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周泰德

共找到 165 筆結果(第 31-4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違章建築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訴字第1194號 抗 告 人 宋淑善 即 原 告 上列抗告人與相對人新北市政府違章建築拆除大隊間違章建築事 件,對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6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訴字 第1194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一、按提起抗告,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4規定,按件徵收裁判 費新臺幣(下同)1,000元。次按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事 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 訟代理人,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又 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情形,符合下列各款之一者,當事 人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 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 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二、稅務 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 條第2項第1款規定之資格。三、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 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2項第2款規定之資 格。」第4項規定:「第1項各款事件,非律師具有下列情形 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一、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 律師資格。二、符合前條第2項第1款、第2款或第3款規定。 」第5項規定:「前2項情形,應於提起或委任時釋明之。」 第7項規定:「原告、上訴人、聲請人或抗告人未依第1項至 第4項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4項規定委任,行政法 院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期間命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 第49條之3為聲請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查抗告人對於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194號裁定提起抗告,未 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4規定,繳納裁判費1,000元,亦未依 規定提出委任律師或前述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茲命 抗告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逾期不補正或補正 不完全即駁回抗告,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3-05

TPBA-113-訴-1194-20250305-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遺產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2年度訴字第574號 原 告 周陳玉雲 訴訟代理人 趙建和 律師 趙連泰 律師 被 告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 代 表 人 吳蓮英(局長) 訴訟代理人 劉孟嘉 上列當事人間遺產稅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月18日停止訴訟程序裁定撤銷。   理 由 一、本院前因本件裁判須以原告另案申請是否成立為準據,裁定 命在該訴訟(本院111年度訴字第1405號遺產稅事件)終結 前停止訴訟程序。 二、經查,本院111年度訴字第1405號遺產稅事件判決後,被告 提起上訴,經最高行政法院於114年2月14日調解成立(112 年度上字第826號)業已終結,此經原告檢送該案調解筆錄 影本,是本件停止訴訟程序之原因業已消滅,應依職權撤銷 前開停止訴訟程序之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郭銘禮 法 官 周泰德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蕭純純

2025-03-05

TPBA-112-訴-574-20250305-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低收入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訴字第527號 聲 請 人 劉芳佑 即 原 告 送達代收人 徐梅綺 訴訟代理人 賴勇全 律師 聲請人與相對人臺北市政府社會局間低收入戶事件,聲請人聲請 將本件訴訟告知於徐梅綺,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得於訴訟繫屬中,將訴訟告知於因自己敗訴而有法 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行政訴訟法第48條準用民事訴訟法 第65條第1項固定有明文。惟必須因聲請人敗訴而有法律上 利害關係之人,始有對之告知訴訟之必要(最高行政法院109 年度裁聲字第223號裁定參照)。又所稱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 第三人,係指第三人在私法上之地位,因其所輔助之當事人 一造敗訴,將受直接或間接之不利益而言,如僅有道義上、 情感上、經濟上或其他事實上之利害關係則不與焉(最高法 院105年度台抗字第97號裁定參照) 二、聲請人設籍臺北市大安區,於民國112年8月29日填具臺北市 社會扶助申請表,勾選申請低收入戶(不符者,逕審核中低 收入戶),並勾選申請輔導者為原告1人,經臺北市大安區 公所初審後函送相對人複核,案經相對人審認聲請人家庭應 計算人口共3人(即聲請人及其父親、母親),平均每人動 產超過臺北市112年度低收入戶補助標準新臺幣(下同)15 萬元及中低收入戶補助標準16萬元,與社會救助法第4條第1 項及第4條之1規定不合,乃以112年10月12日北市社助字第1 123160878號函(下稱前次處分)通知聲請人否准所請,聲 請人不服,提起訴願。嗣經相對人重新審查後,以112年12 月19日北市社助字第1123176037號函(下稱原處分)自行撤 銷上開前次處分,臺北市政府爰以113年1月25日府訴一字第 1126085891號訴願決定:「訴願不受理。」在案。另相對人 審認聲請人家庭應計算人口共3人(即聲請人及其父親、母 親),依最近1年度(111年度)之財稅資料等審核結果,平 均每人動產超過臺北市112年度及113年度低收入戶補助標準 15萬元,低於中低收入戶補助標準16萬元,與社會救助法第 4條第1項規定不合,乃核列聲請人全戶1人自112年8月起至1 13年12月止為臺北市中低收入戶。聲請人不服,提起訴願仍 遭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並於114年2月17日(本院收 文日)以行政訴訟聲請告知訴訟參加狀,聲請將本件訴訟告 知於徐梅綺。 三、聲請人固然主張:訴外人徐梅綺為聲請人之母,因相對人迄 未依社會救助法第5條第3項第9款排除未履行扶養義務人之 規定,聲請人之法定權益將受重大影響與侵害,則未能在法 定申請期間內減免學費等費用,及相關申請獎學金資格,亦 會損害關係第三人一同受其拘束力(社會救助法第4條), 此乃共同必要訴訟人,乃依行政訴訟法第48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65條第1項、第64條第2項前段、第61條、第66條第1項 規定,聲請告知徐梅綺本件訴訟並通知其出庭參加訴訟。再 者,本件訴訟如聲請人獲勝訴判決,則可依法排除未盡扶養 義務人,其效力及於徐梅綺,是徐梅綺就本件訴訟,自屬有 法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得於本訴訟繫屬中為參加,輔助 聲請人為一切訴訟行為等語。經查,聲請人與徐梅綺為母子 ,就本件低收入戶事件訴訟之勝敗而言,尚不致使徐梅綺權 利或法律上利益遭受不利,不具法律上利害關係,至多僅有 經濟上利害關係。是以,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本件聲請人聲 請對徐梅綺為告知訴訟,於法尚有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3-05

