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逾抗告期間

共找到 188 筆結果(第 31-40 筆)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8號 抗 告 人 李成威 上列抗告人與相對人元進莊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間聲請本票裁定事 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11日本院113年度司票字第22963 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受裁定送達之人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 間內為之,非訟事件法第42條第1項本文定有明文。又提起 抗告如逾抗告期間者,第二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 訟法第495之1第1項準用第444條第1項亦有明文,此項規定 ,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規定,於非訟事件裁定之抗告準用之 。 二、查本院司法事務官所為113年度司票字第22963號裁定,係於 民國113年11月18日送達抗告人,有本院送達證書在卷可稽 (見原審卷附送達證書),惟抗告人遲至同年12月9日始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以本院收狀戳章日期為準),顯已逾抗告 之10日不變期間,是依上開規定,其抗告為不合法,應予駁 回。 三、爰依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林大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裁定不得再為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劉邦培

2025-03-04

SLDV-114-抗-68-20250304-1

家親聲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返還代墊扶養費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1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號 再抗 告 人 乙○○ 上列再抗告人與相對人甲○○間返還代墊扶養費事件,對於民國11 3年12月31日本院111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號民事裁定不服,提起 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程序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 ,家事事件法第97條定有明文。又抗告及再抗告,除本法另 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抗告程序之規定,為非訟事 件法第46條所明定。另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 變期間內為之;提起抗告,如逾抗告期間或係對於不得抗告 之裁定而抗告者,原第一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 法第487條、第495條之1第1項準用第442條第1項規定亦有明 文。再者,寄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發生效力。民 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項定有明文,家事非訟事件依家事事件 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31條準用之。且參民事訴訟法第13 8條第2項之立法理由載「當事人因外出工作、旅遊或其他情 事而臨時不在應送達處所之情形,時有所見,為避免其因於 外出期間受寄存送達,不及知悉寄存文書之內容,致影響其 權益,爰增訂第2項,明定寄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 發生效力。至應受送達人如於寄存送達發生效力前領取寄存 文書者,應以實際領取之時為送達之時,乃屬當然。」是法 院之訴訟文書雖以寄存方式而為送達,倘應受送達人於10日 內領取者,仍應以實際領取時為送達之時。 二、經查,本件再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31日本院111年度家 親聲抗字第12號民事裁定再為抗告(再抗告人誤為上訴), 惟該裁定於114年1月9日以寄存送達方式送達臺北市政府警 察局信義分局○○○派出所,再抗告人業於同年月14日至該派 出所領取,有送達證書、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義分局○○○派 出所寄存司法文書登記即具領登記簿在卷可稽。參前揭規定 ,再抗告人於寄存送達生效日(即114年1月19日)前之同年 月14日至該派出所領取,故於該日生送達效力,是再抗告人 至遲應於同年月24日前提起再抗告,惟再抗告人於114年2月 12日始提起再抗告,顯已逾越上開10日之不變期間,其再抗 告自非合法,應予駁回。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家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李莉苓                            法 官 文衍正                                   法 官 魏小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陳冠霖

2025-03-04

TPDV-111-家親聲抗-12-20250304-3

家親聲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返還代墊扶養費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1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號 再抗 告 人 乙○○ 上列再抗告人與相對人甲○○間返還代墊扶養費事件,對於民國11 3年12月31日本院111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號民事裁定不服,提起 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程序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定 ,家事事件法第97條定有明文。又抗告及再抗告,除本法另 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抗告程序之規定,為非訟事 件法第46條所明定。另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 變期間內為之;提起抗告,如逾抗告期間或係對於不得抗告 之裁定而抗告者,原第一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 法第487條、第495條之1第1項準用第442條第1項規定亦有明 文。再者,寄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發生效力。民 事訴訟法第138條第2項定有明文,家事非訟事件依家事事件 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31條準用之。且參民事訴訟法第13 8條第2項之立法理由載「當事人因外出工作、旅遊或其他情 事而臨時不在應送達處所之情形,時有所見,為避免其因於 外出期間受寄存送達,不及知悉寄存文書之內容,致影響其 權益,爰增訂第2項,明定寄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 發生效力。至應受送達人如於寄存送達發生效力前領取寄存 文書者,應以實際領取之時為送達之時,乃屬當然。」是法 院之訴訟文書雖以寄存方式而為送達,倘應受送達人於10日 內領取者,仍應以實際領取時為送達之時。 二、經查,本件再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31日本院111年度家 親聲抗字第12號民事裁定再為抗告(再抗告人誤為上訴), 惟該裁定於114年1月9日以寄存送達方式送達臺北市政府警 察局○○分局○○○派出所,再抗告人業於同年月14日至該派出 所領取,有送達證書、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分局○○○派出所 寄存司法文書登記即具領登記簿在卷可稽。參前揭規定,再 抗告人於寄存送達生效日(即114年1月19日)前之同年月14 日至該派出所領取,故於該日生送達效力,是再抗告人至遲 應於同年月24日前提起再抗告,惟再抗告人於114年2月12日 始提起再抗告,顯已逾越上開10日之不變期間,其再抗告自 非合法,應予駁回。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家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李莉苓                            法 官 文衍正                                   法 官 魏小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陳冠霖

