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蒲心智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30 筆)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金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65號 原 告 陳峻忠 陳峻郎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炳煌律師 汪懿玥律師 追加原告 朱麗碧 黃志廷 黃志隆 黃明山(HUANG MING SHAN)(遷出國外) 黃明堂 黃品傑 黃品翔 黃柏盛 黃柏穎 巫秀鳳 黃羽柔 黃羽捷 黃于軒 黃穗妘 被 告 黃陳富美 黃憲文 訴訟代理人 吳孟哲律師 諶亦蕙律師 被 告 黃雪卿 黃雪貞 黃雪容 黃雪莉 黃貝 黃貝玲 黃貝琪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金錢之訴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再開言詞辯論,並指定民國114年7月1日上午11時,在本院 第30法庭行言詞辯論。   理 由 一、按法院於言詞辯論終結後,宣示裁判前,如有必要得命再開 辯論,民事訴訟法第210條定有明文。本件當事人間給付金 錢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4日言詞辯論終結,茲因本件 尚有調查之必要,爰命再開辯論,並指定114年7月1日上午1 1時,在本院第30法庭行最後言詞辯論程序。 二、爰依首揭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7

TPDV-113-重訴-65-20250317-3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23號 原 告 仲信資融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鳳龍 訴訟代理人 陳奕均 被 告 許吉宏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1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083,309元,及自民國114年2月2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12%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 關係而生之訴訟者為限;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民事訴 訟法第24條定有明文。經查,依卷附訴外人安泰商業銀行股 份有限公司(下稱安泰商銀)與被告所訂立之信用借款契約 書第20條約定,係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而原告係 上開契約之債權受讓人,兩造同受上開合意管轄條款之拘束 ,是本院就本件自有管轄權。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事由,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乙、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被告於民國93年4月15日與安泰商銀簽訂信用借 款契約書,借款新臺幣(下同)120萬元,約定利率前3期按 週年利率3%固定計息,第4期起則按週年利率12%固定計息; 兩造並約定被告如有任何一宗債務不依約履行時,無須經原 告通知,其債務視為全部到期。詎被告截至93年11月22日結 算止,尚欠1,083,309元未為清償,依約被告喪失期限利益 ,所借款項視為全部到期。又安泰銀行於94年7月28日將前 開債權及一切從屬權利讓與長鑫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 稱長鑫公司),並依金融機構合併法第15條第1項第1款、第 18條第3項規定登報公告,長鑫公司又於95年7月28日讓與訴 外人亞洲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亞洲公司),亞洲公 司於100年1月13日讓與訴外人新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 新歐公司),新歐公司於100年5月1日讓與訴外人立新資產 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立新資產),嗣立新資產與原告依 公司法第319條準用第73條及企業併購法第23條規定合併, 原告為合併後之存續法人,概括承受消滅公司之所有權利義 務。爰依消費借貸契約及債權讓與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 上開借款1,083,309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12%計算之利息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 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何聲明或陳述 。 三、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信用借款契約書、債 權讓與聲明書、債權讓與公告、放款當期交易明細表、經濟 部函、報紙公告等件影本為證,核屬相符。而被告已於相當 時期受合法之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復未提出任何 書狀爭執供本院斟酌,本院審酌上開證物,堪信原告主張之 事實為真正。從而,原告依據消費借貸及債權讓與法律關係 ,請求被告給付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及自起訴狀繕本 送達翌日即114年2月2日起(見本院卷第40頁)至清償日止, 按週年利率12%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4

