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A07

共找到 52 筆結果(第 41-50 筆)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存在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36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吳威廷律師 洪清躬律師 被 告 A05 A04 兼 上二人 訴訟代理人 A03 被 告 A2 A00000000006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事務官甲○○ 被 告 A07 上 一 人 特別代理人 林佩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存在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 1月13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原告A01(女,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與A09(男,民國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 一編號:Z000000000號,已歿)、被告A2(女,民國00年0 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親子關係存 在。 二、確認原告與A10(男,民國00年0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已歿)、被告A07(女,民國00年0月0日 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親子關係不存在。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為A10(已於民國97年1月20日死亡)與被告 A07於67年5月10日所生,A10與被告A07於原告出生不久後隨 即離異,並將當時尚未滿7歲之原告交由被告A2及A09收養( 已於90年1月8日死亡,其繼承人為被告A2、A03、A05、A04 ),由A10與被告A07代原告與A09及被告A2達成收養之意思 表示合致,並由A09及被告A2自幼撫養原告為子女,符合74 年6月3日修正前民法第1079條之規定,原告已與A09及被告A 2成立收養關係,故原告與A09及被告A2之親子關係自屬存在 ,與A10、被告A07之親子關係已不存在,然原告之戶籍登記 仍記載為A10、被告A07之女,影響其對A09及被告A2之繼承 權利,並可能導致其因此與A10、被告A07產生繼承之權利義 務,並需負擔對被告A07之扶養義務,使原告私法地位有受 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險狀態得以確認判決除去,原告自得 提起確認之訴,因A09已死亡,被告A2、A03、A05、A04為其 繼承人,原告自得類推適用家事事件法第66條第3項規定, 以A09之繼承人為被告提起確認其與A09親子關係存在之訴; 另A10亦已死亡,原告亦得類推適用家事事件法第63條第3項 規定,以檢察官為被告提起確認其與A10親子關係不存在之 訴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2項所示。 二、被告方面: (一)被告A2、A03、A05、A04則以:對原告主張之事實不爭執 。 (二)被告A00000000006則以:原告為00年0月00日生,其固主 張其自幼為A09、被告A2收養,並提出被告A2簽立之收養 同意書為證,然該同意書未記載收養日期,格式與司法院 網站發布之書狀例稿格式雷同,依該網站記載,該例稿發 布日期為108年9月22日,可知顯非收養時所簽立,否認其 形式上真正,加以該收養同意書並無A09簽名,亦與民法 第1074條夫妻應共同收養之規定不符,原告復未提出其收 養已經法院認可之資料,又與民法第1079條之規定不符, 且原告亦未提出其生父、母之出養同意書,請依法審酌等 語資為抗辯。 (三)被告A07則以:原告為00年0月00日生,其固主張其自幼為 A09、被告A2收養,並提出被告A2簽立之收養同意書為證 ,然該收養同意書並無A09簽名,A09是否有與被告A2共同 以原告為子女之意,顯屬有疑,請依法審酌等語資為抗辯 。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確認法律關係成立或不成立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 決之法律上利益,不得提起之,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 前段定有明文。