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非常上訴程序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91-10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45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王唯陽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113年度執更助字第373號),聲明異 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甲○○前經本院就附 表所示之罪,以113年度聲字第916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 13年,並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1010號裁定駁回抗 告確定(下稱原確定裁定)。因受刑人就所犯各罪均坦承犯 行,並與部分被害人達成和解,犯後態度應屬尚佳,且所犯 數罪之犯罪時間密接,原確定裁定所定執行刑顯然過重,不 符罪刑相當原則。又附表編號2所示案件之被害人「劉家榮 」,與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9年度金訴字第544號、第388號 案件之被害人「劉家榮」為同一人,受刑人卻遭重複判刑, 違反一罪不二罰原則,請求給予受刑人自新機會等語。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執行 之指揮違法或執行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是此異議之對象, 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行為,並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裁判 。至於判決、裁定確定後,即生效力,檢察官如係依確定判 決、裁定之內容而指揮執行,自難指其為違法。倘對法院所 為之判決或裁定不服者,則應循上訴或抗告程序尋求救濟。 如該法院之裁判,已經確定,則應另行依再審或非常上訴程 序,加以救濟,非得以聲明異議方式為之;其所為聲明異議 於程序上已難謂適法,法院自應以裁定駁回其異議(最高法 院102年度台抗字第404號裁定、109年度台抗字第1729號裁 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一)受刑人因加重詐欺等案件,經附表所示法院分別判處罪刑 確定,並由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916號裁定就附表所示之 罪,合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經最高法院於民國113 年7月4日以113年度台抗字第1010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 嗣由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3年度執更助字第373 號案件指揮執行等情,此有上開各裁定、執行指揮書電子 檔紀錄(見本院卷第17頁至第24頁、第67頁)、法院前案 紀錄表在卷可稽。足認原確定裁定為法院確定裁判,則檢 察官依該裁定內容指揮執行,自無違法或不當可指。 (二)受刑人雖以前詞提起本件聲明異議,惟聲明異議意旨係指 摘原確定裁定所定執行刑過重,及法院就同一被害人重複 對其判刑等情,顯係對法院所為之判決及裁定有所不服, 則其應另依上訴、再審或非常上訴等程序尋求救濟,非以 聲明異議方式為之。參酌前揭所述,受刑人所為本件聲明 異議於程序上難謂適法,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9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吳秋宏                    法 官 黃雅芬                    法 官 邰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傅國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6月1次、有期徒刑1年5月2次、有期徒刑1年2月2次、有期徒刑1年4月2次、有期徒刑1年3月2次,共9罪 有期徒刑1年1月2次、有期徒刑1年2月1次、有期徒刑1年1次 有期徒刑1年2月,併科新臺幣3,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編號1-5本院111年度聲字第4001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6月 犯罪日期 109年3月23日、25日及30日 交付帳戶為108年7、8月間;詐欺匯款為108年7月24日、108年7月15日、108年8月5日2次 108年12月17日、18、19及20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7396號等14案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3222號等4案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12040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09年度金訴第 161號 109年度金訴字第257號、109年度訴字第1442號 109年度金訴字 第157號 判決日期 110年1月26日 110年2月3日 110年1月28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同上    同上 同上 案號     同上 同上    同上 判決 確定日期 110年2月22日 110年3月17日 110年3月17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士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964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3146號(110執助374) 新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4252號(士檢110執助490) 編號 4 5 6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7月1次、有期徒刑1年3月3次、有期徒刑1年10月1次、有期徒刑1年8月1次、有期徒刑1年2月2次、有期徒刑1年6月2次、有期徒刑1年5月1次,共11罪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4月3次 編號1-5經本院111年度聲字第4001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6月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0月 犯罪日期 109年3月25日、26日、31日及同年4月7日 108年8月16日、19日及20日 109年4月6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09年度少連偵字第219、242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3683號 桃園地檢109年度偵字第24341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中地院 本院 本院 案號 109年度金訴字 第432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3398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4634號 判決日期 109年11月27日 111年3月29日 112年3月2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同上 同上 同上 案號  同上 同上 同上 判決 確定日期 110年3月15日 111年5月5日 112年4月11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臺中地檢110年度執字第8929號(士檢110執助665) 新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5601號(士檢111執助867)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576號 編號 7 8 9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5月7次、有期徒刑1年4月4次(共11罪,本件未定應執行刑) 有期徒刑1年2月3次、有期徒刑1年3月1次(共4罪,本件未定應執行刑) 有期徒刑1年8月3次、有期徒刑1年5月4次、有期徒刑2年6月1次、有期徒刑1年10月4次、有期徒刑1年6月4次、有期徒刑1年7月3次(聲請意旨誤載為「4次」,應予更正)、有期徒刑1年4月3次、有期徒刑1年9月1次、有期徒刑1年3月2次、有期徒刑1年11月、有期徒刑2年、2年2月各1次(共28罪,本件未定應執行刑) 犯罪日期 109年4月8日至同年月9日 108年12月9日至108年12月11日間 108年9月4日至109年10月8日間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苗栗地檢109年度少連偵字第70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11820號等 臺中地檢109年度偵字第16040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案號 110年度金訴字 第938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 766號 111年度金上訴字第252 9、2540號 判決日期 112年3月29日 111年9月27日 112年3月8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同上 同上 最高法院 案號 同上 同上 112年度台上字第2465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年5月9日 112年5月17日 (撤回上訴) 112年6月8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6101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9337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113號 編號 10 (以下空白) (以下空白) 罪名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3次、有期徒刑1年1月2次、有期徒刑7月1次,共6罪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8月 犯罪日期 109年4月6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22585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本院 案號 112年度原上訴字第69號 判決日期 112年7月12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同上 案號 同上 判決 確定日期 112年8月15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0216號

