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誤算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81-90 筆)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

懲處

臺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二庭 113年度訴字第231號 民國114年2月27日辯論終結 原 告 蔡玥漩 訴訟代理人 汪玉蓮 律師 被 告 彰化縣警察局 代 表 人 陳明君 訴訟代理人 王聖瑄 黃建新 上列當事人間因懲處事件,原告不服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中華民國113年7月9日113公審決字第292號復審決定,提起行政 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原告之訴駁回。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爭訟概要:   原告係被告所屬和美分局和美派出所警員,於民國109年至1 11年期間非因公務使用M-Police系統查詢14筆個人資料,經 被告審認其所為業已違反「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第 4點規定,乃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5款規定,以112 年12月7日局授和警分二字第0000000000號令(下稱原處分 )核予其記過2次之懲處。原告不服,提起復審,經公務人 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以113年7月9日113公審決字第292號復 審決定書(下稱復審決定)予以駁回。原告仍不服,遂提起 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主張要旨及聲明:  ㈠原處分有明顯之瑕疵,依行政程序法第111條之規定,原處分 屬無效:  ⒈原告於112年12月12日先接獲被告以原告曾使用行動電腦M-Po lice,查詢14筆個資為由,認定原告違反警用行動電腦使用 管理要點第4點,並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7款對原告 為記過2次之懲處(同甲證3),但於同日被告將上開處分收 回(未撤銷),同時就同一事由再以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 條第15款對原告為記過2次之懲處(同甲證1)。  ⒉被告就同一事實對原告為2個處分(以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 條第7款為依據為處分1;以同一獎懲標準第7條第15款為處 分2),原處分有明顯之瑕疵,依行政程序法第111條之規定 ,原處分屬無效。  ㈡本件原告之情形與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第4點第1款所 規範之內容有間:  ⒈按被告所屬和美分局以原處分獎懲事由所載之內容,於111年 之年底便對原告製作筆錄,並以瀆職等罪嫌移送臺灣彰化地 方檢察署(下稱彰化地檢署)偵辦,經彰化地檢署偵查後認 為本件無積極證據足認原告查詢該車籍資料後,有將查詢所 得資訊作為他途使用,以藉此獲取財產上利益或損害車籍所 示車主利益之情形,是以本件無法認定原告確實有運用該車 籍資料之情形。並於112年5月間以112年度偵字第805號不起 訴處分書(下稱不起訴處分書)對原告為不起訴處分。又原 告於地檢署開庭時,檢察官告知,原告使用行動電腦查詢4 台車輛之車籍資料,惟原處分獎懲事由記載原告查詢14筆個 資,顯與彰化地檢署檢察官所告知之內容不同。另警用行動 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第4點第1款之內容為「……不得作目的以外 之運用」,而上開不起訴處分書已認定原告並無運用該車籍 資料,故本件原告之情形與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第4 點第1款所規範之內容有間。  ⒉原告雖有為系統查詢,但並未做目的外之運用,原告之行為 連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核予申誡處分皆不構成。   ㈢被告懲處前未以書面通知原告,於法自有未合:   原處分所根據之事實,既然於111年底移送彰化地檢署偵辦 並為不起訴,且開庭時檢察官告知,原告使用行動電腦查詢 4台車輛之車籍資料,惟原處分獎懲事由記載原告查詢14筆 個資,顯與彰化地檢署檢察官所告知之內容不同,故本件並 非行政程序法第103條所規定「事實客觀上並明白足以確認 」得不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之情形。故被告懲處前未以書面 通知原告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容有違反行政程序法第39條 、第102條、第104條之規定。故本件被告未給予原告陳述意 見之機會,對原告所為之懲處(處分)既未踐行正當法律程 序,於法自有未合,應予撤銷。  ㈣被告有主觀上恣意認定之虞:   如上所述,被告和美分局先以瀆職罪嫌將原告移送彰化地檢 署偵辦,彰化地檢署不起訴後,被告先以警察人員獎懲標準 第7條第7款對原告為記過2次之懲處,再以警察人員獎懲標 準第7條第15款對原告為記過2次之懲處,置彰化地檢署不起 訴處分書認定「本件無法認定原告確實有運用該車籍資料之 情形」,對原告有利之證據於不論,顯有主觀上恣意認定之 虞,同時亦違反行政程序法第36條「行政機關應依職權調查 證據,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對當事人有利及不利事項一 律注意」之規定。  ㈤倘若原處分有效,原告亦非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7款、 第15款規範之情形及原處分有違比例原則且裁量濫用:  ⒈按原告並無第7款規定涉足不正當或不妥當之場所之情形。又 被告所援用之事實業經彰化地檢署認定原告並無運用該車籍 資料,且未違反個人資料保護資料法,亦未觸犯洩漏國防以 外秘密罪,故無第15款所規定「情節嚴重」之情形。  ⒉再按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17點規定:「資料輸出安 全管制規定如下:(一)由本署警政資訊系統查得之各項系 統資料,非經單位主管同意,不得擅自複製或外洩。