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異議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31-240 筆)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25號 抗 告 人 即聲明異議人 繆力田 代 理 人 黃絢良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詐欺等案件,對於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命令聲明異議 ,不服臺灣臺東地方法院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24日所為113年度 聲字第527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詳附件一。 二、抗告意旨詳附件二。 三、駁回抗告之理由: (一)按「依前項規定得易科罰金而未聲請易科罰金者,得以提 供社會勞動六小時折算一日,易服社會勞動。」、「受六 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第一項易科罰金之規 定者,得依前項折算規定,易服社會勞動。」、「前二項 之規定,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或易服社 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適用之。 」,刑法第41條第2至4項分別定有明文。又檢察機關辦理 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下稱作業要點)第5點第9項第3款規 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認有『確因不執行所宣告之刑 ,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事由:3.前經准許易 服社會勞動,嗣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或履行期間屆滿仍未履 行完畢,致執行原宣告之徒刑或拘役者。」。查:  1、抗告人即聲明異議人繆力田(下稱抗告人)前因加重詐欺、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6月 (不得易科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2月(得易科罰金,於 民國111年12月23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確定,嗣經臺灣臺 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聲字第1230號裁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 7月,因前揭2月刑期已執行完畢,餘5月刑期由臺灣臺東地 方檢察署(下稱臺東地檢署)以112年執更助字第68號指揮執 行,核准抗告人易服社會勞動,應履行時數為912小時,履 行期間自112年12月5日起至113年10月4日止,因抗告人於1 13年8月13日遭原執行機關退案並通知至新機構報到耗時約 半月,核准延長履行期間至113年11月4日,嗣抗告人聲請 延長履行,經臺東地檢署以113年12月10日東檢汾丁113執 聲他525字第1139021217號函否准聲請(下稱系爭函文),並 以抗告人履行期間屆滿未履行完畢,核發113年執再助字第 31號執行指揮書,命抗告人應入監服刑(下稱系爭執行)等 情。  2、抗告人確有原裁定理由所載履行意願非高、履行期間屆滿 時未完成時數尚餘184小時非少等情,合於作業要點第5點 第9項第3款、刑法第41條第4項等規定,是檢察官為系爭執 行,尚無違法不當。 (二)抗告人辯稱:系爭執行核准抗告人易服社會勞動,指定履 行期間11月(含嗣後核准延長1月),抗告人再次聲請延長履 行,並未逾越刑法第41條第5項規定之1年,系爭函文否准 聲請延長履行,並為系爭執行,已有違法不當等語。然查 :  1、按刑法第41條第5項規定:「第2項及第3項易服社會勞動履 行期間,不得逾1年。」,係指檢察官於執行受刑人易服社 會勞動時之履行期間不得超過1年,檢察官衡酌每週履行期 間,依法本得指定未滿1年期間,除非依具體情事及相關事 證證明檢察官指定之履行期間顯不合理及無法達成,否則 難謂違法。次按刑法第41條第9項規定:「數罪併罰應執行 之刑易服社會勞動者,其履行期間不得逾3年。但其應執行 之刑未逾6月者,履行期間不得逾1年。」,作業要點第8點 第1項規定:「數罪併罰應執行之刑易服社會勞動者,其履 行期間不得逾3年。但其應執行之刑未逾6月者,履行期間 不得逾1年。於決定應執行刑之履行期間時,應考量部分各 罪是否已執行完畢。」。再依作業要點第10點第1項規定: 「社會勞動之履行於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內為之,每日不 超過八小時為原則。惟經執行機關(構)及社會勞動人之 同意,得於夜間或清晨為之,且每日不以八小時為限,惟 至多不得超過十二小時。」。  