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霈恩

共找到 172 筆結果(第 51-60 筆)

勞小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工資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小額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小字第60號 原 告 黃昱鈞 被 告 時拾豆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品吟 訴訟代理人 陳怡君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工資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9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伊於民國113年3月6日受僱於被告公司,擔 任工讀生,約定時薪為新臺幣(下同)183元,113年4月份 工作時數為121小時,被告公司卻未給付薪資2萬2,143元, 依照兩造間勞動契約,請求被告公司如數給付等語,並聲明 :被告應給付原告2萬2,143元。 二、被告則以:原告並非被告公司員工,而係被告公司合夥人, 訴外人詹芝儀亦以相同手法對被告公司提告,渠等身為合夥 人,卻謊稱為員工,又要求被告公司返還合夥資金,業經另 訴駁回在案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稱僱傭者,謂當事人約定,一方於一定或不定之期限內為 他方服勞務,他方給付報酬之契約,民法第482條定有明文 。而勞動基準法所規定之勞動契約,乃當事人之一方,在從 屬於他方之關係下,提供職業上之勞動力,由他方給付報酬 之契約。就其內涵言,受僱人對雇主通常具有人格上、經濟 上及組織上從屬性之特徵。是否具備使用從屬關係,須以提 供勞務時有無時間、場所之拘束性,以及對勞務給付方法之 規制程度,雇主有無一般指揮監督權等為中心,再參酌勞務 提供有無代替性,報酬對勞動本身是否具對價性等因素,作 一綜合判斷。又民法上同屬於勞務給付之契約除僱傭外尚有 承攬、委任或合夥關係,且委任除得請求預付必要費用及依 習慣或依委任事務之性質應給與報酬外,非經約定,不以給 付報酬為要件;合夥人執行合夥事務,除契約另有訂定外, 亦不得請求報酬(民法第545條、第547條、第678條第2項參 照)。  ㈡經查,原告主張受僱於被告公司,固提出113年4月份班表、L INE對話訊息、勞資爭議調解紀錄等件為憑(見本院卷第123 頁至第135頁),然細繹前開內容,至多可證明原告有提供 勞務之事實,揆諸前開說明,勞務提供可能本於其他如承攬 、委任或合夥之法律關係,尚無法據此證明兩造間確存有勞 動契約。再者,依照公司設立登記表、公司章程及合夥人名 冊可知(見本院卷第41頁、第45頁、第49頁),原告對被告 公司有所出資,且為三名合夥人之一,另對照被告所提出LI NE對話訊息(見本院卷第65頁、第67頁、第71頁、第79頁、 第87頁),原告對被告公司之成立及營運具有決策權限,甚 至可代表簽約租屋,亦符合合夥契約之特性,亦即以共同事 業之經營為目的,依一定比例出資經營事業並依比例分配事 業盈虧。嗣後原告復與訴外人即合夥人詹芝怡具名向被告公 司法定代理人林品吟請求返還出資額,此有存證信函在卷可 佐(見本院卷第95頁),綜合上開證據判斷,足見被告公司 所辯原告並非員工而係合夥人一節,應堪採信。是以,原告 既非被告公司之受僱人,則其請求給付工資,自非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勞動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公司給付 薪資2萬2,143元,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經審 酌後於本件判決結果亦無影響,爰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9 、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應記載 上訴理由,表明關於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與依訴訟 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如於本判決宣示後送 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2-27

