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李錦樑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1-12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629號 上 訴 人 楊郁驊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9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78號,起訴案號: 臺灣宜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15、912、2477、2642號、 112年度偵緝字第60、61、62、63、64、65、66、67、68、69、7 0、71、72、73、74、7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之 職權,認定上訴人楊郁驊有如其犯罪事實欄(包含其附表編 號1至24)所載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改判 仍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幫助犯一般洗錢( 下稱幫助洗錢)罪刑(想像競合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 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已詳述調查、取捨證據之結 果,以及認定犯罪事實之得心證理由。並就上訴人於原審審 理時所辯各節,如何不可採信,於理由中詳為論駁。其所為 論斷說明,俱有卷內證據資料可資覆按,自形式上觀察,原 判決並無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因朋友「雞排姐」即黃芸英告知不會 有事,才前往國泰世華商業銀行申辦網路銀行帳戶,並將帳 戶資料交給隨同黃芸英前來之人。其係被利用,不知該帳戶 會被用來洗錢。原判決逕認上訴人有幫助洗錢犯行,採證認 事違反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四、惟查:   證據的取捨、證據證明力的判斷及事實的認定,都屬事實審 法院的裁量、判斷職權;此項裁量、判斷,倘不違反客觀存 在的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即無違法可指。 原判決主要依憑上訴人不利於己部分之陳述、卷附帳戶交易 明細資料、附表「證據」欄所示之證據資料,經相互勾稽、 印證,而認定上訴人有前揭幫助洗錢犯罪事實。並對上訴人 所持否認幫助洗錢等辯解,指駁、說明:金融帳戶具強烈屬 人性格,而申設帳戶並無特殊限制、手續簡便,並無價購、 租用或借用他人帳戶使用之必要。且金融帳戶事關個人財產 權益,具高度專有性,非本人或與本人甚為親密者,實難認 有何得以自由流通使用之理。以上訴人為具相當社會經驗之 成年人,知悉提供金融帳戶資料,具有相當風險。況上訴人 對於僅須提供金融帳戶供他人使用,即可獲取新臺幣30,000 元,毋庸付出任何勞力或智力,可以合理推知對方願以高價 蒐集他人金融帳戶使用,背後不乏有為隱藏資金流向、掩飾 自己真正身分,避免因涉及財產犯罪遭追訴之目的。上訴人 對此有所認識,卻輕率交付金融帳戶資料,並容任對方使用 ,有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等旨。原判決所為論斷說明,尚 與經驗、論理法則無違,且此項事實之認定,係原審採證認 事職權行使之事項,既無違證據法則,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上訴意旨係就原判決已詳細說明之事項,徒憑己意,再為 單純犯罪事實有無之爭執,並未依據卷內證據資料,具體指 摘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情形,自非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 。 五、本件上訴意旨,係對於事實審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徒 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為違法,核與法律規定得為上訴第三 審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關於幫助洗錢罪部分之 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原判決認定上訴人想像競合犯幫助詐欺取財罪,核屬刑事訴 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定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罪,且 無例外得提起第三審上訴之情形。上訴人幫助洗錢罪之上訴 既不合法,而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上訴人所犯幫助詐欺取 財罪,即無從併予實體審理,應逕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劉藝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629-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家暴強盜強制性交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33號 上 訴 人 甲男 選任辯護人 徐弘儒律師 柯凱洋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家暴強盜強制性交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 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2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51號 ,起訴案號: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5869、37824 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之 職權,認定上訴人甲男(真實姓名、年籍均詳卷)有如其事實 欄所載之犯行,因而維持第一審關於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 一重論處上訴人犯刑法第332條第2項第2款強盜強制性交罪 刑(想像競合犯同法第319條之2第1項違反他人意願攝錄性 影像罪)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述 調查、取捨證據之結果,以及認定犯罪事實之得心證理由。 