2025-03-04

TPDV-111-家親聲抗-12-20250304-1

家聲抗
臺灣高等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聲抗字第7號 抗 告 人 劉妍忻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童盛麒間停止執行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12月19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度家聲字第34號所為裁定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民事 訴訟法第487條前段定有明文;又抗告不合法者,抗告法院 應以裁定駁回之,同法第495條之1第1項準用第444條第1項 本文亦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186條第2項、強 制執行法第30條之1規定,於家事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亦準 用之。 二、經查,原裁定於民國113年12月26日送達於抗告人,有卷附 送達證書可稽(見原法院卷三第23頁),抗告期間自送達裁 定翌日起(抗告人住臺北市大安區,依法院訴訟當事人在途 期間標準第3條第1款第2目規定,其向原法院為訴訟行為者 ,不計在途期間),算至114年1月6日(期間末日原為同年 月5日,為星期日,依民法第122條規定以其次日代之)即告 屆滿。抗告人遲至同年月7日始向原法院提起本件抗告(見 本院卷第11頁原法院抗告狀收文戳章),已逾抗告期間,依 上說明,自應予以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沈佳宜               法 官 陳 瑜               法 官 陳筱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陳珮茹

2025-03-04

TPHV-114-家聲抗-7-20250304-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89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蔡羽婷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4年2月3日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269號),提起抗告, 原審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按上訴係不服判決請求救濟之方法,故當事人於上訴期限內 表示不服,無論其形式上誤用抗告或再審字樣,仍不妨礙其 提起上訴之效力。本件上訴人收受原審判決送達後,提出書 狀,雖自稱抗告人請予再審,然既於上訴期限內對原判決表 示不服,自應作為上訴受理(最高法院22年上字第4191號刑 事判決意旨參照)。同理,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蔡羽婷(下 稱抗告人)於民國114年2月10日收受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 稱原審)113年度撤緩字第269號裁定(下稱原裁定)後,於 同年2月14日具狀向原審聲明不服,雖形式上誤用「上訴」 字樣,然既未逾抗告期間,自應認已合法提出抗告,合先說 明。 貳、實體部分 一、抗告意旨略以:為不服原審所為撤銷緩刑之宣告,依法提出 抗告云云(詳如附件)。  二、原裁定意旨略以: (一)抗告人前因傷害等案件,經原審以111年度簡字第3073號刑 事簡易判決判處拘役50日,緩刑2年,並於111年11月30日確 定(下稱前案),緩刑期間至113年11月29日。抗告人復於緩 刑期內之112年6月22日故意更犯傷害及毀損二罪(下稱後案 ),經原審以112年度易字第1860號刑事判決判處應執行拘 役80日,嗣抗告人提起上訴,而經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以 113年度上易字第341號判決上訴駁回,並於113年8月30日確 定等情,業有前揭判決3份、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參,此部分事實應堪認定。 (二)審酌抗告人所涉前後2案之犯罪事實,原均包含刑法第277條 第1項之傷害罪及同法第354條之毀損罪(前案嗣因告訴人撤 回傷害告訴僅論刑法第304條第1項之強制罪),所涉侵害法 益相同。是被告於所犯前案經緩刑宣告後,仍不知戒慎其行 ,也未珍惜自新機會,顯見其法治觀念薄弱,自身反省能力 不足,其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非微,實難認 已知悔悟。