TPDV-113-勞小-60-20250227-1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727號 原 告 柏格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林岳營造股份有限 公司) 法定代理人 方玉蘭 訴訟代理人 楊延壽律師 參 加 人 林寬義 訴訟代理人 李宏文律師 被 告 國產建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國產實業建設 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徐蘭英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等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1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本院一百十三年度司執字第一四六三四一號給付貨款強制執行事 件之執行程序應予撤銷。 被告不得執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一百零三年度司執字第三九九一四 號債權憑證、本院一百零三年度司他調字第五一號調解筆錄對原 告財產為強制執行。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按就兩造之訴訟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第三人,為輔助一造起 見,於該訴訟繫屬中,得為參加,民事訴訟法第58條第1項 定有明文。查原告主張被告前於民國103年間與其改組更名 前之林岳營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林岳公司)就貨款成立調 解,亦即本院103年度司他調字第51號調解筆錄(下稱系爭 調解筆錄),嗣執前開調解筆錄聲請強制執行,而該貨款係 在林寬義擔任林岳公司法定代理人期間所生,其於出讓林岳 公司出資額時,曾保證釐清出讓前一切債務糾紛,否則將負 損害賠償責任等節,此有出資額轉讓契約及認證書在卷可佐 (見本院卷第71頁至第85頁),故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之判決 結果,涉及林寬義之利益,其就本件訴訟有法律上之利害關 係,為輔助原告而聲請參加訴訟(見本院卷第57頁至第65頁 ),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又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 法第386條所列各款情事,爰依原告之聲請,准由其一造辯 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前於103年間與林岳公司就貨款成立調 解(即本院103年度司他調字第51號調解筆錄),約定林岳 公司應給付新臺幣(下同)827萬708元及利息(下稱系爭貨 款債權),被告遂持系爭調解筆錄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聲請 執行,並由該院於104年4月16日核發103年度司執字第39914 號債權憑證。嗣被告於113年6月間復持前開債權憑證(下稱 系爭執行名義)為執行名義,向本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 經本院以113年度司執字第146341號給付貨款強制執行事件 (下稱系爭強制執行事件)受理在案。惟系爭貨款債權已罹 於5年消滅時效,被告竟於時效完成後聲請強制執行,原告 主張時效抗辯而拒絕給付,爰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 定,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㈠系爭強制執行事件之執 行程序應予撤銷。㈡被告不得執系爭執行名義、系爭調解筆 錄對原告財產為強制執行。 二、被告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未提出其他書狀作何聲明或 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 ,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人提 起異議之訴,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左列 各款請求權,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商人、製造人、手工 業人所供給之商品及產物之代價。經確定判決或其他與確定 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所確定之請求權,其原有消滅時 效期間不滿五年者,因中斷而重行起算之時效期間為五年。 民法第127條第8款、第137條第3項亦有明文。又債權之消滅 時效完成後,債權人縱依原執行名義或債權憑證聲請法院再 行強制執行時,亦不生中斷時效或重行起算時效之問題,債 務人即得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以排除該執行名義之執行。  ㈡經查,原告主張被告與林岳公司就貨款成立調解,經被告持 系爭調解筆錄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聲請執行,共計獲償203 萬7,603元,並由該院於104年4月16日核發系爭執行名義, 被告復於105年12月6日持系爭執行名義,向臺灣臺南地方法 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而受償7,752元。嗣被告於113年6月 間再持系爭執行名義,向本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經本院 系爭強制執行事件受理在案等情,業據提出系爭執行名義為 憑(見本院卷第20頁至第22頁),並經本院調取系爭強制執 行事件案卷、本院103年度司他調字第51號調解事件案卷可 佐,而被告經合法通知,迄未到場爭執,亦未提出任何有利 於己之聲明、陳述或證據,以供本院審酌,本院依調查證據 之結果及斟酌全辯論意旨,自堪信原告前開主張之事實為真 。  ㈢是以,被告持系爭調解筆錄(103年間成立)對原告聲請強制 執行,經104年4月16日核發系爭執行名義後,於105年12月6 日向臺灣臺南地方法院聲請強制執行後,迄113年6月間始再 向本院聲請強制執行,已罹於5年之消滅時效。前開時效既 已完成,被告再持系爭執行名義聲請本院為強制執行時,則 不生中斷時效或重行起算時效之問題,原告提起本件債務人 異議之訴,請求排除系爭執行名義(含系爭調解筆錄)之執 行,自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照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以罹於 消滅時效為由,請求撤銷系爭強制執行事件之執行程序,並 命被告不得執系爭執行名義、系爭調解筆錄對原告財產為強 制執行請求撤銷系爭執行,皆有理由,應予准許。 五、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2-27