2025-02-19

TPHM-114-聲-145-20250219-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483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人 陳建瑋 上列抗告人因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30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4017號),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建瑋本件聲明異議之內容,係針對臺 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檢)民國113年9月9日新北檢 貞壬113執聲他4115字第1139112710號函文,該函文內容略 以:受刑人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乙事於法無據,礙難准許一 情,已否准其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之意。查受刑人前因違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10年度聲字第217 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8月,該裁定於110年8月3日確 定,檢察官依確定裁定而為指揮執行,自屬合法有據。復查 受刑人於該裁定所被列入定應執行刑之犯行,並無因增加經 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之 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 或有赦免、減刑及更定應執行刑等情形,自難認原裁判定刑 之基礎已經變動,並無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受刑人固主張 原審法院所裁定之應執行刑,有客觀上責罰顯不相當之過苛 情形,然該裁定已審酌聲明異議人所犯次數、情節、整體非 難程度,為相當幅度之恤刑,客觀上難認有何責罰顯不相當 之過苛情形,或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 刑之必要,併予敘明。綜上所述,受刑人執此聲明異議,實 無理由,應予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檢察官指揮執行所據之110年度聲字第2157 號裁定,客觀上有過度不利評價於抗告人即受刑人,造成責 罰不相當之過苛情形,如能透過重新裁量程序,重新考量比 例原則、刑罰邊際效應、受刑人痛苦遞增、受刑人復歸社會 可能性及刑罰經濟等定應執行應遵守之原則後,受刑人有可 能得到更低之執行刑,避免過度評價,亦不會造成更不利之 雙重危險,請將原裁定撤銷,另為適當裁定等語。 三、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而所謂指揮執行為不當,係指就刑之執行或其方 法違背法令,或雖非違法而因處置失當,致受刑人蒙受重大 不利益者而言;檢察官依確定判決、裁定指揮執行,即無執 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至於原確定判決、 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應循再審或 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之餘地,最高法 院110年台抗字第211號、110年台抗字第143號、107年台抗 字第103號裁定意旨亦分別同此見解。又已經裁判定應執行 刑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刑,均 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為限 ,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 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 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所處之刑,如重複定 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自有一 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除因增 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 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 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 ,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 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 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終局性。是以,檢 察官在無上揭例外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 之數罪,重行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不予准許,於 法無違,自難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504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10 年度聲字第217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8月,於110年8 月3日確定,有上開裁定、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 原審卷第21至26頁、本院卷第49頁)。嗣受刑人具狀請求檢 察官就上開裁定附表所示之罪,重新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 ,經新北檢113年9月9日新北檢貞壬113執聲他4115字第1139 112710號函文函覆受刑人否准其所請一節,有該函文在卷可 稽(原審卷第19頁),先予說明。  ㈡受刑人雖以前詞主張本件應重定應執行刑云云,然其所主張 僅上開110年度聲字第2175號一件定應執行刑之裁定,別無 其他確定裁判,受刑人並未說明本案有何「因增加經另案判 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 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 免、減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基礎已經變動」等,應重定 應執行刑之情形,自無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而上開裁定既 已確定,檢察官依確定裁定而為指揮執行,並否准受刑人重 為定刑之聲請,自均屬合法有據。  ㈢抗告意旨主張上開確定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有客觀上責罰 顯不相當之過苛情形云云,實係指摘原確定裁定有所違誤, 而非敘明執行檢察官有何執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方法有 何不當之處,非屬聲明異議所應處理之事項,附此敘明。 五、綜上所述,上開裁定已確定而生實質之確定力,且本件亦無 「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原 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 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基礎已經 變動」之例外情形;抗告意旨又未說明有何「客觀上有責罰 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 應執行刑之必要」之例外情形;是其抗告主張就上開裁定附 表所示全部之罪重新更定執行刑,顯已違反「一事不再理」 原則,自不應准許。是新北檢檢察官以本案函,否准受刑人 重新定執行刑之請求,其執行之指揮並無違法不當,原審據 此駁回受刑人之聲明異議,亦無違誤,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 摘原裁定不當,請求撤銷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遲中慧                    法 官 顧正德                    法 官 黎惠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楊筑鈞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8

TPHM-113-抗-2483-2025021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22號 聲 請 人 即 受刑人 楊聖龍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明異議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詳如附件聲明異議狀所載。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罰執行,由檢察 官依指揮書附具之裁判書為之,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57 條第1項前段、第458條前段定有明文。執行機關對於審判機 關所為之裁判,並無審查內容之權,故裁判是否違法,並非 執行機關所得過問,是聲明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官之執行 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裁判,故所稱「檢察 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 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 指揮執行,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 至於原確定判決、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 不當,應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 議之餘地;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認有不當, 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定裁判不服,卻對該 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或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者,即非適法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抗字第79、1717號、111年度台抗字第 61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經本院以100年度訴字第605號 判決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15年,上訴後經 臺灣高等法院(下稱高等法院)以100年度上訴字第3130號 判決判處如附表所示之駁回上訴與撤銷改判部分所處之有期 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嗣聲明異議人不服再提起上訴 ,因未表明僅就其中一罪上訴,視為全部上訴,惟聲明異議 人所犯如附表編號三、五、六所示之罪,核屬修正前刑事訴 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2款所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 件,且該部分犯罪與其他得上訴第三審之罪,並無裁判上一 罪或實質上一罪之關係,自屬不得上訴第三審,是聲明異議 人就此部分上訴,經高等法院以同案號裁定上訴駁回,至聲 明異議人所犯如附表編號一、二、四、七所示之罪部分,則 經最高法院以101年度台上字第2468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等 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上開判決及裁定均已確 定,具有實質之確定力,非經非常上訴或其他適法程序予以 撤銷或變更,不得再行爭執,檢察官依據本院上開確定裁定 指揮執行,自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  ㈡再者,觀諸本件受刑人聲明異議意旨,核其文意無非係就本 院及高等法院上開判決所定之刑度不符合公平比例原則及罪 刑相當原則而有所爭執,故請求重新定應執行刑云云。惟法 院判決之量刑多寡,並非檢察官執行指揮可得置喙,依前開 說明,受刑人如就原確定判決認有違背法令之事由,應另循 再審或非常上訴之法定程序以為救濟,非聲明異議程序所得 審究。綜上,受刑人所執聲明異議之事由,非具體指摘執行 檢察官有何執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方法有何不當之處, 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84條規定要件不符,非聲明異議程序所 得審究,顯非適法,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許菁樺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翊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附表: 編號 犯罪事實 罪名 上開本院判決有關聲明異議人之主刑部分 上開高等法院判決有關聲明異議人之主刑部分 一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㈠、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㈠ 未經許可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槍枝罪 有期徒刑3年2月 上訴駁回 二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㈡、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㈡ 未經許可持有子彈罪 有期徒刑4月 上訴駁回 三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 結夥攜帶兇器竊盜罪 有期徒刑6月 上訴駁回 四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㈢ 結夥攜帶兇器強盜罪 有期徒刑7年4月 撤銷改判為有期徒刑7年3月 五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 攜帶兇器竊盜罪 有期徒刑6月 上訴駁回 六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 攜帶兇器竊盜罪 有期徒刑6月 上訴駁回 七 上開本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高等法院判決犯罪事實欄一㈣ 攜帶兇器強盜罪 有期徒刑7年4月 上訴駁回

