ㈣另聲請人林茂唐、陳麗卿又以其自費出資方美克斯公司第一 次輔導上市10萬5千美元之費用,而主張其2人並無詐欺取財 之犯意云云。然依告訴人張本源於原確定判決案件中所證: 101年10月間,我因天暢公司員工的告知,知道方美克斯公 司沒有依約交付輔導費用給羿昇集團而被解約,就於101年1 2月20日左右,與方瑞豐、林茂唐一起前往新加坡與羿昇集 團重新簽約,且與方瑞豐、林茂唐商議後,我同意重新簽約 後的費用全部由我負擔,金額共約3200萬元,但我可以取得 3億股方美克斯公司的股權。而因為我先前就曾經借錢給林 茂唐,讓他用來支應方美克斯公司的資金需求,所以當時有 將先前出借的款項當作我所需負擔費用的一部分,至於其他 的款項,我有於101年12月間匯3筆款項到羿昇集團的海外帳 戶,後續再依陳麗卿的要求匯款到指定帳戶,以補足上述約 3200萬元的金額等語(參原確定判決調一卷第88頁、他四卷 第182至183頁),足見與羿昇集團重新簽約之費用,均係由 告訴人出資負擔,且因告訴人先前為支應方美克斯公司的資 金需求,已先出借款項予聲請人林茂唐,故將其先前出借聲 請人的款項,當作所需負擔費用的一部分,此均據原確定判 決說明在案,堪認聲請人交付之輔導費用,資金來源亦係從 告訴人所給付之款項而來,故聲請人2人主張其係自費出資 輔導費用云云,即與原確定判決所憑依之事實不符,難認符 合新事實、新證據之要件。 五、綜上所述,聲請再審意旨所指上開事證,無論係單獨或結合 先前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均未能 因此產生合理之懷疑,而有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認事實之 蓋然性,難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確 定性、顯著性或明確性要件。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李政庭                    法 官 王俊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記官 郭蘭蕙

2024-12-13

KSHM-113-聲再-62-20241213-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047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 人 鍾淳先 上列聲明人因聲請易科罰金案件,對於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雄檢 信峨執聲他2598字第1139095378號檢察官執行命令聲明異議,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理由(如附件),並請求撤銷臺灣高雄 地方檢察署(雄檢信峨執聲他2598字第1139095378號)檢察 官執行命令云云。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固為刑事訴訟法第48 4條所明定,但該條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乃指對被 告之有罪裁判,於主文內實際宣示其主刑、從刑之裁判而言 。(最高法院80年度台抗字第323號裁定意旨參考)。 三、經查,本件聲明人因犯詐欺等罪,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及台 中地方法院分別判處罪刑確定(詳附表編號1至5所示之罪刑 )。其中附表編號5所示之罪(聲明人上訴本院審理中,尚 未確定),揆諸上揭說明,本院既未對原確定裁判(臺灣台 中地方法院108年度中簡字第2794號、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 年度易緝字第14號、111年度簡字第3639號、112年度簡上字 第329號判決)之主刑、從刑予以更易,復未宣示如何之主 刑、從刑,自非屬刑事訴訟法第484條所指「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至明。從而,本件聲明人向本院聲明異議,難謂合法 ,自應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簡志瑩                    法 官 曾鈴媖                    法 官 李政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書記官 梁雅華 附表 編號 最後 事實審 案由 犯罪日期 裁判日期 宣告刑 備註 1 台中地院 108年度中簡字第2794號 詐欺 105 年 5月至同年7月23日 109年1月21日 6月 2 高雄地院 111年度審易緝字第14號 詐欺 106年2月 111年4月21日 6月、5月、4月,應執行有期徒1年(3罪) 3 高雄地院 111年度簡字第3639號 詐欺 109年1月13日 112年1月16日 3月 4 高雄地院 112年度簡上字第329號 詐欺 109年1月27日 112年12月29日 3月 5 高雄地院 113年度易緝字第18號 詐欺 108年12月14日 113年9月11日 10月 尚未確定

2024-12-13

KSHM-113-聲-1047-202412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