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

共找到 173 筆結果(第 91-100 筆)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449號 抗 告 人 楊吳奈美 訴訟代理人 林幸頎律師 相 對 人 黃郁喬 楊姍錡 楊華誌 關 係 人 楊長杰 楊淑朱 楊淑惠 楊寶宸 上列當事人間因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抗告人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0月17日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3年度重訴字第258號裁定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裁定廢棄。 二、抗告費用由相對人連帶負擔。   理 由 一、查抗告人楊吳奈美提起原法院113年度重訴字第22號訴訟( 下稱本訴),主張:被繼承人即其配偶楊得根於民國88年間 陸續將其所有如附表所示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借名登 記於鍾振義名下(下稱系爭借名登記契約)。楊得根於107 年2月24日死亡後,系爭借名登記契約當然終止。鍾振義另 於楊得根死亡後至108年間簽立切結書(下稱系爭切結書), 同意於楊吳奈美請求時立即返還系爭不動產。嗣鍾振義於11 2年7月9日死亡,由其繼承人鍾麗君繼承登記為系爭不動產 所有權人,爰依系爭切結書之約定,請求鍾麗君返還系爭不 動產予楊吳奈美(見原審卷第201頁);相對人黃郁喬、楊 珊錡、楊華誌(下稱黃郁喬等3人)則於本訴中提起原法院1 13年度重訴字第258號之主參加訴訟(下稱主參加訴訟), 主張:系爭不動產屬於楊得根之遺產,而為黃郁喬等3人及 其他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爰依系爭切結書第2、3條約定及 民法第1148條第1項前段、第179條、類推適用第541條規定 ,訴請鍾麗君應移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為楊得根全體繼承人 公同共有,惟黃郁喬等3人無法邀集其他繼承人即楊長杰、 楊淑朱、楊淑惠(下稱楊長杰等3人)同為原告,為此聲請 原審裁定命楊長杰等3人追加為主參加訴訟之原告。原審乃 裁定楊長杰等3人應追加為主參加訴訟原告,抗告人不服原 裁定,提起抗告。 二、抗告意旨略以:楊得根之配偶為楊吳奈美,子女為楊連發、 楊長杰等3人;楊連發業於112年8月21日死亡,故其應繼分 應由其配偶即黃郁喬與子女即楊珊錡、楊華誌、楊寶宸再轉 繼承。本件主參加訴訟之訴訟標的對於楊得根之全體繼承人 有合一確定之必要,應由全體繼承人一同起訴,且本院113 年度抗更一字第310號、113年度抗更一字第399號裁定及111 年度上字第500號判決皆已審認楊寶宸乃楊連發之合法繼承 人。原裁定竟以楊連發生前於111年8月26日以代筆遺囑(下 稱系爭遺囑)宣告楊寶宸喪失繼承權,經楊寶宸於原法院另 行提起確認遺囑無效訴訟(原法院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30 號,下稱另案)為由,僅裁定命楊長杰等3人追加為主參加 訴訟原告,而未併命楊寶宸追加為原告,於法即有未合。為 此抗告聲明:原裁定廢棄。  三、經查: (一)黃郁喬為楊連發之配偶,楊姍錡、楊寶宸、楊華誌為楊連發 之子女;楊吳奈美為楊得根之配偶,楊連發及楊長杰等3人 為楊得根之子女,有楊得根之繼承系統表及楊吳奈美、楊連 發、楊長杰等3人、黃郁喬等3人、楊寶宸之戶籍謄本可稽( 原審卷第87、141至157頁)。 (二)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 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法院為前項裁定前,應使該未起 訴之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2項 定有明文。另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 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此為民法第1151條所明定。而公同 共有債權人起訴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係公同共有債權之權 利行使,非屬回復公同共有物之請求,依同法第831條準用 第828條第3項規定,應由公同共有人全體為原告,其當事人 之適格始無欠缺。黃郁喬等3人所提主參加訴訟係本於繼承 自楊得根對鍾振義之借名登記返還請求權及不當得利請求權 ,訴請鍾麗君應移轉系爭不動產所有權登記,核屬公同共有 權利之行使,其訴訟標的對於楊得根之繼承人自有合一確定 之必要,本應由全體繼承人一同起訴,惟其中楊吳奈美即為 本件主參加訴訟之被告,故楊吳奈美有正當理由拒絕同為原 告,而應由其以外之所有繼承人為主參加訴訟之原告。 (三)次按對於被繼承人有重大之虐待或侮辱情事,經被繼承人表 示其不得繼承者,喪失繼承權,民法第1145條第1項第5款定 有明文。又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 證之責任,民事訴訟法第277條定有明文。依上述民法第114 5條第1項第5款規定,構成喪失繼承權之要件有二:其一, 為繼承人對被繼承人有重大虐待或侮辱之情事;其二,須經 被繼承人表示繼承人不得繼承。又剝奪繼承人之繼承權,攸 關該繼承人財產上之重大利益,繼承人基於與被繼承人一定 之身分關係而取得繼承權,其地位應受法律保障,茍無喪失 繼承權之法定事由,任何人包括被繼承人均不得剝奪其地位 ,此為我民法繼承篇採「當然繼承主義」之當然解釋。系爭 遺囑第二條雖記載:楊寶宸有公開誣指楊連發外遇、家庭暴 力等行為,對楊連發有重大侮辱之情事,楊連發依民法第11 45條第1項第5款規定表示其不得繼承楊連發之遺產云云,並 舉本院110年度上字第120號確認股東會決議無效等事件(該 案上訴人為楊連發,被上訴人為德昌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等,下稱系爭股東會決議無效等事件)110年12月14日準備 程序筆錄中楊寶宸之證詞(見原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122號 【下稱11122號】卷三第261至274頁)為證。惟查,楊寶宸 於系爭股東會決議無效等事件準備程序係以證人身分證稱: 「(楊連發訴訟代理人劉坤典律師問:109年4月7日是否有 去裕國公司?)我有去,但我去的時候我父親楊連發是跟我 討論工作的事情,討論完後,他突然拿出一張文件叫我簽名 …當初我在裕國公司做得好好的,他突然不要我去上班,一 直叫我留職停薪,他不資遣我還說我感覺良好,罵我廢物垃 圾,身為小孩被父親這樣罵(開始流淚),我父親希望我能 夠支持他,他才突然拜託我,突然對我很好,他從以前就沒 有在關心我,那天他拿出這文件給我,上面的字都是他寫的 ,我怎麼可能答應他…」等語(見1122號卷三第263頁),核 係履行證人作證義務,並針對楊連發訴訟代理人劉坤典律師 所詢詳盡回答,尚難認有對楊連發構成重大虐待或侮辱情事 ,其既無喪失繼承權之法定事由,任何人包括被繼承人楊連 發均不得剝奪其繼承人之地位,楊寶宸自不因系爭遺囑前開 記載而喪失繼承權。此外,本院復無其他事證足供審認楊寶 宸有何該當喪失繼承權之情事,依法即無從剝奪其繼承人之 地位,即應認楊寶宸仍為楊連發之繼承人,本院113年度抗 更一字第310號、113年度抗更一字第399號裁定及111年度上 字第500號判決(見本院卷第29至37、57至61頁)亦均同此認 定。 四、楊寶宸既為楊連發之繼承人,即與黃郁喬等3人同為楊得根 遺產之再轉繼承人,原審僅裁定命楊長杰等3人追加為主參 加訴訟原告,而未併命楊寶宸追加為原告,於法即有未合。 從而,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有理由,爰 由本院將原裁定廢棄,發回原審另為適法之處理。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黃裕仁                    法 官 劉惠娟                    法 官 蔡建興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再為抗告應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       如提起再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理由狀( 須按照他造人數附具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台幣1000元,同 時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書記官 詹雅婷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附表: 編號 標的(均坐落臺中市) 應有部分比例 面積(㎡) 1 ○○○○○○ 0○號建物 3/18 137.46 2 00○號土地 81/10000 877.11 3 南區下○○○段 0000○號建物 1/1 167.12 4 000○號土地 30/20000 9,354 5 豐原區○○○ 000-0地號土地 73/1000 840.51 6 000-0地號土地 1/18 593.91 7 000-0地號土地 1/18 546 8 000-0地號土地 1/18 214.57 9 豐原區○○○ 000地號土地 420/1410 24.43 10 627地號土地 420/1410 9.05 11 000地號土地 420/1410 4.06 12 000地號土地 420/1410 38.1 13 000地號土地 1/1 3.74 14 000地號土地 1/1 20.42 15 000地號土地 2/3 4.7 16 000地號土地 2/3 1.88 17 000○號土地 2/3 21.77 18 000-0地號土地 2/6 31.06 19 ○○○○○○ 0000建號建物 30/62 453.12 20 0000地號土地 294/10000 1,797.09

