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鄧德倩

共找到 99 筆結果(第 61-7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陳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訴字第437號 原 告 高銀鍵 被 告 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 代 表 人 黃國峰 訴訟代理人 王柏棠 詹宏偉 劉燕穎 上列當事人間陳情事件,原告不服新北市政府中華民國112年2月 24日第1119031422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4條第1項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之違 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經依訴願法 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或提起訴願逾3個月不為決定,或 延長訴願決定期間逾2個月不為決定者,得向行政法院提起 撤銷訴訟。」是人民認為行政處分違法侵害其權利或法律上 之利益者,固得向行政法院提起撤銷訴訟,但須以行政處分 存在為前提,且應先依訴願法提起訴願。而所謂行政處分, 依訴願法第3條第1項及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規定,指中 央或地方行政機關就公法上具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 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單方行政行為而言。若對 非行政處分之觀念通知性質函文提起撤銷訴訟,與行政訴訟 法第4條規定之訴訟要件不合,又不能補正,應依行政訴訟 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裁定駁回其訴。 二、原告經營樂泰養生館,將址設新北市○○區○○路000巷0○0號1 樓建物,作為性交易服務場所使用,前經被告以違反都市計 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第15條第1項第11款有關之土地使用分 區管制規定、都市計畫法第79條及第80條規定,以民國103 年1月2日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10 3年3月10日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併附同文號處分書分 別裁處新臺幣(下同)6萬、12萬元及依法停止供水、供電 (見本院卷第63頁至第66頁、第69頁至第72頁,下合稱原處 分),原告提起訴願,前者經新北市政府103年4月22日第10 39130119號訴願決定書駁回;後者因逾法定期間提起訴願, 經新北市政府103年6月9日第1039070665號訴願決定書不受 理(見訴願卷第74頁至第84頁)。原告對前揭訴願決定併同 提起行政訴訟,因逾法定期間,經本院103年8月20日103年 度訴字第1063號裁定駁回原告之訴,原告不服提起抗告,經 最高行政法院103年10月30日103年度裁字第1521號裁定抗告 駁回。原告另訴請確認原處分無效,經本院104年6月17日10 4年度訴字第554號裁定駁回原告之訴(見本院卷第129頁至 第134頁),原處分已確定。被告就上開罰款部分,於103年 及104年間多次移請法務部行政執行署新北分署辦理行政強 制執行,因原告無所得或財產可供執行,逕行發給執行憑證 (本院卷第75至86頁),其後因債權期限即將屆滿,被告再 以111年10月3日新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檢送執行憑證 再移請執行(本院卷第87至90頁)。嗣原告於111年11月17 日提出陳情,表示其當時所涉刑事案件經不起訴處分確定, 事隔多年,為何再開罰等語(見本院卷第33頁),經被告以 111年12月8日新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原告(見本院 卷第91頁至第93頁,下稱系爭函),原告對之不服提起訴願 ,經決定不受理(見本院卷第17頁至第19頁),原告依序提 起行政訴訟,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系爭函。 三、經查,原告於111年11月17日陳情書稱以:「本人收到111年 10月份法務部行政執行署公文,說本人因103年有未執行案 件,因貴單位重發文來執行這案子,……本案件再不起訴確定 經八至九年……為何又在111年10月再開罰理由何在,請以公 文回函」等語(見本院卷第33頁),相對人乃以系爭函回復 原告略以:「主旨:有關臺端陳為妨礙風化經維持判決不起 訴,仍經本局依都市計畫法第79條第2項移送強制執行一案 ,詳如說明,請查照。說明:一、依臺端111年11月17日親 送陳情書、本局111年10月3日新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 辦理。……四、另臺端於104年6月12日陳情書檢附103年10月2 9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103年度 偵字第2383號)(略以):「上列被告因妨害風化案件,業經 偵查終結,認應為不起訴處分,茲敘述理由如下:...三、. ..(二)...綜上所述,本件既查無證據證明被告所經營之 上開『樂泰養生館』,有員工與顧客在内為性交、猥褻之性交 易,即無從佐證被告有何媒介性交、猥褻以營利之犯行。.. .。」,陳請本局撤銷旨揭處分,惟本案警察局針對該場所 已多次取締色情在案,且依行政罰法第26條規定(略以): 「一、一行為同時觸犯刑事法律及違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者 ,依刑事法律處罰之…二、前項行為如經不起訴處分…得依違 反行政法上義務規定裁處之。…」,爰本案之行政處分應予 維持不變。五、另本局111年10月3日新北城開字第00000000 00號函再移送臺端行政執行案件,按法務部104年8月28日行 執法字第00000000000號行政函釋要旨(略以):「…已於行 政處分確定日起,5年内移送行政執行,並取得執行憑證者 ,因執行憑證既不生執行程序終結效果,移送機關即得自處 分確定之日起算之10年執行期間屆滿前,再移送分署繼續執 行。」,查本局分別於103年4月2日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 號函、103年6月5日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及104年10月 14日新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移請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辦 理行政強制執行並取得執行憑證,爰本局依前開行政函釋續 以111年10月3日新北城開字第0000000000號函移請法務部行 政執行署新北分署辦理行政強制執行,尚無疑義。」等語( 見本院卷第91至93頁)。觀諸系爭函內容,旨在說明將債權 憑證移送執行之事實並回覆原告之陳情,核其內容為單純事 實敘述或理由說明之觀念通知,並非對原告發生規制效力之 行政處分。原告以之為標的訴請撤銷,依上開規定及說明, 於法未合,其訴自應予駁回。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4-12-04

