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畢乃俊

共找到 108 筆結果(第 71-80 筆)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低收入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2年度訴字第716號 原 告 廖美惠 上列原告因與被告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間低收入戶事件,提起行政 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2項前段規定:「起訴,按件徵收裁 判費新臺幣4,000元。」第100條第1項規定:「裁判費除法 律別有規定外,當事人應預納之。其未預納者,審判長應定 期命當事人繳納;逾期未納者,行政法院應駁回其訴、上訴 、抗告、再審或其他聲請。」第107條第1項第10款規定:「 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 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十 、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是原告提起行政訴訟, 應依規定繳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其未預納裁判 費者,起訴即屬不合法,經審判長定期命其繳納,逾期仍未 繳納者,行政法院應駁回其起訴。 二、本件原告起訴時,未據繳納裁判費,雖曾多次聲請訴訟救助 ,經本院先後以民國112年6月29日112年度救字第136號裁定 、112年7月19日112年度救字第149號裁定及112年9月28日11 2年度救字第188號裁定駁回其訴訟救助之聲請在案,本院審 判長繼於112年11月6日以補正裁定命原告應於收受裁定送達 之日起7日內補繳裁判費新臺幣4,000元,該裁定已於112年1 1月15日寄存送達而對原告發生送達之效力,嗣本院復於113 年1月11日寄送補正裁定及繳款單予原告,該裁定已於113年 1月16日寄存送達,而自寄存之日起經10日即對原告發生送 達之效力,惟原告迄今仍未遵期補繳裁判費等情,有本院11 2年度救字第136號、第149號及第188號裁定、補正裁定、送 達證書、繳費狀況查詢清單及答詢表在卷可稽(本院卷第75 至76頁、第81至82頁、第93至94頁、第101頁、第123頁、第 127至129頁、第131至137頁)。從而,本件起訴程式於法未 合,依上述法律規定,應予以駁回。 三、結論:原告之訴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9

TPBA-112-訴-716-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居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048號 原 告 陳江 被 告 內政部 代 表 人 劉世芳(部長) 上列當事人間居留事件,原告不服行政院中華民國113年7月17日 院臺訴字第1135013827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緣原告係香港居民,前以其直系血親在臺灣地區 設有戶籍之事由,申經被告於民國107年4月25日許可來臺居 留,有效期限至112年10月25日。原告在臺居留期間,於111 年7月27日因犯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第1款之公共危險罪, 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下稱士林地院)111年8月22日111年 度士交簡字第298號刑事簡易判決處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 金,以新臺幣(下同)1千元折算1日(下稱系爭犯罪行為) 。被告審認原告上開行為構成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 居留定居許可辦法(下稱港澳居民許可辦法)第22條第1項 第1款第3目「有事實足認為有犯罪行為」之情形,遂依同辦 法第28條第1項第1款規定,以112年8月16日內授移北北服字 第1120912111號處分書廢止原告居留許可,並註銷其臺灣地 區居留入出境證。嗣原告於113年2月27日申請來臺探親,被 告以原告因犯前揭刑事案件,曾有事實足認為有犯罪行為, 依港澳居民許可辦法第9條第1項第4款、第2項及第3項規定 ,以113年3月22日內授移北新服字第1130932820號處分書( 下稱原處分)不予許可原告申請來臺探親,不予許可申請進 入臺灣地區期間,自出境之日(即113年2月6日)起算5年。 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決定駁回,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惟 於本院審理中,被告因認原告曾於系爭犯罪行為發生後,在 我國境內申請來臺探親遭駁回,經重新審查後,以113年10 月22日內授移北新服字第1130935055號處分書(下稱後處分 )撤銷原處分,針對原告113年2月27日之申請重新作成不予 許可原告申請來臺探親,其不予許可申請進入臺灣地區期間 ,自出境之日(即112年8月31日)起算5年之決定在案。 二、原告之主張及聲明:原告於111年4月開始在臺經營餐酒館及 雜貨店鋪,餐酒館僱用多名員工,目前業務營運尚未步入軌 道,仍處於虧損情形,因其父親年事已高,無法獨自返臺處 理自身事務,原告申請入境之目的係為公司營運及協助處理 父親在臺事務,並無任何足以影響國家安全及治安情形之可 能。