2、系爭執行刑期為5月(裁定定刑7月-已易科罰金執畢2月), 應履行時數為912小時,檢察官參酌易服社會勞動時數、抗 告人身心健康、家庭、工作等各項因素,定履行期間10月 ,嗣核准延長1月履行期間,共計11月,以作業要點第10點 第1項規定可履行社會勞動時間為基礎(甚或依刑法第42條 之1第1項規定以每日提供社會勞動6小時折算1日),若抗告 人以每週一至週五、每日6小時按時履行,約只需30週(計 算方式:912小時÷6小時÷5天=30.4週),即7個多月可履行 完成,檢察官所定履行期間,縱扣除抗告人所稱原指定機 構任務完成而更換單位耗時半月以上、113年10月4日至同 年月9日共計6日不能服社會勞動(見原審卷第5頁),尚綽綽 有餘。則系爭函文否准抗告人聲請延長履行期間,並為系 爭執行,難認有何違反前揭規定、裁量不當,抗告人此部 分所辯,尚非可採。 (三)抗告人否認有類似威脅社會勞動機關行為,系爭函文係受 不實資訊影響致否准聲請延長履行期間,已有不當等語。 然查:  1、細繹系爭函文內容(見原審卷第13頁),並未載述前情,尚 難認系爭函文否准抗告人延長履行期間聲請,有抗告人所 稱不當聯結。  2、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審查社會勞動人有無『無正當理由 不履行社會勞動,情節重大』,應本於比例原則,並斟酌裁 量之適當性。所謂『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社會勞動,情節重大 』包含違反應行注意及遵守事項與明示拒絕勞動經執行機關 (構)退回案件等情形。」。查抗告人前經指定至臺東市殯 葬管理所執行社會勞動,因未聽從機構指派工作、怒罵班 長,於113年7月26日經通報,嗣因勞動態度不佳,難以管 理且影響其他勞動人執行,遭機構退案等情,有通報表、1 13年8月7日社會勞動執行情形觀護佐理員訪查紀錄表在卷 可參,加以後述抗告人履行比例偏低,可徵其履行態度非 佳、履行意願非高,是檢察官參酌前揭因素,以系爭函文 否准延長履行期間聲請,尚難認有何違法、不當。 (四)抗告人辯稱:抗告人於113年9月間履行115小時(即113年8 月止尚未履行384小時,113年9月止尚未履行269小時),於 113年10月間履行70小時,加計經扣除6日可履行卻不能服 社會勞動(即113年10月4日至同年月9日,以每日8小時計, 共48小時,以每日12小時計,共72小時),抗告人至遲應可 於1年內完成履行,可見系爭執行可歸責於檢察官,並非抗 告人無法完成履行,是系爭函文否准延長履行期間聲請, 並為系爭執行,已有不當等語。惟查:  1、依前揭(一)2所述,若抗告人按時履行,約只需30週、7個 多月即可履行完成;又本案執行應履行時數912小時,依檢 察官原指定10月履行期間,平均每月履行約91小時,抗告 人若有履行意願,自112年12月5日起,按時遵期且每月履 行時數達90小時以上,即可履行完成,甚毋庸經檢察官核 准延長履行期間,然於履行期間,經臺東地檢署先後於113 年3月12日(履行狀況不佳、請假時數過多)、4月12日(113 年3月間履行時數未達90小時)、6月14日(113年5月間履行 時數未達90小時、112年5月30日因提早簽退違反「履行社 會勞動應行注意及遵守事項」規定)、7月16日(113年6月間 履行時數未達90小時)等5次書面告誡,可徵抗告人履行意 願非高,尚難以檢察官指定履行期間即將到期,擔心入監 執行徒刑而加高履行時數,逕認其有履行意願且履行狀況( 態度)非差,是系爭函文否准其延長履行期間,並為系爭執 行,尚難認有何違法、不當。  2、況抗告人至113年8月止僅履行528小時,尚餘384小時未完 成(履行比例約為58%)、同年9月止尚餘269小時未完成(履 行比例約71%)、同年10月僅履行70小時,迄於履行期間屆 滿時止,未完成履行時數尚餘184小時(履行比例約80%), 各月履行比例仍偏低,縱以抗告人主張113年9月履行時數1 15小時為基礎,檢察官再核准延長履行期間1月(本案執行 履行期間上調至1年),抗告人亦難於1月內將所剩時數184 小時履行完成。  3、至抗告人另辯稱:113年10月間履行70小時,應再加計經扣 除6日可履行卻不能服社會勞動時數(即113年10月4日至同 年月9日,以每日8小時計,共48小時,以每日12小時計, 共72小時),然此部分既未履行,尚難計入履行時數,且11 3年10月間扣除上開6日、抗告人履行日數約9日(70小時÷8 小時=8.7日)、週六日後,尚有6日可履行(計算式:31日〈1 0月共31日〉-6日-9日〈已履行日數〉-10日〈週六日〉=6日), 抗告人卻於該6日不履行,尚難期抗告人能於所稱扣除6日 期間內按時到場履行,是其主張113年10月履行時數應達11 8小時(即已履行70小時+可履行卻不能服社會勞動6日以每 日8小時計共48小時)、142小時(即已履行70小時+可履行卻 不能服社會勞動6日以每日12小時計共計72小時),殊非可 取。 (五)綜上所述,檢察官以系爭函文否准抗告人延長履行易服社 會勞動期間之聲請後,為系爭執行,合於作業要點第5點第 9項第3款、刑法第41條第4項等規定,並無濫用裁量或其他 違法瑕疵,尚屬合於法律授權目的之合義務性裁量。原審 駁回抗告人之聲明異議,並無違誤,抗告人指摘原裁定不 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張健河                法 官 顏維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再 抗告書狀,並應敘述再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秦巧穎