TPBA-113-訴-527-20250305-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37號 上 訴 人 郭建忠 詹采茹 訴訟代理人 陳秋華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085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郭建忠不服被上訴人民國113年3月13日北市裁催字第 22-AW0882031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 ),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以 113年度交字第1085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上訴人郭 建忠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復於113年12月31日(本院收 文日)以上訴狀追加詹采茹為上訴人。 二、上訴意旨略以:詹采茹把機車000-0000(下稱系爭機車)借 給母親陳秋華,陳秋華再把系爭機車借予郭建忠駕駛,違規 人郭建忠已申請歸責;乃請被上訴人將扣大牌紅單歸屬到違 規人郭建忠名下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㈠上訴人郭建忠部分:  ⒈依行政訴訟法第242條規定,對於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 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同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判決不適 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又判決有第243條第 2 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上開規定,依同 法第263條之5規定,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依 此,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之判決提起上 訴,依第243條第1項或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 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 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該解釋或判 決之字號或其內容。其上訴狀或理由書,亦均應揭示合於該 條第1項或第2項各款之事實。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者,即難 認為已對原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為不合法 。   ⒉經核原判決業已說明原處分之受處分人為汽車所有人即「詹 采茹」(原判決誤繕為詹采如),並非郭建忠,本件原處分不 因郭建忠已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 例)第85條第1項辦理歸責程序而有差異。則郭建忠既非原處 分之受處分人,其縱為違反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4款違規 行為之實際行為人,惟因郭建忠與詹采茹在法律上各自為權 利義務主體,即使詹采茹受處分後有向實際行為人即郭建忠 求償之可能,郭建忠亦僅有事實上利害關係,難認其權利或 法律上利益,因原處分而受有直接損害。依前開說明,郭建 忠並非原處分之受處分人,亦非法律上利害關係人,郭建忠 就本件訴訟並無實施訴訟之權能,其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核 屬當事人不適格等語(原判決第2頁第14行至第3頁第6行) 。是原判決已將認定上訴人郭建忠就本件訴訟當事人不適格 之理由及證據等,詳述於判決理由,其駁回上訴人郭建忠於 原審之訴,於法並無不合。而綜觀上訴人郭建忠之上訴理由 ,無非係重述其於原審已主張而為原判決所論斷不採之理由 ,再予爭執,難認對該判決之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 前開規定及說明,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㈡上訴人詹采茹部分:     ⒈按「提起上訴,應以上訴狀表明左列各款事項,提出於原高 等行政法院為之:一、當事人。......。」、「訴訟當事人 謂原告、被告及依第41條與第42條參加訴訟之人。」及「對 於高等行政法院之終局判決,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得上訴於 最高行政法院。」分別為行政訴訟法第244條、第23條及第2 38條所明定。準此,得提起上訴之人,自以受原審法院不利 判決之當事人為限;如非有上訴權之人提起上訴,其上訴即 屬不合法(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裁字第1984號裁定意旨參照 )。又前開條文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第236條而準用 至交通裁決之上訴程序。  ⒉本件上訴人詹采茹非原審原被告,亦非依行政訴訟法第41條 及第42條規定參加訴訟之人,則依上開所述,其於原審即非 當事人,更非受原審法院不利判決之當事人,故其並非得對 原審判決提起上訴之上訴權人,是其提起本件上訴,即不合 法,且無從命補正,應予駁回。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 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 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2-27