TPDV-114-訴-23-20250314-1

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訴字第437號 原 告 許博鈞 訴訟代理人 謝智硯律師 被 告 新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魏寶生 訴訟代理人 林均昱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僱傭關係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 月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而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在 與否不明確,致原告主觀上認為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 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 言(最高法院52年台上字第1240號判例意旨參照)。本件原 告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既為被告所否認,其主張 僱傭契約所生權利之法律上地位即有不安之狀態存在,非經 法院判決確認無以除去,則原告訴請確認僱傭關係存在應有 確認利益。 乙、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略以:   伊自民國89年2月15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先後擔任業務員 、教育訓練專員、業務主任、業務區部長兼新北市分公司負 責人、區部長、業務品質管理課課長、業務稽查課經理等職 位。原告擔任業務稽查課經理,負責保險同仁之業務稽查, 陸續破獲案件,而遭被稽查同仁反噬、陷害。被告人資副總 洪明達先於112年11月14日約談原告,對伊表示伊有刑事前 科、婚外情,又屬黑道,經伊極力澄清並出示良民證,而未 經被告採納,後於同年月29日復約談原告,該次與伊直屬上 司即訴外人歐陽志祥於會議中,洪明達告知原告斯時年資為 23年10月,請原告於同年12月4日前提出自願退休申請,被 告得讓原告優退,否則就將原告免職,經原告請求被告多給 予考慮時間始將期限延至同年月6日,被告並要求原告不再 進辦公司。原告雖百般不願,但無法與大公司抗衡,害怕一 旦拒絕即遭免職,遂於填寫完申請書(原證1)後將資料傳予 洪明達,並由公司逕行幫原告請假至113年3月15日退休令生 效當日。因認至112年11月止,伊年資約23年,年齡50歲, 未符合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退休事由,伊遭被告以免職 為由脅迫退休,違反勞基法第53、54條規定,且被告依勞基 法第11條、第12條規定強制伊退休於法不合,被告違法終止 與原告間之勞動契約,兩造間僱傭關係仍存在,為此提起本 件訴訟等語,並聲明:確認兩造間僱傭關係存在。 二、被告辯解略以: (一)原告於112年12月6日依被告公司人事管理規則(下稱管理規 則)第100條規定(被證1)自願向被告申請退休(原證1),被 告未強制原告退休,且依優於勞基法第53條之上揭規定辦理 ,與勞基法無違。原告既已於112年12月6日向被告遞交自請 退休申請書,同日原告終止僱傭契約之意思表示已到達被告 ,並發生契約終止之效力,兩造之僱傭契約業於113年3月16 日終止,並無何脅迫情事。原告如認伊自請退休之意思表示 係受脅迫所為,應依民法第93條之規定至遲於113年12月5日 前撤銷之,然原告113年10月18日發函予被告(被告於113年1 0月21日收受,原證3),原告並未依民法第92條規定撤銷其 自請退休之意思表示。 (二)依兩造112年11月14日、29日對話紀錄所示,洪明達於對話 中態度相當溫和誠懇,且有提供與說明原告所涉可能遭免職 等懲戒處分之相關勞動法規供伊參酌,亦有給予原告充分時 間陳述其意見。洪明達詢及刑事妨害秘密判決人別之確認部 分,原告未予承認亦未否認,曾企圖以良民證誤導調查方向 ,被告於訪談記錄仍依原告意見記載,顯無脅迫之情事。被 告未對原告有任何脅迫之情事,渠等依所掌握的證據資料將 各種可能性告知原告,倘依公司規定進行人評會或職場不法 侵害調查,原告可能遭受懲戒解僱,並另給予原告自請退休 機會。原告於第二次對話後回家自行思考評估,依其自由意 志決定自請退休,在這中間被告未有任何詐欺、脅迫原告之 情事,倘原告不願自請退休,亦可坦然面對被告的相關調查 ,並接受相關議處,而非為閃避調查與議處出爾反爾,扭曲 事實聲稱遭脅迫退休等語。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原告以伊自89年2月15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然於112年11月 間受被告人資副總洪明達、直屬上司歐陽志祥,以伊若未於 112年12月6日前自請退休則將伊免職方式,脅迫伊簽立自請 退休申請書為由,主張被告以免職為由脅迫退休,非伊自願 離職,違反勞基法第53、54條規定,被告依勞基法第11條、 第12條規定強制伊退休於法不合等情,為被告所否認,並以 前詞置辯,茲就本件爭點及本院之判斷,析述如下: (一)經查,原告自89年2月15日起受僱於被告公司,兩造間曾於1 12年11月14日、29日進行二次會談,原告於同年12月6日提 交自請退休申請書,迄113年3月15日離職,原告為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105年度簡字第1756號刑事判決(下稱系爭刑案,本 院卷第21、22頁)之被告等情,為兩造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 195、201、202頁),堪信為真。