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訴訟指揮

共找到 181 筆結果(第 61-70 筆)

非抗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選任臨時董事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非抗字第17號 再 抗告 人 龔兆福 代 理 人 史乃文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聲請選任臨時董事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7月 31日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抗更一字第1號所為裁定提起再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再為抗告,僅得以其適用法規顯有錯 誤為理由。非訟事件法第45條第3項定有明文。所謂適用法 規顯有錯誤,係指原法院裁判為確定事實而適用法規,或就 所確定之事實而為法律上判斷,顯有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 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顯有違反者而言,不包括取捨證 據、認定事實不當等情形在內。且於非訟事件提起再抗告, 依非訟事件法第46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 70條第2項規定,應於再抗告狀內記載再抗告理由,表明原 裁定有如何合於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具體情事;如未具體表 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規定不合時,應認其再抗告為不合 法,而以裁定駁回(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456號民事裁 定意旨參照)。 二、本件再抗告人對於原裁定提起再抗告,係以:伊與第三人曹 新民、林正次共同聲請為財團法人屏東縣私立長青老人養護 中心(下稱長青養護中心)選任臨時董事,現由原法院合議 庭以112年度抗字第33號事件審理中(下稱另案),則另案 與本件楊永琦聲請為長青養護中心選任臨時董事事件,具有 相當程度之同一性,而有合併審理之必要,即應適用民事訴 訟法第205條第1、2項及家事事件法第41條第1、2項、第42 條第1項規定,使本件與另案合併裁判,惟原裁定並未為之 ,且未敘明理由;又伊已提出劉俊成、林建志、邱成煃、張 家箖、林啟智、羅煥興、潘明道、廖士昌(下稱劉俊成等8 人)不適宜擔任長青養護中心之臨時董事之相關證據,惟原 裁定並未予以審酌,而仍予以選任;是以,原裁定之理由未 臻完備等語,為其論據。惟財團法人法第47條第2項規定之 立法理由,已敘明該規定乃非訟事件法第64條之特別規定, 則依財團法人法第47條第2項規定聲請選任臨時董事,核屬 民事非訟事件,本無家事事件法之適用餘地;又法院就分別 提起之數宗訴訟,是否依民事訴訟法第205條第1、2項規定 命合併辯論及合併裁判,原為法院訴訟指揮之職權裁量,況 民事訴訟法第205條第1、2項規定,原未準用於非訟事件之 審理程序。是以,再抗告人主張本件與另案應適用民事訴訟 法第205條第1、2項及家事事件法41條第1、2項、第42條第1 項規定,而為合併審理及裁判云云,顯有誤會,自無從據以 指摘原裁定有理由不備之情事。至於再抗告人所陳其餘抗告 理由,實屬原法院論斷劉俊成等8人適於擔任長青養護中心 臨時董事之事實當否問題,而非表明原裁定有如何合於適用 法規顯有錯誤之具體情事,難認再抗告人已合法表明再抗告 理由,依首揭說明,應認其再抗告為不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洪能超                   法 官 楊淑珍                   法 官 李珮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8   日                   書記官 黃月瞳

2025-02-08

KSHV-113-非抗-17-20250208-1

司聲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確定訴訟費用額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聲字第512號 聲 請 人 許清銀 相 對 人 許秦禎(許清年之承受訴訟人) 許婉勤(許清年之承受訴訟人) 許婉嫈(許清年之承受訴訟人) 許婉亭(許清年之承受訴訟人) 許民治 許水成 許嘉勲 陳綵菁 莊進恭 許武龍 許武川 許智翔 許金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聲請人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之訴訟費用額確定如附表所示,並均應自本 裁定確定之翌日起至清償日止,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 利息。   理 由 一、按法院未於訴訟費用之裁判確定其費用額者,於訴訟終結後 ,第一審受訴法院應依聲請以裁定確定之。依第一項確定之 訴訟費用額,應於裁定確定之翌日起,加給按法定利率計算 之利息。次按當事人分擔訴訟費用者,法院應於裁判前命他 造於一定期間內,提出費用計算書、交付聲請人之計算書繕 本或影本及釋明費用額之證書。他造遲誤前項期間者,法院 得僅就聲請人一造之費用裁判之。但他造嗣後仍得聲請確定 其訴訟費用額。又當事人分擔訴訟費用者,法院為確定費用 額之裁判時,除前條第二項情形外,應視為各當事人應負擔 之費用,已就相等之額抵銷,而確定其一造應賠償他造之差 額。民事訴訟法第91條第1及3項、第92條、第93條分別定有 明文。又訴訟費用之全部,除裁判費外,尚包括民事訴訟法 第77條之23至第77條之25所定費用在內。末按確定訴訟費用 額之程序,僅在審究有求償權之一造當事人所開列之費用項 目,及其提出支付費用之計算書等證據,是否屬於訴訟費用 之範圍,以確定應負擔訴訟費用之他造當事人所應賠償其訴 訟費用之數額。至訴訟費用究應由何人負擔?按何比例負擔 ?悉依命負擔訴訟費用之確定裁判主文定之,不容於確定訴 訟費用額之程序中,更為不同之酌定(最高法院98年度台抗 字第705號、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抗字第1271號裁定意旨參 照)。 二、聲請意旨略以:兩造間分割共有物事件,業經鈞院以111年 訴字第54號民事判決確定,聲請人支出之訴訟費用共新臺幣 (下同)52,300元,未經鈞院於裁判內確定數額,爰提出相 關證書,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等語。 三、經查,兩造間請求分割共有物事件,經本院111年度訴字第5 4號判決,訴訟費用由兩造各按附表二所示訴訟費用負擔比 例分擔,並已確定在案,經本院調卷審查無誤。次查,聲請 人所預納、支出之訴訟費用,有其所提收據在卷可稽,並詳 如費用計算書所示。是依首揭規定,應負擔訴訟費用之相對 人、應賠償之對象及金額,依費用計算書核計後,確定如附 表所示。另附表所示應賠償之金額均加給自本裁定確定翌日 起至清償日止,按法定利率即年息5%計算之利息。爰裁定如 主文。 四、又本院於裁定前曾命相對人於文到7日內提出費用計算書、 交付聲請人之計算書繕本或影本及釋明費用額之證書,而相 對人迄今未提出,爰僅先裁定就聲請人所預納之訴訟費用額 確定之,但相對人如曾於上開訴訟中支出訴訟費用,嗣後仍 得另聲請確定訴訟費用額。 五、另相對人許民治、陳綵菁、許武龍、許武川、許智翔、許金 農等人陳述:聲請人提出之分割方案非其所認同,且估價費 用4萬元,與許金農等人所提鑑價費用2萬元差距甚遠,不應 由相對人負擔該筆費用等語,然此項鑑價費用係由審理程序 中由本院囑託所為之鑑價程序(參照原訴訟卷宗第167頁) ,而鑑定機構係由法院指定,有無必要或收費過高部分,皆 屬法官訴訟指揮權限及鑑定機構收費標準,非訟法院無從審 酌,且此項費用係為釐清共有人間爭執作為證據之訴訟必要 費用,應屬訴訟費用之範圍,當予計入本件訴訟費用之範圍 ,附此敘明。 六、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以書狀向本院司法 事務官提出異議,並繳納異議費用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民事第二庭  司法事務官 劉俊佑 費用計算書: 項目 金額 預納人 備註(收據日期) 地政規費(複丈費、謄本費) 7,350 聲請人 111.8.24 地政規費(複丈費、謄本費) 4,950 同上 112.1.11 估價費用 40,000 同上 113.1.10 合計:52,300元。 附表: 編號 共有人 姓 名 訴訟費用 負擔比例 應負擔之訴訟費用額 /應給付聲請人之訴訟費用額 1 許秦禎 5/192 1,362 0 許婉勤 5/192 1,362 0 許婉嫈 5/192 1,362 0 許婉亭 5/192 1,362 5 許民治 1135/14400 4,122 6 許水成 1135/14400 4,122 7 許嘉勲 115/1440 4,177 8 莊進恭 395/14400 1,435 9 許清銀 23/144 8,353 10 陳綵菁 1135/14400 4,122 11 許武龍 5/48 5,448 12 許金農 5/48 5,448 13 許武川 5/48 5,448 14 許智翔 115/1440 4,177 備註: 1.附表中關於金額之計算,均為新臺幣(元),小數點以下均四 捨五入,惟為加總等於應負擔之訴訟費用額,得酌情於1元之 範圍內增減。 2.各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之訴訟費用額,係以聲請人所預納訴訟 費用額,乘以各共有人訴訟費用負擔比例所得金額。