原告不否認曾於111年7月27日飲酒後騎乘機車上路,而 遭士林地院判刑,深感悔悟不予上訴,判決確定後立刻繳納 罰金,從此滴酒不沾,在113年2月6日出境後,計畫再回臺 繼續經營生意,遭被告不予許可入境,並依港澳居民許可辦 法第9條第2項第3款之最高年限5年作為不予許可入境之期間 ,未審酌原告在臺發生刑事案件之背景事實及先前在臺之素 行紀錄,有無影響國家安全之危害可能及程度,一律以最高 年限之決定,未審酌一般法律原則,亦未考量法規授權之目 的,有裁量怠惰濫用之違法,其消極不為裁量構成裁量瑕疵 ,原處分核有違法。原告素行良好,在臺親友多對原告抱持 正面評價,願出具意見書希望被告給予原告機會,繼續在臺 服務。另原告於居留證遭註銷時,被告曾通知原告需在2日 內離境,故原告在112年8月31日即刻出境,縱被告認為原告 不予許可入境處分合法,其起算點亦應自112年8月31日出境 起算等語,並聲明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   三、被告之答辯及聲明:原告於111年7月27日曾因犯公共危險罪 經士林地院判決處有期徒刑以上未受緩刑宣告,足認其犯罪 情節嚴重,何況酒後駕車等不能安全駕駛行為之社會危害性 甚鉅,為排除對我國安全與民眾福祉有危害之香港居民入境 ,實有直接預防其入境可能發生危害之必要性,被告爰依港 澳居民許可辦法第9條第1項第4款、第2項第3款、第3項及香 港澳門居民申請進入臺灣地區不予許可期間處理原則(下稱 處理原則)第2點第7款第1目規定,以原處分不予許可其來 臺探親申請,其不予許可申請進入臺灣地區期間為5年,於 法並無違誤,並無裁量怠惰、濫用或違反比例原則之情事。 另因原告居留許可於112年8月16日經被告廢止,原告嗣於11 2年8月31日出境,惟其曾於112年8月28日透過移民署境外人 士線上申辦系統申請來臺探親,斯時原告仍在境內,經被告 於112年9月4日於該線上申辦系統駁回申請,依法其不予許 可期間應自原告該次申請來臺探親後之出境日即112年8月31 日起算5年較為適當,而非持最近1次線上申請臨時入境(即 網簽)停留許可證來臺之出境日起算,故被告撤銷原處分, 另變更為適法之後處分,原處分既已不存在,本件實無訴訟 實益,原告之訴無理由等語,並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 四、按「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得不經言 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一、除第2項以外之當事人不適 格或欠缺權利保護必要。二、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 無理由。」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3項定有明文。又權利保護 必要之要件,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倘原告之訴欠缺 權利保護必要之要件者,應認其訴為無理由,予以判決駁回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293號判決意旨參照)。再按 行政訴訟之撤銷之訴,乃是審查原處分之合法性,係以原處 分作為審查之對象,且提起撤銷訴訟之目的在於撤銷原處分 ,自以原處分之存在為前提,若原處分已經原處分機關自行 撤銷而不存在,即無從以撤銷訴訟爭執其應否撤銷,此時如 提起撤銷訴訟,顯不備撤銷訴訟要件,其起訴為不合法。如 於法院審判中,原處分機關自行將原處分撤銷或廢止,則原 告提起撤銷訴訟以撤銷原處分之目的已無庸藉由訴訟達成, 應無訴訟之實益,自無權利保護必要,揆諸前開規定及最高 行政法院判決意旨,法院應以判決駁回其訴。 五、經查,原告提起本件訴訟固請求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惟 於本院審理中,因被告依法自我審查,認定原告曾於112年8 月28日透過移民署境外人士線上申辦系統申請來臺探親,斯 時原告仍在境內,嗣於112年8月31日出境,被告始於112年9 月4日於該線上申辦系統駁回申請,依法其不予許可期間應 自原告該次申請來臺探親後之出境日即112年8月31日起算5 年較為適當,故於113年10月22日以後處分依職權撤銷原處 分,重為處分後作成「不予許可原告申請來臺探親,其不予 許可申請進入臺灣地區期間,自112年8月31日起算5年」之 處分書在案,此有原處分、後處分在卷可稽(本院卷第89至 90頁、第93至94頁)。是原告爭訟之原處分於本院審理中, 既因被告依職權重新審查原處分之結果,業以後處分撤銷原 處分,則原告所爭執原處分之效力已不復存在,揆諸前揭規 定及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意旨,原告以撤銷原處分為前提而提 起本件訴訟之目的已無藉由訴訟達成,其提起本件撤銷訴訟 即欠缺權利保護必要,已無訴訟實益,且其情形無從補正, 本院爰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至兩造關於原處 分之實體爭執便無再進一步論究之必要。此外,被告以後處 分撤銷原處分後,既已重為行政處分,原有否准之行政處分 已因被告自行撤銷而不復存在,因此原告如認重為之後處分 仍屬違法,即與一般違法行政處分之救濟無異,仍應踐行訴 願程序後提起行政訴訟,始符救濟本旨。否則被告既已重為 處分,倘原告訴訟之終局目的在於請求被告依其申請作成准 予來臺探親之行政處分,而於本院審理中逕行變更為課予義 務訴訟,未就重為之處分請求救濟,致使重為之行政處分確 定而具有公定力,即不得再以課予義務訴訟之類型推翻業已 確定之重為行政處分,是本院亦無依職權闡明原告變更訴訟 類型之實益。從而,原告若對後處分不服,亦應另案依法提 起行政救濟,以維權益,併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 第3項第1款、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9