按本法所稱非自願離職,指 被保險人因投保單位關廠、遷廠、休業、解散、破產宣告離 職;或因勞動基準法第11條、第13條但書、第14條及第20條 規定各款情事之一離職,就業保險法第11條第3項定有明文 。再自願性離職,勞方以任意性終止勞動契約之通知,本不 以書面為之為必要,而雇主為方便勞方依勞基法第15條規定 預告雇主終止勞動契約,事先製作「離職申請書」等類之空 白書稿供勞方使用、填寫,僅係雇主提供勞方於單方行使預 告終止權時之協助或協力。復參諸被告公司管理規則第100 條規定:「員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准其自願退休:一、 服務滿十五年以上,年齡滿五十五歲者。二、服務滿廿五年 以上者。三、服務滿十年以上,年齡滿六十歲者。惟資深專 業人員、專業人員及管理員(各分支機構處長、區主任或職 務性質相同之人員除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提前申請 :一、服務滿十五年以上,年齡滿五十歲者。二、服務滿廿 年以上者。」等詞(見本院卷第59、60頁),可知,就服務 滿15年以上,年齡滿50歲;服務滿20年以上者,亦可辦理提 前申請退休,及被告公司預置供所屬員工需要時填載使用之 制式申請書稿內亦無何要求原告應放棄勞基法或其他勞動相 關法令得請求之任何權利記載(見本院卷第23頁)等情,可知 ,被告所辯該條規定猶較勞基法第53條規定為優惠,並無何 違反勞基法規定等語,即屬有據。基上,本件原告於112年1 2月6日,依被告公司預置之制式申請書,完成本件自請退休 申請書填載並交付予被告,即係向被告為自願離職之意思表 示,經被告受領後,兩造間之僱傭契約即應於約定終止契約 之日即113年3月15日發生終止效力。 (二)次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當事人主張其意思 表示係因被詐欺或脅迫而為之者,應就其被詐欺或被脅迫之 事實,負舉證之責任。所謂因被脅迫而為意思表示,係指因 相對人或第三人以不法危害之言語或舉動加諸表意人,使其 心生恐怖,致為意思表示而言。故所謂脅迫而為意思表示, 係指因相對人或第三人以故意告以危害,致心生恐怖所為之 意思表示而言。經查,參諸洪明達、歐陽志祥,於兩造112 年11月14日、29日對話中確有依所掌資料,將被告公司若進 行調查伊恐遭受懲戒解僱等可能性,並將所涉相關勞動法規 告知原告,並予原告陳述意見及會後衡量利弊得失後選擇自 請退休之機會等情,此有前開對話紀錄(本院卷第137至181 頁)如歐陽志祥所述:「這個其實應該這樣講,我就跟你講 ,是就是你,不是就不是你。這個東西我想當事人是最知道 ,現在這個狀況,明達副總是說,要不然就是公司處理,他 就是召開,可能會召開人評會,然後決定說是否免職,免職 之後你再去打確認之訴。」(見本院卷第164頁);洪明達:「 我知道這對你很難接受,事實上我也不願意如此,層峰做這 個決策也有他的一個無奈之處,我自己覺得。但是回過頭來 想,總是還看得到溫情之處。如果今天的話就是不經預告就 直接免職,那什麼都沒有,而且也不會去周全考量你的面子 或者是讓你有充裕的時間去進行職涯轉換,那我知道這很難 ,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職場上都要去面對這個可能性。你今 天也許不是經理人,不是委任經理人,你可能會很難接受。 可是如果說委任經理人,那是隨時公司一個決定,就馬上就 沒有工作。所以我會覺得說,重點還是在,你先認知這樣子 的公司的決策,然後今天禮拜四吧,禮拜三,然後接著你有 幾天的時間,你再好好沉澱做個決定。然後下週一您再做出 您的那個決定。」(見本院卷第168頁)等語可證。原告雖主 張伊遭被告以免職為由脅迫簽署自動退休申請書云云,然被 告向原告表明若進行調查伊恐遭受懲戒解僱等可能性,並將 所涉相關勞動法規告知原告,並予原告陳述意見及會後衡量 利弊得失後選擇自請退休之機會,難認係以不法危害之言語 或舉動加諸原告,使其心生恐怖,致其為違反個人自由意志 而為意思表示,是被告所辯其並未脅迫原告等語,洵非無據 。又原告固稱伊自請退休之意思表示係受被告脅迫所為云云 ,然伊113年10月18日委任律師發函予被告,依該函文義所 載並未見原告有何依民法第92條規定撤銷其自請退休之意思 表示之旨,此有該函在卷可證(見本院卷第27至29頁),且經 法院闡明伊是否就此主張依民法第92條規定行使撤銷權,原 告亦當庭表明伊沒有主張(見本院卷252頁),是以,縱認原 告自請退休之意思表示係受被告脅迫所為,然原告終止僱傭 契約之意思表示既未經撤銷,應認為兩造之僱傭契約已於11 3年3月16日失其效力。至原告又稱被告依勞基法第11條、第 12條規定強制伊退休云云,自無足採。 四、綜上所述,本件原告以被告以免職為由脅迫退休,非伊自願 離職,違反勞基法第53、54條規定,被告依勞基法第11條、 第12條規定強制伊退休於法不合云云,請求確認兩造間僱傭 關係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出之各 項證據資料,經審酌後,均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 論述,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4