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 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 危險,而此項危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查 本件原告起訴請求確認其與A09、被告A2間之親子關係存 在、其與A10、被告A07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係以法律上 之父母子女地位是否存在為訴訟標的,並非純然就事實為 確認,而親子關係存在與否為事實問題,不惟影響雙方之 身分,且關於雙方因該身分而產生之法律關係亦將隨之而 變動。又戶籍登記事項係因當事人申報資料錯誤所致者, 為更正戶籍上之記載,依戶籍法施行細則第16條第6款之 規定,當事人可憑涉及事證確認之法院確定裁判、檢察官 不起訴處分書、緩起訴處分書,或國內公證人之公、認證 書等,向戶籍地戶政事務所申請更正登記。原告主張其因 為A09、被告A2收養,而與A09、被告A2間之親子關係存在 、與A10、被告A07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惟A10、被告A07 於戶籍上登記為原告之父母,原告戶籍又未登記其有養父 母,及其養父母為A09、被告A2,因此導致渠等因親子關 係所生之扶養、繼承等私法上權利存否不明確,此等法律 關係確有不安之狀態,而此不確定之法律地位及不安狀態 ,得以判決除去之,是原告請求確認其與A09、被告A2間 之親子關係存在、其與A10、被告A07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 ,應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核與民事訴訟法第24 7條第1項前段規定相符,又因A09、A10均已死亡,原告分 別類推適用家事事件法第66條第3項、第63條第3項規定, 以A09之繼承人、檢察官為被告,亦具備當事人適格。 (二)次按74年6月3日修正前民法第1079條規定,收養子女,應 以書面為之。但自幼撫養為子女者,不在此限。所稱「自 幼撫養為子女者,不在此限」,係指以自幼撫養為子女之 方式收養子女,無庸訂立書面收養契約而言,非謂第三人 得不經幼年子女法定代理人之同意,擅自帶走其幼年子女 撫養為自己之養子女;所謂「幼」,係指未滿七歲者而言 。又民法第13條第1項規定,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 能力;第76條規定,無行為能力人由法定代理人代為意思 表示,並代受意思表示。是以收養之意思自幼撫養未滿7 歲之未成年人為子女,應由該未成年人之法定代理人代為 或代受被收養之意思表示,始生效力(最高法院103年度 台上字第2449號判決意旨參照,該見解並為最高法院大法 庭108年度台上大字第1719號裁定所肯認)。 (三)查原告為67年5月10日所生,其主張於出生不久後隨即因A 10與被告A07離異,而由渠等將原告交由A09及被告A2收養 ,並由A10與被告A07代原告與A09及被告A2達成收養之意 思表示合致,由A09及被告A2自幼撫養原告為子女之事實 ,業據被告A2到庭陳述:「原告小時候即由其生父生母送 來給我跟A09收養,但是我們沒有念書不懂法律,沒有依 法辦理收養程序」等語綦詳(見本院親字卷第70頁),且 A09與被告A2之子女即被告A03、A05、A04對此亦一再表達 其無爭執(見本院司家調字卷一第95至99、111至112頁) ,衡諸常情,原告若非確由A09與被告A2自幼撫養,與被 告A03、A05、A04一同成長,被告A2自無為上開陳述侵害 其親生子女即被告A03、A05、A04對A09及自己繼承權之理 ,被告A03、A05、A04亦無對原告之主張不爭執,導致減 少自己對A09及被告A2之應繼分之理,應認原告主張之上 開收養事實確屬實情,本院斟酌上開收養事實發生於民法 第1079條於74年6月3日修正前,自應適用74年6月3日修正 前民法第1079條之規定,則當時未滿7歲之原告既經其法 定代理人A10與被告A07代原告與A09及被告A2達成收養之 意思表示合致,並由A09及被告A2自幼撫養原告為子女, 原告自已與A09及被告A2成立收養關係,其與A09、被告A2 之親子關係自屬存在,而其與A10、被告A07之親子關係亦 因上開收養關係之成立而不存在。 (四)被告A00000000006及A07固以前詞抗辯,然原告與A09、被 告A2之收養關係係適用74年6月3日修正前民法第1079條之 規定而成立,並不以簽立書面、法院認可及生父、母出具 同意書為必要,故其據此主張原告與A09、被告A2之收養 關係不成立,自屬無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與A09、被告A2之收養關係確已成立,故原 告請求確認其與A09、被告A2之親子關係存在,與A10、被告 A07之親子關係不存在,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經斟酌 後,核與本件之結論,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 。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第85條第1項前段。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游育倫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附具 繕本),並應繳納上訴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顏惠華

