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

共找到 188 筆結果(第 1-10 筆)

單禁沒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請沒收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禁沒字第295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張嘉華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4年度毒偵緝 字第66號),聲請單獨宣告沒收(114年度聲沒字第307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張嘉華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依本院11 3年度毒聲字第469號裁定送觀察、勒戒後,法務部○○○○○○○○ 附設勒戒處所認被告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並於民國114 年2月5日依法釋放出所,有該所114年2月5日新戒所衛字第1 1407000740號函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114年2月5日釋放通知各1紙 附卷可稽,且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檢察官 已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前段為不起訴處分在案 ,有同署114年度毒偵緝字第66號不起訴處分書在卷可認。 然經扣案被告所有之摻有甲基安非他命之玻璃球1個,經送 鑑驗後,檢出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有台灣尖端先 進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毒品證物檢驗報告附卷可憑,因屬 違禁物而尚未處理,故除鑑驗用罄者外,請依刑法40條第2 項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並銷 燬之等語。 二、按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第40條第2 項定有明文。次按查獲之第一級、第二級毒品及專供製造或 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器具,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 ,均沒收銷燬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亦有 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因於112年12月16日晚間10時10分許為警採尿前回溯120 小時內之某時,在臺灣地區不詳地點、以不詳方式,施用第 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次,經本院裁定將被告送勒戒處所 觀察、勒戒後,因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而經桃園地檢署 檢察官以114年度毒偵緝字第66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在案( 下稱前開不起訴案件),此有不起訴處分書及法院前案紀錄 表等件在卷可查,並經本院核閱本案偵查卷宗全卷無訛。而 扣案之被告遭查獲之玻璃球1個,經送驗後以甲醇沖洗,檢 出含有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有台灣尖端先進生技 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毒品證物檢驗報告、扣押物品清單等件在 卷足查(毒偵卷第35、135頁),堪認確屬違禁物。  ㈡然依被告於警詢時供稱:玻璃球不是我的,我沒有施用過查 扣之玻璃球等語(毒偵卷第13-15頁)。卷內復查無其他事 證足認扣案之含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玻璃球1個係被 告於前開不起訴案件施用第二級毒品後所剩,是被告持有之 扣案含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之玻璃球1個是否可為前開 不起訴案件所吸收,要非無疑。從而,扣案之含第二級毒品 甲基安非他命之玻璃球1個既存有作為被告另案持有第二級 毒品犯行之事證之可能,本院自無從宣告沒收。是本件聲請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55之36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三庭  法 官 蔡逸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吳秋慧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2025-03-31

TYDM-114-單禁沒-295-20250331-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施以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抗字第36號 抗 告 人 即受處分人 蔡依璇 上列抗告人即受處分人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114年度毒聲字第25號,中華民國114年1月16日裁定( 聲請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聲戒字第3號,偵查案號 :113年度毒偵緝字第1046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處分人蔡依璇(下稱抗告人) 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前經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經 評定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 條第2項後段之規定,裁定抗告人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 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 但最長不得逾1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累進處遇紀錄記載抗告人日常表現良 好,在監期間表現優異,獲得「春節布置比賽」第2名,並 未服用所方開具之精神處方藥物,每週固定有家人前來訪視 ,入監前亦有正常穩定之工作、經濟收入,是抗告人質疑評 估標準,應對抗告人重新評估,並以保護管束代之云云。 三、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 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 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定有明文。次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之評估標準,並非完全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為準, 勒戒前之各種情況,仍應作為評估之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 說明手冊規定,係以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 穩定度,三項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 因子。而關於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法務部業 於民國110年3月26日以法矯字第11006001760號函修正頒布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上開評分說明手冊載 明判定之原則:「受觀察勒戒人入所後,經過2週時間的觀 察、勒戒,由處所及醫療人員依據其各項紀錄、資料及觀察 勒戒期間之行為表現,加以評分。在勒戒人入所4至6週後, 可再做一次評估以做必要之評分修正。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 子與動態因子。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 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 動態因子分數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又評估標準紀錄表及說明手冊中「前 科紀錄與行為表現」之第1題及第3題之計分方式修正如下( 餘無修正):㈠第1項「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計分方式 修正為每筆(次)5分,總分上限為10分;㈡第3項「其他犯 罪相關紀錄」:計分方式修正為每筆(次)2分,總分上限 為10分。是抗告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 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 標準,且涉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 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 ,而該評估標準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 以列舉及量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 致性、普遍性、客觀性,以利執法者判定受勒戒人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 顯不當情事,法院應予尊重。   四、經查:  ㈠抗告人依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毒聲字第40號裁定送法務 部○○○○○○○○○○附設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該所依據前開修 正後之評估標準,就抗告人之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 估、社會穩定度等3大項因素(每大項均有靜態因子與動態 因子)進行評估,其中:⑴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合計為3 3分(有5筆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以上限10分計、首次毒品 犯罪年齡為20歲以下計10分、有4筆其他犯罪相關紀錄計8分 、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1種毒品反應計5分,上開4項靜態因 子分數合計為33分;無動態因子計0分),⑵臨床評估部分合 計為35分(有海洛因、安非他命、哈密瓜錠、一粒眠、咖啡 包多重毒品濫用計10分、無其他合法物質濫用、注射方式使 用、使用年數超過一年計10分,以上靜態因子合計為20分; 臨床綜合評估具有ADHD反社會人格計10分,含病識感、動機 、態度、就醫意願,評定為「偏重度」計5分,上開動態因 子合計為15分),⑶社會穩定度部分合計為0分(工作為全職 自媒體電商計0分、無家人藥物濫用計0分、〈此列為靜態因 子,然需與下開動態因子合計其上限〉;入所後4次家人訪視 計0分、出所後與家人同住計0分)。