TPDV-113-勞訴-437-20250314-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139號 原 告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淑真 訴訟代理人 李境軒 被 告 賴柏瑞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1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232,071元,及自民國113年4月10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8.92%計算之利息,暨自113年5月10日起至清 償日止,其逾期6個月以內按上開利率之一成計算,逾期超過6個 月以上按上開利率之二成計算之違約金,每次違約狀態最高連續 收取期數為九期。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669,949元,及自113年4月10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7.39%計算之利息,暨自113年5月10日起至清償日 止,其逾期6個月以內按上開利率之一成計算,逾期超過6個月以 上按上開利率之二成計算之違約金,每次違約狀態最高連續收取 期數為九期。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一、按當事人得以合意定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以關於由一定法律 關係而生之訴訟者為限;前項合意,應以文書證之,民事訴 訟法第24條定有明文。本件依兩造簽訂之貸款總約定書第17 條、信用貸款借據暨約定書第17條,合意以本院為第一審管 轄法院,故本院自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事由,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乙、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略以: (一)被告前向原告申請信用貸款(帳號:0000000000000000), 核貸金額新臺幣(下同)400,000元,約定借款期間:自民國10 6年11月29日起至113年11月29日止,並依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信用貸款借據暨約定書(下稱約定書)第一條第三項約定, 借款利息依本行三個月期定儲利率指數(逾期時為1.61%)加 計7.31%計算,目前利率為8.92%。依約定書第四條,若本息 逾期6個月以內部分,按前開利率10%,逾6個月部分按前開 利率20%,每次連續狀態最高連續9期之違約金。且依總約定 書第五條第一項第一款,被告未清償借款,喪失期限利益, 應視為全部到期。詎被告自核貸日起至起訴日止,消費記帳 尚餘本金232,071元,及自113年4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8.92%計算之利息,暨自113年5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 其逾期6個月以內按上開利率之一成計算,逾期超過6個月以 上按上開利率之二成計算之違約金,每次違約狀態最高連續 收取期數為九期未按期給付。 (二)被告前向原告申請信用貸款(帳號:0000000000000000), 核貸金額990,000元,約定借款期間:自107年8月10日起至11 4年8月10日止,依約定書第四條,若本息逾期6個月以內部 分,按前開利率10%,逾6個月部分按前開利率20%,每次連 續狀態最高連續9期之違約金。且依總約定書第五條第一項 第一款,被告未清償借款,喪失期限利益,應視為全部到期 。詎債務人自核貸日起至起訴日止,消費記帳尚餘本金669, 949元,及自113年4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7.39%計算 之利息,暨自113年5月10日起至清償日止,其逾期6個月以 內按上開利率之一成計算,逾期超過6個月以上按上開利率 之二成計算之違約金,每次違約狀態最高連續收取期數為九 期未按期給付。依約定書第一條第三項約定,借款利息依本 行三個月期定儲利率指數(逾期時為1.61%)加計5.78%計算, 目前利率為7.39%。爰依消費借貸法律關係提起本訴,請求 被告負清償責任,並聲明:如主文第1、2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何聲明或陳述 。 三、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約定書兩份、三個月 定儲指數利率表、帳戶還款明細查詢、請求項目試算表等件 影本為證,核屬相符。而被告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之通知, 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復未提出任何書狀爭執供本院斟酌 ,本院審酌上開證物,堪信原告主張之事實為真正。從而, 原告依據消費借貸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如主文第1、2項 所示之金額、利息及違約金,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4

