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聲請再審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71-80 筆)

聲再更一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更一字第2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簡以珍 代 理 人 彭佳元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對於本院於中華民 國107年3月8日所為之104年度金訴字第29號刑事判決,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受判決人(下稱聲請人)簡以 珍因違反銀行法等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07年3月8日以104年 度金訴字第29號判處罪刑確定(下稱原確定判決),然參照 臺灣高等法院107年度金上訴字第55號判決意旨認在公司經 營者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之吸金案件中,其下多有人協 助向他人招攬投資之行為,此舉動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其一 ,是基於與公司經營者共同經營業務之意思,立於公司之立 場向不特定多數人招攬投資;其二,是在站在投資人之立場 ,不論是基於分享賺錢資訊之心態,或是為賺取公司允諾之 佣金,才拉攏或介紹其他投資人共同參與投資。前者,行為 人與公司經營者既然有共同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認識,較有 可能具備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之故意。至於後者,因行 為人是立於公司之對立面即投資人之立場,介紹親友加入投 資,欲與親友共同賺取公司允諾之利益,或為自身爭取公司 允諾之佣金,並無與公司經營者共同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意 思,自然欠缺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規定之主觀犯意。本 件聲請人就必贏集團之投資方案投資新臺幣500萬元,且聲 請人就必贏集團之投資方案,並未參與任何投資決策,自非 基於與公司經營者共同經營業務之意思,聲請人僅係分享賺 錢資訊之心態,始拉攏或介紹其他投資人共同參與投資,應 屬欠缺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規定之主觀犯意,原確定判 決僅以聲請人於審理時之自白與曾招攬該案相關投資人為由 ,遽認聲請人已該當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之非法經營銀 行業務罪,並未詳加調查、審認聲請人是否係基於「公司經 營者共同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意思」所為之犯行,顯有應予 調查而未予調查證據及理由不備之判決違背法令等語。  二、按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 434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有罪之判決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 一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六、因發現新事實 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 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 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 據,同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亦規定甚明。所謂新事 實或新證據,係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 ,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依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可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使受 有罪判決之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者 而言。亦即該「新事實」、「新證據」,除須具備在判決確 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 成立之「嶄新性」(或稱「新規性」、「未判斷資料性」) 要件外,尚須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具有使法院合 理相信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對受判決之人改為更有利判 決之「顯著性」(或稱「確實性」、「明確性」)特質,二 者均屬不可或缺,倘若未具備上開「嶄新性」及「顯著性」 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 字第944號、第946號裁定意旨參照)。換言之,若聲請再審 之人,所提出或主張的新事實、新證據方法或新證明方式, 無論單獨或與其他先前卷存的證據資料,綜合觀察、判斷, 無從在客觀上令人形成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的事實, 或鬆動其事實認定的重要基礎,亦即於確定判決的結果根本 不生影響,無所謂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的情形存在,自不能遽行准許再審。至於聲請再審的理 由,如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的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 判決採證認事職權的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 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亦無法動搖原確 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的要件。另 聲請人所提出或主張的新事實、新證據,若自形式上觀察, 根本和原判決所確認的犯罪事實無何關聯,或無從產生聲請 人所謂的推翻該事實認定的心證時,無庸贅行其他調查(最 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742號、107年度台抗字第1344號裁 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一)原確定判決綜合全案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所得,依法認定聲 請人所為均係違反銀行法第29條之1、第29條第1項規定,而 應依同法第125條第1項前段規定處斷,及違反多層次傳銷管 理法第18條規定,而應依同法第29條第1項規定處斷,且各 該犯行分別與同案被告陳勇志、王昆山、王裕富、楊凱博、 吳秉燁、周麟洋、王懷頡及陳威廷等人間具有共同正犯關係 等犯行乙節,有上開判決及該案卷宗在卷可按,是原確定判 決業已於理由欄內詳述其論斷之基礎及取捨證據之理由,所 為論斷說明,與卷內訴訟資料悉無不合,亦非僅以聲請人於 審理時之自白與曾招攬該案相關投資人為單一論據,是本院 原確定判決本其自由心證對證據予以取捨及判斷,並無違背 一般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之情事之處,洵屬妥適。   (二)聲請再審意旨雖主張自「有無與公司經營者共同經營收受存 款業務之意思」觀之,如聲請人係基於與公司經營者共同經 營業務之意思,立於公司之立場向不特定多數人招攬投資, 則聲請人係與公司經營者有共同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認識, 自有具備違反銀行法第29條第1項之故意;若聲請人係基於 投資人之立場,出於分享賺錢資訊之心態,或係基於賺取公 司允諾之佣金,始拉攏或介紹其他投資人共同參與投資,則 聲請人係立於公司對立面之投資人立場,介紹親友加入投資 ,欲與親友共同賺取公司允諾之利益,並無與公司經營者共 同經營收受存款業務之意思,自無該當銀行法第29條第1項 所規定之主觀犯意等語,惟此部分亦經原確定判決以聲請人 除以舉辦說明會或個人遊說等方式,鼓吹與會投資人參與必 贏集團投資方案外,亦有經手處理投資款項交付之情形,故 認聲請人並非單純投資者,而有發展下線成員、積極擴散該 多層次傳銷組織之意思及犯行;且聲請人以透過舉辦說明會 或個別遊說之方式,積極招攬及鼓吹不特定之投資人參加必 贏集團投資方案,並使投資人因而參與必贏集團投資方案, 其反覆實施上開行為,已有經營銀行業務之故意及行為,並 與必贏集團主要經營者之一即同案被告周麟洋、王懷頡、楊 凱博、吳秉燁、陳威廷、陳勇志共同積極參與變質傳銷組織 之擴散及推廣,顯非單純之投資者或參加人等情,實已對於 聲請意旨前揭論據,依憑卷內證據資料於理由內詳為指駁說 明,況此部分充其量僅為聲請意旨對於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 所得心證之理由予以指摘,並非就本案有何得提起再審之新 事實或新證據據以提出,是聲請意旨就此部分所為主張,洵 不足採。 (三)綜上所述,聲請人前開聲請再審理由,無非係對原確定判決 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 持相異評價,或以業經原確定判決調查審酌之證據聲請再審 ,顯非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亦非判決 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且不論單獨或與先前之 卷內之證據綜合判斷,自形式上觀察,均不足以動搖原確定 判決,顯與修正後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再審事 由不相符合。   (四)從而,本件依聲請意旨所主張,並無何單獨或結合先前已經 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認為足以動搖原 有罪之確定判決,而應為其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 所認「罪名」判決之事證,從而,本件聲請再審理由核與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之再審事由不符, 亦無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其餘各款及第421條之再審事 由,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十四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昭筠                    法 官 施吟蒨                    法 官 林建良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吳品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5