2025-03-06

HLHM-114-抗-25-20250306-1

執事聲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執事聲字第25號 異 議 人 魏漢傑 相 對 人 裕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嚴陳莉蓮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票款強制執行事件,異議人對本院司法事 務官民國113年8月19日所為113年度司執字第13425號裁定提出異 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異議駁回。 異議費用由異議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司法事務官之處分提出異議,應徵收裁判費新臺幣1, 000元,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9第4項第4款定有明文,且為 合法異議之程式。次按原告之訴,有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 他要件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 定有明文。又此項規定依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規定準用於 強制執行程序。 二、本件異議人對於本院司法事務官民國(下同)113年8月19日所 為本院113年度司執字第13425號裁定提出異議,於113年8月 27日聲明異議,未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114年1月13日以11 3年度執事聲字第25號裁定命異議人於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 ,該裁定已於114年1月16日送達異議人,有送達證書在卷可 稽,惟異議人逾期迄未補繳,亦有本院繳費查詢清單及民事 科查詢簡答表在卷為憑,依前揭規定,其異議自非合法,應 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陳茂亭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房柏均

2025-03-05

PTDV-113-執事聲-25-20250305-2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66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王均紳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違反區域計畫法案件,不服臺灣桃園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所為執行之指揮(113年度執再字第1135號) ,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異議人即受刑人王均紳(下稱異議人) 因為家中還有諸多事情需要處理,希望可以再給一次機會, 准為易科罰金,讓我可以把事情處理好等語。 二、按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不符刑法第41條第1項 易科罰金之規定者,得以提供社會勞動6小時折算1日,易服 社會勞動,但易服社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 序者,不在此限,刑法第41條第3項、第4項定有明文。又所 謂「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乃指執行檢察 官依具體個案,經綜合考量犯罪特性、情節及受刑人個人特 殊事由等事項後,認受刑人倘易服社會勞動,而不執行所宣 告之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而言。蓋易服社 會勞動等易刑處分制度固在避免短期自由刑之流弊,然刑罰 之目的仍在於特別預防及一般預防,故易刑處分倘無法達成 上開功效者,自不能無視個案情形,一概准許。此一裁量權 之行使,倘無違法、不當或逾越法律授權等濫用權力之情事 ,復已將其准否之理由明確告知受刑人,並給予受刑人適當 陳述意見之機會者,自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又按受刑人前 經宣告准許社會勞動,嗣無正當理由不履行或履行期間屆滿 仍未履行,致執行原宣告之徒刑或拘役者,得認有「確因不 執行所宣告之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事由 ,檢察機關辦理易服社會勞動作業要點第5點第9款第3目定 有明文,該目立法理由並謂「由於前次即未履行社會勞動完 畢,顯難期待本案若再准許易服社會勞動可以履行完畢,亦 證社會勞動對於聲請人難收矯治之效,故不准許易服社會勞 動」;著重之點在於以前案之易服社會勞動履行成效,觀察 本案准予易服社會勞動之意義與功效。 三、經查:  ㈠異議人前因違反區域計畫法案件,經本院以111年度桃簡字第 1762號簡易判決,處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 (下同)1,000元折算1日確定等情,有上開判決書及法院前 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㈡本案經移送執行後,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先以111年度 執字第14606號通知受刑人到案執行,針對上開有期徒刑部 分,檢察官經審核後認不准易科罰金,惟得易服社會勞動, 且經異議人聲請易服社會勞動在案,此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 署聲請易科罰金案件審核表、執行筆錄在卷可參;異議人於 112年3月15日參加易服社會勞動行政說明會後,本應履行72 0小時之社會勞動時數,竟僅完成121小時,後經桃園地方檢 察署函催履行,仍未履行,此有112年度刑護勞字第34號卷 內相關資料可參;後續檢察官於112年度執再字第891號,考 量異議人意見綜合考量後,再給予異議人易服社會勞動之機 會,豈料異議人本次僅履行1小時之社會勞動;檢察官於113 年度執再字第1135號執行程序,依法通知異議人陳述意見, 異議人稱:希望可以易科罰金,因為我是單親需要賺錢,而 女兒又在臺中發生車禍,需要賠償對方10萬元,又被判罰5 萬元要繳納國庫,希望有易科罰金之機會等語,而檢察官經 審核後認:「受刑人所陳,非收矯治效果或維持法秩序之事 由,衡諸前揭審核意見,不准易刑」等語,而否准異議人之 請求,並命異議人到案執行等情,經本院依職權調閱上開卷 宗核閱無誤。審酌檢察官上開認定,業已具體說明不准易服 社會勞動之理由,其本於法律所賦與指揮刑罰執行職權之行 使,對具體個案所為判斷,即難認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本 院自應予以尊重。  ㈢綜上,本案檢察官之執行指揮並無違法不當之處,異議人執 前詞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林莆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郭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2025-03-05