TPBA-112-訴-437-20241204-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不當勞動行為爭議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訴字第35號 原 告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高雄營運處企業工會 代 表 人 陳文瑞 訴訟代理人 陳旻沂律師 複 代理 人 吳艾黎律師 被 告 勞動部 代 表 人 洪申翰 訴訟代理人 劉師婷 律師 王俐涵 律師 參 加 人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簡志誠 訴訟代理人 張玉希律師 輔助參加人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 代 表 人 洪秀龍 上列當事人間不當勞動行為爭議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應輔助參加本件被告之訴訟。   理 由 一、本件原告起訴後,參加人代表人由謝繼茂變更為郭水義,繼 變更為簡志誠,茲據變更後之代表人郭水義、簡志誠分別具 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第261、397頁),核無不合,應予   准許。 二、按「(第1項)行政法院認其他行政機關有輔助一造之必要 者,得命其參加訴訟。(第2項)前項行政機關或有利害關 係之第三人亦得聲請參加。」行政訴訟法第44條定有明文。 三、原告為參加人及所屬各機構對應工會之一(計有1個事業型 企業工會【即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企業工會(下稱中華電 信企業工會),下設各分會對應參加人所轄各機構】、13個 廠場型企業工會【其中分公司對應之企業工會計7個,營運 處對應之工會含原告在內計6個】及1個關係企業工會)。原 告以參加人於民國111年6月底派任所屬高雄營運處從業人員 考核之考核委員時,僅通知中華電信企業工會高雄分會、高 雄市分會及金門分會,並未通知原告,亦未派任原告之幹部 或會員擔任考核委員,復無推派原告參與參加人總公司體育 活動小組,及未發放危險工作津貼,認參加人前開行為構成 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於111年3月11日 向被告申請不當勞動行為裁決,請求⒈確認參加人於111年6 月底派任參加人高雄營運處從業人員考核之考核委員時,只 通知中華電信企業工會高雄分會、高雄市分會及金門分會, 未通知原告,亦未派任原告之幹部或會員擔任考核委員之行 為,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⒉確認 參加人未依與原告間之團體協約第34條及第35條發放危險工 作津貼、推派原告參與參加人與中華電信企業工會體育活動 小組之行為,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   。⒊參加人應同意原告推派出任參加人高雄營運處從業人員 考核之考核委員代表,以及參加人應同意原告推派代表參與 參加人總公司之體育活動小組。經被告以111年10月28日111 年勞裁字第10號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決定(下稱原裁決)原告 裁決申請駁回。原告不服原裁決,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並 聲明:⒈原裁決關於駁回原告就後開二項(考核委員、發放危 險工作津貼)因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規定所生爭議之裁 決申請,應予撤銷。⒉被告應作成「確認參加人於111年6月 底派任參加人高雄營運處從業人員考核之考核委員時,只通 知中華電信工會高雄分會、高雄市分會及金門分會,未通知 原告,亦未派任原告之幹部或會員擔任考核委員之行為,構 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勞動行為」之裁決決定   。⒊被告應作成「確認參加人未依與原告間之團體協約第35 條發放危險工作津貼,構成工會法第35條第1項第5款之不當 勞動行為」之裁決決定。⒋被告應作成「參加人應同意原告 推派出任參加人高雄營運處從業人員考核之考核委員代表」 之裁決決定。 四、經查,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從業人員考核要點第9條規定 :「各機構應組織考核委員會,考核委員置委員9人或15人 ,其中3分之1委由本機構員工所隸屬之工會分會推薦……」本 件事涉應由何工會推薦員工擔任考核委員之爭議,應由中華 電信企業工會說明並提供適切資料,有助於本件訴訟程序之 進行,故本院認有命中華電信企業工會輔助參加本件訴訟之 必要,爰依首揭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鄧德倩 法 官 魏式瑜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林俞文

