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確定判決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41-5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12號 聲 請 人 楊慶順 楊慶彩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劉翠淑間請求修復漏水等再審之訴事件 (本院113年度再易字第95號),聲請停止強制執行,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強制執行法第18條固有明文。然倘債務人或第三人所提訴訟為不合法、當事人不適格、顯無理由,或繼續執行仍無害債務人或第三人之權利者,均難認有停止執行之必要(最   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第787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伊就本院110年度上易字第42號確定判決( 下稱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爰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 2項規定,聲請准予停止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司執字第 160014號強制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下稱系爭執行程   序)等語。 三、聲請人主張其已就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惟上開事件業   經本院於113年10月28日以再審之訴不合法裁定駁回在案,   有上開裁定可稽(見本院卷第9至10頁),依上說明,難認   系爭執行程序有停止強制執行之必要。故聲請人聲請停止強   制執行程序,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民事第二十五庭             審判長法 官 潘進柳                法 官 呂綺珍                法 官 林祐宸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高瑞君

2024-12-30

TPHV-113-聲-412-20241230-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20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何見成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71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何見成因犯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壹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何見成(下稱受刑人)因妨害自由等 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 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依刑法第53條及 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 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 裁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53條,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業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 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有該刑事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表等 件附卷可稽。又上揭各罪雖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 金之罪,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本不得併合處罰 ,但本件受刑人已依同法條第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聲請定 應執行刑,有臺灣雲林地方檢察署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 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可稽(本院卷第9頁), 本案自仍有刑法第51條數罪併罰規定之適用。聲請人以本院 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 核結果,認於法並無不合,自應准許。 四、又數罪併罰合併定應執行刑,旨在綜合斟酌犯罪行為之不法 與罪責程度,及對犯罪行為人施以矯正之必要性,而決定所 犯數罪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屬恤 刑制度之設計。定其刑期時,應再次對被告責任為之檢視, 並特別考量其犯數罪所反映之人格特性,及與刑罰目的相關 之刑事政策妥為裁量。經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3項規定, 通知受刑人就檢察官本案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陳述意見,受 刑人表示無意見在案,有本院陳述意見調查表附卷可稽(本 院卷第33頁),在程序上已保障受刑人之權益。 五、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罪數為2罪,犯罪次數 不多,分別係犯引誘少年製造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未遂罪、 恐嚇危害安全罪,均非屬偶發性犯罪,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 罪侵害社會法益及個人法益(被害人為甲女);如附表編號 2所示之罪則侵害個人法益(被害人為甲女及甲女之父), 上開2罪之被害人其中甲女為相同之人,對法益侵害之加重 效應略輕。則參諸上開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 刑時,應於有期徒刑10月以上,12月以下酌定之。 六、綜上,認為受刑人所犯罪數不多,依其犯罪類型、情節、態 樣、所侵害法益及罪質具有部分同質性,犯罪時間相近。是 綜合上開各情判斷,衡量其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 事政策,依刑法第51條所定限制加重原則,及多數犯罪責任 遞減原則,爰依法定本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七、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案件,其「最後事實審案 號」欄及「確定判決案號」欄記載:「112年度上訴字第191 6號」,顯有誤載,應更正為「112年度上訴字第1916號等」 ,有上開刑事判決在卷可稽,併此敘明。 八、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何秀燕                    法 官 吳育霖                    法 官 鄭彩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蘭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30

