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高雅敏

共找到 244 筆結果(第 221-230 筆)

家聲抗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給付家庭生活費用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家聲抗字第75號 抗 告 人 乙○○ 非訟代理人 凃成樞律師 相 對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給付家庭生活費用事件,抗告人對本院於民國 112年10月24日所為111年度家婚聲字第1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 管轄之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裁定關於命抗告人自民國111年2月1日起至兩造婚姻關係 消滅之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前給付聲請人家庭生活費用逾 新臺幣伍萬貳仟玖佰捌拾元部分廢棄。 二、上開廢棄部分,相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回。 三、其餘抗告駁回。 四、抗告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二分之一,餘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相對人於原審之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甲○○與抗告人乙○○於 民國96年10月3日在加拿大結婚,婚後育有未成年子女丙○○ 。抗告人婚後安排相對人與丙○○在臺生活,並要求相對人不 要工作,專心照顧丙○○,抗告人則到大陸地區工作,允諾每 月至少給付相對人新臺幣(下同)15萬元以上之生活費,抗告 人遵守約定支付家庭生活費用10年左右,卻在107年提出離 婚訴訟後,片面降低應給付之金額,至111年2月更降低至2 萬元。而相對人目前無工作,亦無收入,且因離開職場多年 ,曾嘗試投遞履歷應徵工作,但均未獲得錄取機會,相對人 已努力準備國家考試,抗告人要求相對人立刻找到好工作, 實強人所難,為此聲明:抗告人應自111年2月1起至兩造婚 姻關係消滅之日止,按月給付家庭生活費用15萬元,如遲誤 一期,其後11期視為到期並加給每期5萬元。 二、原審審理後認抗告人過往僅係將大部分薪資交予相對人作為 家庭生活費用,不能以此等事實推認兩造間確有由抗告人按 月給付家庭生活費用每月至少15萬元之約定,認本件家庭生 活費用仍應由兩造各依其經濟能力、家事勞動或其他情事分 擔之。又原審認兩造之家庭生活費用數額應參考行政院主計 總處公布之11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較為適當,再綜核兩造 之經濟能力、家事勞動、子女照護狀況及丙○○之年紀,認本 件家庭生活費用除屬於兩造個人之消費支出應由兩造各自負 擔外,其餘非消費支出及丙○○之消費支出則應由抗告人負擔 。又原審參考相對人所提出之教育費用單據,認兩造已有共 識讓子女接受校外英語補習,併考量抗告人已陳明願按照法 院所定之分擔比例支付丙○○之教育費用,故原審認丙○○每年 所需消費支出,應以臺北市110年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為基 準,併扣除非未成年子女所需「菸酒及檳榔」費用及不符合 丙○○實際所需之「教育」費用後,加以丙○○實際所需教育費 用計算,始為合理,原審據此計算,認丙○○每年所需消費支 出合計為522,784元,加計臺北市110年平均每戶非消費支出 301,554元後,認相對人應給付之家庭生活費用總計為每年8 24,338元,爰裁定命抗告人自111年2月1日起至兩造婚姻關 係消滅之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前給付68,695元家庭生活費 用。 三、抗告意旨略以: (一)原裁定判命抗告人支付之家庭生活費用,計入非消費性支 出,顯然違反最高法院向來僅計入消費性支出之見解,所 謂非消費性支出包含房屋貸款利息等利息支出、對於私人 、企業或政府之捐助或稅賦、及勞保等社會保險費用等, 而抗告人名下房屋並無貸款,相對人不需支出貸款及利息 ,所居住房屋之稅賦亦非由相對人支出,相對人並無工作 ,並無支出公會規費或社會保險保費之必要,本件無所謂 非消費支出之問題,原裁定將非消費性支出計入家庭生活 費用範圍,顯不合理。而原裁定一方面認為相對人所住房 屋租金不可抵償,另一方面卻還要計入非消費性支出之利 息支出,要求抗告人支付,前後矛盾。退步言之,縱認非 消費性支出計入家庭生活費用範圍,然原審所採計非消費 性支出每年301,554元,係以平均每戶人數2.75人計算, 如此計算,抗告人尚需多支付相對人及抗告人自己之非消 費支出,且計算上抗告人就未成年子女丙○○之非消費性支 出應按比例分擔始適當。 (二)原裁定認未成年子女丙○○每年消費支出高達533,784元, 顯有違誤,原裁定認家庭生活費用數額應參考行政院主計 總處所公布之110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卻於計算未成 年子女丙○○之消費支出時,先扣除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臺 北市家庭每年教育費用31,148元,再加上相對人所提每月 「各項教育費用單據」金額,計算得出未成年子女每年所 需教育費用高達173,520元,導致抗告人每月應支付之金 額暴增近6倍,違背參考客觀數據標準之用意,且抗告人 於原審所表示同意者乃相對人提出單據後,按比例支付學 校教育學雜費用,相對人徵得抗告人同意補習才藝後,再 憑單據,按比例支付補習才藝費用,但相對人於原審主張 之費用舉證付之闕如,所提出之支出單據均為片段、單一 月份資料,無法擴大至一整年,原裁定未顧及單據之要求 ,也未按照比例計算分擔數額,逕稱抗告人同意支付,曲 解抗告人之意思。再者,兩造未成年子女丙○○已15歲,再 3年即成年,已無補習費用需求,原審命抗告人支付其教 育費用至兩造婚姻解消之日止,顯然不合常理。依原審計 算方式,未成年子女丙○○之每月消費性支出高達43,565元 ,已逾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性支出32,305元,顯然不合理。 又抗告人每月薪資約人民幣14,000元,年收入約新臺幣67 2,000元,根本無法支應臺北市家庭每年消費性及非消費 性支出合計136萬元之程度,本件實際命抗告人負擔之金 額應酌減。 (三)依原審計算方式,抗告人每月須支出自己及丙○○之消費支 出、兩造及丙○○之非消費支出合計約89,740元,相較之下 相對人每月僅需支出自己之消費支出32,305元,分擔比例 為3:1,顯然過高。又兩造均為68年出生,正值青壯年, 原裁定甚稱相對人學歷遠高於抗告人,即便其脫離職場多 年而難以覓得高薪工作,然相對人好逸惡勞不願求職工作 ,不利益不應由抗告人承擔。相對人婚後擔任未成年子女 丙○○之主要照顧者,其對於家事勞動之付出雖應肯定,然 未成年子女丙○○如今已接近成年,並非嬰幼兒或兒童需亦 步亦趨照顧,抗告人認本件家庭生活費用應以抗告人負擔 五分之三、相對人負擔五分之二始為公平。過往抗告人願 意將近全部之收入交付相對人打理,只求照顧好家庭,但 如今卻要求相對人說明財產狀況不可得,抗告人並未與相 對人約定家庭生活費用之金額,原裁定卻稱未逾越過往抗 告人所支付家庭生活費用,顯然理由不備。 (四)抗告人並無提供名下房屋供相對人及子女居住之義務,原 審未將房屋租金扣抵並不合理,抗告人亦非不願意提供住 所予相對人及子女居住,然抗告人確以借貸支應開銷,應 活化利用資產,相對人及丙○○僅有2人,目前該房屋每月 租金高達5萬元,相對人及丙○○可以另行租屋,房屋出租 後租金所餘部分亦可貼補家用,相對人卻不願共體時艱, 抗告人主張以相當於租金之金額抵充扶養費用,原裁定未 審酌抗告人於原審提出前開抵充主張,實則係已經表明不 願意再提供名下房屋供相對人及未成年子女無償居住之真 意,原審之認定顯然毫無基礎。綜上,抗告人實際上並非 不願支付家庭生活費用,而係抗告人於婚姻存續期間一直 處於弱勢,角色如同提款機,方才提出離婚訴訟,卻因新 冠肺炎疫情導致無法返臺到庭說明,導致案件遭駁回,抗 告人縱為婚姻破綻有責之一方,亦不應以此影響本件家庭 生活費用之認定,原裁定顯然有偏頗,為此爰請求廢棄原 裁定等語。爰為抗告聲明:㈠原裁定不利於抗告人的部分 廢棄。㈡相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回。 四、按家庭生活費用,除法律或契約另有約定外,由夫妻各依其 經濟能力、家事勞動或其他情事分擔之,民法第1003條之1 定有明文。又如妻有正當理由而與夫分居時,夫仍應負擔妻 之生活費用即家庭生活費用,此與法定扶養義務不同(最高 法院50年台上字第2737號判例意旨參照)。且家庭生活費用 與法定扶養義務不同,並不以不能維持生活為必要,而夫妻 之一方請求他方給付家庭生活費,亦含未成年子女教養費在 內(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328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所 謂家庭生活費用,係指維繫家庭成員生活而支出符合其身分 地位所需之一切費用,舉凡購買食品、衣物、日常生活用品 、醫療費、交通費及教育費用等均屬之。是夫妻之一方實際 支出之家庭生活費用超過其分擔額時,不問其能否維持生活 ,均得請求他方給付該超過部分之家庭生活費用。