綜上,原審審酌上情,認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 之抗告人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 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本件聲請撤銷緩刑宣告與刑法第 75條之1第1項第2款之規定相符,為有理由,爰依聲請撤銷 其緩刑之宣告等語。  三、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規定:「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 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二、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 ,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 定者」。考其立法意旨係以關於緩刑之撤銷,現行法第75條 第1項固已設有2款應撤銷之原因;至於得撤銷緩刑之原因, 則僅於保安處分執行法加以規定,體例上不相連貫,實用上 亦欠彈性,爰參酌外國立法例增訂「得」撤銷緩刑之原因。 其中,關於緩刑前或緩刑期內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 得易科罰金之有期徒刑之宣告者,列為應撤銷緩刑之事由, 因認過於嚴苛,而排除第75條應撤銷緩刑之事由,移列至得 撤銷緩刑事由,俾使法官依被告再犯情節,而裁量是否撤銷 先前緩刑之宣告。又該條採用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 與否之權限,特於第1項規定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 準。亦即於「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仍應依職權本於合 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 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 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 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 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此與刑 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款要件有一具備,即無庸再行審酌其他 情狀,應逕予撤銷緩刑之情形不同,先予說明。 四、經查,本院審酌本件抗告人係於前案緩刑期間內,以故意更 犯傷害及毀損二罪之後案,並經判處應執行拘役80日確定, 是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 ,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 定者」之要件,此有前、後案之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各 1份在卷可稽。再參以,抗告人所犯前後2案之犯罪事實,原 均包含刑法第277條第1項傷害罪及同法第354條毀損罪,其 所侵害之法益均屬相同;復考量前案中抗告人徒手掐住告訴 人脖子、搧告訴人巴掌,拿起桌上菸灰缸作勢砸向告訴人, 逼迫告訴人下跪道歉,並於告訴人拿手機準備報警時,搶走 手機,先以菸灰缸砸手機,復將手機砸在地板上,導致告訴 人受有頭部挫傷、左臉挫傷併局部瘀腫等傷害,並致告訴人 所有之手機螢幕破裂而不堪使用,手段可謂兇狠。於後案中 ,抗告人以拳頭毆打告訴人左肩,致告訴人受有左肩挫傷併 瘀腫等傷害;又於離去之際,持安全帽砸毀告訴人自用小客 車引擎蓋、車燈及前擋風玻璃,致該車引擎蓋凹陷及車燈、 前擋風玻璃破裂,情節亦非輕微。由是足認抗告人於所犯前 案經緩刑宣告後,仍不知戒慎其行,也未珍惜法院給予自新 之機會,顯見其法治觀念薄弱,自身反省能力不足,其主觀 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俱屬非輕,實難認其已知反 省而有所悔改。綜上,原審審酌上情,認前案原為促使惡性 輕微之抗告人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是認檢察官之聲請核與刑法第75條 之1第1項第2款之規定相符,因而依聲請撤銷前案所為緩刑 之宣告,核無違誤。  五、綜上所述,原審認抗告人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所定 之撤銷緩刑事由,而裁量撤銷前案所為緩刑之宣告,已詳敘 所憑認定之理由,經核於法並無違誤。抗告人仍執前詞,指 摘原裁定不當而提起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李秋瑩                    法 官 張 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李淑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3-04