……」及 第24點第3項第2款規定「非因公務擅自查詢公務機密資料經 查屬實,尚未達洩密,視情節輕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處」 依該規定之精神,也要有將資料運用、擅自複製,雖未達洩 密,視情節輕重,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處(非必定要記過1 次,因要視情節輕重,最重記過1次,輕者記過1次以下之懲 處)惟原告並未將之運用,而擅自複製,實不該當警察機關 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條第3項第2款,未達洩密核予記過1 次懲處之規定。   ⒊另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規定「非因 公務擅自查詢公務機密資料經查屬實,尚未達洩密,視情節 輕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處」,如依上開規定頂多是記過1次 以下懲處,而被告卻為記過2次之懲處,被告顯違反比例原 則且裁量濫用。  ⒋本件於被告為懲處時,不起訴處分書早已送達,被告未能細 繹不起訴處分書之內容,因該不起訴處分書認定車籍資料係 屬民眾個人事務之範疇,難認與國家政務或事務具有重要利 害關係(即車籍資料不具秘密性質),故車籍資料是否公務 機密尚有疑義?且不起訴處分書已認定原告並無洩密之行為 ,更何況,原告並沒記錄、列印,亦未加以運用,並未違反 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  ⒌另被告依據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規 定對原告記過2次,顯有違誤:  ⑴原告復審書已陳明:彰化地檢署112年偵字第805號不起訴處 分書認定車籍資料係屬民眾個人事務之範疇,難認與國家政 務或事務具有重要利害關係(即車籍資料不具秘密性質), 故車籍資料是否公務機密尚有疑義?  ⑵且依上開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規定非因公務擅自查詢公務 機密資料經查屬實,尚未達洩密,視情節輕重核予記過「1 次」「以下」懲處。  ⑶按懲處標準有申誡、記過、記大過,上開規定之條文係「記 過1次以下」並非「記過2次」。故被告以此規定作為將原告 記過2次之依據,顯有違誤,且裁量濫用及違反比例原則。  ⑷被告又以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11條第3款第3目規定加重懲處 ,惟查:   ①該條款、目加重或減輕1層級懲處之規定,係影響警紀、警 譽或業務「大者」加重,本件亦不適用該條目之適用。   ②而原告因不起訴處分書所述之原因,在原告使用行動電腦M -Police上查看該車輛係何人所有,並沒有記錄(即未蒐 集),亦未加以使用(即無蒐集、處理、利用之行為), 對當事人權益並無侵害,沒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資料法第 15條及16條之問題,亦無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利益, 將資料洩漏給他人,並未對該車輛所有人造成損害,亦不 該當個人資料保護法第41條損害他人之利益之構成要件。  ㈥復審決定認為本件懲處援引之依據固有未洽,但援引警察人 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款規定:「不遵規定執行職務或執行重 要公務不力,情節嚴重。」應予懲處之要件,依公務人員保 障法第63條第2項:「原行政處分所憑之理由雖屬不當,但 依其他理由認為正當者,應以復審為無理由。」之規定復審 決定仍應認為無理由,被告以原處分核予記過2次之懲處, 應予維持。惟查,原告並無執行職務或執行重要公務不力情 節嚴重之情形,如前所述,原告被記嘉獎89次:  ⒈原告休假日會返回○○縣○○鄉○○路0段146之81號與家人同住。 又因家人長期因停車、噪音等問題與鄰居黃有芬等人相處不 睦而多有糾紛,因原告幾次回民雄住家,有時會有非社區住 戶之車輛停車時故意緊貼原告車輛,甚至還尾隨跟蹤原告, 基於防止遭受身體、自由之危險,原告回辦公室有查看該車 輛係何人所有,但原告並沒記錄,亦未加運用。  ⒉彰化地檢署已查明:依被告(即本件原告)辯稱「我的嘉義 民雄住處外面經常停放一些不明車輛,且我發現這些車輛有 時候會尾隨我,這些車輛會緊停在我車輛後方,所以我才會 查詢這些車輛之車籍資料,我的用意係要了解車主為何人, 我沒有把查詢之車籍資料提供給任何人,也沒有做任何運用 」。且經檢察官向嘉義地方法院調取上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民事事件(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11年度嘉簡字第42號、111年 度簡上字第51號)之訴訟卷宗,該案卷內並無任何如附表所 示車輛之車籍資料,此有該案卷宗影本在卷可稽,且本件查 無積極證據足認被告(即本件原告)查詢該車籍資料後,有 將查詢所得資訊做為他途使用。   ㈦被告於113年11月12日開庭時承認本件沒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 11條第3款第4目那麼重,沒適用第4目。且本件亦無警察人 員獎懲標準第11條第3款第3目規定之適用,因第3目係影響 警紀、警譽或業務「大者加重」「小者減輕」,原告之行為 並未將資料加以運用及洩密,何來影響警紀、警譽或業務? 況第4目係勇於認錯者減輕,原告於單位訊問時,即已承認 有查詢資料之行為,被告答辯時卻稱本件係依警察人員獎懲 標準第11條第3款第3目規定加重懲處,顯有違誤。  ㈧被告112年12月7日之記過2次之法令依據,係依警察人員獎懲 標準第7條第7款或第15款規定,並未引用該獎懲標準第11條 第3項第3款。被告於復審程序之答辯書又謂依該獎懲標準第 11條第3項第3款規定,違犯者,加重1層級懲處,但該規定 並無連續違犯者加重懲處之規定,況1層級係由小過跳過大 過,非2小過,顯然被告連適用何法條懲處皆搞不清出。  ㈨遑論原告並無影響警紀、警譽或業務大者之情形,依警察人 員人事條例第32條規定:「警察人員之考績,除依本條例規 定者外,適用公務人員考績法之規定。」公務人員考績法施 行細則第15條規定:「(第1項)本法第12條第1項第1款所 稱平時考核獎懲得互相抵銷,指嘉獎、記功、記大功與申誡 、記過、記大過得互相抵銷。(第2項)前項獎懲,嘉獎3次 作為記功1次;記功3次作為記1大功;申誡3次作為記過1次 ;記過3次作為記1大過。」依被告所提原告之考績,被記嘉 獎89次,早就超過記大功1次,被告卻將原告記過2次,顯不 適用上開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第15條之規定。  ㈩聲明:  ⒈復審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  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三、被告答辯要旨及聲明:  ㈠被告所屬和美分局清查發現原告於109年10月至111年9月期間 ,非因公務需要使用M-Police整合查詢AZG-0000、RO-0000 、0000-TF、MYV-0000等4部車輛資料屬實,經調閱警政日誌 管理系統電腦查詢紀錄顯示共計5次、14筆,臚列如下:  ⒈109年10月10日查詢AZG-0000自小客車(車主張樹林),共2 筆資料。  ⒉110年2月1日查詢RO-0000自小客車(車主羅耀裕),共2筆資 料。  ⒊111年9月4日查詢0000-TF自小客車(車主陳燕修),共2筆資 料。  ⒋111年9月11日查詢MYV-0000普重機(車主郭姵妤),共6筆資 料。  ⒌111年9月17日查詢AZG-0000自小客車(車主張樹林),共2筆 資料。  ㈡被告所屬和美分局於111年11月28日對原告製作訪談紀錄表時 ,原告表示上開查詢內容(5次、14筆)均為其本人所為; 另於111年12月21日製作調查筆錄時,原告表明查詢原因係 因其與隔壁張家長期不睦,認遭張家出入之親友長期跟蹤或 騷擾,因感到危險遂利用上班時間使用M-Police查詢其中有 無可疑人士。原告查詢行為顯屬個人事務與警用行動電腦使 用管理要點第4點第1款規定未合,被告所屬和美分局遂就原 告上述多次違規行為合併審究,依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 定及警察人員獎懲標準規定核予記過2次懲處,並無違反比 例原則。  ㈢原告於109年10月至111年9月期間以M-Police整合查詢AZG-00 00、RO-0000、0000-TF及MYV0000等4部車輛,共計5次、14 筆資料,業分別於111年11月28日訪談紀錄表及111年12月21 日調查筆錄中坦承無誤,且係因個人事務利用上班時間查詢 。被告爰就原告前開查詢行為審認屬非因公務查詢個資行為 並逕予以懲處,符合行政程序法第103條第5款「行政處分所 根據之事實,客觀上明白足以確認者,行政機關得不給予陳 述意見之機會」之規定,難謂違反行政程序法第39條、第10 2條、第104條等規定。又被告依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 第24點第3項第2款規定,對原告多次違反規定之行為合併審 究,加重核予記過2次懲處,並無違反比例原則。  ㈣另公務人員行政責任之有無,係以是否違反公務人員相關人 事法規為斷,而非以刑事責任之有無為唯一準據。故雖然彰 化地檢署就原告涉嫌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案件為不起訴處 分,惟被告仍得就原告行政違失部分,擬議懲處。  ㈤被告所屬和美分局並未對原告為2次處分,由於懲令原法令依 據誤植「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7款」,經原告反映後, 和美分局依行政程序法第101條第1項「行政處分如有誤寫、 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處分機關得隨時或依申請更 正之」,爰將原懲令收回並立即更正為「警察人員獎懲標準 第7條第15款」依原文號令重新印製並交予原告收執。另於 原告人事資料內,該懲處資料亦僅有1筆可稽,並無原告所 稱為2次處分情事。  ㈥聲明:  ⒈原告之訴駁回。  ⒉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四、爭點:   被告依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及警察 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5款規定,並審酌其違紀行為輕重, 以原處分作成記過2次之懲處,於法有無違誤?是否違反比 例原則? 五、本院的判斷:  ㈠前提事實:    爭訟概要所述,除上列爭點外,為兩造所不爭執,並有原處 分書、送達證書、原告人事資料詳表、原處分及復審決定( 見本院卷第19-28、63-74、83頁)等件附卷可稽,堪予認定 。  ㈡本件應適用之法令    ⒈公務員服務法第1條規定:「公務員應恪守誓言,忠心努力, 依法律、命令所定執行其職務。」第23條規定:「公務員違 反本法規定者,應按情節輕重,分別予以懲戒或懲處,其觸 犯刑事法令者,並依各該法令處罰。」  ⒉公務人員考績法施行細則第13條第6項規定:「各機關平時考 核獎懲之記功(過)以下案件,考績委員會已就相同案情核 議有案或已有明確獎懲標準者,得先行發布獎懲令,並於獎 懲令發布後3個月內提交考績委員會確認;考績委員會不同 意時,應依前2項程序變更之。受考人於收受獎懲令後,如 有不服,得依公務人員保障法提起救濟。」  ⒊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28條第1項、第3項規定:「(第1項)警 察人員平時考核之獎懲種類,適用公務人員考績法之規定。 ……(第3項)第1項獎懲事由、獎度、懲度、考核監督責任及 其他相關事項之標準,除依本條例規定外,由內政部定之。 」依此授權訂定之警察人員獎懲標準(108年8月15日修正) 第7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記過:一、不遵規定執 行職務或執行重要公務不力,情節嚴重。……十五、其他違反 法令之事項,情節嚴重。」第11條第3款規定:「各警察機 關、學校應依據事實,公正審議獎懲案件,並得視下列情形 ,核予適當獎懲:……三、加重或減輕1層級懲處:(一)案情 嚴重者加重,輕微者減輕。(二)出於故意者加重,過失者 減輕。(三)影響警紀、警譽或業務大者加重,小者減輕。( 四)連續違犯者加重,初次違犯或勇於認錯者減輕。(五) 其違紀之行爲屬於品操方面者加重,屬於工作方面者減輕。 」第12條規定:「(第1項)本標準所列嘉獎、記功、申誡 、記過之規定,得視事實發生之動機、目的、手段及影響程 度,核予1次或2次之獎懲。(第2項)前條所稱1層級,指依 獎勵種類嘉獎、記功、記大功;懲處種類申誡、記過、記大 過,各區分爲1層級。減輕1等次,指記過1次減輕爲申誡2次 ,記過2次減輕爲記過1次,並依此類推。」(本院卷第203- 206頁)。  ⒋警政署為促進各警察機關建立資通安全管理制度,採行適當 必要的資通安全措施,確保資訊蒐集、處理、利用、儲存及 傳輸的安全,訂有「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其第16 點規定:「本署(按:內政部警政署)警政資訊系統資料查 詢及更新之安全管制規定如下:……(二)於法定職掌必要範 圍內,使用本署警政資訊系統查詢……。」第24點第3項第2款 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規定辦理懲處:……(二)非 因公務擅自查詢公務機密資料經查屬實,尚未達洩密,視情 節輕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處……。」(本院卷第196-202頁) 。  ⒌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第4點第1款規定:「警用行動電 腦之使用管制,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一)設備及設備內之 各項警政資訊應用系统查詢使用,應限於警察機關所屬人員 執行勤務或維護治安之目的,不得做目的以外之運用。」第 5點第1款規定:「警用行動電腦內之資料,應予保護,並切 遵下列保護措施:(一)警用行動電腦內之資料列為一般公務 機密。」(本院卷第193-195頁)。  ㈢經查,原告係被告所屬和美派出所警員,前經民眾張桓語於1 11年11月3日向嘉義縣警察局檢舉原告涉有不當查詢資料情 事,經嘉義縣警察局函請被告依權責辦理,經被告於111年1 2月28日向民眾張桓語及原告進行調查後,發現原告因與其 嘉義縣住居地之隔壁鄰居長期相處不睦,遂利用執行勤務時 段,分別於109年10月10日(2筆)、110年2月1日(2筆)、 111年9月4日(2筆)、111年9月11日(6筆)、111年9月17 日(2筆),非因公務而使用M-police線上整合系統查詢車 牌號碼AZG-0000、RO-0000、0000-TF、MYV-0000等4部車輛 之車輛資料,共計14筆(本院卷第153-159頁)。嗣因原告 涉有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及刑法等罪,經被告所屬和美分局 以111年12月26日和警分偵字第0000000000號函送彰化地檢 署偵辦,惟經彰化地檢署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805號不起 訴處分書為不起訴處分。該分局復以原告於109年10月至111 年9月間非因公務使用M-police線上整合系統查詢民眾個人 資料為由,另以112年7月13日和警分二字第0000000000號函 建請被告加重核予原告記過2次之懲處,被告審查後遂以112 年7月24日彰警人字第0000000000號函報內政部警政署,經 該署同意被告所報原告記過2次懲處,並請暫停原告使用非 必要之資訊設備及網路資源。被告繼而以原告非因公務擅自 查詢公務機密資料經查屬實,違反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 定,惟尚未達洩密程度,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5款 規定,以原處分核予原告記過2次之懲處,並依公務人員考 績法施行細則第13條第6項規定,先行發布獎懲令,並於獎 懲令發布後,於113年1月3日召開113年度考績委員會第1次 會議審議確認在案等情,分別有不起訴處分書(本院卷第31 -33頁)、考績委員會會議紀錄(本院卷第115-125頁)、和 美分局案件調查報告表(本院卷第135-138頁)、和美分局1 11年12月26日和警分偵字第0000000000號函送資料(本院卷 第139-141頁)、嘉義縣警察局111年11月9日嘉縣警刑二字 第0000000000號函(本院卷第142頁)、民眾檢舉單(本院 卷第143-144頁)、電腦資料查詢紀錄簿(本院卷第153-159 頁)、查詢明細一覽表(本院卷第165頁)、109年10月10日 、110年2月1日、111年9月4日、111年9月10日及111年9月17 日和美派出所勤務分配表(本院卷第167-174頁)、和美分 局111年11月28日張桓語訪談紀錄表(本院卷第180-181頁) 、111年11月28日原告訪談紀錄表、111年12月21日調查筆錄 (本院卷第182-191頁)、被告112年7月13日和警分二字第0 000000000號函、112年7月24日彰警人字第0000000000號函 、內政部警政署112年9月6日警署人字第0000000000號函( 復審卷限閱第88-90、93、101-102頁)在卷可稽,堪認屬實 。  ㈣原告於109年至111年期間非因公務使用M-Police系統查詢14 筆個人資料,具體情形如下:於109年10月10日12時至14時 執行巡邏勤務時,於13時40分查詢AZG-0000自小客車(車主 張樹林),共2筆資料;於110年2月1日16時至18時執行守望 勤務時,於17時22分查詢RO-0000自小客車(車主羅耀裕) ,共2筆資料;於111年9月4日12時至14時值班時,擅自取用 M-police,於13時37分查詢0000-TF自小客車(車主陳燕修 ),共2筆資料;於111年9月11日0時至2時值班時,擅自取 用M-police,於0時7分查詢MYV-0000普通重機(車主郭姵妤 ),共6筆資料;於111年9月17日20時至22時備勤時,擅自 取用M-police,於21時40分查詢AZG-0000自小客車(車主張 樹林),共2筆資料,有電腦資料查詢紀錄簿、和美派出所 勤務分配表(本院卷第153-159、167-175)、被告員警出入 及領用槍枝彈藥無線電機行動電腦登記簿(本院卷第176-17 9頁)等件可資佐證。且原告在被告所屬和美分局於111年11 月28日訪談時坦承:「(妳分別於109年10月至111年9月期 間以M-police查詢AZG-0000、RO-0000、0000-TF、MYV-0000 等車輛共計14筆資料,是否由妳所親自所查詢之紀錄?)【 出示「查詢明細一覽表」供被訪談人檢視】正確,都是我本 人查的。」等語,及在和美分局偵查隊於111年12月21日調 查時亦自承:「(現在警方出示妳於109年10 月至111年9月 期間以M-police整合查詢AZG-0000、RO-0000、0000-TF、MY V-0000等4部車輛資料,其內容是否由妳親自所查詢之紀錄 ?【出示「查詢明細一覽表」供被詢問人檢視】是。……我都 是利用上班的時候查詢,我沒有把小電腦帶回家,什麼勤務 我不清楚。……」等語無訛,亦有原告於111年11月28日訪談 紀錄表及111年12月21日調查筆錄(本院卷第182-191頁)在 卷可參。原告於本院審理時固不否認上開利用執行勤務期間 ,使用M-Police系統查詢14筆個人資料等情,惟仍以前揭主 張置辯:  ⒈經查,原告於109年10月至111年9月間,利用職務之便,使用 M-police線上整合系統查詢民眾車籍等相關資料,共計5次 ,核有連續違反資通安全規定之情事;且其非因公務擅自查 詢一般公務機密資料,未恪遵「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 」及「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等規範,時間長達近2 年,蒐集資料達14筆之多,亦有不遵規定執行職務,且違紀 情節嚴重之情事,核原告所為已該當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 條第1款所規定「不遵規定執行職務,情節嚴重」之要件。 雖被告援引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5款:「其他違反法 令之事項,情節嚴重。」