TPBA-114-交上-37-20250227-1

交抗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4年度交抗字第8號 抗 告 人 呂建寬 相 對 人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處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抗告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5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2844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交通裁決事件之抗告,抗告法院認抗告為無理由者,依行 政訴訟法第272條第3項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第1項規定,應為駁回抗告之裁定。次按行政訴訟法 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 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六、起訴逾越法定期限 者。……。」同法第237條之3第2項規定:「交通裁決事件中 撤銷訴訟之提起,應於裁決書送達後3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是交通裁決事件逾期起訴者,依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第 236條、第107條第1項第6款規定,應裁定駁回起訴。 二、抗告人因交通裁決事件,不服相對人民國113年5月31日新北 裁催字第48-CGPD60414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 稱原處分),原處分於113年5月31日送達至抗告人戶籍地, 經抗告人本人簽收,此有卷附送達證書可證(見原審卷第26 頁)。是抗告人提起撤銷訴訟之期間應自原處分送達翌日即 113年6月1日起算30日,且因抗告人戶籍地位於桃園市,加 計扣除在途期間3日,於113年7月3日即已屆滿,惟抗告人遲 至113年9月19日始向原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有原審法院收 文章日期蓋印於行政訴訟起訴狀1紙可參(見原審卷第9頁) ,則抗告人提起本件行政訴訟顯已逾法定不變期間。原裁定 以抗告人起訴不合法,予以駁回,依前開規定,並無違誤。 三、抗告人雖主張:警政署訂立取締酒駕作業程序,呼氣值每公 升0.15至0.18毫克且未肇事,應以勸導代替舉發。本件舉發 員警沒勸導就舉發,也未提供異議紀錄表,原處分應撤銷等 語。然查,抗告人起訴既已逾期即不合法,原裁定駁回其起 訴並無違誤,已如前述,是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另 抗告人所猶爭執者乃實體事項,其起訴既不合法,前開實體 事項爭執,即無再予審究之必要,併予指明。 四、本件抗告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2-24