以上前科紀錄與行為表 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等總分合計為68分(靜態因子共 計53分,動態因子共計15分),經評定認抗告人為有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等情,有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114年1 月9日北女所衛字第11461100320號函暨附件該所附設勒戒處 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 估標準紀錄表(見毒偵緝字卷)在卷可稽。而前述綜合判斷 之結果,係該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於抗告人觀察、勒 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就抗告人之前科紀錄及行為表現、臨 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等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具有科學驗證 所得之結論,且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 之情事,法院宜予尊重其行政職權之行使及專業之判斷。再 者,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強制戒治之目的,既係針對因施 用毒品成癮者,此處尚非僅指身癮者,心癮者尤其為甚,其 難以戒絕斷癮,致再犯率偏高,故有持續收容於戒治處所施 以強制戒治之必要,是該條例第20條第2項關於強制戒治之 規定,係屬強制規定,只要觀察、勒戒後,經評定受觀察、 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即應聲請法院裁定受 觀察、勒戒者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中並無任何例外規 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所規定之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 ,其立法意旨在幫助施用毒品者戒除毒癮,該處分之性質非 為懲戒行為人,而係為消滅抗告人再次施用毒品之危險性, 目的係在戒除行為人施用毒品身癮及心癮之措施,故觀察、 勒戒之執行,其重點在「評估」應否受強制治療之可能性, 並依其結果有不起訴處分之優遇,亦係提供抗告人改過自新 之機會。是以,本件抗告人經依新修正之上開評估標準紀錄 表、手冊為專業評估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無法戒斷毒癮, 自有依法再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原審據此裁定抗告人令入 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 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抗告人以:請求以保護管束代之云云,尚屬無據。  ㈡抗告意旨雖以前詞置辯。惟本件評估抗告人是否有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係以「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首次毒品犯 罪年齡」、「其他犯罪相關紀錄」、「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 」、「所內行為表現」、「物質使用行為」、「合法物質濫 用」、「使用年數」、「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機、 態度、就醫意願)」、「工作」、「家庭」等靜態因子、動 態因子綜合評估,業經本院說明如前,且前述法務部○○○○○○ ○○○○附設勒戒處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評估標準 紀錄表所載之綜合判斷結果,係該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 於抗告人入所執行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就抗告人 之前科紀錄及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等因素所為 之綜合判斷,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且勒戒處所之組織 、人員之資格及執行觀察、勒戒相關程序,暨判斷施用毒品 者,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均有相關法令嚴格規範,非可 恣意而為,由形式上觀察,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 事,自得資為判斷抗告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證明,抗 告人未具體指出或釋明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所載綜合判斷結 果有何瑕疵或不當之處。抗告人所指項目,均已列為評估項 目為所內行為表現、臨床綜合評估、工作、家庭等,且於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中得分紀錄亦為正確( 詳如前述),抗告人空言指摘:請求重新評估云云,尚非有 據,亦有誤會。  ㈢綜上所述,原審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之規定,裁 定抗告人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 ,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於法 並無不合。抗告意旨徒以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請求撤銷原 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江澤                    法 官 章曉文                    法 官 郭惠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蕭進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HM-114-毒抗-36-20250331-1

毒聲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強制戒治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聲字第202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許文源 (現於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執行觀察、勒戒)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4年度毒偵緝字第122 號),經檢察官聲請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114年度聲戒字 第1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許文源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 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 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許文源因施用第一、二級毒品案件,經 依本院113年度毒聲字第476號裁定送法務部○○○○○○○○附設勒 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有該所民 國114年3月19日中戒所衛字第11410001150號函所檢附之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紀錄表暨證明書附卷可稽,爰依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規定,聲請裁定入戒治處所施以強 制戒治等語。 二、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 定,令被告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2月;觀 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 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 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 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 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依前項規定 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同條 例第10條之罪者,適用前2項之規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 0條第1至3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前因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經本院113年度毒聲字第476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被告於114年2月14日入所執行觀察、勒戒後,經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綜合評估:被告有3筆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10分)、首次毒品犯罪年齡為20以下(10分)、有3筆其他犯罪相關紀錄(6分)、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多種毒品反應(10分)、持續於所內抽菸(2分)、有多重毒品(海洛因、安非他命)濫用(10分)、有合法物質(菸)濫用(2分)之物質使用行為、無注射使用之使用方式(0分)、使用年數超過1年(10分)、無精神疾病共病(0分)、臨床綜合評估屬於中度(4分)、有全職工作(0分)、入所後無家人訪視且出所後不與家人同住(上限5分),合計評分為69分,認被告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等情,有上開裁定、法務部○○○○○○○○114年3月19日中戒所衛字第11410001150號函暨函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存卷足按(見毒偵緝卷第81至85頁)。而上開綜合判斷之結果,係該勒戒處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於被告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就被告之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等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且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自得資為判斷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證明。 四、本院提訊被告到院,使其就檢察官聲請強制戒治一事陳述意見。被告雖主張:我父母已經過世,我哥哥要來會客,但沒有辦法會客,但哥哥有寄東西給我,我出所後會與我哥哥同住等語。而按受觀察、勒戒人之接見及發受書信,除有特別理由經勒戒處所長官許可,得與其他人為之外,以與配偶、直系血親為之為限,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第1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觀察、勒戒處分是將受勒戒人以病患視之,並期經由觀察、勒戒程序之進行,得以矯正其毒癮,並回歸社會。