TPDV-113-重訴-727-20250227-2

執事聲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執事聲字第526號 異 議 人 蔡月琴 顏振堂 相 對 人 寰辰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劉文正 上列當事人間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件,異議人對本院司法事務官 於民國113年8月21日所為113年度司執字第107047號裁定(即原 處分)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異議駁回。   異議程序費用由異議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除本法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對於司法事 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終局處分,得於處分送達後10日之不變 期間內,以書狀向司法事務官提出異議。司法事務官認前項 異議有理由時,應另為適當之處分;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 送請法院裁定之。法院認第1項之異議為有理由時,應為適 當之裁定;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 法第240條之4第1項前段、第2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查 ,本院民事執行處(下稱執行法院)司法事務官於民國113 年8月21日所為113年度司執字第107047號裁定(下稱原處分 ),本件異議人同年月23日收受後,於同年9月2日提出異議 ,司法事務官認其異議為無理由,送請本院為裁定,經核與 上開條文規定及意旨相符,先予敘明。 二、異議意旨略以:本件債權人聲請執行利息債權,於106年11 月16日前之利息債權已罹於時效,得拒絕給付;附表編號1 所示保險已用於保單借款,借款金額及利息可能超過保單價 值準備金,執行並無實益;又伊等先前皆曾發生心疾,且年 歲已高,極可能將來發生疾病而有長照必要,如解約將造成 巨大風險;另保險法即將修法完成,附表編號4所示保險契 約將不得作為扣押或強制執行之標的;如法院未暫緩執行, 應命第三人遠雄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遠雄人壽公司 )不得終止附約,以保障異議人權益。原處分駁回前開異議 ,允予執行,顯有違誤,求為廢棄等語。 三、按強制執行應依公平合理之原則,兼顧債權人、債務人及其 他利害關係人權益,以適當之方法為之,不得逾達成執行目 的之必要限度;債務人依法領取之社會保險給付或其對於第 三人之債權,係維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 者,不得為強制執行;債務人生活所必需,以最近一年衛生 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 倍計算其數額,並應斟酌債務人之其他財產,強制執行法第 1條第2項、第122條第2、3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執行法院執 行要保人於壽險契約之權利,應衡酌所採取之執行方法須有 助於執行目的之達成;如有多種同樣能達成執行目的之執行 方法時,應選擇對債務人損害最少之方法為之;採取之執行 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之執行目的之利益顯失均 衡(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大字第897號裁定意旨參照)。而 強制執行法第1條第2項規定之立法理由:強制執行程序攸關 債權人、債務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之權益,故執行行為應公 平合理兼顧其等權益,以適當方法為之,不得逾必要限度, 並符合比例原則,可知前開規定非僅為保障債務人之權益而 設。又法治國家禁止人民私力救濟,故賦與債權人強制執行 請求權,惟要求債權人提出具有執行力之執行名義請求國家 執行,以便實現債權人受憲法第15條財產權保障之私法上債 權,債權人既已提出執行名義聲請強制執行,已證明其具備 聲請強制執行之特別要件事實,債務人抗辯有實施強制執行 之障礙事由,應由債務人依一般舉證責任分配法則負舉證責 任。再者,強制執行法第122條第2項規定應係依聲請執行時 之狀態判斷是否為生活所必需,而我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設 有全民健康保險,即足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至商業保險應 係債務人經濟能力綽有餘裕而用以增加自身保障之避險行為 ,債務人不得以未來之保障為由而主張為維持債務人或其共 同生活家屬所必需。另債務人主張其對於第三人之債權係「 維持本人或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者,依強制執行 法第30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之規定,應由債務人就 其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  四、經查:  ㈠本件相對人以臺灣臺南地方法院96年度執乾字第66537號債權 憑證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強制執行異議人對第三人新光 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光人壽公司)及遠雄人壽公 司之保險契約金錢債權,經本院執行處以113年度司執字第1 07047號清償債務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受理 。經執行法院於113年6月20日核發扣押命令,新光人壽公司 及遠雄人壽公司分別陳報如附表所示以異議人為要保人之保 單(下稱系爭保險契約),並陳明依前揭扣押命令對系爭保 險契約予以扣押,有債權憑證、扣押命令及陳報狀等件可佐 (見執行卷第9頁至第13頁、第55頁至第57頁、第63頁至第6 5頁、第67頁、第71頁),堪信為真實。  ㈡異議人雖泛稱因罹患重病而需要系爭保險契約之保障云云, 惟異議人上開主張,既非就系爭保險契約係目前維持異議人 或共同生活親屬最低生活客觀上所必需而有所主張,亦未提 出相關證據以實其說,倘據以認定系爭保險契約非屬得為強 制執行之標的,無異使異議人得藉由將來不確定發生之事由 ,任意主張不受強制執行、拒絕清償債務,況保單價值準備 金在要保人終止契約取回解約金前,要保人即異議人無從使 用,另參以異議人各有數名成年且具資力之子女可盡扶養義 務,再對照異議人於執行名義成立後仍有多次出境紀錄(見 執行卷第166頁以下),且附表編號1、2、4所示保險契約, 於近兩年內皆未申請保險金之記錄(見本院卷第31頁、第33 頁),更難認異議人有仰賴系爭保險契約以支應生活所需之 迫切需求,其不思籌措款項清償,卻欲保有預估解約金,對 擁有債權未能獲償之相對人,實非公允。其次,附表編號1 所示保險並無借款,有本院公務電話記錄可佐(見本院卷第 31頁),尚難認異議人所述解約並無實益一事為真;另原處 分業已表明執行法院執行時,依法院辦理人壽保險契約金錢 債權強制執行原則相關規定,得命第三人不得終止附約,足 見已可兼顧債權人、異議人及利害關係人之權益。至於異議 人主張時效抗辯一事,則應另行循其他法律途徑解決,並非 本件聲明異議審理範圍。綜上,異議人前開主張皆不可採。  ㈢從而,原處分駁回異議人之聲明異議,並無違誤,異議意旨 指摘原處分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異議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附表: 編號 保險名稱 保單號碼 要保人/被保險人 預估解約金 (新臺幣) 卷證頁數 1 新光人壽新長安終身壽險 AJMDA89730 蔡月琴/顏子偉 27萬3,396元 執行卷第65頁 2 新光人壽新百齡終身壽險 AR00000000 蔡月琴/蔡月琴 5萬8,031元 同上 3 遠雄人壽超好新殘廢照護終身壽險 0000000000 同上 33萬824元 執行卷第67頁 4 遠雄人壽美滿致富2增額終身壽險 0000000000 顏振堂/顏振堂 46萬7,027元 執行卷第71頁