TNHM-114-抗-89-20250304-1

撤緩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33號 抗 告人 即 受 刑 人 邱群翔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撤銷緩刑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3年9 月11日所為之113年度撤緩字第33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未知悉正本,宣判內容與實情不符等語。 二、按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 ,刑事訴訟法第406條前段定有明文。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 。再按送達於應受送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 會晤應受送達人,亦無法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37條規定將文 書付與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者,得將文書寄存 送達地之自治或警察機關,並作送達通知書2份,1份黏貼於 應受送達人住居所、事務所、營業所或其就業處所門首,另 1份置於該送達處所信箱或其他適當位置,以為送達,又寄 存送達,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發生效力,刑事訴訟法第62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136條至138條規定甚明。 三、經查,抗告人即受刑人邱群翔(下稱抗告人)因撤銷緩刑案 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11日以113年度撤緩字第33號裁 定在案,該裁定正本以掛號郵遞方式寄送至抗告人位於南投 縣○○鄉○○路000○0號之住所,因未獲會晤本人,亦無受領文 書之同居人或受僱人,送達人遂於113年9月19日將該裁定正 本寄存送達於南投縣政府警察局草屯分局爽文派出所,有本 院送達證書附卷可稽。而該裁定正本於113年9月19日寄存送 達後經10日(即113年9月29日)生送達效力,並於翌日起算 10日之抗告期間,又因抗告人之住所位於南投縣中寮鄉,依 「法院訴訟當事人在途期間標準」規定,應加計在途期間3 日,故本案抗告期間至113年10月14日即已屆滿(抗告期間 末日原為113年10月12日,因該日適逢週六,故順延至同年 月14日),且抗告人自前開裁定送達後迄至抗告期間屆滿日 均無在監、在押之情形,有其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 錄表存卷可考,然抗告人竟遲至114年2月20日始具狀向本院 提起抗告,此有蓋有本院收文戳之抗告人所提「刑事抗告狀 」為憑,顯已逾抗告期間;是其本件抗告違背法律上程式, 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08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何玉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廖健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2025-03-03

NTDM-113-撤緩-33-20250303-2

北簡
臺北簡易庭

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北簡字第953號 抗 告 人 王筠婷 上列抗告人與相對人林重丞、江素香、余湘雲間請求損害賠償事 件,抗告人對於本院民國114年2月5日所為裁定提起抗告,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應為 抗告而誤為異議者,視為已提起抗告,民事訴訟法第487條 、第495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按提起抗告,如逾抗告期 間者,原第一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495條 之1準用第442條第1項亦有明文。 二、經查,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5日所為裁定業於114年2月7日送 達抗告人,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則自該裁定送達之翌日即 114年2月8日起算抗告期間10日,其抗告期間末日應為同年 月17日。惟抗告人遲至114年2月24日始向本院具狀提起抗告 ,有民事抗告狀上本院收文戳足憑,顯已逾10日抗告不變期 間,揆諸上開說明,抗告人逾期提起抗告,難謂合法,應予 駁回。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第442條第2項、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趙子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怡安

2025-02-27

TPEV-114-北簡-953-20250227-2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01號 抗 告 人 藍乾 上列抗告人與相對人鍾淑熙間聲請本票裁定事件,抗告人對於民 國113年9月25日本院113年度票字253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其前因私事方逾期提出抗告;且相對人雖已 死亡,但其仍得對相對人之繼承人追討本票債務等語,並聲 明請求廢棄原裁定。 二、按受裁定送達之人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 間內為之;提起抗告如逾抗告期間者,原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非訟事件法第42條第1項前段、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 第1項準用第44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非訟事件之抗告 及再抗告,除非訟事件法另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 抗告程序之規定,非訟事件法第46條亦有明定。是對屬非訟 事件之本票裁定提起再抗告,自應於1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逾期即應由原法院裁定駁回之。 三、經查,抗告人聲請本票裁定事件經原法院於民國113年7月12 日裁定駁回其聲請(下稱系爭裁定),系爭裁定並於同年8 月12日送達抗告人之住所(見原審卷第11頁),是本件抗告 期間自送達翌日起算10日,並加計在途期間1日,於同年8月 23日已屆滿,而抗告人卻遲至113年9月18日始提起抗告,有 本院收狀戳可按(見原審卷第12頁),原法院因而於113年9 月25日以抗告人之抗告已逾抗告期間為由,裁定駁回其抗告 (下稱原裁定),於法並無違誤。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摘原 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於抗告意旨 另稱其應得相對人之繼承人主張本票債權云云,則屬抗告人 能否另行對相對人之繼承人主張權利之問題,抗告人尚無從 逕予在本件為上開請求,附此敘明。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徐培元                   法 官 陳昭仁                   法 官 傅思綺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許芝芸