故評估受勒戒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時,原則上應以其在所表現或其他客觀情形為主要評估標準。縱將「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及「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亦列為評估標準之一,仍應審究受勒戒人客觀上是否存有家人可前來探視及有無家人可同住之可能以為判斷。查被告父母已過世、未婚、且無子女等情,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親等關聯(一親等)查詢結果、個人戶籍資料在卷可憑。而依前述觀察勒戒處分執行條例第12條第1項規定,原則僅有「配偶」、「直系血親」能對受勒戒人進行接見及出所後同住,本件被告並無配偶及子女,直系血親之父母又均已亡故,其胞兄並非經許可得辦理接見之人,自無人可能符合到所與被告會面訪視之資格,足認被告辯稱無家人可訪視,應可採信。又查,被告係因依其戶籍地傳拘未到,經通緝始到案,緝獲時稱在外工地打工,則被告上開辯稱:出所會與哥哥同住等語,是否可信,有所疑義,但縱認被告所獲得家庭項目部分之最高上限5分均應扣除(標準紀錄表中被告雖獲得「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各5分,然2者加總之最高上限僅為5分),被告仍有64分(計算式:原評估標準得分69分-社會穩定度項下家庭上限5分=64分,仍高於60分),仍不影響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結果之認定。 五、綜上所述,檢察官聲請將被告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核無 不合,應予准許,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九庭  法 官 林忠澤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林政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CDM-114-毒聲-202-20250331-1

毒聲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重新審理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聲重字第2號 聲 請 人 即受裁定人 徐秉賢 上列聲請人即受裁定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本院 114年度毒抗字第15號中華民國114年2月5日第二審確定裁定(第 一審案號:臺灣南投地方法院113年度毒聲字第205號;偵查案號 :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113年度毒偵緝字第108號;聲請案號:同 署113年度聲戒字第39號),聲請重新審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重新審理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重新審理意旨詳如附件所載。 二、按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之裁定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一, 認為應不施以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受觀察、勒戒或強 制戒治處分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或檢察官得以書 狀敘述理由,聲請原裁定確定法院重新審理:㈠適用法規顯 有錯誤,並足以影響裁定之結果者。㈡原裁定所憑之證物已 證明為偽造或變造者。㈢原裁定所憑之證言、鑑定或通譯已 證明其為虛偽者。㈣參與原裁定之法官,或參與聲請之檢察 官,因該案件犯職務上之罪,已經證明者。㈤因發現確實之 新證據足認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應不施以觀 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㈥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 人,已證明其係被誣告者;又法院認為無重新審理之理由, 或程序不合法者,應以裁定駁回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 條之1第1項、第4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刑事訴訟法關 於再審規定,已於104年2月4日修正公佈,將第420條第1項 第6款之再審事由,修正為有罪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 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 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 ,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 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 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依修正後規定,所 謂發現之新證據,雖不以該證據於事實審法院判決前業已存 在為限,即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亦無不 可,然仍以該證據未經法院調查斟酌,且就證據本身單獨或 綜合判斷觀察,認為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使受判決 人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必 要。倘未具備上開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而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5款之條文,就得聲請重 新審理之規定,固未配合刑事訴訟法之再審規定予以修正, 且其中「發現確實之新證據」之法文和上揭新事證之規範文 字略有不同,但涵義其實無異,應為相同之解釋。亦即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5款所謂發現確實新證據, 係指該證據須使法院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確定裁定,使受觀 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應不施以觀察、勒戒或強制 戒治處分者。倘聲請人所主張之新證據,無法使法院合理相 信足以動搖原確定裁定所認定之事實者,自非該款所定「確 實新證據」,仍無從准予開啟重新審理程序。另按聲請重新 審理案件之確實新證據是否符合上開要件,當以客觀存在之 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為審查,尚非任憑聲請人之主觀、片面 自我主張,即已完足,如僅係對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再 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 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即使審酌上開證 據,亦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即其聲請重新審理, 應認為無理由。 三、經查:  ㈠聲請人即受裁定人徐秉賢(下稱聲請人)基於施用第二級毒 品甲基安非他命之犯意,於112年4月16日上午6時46分許為 警採尿之時起回溯96小時內之某時點(不含公權力拘束期間 ),在不詳地點,以不詳方式,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 命1次。嗣因另案通緝,於112年4月16日上午5時10分許,在 臺中市○○區○○街0號之北一賓館301室為警緝獲,經警徵得其 同意於同日上午6時46分許採集其尿液檢體,送欣生生物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酵素免疫分析法為初步檢驗,並以氣相層 析質譜儀法為確認檢驗之結果,確呈安非他命及甲基安非他 命陽性反應。經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觀察勒戒, 原審以113年度毒聲字第1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確定 在案,合先敘明。  ㈡聲請人經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113年10月8日送執行 後,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於113年11月8日評估結果 ,認聲請人:   ⒈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評分合計27分(【靜態因子】:毒品 犯罪相關司法紀錄「有,4筆」〈5分/筆,上限10分,得分 10分〉、首次毒品犯罪年齡「21-30歲」〈上限10分,得分5 分〉、其他犯罪相關紀錄「有,6筆」〈2分/筆,上限10分 ,得分10分〉、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無藥物反應」〈上限 10分,得分0分〉;【動態因子】:所內行為表現「持續於 所內抽菸」〈上限15分,得分2分〉)。   ⒉臨床評估評分合計30分(【靜態因子】:多重毒品濫用「 有,種類為安非他命、K他命」〈上限10分,得分10分〉、 合法物質濫用「有,種類為菸、酒、檳榔」〈每種2分,上 限6分,得分6分〉、使用方式「無注射使用」〈上限10分, 得分0分〉、使用年數「超過1年」〈上限10分,得分10分〉 ;【動態因子】: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評定為「 無」(上限10分,得分0分)、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 機、態度、就醫意願〉評定為「中度」〈上限7分,得分4分 〉)。   ⒊社會穩定度評分合計5分(【靜態因子】:工作「全職工作 ,粗工」〈上限5分,得分0分〉、家人藥物濫用「無」〈家 庭部分合計配分上限5分,得分0分〉;【動態因子】:入 所後家人是否訪視「無」〈家庭部分合計配分上限5分,得 分5分〉、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否」〈家庭部分合計配 分上限5分,得分5分〉)。   ⒋以上⒈至⒊所示總分為62分(靜態因子得分合計51分、動態 因子得分合計11分),綜合判斷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等情。此有聲請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記錄 表(本院卷第11頁)、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記錄表及本 院原確定裁定可考。  ㈢而上開評估除詳列各項靜態因子、動態因子之細目外,並有 各細目之配分、計算及上限,且均係勒戒處所醫師及相關專 業知識經驗人士,依據其臨床實務及具體事證,在執行觀察 、勒戒期間,依主管機關即法務部訂頒一體適用於全體受處 分人之評估基準進行,依其專業知識經驗,評估其人格特質 、臨床徵候、環境相關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不僅有實證依 據,更有客觀標準得以評比,尚非評估之醫師所得主觀擅斷 ,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並非一罪多罰,且在客觀上並 無逾越裁量標準,自得憑以判斷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法 院亦宜予尊重。