TNHM-113-聲-1201-20241230-1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確認優先購買權存在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870號 原 告 李晢豪 訴訟代理人 林宜儒律師 涂榮廷律師 李慶榮律師 被 告 高英智 訴訟代理人 陳旻沂律師 被 告 王貞淑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優先購買權存在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 2月1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王貞淑經合法通知未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 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聲請,以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被告2人於民國79年5月22日簽訂買賣契約書(下 稱系爭買賣契約),就坐落高雄市○○區○○段00地號土地(下 稱系爭土地)其中應有部分30/43約定於系爭土地撤銷徵收 時契約生效,並辦理土地分割,買賣價金約定為新台幣(下 同)2,750,000元。嗣系爭土地於104年5月8日經政府撤銷徵 收,回復登記為被告王貞淑所有,王貞淑於106年8月7日將 系爭土地全部贈與給原告,並辦畢所有權移轉登記。然就被 告高英智買受應有部分30/43部分,案經臺灣高等法高雄分 院111年上更一字第2號判決、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91 4號裁定駁回上訴確定,命原告應塗銷移轉登記並回復登記 為王貞淑所有,經辦理塗銷登記完畢,形成原告應有部分13 /43、王貞淑應有部分30/43之共有狀態。高英智於112年1月 10日依系爭買賣契約,訴請王貞淑移轉應有部分30/43。原 告獲悉後,旋於112年3月13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告2人,主 張共有人優先承買權,卻遭高英智否認。為此,爰依土地法 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⒈確認 原告就系爭土地應有部分30/43,有優先承買權存在。⒉王貞 淑應就系爭土地應有部分30/43,以2,750,000元之價格與原 告訂立買賣契約,高英智應於原告給付750,000元價金予王 貞淑及王貞淑退還2,000,000元價金予高英智之同時,高英 智應將系爭土地應有部分30/43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告。 三、高英智則以:高英智訴請王貞淑移轉應有部分30/43部分,前經本院105年度訴字第1573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6年度上字第108號判決高英智勝訴,竟因王貞淑在訴訟程序中通謀虛偽將系爭土地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予其子即原告,使高英智之請求變成給付不能,經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174號判決發回更審、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8年度上更一字第12號判決、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248號裁定高英智敗訴確定。高英智乃對原告訴請塗銷所有權移轉登記,經本院108年度訴字第298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上字第325號判決高英智勝訴、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460號判決發回更審、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1年度上更一字第2號判決高英智勝訴、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914號裁定駁回原告上訴確定,原告方辦理塗銷登記。而高英智再訴請王貞淑辦理移轉應有部分30/43部分,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74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字第237號判決高英智勝訴確定,並辦理移轉登記完畢,故原告已無提起本件確認之訴之確認利益及權利保護必要,其前就應有部分30/43移轉登記屬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亦違反誠信原則。且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字第237號確定判決已認定被告間成立買賣契約,原告嗣後成為共有人,不得主張優先承買權。又王貞淑基於通行目的,出售系爭土地應有部分30/43給高英智時,係王貞淑單獨所有狀態,並非與原告共有,參照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818號判決就土地上權人優先承買權之解釋,依同一法理,原告自無優先承買權。且土地法第34條之1之優先承買權僅具債權效力,亦非物權效力。再者,系爭土地係一狹長之面積43平方公尺小塊土地,無法獨立使用,僅能作為道路通行使用,其中13平方公尺供原告之親戚房屋通行,另30平方公尺供原告及其他住戶房屋通行,無集中歸由原告一人所有及使用土地之必要,自無優先承買權可言。原告欲取得單獨所有之目的,無非是為了妨礙被告及其他住戶之通行,自不足取,故原告之訴實無理由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王貞淑未到場,亦未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五、兩造不爭執事項(見113年度訴字第870號卷,下稱訴卷,第 40至41頁):  ㈠被告2人於79年5月22日將系爭土地其中應有部分30/43訂立預 約,約定於系爭土地撤銷徵收時契約生效,並辦理土地分割 ,買賣價金約定為2,750,000元,高英智已給付買賣價金2,0 00,000元予王貞淑,尚欠尾款750,000元未付。  ㈡系爭契約載明:「此項買賣是預售,賣方自高雄縣政府將徵 收之土地...產權發還原所有權人即甲方(王貞淑)之日起 ,賣方即甲方需全力配合提供買方(高英智)辦理產權過戶 所需之一切証件及手續」等文字。  ㈢系爭土地於104年5月8日經政府撤銷徵收,回復登記所有權人 為王貞淑所有,王貞淑於回復系爭土地所有權後,於106年8 月7日將系爭土地全部贈與給原告,並辦畢所有權移轉辦畢 登記為原告1人所有。  ㈣系爭土地就高英智買受之應有部分30/43部分,案經臺灣高等 法高雄分院111年上更一字第2號判決、最高法院111年度台 上字第2914號裁定駁回上訴確定,命原告應塗銷移轉登記並 回復登記為王貞淑所有。  ㈤高英智於112年1月10日依系爭契約及民法第348條第1項規定 ,起訴請求王貞淑應將系爭土地應有部分30/43所有權移轉 登記予高英智。