2025-02-17

PCDM-114-聲-522-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638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王學宇 籍設基隆市○○區○○路00號(基隆○○○○○○○○)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臺灣宜 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113年度執沒字第567號)聲明 異議,不服臺灣宜蘭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1日裁定(113 年度聲字第48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 ,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為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所明定。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應指檢察官有積 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故聲明 異議之對象,應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 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非以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科刑裁判 為異議對象。又刑事裁判於確定後即生效力,職司執行之檢 察官必須本於確定裁判內容指揮執行。至確定裁判是否違法 ,僅得另循刑事訴訟法針對確定裁判所設之非常上訴程序尋 求救濟。在此之前,檢察官依據確定裁判內容所為執行之指 揮,即無違法或不當可言(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2351 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抗告人即受刑人王學宇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原 審法院以112年度訴字第315號判處有期徒刑3年6月,未扣案 之行動電話1支(下稱系爭行動電話,含門號0000000000號S IM卡1張)沒收之,於全部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 時,追徵其價額。案經確定後,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下稱 宜蘭地檢署)以民國113年10月9日宜檢智法113執聲他394字 第1139021653號函向抗告人表示「台端未扣案犯罪所得仍待 確認後,始發函追徵」,抗告人遂向原審法院聲明異議,表 示上開函文內所指未扣案系爭行動電話(含SIM卡1張)與本 院109年度上訴字第1175號判決宣告沒收之行動電話及門號 相同,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然宜蘭地檢署就系爭行動電話 及門號已函示「未扣案手機0000000000號及SIM卡費用,本 署前與被告遠距訊問時,其稱該行動電話已經警察查扣,顯 與判決內容不符,本署無法追徵其價額等語」,且檢察官就 上開案件僅詢問抗告人有關有期徒刑合併定應執行刑及手機 廠牌、購買價格、是否同意追徵等節表示意見,抗告人於原 審訊問時亦稱是地檢署僅在遠距訊問中提及追徵一事,並未 為發文或核發指揮書,亦有原審法院調閱宜蘭地檢署113年 度執沒字第567號、113年度執聲他字第394號執行卷宗核閱 無誤,並有抗告人原審訊問筆錄可憑,難認檢察官就系爭行 動電話及SIM卡已為執行指揮。是原裁定以系爭行動電話及S IM卡尚未經檢察官指揮執行,抗告人自無不得於未執行前, 以此為由對檢察官執行指揮聲明異議,其所為之聲明異議為 無理由,而予駁回,核無違誤。 三、抗告理由略以:宜蘭地檢署113年10月9日宜檢智法113執沒5 67字第1139021651號函主旨載明:「請惠將受刑人王學宇… (至於未扣案行動電話0000000000號及SIM卡費用「另計」 )匯入本署,以執行其追繳款」,顯已發函追徵系爭行動電 話及SIM卡費用,原裁定認檢察官尚未執行,尚有誤會,法 院既已查明系爭行動電話及門號SIM卡已由本院109年度上訴 字第1175號判決諭知原物沒收,兩案應沒收之物為同一物品 【參原裁定第3頁理由(三)】,法院即應依法另案扣押或囑 託扣押,避免系爭行動電話及SIM卡費用計入犯罪所得追徵 款,而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爰請求撤銷原裁定,另為適法 裁定云云。 四、經查,細繹宜蘭地檢署113年10月9日宜檢智法113執沒567字 第1139021651號函之主旨「請惠將受刑人王學宇(男、民國 79年12月22日、身分證號碼:Z000000000)之保管金及勞作 金新臺幣3,400元(至於未扣案行動電話0000000000號及SIM 卡費用另計)匯入本署,以執行其追繳款」(見原審卷第11 1頁),係針對原審法院112年度訴字第315號判決主文中未 扣案犯罪所得新臺幣3,400元所為之追徵(見原審卷第7頁) ,並不含系爭行動電話及SIM卡之追徵,雖同時載明「未扣 案行動電話0000000000號及SIM卡費用另計」字樣,亦僅在 表示此次追徵款並不含行動電話及其門號之費用。再參照宜 蘭地檢署113年10月9日宜檢智法113執聲他394字第11390216 53號函,已說明因抗告人於遠距訊問時稱系爭行動電話已為 警查扣,與判決內容顯然不符,宜蘭地檢署因而「無法追徵 其價額」,亦有上開函文附卷可考(見原審卷第91頁)。由 此可見,宜蘭地檢署對於原審法院112年度訴字第315號判決 主文諭知沒收部分,僅進行犯罪所得追徵價額之執行,並未 執行追徵供犯罪所用之系爭行動電話及SIM卡價額,而此亦 據原裁定闡釋甚詳,然抗告人仍持己見,指摘檢方重覆執行 沒收,並無可採。 五、從而,檢察官對系爭行動電話及SIM卡未有執行指揮,自無 執行指揮違法或不當可言。抗告理由所指係置原裁定已明白 論敘之事項於不顧,重執其主觀意見而為指摘,難憑以認定 原裁定為違法或不當。綜上,抗告人執前詞提起抗告,為無 理由,應予駁回。   六、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作成本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十八庭 審判長法 官 侯廷昌                    法 官 陳柏宇                    法 官 陳海寧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徐仁豐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2025-02-17