之規定予以懲處,然因該款規定為 概括性規定,屬於補充同條前面各款具體規定之性質,若事 實已符合該條第15款前之各款具體規定時,即應優先適用各 該款之規定,而無適用第15款規定之餘地。原告所為既已該 當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款所規定之情節,即應優先適 用該款規定,原處分懲處所援引之依據規定固有未洽,惟因 原告仍構成同條第1款所規定應予懲處之要件,此部分法規 適用之瑕疵並不影響結論,仍應認其所為之懲處,核屬有據 。  ⒉雖原告主張「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 規定『非因公務擅自查詢公務機密資料經查屬實,尚未達洩 密,視情節輕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處』,如依上開規定頂多 是記過1次以下懲處,而被告卻為記過2次之懲處,被告顯違 反比例原則且裁量濫用。」等語。然查,原處分係依行為時 之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規定予以懲處,依該獎懲標準第7 條規定,有該條各款之情形之一者應予「記過」處分,另第 12條第1項規定,本標準所列嘉獎、記功、申誡、記過之規 定,得視事實發生之動機、目的、手段及影響程度,核予1 次或2次之獎懲。亦即,警察人員有獎懲標準第7條所規定之 各款情形者,本得視事實發生之動機、目的、手段及影響程 度,核予1次或2次記過之懲處。從而,被告審酌原告有連續 違反資通安全規定之情事,及非因公務擅自查詢一般公務機 密資料,時間長達近2年,多達14筆資料,違紀情節嚴重, 並侵害民眾應予保護個資之權益等事實發生之動機、目的、 手段及影響程度,爰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及第12條規 定,以原處分核予原告記過2次之懲處,經核已斟酌原告違 規情節之輕重,於法定範圍內為適當之懲處,尚難認有違反 比例原則、法律授權目的或出於不相關動機之裁量濫用,自 難謂為不法。另上開警察人員獎懲標準係主管機關內政部依 警察人員人事條例第28條第3項之授權所訂定之法規命令, 至於「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警用行動電腦使用 管理要點」則屬內政部警政署基於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 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 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行政規則, 其位階低於上開警察人員獎懲標準,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1 條規定:「法律不得牴觸憲法,命令不得牴觸憲法或法律, 下級機關訂定之命令不得牴觸上級機關之命令。」是在具體 個案中,固可引用「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警用 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作為警察人員應遵守之行為規範, 但其「法律效果」部分如有牴觸警察人員獎懲標準之情形, 仍應以上位規範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為依據。本件原處分係依 行為時之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2條第1項規定予以記 過2次之懲處,本無再依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 第3項第2款規定「視情節輕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處」之問 題。縱認該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之 「法律效果」於本案仍有適用之餘地,惟依前開規定可知, 警察人員於法定執掌必要範圍內,使用警政資訊系統以蒐集 、處理及利用資料,應依該資通安全規定辦理;如有非因公 務擅自查詢公務機密資料,經查證屬實,尚未達洩密之情事 ,即屬不遵規定執行職務,視情節輕重核予記過1次以下懲 處。惟違反上述資通安全規定亦屬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 第1款所稱之「不遵規定執行職務」,是服務機關就違反資 通安全規定之行為人並非僅得予以記過1次以下之懲處,尚 得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11條第3款第1目、第4目、第12條 規定,視其案情嚴重或連續違犯等節,及事實發生之動機、 目的、手段及影響程度,酌予加重1層級為記大過,或依舉 重明輕之法理,就同層級記過種類為加重之懲處,此亦非獎 懲標準所不許(最高行政法院111年度上字第927號裁定意旨 參照)。依前揭本院所認定之事實,原告確有警察人員獎懲 標準第11條第3款第1目「案情嚴重」及第4目「連續違犯」 等應予加重之情狀,此並為被告所陳明在卷(本院卷第287 頁),自得依該規定予以加重,並非僅得予以記過1次以下 之懲處。從而,被告以原處分加重核予原告記過2次之懲處 ,其適用法令縱有上開疑義,但結果仍無不同,亦應予維持 。是原告上開所稱依上開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 第3項第2款規定頂多是記過1次以下懲處,而被告卻為記過2 次之懲處,顯有違誤云云,並非可採。  ⒊另原告所稱不起訴處分書已認定其無運用查詢所得14筆車籍 資料,與警用行動電腦使用管理要點第4點第1款規定「不得 做目的以外之運用」之要件不符,被告作成原處分懲處原告 ,顯置彰化地檢署不起訴處分書認定「本件無法認定原告確 實有運用該車籍資料之情形」,對原告有利之證據於不論, 已違反行政程序法第36條之規定云云。經查,依警用行動電 腦使用管理要點第5點第1款規定,警用行動電腦內之資料, 列為一般公務機密,應予保護,並切遵相關保護措施。原告 固稱:「因家人長期因停車、噪音等問題與鄰居黃有芬等人 相處不睦而多有糾紛,原告幾次回民雄住家,有時會有非社 區住戶之車輛停車時故意緊貼原告車輛,甚至還尾隨跟蹤原 告,基於防止遭受身體、自由之危險,原告回辦公室有查看 該車輛係何人所有」等語,原告既已感受到有他人跟蹤及自 身安全、自由受到威脅等危險,理應報案依正常管道尋求救 濟,始符法制,惟原告於本院審理時卻稱伊沒有報案或向長 官報告此事等語(本院卷第253頁),顯見原告查詢上開個 人資料,純屬欲供個人私用,而非基於公務目的蒐集應列為 一般公務機密之警用行動電腦內資料,自已違反「警察機關 資通安全實施規定」第24點第3項第2款「非因公務擅自查詢 公務機密資料經查屬實」之行為規範,該當警察人員獎懲標 準第7條第1款所稱之「不遵規定執行職務」,自得加以懲處 。