2025-02-07

CHDV-113-司聲-512-20250207-1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迴避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25號 聲 請 人 郭懿溱  住○○市○○區○○街000號 上列聲 請人因與相對人許國智間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113年度 訴字第1832號),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規定法官有應自行迴避而不 自行迴避以外之情形,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據而聲 請法官迴避者,應以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 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 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審判者為其原因事實,若僅憑當事人之 主觀臆測,或不滿意推事進行訴訟遲緩,或認法官指揮訴訟 欠當,則不得謂其有偏頗之虞;若僅係訴訟進行指揮不當, 或於曉諭發問態度欠佳,或對案件審理有所遲緩、他方當事 人聲明之證據不為調查或其他類此情形,在當事人主觀上疑 其有偏頗之虞者,自不得據為聲請迴避之原因。(最高法院 69年台抗字第457號判決先例、86年度台抗字第265號裁定意 旨參照)。且上開迴避之原因,依同法第34條第2項、第284 條之規定,應提出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 二、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因與相對人許國智間侵權行為損 害賠償事件起訴並經本院分案審理(案號:本院113年度訴 字第1832號,下稱系爭事件),惟系爭事件審理過程,相對 人之律師蔡弘琳曾當庭恫嚇聲請人將對伊提出109年至113年 間未繳納租金之反訴,故聲請人認相對人之律師有逾越委任 職務,且其態度輕佻,而承審法官未當庭制止,並與相對人 律師一搭一唱,而承審法官對聲請人問話要求之語氣相當不 客氣;以及承審法官明知相對人已將養護機構出售,聲請人 已無法取得現金繳納紙本資料,仍執意命聲請人應提供現金 繳納紙本資料,顯有偏頗審判之情,爰聲請該法官迴避等語 。 三、經查:  ㈠就聲請人主張相對人律師於審理時曾表明將對伊提出109年至 113年間未繳納租金之反訴乙節,縱令為真,此本為相對人 訴訟權利是否行使、如何行使,及律師擔任訴訟代理人時代 理相對人為訴訟攻防之範圍,本質上並無恐嚇或恫嚇可言, 至於相對人律師是否因此逾越與相對人間之委任職務,亦係 相對人及相對人律師間之權利義務關係,並非第三人之聲請 人所得置喙;就聲請人指摘相對人律師態度輕佻,系爭事件 承審法官未當庭制止,並與相對人律師一搭一唱,而承審法 官對聲請人問話要求之語氣相當不客氣等節,聲請人上開主 張均僅出於聲請人之主觀感受,且法庭內訴訟當事人之行為 除非已達客觀上妨礙訴訟進行之程度,本無禁止其行為之必 要,否則禁止法庭訴訟行為之訴訟指揮將流於恣意,反而妨 害訴訟當事人正當訴訟權利之行使,從而聲請人既未釋明相 對人律師「態度輕佻」之客觀事證,復未說明相對人律師之 行為客觀上如何已達妨害訴訟進行而必須由承審法官制止之 程度,徒憑空言主張承審法官未當庭制止為不當並認執行職 務有偏頗之虞,難謂有據。  ㈡再就聲請人主張承審法官命聲請人應提供現金繳納紙本資料 ,顯有偏頗審判乙節,經查,因本件相對人於系爭事件訴訟 進行中辯稱聲請人未給付租金,聲請人乃主張其並未積欠租 金、租金已經現金給付等語(見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832號卷 第180頁),則承審法官本於舉證責任分配之法則,命聲請人 提出得以證明其主張之文書或其他證據,亦屬訴訟指揮之一 環,更為闡明權行使之表現,對聲請人之訴訟權利並無限制 可言,承審法官所為本無不當;至於聲請人事實上能否提出 相關證據,亦僅生聲請人未盡主觀舉證責任後所生客觀舉證 責任分配之問題。從而,聲請人尚無從憑上開主張逕謂承審 法官執行職務有所偏頗。  ㈢此外,聲請人就承審法官對於系爭事件之訴訟標的有何特別 利害關係,或與相對人有密切之交誼等客觀上足疑其為不公 平審判之情形,均未提出得即時調查之證據為釋明,自難遽 認承審法官合於前開迴避事由。從而,聲請人依民事訴訟法 第33條第1項第2款規定聲請承審法官法官迴避,為無理由, 不應准許。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羅郁棣                   法 官 陳永佳                   法 官 蔡岳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台幣1,5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陳惠萍