TYDM-114-聲-166-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聲明異議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26號 抗 告 人 李國精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台灣藍天堂股份有限公司間聲明異議聲請 再審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12日臺灣高等法院裁定(113 年度再抗字第20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應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501條第1項第4款 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 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 ,始為相當。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其補正。 二、抗告人對於原法院民國113年10月29日113年度抗字第1150號 確定裁定,聲請再審,並未表明該裁定有何法定再審事由, 依上開說明,其聲請再審自非合法。原裁定駁回其聲請再審 ,核無不合。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聲明廢棄,非有 理由。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 1項、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林 麗 玲 法官 黃 明 發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呂 淑 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郭 金 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2025-03-05

TPSV-114-台抗-126-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聲請假扣押強制執行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96號 再 抗告 人 沈 瑋 代 理 人 許永欽律師 徐思民律師 施苡丞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 中心間聲請假扣押強制執行聲明異議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 11月25日臺灣高等法院裁定(113年度抗字第864號),提起再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程序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假扣押裁定經廢棄或變更已確定者,於其廢棄或變更之範 圍內,執行法院得依聲請撤銷其已實施之執行處分,強制執 行法第132條之1固有明定。惟假扣押屬保全程序,其裁定不 待確定即具有執行力,且為貫徹假扣押執行之保全目的,民 事訴訟法第528條第4項乃規定「准許假扣押之裁定,如經抗 告者,在駁回假扣押聲請裁定確定前,已實施之假扣押執行 程序,不受影響。」準此,准許假扣押裁定經抗告法院廢棄 發回,倘原法院更為以供擔保為條件之假扣押裁定,性質上 為假扣押裁定之變更,揆諸首揭規定,必債權人未補繳足額 之擔保金,執行法院始得撤銷其已實施之執行處分。 二、本件再抗告人以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下稱智商法院)111 年度商全字第6號假扣押裁定(下稱系爭裁定),業經本院以   112年度台抗字第286號裁定予以廢棄確定,相對人不得以之 為執行名義對其財產強制執行,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稱臺 北地院)以111年度司執全字第600號執行事件,及囑託臺灣 士林地方法院所為之執行處分應予撤銷為由,向臺北地院聲 明異議,經該院司法事務官裁定(處分)駁回,再抗告人不服 ,對之提出異議,臺北地院裁定駁回,再抗告人復提起抗告 。原法院以:系爭裁定係智商法院依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 人保護法第34條第2項規定,准相對人免供擔保而為假扣押 ,相對人憑以聲請對再抗告人為假扣押執行,臺北地院已依 相對人之聲請核發執行命令。嗣系爭裁定經最高法院以112 年度台抗字第286號裁定廢棄,發回智商法院更為裁定,惟 智商法院並未駁回假扣押之聲請,其更為之112年度商全更 一字第2號裁定(下稱更審裁定),係酌定相對人以新臺幣( 下同)350萬元或同面額之中央政府建設公債供擔保後,准 許相對人對再抗告人之財產於2334萬7407元範圍內為假扣押 ,且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178號裁定駁回再抗告人 之抗告確定。臺北地院既已實施假扣押之執行,本件與強制 執行法第132條第3項規定「債權人收受假扣押裁定後已逾30 日者,不得聲請執行」之情形有間,無適用該條項規定之餘 地。又相對人於民國113年4月12日依更審裁定為再抗告人提 存擔保金350萬元,就本件執行已供足額擔保金,再抗告人 聲請撤銷該等執行程序,難認可採等詞,因而維持臺北地院 所為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經核於法並無違誤。再抗 告論旨指摘原裁定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依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 ,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81條、第449條第1項、 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官 李 寶 堂 法官 吳 青 蓉 法官 許 紋 華 法官 賴 惠 慈 法官 林 慧 貞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王 心 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05