TPDV-114-訴-139-20250314-1

勞補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89號 原 告 李宗原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補正如附表項目1至5所示事項, 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 原告應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補正如附表項目6所示事項。   理 由 一、按勞動事件,除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外,於起訴前,應經法院 行勞動調解程序…。有關勞動事件之處理,依本法之規定; 本法未規定者,適用民事訴訟法及強制執行法之規定。聲請 書狀或筆錄,應載明下列各款事項:二、相對人之姓名、住 所或居所;相對人為法人、機關或其他團體者,其名稱及公 務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三、有法定代理人者,其姓名、住 所或居所,及法定代理人與關係人之關係。四、聲請之意旨 及其原因事實。五、供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勞動調解聲請 書狀及其附屬文件,除提出於法院者外,應按勞動調解委員 二人及應送達相對人人數提出繕本或影本。勞動事件…二、 聲請有其他不合法之情形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 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勞動事件法第15條、第16條 第1項、第18條第3項第2款至第5款、勞動事件審理細則第15 條第6項、第18條第1項第2款分別定有明文。 二、查原告起訴主張任職於被告台南分公司時,被告未保勞工保 險,爰起訴主張被告涉一般侵權行為。然遍觀該等書狀,未 具體說明訴之聲明內容(即聲請人請求法院應為如何之判決 ,如相對人應對聲請人為何種之給付、行為或不行為,應具 體表明請求之內容)及請求權基礎,難為一貫性審查,又未 提出詳細原因事實及提供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與附屬文件, 揆諸前揭規定,前開要件顯有欠缺。聲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 後5日內,補正如附表所示事項,如逾期不補正如附表項目1 至5之內容,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另聲請人併應一併陳 報本件是否曾經調解,如附表項目6所示,附此敘明。 三、其他注意事項: (一)本件命聲請人補正之事項,請聲請人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1 6條及民事訴訟書狀規則之規定提出合於規格之書狀,並 宜以電腦打字整理,以確保當事人權利。(書狀格式範本 可以上司法院網站/便民服務/書狀範例查詢下載) (二)若當事人不諳法律,請諮詢合格之律師,或洽詢財團法人 法律扶助基金會各地分會詢問是否符合扶助資格,尋求協 助,附此敘明。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戴 寧 附表: 項目 補正資料 1 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調解聲明或訴之聲明)。 (希望法院怎麼判決?原告本件並未具體指明聲明之內容,無從特定審理範圍。) 2 本件主張之請求權基礎即訴訟標的。 (聲請人請求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3 本件之詳細原因事實,並整理、檢附相關證據資料。 (人、事、時、地、物都要寫清楚,例如聲請人是從某年月日開始受雇於相對人,到某年月日離職,月薪多少錢,工作職稱和內容是什麼,離職的原因是什麼,本件起訴是要請求什麼東西,如果是請求被告給付金錢,理由是什麼,然後金額是怎麼計算出來,要寫出計算式。如果請求的金額項目多,請「分點分項」寫清楚。訴訟標的600,000元,計算方式為何?依據為何?) 4 依請求之訴訟標的金額,如尚未經調解,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0第1項、勞動事件審理細則第15條第1項之規定繳交調解聲請費用(請參考附錄);如已經調解,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3、勞動事件法第12條所定費率繳納第一審裁判費。(如果請求的金額經過更改,變得比起訴狀記載的內容更多,要自行計算並補繳調解聲請費用或第一審裁判費) 5 被告甲○○最新之戶籍謄本正本(記事欄請勿省略),並補正被告之住居所 6 陳報本件是否曾經調解。 附錄: 勞動事件調解聲請費徵收標準表(新臺幣/元) 分類 訴訟標的金額級距 聲請費 財產權 未滿新臺幣10萬元 免徵 10萬元以上,未滿100萬元 1,000 100萬元以上,未滿500萬元 2,000 500萬元以上,未滿1,000萬元 3,000 1,000萬元以上 5,000 非財產權 免徵

2025-03-14

TPDV-114-勞補-89-20250314-1

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訴字第61號 原 告 吳蓮妤 被 告 莊世震即昇達會計師事務所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給付資遣費等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 。按以一訴主張數項標的者,其價額合併計算之;非因財產權而 起訴者,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4,500元;因確認僱傭關係 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 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第1項前段、第77條 之14第1項、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經查,本件 原告起訴:(一)財產權請求部分,聲明為請求被告給付資遣費 109,435元及預告工資38,643元,此部分訴訟標的金額為148,078 元,本應應徵第一審裁判費2,150元,惟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第1 項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後,此部分應暫先繳納之裁判費為716 元;(二)非財產權部分,原告另聲明請求被告發給非自願離職 證明書,依前開規定應徵收裁判費4,500元。從而,本件訴訟標 的價額經合併計算後,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5,216元(計算式:7 16元+4,500元)。並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20第2項規定,得扣 除前已繳納之調解聲請費用1,000元,是原告應補繳第一審裁判 費4,216元。茲依勞動事件法第15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 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 ,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4

TPDV-114-勞訴-61-2025031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4696號 原 告 張剛強 訴訟代理人 陳冠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損害賠償等事件,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 3日內,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補正下列事項, 逾期不補,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應補正事項: 一、按起訴,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及法定代理人、訴訟標的及其 原因事實、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提出於法院為之;當事人 書狀,應記載當事人姓名及住所或居所,民事訴訟法第244 條第1項、第116條第1項第1款分別定有明文,此為起訴必須 具備之程式。 二、查原告起訴狀表明查無如附表所示被告目前之住居所,經本 院向銀行函查並通知原告到院閱卷完畢,迄未補正,爰以本 裁定命原告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3日內提出附表所示被告最 新之戶籍謄本正本(記事欄請勿省略),據此補正被告之住 居所。並提出更正後之起訴狀正本及與被告人數相符之繕本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戴 寧 附表 編號 被告姓名 1 湯永忠 2 廖勝忠 3 廖弘民 4 劉偉傑 5 曾江秀宜 6 陳鴻春 7 戰之平 8 簡福來 9 盧易新 10 林明煌 11 陳明奉 12 童子軍