並對於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所辯各節,何以均不足以採信, 亦於理由內詳加指駁及說明。其所為論斷說明,俱有卷內證 據資料可資覆按,自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無足以影響其判 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係因課業需求而攜帶美工刀,並未用以威脅告訴人即 被害人乙女(真實姓名、年籍均詳卷),可見其主觀上既無使 用美工刀為犯罪工具之想法,且扣案影片亦無顯示其有何持 刀動作,應不該當攜帶兇器之要件。原判決漏未審酌上情, 僅憑告訴人之單一指述,遽為不利於上訴人之認定,採證認 事違背證據法則。    ㈡依上訴人提出之民國112年5月22日、同年6月5日交易明細, 可見其確與告訴人有金錢往來,其主觀上認為應清算交往期 間之費用。又依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精神鑑定書(下稱鑑定書) 可知,上訴人有「出現訊息轉譯失功能,扭曲現實」之情, 亦可能受此影響,誤認曾以金錢協助告訴人,始要求告訴人 簽立本票。原判決未詳為調查、審酌上情,遽行認定上訴人 有不法所有之意圖,有調查職責未盡之違法。   ㈢鑑定書載明:上訴人「依其辨識而行為能力,受到邊緣型人 格特質的煩躁易怒與衝動影響而有所降低」、「整體而言, 案主人格特質衝動,以致依其辨識而行為的能力稍有減損」 ,可見上訴人於行為時,其辨識能力有減損。又強盜強制性 交罪為形式上之結合犯,行為不法內涵與法定刑度顯然失衡 。再者,上訴人已知深刻反省,雖未坦承全部犯行,然犯後 態度尚稱良好,其犯罪之情狀顯可憫恕,符合刑法第59條酌 量減輕其刑規定。原判決未酌量減輕其刑,致量刑過重,有 調查職責未盡及理由欠備之違誤。 四、惟按:  ㈠證據之取捨與證據之證明力如何,均屬事實審法院得裁量、 判斷之職權,苟其裁量、判斷,並不悖乎經驗法則或論理法 則,且已於判決內論敘其何以作此判斷之心證理由者,即無 違法可言。    又被害人之供述證據,固須以補強證據證明其確與事實相符 ,所謂之補強證據,不問其為直接證據、間接證據,或係間 接事實之本身即情況證據,本於合理的推論而為判斷,要非 法所不許。且補強證據並非以證明犯罪構成要件的全部事實 為必要,倘得以佐證證人之證述非屬虛構,而能予保障其陳 述之憑信性者,即足當之。    原判決依憑上訴人所為不利於己之部分供述、告訴人之證言 ,並佐以原判決理由欄所載證據資料,相互印證、勾稽,而 為前揭犯罪事實之認定。並詳為說明:卷查告訴人指述上訴 人到其租屋處直接亮出美工刀且將刀刃推出來,後來放在桌 上,其動一下窗簾、上訴人手就靠近美工刀之情,而上訴人 自承攜帶前開美工刀到場,且第一審勘驗上訴人所錄製之影 像翻拍照片,上訴人確有將美工刀取出放置桌上,參照上訴 人後續強制性交、違反告訴人意願攝錄性影像之行為,可見 告訴人指述受上訴人持刀脅迫一節可採。況縱使上訴人平日 因就學、工作有隨身攜帶美工刀之需求,亦無拿出美工刀置 放在桌上之必要,可見上訴人持用美工刀確係為表達威嚇之 意。又卷附通訊軟體對話紀錄顯示,上訴人所索求之費用為 新臺幣(下同)3,500元,與上訴人所指之17萬元債權相差甚 鉅,縱令兩人交往期間有金錢往來,苟非具有特殊交易目的 而屬日常生活開支,此等情況多係彼此間友誼行為,性質上 近似贈與,要不容於分手後逕以此為由索討高額債務,可見 上訴人要求告訴人簽發面額17萬元之本票,其主觀上具有不 法所有意圖。   並進一步說明:本件依鑑定結果,上訴人認知功能與精神狀 態並未顯著缺損,顯示其能辨識其行為違法。且上訴人能避 重就輕,供述事發前雙方之互動細節,卻不記得本件簽本票 過程或有無拿美工刀等情,可見其係擇其有利部分為陳述, 參諸上訴人攝錄性影像之內容顯示,其對日常生活能力及現 實環境認知程度,與常人尚無明顯差異,可見上訴人不符刑 法第19條第2項所定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辨識行為 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之要件等旨。   原判決以上訴人將美工刀置放在桌上後,再為強制性交、違 反意願攝錄性影像之行為等證據,補強告訴人之指訴,並非 以告訴人單一指訴,逕行認定上訴人犯罪事實,依上述說明 ,並無不合。上訴人客觀上持用美工刀脅迫告訴人,且其主 觀上具持有兇器實行犯行之意,而該當於刑法第330條第1項 加重強盜、刑法第222條第1項第8款加重強制性交等罪之「 攜帶兇器」之要件。原判決所為論敘說明,尚與經驗法則、 論理法則無違,難認於法有違。此部分上訴意旨,猶任意指 摘:原判決採證認事違背證據法則云云,並非適法之第三審 上訴理由。   又原判決採信告訴人否認積欠上訴人17萬元之證言(見第一 審卷㈡第13、14、18、19頁),而認定上訴人主觀上具有不法 所有意圖,已敘明論斷之理由,乃其採證認事職權行使之事 項,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此部分上訴理由,泛詞指摘:原判 決認定上訴人有不法所有之意圖,有調查職責未盡之違法云 云,係就原判決已詳細說明之事項,再為爭執,自非合法之 上訴第三審理由。  ㈡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乃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裁量之 事項,且以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 ,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 。其審酌事項固不排除刑法第57條所列舉之事由,但仍以犯 罪有其特殊之原因與環境為必要。   原判決說明:上訴人所指其個人家庭或疾病狀況,俱屬量刑 輕重之參考事由,而與前述酌減其刑要件,並無直接關聯, 並審酌上訴人行為對告訴人造成之創傷甚鉅,依其犯罪之手 段,難認有足以引起一般人同情之處,而無情輕法重可言等 旨,而未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依上開說明,於法 並無不合。此部分上訴意旨,猶泛詞指稱:原判決未適用刑 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違法云云,洵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 由。  ㈢量刑之輕重,係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法院於量刑 時,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範圍, 又未顯然濫用其職權,即不得遽指為違法。   原判決說明:第一審審酌上訴人行為時依其辨識而行為能力 之狀況、犯罪手段、所生損害及犯後態度等一切情狀,而為 量刑,尚屬妥適之旨,因此予以維持。