TPBA-114-交抗-8-20250224-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23號 上 訴 人 林燦良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18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1295號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於民國113年2月19日18時45分騎乘車牌號碼000-000 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系爭機車),行經臺北市萬華區西昌 街與桂林路交岔路口,右轉桂林路時,未停讓在行人穿越道 上之行人先行,為警以有「駕駛汽車行經行人穿越道有行人 穿越時,不暫停讓行人先行通過」之違規而當場舉發,並移 送被上訴人處理。經被上訴人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 稱道交條例)第44條第2項、第24條第1項、裁處時道交條例 第63條第1項及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 細則(下稱道交處理細則)第2條第5項第3款第2目等規定, 以113年4月2日北市裁催字第22-A00T6J556號違反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事件裁決書(下稱原處分)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 (下同)1,200元,記違規點數3點,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 講習。上訴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下稱原審)113年度交字第1295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 回上訴人之起訴,上訴人仍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聲明 ,均引用原判決書所載。 三、原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其理由略以:㈠道交條例第44條第2 項規定之構成要件,課以用路人遵守義務為機車駕駛人騎乘 機車轉彎遇有行人穿越行人穿越道時,應暫停讓行人先行通 過,其立法理由係為確立行人穿越道優先路權之觀念,規範 目的則係要求機車駕駛人將機車停在行人穿越道前等候,停 讓行人優先通過,使行人行經行人穿越道穿越馬路時,不必 顧慮機車通行致造成人身危險。是以,倘駕駛人於路口轉彎 時,即應減速慢行,遇行人通過時,應先暫停不得搶先經過 路口。為維護路口安全及行人路權,內政部警政署強化行人 路權執法計畫明定「取締認定原則及應注意事項」,可知機 車行經行人穿越道,必須減速停讓行人,並和行人保持距離 ,以機車進入行人穿越道,距離行人行進位置1個車道寬(約 3公尺)以內作為取締認定基準。㈡細繹被上訴人所提出之採 證光碟截圖翻拍照片,可見有數名行人行走在行人穿越道上 正在穿越該路口;而系爭機車出現在行人穿越道持續前行右 轉,並未暫停停讓行人先行通過,系爭機車與行人間相距不 足3公尺,該路口數公尺前之路旁站立一名身穿制服員警等 情,並有舉發通知單、舉發機關113年3月5日北市警萬分交 字第1133015314號函及原處分附卷可參,足見上訴人騎乘系 爭機車右轉彎時,該機車右側有數名行人正在穿越行人穿越 道,系爭機車與行進中之行人間相距顯不足3公尺,而上訴 人卻未停讓行人先行通過,上訴人所為已符合上開取締標準 ,舉發員警所為舉發,並無違誤,被上訴人據此所為原處分 ,亦無違誤等語。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駁回上訴人之訴,並無違誤,茲就上訴意旨 再予補充論述如下:  ㈠按事實認定乃事實審法院之職權,而證據之證明力如何或如 何調查事實,事實審法院有判斷之權,茍其事實之認定已斟 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而未違背論理法則、經驗 法則或證據法則,縱其證據之取捨與當事人所希冀者不同, 致其事實之認定亦異於該當事人之主張者,亦不得謂為原判 決有違背法令之情形。又認定待證事實所憑之證據,並不以 直接證據為限,即綜合各種間接證據或情況證據,本於推理 作用,為認定待證事實之基礎,如無違背一般經驗法則及論 理法則,尚非法所不許。  ㈡經查原審斟酌卷內資料,已於判決中論明:依被上訴人所提 出之採證光碟截圖翻拍照片,可見有數名行人行走在行人穿 越道上正在穿越該路口;而系爭機車出現在行人穿越道持續 前行右轉,與行人間相距不足3公尺,並未暫停讓行人先行 通過,該路口數公尺前之路旁站立一名身穿制服員警等情, 並有舉發通知單、舉發機關113年3月5日北市警萬分交字第1 133015314號函及原處分附卷可參,足見上訴人騎乘系爭機 車右轉彎時,該機車右側有數名行人正在穿越行人穿越道, 系爭機車與行進中之行人間相距顯不足3公尺,而上訴人卻 未停讓行人先行通過,上訴人所為已符合上開取締標準,舉 發員警所為舉發,並無違誤等語(見原判決第3頁)。是原 審依法調查證據後,認定上訴人駕車確有前揭未停讓行人之 違規行為,原處分據以裁處並無違誤,故以原判決駁回上訴 人在原審之訴,核與卷內證據資料相符,且無悖於證據法則 、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其認事用法並無違誤。  ㈢上訴意旨雖以:採證光碟截圖翻拍照片模糊難以辨認上訴人 或機車,請捨棄其證據能力。且上訴人係由西昌街右轉桂林 路,非如原判決所指行經桂林路右轉,原判決所述與現場情 況不符。且當日上訴人與員警爭執上訴人右前方路人改變行 向並未穿越行人穿越道,執勤員警應有錄影或錄音可證,請 求調查證據等語。惟本件係執勤員警目睹上訴人在西昌街右 轉桂林路口,遇行人穿越道有行人通行,未停止禮讓行人而 持續右轉,遂當場攔停製單舉發,並非憑截圖照片逕行舉發 ;且為佐證執勤員警舉發無誤,員警並提供密錄器及路口監 視器影像(即採證光碟),依卷附影像截圖翻拍照片所示, 違規車輛確係由西昌街右轉桂林路(原判決記載上訴人行經 桂林路右轉,未臻精確),且錄影畫面顯示違規時間與舉發 之違規時間相符,雖鏡頭係由機車前方拍攝,無法辨識車號 ,但綜合研判已足以認定上訴人騎乘系爭機車右轉桂林路時 ,行人已在行人穿越道上行走,系爭機車前懸進入行人穿越 道,與由對向而來行進中之行人相距顯不足3公尺,原處分 認定上訴人駕車確有前揭未停讓行人之違規行為,據以裁處 並無違誤。且照片所示行人係由上訴人之對向而來,與上訴 人所稱其於西昌街停等紅燈,轉換綠燈時起步準備右轉進入 桂林路時,因同向1位行人原本似乎要跨越行人穿越道到對 面桂林路,但後來改變行進方向未跨越行人穿越道,上訴人 才騎過行人穿越道無涉。是上訴人所述同向行人轉向一節, 不論是否屬實,均無解於本件違規行為(未暫停讓對向行人 先行)之成立,自無調取其與舉發員警交談之錄音或錄影之 必要。又因上訴人自陳其綠燈起步時,遇同向行人原本要跨 越行人穿越道到對面桂林路,後來改變行向未跨越行人穿越 道,上訴人才騎過行人穿越道,足見上訴人並非轉換綠燈時 立即右轉,且照片顯示影片拍攝時間與舉發之違規時間相符 ,是上訴人主張其與對向行人均係綠燈剛起步,其右轉距離 較短,且機車移動較快,難有可能與對向行人交混一起,而 認前開照片係以非當時照片混充等語,並非可採,亦難認原 判決有上訴人所指違背證據法則之違背法令。 五、綜上所述,原判決並無違背法令之情形。上訴論旨仍執陳詞 ,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應由上訴人負擔,併 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七、結論:上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郭銘禮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蕭純純