2025-02-07

TNDV-113-聲-225-20250207-2

智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詐欺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智訴字第3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家丞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3年度偵緝字第6 32號),及移送併辦(113年度偵字第893號),本院合併審理並 判決如下:   主 文 張家丞犯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8月。 未扣案之犯罪所得新臺幣5千元沒收,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 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扣案仿冒LV商標之手提包1個沒 收。   犯罪事實 一、張家丞知悉「LOUIS VUITTON」商標及如附件所示之商標( 註冊號:00000000、00000000,下均稱本案商標)為商標權 人法商路易威登馬爾悌耶公司(下稱法商路易威登公司)向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註冊登記並取得商標權,指定使用於 手提包等商品類別,且現均仍在商標權專用期間,未得商標 權人同意或授權,不得於同一或類似之商品,使用相同或近 似之註冊商標而販賣,且上開商標權利人所生產製造使用上 開商標圖樣之商品,在國際及國內市場均行銷多年,具有相 當之聲譽,為業者及一般消費大眾所熟知,屬相關大眾所共 知之商標及商品,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 、透過網路販賣仿冒商標商品之犯意,未經上開商標權人之 授權或同意,於民國112年5月23日,使用臉書帳號「張柏承 」與謝帛翰以私訊聯繫買賣LV手提包之訊息,經謝帛翰向其 詢問出售之LV手提包是否購自臺灣百貨公司即是否為真品, 張家丞向渠稱該手提包係購自忠孝二手店、仿的應該用不了 那麼久云云,致謝帛翰陷於錯誤,誤認該手提包非仿品,而 約定以新臺幣(下同)5千元之價格購買之,謝帛翰並先轉 帳1千元至張家丞指定之帳戶,嗣其2人另約定於同年6月7日 17時30分,在新北市○○區○○路000號之三民高中捷運站1號出 口面交,謝帛翰取得該手提包後,即依約將餘款4千元轉帳 予張家丞。嗣謝帛翰取得張家丞交付之LV手提包後發覺有異 ,乃報警處理,經警方將上揭查扣LV手提包送鑑定後確認為 仿冒商標商品,始悉上情。   理 由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訊據被告張家丞固坦認有於上開時、地,與告訴人謝帛翰於 臉書上聯繫交易LV手提包,並於三民高中捷運站1號出口面 交LV手提包、有收取告訴人轉帳之價金5千元等情,惟矢口 否認有何違反商標法及詐欺取財之犯行,辯稱:我沒有騙告 訴人,告訴人本身對LV也有研究,他從我賣的價格就知道我 賣他的包不是正品,更何況他要求退貨還款,我也同意,何 來詐欺的意思;又告訴人所提對話內容斷章取義,還截掉對 話紀錄日期欺騙法官;另我懷疑他送鑑定的包不是我當初交 給他的包等語。經查:  ㈠被告與告訴人於上開時間,以臉書私訊聯繫交易LV手提包, 告訴人轉帳1千元定金予被告後,嗣雙方約定於三民高中捷 運站1號出口面交LV手提包後,告訴人即轉帳餘款4千元予被 告,嗣告訴人將該LV手提包送鑑定,鑑定結果認係仿冒品乙 情,除據告訴人於警詢、偵訊及本院審理時證述在卷外,並 有其2人之臉書對話紀錄、告訴人轉帳予被告之交易明細、L V手提包照片、被告之帳戶交易明細(金融機構名稱、帳號 均詳卷)、告訴人法商路易威登公司出具之鑑定報告書等件 在卷可佐,復為被告所不爭執,堪認此部分事實為真。  ㈡被告雖辯稱未對謝帛翰施以詐術云云,惟被告與謝帛翰臉書 私訊時,曾於謝帛翰請被告拍攝細部照片後,拍攝LV手提包 之照片傳送予謝帛翰,並表示:「主要背袋有傷」、「所以 賣很便宜」;又於謝帛翰詢問:「請問這是台灣百貨買的嗎 」,其回復:「忠孝二手店」、「仿的應該用不了那麼久還 能賣」等語,此有其2人臉書對話在卷可稽。據此,堪認被 告於謝帛翰向其確認交易之LV手提包是否為真品時,明確表 示該手提包非仿冒品。  ㈢被告雖陳稱謝帛翰所提其2人之對話紀錄遭謝帛翰剪裁日期、 斷章取義云云,然謝帛翰於警詢時已明確證稱伊與被告係約 定112年6月7日面交,該日依112年行事曆所載係週三,此為 公眾週知之事。而稽之其2人臉書對話所示,雖約定面交部 分未顯示日期,然有顯示「週三」字樣,且依謝帛翰提供之 轉帳明細及被告帳戶所示,謝帛翰確於112年6月7日分別轉 帳1千元、4千元至被告帳戶,被告帳戶交易明細就該2筆轉 帳並備註「lv旅行袋訂」、「lv旅行袋」。據上,可知其此 部分所辯,純屬臨訟卸責之詞,不足採信。  ㈣被告雖懷疑謝帛翰送請鑑定之LV手提包非其當初交付之物, 惟被告未能舉證以實其說,且由其於偵訊中坦承販賣仿冒品 ,及於本院113年5月7日準備程序中供稱:如果判我商標法 也是剛好而已等語,益徵謝帛翰交予警方送鑑定之LV手提包 即被告出售之物無訛。  ㈤綜上,被告上開所辯顯屬事後卸責之詞,不足採信,本案事 證明確,其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及商標法 第97條後段之透過網路方式販賣侵害商標權之商品罪。被告 以一行為同時觸犯上揭2罪名,為想像競合犯,應依刑法第5 5條規定,從一重之詐欺取財罪處斷。起訴意旨固認被告本 案所為詐欺取財部分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之以網 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等語。惟刑法第339條之4 第1項第3款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 傳播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係考量以前述傳播 工具對公眾散布而犯之,將導致不特定人或多數人於閱聽見 聞後有受詐騙之虞,可能造成侵害社會程度及影響層面較鉅 ,故增訂上開加重處罰之詐欺類型犯罪。如行為人利用前述 傳播工具犯罪,但未向「公眾」散布詐欺訊息,而係針對「 特定個人」發送詐欺訊息,僅屬普通詐欺罪範疇。經查,卷 查無被告使用臉書向公眾販售本案LV手提包之相關貼文或對 話紀錄,而僅有被告與謝帛翰間交易本案LV手提包之私訊對 話,此有被告使用臉書帳號「張柏承」與謝帛翰間之臉書私 訊對話紀錄在卷可佐,可見被告並未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 詐術訊息。起訴意旨認被告係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3款 之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容有誤會。又因 二者基本社會事實同一,且此部分最終係認定為較輕之罪, 無礙被告訴訟上之防禦權,本院自得加以審究,並變更起訴 法條予以審理,附此敘明。  ㈡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3年度偵字第893號移送併辦意 旨書所載被告涉犯事實,核與本案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相 同,屬於事實上之同一案件,本院自得併予審理。 ㈢爰審酌被告未思以正當方法賺取財物,竟透過網路對謝帛翰 施用詐術而販賣仿冒商標商品,使謝帛翰誤認為真品而同意 購買並交付價金,被告所為不僅侵害商標權人法商路易威登 公司之商標權利,亦損害謝帛翰之財產權,所為應予非難; 兼衡其於審理時屢次不服本院之訴訟指揮,此有本院審理筆 錄在卷可稽,足徵其法敵對意識甚重,及其犯罪之動機、目 的、手段,迄未與告訴人、被害人達成和解或賠償損害,其 於本院審理中自陳之個人科刑資料(為避免過度揭露個人資 料,詳見本院卷第195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 刑。 三、沒收:  ㈠侵害商標權、證明標章權或團體商標權之物品或文書,不問 屬於犯人與否,沒收之,商標法第98條定有明文。查扣案之 仿冒LV手提包1個屬侵害商標權之物,應依上開規定,宣告 沒收。  ㈡犯罪所得,屬於犯罪行為人者,沒收之;前2項之沒收,於全 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刑法第 38條之1第1項前段、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查被告本案詐得5 千元,未據扣案,且未實際合法發還謝帛翰,爰依上揭規定 宣告沒收、追徵之。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0條,判決 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香君提起公訴、檢察官羅雪舫移送併辦,檢察官 張維貞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簡方毅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敘明上訴理由,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 (應附繕本) ,上訴於臺灣高等法院。其未敘述上訴理 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切勿逕送 上級法院」。                 書記官 黃馨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商標法第97條(105.11.30版) 明知他人所為之前二條商品而販賣,或意圖販賣而持有、陳列、 輸出或輸入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5萬 元以下罰金;透過電子媒體或網路方式為之者,亦同。