TPBA-113-訴-1048-20241129-1

簡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社會福利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簡上字第62號 上 訴 人 臺北市中正區公所 代 表 人 許純綺 訴訟代理人 陳垚祥 律師 輔助參加人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代 表 人 彭富源 被 上訴 人 張嘉敏 林希鴻 上列當事人間社會福利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4月19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簡字第33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緣被上訴人2人設籍臺北市中正區,前於民國106年10月6日 向上訴人申請育兒津貼,經上訴人以106年12月11日北市正 社字第10632670300號函(下稱106年12月11日函)通知被上 訴人符合臺北市育兒津貼發給自治條例(下稱臺北市育兒津 貼)之請領資格,核定自106年8月起至其長子林○○及次子林 ○○(2人均106年8月22日生,下合稱被上訴人2子)滿5歲止 ,每月發給臺北市育兒津貼新臺幣(下同)2,500元。復衛 生福利部推動準公共化托育補助新制,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乃 以108年4月8日北市社婦幼字第1083054910號函通知被上訴 人符合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107年7月31日公告實施之 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未滿二歲兒童托育準公共化服務 與費用申報及支付作業要點(嗣於110年7月30日修正,現名 稱為: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未滿二歲兒童托育公共化 及準公共服務作業要點;下稱未滿2歲兒童托育作業要點) 之補助資格(下稱衛福部托育補助),核定自107年8月1日 至108年8月21日(即被上訴人2子滿2歲前一日)止,每月發 放衛福部托育補助6,000元;且請領補助期間不得併領育兒 津貼補助,爰止付原領取之臺北市育兒津貼。嗣被上訴人於 111年9月28日向上訴人申請108年9月至111年7月(即被上訴 人2子滿2歲次月起至未滿5歲前,下稱系爭期間)之教育部 「二歲以上未滿五歲幼兒育兒津貼」(下稱育兒津貼),經 上訴人審認被上訴人申請本件系爭期間育兒津貼時,被上訴 人2子已逾5歲學齡,與111年7月29日修正發布「教育部補助 地方政府發放二歲以上未滿五歲幼兒育兒津貼及五歲至入國 民小學前幼兒就學補助作業要點」(下稱111年版育兒津貼 作業要點)第9點第2項但書規定不符,乃以111年10月17日 北市正社字第1116017383號函(下稱原處分)否准所請。被 上訴人不服,提起訴願經決定駁回,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以112年度簡字第33號判 決(下稱原判決)將原處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上訴人應依 被上訴人之申請,作成准予核給205,000元之行政處分。上 訴人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二、被上訴人起訴主張及訴之聲明、上訴人於原審之答辯及聲明 、原判決認定之事實及理由,均引用原判決所載。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原判決有適用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不當之違 法:   衛福部於108年8月21日停止發放被上訴人托育補助時,依10 8年7月1日修正發布之育兒津貼作業要點(下稱108年7月1日 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規定,上訴人與教育部資訊 系統介接,祇限於育兒津貼部分,並未擴及托育補助部分, 即無轉上訴人審查被上訴人是否具備請領育兒津貼之資格之 情事。108年7月1日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均係明 定行政機關於「幼兒滿2歲當月」時主動查調是否具衛福部 相關補助資格,依其文義解釋,僅限於各「幼兒於滿2歲當 月」始有適用108年7月1日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 嗣後108年12月30日修正發布之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 項規定增列衛福部補助資格之種類,始有擴及托育補助,惟 應無溯及適用新規定之解釋,否則「當月」即形同具文。準 此,被上訴人申請系爭期間之育兒津貼請領資格應適用被上 訴人2子「滿2歲當月」之現行法規,其既不符108年7月1日 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規定之要件,被上訴人即應重 新申請。原判決稱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8條規定,得適用11 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且依該要點第6點第2項後段之衛 福部補助種類,擴張解釋滿2歲當日(即108年8月)延展至 原處分作成時(即111年10月),而增列具衛福部托育補助 資格者,即不經申請,逕核予教育部育兒津貼云云,原判決 選擇性適用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規定,未 適用完整條文而有斷章取義,顯有判決違背法令之情事。  ㈡原判決有適用112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8點第2項規定不當 之違法:   被上訴人於111年9月28日向上訴人申請教育部育兒津貼時, 其2子已不符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9點第2項但書「逾 幼兒5歲學齡始提出申請者,不予受理」規定之請領條件; 且上開請領條件係屬實體規定,縱使修正後即112年1月13日 修正發布之育兒津貼作業要點(下稱112年版育兒津貼作業 要點)第8點第2項較有利於被上訴人,惟按「實體從舊、程 序從新」原則,仍應適用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9點第 2項規定,以維法秩序之安定性,不應受修正後育兒津貼作 業要點第8點第2項之變更,即認有符合請領之條件,否則將 對其時有國人申領教育部育兒補貼,卻因國人之子女請領時 已逾5歲,經上訴人未予受理,卻未經行政救濟之程序而確 定,則顯失公平。又本件爭執要點在於被上訴人請領教育部 育兒津貼時是否具備請領之資格,係屬給付行政准否之行政 處分,並非對被上訴人為裁罰性之不利處分,並無行政罰法 「從輕從新原則」之適用。是以,被上訴人請領教育部育兒 津貼應適用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9點第2項規定,始 符合「實體從舊」原則。更何況系爭育兒津貼係由教育部編 定預算補助,按實際符合請領資格之我國國籍人士,經其審 查合格始撥款至臺北市政府財政局後再撥付予申請人,若未 經輔助參加人審查合格,上訴人並無經費通知被上訴人領取 ,而應有窒礙難行之情事。尤有甚者,被上訴人於111年9月 28日提出申請時,其子均屆滿5歲,縱使112年版育兒津貼作 業要點第8點第2項規定,係有利於被上訴人,惟仍不符合11 2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3點第1項之請領資格。原判決漏 未審酌上開情形,有適用112年版育兒津貼育兒津貼作業要 點第8點第2項規定不當之違法等語。  四、本院經核原判決結論尚無違誤,茲就上訴理由再予補充論述 如下:  ㈠按關於課予義務訴訟事件,行政法院是針對「法院裁判時原 告之請求權是否成立、行政機關有無行為義務」的爭議,依 法作成判斷。其判斷基準時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事實審 法院言詞辯論程序終結時事實狀態的變更,以及法律審法院 裁判時法律狀態的變更,均應綜合加以考量,以為判斷。