2025-02-21

TPBA-114-交上-23-20250221-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戶政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訴字第1213號 原 告 張宸郡 訴訟代理人 李奇 律師 傅于瑄 律師 被 告 臺北市信義區戶政事務所 代 表 人 蔡文如(主任) 訴訟代理人 黃聖育 朱柏萱 輔助參加人 內政部 代 表 人 劉世芳(部長) 上列原告與被告間戶政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內政部應輔助參加本件被告之訴訟。   理 由 一、按「行政法院認其他行政機關有輔助一造之必要者,得命其 參加訴訟。」行政訴訟法第44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本法 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 在縣(市)為縣(市)政府,為戶籍法第2條所明定。復內 政部於民國97年11月3日以內授中戶字第0970066240號令( 下稱內政部97年11月3日令釋),發布有關戶政機關受理性 別變更登記之認定要件,重新規定如下,自即日生效:㈠申 請女變男之變性者,須持經2位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 診斷書及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摘除女性性器官,包括乳房、 子宮、卵巢之手術完成診斷書;㈡申請男變女之變性者,須 持1經2位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診斷書及合格醫療機構 開具已摘除男性性器官,包括陰莖及睪丸之手術完成診斷書 。 二、原告以民國113年6月27日戶籍變更登記申請書檢附國立成功 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中文診斷證明書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 院中興分院診斷證明書等資料,向被告申請變更性別登記為 男性(含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之變更)。嗣被告依內政部97 年11月3日意旨,申請由女變男之變性者,除須持經2位精神 科專科醫師評估鑑定之診斷書外,尚需合格醫療機構開具已 摘除女性性器官,包括乳房、子宮、卵巢之手術完成診斷書 ;被告審認原告未依上開內政部97年11月3日令釋意旨,檢 附手術完成診斷書,不符戶政機關受理性別變更登記之認定 要件,乃以113年7月3日北市信戶登字第1136004585號函( 下稱原處分)不予受理原告之申請。原告不服,提起訴願遭 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三、經查,被告以原處分否准原告申請,係憑以內政部97年11月 3日令釋為據,有鑑於內政部乃戶籍法之中央主管機關,本 院認有由輔助參加人說明或提供相關適切資料,本件有由內 政部輔助被告參加訴訟之必要,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2-20