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74號判決准許,王貞淑 提起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 年度上字第237號 判決駁回上訴確定。  ㈥原告獲悉高英智起訴後,於112年3月13日寄發存證信函予被 告2人,主張系爭買賣依土地法第34之1條規定行使共有人之 優先承買權,惟高英智否認原告享有優先承買權。  ㈦系爭土地現權利狀態為原告與高英智共有,原告應有部分13/ 43,高英智應有部分30/43。 六、本件爭點如下(見訴卷第41至42頁):  ㈠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有無確認利益?  ㈡原告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請求確認就系爭土地應 有部分30/43有優先承購權存在,及王貞淑應就同一條件與 原告訂立買賣契約,並於原告給付750,000元價金予王貞淑 及王貞淑退還2,000,000元價金予高英智時,高英智將系爭 土地應有部分30/43所有權移轉登記予原告,有無理由?  七、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又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否不 明確,原告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 且此種不安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若縱經 法院判決確認,亦不能除去其不安之狀態者,即難認有受確 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最高法院113年台上字第549號判決參 照)。次按共有人依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行使優先 承購權,僅有債權效力,與同法第104條第1項之地上權人優 先購買權,具相對的物權效不同(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 第353號判決參照)。查高英智訴請王貞淑辦理移轉應有部 分30/43部分,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74號判決、臺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上字第237號判決高英智勝訴確定,並 辦理移轉登記完畢乙情,為兩造所不爭執,復有上開判決暨 確定證明書可考(見113年度審訴字第600號卷,下稱審訴卷 ,第177至191頁),堪信為真。是以,王貞淑已無法將系爭 土地應有部分30/43移轉登記給原告,則不論原告是否對被 告間就系爭土地之買賣契約有優先承買權,效力均不及於高 英智,高英智亦無義務將系爭土地應有部分30/43移轉登記 給原告,故均已無法除去原告主張不安之狀態,自難認原告 有何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㈡原告無優先承購權:  ⒈次按當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者,無論其為明示或默示,契 約即為成立;稱買賣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移轉財產權於他 方,他方支付價金之契約;當事人就標的物及其價金互相同 意時,買賣契約即為成立,民法第153條第1項、第345條訂 有明文。及按共有人出賣其應有部分時,他共有人得以同一 價格共同或單獨優先承購,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定有明文 。其立法目的,在於藉應有部分之出賣,使他共有人有優先 承購權,以減少共有人之人數,使共有關係趨於單純在於藉 應有部分之出賣,使他共有人有優先承買權,以減少共有人 之人數,使共有關係趨於單純(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 991號判決參照)。主張優先承購之人,於共有人出賣其應 有部分當時為其共有人,始得以其他共有人之身分主張優先 承購,若於土地出賣後始具有共有人之身分,自不得主張優 先承購,此為法條文義解釋之當然結果。另參以民法第426 條之2第1項前段規定,租用基地建築房屋,出租人出賣基地 時,承租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承買之權,及土地法第104條 第1項前段規定,基地出賣時,地上權人、典權人或承租人 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亦以土地出賣時是否合於要件 為判斷優先購買權是否存在之時點(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 字第1379號判決參照)。土地法第1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基 地出賣時,地上權人有依同樣條件優先購買之權,係指基地 出賣時,對該基地已有地上權之人,始得主張優先購買權; 若基地出賣時,地上權尚不存在,或於基地出賣後始取得地 上權者,均不得溯及主張優先購買權(最高法院111年度台 上字第2818號判決參照)。準此,優先承買權是否存在,應 於土地出賣時為判斷時點。  ⒉查被告間契約約定出賣持分30/43,僅係同時言明買賣成立後 之土地標示如有變更時,依地政機關複丈結果為準,如出賣 之持分比有所增加時,則土地總價款應按比例增加等語,有 不動產買賣契約書可考(見審訴卷第17至19頁),高英智並 已給付買賣價金2,000,000元予被告王貞淑,為原告所不爭 執(見審訴卷第8頁),足見被告已合意成立買賣契約。而 李晳豪係於106年8月7日始登記為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其中 應有部分30/43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1年上更一字第2 號判決、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2914號裁定駁回,命應 塗銷移轉登記確定等情,已如前述,足見兩造於79年5月22 日就系爭不動產成立買賣契約時,李晳豪並非共有人。揆諸 前揭說明,自無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之適用。原告主張被 告間僅係成立預約,原告成為共有人後,享有土地法第34條 之1第4項優先購買權云云(見審訴卷第8、11頁、訴卷第42 頁),委無可採。  ㈢從而,原告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就被告間買賣系爭土地 應有部分30/43,有土地法第34條之1第4項規定之優先承購 權存在,及王貞淑應就同一條件與原告訂立買賣契約、辦理 移轉登記予云云,均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主張、陳述暨攻擊防禦方法   與證據,均與本件判決結果不生影響,故不逐一加以論述,   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李俊霖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書記官 黃莉君