2024-12-27

TCHV-113-抗-449-20241227-1

家繼訴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扣減特留分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40號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黎秀霞 黎秀英 黎秀珍 黎秀容 上4 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許涪閔律師 相 對 人 即追加原告 黎黃瑞梅 被 告 黎維財 訴訟代理人 饒斯棋律師 羅偉恆律師 張佑聖律師 被 告 黎維喜 余俐香 上2 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鄧為元律師 蔡孟容律師 黃榆婷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原告與被告間請求扣減特留分事件,聲請人聲請追 加相對人為原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黎黃瑞梅應於本裁定送達7日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加追 者,視為已一同起訴。   理 由 一、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人 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 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定有明 文。又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 中一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固得依民 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依原告聲請以裁定命其於一 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惟該拒絕之人如有正當理由時,法院 不得命其追加。至於是否有正當理由,應由法院斟酌原告起 訴是否為伸張或防衛權利所必要等情形決定之(最高法院10 9 年度台抗字第250號裁定意旨參照)。另繼承人有數人時 ,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民法 第1151條定有明文。公同共有債權人起訴請求債務人履行債 務,係公同共有債權之權利行使,非屬回復公同共有債權之 請求,尚無民法第821條規定之準用;而應依同法第831條準 用第828條第3項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須得其他公同共 有人全體之同意,或由公同共有人全體為原告,其當事人之 適格始無欠缺,為最高法院104年度第3次民事庭會議決議後 已統一之見解。準此,公同共有人如係基於公同共有之債權 關係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者,因其等間之法律關係須合一確 定,而仍有一同起訴及應訴之必要,其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 缺。 二、查本件聲請人起訴主張被告余俐香、黎維喜應將附表所示土 地於民國112年9月21日以配偶贈與為登記原因之所有權移轉 登記予以塗銷、被告黎維財、黎維喜應將附表所示土地於11 2年7月13日以遺囑繼承為登記原因之所有權移轉登記予以塗 銷,並回復為兩造公同共有,核屬訴訟標的對於繼承人全體 須合一確定之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應由全體繼承人共同起訴 ,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聲請人提起本件訴訟,相對人未共 同擔任原告,惟依其主張之原因事實乃為伸張、防衛其遺產 之權利,若相對人拒絕同為原告,將使本件原告之當事人不 適格,妨害聲請人正常權利之行使。參照上開說明,聲請人 聲請命追加相對人為本件訴訟之共同原告,逾期視為一同起 訴,經核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三、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許蓓雯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用。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書記官 廖翊含  附表: 編號 類型 明細 權利範圍 0 土地 苗栗縣○○市○○段000地號 全 0 土地 苗栗縣○○市○○段000地號 全 0 土地 苗栗縣○○市○○段000地號 全 0 土地 苗栗縣○○市○○段000地號 全