2024-11-27

TNDV-113-親-36-20241127-1

司繼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2056號 聲 請 人 A01 A03 A05 A07 上四人共同 法定代理人 A02 聲 請 人 A09 法定代理人 A10 柱新北市○○區○○路000巷0號 一、上列聲請人聲請拋棄繼承事件,聲請人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 起10日內,補正下列事項,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聲請。應補 正之事項: 提出為未成年人A01、A03、A05、A07、A09利益拋棄繼承切 結書,其上需蓋用全體法定代理人之印鑑章,並說明被繼承 人甲○○所遺財產是否大於負債。 二、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6 日 家事庭 司法事務官 鄭明玉

2024-11-26

SLDV-113-司繼-2056-20241126-1

家繼簡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代位請求分割遺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簡字第12號 原 告 A000000001 法定代理人 呂豫文 訴訟代理人 林銘輝 吳雅琳 被 告 A002 A003 A04 A05 上列當事人間代位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5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繼承人A6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分割如附表一「本院分 割方法」欄所示。 訴訟費用由被告依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餘由原告負擔 。    理 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請求分割遺產之訴,其訴訟標的對於全體共有人(即繼承 人)必須合一確定,雖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原應由同意分 割之繼承人起訴,並以反對分割之其他繼承人全體為共同被 告,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惟債權人基於民法第242條規定 ,乃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自無再以被代位人(即債務人 )列為共同被告之餘地(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92號判 決意旨參照)。本件原告既主張以債權人之地位,代位債務 人A07請求分割被繼承人A6之遺產,自無以被代位人A07為共 同被告之必要,合先敘明。 二、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張 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25 5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 定,於家事訴訟事件準用之。查原告起訴時原聲明代位請求 分割A6所遺如附表一編號1所示遺產(見本院卷第19、39頁 );嗣於民國113年5月27日具狀變更聲明代位請求分割A6所 遺如附表一所示遺產(下稱系爭遺產,見本院卷第259、339 頁),核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揆諸首揭規定,核無 不合,應予准許。   三、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各款所列情事,爰依原告之聲請,併依家事事件法 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規定,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A07前積欠原告新臺幣(下同)4萬9,647元本息 、27萬3,931元本息等債務,經原告聲請強制執行後仍未獲 清償。又A6於86年12月20日死亡,A07、被告及訴外人A08為 A6之繼承人,且未辦理拋棄繼承,原對A6所遺遺產之應繼分 比例係A9、A002、A003 各1/4,A07、A04、A05則各1/12, 嗣A9於90年11月12日死亡後,A07與被告均為A9之繼承人, 且未辦理拋棄繼承,復再轉繼承A9就A6所遺遺產之應繼分, 並各有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是A07及被告因繼承而 公同共有A6所遺遺產。再A6所遺遺產中,現尚有系爭遺產仍 未分割,而A07及被告就系爭遺產迄未達成分割協議,系爭 遺產亦無不能分割之情形,則A07怠於行使其分割系爭遺產 之權利,原告為保全上開債權,自得代位A07請求分割系爭 遺產,並按A07及被告之應繼分比例分配。爰依民法第242條 前段及第1164條前段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 A6所遺之系爭遺產,應按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割。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 作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原告得代位A07請求分割系爭遺產:  ⒈按債務人怠於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 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於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民 法第242條定有明文。次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 ,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 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 法第1151條、第1164條分別定有明文。此項繼承人之分割遺 產請求權,雖具有形成權行使之性質,係在繼承之事實發生 以後,由繼承人公同共有遺產時當然發生,惟仍屬於財產權 之一種,復非繼承人之一身專屬權,自非不得代位行使之權 利(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219號判決意旨參照)。再 民法第242條所定代位權係債權人代行債務人之權利,代行 者與被代行者之間,必須有債權債務關係之存在,而代位權 之行使,須債權人如不代位行使債務人之權利,其債權即有 不能受完全滿足清償之虞時,始得為之。倘債之標的與債務 人之資力有關,如金錢之債,代位權之行使應以債務人陷於 無資力或資力不足為要件(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301號 判決意旨參照)。  ⒉經查,原告主張A07尚積欠其債務,經原告聲請強制執行後仍 未獲清償,而A6死亡後,尚有系爭遺產仍未分割,A07及被 告均為A6之繼承人,現就系爭遺產各有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 分比例,A07除其繼承之系爭遺產外,並無其他足夠財產可 供執行清償上開債務等情,業據提出與其所述相符之本院10 6年6月9日新北院霞106司執明字第55754號債權憑證、103年 11月28日新北院清103司執正字第130277號債權憑證、全國 財產稅總歸戶財產查詢清單、土地登記謄本、地籍異動索引 資料、戶籍謄本及繼承系統表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27至37 、91至101、149至167頁),並有土地登記申請書及財政部北 區國稅局遺產稅核定通知書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175至177 、195至200頁),而被告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之通知,於言 詞辯論期日不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爭執,本院審酌上開證據 ,堪信原告之主張為真實。是以,A07除與被告公同共有之 系爭遺產外,別無其他足夠財產可資清償對原告所負之債務 ,足認其已陷入無資力或資力不足之狀態,A07本得請求分 割系爭遺產以清償上開債務,然A07未請求分割,顯係怠於 行使權利,揆諸前揭法條及裁判意旨,原告為保全其債權, 依民法第242條前段及第1164條之規定,代位A07行使請求分 割系爭遺產之權利,自屬有據。  ㈡系爭遺產應按如附表一「本院分割方法」欄所示方法分割:  ⒈按公同共有物之分割,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準用關於共有物 分割之規定;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分 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經 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下列 之分配: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受原物之 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原物分配 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或以 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賣,以價金分配於 各共有人,民法第830條第2項、第824條第1項及第2項分別 定有明文。復按分割共有物,究以原物分割或變價分配其價 金,法院固有自由裁量之權,不受共有人主張之拘束,但仍 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共有物之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共有 人利益等,公平裁量(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2058號判決 意旨參照)。  ⒉查A07與被告共同繼承系爭遺產,無不能分割之情事,揆諸上 開規定,A07本得隨時請求分割系爭遺產,以消滅其與被告 就系爭遺產之公同共有關係,本院審酌遺產性質、利用價值 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情形,認附表一編號1所示之不動產 由A07及被告按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以及附表一編 號2所示之現金,以原物按應繼分比例分配予A07及被告,其 經濟效用符合全體繼承人之利益,應屬適當。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242條前段及第1164條前段之規定 ,代位A07請求分割系爭遺產,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並將 系爭遺產分割如附表一「本院分割方法」欄所示。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按代位請求分割遺產之訴,係固有必 要共同訴訟,乃原告為保全其對A07之債權所提起,兩造於 遺產分割後均蒙受其利,是原告代位請求分割遺產雖有理由 ,惟關於訴訟費用應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擔( A07部分應由原告負擔),較屬公允,爰依家事事件法第51 條、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之規定,諭知訴訟費用之負擔如 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李宇銘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芷萱 附表一:(被繼承人A6之遺產) 編號 種類 遺產項目 權利範圍、價值或金額 本院分割方法 1 土地 ○○北市○○區○○段○○○○段00000地號土地 1/4 由A07及被告依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2 現金 現金 1,000元 由A07及被告依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配。 附表二:(A07及被告之應繼分比例)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A07 1/9 2 A002 1/3 3 A003 1/3 4 A04 1/9 5 A05 1/9