2024-12-30

CTDV-113-訴-870-20241230-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300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幃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07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幃婷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各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有期徒刑部分 應執行有期徒刑5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罰金 部分應執行新臺幣3萬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幃婷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第51條第 5款、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其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 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 30年;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 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7款 分別定有明文。另依刑法第53條所定,應依刑法第51條第5 款、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 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項亦有明定。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業經法院先後判處附表 所示之刑,並於附表所示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而首先判決 確定日係民國113年10月30日,且各罪之犯罪時間均在上揭 日期之前,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本院,有各該刑事確定 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檢察官聲 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為正當,應予准許。本院審 酌受刑人所犯2罪均為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罪質 相同,惟犯罪時間有明顯之區隔,為充分反映各次行為之不 法內涵,併參以受刑人就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之意見,此有 意見陳述書在卷可查等總體情狀,爰依法就受刑人所犯如附 表所示2罪,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並依刑法第41條 第1項前段、第42條第3項前段之規定,諭知其有期徒刑如易 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第7款、第41條第1項前段、第42條第3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葉芮羽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涂文豪 附表: 編號 罪名 宣告刑 犯罪日期 (民國) 最後事實審 確定判決 法院及案號 判決日期 法院及案號 確定日期 1 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112年11月6日 本院113年度交簡字第1753號 113年9月24日 同左 113年10月30日 2 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5千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113年8月6日 本院113年度交簡字第1829號 113年9月30日 同左 113年11月6日

2024-12-30

KSDM-113-聲-2300-20241230-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42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孫紫芃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執聲字第223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孫紫芃因犯詐欺取財罪,共參罪,所處各如附表所載之刑,應執 行有期徒刑壹年參月。   理 由 一、受刑人孫紫芃因犯詐欺取財罪,共3罪,經本院暨台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 二、檢察官依受刑人請求,聲請定應執行刑。審酌受刑人各次犯 行之犯罪手段、所生危害、犯後態度(詳原判決書),及受 刑人之素行(詳前科表),暨其教育、家庭、經濟、健康、 就本件定執行刑之意見(詳本院113年12月25日筆錄)等一 切情狀。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第50條第1項第1款及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洪碩垣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江俐陵                  附表 確定判決 確定判決之罪名及宣告之有期徒刑 ㈠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113年上易字第108號 孫紫芃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捌月。 孫紫芃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肆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㈡ 高雄地方法院 113年易字第 178號 孫紫芃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備註: ❶上揭㈠所示2罪經高雄地法院112年易字208號判決,再經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3年上易字108號判決駁回上訴。 ❷上揭㈠所示2罪前經台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3年聲字804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確定。

2024-12-30

KSDM-113-聲-2423-20241230-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32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陸俊全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12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陸俊全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各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 刑8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陸俊全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第51條第 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規定,聲請裁定其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 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 30年,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另依刑法 第53條所定,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 ,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 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亦有明定。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之罪,業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於附表所示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而首先判決 確定日係民國113年7月31日,且各罪之犯罪時間均在上揭日 期之前,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本院,有各該刑事確定判 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檢察官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為正當,應予准許。又受刑人 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罪,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7號 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個月確定,然其既有附表所示各 罪應定執行刑,前揭所定應執行刑即當然失效,本院自可更 定附表所示各罪應執行刑。從而,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 ,在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之範圍內, 審酌受刑人所犯施用第二級毒品罪共4罪,罪質相同,惟各 罪犯罪時間亦有所區隔,為充分反映各次行為之不法內涵, 暨衡以受刑人就本院函詢關於本件定應執行刑之意見,逾期 未回覆,等總體情狀,爰定如主文所示之應執行刑,並依刑 法第41條第1項前段、第8項規定,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第8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葉芮羽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涂文豪 附表: 編號 罪名 宣告刑 犯罪日期 (民國) 最後事實審 確定判決 備註 法院及案號 判決日期 法院及案號 確定日期 1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111年7月19日13時5分採尿回溯96小時內某時 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7號 113年3月22日 同左 113年7月31日 編號1至3所示之罪,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7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個月 2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111年7月20日11時18分採尿回溯至同年月19日13時5分 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7號 113年3月22日 同左 113年7月31日 3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111年7月29日1時50分許回溯96小時內某時 本院112年度訴字第57號 113年3月22日 同左 113年7月31日 4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 112年11月28日14時16分回溯72小時內某時 本院113年度簡字第2042號 113年8月29日 同左 113年10月8日