2024-12-27

MLDV-113-家繼訴-40-20241227-1

家繼訴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返還遺產等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59號 原 告 廖林富美 訴訟代理人 廖竹如 廖佩玉 被 告 張淑鈴 訴訟代理人 林俊雄律師 關 係 人 林文福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遺產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文福應於收受本裁定送達之日起3日內,就本院113年度家繼訴 字第59號返還遺產等事件,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視為已一 同起訴。   理  由 一、原告聲請意旨略以:被告張淑鈴係原告廖林富美胞弟林文山 之配偶,關係人林文褔則係林文山之胞兄,林文山業於民國 111年5月21日死亡,原告廖林富美、關係人林文褔及被告張 淑鈴均為被繼承人林文山之繼承人。被告明知林文山所遺財 產應由全體繼承人共同繼承且為公同共有,其竟於林文山死 亡後之111年5月23日至同年6月6日間,未得全體繼承人同意 ,提領被繼承人所有華南商業銀行朴子分行帳號00000000   2366號帳戶內(下稱系爭帳戶)之存款共計新臺幣(下同)   3,036,200元;另被告亦於被繼承人生前未經被繼承人授權 提領系爭帳戶內之款項55萬元,上開財產均為被繼承人所有   ,屬繼承人公同共有之遺產,被告顯係無法律上原因受有利 益,致繼承人即原告、關係人林文褔受有損害,原告爰依不 當得利法律關係,訴請被告返還上開款項(下稱系爭存款) 予被繼承人之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而本件被繼承人之繼承 人為原告廖林富美、關係人林文褔及被告張淑鈴,因關係人 林文褔不願參與本件訴訟,為此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 第1項規定,聲請本院裁定命林文褔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 告。     二、按家事訴訟事件,除本法別有規定者外,準用民事訴訟法之 規定,家事事件法第51條定有明文。次按訴訟標的對於共同 訴訟之各人必須合一確定者,共同訴訟人中一人之行為有利 益於共同訴訟人者,其效力及於全體;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 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 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 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 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項第1款、第56條之1第1項定有明 文。另按公同共有物之處分及其他之權利行使,除法律另有 規定外,應得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民法第828條第3項定 有明文。又各共有人對於第三人,得就共有物之全部,為本 於所有權之請求。但回復共有物之請求,僅得為共有人全體 之利益為之,為民法第821條所明定。該規定依同法第828條 第2項規定於公同共有準用之,且依同法第831條規定,該規 定於所有權以外之財產權,由數人共有或公同共有者,亦準 用之。故公同共有人本於公同共有權利為共有人全體之利益 對第三人為請求,應限於回復共有物時始得為之。準此,公 同共有人中之一人或數人除經其他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 或為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利益對第三人為回復公同共有物之請 求,得單獨或共同起訴外,倘係基於公同共有法律關係為請 求者,仍屬固有之必要共同訴訟,應由公同共有人全體起訴 ,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遺產屬於繼承人全體之公同共有 ,故就公同共有權利為訴訟者,乃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應 由公同共有人全體一同起訴或被訴,否則於當事人之適格即 有欠缺。又繼承人因繼承而取得之遺產,於受侵害時,其所 生之損害賠償或不當得利債權,乃公同共有債權。如由公同 共有人即繼承人中之一人或數人就此項債權為訴訟上之請求 時,自須得其他繼承人全體之同意,始能謂當事人適格無欠 缺(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1723號、99年度台上字第610 號、108年度台上字第1747號民事裁判意旨參照)。   三、查本件原告主張被告未經全體繼承人同意,擅自提領系爭存 款,而依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訴請被告返還系爭存款予被繼 承人之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乃係基於公同共有法律關係為 請求,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應得其他繼承人之同意,或由 繼承人全體為訴訟當事人,其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又被 繼承人林文山之繼承人為原告廖林富美、關係人林文褔及被 告張淑鈴,已如前述,因張淑鈴已為被告,則應由其以外之 繼承人為本件原告,方屬當事人適格。茲關係人林文褔未同 為原告,將使本件訴訟因當事人不適格遭駁回,原告即無從 以訴訟伸張或防衛其權利,本院為此通知關係人林文褔到庭 ,惟其經合法送達後未到庭,亦未具狀就上情表示意見(見 本院卷第101、149頁),是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 項之規定,聲請本院裁定命關係人林文褔於一定期間內追加 為原告,於法並無不合,應予准許,爰命關係人林文褔應於 收受本裁定送達之日起3日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即 視為已一同起訴。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仁勇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書 記 官 劉哲瑋

2024-12-24

CYDV-113-家繼訴-59-20241224-1

重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385號 聲 請人 即 原 告 劉蓮吉 劉圓滿 陳佳伶 上三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賴以祥律師 複 代理 人 黃郁淳律師 相 對人 即 追 加原 告 劉姵辰 劉欣懿 劉育維 劉建展 劉蓮滿 被 告 謝雅后 訴訟代理人 劉大正律師 上列聲請人與被告謝雅后間返還不當得利事件,聲請追加相對人 為原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劉姵辰、劉欣懿、劉育維、劉蓮滿、劉建展應於本裁定送 達後五日內,就本件訴訟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者,視為已一 同起訴。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 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定有 明文。此係因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 者,該數人未共同起訴,其當事人適格即有欠缺,故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將使其他人亦無法以訴訟伸張或防 衛其權利,自有未宜。為解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適格 之問題,乃明文規定法院得依聲請裁定命無正當理由而拒絕 共同起訴之人追加為原告;至於拒絕同為原告是否有正當理 由,則應由法院斟酌原告起訴是否為伸張或防衛權利所必要 等情形決定之。又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 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為民法第1151條所明定。而公 同共有債權人起訴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係公同共有債權 之權利行使,非屬回復公同共有債權之請求,尚無民法第82 1條規定之準用;而應依同法第831條準用第828條第3項規定 ,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須得其他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或 由公同共有人全體為原告,其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 二、本件聲請人聲請追加相對人為原告,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 4日駁回聲請後,聲請人不服,提起抗告,經臺灣高等法院1 13年度抗字第1257號民事裁定廢棄原裁定發回本院另為處分 ,合先敘明。 三、查聲請人即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乃係主張兩造之被繼承人劉 張寶貴對被告謝雅后有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債權新臺幣(下 同)760萬元(下稱系爭債權),劉張寶貴於111年7月16日 死亡後,系爭債權由兩造繼承公同共有,故起訴請求謝雅后 應給付760萬元本息予劉張寶貴之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又 因與相對人間不睦,無法取得系爭債權全體公同共有人之同 意,爰聲請追加相對人為原告。依前揭說明,聲請人係基於 公同共有債權人身分,依侵權行為、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 請求謝雅后向劉張寶貴之全體繼承人履行債務,聲請人於本 件訴訟之請求屬公同共有權利之行使,其訴訟標的對於全體 公同共有人自有合一確定之必要,而應由全體公同共有人一 同起訴,其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相對人劉姵辰、劉欣懿、 劉育維經本院通知後具狀表示囿於親情,倘與親屬間對薄公 堂,實有礙於情感,拒絕擔任本件訴訟原告等語。惟相對人 相對人劉姵辰、劉欣懿、劉育維前揭所述僅係親情倫理之衝 突,其等並未表明追加結果與其等本身之法律上利害關係有 何相衝突,使其等在私法上之地位,受不利益影響之情事, 自難認其等拒絕同為原告係有正當理由。而其等拒絕同為原 告,將使聲請人所提本件訴訟可能因當事人不適格遭駁回, 無從以訴訟伸張或防衛其權利。另相對人劉蓮滿、劉建展則 未於限期內表示意見。是本件聲請於法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裁定命相對人劉姵 辰、劉欣懿、劉育維、劉蓮滿、劉建展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 5日內就劉蓮吉等3人提起之本件訴訟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 加,視為已一同起訴。 四、據上論結,本件聲請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朱慧真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書記官 劉芷寧