2025-02-06

PCDM-113-智訴-3-20250206-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迴避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237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李劼洪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454號違反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案件,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李劼洪(下稱聲請人)因 涉嫌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現於本院113年度訴字 第1454號案件(下稱系爭案件)繫屬中。承審該案之法官方 星淵(下稱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準備 程序開庭前,尚未了解聲請人之陳述即詢問是否提供上游, 並表示案件需要認罪才可能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並告 知檢方已用心備足起訴證據,若走通常程序為浪費司法資源 ,且對聲請人之答辯方向表示不贊同。從系爭案件承審法官 之表達方式和內容已經明顯傳達對於本案有罪心證之形成, 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未依法官法第13條之規定超然、獨立、公 正審判,亦無法落實刑事訴訟法第15條之無罪推定原則,爰 依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及第20條聲請系爭案件承審法官 迴避等語。 二、按司法審判,必須獨立,為避免行政權等外力干涉或介入, 設有法官法定原則;復為期審判能夠客觀、公正,創有法官 迴避制度。而當事人聲請法官迴避,以有刑事訴訟法第18條 第1款、第2款所列情形之一者為限,亦即,法官須有刑事訴 訟法第17條各款所列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之情形而不 自行迴避;或除該等情形以外,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者,當事人始得聲請法官迴避;又依同法第19條第2項規定 ,以足認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聲請法官迴避,如當事 人已就該案件有所聲明或陳述後,不得聲請迴避,但聲請迴 避之原因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不在此限。其立法理由係 因迴避原因之有無,許多情形,於訴訟開始前,已甚為明白 ,且為避免當事人濫用聲請權,妨害訴訟進行起見,如當事 人已就案件實體為聲明或陳述,應認其已默認願受該法官之 實體審判,原則上,即不許聲請法官迴避。唯如聲請迴避之 原因,發生在後,或於聲明或陳述後,始知悉其原因,才不 受此限制。而所稱「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係指 法官與訴訟關係人具有故舊、恩怨等關係,其審判恐有不公 平而言,一般係以通常之人所具有之客觀、合理觀點,對於 該承辦法官是否能為公平的裁判,足以產生懷疑,作為判斷 標準,而非僅依當事人片面、主觀作判斷。具體而言,若僅 以己意揣測,或對法官訊問方式不滿,尚不得據為聲請迴避 的理由。至於訴訟上的指揮,乃專屬於法院之職權,當事人 之主張、聲請,只供法院判斷參考,不生法院不採納其主張 或否准其聲請,即謂有偏頗之虞,並進而以此憑為聲請法官 迴避的依據(最高法院107年台抗字第87號裁定意旨參照) 。次按刑事訴訟法第273條規定:「法院得於第一次審判期 日前,傳喚被告或其代理人,並通知檢察官、辯護人、輔佐 人到庭,行準備程序,為下列各款事項之處理:一、起訴效 力所及之範圍與有無應變更檢察官所引應適用法條之情形。 二、訊問被告、代理人及辯護人對檢察官起訴事實是否為認 罪之答辯,及決定可否適用簡式審判程序或簡易程序。三、 案件及證據之重要爭點。四、有關證據能力之意見。五、曉 諭為證據調查之聲請。六、證據調查之範圍、次序及方法。 七、命提出證物或可為證據之文書。八、其他與審判有關之 事項。」立法意旨乃在於透過受命法官之訊問,可以釐清兩 造關於事實、證據及法律適用之爭點,暨起訴效力所及範圍 之意見,以供合議庭參考,俾集中審理,妥速審結(最高法 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428號判決意旨參照)。換言之,受命 法官係負責主導訴訟中的準備程序,於開庭時確認被告對檢 察官起訴事實是否為認罪之答辯,令檢察官、被告所提出證 據之證據能力為意見表示,並就案件兩造爭執及不爭執事項 為確認,復確認雙方有無聲請調查證據,並就證據調查之方 式、範圍、待證事實及必要性予以說明,再彙整雙方之意見 擬定審理期間應予調查證據之範圍、次序、方法等項。 三、經查,本件聲請人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檢察官提 起公訴後,現由本院以113年度訴字第1454號審理中,業經 本院調取上開卷宗核閱無訛,合先敘明。聲請人雖以上開聲 請意旨而認系爭案件承審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然:  ㈠關於聲請人所指系爭案件承審法官尚未了解聲請人之陳述即 詢問是否提供上游部分:   經本院聽取113年12月10日之法庭錄音結果,系爭案件承審 法官於錄音檔案00分16秒以下,朗讀案由並進行人別訊問後 ,於錄音檔案1分17秒以下因等候公設辯護人到庭,先行詢 問聲請人:「你這段期間還有被警察提出去幫忙找上手嗎? 」;「這邊你可能再跟公辯討論,…只是說要能夠找的到上 手,要幫忙查緝上手,減的刑度更高,我是希望說你有供出 上手的地方,欸,公辯有跟你討論過嗎?」等語,並經聲請 人答覆稱已與公設辯護人討論過,但並未討論到供出上手之 部分等情(見錄音時間01:13至02:42處,本院卷第18頁) 。依上開勘驗內容以觀,系爭案件承審法官僅係於準備程序 進行中,先行確認聲請人是否與辯護人就本案有無主張供出 上手之量刑事由進行討論,並善意提醒聲請人注意主張此一 減刑事由之可能性,已期能更全面顧及聲請人之利益。此部 分提醒既非餞行刑事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訊 問被告對檢察官起訴事實是否為認罪之答辯」之程序,其內 容未觸及本案犯罪事實之評價,且觀諸系爭案件承審法官之 上揭語意更無勸諭聲請人認罪之意思,實難據此即認本案受 命法官執行職務已有偏頗之虞。  ㈡又就聲請人所指系爭案件承審法官告知檢方已用心備足起訴 證據,若走通常程序為浪費司法資源,且對聲請人之答辯方 向表示不贊同部分:   經本院聽取113年12月10日之法庭錄音結果,於錄音檔案12 分18秒以下,係因聲請人對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提問:為何檢 察官於偵查一年半之久才起訴本案等語,系爭案件承審法官 於錄音檔案12分43秒始稱:「只要是否認犯行,他們(指檢 察官)就會加倍慎重,…刑法第57條…甚至偵審自白可以減輕 這麼多…因為自白快速,耗損掉的司法資源很低…他就是說, 你有你的權利,可是減低多少,也是檢察官他起訴上也要綜 合考量,當司法資源耗損的相對多的時候,那就是看你在院 方這端,耗損多少司法資源,去做一個整體的裁量,這就是 當年為什麼有偵審自白的適用…。所以說檢察官其實是為了 想知道你的陷害教唆有沒有理由,他很慎重地去把周邊確認 起來,如果今天真的往陷害教唆的方式的話,我覺得他應該 早就處理掉,可是就是因為他已經很慎重的覺得這邊還沒到 幾乎無從拒絕的程度,所以他就整批起訴上來,那司法資源 的耗損也是體現在這個區塊,所以說,你要不要繼續去主張 陷害教唆,絕對都是你的權利…。」等語(見錄音時間12:4 3至16:20處,本院卷第23至24頁),依上開法庭錄音內容 以觀,系爭案件承審法官語氣均稱平順、自然,且訊問過程 並非持續要求聲請人認罪,而係就聲請人所提出之疑問詳加 解惑,並以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所理解的角度,盡量白話地將 一般案件於偵查乃至審判實務處理之情形及見解分析予聲請 人知悉,同時於前揭對話中數次告知聲請人有否認犯罪之權 利,自無違反無罪推定原則之情形。  ㈢再者,聲請人主張系爭案件承審法官表示案件需要認罪才可 能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部分:   經本院聽取113年12月10日之法庭錄音結果,系爭案件承審 法官於錄音檔案19分00秒固稱:「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就是要 求你不該做,第一,你有未遂,第二,公克數還不算高,你 要不要連,我不知道會不會,如果說在沒有偵審自白的情況 下,你沒有耗損司法資源的情況下,我還可以考慮,因為你 沒有偵審自白,我還可以拉個59的可能,可是如果你要耗費 到三個法官一起審的話,我59就沒辦法幫你,我只想解釋法 律,辯護人你可以幫我跟他解釋什麼是59條嗎?」等語,提 醒被告及辯護人注意刑法第59條之主張及適用可能性,而對 於聲請人仍表示仍要主張本案係陷害教唆之答辯後,即請聲 請人就本案之答辯要旨為進一步說明(見錄音時間19:15至 19:58,本院卷第25頁),並請聲請人具體說明本案偵查作 為有何達到陷害教唆之情節後,指揮書記官將聲請人之答辯 均紀載於筆錄上,嗣後僅於錄音檔案28分35秒至28分46秒再 度詢問聲請人:「所以你不主張刑法第59條囉?」經聲請人 表示不主張後,即接續進行系爭案件準備期日相關程序(見 錄音時間28:44至28:46,本院卷第30頁),亦即請聲請人 及其辯護人對於檢察官所提出之證據之證據能力為意見表示 ,並詢問有無要聲請調查證據,而於請聲請人就系爭案件之 答辯提出證據方法時,亦同意聲請人聲請傳喚兩位證人作為 證據方法,之後更進一步就聲請人所為答辯內容,整理爭執 及不爭執事項(見原審卷第62至64頁)。上揭過程中並未持續 要求聲請人考慮認罪,係依法進行準備程序,而與刑事訴訟 法第273條之規定無違,亦經本院調閱系爭案件準備程序筆 錄核閱無誤,自無任何指揮訴訟不當或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之情形發生。  ㈣觀諸系爭案件113年12月10日準備程序之全部法庭錄音譯文( 見本院卷第17至30頁),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於說明過程中均 讓聲請人充分陳述、提出疑問,未有打斷或阻止其發言或提 問之情形,針對聲請人提出之抗辯及疑問,更以深入淺出的 方式,以包括分享自身經歷等方式多方舉例說明,且給予聲 請人及其辯護人有充分時間消化及理解前開系爭案件承審法 官對系爭案件之分析及說明後,再行與聲請人確認其答辯方 向,並就其答辯與卷內事證形式上所呈現之內容不盡相符之 處闡明訊問聲請人,核與刑事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2、3款 規定立法意旨無違,且系爭案件承審法官依據卷證資料及現 行實務見解、經驗法則表達對聲請人答辯之疑點,確有所本 。綜觀系爭案件承審法官於本案之程序進行,難認已有預斷 而失公正審判立場。且受命法官對於準備程序之進行,如前 開說明,係法院訴訟指揮之一環,同屬法院之職權,是聲請 人聲請迴避之事由均係法官訴訟上指揮而專屬於法院之職權 ,因其對法律或法院運作實務容有誤會,及其主觀上之臆測 ,要非屬承審法官與聲請人間具有故舊恩怨等關係,一般人 通常均足以對法官能否為公平之裁判,產生疑慮之情形,自 與刑事訴訟法第18條規定不符,本件不構成法官迴避事由無 訛。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所舉事由,僅係其個人主觀之感受與判斷 ,在客觀上難認已達以一般通常之人所具有之合理觀點,對 於系爭案件承審法官能否為公平之裁判,均足產生懷疑之程 度。從而,聲請人聲請法官迴避,尚非有據,應予駁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 法 官 田德煙                    法 官 黃光進                   法 官 葉培靚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林佩倫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5   日