2025-03-14

TPDV-113-訴-4696-20250314-1

勞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退休金差額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360號 上 訴 人 即 原 告 章其鈞 沈振錄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給付退休金差額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 2月27日本院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民事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 規定繳納第二審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次按上訴不 合程式或有其他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補正者,原第一審法院 應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 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定有明文。 二、本件上訴人提起上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10日裁定命其於送達後5日內補正,此項裁定已於同年 月17日送達於上訴人,有送達證書附卷可憑。上訴人逾期迄 今仍未補正,有本院答詢表、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 等件為證,其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4

TPDV-113-勞訴-360-20250314-5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訴訟救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救字第44號 聲 請 人 黃怡芳 代 理 人 辛佩羿律師(法扶律師) 相 對 人 天威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兼 法定代理人 楊仁友 相 對 人 黃學進 張敏輝 上列當事人間因本院114年度勞訴字第78號損害賠償等事件,聲 請人聲請訴訟救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予訴訟救助。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准 予訴訟救助,民事訴訟法第10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經財團 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分會准許法律扶助之無資力者,其於訴 訟或非訟程序中,向法院聲請訴訟救助時,除顯無理由者外   ,應准予訴訟救助,不受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之限制, 此觀法律扶助法第63條亦詳。 二、本件聲請人以其與相對人間於本院114年度勞訴字第78號損 害賠償等事件,主張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業經財團法人法 律扶助基金會申請法律扶助獲准等情,業據其提出該會准予 扶助證明書(全部扶助),及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專用委 任狀以為釋明(見本院114年度勞訴字第78號卷第21、24頁) ,復核其訴訟非顯無理由,是本件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爰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戴 寧