2024-12-24

PCDV-113-重訴-385-20241224-2

重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金錢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訴字第65號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陳峻忠 陳峻郎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炳煌律師 汪懿玥律師 相 對 人 即追加原告 朱麗碧 黃志廷 黃志隆 黃明山(HUANG MING SHAN) 黃明堂 黃品傑 黃品翔 黃柏盛 黃柏穎 巫秀鳳 黃羽柔 黃羽捷 黃于軒 黃穗妘 被 告 黃陳富美 黃憲文 訴訟代理人 吳孟哲律師 諶亦蕙律師 被 告 黃雪卿 黃雪貞 黃雪容 黃雪莉 黃貝 黃貝玲 黃貝琪 上列聲請人與被告間請求給付金錢事件,原告聲請追加相對人原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朱麗碧、黃志廷、黃志隆、黃明山、黃明堂、黃品傑、黃 品翔、黃柏盛、黃柏穎、巫秀鳳、黃羽柔、黃羽捷、黃于軒、黃 穗妘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五日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 視為已一同起訴,並於民國114年3月14日下午2時30分在本院民 事第23法庭進行言詞辯論程序。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 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法院為前項裁定前,應使該未起 訴之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2項 分別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相對人為訴外人黃榮圖之繼承人, 黃榮圖於90年8月31日死亡,法定繼承人有配偶朱麗碧、兒 子黃明山、黃明堂、黃明煌、黃明仁、黃明德、黃志隆、黃 志廷及原告陳峻忠、陳峻郎共10人,嗣因黃明煌、黃明仁、 黃明德於104年11月15日因槍擊事件死亡;黃明煌之繼承人為 黃品傑、黃品翔;黃明仁之繼承人為巫秀鳳、黃羽柔、黃羽 捷、黃柏盛、黃柏穎;黃明德之繼承人為黃于軒、黃穗妘。 本件係因黃榮圖在世時,與訴外人黃固榮…等人合資購買林 口地區土地,並將合資購買之土地委由黃固榮(103年9月9日 死亡)統一管理及全權處理土地整體買賣事宜,若有出售, 則依出資比例分配盈餘。迄108年5月21日合資會議,由會議 主席黃秋香交付之「合資土地持有比例及出售分配表」(下 稱系爭分配表),發現黃固榮未將黃榮圖全體繼承人之分配 款新臺幣(下同)113,964,900元予以提存,而將其暫代為保 管之上開分配款未經同意出借予黃明仁。黃榮圖死亡後,黃 榮圖之繼承人間固故未能辦理遺產分割,而本件原告請求被 告給付金錢之權利為黃榮圖之遺產,為原告及相對人公同共 有,有合一確定之必要,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 定,請求命未共同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等語。 三、查被繼承人黃榮圖之繼承人除原告外,尚有相對人朱麗碧、 黃志廷、黃志隆、黃明山、黃明堂、黃品傑、黃品翔、黃柏 盛、黃柏穎、巫秀鳳、黃羽柔、黃羽捷、黃于軒、黃穗妘等 14人乙節,有黃榮圖、黃明煌、黃明仁、黃明行之繼承系統 表及戶籍謄本等件在卷足憑(見本院卷第63至94、101至107 頁)。經本院將聲請追加原告書繕本送達相對人,惟相對人 就迄未表示同意追加為原告,原告提起本件訴訟,依其主張 之原因事實乃為伸張其繼承之權利所必要,且被告是否有上 開給付義務,對原告及相對人亦有合一確定之必要。從而, 原告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聲請本院裁定命相 對人應於收受本裁定之日起5日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 加,視為已一同起訴,並於民國114年3月14日下午2時30分 在本院民事第23法庭進行言詞辯論程序。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蒲心智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3  日                 書 記 官 林芯瑜