2024-11-22

PCDV-113-家繼簡-12-20241122-1

司家聲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家聲字第146號 聲 請 人 A01 A03 A05 兼上三人 法定代理人 A02 相 對 人 A07 上列當事人間給付扶養費等事件,本院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 額事件,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A07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參仟參佰陸 拾元,並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 五計算之利息。 聲請人A01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壹仟零肆拾 元,並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 計算之利息。 聲請人A03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壹仟零肆拾 元,並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 計算之利息。 聲請人A05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壹仟零肆拾 元,並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 計算之利息。 聲請人A02應向本院繳納之訴訟費用額確定為新臺幣伍佰貳拾元 ,並自本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 算之利息。   理 由 一、按經准予訴訟救助者,於終局判決確定或訴訟不經裁判而終   結後,第一審受訴法院應依職權以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向   應負擔訴訟費用之當事人徵收之,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1項 前段定有明文;又同法第91條第3項規定,法院依聲請及其 他裁判確定之訴訟費用額,應於裁判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 法定利率計算之利息;又應負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 ,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民法第203條並 有明文。次按家事事件法就費用之徵收及負擔並無規定,其 中家事訴訟事件,固得準用民事訴訟法關於訴訟救助之規定 ,惟家事非訟事件,僅於該法第97條規定準用非訟事件法, 而非訟事件法對訴訟救助則漏未規範,自應類推適用民事訴 訟法第107條以下有關訴訟救助之規定(最高法院101年度第 7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參照)。再按,因定期給付或定期收益 涉訟,以權利存續期間之收入總數為準;期間未確定時,應 推定其存續期間。但其期間超過十年者,以十年計算,民事 訴訟法第77條之10定有明文。末按,家事事件法第97條規定 ,家事非訟事件,除法律別有規定外,準用非訟事件法之規 定。關於非訟事件標的金額或價額之計算及費用之徵收,非 訟事件法未規定者,準用民事訴訟費用有關之規定,非訟事 件法第13條、第19條亦規定甚明。 二、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A01、A03、A05、A02聲請給付扶養費等事件,前 經聲請人聲請訴訟救助,並由本院以113年度家救字第47號 裁定裁准訴訟救助,准予暫免繳納訴訟費用;   嗣上開事件經本院以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69號裁定確定在案 ,於上開主文第五項記載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百分之 48,餘由聲請人負擔,有前揭相關裁定等各一份附卷可佐, 並經本院依職權調取上開各案號卷宗核閱無訛,是本院自應 依職權裁定確定訴訟費用額。   ㈡聲請人A01、A03、A05部分:聲請人A01、A03、A05主張相對 人應自書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聲請人A01、A03、A05分別成 年之日止,按月於每月5日前各給付新臺幣(下同)16,596 元扶養費,如遲誤一期,其後十二期視為亦已到期。而聲請 人A01、A03、A05分別為民國(下同)107年11月30日、108 年11月3日、000年0月00日出生,自起訴狀繕本送達(112年 11月5日)翌日起至渠等成年之日止,請求期間均超過10年 ,故核標的價額分別為1,991,520元(計算式:16,596元×12 ×10=1,991,520元),按家事事件法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 第13條第2款規定,各應徵收程序費用2,000元。  ㈢聲請人A02部分:聲請人A02主張相對人應返還不當得利(代 墊扶養費)756,580元部分,係因財產權關係而為聲請之家 事非訟事件,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第13條第 3款之規定,應徵收程序費用1,000元。  ㈣綜上,聲請人四人暫免繳納之程序費用共計為7,000元,按上 揭裁定主文第五項「相對人負擔百分之48,餘由聲請人負擔 」所載,相對人應負擔程序費用確定為3,360元,聲請人A01 、A03、A05、A02各應負擔之程序費用分別為1,040元、1,04 0元、1,040元及520元,爰依職權確定聲請人及相對人應向 本院繳納之程序費用及其法定遲延利息如主文所示。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第97條,民事訴訟法第114條第1項前   段、第91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裁判費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8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宋凰菁

2024-11-18

TNDV-113-司家聲-146-20241118-1

司繼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1869號 聲 明 人 A01 聲 明 人 A02 兼上列二人 法定代理人 A03 聲 明 人 A04 法定代理人 乙○○ 兼A04之 法定代理人 A05 聲 明 人 A06 法定代理人 丙○○ 兼A06之 法定代理人 A07 上列聲明人聲明拋棄繼承事件,除就聲明人A03、A05、A07之部 分准予備查外,就聲明人A01、A02、A04、A06之部分爰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明駁回。 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聲明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 順序定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前 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親等近者為先;第1138條所定 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中有拋棄繼承權者,其應繼分歸屬於其他 同為繼承之人;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其親等近者均拋棄繼承 權時,由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民法第1174條第1 項、第1138條、第1139條、第1176條第1 項、第5項分別定 有明文。是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權之前提,必須聲明人於聲 明時業已取得繼承權,倘聲明人並未取得繼承權,當不得向 法院聲明拋棄繼承,自不待言。 二、本件聲明意旨略以:聲明人等為被繼承人甲○○(女,民國00 年0 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生前最後 住所:屏東縣○○市○○里○○路000巷00弄0號)之繼承人,被繼 承人於113 年8 月12日死亡,聲明人等自願拋棄繼承權,爰 依法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權,請准予備查云云。 三、經查,本件聲明人A03、A05、A07為被繼承人之子女,為第 一順位親等在前之繼承人,渠等聲明拋棄繼承於法並無不合 ,應准予備查,合先敘明。另聲明人A01、A02、A04、A06則 為被繼承人之孫子女,惟查被繼承人尚有其他子輩繼承人即 丁○○未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此有本院職權調取案件查詢清 單、戶籍資料附卷可參。揆諸首揭規定,被繼承人既尚有上 開親等在前之子輩繼承人丁○○未聲明拋棄繼承,則聲明人A0 1、A02、A04、A06等既為親等在後之孫輩繼承人,依法尚未 取得繼承權,是渠等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於法不合,應予 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前段,裁定 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3  日            家事庭  司法事務官 謝昆達