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 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形而為量刑,既未逾法 定刑度,又未濫用裁量之權限,亦無違背罪刑相當原則,即 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泛言指摘:原判決量 刑過重違法云云,同非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綜上,上訴意旨係就原審採證、認事(量刑)裁量職權之適法 行使,或原判決已明白論斷說明之事項,仍持己見,漫為指 摘違法,或單純就犯罪事實有無,再為爭執,難認已符合首 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至於其餘上訴意旨,均非確實依 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有如何違背法令情形。本 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33-20250220-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抗告案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33號 抗 告 人 王世忠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 本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9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4年度台抗字第 98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提 起抗告或再抗告。本件抗告人王世忠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裁定,向本院提起抗告, 經本院114年度台抗字第98號刑事裁定,認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其復出具「刑事抗告狀」,提起抗告,依上述說明,為法所不 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周政達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抗-333-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25號 上 訴 人 何逢秦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23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112號,起訴案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8954、9935、13116、16820 、17623、19037、21497、24308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上訴人何逢秦有如第一審判決事 實欄(包含第一審判決附表一)所載犯行,以及所犯罪名,因 而撤銷第一審關於第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1、4至6、8、9所 示犯行上訴人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上訴人明示僅就此量刑 之一部上訴),改判各處有期徒刑7月(共計6罪);維持第一 審關於第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2、3、7、10所示犯行上訴人 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此明示僅就量刑一部在第 二審之上訴,暨就撤銷改判、上訴駁回所處之刑,合併定其 應執行刑。已敘述第一審判決關於此部分所為量刑不當,應 予撤銷改判,以及所為量刑並無違誤,應予維持,暨說明量 刑(包含定應執行刑)之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係因信任第一審及原審共同被告吳柏勲(業經判刑確定 ),一時失慮,而誤觸刑典。又其未居於主導之地位,參與 犯罪程度不深,故上訴人之量刑輕重已不應同於吳柏勲。又 上訴人已經與7名被害人達成民事上和解,至於未成立民事 上和解之被害人係因聯繫未果所致,可見其犯後態度良好。 而第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2、3、7、10所示犯行部分(亦即未 達成民事上和解之被害人部分),若科以所犯之罪法定最低 度刑,猶嫌過重,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犯罪情狀 顯可憫恕,符合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之規定。原判決未 據以酌減其刑,且就第一審判決附表一所示犯行共計10罪, 均未詳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量刑輕重應審酌之事項,致所 為量刑、維持第一審之量刑,以及所定應執行刑均過重,違 反罪刑相當原則、比例原則。  ㈡上訴人經此偵審程序及刑之宣告後,已知所警惕,而無再犯 之虞。本件所宣告之刑,應以暫不執行為適當。原判決未詳 加審酌上情,而未宣告緩刑,有適用法則不當及理由欠備之 違法。  四、惟查:  ㈠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乃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裁量之 事項,且以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 ,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 。其審酌事項固不排除刑法第57條所列舉之事由,但仍以犯 罪有其特殊之原因與環境為必要。   又量刑之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倘未 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又未違背罪刑相當原則,即不得任 意指摘為違法。 原判決說明:上訴人有關未與被害人達成民事上和解之犯行 ,其犯罪情節並無顯可憫恕之特殊原因或情狀存在,不符刑 法第59條酌減其刑規定,且此部分犯行,第一審經審酌各項 量刑因子,其所為量刑,尚屬妥適之旨,因而予以維持。並 敘明:第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1、4至6、8、9所示犯行,依 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審酌上訴人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 等一切情狀之旨,而為量刑。以第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2、3 、7、10所示犯行,上訴意旨所指犯罪情狀,並非即為客觀 上有特殊原因足以引起一般同情而顯可憫恕之情形,原判決 就此部分犯行未予酌減其刑,於法尚無不合。