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邵佩均

共找到 199 筆結果(第 1-1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40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貝美麗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350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六月。   理 由 一、檢察官聲請意旨及受刑人陳述意見:  ㈠檢察官聲請意旨:受刑人甲○○因詐欺等案件,先後經法院判 決確定如附表(一覽表之編號1所示之罪的犯罪日期欄位中 「109/9/26」、「109/10/16」,應分別更正為「109/9/ 26 -109/10/5」、「109/10/6」;編號2所示之罪的犯罪日期, 應更正為「109/10/15-109/10/20」)所示之刑,應依刑法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 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  ㈡受刑人陳述意見:我所犯附表所示各罪間無關聯,未曾於另 案定過應執行刑。我未罹患疾病,請依法裁量。 二、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為合法:  ㈠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本文、第477條第1項分別規定:「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之檢察官指揮之」、「依刑法第48條 應更定其刑者,或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 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 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據此可知, 檢察官指揮執行定應執行之刑時,應向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 決的法院聲請。又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 ,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 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 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前項但書的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 ,依第51條規定定之」。是以,如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 情形,如受刑人所犯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 勞動之罪合併聲請定其應執行刑的案件,需經受刑人請求檢 察官聲請,才得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刑;而 且,檢察官指揮執行定應執行之刑時,應向該案犯罪事實最 後判決的法院聲請。  ㈡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的犯罪時間,是在如附 表編號1所示裁判確定(民國112年4月7日)前所犯,而本院 為如附表編號2所示犯行的最後事實審法院,參照前述規定 及說明所示,檢察官指揮執行定應執行之刑時,自應向本院 聲請。又本件檢察官是依受刑人的請求,聲請就如附表編號 1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且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編號2所示不 得易科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定其應執行之刑,這有「 受刑人更定應執行刑聲請書」1份在卷可憑。是以,本院審 核後,認定本件檢察官的聲請符合法律上程式,即屬合法。 三、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為有理由:  ㈠刑法第51條第1項第5款及第53條分別規定:「數罪併罰宣告 有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的定應執行之刑,不僅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的人格 特性,並應權衡行為人的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相關刑事政 策的關連,且應審酌回復社會秩序的要求,始無違量刑自由 裁量權的界限。而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的事項,並不是沒有 任何法律上的拘束。法院就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除不得逾越 法律所規定範圍的外部性界限外,尚應受比例原則、公平正 義原則的規範,謹守法律秩序的理念,體察法律的規範目的 ,使其結果實質正當。是以,法院更定執行刑時,不應比之 前定的執行刑加計其他裁判所處刑期後為重,否則即與法律 目的及法律秩序理念的內部界限有違,而有違法濫權的問題 。至於法院更定執行刑的具體裁量基準,如行為人所犯數罪 屬相同的犯罪類型者(如複數竊盜、施用或販賣毒品等), 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高,即得酌定較低的應執行刑;如 行為人所犯數罪雖屬相同的犯罪類型,但所侵犯者為具有不 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的個人法益(如殺人、妨害性自主) 時,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低,可酌定較高 的應執行刑;如所犯數罪不僅犯罪類型相同,且其行為態樣 、手段、動機均相似者,甚至彼此之間具有關連性與依附性 者,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更高,更可酌定較低的應執行刑 ;反之,如行為人所犯數罪各屬不同的犯罪類型者,於併合 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最低,當可酌定較高的應執行 刑。。  ㈡本件受刑人因詐欺等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以下 簡稱雄高分院)及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而且都已 經確定在案等情(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曾經雄高分院111年 度金上訴字第312號判決判處緩刑4年,並於緩刑期間履行所 附加的緩刑條件,因受刑人於緩刑前故意犯他罪,而於緩刑 期內受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嗣經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以113年度撤緩字第47號裁定撤銷緩刑宣告確定),這有各 該刑事判決及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證。本院審核後,認定 檢察官的聲請為有理由,應就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各罪定其 應執行之刑。其中如附表編號1所示各罪曾經臺灣屏東地方 法院以111年度金訴字第91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月 等情,這有該刑事裁定及判決在卷可證。是以,參照前述規 定及說明所示,本院更定執行刑時,即不應比之前定的執行 刑加計其他裁判所處刑期後為重。  ㈢本院斟酌受刑人如附表編號1-2所示均為加重詐欺罪,其罪名 、罪質、犯罪手法、侵害法益相同(加入詐欺集團從事詐欺 犯行,侵害被害人的財產法益),而且都是在密接時間內為 之,可見各罪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關連性與依附性,其責任 非難重複的程度較高;並權衡受刑人犯數罪所反應出的人格 特性、行為人就整體事件的責任輕重;再佐以如附表編號1 所示各罪曾經定應執行刑如前所述,以及法院未曾就如附表 所示各罪的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或對於前、後定 應執行刑的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致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 遭受雙重處罰的危險;另併予考慮受刑人的意見、年紀與社 會復歸的可能性等情狀,基於責罰相當、犯罪預防、刑罰經 濟、恤刑政策等意旨,就受刑人所犯各罪為整體的非難評價 ,裁定應執行如主文所示之刑。 