2025-02-27

TYDV-113-抗-201-20250227-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21號 抗 告 人 邱惠雯 上列抗告人與相對人林芝竹間聲請本票裁定事件,抗告人對於民 國113年9月3日本院113年度司票字第184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相對人前持其於民國112年5月12日簽發、票 面金額新臺幣(下同)8萬元之本票聲請強制執行,經原審 准予強制執行(下稱系爭本票裁定),然其已償還其中1萬5 ,000元之款項,故提起抗告,嗣卻經原審於113年9月3日以 抗告逾期為由裁定駁回(下稱系爭駁回裁定),爰提起抗告 ,請求廢棄系爭駁回裁定等語。 二、按受裁定送達之人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 間內為之;提起抗告如逾抗告期間者,原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非訟事件法第42條第1項前段、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 第1項準用第44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非訟事件之抗告 及再抗告,除非訟事件法另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 抗告程序之規定,非訟事件法第46條亦有明定。是對屬非訟 事件之本票裁定提起再抗告,自應於1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 ,逾期即應由原法院裁定駁回之。 三、經查,系爭本票裁定於113年7月26日送達抗告人之住所(見 原審卷第16頁),抗告期間自送達翌日起算10日,加計在途 期間1日後,於同年8月6日已屆滿,而抗告人遲至113年8月2 0日始提起抗告,有本院收狀戳可按(見原審卷第17頁), 顯已逾抗告期間,原審因而於113年9月3日以系爭駁回裁定 駁回其抗告,依上開說明,並無違誤;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 摘系爭駁回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至 抗告人指稱其已償還部分款項云云,核屬實體法律關係之抗 辯,應由抗告人另行提起確認訴訟以資解決,尚非本件非訟 程序得以審究,附此敘明。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民事第四庭 法 官 傅思綺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許芝芸

2025-02-26

TYDV-113-抗-221-20250226-1

簡抗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債務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簡抗字第13號 抗 告 人 許懿文 相 對 人 正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龍根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債務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27 日本院臺北簡易庭113年度北簡字第11454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又提 起抗告,如逾抗告期間者,原第一審法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對於簡易程序之第一審裁判,得上訴或抗告於管轄之地方 法院,其審判以合議行之;第1項之上訴及抗告程序,準用 第434條第1項、第434條之1及第三編第一章之規定,民事訴 訟法第487條前段、第495條之1第1項準用第442條第1項及第 436條之1第1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送達於住居所、 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付與有辨 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民事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亦 規定甚明。又按受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僱用之管理員,其所 服勞務包括為公寓大廈住戶接收文件者,性質上應屬全體住 戶之受僱人,即與民事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規定之受僱人相 當。郵政機關之郵差送達文書於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 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而將文書付與上開公寓大廈管理員者 ,為合法送達。至該管理員何時將文書轉交應受送達人,對 已生之合法送達效力不受影響(最高法院90年度台抗字第86 號裁定意旨參照)。另當事人不在法院所在地住居者,計算 法定期間,應扣除其在途之期間。但有訴訟代理人住居法院 所在地,得為期間內應為之訴訟行為者,不在此限,民事訴 訟法第162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 二、抗告意旨略以:旨揭清償債務事件,其自民國94年至今已逾 15年,抗告人是積欠荷蘭銀行卡債,與相對人間債之關係未 確認,希望相對人提供相關佐證資料再確認債權等語,爰請 求廢棄原裁定。 三、經查,本院於113年11月26日所為113年度北簡字第11454號 駁回原告之訴裁定,係於113年12月3日上午11時許送達抗告 人及送達代收人位於桃園市○○區○○路000號2樓處所,由該處 所所在之紫町鄉B區管理委員會僱用之管理員蔡誱澐收受, 有送達證書可稽(見原審卷第97頁),依前開說明,該裁定於 送達日即生送達之效力,是其抗告期間自翌日113年12月4日 起算不變期間10日,再加計本院與桃園市之在途期間3日, 其抗告期間應於113年12月16日屆至,抗告人遲至113年12月 19日始對原裁定提起抗告(書狀誤寫為聲明異議,見同卷第 103頁),有本院收文戳足憑(見同卷第101頁),顯已逾抗 告期間,依首開說明,旨揭裁定駁回其抗告,並無違誤,抗 告人所執前詞乃就本件實體法律關係為爭執,其據以指摘原 裁定不當,求予廢棄,自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 3項、第495條之1第1項、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 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林瑋桓                  法 官 曾育祺                   法 官 余沛潔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巫玉媛

2025-02-25

TPDV-114-簡抗-13-2025022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