PCDM-113-聲再更一-2-20250325-1

聲再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6號 聲 請 人 王翊倫 即 被 告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中華 民國113年7月10日所為之112年度訴字第702號第一審確定判決( 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7581、19168號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及刑罰停止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如刑事再審聲請狀所載(如附件)。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暨同條第3項所規定之新事 實或新證據,係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 ,暨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等具有新穎性(或稱未判斷資 料性)要件之事實或證據,且須該事實或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 或罪名者,亦即具有顯著性(或稱確實性或合理可信性)要 件,二者不可或缺,始符合上開條項所指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而得以據為聲請再審之適法事由(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 字第1640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聲請再審意旨略謂:警方前調取聲請人王翊倫中國信託銀行 交易明細有於民國111年1月25日、29日各匯新臺幣(下同) 3千元、8千5百元、4千元至毒品上游(即陳文海、黎秋五) 提供之中國信託銀行帳戶,原審不察,未傳喚上游陳文海、 黎秋五詢問,致無法適用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 刑之規定等情。惟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關於供 出毒品來源,減免其刑寬典之規定,其中所稱「供出毒品來 源」,依其文義及立法目的解釋,係指供出與其所犯罪有關 的「本案毒品來源」而言,若被告所供出的資訊與自己所犯 的本案無關,僅能認為提供他案線報,縱然警方因而查獲他 案的正犯或共犯,祇能就其和警方合作的犯罪後態度,於本 案量刑時加以斟酌,尚不能逕依上揭規定予以減輕或免除其 刑。又上揭所稱「毒品來源」,係指毒品犯罪行為人原持有 供己犯同條項所列各罪的毒品,源自何人之謂;所言「查獲 」,除指查獲該其他正犯或共犯外,並兼及被告所指其毒品 來源其事。故所謂「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須被告詳 實地供出毒品來源具體事證,因而使有偵查(或調查)犯罪 職權的公務員知悉,而對該上游人員發動偵查(或調查), 並因而破獲其犯罪者而言。具體以言,倘被告所犯同條項所 列之罪之犯罪時間,在時序上較早於該正犯或共犯供應毒品 之時間,縱然該正犯或共犯確因被告之供出而被查獲;或其 時序較晚於該正犯或共犯供應毒品之時間,惟其被查獲之案 情與被告自己所犯同條項所列之罪之毒品來源無關,均無此 減刑寬典的適用(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833號判決意 旨參照)。查聲請人因警方查獲陳致維毒品案件溯源,於11 1年7月12日再查獲聲請人,聲請人並供出毒品上游,警方始 查獲陳文海、黎秋五販毒案件,惟聲請人為供出毒品上游, 於111年7月12日、9月20日、10月11日警詢及111年10月11日 偵訊時所供向陳文海、黎秋五購毒細節,均無一語提及其於 111年1月25日、29日各匯3千元、8千5百元、4千元係向陳文 海、黎秋五購毒等情(經調閱陳文海、黎秋五違反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案件卷宗〈下稱上游卷宗〉之0000000000號警卷第25 -35頁、第39、40頁、第45-52頁可佐),嗣檢察官依聲請人 「供出毒品來源」之內容偵查後,以111年度偵字第25999、 26000號、112年度偵字第4373號將陳文海、黎秋五以犯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販賣第二級毒品罪提起公訴,並 認第1次販賣甲基安非他命給聲請人係111年2月25日22時11 分許,嗣本院及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均為相同之認定等情 ,有該起訴書、本院、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可佐 (見上游卷宗之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27號卷第5-15頁、第35 3-362頁、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865號卷 第411-417頁可佐)。又本院於113年2月21日就聲請人違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行準備程序,聲請人及辯護人均未請 求傳喚陳文海、黎秋五作證,另審理前約2個月臺灣臺南地 方檢察署於113年4月2日以南檢和毅111偵17581字第1139023 313號函附陳文海、黎秋五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之上 揭起訴書、本院、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判決,存卷供 參。嗣於113年6月4日本院審理聲請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案件時,①調查證據完畢後,審判長問尚有證據請求調查 ?聲請人及其辯護人均稱無;②受命法官詢問時,聲請人供 稱111年2月4日晚上10點多陳致維要伊幫他拿甲基安非他命 ,當天晚上伊去南台科技大學那邊幫陳致維拿毒品,並先代 墊款項等語;③科刑辯論時檢察官對聲請人適用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減刑規定提出質疑,惟聲請人及其辯護 人均未就此部分表示意見(經調閱聲請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案件卷宗之本院112年度訴字第702號卷第187-194頁、 第253-285頁、第367、369、376、377、382頁可佐),足見 聲請人於111年2月4日賣給陳致維之甲基安非他命係其於同 日自毒品上游販入之甲基安非他命甚明,顯與聲請人於111 年1月25日、29日各匯3千元、8千5百元、4千元至陳文海、 黎秋五指定之帳戶之事實無關,聲請意旨主張原審漏未斟酌 聲請人上揭匯款乙節,有應減刑之事由,顯無理由。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雖稱發現新事實而聲請再審,然未提出何 可動搖原判決之新事實,其聲請再審自無理由,應予駁回。 又本件再審聲請既經駁回,則聲請人聲請停止其刑罰之執行 ,即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五、末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所稱「顯無 必要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或顯無 理由而應逕予駁回,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法院辦理 刑事訴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77條之4定有明文。本件再審 聲請之理由既有上述顯無理由而應逕予駁回之情形,本院認 無踐行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意見等程序之必要,附 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 法 官 鍾邦久                    法 官 蔡奇秀                    法 官 高如宜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憶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5