四、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第2項、第53 條、第51條第5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PHM-114-聲-540-2025032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訴訟參與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97號 聲 請 人 曾幸慈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朱觀宇 選任辯護人 陳裕涵律師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過失致死案件(本院114年度交上訴字第7號) ,聲請訴訟參與,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准許聲請人曾幸慈參與本案訴訟。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本件被告朱觀宇被訴過失致死罪嫌,屬刑事訴訟法第455條 之38第1項第1款所列得聲請訴訟參與的案件,聲請人曾幸慈 是本案被害人曾幸怡的胞姐,為瞭解訴訟程序的經過情形及 卷證資料內容,並適時向法院陳述意見,以維訴訟權益,爰 聲請參與本案訴訟。 二、法院准否訴訟參與聲請時,應綜合案件情節妥為裁量:   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38第1項第1款、第2項前段分別規定: 「下列犯罪之被害人得於檢察官提起公訴後第二審言詞辯論 終結前,向該管法院聲請參與本案訴訟:一、因故意、過失 犯罪行為而致人於死或致重傷之罪」、「前項各款犯罪之被 害人無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死亡或因其他不得已之事 由而不能聲請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配偶、直系血親、三 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家屬為之」。 而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40第2項前段亦規定:「法院於徵詢 檢察官、被告、辯護人及輔佐人之意見,並斟酌案件情節、 聲請人與被告之關係、訴訟進行之程度及聲請人之利益,認 為適當者,應為准許訴訟參與之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55 條之40的立法理由揭示: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旨在維護被害 人及其家屬的人性尊嚴及其程序主體性,故法院於裁定前, 自應綜合考量案件情節、聲請人與被告的關係、訴訟進行的 程度及聲請人的利益等情事,認為准許訴訟參與有助於達成 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的目的且無不適當的情形者,即應為准 許之裁定。其中就「案件情節」而言,應審酌相關犯罪的動 機、態樣、手段、被害結果等因素,例如敵對性極高的組織 或團體間因宿怨仇恨所生的犯罪案件,應考量若准許被害人 訴訟參與,是否有擾亂法庭秩序之虞;就「聲請人與被告之 關係」而言,例如被害人與被告具有組織內上下從屬的關係 ,應考量若准許被害人訴訟參與,是否有實質上不利於被告 防禦之虞;就「訴訟進行之程度」而言,例如被害人於第一 審的審理期間並未聲請訴訟參與,迄至第二審接近審結之時 始聲請訴訟參與,即應考量是否有對於被告防禦權產生無法 預期的不利益之虞;若就案件情節、聲請人與被告的關係或 訴訟進行的程度而言,有諸如前述的情形,則聲請人就訴訟 參與即須具有較大的利益,始能衡平因其訴訟參與對於法庭 秩序或被告防禦權所生的不利益。由此可知,個案中有權之 人聲請訴訟參與時,如有助於達成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的目 的,且沒有擾亂法庭秩序之虞、實質上不利於被告防禦之虞 或對於被告防禦權產生無法預期的不利益之虞等不適當的情 形時,法院自應為准許的裁定。 三、經查,被告被訴過失致死罪嫌,由檢察官提起公訴,經臺灣 臺北地方法院(以下簡稱原審)判處罪刑後,檢察官、被告 均提起上訴,現繫屬於本院審判中。本庭於徵詢檢察官、被 告及辯護人的意見時,檢察官表示:對於聲請人的聲請無意 見等語;被告及辯護人則表示:聲請人並非曾幸怡的繼承人 ,且曾幸怡的配偶及母親為本案告訴人,聲請人透過這些親 屬已足以了解訴訟經過,加上聲請人案發後屢次向被告服務 的機關投訴,如准予訴訟參與,將干擾被告受公平審判權利 之虞等語。本庭審酌:聲請人是本案被害人之一曾幸怡的胞 姐,2人核屬至親關係,且曾幸怡已經本件交通事故而死亡 ,聲請人關心本件案情,至為合理;依聲請人於原審具狀所 表示的意見,顯見曾幸怡的配偶、母親與聲請人就本案的意 見並未全然一致,且彼此之間並沒有太多的互動往來;聲請 人於原審即已聲請訴訟參與,經原審以113年度交聲他字第1 6號裁准在案,顯見聲請人提出本件聲請,並非意圖延滯訴 訟,即無對於被告防禦權產生無法預期的不利益之虞;依原 審言詞辯論筆錄所載,聲請人於原審審理時尚能理性發言, 並沒有擾亂法庭秩序之虞。綜上,本庭認為准許聲請人所提 出的訴訟參與有助於達成被害人訴訟參與制度的目的,且無 不適當。是以,本件聲請人聲請訴訟參與,為有理由,應予 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55條之40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27

TPHM-114-聲-597-20250327-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妨害名譽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上易字第122號 上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鄭存慈 被 告 陳思凱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妨害名譽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中華 民國113年10月4日所為113年度審易字第3482號第一審判決(起 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8507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壹、本案經本院審理結果,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下簡稱原審 )就卷內證據調查的結果為綜合判斷,以不能證明被告陳思 凱犯罪為由,諭知被告無罪,已詳敘其證據取捨的理由,且 不悖論理及經驗法則,核無不當,應予以維持。 貳、檢察官上訴意旨及被告的辯解: 一、檢察官起訴意旨略以:   被告陳思凱因不滿告訴人張凱隆於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 」內回復真實姓名年籍不詳、臉書暱稱「吳振宇」所張貼的 貼文,竟於民國112年10月4日22時前某時,在屏東縣○○鎮○○ 路000巷00○0號的公司宿舍內,基於公然侮辱的犯意,在此 不特定人均可共見共聞的臉書社團貼文下,以臉書名稱「陳 思凱」張貼如附表所示的留言,以「你小孩知道他老爸是個 板金狗嗎」、「希望你兒子不要跟你一樣腦殘」、「死孬種 」等語辱罵告訴人,致告訴人的人格名譽及社會評價遭貶損 。綜上,檢察官認為被告所為,是犯刑法第309條第1項的公 然侮辱罪。 二、檢察官上訴意旨略以:   被告與告訴人於公開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就告訴人發 表的留言先後回覆,告訴人留言的內容是指正被告慢速騎車 占據快車道行為,並請被告先去瞭解交通法規等情,被告竟 以:「你小孩知道他老爸是個板金狗嗎」、「希望你兒子不 要跟你一樣腦殘」、「死孬種」等留言回覆,被告顯已從公 共事務的表達,演變為對告訴人個人的人身攻擊,所用「狗 」、「腦殘」、「死孬種」等言詞,均意在對告訴人為公然 侮辱的行為。被告所為,顯已逸脫公共事務討論範疇,而形 成對告訴人個人的人身攻擊及侮辱,自該當公然侮辱罪的要 件。綜上,原審判決認事用法尚嫌未洽,請將原判決撤銷, 更為適當合法的判決。 三、被告的辯解:   我在跟告訴人討論的時候,他一直對號入座,他覺得我在侮 辱他,但是我都是針對事情討論,不是針對告訴人。我認為 原審判決無誤,我是無罪的。 