2025-02-27

TPDV-113-執事聲-526-20250227-1

執事聲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執事聲字第513號 異 議 人 鄭穗銣即鄭乃華 相 對 人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雷仲達 代 理 人 林世宗 上列當事人間清償消費款強制執行事件,異議人對本院司法事務 官於民國113年9月2日所為113年度司執字第55357號裁定(即原 處分)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異議駁回。   異議程序費用由異議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強制執行程序,除本法有規定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對於司法事 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終局處分,得於處分送達後10日之不變 期間內,以書狀向司法事務官提出異議。司法事務官認前項 異議有理由時,應另為適當之處分;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 送請法院裁定之。法院認第1項之異議為有理由時,應為適 當之裁定;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 法第240條之4第1項前段、第2項、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查 ,本院民事執行處(下稱執行法院)司法事務官於民國113 年9月2日所為113年度司執字第55357號裁定(下稱原處分) ,本件異議人收受後於同年月11日提出異議,司法事務官認 其異議為無理由,送請本院為裁定,經核與上開條文規定及 意旨相符,先予敘明。 二、異議意旨略以:債權人請求強制執行如附表所示保險契約之 保單準備金(下稱系爭保險契約),欠缺比例原則;附表編 號1所示之保險契約曾有借款,尚須返還金額為新臺幣(下 同)20萬6,374元,保險公司表示解約前須還清借款,故解 約並無實益;附表編號4所示保險含有健康醫療險,解約將 使附約解除效力;因伊先前罹患胃癌,為避免負擔龐大醫療 費用,仍有維持前開保險契約之必要;另伊已與第三人匯豐 (台灣)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匯豐銀行)進行債務 協商,請求暫緩並撤銷本件強制執行程序。原處分駁回前開 異議,允予執行,顯有違誤,求為廢棄等語。 三、按強制執行應依公平合理之原則,兼顧債權人、債務人及其 他利害關係人權益,以適當之方法為之,不得逾達成執行目 的之必要限度;債務人依法領取之社會保險給付或其對於第 三人之債權,係維持債務人及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 者,不得為強制執行;債務人生活所必需,以最近一年衛生 福利部或直轄市政府所公告當地區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2 倍計算其數額,並應斟酌債務人之其他財產,強制執行法第 1條第2項、第122條第2、3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執行法院執 行要保人於壽險契約之權利,應衡酌所採取之執行方法須有 助於執行目的之達成;如有多種同樣能達成執行目的之執行 方法時,應選擇對債務人損害最少之方法為之;採取之執行 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欲達成之執行目的之利益顯失均 衡(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大字第897號裁定意旨參照)。而 強制執行法第1條第2項規定之立法理由:強制執行程序攸關 債權人、債務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之權益,故執行行為應公 平合理兼顧其等權益,以適當方法為之,不得逾必要限度, 並符合比例原則,可知前開規定非僅為保障債務人之權益而 設。又法治國家禁止人民私力救濟,故賦與債權人強制執行 請求權,惟要求債權人提出具有執行力之執行名義請求國家 執行,以便實現債權人受憲法第15條財產權保障之私法上債 權,債權人既已提出執行名義聲請強制執行,已證明其具備 聲請強制執行之特別要件事實,債務人抗辯有實施強制執行 之障礙事由,應由債務人依一般舉證責任分配法則負舉證責 任。再者,強制執行法第122條第2項規定應係依聲請執行時 之狀態判斷是否為生活所必需,而我國現行社會保險制度設 有全民健康保險,即足以提供基本醫療保障。至商業保險應 係債務人經濟能力綽有餘裕而用以增加自身保障之避險行為 ,債務人不得以未來之保障為由而主張為維持債務人或其共 同生活家屬所必需。另債務人主張其對於第三人之債權係「 維持本人或其共同生活之親屬生活所必需」者,依強制執行 法第30條之1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之規定,應由債務人就 其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負舉證之責。  四、經查:  ㈠本件相對人以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1年度司執字第100078號債 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強制執行異議人對第三人南 山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元大人壽公司)及元大人壽 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富邦人壽公司)之保險契約金錢債 權,並聲請對其他債務人之財產為強制執行,經本院執行處 以113年度司執字第55357號清償消費款強制執行事件(下稱 系爭執行事件)受理。經執行法院於113年4月16日核發扣押 命令,南山人壽公司及元大人壽公司分別陳報如附表所示之 系爭保險契約,並陳明依前揭扣押命令對系爭保險契約予以 扣押,有債權憑證、扣押命令及陳報狀等件可佐(見執行卷 第7頁至第13頁、第19頁至第21頁、第25頁至第27頁、第47 頁至第48頁、第49頁至第51頁),堪信為真實。  ㈡異議人雖泛稱因罹患重病而需要系爭保險契約之保障云云, 惟異議人上開主張,既非就系爭保險契約係目前維持異議人 或共同生活親屬最低生活客觀上所必需而有所主張,亦未提 出相關證據以實其說,倘據以認定系爭保險契約非屬得為強 制執行之標的,無異使異議人得藉由將來不確定發生之事由 ,任意主張不受強制執行、拒絕清償債務,況保單價值準備 金在要保人終止契約取回解約金前,要保人即異議人無從使 用,其不思籌措款項清償,卻欲保有預估解約金,對擁有債 權未能獲償之相對人,實非公允。其次,南山人壽已將附表 編號1至3所示保險解約金解款至本院,經扣除借款後,金額 為30萬5,174元(見執行卷第107頁、本院卷第39頁),尚難 認異議人所述解約並無實益一事為真;又附表編號4所示保 險固有附加健康險、醫療險,然該部分並無保價金,故可不 予解約等情,有本院公務電話記錄附卷足參(見本院卷第41 頁),益徵前開保險終止後,仍可兼顧債權人及異議人之權 益,更遑論附表編號1所示保險契約並無醫療理賠項目,而 就附表編號4所示保險契約,異議人近兩年內亦無申請保險 金之記錄(見執行卷第51頁、本院卷第41頁),自難認執行 系爭保險契約有違比例原則。至於異議人雖表明業經申請債 務協商,並提出前置協商開始通知函為憑(見本院卷第25頁 ),惟該協商已於113年9月19日失敗等情,亦有本院公務電 話記錄附卷可佐(見本院卷第37頁)。是以,異議人前開主 張皆不可採。  ㈢從而,原處分駁回異議人請求撤銷對系爭保險契約之強制執 行程序,並無違誤,異議意旨對此指摘原處分不當,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異議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附表: 編號 保險名稱 保單號碼 要保人/被保險人 預估解約金 (新臺幣) 卷證頁數 1 南山康樂限期繳費終身壽險 Z000000000 鄭乃華/鄭乃華 13萬9,716元 執行卷第27、51頁 2 南山康寧終身壽險 Z000000000 同上 8萬742元 同上 3 同上 Z000000000 同上 同上 同上 4 元大終身壽險 LTCK002482 同上 21萬6,133元 執行卷第47頁