2024-11-13

PTDV-113-司繼-1869-20241113-1

司繼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1912號 聲 明 人 A01 A02 A03 聲 明 人 A05 兼法定代理 人 A04 法定代理人 乙○○ 聲 明 人 A07 兼法定代理 人 A06 本件聲明人聲明對被繼承人甲○○拋棄繼承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聲明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繼承人本得拋棄其繼承權,且應於知悉其得為繼承之時起 三個月內,以書面向法院為之,民法第1174條定有明文。準 此,非繼承人即無拋棄繼承權可言。次按遺產繼承人,除配 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一)直系血親卑親屬。(二)父 母。(三)兄弟姊妹。(四)祖父母。且第一順序之繼承人 ,以親等近者為先,若第一順位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 或喪失繼承權者,始由其直系血親卑親屬本於固有權,代位 繼承其應繼分,民法第1138條、1139條及1140條分別定有明 文。故繼承權之拋棄,係指繼承開始後,否認繼承效力之意 思表示,使該繼承人之繼承權溯及於繼承開始時喪失,其應 繼分歸屬於其他同一順序之繼承人而言(最高法院74年度台 上字第136號裁判意旨參照),是僅有與被繼承人具有上開 親屬關係之繼承人,始得向法院為拋棄繼承權之意思表示, 而後順位或親等較疏之繼承人更應待先順位或親等較近之繼 承人喪失或拋棄其繼承權後始得為之。次按再轉繼承人,係 指被繼承人死亡而繼承開始時,原繼承人於為應繼承登記而 未登記完畢前,或不欲為繼承而欲為拋棄繼承前死亡,致原 繼承人之配偶及子輩繼承人成為再轉繼承人,與民法第1140 條規定之代位繼承究有不同。是以拋棄繼承權,溯及於繼承 開始時發生效力,若繼承人於繼承開始時尚生存,即為被繼 承人之法定繼承人,再轉繼承人非被繼承人之法定繼承人, 自不得對被繼承人聲明拋棄繼承,是以再轉繼承人僅得聲明 拋棄原繼承人之財產,無從以繼承人之遺產係因被繼承人死 亡而由伊等再轉繼承為由,聲明拋棄被繼承人之繼承權(最 高法院110年度台簡抗字第290號裁定意旨參照),末按繼承 人須於繼承開始當時生存,質言之,繼承開始之際,尚未出 生或已死亡者,則無繼承人之資格,此即「同時存在原則」 之體現(法務部(77)法律字第16759號行政函釋要旨參照 ) 。 二、本件聲明意旨略以:聲明人為被繼承人之繼承人,被繼承人 甲○○(男,民國0年00月00日出生,生前最後住所:屏東縣○ ○鄉○○村0鄰○○路00號)於50年4月26日死亡,聲明人自願拋 棄繼承權,爰依法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權,請求准予備查云 云。 三、經查,聲明人主張被繼承人甲○○於50年4月26日死亡,聲明 人為被繼承人之繼承人,固據提出聲明拋棄繼承權狀、繼承 系統表、繼承人名冊、未成年人拋棄繼承書、聲明書、被繼 承人除戶戶籍謄本、繼承人戶籍資料、印鑑證明、屏東縣政 府財稅局○○分局000年0月00日○○○○○○字第0000000000號函等 件為證。雖聲明人A07為未成年人,未提出印鑑證明與取得2 名法定代理人同意,惟縱認其形式要件均無欠缺,經本院依 職權函詢屏東○○○○○○○○及查閱相關繼承人資料,聲明人應為 關係人丁○○○之子女與孫子女,而丁○○○則為被繼承人甲○○之 子輩繼承人,於甲○○50年4月26日死亡時開始繼承,丁○○○則 歿於108年3月27日;換言之,丁○○○係於被繼承人甲○○繼承 開始後方死亡,是以丁○○○作為被繼承人甲○○之子輩繼承人 ,當時已取得被繼承人之繼承權,復未向法院聲明對甲○○拋 棄繼承,有本院案件索引卡查詢清單及屏東○○○○○○○○000年0 0月00日○○○字第000000000號函檢附之戶籍資料附卷為憑。 聲明人既為丁○○○之子女與孫子女,亦為被繼承人甲○○之孫 輩、曾孫輩,然被繼承人死亡時,聲明人尚未出生,不符合 繼承開始時繼承人須生存之同時存在原則。揆諸前揭規定, 本件被繼承人甲○○既尚有先順序之丁○○○等子輩繼承人,當 時未予拋棄繼承而依法當然繼承;且聲明人當時亦尚未出生 ,則聲明人自無從取得被繼承人之繼承權,而無從聲明拋棄 繼承;退步言之,聲明人縱然陳稱丁○○○已於108年3月27日 死亡,渠等係被繼承人甲○○之再轉繼承人,然再轉繼承人非 被繼承人甲○○之法定繼承人,自不得對被繼承人甲○○聲明拋 棄繼承,是以再轉繼承人僅得聲明拋棄原繼承人丁○○○之財 產,無從以繼承人之遺產係因被繼承人甲○○死亡而由伊等再 轉繼承為由,聲明拋棄被繼承人甲○○之繼承權。綜上所述, 聲明人向本院聲明對被繼承人甲○○為拋棄繼承之意思表示, 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前段、第30 條之1,裁定如主文。 五、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2  日            家事庭  司法事務官 陳俊宏