參、本院駁回檢察官上訴的理由: 一、犯罪事實應憑證據以資認定,法院如未能發現相當證據或證 據不足以證明被告犯罪時,自不能以推測或擬制的方法,以 為裁判的基礎。而證據的取捨與證據證明力如何,均屬事實 審法院得自由裁量、判斷的職權;如果法院就此所為的裁量 及判斷,並不悖乎通常一般人日常生活經驗的定則或論理法 則,且於判決內論敍其何以作此判斷的心證理由者,即不得 任意指摘其為違法。 二、憲法第11條明定人民的言論自由應予保障。其目的在保障言 論的自由流通,使人民得以從自主、多元的言論市場獲得充 分資訊,且透過言論表達自我的思想、態度、立場、反應等 ,從而表現自我特色並實現自我人格,促進真理的發現、知 識的散播及公民社會的溝通思辯,並使人民在言論自由的保 障下,得以有效監督政府,從而健全民主政治的發展。由於 言論自由有上述實現自我、提供資訊、追求真理、溝通思辯 及健全民主等重要功能,國家自應給予最大限度的保障。雖 然如此,國家應給予言論自由最大限度的保障,並不意謂任 何言論均應絕對保障,而不受任何限制。公然侮辱罪是以刑 罰處罰表意人所為侮辱性言論,是對於評價性言論內容的事 後追懲。因侮辱性言論亦涉及一人對他人的評價,仍可能具 有言論市場的溝通思辯及輿論批評功能,自不應僅因表意人 使用一般認屬髒話的特定用語,或其言論對他人具有冒犯性 ,因此一律認定侮辱性言論僅為無價值或低價值的言論,而 當然、完全失去憲法言論自由的保障。法院於適用前述規定 時,自應權衡侮辱性言論對名譽權的影響及其可能兼具的言 論價值,尤應權衡其刑罰目的所追求之正面效益(如名譽權 之保障),是否明顯大於其限制言論自由所生的損害,以避 免檢察機關或法院須就無關公益的私人爭執,扮演語言警察 的角色,而過度干預人民間的自由溝通及論辯。表意人對他 人的評價是否構成侮辱,除須考量表意脈絡外,亦須權衡表 意人的言論自由與被害人的名譽權,即仍須考量表意的脈絡 情境,例如個人的生活背景、使用語言習慣、年齡、教育程 度、職業、社經地位、雙方衝突事件的情狀、表意人與被害 人的關係,被害人對於負面言論的容忍程度等各項因素,亦 須探究實際用語之語意和社會效應。亦即,除應參照其前後 語言、文句情境及其文化脈絡予以理解外,亦應考量表意人 的個人條件(如年齡、性別、教育、職業、社會地位等)、 被害人的處境(如被害人是否屬於結構性弱勢群體的成員等 )、表意人與被害人的關係及事件情狀(如無端謾罵、涉及 私人恩怨的互罵或對公共事務之評論)等因素,而為綜合評 價。 三、告訴人於公開的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先以臉書名稱 「Ca Long」張貼「騎那麼慢還占據快車道 難怪...」等留 言,被告才在該留言底下先後回應如附表所示的言詞,其間 告訴人亦在底下回應「陳思凱 嘴巴不要那麼臭 先去了解一 下法規再來說」等內容,這有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留 言擷圖在卷可佐。由前述前後語言、文句情境等情境脈絡可 知,是告訴人先針對交通議題抒發己見,被告才對於該公共 事務(即路權歸屬)表達與告訴人相反的意見,雖然用語尖酸 刻薄,容易使人心生不快,但仍屬衝突當場的短暫言語攻擊 。再者,依被告的年齡、智識程度、生活背景、使用語言習 慣、社經地位、雙方衝突事件的情狀等,確實可能因一時情 緒失控而為前述辱罵用語。又被告是於短暫、瞬時之間以前 述言語攻擊告訴人,並非反覆、持續出現的恣意謾罵或攻訐 ,冒犯及影響程度已屬輕微,並未逾越一般人可合理忍受的 範圍。另依一般社會通念及日常語意,被告所為前述言語雖 有不雅或冒犯的意味,但與告訴人個人於社會結構中的平等 主體地位、自我認同、人格尊嚴無涉,旁人即便見聞被告以 該言論罵告訴人,亦不致使告訴人之社會人格評價有遭貶損 的情形,反而在理性有教養之人看來,彰顯的是被告的教養 、修為與品味不佳,情緒控管亦有待改進。是以,被告雖對 告訴人進行謾罵,他所為只是發洩情緒的言詞,無從遽以認 定他主觀上有侮辱告訴人的故意,客觀上亦不致減損或貶抑 告訴人的名譽,自難論以刑法第309條第1項的公然侮辱罪。 肆、結論:   本院審核全部卷證資料後,認檢察官所提出的證據資料,並 不足以證明被告所為主觀上確有公然侮辱告訴人的主觀犯意 ,則依照上述說明所示,既不能證明他犯罪,自應為無罪諭 知。檢察官上訴時未能再積極舉證,仍依憑原審卷內現有的 證據資料,就原審的證據取捨與證據證明力判斷予以指摘, 已經本院論駁如前所述。原審同此見解而就此部分為無罪諭 知,經核並無違誤,檢察官的上訴理由並不可採,應予以駁 回。 伍、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368條。 本件經檢察官粘郁翎偵查起訴,於檢察官鄭存慈提起上訴後,由 檢察官張啓聰在本審到庭實行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附表: 留言內容 (標註「Ca Long」)那叫混合車道 快你老母 (標註「Ca Long」)所以你老婆穿的露 強姦犯就能上是不是?騎重機還這麼丟臉 下去轟幹吧你 (標註「Ca Long」)你小孩知道他老爸是個板金狗嗎 (標註「Ca Long」)愛吃屎就多吃點 (標註「Ca Long」)希望你兒子不要跟你一樣腦殘 等你遇到聯結車看你還會不會這麼有種 死孬種 (標註「Ca Long」)法你老母 (標註「Ca Long」)臭你應該不臭你悲哀

2025-03-19

TPHM-114-上易-122-20250319-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傷害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上易字第66號 上 訴 人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高木輝 選任辯護人 林輝豪律師(法扶律師)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吳世彬 選任辯護人 張尊翔律師 余韋德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傷害等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於中華民 國113年11月12日所為113年度易字第375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 訴,前經辯論終結,茲因尚有應行調查之處,爰命再開辯論,特 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9

TPHM-114-上易-66-20250319-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誣告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上訴字第1306號 上 訴 人 即 自訴人 何水吉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誣告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中華民國 113年11月6日所為113年度自字第24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自訴人何水吉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正委任律師為自訴代 理人。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2項、第329條第2項、第364條分別規 定:「自訴之提起,應委任律師行之」;「自訴人未委任代 理人,法院應定期間以裁定命其委任代理人,逾期仍不委任 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第二審之審判,除第二審訴 訟程序有特別規定外,準用第一審審判之規定」。又依同法 第38條準用第30條第2項規定,自訴人選任代理人的委任書 狀,起訴後應於「每審級」提出於法院。是以,自訴案件如 經繫屬的第一審或第二審法院為終局判決,原有審級的訴訟 關係即歸於消滅,如當事人提起第二審或第三審上訴,乃繫 屬於另一審級的開始,與該上訴審發生另一審級的訴訟關係 ,自訴人於上訴審級仍應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否則自訴程序 即屬不備。   二、經查,上訴人即自訴人何水吉因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 年度自字第24號判決提起上訴,但並未委任律師為代理人, 則依照前述規定及說明所示,其自訴程式即有未備,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364條準用同法第329條第2項規定,命自訴人應 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委任律師為自訴代理人,並提出 委任書狀於本院,逾期即諭知自訴不受理判決。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364條、第329條第2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9

