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宜勳

共找到 226 筆結果(第 81-9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3號 上 訴 人 林聰田 選任辯護人 趙元昊律師 簡靖軒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8月2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468號,起 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續字第4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若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 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 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判決維持第一審依想像競合 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林聰田共同運輸第三級毒品未 遂罪刑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併引用第一審判 決書之記載,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二、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所謂補 強證據,係指與待證事實具有相當程度關聯性之證據,且並 非以證明犯罪構成要件之全部事實為必要,倘得以佐證供述 人所陳述之事實非屬虛構,足資保障其所陳事實之真實性, 即為已足。原判決及所引用之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有上揭 共同運輸第三級毒品未遂之犯行,係依憑共犯李裕仁、鄭翔 文(其2人所涉犯行均經判刑確定)一致證稱以通訊軟體Fac eTime帳號「[email protected]」(下稱系爭帳號)與其 等聯絡運送第三級毒品愷他命(下稱本案毒品)事宜者確係 上訴人,上訴人並提供車牌號碼BEH-1685號自用小客車(下 稱本案車輛)以領取本案毒品,佐以卷附行動蒐證作業報告 表暨現場照片、通聯紀錄明細等補強證據綜合判斷,以為認 定上訴人確有本案犯行,所辯均不足採信。復說明:㈠李裕 仁於第一審審理中,翻供改稱是「阿易仔」而非上訴人與其 聯繫本案毒品運送事宜,與先前於警詢、偵查及另案所證不 符,無從為有利於上訴人之證據。㈡姓名不詳之香港籍共犯 原雖要求鄭翔文將本案毒品運至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83巷5 號之倉庫,然之後已改命將本案毒品運至新北市五股區工商 路之立體停車場(下稱五股停車場),足認本案毒品之運送 目的地確係五股停車場地下一樓等旨,已依據卷內資料詳予 說明及指駁。原判決既係綜合調查所得之直接、間接證據而 為合理論斷,並未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即屬事實審法院採 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難謂有何違反證據法則或適用法則 不當之情。上訴意旨置原判決之論敘於不顧,猶執陳詞,謂 原判決僅憑李裕仁及鄭翔文之供述,而無其他補強證據即認 定其犯罪,已有違誤;況原判決未審酌其一再辯稱非系爭帳 號之使用人、李裕仁於第一審證稱是「阿易仔」提供本案車 輛之鑰匙,及本案毒品運送目的地並非是五股停車場地下一 樓,而是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83巷5號,指摘原判決違反證 據法則、論理法則,並有判決理由不備及矛盾之違法云云, 係對於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事項,漫事爭辯,或屬原審採證 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己見而為不同評價,再為事實上 之爭執,自難認係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三、綜上,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93-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92號 上 訴 人 陳子豐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7月1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558 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204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經第一審判決論處上訴人陳 子豐共同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刑後,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結果,認為第一審未適用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為不當,撤銷改 判處有期徒刑2年1月,已詳述其所憑證據及裁量論斷之理由 。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雖略以:伊為未遂犯,犯後亦坦承犯行不諱 ,惡性尚非重大,且僅為跑腿角色,並非大毒梟,實無依累 犯規定加重其刑之必要,原判決仍依該規定加重其刑,復未 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從輕量刑,猶科處重刑,顯 有不當云云。惟刑罰之量定,係實體法賦予事實審法院在法 律規定範圍內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倘其量刑符合規範 體系及目的,裁量權行使並未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 則,亦無明顯濫用之情形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 已說明上訴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持有第二級 毒品),經法院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執行完畢後,5年內 又故意再犯本件危害性更高之販賣第三級毒品之犯罪情節, 認其對刑罰之反應力薄弱,本件依累犯規定加重其刑,尚不 致對上訴人造成刑罰過苛之情形。