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洪甯雅

共找到 225 筆結果(第 81-90 筆)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侵占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342號 原 告 吳家瑜 被 告 吳旭倫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易字第1028號侵占案件,經原告提起刑 事附帶民事訴訟。因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 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 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鈺珍 法 官 吳玟儒 法 官 洪甯雅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21

TPDM-113-附民-1342-2025012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6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尹衍蓉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應執行刑並 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114年度執聲字第35號、114年度執字第 14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尹衍蓉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拘役壹佰零伍日,如易科 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尹衍蓉因傷害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定其應執行之 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標準,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判決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120日, 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第6款分別定有明文。而依刑 法第53條應依同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 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 官,備具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 項前段亦有明文。 三、經查:  ㈠本案受刑人尹衍蓉因傷害等案件,先後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及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罪刑,並均確定在案,有各該 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 。本院審核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均係於附表編號1 所示判決確定日期前為之,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核與上述規定並無不合,認檢察官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 。  ㈡而本院定應執行刑,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6款所定法律之外 部界限,即不得重於附表編號1至2所示罪刑之總合(即拘役 120日);亦不得重於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與附表編號2所示 之罪各經定執行刑之總和(即拘役110日)。又受刑人所犯 如附表所示各罪,其中最長期者為拘役55日,則定應執行刑 之範圍應在各罪之最長期(拘役55日)以上,及各罪宣告刑 之總和(拘役110日)之間。本院爰依上述法條規定,本於 罪責相當之要求,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係任 意竊取他人停放於路邊之腳踏車;附表編號2所示犯行,則 係於民國109年9月7日於臺北市○○區○○○路00號地下1樓世界 健身俱樂中心內先徒手毆打告訴人,另再恐嚇告訴人等情, 衡酌上述附表編號1、2所示之案情、犯罪類型、態樣、方法 、侵害法益等情狀,均不相同,且各自均具相當之責任非難 性,兼衡受刑人違反之嚴重性及所犯數罪整體非難評價,綜 合斟酌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對其施以矯正之 必要性、定應執行刑之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各節,復經 本院通知受刑人表示意見,迄今未獲回覆等情,就其所犯如 附表所示各罪,爰裁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併諭知易 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㈢至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刑,受刑人固已於110年11月3日因易科 罰金執行完畢,有上述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查,惟仍得由 檢察官於換發執行指揮書時,扣除該部分已執行完畢之刑, 尚不影響本件定其應執行刑之結果。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6款、 第41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洪甯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附表:檢察官聲請書所附定應執行刑一覽表

2025-01-21

TPDM-114-聲-36-20250121-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2年度附民字第12號 原 告 莊碧明 被 告 周定騏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112年度訴字第18號),經原告提起刑 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之聲明及陳述詳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所 載。 二、被告未以言詞或書狀提出任何主張或陳述。 三、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其刑事部分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 判決者,應以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 前段定有明文。經查,本案被告周定騏被訴涉犯幫助詐欺案 件,業經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8號判決無罪在案,揆諸上述 規定,原告之訴自應予以駁回。原告之訴既經本院駁回,其 假執行之聲請即失所依據,爰併駁回之。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鈺珍                    法 官 吳玟儒                    法 官 洪甯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於本判決如有不服,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但非對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