2024-11-12

PTDV-113-司繼-1912-20241112-1

家繼簡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簡字第36號 原 告 A01 被 告 A02 A03 A04 A05 A06 A07 A08 A09 A10 A11 A012 A13 A14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0月28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兩造公同共有被繼承人A15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按如 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 二、訴訟費用由兩造按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A02、A03、A04、A05、A06、A07、A09、A012、A13、A1 4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 86條所列各款情形,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 385條第1項規定,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 二、原告主張:被繼承人A15於民國69年11月25日死亡,遺有如 附表一所示遺產(下稱系爭遺產),其中編號1之土地已辦 畢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兩造為被繼承人A15現存之法定繼承 人,系爭遺產於性質上及使用上均無不能分割之情事,惟兩 造因故無法協議分割,原告爰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請求按 兩造應繼分比例分割系爭遺產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1項 所示。 三、被告方面: (一)被告A08、A10、A11:請求本院依法判決等語資為抗辯。 (二)被告A02、A03、A04、A05、A06、A07、A09、A012、A13、 A14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 述。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此有被繼承人A15之繼承系統表、 其全體繼承人之戶籍謄本、財政部南區國稅局遺產稅逾核 課期間證明書、臺南市政府財政稅務局房屋稅籍證明書、 附表一編號1所示土地業經辦理公同共有繼承登記之資料 等件附卷為憑(見本院司家調字卷一第119至203、221至2 27頁、家繼簡字卷第33至37頁),堪認屬實。 (二)次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 全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民法第11 51條、第1164條本文分別定有明文。又遺產之公同共有係 以遺產之分割為其終局目的,而以公同共有關係為暫時的 存在。且在公同共有遺產分割自由之原則下,民法第1164 條規定,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該條所稱之「得隨 時請求分割」,依同法第829條及第830條第1項規定觀之 ,自應解為包含請求終止公同共有關係在內,俾繼承人之 公同共有關係歸於消滅而成為分別共有,始不致與同法第 829條所定之旨趣相左,庶不失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 產之立法本旨(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2609號判決意旨 參照)。再共有物之分割,依共有人協議之方法行之;分 割之方法不能協議決定,或於協議決定後因消滅時效完成 經共有人拒絕履行者,法院得因任何共有人之請求,命為 下列之分配:一、以原物分配於各共有人。但各共有人均 受原物之分配顯有困難者,得將原物分配於部分共有人。 二、原物分配顯有困難時,得變賣共有物,以價金分配於 各共有人;或以原物之一部分分配於各共有人,他部分變 賣,以價金分配於各共有人,民法第824第1項、第2項分 別定有明文。又裁判分割共有物,究依何種方式為適當, 法院有自由裁量之權,並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共有物之 性質、經濟效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情事公平決之,不 受當事人聲明之拘束。本院斟酌系爭遺產之性質、經濟效 用及繼承人之利益等情事,認應由兩造按如附表二所示之 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為適當。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第1164條規定,請求將兩造所公同共有之 系爭遺產按如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割為分別共有,為 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判決如主文第1項所示。 六、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之事件涉訟,由敗 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 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共同訴訟人,按其人數,平均分擔 訴訟費用,但共同訴訟人於訴訟之利害關係顯有差異者,法 院得酌量其利害關係之比例,命分別負擔,民事訴訟法第80 條之1、第85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 ,系爭遺產經分割後,兩造均可各自按其應有部分對系爭遺 產使用、收益,原告與被告之間實互蒙其利,是本院認本件 第一審訴訟費用應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0 條之1、第85條第1項。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游育倫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11  日               書記官 顏惠華          附表一:被繼承人A15之遺產明細 編號 財產所在地或名稱 面積 (平方公尺) 權利範圍 1 臺南市○○區○○段000○0地號土地 155 全部 2 臺南市○○區○鎮里00鄰00號未保存登記房屋 全部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 編號 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 1 被告A012 7分之1 2 原告A01 7分之1 3 被告A03 7分之1 4 被告A02 7分之1 5 被告A10 28分之1 6 被告A09 28分之1 7 被告A08 28分之1 8 被告A11 28分之1 9 被告A04 32分之1 10 被告A05 672分之25 11 被告A06 672分之25 12 被告A07 672分之25 13 被告A14 14分之1 14 被告A13 14分之1