TPHM-114-上訴-1306-20250319-1

臺灣高等法院

誣告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590號 抗 告 人 即 自訴人 何水吉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誣告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中華民國 113年10月24日所為113年度自字第24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2項、第329條第2項分別規定:「自訴 之提起,應委任律師行之」;「自訴人未委任代理人,法院 應定期間以裁定命其委任代理人,逾期仍不委任者,應諭知 不受理之判決」。又刑事訴訟法第404條第1項規定:「對於 判決前關於管轄或訴訟程序之裁定,不得抗告。但下列裁定 ,不在此限:一、有得抗告之明文規定者。二、關於羈押、 具保、責付、限制住居、限制出境、限制出海、搜索、扣押 或扣押物發還、變價、擔保金、身體檢查、通訊監察、因鑑 定將被告送入醫院或其他處所之裁定及依第105條第3項、第 4項所為之禁止或扣押之裁定。三、對於限制辯護人與被告 接見或互通書信之裁定。」由此可知,自訴人提起自訴而未 委任代理人時,法院應定期間以裁定命其委任代理人,此項 裁定屬於判決前關於訴訟程序的裁定,依法不得抗告。 二、經查,本件自訴人何水吉於民國113年10月21日具狀對被告 鄭建和提起誣告之自訴,但並未委任律師為代理人,核與前 述刑事訴訟法第319條第2項規定不合。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以下簡稱原審)依刑事訴訟法第329條第2項前段規定,裁定 命自訴人應於該裁定正本送達後5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 ,並應提出委任書狀;該項命委任律師為自訴代理人的裁定 ,屬判決前關於訴訟程序的裁定,且依前述規定及說明所示 ,亦非屬例外得提起抗告之裁定,依法自不得提起抗告,縱 令原審裁定正本於教示攔誤載:「如不服本裁定……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等內容,亦不發生法律上的效力。是以,自訴人 對本件屬於訴訟程序的裁定,逕行提起抗告,於法尚有未合 ,應予駁回。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9

TPHM-114-抗-590-20250319-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8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張震嘉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296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六月。   理 由 一、檢察官聲請意旨及受刑人陳述意見:  ㈠檢察官聲請意旨:受刑人甲○○因犯詐欺等數罪,先後經判決 確定如附表(一覽表之編號2所示之罪的犯罪日期欄位,應 更正為「111/11/03」;最後事實審欄位的「判決日期」記 載部分,應更正為「113/04/30」)所示之刑,應依刑法第5 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  ㈡受刑人陳述意見:我所犯桃園地方檢察署(以下簡稱桃園地 檢署)113年執字第12442號、桃園地檢署113年執字第14141 號,依刑法第51條第5款、第53條、第50條的規定,提出數 罪併罰請求。又我所犯附表所示各罪間無關聯,未曾於另案 定過應執行刑,我未罹患疾病,請依法裁量。 二、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為合法:  ㈠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又刑事訴訟法第457條第1項本文、第477條第1項也分別規定 :「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之檢察官指揮之」、「依刑法第 48條應更定其刑者,或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 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 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據此可 知,如行為人有刑法第50條第1項情形,檢察官指揮執行定 應執行之刑時,應向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的法院聲請。  ㈡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的犯罪時間,是在如附 表編號1所示裁判確定(民國113年8月7日)前所犯,而本院 為如附表編號2所示犯罪事實的最後事實審法院。是以,本 院審核後,認定本件檢察官的聲請符合法律上程式,即屬合 法。 三、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為有理由:  ㈠刑法第51條第1項第5款及第53條分別規定:「數罪併罰宣告 有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的定應執行之刑,不僅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的人格 特性,並應權衡行為人的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相關刑事政 策的關連,且應審酌回復社會秩序的要求,始無違量刑自由 裁量權的界限。而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的事項,並不是沒有 任何法律上的拘束。法院就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除不得逾越 法律所規定範圍的外部性界限外,尚應受比例原則、公平正 義原則的規範,謹守法律秩序的理念,體察法律的規範目的 ,使其結果實質正當。至於其具體的裁量基準,如行為人所 犯數罪屬相同的犯罪類型者(如複數竊盜、施用或販賣毒品 等),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高,即得酌定較低的應執行 刑;如行為人所犯數罪雖屬相同的犯罪類型,但所侵犯者為 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的個人法益(如殺人、妨害性 自主)時,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較低,可酌 定較高的應執行刑;如所犯數罪不僅犯罪類型相同,且其行 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相似者,甚至彼此之間具有關連性與 依附性者,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更高,更可酌定較低的應 執行刑;反之,如行為人所犯數罪各屬不同的犯罪類型者, 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的程度最低,當可酌定較高的 應執行刑。  ㈡本件受刑人因詐欺等案件,經最高法院及本院先後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而且都已經確定在案等情,這有各該刑事判決 及本院製作的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證。本院審核後,認定 檢察官的聲請為有理由,應就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各罪定其 應執行之刑。  ㈢本院斟酌受刑人如附表編號1、2所示各罪均為加重詐欺罪, 其罪名、罪質、犯罪手法相同(加入詐欺集團從事詐欺犯行 ,侵害被害人的財產法益),而且都是在密接時間內為之, 可見各罪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關連性與依附性,其責任非難 重複的程度較高;並權衡受刑人犯數罪所反應出的人格特性 、行為人就整體事件的責任輕重;再佐以法院未曾就如附表 所示各罪的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或對於前、後定 應執行刑的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致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 遭受雙重處罰的危險;另併予考慮受刑人的意見、年紀與社 會復歸的可能性等情狀,基於責罰相當、犯罪預防、刑罰經 濟、恤刑政策等意旨,就受刑人所犯各罪為整體的非難評價 ,裁定應執行如主文所示之刑。 四、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刑法第 53條、第51條第5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2025-03-19