TPHM-113-抗-2638-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30號 聲 請 人 即受 刑 人 張強龍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桃園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4年1月17 日桃檢秀丙106年度執更1531字第1139170007號函),聲明異議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張強龍(下稱受刑 人)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經本院以106年度聲字第1030號 裁定(下稱本案裁定)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8年6月確定, 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附表編號1所示最早判決確定 日期(即民國112年9月5日)是於附表編號2、3所示之罪犯 罪日期之後,都在應以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為最重宣告刑 即有期徒刑12年為基準,加上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即有期 徒刑13年後,再酌定較低之刑期,以符合恤刑政策,況如附 表編號2所示之罪業經和解在案,足認其有悛悔實據,本案 裁定所定刑期重達28年6月,已達生命難以承受之程度,顯 已有過度不利評價而對受刑人過苛之情,爰依法聲明異議, 請予受刑人最有利之裁定云云。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484條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 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 ,換言之,聲明異議之對象,係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限, 若對於檢察官據以執行之判決或裁定不服者,應依上訴或抗 告程序救濟;又裁判已經確定者,如該確定裁判有認定事實 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則應另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處理 ,尚無對其聲明異議之餘地。是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 行之指揮認有不當,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 定裁判不服,卻對該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者,即非適法(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293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按刑法 第50條第1項本文明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案 件,應依同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所稱併合處罰,係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倘被告一 再犯罪,經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謂裁判確定 ,乃指「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 定之日作為定刑基準日,在該定刑基準日之前所犯各罪,應 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定 刑基準日之後所犯者,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應執行刑之 餘地,倘其另符合數罪併罰者,得以其餘數罪中最早裁判確 定者為次一定刑基準日,再依前述法則處理,固不待言。且 數個定應執行刑或無法定應執行刑之餘罪,應分別或接續執 行,不受刑法第51條第5款但書關於有期徒刑不得逾30年之 限制。數罪併罰定應執行之刑,既有上揭基準可循,自不可 任擇其中數罪所處之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倘已經裁判定 應執行刑之各罪,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刑 ,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 者為限,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 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 ,即生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所處之刑,如 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 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 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 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 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 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 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 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終局性及安 定性。是以,檢察官在無上揭例外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 原確定裁判所示之數罪,重行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 ,不予准許,於法無違,自難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 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928號裁定意 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犯共同殺人、共同強盜而擄人勒贖、幫助殺人等 數罪,經本院以本案裁定諭知應執行有期徒刑28年6月確定 ,後經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06年執更字第1531號 指揮執行,受刑人現於法務部○○○○○○○執行中等情,有前開 裁定、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件在卷可稽。  ㈡然觀諸受刑人聲明異議意旨,其雖以系爭執行指揮函為對象 ,惟究其實際文義,實係指摘本案裁定就其所犯數罪定應執 行刑過,重惟法院裁定應執行刑之量刑多寡,並非檢察官執 行指揮可得置喙,依前開說明,受刑人如就原確定裁定認有 量刑過重或其他違背法令之虞,應另循其他法定程序以為救 濟,非屬得聲明異議之事由。準此,受刑人聲明異議所指並 非具體指摘本件執行檢察官有何執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 方法有何不當之處,自非聲明異議程序所得審究。況本案裁 定確定後,應執行之數罪中並無存有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 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更定其刑等致原定執行刑 之基礎已經變動之情形,故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核無不合 。  ㈢綜上,受刑人仍執前揭情詞聲明異議,指摘檢察官所為之指 揮執行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潘翠雪                    法 官 商啟泰                    法 官 許文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蘇柏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共同殺人 共同強盜而擄人勒贖 幫助殺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2年 有期徒刑13年 有期徒刑5年6月 犯罪日期 99.10.07 102.03.21~102.03.25 102.03.21~102.03.25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99年度偵字第23362、25085、25967、26107、27966號,追加起訴100年度偵緝字第1836號 桃園地檢102年度偵字第9955、10583、11701、13748、15479、16617號 桃園地檢102年度偵字第9955、10583、11701、13748、15479、16617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02年度上更一字第47號 103年度矚上重訴字第42號 104年度矚上重更(一)字第2號 判決 日期 102.06.11 104.02.11 105.11.24 確定判決 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號 102年度台上字第3610號 104年度台上字第2601號 106年度台上字第345號 判決確定日期 102.09.05 104.08.27 106.02.15 是否得易科罰金 否 否 否 備註 臺北地檢102年度執字第5770號 桃園地檢104年度執字第12919號 桃園地檢106年度執字第3146號 編號1至3業經本院以106年度聲字第1030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8年6月確定。

2025-02-14

TPHM-114-聲-330-20250214-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4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人 彭大華 上列抗告人因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雲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4年1月5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007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本件抗告意旨如附件。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執行之指揮 違法或執行之方法不當等情形而言。換言之,聲明異議之客 體(即對象),係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限,若對於法院之 判決或裁定不服者,應依上訴或抗告程序救濟;又裁判已經 確定者,如該確定裁判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當, 則應另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處理,尚無對其聲明異議或聲 請重新定其應執行刑之餘地。是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 行之指揮認有不當,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 定裁判不服,卻對該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或聲請重新定應 執行刑者,即非適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614號裁定 意旨參照)。 三、經查,抗告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分別經法院 判處罪刑確定,前經臺灣雲林地方法院以108年度聲字第101 3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5年,抗告後,復經本院以108年 度抗字第531號裁定抗告駁回而確定,並由雲林地檢署檢察 官囑託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下稱嘉義地檢署)檢察官依上 開確定裁定,核發109年執更助四字第32號執行指揮書指揮 執行等情,有上開刑事裁定、執行指揮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 可稽。經核檢察官係依本案裁定而為指揮執行,並無違法或 不當。而觀諸抗告人之抗告意旨稱「檢察官執行指揮之裁量 ,尤應本於客觀義務,在罪責原則之前提下,綜合考量刑執 行之目的,犯罪人再社會化與復歸社會之利益相關情形,擇 定正確之執行方式」,其用詞雖稱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實則 在指摘本案裁定就其所犯之數罪於定應執行刑時,未考量其 抗告意旨所述之原因,而認本案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為有期 徒刑25年,顯屬過重。惟本案裁定之科刑係法院之職權,並 非執行檢察官之職權,又依首揭說明,抗告人須以檢察官執 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始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則 聲明異議之對象乃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 指揮執行之科刑裁判。茲抗告人並未指出檢察官有何積極執 行指揮之違法或其執行方法有何不當之處,其僅就原確定之 本案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循聲明異議程序再事爭執,核與 刑事訴訟法第484條規定須對檢察官刑之執行或執行方法有 指揮違法或不當情形不符。又本案裁定既已確定,須該裁定 或應執行之數罪中有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 或有赦免、減刑、更定其刑等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 之情形,檢察官始得據以聲請更裁。茲檢察官據原確定之本 案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指揮執行,本依法院確定之裁定執行 ,於法無違,法院並無重行審酌及更為裁判之餘地。 四、綜上所述,原裁定據此駁回抗告人之聲明異議,並無不當。 抗告意旨仍執前詞,請求撤銷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錦佳                    法 官 蕭于哲                    法 官 吳勇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本裁定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王杏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4