另對其所犯販賣第三級毒 品未遂罪,已造成社會治安之潛在危險,且依刑法第25條第 2項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遞減其刑後之最低 處斷刑度已非嚴峻,在客觀上並無情輕法重而堪予憫恕之情 形,尚無從依刑法第59條之規定酌減其刑,均於理由內說明 綦詳,核於法無違。又原判決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依刑 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審酌相關情狀,撤銷第一審之量刑( 有期徒刑4年),改宣處有期徒刑2年1月,核其量刑,亦無 濫用裁量權,或有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 本件上訴意旨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 何違背法令之情形,徒執前詞,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 ,任意指摘,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 不相適合;揆之首揭規定及說明,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 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92-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自由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5177號 上 訴 人 陳重銜 選任辯護人 林詠御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自由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7 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838號,起訴案號:臺灣 宜蘭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2669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若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 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 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陳重銜有如 其事實欄所載私行拘禁之犯行,因而維持第一審論處上訴人 共同犯私行拘禁罪刑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 述其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犯罪事實之理由。 二、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證人 證 述前後不符或有矛盾,事實審法院自可本於經驗法則、 論理 法則及審理所得之心證,為合理之取捨判斷。原判決 認定上訴人有上揭共同私行拘禁之犯行,係依憑上訴人在第 一審自白,佐以共犯廖佩芸、謝新佑、鄭明峯、潘奐穎、李 宛芸(均已判決確定)之供述、證人即告訴人張雅絜、證人 王玉玲、吳玉珍之證述,及監視器錄影畫面翻拍相片、告訴 人相關就醫紀錄等證據,以為認定。並敘明上訴人與其他共 犯之目的,係為迫使告訴人償債,且上訴人亦一同將告訴人 由「果子李水果店」帶至上訴人所經營之「燁平企業社」私 行拘禁,可見上訴人對於將告訴人帶至「燁平企業社」及謝 新佑租屋處私行拘禁一事,與其他共犯間有犯意聯絡及行為 分擔,同應負共同正犯之責;廖佩芸所述有請上訴人共同向 告訴人討債、告訴人跳樓時也有通知上訴人等情固為可採, 然另稱上訴人未參與「果子李水果店」後之行為,核與客觀 事證不合,不足採信;上訴人否認有共同參與私行拘禁告訴 人之行為,亦不足採信等旨,均已依據卷內資料詳予說明及 指駁。原判決既係綜合調查所得之直接、間接證據而為合理 論斷,並未違背論理及經驗法則,即屬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 職權之適法行使,難謂有何違反證據法則或適用法則不當之 情。上訴意旨仍執陳詞,以其固有參與強拉告訴人上車並帶 至「果子李水果店」、「燁平企業社」等行為,但未涉及在 「燁平企業社」內及謝新佑租屋處之私行拘禁行為,指摘原 判決未審酌廖佩芸所述未告知上訴人要將告訴人帶至「燁平 企業社」之證詞及其他證據,竟認其就私行拘禁部分同為共 同正犯,有判決不備理由、未適用證據法則之違法云云。經 核係對於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事項或其他事實枝節,漫事爭 辯,或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己見而為不同 評價,再為事實上之爭執,均難認係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 三、有關變更起訴法條:  ㈠法院本不告不理原則,若認定之犯罪事實與起訴書不同者, 固不得審理;然若所認定之犯罪事實與起訴書所載具同一性 ,並已確保被告之訴訟權不受影響,則為避免被告受到重複 訴追等程序上不利益,仍得於變更起訴法條後,逕予審理。 其中:⒈就犯罪事實是否具有同一性部分,應從訴之目的及 侵害性行為內容是否同一,也就是檢察官起訴請求確定具有 侵害性之基本社會事實,與法院最後認定之犯罪事實有無雷 同、構成要件是否具階段性或共通性以為斷。例如檢察官原 起訴被告涉犯搶奪罪,經審理後認其係犯強制猥褻罪,因犯 罪事實並非雷同,構成要件亦無共通性,應認訴之目的及侵 害性行為內容不同,不得變更起訴法條;然如檢察官起訴被 告涉犯侵占罪,經審理後認係犯背信罪,因該二罪之犯罪事 實均以具內部信賴關係為前提,而屬雷同,構成要件亦有共 通性,其訴之目的及侵害性行為內容同一,自得變更起訴法 條。⒉就確保被告訴訟權不受影響部分,應從維護被告防禦 權及避免突襲性裁判之角度觀察。亦即,倘法院審理結果, 認罪名可能有變更者,即應依刑事訴訟法第95條第1項之規 定,告知被告因何種事實之變化,導致罪名可能變更之旨; 並給予其包括辨明犯罪嫌疑、就證據證明力表示意見、對該 新罪名請求證據調查(刑事訴訟法第96條、第288條之2、第 163條第1項)等充分釐清之機會,以達前述維護被告防禦權 及避免突襲性裁判之目的。至若被告就該可能變更之罪名曾 實質辯論而知悉,如檢察官起訴傷害致人於死罪,被告辯稱 不能預見被害人死亡之結果,而應僅成立傷害罪,訴訟進行 中,當事人亦針對被告有無預見一事認真攻防,則倘法院審 理結果認被告僅成立傷害罪,縱未告知變更起訴法條一事, 於被告之訴訟權並無妨礙,自屬當然。 ㈡本件檢察官起訴書之犯罪事實中,已載明上訴人與其他共犯 本於妨害自由之犯意聯絡,將告訴人帶至「燁平企業社」軟 禁,之後復轉囚在謝新佑租屋處,亦載明起訴法條為刑法第 302條;上訴人於第一審中自白檢察官起訴之犯罪事實(第 一審卷㈡第333頁);經第一審判決其共同犯私行拘禁罪後, 於原審審判程序之始,原審審判長即告知上訴人可能涉犯刑 法第302條之私行拘禁罪(原審卷第272頁);上訴人及其原 審辯護人於原審訴訟進行中亦多次以書狀或言詞陳述否認成 立私行拘禁罪之理由(原審卷第37、180、280至282頁)。 從而,檢察官既已於犯罪事實中載明上訴人有私行拘禁之行 為,該部分復經第一審及原審法院於審理中適切保障其防禦 權,則所行程序並無違法可指。上訴意旨以檢察官係起訴上 訴人犯妨害行動自由罪,指摘第一審及原審認係私行拘禁罪 ,卻未告知罪名變更,已影響其防禦權之行使而有違法云云 ,並非依據卷證資料執為指摘,而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 四、刑之量定,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已以 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並未 逾越法定刑度或濫用其權限,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資為 合法第三審上訴之理由;又法院對於共同犯罪之同案被告間 ,自得依其等犯罪情節與量刑時之客觀情狀,妥適審酌,倘 未濫用其權限,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原判決關於量刑部 分,敘明第一審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其不思和平、 理智處理廖佩芸與告訴人間之債務糾紛,竟以不法方式為之 ,所為並非可取,並衡酌其於第一審坦承犯行、參與情節及 程度、已與告訴人和解,及其家庭、工作、教育程度等一切 情狀後,始為量刑,並無不當,而予維持。其量定之刑罰, 已兼顧相關有利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客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 度或範圍,與罪刑相當、比例原則無悖,核屬事實審法院量 刑職權之適法行使,難認有濫用其裁量權限之違法情形。上 訴意旨以其僅參與部分犯行,且係唯一與告訴人和解之人, 指摘原審對其量處較其他共犯為重之刑度,已違罪刑相當、 比例及平等原則云云,經核係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 任意指摘,同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事由。   五、上訴人其餘上訴意旨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 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徒就原判決已明確論斷 之事項,及不影響於判決結果之問題,漫事爭論,顯與法律 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之首揭說 明,其上訴係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本件既從程 序上駁回上訴人之上訴,則其請求科以無庸入監服刑之徒刑 ,並給予其自新機會,本院無從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TPSM-113-台上-5177-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200號 上 訴 人 羅子傑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9月18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719號,起 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6160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又第三審法院之調查,除法律另 有規定外,以上訴理由所指摘之事項為限,故原判決究竟有 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第一審判決 依想像競合關係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羅子傑三人以上共同詐欺 取財(下稱加重詐欺取財)共2罪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後, 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結果, 撤銷第一審之宣告刑暨執行刑,改判處如其附表二「主文」 欄所示之刑,並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1月,已詳述所憑 證據及裁量論斷之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本案犯行成立累犯之前案,係傷害 案件,兩者罪質、行為態樣與侵害之法益均不相同,難認伊 具有特別惡性,或對刑罰反應力薄弱,原判決卻依刑法累犯 規定加重其刑,顯有違誤。又伊係一時失慮而參與本案,但 僅負責收取、轉交人頭帳戶,實際參與程度甚低,現已完全 脫離該犯罪集團,回歸正常家庭生活,原判決未考量上情及 伊尚需扶養2名未成年子女,量刑實屬過重云云。 三、惟依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意旨,若事實審法院已就成立 累犯個案之犯罪情節,具體審酌行為人犯罪之一切情狀暨所 應負擔之罪責,認應依刑法第47條第1項規定加重其最低本 刑,並無過苛或罪刑不相當之情形,因而適用上開規定加重 其刑,且所為之量刑,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 原則者,俱屬法律所賦予其職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得任意指 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原判決就上訴人本件 犯行均構成累犯,審認結果何以具有特別惡性,且對刑罰反 應力薄弱,依其犯罪情節,適用刑法第47條第1項累犯規定 加重其刑,尚無違反罪刑相當原則,復說明其如何以上訴人 之責任為基礎,並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審酌相關情狀 ,因而科處前揭刑期之理由,核未逾越法律授權之範圍與界 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上訴 