TPSV-114-台抗-96-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殺人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86號 抗 告 人 張強龍 上列抗告人因殺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 2月31日駁回其聲明異議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498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即受刑人張強龍(下稱抗告人)前因殺 人等罪案件,經法院分別論處罪刑,嗣經原審法院以106年 度聲字第1030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定其應執行刑為 有期徒刑28年6月確定,業由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 06年度執更字第1531號執行指揮書指揮執行。抗告人以原確 定裁定所定刑期過重而有責罰顯不相當之情形,請求檢察官 重新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詎遭檢察官於民國113年12月6 日函復否准其請求,爰依法聲明異議。然其聲明異議之對象 並非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而係指摘原確定裁定所定應執行刑 過重,因認其本件聲明異議難謂適法,而予以駁回,經核於 法尚無違誤。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法院應就異議之聲明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 484條、第486條分別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 當」,包括執行之指揮違法及執行方法不當等情形在內。而 裁判確定後即生執行力,除經非常上訴或再審程序撤銷或變 更者外,檢察官應據以執行。則檢察官依確定之裁判執行, 其執行之指揮即難認有違法或不當。原裁定業已敘明抗告人 因犯共同殺人、共同強盜而擄人勒贖及幫助殺人等罪,經法 院分別判處有期徒刑12年、13年及5年6月確定。嗣經檢察官 合併上開各罪之刑向原審法院聲請裁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 刑28年6月確定,業由檢察官核發106年度執更字第1531號執 行指揮書據以執行,刑期自103年5月15日至130年6月30日止 。而上開定應執行刑之裁定已經確定而生實質之確定力,且 其中所包含之各罪皆無經赦免、減刑或因非常上訴或再審程 序撤銷改判,致原裁判所定應執行刑之基礎變動之情形。檢 察官依據原確定裁定而依法指揮執行,並否准抗告人重新定 刑之聲請,於法尚無不合,亦無聲明異議意旨所指之違法或 不當情形。抗告意旨置原裁定已敘明之理由於不顧,猶謂其 所受應執行刑裁定之刑度過重,而有責罰顯不相當之情形云 云,執以指摘原裁定不當,依上開說明,其抗告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林瑞斌 法 官 朱瑞娟 法 官 黃潔茹 法 官 高文崇 法 官 林英志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明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5

TPSM-114-台抗-386-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妨害名譽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60號 再 抗告 人 鍾信行 上列再抗告人因被告林泰均妨害名譽等罪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 字第2460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 得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定有明文。對於抗告法院就同 法第486條聲明異議之裁定抗告所為之裁定,固得提起再抗 告,但於依同法第405條不得抗告之裁定,不適用之,同法 第415條第1項但書第5款、第2項所明定。是以對第二審法院 所為裁定得否抗告,端視該案件是否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 而定。   二、本件再抗告人鍾信行前以被告林泰均涉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 公然侮辱、同法第304條第2項強制未遂等罪嫌,向臺灣臺北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提出告訴,經該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偵字 第2542號為不起訴處分,再抗告人不服,聲請再議,復經臺 灣高等檢察署檢察長以113年度上聲議字第3819號處分書, 認再議無理由而為駁回之處分,再抗告人再具狀向第一審法 院聲請准許提起自訴,嗣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聲 自字第122號裁定駁回其聲請確定等情,有該裁定書及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考。經查該案被告所涉犯之 罪名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所列之罪,不屬得 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駁回抗告之裁 定,即不得向第三審法院提起抗告。再抗告人以上揭確定裁 定違法不當聲明異議,經第一審認非得聲明異議客體,以不 合法予以駁回,再抗告人不服提起抗告,既經原裁定以其抗 告為無理由,再予駁回,依首開說明,即不得再抗告。再抗 告人猶提起再抗告,自非適法,應予駁回。本件依法既不得 再行抗告,並不因原裁定正本誤載為「得抗告」而受影響, 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汪梅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2025-03-05