TPBA-113-訴-1213-20250220-1

交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交上再字第40號 聲 請 人 郭俊哲 送達代收人 郭俊良 相 對 人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處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 日本院113年度交上再字第16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新臺幣300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第2 77條第1項第4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 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同法第27 3條所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如僅泛言有何條 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尚難認已合法表明再審理 由,所為再審之聲請,即不合法,法院無須命其補正,應以 裁定駁回之。又聲請再審,係對於確定裁定聲明不服之非常 救濟程序,必須就該聲明不服之確定裁定為前述說明之具體 指摘,如聲明對某件確定裁定為再審,但所主張之理由,係 指摘前程序確定判決或前次再審判決或確定裁定如何違法, 或對聲明不服的確定裁定則未指明任何法定再審理由,亦難 認為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應以其聲請再審為不合法。 二、聲請人前因交通裁決事件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新北地方法 院110年度交字第625號行政訴訟判決駁回後,向本院提起上 訴,經本院以111年度交上字第42號裁定(下稱前程序確定 裁定)駁回其上訴而告確定。嗣聲請人先後多次聲請再審, 均經本院裁定駁回在案,最近一次係本院113年度交上再字 第16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聲請。聲請人 不服,以原確定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事由 ,聲請再審。 三、聲請意旨略以:㈠原確定裁定之判斷基礎及其判斷,為法院 或個別法官之裁判見解,非屬法律位階之範疇,不得據之限 縮聲請人之再審訴訟權,認其無具體論述聲請再審事由之判 斷,有消極不適用憲法第16條之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 顯有應適用同法第273第1項第1款而未予適用之適用法規顯 有錯誤之情形,及顯有不應適用同法第278條第1項而誤予適 用之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得援引同法第237條之9準用 同法第五篇再審程序規定提起再審之聲請。㈡原處分以系爭 處罰條例規定之併排「臨時停車」為處罰依據,惟依檢舉影 片可證聲請人車輛於約5分鐘移動數公尺,顯非「停車」狀 態,原處分及本案訴訟一、二審判決意旨卻執為認定本件聲 請人車輛為「停車」狀態,顯然與影像證據不符,違反證據 法則、論理邏輯、經驗法則。㈢原處分及本案訴訟一、二審 判決意旨認本件聲請人違規態樣屬數行為,故為2件處分, 然其判斷未據法律或自治條例,僅為個別機關或個別法官或 法院之見解,顯然違反行政罰法第4條規定。㈣相對人本應依 系爭處罰條例規定裁處新臺幣(下同)300元以上600元以下 罰鍰,卻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下稱裁 罰基準表)一律裁處600元,原處分及其所據裁罰基準表有關 汽車駕駛人違反系爭處罰條例規定表定處罰金額之規定,均 有違反比例原則及牴觸母法之事實。司法院釋字第511號解 釋僅肯認裁罰基準表於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並無牴觸 ,並未肯認其與比例原則相符云云。   四、經查,原確定裁定係以聲請人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而裁定駁 回其聲請,聲請人如欲對其聲請再審,依首揭規定及說明, 應具體指明原確定裁定有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所定之 再審事由及其具體情事。然核聲請人所載之事由,乃泛稱原 確定裁定消極不適用憲法第16條,應適用行政訴訟法第273 第1項第1款之規定而未予適用,及不應適用同法第278條第1 項之規定而誤予適用,以及重複爭執其對於前訴訟程序實體 爭議事項不服之理由,惟對於原確定裁定究有如何合於行政 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 明。另當事人就同一事件對於法院所為歷次裁判聲請再審或 提起再審之訴,必須其對最近一次之裁判具有再審理由者, 始得進而審究其前此歷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本件聲請人對 於原確定裁定所為之再審聲請既不合法,自無庸審究其前歷 次裁判有無再審理由,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2-14