2025-01-21

TPDM-112-附民-12-2025012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沒入保證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13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賴鴻岷 具 保 人 蔡中豪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涉犯詐欺案件,聲請沒入保證金及利息(113 年度執聲沒字第218號、113年度執字第6039號),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蔡中豪繳納之保證金新臺幣伍萬元及實收利息均沒入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具保人蔡中豪因被告賴鴻岷涉犯詐欺等案件 ,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指定保 證金新臺幣(下同)5萬元,由具保人出具現金保證後,將 被告釋放。茲因被告逃匿,依刑事訴訟法第118條及第119條 之1第2項規定,應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及利息,爰依同 法第121條第1項規定聲請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等語。 二、按具保之被告逃匿者,應命具保人繳納指定之保證金額,並 沒入之。不繳納者,強制執行。保證金已繳納者,沒入之。 前項規定,於檢察官依第93條第3項但書及第228條第4項命 具保者,準用之。依第118條規定沒入保證金時,實收利息 併沒入之;又沒入保證金,應以法院之裁定行之,刑事訴訟 法第118條第1項、第2項、第119條之1第2項、第121條第1項 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賴鴻岷因犯詐欺等案件,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指定保證 金額5萬元,由具保人於民國108年8月23日繳納該保證金後 ,將被告釋放,有刑字第00000000號國庫存款收款書1份附 卷可稽。被告所犯上述案件,經本院於111年7月29日以108 年度原訴字第43號判處被告犯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 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1年2月,被告不服提起上訴,經臺 灣高等法院以112年度原上訴字第68號判決駁回上訴,被告 復不服上訴後,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2868號判決 駁回上訴後,該案於113年7月26日確定在案,有上述該案刑 事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  ㈡上述案件確定後移送臺北地檢署囑託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 下稱新北地檢署)代為執行,經新北地檢署檢察官依法傳喚 被告到案執行,並函知具保人督促協同被告到案,然因被告 無正當理由未遵期到案執行,新北地檢署代為拘提被告,仍 均拘提無著,有送達證書及新北地檢署拘票、拘提報告書等 件存卷可證,具保人亦未遵期通知或帶同被告到案接受執行 等情。又被告及具保人於本院裁定時,均無因案在監、所執 行或羈押之情形,亦有法院被告前案資料紀錄表、在監在押 簡列表可參,從而,堪認被告業已逃匿,應將具保人繳納之 上述保證金及實收利息沒入,聲請人之聲請核無不合,應予 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第119條之1第2項、第121條第 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洪甯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21

TPDM-113-聲-3139-20250121-1

簡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傷害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4年度簡附民字第12號 原 告 吳子頡 被 告 王福國 上列被告因本院114年度簡字第155號誣告案件,經原告提起請求 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 其審判,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之規定將本件附帶民事訴 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鈺珍 法 官 洪甯雅 法 官 吳玟儒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葉潔如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2025-01-20

TPDM-114-簡附民-12-20250120-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2年度附民字第1351號 原 告 莊曾美玉 被 告 陳濰昀 上列被告因詐欺案件(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469號),經原告提 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事 實 一、原告方面:訴之聲明、事實及理由均詳如附件刑事附帶民事 訴訟起訴狀所載。 二、被告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三、按刑事訴訟諭知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者,對於附帶民 事訴訟部分,應以判決駁回原告之訴,刑事訴訟法第503條 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四、查,本件被告陳濰昀被訴詐欺案件,業經本院以112年度訴 字第1469號判決諭知無罪在案,而原告莊曾美玉未聲請將本 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揆諸前揭規定,原告之訴 應予以駁回,而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因失所附麗,應併予駁回 。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503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鈺珍                     法 官 洪甯雅                    法 官 吳玟儒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對本判決如不服非對刑事判決上訴時不得上訴並應於送達後20日 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書記官 葉潔如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附件: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起訴狀

2025-01-16

TPDM-112-附民-1351-20250116-1

原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原易字第3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正華(已歿)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經檢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調 院偵字第5061號),本院認不應以簡易判決處刑(113年度原簡 字第132號),改依通常程序審理,判決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意旨略以:被告林正華於民國113年6月11 日下午3時28分許,行經臺北市○○區○○街000號人行道前,見 被害人吳嘉恆所有、價值新臺幣3,000元之TMBIKE黑色變速 腳踏車1台,停放在該處且未上鎖,竟意圖為自己不法之所 有,基於竊盜之犯意,騎乘該車離去,供己騎用。因認被告 涉犯刑法第320條第1項之竊盜罪嫌。 二、按被告死亡者,法院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並得不經言詞辯 論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第307條分別定有明文 。查本案被告林正華業於113年12月28日死亡等情,有個人 戶籍資料查詢結果表附卷可稽,依上述說明,本案爰不經言 詞辯論,逕為不受理之判決。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第307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5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洪甯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2025-01-15