TNDM-114-聲再-16-20250325-1

台簡聲
最高法院

聲請監護宣告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簡聲字第9號 聲 請 人 吳文彥 上列聲請人因與相對人吳家慧間聲請監護宣告事件,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10月16日本院裁定(113年度台簡聲字第52號),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終審法院之裁定,除合於法定再審事由得聲請再審外 ,不容以其他方法聲明不服。本件聲請人不服本院113年度 台簡聲字第52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雖以異議為 之,但仍應視其為聲請再審,而依該程序調查裁判,合先說 明。 二、次按對於本院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 17第2項規定預納裁判費;如其前訴訟程序應委任律師為訴 訟代理人,並應依同法第507條準用第505條、第466條之1第 1項前段規定,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此為必須具備之程 式。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96條規定,於家事非訟事件 之確定本案裁定聲請再審準用之。聲請人對於原確定裁定聲 請再審,未據預納裁判費及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前經本院以 裁定命聲請人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此項裁定已於民國 114年2月21日送達,有卷附送達證書足據。茲已逾相當期間 ,聲請人仍未補正,其聲請自非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不合法。依家事事件法第96條、第97 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507條、第502 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陳 麗 玲 法官 陳 麗 芬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方 彬 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胡 明 怡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5

TPSV-114-台簡聲-9-20250325-1

聲再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23號 再審聲請人 呂萬鑫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與再審相對人陳祥麟、陳宏益間聲請再審事件 ,對於本院民國114年2月6日114年度救字第25號確定裁定聲請再 審,應徵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此費用未據再審聲請人繳納, 茲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505條、第249條第1項但書規定, 限再審聲請人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以內補繳,逾期未繳,即駁回 其再審之聲請,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王怡菁 法 官 董庭誌 法 官 吳金玫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唐振鐙

2025-03-24

TCDV-114-聲再-23-20250324-1

聲再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7號 抗 告 人 蔣敏洲 上列當事人聲請再審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30日本院 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抗告、再為抗告,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8前段與臺灣 高等法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 標準徵收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又上訴不合程式或有其他 不合法之情形而可以補正者,原第一審法院應定期間命其補 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44 2條第2項規定甚明。前開規定於抗告程序準用之,同法第49 5條之1第1項亦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抗告人提起抗告未據繳納裁判費,抗告程式自有 未合,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24日裁定命抗告人於收受裁定 後5日內補正前開程式之欠缺,該項裁定業於114年2月7日寄 存送達抗告人,有送達證書附卷可憑。抗告人逾期未補正裁 判費,有本院收費答詢表及查詢清單在卷可稽,其抗告自非 合法,應予駁回其抗告。 三、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442條第2項、第95條、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唐敏寶                   法 官 林萱                   法 官 劉承翰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許宏谷