2024-11-11

TNDV-113-家繼簡-36-20241111-1

家繼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30號 原 告 A001 訴訟代理人 沈聖瀚律師 被 告 A02 訴訟代理人 A07 被 告 A03 A4 A06 兼 上一人 訴訟代理人 A05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A08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本件應再開言詞辯論,並指定民國000年00月0日下午3時30 分,在本院第十七法庭為言詞辯論期日。 二、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具狀將被繼承人A09所遺坐落臺 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權利範圍全部)追加列入本件 遺產分割,或說明得不列入分割之理由,若逾期不補正,因 本件之訴在法律上顯無理由,將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 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者,法院 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 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2款 定有明文,此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為家事訴訟事件所準用 。又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 部為公同共有,民法第1151條定有明文。再按遺產分割,係 以消滅遺產公同共有關係為目的,除被繼承人以遺囑禁止繼 承人分割,及繼承人全體以契約約定禁止分割之遺產外,應 以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已發現並確定之財產為分割對象, 且不以積極或消極遺產為限。是被繼承人所遺不動產、有價 證券、債權、債務等,自有為一體分割,分配於繼承人之必 要(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58號及109年度台上字第1465 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本件原告請求分割之被繼承人A09之遺產如其更正聲明狀所 示(見本院司家調字卷一第223至225頁),惟查原告並未將 被繼承人A09所遺坐落臺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權利範 圍全部)列入被繼承人A09之遺產分割,但依原告提出之被 繼承人A09遺產稅免稅證明書記載,上開土地係屬被繼承人A 09之遺產,揆諸上開說明,原告未將其列入被繼承人A09之 遺產分割,並不符合法律規定,爰再開言詞辯論如主文第1 項所示,並限期命原告補正如主文第2項所示。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游育倫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6  日 書記官 顏惠華

2024-10-16

TNDV-113-家繼訴-30-20241016-1

司繼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拋棄繼承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繼字第1136號 聲 明 人 A01 聲 明 人 A06 聲 明 人 A07 聲 明 人 A02 兼上列一人 法定代理人 A03 法定代理人 乙○○ 聲 明 人 A08 聲 明 人 A04 聲 明 人 A09 兼上列二人 法定代理人 A05 法定代理人 丙○○ 聲 明 人 A10 聲 明 人 A11 聲 明 人 A12 本件聲明人聲明對被繼承人甲○○拋棄繼承事件,本院除就本件 聲明人A01、A05、A03、A07之部分准予備查外,就其餘聲明人A0 6、A02、A08、A04、A09、A10、A11、A12之部分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聲明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聲請書狀應載明供證明或釋明用之證據;家事非訟事件之 聲請或陳述,欠缺法定要件,而其情形可以補正者,法院應 限期命其補正,逾期不為補正時,應以裁定駁回之,家事事 件法第75條第3 項第6 款家事事件法第97條準用非訟事件法 第30條之1 分別定有明文。再按繼承人得拋棄其繼承權;遺 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左列順序定之:直系血親卑親屬。 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前條所定第一順序之繼承人,以 親等近者為先;第一順序之繼承人,其親等近者均拋棄繼承 權時,由次親等之直系血親卑親屬繼承,民法第1174條第1 項、第1138條、第1139條、第1176條第5 項分別定有明文。 是向法院聲明拋棄繼承權之前提,必須聲明人於聲明時業已 取得繼承權,倘聲明人並未取得繼承權,當不得向法院聲明 拋棄繼承,自不待言。 二、本件聲明人主張被繼承人甲○○(女、民國47年2 月28日生 、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最後住所:屏東縣○○鄉 ○○路00巷0號)於113 年3 月23 日死亡,渠等為合法繼承人 ,因自願拋棄繼承權而為本件聲明等語。經查,本件聲明人 A01為被繼承人之配偶;聲明人A05、A03為被繼承人之子女; 聲明人A07為被繼承人之孫子女,渠等聲明拋棄繼承於法並 無不合,應准予備查,合先敘明。然查,聲明人A06、A02、 A08、A04、A09均係被繼承人之孫子女,聲明人A10、A11、A 12均則為被繼承人之兄弟姊妹,渠等或未於民事拋棄繼承權 狀及同意未成年人拋棄繼承書上蓋聲明人本人或法定代理人 之印鑑章並提出相關印鑑證明,經本院於113 年6 月28日通 知渠等應於收受通知翌日起15日內補正上開事項,然遲至11 3 年7 月30日渠等仍未為補正,聲明人兼送達代收人A03僅 於本院電話詢問時稱確實有收受本院補正通知,但目前尚未 辦理完畢,同時允諾會盡快補正等語,有本院電話記錄在卷 可參。嗣經本院於113 年8 月21日再次命聲明人等應於收受 通知翌日起15日內補正上開事項,該通知於113 年8 月26日 由聲明人兼送達代收人A03收受,有送達證書附卷可稽,惟 迄今仍未為上開事項之補正,致本院無從認定聲明人A06、A 02、A08、A04、A09是否確有拋棄繼承之真意,亦難認渠等 聲明合法,從而渠等聲明自難准許,應予駁回。末查,聲明 人A10、A11、A12既係被繼承人之兄弟姊妹,然被繼承人既 有上開先順序之孫輩繼承人A06、A02、A08、A04、A09經駁 回拋棄繼承之聲明,則聲明人A10、A11、A12依法即尚未取 得繼承權,是渠等向本院聲明拋棄繼承,與法亦有未合,應 予一併駁回。 三、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1 項規定,裁定 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提出 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14   日            家事庭 司法事務官 謝昆達