況前開各項分數之計算並無錯漏,且係經依 前揭修正後之評估標準予以評定後,總得分在60分以上,則 聲請人確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而達應施以強制戒治之標 準。  ㈣聲請人以前詞聲請重新審理,雖未具體說明係依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何款規定,細譯其聲請狀之內容,應 認係以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5款因發現確實 之新證據足認受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處分之人,應不施以 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者之事由為聲請。  ㈤經查:   ⒈就聲請重新審理意旨㈠所載關於「持續於所內抽菸」2分、 「合法物質濫用」2分,共4分之部分,該評估表所列「菸 、酒、檳榔」,立法意義為何,何以僅因回答評估老師有 抽菸,即遭勾選加了4分等語;聲請重新審理意旨㈡所載臨 床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勾選正常也 要被加1分,是否有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聲請重新 審理意旨㈤所載施用毒品評估表均以追溯本源(即前科) 來對所有病患未審先判,如此侵害憲法人權等情,而質疑 評估表計分標準。然查:    ①本院確定裁定理由㈡⒊業已審酌並載明:「前揭評估標準 紀錄表將『持續於所內抽菸』、『合法物質濫用(菸、酒、 檳榔)』列為評分項目,係因菸、酒、檳榔雖非法律禁絕 之物品,然此等物品易生成癮性,對身體健康危害甚多 ,若濫用該等合法物質成癮,所彰顯者乃是其自我控制 能力較為欠缺的人格特質,在此情狀下,其若又同時施 用毒品,則其日後避免繼續施用毒品可能性,自較無菸 、酒癮之人為低。」等語。可知聲請人此部分所執聲請 理由,業於抗告時予以主張並經本院抗告法院於確定裁 定理由敘明,自非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 5款所定「確實新證據」。    ②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表所載之「持續於所內 抽菸」,為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之動態因子;而「合法 物質濫用」為臨床評估項目之靜態因子,觀察勒戒行為 人是否曾有吸菸史,尚與其是否於觀察勒戒期間持續於 所內抽菸,並無必然關連,故聲請人所指就抽菸乙事有 重複評價之情,尚難採信;且本院確定裁定理由㈡⒉業 已審酌並載明:「項目之評價及計分方式,應屬法務部 所屬矯正機關針對各項動態及靜態因子審慎考量,再細 分出之評量依據,乃落實禁絕毒害之刑事政策所必要, 無論其評量項目及計分標準是否合宜,既係一體適用於 全體受處分人,究非單獨針對抗告人個人所為之差別待 遇,自不得率指評分結果與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欠 缺關聯性。…項目予以分列評分,所側重之面向不同, 並非同指一事,而均屬評估行為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可 能性之重要指標,且已透過設定分數上限避免有過苛之 情形,並一體適用於全體受處分人,自屬合宜。尤其觀 察、勒戒或強制戒治皆屬保安處分之一種,雖使受處分 人不能任意行動,致人身自由受有某程度之限制,然此 係基於防衛社會之目的,對於受處分人之危險人格特質 命為一定之處置,具有刑罰不可替代之教化與治療作用 ,與刑罰執行之目的與功能皆屬有別,非可混為一談, 核與『一罪不二罰』或『法律不溯及既往』之原則無涉,亦 難認有重疊或重複評分之情。」等語。可知聲請人此部 分所執聲請理由,亦於抗告時予以主張並經本院抗告法 院於確定裁定理由敘明,亦非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 之1第1項第5款所定「確實新證據」。   ⒉就聲請重新審理意旨㈢所載聲請人於113年12月30日聲請調 查尿液濃度是否超出法定容許數值,至今乃無回函,自難 以判斷是否違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故請求調查及補發文 件。經查,聲請人於112年4月16日經警採集之尿液,經送 欣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酵素免疫分析法進行初驗, 並以氣相層析質譜儀法確認後,安非他命之檢出濃度為69 2ng/mL,甲基安非他命之檢出濃度為875ng/mL;而安非他 命檢出閾值濃度大於等於500ng/mL時,可判定為安非他命 陽性;甲基安非他命檢出大於等於500且安非他命檢出濃 度大於等於100時,可判定為甲基安非他命陽性,有聲請 人之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委託檢驗尿液代號與真實 姓名對照表、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五分局偵辦毒品案件尿 液檢體委驗單及欣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濫用藥物尿液 檢驗報告各1份在卷可參,而聲請人前揭尿液檢驗報告明 白揭示係以氣相層析質譜儀法作為確認檢驗之方式,而以 氣相層析質譜儀分析法進行確認者,均不致產生偽陽性反 應,且甲基安非他命經施用進入人體後,經人體代謝作用 ,約百分之70於24小時內自尿中排出,約百分之90於96小 時內自尿中排出,最長可能不會超過4日,業經前行政院 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81年9月8日81藥檢壹字第8114885 號函、81年2月8日81藥檢壹字第001156號函及92年6月20 日管檢字第0920004713號函釋,並為本院職務上所已知之 事實;故聲請人於警採尿前96小時內某時(不含公權力拘 束期間),曾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乙情,應可確 認。聲請人並未提出何新證據,足以證明原驗尿結果有誤 ,亦難認其此部分聲請,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 1第1項第5款所定「確實新證據」。   ⒊聲請重新審理意旨㈣所載聲請人有與母親同住,並聲請傳喚 其母親出庭或以公務電話給聲請人母親查證等情。然觀諸 本院確定裁定理由㈡⒋業已審酌並載明:「就抗告人『出所 後是否與家人同住』一欄,依據法務部○○○○○○○○提供『勒戒 處所受處分人基本資料表』之家族表、家系圖可知,抗告 人入所前為一個人住,出所後亦一個人住,有上開基本資 料表及本院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可參。…佐以抗告人於本 案係經通緝始行到案,其到案時之居所在臺中市北屯區北 屯路,並未與其母親同住在南投縣草屯鎮之戶籍地。」。 可知此一因子列入考量之目的,並非在於懲罰聲請人,而 係自客觀上所呈現聲請人未有與家人同住之事實,足認其 家庭支持系統及關係較弱,而疏離之家庭關係確屬再犯之 危險因素,且並不會因為造成疏離關係之原因是否可歸責 於聲請人而有不同。是聲請人出所後無與家人同住之事實 ,本院原確定裁定既未有所誤認,自足以作為評估之標準 及依據。而聲請人雖提出新證據即以其母親作為證人,然 證人係以人之思想、認知及經驗為憑,對於是否同住一節 ,並非以科學、機械之方式,所為忠實且正確之記錄,以 聲請人母親與聲請人間之親子關係,其做出迴護聲請人之 證詞可能性非小,縱聲請人母親證述聲請人出所後將與家 人同住,亦難憑此即認評估表綜合聲請人自述及其入所前 生活軌跡等相關事證所為評估結果有誤。故聲請人此部分 證據聲請,尚難認足以動搖原確定裁定所認定之事實,亦 不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5款所定之「 確實新證據」。  ㈥綜上所述,本案聲請人前開主張及所提出之證據資料,經核 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第5款之規定不符,亦 查無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1項其餘各款所列情形。 且聲請人無非僅係就原確定裁定已為論斷之事項,依憑己見 指摘,重為爭執。且其主張及提出之證據,顯不足以動搖本 院原確定裁定之認定,自無准予重新審理之餘地。聲請人提 起重新審理之聲請,應無理由,爰予駁回。且因本案聲請意 旨,從形式上觀察顯無理由,已無再予釐清之必要,顯無必 要再通知聲請人到場或聽取檢察官之意見,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之1第4項前段,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張靜琪                 法 官 柯志民                 法 官 簡婉倫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書慶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件:

2025-03-31

TCHM-114-毒聲重-2-20250331-1

單禁沒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請沒收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單禁沒字第285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黃昇煬 上列聲請人聲請單獨宣告沒收案件(114年度聲沒字第258號),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扣案之甲基安非他命1包(含與毒品難以完全析離之包裝袋1個, 驗餘淨重0.418公克)沒收銷燬、扣案吸食器2組均沒收。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黃昇煬因涉嫌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業 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民國114年度毒偵緝字第28 、29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在案,而上開案件所查扣之第二級 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包(毛重約0.612公克),經送檢驗,檢 出含有第二級甲基安非他命成分,有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化學 鑑定書附卷可稽,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第2項第2款所 規定之第二級級毒品,屬違禁物,爰依法聲請宣告沒收並銷 燬;又該案所查扣之吸食器共2組,為被告所有,且係供其 施用毒品之物,依刑法第38條第2項、第40條第3項規定,聲 請宣告沒收等語。 二、按查獲之第一級毒品、第二級毒品,不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 否,均沒收銷燬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8條第1項前段定 有明文。次按違禁物或專科沒收之物得單獨宣告沒收,刑法 第40條第2 項定有明文。又供犯罪所用、犯罪預備之物或犯 罪所生之物,屬於犯罪行為人者,得沒收之,刑法第38條第 2項前段亦有明文。 三、經查:  ㈠被告黃昇煬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13年 度毒聲字第583號裁定送觀察、勒戒後,認無繼續施用毒品 之傾向,於114年1月20日釋放,並經臺灣桃園地方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以114年度毒偵緝字第28、29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 ,並有上開不起訴處分書、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法務部○○ ○○○○○○114年1月20日新戒所衛字第11407000460號函及所附 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名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臺灣桃 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通知、○○○○○○○○附設勒戒所通知在卷可 查。  ㈡上開案件所查扣疑似毒品之白色晶體1包、經送檢驗鑑結果, 檢出含有第二級甲基安非他命成分(含袋毛重0.612公克、 淨重約0.431公克、取樣0.013公克,驗餘量0.418公克【計 算式0.431公克-0.013公克】),自願受搜索同意書、有桃 園市政府警察局桃園分局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濫用 藥物尿液檢驗檢體真實姓名對照表(毒品編號:DD-0000000 )、查獲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毒品」初步鑑驗報告單、桃園 市政府警察局113年6月4日桃警鑑字第1130077569號化學鑑 定書、查獲現場及扣案物照片在卷可稽,是該扣案物為第二 級毒品而屬違禁物無誤。是聲請人聲請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18條第1項前段規定宣告沒收銷燬上開違禁物,應予准許 。另盛裝上開毒品之包裝袋1個,因其上所沾黏之毒品量微 而無從析離,應認屬毒品之一部分,併予沒收銷燬。至於鑑 驗所耗損之毒品既已滅失,即無庸宣告沒收銷燬,附此敘明 。    ㈢復警方於前開案件查獲被告時所扣得之吸食器共2組,為被告 所有,且用於本案施用第二級毒品,業據被告於偵訊時供承 在卷(見毒偵字第5115號卷第8頁、毒偵字第2408號卷第16 頁),並有自願受搜索同意書、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大園及桃 園分局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查獲現場及扣案物照片 在卷足憑,是該等吸食器確為被告所有,且屬供本案犯行所 用之物。揆諸前開規定,聲請人就吸食器聲請單獨沒收,即 屬有據,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6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陳郁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蔡宜伶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YDM-114-單禁沒-285-20250331-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施以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抗字第81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陳軍叡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114年度毒聲字第92號,中華民國114年2月21日裁定( 聲請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毒偵緝字第33號、第34 號、第35號、第36號、114年度聲戒字第12號),提起抗告,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㈠抗告人即被告 陳軍叡(下稱被告)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原 審法院以89年度毒聲字第2223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 後,因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嗣經同院以89年度毒聲字第 2612號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復以89年度毒聲字 第5397號裁定停止戒治,所餘戒治期間付保護管束,於民國 90年4月17日交付保護管束期滿,經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檢察 署(現更名為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檢察 官以92年度戒毒偵字第199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等情,有上 開原審法院刑事裁定、不起訴處分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 份在卷可稽。  ㈡被告於上開強制戒治執行完畢3年後之112年11月5日上午10時 30分許及113年2月28日下午4時許,在其位於在新北市○○區○ ○路000號15樓之7之居所內,分別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1次 ;另分別於112年11月5日下午4時6分許與113年2月28日晚上 10時1分許為警採尿時回溯96小時內之某時,在不詳地點, 以不詳方式,各施用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1次,因而經 原審法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728號裁定送勒戒處所觀察、勒 戒,嗣經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依被告之前科紀錄與 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綜合評估後,認有繼續施 用毒品之傾向等情,有原審法院上開刑事裁定、法院前案紀 錄表、法務部○○○○○○○○114年2月12日新戒所衛字第11407000 890號函暨所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存卷可參,堪認被告確有 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揆諸首揭規定,本件聲請洵屬有據, 應予准許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被告首先要聲明當時因胃癌每天日夜疼痛, 加上租屋期約之糾紛,是時已居無定所,先是沒收到資料, 加上病痛沒心思思考其他問題,致事情演變成現今狀況。被 告施用毒品單純只是止痛,非用來作姦犯科,更不是拿來販 賣營利,最終造成自身健康不佳。於114年1月12日遭警方逮 捕前賣了3台車,尚有車款、過戶等車輛監理業務要跑,不 是業務可以獨自完成,在在都是道義與責任。且其小孩去年 已耽誤念書報名時間,孩子事務之錯失,令人非常遺憾,父 親有愧於孩子的責任與承諾。被告自93年出獄,皆無犯罪, 且結婚生子,今被告僅希望別將被告困於此處,無論其他方 式,只要能離開,被告均願意接受。將所有人集中是要達成 教化之結果,但這裡表面上是勒戒、戒治,結果是小咖變中 咖、中咖變大咖,被告無法批判國家政策,以上所言屬實, 是非曲直由鈞院心證云云。  三、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 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 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定有明文。次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之評估標準,並非完全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為準, 勒戒前之各種情況,仍應作為評估之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 說明手冊規定,係以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 穩定度,三項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 因子。而關於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法務部業 於110年3月26日以法矯字第11006001760號函修正頒布「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上開評分說明手冊載明判 定之原則:「受觀察勒戒人入所後,經過2週時間的觀察、 勒戒,由處所及醫療人員依據其各項紀錄、資料及觀察勒戒 期間之行為表現,加以評分。在勒戒人入所4至6週後,可再 做一次評估以做必要之評分修正。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 動態因子。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 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 因子分數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又評估標準紀錄表及說明手冊中「前科紀 錄與行為表現」之第1題及第3題之計分方式修正如下(餘無 修正):㈠第1項「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計分方式修正 為每筆(次)5分,總分上限為10分;㈡第3項「其他犯罪相 關紀錄」:計分方式修正為每筆(次)2分,總分上限為10 分。是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 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 且涉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 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而該 評估標準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以列舉 及量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 普遍性、客觀性,以利執法者判定受勒戒人有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 情事,法院應予尊重。 四、經查:  ㈠被告前因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13年 度毒聲字第728號裁定應送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自114年 1月12日起入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執行觀察、勒戒 ,有上開刑事裁定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見新北地 檢112年度毒偵字第6743號卷第99至100頁、本院卷第17、27 頁),經法務部○○○○○○○○附設勒戒處所醫療人員評分結果, 認:  1.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合計為36分:⑴靜態因子分數:①毒 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為「有,3筆」(1筆5分,上限10分) ,計10分;②首次毒品犯罪年齡為「20至30歲」,計5分;③ 其他犯罪相關紀錄為「有,3筆」(1筆2分,上限10分), 計6分;④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為「多種毒品反應」,計10分 ,以上合計為31分。⑵動態因子分數:所內行為表現為「輕 中度違規共1次」,計5分。  2.臨床評估部分合計為35分:⑴靜態因子分數:物質使用行為 :①多重毒品濫用為「有,種類:海洛因、安非他命」,計1 0分;②合法物質濫用為「無」,計0分;③使用方式為「有注 射使用」,計10分;④使用年數為「超過一年」,計10分, 以上合計為30分。