2025-03-24

TCDV-113-聲再-57-20250324-3

聲再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1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判 決人 即 被 告 謝德賢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113年9月30日113年度訴 字第536號確定判決(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 字第15832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開始再審。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再審聲請書,惟將再審事由「可能涉犯刑法 第276條過失致死罪嫌」刪除,此據檢察官於民國114年3月2 0日本院調查時起稱:就被告所涉犯之法條應係涉犯刑法第1 85 條第2 項之罪嫌,原檢察官再審聲請書再審事由欄㈢刑法 第276 條過失致死罪嫌法條及㈣所記載之「過失致死罪嫌」 併請予更正刪除等語。 二、按受無罪或輕於相當之刑之判決,而於訴訟上或訴訟外之自 白,或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其有應受有罪或重刑判決之 犯罪事實者,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得聲請再審,刑事訴訟 法第422條第2款定有明文。又刑事訴訟法第422條第2款所稱 「發見確實之新證據」,乃指具有嶄新性(新規性)及顯著 性(確實性)之證據,亦即指最後事實審法院判決當時已經 存在或審判當時不及調查審酌之證據,至其後始發見者;且 就該證據連同原確定判決中認定事實存在之積極證據與相反 之消極證據全體予以觀察,經自由證明程序,顯然可認為足 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之事實基礎而改為更不利之判決者而言( 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801號裁定意旨參照)。另判決以 後成立之文書,其內容係根據另一證據作成,而該另一證據 係成立於事實審法院判決之前者,應認為有新證據之存在。 如出生證明係根據判決前早已存在之醫院病歷表所作成;存 款證明係根據判決前已存在之存款帳簿所作成而言(最高法 院102 年度台抗字第1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判決人謝德賢於民國113年4月3日16時24分許,駕駛車牌號 碼0000-00號自小貨車行經臺南市中西區臨安路1段與和真路 口時,因與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之李敢維 發生行車糾紛而心生不滿,竟接續追逐、逼近李敢維駕駛之 機車,迫使李敢維減速、閃避,並於同日16時26分許駕車追 逐李敢維至臺南市北區臨安路2段與康樂街口前時,跨越雙 白實線向右逼近李敢維駕駛之機車,自車內往外、朝駕車行 進中之李敢維丟擲手搖飲料杯,致李敢維遭手搖飲料杯擊中 ,驚嚇失控進而衝撞路人後摔車倒地,受有四肢多處擦挫傷 及頸部鈍傷等傷害,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其涉犯 刑法第185條第1項之妨害公眾往來安全、同法第304條第1項 之強制、同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等罪嫌提起公訴,並經本 院於113年9月30日以113年度訴字第536號判處有期徒刑6月 ,於113年11月28日確定乙情,有上開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參。  ㈡受判決人於上開時地跨越雙白實線向右逼近李敢維駕駛之機 車,自車內往外、朝駕車行進中之李敢維丟擲手搖飲料杯, 致李敢維遭手搖飲料杯擊中,驚嚇失控進而衝撞路人丁俊元 ,丁俊元經送醫急救,受有外傷性顱內出血、顱骨骨折、四 肢多處鈍挫傷等傷害,延至113年7月12日因前揭傷害引發缺 氧性腦病變、腦死,在長期加護病治療過程併發肺炎、多重 器官衰竭死亡,有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道路交通事故調查 報告表(一)(二)、現場照片、監視器錄影紀錄及截圖、被害 人丁俊元之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診斷證 明書(113年6月11日開立)、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附設民眾 診療服務處死亡證明書(113年7月16日開立)、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相驗屍體證明書(113年10月24日開立)、法務部 法醫研究所113年10月11日113醫鑑字第1131102232號解剖報 告書暨鑑定報告書(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相字第467 號委託鑑定)、臺南市車輛行車事故鑑定會113年7月2日南市 交鑑字第1130931135號函暨鑑定意見書(受判決人跨越雙白 線,變換車道未注意安全距離為肇事主因)、臺南市政府交 通局113年8月28日南市交智安字第1131200730號函暨覆議意 見書(受判決人跨越雙白線,變換車道未注意安全距離為肇 事主因)在卷可證。  ㈢依上述車禍鑑定報告及解剖鑑定報告可知,被害人丁俊元係 因受判決人跨越雙白實線向右逼近李敢維駕駛之機車,自車 內往外、朝駕車行進中之李敢維丟擲手搖飲料杯,致李敢維 遭手搖飲料杯擊中,驚嚇失控進而衝撞被害人丁俊元後摔車 倒地,致被害人丁俊元受傷後,其頭部外傷演進至缺氧性腦 病變、腦死,再因中樞神經衰竭及長期住院引發肺炎,合併 休克致器官灌流不足,發生肝、腎多器官衰竭死亡,意即被 害人丁俊元死亡係因受判決人造成之車禍受傷所致;故認本 案受判決人涉犯刑法第185條第2項妨害公眾往來安全,因而 致人死亡之加重結果犯。而聲請人所提出上開證據係於原確 定判決前即已存在,而為法院、當事人所不知,不及調查斟 酌,至其後始行發見,具有「嶄新性」;且就該證據本身形 式上觀察,顯可認為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之事實基礎而改為 更不利之判決,具有「顯著性」。亦即,此部分證據由形式 上顯示足以動搖受判決人所受輕於相當之刑之原確定判決, 而於訴訟上發現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其有應受重刑判決之證 據,且該等證據係原審法院於判決前未經審酌而於事後始行 發現,而具有「嶄新性」及「顯著性」。 