TPSM-114-台抗-460-20250305-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89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陸依齡 上列抗告人因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 年12月24日裁定(113 年度聲字第2085號),提起抗告,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如附件。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陸依齡(下稱抗告人)先後 經本院以103 年度聲字第100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 年確 定(下稱甲裁定)、及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以103 年度聲字第 3049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3年10月確定(下稱乙裁定)。 甲乙二裁定接續執行合計28年10月,已有客觀上罪責顯不相 當之特殊情形,有一事不再理例外之適用,乃向臺灣高雄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請求將甲乙二裁定各罪割裂重組,將甲裁定 附表編號4 與乙裁定附表所示16罪重新定應執行刑;另因甲 裁定附表編號4 之犯罪時間在民國95年4 月24日至同年5 月 14日間,故與乙裁定所示全部數罪定應執行刑時,應適用修 正前刑法第51條第5 款規定,上限僅為20年;所餘甲裁定附 表編號1 至3 為有期徒刑10月,重新組合之定執行刑接續執 行,合計刑期最長不得超過20年10月,對抗告人較為有利。 但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竟於113 年8 月30日以雄檢信 山113 執聲他1962字第1139073386號函文予以否准,抗告人 向原審聲請異議,但原審未審酌上情及甲乙二裁定是否符合 修正前刑法第51條第5 款規定定執行刑上限20年等節,為此 提起抗告,請法院撤銷原裁定,更為適當裁定。   三、刑法第50條第1 項前段所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 之案件,而應依同法第51條第5 款至第7 款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者,係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之檢察官,聲 請該法院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定有明文。惟所 稱併合處罰,係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倘被告一再犯 罪,經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謂裁判確定,乃 指「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 日作為基準,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應依刑法第51條第5  款至第7 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確定日期之後所 犯者,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倘其另符合 數罪併罰者,仍得依前述法則處理,自不待言。數罪併罰定 應執行之刑,既有上揭基準可循,自不可任擇其中數罪所處 之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倘已經裁判定應執行刑之各罪, 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 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為限,此乃因定應 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 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 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所處之刑,如重複定刑,行為人顯 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 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 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 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 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 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 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 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終局性。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 罪 ,除上開例外情形外,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 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 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均屬違反一事 不再理原則,而不得就已確定裁判並定應執行刑之數罪,就 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執行之刑。 四、本院查:  ㈠抗告人所指甲乙二裁定所示20罪,第一次「首先確定」裁判 為96年4 月4 日確定之甲裁定附表編號1 所示之罪,於96年 4 月4 日「裁判確定前所犯」各罪,依據甲乙二裁定所餘19 罪所示,為甲裁定附表編號2 至4 所犯之3 罪,是甲裁定之 定執行刑核無違誤,至此抗告人僅餘乙裁定所示16罪合併定 執行刑。就所餘乙裁定所示16罪,上開16罪「首先確定」裁 判為99年8 月3 日確定之乙裁定附表編號2 、3 所示之罪, 於99年8 月3 日「裁判確定前所犯」各罪,依據乙裁定所餘 14罪所示,為乙裁定附表編號1 、4 至16所犯之罪,是乙裁 定之定執行刑,亦無違誤;甲乙二裁定所示20罪合併觀察定 執行刑,並無違反刑法第50條之法定要件。  ㈡次查,抗告人因甲乙二裁定各應執行刑5 年及23年10月,接 續執行28年10月,其間並無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而合於併合 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 上訴、再審程序而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更定其刑等 致原定刑基礎已經變動之情形,自應受一事不再理原則拘束 。  ㈢再者,甲裁定所示4 罪固有部分數罪係於95年7 月1 日施行 之修正前刑法第51條第5 款規定前所犯,但甲裁定所犯4 罪 總刑度合計為有期徒刑5 年6 月,未逾修正前有期徒刑定執 行刑上限20年;而乙裁定所示16罪均於95年7 月1 日後所犯 ,自應適用現行刑法第51條第5 款所定有期徒刑定執行刑 上限30年之規定。原審就此部分業已說明抗告人所指甲乙二 裁定無從一併適用修正前刑法第51條第5 款之理由(見原裁 定第3 頁第9 至28行),抗告意旨就此部分主張原審未附具 理由,容有誤會。  ㈣末查,甲乙二裁定所示20罪合計總刑度超過有期徒刑60年, 甲乙二裁定接續執行有期徒刑28年10月,並未逾越刑法第51 條第5 款所示定執行刑有期徒刑上限30年。再以抗告人於上 開期間竟犯下與毒品有關之施用毒品、多次販賣毒品、及藥 事法犯罪,又犯下2 次竊盜、2 次妨害自由、1 次妨害司法 公正之偽證罪以觀,足認抗告人行為當時法敵對意識及不服 刑法誡命之程度嚴重,再綜合甲乙二裁定觀察,並無所謂客 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 ,而有另定應執行刑必要之極度例外情形。  五、綜上,檢察官以甲乙二裁定之定執行刑及接續執行並無不當 ,否准抗告人之請求,即屬有據。抗告人對於檢察官上開 否准之指揮執行命令聲明異議,經原審以無理由予以駁回, 經核原審並無違誤。