⑵動態因子分數:①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 會人格)為「無」,計0分;②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 機、態度、就醫意願)為「偏重」,計5分,以上合計為5分 。   3.社會穩定度部分合計為0分:⑴靜態因子分數:①工作為「全 職工作(中古車買賣)」,計0分;②家庭中家人藥物濫用為 「無」,計0分。⑵動態因子分數:家庭中①入所後家人是否 訪視為「有」,計0分;②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為「是」, 計0分。  4.以上1.至3.合計共71分,綜合判斷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等情,有法務部○○○○○○○○114年2月12日新戒所衛字第1140 7000890號函所檢附之「法務部○○○○○○○○附勒戒所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 紀錄表」在卷可憑(見新北地檢114年度毒偵緝字第33號卷 第55至59頁)。則原審法院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 項後段規定,裁定被告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經核並無違 誤。  ㈡抗告意旨雖以前揭情詞指摘原裁定不當。然查:  1.上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各大項及細項之得分標 準,係由法務部邀集衛生福利部及專家學者、相關機關研商 所得,並製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 冊」予以詳細規定,供專業醫師為客觀且一致之評估,已可 避免摻雜個人好惡或流於恣意擅斷之情形。此等評估乃細分 為「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 」,並區分為「靜態因子」、「動態因子」等具體項目而以 評分方式為之,應可免於抽象、主觀之弊,並得通過科學檢 驗之要求。且本件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係法務部 ○○○○○○○○附設勒戒處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在被告觀察 、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評估被告之「前科紀錄與行為表 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所為之綜合判斷,具 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又勒戒處所之組織、人員之資格及 執行觀察、勒戒相關程序,暨判斷施用毒品者,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均有相關法令嚴格規範,非可恣意而為,由形 式上觀察,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自得資為判 斷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證明。被告既經評估總分達 71分,評定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自有依法再施以強制戒 治之必要。至被告稱:其自93年出獄後皆無犯罪云云,然觀 諸法院前案紀錄表所示,被告於93年後尚分別觸犯不能安全 駕駛罪及非法持有非制式手槍罪(見本院卷第16、18頁),故 其上開所辯,與卷證內容不符,委無可採。  2.復按施用毒品者具「病患性犯人」之特質,與一般犯罪人有 異,鑑於施用毒品者大多具有「成癮性」,為貫徹社會防制 毒品之期盼,對施用毒品者,有施以「斷癮」之必要,故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乃就施用毒品行為,先為生理治療及心 理復健之保安處遇,因而以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方式, 戒除其身癮,若仍無法戒除,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再令 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以戒除其心癮,此乃針對受處分 人將來之危險所為預防、矯治措施之保安處分,以達教化與 治療之目的,可謂刑罰之補充制度;換言之,毒品危害防制 條例本身所規定之觀察、勒戒及強制戒治等保安處分,雖限 制受處分人之人身自由,卻有刑罰不可替代之教化治療作用 ,其目的及功能,與刑罰並不相同。且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條第2項係屬強制規定,只需觀察、勒戒後,經評定受觀 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即應聲請法院裁 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別無例外。故被告既有施用 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之事實,則觀察、勒戒後經評定為「有 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自有依法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是被 告抗告意旨謂將所有人集中表面上是勒戒、戒治,結果是小 咖變中咖、中咖變大咖,希望別將被告困於此處,無論其他 方式,只要能離開,被告均願意接受云云,要無足採。  3.又抗告理由稱:被告施用毒品單純只是止痛,非用來作姦犯 科,更不是拿來販賣營利,最終造成自身健康不佳。被告逮 捕前賣車,尚有業務未完成,且其耽誤小孩念書報名時間, 有愧於信用與責任云云,然此個人及家庭狀況均非評估被告 是否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要件,且與可否戒斷毒癮並無一 定關聯性,不能執為免除強制戒治之理由,是被告上開所指 ,均非可採。 五、綜上所述,原審法院依檢察官聲請,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 20條第2項後段規定,裁定被告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 ,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 最長不得逾1年,於法並無不合。被告提起抗告,以前揭詞 情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古瑞君                    法 官 黃翰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董佳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HM-114-毒抗-81-20250331-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施以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抗字第71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沈維德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聲請施以強制戒治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 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24日裁定(114年度毒聲字第45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被告沈維德沈維德前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 件,經原審法院裁定送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 傾向,有法院前案紀錄表、法務部○○○○○○○○民國114年2月10 日新戒所衛字第11407000790號函及所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在卷可 憑。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之規定,裁定 被告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 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被告(下稱抗告人)經評估有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然其中前科紀錄分數高達35分,佔比過重, 抗告人前已付出代價,不應再將前科紀錄作為評估標準,否 則有違公平。且抗告人於觀察、勒戒期間並無違反監所規定 ,不知分數從何而來?為何其他人吸毒類型與抗告人相似, 卻可在勒戒期滿前即離開勒戒所,而抗告人卻遭施以強制戒 治,是否有雙重標準?評估方式是否有瑕疵?又抗告人未能 知悉相關分數與評分結果之細節為何,因此,懇請撤銷原裁 定云云。 三、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者,應即釋放,並為不起訴之處分或不付審理之裁定;認受 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 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 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 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定有 明文。次按勒戒所應注意觀察受觀察、勒戒人在所情形,經 醫師研判其有或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後,至遲應於觀察、勒 戒期滿之15日前,陳報該管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庭),觀察 勒戒處分執行條例第8條第1項亦定有明文。依據上開規定, 受觀察、勒戒人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係由醫師研判。 而關於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法務部於110年3 月26日以法矯字第11006001760號函修正頒布「有無繼續施 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 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上開評分說明手冊載明判定之原則 :「受觀察勒戒人入所後,經過2週時間的觀察、勒戒,由 處所及醫療人員依據其各項紀錄、資料及觀察勒戒期間之行 為表現,加以評分。在勒戒人入所4-6週後,可再做一次評 估以做必要之評分修正。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 。先以靜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 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數 相加,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是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 之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 及標準,且涉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 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 型,而該評估標準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 加以列舉及量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 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以利執法者判定受勒戒人有無繼 續施用毒品傾向。 