五、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之聲請再審,即有理由,爰依刑事訴 訟法第435條第1項為開始再審之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鄭燕璘                    法 官 莊玉熙                    法 官 郭瓊徽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徐慧嵐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附件: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再審聲請書                   114年度執聲再字第1號 被   告 謝德賢 男 28歲(民國85年11月23日生)             住○○市○○區○○路00巷0號             居臺南市○○區○○路000巷0號7樓之2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等案件,經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於民國113年9月 30日以113年度訴字第536號(下稱原判決)判決後,於113年11月28日 確定,茲為受判決人即被告之不利益,認應就原判決聲請再審, 茲將原判決主文及聲請再審理由分述於後: 一、原判決事實 原判決主文 謝德賢犯傷害罪,累犯,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謝德賢於民國113年4月3日16時24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0-0 0號自小貨車行經臺南市中西區臨安路1段與和真路口時,因 與駕駛車牌號碼0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之李敢維發生行車 糾紛而心生不滿,竟基於妨害公眾往來安全、強制及傷害之 犯意,接續追逐、逼近李敢維駕駛之機車,迫使李敢維減速 、閃避,並於同日16時26分許駕車追逐李敢維至臺南市北區 臨安路2段與康樂街口前時,跨越雙白實線向右逼近李敢維駕 駛之機車,自車內往外、朝駕車行進中之李敢維丟擲手搖飲 料杯,致李敢維遭手搖飲料杯擊中,驚嚇失控進而衝撞路人 後摔車倒地,受有四肢多處擦挫傷及頸部鈍傷等傷害,以此 強暴方式妨礙李敢維自由駕車通行之權利,並造成他人行車 之危險狀態,致生公眾往來之危險。嗣李敢維不甘受害,報 警處理,經警調閱監視器畫面後,因而查獲上情。案經李敢 維訴由臺南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報告偵辦。 二、再審事由 (一)按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 一者,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得聲請再審︰「二、受無罪或 輕於相當之刑之判決,而於訴訟上或訴訟外自白,或發現確 實之新證據,足認其有應受有罪或重刑判決之犯罪事實者」 ,刑事訴訟法第422條第2款定有明文。又刑事訴訟法第422 條第2 款所稱發見確實之新證據,乃指具有嶄新性(新規性 )及顯著性(確實性)之證據,亦即指最後事實審法院判決 當時已經存在或審判當時不及調查審酌之證據;且就該證據 連同原確定判決中認定事實存在之積極證據與相反之消極證 據全體予以觀察,經自由證明程序,顯然可認為足以動搖原 確定判決之事實基礎而改為更不利之判決者而言。另判決以 後成立之文書,其內容係根據另一證據作成,而該另一證據 係成立於事實審法院判決之前者,應認為有新證據之存在( 最高法院102 年度台抗字第11號裁定意旨、104 年度第5次 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 (二)原判決所審認之犯罪事實僅有謝德賢之行車違規行為致李敢 維受傷部分,並未審酌到被告行為造成路人丁俊元死亡部分 ,此觀之卷附之起訴書及判決書可知。其次,被告謝德賢於 113年4月3日16時24分許,丟擲飲料杯行為,致同案被告李 敢維人車失控、撞擊丁俊元,終致丁俊元死亡一節,業經本 署以113年度偵字第32636號於113年11月22日起訴,該案有 告訴人郁佳錚於偵查中之指訴、同案被告李敢維之供述、證 人丁善敏警詢證述、證人趙靜儀警詢證述、證人翁永潤警詢 證述、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一) (二)、現場照片、監視器錄影紀錄及截圖、被害人丁俊元之 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診斷證明書、三軍 總醫院松山分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死亡證明書、臺灣臺北 地方檢察署相驗屍體證明書、法務部法醫研究所113醫鑑字 第1131102232號解剖報告書暨鑑定報告書(臺灣臺北地方檢 察署113年度相字第467號委託鑑定)、臺南市車輛行車事故 鑑定會113年7月2日南市交鑑字第1130931135號函暨鑑定意 見書、臺南市政府交通局113年8月28日南市交智安字第1131 200730號函暨覆議意見書等證據在卷可憑(詳所附影卷資料) 。依上述車禍鑑定報告及解剖鑑定報告可知,被害人丁俊元 係因被告謝德賢跨越雙白實線向右逼近李敢維駕駛之機車, 自車內往外、朝駕車行進中之李敢維丟擲手搖飲料杯,致李 敢維遭手搖飲料杯擊中,驚嚇失控進而衝撞被害人丁俊元後 摔車倒地,致被害人丁俊元受傷後,其頭部外傷演進至缺氧 性腦病變、腦死,再因中樞神經衰竭及長期住院引發肺炎, 合併休克致器官灌流不足,發生肝、腎多器官衰竭死亡,意 即被害人丁俊元死亡係因被告謝德賢造成之車禍受傷所致。 (三)上述本署113年度偵字第32636號卷證內之資料,係為原判決 前已存在,揆諸前揭說明,亦屬本件原審判決前已存在之證 據,而未及審酌,於事後始行發現,應認具有「嶄新性」。   又此部分證據由形式上觀察,可以認定被告謝德賢所為致被 害人丁俊元受傷致死,可能涉犯刑法第276條過失致死罪嫌 或第185條第2項妨害公眾往來安全致人於死罪嫌,而非原判 決所認之傷害罪(刑法第185條第1項之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 、刑法第304條之強制罪、刑法第277條第1項之傷害罪,想 像競合犯,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一重之傷害罪處斷), 是上述證據足以動搖被告謝德賢所受輕於相當之刑之原確定 判決,具「確實性」。 (四)綜上所述,因認本案原判決有上述新事實及新證據,未於原 審審判程序所發現,不及調查審酌,且足證被告謝德賢所犯 應係較前述原判決為重刑之過失致死罪嫌或妨害公眾往來安 全致人於死罪嫌,是原判決應認有刑事訴訟法第422 條第2 款所規定之再審事由。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22條第2款提起再審。   此  致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2  日              檢 察 官  林 容 萱