2024-11-29

TPBA-112-訴-35-20241129-2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非常上訴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訴字第1196號 原 告 蕭銘均 被 告 最高檢察署 代 表 人 邢泰釗 上列當事人間因聲請非常上訴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條規定:「公法上之爭議,除法律別有規 定外,得依本法提起行政訴訟。」同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 規定:「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 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 正:一、訴訟事件不屬行政訴訟審判權,不能依法移送。」 二、原告因證券交易法案件,前經臺灣高等法院民國112年3月30 日109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16號刑事判決後,並經最高法院1 12年8月16日112年度台上字第2983號刑事判決駁回上訴(下 合稱系爭刑事確定判決),原告向被告請求提起非常上訴, 經被告依序以113年2月27日台秋113非313字第00000000000 號、113年3月15日台秋113非431字第00000000000號、113年 4月23日台收113非545字第00000000000號、113年5月10日台 收113非687字第00000000000號、113年6月21日台愛113非99 7字第00000000000號等函回復與非常上訴要件不合,原告不 服向法務部提起訴願,遭法務部訴願審議委員會113年9月9 日法訴字第00000000000號訴願決定書為不受理。 三、原告主張:原告於臺灣高等法院前揭刑事判決後,委由辯護 人提起上訴,辯護人違背職務未遞送任何一份上訴理由狀至 臺灣高等法院,臺灣高等法院竟誤以為上訴合法,所以未裁 定駁回且逕送最高法院進行審理,由最高法院發現上訴程序 不合法而駁回原告上訴,使原告喪失救濟權利,原告案件未 經法院第三審實際審理,無人判斷原審判決用法認事是否合 法,被告多次快速否准原告請求非常上訴,其否准處分罹有 諸多判斷瑕疵之違法,乃提起課予義務訴訟,請求將訴願決 定撤銷,並請判命被告就原告申請系爭刑事確定判決應提起 非常上訴之行政處分。 四、查刑事案件雖涉及公法,然刑事訴訟法對於刑事案件之偵查 、起訴、裁判等程序及救濟方法,均另有規定。是關於刑事 案件,係法律別有規定者,如有爭議,應依刑事訴訟法規定 辦理,此屬行政訴訟法第2條之除外情形,不得提起行政訴 訟(最高行政法院95年度裁字第1588號裁定意旨參照)。依 刑事訴訟法第441條規定:「判決確定後,發見該案件之審 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 常上訴。」是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就審判違背法令之刑 事確定判決,得提起非常上訴,乃專屬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 總長之職權,其目的在於統一法令之適用,並糾正確定案件 審判違背法令之情事,屬廣義司法權之行使,自與一般行政 行為有別。原告對於系爭刑事確定判決請求被告提起非常上 訴,經被告以上開函文回覆與提起非常上訴之要件不合,依 上說明,原告不得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救濟,訴願決定不予受 理,尚無不合,原告復對之提起行政訴訟,其起訴欠缺訴訟 要件且不能補正,應予駁回。 五、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 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4-11-29

TPBA-113-訴-1196-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聲請迴避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聲字第85號 抗 告 人 林睿駿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銓敘部等間聲請迴避事件,對於中華民國 113年9月30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聲字第85號裁定,提 起抗告。查本件抗告有下述不合程式事項,爰裁定命抗告人於收 受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逾期不補繳及補正者,即駁回抗告 ,特此裁定: 一、查本件抗告,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4規定,應徵收裁判費 新臺幣1,000元,未據抗告人繳納,茲限抗告人於收受本裁 定送達後7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抗告。 二、次按「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 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三、向最高行政法院提起之 事件。四、適用通常訴訟程序或都市計畫審查程序之再審事 件。……。」「第一項情形,符合下列各款之一者,當事人得 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 、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 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二、稅務行政 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 二項第一款規定之資格。三、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 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二項第二款規定之資 格。」「第一項各款事件,非律師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本 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 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 二、符合前條第二項第一款、第二款或第三款規定。」依民 國112年8月15日修正施行後之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 第3項、第4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前揭條文第3項及第4項情形 ,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抗告人未依第1、3、4項 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高等行政法院應定期先命補正,逾期 未補正,亦未依訴訟救助之規定聲請行政法院為之選任律師 為其訴訟代理人者,高等行政法院應以抗告不合法裁定駁回 之。本件抗告人對於首開本院裁定提起抗告,未依前揭規定 提出委任律師或前述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亦應遵期 補正並提出委任狀。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4-11-29