2025-03-14

TPDV-114-救-44-20250314-1

勞簡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簡字第145號 原 告 高雲鵬 被 告 私立五棵松居家長照機構 法定代理人 劉梅芳 訴訟代理人 高尾淇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1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8,800元。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百分之95,餘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臺幣8,800元為原告 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甲、程序方面:   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不在此限 。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3款分別定有明文。查原告 起訴時訴之聲明原為如附件編號1所示,其後於本件訴訟程 序進行中將其聲明變更為如附件編號2所示,核其變更部分 ,請求之基礎事實均屬同一,與原訴間具有共同性,且就附 表編號1、4項目變更請求金額部分,係屬擴張或減縮應受判 決事項之聲明,揆諸前開規定,並無不合,應予准許。 乙、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略以:   原告於民國111年9月1日經新店區公所就業輔導處轉介至被 告機構任職,雙方並簽訂「居家照顧服務員勞動契約書」( 下稱系爭契約),並與被告機構負責人劉梅芳於面試時,就 下述三點已達成合意:(1)原告周末及假日原告無法服務(因 無陪伴照顧家人),除非個案有特殊狀況且須先通知原告同 意後再安排;(2)原告無法服務身體有管線之個案(因為耽心 會有法律訴訟事件)及(3)原告每月工時至少排定服務時數11 0小時以上,以符合申請缺工獎勵資格,此點系爭契約第4條 第1項亦有明定。未料,原告服務至112年8月間,因服務個 案或因往生、或轉日照中心、或外籍看護接手…等而逐漸減 少,遂請被告補案以免影響其請領缺工獎勵,但被告自112 年8月起至113年5月間竟未補新個案,致原告於112年10月至 113年5月間實領工資未達基本工資而有新臺幣(下同)121,80 5元之差額(見本院卷第96頁),原告苦於此乃於113年6月30 日向被告提出辭呈,並於同年7月15日離職。   被告自應依附表所示請求權基礎,給付原告如附表所示項目 及金額等語,並聲明如附件編號2所示。 二、被告辯解略以: (一)依原告自承其週末及假日無法服務(時間限制);案主身體有 管線之個案(類型限制,下與時間限制合稱系爭限制),故當 被告之個案,倘其一涉及系爭限制時,即無法勉予派案原告 。另倘非系爭限制類型個案,基於被告機構整體人力合理工 作時段平均分配、適度調整照護人力之分散照顧風險等整體 營運考量,亦無法將此類個案全由原告為分配對象。原告因 自身對工作條件設有系爭限制,不得倒果為因,以被告未提 供符合原告所設系爭限制個案為由,認被告應補足原告每月 最低應服務時數。 (二)工資部分:原告固以自112年10月起至113年5月,其實得薪資 與基本工資短差總合請求被告給付附表編號1所示金額。然 本件係因原告所設系爭限制致其未達每月應服務時數,且不 可歸責於被告,且依約其時薪為250元,依此計算其實際工 時所得具體薪資,並無違法律保障最低工資。 (三)缺工獎勵差額部分:根據「鼓勵失業勞工受僱照顧服務業作 業要點」(被證3)第4點:「領有照顧服務就業獎勵推介卡之 失業勞工,經第二點之雇主僱用從事照顧服務工作,並符合 下列各款規定者,於受僱期間得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申請核 發就業獎勵津貼:(一)於同一雇主連續就業滿三十日。( 二)每月薪資不低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每月基本工資。(三 )已依法參加就業保險及勞工職業災害保險」規定可知:係 由該勞工向公立就業服務機構申請核發就業獎勵津貼,非由 被告核發。 (四)至於年終獎金26,400元為恩惠性給予,並非經常性薪資等語 。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予 宣告免為假執行。 三、得心證之理由:   原告主張依兩造簽訂之系爭契約及上開三點合意,被告每月 至少應排定原告服務時數110小時以上,以符合其申請缺工 獎勵之資格,詎被告自112年8月起至113年5月間未補新個案 予原告,致原告於112年10月至113年5月間實領工資未達基 本工資而有121,805元之差額,且不符申請缺工獎勵資格, 並於原告任職期間未給予未休特別休假工資,被告應依附表 所示請求權基礎,給付原告如附表所示項目及金額等情,為 被告所否認,並以上詞置辯,茲就本件爭點及本院之判斷, 析述如下: (一)按解釋契約,應於文義上及論理上詳為推求,以探求當事人 立約時之真意,並通觀契約全文,斟酌訂立契約當時及過去 之事實、交易上之習慣等其他一切證據資料,本於經驗法則 及誠信原則,從契約之主要目的及經濟價值作全盤之觀察, 以為其判斷之基礎。次按工資謂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 由勞雇雙方議定之,但不得低於基本工資。勞工正常工作時 間,每日不得超過8小時。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第2條第 3款、第21條第1項、第30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復按 勞工工作時間每日少於8小時者,除工作規則、勞動契約另 有約定或另有法令規定者外,其基本工資得按工作時間比例 計算之,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3條亦有明定。是以,工資數額 以勞雇雙方議定為原則,至於工資議定原則之限制,參照上 開勞基法第21條第1項、勞基法施行細則第11、13條等規定 ,應指勞工於法定工時為工作時間,其所得工資,不得低於 基本工資。換言之,如勞雇約定工作方式,實際正常工作時 間少於法定工時(部分工時)等非全時勞工,自無勞基法第21 條第1項但書限制之適用。 (二)經查,原告主張其於111年9月1日起任職於被告機構,兩造 並簽訂系爭契約,擔任居家照顧服務員,迄113年7月15日離 職乙節,為被告所未爭執,此外,並有系爭契約在卷足憑, 堪予採信。又原告主張其與被告負責人劉梅芳就其於周末及 假日,為陪伴照顧家人,無法提供服務,除非有特殊狀況並 經其同意(時間限制)及對身體有管線之個案,其因耽心會有 法律訴訟事件,亦無法提供服務,業於面試時與被告負責人 已達成合意等情,參之被告自承:因原告於週末及假日及對 案主身體有管線之個案類型,均無法提供服務,故當個案涉 其中一限制時,即無法勉予派案原告等語(見本院卷第62、6 3頁),足認原告上述主張應非屬虛妄。