2024-12-23

TPDV-113-重訴-65-20241223-2

重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返還不當得利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重訴字第744號 原 告 劉漢成 劉萬琳 劉志忠 劉進祥 劉財泉 劉雪梅 劉金雄 謝阿麥 劉建麟 劉美芳 劉美惠 劉萬得 劉坤州 劉惠欣 劉穎娟 劉秋香 劉淑敏 劉淑賢 劉素梅 劉國榮 劉國城 劉國順 劉雲麗 劉雪霞 劉珮筠 劉淑美 劉淑華 張至任 張育霖 張至壯 張麗珠 張麗菁 張方樁 張詠瞬 張靖如 張玉湄 張雅淳 張仕毅 張仕謙 張翠桂 劉憲光 劉臻利 劉燕雲 劉燕玉 劉燕金 劉沈春 以上46人 訴訟代理人 黃國益律師 林庭伊律師 複代理 人 賴翰立律師 原 告 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 劉忠明 籍設臺北市○○區○○街00號0樓之0 (臺北○○○○○○○○○) 陳翼卿 張如賢 張瑜娟 張瑜芬 張嘉玲 張世勲 籍設新北市○○區○○路0段00巷0號0 號之0 被 告 財政部國有財產署 法定代理人 曾國基 訴訟代理人 郭曉蓉 複代理人 楊政雄律師 陳美華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 2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劉漢成、劉萬琳、劉志忠、劉進祥、劉財泉 、劉雪梅、劉金雄、謝阿麥、劉建麟、劉美芳、劉美惠、劉 萬得、劉坤州、劉惠欣、劉穎娟、劉秋香、劉淑敏、劉淑賢 、劉素梅、劉國榮、劉國城、劉國順、劉雲麗、劉雪霞、劉 珮筠、劉淑美、劉淑華、張至任、張育霖、張至壯、張麗珠 、張麗菁、張方樁、張詠瞬、張靖如、張玉湄、張雅淳、張 仕毅、張仕謙、張翠桂、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 、劉忠明、陳翼卿、張如賢、張瑜娟、張瑜芬、張嘉玲、張 世勲新臺幣766萬3800元,及自民國112年12月14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二、被告應給付原告劉憲光、劉臻利、劉燕雲、劉燕玉、劉燕金 、劉沈春新臺幣255萬4600元,及自民國112年12月14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四、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劉漢成、劉萬琳、劉志忠、劉進祥、劉 財泉、劉雪梅、劉金雄、謝阿麥、劉建麟、劉美芳、劉美惠 、劉萬得、劉坤州、劉惠欣、劉穎娟、劉秋香、劉淑敏、劉 淑賢、劉素梅、劉國榮、劉國城、劉國順、劉雲麗、劉雪霞 、劉珮筠、劉淑美、劉淑華、張至任、張育霖、張至壯、張 麗珠、張麗菁、張方樁、張詠瞬、張靖如、張玉湄、張雅淳 、張仕毅、張仕謙、張翠桂、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 理人、劉忠明、陳翼卿、張如賢、張瑜娟、張瑜芬、張嘉玲 、張世勲以新臺幣255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執行。倘 被告以新臺幣766萬3800元為原告劉漢成、劉萬琳、劉志忠 、劉進祥、劉財泉、劉雪梅、劉金雄、謝阿麥、劉建麟、劉 美芳、劉美惠、劉萬得、劉坤州、劉惠欣、劉穎娟、劉秋香 、劉淑敏、劉淑賢、劉素梅、劉國榮、劉國城、劉國順、劉 雲麗、劉雪霞、劉珮筠、劉淑美、劉淑華、張至任、張育霖 、張至壯、張麗珠、張麗菁、張方樁、張詠瞬、張靖如、張 玉湄、張雅淳、張仕毅、張仕謙、張翠桂、王聖舜律師即劉 寶來之遺產管理人、劉忠明、陳翼卿、張如賢、張瑜娟、張 瑜芬、張嘉玲、張世勲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五、本判決第二項於原告劉憲光、劉臻利、劉燕雲、劉燕玉、劉 燕金、劉沈春以新臺幣85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倘被告以新臺幣255萬4600元為原告劉憲光、劉臻利、劉燕 雲、劉燕玉、劉燕金、劉沈春預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程序方面:  ㈠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 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法院為前項裁定前,應使該未起 訴之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第 2項定有明文。本件原告劉漢成、劉萬琳、劉志忠、劉進祥 、劉財泉、劉雪梅、劉金雄、謝阿麥、劉建麟、劉美芳、劉 美惠、劉萬得、劉坤州、劉惠欣、劉穎娟、劉秋香、劉淑敏 、劉淑賢、劉素梅、劉國榮、劉國城、劉國順、劉雲麗、劉 雪霞、劉珮筠、劉淑美、劉淑華、張至任、張育霖、張至壯 、張麗珠、張麗菁、張方樁、張詠瞬、張靖如、張玉湄、張 雅淳、張仕毅、張仕謙、張翠桂(下稱原告劉漢成等40人) 就其與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劉忠明、陳翼卿 、張如賢、張瑜娟、張瑜芬、張嘉玲、張世勲(下合稱原告 劉漢成等48人,即劉文海之全體繼承人。)本於繼承法律關 係公同共有坐落新北市○○區○○○段000地號土地(下稱307號 土地)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積145平方公尺)、同段308地 號土地(下稱308號土地,面積180平方公尺)及同段309地 號土地(下稱309號土地)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積398平方 公尺)(下合稱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2)遭被告有償撥 用給新北市為由,對被告提起返還不當得利之訴,請求被告 應給付原告劉漢成等48人新臺幣(下同)766萬3800元及法 定遲延利息。肇於訴訟標的為屬劉文海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 債權,對於劉文海之其餘繼承人即原告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 之遺產管理人及劉忠明、陳翼卿、張如賢、張瑜娟、張瑜芬 、張嘉玲、張世勲有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惟未獲原 告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劉忠明、陳翼卿、張 如賢、張瑜娟、張瑜芬、張嘉玲、張世勲理會為由,依民事 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規定聲請命該未起訴之人追加為原告 。經本院於112年12月15日將起訴狀繕本送達王聖舜律師即 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劉忠明、陳翼卿、張如賢、張瑜娟、 張瑜芬、張嘉玲、張世勲,並發函通知其等就原告劉漢成等 40人聲請追加原告一事於函到10日內向本院表示意見,其等 各於112年12月18日、同年月20日、113年1月4日、113年2月 13日收受後,除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於112年1 2月22日具狀同意於本件訴訟為追加原告外,其餘人迄未回 覆。因而認原告劉漢成40人前開聲請並無不合,故於113年2 月26日裁定命劉忠明、陳翼卿、張如賢、張瑜娟、張瑜芬、 張嘉玲、張世勲於5日內追加為原告。劉忠明、陳翼卿、張 如賢、張瑜娟、張瑜芬、張嘉玲、張世勲,各於113年3月5 日、2月29日、3月14日、3月26日收受裁定,逾期未為追加 聲請,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之規定,應視為業已一同起 訴,合先敘明。  ㈡本件原告王聖舜律師即劉寶來之遺產管理人、劉忠明、陳翼 卿、張如賢、張瑜娟、張瑜芬、張世勲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 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爰依被告聲請 ,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  ㈠訴外人劉文海於日治時期為海山堡劉厝庄145-1番地(下稱14 5-1號土地)所有權人(權利範圍1/2),劉文海於35年8月2 6日死亡後,145-1號土地由原告劉漢成等48人繼承。訴外人 劉山林於日治時期亦為145-1號土地(權利範圍1/6)所有權 人,劉山林於86年10月24日死亡後,則由原告劉憲光、劉臻 利、劉燕雲、劉燕玉、劉燕金、劉沈春(下稱原告劉憲光等 6人)繼承。