2025-03-24

TNDM-114-聲再-13-20250324-1

台抗
最高法院

偽造有價證券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48號 抗 告 人 林益呈 上列抗告人因偽造有價證券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月14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 再字第495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再審制度係為發現確實之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正義,而於 案件判決確定後,另設之特別救濟管道,重在糾正原判決事 實認定之錯誤。惟確定判決因生既判力進而有執行力,而聲 請再審對於判決公信不無影響,當有嚴格條件限制。有罪之 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 審;而此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 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如聲請 再審所持原因,僅係對原判決認定事實採證職權的行使任意 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判斷採相異評價,自不屬新 證據,且審酌此等證據亦無法動搖原判決,應認不符合前述 得提起再審之事由。 二、本件抗告人林益呈因偽造有價證券案件,對於原審法院112 年度上訴字第4340號確定判決(下稱原判決,抗告人提起上 訴後,經本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1267號判決,從程序上駁 回上訴),聲請再審,其聲請意旨如原裁定理由一所載。抗 告人主張以證人即台新國際商業銀行業務人員羅智賢於第一 審之證述資為本件聲請再審之新證據。 三、原裁定就抗告人聲請再審所述及提出之上開證據,已本於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所定之新事實、新證據 ,應具備新規性及確實性要件,詳予審酌,認各該事實、證 據,無論單獨或結合其他卷存證據觀察,綜合判斷之評價結 果,不足以動搖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如何不符合聲請再審 之要件,因認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而依同法第434條第1 項規定予以駁回。其聲請停止刑罰之執行部分,亦失所依附 ,而併予駁回。已說明其駁回之法律依據及判斷之理由,經 核於法無違。 四、抗告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僅承認於本件面額新臺幣26萬元本票(下稱本案本票 )上親自簽名,否認偽造本案本票。檢察官應就本案本票之 其他必要記載事項由何人填載(抗告人親為或授權他人所為 )為實質舉證,法院亦應依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後段規 定,進行職權調查。本件第三審判決以抗告人於本案本票有 親自簽名,該本票形式上之必要記載事項無欠缺,即認屬有 效票據,駁回抗告人之上訴,違反無罪推定原則、證據裁判 法則、被告不自證己罪、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等原則。 原裁定不得援引上開理由駁回其再審之聲請。  ㈡抗告人並未授權填載本案本票之發票日,且本案本票上簽名 以外之金額、付款地、發票日均以印文形式記載,顯不一致 ,所交付之本案本票是否具完整必要記載事項而屬有效票據 乙節,即生合理之懷疑,足以動搖原判決,而為有利於抗告 人之蓋然性存在,具有「顯著性」。又羅智賢於第一審證稱 係由其填載本案本票之發票日。原裁定對於此項證言,未就 其實質之證據價值予以評價,即具有未判斷資料性之「新規 性」。請撤銷原裁定,另為適法之裁定等語。 五、抗告意旨仍執聲請再審之相同陳詞,徒以抗告人主觀上自認 符合再審要件之說詞,對原判決採證、認事之職權行使及原 裁定已說明論駁之事項,以自己之說詞,持不同之評價,而 為指摘,顯不足採。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4

TPSM-114-台抗-348-20250324-1

台聲
最高法院

偽造文書等罪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66號 聲 請 人 黃裕凱 上列聲請人因偽造文書等罪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7 日第三審判決(113年度台上字第4760號),聲請再審及停止刑 罰執行,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 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 項、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而再審程序,係就確定判決事 實錯誤所設之特別救濟方法,除有同法第426條第3項所定情 形外,聲請再審應對確定之實體判決為之。故上級審法院以 上訴不合法,從程序上駁回當事人對於下級審法院實體判決 之上訴者,聲請再審之客體應為原下級審法院之實體判決, 並非上級審法院之程序判決,該再審案件,仍應由原下級審 法院管轄。 二、本件聲請人黃裕凱前因偽造文書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1887號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 ,經本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4760號判決,以其上訴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或屬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依刑事訴訟 法第395條前段規定,從程序上予以駁回,有該判決書可稽 。聲請人聲請再審,自應以第二審法院上開實體判決作為聲 請再審之客體(即對象),向第二審法院為之,始為適法。 聲請人竟向本院聲請再審,依上述說明,其程序顯不合法, 應予駁回。至其聲請停止執行刑罰,應併予駁回。又本件聲 請既屬不合法,顯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其意見之必要, 併予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4

