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請訴訟參與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51號
聲 請 人 陳致廷
被 告 游晨瑋
選任辯護人 葉兆中律師
陳彥佐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詐欺案件(本院113年度易字第477號),聲請
參與沒收程序,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陳致廷依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093號
民事確定判決,已取得對被告之強制執行名義及債權,本案
(即本院113年度易字第477號)之追徵範圍,可能影響聲請
人對被告之上開債權,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1項聲
請本案參與沒收程序。
二、按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得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
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第三人未為第一項聲
請,法院認有必要時,應依職權裁定命該第三人參與沒收程
序,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又任
何人都不得保有犯罪所得,係公平正義理念之具體實踐,屬
普世基本法律原則。為貫徹此原則,俾展現財產變動關係之
公平正義,並使財產犯罪行為人或潛在行為人無利可圖,消
弭其犯罪動機,以預防財產性質之犯罪、維護財產秩序之安
全,刑法對犯罪所得採「義務沒收」之政策,並擴及對第三
人犯罪所得之沒收。為預防行為人不當移轉犯罪工具、犯罪
產物,或於行為時由第三人以不當方式提供犯罪工具,而脫
免沒收,造成預防犯罪之目的落空,對於犯罪工具、犯罪產
物之沒收,亦擴大至對第三人沒收。故不論是對被告或第三
人之沒收,皆與刑罰、保安處分同為法院於認定刑事違法(
或犯罪)行為存在時,應賦予之一定法律效果。於實體法上
,倘法院依審理結果,認為第三人之財產符合刑法第38條第
1項(違禁物)、第38條之1第2項(犯罪所得)法定要件之
義務沒收,或第38條第3項(犯罪工具、犯罪產物)合目的
性之裁量沒收,即有宣告沒收之義務。對應於此,在程序法
上,本諸控訴原則,檢察官對特定之被告及犯罪事實提起公
訴,其起訴之效力當涵括該犯罪事實相關之法律效果,故法
院審判之範圍,除被告之犯罪事實外,自亦包括所科處之刑
罰、保安處分及沒收等法律效果之相關事實。沒收既係附隨
於行為人違法行為之法律效果,則沒收之訴訟相關程序即應
附麗於本案審理程序,無待檢察官聲請,而與控訴原則無違
。而沒收屬國家對人民財產權所為之干預處分,應循正當法
律程序為之。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並非刑事訴訟法所
規定之當事人,未享有因被告之地位而取得之在場權、閱卷
權、陳述權等防禦權,然既為財產可能被宣告沒收之人,倘
未給予與被告相當之訴訟權利,自有悖於平等原則。鑑於上
述第三人之財產權、聽審權、救濟權之保障,以及憲法平等
原則之誡命,乃賦予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程序主體地位
,將其引進本案之沒收程序,有附隨於本案程序參與訴訟之
機會,故於刑事訴訟法第7編之2「沒收特別程序」中,規定
「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第455條之12至第455條之33),
使第三人享有獲知相關訊息之資訊請求權與表達訴訟上意見
之陳述權,及不服沒收判決之上訴權,乃為實踐刑法第三人
沒收規定之配套設計。為貫徹上揭賦予財產可能被沒收第三
人程序主體地位之目的,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得於本案
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沒收程序
。是仍須第三人之財產可能屬本案中之違禁物、犯罪所用之
物、犯罪所生之物或犯罪所得,而有經法院判決宣告沒收之
危險,為保障第三人之財產權、聽審權及救濟權,始有使該
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之必要。是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12所
規定得於本案最後事實審言詞辯論終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
參與沒收程序之「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解釋上自應
指被告以外之人即第三人所屬之財產,依刑法38條第3項、
第38條之1第2項或其他特別刑法等規定,有遭沒收之危險者
,始可得聲請參與沒收特別程序。
三、經查:
㈠依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1年度偵字第25863號、第287
92號起訴書犯罪事實之記載,被告係利用不知情之母親黃麗
華推薦律師予告訴人吳麗昀,再假扮「徐書瀚(漢)律師」
予告訴人聯繫而施以詐術,致告訴人給付共計新臺幣(下同
)190萬9,778萬元,是依該起訴書之記載,尚無從認定本案
之犯罪事實與聲請人間有何關聯。
㈡而若被告經本院判決認定有起訴書所載之犯罪事實,應成立
詐欺取財罪,並應依刑法第38條之1第1項規定沒收犯罪所得
時,其沒收之標的係犯罪所得之「原客體」,亦即告訴人所
支付之上開款項。於「原客體」不存在時,依同條第3項規
定,將發生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之情形,即有施
以替代手段,對被告之其他財產執行沒收其替代價額,以實
現沒收目的之必要,然亦應以該被告之其他財產與第三人直
接相關,始得謂第三人之財產權將因執行沒收而生影響,進
而認為有參與沒收程序之必要。查聲請人雖對於被告有上開
民事確定判決所認定之債權存在,然仍非謂任何被告之有形
財產之所有權,已因強制執行程序轉由聲請人取得,亦即,
聲請人並未因「任何人皆不得保有犯罪所得」而擴大沒收第
三人財產之沒收程序,導致「聲請人之財產」有遭不當沒收
之虞;又因犯罪而得行使請求權之人,如已取得執行名義,
亦應向執行檢察官聲請就沒收物、追徵財產受償,則屬檢察
官執行之事項,此與第三人參與之沒收特別程序,賦予財產
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程序主體之地位,俾其有參與程序之權
利與尋求救濟之機會,尚屬有別。
四、綜上,依聲請人所主張之事實及證據,均難認聲請人屬刑事
訴訟法第455條之12規定之「財產可能被沒收之第三人」。
本件聲請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455條之16第1項前段,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劉美香
法 官 葉宇修
法 官 陳藝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郭子竣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TYDM-113-聲-3551-20250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