2024-12-30

KSDM-113-聲-2323-20241230-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33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蕭朝正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161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蕭朝正犯如附表所示貳罪,所處各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拘役 參拾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蕭朝正因犯竊盜罪,先後經判決確定 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第6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 。 二、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刑 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6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2罪,業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並分別於附表所示之日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 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檢察官聲請就 前開2罪,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 准許。程序上並經發函請受刑人表示意見,惟未據其於所定 期限內陳述意見;復衡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罪名 ,並考量各次犯行之時間、手法,依各罪之罪質及犯罪所生 之危害等總體情狀,就受刑人所犯之罪,定其執行刑如主文 所示,並諭知如主文所示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至附表編號 1所示之罪雖業經執畢,惟仍應先定其應執行刑,再於檢察 官執行時扣除前已執行之部分,尚不影響受刑人權益,附此 說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 條、第51條第6款、第4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林于心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鄧思辰 附表: 編號 罪名 宣告刑 犯罪日期 (民國) 最後事實審 確定判決 法院、案號 判決日期(民國) 法院、案號 確定日期(民國) 1 竊盜 拘役1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 日 112.8.9 臺南地院112年度易字第1235號 113.2.27 臺南地院112年度易字第1235號 113.4.3 2 竊盜 拘役25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 日 112.11.20 本院113年度簡字第3691號 113.9.30 本院113年度簡字第3691號 113.11.14 備註:編號1部分已執行完畢。

2024-12-30

KSDM-113-聲-2338-20241230-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19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簡梅芳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01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簡梅芳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載之刑,應執行有期徒 刑壹年,併科罰金新臺幣拾萬伍仟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 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簡梅芳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判 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第51條第5、7款 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項 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 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宣   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   下,定其金額,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第5 、7款分 別定有明文。另依刑法第53條所定,應依刑法第51條第5 款 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 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亦 有明定。 三、經查,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業經先後判處各如 附表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示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有如 附表所示案件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 可佐。茲檢察官向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即本院聲請定其 應執行之刑,且本院審核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均係 於附表編號1 所示判決確定日前為之,核與首揭規定並無不 合,是檢察官本件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爰考量受刑人所 犯之罪,均為洗錢罪,罪質相同,並考量各罪之犯罪時間、 各次犯行之犯罪態樣及犯罪所生危害等總體情狀,定其應執 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刑法第50條第1 項、第53 條、第51條第5 、7款、第42條第3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陳芷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書記官 林怡秀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洗錢防制法 洗錢防制法 洗錢防制法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1年1、2月間至111年03月31日 111年2、3月間至111年04月08日 112年08月24日至112年08月26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判決日期 113年05月17日 113年05月17日 113年05月1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判決日期 113年06月29日 113年06月29日 113年06月29日 編     號 4 5 6 罪     名 洗錢防制法 洗錢防制法 洗錢防制法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3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2年09月03日 112年09月03日 112年09月0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判決日期 113年05月17日 113年05月17日 113年05月1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判決日期 113年06月29日 113年06月29日 113年06月29日 編     號 7 罪     名 洗錢防制法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4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2年09月0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高雄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15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判決日期 113年05月1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3年度金簡字第51、62、303號 判決日期 113年06月29日