此與夫妻 間之扶養義務,依民法第1117條規定,以受扶養權利者,不 能維持生活為要件,並不相同(最高法院113年度台簡抗字 第117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 五、經查: (一)兩造於96年10月3日在加拿大結婚、97年間返回臺灣,雙 方婚後育有未成年子女丙○○(女、00年0月00日生),嗣 相對人與丙○○共同居住在抗告人與抗告人父親丁○○共有之 臺北市○○區○○○路0段000號2樓房屋(下稱民權東路房屋), 抗告人則多在大陸地區工作,且兩造之婚姻關係仍為存續 中等情,業據相對人陳明在卷,並有戶籍謄本、個人戶籍 資料、建物所有權狀等在卷可稽(原審卷一第15至17、333 至335頁、卷二第201頁),堪予認定。抗告人於原審雖以 兩造無同居之事實,其無須負擔與相對人之家庭生活費用 等語置辯,然抗告人於另案離婚事件中,已自承97年結婚 後,即返回原本即在國外之工作崗位,主要在大陸地區, 離鄉背井在中國工作,提供家人更好生活條件等語,有抗 告人離婚事件之家事起訴狀1件可參(原審卷一第101至10 3頁),應認兩造已協議由相對人負責在臺居住於民權東 路房屋照顧未成年子女丙○○,由抗告人負責國外工作賺取 生活費用,相對人係基於照顧子女緣故與抗告人暫時分隔 兩地,抗告人自應共同負擔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生之家庭 生活費用,抗告人辯稱兩造分居不應支付家庭生活費用云 云,不足採信。相對人請求抗告人分擔家庭生活費用,尚 無不合。 (二)相對人主張兩造家庭生活費用由抗告人全額負擔,每月15 萬元等情,惟抗告人否認,並辯稱:收入銳減,且相對人 有工作能力等語。經查,抗告人於105年11月至107年10月 每月匯款予聲請人之款項為人民幣23,000元至38,000元, 依該期間匯率約4.36換算約為新臺幣10萬元至16.5萬元, 有抗告人於離婚訴訟提出之境外匯款申請書、匯款銀行紀 錄等件可參(原審卷二第93至156頁、203頁),而抗告人提 出離婚訴訟後,曾於108年10月14日接受社工訪視,自陳 過往皆將薪資的百分之90(約20萬元)交予相對人,並稱其 在海南島三亞市從事酒店管理之餐飲總監等語,有社工訪 視報告可參(原審卷一第113頁),又依抗告人所提離職證 明所示,其於109年10月22日至111年5月31日在蘇州尼盛 萬麗酒店任職行政辦公室營運總監(原審卷一第78頁),且 經原審調取抗告人108年至110年稅務電子閘門財產所得調 件明細表,抗告人於108年至110年各有71,845元、72,297 元、190,444元股利所得,除與丁○○共有民權東路房屋外 ,尚單獨所有臺中市太平區之房屋1筆及股票3筆,財產總 額為8,238,178元(原審卷一第157至167頁),至抗告人雖 辯稱其目前每月薪資約人民幣14,000元,年收入約新臺幣 672,000元而已,固據提出IS SEAFOOD REASTAURANT工作 要約為憑(原審卷一第261頁),然上開證據僅係對方提出 之要約信,並非抗告人簽署之工作契約,且未見抗告人提 出帳戶交易明細或薪資證明,自難認抗告人之收入狀況已 顯著下降。是原審據以認定抗告人在大陸地區之收入頗豐 ,且兩造並未約定每月支付15萬家庭生活費用部分,並無 違誤。再查,相對人自108年至110年度之收入分別為5,01 4元、11,061元、3,214元,而上開所得均為股利所得,未 見有任何薪資所得或營業所得,而相對人名下財產有汽車 1部、投資4筆,財產總額共31,640元,且相對人於兩造婚 姻關係存續期間僅分別於98年10月9日至99年4月15日、10 4年3月31日至104年4月23日短暫任職於富邦人壽保險股份 有限公司及諾頓全球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此有稅務電子閘 門財產所得調件明細表、勞工保險投保紀錄可稽(原審卷 一第143至155、203至204頁),足認相對人主張其與抗告 人約定婚後全職照顧未成年子女,由抗告人負責支應家庭 生活費用等情為真正,足見兩造就家庭生活費用並未約定 固定數額,然就家庭生活費用之支出方式已協議由抗告人 全額負擔,則本件兩造已約定由抗告人支付家庭所有之生 活費用,原審就此部分漏未審酌,抗告人另以未成年子女 丙○○於3年後成年,且相對人符合就業條件應就業,相對 人應負擔相當比例之家庭生活費用云云,顯已違背先前兩 造就此之協議,無法採信。 (三)抗告人復辯稱其提供民權東路房屋予相對人及丙○○居住, 應將該房屋之使用代價即相當於每月租金之金額45,000元 ,抵充抗告人應支付之費用等語。經查,抗告人提供及其 所有之與抗告人之父親丁○○之民權東路房屋供相對人及丙 ○○居住,有民權東路房屋建物所有權狀、房屋租金行情表 可參(原審卷一第305至311頁、第333至336頁),足認相 對人與丙○○因抗告人始得無償居住該屋,則抗告人辯稱應 予列計為家庭生活費用支出等情,應可採信。雖抗告人主 張以每月4萬5千元列計云云,考量相對人、未成年子女均 居住在臺北市地區,其中「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 」項目佔家庭消費支出結構中之23.62至24.58%(見105至1 10年度家庭收支調報告第14表家庭消費支出結構按消費型 態分),則扣除水電瓦斯等支出後,本院認有關房租支出 約佔每月扶養費18%,此部分應認抗告人以提供房屋方式 支付家庭生活費用,應予扣抵。 (四)相對人固於原審主張兩造家庭生活費用如原裁定附表一所 示,平均每月152,447元(原審卷一第277至281頁),並提 出附表一「出處」欄所示之證據。惟附表一編號6、14、1 5、16、17、18所示費用均無任何單據或資料可佐,附表 一編號7、8、9、10、12亦僅提出各一期之消費明細或繳 費通知單為憑,顯不足據以推論兩造之年度家庭生活費用 數額,再考量家庭生活費用為包括的、統一的及持續性之 酌量,非僅就單一月份或某特定期間之支出為準而已,故 相對人前開主張,並無可採。則抗告人辯稱相對人舉證付 之闕如,所提支出單據均為單一月份資料,無法推論全年 度均有此支出等語,較屬可採。又行政院主計總處就我國 各縣市所為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消費支出統計,係針對 一般民眾消費支出所為之平均統計,因以消費為導向,較 符合一般扶養實情,且含括食品費、飲料費、衣著及鞋襪 費用、燃料及水電費、家庭設備及家事管理費、保健醫療 費用、運輸通訊費用、娛樂教育及文化服務費用與其他雜 項支出,已包含日常生活所需之食衣住行育樂各項費用在 內,該消費性支出之計算,雖非專以未成年人為對象,若 干消費項目例如菸草、檳榔、酒精性飲料等,固非未成年 人所必需,惟參諸若干未成年人所需、成年人所不必要之 需求(例如班費、畢業旅行、制服、學校社團等費用), 在上開消費支出中卻不見得有採為計算之依據,故就整體 平均而言,上開消費支出尚非不能作為未成年人或成年人 扶養費之參考依據,然此既係一般民眾消費支出所為之平 均統計,於援用上開數據時自不宜再將各項統計數據拆項 不計入、或拆項計算個別項目實際花費,否則顯然違背參 考此客觀數據標準之原意。是抗告人指摘原裁定計算未成 年子女丙○○之消費支出時,先扣除家庭收支調查報告中臺 北市家庭每年教育費用31,148元,再加上相對人所提每月 各類教育費用單據金額,計算出未成年子女每年所需教育 費用高達173,520元,導致抗告人每月應支付之金額增加 為不當,應屬可採。   (五)本院認110年行政院主計總處所公告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臺北市平均每戶所得收入總計為1,732,126元,該年度 臺北市每人平均月消費支出數額為32,305元,依前開調查 證據所得,抗告人每月薪資近20萬元,應可負擔前開消費 水準,本件相對人及未成年子女丙○○2人日常生活所需費 用,應以110年臺北市每人平均月消費支出數額為32,305 元計算,抗告人既已與相對人約定負擔相對人及未成年子 女丙○○2人之日常生活所需全部家庭生活費用,則扣除抵 充之房租費用,抗告人每月應負擔之家庭生活費用數額為 64,610元【計算式:32,305×2×(1-0.18)=52,980,元以 下四捨五入】。 (六)從而,相對人依民法第1003條之1第1項、第1114條、第11 16條之1等規定,請求抗告人自111年2月1日起至兩造婚姻 關係消滅之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前給付52,980元家庭生 活費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惟逾此範圍所為之請求, 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原審就超過前開應准許部分,為 抗告人不利之裁判,於法即有未合,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 此部分不當,求予廢棄,為有理由。爰由本院將此部分予 以廢棄,並改判如主文所示。至於原審就上開應准許部分 ,為相對人有利之裁判,於法核無違誤。抗告人就此部分 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駁回 其此部分之抗告。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料,經 斟酌後認對裁判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駁,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抗告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爰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家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詹朝傑                 法 官 高雅敏                 法 官 林妙蓁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書記官 李苡瑄