雖如原告所稱其無運用該查詢所得14筆車籍資料之行為, 然此等懲處規定並不以加以運用為必要,只需非因公務擅自 查詢即已構成違規,查詢後未加以利用僅涉及是否已達洩密 之程度,被告審酌其未加以利用之主張認定其尚未達洩密之 程度,尚無不合。雖原告前揭非因公務擅自查詢公務機密資 料,經被告所屬和美分局核認其涉有個人資料保護法及刑法 洩密罪等違法(紀)情事而移送彰化地檢署偵辦,嗣經該署 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805號不起訴處分書為不起訴處分( 本院卷第31-33頁),但此涉及刑事犯罪之構成要件,與本 件因行政違失所涉及之行政責任要件有所不同,尚難以此不 起訴處分之結果而為本件有利原告事實認定之依據。是原告 前揭主張其所為業經檢察官不起訴處分,並未違反警用行動 電腦使用管理要點,被告懲處原告已違反行政程序法第36條 之規定等主張,即非可採。  ⒋復按,行政程序法第102條規定:「行政機關作成限制或剝奪 人民自由或權利之行政處分前,除已依第39條規定,通知處 分相對人陳述意見,或決定舉行聽證者外,應給予該處分相 對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但法規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第 103條第5款規定:「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行政機關得不 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五、行政處分所根據之事實,客觀 上明白足以確認者。」上開規定要求行政程序中給予相對人 陳述意見之機會,其目的在於保障相對人之基本程序權利, 以及防止行政機關之專斷。故如不給予相對人陳述意見之機 會,亦無礙此等目的之達成,或基於行政程序之經濟、效率 以及其他要求,得不給予相對人陳述機會者,行政程序法第 103條各款設有除外規定。經查,原告於109年10月10日、11 0年2月1日、111年9月4日、111年9月11日、111年9月17日之 上班勤務期間,非因公務使用M-police線上整合系統查詢車 牌號碼AZG-0000、RO-0000、0000-TF、MYV-0000等4台車輛 之車籍資料之查詢紀錄,多達14筆等事實,業經載明於被告 112年2月13日案件調查報告表、和美分局112年2月3日和警 分二字第0000000000號案件調查報告表、111年11月28日張 桓語訪談紀錄表及原告訪談紀錄表、111年12月21日調查筆 錄(本院卷第133-134、135-138、180-191頁),且前述所 指事項,為原告所明知且自承在卷,已如前述。可見,原處 分所根據之上開事實,在客觀上明白且足以確認,被告在原 處分作成前雖未予原告陳述意見機會,惟依行政程序法第10 3條第5款之規定,尚難指為違法。是原告主張「被告未給予 原告陳述意見之機會,對原告所為之懲處(處分)既未踐行 正當法律程序,於法自有未合」云云,即不足採。  ⒌末查,被告主張其作成原處分時,前處分書因法令依據誤植 為「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7款」,經原告反映後,被告 遂依行政程序法第101條第1項「行政處分如有誤寫、誤算或 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處分機關得隨時或依申請更正」之 規定,將原懲令收回並更正為「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 5款」,且依原文號令重新印製並交予原告收執等情,有前 、後處分書在卷可稽(復審卷第124-125頁),並為原告所 不否認,顯見被告並未就相同事實作成2次處分之問題,是 其主張原處分有明顯之瑕疵,依行政程序法第111條之規定 ,應屬無效云云,亦有誤解,委非可取。  ㈤綜上所述,原告於109年10月至111年9月間之上班勤務時間, 非因公務擅自查詢一般公務機密資料,惟尚未達洩密程度, 顯未恪遵「警察機關資通安全實施規定」及「警用行動電腦 使用管理要點」等規範,核屬不遵規定執行職務,且違紀情 節嚴重,被告原依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5款及第12條 規定,以原處分核予原告記過2次之懲處,雖其適用之法規 固有未洽,惟因原告仍構成警察人員獎懲標準第7條第1款所 規定應予懲處之要件,此部分法規適用之瑕疵並不影響結論 ,仍應認其所為之懲處,核屬有據,復審決定遞予維持,亦 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原處分及復審決定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六、本件判決基礎已經明確,兩造其餘的攻擊防禦方法及訴訟資 料經本院斟酌後,核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無一一論述的必 要,一併說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審判長法官 劉錫賢 法官 林靜雯 法官 郭書豪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其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 按他造人數附繕本);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起上訴 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未表 明上訴理由者,逕以裁定駁回。 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但符合下列情 形者,得例外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需要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 2.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 3.專利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訴訟代理人。 1.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 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當事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當事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㈠、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莊啟明