TPSM-114-台聲-66-20250324-1

聲簡再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簡再字第3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蔡宗岳 聲請代理人 李春錦律師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傷害案件,對於本院民國109年10月30日109年 度朴簡字第335號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刑事聲請再審狀(如附件)所載。  二、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 聲請再審;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 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 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準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資料 性之「新規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不論 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就 其實質之證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之事 實或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最終 在原確定判決中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抑或捨棄不採卻未 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情形。通過新 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此重在證據之 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論係單獨或與先前 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產 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為有利於受判決人 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再審法院合理相 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程式,當受客觀 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請人任憑主觀、 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由,僅係對原確 定判決之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 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 評價,縱法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 者,均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 三、經查:  ㈠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下稱聲請人)與盧延昇之子盧○○( 民國00年0月00日生)為師生關係。聲請人於108年12月25日 7時許,在嘉義市○區○○街00號之大業國中校園內,因細故與 盧○○發生口角,一時氣憤,即基於傷害他人身體之犯意,徒 手毆打盧○○,致盧○○受有頭部外傷、頸部挫傷及臉部挫擦傷 等傷害,經本院以109年度朴簡字第33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 4月(下稱原判決),並於109年12月9日確定等情,此有上 開判決書(見本院聲簡再卷第201至203頁)及臺灣高等法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見本院聲簡再卷第205頁)在卷可稽。  ㈡聲請人所持聲請再審之事由,均為無理由:  ⒈聲請人固提出案發現場監視錄影檔案與畫面文字說明(見本 院聲簡再卷第25頁)為據,主張聲請人於盧○○揮手攻擊聲請 人並將聲請人之眼鏡打落於地後,在低身撿拾眼鏡之同時, 抬起左手抵擋盧○○之攻擊,並因此不小心碰觸盧○○臉部,原 判決認定之事實有誤,聲請人應受無罪之判決等語。惟經本 院當庭勘驗聲請人提出之監視錄影檔案,結果顯示(下表【 監視錄影畫面時間】之日期均為108年12月25日):  監視錄影畫面時間 畫面內容 05:26:58 盧○○進入畫面右側,聲請人於其後方抓住盧○○,盧○○則於踏上階梯同時轉身以手肘揮向聲請人。 05:26:59 聲請人與盧○○發生推擠,並以兩人面對面抓著對方的姿勢往畫面中白色大門方向前進。 05:27:02 聲請人與盧○○推擠至白色大門前,聲請人部分身影遭柱子擋住,惟仍可以看出兩人維持互抓之姿勢。 05:27:03 盧○○向右猛轉身,兩人維持互抓之姿勢,聲請人因此移動至畫面左方。 05:27:04 盧○○再次向右猛轉身,聲請人仍以手抓住盧○○。 05:27:05 盧○○向左轉身面對聲請人。 05:27:06 盧○○於兩人維持互抓姿勢時,以右手抓住聲請人衣領,使力使兩人往畫面右方移動。 05:27:07 聲請人放開右手時,盧○○亦放開其左手,兩人另一手仍維持互抓之姿勢像畫面右方移動。 05:27:09 聲請人與盧○○於通過柱子後恢復雙方兩手互抓之姿勢向畫面右方移動。 05:27:11 兩人維持雙方互抓姿勢向畫面右方移動。 05:27:13 聲請人及盧○○離開畫面,只餘部分背影在畫面中,無法辨識兩人之行為。 05:27:15 聲請人及盧○○完全離開畫面。 05:27:28 聲請人右手圈住盧○○,再次自畫面右方出現。 05:27:38 聲請人轉身站在盧○○身前,畫面僅看得見聲請人背影。 05:27:39 聲請人以右手抓住聲請人後背包提帶,將盧○○自其身前拉至其右身側。 05:27:44 聲請人與盧○○於搶奪盧○○手中物品同時,兩人皆將身體轉向面對監視錄影器後,持續對峙中。 05:27:56 聲請人雙手使力使盧○○向後退至柱子後方。 05:27:58 盧○○向畫面右方移動並提起左腳向聲請人方向踢,聲請人除可看見其右手仍抓住盧○○背包提袋外,其餘身體皆被柱子遮擋。 05:28:00 盧○○站定,聲請人除可看見其右手仍抓住盧○○背包提袋外,其餘身體皆被柱子遮擋。   有記載上開勘驗結果之本院113年12月12日訊問筆錄在卷可 稽(見本院聲簡再卷第232至235頁)。上開勘驗內容中,未 見盧○○有將聲請人之眼鏡打落於地之舉措,因此聲請人主張 盧○○揮手攻擊聲請人並將聲請人之眼鏡打落於地後,在低身 撿拾眼鏡之同時,抬起左手抵擋盧○○之攻擊,始不小心碰觸 盧○○臉部等節,無法自上開監視錄影檔案中得知。聲請人雖 另稱:畫面時間05:27:05時,可以明顯看出是盧○○在施力 ;畫面時間05:28:03時,我感覺盧○○的手不施力了,所以 我就放手等語,然聲請人所指是否屬實,均無法自監視錄影 畫面中得悉;聲請人又稱:畫面時間05:27:39時,我是拉 著盧○○的手,不是背包提帶;畫面時間05:27:15至28秒之 間時,在短短幾秒間,我怎麼可能抓著盧○○猛揍並且推盧○○ 去撞牆;畫面時間05:27:34時,可以看到是我抓住盧○○兩 隻手不要盧○○攻擊,盧○○在歷次陳述時,說我是勒住盧○○的 脖子,讓盧○○不能呼吸,所以盧○○才攻擊我等語,然原判決 並未認被告以上述方式傷害盧○○,縱然聲請人所陳述之內容 屬實,也無法動搖原判決就聲請人基於傷害之犯意毆打盧○○ ,致盧○○受有頭部外傷、頸部挫傷及臉部挫擦傷之認定。  ⒉聲請人另以監察院糾正案文中所摘錄之108年12月27日校內協 調會錄音譯文(見本院聲簡再卷第145頁)、光碟,及聲請 人之警詢及偵訊筆錄(見本院聲簡再卷第145、147頁)為據 ,主張本案應是盧○○先打聲請人2拳後,聲請人才揮盧○○1拳 ,原判決認定之事實顯然有誤等語;又認告訴人盧延昇即盧 ○○之父並非在場證人,故其於警詢及偵查中之指訴應係盧○○ 轉述之內容等語;另亦提出天主教中華聖母修女會醫療財團 法人天主教聖馬定醫院108年12月25日108字35722號乙種診 斷證明書(見本院聲簡再卷第23頁),主張聲請人因本案衝 突而受有頭部外傷、臉部挫傷等傷害,並於案發當日前往醫 院急診接受治療等語。然再審係為匡正已確定判決所發生之 事實誤認瑕疵而設計,屬非常救濟手段,為於保障人權以實 現正義,與確保法的安定性以維繫人民對裁判之信賴二者間 ,求其兩全,聲請再審之新事證,自須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 認定之事實,而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得據以 聲請再審之新事實、新證據,須以內容未經原確定判決法院 調查審酌者為限。上開聲請人所指證據均已存在於原判決案 件卷宗內,此經本院核閱該案全卷無訛,足見上開證據均非 原判決法院不及調查審酌者,原判決既已就校內協調會錄音 之譯文、告訴人於警詢與偵查中之指訴、診斷證明書及聲請 人於警詢與偵查中之供述列為證據而予以審酌,有原判決在 卷可稽(見本院聲簡再卷第201至203頁)。原確定判決既已 依法律本於職權對於證據之取捨,指明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 依據,自無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再審事由 。聲請意旨仍執原確定判決對於法院取捨證據及判斷其證明 力之職權行使,持己見為不同之評價,而任意指摘原確定判 決不當,據此聲請再審,此部分再審聲請顯無理由。  ⒊聲請人雖又主張:大業國中獲悉本案衝突後,即於翌(26) 日向嘉義市政府進行校安通報,而通報表之主類別及事件名 稱為:「管教衝突事件─親師生衝突事件─師長與學生間衝突 事件─學生打老師」等語,然聲請人並未提出相關證據,且 聲請代理人亦表示:我們沒辦法拿到這個通報表等語(見本 院聲簡再卷第232頁),因此,上開內容是否屬實,已有所 疑;惟縱聲請人所述為真,校安通報表之類別選擇與事件名 稱之擇定,僅係通報者主觀上對於校安事件之定性,尚難以 此推翻原判決就聲請人對盧○○所為傷害犯行之認定。  ⒋聲請人以嘉義市政府109年6月10日府教輔字第1091509235號 函暨函附之嘉義市立大業國民中學第0000000號校園安全事 件專案調查報告書(見本院聲簡再卷第27至128頁)為據, 提起本件再審之聲請,惟:  ⑴上開專案調查之結果,固認聲請人未為本案揮打盧○○頭部之 行為(見本院聲簡再卷第39頁),惟行政機關所為之行政調 查與司法機關所為之偵查與審判程序顯有不同,所應踐行之 法律程序亦屬有別,甚難以行政調查之結論作為推翻確定判 決事實認定之基礎;更況監察院就上開專案調查之結果,以 專案調查小組未審酌聲請人相關不當管教之關鍵證據等理由 ,對嘉義市政府提案糾正等情,有監察院112年6月29日院台 教字第1122430236號函暨函附糾正案文附卷可查(見本院聲 簡再卷第129至198頁),益徵上開專案調查報告所認定之事 實,並非毫無瑕疵,聲請人據此聲請再審,難認已達合理懷 疑原判決認定事實有誤之程度。  ⑵聲請人以上開專案調查報告書中之目擊學生訪談紀錄為據( 見本院聲簡再卷第115至119頁),主張本案事實應係盧○○打 聲請人兩拳並打落聲請人之眼鏡,聲請人為撿起眼鏡,手有 稍微碰到盧○○等語,惟前揭訪談紀錄逐字稿,該目擊學生於 訪談中陳稱:就是用拳頭揍臉。然後揍到第二拳就是偏上面 ,把他(按:即聲請人)眼鏡拔下來,然後之後班導要去撿 眼鏡的時候,手勢(按:是)有稍微碰到盧○○的臉。不過我 那時候在鎖子車,其實看的也不是很...我就是有看到他的 手好像有去碰到盧○○怎樣的...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很 清楚發現說...看到盧○○打導師兩拳等語(見本院聲簡再卷 第117頁),可知該目擊學生並未清楚目擊全部過程,再綜 合告訴人之診斷證明書以觀(見警卷第9頁),告訴人因本 案所受傷勢為頭部外傷、頸部挫傷及臉部挫擦傷,斷無可能 在「稍微碰到臉部」之情形下即會受有上開傷勢,因此該訪 談內容是否具有憑信性,實值懷疑。從而,上開訪談內容無 法動搖原判決就聲請人基於傷害之犯意毆打盧○○,致盧○○受 有頭部外傷、頸部挫傷及臉部挫擦傷之認定,更難以此而認 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有所違誤。  ㈢綜上,本件聲請再審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官怡臻                法 官 余珈瑢                法 官 陳昱廷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陳怡辰