意旨並非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 何適用不當,無非徒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及原判決 已詳細論斷說明之事項,任意指摘,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 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其 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200-2025011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9號 抗 告 人 廖文慶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8日駁回其聲明異議之裁定(113年度聲字 第298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已經裁判定應執行刑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 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 罪 範圍全部相同為限,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 有與 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 其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 犯罪所 處之刑,如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 受雙重處 罰之危險,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 併罰案件之 實體裁判,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 處罰之其他犯 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 非常上訴、再審 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 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 不相當之特殊情形 ,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 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 ,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 拘束,以確保裁判之終 局性。從而,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 之各罪,除有上開例外情形外,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 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 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均屬違反 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不得就已確定裁判並定應執行刑之數罪 ,就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執行之刑,此為本院之統一見 解。是以,檢察官在無上揭例外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 確定裁判所示之數罪,重行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 不予准許,於法無違,自難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 執行方法為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即受刑人廖文慶前因原裁定附表(下稱 附表)編號1至7所示施用毒品等罪案件,經判決有罪並定應 執行有期徒刑4年確定;復因販賣毒品等罪,經判決有罪並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確定(即附表編號8至11);再因販 賣毒品等罪,經判決有罪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6月確定( 即附表編號12至15);嗣抗告人前開所犯15罪,經原審以10 4年度聲字第1596號裁定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20年確定。是 原審上開104年度聲字第1596號裁定既已確定而生實質確定 力,自無依憑抗告人之主張,再行拆解割裂、重新搭配組合 之理。則執行檢察官依該裁定為執行指揮,並以新北檢貞文 113執聲他4120、4238字第1139119899號函否准抗告人請求 重新排列組合聲請定執行刑之聲請,自無違誤,其執行之指 揮即難認有違法或不當。況若依抗告人主張重新組合,將附 表編號1至7所示之罪與附表編號15之罪,另定執行刑,其應 執行刑上限為4年7月(即4年+7月=4年7月);附表編號8至1 1所示之罪與附表編號12至14所示之罪,另定執行刑,其執 行刑上限為30年(即:10年+7年7月+7年7月+7年7月=32年9 月,並受刑法第51條第5款不得逾30年之限制),則接續執 行之結果,並無顯可獲更有利結果之可言,自不許重定執行 刑。因認抗告人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經核於 法並無不合。 三、抗告意旨猶執陳詞,以定執行刑應符合罪責相當原則、比例 原則,並受定執行刑之外部界限與內部界限所拘束,如果有 期徒刑的執行過長,與無期徒刑無異,會過度評價,請求給 予其一個合理公平的裁定云云。經核係置原裁定明白說理於 不顧,徒憑己見漫為指摘,尚難憑以認定原裁定為違法或不 當。