四、經查:  ㈠抗告人前因施用毒品案件,經原審法院裁定送觀察、勒戒後 ,認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於110年1月28日執行完畢釋放 出所,並經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9年度毒偵字第1 404號為不起訴處分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本院在 監在押全國紀錄表、全國施用毒品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按。 又抗告人於前次觀察、勒戒釋放3年後再犯本件施用第二級 毒品犯行,經原審法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139號裁定送法務 部○○○○○○○○附勒戒所執行觀察、勒戒,經勒戒所醫療人員評 分結果,其計分狀況如下:   ⒈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合計為35分:    ⑴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有,3筆」,每筆5分,總分上 限為10分,故計為10分;⑵首次毒品犯罪年齡為「20歲以 下」,計10分;⑶其他犯罪相關紀錄「有,4筆」,每筆2 分,計8分;⑷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為「一種藥物反應」, 計5分;⑸所內行為表現「持續於所內抽菸」,計2分。   ⒉臨床評估部分合計為26分:    ⑴多重毒品濫用為「有,種類:安非他命、MDMA(快樂丸 )、咖啡包、K他命」,計10分;⑵合法物質濫用為「有, 菸」,計2分;⑶使用方式為「無注射使用」,計0分;⑷使 用年數為「超過1年」,計10分;⑸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 會人格)為「無」,計0分;⑹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 動機、態度、就醫意願),評定為「中度」,計4分。   ⒊社會穩定度部分合計為2分:    ⑴工作:為「兼職工作-桃園/五股工地臨時工」,計2分; ⑵家庭:家人藥物濫用為「無」,計0分、入所後家人是否 訪視為「有,1次」,計0分、出所後是否與家人同住為「 是」,計0分。  ㈡加總以上3項之靜態因子共57分、動態因子共6分,合計總分 為63分,綜合判斷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此有法務部 ○○○○○○○○附勒戒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 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附卷可稽(見 臺北地檢114年度毒偵緝字第17號卷第83至86頁)。而上開 綜合判斷結果,係勒戒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在抗告人 執行觀察、勒戒期間,依本職學識就抗告人之前科紀錄與行 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定度等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具 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自得憑以判斷抗告人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之證明。是以法務部○○○○○○○○附勒戒所確實依據「 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而為判斷, 並非僅單憑評估人員之評估即作成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之認定,自不得因抗告人主觀上不服評估情況,即認法務 部○○○○○○○○附勒戒所之上開綜合判斷結果違法或不當。   ㈢又前述評估將抗告人之「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含毒品犯罪 相關司法紀錄、其他犯罪相關紀錄等項目)」等據為評分之 項目,側重之面向不同,且均屬評估行為人有無繼續施用毒 品可能性之重要指標。且法務部因應修法後法律及實務見解 之變動,邀集衛生福利部及學者專家研議而於110年3月26日 公布修訂後之評估標準,將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及其他前 科紀錄均定其配分上限10分,避免就受勒戒人之前科素行過 度評價,本件抗告人經查有3筆毒品犯罪相關紀錄,評分標 準每筆5分,其得分仍僅計10分,另有4筆其他犯罪相關紀錄 ,評分標準每筆2分,其得分計8分,已無因毒品犯罪相關司 法紀錄或其他犯罪相關紀錄比重過高而致使其他項目形同虛 設之弊,故將上開因素列為評分項目,與戒斷毒品目的之達 成間具有實質關聯,且被告前科紀錄詳載於法院前案紀錄表 及各該司法文書上,嗣再由醫師依據臨床實務及相關事證等 情綜合判定有無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自無抗告意旨所指以 前科紀錄作為評分標準違反公平原則可言。又抗告人陳稱並 不知悉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評估標準紀錄表之分 數以為抗告,亦無理由。 五、綜上所述,本件檢察官之聲請應屬有據,原審法院依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第3項(原裁定漏載,予以補 充)規定,裁定抗告人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 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 逾1年,經核其認事用法,並無違誤。抗告人執前開事由提 起本件抗告,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郭豫珍                    法 官 黃美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彭威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PHM-114-毒抗-71-20250328-1

毒聲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聲請戒治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聲字第12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齊榮華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毒偵字第502號 ),經檢察官聲請送強制戒治(114年度聲戒字第1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甲○○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 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甲○○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第二級毒 品甲基安非他命案件,經本院113年度毒聲字第57號裁定送 法務部○○○○○○○○觀察、勒戒後,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 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之規定,聲請裁定 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等語。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 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 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因施用第一級毒品、第二級毒品案件,經檢察官 聲請觀察、勒戒,並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57號裁定令 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被告抗告後,經臺灣高等法院花蓮 分院113年度毒抗字第17號駁回抗告確定等情,有前開裁定 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見本院114年度毒聲字第12 號卷第9、31、37至44頁)。又被告經令入勒戒處所執行觀 察、勒戒期間,經評定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22分、臨床評估 37分、社會穩定度5分,小計靜態因子52分、動態因子12分 ,總分64分,綜合判斷認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等情,亦有法 務部○○○○○○○○民國114年3月24日東戒所衛字第11410000430 號函暨所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有無繼續施用毒 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附卷可稽(見毒偵卷第249至25 3頁),本院審酌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證明書所記載內容 ,係戒治所內人員、醫師及負責綜合判斷者,依渠等職業專 門知識及經驗,於被告觀察、勒戒期間,參酌前開相關因素 所為之綜合判斷,其結果並無專斷、濫權之情事,自形式上 觀察亦無重大明顯之瑕疵,堪認被告經觀察、勒戒後,確有 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是聲請人依前揭規定,聲請裁定被告 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藍得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邱仲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TDM-114-毒聲-12-20250327-1

毒聲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