TPDM-114-原易-3-20250115-1

國審強處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殺人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國審強處字第6號 被 告 周昱帆 選任辯護人 陳奕仲律師(法律扶助) 簡銘昱律師(法律扶助) 陳澤熙律師(法律扶助) 上列被告因殺人案件(113年度國審重訴字第4號),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周昱帆自民國壹佰壹拾肆年壹月貳拾日起延長羈押貳月,並禁止 接見通信。   理 由 一、被告周昱帆因殺人案件,經檢察官以其涉犯刑法第271條第1 項之殺人罪嫌,依據刑事訴訟法第251條第1項、國民法官法 第43條第1項提起公訴,本院訊問後,認被告犯罪嫌疑重大 ,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第2款、第3款之情形 ,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審判,於民國113年6月20日裁定予以 羈押,並禁止接見通信。復因羈押期間即將屆滿,經本院訊 問後,認羈押原因依然存在,有繼續羈押之必要,自113年1 1月20日起,第2次延長羈押2月在案。 二、茲因羈押期間即將屆滿,經本院於114年1月7日訊問被告後 ,認上述羈押原因及必要性均依然存在,茲說明如下:  ㈠被告於本院訊問程序中矢口否認殺人犯行,然經檢察官提出 被告於偵查中供述、證人即共同被告許峯源於泰國警詢時之 證述、證人即同案被告王綋騰提供之自白影片暨勘驗筆錄、 槍擊現場平面圖、宿舍街景圖、宿舍庭院位置圖、槍擊現場 及棄屍地點照片、被害人石茂強照片、傷勢照片、監視錄影 畫面暨勘驗報告、現場勘查報告、子彈檢驗報告、彈痕檢驗 報告、機場派出所工作紀錄、被害人驗屍報告、死亡證明、 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證明文件、被告衣物鞋子照片、 搜索扣押筆錄暨扣押物品目錄表等附卷可稽,堪認被告涉犯 刑法第271條第1項之殺人罪嫌重大。  ㈡被告於被害人遭殺害後,先協助同案被告王綋騰清洗案發現 場血跡,再將被害人屍體載送至泰國曼谷機場附近廢棄房屋 丟棄,再與同案被告王綋騰及在場其他人等輾轉更換車輛自 泰國前往柬埔寨,復於犯案後,將其與同案被告王綋騰、其 他關係人間之對話紀錄悉數刪除等情,有棄屍地點照片、被 告入境泰國之入境紀錄及機場監視器畫面擷圖、機場派出所 工作紀錄、案發過程社區監視器畫面、被告扣案手機數位採 證結果報告暨採證內容在卷足參,足見被告於犯後有湮滅證 據及逃亡之舉止。衡以被告所涉犯殺人罪係最輕本刑10年以 上有期徒刑之重罪,因犯罪情節非輕,而重罪常伴有逃亡之 高度可能,係趨吉避凶、脫免刑責、不甘受罰之基本人性, 於此情形下,逃亡之誘因勢將隨之增加,況參酌被告於偵查 中自承於案發當時有遞送槍枝與同案被告王綋騰等語(見臺 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20233號卷第85頁),復於 本案犯行後,有清洗現場、逃離現場等行為,然其仍否認有 何與同案被告王綋騰共同殺害被害人之殺人犯意與犯行,顯 見其有規避審判程序之高度可能性,自有相當理由足認被告 有逃亡之虞。  ㈢辯護人固為被告辯稱:被告於案發後即主動回國,未如同案 被告王綋騰、證人即共同被告許峯源等人逃竄至他國躲藏, 且於偵查程序程序迄今完全配合檢警調查,陳述全案事實, 況被告在國內有固定住所,復於初次偵查中羈押程序,經法 院裁定予以交保後,並未逃亡。再者,被當對本案事實業已 詳細陳述,坦承不諱,檢察官對於上開犯罪情節應已充分掌 握,而同案被告王綋騰對於檢察官起訴之客觀構成要件事實 亦無爭執,本案並無勾串滅證之疑慮云云。然查:  ⒈有關被告有無逃亡之虞部分:  ⑴被告於113年2月26日自柬埔寨返台後,旋由內政部警政署刑 事警察局承辦員警在桃園國際機場內勸說協助釐清案情,經 檢察官於同年月27日詢問後,當庭逮捕,嗣經本院法官訊問 後,於同年月28日認其雖有羈押原因,然無羈押必要,諭知 以新臺幣30萬元交保,並限制住居、禁止與同案在逃之共犯 聯繫,及限制出境、出海;復因檢察官提起抗告後,由臺灣 高等法院於同年3月5日裁定撤銷上開裁定,旋由本院法官於 同日訊問後,認其有羈押原因及必要,裁定自同日起羈押, 並禁止接見通信等情,有上開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3 年2月27日刑際字第1136022174號函、訊問筆錄、刑事裁定 在卷可稽,堪可認定。  ⑵被告固於交保後,仍依通知於113年3月5日至本院接受羈押訊 問,惟被告仍有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3款羈押之原因 及必要性,已詳如上述,況其自承係前往泰國工作,本案尚 有其他共犯逃亡海外,足認其有逃亡之動機及能力,且其於 案發後隨即從泰國前往柬埔寨,後係經泰國警方發布逮捕令 後方返台,益徵確有事實足認被告有逃亡之虞。又被告雖於 檢察官向本院第一次聲請羈押未獲准,而有數日在外自由行 動、通訊,並未因此逃亡,然斯時案件尚處於偵查階段,相 關境外證據是否易於取得、被告是否因偵查結果而有可能遭 起訴,均屬不明,相較於本案業經起訴,檢察官業已完足蒐 證程序,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71條第1項之殺人罪嫌,據此提 公訴,並向受理本院113年度國審重訴字第4號(下稱國審本 案)案件之合議庭聲請調查證據,兩者客觀情形已有不同, 故被告於案發後未立即逃亡,並無法排除現在有逃亡之可能 。  ⒉有無湮滅證據或勾串證人之虞部分:  ⑴檢察官起訴認被告涉犯刑法第271條第1項殺人罪嫌,固已提 出同案被告王綋騰自白影片勘驗筆錄、證人即共同被告許峯 源於偵查中以視訊方式接受檢察官訊問之證述內容,聲請國 審本案案件之合議庭於將來審理期日中調查此等證據。然國 民參與審判案件之立法意旨在於透過眼見耳聞方式參與審理 程序,證據調查原則以供述證據為優先,同案被告王綋騰現 雖仍未入境臺灣,而共同被告許峯源業已遭偵查檢察官通緝 ,且參以同案被告王綋騰委任之律師於國審本案案件協商會 議中陳述:同案被告王綋騰想要回臺等語(見本院國審強處 卷【下稱本院卷】第93頁),則於國審本案案件審理期日前 ,其等2人非無到庭之可能性,而檢察官亦於該案件中聲請 傳喚其等2人到庭作證,佐以現今網路及通訊軟體發達,被 告可輕易以秘密方式與他人溝通以進行勾串,是以現階段聲 請證據調查情形,尚難認被告已無與同案被告王綋騰、證人 許峯源勾串之可能。  ⑵況經本院函詢該案目前進度,可知國審本案案件雖於113年7 月18日、同年11月21日召開第1次及第2次協商會議,並預計 於114年1月16日進行第3次協商會議,然依目前協商會議結 論,仍由檢察官及辯護人各自以書狀就本案爭執與不爭執事 項、證據能力意見、證據調查之聲請等節表示意見,有該等 協商會議紀錄在卷可考(見本院卷第93至95頁、第265至267 )。可見該案承審法官尚未就檢察官起訴事實、預定證明事 實,與辯護人所提出之預定主張事實,進行協商程序或準備 程序,亦未見已就國審本案罪責及科刑事實整理爭執及不爭 執事項,則是否如被告及辯護人所稱被告就國審本案案件之 客觀犯罪事實均不爭執,已非無疑。再者,觀諸檢察官及辯 護人於國審本案案件中所提之書狀,足見該案件尚處於各自 提出本案爭點、調查證據之聲請階段,審檢辯三方仍未就證 據調查之次序、方法及範圍等事項達成初步共識。從而,尚 難以國審本案案件目前審理狀況認被告已無湮滅證據或勾串 證人之可能。  ㈣依國審本案案件訴訟進行之程度,為保全將來之刑事審判及 執行能順利進行,避免造成國家刑罰權難以實現之危險增高 ,審酌被告所為殺人犯行對於被害人及社會之危害性,權衡 國家刑事司法權之有效行使及被告人身自由之保障,包含其 個人私益及防禦權受限制之程度等各情後,本院認為對於被 告以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或出海、定期向警察 機關報到等其他較輕微、對其權益侵害較小之強制處分手段 ,均不足以擔保本案後續相關刑事審判及執行程序之順利進 行,而有繼續羈押被告,並禁止接見通信之必要。  ㈤綜上,本案羈押之原因(即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 第2款、第3款情形)及必要性均尚未消滅,爰裁定自114年1 月20日起延長羈押2月,並禁止接見通信。  三、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08條第1項、第2項、第5項、第220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鈺珍                              法 官 吳玟儒                                       法 官 洪甯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乃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3  日