TPBA-113-聲-85-20241129-2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245號 上 訴 人 黃泰焜 被 上訴 人 臺南市政府交通局 代 表 人 王銘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6月28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1779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242條規定:「對於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同法第243條第1項規定:「 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又判決同法 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上 開規定,依同法第263條之5規定,於高等行政法院上訴審程 序準用之。故當事人對於高等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之判 決提起上訴,依第243條第1項或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 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表明原判決所違 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 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該 解釋或判決之字號或其內容。其上訴狀或理由書,亦均應揭 示合於該條第1項或第2項各款之事實。如未依上述方法表明 者,即難認為已對原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 為不合法。 二、上訴人於民國111年5月31日10時26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 -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行經臺北市北投區石 牌路二段與振興街口處,經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下 稱舉發機關)交通分隊員警於111年7月1日開立掌電字第A01 ZJ7300號、第A01ZJ7301號舉發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 單,舉發其「倒車時不注意其他車輛或行人」、「汽車駕駛 人駕駛汽車肇事,無人受傷或死亡而未依規定處置逃逸」之 違規行為。嗣被上訴人於112年9月6日開立南市交裁字第000 000000000號及第78-A01ZJ7301號裁決書,分別依道路交通 管理處罰條例第50條第2款、第62條第1項、第24條第1項規 定,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900元,以及罰鍰3000 元、吊扣駕駛執照3個月,並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下合 稱原處分)。上訴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 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1779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後, 再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被上訴人裁決前未給予上訴人陳述意見之機 會。上訴人與車牌號碼000-0000號營業小客車(下稱B車) 駕駛人吳南洲當場已和解,上訴人高度懷疑員警事先設定上 訴人肇事逃逸,再來猜測證據,否則不會只節錄吳南洲攔車 的片段,刻意忽略完整的對話及處理過程。原判決指稱肇事 逃逸之人動機甚多,與車輛有無保險無必然關聯,也有先射 箭再畫靶的迷思,一直有保險的人,不用花費任何費用就可 以完成事故處理,後來也證明確實妥善處理,並無肇事逃逸 之動機,何須逃逸造成處罰。本件沒有任何實際碰撞的影像 證據,上訴人多次申請調閱完整的行車紀錄器內容提供法院 釐清判斷,警方僅提供幾張照片搪塞法院,警方利用行車紀 錄器所錄製聲音和頓挫感,而非實際的影像證據來臆測上訴 人知情發生事故及肇事逃逸等語。 四、本院查:   原判決依舉發通知單、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北投分局112年3月 16日北市警投分交字第1123014053號函、疑似道路交通事故 肇事逃逸追查表、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臺北市政府警察局 交通警察大隊道路交通事故初步分析研判表、臺北市政府警 察局A3類道路交通事故調查紀錄表、汽車駕駛人基本資料、 汽車車籍查詢、車損照片等證據資料,以及當庭勘驗被上訴 人提出系爭車輛行車記錄器向前拍攝鏡頭影像,認定上訴人 於上揭時、地駕車確有駕駛汽車肇事致人受傷而逃逸之違規 行為,並論明:依勘驗結果,於勘驗畫面時間10:26:30, 可看出畫面有明顯震動、頓挫之情形,於勘驗於畫面時間10 :26:33(見原審卷第129至130頁),系爭車輛駕駛口出不 雅詞句(台語)後繼續向前行駛,上訴人於系爭車輛與B車 發生碰撞後,隨即口出不雅詞句,無法排除上訴人係因察覺 到車輛倒車時發生碰撞所為之情緒表達,再由卷附系爭車輛 與B車之車損照片(見原審卷第145至157頁),可以看出系 爭車輛之後保險桿及B車左後車身於碰撞後均遺留有明顯、 大片面積之刮痕,可見當時碰撞力道並非輕微,則上訴人於 倒車時碰撞B車之左後車身,應可輕易察覺知悉,上訴人藉 由清晰可聽聞之倒車警示音及警示音後隨即產生之車身晃動 ,應可預見系爭車輛倒車時,極可能已與其他車輛或物品發 生碰撞而肇事,惟上訴人仍逕自駕車駛離,確有前述違規行 為無訛。而上訴人於事發當時主觀上認知如何,非車外B車 駕駛人所得知悉,上訴人提出B車駕駛人吳南洲書面聲明上 訴人不知情部分並無助益,與車輛有無保險無必然關連性等 情。上訴意旨雖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由,惟核其上訴理由, 僅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為不當,並 就原審已論斷者,泛言違背法令,而非具體說明原判決有何 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之情形,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 其內容,及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事實, 難認對原判決之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規定及說 明,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五、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後段準用第23 7條之8第1項規定即明。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上 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六、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237條之8 第1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4-11-29

TPBA-113-交上-245-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司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訴字第682號 原 告 謝清彥 現於法務部矯正署臺東監獄執行 中 上列原告因司法事件提起行政訴訟,經中華民國112年5月1日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簡字第68號行政訴訟裁定移送前來,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前段、第107條第1項第10款分別 規定:「起訴,按件徵收裁判費新臺幣四千元。……」「原告 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情形可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 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 二、查原告起訴未繳納裁判費新臺幣(下同)4千元並聲請訴訟 救助,經本院民國112年6月26日112年度救字第134號裁定駁 回其訴訟救助之聲請,原告就該訴訟救助裁定提起抗告並聲 請訴訟救助,關於聲請訴訟救助及選任訴訟代理人部分,經 最高行政法院112年11月23日112年度聲字第543號裁定駁回 聲請,關於本院上開訴訟救助裁定提起抗告部分,經最高行 政法院113年1月25日112年度抗字第307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 (見本院尾卷)。嗣本院審判長於113年9月18日裁定命原告 於收受裁定送達之日起7日內補正裁判費,該裁定於同年10 月4日合法送達原告,有送達回執及法務部矯正署臺東監獄 簡復表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29至31頁),原告迄今未補正 前開事項,有繳費狀況查詢清單、臨櫃繳費查詢清單、答詢 表及收文明細表在卷可憑(見本院卷第35至45頁),其訴顯難 認為合法,應予駁回。 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4-11-29