綜上,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TPSM-114-台抗-89-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4號 上 訴 人 郭庭瑋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 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2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668號, 起訴案號: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9745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 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若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 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 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 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 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判決維持第一審論處上訴人 郭庭瑋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刑 之判決,駁回其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認定犯罪事實所憑 證據及理由。 二、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如其判斷 無違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認 定上訴人有上揭非法清理廢棄物之犯行,係依憑上訴人自承 於民國111年7月10日(下稱當日)凌晨2點21分起至37分間 ,有駕駛車牌號碼KLD-9938號營業貨運曳引車(下稱本案曳 引車)行經苗栗縣西湖鄉新高埔段1784地號土地(下稱本案 土地)之供述,佐以路線參考圖、時序表、車輛詳細資料報 表、第一審勘驗筆錄暨勘驗光碟紀錄等證據,綜合判斷,以 為認定。並敘明上訴人於當日凌晨2點6分,駕駛本案曳引車 行經本案土地「前」,當時滿載物品,然於同日凌晨2時38 分、40分行經本案土地「後」,已無載運或未滿載物品;本 案土地路段僅約200公尺,上訴人卻駕駛本案曳引車長時間 停留於該處,可見員警於翌(11)日上午在本案土地上發現 之營建廢棄物,確係上訴人所傾倒;復說明上訴人所辯如何 不足採信等旨,已依據卷內資料詳予說明及指駁。原判決既 係綜合調查所得之直接、間接證據而為合理論斷,並未違背 論理及經驗法則,即屬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 ,難謂有何違反證據法則或適用法則不當之情。上訴意旨置 原判決之論敘於不顧,猶執陳詞,謂檢察官並未舉證上訴人 於當日凌晨2點21分起至37分間,確有於本案土地上非法清 理廢棄物,指摘原判決僅以推論、拼湊方式認定事實,違反 無罪推定、罪疑惟輕原則云云,係對於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 事項,漫事爭辯,或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持憑 己見而為不同評價,再為事實上之爭執,自難認係適法之第 三審上訴理由。 三、刑事訴訟法第163條已揭櫫調查證據係由當事人主導為原則 ,法院於當事人主導之證據調查完畢後,認為事實未臻明瞭 仍有待釐清時,始得斟酌具體個案之情形,予以裁量是否補 充介入調查。如已不能調查,或與待證事實無重要關係,或 待證事實已臻明瞭,無再調查之必要者,法院未為調查,即 不能指為有應調查之證據而未予調查之違法。原判決已敘明 依警方之職務報告及偵查報告,未見警方於當日凌晨在本案 土地附近路段有設點攔查之情事,且不論上訴人是否曾遭警 方攔查,因其已自承傾倒車斗內物料僅需3到5分鐘,均不影 響其有充足時間卸下車斗內載運之物品;是認待證事實已臻 明瞭,而無再傳喚警員、(派出所)所長之必要(原判決第 4至5頁)。則原審因認本件事證明確,未再傳喚警員或所長 等無益之調查,乃其關於證據調查必要性之判斷職權,並無 違法之可言。上訴意旨以原審未傳喚警員、所長到庭作證, 指摘原判決違法云云,自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綜上,本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54-20250116-1

台抗
最高法院

強盜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67號 抗 告 人 陳智偉 上列抗告人因強盜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11月26日駁回其聲明異議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977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刑之執 行或其方法違背法令,或雖非違法而因處置失當,致受刑人 蒙受重大不利益者而言,如依確定判決內容指揮執行,即無 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又原刑法第90條 第1項強制工作之規定,經司法院釋字第812號解釋,宣告自 解釋公布之日起(即民國110年12月10日)失其效力。而上 開解釋並無「已執行強制工作期間,應算入執行徒刑期間, 或應免除本案宣告之刑之全部或一部之執行」之意旨。於上 開解釋前,關於強制工作執行完畢或一部執行而免除後,得 否免除或折抵本案宣告之有期徒刑,應依修正前刑法第98條 第2項規定:「依第88條第1項、第89條第1項、第90條第1項 規定宣告之保安處分,於處分執行完畢或一部執行而免除後 ,認為無執行刑之必要者,法院得免其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 。」而由檢察官依修正前刑事訴訟法第481條第1項規定,向 該案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聲請免其所宣告刑之全部或一 部執行。亦即由法院審酌:刑罰與保安處分之目的與功能、 犯罪情狀、宣告之刑期、諭知強制工作之理由及執行之情形 等情狀,而定是否免刑之全部或一部執行。至於檢察官向法 院聲請與否之決定,仍屬檢察官指揮執行職權之範疇。倘受 刑人請求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免除其宣告刑罰之執行,檢察官 敘明合法、適當之理由予以否准,即難逕認其執行職權之行 使係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陳智偉因犯強盜等罪案件,經原審以99 年度上訴字第876號判決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20年,並應 於刑之執行前,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3年,業於100年1月1 0日確定。嗣臺灣高等檢察署臺南分署檢察官於102年5月14 日向原審聲請免予繼續執行強制工作,但不免其刑之執行後 ,業經原審於102年5月23日以102年度聲字第372號裁定免予 繼續執行強制工作,並於同年6月11日確定在案。