裁 判基準時決定後,將在此基準時點以前所發生的事實及法律 狀態的變化納入考慮範圍,解釋個案應適用的實體法規定及 法律適用原則以為法律適用作成裁判(本院109年度大字第3 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法律除明定具有溯及效力者外,其適 用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此為法律適用的原則。中央法規標 準法第18條規定:「各機關受理人民聲請許可案件適用法規 時,除依其性質應適用行為時之法規外,如在處理程序終結 前,據以准許之法規有變更者,適用新法規。但舊法規有利 於當事人而新法規未廢除或禁止所聲請之事項者,適用舊法 規。」明示行政機關受理人民申請許可案件,在處理程序終 結前,新的法規範公布,原則上應適用變更後的新法;例外 適用變更前的舊法者,則限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而新法未廢 除或禁止所申請事項的情形,皆不生法律溯及既往問題(最 高行政法院112年度上字第336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被上訴人2人設籍臺北市中正區,前於106年10月6日向上訴人 申請育兒津貼,經上訴人以106年12月11日函通知被上訴人 符合臺北市育兒津貼之請領資格,核定自106年8月起至被上 訴人2子(2人均106年8月22日生)滿5歲止,每月發給臺北 市育兒津貼2,500元。復衛生福利部推動準公共化托育補助 新制,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乃以108年4月8日北市社婦幼字第1 083054910號函通知被上訴人符合衛福部107年7月31日公告 實施之未滿2歲兒童托育作業要點之補助資格,核定自107年 8月1日至108年8月21日(即被上訴人2子滿2歲前一日)止, 每月發放衛福部托育補助6,000元;且請領補助期間不得併 領育兒津貼補助,爰止付原領取之臺北市育兒津貼。嗣被上 訴人於111年9月28日向上訴人申請108年9月至111年7月(即 被上訴人2子滿2歲次月起至未滿5歲前)之教育部育兒津貼 ,經上訴人以111年10月17日原處分否准其申請;本件被上 訴人於111年9月28日提出系爭申請時,有關申請及審核作業 程序教育部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已有明訂,且歷經108年 7月1日、同年12月30日及111年7月29日等多次修正,作業要 點第6點第2項所稱「無須重新申請育兒津貼,由核定機關逕 予撥付者」,於108年7月1日原僅限於「符合衛福部發放之 幼兒育兒津貼請領資格」,而未包含「符合托育公共或準公 共服務補助請領資格」者,然嗣於108年12月30日第6點第2 項已修正,將請領托育公共或準公共服務補助者,一併納入 無須重新申請即應逕予撥付之範圍內等情,為原審依法確定 之事實,核與卷內證據相符。由此可知,於本件申請處理程 序終結前,育兒津貼作業要點雖有修正,舊法規並未有利於 被上訴人,揆諸前揭最高行政法院之判決意旨,自應適用新 法規即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從而,原判決審認本案 被上訴人2子於滿2歲當月(即於108年8月時)尚請領衛福部 發放之托育,依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之規 定,應無庸重新申請,上訴人應逕依該要點第9點撥付育兒 津貼,於法核違誤。上訴意旨復主張:行政機關於「幼兒滿 2歲當月」時主動查調是否具衛福部相關補助資格,依其文 義解釋,僅限於各「幼兒於滿2歲當月」始有適用108年7月1 日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嗣後108年12月30日修正 發布之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規定增列衛福部補助資 格之種類,始有擴及托育補助,惟應無溯及適用新規定之解 釋,否則「當月」即形同具文。原判決選擇性適用111年版 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第2項規定,未適用完整條文而有斷 章取義,顯有判決違背法令之情事云云,為其一己主觀之法 律見解,無足採取。  ㈢再者,上訴人審認被上訴人申請本件系爭期間育兒津貼時, 被上訴人2子已逾5歲學齡,與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9 點第2項規定:「育兒津貼申請人於符合第3點第1項請領資 格當月提出申請,至遲應於當年度12月31日以前向核定機關 提出各月份之申請,並發放受理申請該年度符合第3點第1項 請領資格月份之育兒津貼。但『逾幼兒5歲學齡』始提出申請 者,不予受理。」不符,乃以111年10月17日原處分否准其 申請。惟有關申請及審核作業程序,依前揭最高行政法院就 課予義務訴訟裁判基準時所表示之統一見解,應適用111年 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6點之規定,業如前述,依當時第6點 第2項既規定「生理年齡滿2歲之我國籍幼兒。於滿2歲當月 ,尚請領衛生福利部發放之零至2歲幼兒托育補助者」,即 無須重新申請育兒津貼,由衛福部透過資訊系統介接教育部 轉核定機關即上訴人審查;經審查通過及核定者,逕依第9 點規定撥付育兒津貼。是以,被上訴人於111年9月28日提出 本件申請時,上訴人即得透過前開介接系統完成審查,逕依 規定撥付育兒津貼。然上訴人未查,竟執前揭111年版育兒 津貼作業要點第9點第2項但書規定,以被上訴人本件申請已 逾幼兒5歲學齡始提出,而不予受理,已有未洽。又況,觀 諸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9點第2項規定:「育兒津貼 申請人於符合第3點第1項請領資格當月提出申請,至遲應於 當年度12月31日以前向核定機關提出各月份之申請,並發放 受理申請該年度符合第3點第1項請領資格月份之育兒津貼。 但逾幼兒5歲學齡始提出申請者,不予受理。」惟於上訴人 作成原處分,處理程序終結後,本件繫屬於訴願程序中,前 揭條項規定於112年1月13日經移列至第8點第2項,並修正為 :「育兒津貼及就學補助申請人於符合第3點第1項請領資格 當月提出申請,至遲應於當年度12月31日以前向核定機關提 出各月份之申請,並發放受理申請該年度符合第3點第1項請 領資格月份之育兒津貼及就學補助。但逾幼兒入國民小學始 提出申請者,不予受理。」足見該作業要點此部分係作有利 於被上訴人之修正,依修正後之規定,於被上訴人2子入國 民小學前提出育兒津貼之申請,上訴人均應受理。易言之, 縱將本件申請駁回,仍無礙被上訴人於前述規定期限前重新 提出申請,是基於依法行政及程序經濟原則,本件自應適用 修正後即112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8點第2項規定決定受 理與否。原判決關於此部分的論述,理由雖略有不同,但是 其認為新修正育兒津貼作業要點施行後,依修正後之規定, 被上訴人申請時其2子甫滿5歲1月,尚未進入國民小學就讀 ,其申請仍應予受理。原處分未及審酌修正後作業要點之規 定,容有違誤之結論,則屬正確,仍應予維持。上訴意旨仍 執前詞主張本件應適用111年版育兒津貼作業要點第9點第2 項規定,以維法秩序之安定性云云,要非可採。再者,被上 訴人向上訴人申請系爭期間(108年9月起至111年7月止)之 教育部育兒津貼,被上訴人2子是否符合請領之資格,自當 應以其等在系爭期間時是否為「生理年齡滿2歲至當學年度9 月1日前學齡未滿5歲」之幼兒為斷,而與被上訴人本件申請 時間(111年9月28日)無涉,上訴人徒以被上訴人於111年9 月28日提出申請時,其子均屆滿5歲,不符合112年版育兒津 貼作業要點第3點第1項之請領資格云云,亦非可採。  ㈣末以,按「參加人對於其所輔助之當事人,不得主張本訴訟 之裁判不當。」民事訴訟法第63條第1 項前段定有明文,依 行政訴訟法第48條之規定,於同法第44條之參加訴訟準用之 ,上開效力,係存在並拘束輔助參加人與被輔助參加人之間 。上訴人身為系爭育兒津貼作業要點之核定機關(第2點第1 款參照),事後依本院判決意旨所為之處分,依前述規定, 輔助參加人亦應同受拘束,而不得對上訴人主張本訴訟裁判 不當。自應無上訴人主張若未經輔助參加人審查合格,其並 無經費通知被上訴人領取,而有窒礙難行情事之疑慮,併此 敘明。 五、綜上所述,原審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將原處 分及訴願決定均撤銷,判命上訴人應依被上訴人之申請,作 成准予核給205,000元之行政處分,核無違誤。上訴論旨仍 執前詞,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請求判決廢棄,並如其上訴 聲明,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結論:本件上訴為無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9