145-1號土地前因河道坍沒流失於23年3月5日辦 理削除登記,業已浮覆,浮覆後地號及位置如附圖示,即包 含:307號土地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積145平方公尺;308號土 地全部,面積180平方公尺;309號土地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 積398平方公尺。依土地法第12條第2項規定,原所有權人當 然恢復其所有權,無庸經主管機關核准始生回復原狀效力。  ㈡因系爭土地於109年12月7日遭被告有償撥用給新北市,致使 原告喪失系爭土地之所有權,受有未能獲得撥補費用之損害 ,被告則受有撥補費用之利得。以系爭土地面積共723(145 +180+398=723)平方公尺,109年1月公告地價為每平方公尺 2萬1200元計被告所受補償費用利得總額為新臺幣(下同)1 532萬7600元,再以應有部分折計結果,原告劉漢成等48人 計受有損害766萬3800元;原告原告劉憲光6人所受損害則為 255萬4600元,爰本於不當得利法律關係提起本訴。  ㈢併為聲明:除供擔保金額外,如主文所示。 三、被告抗辯:  ㈠對於訴外人劉文海於日治時期為145-1號土地所有權人(權利 範圍1/2),劉文海於35年8月26日死亡後,145-1號土地由 原告劉漢成等48人繼承;訴外人劉山林於日治時期為145-1 號土地(權利範圍1/6;所有權人,劉山林於86年10月24日 死亡後,由原告劉憲光6人繼承;145-1號土地前因河道坍沒 流失於23年3月5日辦理削除登記,光復後浮覆,並以以66年 7月4日收件板登字第33279號案辦理登記(登記原因新登錄 ),同年9月5日登記完畢。浮覆後地號暫編為:⑴307號土地 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積145平方公尺)。⑵308號土地(面積 180平方公尺)。⑶309號土地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積398平 方公尺);及系爭土地於109年12月7日遭被告以1532萬7600 元有償撥用給新北市等情,被告不爭執。但否認系爭土地浮 覆後,原所有人之所有權即當然回復,即認倘原所有人未依 土地法第12條第2項規定向主管機關證明為其原有,以回復 其所有權者,該回復土地之所有權並不當然由其取得(即應 採核准回復說,而非當然回復說。)。系爭土地於66年9月5 日辦妥第一次登記後,迄原告提起本訴,已罹15年時效,被 告亦得提出時效抗辯。再者,倘系爭土地浮覆後,當然由原 所有人取得所有,肇於系爭土地於66年9月5日辦妥第一次登 記時,原所有人(含其繼承人)基於土地所有權之使用、收 益權能已受侵害,而得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行使不當得利請 求權,則迄原告提起本訴之日止,亦罹15年消滅時效,被告 得拒絕返還。即被告於109年12月7日將系爭土地有償用給新 北市取得對價無非是處分系爭土地利益之變更型態,其受益 性質應與66年9月5日登記取得系爭土地所有權所受利益具同 一性,故請求權時效應自66年9月5日起算,而非自109年12 月7日起算。  ㈡併為答辯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願供擔保,請 免為假執行。 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  ㈠訴外人劉文海於日治時期為145-1號土地所有權人(權利範圍 1/2),劉文海於35年8月26日死亡後,由原告劉漢成等48人 繼承。  ㈡訴外人劉山林於日治時期為145-1號土地(權利範圍1/6;所 有權人,劉山林於86年10月24日死亡後,由原告劉憲光等6 人繼承。  ㈢145-1號土地前因河道坍沒流失於23年3月5日辦理削除登記, 光復後浮覆,並以66年7月4日收件板登字第33279號案辦理 登記(登記原因新登錄),同年9月5日登記完畢。浮覆後地 號暫編為:⑴307號土地如附圖所示⑴部分(面積145平方公尺 )。⑵308號土地(面積180平方公尺)。⑶309號土地如附圖 所示⑴部分(面積398平方公尺)。  ㈣系爭土地於109年12月7日遭被告以1532萬7600元有償撥用給 新北市。 五、按私有土地,因天然變遷成為湖澤或可通運之水道時,其所 有權視為消滅。前項土地,回復原狀時,經原所有權人證明 為其原有者,仍回復其所有權,土地法第12條定有明文。又 按土地法第12條第1項所謂私有土地因成為公共需用之湖澤 或可通運之水道,其所有權視為消滅,並非土地物理上之滅 失,所有權亦僅擬制消滅,當該土地回復原狀時,依同條第 2項之規定,原土地所有人之所有權當然回復,無待申請地 政機關核准。至同項所稱「經原所有權人證明為其原有」, 乃行政程序申請所需之證明方法,不因之影響其實體上權利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597號裁判意旨參照)。次按 日治時期為人民所有,嗣因逾土地總登記期限,未登記為人 民所有,致登記為國有且持續至今之土地,在人民基於該土 地所有人地位,請求國家塗銷登記時,無民法消滅時效規定 之適用(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20號判決主文參照)。查 系爭土地所有權人劉文海及劉山林就該土地因天然變遷成為 湖澤或可通運之水道時,按諸前開裁判意旨,其等所有權為 擬制消滅,於浮覆回復原狀時應即當然回復,僅其等於未登 記前不得處分而已。基此,原告主張:原告劉漢成48人、原 告劉憲光等6人於系爭土地浮覆後,基於繼承法律關係,各 公同共有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2、1/6,自屬有據。被告抗辯 :於辦妥回復登記前,原告並非系爭土地共有人云云,並無 可採。 六、按消滅時效,自請求權可行使時起算,民法第128條前段定 有明文。又無權處分他人之土地而受有處分土地之價金利益 ,係違反權益歸屬內容,致土地之所有權人受損害,並無法 律上之原因,應成立不當得利(侵害所有權之不當得利類型 ),其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之消滅時效,應自不當得利成立 要件具備即財貨發生損益變動(一方受利益致他方受損害) ,而無法律上原因時起算。至於辦理繼承登記所取得者僅係 登記之利益,與無權處分該登記之不動產所取得之價金或價 金請求權之利益,並不相同(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16 2號裁判意旨參照)。承前,系爭土地於光復後浮覆回復原 狀時應即當然回復為原所有人劉文海之繼承人及劉山林等人 所共有,雖以66年7月4日收件板登字第33279號案辦理登記 (登記原因新登錄),於同年9月5日登記為臺灣省所有,嗣 再於88年9月14日因接管登記為國有,而可認被告所受登記 之利益,應自66年9月5日起算。然系爭土地既係於109年12 月7日始遭被告無權處分並以1532萬7600元有償撥用給新北 市。按諸前開判意旨,肇於辦理登記所取得者僅係登記之利 益,與無權處分該登記之不動產所取得之價金或價金請求權 之利益,並不相同。本件原告以其等因繼承所公同共有系爭 土地遭被告無權處分有償撥用給新北市為由,本於繼承及不 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撥用利得(原告劉漢成等48人 為766萬3800元〈00000000×1/2=0000000〉;原告劉憲光等6人 為255萬4600元〈00000000×1/6=0000000〉)請求權之消滅時 效,應自不當得利成立要件具備即財貨發生損益變動(一方 受利益致他方受損害),而無法律上原因時(即109年12月7 日)起算。並迄原告提起本訴時(即112年9月1日)既尚未 罹15年,則被告抗辯:原告本件請求因罹消滅時效,被告得 拒絕給付,自難認有據。 七、綜上所述,原告依繼承及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被告返還原 告劉漢成等48人766萬3800元(公同共有);返還原告劉憲 光等6人為255萬4600元(公同共有),及均自起訴狀繕本送 達翌日(即112年12月14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 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八、兩造均陳明願供擔保,聲請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經核 均無不合,爰各酌定相當擔保金額准許之。 九、兩造其餘主張及攻擊防禦方法,與本件判決結果無涉,爰不 逐一論列說明。   結論: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第390條第2項 、第392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信滿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書記官 吳佳玲