2024-10-18

SLDV-112-家聲抗-75-20241018-1

家補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補字第642號 原 告 A01 上列原告A01與被告A02等4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原告起訴未 繳納裁判費。經查:原告請求分割之遺產為被繼承人許玉琴之遺 產,原告主張其應分得之遺產金額為新臺幣(下同)111,708元 ,本件係因財產權而起訴,應依民事訴訟第77條之13規定,徵收 裁判費1,220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規定,限 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繳上開第一審裁判費,逾期 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命補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8

SLDV-113-家補-642-20241018-1

家補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離婚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補字第639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王俊傑律師 上列原告A01與被告A02間請求離婚等事件,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 費。經查: ㈠訴之聲明第一項請求判准離婚部分,係非因財產權而起訴,應 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4第1 項,徵收 裁判費新臺幣(下同)3,000元。 ㈡訴之聲明第二項請求分配夫妻剩餘財產100萬元,係因財產權而 起訴,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之規定 ,徵收裁判費10,900元。 ㈢前開㈠至㈡部分,共計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13,900元。茲依民事 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 7 日內補繳,逾期未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命補繳裁判費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8

SLDV-113-家補-639-20241018-1

家補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監護宣告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補字第657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A02為監護宣告事件,未繳納聲請費。 查本件係因非財產權關係為聲請,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 件法第14條第1 項規定,應徵收聲請費新臺幣1,000 元。茲依家 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6條第1 項規定,限聲請人於收 受本裁定送達後5 日內,如數補繳,逾期不為繳納,即駁回其聲 請,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8

SLDV-113-家補-657-20241018-1

家補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返還代墊扶養費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補字第662號 聲 請 人 A01 送達代收人 A02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A03間返還代墊扶養費事件,聲請人未繳納 聲請費。查本件係因財產權關係為聲請,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 非訟事件法第13條第3 款規定,聲請人應徵收聲請費新臺幣(下 同)2,000 元。茲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6條第1 項規定,限聲請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如數補繳,逾期 不為繳納,即駁回其聲請,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8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8

SLDV-113-家補-662-20241018-1

家親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給付扶養費等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304號 聲 請 人 A01 兼 上一人 法定代理人 A02 代 理 人 A05 相 對 人 A06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扶養費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家事非訟事件,因財產權關係為聲請者,按其標的之金額 或價額徵收裁判費,如未據聲請人預納者,法院應限期命其 預納,逾期仍不預納者,則應駁回其聲請,此有家事事件法 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第13條、第26條第1 項規定可參。 二、本件聲請人A01、A02對相對人提起給付扶養費等事件之聲請 ,卻未預納裁判費,且經本院於民國113 年7月29日以113 年度家補字第483 號裁定命聲請人等應於收受送達後5日內 補繳聲請費用共計新臺幣4千元,該裁定已於113年8月5日送 達,然聲請人等逾越上開期間,迄今尚未補繳,此有本院送 達證書、本院答詢表等件附卷可證,堪為認定。從而,本件 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6條第1 項後段、第21 條第1 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 抗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7

SLDV-113-家親聲-304-20241017-1

家繼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121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廖晏崧律師 被 告 A02 A03 A04 A05 A06 A07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又因財產   權而起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規定繳納裁判費。家   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第6 款、第   77條之13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 年9月11 日以113 年度家補字第174號裁定,命其於收受裁定送達後7 日補繳裁判費新臺幣16,345元,該裁定已於113年9 月20日 寄存送達,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45頁)。原 告迄未補繳前開裁判費等情,亦有本院答詢表1紙附卷可憑 (見本院卷第147頁),是依上開規定,原告之訴顯難認為 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第6 款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7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7