2025-01-13

TPDM-113-國審強處-6-20250113-3

單禁沒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單禁沒字第577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粘智強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毒偵字 第1005號),聲請單獨宣告沒收違禁物(113年度聲沒字第415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均沒收銷燬之。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粘智強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下稱臺北地檢署)檢察官以113年 度毒偵字第1005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惟扣案如附表所示之 物,經鑑驗後,均含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而屬 違禁物,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刑法第40條 第2項前段聲請宣告沒收銷燬等語。 二、按查獲之第一、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施用第一、二級毒品 之器具,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銷燬之,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復按違禁物或專科 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項亦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粘智強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前經臺北地檢署檢 察官向本院聲請送觀察勒戒,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145 號裁定被告施用第二級毒品,應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因 無繼續施用傾向,經臺北地檢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10月9日 以113年度毒偵字第1005號、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114、115 號不起訴處分確定等情,有上述不起訴處分書、本院113年 度毒聲字第145號刑事裁定、法務部○○○○○○○○113年10月7日 新戒所衛字第11307007170號函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 1份在卷可佐,並經本院閱卷查明屬實。  ㈡扣案如附表所示之物,經以氣相層析質譜儀法(GC/MS)、毒 品鑑定標準作業程序檢驗後,分別檢出如附表「成分」欄之 毒品成分等情,有附表「證據出處」欄所示之證據附卷可憑 ,而以現今所採行之鑑驗方式,該等包裝袋內仍會殘留微量 毒品,而無法將之完全析離,且無析離之實益與必要,故應 與違禁物等同視之,而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 段規定宣告沒收銷燬之。另鑑定時經取樣鑑驗耗用之毒品, 因已滅失,自無庸宣告沒收銷燬,併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 第1項前段,刑法第11條、第40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洪甯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附表: 編號 名稱 數量或重量 成分 證據出處 1 白色透明晶體 3包(含包裝袋3只,總毛重3.50公克、總淨重3.07公克、各取樣0.01公克、總淨重餘3.04公克) 檢出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成分 臺北市政府警察局112年北市鑑毒字第453號鑑定書(臺北地檢署113年度毒偵字第74號卷第89頁) 2 吸管 1支 經乙醇沖洗,檢出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成分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航空醫務中心112年12月6日航藥鑑字第0000000號毒品鑑定書(臺北地檢署112年度毒偵字第3531號卷第107頁)

2025-01-10

TPDM-113-單禁沒-577-20250110-1

交簡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過失傷害案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交簡附民字第287號 原 告 李心譽 訴訟代理人 李育碩律師 被 告 楊家宏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交簡字第1289號過失傷害案件,經原告 提起請求損害賠償之附帶民事訴訟,因事件繁雜,非經長久之時 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 ,將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刑事第十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林鈺珍 法 官 吳玟儒 法 官 洪甯雅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胡嘉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2025-01-10

TPDM-113-交簡附民-287-2025011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