又原判決已以 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形,而 為量刑,及維持第一審之量刑,以及合併定應執行刑,既未 逾法定刑度,又未濫用裁量之權限,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至共同正犯之量刑應審酌之事項未盡相同,不能單純比附援 引,逕認原判決之量刑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猶任意指摘 :原判決量刑過重違法云云,洵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㈡緩刑以受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並具備刑法 第74條第1項各款所定之條件,且須有可認以暫不執行為適 當之情形,始足當之。 原判決說明:依上訴人所造成之損害非輕,且未與全部被害 人達成民事上和解,其所宣告之刑無暫不執行為適當之旨, 因而未宣告上訴人緩刑,於法並無不合。此部分上訴意旨, 猶任意指摘:原判決未宣告緩刑違法云云,亦非合法之第三 審上訴理由。 五、本院為法律審,以審核下級審法院裁判有無違背法令為職責 ,不及於對被告犯罪事實之調查,故當事人原則上不得主張 新事實或提出新證據,而據以指摘原判決違法。   上訴人於上訴本院後,指稱:其已與被害人黃喬琳(即第一 審判決附表一編號7所示被害人)已於口頭上達成民事上和解 云云,係主張新事實,本院無從調查、審酌,且不能因此逕 認原判決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所指,同非適法之第三審上 訴理由。   六、綜上,上訴意旨係就量刑(含定應執行刑)裁量職權之適法行 使,或原判決已明白論斷之事項,仍持己見,漫為指摘違法 ,難認已符合首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本件上訴均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本件既應從程序上駁回上訴 ,上訴人請求本院宣告附條件緩刑一節,即無從審酌,併予 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25-20250220-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71號 再 抗告 人 黃承志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花蓮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3年度 抗字第103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 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 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法律上屬於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 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並非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 ,法院應在其範圍選擇為適當之裁判者,為外部性界限;而 法院為裁判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 ,為內部性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逾越。在 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定其應執行之刑之案件,法院所 為刑之酌定,固屬裁量之事項,然仍應受前述外部性界限及 內部性界限之拘束。事實審法院於酌定應執行刑之量定,如 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或刑事訴訟法第370條第2、3項所定 之方法或範圍(即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 、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者(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 ),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原裁定略以:再抗告人黃承志所犯如第一審裁定附表(下稱 附表)所示之罪(附表編號4所示「犯罪日期」應更正為106 年3月11日至106年3月20日),分別經判處罪刑確定。其中 附表編號1、2所示之刑,得易科罰金,而附表編號3、4所示 之刑,不得易科罰金,檢察官依再抗告人之請求,聲請合併 定應執行刑。第一審審酌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中最長期刑度、 各刑合併之宣告刑刑期(其中附表編號1至3及編號4,曾分 別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2月、3年8月),定應執行有期徒刑 5年6月。係經綜合考量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之性質、次數、時 間、態樣,以及所反映出之人格特性,以及整體刑法目的與 刑事政策,並無濫用裁量權之情形,且與罪責相當、比例原 則無違。抗告意旨指稱:第一審所定應執行刑偏重云云,難 認有據。再抗告人係對第一審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 有違法、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等旨。經核於法尚無違 誤。 三、再抗告意旨僅泛引定應執行刑之理論,並略謂:原裁定未詳 為審酌再抗告人所犯加重詐欺各罪之行為態樣相似等情狀, 請重新更定較輕之執行刑云云。係對原裁定已明白說明之事 項,或定應執行刑裁量權之適法行使,徒憑己意,而為指摘 。應認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君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抗-371-20250220-1