TNHM-114-抗-64-20250214-1

臺灣高等法院

沒入保證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83號 抗 告 人 即 具保 人 張昇如 被 告 李岳宸 上列抗告人即具保人因沒入保證金案件,不服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113年度聲字第1250號,中華民國113年12月13日所為之裁定,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被告李岳宸(下稱被告)因犯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案件,前經抗告人即具保人張昇如(下稱抗告人)於 民國112年6月16日繳納保證金新臺幣(下同)3萬元後,予 以釋放,惟被告於該案判決確定後,經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 檢察官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不到案執行,復經依法拘提無 著,而抗告人經通知復未督促或帶同被告到案接受執行等情 ,有國庫存款收款書、送達證書影本、拘票暨報告書、被告 及具保人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被告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 錄表附卷可稽,則被告顯已逃匿,揆諸前揭說明,自應將抗 告人原繳納上開保證金及實收利息予以沒入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被告已於113年12月26日入監,抗告人原具 保責任已然免除,請求同意抗告人得領回保證金等語。 三、按抗告期間,除有特別規定外,為10日,自送達裁定後起算 ,刑事訴訟法第406條前段定有明文。次按,送達於應受送 達人之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亦 無受領文書之同居人或受僱人時,得將文書寄存送達地之自 治或警察機關,並作送達通知書兩份,黏貼於應受送達人住 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門首,以為送達;並自寄存之日起, 經10日發生效力,民事訴訟法第138條第1、2項規定甚明, 此項規定,依刑事訴訟法第62條規定,於刑事訴訟程序準用 之。又裁判已經確定者,如該確定裁判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 背法令之不當,則應另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處理;次按裁 定以當庭所為者為限,應宣示之。應宣示之裁定,於宣示之 翌日公告之,並通知當事人。裁判製作裁判書者,除有特別 規定外,應以正本送達於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及其他受 裁判之人。本法稱當事人者,謂檢察官、自訴人及被告。刑 事訴訟法第224條第2項、第225條第3項、第227條第1項、第 3條分別定有明文。又裁定一經宣示或送達,對外即發生效 力,對內亦生羈束力。非當庭所為之裁定,無須宣示,應以 其正本最先送達於當事人、代理人、辯護人及其他受裁定人 之時,對外發生效力。又具保之被告逃匿者,應命具保人繳 納指定之保證金額,並沒入之。不繳納者,強制執行。保證 金已繳納者,沒入之,刑事訴訟法第118條第1項定有明文。 是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應以被告在逃匿中為其要件。 而被告是否在逃匿中,則以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之裁定 對外生效時(未必係裁定送達被告時)之情況為斷。倘逃匿 之被告於法院沒入具保人繳納之保證金之裁定對外生效後, 始經緝獲或自行到案,應認被告係在逃匿中,縱該裁定尚未 合法送達被告,亦不影響該項認定(最高法院107年度台非 字第37號裁定參照)。 四、經查: (一)本件原審裁定書正本經原審法院向抗告人之住居所地即臺北 市○○區○○路000巷00弄00號4樓送達,因未會晤本人,亦無受 領文書之同居人或受僱人,而於113年12月27日將該裁定寄 存於臺北市政府警察局南港分局玉成派出所等情,有原審送 達證書在卷可憑(原審卷第31頁)。又上開住居所地址係經 抗告人於刑事陳報狀所陳明,顯見上開臺北市○○區○○路000 巷00弄00號4樓確為抗告人之住居所址;則自寄存送達之日 (即113年12月27日)起算,經10日,於000年0月0日生送達 之效力,本件抗告期間應自送達生效之翌日起算10日,加計 在途期間4日,抗告人抗告期間應至114年1月20日屆滿(非 假日),惟抗告人遲至114年2月24日始提起抗告,此有蓋有 原審法院收狀章戳之刑事陳報狀在卷可稽(本院卷第9頁) 。從而,本件抗告已逾抗告期間,被告之抗告權已經喪失, 且無從補正,從而,本件抗告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 (二)至抗告人所指被告業已入監服刑乙節,惟被告前因違反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判處罪刑確定後,執行檢察官通知受 刑人就上開案件,應於113年11月6日到案執行(並通知具保 人),上開執行傳票經合法送達後,被告未遵期到案執行, 抗告人亦未偕同被告到庭,檢察官乃依法拘提被告,經員警 持拘票前往被告前揭與抗告人同址之住居所地執行拘提,然 均拘提無著,且被告迄原審法院113年12月13日裁定時尚未 在監在押等情,有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送達證書、臺灣士林 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拘票、報告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可按(臺 灣基隆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聲沒字第38號執行卷第4至6頁 背面,本院卷第22頁),則被告在原審法院於113年12月13 日以113年度聲字第1250號裁定作成並對外生效後,始於113 年12月26日入監服刑,要無礙被告前揭逃匿未到事實之成立 ,抗告人以被告嗣後已經入監服刑為由,請求發還保證金, 自屬無據,附此說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邱瓊瑩                    法 官 劉兆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謝崴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2025-02-13