2025-02-27

TPDV-113-執事聲-513-20250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解除契約返還買賣價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2201號 原 告 MICHAEL LIU 訴訟代理人 陳哲瑋律師 被 告 合鴻食品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丁健翔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解除契約返還買賣價金事件,本院於民國114 年2月2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民事案件涉及外國人或構成案件事實中牽涉外國地者,即 為涉外民事事件,應依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定法域之管轄及 法律之適用。又一國法院對涉外民事法律事件,有無一般管 轄權即審判權,悉依該法院地法之規定為據。原告既向我國 法院提起訴訟,則關於一般管轄權之有無,即應按法庭地法 即我國法律定之,惟我國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並未就國際管 轄權加以明定,是應類推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次按對於 私法人之訴訟,由其主事務所或主營業所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民事訴訟法第2條第2項定有明文。再按法律行為發生債之 關係者,其成立及效力,依當事人意思定其應適用之法律,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第20條第1項亦有明文。經查,原告不 否認其為美國人,並主張準據法為我國法(見本院卷第156 頁),而被告公司址設臺北市信義區,有公司變更登記表在 卷可佐(見本院卷第239頁),其對本件適用我國法作為準 據法一事亦無意見(見本院卷第156頁),揆諸前開規定及 說明,我國法院即有國際管轄權,本院亦有管轄權,且本件 訴訟之法律關係應以我國法為準據法,先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兩造於民國111年9月12日訂立本件契約(下 稱系爭契約),約定伊向被告購買經我國衛生福利部食品藥 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認證之高蛋白飲品(下稱系爭飲品 ),價金包含食藥署認證費用新臺幣(下同)10萬2,690元 、標籤費用30萬8,700元,伊已匯款美金1萬9,385.98元。然 被告表示系爭飲品未通過食藥署檢驗,經被告再次更改配方 送驗仍未果,伊一再催促亦無下文,遂於發函解除系爭契約 ,依照民法第259條第1、2款、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返還 前開價金等語,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美金1萬9,385.98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 息;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伊係為原告開發系爭飲品,系爭契約屬於買賣及 承攬關係,伊曾打樣系爭飲品,樣品費用為2萬8,800元,應 予抵銷;另兩造已確認標籤費用30萬8,700元不予退還,該 部分費用應予扣除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㈠原告之訴及 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㈡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准免為 假執行。 三、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233頁):  ㈠兩造於111年9月12日訂立系爭契約,契約金額包含系爭飲品 、食藥署認證費用及標籤費用,原告已匯款美金1萬9,385.9 8元予被告,被告迄今尚未交付系爭飲品(含標籤)(本院 卷第17頁)。  ㈡被告於113年1月10日、同年月23日收受催告信函、113年2月5 日收受解約信函(本院卷第23頁至第43頁、第178頁、第181 頁至第185頁)。  ㈢被告願返還原告價金美金6,090元、認證費用10萬2,690元。 四、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契約合意解除,係契約雙方當事人,依合意訂立契約,使 原有契約之效力歸於無效,亦即以第二次之契約解除原有之 契約(第一次之契約)。而法定解除權之行使為單獨行為, 應具備各該法律所規定之要件始得為之。合意解除、法定解 決兩者性質不同,效果亦異,在訴訟上為不同之訴訟標的。 又合意解除非要式行為,雙方當事人解除契約之意思表示一 致,即生合意解除契約之效力,並不以訂立解除契約之書面 為必要。  ㈡原告固然主張因被告給付遲延,而寄發存證信函依法定解除 權解除系爭契約一節(見本院卷第190頁),並提出律師函 、存證信函及收件回執等件為憑(見本院卷第23頁至第45頁 、第181頁至第185頁)。