TPHM-114-聲-484-20250319-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6475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鄭紹鵬 選任辯護人 施立元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方法 院於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所為113年度訴字第558號第一審判 決(起訴案號: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6527號、第 6528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宣告刑部分撤銷。 前項撤銷改判部分,原審所認鄭紹鵬犯販賣第三級毒品罪,處有 期徒刑三年。   事實及理由 壹、本院審理範圍及需判斷的爭執事項: 一、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項分別規定:「上訴得對於 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 安處分一部為之」。立法理由指出:「為尊重當事人設定攻 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人僅針對 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之認定犯 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併罰之案 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罰所定之 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及於原審 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審查範圍 」。由此可知,當事人一部上訴的情形,約可細分為:一、 當事人僅就論罪部分提起一部上訴;二、當事人不服法律效 果,認為科刑過重,僅就科刑部分提起一部上訴;三、當事 人僅針對法律效果的特定部分,如僅就科刑的定應執行刑、 原審(未)宣告緩刑或易刑處分部分提起一部上訴;四、當 事人不爭執原審認定的犯罪事實、罪名及科刑,僅針對沒收 部分提起一部上訴。是以,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定應執行 刑、(未)宣告緩刑、易刑處分或(未)宣告沒收部分上訴 時,第二審法院即不再就原審法院所認定的犯罪事實為審查 ,而應以原審法院所認定的犯罪事實及未上訴部分,作為上 訴意旨指摘原審判決特定部分妥適與否的判斷基礎。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依照本案卷證資料可知,我在警詢及偵 訊時就主觀上營利意圖已經有肯定的供述,原審認我不符合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偵審自白減刑規定的要件, 即非妥適。再者,我在遭到搜索後的第一時間,也就是民國 112年4月間就供出案外人李書羽是我的毒品來源,並將他的 特徵、連繫方式、手機、地址等資訊都告知警察,但由承辦 員警的回函可知,李書羽是在同年9月間才被通緝,警察機 關顯然有怠於作為的情事,這樣的不利益不應該由被告承擔 ,依照最高法院判決意旨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鼓勵毒品犯嫌提供資訊、擴大毒品查緝的立法意旨,應認被 告有該條減刑規定的適用。 三、由此可知,本件被告僅就原審判決量刑部分提起一部上訴, 依照上述規定及說明所示,本院自僅就原審判決此部分是否 妥適進行審理,原審判決其他部分並非本院審理範圍。而經 本院於準備程序偕同檢察官、被告及辯護人整理本件不爭執 與爭執事項,雙方對於原審認定的犯罪事實均不爭執,僅就 下列事項有所爭執:  ㈠被告於偵審程序中有供出毒品上游為李書羽,是否符合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的減刑要件?  ㈡被告是否已於偵審中自白,而符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 第2項偵審自白減刑規定的要件? 貳、本院撤銷原審判決關於宣告刑部分的理由: 一、被告於偵審程序中有供出毒品上游李書羽,偵查機關在無不 能或難以調查的情形下,卻無任何積極作為,自不能遽將此 不利益歸於被告承擔,則原審未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 第1項規定對被告予以減刑,核有違誤:  ㈠依照刑事訴訟法第228條第1項、第229條至第231條規定,檢 察官因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知有犯罪嫌疑者,應即 開始偵查;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就犯罪偵查是居於輔助檢 察官的地位,負責協助檢察官或受其指揮、命令偵查犯罪, 於發覺有犯罪嫌疑即應移送檢察官偵查。亦即,檢察官是偵 查犯罪的主導者,並由司法警察官、司法警察輔助蒐集及保 全犯罪證據。而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所稱被告「 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 刑」的規定,其「查獲」是屬偵查機關的權限,至於查獲「 屬實」與否,則是法院職權認定的事項,應由法院作最後審 查並決定其真實性。換言之,是由偵查機關與事實審法院分 工合作,對於被告揭發或提供毒品來源的重要線索,應交由 相對應的偵查機關負責調查核實,並由事實審法院根據偵查 機關已蒐集的證據綜合判斷有無「因而查獲」的事實,原則 上不問該被舉發案件進行程度如何,亦不以偵查結論作為查 獲屬實與否的絕對依據。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 是採取「必減」或「免除其刑」的立法模式,如被告有「供 出毒品來源」及「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的情形,法院 並無裁量是否不予減輕或免除其刑的權限,且為刑事訴訟法 第163條第2項但書所稱「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 為法院應依職權調查者,亦不待被告有所主張或請求,法院 依法應負客觀上注意義務。縱使案件已確定,被告仍可依據 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聲請再審,以為救濟。 由此可知,前述減、免其刑的規定,是為鼓勵被告具體提供 其毒品上游,擴大追查毒品來源,俾有效斷絕毒品的供給, 以杜絕毒品泛濫所設,為憲法第16條所保障被告的訴訟權利 。是以,如被告已供出毒品來源的具體事證,但偵查機關因 特殊原故,例如仍須對被告提供的線索實施通訊監察、行控 制下交付、佈線、埋伏、跟監等蒐集證據而一時無法收網, 或囿於偵查不公開、毒品上游已畏罪潛逃等原因,礙難立即 告知是否有因被告供出而查獲毒品上游等情,事實審法院非 不可依據現有並堪信非屬無稽的證據自行或從寬認定有無「 查獲」之事;相對地,若被告已供出毒品上游的具體事證, 而偵查機關在無不能或難以調查的情形下,卻無任何作為, 事實審法院對此自不能率而忽視,遽將此不利益歸於被告承 擔(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219號刑事判決同此意旨) 。  ㈡被告被拘提到案後,即於112年4月14日警詢時供稱:我給呂 鴻郁的毒品咖啡包,都是跟李書羽拿的,李書羽是30幾歲、 很瘦的女T,之前住土城,我都用通訊軟體「微信」(以下 簡稱「微信」)跟她聯繫,她的暱稱是「哈羅」(ID:Bear _3008),我與呂鴻郁在「微信」對話紀錄中所提「先給我 數量,我要去倉庫拿」等訊息,是指我要去找李書羽拿,是 在臺北市○○區○○街000號0樓之1或之2,我願意配合警方查緝 等語(14688號偵卷第20-22頁),並依照員警所提示的女性 犯罪嫌疑人指認表,指出編號6之人是李書羽等情,這有該 指認表在卷可佐(14688號偵卷第29頁);其後,被告於同 日在偵訊時亦供稱:當時李書羽住在臺北市峨嵋街,如果呂 鴻郁要毒品的話,要先跟我說數量,我再去找李書羽拿等語 (14688號偵卷第205-207頁)。而當日與被告一同被拘提到 案的林泳禛於偵訊時亦供稱:被告是我的男朋友,呂鴻郁有 請被告幫忙拿毒品,被告的毒品上游好像有李書羽等語(14 688號偵卷第216-217頁)。