TPBA-112-訴-682-20241129-1

交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交上再字第25號 聲 請 人 李裕民 相 對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聲請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6月28日 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上字第125號裁定,聲請再審,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規定:「有下列各款情形之 一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但當事人 已依上訴主張其事由經判決為無理由,或知其事由而不為上 訴主張者,不在此限:一、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而所謂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者,係指確定裁判所適用之法規與該案應適 用之現行法規相違背或與司法院現尚有效之大法官解釋、憲 法法庭裁判有所牴觸者而言,至於事實之認定或法律上見解 之歧異,對之縱有爭執,要難謂為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而據為 再審之理由。 二、聲請人所有之車號000-0000號自用小客車(下稱系爭車輛) 於民國111年3月21日凌晨1時30分許,在國道一號南向44.3 公里處,經內政部警政署國道公路警察局第一公路警察大隊 認有行車速度超過規定之最高時速60公里(處車主)之違規 行為,遂製單舉發,並移送相對人處理。嗣相對人依道路交 通管理處罰條例(下稱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規定,以112 年7月27日北市裁催字第22-ZAB203069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 事件裁決書裁處聲請人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聲請人不服, 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1551 號判決(下稱112交1551號判決)駁回其訴後,提起上訴,經 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上字第125號裁定(下稱原確 定裁定)駁回上訴確定。聲請人猶未甘服,遂對原確定裁定 聲請再審。 三、聲請意旨略以:  ㈠觀之聲請人於113年4月17日所提上訴理由狀(本院卷第21-30 頁)內容可知,聲請人對於112交1551號判決之認事用法均有 違誤,即以該判決違背法令為由提起上訴,非如原確定裁定 所稱未對112交1551號判決之違背法令為具體之指摘,原確 定裁定顯有適用法規錯誤(包括消極不適用法規等情形)。且 原確定裁定故意疏略聲請人之上訴理由狀已表明112交1551 號判決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含事實及證據並法律之適 用等),僅簡略記載聲請人之上訴理由(見原確定裁定第2 頁第16行至25行),原確定裁定此舉殊有欲蓋彌彰之情。  ㈡有關112交1551號判決實體部分違背法令,聲請人於上訴理由 狀之上訴理由分為壹、程序部分,貳、實體部分之違背法令 。關於112交1551號判決程序部分違背行政訴訟法第59條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第1項規定致妨害聲請人憲法上所保障 之訴訟權及財產權,業經聲請人於上訴理由狀第1頁第12行 至第2頁第18行詳予論證敘明,原確定裁定對於聲請人此項 具體指摘112交1551號判決不適用法則之違背法令,且影響 於裁判結果之論旨,俱無片言隻語說明,對聲請人殊不公平 甚明!又聲請人於上訴理由貳、一、載明112交1551號判決 違背司法院釋字第275號解釋及行政訴訟法第176條準用民事 訴訟法第281條規定;二、載明112交1551號判決違背舉證責 任分配法則相關法律規定及行政法院75年判字第309號判例 及最高法院96年台上字第1131號判決要旨;三、具體指明11 2交1551號判決認事用法均有違誤之事證及完全偏袒相對人 ;四、分成四點具體論述112交1551號判決認事用法及採證 均屬違背法令及經驗法則、論理法則並違背上開大法官解釋 意旨及判例、判決、法律等規定之情形,凡此俱見原確定裁 定之認事用法顯屬違誤,當非所謂終審(確定)裁判應有之作 法至明。原確定裁定顯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聲請再審理由 ,且因其對於聲請人並無不合法上訴情形誤為上訴不合法   ,致聲請人之上訴理由及112交1551號判決認事用法違誤均 未受實質審理,爰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規定, 聲請本件再審等語。 四、經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交1551號判決認為處罰條例 第43條第4項關於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之規定,係以汽車所有 人為裁處對象,且就聲請人為系爭車輛之所有人,應負有管 理駕駛人或僱用之從業人員不得違反相關交通法規之注意義 務,以避免其危險駕駛行為之發生。因本件難認聲請人已善 盡其選任監督及擔保系爭車輛之駕駛人駕駛行為合於交通管 理規範之義務,自不得主張免罰等情,已詳述其認定事實所 憑之證據及得心證之理由。嗣聲請人不服該判決上訴,表示 其於違規時間不在臺灣,無法知悉何人因何或如何駕車超速 違規及交通違規事實的發生,且從未將系爭車輛出借他人, 自無故意或過失,並欠缺期待可能性,對聲請人裁處,顯然 違背證據法則、論理及經驗法則等語。經原確定裁定以聲請 人所陳上訴理由,係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 指摘為不當,並就原審已論斷者泛言違背法令,難認對本院 地方行政訴訟庭112交1551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 指摘,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而裁定駁回聲請人之上訴,業已 論斷甚明。聲請人謂其已具體表明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 交1551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無非係其一己之歧異見解, 依上開所述,尚與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款規定之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有間。故聲請人於本件據以主張 原確定裁定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情事,為顯無再審理由,應 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顯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3 7條之8第1項、第237條之9、第236條、第283條、第278條第 2項、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鄧德倩      法 官 魏式瑜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林俞文