TPBA-113-簡上-62-20241129-1

交上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交上字第302號 上 訴 人 夏宗誠 被 上訴 人 臺北市交通事件裁決所 代 表 人 蘇福智(所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3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614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柒佰伍拾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 體事實等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2條、第244 條第2項規定甚明。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 規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而判決 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背法令。是 當事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上訴,如依行政訴訟法第26 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 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 令及其具體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 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行政法院之判例,則為揭示該 判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 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 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 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之違背法令有具 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二、緣上訴人騎乘其所有之車號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下稱 系爭機車),於民國(下同)112年5月21日8時35分至36分 許,於臺北市市民大道5段與市民大道5段14巷、市民大道5 段與東寧路路口前,為民眾檢舉無故於車道中暫停、變換車 道未依規定使用方向燈之違規行為,為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信 義分局員警依民眾檢舉資料逕行舉發,並製開北市警交字第 AI1438929號、第AI1440363號、第AZ0657324號舉發違反道 路交通管理事件通知單。嗣經被上訴人審認上訴人有駕駛系 爭機車非遇突發狀況,在行駛途中於車道中暫停,又未依規 定使用方向燈等違規事實屬實,乃分別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 條例第43條第1項第4款、同條第4項、(行為時)第63條第1 項、第24條,及同法第42條,暨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 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等規定,分別以112年8月1日北市裁催 字第22-AI1438929號、第22-AI1440363號、第22-AZ0657324 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裁決書(下分別稱原處分1、2、3 ;並合稱原處分),分別裁處上訴人罰鍰新臺幣(下同)12 ,000元,記違規點數3點,應參加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原處 分1)、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原處分2,其原記載依法逾期 不繳送汽車牌照將易處吊銷之教示記載,已經被上訴人重新 審查後刪除)、罰鍰1,200元(原處分3)。上訴人不服原處 分,遂向改制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提起訴訟,嗣 因應112年8月15日行政法院組織調整,而移由本院地方行政 訴訟庭接續審理,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2年度交字第614 號判決(下稱原判決)撤銷原處分1關於記違規點數3點部分 ,並駁回上訴人其餘之訴,上訴人仍表不服,遂提起本件上 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本事件當初係由檢舉人所造成,原審法院不 察,進而判決,檢舉人都不用面對被他所害之人嗎?法律有 公道嗎?核其上訴理由,並未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 具體內容,或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具體 事實之事由,未具體表明原判決有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63 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及第2項所列各款之情形,難認為對 原判決之如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依前開規定及說明 ,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末按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行政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 應確定其費用額,此觀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37條 之8第1項規定即明。本件上訴人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上訴, 既經駁回,則上訴審訴訟費用750元(上訴裁判費)自應由 上訴人負擔,爰併予確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 第237條之8第1項、第249條第1項前段、第104條,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4-11-29