又經本院翻閱全部卷證資料,顯 見承辦的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以下簡稱臺北地檢署)檢察 官於112年4月14日對被告為偵訊後,並未採取任何的偵查作 為,即於同年5月16日簽請臺灣高等檢察署(以下簡稱高檢 署)令轉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以下簡稱士林地檢署)偵辦 (這有簽呈在卷可佐,14688號偵卷第257頁);高檢署於11 2年9月25日否准該移轉偵辦的請求(這有該函文在卷可佐, 36245號偵卷第3頁),臺北地檢署檢察官就被告被移送的部 分犯行於112年10月5日予以不起訴處分後,再於同年10月6 日就本案犯行簽請高檢署令轉士林地檢署偵辦(這有簽呈及 不起訴處分書在卷可佐,36738號偵卷第17-21頁);高檢署 於113年3月4日令轉士林地檢署偵辦後,承辦檢察官未進行 任何的偵查作為,即於113年6月11日向原審提起公訴(這有 高檢署函文及起訴處分書在卷可佐,6527號偵卷第3、13-16 頁)。另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113年7月26日函文 所附職務報告(原審卷第33-36頁),亦表示:被告於警詢 時供稱毒品是向李書羽購買,經向中國信託銀行調閱李書羽 寄送簡訊門號及信用卡消費紀錄,發現李書羽於112年9月19 日致電銀行更改門號,但該門號已於112年9月24日關機,且 李書羽已於112年9月4日經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通緝在案等 內容,顯見承辦員警在無不能或難以調查的情形下,直至11 2年9月才就被告指訴李書羽的犯行予以偵辦。綜上,林泳禛 的證詞與「微信」對話紀錄足以佐證被告供述李書羽為本案 毒品上游一事,有高度的可信度,承辦檢察官卻始終未曾就 李書羽涉案部分指揮偵辦,承辦員警亦直至112年9月間才有 具體偵查作為,最終因李書羽已將門號關機且遭另案通緝而 一無所獲,則依照上述最高法院判決意旨,在被告已供出毒 品上游或共犯的具體事證,偵查機關在無不能或難以調查的 情形下,卻無任何作為,自不能遽將此不利益歸於被告承擔 。是以,原審認被告與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 的要件不合,無從適用該規定減輕其刑部分,核有違誤,被 告上訴意旨指摘原審判決此部分不當,為有理由,自應由本 院就其因此受影響的原審宣告刑部分予以撤銷改判,依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減輕其刑。  ㈢原審雖認被告販賣對象單一,獲利僅新台幣(下同)1,000元 ,較諸被告所犯販賣第三級毒品罪的法定刑,實有情輕法重 ,而堪憫恕之情,爰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等語。惟查 ,刑法第59條所規定的酌量減輕其刑,必須犯罪另有特殊的 原因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的同情,認為即使予以 宣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本條文所指 的「科以最低度刑」,雖包括法定最低本刑;但遇有其他法 定減輕的事由者,則應是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予以減輕 後的最低度刑而言。如被告另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 適用各該法定減輕事由據以減輕後,猶認其犯罪的情狀顯可 憫恕,即使科以減輕後的最低度刑,仍嫌過重者,始得適用 刑法第59條規定予以酌量減輕其刑(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 字第4953號刑事判決同此意旨)。本件被告所犯販賣第三級 毒品罪,其法定本刑為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1,000萬元 以下罰金,經本院依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予以減輕, 依刑法第66條但書規定,得減輕至三分之二,亦即減輕後有 期徒刑的處斷刑下限應為有期徒刑2年4月。本院認依前述減 輕其刑規定,應量處如主文第二項所示之刑,才符合罪刑相 當原則及平等原則(理由詳如下所述),亦即仍在販賣第三 級毒品罪依前述規定減輕其刑後可得量處的最低度刑以上, 即無「認科以最低度刑仍嫌過重」的事由,並無再引用刑法 第59條規定的餘地。是以,原審判決援引刑法第59條規定酌 量減輕其刑部分,依照上述規定及說明所示,尚有不當。 二、被告於警詢、偵訊時意圖減輕罪責,並未自白本件犯罪構成 要件事實中的主觀犯意,則原審未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 條第2項偵審自白規定對被告予以減刑,於法核無違誤:  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規定:「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第4條至第8條之罪於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 本規定是為鼓勵是類犯罪行為人自白、悔過,並期訴訟經濟 、節約司法資源而設。一般而言,須於偵查及審判中皆行自 白,始有適用,缺一不可。而所謂「自白」,是指承認犯罪 事實的全部或主要部分,並為應負刑事責任的陳述。其中犯 罪事實的全部固無論矣,至何謂犯罪事實的「主要部分」, 仍以供述包含主觀及客觀的構成要件該當事實為基本前提, 且須視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未交代犯罪事實部分是歪曲事實、 避重就輕而意圖減輕罪責,或是出於記憶的偏差,或因不諳 法律而異其效果。是以,如被告或犯罪嫌疑人未交代的犯罪 事實,顯然是為遮掩犯罪真象,圖謀獲判其他較輕罪名甚或 希冀無罪,自難謂已為自白(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518 4號、第4986號判決同此意旨)。  ㈡被告雖於原審及本院審理時,自白販賣第三級毒品的犯行; 但他於警詢時供稱:「(問:上述你所販賣給呂鴻郁毒咖啡 包,你從中獲利多少?)我完全沒有獲利,我都是幫呂鴻郁 牽線,別人給我什麼價格,我就原封不動的跟呂鴻郁說,我 都沒有從中賺到一毛錢」等語(14688號偵卷第20頁),於 偵訊時供稱:「(問:是否有賣過咖啡包給呂鴻郁?)是呂 鴻郁請我幫忙拿的,我不是賣,我是牽線給呂鴻郁……我陪呂 鴻郁一起去拿貨」等語(14688號偵卷第204頁);辯護人於 偵訊、原審羈押訊問時,亦為被告辯稱:「被告否認販毒犯 行,但坦承幫助施用」、「當事人並不知情,但是坦承有幫 助販賣第三級毒品」等語(14688號偵卷第208、230頁)。 由此可知,被告不僅否認有營利的意圖,且辯稱他僅是幫呂 鴻郁牽線、陪呂鴻郁一起去向李書羽去拿毒品,自難謂他已 就本件犯罪構成要件事實中的主觀犯意為自白,甚至意圖遮 掩犯罪真象,則依照上述規定及說明所示,即與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第17條第2項所定於偵查中自白的要件不符,自無該 條項減輕其刑規定的適用。是以,被告上訴意旨主張自己符 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偵審自白的減刑規定,即 非有據,並不可採。  參、本院對被告所為的量刑:   有關被告所為犯行所應科處的刑度,本院以行為責任為基礎 ,參酌刑法第57條各款規定,先以被告的犯罪動機、目的、 手段、犯罪所生損害等犯罪情狀事由(行為屬性事由)確認 責任刑範圍,再以被告的犯後態度、品行、生活狀況、智識 程度、社會復歸可能性等一般情狀事由(行為人屬性事由及 其他事由)調整責任刑,茲分述如下: 一、責任刑範圍的確認:   被告與呂鴻郁原本素不相識,經由女友林泳禛介紹而認識後 ,為圖販賣毒品可獲取利益,主動告知呂鴻郁自己有毒品可 供販售,即利用「微信」與之聯繫毒品交易事宜,並相約見 面交付毒品,被告販賣對象單一,獲利僅新台幣(下同)1, 000元(原審卷第91頁),與一般通常情形的販賣毒品是為 求鉅額獲利,或查獲的毒品多達數千公克之情形有別,屬對 被告有利的量刑事由。又被告販賣的是第三級毒品咖啡包, 雖混合有4-甲基甲基卡西酮、甲基-N,N-二甲基卡西酮等2種 第三級毒品,但被告於偵查中已自承不知道其中所含毒品種 類為何,且其中甲基-N,N-二甲基卡西酮的成分均屬微量而 無從估算其純質淨重,難認被告主觀上有販賣混合2種以上 毒品的認知,被告的犯罪手段及犯罪所生損害均非重大。是 以,經總體評估前述犯罪情狀事由後,本院認被告責任刑範 圍應接近處斷刑範圍內的低度偏高區間。 二、責任刑的下修:   被告雖曾因傷害、竊盜與贓物等犯行經法院判決有罪確定, 但前述各罪與本案的犯罪類型及侵害法益均不相同,罪質互 異,難認被告有特別的惡性或刑罰反應力薄弱之情;而被告 於警詢、偵訊時雖始終否認意圖營利而交付毒品,但對於基 本的犯罪事實均坦白承認,且於原審、本院審理時均自白犯 行,依卷內證據資料難認毫無悔意,無從成為對被告不利的 量刑減讓事由;又被告自陳大學肄業的智識程度、從事餐廳 服務員工作、家庭經濟狀況勉持,未婚、無人需要扶養、行 為時年僅22歲的生活狀況;再參酌他的年齡及家庭狀況,尚 有社會復歸的可能性。