TPHM-114-抗-383-20250213-1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3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楊介元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花蓮 地方檢察署中華民國114年1月14日花檢景丙114執聲他20字第114 9000950號函,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附表編號1至26所示之罪,均合於數罪 併罰定執行刑之要件,然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下稱花蓮 高分院)卻先以103年度聲字第191號裁定就編號1至14所示 之罪定執行刑,致其後本院104年度訴字第83、120判決就編 號15至18、20至26定執行刑,形成二確定裁判而無法重新定 執行刑,而遭受雙重危險;又本院105年度聲字第278號裁定 編號1之輕罪為有期徒刑4月,導致其他重罪無法重新定執行 刑;其原可合併定執行刑之數重刑,無法合併定執行刑,造 成累計應執行之刑,超出法定最高上限,且罰金刑不得併合 處法定應執行刑度之結果,違背憲法罪刑法定原則及罪刑相 當原則,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下稱花蓮地檢署)檢察官 卻否准其請求,認檢察官之執行指揮不當,爰聲明異議等語 。 二、按已經裁判定應執行刑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 重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 罪範圍全部相同為限,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 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 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 所處之刑,如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 處罰之危險,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 之實體裁判,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 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 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 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 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 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 之終局性。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除上開例外情形外 ,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 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 受雙重處罰之危險,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不得就已 確定裁判並定應執行刑之數罪,就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 執行之刑,此為最高法院之統一見解。是以,在無上揭例外 之情形下,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數罪,請求檢察官重行 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檢察官不予准許,於法無違,自難 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最高法院11 3年度台抗字第1504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受刑人或其法 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 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為刑事訴訟法第484條所明定。所謂 「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應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 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情形而言。故聲明異議之對象, 應係指檢察官有積極執行指揮之違法及其執行方法有不當等 情形,而非以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科刑裁判為異議對象。 又刑事裁判於確定後即生效力,職司執行之檢察官必須本於 確定裁判內容指揮執行,至於確定裁判是否違法,僅得另循 刑事訴訟法針對確定裁判所設之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在 此之前,檢察官依據確定裁判內容所為執行之指揮,即無不 當可言。是倘受刑人並非針對檢察官執行之指揮認有不當, 而係對檢察官執行指揮所依憑之刑事確定裁判不服,卻對該 刑事確定裁判聲明異議或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者,即非適法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614號、112年度台抗字第431號 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異議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先後經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附表編號1至14所示之罪 ,經花蓮高分院於103年11月10日以103年度聲字第191號裁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8年2月,異議人不服,提起抗告,經最 高法院於103年12月3日駁回抗告確定;附表編號15至18、20 至26所示之罪,經本院於104年12月30日以104年度訴字第83 、120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10年,該判決於105年1月21日 確定;嗣經本院於105年5月16日以105年度聲字第278號裁定 就附表編號1至26所示之罪,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8年,該裁 定於105年5月30日確定,有各該刑事裁判、法院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稽。嗣異議人請求花蓮地檢署檢察官向本院聲請重新 定應執行刑,經花蓮地檢署檢察官以114年1月14日花檢景丙 114執聲他20字第1149000950號函否准,亦經本院調卷查明 無訛。  ㈡上開各該定執行刑之裁判,乃依異議人所犯各罪罪名、犯罪 時間、罪質、所犯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節,依比例 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不利 益變更禁止原則加以衡量,定其應執行刑,尚難認有何客觀 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或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 而有另定其應執行刑之必要。且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並無 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 ,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情況,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 必要。前揭各該定執行刑之裁判,既均經確定而生實質確定 力,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不得重複定應執行刑。異議人自 不得事後依其個人主觀意願,將上述已確定數罪之一部任意 加以拆解割裂、搭配組合或就其全部請求檢察官重新向法院 聲請定執行刑。  ㈢異議人異議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均符合定執行刑要件,何以 花蓮高分院103年度聲字第191號裁定僅就編號1至14予以定 執行刑云云,惟查,該裁定之時間係103年11月10日,斯時 ,編號15至26所示之罪之判決尚未確定,是103年11月10日 裁定時,檢察官顯無從就編號15至26所示之罪向法院聲請定 執行刑,法院亦無從就該部分之罪定執行刑,異議意旨所謂 雙重處罰危險等情,洵屬誤解,要無可採。又前揭各該定執 行刑之裁判,所定之執行刑,經核並無違反不利益變更禁止 原則,亦無逾法律所規定上限之外部界線及各該原理原則所 蘊含之內部界線,異議意旨所謂超出法定最高上限,要屬無 據。再上開各該定執行刑之裁判,檢察官之聲請均合於法定 要件,各該裁判業已詳述其理由,其理由均屬於法有據。至 異議人所指本院105年度聲字第278號裁定編號1之輕罪為有 期徒刑4月,導致其他重罪無法重新定執行刑;其原可合併 定執行刑之數重刑,無法合併定執行刑,造成累計應執行之 刑,超出法定最高上限,且罰金刑不得併合處法定應執行刑 度之結果,違背憲法罪刑法定原則及罪刑相當原則云云等其 他異議內容,經核俱屬對於定執行刑之要件有所誤解,均非 可採。  ㈣綜上,檢察官否准異議人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之請求,其執 行之指揮並無違法或不當,本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 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邱正裕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不服,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抄 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書記官 鄧凱元