SLDV-113-家繼訴-121-20241017-1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停止強制住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衛字第17號 聲 請 人 A01 上列聲請人聲請停止強制住院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於民國113年5月14日晚上要出門買布 丁遭母親制止,因而與母親發生口角,母親並稱要把聲請人 送去療養院,聲請人認為僅是小事應無住院之必要;另因聲 請人為跨性別女同志,曾遭母親嘲笑,且全家人都看不爽聲 請人,會對聲請人拳打腳踢,爰聲請停止強制住院等語。 二、按嚴重病人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經專科醫師診斷 有全日住院治療之必要者,其保護人應協助嚴重病人,前往 精神醫療機構辦理住院;前項嚴重病人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 療者,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指定精神醫療機構予以 緊急安置,並交由2位以上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 之專科醫師進行強制鑑定;前項強制鑑定結果,仍有全日住 院治療之必要,經詢問嚴重病人意見,仍拒絕接受或無法表 達時,應即填具強制住院基本資料及通報表,並檢附嚴重病 人及其保護人之意見及相關診斷證明文件,向審查會申請許 可強制住院,強制住院可否之決定,應送達嚴重病人及其保 護人,精神衛生法第41條第1、2、3項著有明文。次按緊急 安置期間,不得逾5日,並應注意嚴重病人權益之保護及進 行必要之治療,強制鑑定,應自緊急安置之日起2日內完成 ;強制住院期間,不得逾60日,但經2位以上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指定之專科醫師鑑定有延長之必要,並報經   審查會許可者,得延長之,其延長期間,每次以60日為限;   經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之嚴重病人或其保護人得向法院聲請   裁定停止緊急安置或強制住院,同法第42條第1、2、3項亦   有規定。 三、經查:聲請人前經送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精神科醫師診 斷略以:病人為32歲女性,過去診斷有思覺失調症,過去長 期門診規律追蹤;但於2023年暑假因藥物副作用造成食欲、 體重增加,藥物更換,後家人開始觀察到明顯情緒起伏大, 與家人、周遭人衝突明顯增加;於2024年4月因與社區警衛 衝突而強制送醫,於國軍北投醫院強制住院。後疑似改健保 住院,於2024年5月13日出院;但返家後,母親觀察情緒起 伏仍明顯大,會對母親咆哮,且睡眠紊亂,半夜不睡覺,對 母親有被害妄想(覺得母親因為自己是女同志迫害自己、為 了保險金之前才要自己住院),後自己揹著背包未告知家人 便欲離開家中,父母阻止過程發生衝突扭打,被送至本院急 診,嗣經2位專科醫師強制鑑定後,均認有全日住院治療之 必要,聲請人拒絕接受,衛生福利部八里療養院乃向行政院 衛生福利部申請聲請人許可強制住院,並經行政院衛生福利 部於113年5月15日審查決定許可前開強制住院之申請等情, 有精神疾病嚴重病人診斷證明書、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 院嚴重病人之意見說明、精神疾病嚴重病人強制住院保護人 意見書、衛生福利部審查決定通知書等在卷可稽。是本院參 酌上開事證,本院認聲請人仍有明顯精神症狀需持續治療, 本件許可強制住院之處分,於法並無不合。從而,聲請人請 求停止強制住院,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前段,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5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一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5