是以,經總體評估前述一般情狀事由 後,本院認被告的責任刑應予以下修,對被告所為的量刑應 接近處斷刑範圍內的低度偏中區間,才符合罪刑相當原則。 三、綜上,本院綜合考量被告的犯罪情狀事由及一般情狀事由, 基於平等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參酌司法實務就類似案件所 可能的量刑,認被告的責任刑應接近處斷刑範圍內的低度偏 中區間,爰量處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     肆、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條第1項前 段。 本件經檢察官錢義達偵查起訴,由檢察官張啓聰於本審到庭實行 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 製造、運輸、販賣第一級毒品者,處死刑或無期徒刑;處無期徒 刑者,得併科新臺幣3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二級毒品者,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 刑,得併科新臺幣1千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三級毒品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 新臺幣1千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第四級毒品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 ,得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製造、運輸、販賣專供製造或施用毒品之器具者,處1年以上7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1百50萬元以下罰金。 前五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5-03-19

TPHM-113-上訴-6475-20250319-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違反廢棄物清理法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上訴字第351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楊振偉 選任辯護人 舒瑞金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廢棄物清理法案件,不服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於 中華民國113年11月7日所為113年度訴字第184號第一審判決(起 訴案號: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3498號),提起上 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宣告刑部分撤銷。 前項撤銷改判部分,原審所認楊振偉共同犯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 第4款前段之非法清理廢棄物罪,處有期徒刑六月。   事實及理由 壹、本院審理範圍及需判斷的爭執事項: 一、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項分別規定:「上訴得對於 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 安處分一部為之」。立法理由指出:「為尊重當事人設定攻 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人僅針對 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之認定犯 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併罰之案 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罰所定之 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及於原審 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審查範圍 」。由此可知,當事人一部上訴的情形,約可細分為:一、 當事人僅就論罪部分提起一部上訴;二、當事人不服法律效 果,認為科刑過重,僅就科刑部分提起一部上訴;三、當事 人僅針對法律效果的特定部分,如僅就科刑的定應執行刑、 原審(未)宣告緩刑或易刑處分部分提起一部上訴;四、當 事人不爭執原審認定的犯罪事實、罪名及科刑,僅針對沒收 部分提起一部上訴。是以,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定應執行 刑、(未)宣告緩刑、易刑處分或(未)宣告沒收部分上訴 時,第二審法院即不再就原審法院所認定的犯罪事實為審查 ,而應以原審法院所認定的犯罪事實及未上訴部分,作為上 訴意旨指摘原審判決特定部分妥適與否的判斷基礎。 二、被告楊振偉上訴意旨略以:臺灣基隆地方法院(以下簡稱原 審)的量刑太重,我願意支付清除廢棄物的費用;辯護人亦 為被告辯稱:被告願意負擔清除的費用,但區公所表示已經 把那些磚頭都鋪在馬路上了,所以沒有回復原狀的問題,沒 有法院公文的指示,他們無法接受被告提供金額,請審酌被 告一時失慮,才出面協助友人即共犯江永健承租車輛,並沒 有藉此獲取任何利益,且於原審判決後,有去區公所積極尋 求補償,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以勵自新。 三、由此可知,本件被告僅就原審判決量刑部分提起一部上訴, 依照上述規定及說明所示,本院自僅就原審判決此部分是否 妥適進行審理,原審判決其他部分並非本院審理範圍。亦即 ,本院僅就原審未依刑法第59條情堪憫恕條款酌減其刑有無 違誤部分進行審理及判斷,如有違誤並就撤銷改判部分諭知 被告的宣告刑,原審判決其他部分都不在本院審理範圍,應 先予以說明。 貳、被告無償為本件犯行有情輕法重的情事,原審未適用刑法第 59條情堪憫恕條款酌減被告的刑責,所為的量刑核有不當, 原審判決關於宣告刑部分應予以撤銷: 一、刑法第59條規定:「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認科以最低度刑 仍嫌過重者,得酌量減輕其刑。」由本條文立法沿革來看, 我國自清末民初揚棄傳統中國法「諸法合體」的編纂方式, 而繼受西方法治,編訂(制定)刑律草案開始,一直有類似 現行刑法情堪憫恕條款的規定。依照立法理由可知,本條款 一方面是基於傳統中國法的「典型欽恤」、「矜緩之條」, 他方面則源自「各國之通例」,其目的在於賦予「審判官矜 憫之忱」、「審判官之淚」,以期「公平之審判」。畢竟「 同一犯罪,情節互異,若株守一致,則法律之範圍過狹,反 致有傷苛刻」,立法權遂透過本條款,有限度地將立法權授 予(讓予)職司審判的法官,用以調和個案,以符合正義。 本規定為法院得自由裁量的事項,必須犯罪另有特殊的原因 與環境,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的同情,認為即使予以宣 告法定最低度刑,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又所謂法定最 低度刑,固然包括法定最低本刑;但遇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 者,則應是指適用其他法定減輕事由減輕後的最低度刑而言 。如果被告別有其他法定減輕事由者,應先適用法定減輕事 由減輕其刑後,因另有特殊的原因與環境,猶認為行為人犯 罪的情狀顯可憫恕,即使科以該減輕後的最低度刑仍嫌過重 者,才得以適用該規定酌量減輕其刑。這項犯罪情狀是否顯 可憫恕而酌量減輕其刑的認定,乃屬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 的事項,法官於具體個案適用法律時,必須斟酌被害法益種 類、被害的程度、侵害的手段及行為人主觀不法的程度,以 為適切判斷及裁量。 二、由共犯江永健與吉利貨車出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公司 )負責人游坤緯的供詞、新北市政府環保局民國112年12月2 8日函文檢附移送偵辦卷證、小貨車出資單(契約書)與原審 113年度基原簡字第30號刑事判決(江永健違反廢棄物清理 法的另案判決),可知江永健前於112年11月6日,將新北市 蘆洲區某廁所拆除工程產生的磚塊、磁磚、木材等廢棄物非 法棄置於基隆市○○區○○路○○○○○○○○○○○號11227號路燈旁,於 同年月9日遭基隆市環境保護局發現報警查獲(以下簡稱前 案)後,江永健為清除前案的廢棄物,且自身並無駕照,才 自己出資並委由被告向吉利公司承租車號000-0000號自小貨 車,再由被告駕車搭載江永健前往前案廢棄物棄置地點,共 同將該廢棄物清運上車後,載往新北市瑞芳區第一公墓非法 棄置,其後再由江永健獨自駕車返還吉利公司,被告並未因 此獲有任何的報酬。