2024-12-30

KSDM-113-聲-2198-20241230-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12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明珠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執聲字第195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明珠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拘役 壹佰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明珠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   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之刑,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第51   條第6 款,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 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 日,刑法 第50條第1 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6 款分別定有明文。 另依刑法第53條所定,應依刑法第51條第6 款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 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已有明定。再按 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在法律 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使法院 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界限。後者 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之理念所 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 有所逾越。再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應定其應執行刑之 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事項,然對於法律 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法院91年度台非字 第32號、92年度台非字第187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業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示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有臺灣 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該刑事判決在卷可稽。茲檢察 官向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即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且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符合刑法第50條第1 項所定 得予定執行刑之要件,且本院審核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 罪,均係於附表編號1 所示判決確定日前為之,核與首揭規 定並無不合,是檢察官本件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又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曾定應執行刑為拘役90日,本 院就附表所示之罪,再為定應執行刑之裁判時,既不得逾越 刑法第51條第6款所定法律外部界限,亦應受前開裁判所為 定應執行刑內部界限之拘束,本院衡酌受刑人所犯附表所示 之罪均為竊盜罪,罪質相同,並考量各罪之犯罪時間、各次 犯行之犯罪態樣及犯罪所生危害等總體情狀,復參酌受刑人 對於本件定應執行刑案件以書面陳述之意見(見卷附定其應 執行之刑案件意見陳述書),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 諭知如主文所示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刑法第50條第1 項、第53條   、第51條第6 款、第41條第1 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陳芷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怡秀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竊盜 竊盜 宣  告  刑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5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2年11月03日 112年10月01日 112年10月12日 112年10月22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高雄地檢112年度速偵字第2424號 高雄地檢113年度偵字第6708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2年度簡字第4379號 113年度簡字第2061號 判決日期 113年03月19日 113年08月19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高雄地院 高雄地院 案  號 112年度簡字第4379號 113年度簡字第2061號 判決日期 113年04月18日 113年09月25日 備註 曾定拘役90日