另抗告人 於111年1月10日向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執行檢察官請求向法 院聲請強制工作處分折抵刑期,業經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執 行檢察官於111年1月13日以南檢文乙111執聲他26字第00000 00000號函覆,以司法院釋字第812號解釋並未宣告已執行完 畢之強制工作得折抵現在執行中或尚未執行完畢之有期徒刑 等為由,認其聲請於法無據,礙難照准等為由,否准抗告人 之上開請求。因認執行檢察官其指揮或執行方法並無違法或 不當,亦未生恣意之情,而駁回抗告人之聲明異議。 三、抗告意旨未具體指摘原裁定有何違法或不當,僅執與聲明異 議相同之陳詞,指依司法院釋字第812號解釋,其可以請求 以已執行完畢之強制工作折抵現在執行中之有期徒刑,避免 一罪兩罰云云,漫指原裁定違法、不當。揆諸首揭說明,應 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TPSM-114-台抗-67-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0號 上 訴 人 蘇哲民 選任辯護人 曾慶雲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1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 度上訴字第683號,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 第500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第一審判決論處上訴人蘇哲民引 誘兒童製造猥褻行為之電子訊號共3罪刑(其中一罪為未遂 犯),並定其應執行刑及沒收之宣告後,上訴人明示僅就刑 之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結果,認為第一審之量刑 並無違法或不當,乃予維持,而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 ,已詳述其所憑證據暨裁量論斷之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雖利誘使兒童拍攝猥褻照片,然並 未對外散布,亦未對兒童施以強制力,所為誠屬不該,但相 較與未滿16歲之兒童合意為性交行為,後者嚴重程度更大,   依刑法第227條第3項規定之法定刑為7年以下有期徒刑,伊 僅拍攝猥褻照片,修正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下稱 本條例)第36條第2項之法定刑則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 刑,實屬過重,況伊在本案之前並無前科紀錄,係一時失慮 犯下此案,審酌上情,伊本件所為應有可憫恕之情狀,原判 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亦未述明其理由,顯有判 決理由不備之違誤云云。 三、刑法第59條關於犯罪是否具有情輕法重之特殊原因,係事實 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而法院就所犯各罪一切情狀予 以全盤考量,並配合各罪法定最低本刑觀察各罪之刑罰責任 是否相當,資為其適用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與否之判斷,自 屬當然。是法院裁量權之行使,若無恣意濫用或顯然失當之 情形,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又本條例第36條第2項係保護 法益為兒少身心健全發展,與刑法保障個人性行為之自決自 由的妨害性自主罪章,及維護和性相關之社會倫理善良風俗 的妨害風化罪章等法益有別,且係立法者為避免兒少成為性 影像之拍攝對象,特別規定加以處罰,屬立法形成之自由, 自與比例原則無違。原判決對於具有相當社會閱歷之上訴人 ,竟引誘年僅11歲之被害人等拍攝裸露身體隱私部位之照片 、影片,嚴重影響其等身心健全發展,並使其等蒙受所拍攝 內容可能遭散布風險之心理壓力等犯罪情節,在客觀上何以 無情輕法重而堪予憫恕之情形,而無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 減其刑之餘地,已於理由內論述說明綦詳,核其論斷,於法 無違。上訴意旨並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 違背法令之情形,徒執其僅係引誘使兒童拍攝猥褻照片等泛 詞,就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加以指摘,顯與 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 揭規定及說明,其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70-20250116-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3號 上 訴 人 張簡佳慧 選任辯護人 劉世興律師 上 訴 人 謝汯展 上列上訴人等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 中華民國113年6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964號,起 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2893、2894、2903 、16229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張簡佳慧 、謝汯展有如其事實欄所載犯行明確,論處張簡佳慧共同製 造第三級毒品罪刑,謝汯展共同製造混合二種以上第三級毒 品罪刑,並諭知扣案物品均沒收後,張簡佳慧明示僅就量刑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謝汯展則對其罪刑、沒收均不服而提 起上訴;原審審理結果,認為第一審判決關於張簡佳慧之量 刑,及謝汯展之罪刑及沒收,均無違法或不當,乃予維持, 而駁回其2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其所憑證據及得心證 與裁量論斷之理由。 二、上訴人等上訴意旨: ㈠、張簡佳慧上訴意旨略以:伊向警方供出本案製毒原料係鄭博 軒、賴陽德所提供後,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中壢分局已移請臺 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署)偵辦,並有現場電梯 之監視器攝錄影像畫面,足見檢、警因伊之供出而對鄭博軒 、賴陽德開啟偵(調)查程序,不得僅因其2人嗣經檢察官 為不起訴處分確定,即謂伊所為不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17條第1項規定要件,原判決未依該規定減免其刑,顯有違 誤。