強制戒治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聲字第39號 聲 請 人 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藍盟欽 上列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113年度撤緩毒偵字第8 5號),經檢察官聲請送強制戒治(114年度聲戒字第7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 為陸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壹 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被告甲○○因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案件, 經本院以113年度毒聲字第136號裁定執行觀察、勒戒後,認 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有法務部○○○○○○○○民國114年3月24 日函送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及證明書各 1份附卷可參,爰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規定,聲 請裁定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等語。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或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法庭) 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或由少年法院(地方法院少年 法庭)裁定令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 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依前項 規定為觀察、勒戒或強制戒治執行完畢釋放後,3年後再犯 第10條之罪者,適用前2項之規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 條第2項後段、第3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被告因施用第一級、第二級毒品,經本院以113年度 毒聲字第136號裁定令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後,經該所評 定被告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37分、臨床評估28分、社會穩定 度5分,小計靜態因子62分、動態因子8分,總分70分,綜合 判斷認被告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等情,有本院113年度毒聲 字第136號裁定、法院前案紀錄表、法務部○○○○○○○○114年3 月24日新戒所衛字第11407001830號函附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證明書及評估標準紀錄表附卷可稽,堪認被告確有繼續 施用毒品之傾向。依前開說明,聲請人就被告聲請強制戒治 ,於法並無不合,本件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李蕙伶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應附繕本)                書記官 鄭詩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ILDM-114-毒聲-39-20250327-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施以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抗字第64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吳瑞堂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114年度毒聲字第89號,中華民國114年2月19日裁定(聲 請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聲戒字第11號、114年度毒 偵緝字第64號、114年度撤緩毒偵緝字第20號、第21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被告吳瑞堂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原 審以113年度毒聲字第601號裁定送觀察、勒戒後,經評估認 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有法務部○○○○○○○○(下稱○○○○○) 函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 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各1份附卷為憑,被告既有繼續施用毒品 之傾向,則檢察官聲請原審裁定令被告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 戒治,為有理由,爰裁定令被告入戒治處所強制戒治,期間 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 逾1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被告在勒戒期間生活作息正常,聽從監所長官之規定,行為表現良好,然原審法院單憑被告之前科紀錄就評分高達69分,認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而裁定強制戒治,被告實在不服。又被告入所勒戒前,為家中經濟支柱,尚有年邁且罹患慢性病、長期洗腎之母親需照顧,雖有中低收入補助,但難以支撐許久。懇請法院依據法理情,撤銷原裁定等語。 三、按犯施用第一、二級毒品之罪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 令被告入勒戒處所觀察、勒戒,其期間不得逾2月;觀察、 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勒戒人有 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檢察官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所 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 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1項、 第2項後段規定明確。至於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 準,乃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併參酌勒戒前之各種情況 ,作為評估之依據。依法務部於民國110年3月26日修正頒布 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有無繼續 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評分說明手冊」,其判斷準則係以「 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三 大項合併計算總分,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之評 分項目,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以上者,評估為「 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在60分以下者,若與動態因子相加 總分在60分(含)以上,亦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相 加總分不足60分者,評估為「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而「 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係評估毒品犯罪相關司法紀錄、首次 毒品犯罪年齡、其他犯罪相關紀錄、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 所內行為表現等因素;「臨床評估」係評估物質使用行為、 合法物質濫用、使用方式、使用年數、精神疾病共病(含反 社會人格)、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 意願)等因素;「社會穩定度」則係評估工作、家庭等因素 。是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 實務及相關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 ,且涉及專門醫學;又衡酌強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 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所為之一種保安處分類型,而 該評估標準係將與判斷有無繼續施用傾向之相關因素加以列 舉及量化,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 、普遍性、客觀性,以利執法者判定受勒戒人有無繼續施用 毒品傾向,倘其評估由形式上觀察,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 當情事,法院應予尊重。 四、經查:    ㈠被告前因施用第二級毒品案件,經原審以上述裁定令入勒戒 處所觀察、勒戒,執行後經新店戒治所評估結果,認被告仍 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有原審裁定、新店戒治所114年2月12 日新戒所衛字第11407000890號函檢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 傾向證明書、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評估標準紀錄表在卷足 憑;觀諸上開勒戒處所係依上開評估標準紀錄表之表定評分 項目一一評分:⑴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①毒品犯罪相關 司法紀錄10分、②首次毒品犯罪年齡10分、③其他犯罪相關紀 錄10分、④入所時尿液毒品檢驗10分,合計靜態因子40分,⑤ 所內行為表現無重度違規、輕中度違規或持續於所內抽菸, 故動態因子0分;⑵臨床評估部分:①多重毒品濫用(海洛因、 安非他命)10分、②無合法物質濫用(菸、酒、檳榔)0分、③無 注射使用0分、④使用超過1年10分,合計靜態因子20分,⑤無 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0分、⑥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 感、動機、態度、就醫意願)中度4分,合計動態因子4分;⑶ 社會穩定度部分:①全職工作(打石工)0分、②-1家人無藥物 濫用0分,合計靜態因子0分,②-2入所後家人有訪視0分、②- 3出所後非與家人同住5分,合計動態因子5分;總計靜態因 子60分,動態因子9分,二者相加總為69分,經評定為「有 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且上述評分者並非單一人士;足見上 開評分結果,係依主管機關以其專業核定之通用標準,由新 店戒治所指定之相關專業與業管人員,依表定項目就被告之 個案情節,一一評估總結之結果,由該評估標準紀錄表之形 式上觀察,評分者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法院 自應予以尊重。  ㈡本件被告既有施用第二級毒品之事實,並由原審裁定送勒戒 處所執行觀察、勒戒後,經新店戒治所依上開評估標準評分 結果,判定其「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則為降低其再次施 用毒品之危險性,自有依法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 五、綜上所述,原審以檢察官聲請意旨並無不合,依據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第3項規定,裁定被告令入戒治處所 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 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經核其認事用法均無違誤。 至被告所述年邁母親需照顧乙情,與是否應裁定強制戒治之 審核要件無涉,而屬社福單位得否給予協助之事項。從而, 抗告意旨徒以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5

TPHM-114-毒抗-64-2025032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