2024-12-19

PCDV-112-重訴-744-20241219-3

家上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損害賠償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上字第88號 上 訴 人 謝宋清秀 宋清女 宋清貴 宋清隆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宋香璉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謝英吉律師 追加原告 宋清潭 被上訴人 謝瓊慧 謝素珠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錢仁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謝宋清秀等人聲請追加宋清 潭為原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宋清潭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7日內,就備位之訴關於「被 上訴人應連帶將新臺幣5,538,285元返還予宋錫鑫之全體繼 承人」之訴訟部分,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者,視為已一 同起訴。 二、其餘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 追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定有 明文。此係因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 者,該數人未共同起訴,其當事人適格即有欠缺,故其中一 人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將使其他人亦無法以訴訟伸張或防 衛其權利,自有未宜。為解決固有必要共同訴訟當事人適格 之問題,乃明文規定法院得依聲請裁定命無正當理由而拒絕 共同起訴之人追加為原告或擬制其為原告;至於拒絕同為原 告是否有正當理由,則應由法院斟酌原告起訴是否為伸張或 防衛權利所必要等情形決定之(最高法院93年度台抗字第40 3號、106年度台抗字第1200號裁定意旨參照)。又繼承人有 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 ,為民法第1151條所明定。公同共有物之處分及其他權利之 行使,除公同關係所由規定之法律或契約另有規定外,應得 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意,同法第828條第3項亦定有明文。此 項規定,依同法第831條規定,於公同共有債權準用之。故 繼承人因繼承而取得之遺產,於受侵害時,其所生之損害賠 償債權,乃公同共有債權。而公同共有人本於公同共有權利 為共有人全體之利益對第三人為請求,限於回復共有物時始 得為之,公同共有人中之一人或數人除經其他公同共有人全 體之同意,或為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利益對第三人為回復公同 共有物之請求,得單獨或共同起訴外,倘係基於公同共有法 律關係為請求者,仍屬固有之必要共同訴訟,應由公同共有 人全體起訴,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最高法院103年台上 字第139號、109年度台上字第2073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經查:     ㈠上訴人之被繼承人宋錫鑫與訴外人謝碧為夫妻關係,二人膝 下無子女,且宋錫鑫之父母(即宋平、宋吳阿玉)與謝碧之 父母(即謝文章、謝張鑾嬌)均已死亡。宋錫鑫於民國104 年6月14日死亡,當時之繼承人為配偶即謝碧,及兄弟姐妹 即謝宋清秀、宋清女、宋清貴、宋清隆、宋清潭等5人。嗣 謝碧於111年9月5日死亡,全體繼承人為被上訴人謝瓊慧、 謝素珠,有宋錫鑫、謝碧之除戶謄本、繼承系統表及其繼承 人戶籍謄本在卷可查(原審卷一第113-143頁)。     ㈡上訴人主張:被繼承人宋錫鑫之遺產由謝碧、上訴人、宋清 潭等6人繼承,上訴人與宋清潭之應繼分各為10分之1;宋錫 鑫死亡當時由謝碧申報遺產稅,惟謝碧事後向上訴人表示宋 錫鑫之遺產僅有其身故保險金,並於104年7月6日由國泰人 壽分別轉給每位繼承人新臺幣(下同)113,060元,然謝碧 死亡後,宋清隆為瞭解謝碧生前之財產狀況,於111年11月 間以宋錫鑫之繼承人身分,向國稅局申請取得宋錫鑫遺產之 申報資料,發現宋錫鑫死亡時尚有遺產總額即存款共計11,0 76,573元(原審卷一第73頁),而該存款應屬全體繼承人公 同共有,為全體繼承人之應繼遺產,然謝碧隱瞞該遺產,且 未經宋錫鑫全體繼承人之同意,擅自於宋錫鑫死亡當天起連 續密集從宋錫鑫設於新店永安郵局之帳戶提領及轉帳共計10 ,075,000元。謝碧上開行為侵害上訴人及宋清潭之公同共有 財產繼承之權利,且其領取之金額逾越其應繼分,使上訴人 及宋清潭各受有1,107,657元之公同共有債權損害(即11,07 6,573元x1/10=1,107,657元,小數點以下四捨五入)。謝碧 已死亡,被上訴人為謝碧之繼承人,上訴人依民法第1151條 、第1153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第179條、第88條、第92 條等規定,提起備位之訴,請求被上訴人應連帶將5,538,28 5元返還予宋錫鑫之全體繼承人(下稱A部分訴訟),並將其 中4,430,628元,即附表所示之金額自104年7月6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分別連帶給付予上訴人 (下稱B部分訴訟)。上訴人既係依上開規定,在本院提起 上開備位之訴,核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除基於對立之謝碧 之繼承人即被上訴人外,對於上訴人、宋清潭有合一確定之 必要,應由上訴人、宋清潭為共同原告,對被上訴人提起本 件備位之訴,當事人適格始無欠缺,因宋清潭拒絕與上訴人 共同起訴,故聲請法院裁准追加宋清潭為上開備位之訴原告 等語。     ㈢經核上訴人提起之備位之訴,其中A部分訴訟係請求被上訴人 應連帶給付宋錫鑫之全體繼承人5,538,285元,核屬固有必 要共同訴訟;至於B部分訴訟則是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應連 帶給付上訴人各如附表所示各該金額之利息,非屬於固有必 要共同訴訟。又本院於113年11月7日通知宋清潭是否同意追 加為A部分訴訟原告(本院卷第191頁),宋清潭雖具狀表示 不同意追加為原告等語(本院卷第197頁),惟宋清潭拒絕 同為A部分訴訟原告,將使上訴人所提訴訟因當事人不適格 遭駁回,無從以訴訟伸張或防衛權利,且宋清潭未表明追加 結果與其本身之法律上利害關係有何相衝突,使其在私法上 之地位受不利益影響之情事,自難認宋清潭拒絕同為原告係 有正當理由。依首揭說明,本院仍應依上訴人之聲請,命該 未起訴之宋清潭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7日內,就上開A部分訴 訟,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視為已一同起訴。至於上訴 人另聲請就B部分訴訟追加宋清潭為原告部分,因此部分既 非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即無命追加宋清潭為原告之必要,上 訴人此部分聲請,並無理由。 三、據上論結,上訴人之聲請,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爰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瑞蘭                      法 官 鄭舜元                    法 官 林孟和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理由狀(須 按他造人數附具繕本),並繳納抗告裁判費新台幣1000元。                   書記官 何佳錡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備位之訴附表(本院卷第7-9頁) 編號 姓名 應繼分 被上訴人應連帶給付上訴人之金額 1 謝宋清秀 10分之1 1,107,657元 2 宋清女 10分之1 1,107,657元 3 宋清貴 10分之1 1,107,657元 4 宋清隆 10分之1 1,107,657元