抗告人執前詞提起抗告,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 條、第220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李璧君                    法 官 石家禎                    法 官 李東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黃瓊芳 附件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085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陸依齡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 對於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中華民國113年8月30日雄檢信山113 執聲他1962字第1139073386號)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聲明異議,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陸依齡(下稱異議 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先後經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下稱高雄高分院)以103年度聲字第1006號裁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下同)5年確定【下稱甲案】、臺灣高雄 地方法院(下稱本院)以103年度聲字第3049號裁定應執行2 3年10月確定【下稱乙案】,嗣由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 分署(下稱高雄高分檢)及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下稱高雄 地檢署)檢察官分別依各該確定裁定,將異議人發監執行, 合計刑期28年10月。異議人以甲、乙兩案所定應執行刑存在 客觀上有罪責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請求檢察官將甲、乙兩 案已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割裂重組,將甲案(附件一)附 表編號4與乙案(附件二)附表所示16罪重新定應執行刑, 且因甲案附表一編號4之犯罪時間在民國95年4月24至同年5 月14日間,故與乙案定應執行刑時,應適用舊法上限為20年 。惟經檢察官以高雄地檢署113年8月30日雄檢信山113執聲 他1962字第1139073386號函復予以否准。為此聲明異議,請 將檢察官前述執行之指揮撤銷,另由檢察官為適法之處理等 語。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檢察官否准 受刑人請求向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所為之函復,乃檢察官 拒絕受刑人對於指揮執行之請求,自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 不受檢察官並未製作執行指揮書之影響。按定應執行刑之實 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 裁判酌定其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判確定後,即生實質之確定力 ,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 定應執行刑之部分罪刑,經赦免、減刑或因非常上訴或再審 程序撤銷改判,以致原裁判所定應執行刑之基礎變動,或有 其他客觀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 利益,而有另行更定其應執行刑必要者外,依一事不再理原 則,不得再重複定其應執行之刑。檢察官在無上揭例外之情 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之數罪,重行向法院聲 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不予准許,於法無違,自難指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為不當。又刑法第51條之數 罪併罰,應以合於同法第50條之規定為前提,而第50條之併 合處罰,則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所謂「裁判確定」 ,乃指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 日為基準,凡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得依刑法第51條規定 定其執行刑,如在該日期之後所犯,即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 定執行刑之餘地。惟在該日期以後所犯之罪,如另符合數罪 併罰要件時,仍依上述法則處理,並與前定執行刑接續執行 ,且不受刑法第51條第5款但書關於有期徒刑所定執行刑不 得逾30年(民國94年2月2日修正、95年7月1日施行前之舊法 為20年)之限制(司法院釋字第202號解釋意旨參照),既 有上揭基準可循,自無許任憑己意,擇其中最為有利或不利 於被告之數罪,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最高法院113年度台 抗字第1885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異議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先後經甲案及乙案 裁定各應執行刑5年及23年10月(詳如附件一、二所載),並 經檢察官據以接續執行,合計刑期28年10月。甲、乙兩案裁 定均已確定,且無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而合於併合處罰之 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 再審程序而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更定其刑等致原定 刑基礎已經變動,其接續執行客觀上非屬責罰顯不相當之特 殊例外,而有另定執行刑必要之特殊情形,自無許徒憑己見 任擇其中數罪重新搭配組合,聲請重定應執行刑。  ㈡刑法第51條於94年2月2日修正公布,並於95年7月1日施行, 修正前有期徒刑之定執行刑上限為20年,修正後則為30年, 藉以與廢止舊法連續犯之規定相配合。則於首先確定之判決 前所犯之數罪而符合併罰規定,其中犯罪時間在新法施行前 者,該定刑基準範圍內之數罪始得依比較新舊法結果,就有 期徒刑之定執行刑適用較有利之20年舊法上限。惟定刑之基 準及範圍,並不許主觀任擇,仍應符合刑法第50條所定「裁 判確定前所犯」之要件。異議人重新組合之定刑主張並非可 取,已敘明如上,而異議人所犯甲裁定(即附件一)、乙裁 定(附件二)所示之各罪,分別符合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 併合處罰之規定,且乙裁定(附件二)所示16罪之犯罪日期 均在甲裁定之定刑基準日(96年4月4日)以後,可認甲、乙 裁定之定刑基準日與數罪範圍均非檢察官自行恣意選擇分別 聲請。而甲裁定之附表所示各罪中,附表編號4之犯罪日期 固在95年7月1日前,與之併罰定刑之數罪固得適用94年2月2 日修正、95年7月1日施行前之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然依 前揭說明,得與之併罰定刑之數罪並非得任意擇定,異議人 請求另擇判刑確定之日為定刑基準,重新組合重新聲請定應 執行刑,與前述定應執行刑之規定不合,即非有據。又甲、 乙裁定各所酌定之應執行刑,已考量各罪罪名、犯罪時間等 情狀而為相當之恤刑,尚難認有何客觀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 殊情形,或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其應執行刑 之必要。至甲、乙所定執行刑接續執行結果,雖達有期徒刑 28年10月,但此要與94年2月2日修正前、後刑法第51條第5 款但書所定有期徒刑定應執行刑之上限無涉,刑法亦設有假 釋機制緩和其苛酷性,尚不得以此結果即認侵害其合法權益 。異議人執前述聲明異議意旨,指摘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 ,核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施君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雅惠 附件一:103年度聲字第1006號裁定 附件二:103年度聲字第3049號裁定