2025-03-20

TCBA-113-訴-231-20250320-1

交簡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公共危險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交簡字第529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品諴 上列被告因公共危險案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3月12日所為之 判決,有應更正部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判決之原本及正本當事人、主文、事實及理由欄所載被告之姓 名「陳品誠」,應更正為「陳品諴」。   理 由 一、裁判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而於全案情 節與裁判本旨無影響者,法院得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刑事訴 訟法第227條之1第1項定有明文。 二、本件原判決之原本及正本之當事人、主文、事實及理由欄關 於被告之姓名記載「陳品誠」,依起訴書及卷內事證,顯係 「陳品諴」之誤寫,核屬顯然錯誤,且此部分不影響於全案 情節與判決本旨,爰依前開規定,逕依職權裁定更正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陳澤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繕 本)。                 書記官 陳慧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2025-03-20

TNDM-114-交簡-529-20250320-2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竊盜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易字第2368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家耀 上列被告因竊盜案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年3月5日所為之判決 原本暨正本,茲發現有誤,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之原本及正本事實及理由欄有關被告黃家耀自陳「入監前 職業收入」部分,應更正為「職業收入」。   理 由 一、按裁判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或其正本與原 本不符,而於全案情節與裁判本旨無影響者,法院得依聲請 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刑事訴訟法第227條之1第1項定有明 文。 二、本件原判決之事實及理由欄有關被告黃家耀自陳「入監前職 業收入」,應係贅(誤)載「入監前」3字,此觀原判決當事 人欄之記載,被告並未在監執行即明,惟上開贅(誤)載並不 影響本院對於被告量刑事項即其自陳「職業收入」(見本院 卷第33頁)之審酌,揆諸首揭說明,本院自得予以裁定更正 如主文所示。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馮君傑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張嫚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1  日

2025-03-20

TNDM-113-易-2368-20250320-2

司票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票字第789號 聲 請 人 聯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游忞翰 相 對 人 薛有孜 上列當事人間本票裁定事件,本院於114年2月10日所為之本票裁 定,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本票裁定原本及正本附表之記載,應更正如下列理由五、附表 所示。    理 由 一、按非訟事件裁定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 本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 第1項、非訟事件法第36條第2項參照)。 二、經查,本件原裁定原本與正本之附表漏列該表編號4所示之 本票,依首揭說明,自應予以裁定更正之。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五、附表:   本票附表: 113年度司票字第000789號 編 發票日 票面金額 到期日 利息起算日 票據號碼 備考 號 (新台幣) 000 110年7月29日 40,000元 112年2月16日 112年2月16日 000 110年10月15日 30,000元 112年2月16日 112年2月16日 000 112年1月17日 30,000元 112年2月16日 112年2月16日 000 111年8月10日 30,000元 112年2月16日 112年2月16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庭            司法事務官 蔡子偉

2025-03-20

ILDV-113-司票-789-20250320-2

司票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票字第787號 聲 請 人 聯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游忞翰 相 對 人 蘇美蘭 上列當事人間本票裁定事件,本院於114年2月10日所為之本票裁 定,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本票裁定原本及正本主文中關於本票金額新臺幣『參萬元』之記 載,應更正為『參拾萬元』。     理 由 一、按非訟事件裁定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 本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 第1項、非訟事件法第36條第2項參照)。 二、經查,本件原裁定原本與正本主文關於本票金額顯有誤載, 依首揭說明,自應予以裁定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庭            司法事務官 蔡子偉

2025-03-20

ILDV-113-司票-787-20250320-2

司票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票字第739號 聲 請 人 聯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游忞翰 相 對 人 李小英 上列當事人間本票裁定事件,本院於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二月十日 所為之本票裁定,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本票裁定原本及正本主文中關於相對人於『民國十三年一月二 十五日簽發』之記載,應更正為『民國一百十三年一月二十五日簽 發』。     理 由 一、按非訟事件裁定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 本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之(民事訴訟法第232條 第1項、非訟事件法第36條第2項參照)。 二、經查,本件原裁定原本與正本主文之誤載,依首揭說明,自 應予以裁定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簡易庭            司法事務官 蔡子偉

2025-03-20

ILDV-113-司票-739-20250320-2

潮全
潮州簡易庭

假扣押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潮全字第1號 聲 請 人 富基企業行 法定代理人 許明財 相 對 人 永泰昌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張桂綿 當事人間請求假扣押事件,本院於114年3月3日所為之裁定,應 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正本中關於「富基企業社」之記載,應更正為「富基企業 行」。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隨 時或依聲請以裁定更正之,民事訴訟法第 232 條第 1 項定 有明文。此於裁定亦準用之,同法第 239 條亦定有明文。 二、查本院前開之裁定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予更正。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潮州簡易庭  法 官 吳思怡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表明抗 告理由,如於本裁定宣示後送達前提起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 10日內補提抗告理由書(須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 1,5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李家維