2025-02-13

HLDM-114-聲-63-202502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71號 抗 告 人 久鈺營造有限公司 兼 代 表人 邱秀鳳 抗 告 人 林宏標 張秋田 共 同 代 理 人 楊佳勲律師 上列抗告人等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11月15日駁回聲請再審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 12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 得聲請再審;而此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 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 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如聲請再審所持原因,僅係對原判決認定事實採證職權行 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判斷採相異評價,自 不屬新證據,應認不符前述得聲請再審之事由。且再審聲請 人提出之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結果 ,倘無法使法院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產生合理懷疑 ,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即不能據以聲請再審。   又刑事訴訟之再審制度,係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 救濟程序,故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者,必其聲請合於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至第6款或第421條所定之情形 ,始得為之。此與非常上訴程序旨在糾正確定裁判之審判違 背法令者,並不相同。如對於確定裁判認有違背法令之情形 者,應依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   依民國104年12月30日修正公布、105年7月1日施行之刑法規 定,沒收雖已非從刑,而係獨立於刑罰及保安處分以外之法 律效果;然105年6月22日修正公布、同年7月1日施行之刑事 訴訟法第455條之28僅規定「參與沒收程序之審判、上訴及 抗告,除本編有特別規定外,準用第二編第一章第三節(審 判)、第三編(上訴)及第四編(抗告)之規定」,至同法 第五編(再審)之規定,並不在參與沒收程序得準用之範圍 ,因此參與人不得就確定判決中關於沒收部分聲請再審。 二、本件原裁定略以:㈠抗告人邱秀鳳、林宏標及張秋田(下合稱 抗告人邱秀鳳等3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109年度上訴字第2785號判決論處罪刑確定(下稱 原確定判決。經本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673號判決,以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規定,聲請再審。其聲請再審意旨略以:⑴抗告人邱 秀鳳等3人所屬久鈺營造有限公司所承攬經濟部水利署第三 河川局、第四河川局合計6工程,即「大甲溪校栗埔護岸防 災減災工程」(下稱大甲溪校栗埔工程)、「大安溪白布帆 等工程」(下稱白布帆工程)、「大安溪水尾堤防復建工程 」(下稱水尾堤防工程)、「濁水溪富州堤防固床保護工防 災減災工程」、「濁水溪竹山護岸防災減災工程」、「大甲 溪東勢堤防工程,大甲溪東勢堤防(九工區)防災減災工程」 。上開工程設計內容,並無關於所使用混凝土載重之結構計 算書等標示,與內政部頒布之「結構混凝土設計規範」不符 ,亦無須適用「經濟部水利署施工規範第03310章結構用混 凝土」規定,因此本件工程僅需使用「非結構性混凝土」即 「一般混凝土」。又依經濟部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附 表編號14號規定(電弧爐煉鋼爐碴(石)再利用用途:非結 構性混凝土粒料原料),本件工程所使用混凝土摻爐碴部分 ,係符合上開法規,依刑法第21條第1項規定不罰。原確定 判決認定本件工程應使用「結構用混凝土」不得摻爐碴一節 ,其適用法規錯誤。⑵「白布帆工程」部分,檢察官係以抗 告人邱秀鳳等3人於混凝土配比飛灰過量為由,提起公訴。 原確定判決逕以混凝土摻入爐碴為由,判處加重詐欺罪刑, 有「已受請求之事項未予以判決」、「未受請求之事項予以 判決」之違背法令。⑶關於大甲溪校栗埔工程:原確定判決 認定此工程使用之457塊混凝土消波塊摻有爐碴,此部分工 程款為新臺幣(下同)892萬3,839元諭知沒收。惟依最高法 院112年度台上字第925號民事判決所載,大甲溪校栗埔工程 457塊混凝土消波塊,其中78塊混凝土塊經鑑定檢測結果應 無添加煉鋼爐碴等情。可見原確定判決此部分所認定犯罪事 實與沒收數額均非正確,顯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 之確實性。⑷原確定判決依據卷附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 函,認定白布帆工程部分之犯罪所得為441萬2,065元;水尾 堤防工程之犯罪所得為3,375萬4,544元,並均宣告沒收。惟 依久鈺營造有限公司第壹期、第貳期、第陸期工程請款單暨 工程估驗詳細表所載,與原確定判決所認預計採購混凝土詳 細價目表中「結構用混凝土,強度140kgf/cm2」、「結構用 混凝土,強度210kgf/cm2」、「格框式護坦」等所示,相互 勾稽,關於白布帆工程摻用爐碴混凝土部分,所請領之工程 款僅為239萬7,000元,至於其他部分,依照施工計畫與進度 ,均未開始施作,估驗計價之工程款為零。水尾堤防工程有 關摻用爐碴混凝土部分,請領之工程款為2,017萬7,106元。 可見原確定判決此部分所認定犯罪事實與沒收數額,均非正 確,顯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之確實性。惟查: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因發見確實之新證據,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始得聲請再審;條文既曰輕於原判決所 認「罪名」,自與輕於原判決所宣告之「罪刑」有別,所謂 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係指與原判決所認罪名比較,其法定 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言。至於宣告刑之輕重,乃量刑問題, 不在本款所謂罪名之內。本件抗告人邱秀鳳等3人以民事案 件認定之侵害法益範圍(或是損害範圍),與原確定判決所 認定不同;大甲溪校栗埔工程中有78塊混凝土消波塊添加爐 碴,與原確定判決認定大甲溪校栗埔工程有使用爐碴數量為 457塊混凝土消波塊不符;白布帆工程及水尾堤防工程關於 摻有爐碴混凝土之工程款,原確定判決認定之金額有誤各節 ,縱予採信,亦僅係侵害法益範圍(或是損害範圍)不同, 無礙於抗告人邱秀鳳等3人加重詐欺罪名之成立,係刑法第5 7條各款所列量刑審酌事項,尚非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 第6款所指「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範圍,而與該款所規 定得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符,並非適法之再審理由。至於聲請 再審所指,原確定判決有適用法規不當之違背法令、未受請 求事項予以裁判、已受請求事項未予裁判之違法各節,係非 常上訴或補充判決問題,均非適法之聲請再審事由。綜上, 抗告人邱秀鳳等3人聲請再審,為無理由,應予駁回。㈡抗告 人即參與人久鈺營造有限公司就原確定判決關於第三人參與 沒收部分,聲請再審,依上開說明,於法不合,應予駁回等 語。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三、本件抗告意旨,僅執與聲請再審相同之說詞,置原裁定所為 之論敘說明於不顧,而未具體指摘原裁定有何違法、不當之 情事。綜上,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周政達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2025-02-13