TPBA-113-交上再-40-20250214-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381號 上 訴 人 李浩維 李翊菱 被 上訴 人 桃園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張丞邦(處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18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426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李翊菱所有車牌號碼000-0000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 車輛)於民國112年12月15日下午11時26分許,行經桃園市 中山路1312號(下稱系爭路段)時,有「速限50公里,經測 速為95公里,超速45公里,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 60公里以內」之違規行為(下稱系爭違規行為),經桃園市 政府警察局(下稱舉發機關)於112年12月29日逕行舉發。 嗣經上訴人李浩維陳述意見(未辦理歸責於李浩維),舉發 機關查復後,仍認違規事實明確。被上訴人爰依道路交通管 理處罰條例(下稱道交條例)第24條第1項、第43條第1項第 2款、第4項、行為時同條例第63條第1項規定(112年5月3日 修正公布,同年6月30日施行)及行為時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統一裁罰基準表(112年11月24日版,同日施行),以1 13年1月29日桃交裁罰字第58-DG5395339號裁決書(下稱原 處分1)對李翊菱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0元,記 違規點數3點,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以113年4月2 日桃交裁罰字第58-DG5395340號裁決書(下稱原處分2)對 李翊菱裁處「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 庭(下稱原審)以113年度交字第426號判決(下稱原判決) 「原處分1關於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撤銷。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上訴人等均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李翊菱係重度地中海貧血患者,需定 期至醫院進行治療與回診,系爭車輛為李翊菱日常生活及醫 療需求之重要工具,若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將嚴重影響李 翊菱之健康管理及基本生活需求。且系爭違規係因李翊菱健 康狀況突然不適,當時李浩維為協助李翊菱回家服藥,故在 情急之下,未能完全遵守速限規定,此情況並非蓄意,應屬 於行政罰法第13條之緊急避難,請求法院酌情滅輕或免除相 關處分,僅維持罰鍰及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部分,免予吊扣汽 車牌照云云。 三、本院之判斷:  ㈠上訴人李浩維部分:  ⒈依行政訴訟法第242條規定,對於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 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同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判決不適 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又判決有第243條第 2 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上開規定,依同 法第263條之5規定,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依 此,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之判決提起上 訴,依第243條第1項或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 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 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該解釋或判 決之字號或其內容。其上訴狀或理由書,亦均應揭示合於該 條第1項或第2項各款之事實。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者,即難 認為已對原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為不合法 。   ⒉經核原判決業已說明原處分1、2之受處分人皆為李翊菱,並 非李浩維,是李浩維之訴部分,為當事人不適格等語(原判 決第2頁第20至第22行)。是原判決已將認定上訴人就本件 訴訟當事人不適格之理由及證據等,詳述於判決理由,其駁 回上訴人於原審之訴,於法並無不合。而綜觀上訴人之上訴 理由,無非係重述其於原審已主張而為原判決所論斷不採之 理由,再予爭執,難認對該判決之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 。依前開規定及說明,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㈡上訴人李翊菱部分:   ⒈依行政訴訟法第241條前段規定,提起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 2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上開規定,依同法第263條之5規定 ,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序準用之。 ⒉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113年度交字第426號判決(下 稱原判決)係於113年10月28日送達於上訴人李翊菱位於○○市 ○○區○○路○段000巷0弄00號之住所,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原 審卷第187頁),上訴之不變期間自原判決送達之翌日即113 年10月29日起算,上訴人住所在○○市,依行政法院訴訟當事 人在途期間標準第2條規定,扣除在途期間3日,算至113年1 1月20日(星期三)即屆滿,上訴人李翊菱遲至113年12月2日 始提出上訴狀,有本院收文戳可證(本院卷第131頁),顯已 逾期,依前開規定,其上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 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 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孫萍萍 法 官 周泰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徐偉倫

2025-02-14

TPBA-113-交上-381-2025021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六庭 113年度再字第54號 聲 請 人 張芝菡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財政部等間綜合所得稅事件,聲請人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1月11日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97號確定裁定,提出 異議,視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3第2項規定:「對於確定之裁定聲請 再審者,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一千元。」同法第100條第1項規 定:「裁判費除法律別有規定外,當事人應預納之。其未預 納者,審判長應定期命當事人繳納;逾期未納者,行政法院 應駁回其訴、上訴、抗告、再審或其他聲請。」同法第49條 之1第1項第4款、第3、4、5、7項規定:「(第1項)下列各 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 為訴訟代理人:……四、適用通常訴訟程序或都市計畫審查程 序之再審事件。……(第3項)第一項情形,符合下列各款之 一者,當事人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或其 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 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二、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前條第二項第一款規定之資格。三、專利行政事件 ,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二項 第二款規定之資格。(第4項)第一項各款事件,非律師具 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 訟代理人:一、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 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二、符合前條第二項第一款、第二款 或第三款規定。(第5項)前二項情形,應於提起或委任時 釋明之。(第7項)原告、上訴人、聲請人或抗告人未依第 一項至第四項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四項規定委任 ,行政法院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期間命補正。逾期未補正 ,亦未依第四十九條之三為聲請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本件聲請人不服本院民國113年11月11日113年度訴字第597 號確定裁定,提出異議,視為聲請再審,然未據繳納裁判費 ,亦未提出委任律師或前述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經 本院審判長於113年12月24日裁定命聲請人於送達之日起7日 內補正,該裁定於114年1月14日送達聲請人,有送達證書在 卷可證(本院卷第49頁)。然聲請人迄未補正,有本院審判 系統收文明細表、繳費狀況查詢清單、臨櫃繳費查詢清單、 答詢表、案件繳費狀況查詢在卷可參(本院卷第59-83頁) ,是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洪慕芳 法 官 周泰德 法 官 郭銘禮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 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 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 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林淑盈

2025-02-13

TPBA-113-再-54-202502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