SLDV-113-衛-17-20241015-1

家繼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6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劉力維律師 被 告 A02 A03 A05 A04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27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繼承人A06所遺如附表一所示遺產,其分割方法如附表一「分 割方法」欄所示。 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二之應繼分比例分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本件被告A04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 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 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起訴主張略以:   被繼承人A06於民國112年5月5日死亡,繼承人為被繼承人配 偶即被告A02、兄弟姐妹即被告A03、被告A05、被告A04及原 告,被告A02應繼分為2分之1,原告及被告A03、被告A05、 被告A04各為8分之1。被繼承人遺有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 因兩造間對於系爭遺產並無不可分割遺產之協議,亦無因法 律規定不能分割之情形存在,爰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請求 法院裁判分割系爭遺產,   因附表一編號1至編號2所示之不動產,被繼承人希望留予兄 弟姐妹,而附表一編號3至編號5所示之不動產,為被繼承人 與被告A02之婚後住所,希望由被告A02取得,附表一編號6 至編號18之財產,則按兩造應繼分比例為分割。對於被告A0 2提出其代墊被繼承人喪葬費用、遺產稅及繳回退休金等費 用共計新臺幣(下同)1,271,536元,原告沒有意見等語, 爰聲明:㈠被繼承人A06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按如附 表一分割方法欄所示之方法分割。㈡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 二負擔。 二、被告等答辯略以:   ㈠被告A02答辯略以:    同意原告主張,但伊有先墊付喪葬費用453,000元、繳納 遺產稅757,680元、繳回退休金60,856元,以上共計1,271 ,536元,請求由被繼承人之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永吉分行存 款優先給付前開代墊費用等語(見本院卷第105頁、第109 頁)。   ㈡被告A03及被告A05答辯略以:    伊等同意原告主張,對於被告A02提出之代墊費用,沒有 意見等語(見本院卷第105頁至第107頁)。   ㈢被告A04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任何書狀作何聲 明或陳述。 三、本件原告主張被繼承人A06於112年5 月5日死亡,遺有如附 表一所示之遺產,繼承人為兩造即被繼承人之配偶、兄弟姐 妹,應繼分如附表二所示等事實,有被繼承人之除戶戶籍謄 本、財政部臺北國稅局遺產稅繳清證明書、兩造之戶籍謄本 、繼承系統表、土地登記謄本、建物登記謄本等件為證(見 本院卷第15頁至第57頁),且為被告A02、被告A03、被告A0 5等所不爭執,堪認為真正。而被告A02主張代墊被繼承人喪 葬費用、遺產稅、繳回退休金等費用共1,271,536元,業據 提出代墊費用明細表、財政部臺北國稅局112年度遺產稅繳 款書、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局領受人繳回已領退撫給 與繳款單、臺北市政府電子收據、萬安生命交易明細及發票 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09頁至第119頁),此部分應屬有據 ,亦為原告、被告A03、被告A05所是認,可以採信。   四、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 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 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151條、第1164條分 別定有明文。又按裁判分割共有物訴訟,為形式之形成訴訟 ,其事件本質為非訟事件,究依何種方式為適當,法院有自 由裁量之權,並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共有物之性質、經濟 效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情事公平決之,不受當事人聲明 之拘束。經查,被繼承人之遺產如附表一所示,該等遺產在 分割前為兩造公同共有,兩造目前無法達成分割之協議,且 系爭遺產亦無不能分割之情形,揆諸前揭法文,原告請求裁 判分割系爭遺產,即無不合,應予准許。本院審酌附表一編 號1 至編號5所示之不動產,原告及到庭被告A02、被告A03 、被告A05等人均表示附表一編號1至編號2之房地,希望由 被繼承人之手足取得,而附表一編號3至編號5之房地則由被 繼承人之配偶即被告A02取得,本院斟酌前開不動產之性質 、經濟效用及共有人之利益及意願等情事,認附表一編號1 至編號2所示不動產由原告、被告A03、被告A04、被告A05按 其等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而附表一編號3至編號5 之不動產,則由被告A02單獨取得;另如附表一編號6至編號 18所示財產,則為具有流動性與變價性之存款,在價值與經 濟利用效率上,依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分配,亦屬公平且妥適 ,並均符合兩造繼承權益之保障,其中附表一編號6所示之 銀行存款,應先扣償被告A02所墊付之喪葬費用共計1,271,5 36元,所餘遺產再由兩造按應繼分比例分配。 五、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 定有明文 。查裁判分割遺產之形成訴訟,法院決定遺產分割之方法時 ,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顧 兩造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受原告聲明之拘束 ,亦不因何造起訴而有不同。是原告請求裁判分割遺產雖有 理由,惟關於訴訟費用之負擔,應由兩造即繼承人全體各按 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六、據上論結,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 項前段、第80條之1,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附表一:被繼承人A06之遺產(貨幣單位:新臺幣)  編號 遺產項目 權利範圍 或金額 分割方法 1 ○○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1/16 左列不動產由原告A01、被告A03 2 ○○市○○區○○段○○段0000○號建物即門牌號碼:○○市○○區○○路00號0樓之0 1/1 、被告A04、被告A05各取得四分之一。 3 ○○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7607/696000 左列不動產由被告A02取得。 4 ○○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 7607/696000 5 ○○市○○區○○段○○段000○號建物即門牌號碼:○○市○○區○○路000巷00弄00號0樓 1/2 6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永吉分行存款 2,158,785元 左列存款及衍生之孳息,先扣還被告A02代墊之1,271,536元,剩餘款項及衍生之孳息,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配。 7 臺灣銀行松山分行存款 4,414,752元 左列存款及衍生之孳息,由兩造按附 8 華南銀行建成分行存款 200,793元 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配。 9 中華郵政南港昆陽郵局存款 1,370,691元 10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1,000,000元 11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500,000元 12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1,000,000元 13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18,499元 14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1,000,000元 15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 1,920元 16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1,000,000元 17 中華郵政南港同德郵局存款000000000 1,000,000元 18 悠遊卡儲值 2,126元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A01 1/8 2 A02 1/2 3 A03 1/8 4 A05 1/8 5 A04 1/8