由此可知,依被告參與犯行的程度及未 受有報酬等情況來看,可非難性較低。再者,被告與江永健 所載運的是磚塊、磁磚、木材等廢棄物,並不屬於有害事業 廢棄物(由事業所產生具有毒性、危險性,其濃度或數量足 以影響人體健康或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對環境污染的危害 性並不如有害事業廢棄物。何況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一再表 明願意支付清除廢棄物的費用,但經本院函詢新北市政府環 境保護局(以下簡稱新北市環保局)結果,該局表示:一般 這樣廢棄物的部分,主管機關會依法去指定一個代理執行人 員清運,所生的相關費用再由這個被指定人員跟實際行為人 求償,但是本件的狀況比較特殊,是由執行機關(即新北市 環保局)直接去執行清除,所以沒有一個求償費用的產生, 且本件廢棄物已經清運完畢,現在也沒有標的可以估算費用 ,貴院所稱被告想要繳納費用的部分,本局無從估算費用, 也無從收取等語(這有本院製作的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在卷 可佐),顯見被告自始至終有悔意,並願意支付清除廢棄物 的費用,新北市環保局卻因礙於相關法令及本案實際情況才 無法收取,自不能苛責於被告。是以,本院綜合上述情事, 認如對被告量處法定刑為「1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 科1,500萬元以下罰金」的最低度刑,依一般社會通念,猶 嫌過重,爰依刑法第59條規定,就被告所犯之罪酌減其刑。 參、本院對被告所為的量刑:   有關被告所為犯行所應科處的刑度,本院以行為責任為基礎 ,參酌刑法第57條各款規定,先以被告的犯罪動機、目的、 手段、犯罪所生損害等犯罪情狀事由(行為屬性事由)確認 責任刑範圍,再以被告的犯後態度、品行、生活狀況、智識 程度、社會復歸可能性等一般情狀事由(行為人屬性事由及 其他事由)調整責任刑,茲分述如下: 一、責任刑範圍的確認:   被告與江永健本是朋友,明知自己未取得廢棄物清除、處理 許可文件,因江永健有租車需求卻無駕照,遂無償為江永健 租車,並與江永健一起清運本案廢棄物,所為勢必會對自然 環境、生態體系造成危害。是以,經總體評估前述犯罪情狀 事由後,本院認被告責任刑範圍應接近處斷刑範圍內的低度 偏中區間。 二、責任刑的下修:   被告曾因妨害自由經法院判決有罪確定,但該罪與本案的犯 罪類型及侵害法益均不相同,罪質互異,難認被告有特別的 惡性或刑罰反應力薄弱之情;而被告於警詢、偵訊及法院審 理時始終自白犯行,顯有悔意,為對被告有利的量刑減讓事 由;又被告自陳高中畢業的智識程度、從事營造業、家庭經 濟狀況小康、無人需要扶養的生活狀況。是以,經總體評估 前述一般情狀事由後,本院認被告的責任刑應予以下修,對 被告所為的量刑應接近處斷刑範圍內的低度偏低區間,才符 合罪刑相當原則。 三、綜上,本院綜合考量被告的犯罪情狀事由及一般情狀事由, 基於平等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參酌司法實務就類似案件所 可能的量刑,認被告的責任刑應接近處斷刑範圍內的低度偏 低區間,爰量處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     肆、適用的法律:   刑事訴訟法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條、第299條第1項前 段。 本件經檢察官周啟勇偵查起訴,由檢察官張啓聰於本審到庭實行 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 1 年以上 5 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 臺幣 1 千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任意棄置有害事業廢棄物。 二、事業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未依本法規定之方式貯存、清除、處   理或再利用廢棄物,致污染環境。 三、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回填、堆置廢棄物。 四、未依第 41 條第 1 項規定領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許可文件   ,從事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或未依廢棄物清除、處理   許可文件內容貯存、清除、處理廢棄物。 五、執行機關之人員委託未取得許可文件之業者,清除、處理一   般廢棄物者;或明知受託人非法清除、處理而仍委託。 六、公民營廢棄物處理機構負責人或相關人員、或執行機關之人   員未處理廢棄物,開具虛偽證明。

2025-03-19

TPHM-114-上訴-351-20250319-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上訴字第233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張森皓 上列上訴人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4月16日所為113年度審金訴字第370號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69008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361條規定:「不服地方法院之第一審判決而 上訴者,應向管轄第二審之高等法院為之。上訴書狀應敘述 具體理由。上訴書狀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 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逾期未補提者,原審法院 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法第362條規定:「原審法院認為 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 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補正者, 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同法第367條亦規定:「第二審法院 認為上訴書狀未敘述理由或上訴有第362條前段之情形者, 應以判決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而未經原審法院命其補 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由此可知,當事人提起 上訴,上訴書狀未敘明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 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逾期未補提者,第一審法院應 定期間先命補正,第二審法院認上訴書狀未敘述理由或上訴 有第362條前段的情形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二、經查,上訴人即被告張森皓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新 北地院)於民國113年4月16日所為113年度審金訴字第370號 第一審判決,於113年5月27日提起上訴,但被告於上訴狀僅 記載:「提起上訴(理由後補)」等內容,而未記載具體上 訴理由。該上訴案經新竹地院於114年1月9日送由本院審理 並繫屬後,經本院於114年1月14日裁定命被告應於裁定送達 後5日內,補正敘述具體上訴理由,該裁定於114年1月22日 送達被告當時所在地「法務部○○○○○○○」,並由被告本人收 受。詎被告迄今未補正上訴理由書,則依照前述規定及說明 所示,被告的上訴顯屬不合法律上程式,應予駁回,並不經 言詞辯論為之。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367條前段、第372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文家倩                                        法 官 林孟皇 本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邵佩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TPHM-114-上訴-233-20250314-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