然查,於被告無法交付系爭飲品後 ,兩造曾於112年9月間以LINE軟體洽談後續處理事宜,依照 該等對話內容(見本院卷第113頁至第115頁),當時被告向 原告表示11月底之前可退還部分款項,原告則回應「Okay I understand(好的,我瞭解)」,並表示會在10月底再次 聯繫詢問可否開始退款,以及確認退款金額是否指標籤以外 的總金額,經被告確認退款不包含標籤費後,原告再次表示 「Okay sounds good(好的,聽起來不錯)」,原告嗣後亦 告知被告退款應匯入之帳號(見本院卷第139頁),可見被 告提議以退款方式處理契約後續,經原告表示同意,兩造並 就退款時間、金額及帳號逐一確認,復對照原告所提出112 年11月30日電子郵件中提及「As per our agreement in Se ptember 2023, it was explicitly stated that the refu nd payment would be remitted to me by the end of Nov ember 2023(根據我們在西元2023年9月的協議,明確指出 退款將在西元2023年11月底前匯給我)」、「the amount o f the promised $9500USD(所承諾的9,500美金)」,益徵 原告於112年9月間已對被告合意解除契約之要約為承諾,兩 造業就合意解除系爭契約之意思表示一致,而非僅是原告所 稱係合意解除契約前之協議(見本院卷第118頁)。是以, 系爭契約業既經解除,即溯及歸於消滅,與自始未訂立契約 同,原告不得再依法定解除權解除系爭契約。  ㈢其次,契約合意解除乃屬契約行為,故合意解除契約後,當 事人基於合意解除契約所應返還或回復原狀之範圍,即應依 雙方合意之內容而定,且法定解除與合意解除在訴訟上屬於 不同之訴訟標的,而系爭契約既經兩造合意解除,並已約明 退款金額,業如前述,是以,原告前開主張、請求權基礎及 原因事實,既與本院前開認定事實顯不相符,原告依此請求 返還價金,自難認有據。至於原告是否依照兩造間合意解除 契約之約定,請求被告負該債務不履行之責任,則非本件審 理範圍,併予敘明。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259條第1款、第179條規定,請求 被告給付美金1萬9,385.98元,及自起訴狀繕本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自不能准。又原 告之訴既經駁回,則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併予駁回之 。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經審 酌後於本件判決結果亦無影響,爰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2-27

TPDV-113-訴-2201-20250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532號 原 告 聯邦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鴻聯 訴訟代理人 劉彥寬 被 告 沈耿豪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26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伍佰參拾壹萬玖仟玖佰伍拾參元,及如附 表所示之利息及違約金。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原告以新臺幣壹佰捌拾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 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伍佰參拾壹萬玖仟玖佰伍拾參元,為 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兩造間簽立貸款約定書,而依照該契約第17條第6 項約定,就該等契約所涉訴訟,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為第一 審管轄法院(見本院卷第14頁),故本院就本件自有管轄權 ,合先敘明。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事,爰依原告之聲請,准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三、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於民國113年5月14日向原告借款新臺幣 (下同)535萬元,並約定分期清償,利率依(月)均利型 指數加計年利率0.71%計算,每月繳付本息一次,逾期清償 時,就逾期在6個月以內者,按上開利率10%,逾期6個月以 上者,就超過部分按上開利率20%加付違約金,每次違約狀 態最高連續收取期數為9期。然被告未依約繳付,尚積欠本 金531萬9,953元、利息及違約金,視為借款全部到期,爰依 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請求被告如數返還等 語,並聲明:㈠如主文第1項所示;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 行。 四、被告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未提出其他書狀作何聲明或 陳述。 五、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貸款契約書、催告函 及收件回執、授信明細查詢單、單筆授信攤還及收息記錄查 詢單、牌告利率表等件為憑(見本院卷第13頁至第30頁), 被告經合法通知,迄未到場爭執,亦未提出任何有利於己之 聲明、陳述或證據,以供本院審酌,本院依調查證據之結果 及斟酌全辯論意旨,自堪信為真實。從而,原告依兩造間消 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清償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 、利息及違約金,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又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 相當擔保金額予以准許。另依職權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 告被告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2-27