2024-11-29

TPBA-113-交上再-25-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獎懲等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訴字第10號 原 告 葉志隆 訴訟代理人 周志羽律師 被 告 國防部軍備局 代 表 人 林文祥 訴訟代理人 劉瓊婷 于知右 上列當事人間獎懲等事件,原告不服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民國112年11月14日112公申決字第000074號再申訴決定,提起行 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原告係被告所屬獲得管理處列管軍品科稽核,其因於民國11 2年2月13日與被告所屬生產製造中心第202廠(下稱第202廠 )王姿尹聘員電話溝通業務致生爭執,王姿尹認原告大聲質 問斥喝,一再刁難質疑業務辦理之正確性,乃向所屬單位投 訴。經被告112年4月10日公務人員考績委員會(下稱考績會 )決議予原告口頭告誡,同年4月19日由原告之單位主管處 長予以口頭告誡,並於同年4月27日由代理科長對原告實施 面談作成「國防部軍備局辦理公務人員面談紀錄表」(下稱 系爭面談紀錄表)。原告不服遭受口頭告誡,提起申訴,經 被告112年6月20日國備綜合字第1120143569號函復申訴無理 由。原告仍不服,提起再申訴,經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 會(下稱保訓會)再申訴決定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 二、原告主張:系爭面談紀錄表無法令引述及解釋、案件事實認 定、事實涵攝認定及法律效果等處分原因要素,不符明確性 要件,有違行政程序法第5條、第43條、及第96第1項第2款 規定之明確性原則,自有理由不備之違法。又設若原告於11 2年4月10日經考績會決議記申誡以上處分,年度內有嘉獎、 小功、大功等獎勵,得依公務人員考績法第12條第1項實施 抵銷,並不影響年終考績,但經考績會決議不予懲處後施以 口頭申誡,反不能功過抵銷,可知原告經考績會認定情節輕 微卻被處以較重處分,並無合理關聯,系爭面談紀錄表違反 行政程序法第6條,應為違法處分。再者,被告已於112年4 月19日對原告實施口頭告誡,僅未填具書面紀錄,復於112 年4月27日第2次實施口頭告誡,第2次口頭告誡違反一行為 不兩罰原則,為違法行政處分應予撤銷。另原告因行使業務 之正當言論,遭第202廠王姿尹單方指控後,被告以原告態 度惡劣及口氣不佳之等不確定事實,未附法規依據,即對原 告為口頭告誡,並就考績為不利之處分,已違反行政程序法 第4條規定,構成對人民基本權之限制。在通話線路品質不 佳、112年2月13日通話過程未經全程錄音,原告與王姿尹對 於當日通話過程各執一詞,並無直接相關證據認定原告態度 不佳之情形下,被告本即應職權調查證據,對當事人有利及 不利事項一律注意,將相關事實釐清,如無法舉證原告態度 不佳,即不應將事實不明確之不利益歸于原告負擔,該口頭 告誡自為違法等語。並聲明:再申訴決定、申訴決定及系爭 面談紀錄表均撤銷。 三、本院查:  ㈠按「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 ……十、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人民因中央或地 方機關之違法行政處分,認為損害其權利或法律上之利益   ,經依訴願法提起訴願而不服其決定,……得向行政法院提起 撤銷訴訟。」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及第4條第1項 分別定有明文。倘若對非行政處分提起撤銷訴訟,其起訴即 屬不備起訴要件,且其情形不可以補正,行政法院應以裁定 駁回之。而此所謂行政處分,依行政程序法第92條第1項   、訴願法第3條第1項規定,係指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公法上具 體事件所為之決定或其他公權力措施而對外直接發生法律效 果之單方行政行為而言。   ㈡次按公務人員保障法第4條第1項規定:「公務人員權益之救 濟,依本法所定復審、申訴、再申訴之程序行之。」第25條 第1項前段規定:「公務人員對於服務機關或人事主管機關 所為之行政處分,認為違法或顯然不當,致損害其權利或利 益者,得依本法提起復審。」第77條第1項規定:「公務人 員對於服務機關所為之管理措施或有關工作條件之處置認為 不當,致影響其權益者,得依本法提起申訴、再申訴。」參 諸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文:「本於憲法第16條有權利即 有救濟之意旨,人民因其公務人員身分,與其服務機關或人 事主管機關發生公法上爭議,認其權利遭受違法侵害,或有 主張權利之必要,自得按相關措施與爭議之性質,依法提起 相應之行政訴訟,並不因其公務人員身分而異其公法上爭議 之訴訟救濟途徑之保障。中華民國92年5月28日修正公布之 公務人員保障法第77條第1項、第78條及第84條規定,並不 排除公務人員認其權利受違法侵害或有主張其權利之必要,   原即得按相關措施之性質,依法提起相應之行政訴訟,請求 救濟,與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意旨均尚無違背。」   