2024-10-14

PTDV-113-司繼-1136-20241014-1

家繼訴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1年度家繼訴字第64號 原 告 A01 訴訟代理人 彭巧君律師 被 告 A02 A03 A04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A02 被 告 A5 A07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A08 被 告 A06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30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繼承人A09所遺如附表一所示遺產,其分割方法如附表一「分 割方法」欄所示。 訴訟費用由兩造按附表二之應繼分比例分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略以:   被繼承人A09於民國110年7月14日死亡,繼承人為兩造,被 繼承人尚生存之子女即被告A02、被告A03、被告A04、原告 及代位繼承之孫女即被告A5、被告A06、被告A07,而被告A0 2、被告A03、被告A04及原告之應繼分各為5分之1,被告A5 、被告A06及被告A07之應繼分各為15分之1。被繼承人遺有 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因兩造間對於系爭遺產並無不可分割 遺產之協議,亦無因法律規定不能分割之情形存在,爰依民 法第1164條規定,請求法院裁判分割系爭遺產,爰聲明:㈠ 被繼承人A09之遺產准予分割,㈡分割方法依附表一分割方法 欄所載。㈢訴訟費用由兩造依持分比例負擔。 二、被告等答辯略以:   ㈠被告A02、被告A04、被告A03答辯略以:    同意原告主張等語(見本院卷第177頁)。   ㈡被告A5、被告A06、被告A07答辯略以:    同意原告主張等語(見本院卷第179頁)。 三、本件原告主張被繼承人A09於110年7 月14日死亡,遺有如附 表一所示之遺產,繼承人為兩造即被繼承人之兒子、孫女, 應繼分如附表二所示等事實,有被繼承人之除戶戶籍謄本、 繼承系統表、兩造之戶籍謄本、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 稅證明書、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函暨儲金帳戶詳情表、淡 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函、新北市淡水信用合作社函暨存款餘額 明細表、淡水區農會函、華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函暨附 件、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股票等件為證(見本院卷第15頁、 第47頁至第61頁、第93頁、第101頁至第109頁、第133頁至 第137頁、第199頁),且為被告等所不爭執,堪認為真正。 四、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 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 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法第1151條、第1164條分 別定有明文。又按裁判分割共有物訴訟,為形式之形成訴訟 ,其事件本質為非訟事件,究依何種方式為適當,法院有自 由裁量之權,並應斟酌當事人之聲明、共有物之性質、經濟 效用及全體共有人之利益等情事公平決之,不受當事人聲明 之拘束。經查,被繼承人之遺產如附表一所示,該等遺產在 分割前為兩造公同共有,兩造目前無法達成分割之協議,且 系爭遺產亦無不能分割之情形,揆諸前揭法文,原告請求裁 判分割系爭遺產,即無不合,應予准許。本院審酌如附表一 編號1 至編號9為存款,應依兩造之應繼分比例分配;另如 附表一編號10至編號20為股票,兩造同意變價分割,自宜予 以變賣後,由兩造按照應繼分比例分配所得價金,亦屬公平 且妥適,並均符合兩造繼承權益之保障。 五、末按,因共有物分割、經界或其他性質上類似事件涉訟、由 敗訴當事人負擔訴訟費用顯失公平者,法院得酌量情形,命 勝訴之當事人負擔其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 定有明文 。查裁判分割遺產之形成訴訟,法院決定遺產分割之方法時 ,應斟酌何種分割方法較能增進共有物之經濟效益,並兼顧 兩造之利益,以決定適當之分割方法,不受原告聲明之拘束 ,亦不因何造起訴而有不同。是原告請求裁判分割遺產雖有 理由,惟關於訴訟費用之負擔,應由兩造即繼承人全體各按 附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例負擔。      六、據上論結,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0條之1,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家事第二庭法 官 高雅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9   日               書記官 陳威全               附表一:被繼承人A09之遺產(貨幣單位:新臺幣)  編號 遺產項目 權利範圍 分割方法 1 淡水郵局存款 517,251元 左列存款及衍生之孳息,由兩造按附表二 2 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存款 0000000000000 374,035元 所示之應繼分比例分配。 3 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存款 0000000000000 127,908.84元 4 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存款 0000000000000 93,257元 5 新北市淡水信用合作社活儲存款 143,393元 6 新北市淡水信用合作社定期存款 500,000元 7 淡水區農會活期存款 23,107元 8 淡水區農會定期儲蓄存款 500,000元 9 華南銀行存款 13元 10 淡水第一信用合作社股票 4,965股 左列股票應予變賣, 所得價金由兩造按附 11 新北市淡水信用合作社股金 50股 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 例分配。 12 中國力霸股票 605股 左列股票應予變賣, 13 國建股票 50股 所得價金由兩造按附 14 臺東企銀股票 1,254股 表二所示之應繼分比 15 高興昌股票 209股 例分配。 16 廣豐股票 264股 17 益航股票 15股 18 國賓股票 110股 19 東聯股票 127股 20 華隆股票 1,079股   附表二:兩造之應繼分比例   編號 繼 承 人 應繼分比例 1 A01 1/5 2 A02 1/5 3 A03 1/5 4 A04 1/5 5 A5 1/15 6 A06 1/15 7 A07 1/15

2024-10-09

SLDV-111-家繼訴-64-2024100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