再者,原告固稱其與 被告負責人於面試時,已就被告至少需排定其每月服務時數 110小時以上,以符合其申請缺工獎勵資格達成合意,且為 系爭契約第4條第1項所明定等情,然為被告所否認,觀諸系 爭契約第4條第1項:乙方(即原告)『每月服務提供之工時』不 得低於120小時等詞,除無從查悉被告每月應至少排定110小 時工時予原告之文義,毋寧就原告每月最低應提供服務工時 為120小時之約定,而屬原告提供最低工時之義務,並可知 兩造約定原告工作時間乃低於勞基法第30條第1項規定之法 定正常工時,而未牴觸勞基法最低勞動條件之限制屬部分工 時勞工。此外,原告就所主張被告至少需排定其每月服務時 數110小時以上之有利於己事實,並未舉證以實其說,即難 憑其空言逕認其主張為真。再所謂誠信原則,係在具體之權 利義務關係,依正義公平之方法,確定並實現權利之內容, 避免當事人間犧牲他方利益以圖利自己,自應以權利人及義 務人雙方利益為衡量依據,並應考察權利義務之社會上作用 ,於具體個案妥善運用之方法。斟酌被告所辯伊為使機構整 體人力合理工作分配、分散照護員之風險以適度調整照護人 力考量,而無法將原告所設系爭限制外所有個案一概分配予 原告等語,自與誠信原則無違,反觀原告之主張,被告除受 系爭限制約定而無法要求原告配合照護特殊個案外,原告復 要求被告於此限制下,仍應至少排定其110小時工時等情, 難認已符事平之理而與誠信原則無違。基上,原告未證明兩 造間就被告每月至少應排定其服務時數110小時以上,以符 合其申請缺工獎勵之資格,則其以被告未補新個案,致其不 符申請缺工獎勵資格,請求如附表編號2所示缺工獎勵差額 ,即無理由。 (三)兩造約定原告工作時間未牴觸勞基法最低勞動條件之限制屬 部分工時勞工,已如上述。復依兩造間系爭契約第2條載明: 甲方(按指被告,下同)依照以下規則給薪:基本薪資為200+5 0元(津貼)/小時,依照「服務時數」給薪等詞,可知,原告 係部分工時勞工,且依兩造約定勞動條件有系爭時間、個案 類型之限制。是依首揭規定及說明,即無勞基法第21條第1 項但書限制之適用,且原告依勞動契約約定之時薪250元計 算其實際工作時間比例計算其基本工資,故其實領工資自無 何未達「基本工資」之情。準此,原告主張依民法第487條 前段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其實領工資未達基本工資而有如附 表編號1所示121,805元差額云云,亦屬無據。 (四)復按勞基法第2條第3款規定:「工資,謂勞工因工作而獲得 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 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 給與均屬之」。又按年終獎金、競賽獎金、研究發明獎金 、特殊功績獎金、久任獎金、節約燃料物料獎金及其他非經 常性獎金,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給與之獎金,均非屬勞 基法第2條第3款所稱之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勞基法 施行細則第10條第2款、第3款亦有明文,足認縱被告曾給予 年終獎金亦非勞務之對價,而為恩惠性給予。況且,系爭契 約第4條亦未見兩造間有保證給付年終獎金之約定,原告復 於113年7月15日離職,非屬事業單位營業年度終了結算時在 職者,亦不符合勞基法第29條規定應給付年終獎金之要件。 故原告依勞基法第29條、勞動契約第4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告 給付如附表編號3所示年終獎金云云,要無理由。  (五)又按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應依下列規定給予特別休假:一、六個月以上一年未滿者,三日。二、一年以上二年未滿者,七日。三、二年以上三年未滿者,十日。四、三年以上五年未滿者,每年十四日。五、五年以上十年未滿者,每年十五日。六、十年以上者,每一年加給一日,加至三十日為止。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主基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調整。雇主應於勞工符合第一項所定之特別休假條件時,告知勞工依前二項規定排定特別休假。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但年度終結未休之日數,經勞雇雙方協商遞延至次一年度實施者,於次一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仍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勞基法第38條第1項至第5項定有明文。查,原告自111年9月1日起受僱於被告,於113年7月15日離職,已經本院認定如前,原告主張其有10日特別休假日未休,其月薪以26,400元計算,被告應給付特休工資8,800元(計算式:26400÷30×10=8800)乙節,為被告所未爭執,且亦未舉證證明其權利不存在,故原告依勞基法第38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如附表編號4所示特別休假未休工資,應屬有理。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勞基法第38條第4項規定,請求被告給付8 ,800元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之請求,則無理由, 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出之各 項證據資料,經審酌後,均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 論述,附此敘明。 七、本判決原告勝訴部分係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 決,依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規定,應依職權宣告假執行 。並依同條第2項規定,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告被告供 擔保後,免為假執行。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戴 寧                    附件 編號 訴之聲明 1 被告應補足欠薪金額120,513元、申領缺工獎勵金差額10,000元、年終獎金26,400元、特休工資10,000元,合計新臺幣166,913元。 2 被告應給付原告如附表所示項目共新臺幣167,005元。 附表:(新臺幣/元) 編號 請求項目 金額 請求權基礎 1 工資 121,805 民法第487條前段 2 缺工獎勵差額 10,000 勞動契約第4條、鼓勵失業勞工受僱照顧服務業作業要點六(三) 3 年終獎金 26,400 勞基法第29條、勞動契約第4條第2項 4 未休特別休假工資 8,800 勞基法第38條第4項 167,005

2025-03-14

TPDV-113-勞簡-145-2025031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