及其解釋理由:「……是同法(註:指公務人員保障法)第77 條第1項所稱認為不當之管理措施或有關工作條件之處置   ,不包括得依復審程序救濟之事項,且不具行政處分性質之 措施或處置是否不當,不涉及違法性判斷,自無於申訴、再 申訴決定後,續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之問題。……」「……   又各種行政訴訟均有其起訴合法性要件與權利保護要件,公 務人員欲循行政訴訟法請求救濟,自應符合相關行政訴訟類 型之法定要件。至是否違法侵害公務人員之權利,則仍須根 據行政訴訟法或其他相關法律之規定,依個案具體判斷,尤 應整體考量行政機關所採取措施之目的、性質以及干預之程 度,如屬顯然輕微之干預,即難謂構成權利之侵害。且行政 法院就行政機關本於專業及對業務之熟知所為之判斷,應予 以適度之尊重,自屬當然……。」可知,基於權力分立原則   ,行政機關內部之管理措施或有關工作條件之處置,如未涉 違法性判斷,純屬妥當性爭議之範疇者,因對於公務人員權 利之干預顯屬輕微,難謂構成侵害,司法權並不介入審查, 干預行政權之運作,公務人員如有不服,依公務人員保障法 相關規定提起申訴、再申訴為已足,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救 濟。否則其起訴即屬不備合法要件,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  ㈢經查,原告係被告所屬獲得管理處列管軍品科稽核,112年2 月13日下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函請被告確認其所屬第202 廠申請之專利是否涉及國防機密,該業務經獲得管理處處長 指派由原告承辦,原告乃去電第202廠承辦人王姿尹詢問相 關事項,通話過程中,原告與王姿尹有所爭執,王姿尹認為 原告一再大聲質問其辦理專利業務之正確性,所為業務指導 與其認知亦有出入且不合程序,原告係刻意刁難,涉及言語 霸凌,乃填具申訴單向第202廠監察官投訴,案經被告調查 後,認原告對王姿尹有語氣不佳之質問情事,言行不當,建 議依國防部公務人員獎懲標準表第5條第1款或第2款規定, 予以申誡懲處。嗣經112年4月10日考績會審議,決議不懲處 ,但予以原告口頭告誡,並簽奉局長核定後,由獲得管理處 執行該口頭告誡。經獲得管理處於112年4月19日會辦單復以 ,該處已向原告口頭告誡持恆要求原告及所屬同仁言行舉止 及服務態度,避免類案再生。被告又以112年4月25日會辦單 予獲得管理處,表示歷來該局公務人員之口頭告誡處分,係 由主管長官與當事人面談,並採一問一答方式辦理公務人員 面談紀錄,請該處依規定辦理等語。獲得管理處遂於同年4 月27日告知原告,並完成系爭面談紀錄表。原告不服,提起 申訴、再申訴均遭駁回等情,有被告初步查證情形、案件查 證報告書5份、112年4月10日考績會之開會通知單、簽到表 、會議紀錄、112年4月17日會辦單、112年4月19日會辦意見 、112年4月24日會辦單、系爭面談紀錄表、112年4月28日會 辦意見、申訴決定、再申訴決定等件附卷足稽。從而被告對 原告言行不當之違失行為所為之口頭告誡,屬基於內部管理 、領導統御及業務運作需要所為之人事管理權限之行使,未 損及原告公務員身分、官等、職等及俸給等權益,原告112 年年終考核亦未受影響,有原告112年公務人員考績表在卷 可參。原告既未因遭受口頭告誡而對其身分權益發生影響, 亦未損害其公法上財產請求權,堪認被告所為之口頭告誡其 性質屬於內部管理措施而非行政處分(保訓會109年10月5日 公保字第1091060302號函暨人事行政行為一覽表參照,原處 分可閱覽卷第106-111頁),尚不構成權利之侵害。揆諸前 揭司法院釋字第785號解釋所界定之標準及所闡述行政法院 就行政機關本於專業及對業務之熟知所為之判斷,應予以適 度尊重之意旨,原告對被告所為之口頭告誡如有不服,應僅 能依公務人員保障法第77條第1項規定,提起申訴、再申訴 尋求救濟,不得提起行政訴訟。原告雖主張被告已於112年4 月19日對原告實施口頭告誡,復於同年月27日第2次實施口 頭告誡(即系爭面談紀錄表),違反一行為不兩罰原則云云 ,惟查,被告所屬獲得管理處處長已於112年4月19日向原告 執行口頭告誡,由於未作成面談紀錄,遂由獲得管理處列管 軍品科代科長於同年4月27日約談原告,並完成系爭面談紀 錄表。由是可知,系爭面談紀錄表僅係由主管長官與當事人 面談,並採一問一答方式辦理公務人員面談紀錄,核其性質 ,係屬觀念通知,對原告並不發生公法上具體事件規制之法 律效果,自非行政處分,原告循序提起申訴及再申訴後,自 不得再提起行政訴訟以為救濟。 四、綜上所述,被告對原告予以口頭告誡,繼於112年4月19日向 原告執行口頭告誡,同年4月27日約談原告,並完成系爭面 談紀錄表,屬於內部管理措施而非行政處分,對原告之干預 顯屬輕微,尚不構成權利之侵害。原告訴請撤銷被告對其所 為口頭告誡,核屬起訴不備其他要件,且情形又無法補正, 其起訴不合法,應予裁定駁回。另原告起訴既非合法,原告 就訴訟實體事項所為爭執,自無審究之必要,附此敘明。 五、本件裁定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裁定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的必 要,併予敘明。  六、結論:原告之訴不合法,應予駁回。   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鄧德倩      法 官 魏式瑜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林俞文