2024-10-14

SLDV-113-家繼訴-6-20241014-1

家繼簡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家繼簡字第33號 原 告 A01 被 告 A02 A03 A04 A05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27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A03、被告A04、被告A05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 期日到場,核無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6 條 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起訴主張略以:   兩造之母親A06於民國97年3月24日死亡,遺留不動產部分, 繼承人間已談妥如何分配,但被繼承人遺產之存款部分即台 北銀行東湖簡易分行存款新臺幣(下同)547,592元、內湖 東湖郵局存款10,181元、台北銀行東湖簡易分行存款203,49 6元,合計761,269元,及被告A03在母親過世前,擅自將母 親存款提領300萬元,因繼承人間尚未商談前開款項如何分 配,請求分割被繼承人A06遺留之前開存款等語。 三、被告等答辯略以:   ㈠被告A02答辯略以:    伊於母親過世後,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因當時父親還在 世,母親存款由伊保管,伊有製作母親存款支出明細,並 於101年父親過世後,雖母親存款已花用殆盡,但伊將自 己領到的補助款共40萬計入,將剩餘27萬餘元款項平均分 配予兩造,每人各分得54,500元,原告部分是透過被告A0 4轉交,並聲明:請求駁回原告之訴等語。   ㈡被告A03雖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但曾於準備程序到庭答 辯略以:     伊有繼承母親之不動產,存款也有繼承,對被告A02提出 之母親存款支出明細沒有意見,母親過世時,父親還在世 ,母親存款由大哥A02保管,於父親過世後,大哥A02把錢 交給被告A04,再轉5萬多元現金給伊,伊接受大哥A02前 開作法等語,並聲明:請求駁回原告之訴等語。   ㈢A04雖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但曾於準備程序到庭答辯略 以:    伊於母親過世後,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在父親過世後, 伊有拿到大哥A02給的現金5萬多元,也有受大哥A02託付 ,將現金5萬多元交給原告,對大哥A02提出之母親存款支 出明細沒有意見,伊接受大哥A02作法,並聲明:請求駁 回原告之訴等語。   ㈣被告A05雖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但曾於準備程序到庭答 辯略以:    伊有繼承母親之不動產及存款,伊拿到現金54,500元,伊 對被告A02提出之母親存款支出明細沒有意見,並聲明: 請求駁回原告之訴等語。 四、經查:   ㈠被繼承人A06於97年3月24日死亡,被告A02、被告A04於97 年4月16日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等情,經本院調取97年度 繼字第599號拋棄繼承卷宗核閱屬實,是被告A02、被告A0 4就被繼承人A06之遺產已拋棄繼承確定,被告A02、被告A 04對被繼承人A06之遺產並無應繼分,是原告向被告A02、 被告A04請求分割遺產,於法不合。   ㈡被繼承人A06之遺產為○○市○○區○○街00巷0號0樓房屋、○○市 ○○區○○段○○段000地號土地持分及銀行存款761,269元(台 北銀行東湖簡易分行存款547,592元、內湖東湖郵局存款1 0,181元、台北銀行東湖簡易分行存款203,496元)等情, 有財政部臺北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在卷可憑(見本院 卷第47頁),而前開不動產由被告A04、被告A05取得,亦 有土地登記第一類謄本及    建物登記第一類謄本存卷可參(見本院卷第41頁至第43頁 ),且為兩造所不爭執,堪以採信。至原告主張被告A03 在被繼承人過世前,擅自提領被繼承人銀行存款300萬元 部分,原告並未舉證以實其說,尚難採憑。   ㈢被繼承人所遺銀行存款761,269元,由被告A02保管,並用 於支付被繼承人住院醫療費用23萬元、被繼承人七次做七 法事相關費用共計63,000元、喪葬費用20萬元、兩造父親 養老院費用10萬元、兩造父親看病交通費用、住院看護費 用、膳食營養用費共計45,000元、兩造父親喪葬費用20萬 元、兩造父親五次做七法事相關費用共計45,000元,以上 費用合計為883,000元等情,有被告A02提出之母親存款支 出明細(見本院卷第75頁至第77頁)可證,且被告A03、 被告A04、被告A05對前開支出明細均無意見,足認被繼承 人所遺存款761,269元支付前開883,000元費用尚嫌不足, 已花用殆盡,並無款項可以分配,原告請求分割遺產,顯 無無據。至被告A02將其因母親、父親過世而領得之公保 補助金各20萬元,亦用以支付前開費用,並將餘款277,00 0元平均分配予兩造,每人分得55,400元乙節,亦為被告A 03、被告A04、被告A05所是認,倘原告主張其未取得前開 金額,應另循法律途徑向被告A04請求或主張。   五、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385 條第1 項前段、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1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2024-10-11

SLDV-112-家繼簡-33-2024101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