2024-12-18

TCHV-113-家上-88-20241218-1

家繼小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返還遺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繼小字第1號 聲 請 人 即 原 告 陳中興 相 對 人 陳懿玫 被 告 陳惠珠 訴訟代理人 唐正昱律師 上列聲請人與被告陳惠珠間分割遺產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懿玫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五日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加者 ,視為一同起訴。   理 由 一、訴訟標的對於數人必須合一確定而應共同起訴,如其中一人 或數人拒絕同為原告而無正當理由者,法院得依原告聲請, 以裁定命該未起訴之人於一定期間內追加為原告。逾期未追 加者,視為已一同起訴,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定有明文。 二、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原告與陳惠瑛、陳惠瑜、被告及相 對人陳懿玫均為被繼承人林菜之繼承人,而被繼承人於民國 112年2月1日死亡,而被告雖曾將被繼承人之現金遺產為分 配並匯款,然尚有差額、動產及被繼承人對被告之債權尚未 分配,除被告外,於其餘繼承人有同為原告之必要,爰依民 事訴訟法第56條之1之規定,聲請命追加相對人為本件原告 等語。 三、查原告提起本件分割遺產之訴,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須由 全體共有人一同起訴,故經原告聲明追加原告陳惠瑛、陳惠 瑜及陳懿玫。然經本院通知相對人及其他繼承人陳惠瑛、陳 惠瑜後,僅陳惠瑛及陳惠瑜向本院聲明追加為原告,相對人 陳懿玫則未有表示,且未說明不能追加為原告之依據,是本 件聲請人聲請本院裁定命該未起訴之相對人陳懿玫追加為原 告,於法有據,應予准許,爰裁定命相對人應於收受本裁定 送達翌日起5日內追加為原告,若逾期未追加,依前揭民事 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後段規定,視為已一同起訴。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曹惠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000元。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7  日                書記官 王沛晴

2024-12-17

PCDV-113-家繼小-1-20241217-1

橋簡
橋頭簡易庭

返還代保管現金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橋簡字第1300號 原 告 孫傳興 上列當事人請求返還代保管現金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告應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具狀提出被繼承人孫仁根之其餘 繼承人已同意起訴之證明,或追加孫仁根之其餘繼承人共同為原 告,或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第1項之規定,聲請裁定追加孫仁 根其餘繼承人為原告,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原告之訴。   理 由 一、按遺產屬於繼承人全體之公同共有,故就公同共有權利為訴 訟者,乃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應由公同共有人全體一同起 訴或被訴,否則於當事人之適格即有欠缺,最高法院99年度 台上字第610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末按公同共有之債權人 起訴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係公同共有債權之權利行使,非 屬回復公同共有債權之請求,尚無民法第821條規定之準用 ,而應依民法第831條準用第828條第3項規定,除法律另有 規定外,須得其他公同共有人之同意,或由公同共有人全體 為原告,其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 二、本件原告主張其父孫仁根(已歿)生前將新臺幣(下同)18 萬元交由訴外人孫晶海保管,嗣孫晶海於111年間過世,被 告為孫晶海之繼承人,迄未將該款項返還,故請求被告給付 原告18萬元及法定利息。查原告係基於孫仁根繼承人之地位 ,對孫晶海之繼承人主張原存在孫仁根、孫晶海之間之債權 債務關係,依前開規定應由孫仁根全體繼承人為原告。查孫 仁根除原告外尚有王綺芬、王李奧為其繼承人,有親等關聯 資料可稽,原告僅以自身名義起訴尚非適法,爰依前述規定 命原告補正如主文所示事項,逾期未補正則駁回其訴。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橋頭簡易庭 法   官 呂維翰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 記 官 陳勁綸

2024-12-16

CDEV-113-橋簡-1300-20241216-1

審訴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所有權移轉登記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審訴字第936號 原 告 王進忠 被 告 永大昌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王志彬 一、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所有權移轉登記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 足額裁判費。按訴訟標的之價額,由法院核定。核定訴訟標 的之價額,以起訴時之交易價額為準;無交易價額者,以原 告就訴訟標的所有之利益為準,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第1項 、第2項定有明文。次按公同共有中之一人本於公同共有債 權,起訴請求債務人向全體公同共有人為給付,非僅為自己 利益為請求,自應以公同共有債權之全部,計算其訴訟標的 之價額。(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551號裁定意旨參照) 。再按公同共有債權人起訴請求債務人履行債務,係公同共 有債權之權利行使,非屬回復公同共有債權之請求,尚無民 法第821條規定之準用;而應依同法第831條準用第828條第3 項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須得其他公同共有人全體之同 意,或由公同共有人全體為原告,其當事人之適格始無欠缺 (最高法院104年度第3次民事庭會議㈠決議可資參照)。又 起訴不合程式或不備其他要件者,依其情形可以補正,經審 判長定期間命其補正而不補正者,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民 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第6款亦有明定。 二、經查: ㈠原告起訴主張被繼承人王東火(下以姓名稱)與郭政良合買 「大中路土地」,並借名登記於郭政良名下,又「大中路土 地」經郭政良以土地分割之方式,將借名登記部分即現坐落 於高雄市○○區○○段○○段0000地號土地(下稱系爭土地)移轉 登記於被告名下,原告聲明終止依繼承關係而與被告間續存 之借名登記委任關係,爰依民法第179條規定,請求被告將 系爭土地權利範圍面積214.877平方公尺(見審訴卷第9頁) 部分,移轉登記為王東火之全體繼承人即原告、王武雄、王 居發及蔡王金菊等4人公同共有,揆諸前揭說明,本件訴訟 標的價額之核定,應以系爭土地起訴時公同共有權利範圍全 部之價額而定。是訴訟標的價額核定為新臺幣(下同)12,0 07,327元【計算式:系爭土地之公告土地現值55,880元/㎡× 權利範圍面積214.877㎡=12,007,327元,小數點以下四捨五 入】,應徵第一審裁判費117,688元,扣除原告起訴時繳納 之30,799元,尚應補繳86,889元。 ㈡又原告起訴主張系爭土地為王東火與郭政良出資購買並借名 登記於郭政良名下,王東火死亡後,繼承人除原告外,尚有 王武雄、王居發及蔡王金菊,該借名登記關係迄未消滅,借 名登記部分迄未賣出,嗣經郭政良以土地分割之方式,將借 名登記部分即系爭土地移轉登記於被告名下,爰聲明終止依 繼承關係而與被告間續存之借名登記委任關係,並依民法第 179條規定為本件請求,依前開說明,其訴訟標的對不當得 利請求權之全體公同共有人具合一確定之必要,是本件訴訟 屬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原告起訴須得王武雄、王居發及蔡王 金菊之同意或由全體公同共有人為原告,當事人適格始無欠 缺,若王武雄、王居發及蔡王金菊拒絕為原告且無正當理由 或所在不明時,原告尚得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規定聲請 法院裁定命王武雄、王居發及蔡王金菊追加為原告,以補正 當事人適格之欠缺。 三、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 裁定送達7日內補繳並補正上開事項,逾期不繳或補正,即 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民事審查庭 法 官 張琬如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關於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 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命補繳裁判費 之裁定併受抗告法院裁判;其餘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6 日 書記官 謝群育

2024-12-16

CTDV-113-審訴-936-202412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