2024-11-29

TPBA-113-訴-10-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返還土地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2年度訴字第835號 原 告 何冠蒨 上列原告因與被告新北市政府間返還土地事件,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起訴,按件徵收裁判費新臺幣4千元。……。」「原告之 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 其情形可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十、起訴不 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 第107條第1項第10款分別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新臺幣4,000元。原告雖聲 請訴訟救助,惟經本院民國112年7月25日112年度救字第157 號裁定駁回聲請確定在案,原告自應如期補繳裁判費。然經 本院以112年9月22日112年度訴字第835號裁定命原告於收受 送達後7日內補繳,該裁定已於112年11月2日送達原告,有 送達證書在卷可稽(本院卷第53頁)。原告迄未補繳裁判費, 有本院答詢表、案件繳費狀況查詢、繳費狀況查詢清單、臨 櫃繳費查詢清單及多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作業(本院卷第 69-77頁)在卷足憑,其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鄧德倩     法 官 魏式瑜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書記官 林俞文

2024-11-28

TPBA-112-訴-835-20241128-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陳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三庭 113年度訴字第599號 原 告 陳煒仁 被 告 臺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蔣萬安 上列當事人間陳情事件,原告不服內政部中華民國113年3月22日 台內法字第1130401128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5條第1項規定:「人民因中央或地方機關對 其依法申請之案件,於法令所定期間內應作為而不作為,認 為其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受損害者,經依訴願程序後,得向行 政法院提起請求該機關應為行政處分或應為特定內容之行政 處分之訴訟。」就人民依法向主管機關申請作成行政處分或 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因主管機關怠為處分而未獲滿足之公 法上爭議,提供司法救濟途徑,旨在保護人民請求主管機關 作成上述行政處分之公法上權利,以使此等行政處分應授予 人民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得以實現。是人民依此規定提起課 予義務訴訟,乃以法令就其主張之事實有賦予其請求主管機 關作成行政處分或特定內容之行政處分的公法上請求權為要 件。若法令就人民提起課予義務訴訟所主張之事實,並未賦 予其請求主管機關作成此等行政處分的公法上請求權,即非 屬行政訴訟法第5條所稱「依法申請之案件」,其課予義務 訴訟之提起即屬不備起訴合法要件,且其情形無從補正,依 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原告原有臺北市萬華區○○段0小段00地號土地(現併入同段0 小段00地號)及門牌號碼臺北市萬華區○○路000巷0號建物( 下合稱系爭房地),前因臺北市政府辦理萬華區老松國民小 學(下稱老松國小)擴建工程所需,經行政院民國77年5月2 日台(77)內地字第595001號函核准徵收(下稱系爭徵收案 ),改制前臺北市政府地政處分別以77年12月20日北市地四 字第58092號及80年1月7日北市地四字第00327號公告,並先 後於78年3月13日、83年6月3日發放系爭房地徵收補償費完 竣。原告與系爭徵收案所涉土地所有權人,前於94年間曾共 同訴請收回被徵收土地,先後經本院95年度訴字第1512號判 決駁回、最高行政法院97年度裁字第932號裁定上訴駁回而 確定,嗣原告自102年起,仍反覆就系爭徵收案提起行政爭 訟,請求確認徵收關係不存在、收回被徵收之土地及確認徵 收失其效力等,迭經行政法院裁判駁回在案,原告另多次向 內政部請求撤銷、廢止徵收,經內政部106年12月6日土地徵 收審議小組第147次會議決議否准,向行政院提起訴願遭駁 回後,再提起課予義務訴訟,經本院以106年度訴字第1141 號判決駁回確定在案(見本院卷第83頁至第98頁)。原告再 多次以不同理由向臺北市政府陳情,經被告轉交被告所屬教 育局(下稱教育局)處理,教育局乃以109年6月12日北市教 工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原告就其陳情老松國小擴建工程土 地徵收一案,有持續、大量且顯有耗費機關行政資源之情形 ,依臺北市政府及所屬各機關處理人民陳情案件注意事項第 12點第1款規定,爾後此類陳情,將不予回復(本院卷第103 頁)。嗣原告以112年12月5日函(收文號AAAZ0000000000, 下稱112年12月5日函),陳請被告說明老松國小徵收當時, 徵收之法律依據及程序為何。因未獲回覆,乃以被告不作為 為由提起訴願,經內政部為不受理決定後,並認為被告否准 原告的申請及訴願決定駁回原告主張,就是違法,表示提起 課予義務訴訟,聲明請求撤銷處分及訴願決定、被告對原告 112年12月5日函之無作為,應作成合於撤銷訴訟之處分等情 。 三、查原告以112年12月5日函,請求被告說明88年間老松國小強 制徵收案之法律依據及程序為何等語(見本院卷第45、99頁 );然原告不服前揭徵收案,前經多次提起行政訴訟,均業 經行政法院判決確定,原告再以書面陳情被告請求說明徵收 之法律依據及程序,未獲被告函復。雖原告就被告未予回復 處理,不服被告之不作為,然因原告所陳情之事項,核係重 申其主張被告有行政違失行為所為舉發陳情,非屬依法申請 案件,依上述規定及說明,原告起訴不合法,且無從補正, 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爰以裁定駁回其訴 。至原告聲請本院法官鍾啟煌、吳坤芳及李毓華等人迴避部 分,因均非參與本件審判之法官,核無行政訴訟法第20條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37條所定應停止訴訟程序之問題,併予敘明 。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第10款、第104條、民事訴訟法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審判長法 官 蘇嫊娟      法 官 林季緯       法 官 鄧德倩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7  日 書記官 黃品蓉

2024-11-27

TPBA-113-訴-599-202411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