2025-03-04

KSHM-114-抗-89-20250304-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訴字第560號 原 告 盧玉英 送達地:台北市○○區○○○路○段0 00號0樓 訴訟代理人 李晏榕律師 曾晴律師 被 告 涂彥翔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500萬元。 二、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原告之住居所,並繳納 裁判費新臺幣6萬元,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當事人書狀,依民事訴訟法第116 條第1 項第1 款及同法 第244 條第1 項第1 款之規定,應記載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 居所,另提起民事訴訟應繳納裁判費,此均為法定必須具備 之程式。又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依其情形可以補 正,經審判長定期間命其補正而不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 回之,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1 項第6 款定有明文。再按債 務人異議之訴之訴訟標的為該債務人之異議權,法院核定此 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應以該債務人本於此項異議權,請 求排除強制執行所有之利益為準(最高法院92年度台抗字第 659號民事裁定要旨參照)。 二、本件原告起訴請求撤銷本院114年度司執字第13551號強制執 行事件之執行程序,及被告不得執本院113年度拍字第183號 拍賣抵押物裁定(下稱系爭裁定)為執行名義對原告強制執 行,並請求確定系爭裁定中之抵押物即設定於原告名下房地 之最高限額抵押權擔保債權總金額為新臺幣(下同)500萬 元(下稱系爭抵押權)所擔保之債權不存在、及塗銷系爭抵 押權,依原告起訴內容,請求排除強制執行所有之利益即為 500萬元,本件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500萬元,應徵第一審裁 判費6萬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 原告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 原告於起訴狀中僅將其地址載為「送達地:同訴訟代理人址 」,並未依法表明其住居所,且為防訴訟代理情形若嗣後有 更迭,導致訴訟代理權失效但仍需送達訴訟代理人址而使原 告本人無從知悉訴訟而有損當事人權利的情形,請務必補正 原告住居所,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 三、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洪瑋嬬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關於訴訟標的價額核定之部分如有不服,得於裁定送達後 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命補 裁判費之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謝喬安

2025-03-04

TYDV-114-訴-560-2025030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59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 人 金美辰 上列抗告人因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橋頭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2月23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94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金美辰所犯數罪,犯罪 時間介於民國104至105年間,僅因不同檢察官先後起訴,始 經法院分別審判,於受刑人之權益難謂無影響。原裁定並未 就其整體犯罪行為態樣、時間觀察,即就17個宣告刑定應執 行刑21年,顯然不利於受刑人所謂與內部性界限之法律目的 及公平性,亦未說明有此裁量之特殊情由,致受刑人所受刑 罰遠高於其餘同類案件,尚非妥適。為此請求撤銷原審裁定 ,給予受刑人有再一次悔過向上機會、重新量刑等語。 二、按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所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 罰之案件,而應依同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者,係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之檢察官,聲 請該法院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固有明文。惟所稱 併合處罰,係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倘被告一再犯罪 ,經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謂裁判確定,乃指 「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日 作為基準,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 至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確定日期之後所犯者 ,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倘其另符合數罪 併罰者,仍得依前述法則處理,固不待言。數罪併罰定應執 行之刑,既有上揭基準可循,自不可任擇其中數罪所處之刑 ,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故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判,除因增加 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 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 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 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 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 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終局性。是以,檢察官 在無上揭例外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之數 罪,重行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不予准許,於法無 違,自難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分別經本院以106年 度聲字第280號(下稱甲案,如原審裁定附表所示)、原審 108年度聲字第231號(下稱乙案,如原審裁定附表所示) 分別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1年、10年確定,兩案需接續執行 有期徒刑21年,嗣受刑人具狀向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下稱 橋頭地檢署)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經該署以113年7月23日 橋檢春岩113執聲他800字第1139035906號函覆否准其請求等 情,有上開甲、乙裁定、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橋 頭地檢署函文等在原審卷可稽。  ㈡依甲、乙裁定所載,均係受刑人請求檢察官就各該裁定附表 所示之罪,分別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經法院審核結果認為 聲請正當而裁定,可認係受刑人行使選擇權之結果,並非檢 察官自行恣意選擇而分別聲請定其應執行刑。又上開甲、乙 裁定所示各罪,均係在各該裁定所示首先判決確定日期之前 所犯,且上開各罪確定後,均已生實質之確定力,復無因增 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 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 判,或有赦免、減刑及更定其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之基 礎已經變動,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揆諸前揭說明,自 不得就其全部或部分再行定其應執行刑,否則即有違一事不 再理之原則。是原審因而以橋頭地檢署檢察官之前揭函文拒 卻受刑人之請求尚無違誤,駁回受刑人之聲明異議,核無違 誤。  ㈢況且,檢察官依受刑人所犯各罪之犯罪日期、法院裁判確定 日,依序就符合數罪併罰要件之數罪,先後多次聲請法院為 相關定應執行刑之裁定,既非恣意或任擇定刑,亦難認有何 亟需維護極重要公共利益之特殊情形。  ㈣此外,原裁定審查之標的,係就檢察官之執行指揮是否違法 或不當,並未就甲、乙裁定重新定執行刑;是抗告意旨所指 原裁定之裁量結果顯不利於受刑人,亦未說明裁量之特殊情 由,致其刑罰遠高於同類案件等語,顯屬誤會。  ㈤綜上,抗告意旨所執上情,難認有理。從而,檢察官未准其 所請,所為執行之指揮尚無違法或不當,原審裁定駁回受刑 人之聲明異議,洵屬適法,抗告意旨置原裁定明確之論斷說 明於不顧,仍以前詞指摘原裁定,自非可採,其抗告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李淑惠                    法 官 邱明弘                    法 官 呂明燕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戴育婷

2025-03-04

KSHM-114-抗-59-2025030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contact@know99.com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