TPDV-114-訴-532-20250227-1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返還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重訴字第606號 原 告 蔡誌紘 被 告 徐家楹 訴訟代理人 蔡亞哲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19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時,尚對徐立宸、徐國雄、賴慧玉提告,嗣後於民 國113年10月30日言詞辯論期日撤回對渠等之訴,經渠等訴 訟代理人當庭同意在卷(見本院卷第238頁),另變更對被 告徐家楹請求遲延利息之起算日(見本院卷第236頁),經 核係撤回訴之一部、減縮聲明,依照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 項第3款、第262條第1項規定,應屬合法。 二、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於112年2月20日、同年3月6日與伊簽立 借貸合約書(下稱系爭借貸合約書),借款新臺幣(下同) 596萬2,000元、27萬8,000元,合計624萬元,借款期間分別 於112年3月29日、同年4月11日屆至,並約定借款利率均為 年息12%。惟被告迄今尚未還款,爰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 ,請求被告如數返還等語,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624萬 元,其中596萬2,000元自112年3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 息12%計算之利息,其中27萬8,000元自112年4月12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12%計算之利息。 三、被告則以:伊於112年3月13日應原告要求簽立系爭借貸合意 書,所載金額全係原告以重利及複利自行計算得出,原告應 舉證確有交付596萬2,000元、27萬8,000元;又伊早已清償 借款;縱使兩造間消費借貸契約存在,系爭借貸合意書並未 記載利息利率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兩造不爭執事項(見本院卷第241頁):     徐家楹簽立系爭借貸合約書,其上指紋、簽名、用印均係徐 家楹所為。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依民事訴訟法第277條規定,係由原告主張權利者,應先由 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實自己主張之事 實為真實,則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證,或其所舉 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次按民法第474條所 稱消費借貸者,於當事人間必本於借貸之意思合致,而有移 轉金錢或其他代替物之所有權於他方之行為,始得當之。倘 當事人主張與他方有消費借貸關係存在者,自應就該借貸意 思互相表示合致及借款業已交付之事實,均負舉證之責任。  ㈡原告固然主張被告向其借款,惟遭被告以前詞否認,自應舉 證以實其說。經查,原告主張本件所舉證據為系爭借貸合約 書、錄音光碟及譯文等件(見本院卷第263頁至第264頁), 而細繹系爭借貸合約書第1條約定(見本院卷第11頁、第17 頁),固載明原告分別於112年2月20日、同年3月6日交付現 金596萬2,000元、27萬8,000元,並經被告收受無訛一節, 然前開金額顯然非少,原告卻無法提出任何資金流向佐證, 甚或改稱被告係借款返還後再度借貸,以及其協助被告清償 其他債務180萬3,000元並優惠減價成173萬2,000元云云(見 本院卷第239頁、第258頁),實非無疑。其次,依錄音光碟 及譯文所示內容(見本院卷第181頁至第187頁、證物袋), 其中提及金額「55萬」、「37.1萬」、「92.1萬」、「33.1 萬」、「18萬」、「51.1萬」等語,與原告主張為被告處理 債務之金額,明顯有所落差,已難採信,何況,縱認原告有 協助被告向第三人處理債務之事實,仍不能證明第三人借款 債權業已移轉予原告,改由被告向原告清償一事,更遑論原 告所提出之譯文內容與其原先主張以現金交付借款一節,顯 然有所矛盾。綜合上開證據判斷,尚難認原告已就兩造間消 費借貸關係盡其舉證責任,其既不能證明主張之事實為真, 則所請被告返還借款一事,自屬無據。 六、綜上所述,原告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借款 624萬元,及其中596萬2,000元自112年3月30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12%計算之利息,其中27萬8,000元自112年4月12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12%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提之證據,經審 酌後於本件判決結果亦無影響,爰不逐一論述,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2-27

TPDV-112-重訴-606-20250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37號 原 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訴訟代理人 林志淵 被 告 黃明宏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14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伍拾伍萬玖仟參佰捌拾柒元,及自民國一 百十三年四月二十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十五點六計 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原告以新臺幣壹拾玖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 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伍拾伍萬玖仟參佰捌拾柒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兩造間簽立中國信託個人信用貸款約定書,而依照 該契約第10條第2項約定,就該等契約所涉訴訟,以臺灣臺 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見本院卷第23頁),故本院 就本件自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事,爰依原告之聲請,准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三、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於民國110年11月22日向原告借款新臺 幣(下同)74萬元,並約定分期清償,利率依定儲指數(1. 61%)加計年利率13.99%計算,每月繳付本息一次,然被告 僅繳至113年4月21日,視為借款全部到期,爰依消費借貸之 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請求被告返還借款本息等語,並 聲明:㈠如主文第1項所示;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四、被告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未提出其他書狀作何聲明或 陳述。 五、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中國信託個人信用貸 款申請書、約定書、撥款資訊、定儲利率指數、放款帳戶利 率查詢、繳款計算式、放款帳戶還款交易明細等件為憑(見 本院卷第17頁至第43頁),被告經合法通知,迄未到場爭執 ,亦未提出任何有利於己之聲明、陳述或證據,以供本院審 酌,本院依調查證據之結果及斟酌全辯論意旨,自堪信為真 實。從而,原告依兩造間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清 償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及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又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 相當擔保金額予以准許。另依職權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 告被告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2025-02-27