又伊犯後均坦認不諱,已知所悔悟,且參與製毒僅1天 ,時間短暫,相較長期大量製毒者,伊之犯罪情節尚非重大 ,原判決未依刑法第59條酌減其刑,又未考量第一審對伊與 核心角色謝汯展之量刑,僅差距5個月,已有過重之情形, 仍維持第一審之量刑,殊有欠當云云。 ㈡、謝汯展上訴意旨:伊僅係混合多種毒品裝填之方式製毒,並 非以化學方式從無至有,顯有情輕法重之情形。又伊所製造 之毒品咖啡包尚未流出市面即遭查獲,且仍需扶養3名未成 年子女,請求本院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並從輕量刑云 云。 三、法定減刑事由之認定及刑罰之裁量,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 ,倘其採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並已詳述其取捨證據及 得心證之理由,所量之刑復未逾越法定刑度範圍,裁量權之 行使亦無所逾越或濫用,而無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 則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⑴原判決對於本案並未有因張簡佳慧之供出而查獲其所指毒 品來源渉犯相關毒品之事實,係綜合張簡佳慧之供述,謝汯 展、劉諺融之證詞,及電梯內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等偵(調 )查機關之蒐集資料,審酌張簡佳慧等人對製毒原料來源之 證言相互矛盾,且監視器錄影畫面模糊不清,無從判斷搭乘 者攜帶何物,暨桃園地檢署檢察官對鄭博軒、賴陽德為不起 訴處分確定等情節,而判斷本案並未因張簡佳慧於警詢及偵 查之片面指述而查獲其所指毒品來源,認定其所為不符合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之規定,無適用該規定減免其 刑之餘地,已依據卷內資料予以說明,核其所述,於法無違 ,並無張簡佳慧所指僅因其指證之毒品來源業經不起訴處分 確定,即逕認並未查獲之情形。其執此指摘原判決不當,尚 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⑵刑法第59條之酌量減輕其刑, 必須犯罪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認為科以最 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事實審對適用該規定與否 ,本屬有權斟酌決定,縱未予酌減,亦無違法可言。原判決 已說明上訴人等製造毒品咖啡包數量非微,倘流入市面,將 嚴重危害國民健康及社會治安,酌以其等依法定減刑規定減 輕其刑後之最低處斷刑已非嚴峻,在客觀上已無處以最低刑 度猶嫌過重之情形,並無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餘 地;復敘明第一審以上訴人等之各該責任為基礎,對於如何 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審酌,審酌其等各自分工所參與 之犯罪情節及個人科刑狀況等一切情狀,因而分別量處之各 該刑期,尚稱妥適,乃予維持等旨,核未逾越法律授權之範 圍與界限,且已兼顧共同正犯間量刑之相對均衡,而無明顯 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上訴人等上訴意旨 指摘原判決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為不當,於法無 據。張簡佳慧對原判決維持第一審對其已屬低度量刑之判決 ,泛言科刑過重云云,亦非第三審上訴之適法理由。是上訴 人等上訴意旨並非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 法或明顯不當之情形,徒執前詞,就原審採證認事與刑罰裁 量職權之適法行使,及原判決已論斷說明之事項,任意指摘 ,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諸首揭 規定及說明,上訴人等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 駁回。又本院為法律審,且係從程序上駁回謝汯展之上訴, 則其請求本院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刑並從輕量刑,即屬無從 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16

TPSM-114-台上-113-20250116-1

台抗
最高法院

竊盜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31號 抗 告 人 劉銘傑 上列抗告人因竊盜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11月13日駁回其再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1977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對於抗告法院之裁定,除刑事訴訟法第415條第1項但書設 有特別規定者外,不得再行抗告,此觀該條項規定甚明。又 原審法院認為抗告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 其抗告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同法第408條第1 項亦定有明文。 二、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劉銘傑前因竊盜等罪案件,經臺灣基隆 地方法院於民國113年8月5日以113年度聲字第610號裁定應 執行有期徒刑3年6月後,不服而向原審提起抗告,經原審於 113年9月30日以113年度抗字第1977號裁定駁回其抗告。嗣 抗告人不服原審上開裁定,乃提起再抗告,然因其所犯各罪 均為加重竊盜罪,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3款所定 不得上訴第三審之案件,原裁定乃以該第二審裁定依刑事訴 訟法第415條第1項規定不得再抗告,其再抗告為不合法,依 同法第408條第1項規定予以駁回。經核於法尚無不合。抗告 人對原裁定提起抗告,顯為法所不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2025-01-16

TPSM-114-台抗-131-202501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