2025-02-05

TCDM-113-聲-4237-20250205-1

交上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5號 上 訴 人 葉吉田 被 上訴 人 交通部公路局高雄區監理所 代 表 人 馮靜滿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24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巡交字第36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人駕駛其配偶洪淑惠(下稱車主)所有之車牌號碼5862 -L5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於民國112年8月6日21時 16分許,在高雄市凱旋三路,因有「任意以迫近方式,迫使 他車讓道」之違規,經民眾檢具事證檢舉,為警查證屬實後 於同年9月23日逕行舉發。嗣車主不服舉發,向被上訴人陳 述意見並辦理歸責於駕駛人即上訴人,經被上訴人查明後, 認上訴人前開違規屬實,乃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 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3款、第85條第1項等規定,以113 年3月5日裁字第82-BPD348367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 書(下稱原處分),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24,0 00元整,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關於原處分另記違 規點數3點部分,因處罰條例第63條第1項修正施行,經被上 訴人於113年7月2日更正刪除)。上訴人不服,提起行政訴 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113年度巡交字第3 6號判決駁回(下稱原判決),上訴人仍未甘服,遂提起本 件上訴。 二、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被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理由及 聲明、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及理由,均引用原判決書所載。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對於如何得知上訴人所駕駛之系爭車輛涉有「驟然或任意變 換車道迫使他車讓道」之違規行為,上訴人認有傳喚檢舉人 及上訴人到場說明之必要,原判決未予傳喚以釐清本件為裁 判基礎之事實關係,亦未就此攻擊防禦方法加以調查,即依 勘驗筆錄及翻拍照片,遽認定上訴人有本件違規情事,尚屬 速斷。且未審酌此傳喚檢舉人到場之有利上訴人證據,逕將 不利益歸於上訴人,無從認已盡證據調查能事,事實真偽仍 有不明,不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7規定,不經言詞辯論 而為判決,自屬侵害上訴人程序參與權,而有判決不備理由 等違背法令情事。  ㈡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3款、第4款均係處罰「惡意逼車之危 險駕駛行為」,然經原審勘驗卷附採證光碟結果,上訴人車 輛確有在行駛中與檢舉人車輛極近距離,但上訴人數次自檢 舉人後方加速與檢舉人車輛接近,無非係要尋找適當時機超 車,而非「任意以迫近方式,迫使他車讓道」。就上開影像 所見,上訴人駕駛系爭車輛之行徑雖有不當,惟與檢舉人車 輛間並無發生行車糾紛,亦未見有在道路上挑釁、示威之意 圖,上訴人、檢舉人均在車道上依序行駛,難認兩車駕駛有 何怨懟。故依上開錄影資料應可認定上訴人非對檢舉人車輛 刻意或故意逼車,主觀上無惡意逼車之意圖及客觀行為,即 非處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4款所欲處罰之對象,原判決認事 用法應有違誤。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認事用法並無違誤,茲就上訴意旨再予補充 論述如下: ㈠按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第6款「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盾 」,所謂「判決不備理由」,應以欠缺判決主文所由生不可 或缺之理由為限,若其理由並不影響判決主文者,或所載理 由稍欠完足,均非該規定所指理由不備之情形。又證據之取 捨與當事人所希冀者不同,致其事實之認定亦異於該當事人 之主張者,不得謂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情形;且證據之證 明力如何或如何調查事實,事實審法院有衡情斟酌之權,苟 已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而未違背論理法則或 經驗法則,自不得遽指為違法(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 第396號判決意旨參照)。經查,上訴人於前揭時地駕駛系 爭車輛,因有「任意以迫近迫使他車讓道」之違規行為,為 民眾檢具佐證影像檢舉,經警查證屬實後,予以逕行舉發, 並由車主依法辦理歸責於駕駛人即上訴人等情,乃原審依法 調查證據後確定之事實,核與卷內舉發通知單、原處分、送 達證書、勘驗筆錄、擷取畫面影像等證據資料相符,且經原 審會同兩造勘驗卷附採證影片確認結果,依勘驗筆錄之記載 內容可知,檢舉人車輛(下稱A車)、上訴人系爭車輛原係 前、後行駛於同一混合車道(無禁行機車之標誌或標線), 系爭車輛至少4次突然加速迫近A車後方,並試圖從A車左側 超車,其中系爭車輛第3次加速迫近時,更有鳴按喇叭2次、 試圖從A車左側且違規跨越雙黃線超車之情形,迄至系爭車 輛第4次加速迫近,終於迫使A車切換至最外側車道而讓道, 復經原判決敘明:「依本院上開勘驗結果,系爭地點係劃分 快慢車道之雙向道路,原告及檢舉人行駛方向僅有單一快車 道及慢車道(見巡交卷第27至51頁),故檢舉人騎乘機車本得 行駛於該處之快車道,並非僅能行駛該處慢車道,原告僅因 系爭地點慢車道無車輛行駛,即認檢舉人刻意行駛快車道、 擋住快車道車輛行駛,顯有誤會。而原告數次自檢舉人後方 突然加速迫近迫使檢舉人讓道一節,業經本院勘驗確認無誤 ,已如上述,故原告核有『任意以迫近方式,迫使他車讓道』 之違規行為,自堪認定。」等情,從而原判決據以駁回上訴 人之訴,無悖於證據法則、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其認事用 法並無違誤,核無判決不備理由之違背法令情形,上訴人此 部分主張,並無可採。 ㈡次按「交通裁決事件之裁判,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行政 訴訟法第237條之7定有明文,觀其立法理由略以:「……二、 考量交通裁決事件質輕量多,且裁罰金額普遍不高,如卷內 事證已臻明確,尚須通知兩造到庭辯論,無異增加當事人之 訟累,爰於本條明定,其裁判得不經言詞辯論為之。」準此 ,交通裁決事件訴訟程序係採取任意言詞辯論,則是類案件 不經言詞辯論程序而為判決,尚不構成違背法令。查本件上 訴人駕駛系爭車輛於前開違規時、地,既確有任意以迫近方 式迫使他車讓道之違規行為,為原審調查證據後依法確定之 事實,原審自得依上開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為判決,核屬 原審法院訴訟指揮之職權正當行使,尚非上訴人所得任意指 為違法。況且,上訴人業於原審113年5月30日行調查程序會 同兩造勘驗採證光碟時到場陳述(原審巡交字卷第21至26頁 ),其訴訟程序權已獲得保障。是上訴人指摘原審未經言詞 辯論逕行判決,原判決違背法令云云,並無可採。至其餘上 訴意旨,無非重述其已於原審提出而經原判決論駁不採之事 項,再予爭執原處分之適法性,或就原審證據取捨及事實認 定之職權行使事項,泛言指摘為不當,均難謂原判決有違背 法令之情形。 五、綜上所述,上訴人之主張均無可採,原判決駁回上訴人在原 審之訴,並無不合。上訴論旨執前詞求予廢棄原判決,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六、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 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 主文第2項所示。 七、結論:上訴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審判長法官 孫 國 禎 法官 曾 宏 揚 法官 林 韋 岑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鄭 郁 萱