2025-03-24

CYDM-113-聲簡再-3-20250324-1

聲再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7號 再審聲請人 姚亞洲 再審相對人 何秀堃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再審聲請人對於民國113年12 月31日本院113年度小上字第179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聲請再審費用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決 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民事訴 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定有明文。對於確定裁定而 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或第497條之情形者,得準用再 審程序之規定,聲請再審,民事訴訟法第507條亦有明文。 次按對於確定之裁定,固得以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或 第497條之情形而聲請再審,惟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同 法第501條第1項第4款規定,必須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 理由之證據。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確定裁判有如何 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各款或第497條所定再審事由 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此為法定必須具備之程式;若僅泛 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即不能謂已合法 表明再審理由,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且無庸命其補正,逕 行駁回之(最高法院60年台抗字第688號、61年台再字第137 號、64年台聲字第76號裁判意旨參照)。 二、再審聲請意旨略以:查有關再審聲請人對於鈞院113年度板 小字第984號一案之上訴,鈞院板橋簡易庭於民國113年7月1 6日即已發文,惟再審聲請人於114年1月25日才收到裁定公 文,已相隔逾半年之久,明顯未顧及再審聲請人之權益等語 。 三、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對於本院113年度小上字第179號裁定 聲請再審,惟觀其書狀內容,並未對原確定裁定具體指明有 何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或第497條之再審理由,亦未敘 明原確定裁定有何合於法定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揆諸前開 說明,難謂再審聲請人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其再審之聲請 並非合法,自無庸命再審聲請人補正,逕予裁定駁回。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第507條、第95條第1項、第78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賴彥魁                   法 官 徐玉玲                      法 官 王士珮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李依芳

2025-03-24

PCDV-114-聲再-7-2025032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