台非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22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廖偲伃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加重詐欺等罪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2年5月8日第一審確定判決(111年度金訴字第42號,起 訴案號: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6154、6270、6787 、12842、14851、19891、20004號、110年度偵緝字第630、716 號),認為部分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廖偲伃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 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次按『裁判確定 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 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 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亦有明文。依 上揭規定,合於第1項但書之情形者,由受刑人請求檢察官 聲請定應執行刑,亦即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 刑利益,自屬利益於受刑人之規定(最高法院108年度台非 字第110號、110年度台非字第83號刑事判決參照);又『數 罪併罰之各罪,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情形者,被告於 審判中不可請求法院定應執行刑。如法院於審判中合併定應 執行刑者,判決確定後,檢察總長對之提起非常上訴,本院 應將原判決關於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前開(刑法第50條 第2項)選擇權既係專屬受刑人於執行時始得行使之權利, 於審判中尚不得行使。則倘法院於審判中逕將刑法第50條第 1項但書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自屬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 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非大字第43號裁定主文及111年 度台非字第43號判決意旨參照)二、查本件被告廖偲伃因詐 欺等案件,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於112年5月8日以111年度金 訴字第42號判決(下稱原判決)有罪,原判決主文就被告所 犯幫助洗錢罪及附表編號4、5所示之罪中有關有期徒刑部分 ,合併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4月,其後,因被告逾期上訴, 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13年2月16日以113年度上訴字第615號判 決上訴駁回而確定。然被告所犯幫助洗錢罪部分,經原判決 判處有期徒刑4月,屬不得易科罰金及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惟附表編號4、5所示部分,各均處有期徒刑1年1月,均屬 不得易科罰金及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依前揭說明,法院 於審判中,自不得就被告所犯上開各罪併合處罰,然原判決 逕就被告所犯上開幫助洗錢罪及附表編號4、5之罪合併定應 執行刑,即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三、案經確定,且非必 有利於被告,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第443條提起非常上 訴,以資糾正與救濟。」等語。 二、本院按: ㈠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 78條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之各罪,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所列各款之情形者,被告如依同條第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 就其所犯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 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合併聲請定其應執行刑,將喪失 其原得易刑處分之利益,造成原得易刑處分之罪,無法單獨 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對其憲法上所保障之人身自由影 響甚鉅,故該選擇權乃專屬被告於執行時始得向檢察官行使 之權利,以確保被告能獲取相關資訊,並在資訊充分之情形 下,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是否為該選擇權之行使。從而,案件 尚在法院審理時,被告對於被訴之數個犯罪事實是否成立犯 罪,及如若有罪,各罪之宣告刑如何,皆無從知悉,尚難認 其已獲取充分資訊,而得以有效行使刑法第50條第2項之選 擇權。倘法院於審判中逕將被告所犯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 各款所列各罪所處有期徒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自屬判決適 用法則不當之違法,此為本院最近統一之見解。 ㈡經查,被告廖偲伃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經原判決於主文第3 項諭知被告「幫助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十四條第一項 之洗錢罪,處有期徒刑肆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伍萬元,罰金 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又犯如附表編號4 、5『主文及宣告刑』欄所示之罪,各處如附表編號4、5『主文 及宣告刑』欄所示之刑。所處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壹 年肆月。」。被告不服,提起第二審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 113年度上訴字第615號判決,以被告上訴逾期,從程序上判 決駁回上訴確定。然被告所犯原判決附表編號4、5所示之三 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各處有期徒刑1年1月,均屬不得易 科罰金及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所犯幫助犯(修正前)洗 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宣告刑為有期徒刑4月 ,雖不得易科罰金,惟依刑法第41條第3項規定,得易服社 會勞動。依前揭說明,於審判中不論被告有無請求,均不得 就被告所犯上開各罪合併定應執行之有期徒刑。