2025-02-04

KSBA-114-交上-5-20250204-1

訴更一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訴更一字第5號 原 告 彭文正 訴訟代理人 張靜律師 上列原告與被告黃偉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正本件請求符合國家賠償法第13 條「被告就其參與審判或追訴案件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 定」所依據之事實、理由及證據,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   理 由 一、按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無理由,法院得 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 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第2款定 有明文。所謂「在法律上顯無理由」,係指欠缺一貫性審查 要件(合理主張)之情形(民國110年1月20日修正理由參照 )。故法院在特定原告起訴所表明之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 訴之聲明),及訴訟標的法律關係後,應以其依民事訴訟法 第266條第1項第1款規定所主張之「請求所依據之事實及理 由」為據,審查其訴訟上之請求是否具備一貫性。即法院於 行證據調查前,先暫認原告主張之事實係真實,輔以其主張 之訴訟標的法律關係,依實體法予以法律要件評價,倘其所 主張之事實足以導出其權利主張,始具備事實主張之一貫性 ;繼而再依實體法予以法律效果評價,倘足以導出其訴之聲 明,始具備權利主張之一貫性。而原告所提起之訴訟不具備 一貫性,經法院闡明後仍未能補正,其主張即欠缺實體法之 正當性,法院可不再進行實質審理,逕依民事訴訟法第249 條第2項規定,以其請求為無理由而予以判決駁回(最高法 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246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二、次按民法第186條就公務員執行職務之侵權責任,已有特別 規定,要無適用同法第184條關於一般侵權行為規定之餘地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751號號判決意旨參照)。再按 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致第三人受損 害者,負賠償責任。其因過失者,以被害人不能依他項方法 受賠償時為限,負其責任。前項情形,如被害人得依法律上 之救濟方法,除去其損害,而因故意或過失不為之者,公務 員不負賠償責任,民法第186條固有明文。惟按有審判或追 訴職務之公務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就其參 與審判或追訴案件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者,適用 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賠償法第13條亦有明文。且該法第13 條係針對審判及追訴職務之特性,而規定有審判或追訴職務 之公務員僅於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者,始負國家賠 償責任,此係維護審判獨立及追訴不受外界干擾所必要。則 當事人倘主張有審判或追訴職務之公務員因執行職務故意侵 害人民自由或權利,縱不循國家賠償程序請求賠償,而依民 法規定對於公務員個人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基於同 一理由,自應就該公務員之損害賠償責任與國家賠償責任立 於同一標準,即以該具審判或追訴職務之公務員犯職務上之 罪經有罪判決確定,始得對其請求損害賠償(最高法院103 年度台上字第1796號、107年度台上字第1129號裁定要旨參 照)。   三、原告主張:被告為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偵辦110 年度偵字第602、603號案件(下稱系爭偵查案件)時,非法 向蔡英文論文門團隊取得西元(下同)1990年4月9日倫敦大 學G F Robert信函充作東吳大學於民國108年9月24日函復附 件之一,並將之編為第156頁,再將原編為第149頁之東吳大 學函復資料挪為第151頁,以手寫第149頁替換成1984年2月8 日倫敦大學G F Robert信函,被告所為係偽造、變造或湮滅 證據之刑事犯罪行為,侵害原告人格權及名譽權,致原告精 神上受有重大損害,且被告所為非屬檢察官職權上所為偵查 行為範疇,自無國家賠償法第13條及民法第186條規定之適 用。爰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第195條第1項規定,提起本訴 。並聲明:㈠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20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㈡被 告應負擔費用,將事實審最終判決之判決理由,依法院所擷 取判決理由中之文字如附件,登載在中國時報、聯合報、自 由時報全國版頭版各一日,字體及間距按各報通常之表現方 式為之;㈢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四、經查,被告為系爭偵查案件之承辦檢察官,乃職司追訴職務 之公務員,關於偵查中之訴訟指揮行為,係屬其執行職務之 範圍,則依前開法條及說明,為維護審判獨立及追訴不受外 界干擾,原告縱依民法第184條第1項及第195條第1項規定主 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責任,仍應與國家賠償法第13條為相同 標準,即以被告因執行職務侵害原告之自由或權利,且就被 告追訴案件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者,始負損害賠 償責任。然綜觀原告所提民事起訴狀內容,均未提及被告追 訴系爭偵查案件有犯職務上之罪並經判決有罪確定之相關事 實、理由及證據,縱暫認原告主張之事實為真,惟依原告主 張之事實及訴訟標的法律關係,其請求之法律構成要件即已 不備,顯然不能獲得勝訴之判決,即不符一貫性審查要件, 在法律上顯無理由。爰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2項但書規定 ,裁定命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正如主文所示事項 ,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民事第八庭  法 官 陳威帆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黃文芳