TPBA-113-交上-302-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政府資訊公開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340號 原 告 陳竹昆 被 告 國防部 代 表 人 顧立雄(部長) 訴訟代理人 簡宏明 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政府資訊公開法事件,原告不服行政院中華民國11 3年1月17日院臺訴字第1135000969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事項:本件被告之代表人原為邱國正,於訴訟進行中變 更為顧立雄,茲據新任代表人具狀聲明承受訴訟(本院卷第 239頁),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二、爭訟概要:原告之父陳延禧(下稱陳君)為臺中市大石里西 村原眷戶,於民國78年間死亡,嗣後其配偶亦歿,其原眷戶 權益經被告以96年10月18日昌易字第9600020121號令(下稱 96年10月18日令)核定由其伍子陳華昆承受。其後原告及其 姐陳昆蓉因搭建臺中市西屯區大石里大石4巷35號房屋(下 稱系爭建物)違法占用被告所屬政治作戰局(下稱政治作戰 局)管理之土地,訴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下稱臺中地院) 100年度訴字第36號及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臺中高 分院)101年度上易字第7號民事判決確定,原告及其姐陳昆 蓉應拆除系爭建物,並將土地返還政治作戰局;原告及其姐 陳昆蓉就前開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亦經臺中高分院103年度 再易字第21號及105年度再易字第29號判決駁回在案。嗣原 告之姐陳昆蓉向被告申請違占戶補件列管,經被告以103年1 月27日國政眷服字第1030001208號函(下稱103年1月27日函 )復,以依辦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注意事項陸、二規定,違 占戶於85年2月6日以前占有眷舍,占有人應提供戶籍設立資 料,並經列管軍種現場勘查後,足認有堪住之事實,逐級申 辦補件作業,系爭建物經空軍司令部97年3月10日現地勘查 結果,屬被告列管眷舍,並釐清陳昆蓉戶籍設籍時間與前揭 規定不符,且經臺中高分院101年6月12日民事判決確定,系 爭建物已於102年7月11日強制拆除,無從受理所請違占戶補 件列管。原告及陳昆蓉不服被告103年1月27日函提起訴願, 經行政院作成訴願決定關於陳昆蓉部分訴願駁回,原告部分 訴願不受理,原告及陳昆蓉仍有不服,循序提起行政訴訟, 經本院103年度訴字第781號及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6 3號判決駁回確定在案。嗣原告於112年7月11日以郵局存證 信函檢附申請書向政治作戰局請求提供陳君及陳昆蓉之眷籍 資料,作為聲請再審之證據,以推翻臺中地院100年度訴字 第36號及臺中高分院101年度上易字第7號民事判決所作之判 斷,並請求確認申請書附件一陳報名冊,是否為空軍防空砲 兵912指揮部96年辦理之陸光七村改建基地承購戶抽籤名冊 等語。經被告以112年7月31日國政眷服字第1120194749號函 (下稱原處分)復原告,以有關其申請提供陳君眷籍資料等 相關文件,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1項第6款規定,依法 礙難提供。原告不服提起訴願,經訴願決定撤銷原處分關於 不予提供陳君眷籍資料部分,並由被告於2個月內另為適法 之處分,其餘部分訴願駁回。被告爰按訴願決定之意旨,依 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2項規定,將陳君眷籍資料涉及他 人個人資訊部分遮掩後,以113年3月6日國政眷服字第11300 59211號函(下稱113年3月6日函)提供予原告參閱。原告猶 對陳君眷籍資料部分之訴願決定不服,遂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 三、原告之主張及聲明:被告113年3月6日函檢附陳君眷籍資料 之記載內容,顯然與被告以往核發之資料不同,亦與被告提 供行政院之附件表格不同,為避免發生於96年5月23日及24 日陸光七村改建基地原眷戶抽籤作業時,因空軍防空砲兵第 912指揮部影印該單位作成之抽籤名冊內陳君資料給原告時 ,因未加蓋單位戳記證明與正本資料相符,以致會勘單位不 同意將抽籤名冊記載陳君之資料載入會勘紀錄之情形,故於 113年3月13日及113年11月6日以存證信函請被告查明其113 年3月6日函檢附之陳君眷籍資料之正確性,並加蓋與正本相 符字樣之單位戳記函復原告供作證明,以釐清訴外人陳昆蓉 依據國軍老舊眷村改建相關法令規定,是否具有參加陸光七 村改建基地之原眷戶合法資格或是違占(建)戶合法資格。 被告對陳君眷籍資料是否皆為真實無誤之正確政府資訊,有 不可推卸之審認義務,以確認公文書之正確性,絕無虛偽杜 撰或偽造、變造之情事,惟被告仍然沒有將陳君眷籍資料加 蓋機關關防或戳記供作證明,法院應予調查,並使被告出具 之公文書符合法律規定效力等語,並聲明:㈠訴願決定及原 處分均撤銷。㈡被告應依原告112年7月11日之申請,作成准 予提供原告之父陳君眷籍資料之行政處分。 四、被告之答辯及聲明:被告113年3月6日函已蓋有被告之部長 戳印,隨函檢附之陳君眷籍資料為被告所製發,且已確認附 件內容,依公文程式,並無在陳君眷籍資料加蓋戳章之必要 。被告既已提供原告請求之資料,原告自無提起本件行政訴 訟之必要。況被告113年3月6日函係獨立於原處分之另一處 分,原告若認該函有違法或不當,應另提起行政救濟,而非 於本件爭執等語,並聲明求為判決駁回原告之訴。 五、本院之判斷:  ㈠按「原告之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得不經言 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一、除第2項以外之當事人不適 格或欠缺權利保護必要。二、依其所訴之事實,在法律上顯 無理由。」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3項定有明文。又權利保護 必要之要件,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事項,倘原告之訴欠缺 權利保護必要之要件者,應認其訴為無理由,予以判決駁回 (最高行政法院108年度判字第293號判決意旨參照)。再按 提起任何訴訟,請求法院裁判,均應以有權利保護必要為前 提,具備權利保護必要者,其起訴始有值得權利保護之利益 存在,故又稱為訴之利益。是原告之訴,依其所訴之事實, 係欠缺權利保護必要者,即屬無訴之利益,揆諸前開規定及 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意旨,行政法院原得不經言詞辯論,逕以 判決駁回之。   ㈡經查,原告訴之聲明第2項請求被告應依原告112年7月11日之 申請,作成准予提供陳君眷籍資料之行政處分乙節,已據被 告參據前揭訴願決定意旨,依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2項 規定,將陳君眷籍資料涉及他人個人資訊部分遮掩後,以11 3年3月6日函提供並收達予原告參閱,此為原告於本院準備 程序中所是認(本院卷第160頁筆錄),並有113年3月6日函 及陳君眷籍資料附卷可稽(本院卷第35、37頁),是原告請 求被告提供之陳君眷籍資料,業據被告提供,此外並不再負 有何資料提供之義務。是原告所為請求被告應依其申請作成 提供陳君眷藉資料之處分,既已獲允准,並未遭拒絕,核無 再透過訴訟救濟之必要,揆諸前開規定及說明,即無從認原 告有提起行政訴訟的訴之利益,其提起本件訴訟即屬欠缺權 利保護必要,已無訴訟實益,且無從補正,本院爰不經言詞 辯論,逕以判決駁回之。至原告另質疑被告113年3月6日函 所提供陳君眷籍資料之真實性乙節,業據被告於本院準備程 序中當庭敘明(本院卷第160至161頁),且與本件原告所提 課予義務之聲明無涉,本院自無為進一步審究之必要,併此 敘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 第3項第1款、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上訴狀,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 補提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 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他造人數附 繕本)。 三、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四、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9