TPSM-114-台抗-171-20250213-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毀棄損壞等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45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林子耘 上列聲請人因毀損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267號,中華 民國113年11月5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臺灣屏東地方法院112年度 易字第571號,起訴案號: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7 22號、第4263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暨刑事陳報狀意旨略以: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提出新證據聲請再審,告訴人許厤淣住家監視器( 下稱本案監視器)於民國112年1月19日遭人噴漆,並未導致 毀損結果,理由如下:  ㈠本件有新證據:  ⒈財政部南區國稅局屏東分局(下稱國稅局)113年8月28日南 區國稅屏東銷售字第1130305538號函;可證明112年1月19日 、20日鈺盛科技資訊社(下稱鈺盛科技)與告訴人間並無交 易事實,本案監視器並無更換之事實。  ⒉聲請人之診斷證明書:經MRI拍攝腿斷,於114年1月手術,為 殘障人士,可走路、不可跑步。  ⒊112年7月18日證人許天屏的攝影機遭潑漆照片。  ⒋屏東分局偵查隊照片紀錄表編號1至4照片(第329至330頁) :112年1月20日早上6時46分,本案監視器已被證人許天屏 用抹布擦拭乾淨。  ㈡112年1月20日及112年8月5日現場所拍攝之監視器外觀照片, 可見監視器上仍留有紅色噴漆,足見告訴人實際上未更換監 視器;又告訴人之監視器於112年2月25日曾拍攝聲請人另涉 公然侮辱部分,足見其功能正常,並未達到毀棄損壞而有致 令不堪用之程度,證人楊博盛稱於1月22日更換監視器之證 述不實,此部分原確定判決漏未審酌;另告訴人並非監視器 所有人,本案未經合法告訴等語。 二、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 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 得聲請再審;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 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 之事實、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定有 明文。準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有未判斷 資料性之「新規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查審酌, 不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前或之後 ,就其實質之證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決人提出 之事實或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論,無論 最終在原確定判決中本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 抑或捨棄不採卻未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及調查斟 酌之情形。通過新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顯著性 」,此重在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證據,不 論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對原確定 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 為有利受判決人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是否足使 再審法院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開啟再審 程式,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並非聲 請人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再審之理 由僅係對原確定判決之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 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 證據持相異評價,縱法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 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此外 ,刑事訴訟之再審制度,係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 救濟程序,故為受判決人利益聲請再審者,必其聲請合於刑 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至第6款或第421條所定之情形 ,始得為之。此與非常上訴程序旨在糾正確定裁判之審判違 背法令者,並不相同。如對於確定裁判認有違背法令之情形 者,應依非常上訴程序尋求救濟。 三、經查:  ㈠聲請人經本院以113年度上易字第267號判決,認其犯刑法第3 54條毀損罪而經判處罪刑確定(下稱原判決),並就聲請人 於案發時行動自如而無明顯肢體障礙,本案監視器確因被告 噴漆後喪失正常效能且難以修復,已達不堪使用之程度等聲 請人犯罪及證據,詳述所憑之依據及得心證之理由,有本院 前開判決書、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憑。  ㈡聲請人提出上開各該新證據,亦無從動搖原判決所認定之事 實,分述如下:  ⒈聲請人提出之國稅局函文部分,係源於聲請人曾於113年4月3 日對鈺盛科技提出檢舉書及同年5月15日、8月8日補提示資 料,國稅局因而函請聲請人提供112年1月19日及8月12日之 交易事證以憑辦理等情,有聲請人提出之國稅局函文可憑( 見本院卷第33至34頁);嗣本院再依職權函詢上開檢舉之查 證情形,經國稅局函覆略以:鈺盛科技於112年1月2日開立 之估價單交易成立,惟漏開發票部分經補稅後而免罰;112 年1月19日之估價單,因買受人欲更換更好商品而不成立, 重開112年1月20日之估價單代替,於112年8月12日收款後, 已開立發票及如期申報(即無逃漏稅情事)等節,亦有國稅 局113年12月26日南區國稅屏東銷售字第1131307742號函文 在卷足稽(見本院卷第131至132頁),堪認鈺盛科技於112 年1月19日開立之估價單,業以次(20)日之估價單代替, 嗣並完成交易,而無從認定聲請人所指鈺盛科技與告訴人間 並無112年1月19日、20日交易之情事,自無法推翻證人楊博 盛證述本案監視器於112年1月22日更換之事實,堪可認定。  ⒉至聲請人提出之113年12月20日診斷證明書,係載明聲請人於 113年11月9日,因左膝挫傷合併韌帶斷裂半月板損傷前往就 醫之事,顯與本案於112年1月19日所發生之時間點無關;而 112年7月18日攝影機遭潑漆之照片,既無從覈實,且原判決 已依聲請人提出之112年8月5日照片,就其所辯本案監視器 係許天屏於112年8月5日至同年月12日間才請鈺盛科技第一 次更換等語,綜合卷內相關事證,敘明因聲請人毀損本案監 視器之事證已明,而告訴人事後有無或何時更換鏡頭等節, 實與本案事實無關等語之理由(見原判決第7至8頁之㈡所示 ),是聲請人另提出不同日期的新照片欲證明同一事實,顯 與業經原判決調查斟酌之證據具同一性,乃就原判決所認定 之事實,徒憑己意再事爭執,難認係符合得聲請再審未判斷 資料性之「新規性」要件;另屏東分局偵查隊照片紀錄表編 號1至4之監視器照片,原已存於原判決所依據之卷證內,其 中編號1、2為112年1月6日所拍攝,編號3、4則均於112年1 月20日所拍攝,員警比對兩日照片差異,敘明112年1月20日 之本案監視器鏡頭明顯有紅色噴漆殘留痕跡,據以製作職務 報告,亦有該份職務報告、刑案照片黏貼紀錄表在卷可憑( 見偵一卷第317至318、329至330頁即本院卷第139至142頁所 示),得見確有於112年1月20日攝得本案監視器遭噴漆之照 片,且縱有擦拭,並無經擦拭乾淨之情,聲請意旨此部分主 張,實無礙告訴人於同月22日有更換本案監視器之事實;至 告訴人住家之監視器於112年2月25日另攝得聲請人疑為公然 侮辱罪嫌(此部分經原判決無罪確定),其錄影功能正常乙 節,縱然屬實,然本案監視器既於112年1月22日已更換新品 ,其功能正常,亦屬合理。則聲請人主張此等之新事證,均 無從動搖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  ㈢綜上,聲請再審意旨所指上開事證,無論係單獨或結合先前 已經存在卷內之各項證據資料,予以綜合判斷,均未能因此 產生合理之懷疑,而有足以推翻原確定判決所認事實之蓋然 性,難認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之確定性 、顯著性或明確性要件。至聲請人主張本案未經合法告訴乙 節,亦經原判決理由欄於程序事項之㈠中詳為敘明,況此部 分之指摘,涉及原判決是否違背法令,依前揭二之說明,亦 非屬得提起再審之範圍。從而,本件再審之聲請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依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李淑惠                    法 官 邱明弘                    法 官 呂明燕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2  日                    書記官 戴育婷

2025-02-12

KSHM-113-聲再-145-2025021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