2025-02-03

TPDV-113-訴更一-5-20250203-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法官迴避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84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王仁傑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偽造文書等案件(本院111年度上訴字第406 9號),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王仁傑(下稱聲請人)為本院 111年度上訴字第4069號偽造文書等案件(下稱本案)之被 告,本案之原審判決為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0年訴緝字第70 號判決,該原審判決理由有以本院另案107年上易字第307號 判決理由為依據,否認告訴人王興華積欠證人王育坤款項事 實,可見本案與107年上易字第307號案件就上開事實有高度 重疊;本案告訴人王興華亦有提起不當得利之訴,即臺灣桃 園地方法院中壢簡易庭(下稱中壢簡易庭)112年壢簡字第8 44號案件。本案審判長法官曾淑華曾有函請中壢簡易庭調閱 上開另案卷證,經中壢簡易庭以該案卷已遭他案調取,使本 案未能調取該案卷,聲請人為確認告訴人王興華積欠證人王 育坤款項之相關事實,仍再次向審判長法官曾淑華聲請調閱 上開中壢簡易庭之另案卷證,然審判長法官曾淑華卻至今未 再調取該卷,已可證明,審判長法官曾淑華就告訴人王興華 積欠證人王育坤款項之事實,有蓄意閃避積極事證調取之嫌 ,以免該事實推翻本案及曾承辦之本院107年上易字第307號 判決,故依法聲請迴避等語。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17條、笫18條之規定,當事人聲請法官迴避 ,以法官有自行迴避之情形而不自行迴避,或有具體事實足 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之情形為限。所謂偏頗之虞,係指 法官與訴訟關係人具有故舊恩怨等關係,其審判恐有不公平 者而言。亦即以一般通常之人所具有之合理觀點,對於該承 辦法官能否為公平之裁判,均足產生懷疑,且此種懷疑之發 生,存有其安全客觀之原因,而非僅出諸當事人自己主觀之 判斷者,始足當之。且法院本其訴訟指揮之職權行使,對於 當事人之主張、聲請,在無礙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之前提下 ,本得審酌相關請求而為訴訟之進行,故當事人不得僅憑該 訴訟指揮有利不利之情形,主張將受不公平裁判,進而主張 法院有偏頗之虞,聲請法官迴避。是若只對於法官之指揮訴 訟,或調查證據之方法,有所不滿,不能指為有偏頗之虞(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610號、108年度台聲字第198號 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聲請人被訴本案偽造文書等案件,前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1 10年度訴緝字第70號判處罪刑,聲請人不服,提起上訴,現 由本院以111年度上訴字第4069號案件(即本案)審理中, 此有卷附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稽。聲請意旨主張本案審判 長法官未依聲請人之聲請調取另案卷證,就告訴人王興華積 欠證人王育坤款項之事實,有蓄意閃避積極事證調取之嫌等 語,係就審判長法官所為調查證據之處分不服,並據此認定 審判長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而依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 2款之規定聲請迴避。然當事人聲請之證據,由法院依案件 之內容及既有之證據加以審酌,如事證明確,無調查之必要 ,法院即得駁回當事人之聲請,並非法院未准許當事人調查 證據之聲請,即謂有偏頗之虞,聲請人之主張並無客觀上之 具體事實足佐,尚不足以構成一般通常之人所具有之合理觀 點,亦與聲請法官迴避之要件不合。此外,復無證據足認聲 請人與本案審判長法官及該合議庭法官之間,有何親誼故舊 、恩怨情事,自難僅以審判長法官未予調閱卷證,遽為足以 對其等能否為公平裁判產生懷疑之具體事由,聲請人之聲請 亦與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之要件不符。  ㈡至聲請人主張審判長法官係為免推翻其曾承辦之本院107年上 易字第307號案件所為事實認定云云,惟法官就本案當事人 於不同之前案中所為事實認定或所持法律見解,縱不利於本 案當事人,然既非同一案件,且不同個案,常因訴訟進行之 諸多因素及卷存所得調查事證之不同,致法官行使採證認事 職權後形成不同之心證,是法官於他案對與本案同一當事人 有關事實、法律上之判斷,客觀上亦不必然對本案形成預斷 ,尚難認有礙本案當事人審級利益之保障,當事人不能僅因 一己預想將受不利之裁判,遽指本案會有發生不公平裁判或 偏頗之虞。本件聲請人所指「前案」與「本案」之被訴事實 並非同一,依法即應依各該案件之卷證資料分別形成心證, 縱使承審法官、審判長法官或合議庭同一,亦不受「前案」 採證認事職權行使結果之拘束,尚難遽認承審法官、審判長 法官會對本案形成預斷而有偏頗之虞。 四、綜上所述,本件聲請意旨核與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聲請 迴避之事由不符,其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施育傑                    法 官 魏俊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李頤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PHM-114-聲-184-20250124-1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法官迴避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3號 聲 請 人 張全 張俊鋒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民國113年度上易字第331號確認派下權存在事 件,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本院民國113年度上易字第331號確認派下權 存在事件之審判長楊熾光、受命法官廖穗蓁、陪席法官郭妙 俐,曾被民眾抗議涉及司法關說、判決亦遭非議;其等於審 理本案時,利用職權不當掌控開庭進度,促使案件辯論終結 ;曲解聲請人律師陳述之意旨,致筆錄內容記載不實;預先 設計問題,誘導聲請人作出不利之陳述;主動替對造舖陳對 其有利之證據;對聲請人請求調查證據置之不理,拒不再開 言詞辯論等,足認其等執行職務已有偏頗之虞,爰依民事訴 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規定,聲請合議庭全體法官迴避等語 。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所謂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 虞,係指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 一造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上足疑其為 不公平之審判者而言。若僅憑當事人之主觀臆測,或不滿意 法官進行訴訟遲緩、不就當事人聲明之證據為調查,或認法 官行使闡明權、指揮訴訟失當,則不得謂其有偏頗之虞(最 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第450號裁定參照)。本件聲請人並未 證明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 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其聲請迴避之事由,均屬法官進行訴 訟指揮之權限,參照上開說明,難認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 虞。 三、又當事人如已就該訴訟有所聲明或為陳述後,不得依前項第 2款聲請法官迴避,但迴避之原因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者, 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亦有明定。查,本件訴 訟係於114年1月8日言詞辯論終結,有書記官辦案進行簿在 卷可稽(見本院卷第26頁),惟聲請人係於言詞辯論終結後之 同年月20日始具狀聲請法官迴避(見聲請狀上之本院收狀章) ,其等既已就該訴訟有所聲明或為陳述,且未證明迴避之原 因發生在後或知悉在後,參照上開說明,亦不得據此聲請法 官迴避。 四、末按法官被聲請迴避者,在該聲請事件終結前,應停止訴訟 程序,但其聲請因違背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或第34條 第1項或第2項之規定,或顯係意圖延滯訴訟而為者,不在此 限,同法第37條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聲請人聲請法官迴避 ,既有違反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2項之情事,則承審法官未 停止訴訟程序,仍如期於114年1月22日進行宣判(按:判決 結果係宣告聲請人勝訴),亦無不合,附此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陳得利                   法 官 廖欣儀                   法 官 高英賓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書記官 吳伊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2025-01-24