TPBA-113-訴-340-20241129-1

簡抗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綜合所得稅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簡抗再字第3號 聲 請 人 詹大為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財政部臺北國稅局間綜合所得稅事件,對於 中華民國113年1月31日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2年度簡抗再字第1 6號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行政訴訟法第283條準用同 法第277條第1項第4款規定表明再審理由,此為必須具備的 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同 法第273條所定再審事由的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如僅泛言 有再審事由,卻未論述具體情事者,難謂已合法表明再審理 由,所為再審之聲請,即屬不合法,法院無庸命其補正,應 以裁定駁回。 二、緣聲請人民國104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經相對人初查 以其列報扶養胞姊不符規定,否准認列免稅額及相關扣除額 ,改按標準扣除額新臺幣(下同)90,000元認列,並減除其 胞姊之所得額,核定聲請人當年度應補稅額3,718元。聲請 人不服,申經復查,未獲變更,聲請人仍表不服,提起訴願 遭決定駁回,循序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下 稱原審法院)106年度簡字第207號行政訴訟判決撤銷訴願決 定及原處分關於超過補徵稅額3,440元部分,駁回聲請人其 餘之訴,聲請人猶有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以107年度簡 上字第108號判決(下稱前確定判決)駁回其上訴而告確定 。嗣聲請人對前確定判決依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0款 事由提起再審之訴,經原審法院110年度稅簡再字第2號行政 訴訟裁定駁回,復經本院裁定駁回其抗告確定後,聲請人猶 不服,多次針對本院駁回其再審聲請之裁定聲請再審,均經 本院裁定駁回在案,其主張最近一次即本院112年度簡抗再 字第16號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 項第9款、第10款、第3項後段及第276條第1項所定再審之事 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聲請。 三、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以聲請人申報104年度綜合所得稅列 報扶養詹夏連不符規定否准認列免稅額85,000元及相關扣除 額,違反所得稅法第17條第1項第1款第1目及中央法規標準 法第20條第1項規定,並與司法院釋字第694號解釋意旨及最 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84號判決意旨不合。又所得稅法 第77條第3項及第122條規定「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標準扣 除額與配偶合併申報者248,000元」之記載內容,同法第17 條第1項第2款第1目「標準扣除額有配偶者加倍扣除之」及 本院107年度簡上字第108號判決理由記載事項,與所得稅法 第5條第1項、第2至4項、第5條之1、第15條第1項、第2項、 第4項、第17條第1項、第3項、第17條之3、第17條之4第3項 、第71條第3項、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第1項、第21條第1項 等規定,及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84號判決意旨不合 。至106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第8欄所載:「基本生活 費總額-全部免稅額-一般扣除額-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基本 生活費差額」及107年度至112年度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書第 9欄所載「基本生活費總額-基本生活費比較項目合計數=基 本生活費差額」之記載內容事項與納稅者權利保護法第4條 第1項、同法施行細則第3條第1項、所得稅第71條第3項、所 得稅法施行細則第25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第1項第2款 及第6條等規定不合等語。 四、經核,原確定裁定係以「聲請人所載之事由,無非係說明其 對於前訴訟程序實體爭議事項不服之理由,惟對於原確定裁 定究有如何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第10款及 第3項後段等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則未據敘明」為理由, 而認定聲請人之原再審聲請為不合法,惟綜合觀察本件聲請 人表明之再審理由,無非仍係在說明其對原處分實體爭議事 項不服之理由,且所指摘之106至112年度綜合所得稅標準扣 除額亦與本案所爭執104年度綜合所得稅無涉,遑論對於原 確定裁定以其未合法表明再審理由而駁回其聲請,究有如何 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9款「為判決基礎之證物係 偽造或變造」及第10款「證人、鑑定人或通譯就為判決基礎 之證言、鑑定或通譯為虛偽陳述」等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 均未據敘明,依首揭規定及說明,其聲請於法不合,應予駁 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9

TPBA-113-簡抗再-3-20241129-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區域計畫法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253號 原 告 陳峻德 訴訟代理人 何孟樵 律師 被 告 新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侯友宜(市長) 上列當事人間區域計畫法事件,原告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於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理 由 一、按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 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行政訴訟法第18條準用民 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適用通常訴訟程序 之事件,以高等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但下列事件, 以地方行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二、因不服行政機關 所為新臺幣150萬元以下之罰鍰或其附帶之其他裁罰性、管 制性不利處分而涉訟者。……」「本法所稱高等行政法院,指 高等行政法院高等行政訴訟庭;所稱地方行政法院,指高等 行政法院地方行政訴訟庭。」「對於公法人之訴訟,由其公 務所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轄。其以公法人之機關為被告時, 由該機關所在地之行政法院管轄。」行政訴訟法第104條之1 第1項第2款、第3條之1及第13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所謂 管制性不利處分,則包括限期改善或限期拆除(下命應負一 定作為義務之處分)等情形(行政訴訟法第104條之1立法理 由參照)。是以,有關不服行政機關所為新臺幣(下同)15 0萬元以下罰鍰處分,或其附帶之其他裁罰性、管制性不利 處分而涉訟者,應適用通常訴訟程序,而由高等行政法院地 方行政訴訟庭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二、緣原告未經許可擅自於新北市三峽區十三添一段1229、1230 、1258地號等3筆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下稱系爭土地) 堆置大量土石(含碎磚塊、混凝土塊)及鋪設柏油鋪面,前 經被告審認系爭土地未符農業使用,原告違反區域計畫法第 15條第1項規定,違規面積約8,200平方公尺,爰依同法第21 條等規定,多次對原告裁處罰鍰,立即停止非法使用,並限 期恢復原農業使用目的,前以民國113年3月15日新北府地管 字第1130480141號處分書裁處原告罰鍰27萬元,立即停止非 法使用,並限期恢復原農業使用目的在案。嗣被告復於113 年4月19日前往會勘,認系爭土地違規現況仍未改善,乃依 區域計畫法第21條第2項等規定,以113年5月1日新北府地管 字第1130827446號處分書(下稱原處分)裁處原告27萬元罰 鍰,立即停止非法使用,並於文到30日內依法恢復原農業使 用目的。原告不服,提起訴願遭決定駁回,遂向本院提起行 政訴訟,聲明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經查,本件原處分之 罰鍰金額為27萬元,並未逾150萬元,且其附帶之停止非法 使用及限期改善,屬管制性不利處分,是本件核屬因不服行 政機關150萬元以下之罰鍰及其附帶之其他管制性不利處分 而涉訟之事件,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之1第1項第2款規定, 為適用通常訴訟程序事件,且依同條項但書規定,以地方行 政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而被告之機關所在地位於新北市 板橋區,屬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管轄區域,則依行政訴訟法 第3條之1及第13條第1項規定,本件應由本院地方行政訴訟 庭管轄,原告誤向無管轄權之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起訴,容 有違誤,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1