TPDV-114-訴-37-20250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訴字第291號 原 告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佳文 訴訟代理人 梁懷德 被 告 許家瑋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19日 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玖拾貳萬貳仟陸佰肆拾陸元,及如附表所 示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原告以新臺幣參拾壹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 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玖拾貳萬貳仟陸佰肆拾陸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兩造間簽立中國信託個人信用貸款約定書,而依照 該契約第10條第2項約定,就該等契約所涉訴訟,以臺灣臺 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見本院卷第27頁、第47頁、 第63頁),故本院就本件自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事,爰依原告之聲請,准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三、原告起訴主張:被告分別於民國112年4月7日、112年5月2日 、112年7月3日向原告借款新臺幣(下同)40萬元、40萬元 、21萬元,並約定分期清償,利率依定儲指數(1.61%)加 計年利率12.99%、9.99%、13.17%計算,每月繳付本息一次 ,然被告僅繳至113年4月13日、同年月6日、同年月3日,尚 欠36萬3,017元本息、36萬4,339元本息、19萬5,290元本息 ,視為借款全部到期,爰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 訴訟,請求被告返還借款及如附表所示之利息等語,並聲明 :㈠如主文第1項所示;㈡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四、被告則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未提出其他書狀作何聲明或 陳述。 五、經查,原告主張之上開事實,業據提出中國信託個人信用貸 款申請書、約定書、撥款資訊、定儲利率指數、放款帳戶利 率查詢、繳款計算式、放款帳戶還款交易明細等件為憑(見 本院卷第21頁至第73頁),被告經合法通知,迄未到場爭執 ,亦未提出任何有利於己之聲明、陳述或證據,以供本院審 酌,本院依調查證據之結果及斟酌全辯論意旨,自堪信為真 實。從而,原告依兩造間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清 償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金額及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又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核無不合,爰酌定 相當擔保金額予以准許。另依職權酌定相當之擔保金額,宣 告被告為原告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七、據上論結,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附表: 編號 計息本金 (新臺幣) 週年利率 利息請求期間 1 36萬3,017元 14.6% 自113年4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 2 36萬4,339元 11.6% 自113年4月7日起至清償日止 3 19萬5,290元 14.78% 自113年4月4日起至清償日止

2025-02-27

TPDV-114-訴-291-2025022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09號 聲 請 人 林品良 代 理 人 張麗芬 相 對 人 林建志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人以新臺幣伍拾萬元供擔保後,本院一百十四年度司執字第 二六八○五號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於本院一百十四年度訴 字第一三七二號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判決確定、和解或撤回起訴 前應暫予停止。   理 由 一、按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 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 ,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 ,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定有明文。 二、經查,聲請人以其向本院提起114年度訴字第1372號債務人 異議之訴為由,聲請裁定停止本院114年度司執字第26805號 損害賠償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經調取該執行卷宗、114年 度訴字第1372號債務人異議之訴卷宗查明屬實,因認聲請人 之聲請於法有據。 三、次按法院定擔保金額而准許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者,該項擔 保係備供債權人因停止執行所受損害之賠償,其數額應依標 的物停止執行後,債權人未能即時受償或利用該標的物所受 之損害額,或其因另供擔保強制執行所受之損害額定之,非 以標的物之價值或其債權額為依據。查相對人對聲請人請求 執行金額為新臺幣(下同)335萬元自民國104年3月11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本金業已全數受償, 僅聲請強制執行利息,計至異議之訴起訴前一日即114年2月 25日止,利息為166萬9,034元,如附表所示,元以下四捨五 入),扣除相對人前已受償3萬4,389元,為163萬4,645元, 屬得上訴第三審程序之通常訴訟事件,是上揭強制執行事件 暫時停止後,可能因此延後執行程序之期間,最長應不超過 6年(第一、二、三審通常程序事件之辦案期限各為2年、2 年6個月、1年6個月,合計為6年),相對人因此部分停止執 行可能發生之損害,為停止執行期間未能立即受償之利息損 失,依法定遲延利率即年息5%加以計算,相對人因停止執行 可能發生之損害即利息損失為49萬394元(計算式:163萬4, 645元×5%×6年=49萬394元,元以下四捨五入),爰酌定本件 停止執行之供擔保金額為50萬元。 四、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劉育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霈恩   附表:

2025-02-27

TPDV-114-聲-109-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