2025-03-20

CCEV-114-潮全-1-20250320-2

台抗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不服更正裁定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34號 抗 告 人 張廷聿 上列抗告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12月19日之更正裁定(113年度侵上訴字第214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227條之1第1項、第3項分別規定「裁判如有 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或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而 於全案情節與裁判本旨無影響者,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以 裁定更正(第1項)。對於更正或駁回更正聲請之裁定,得為 抗告。但裁判於合法上訴或抗告中,或另有特別規定者,不 在此限(第3項)」。其立法理由四已說明:對於更正或駁回 更正聲請之裁定,均得提起抗告,以資救濟。惟如本案裁判 於合法上訴或抗告中,即不得再以抗告程序聲明不服,而應 一併由本案之上訴審或抗告法院處理等旨。是以,本案判決 如在合法上訴中,對於更正裁定,自不得提起抗告。 二、本件原裁定以原審於民國113年12月11日所宣示113年度侵上 訴字第214號判決(下稱本案判決)之原本及正本理由欄貳 、實體部分四之㈢關於「迄未賠償告訴人A女或其父母任何損 害」之記載,顯係「迄今僅賠償告訴人A女及其父母40萬元 」之誤繕,上開誤繕不影響全案情節及裁判本旨,而予以更 正。抗告人即被告張廷聿固指本案判決之量刑,係未就其有 實際賠償之重要事項,列入科刑基礎及緩刑與否之審酌因素 ,逕予判決,並非單純之文字誤寫。該裁定更正顯然違法云 云。然查,抗告人不服本案判決,於113年12月26日向本院 提起第三審上訴,114年1月24日繫屬本院,目前仍在審理中 ,有抗告人上訴狀及本院收文戳章可稽。上訴人對該上訴期 間合法上訴第三審法院的本案判決之更正裁定提起抗告,依 前揭規定及說明,自於法未合,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至 上開不得抗告之規定乃法律之明文,要不因原裁定正本記載 「得抗告」之旨而受影響,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0

TPSM-114-台抗-434-20250320-1

台簡抗
最高法院

請求給付扶養費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簡抗字第47號 再 抗告 人 A01 代 理 人 李政憲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B01等間請求給付扶養費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1月1日臺灣基隆地方法院裁定(113年度家親聲抗 字第7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程序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按對於第一審就家事非訟事件所為裁定之抗告,由少年及家事法 院以合議裁定之;對於前項合議裁定,僅得以其適用法規顯有錯 誤為理由,逕向最高法院提起抗告,家事事件法第94條第1項、 第2項定有明文。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係指原法院裁判為確 定事實而適用法規,或就所確定之事實而為法律上判斷,顯有不 合於法規規定,或與司法院大法官解釋、憲法法庭裁判顯有違反 者而言,不包括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不當或理由不備、矛盾之情 形在內。本件再抗告人對於原裁定提起再抗告,係以:相對人即 伊母親B01之財產足以維持生活,並無受扶養之必要。且相對人C 01、D01為B01支出日常生活開支,醫療費用等項目,應評價為B0 1協助照顧其等幼子之對價,或其等出於人倫孝道所為之任意給 付或贈與,屬民法第1084條第1項規定之具體實踐,不得依民法 第179條規定向伊請求,原裁定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云云,為其論 據。惟再抗告人所陳,核屬原法院論斷B01是否不能維持生活而 有受扶養之權利,及再抗告人應負擔扶養費用金額多寡之認定事 實、取捨證據當否之問題,要與適用法規是否顯有錯誤無涉。依 上說明,其再抗告自非合法。末查原裁定既認B01自民國102年12 月15日至107年7月10日間之扶養費,於扣除所領取之保險理賠金 額後為新臺幣(下同)100萬7,193元,且C01、D01、洪國泰、A0 1各自應負擔之扶養義務比例為20%、30%、20%、30%,依此計算A 01應負擔之B01扶養費為30萬2,158元。又B01於111年9月9日因跌 倒致髖骨及大腿骨骨裂而急診住院治療,由C01、D01支付16萬0, 962元之醫療費用等節。則A01依上開比例即30%應負擔之醫療費 用應為4萬8,289元(元以下四捨五入,下同),而非5萬6,337元 ,經抵銷後,C01、D01得向A01請求返還代墊扶養費之數額各為1 2萬7,224元及10萬3,224元,尚非13萬1,265元及10萬7,248元, 此部分核屬誤寫誤算之顯然錯誤,應由原法院另行裁定更正,併 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不合法。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 件法第21條第2項、第46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第48 1條、第444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盧 彥 如 法官 周 舒 雁 法官 吳 美 蒼 法官 蔡 和 憲 法官 陳 容 正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賴 立 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0

TPSV-114-台簡抗-47-20250320-1

屏小
屏東簡易庭

給付分期買賣價金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屏小字第337號 原 告 東元騰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周佳琳 訴訟代理人 郭祺閎 被 告 劉文明(原名楊文明) 當事人間請求給付分期買賣價金事件,本院於113年11月13日所 為之判決,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正本主文第一項關於「36,992元」之記載,應更正為「39 ,662元」。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隨 時或依聲請以裁定更正之,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民事 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查本院前開之判決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予更正 ,依上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屏東簡易庭 法 官 曾吉雄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表明抗 告理由,如於本裁定宣示後送達前提起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 十日內補提抗告理由書(須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 0 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書記官 鄭美雀

2025-03-20

PTEV-113-屏小-337-20250320-3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