TPBA-113-訴-1253-20241121-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土地徵收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043號 原 告 陳煒仁 被 告 臺北市政府 代 表 人 蔣萬安(市長) 上列原告因土地徵收事件,不服內政部中華民國113年7月23日台 內法字第1130028006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第1項)下列各款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 件,當事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一、高等行政法院管 轄之環境保護、土地爭議之第一審通常訴訟程序事件及都市 計畫審查程序事件。……(第3項)第1項情形,符合下列各款 之一者,當事人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或 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 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 授。二、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 代理人具備前條第2項第1款規定之資格。三、專利行政事件 ,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2項 第2款規定之資格。(第4項)第1項各款事件,非律師具有 下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 代理人:一、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 姻親具備律師資格。二、符合前條第2項第1款、第2款或第3 款規定。(第5項)前2項情形,應於提起或委任時釋明之。 ……(第7項)原告、上訴人、聲請人或抗告人未依第1項至第 4項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4項規定委任,行政法院 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期間命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 49條之3為聲請者,應以裁定駁回之。」「第49條之1第1項 事件,當事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 定,聲請行政法院為其選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原告之 訴,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 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先定期間命補正:……十、起訴 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 1款、第3項、第4項、第5項、第7項、第49條之3第1項及第1 07條第1項第10款分別定有明文。次按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 第2項規定授權訂定之「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1款強 制律師代理事件適用範圍辦法」第3條第9款規定:「下列土 地爭議之訴訟事件,當事人在高等行政法院第一審通常訴訟 程序,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九、土地徵收條例㈠有 關徵收、區段徵收、先行區段徵收、申請發給抵價地或徵收 補償價額之爭議事件。㈡有關原土地所有權人請求撤銷、廢 止徵收之爭議事件。㈢有關申請照徵收補償價額收回土地之 爭議事件。……」準此可知,因土地徵收提起之行政訴訟事件 ,在高等行政法院第一審通常訴訟程序,屬於強制律師代理 事件,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倘起訴未提出委任律師或 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經定期命其補正,逾期仍未補 正,行政法院應駁回其起訴。 二、經查,本件土地徵收之行政訴訟事件,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 ,核屬強制律師代理事件,惟原告於民國113年9月4日起訴 時未提出委任律師或前述得為訴訟代理人者之委任狀,亦未 敘明有何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事由,經本院審判長 於113年9月24日裁定命原告於收受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 該裁定已於同年月30日送達原告,有送達證書在卷可證(見 本院卷第87頁),原告迄今未補正合法代理之委任狀,從而 ,本件起訴即不合程式,難認合法,應予以駁回,爰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1

TPBA-113-訴-1043-20241121-1

交上再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交上再字第34號 再 審原 告 羅昇雲 再 審被 告 新北市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處長) 上列當事人間因交通裁決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1年2月 8日本院110年度交上字第33號判決,本於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 項第13款、第14款事由,提起再審之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於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   理 由 一、按訴訟之全部或一部,法院認為無管轄權者,依原告聲請或 依職權以裁定移送於其管轄法院,行政訴訟法第18條準用民 事訴訟法第28條第1項定有明文。「(第1項)再審之訴專屬 為判決之原行政法院管轄。……(第3項)對於上訴審行政法 院之判決,本於第273條第1項第9款至第14款事由聲明不服 者,雖有前2項之情形,仍專屬原第一審行政法院管轄。」 「除本編別有規定外,再審之訴訟程序準用關於各該審級訴 訟程序之規定。」行政訴訟法第275條第1項、第3項及第281 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本件再審原告因交通裁決事件,提起行政訴訟,經臺灣臺北 地方法院(下稱北院)於民國109年12月8日以109年度交字 第565號行政訴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其訴。再審原告 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110年度交上字第33號判決(下稱 原確定判決)駁回上訴確定。再審原告猶不服,多次針對原 判決及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均經裁定駁回在案。再審 原告復以原確定判決有行政訴訟法第273條第1項第13款、第 14款及第274條所定之再審事由,向本院提起再審之訴,惟 揆諸首揭規定,應專屬原第一審行政法院管轄,然因行政法 院組織法及行政訴訟法業於111年6月22日修正,並於112年8 月15日施行,北院設置之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已無設立,改 由本院增設地方行政訴訟庭管轄,故再審原告就原確定判決 向本院提起再審之訴,自應依職權將該再審之訴移送於本院 地方行政訴訟庭,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1

TPBA-113-交上再-34-20241121-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訴訟救助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救字第60號 聲 請 人 謝秉舟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監察院間確認公法上法律關係不成立事件 ,提起行政訴訟(本院113年度訴字第1179號),並聲請訴訟救 助,就聲請訴訟救助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訴訟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當事人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者,行政法院應依聲請,以裁 定准予訴訟救助。但顯無勝訴之望者,不在此限。又聲請人 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事由應釋明之。前開釋明,得由受訴 行政法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保證書代之。行政訴訟 法第101條、第102條第2項及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行政訴訟 法第101條所謂無資力,係指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 用者而言。次按法院調查聲請人是否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 專就聲請人提出之證據為之,如聲請人未提出證據,或依其 提出之證據,未能信其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之主張為真實, 即應將其聲請駁回。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現在創業初期,債務尚未清償,名下 資產為負值,實在沒有資力支出訴訟費用,有信貸餘款可證 ,而本件訴訟,係因被告於法律邏輯部分沒有依職權查證, 人證、物證齊全,非被告所能否認,聲請人一定有勝訴之希 望,因此,依行政訴訟法第102條第1項規定,聲請准許訴訟 救助等語。 三、惟查,聲請人所提信貸餘額證明僅足顯示其向銀行申請信用 貸款之還款狀況,與聲請人有無資力間並無直接關聯,尚不 足以釋明其確係窘於生活。此外,聲請人復未提出其他可供 本院即時調查之證據足證其現無其他所得之可能,故未足認 其窘於生活且缺乏經濟上之信用,無資力支出訴訟費用,而 謂與行政訴訟法第101條規定之「無資力」要件相當。聲請 人亦未提出本院管轄區域內有資力之人出具保證書以代之, 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其聲請訴訟救助,尚無從准許,應予 駁回。 四、依行政訴訟法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畢乃俊      法 官 鄭凱文 一、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二、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 提出抗告狀並敘明理由(須按他造人數附繕本)。 三、抗告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一)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抗告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二)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抗告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抗告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一)、(二)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抗告人應於提起抗告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二)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1   日                    書記官 高郁婷

2024-11-21

TPBA-113-救-60-2024112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