2024-12-27

KSDM-113-聲-2128-20241227-1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365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王昱鴻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公共危險案件,不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臺灣 高雄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7540號)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如附件所載。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執行之 指揮違法及執行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而判決確定後即生效 力,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內容為指揮執行,自難指檢察官執 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97年度台抗字 第356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所謂「難收矯正之效」及「難 以維持法秩序」,乃立法者賦與執行檢察官得依具體個案, 考量犯罪特性、情節及受刑人個人特殊事由,審酌應否准予 易科罰金之裁量權,檢察官就此項裁量權之行使,僅於發生 裁量瑕疵之情況時,法院始有介入審查之必要,倘檢察官之 執行指揮已就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所指之情形妥為考量, 則難認其裁量權之行使有何違法或不當可言。易言之,執行 檢察官就受刑人是否確因易科罰金,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 以維持法秩序之情事,有判斷之權限,法院僅得審查檢察官 為刑法第41條第1項之裁量時,其判斷之程序有無違背法令 、事實認定有無錯誤、其審認之事實與刑法第41條第1項之 裁量要件有無合理關連、有無逾越或超過法律規定之範圍等 問題外,原則上不宜自行代替檢察官判斷受刑人是否有上開 情事,即僅於檢察官上開裁量權之行使,有前述未依法定程 序進行裁量,超越法律授權裁量範圍等情事時,法院始有介 入審查之必要(最高法院77年度台非字第158號判決、100年 度台抗字第647號、99年度台抗字第899號裁定可資參照)。 三、另執行檢察官就酒駕再犯之具體個案,如何認定是否「難收 矯正之效」及「難以維持法秩序」,臺灣高等檢察署102年6 月26日檢執甲字第10200075190號函報法務部准予備查之研 議結果略謂:「受刑人於5年內3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之 罪者,原則上即不准予易科罰金,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執 行檢察官『得』斟酌個案情況考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㈠被告 係單純食用含有酒精之食物(如: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 ),而無飲酒之行為。㈡吐氣酒精濃度低於0.55毫克(mg/l ),且未發生交通事故或異常駕駛行為。㈢本案犯罪時間距 離前次違反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之罪之犯罪時間已逾3年。 ㈣有事實足認被告已因本案開始接受酒癮戒癮治療。㈤有其他 事由足認易科罰金已可收矯正之效或維持法秩序者」;嗣為 加強取締酒後駕車行為,臺灣高等檢察署於111年2月23日函 又將前述102年6月26日研議之結果修正如下:「酒駕案件之 受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應審酌是否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 以維持法秩序之情形而不准易科罰金:㈠酒駕犯罪經查獲3犯 (含)以上者。㈡酒測值超過法定刑罰標準,並對公共安全 有具體危險者。㈢綜合卷證,依個案情節(例如酒駕併有重 大妨害公務等事實),其他認易科罰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 維持法秩序者。」等,以供執行檢察官參照。觀諸上開審查 基準可謂清楚明確,並符合公平原則,且授權執行檢察官於 犯罪情節較輕之情形可以例外准予易科罰金,亦無過度剝奪 各級執行檢察官視個案裁量之空間,基於公平原則,自得作 為檢察官執行個案時之參考依據。 四、經查: (一)聲明異議人於民國113年4月15日因犯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 工具罪,經本院於113年8月2日以113年度交簡字第1009號判 處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而於113 年9月4日確定乙情,有上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而聲明異議人上開案件確定之後,臺 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審核聲明異議人上開案件前,曾有 3次酒後駕車紀錄,均以繳納緩起訴處分金或易科罰金執行 完畢,本案為聲明異議人4犯酒駕,且前案甫於112年8月11 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聲明異議人再犯本案,顯難以收矯正 之效果及維持法秩序,故不准予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 並命聲明異議人於113年12月5日到案執行,洵屬有據,並有 上開聲明異議狀、聲明異議人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為佐證,復經本院依職權調閱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執行卷 宗核閱無訛。 (二)聲明異議人雖執前詞聲明異議,惟查:  ⒈按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之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 應係綜合考量被告之犯行、前案執行效果、犯案時之外在環 境,個人特質與社會秩序之維護等一切因素。而聲明異議人 犯本案前,已共計3度因犯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罪,經臺灣 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5年度速偵字第911號為緩起訴處 分、本院以109年度交簡字第269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交簡字第1378號判決判處有期 徒刑4月確定在案,其中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2年度交簡字第 1378號判決判處聲明異議人有期徒刑4月,聲明異議人甫於1 12年8月11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竟又於113年4月15日再犯 本案酒駕之公共危險罪,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9 毫克等情,有相關刑事判決書及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足參, 足見聲明異議人經前開刑罰後,對酒駕刑罰之反應力仍薄弱 ,且依然無視其他參與道路交通之不特定人之生命、身體及 財產之安全,堪認財產刑或服社會勞動之處遇手段已無從預 防聲明異議人再犯,是檢察官於審酌個案情形後,認易科罰 金及易服社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有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 所定之事由,不准聲明異議人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並 指揮發監執行,係屬檢察官行使法律賦予指揮刑事案件執行 之裁量權。  ⒉又現行刑法第41條第1項有關得否易科罰金規定業已於94年2 月2日修正時刪除「受刑人因身體、教育、職業、家庭之關 係或其他正當事由,執行顯有困難」要件,亦即執行檢察官 考量是否准予受刑人易科罰金時,僅須審酌是否具有「確因 不執行所宣告之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事 由為裁量,而無庸審酌受刑人是否因身體、教育、職業或家 庭等事由致執行顯有困難,則倘檢察官未濫用權限,自不得 任意指摘為違法(最高法院98年度台抗字第477號裁定意旨 可資參照)。聲明異議人雖供稱:其吐氣濃度低於每公升0.5 5毫克且未發生交通事故或異常駕駛,家中有年邁雙親、母 親一周要洗腎3次,無人照顧,姊姊又已遠嫁新加坡等語, 然執行檢察官考量「吐氣酒精濃度低於每公升0.55毫克且未 發生交通事故或異常駕駛行為者,得斟酌個案情況考量准予 易科罰金」之規定已於111年2月23日經臺灣高等檢察署修正 刪除,是本案執行檢察官依修正後「酒駕案件之受刑人酒駕 犯罪經查獲3犯(含)以上者,應審酌是否有難收矯正之效 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情形而不准易科罰金」之規定,斟酌本 件聲明異議人個案情況後,認若准被告易科罰金及易服社會 勞動已難收矯正之效等情,並無逾越法律授權或專斷等濫用 權力或審認與刑法第41條第1項之裁量要件無合理關連事實 之情事,難認有何執行指揮不當之處,自不得以聲明異議人 上開家庭情況,遽謂執行檢察官之執行指揮為不當。 五、綜上所述,本件執行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已充分審查相關因 素而認聲明異議人應入監執行,方能收刑罰矯正之效,俾以 維持法秩序,遂不准許易科罰金及易服社會勞動,此執行命 令經核未有何逾越法律授權或專斷等濫用權力之情事,聲明 異議意旨所執異議理由,於法均非有據,應予駁回。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黃則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王珮綺

2024-12-27

KSDM-113-聲-2365-20241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