TCHV-114-聲-23-20250124-1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請迴避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68號 聲 請 人 井勝宏 上列聲請人因與陳俐臻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113年度簡上 字第363號),聲請法官迴避,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陳俐臻間因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 以113年度簡上字第363號案審理中。於民國113年11月7日上 午10時50分準備程序,陳俐臻本人未到,而是由蔡頤奕律師 以訴訟代理人身分出庭。然觀蔡頤奕律師於當日之準備程序 筆錄(下稱準備程序筆錄)上簽名潦草,難以辨認,與陳俐 臻警詢時之陪偵律師蔡頤奕於警詢筆錄(本院桃園簡易庭11 3年度桃簡字第442號卷第181至183頁)上之簽名相較差如雲 泥,當日受命法官稱會將蔡頤奕載明於筆錄,卻未如此,筆 錄中完全看不到繕打「蔡頤奕」字樣,聲請人懷疑當日出庭 之對造訴訟代理人為假律師,且筆錄記載疑似抄襲「蔡頤奕 」律師提供之模板。又聲請人提起本件上訴,旨在「原判決 廢棄」,但該聲明卻在準備程序筆錄中遭刪除,另聲請人係 陳述「原告未徵得同意,將蒐集到被告的陳情、表達意見、 或申訴相關個資,不僅未予逕復,擅自拿去地檢署提告,變 相牟取私利,這樣子的行為是不對的」等語,惟準備程序筆 錄卻於其後增加記載「所以被上訴人的附帶上訴沒有理由」 等語。聲請人非法律人,對於法律專業詞彙不能琅琅上口, 而聲請人於準備程序筆錄中之陳述,卻遭恣意剪貼、掐頭去 尾、移花接木,對聲請人極為不利,並讓聲請人感到害怕恐 懼。況且自稱為蔡頤奕律師之人於準備程序期日庭呈之書狀 繕本,聲請人尚未閱覽完畢卻要求聲請人簽收,聲請人推測 此部分內容日後將成為法官作成判決書之依據,且受命法官 當下亦未告知何謂「被上訴人的附帶上訴」,聲請人既不知 悉附帶上訴之意,遑論能陳述「所以被上訴人的附帶上訴沒 有理由」,準備程序筆錄藏詐而陷聲請人於危險之中。甚至 聲請人請求具體調查及釐清本案關鍵之爭點,履勘「傑仕堡 社區管理委員會」管理使用中之「BOT汙水處理馬達設備二 套」之情況,以及迅速傳喚相關證人即承包商毛畯平、施工 商翁齊鉦、案發時之總幹事顏武常、遠東水電負責人林鴻喜 、傑仕堡社區管理委員會副主委趙倫瑋、住戶鄭書豐等人作 證,受命法官卻置若罔聞,足認法官執行職務有不公正的可 能。聲請人於113年11月29日細繹筆錄內容,方知上開縱容 偏袒之情,為此,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 (聲請人誤引刑事訴訟法第18條第2款之規定),聲請林靜 梅法官迴避等語。 二、按法官有民事訴訟法第32條所定以外之情形,足認其執行職 務有偏頗之虞者,得聲請法官迴避,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 項第2款定有明文。此種迴避原因,依同法第34條第2項、第 284條之規定,應提出能即時調查之證據以釋明之。而所謂 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者,係指法官於訴訟之結果有利害關係 或於當事人有親交嫌怨等客觀事實,足使人疑其為不公平之 審判者而言。若當事人認法官行使闡明權或指揮訴訟、筆錄 記載,或就聲明之證據是否調查等相類情形,與其意見相左 ,主觀上疑有偏頗之虞者,不得謂法官有偏頗之虞,自不得 據為聲請迴避之原因(最高法院69年台抗字第457號判例意 旨、109年台聲字第2528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本院調取上開事件卷宗查閱,準備程序筆錄有關聲請人陳 述上訴聲明係記載「一、原判決廢棄。(下略)」(113年 度簡上字第363號卷第55頁第25行),聲請意旨以該部分上 訴聲明在準備程序筆錄中遭刪除云云,應有誤認。聲請人復 質以受命法官未盡闡明之能事而於系爭準備程序筆錄增加記 載「所以被上訴人的附帶上訴沒有理由」語句,以及當庭書 狀交換簽收程序不當、證據未予調查等節,其中有關筆錄記 載部分,該句意指聲請人認為陳俐臻附帶上訴請求聲請人應 予賠償一事無理由,與聲請人於原審乃至上訴審時答辯本意 相符,另有關當庭交換書狀及聲請調查證據部分,俱屬法官 審理案件時指揮訴訟程序職權行使之範疇,況該次庭期結束 時受命法官諭知改期續行準備程序,準備程序既尚未終結, 自不生因當庭交換書狀而未及提出主張、調查證據之情形, 且本件改期進行準備程序,聲請人所聲請調查之證據尚未准 駁,聲請人上開所指事項,不足據為法官執行職務有何偏頗 之虞。末聲請人以蔡頤奕律師簽名字跡潦草而疑其身分並指 摘受命法官之訴訟指揮筆錄記載不當云云,惟蔡頤奕律師已 提出受陳俐臻委任之委任狀附卷可憑(同上卷第43頁),依 法就受委任之事件有為一切訴訟行為之權,且上訴審程序中 陳俐臻委任之訴訟代理人目前僅蔡頤奕律師,準備程序筆錄 以被上訴人訴訟代理人稱之並無疑義。是以聲請人依憑主觀 臆測認法官偏頗,未具體釋明受命法官對訴訟結果有何特別 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間有何密切之交誼、嫌怨,揆諸首揭 說明,其聲請法官迴避難認有據,不予准許。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 法 官 魏于傑                 法 官 呂如琦                 法 官 許曉微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台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董士熙

2025-01-23

TYDV-113-聲-268-20250123-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