原判決(未 經被告請求)逕就被告所處之有期徒刑合併定應執行刑,即 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案經確定,非常上訴意旨執以指摘 ,為有理由。本院應將原判決關於被告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 ,以資糾正及救濟。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第1款前段,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蘇素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君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非-22-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94號 上 訴 人 潘玉涵 選任辯護人 康皓智律師 吳鴻奎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花蓮 分院中華民國113年7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金上訴字第1 1號,起訴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665、1707 、3241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之職權 ,認定上訴人潘玉涵有如其事實欄(包含其附表〈下稱附表〉) 所載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關於附表編號1至3所示犯行部分 之科刑判決,改判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犯 刑法第30條第1項、民國113年7月31日公布、同年8月2日施 行前(下稱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幫助犯一般洗錢 罪刑(想像競合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刑法第339條第1項幫 助詐欺取財罪);維持第一審關於附表編號4至7所示犯行, 依想像競合犯之例,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共同犯修正前洗錢防 制法第14條第1項一般洗錢罪共計4罪刑(想像競合犯刑法第3 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此部分在第 二審之上訴;就撤銷改判及駁回上訴所處之有期徒刑及罰金 ,合併定其應執行刑,以及諭知併科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 標準,已詳敘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認定之理由。並 對於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所辯各節,何以均不足以採信,亦 於理由內詳加指駁及說明。其所為論斷說明,俱有卷內證據 資料可資覆按,自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無足以影響其判決 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使用第一審及原審共同被告即同居男友陳以念(經判決 無罪確定)申辦之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郵局)帳號000 -00000000000000帳戶(下稱A帳戶),係為領取薪水,並非A 帳戶之實際控制人。況上訴人曾有出借金融帳戶遭警示之經 驗,衡情不可能將薪轉帳戶提供詐欺集團使用。倘上訴人同 時提供A帳戶及自己所申辦之郵局帳號000-00000000000000 帳戶(下稱B帳戶)予詐欺集團使用,詐欺集團即可自行處理 匯款進入A帳戶內之詐欺所得金錢,上訴人無須自B帳戶提款 ,再轉存至A帳戶。原判決未詳為審酌上情,逕認上訴人有 洗錢之犯意,有採證認事違背經驗法則之違法。  ㈡附表編號1至3所示各該被害人之匯款時間係111年11月1日及 同年月3日,而附表編號4至7為111年10月31日。倘上訴人於 111年10月31日已有共同犯意,豈會嗣後減縮為幫助犯意。 原判決未調查、審酌上情,逕為較不利於上訴人之認定,有 採證認事違反經驗法則之違誤。  ㈢上訴人以所使用之手機門號0000000000及A帳戶,並以陳以念 名義,據以註冊街口電子支付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街 口帳戶)之資料,有可能外洩。原判決僅以上訴人自B帳戶領 款新臺幣(下同)39,200元及街口帳戶綁定上訴人之手機門號 ,逕行推定犯罪事實,有採證認事不符證據法則之違法。  ㈣原判決就附表編號4至7所示犯行,以被害人之人數,論以4罪 ,有過度評價之不當;就附表編號1至3所示犯行,論以單一 幫助行為,所處有期徒刑6月,相較論以附表編號4至7所示 犯行,係各處有期徒刑4月,顯有不當。又原判決量刑過重 ,違反罪責相當原則及比例原則。  四、惟按:  ㈠證據之取捨與證據之證明力如何,均屬事實審法院得裁量、 判斷之職權,苟其裁量、判斷,並不悖乎經驗法則或論理法 則,且已於判決內論敘其何以作此判斷之心證理由者,即無 違法可言。   又共同正犯,係共同實行犯罪之行為者,在共同意思範圍內 ,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 犯罪之目的,其成立不以行為人全體均行參與實行犯罪構成 要件之行為為必要;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者,固為共同 正犯;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參與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 為,或以自己共同犯罪之意思,事前同謀,而由其中一部分 人實行犯罪之行為者,亦均應認為共同正犯,使之對於全部 行為所發生之結果,負其責任。故共同正犯之成立,祇須具 有犯意之聯絡,行為之分擔,既不問犯罪動機起於何人,亦 不必每一階段犯行,均經參與,祇須在合同意思範圍以內, 各自分擔犯罪行為之一部,相互利用他人之行為,以達其犯 罪之目的者,即應對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換言之, 共同正犯所稱「共同實行犯罪行為」者,不應僅自形式上觀 察,是否實行屬構成要件之行為,而更應自「功能性犯罪支 配理論」觀之,亦即雖行為人形式上並未實行本罪構成要件 該當之全部行為,惟其於犯罪行為中有實行目的之角色分配 ,所為有助益於本罪之完成,並有將其他行為人之犯行當作 自己之行為看待並支配,而共同分擔罪責,即屬共同行為實 行之範圍,均屬共同正犯。   原判決係依憑上訴人不利於己之供述,以及告訴人即被害人 莊國聖等人之證言,佐以原判決理由欄所載證據資料,相互 比對、勾稽,而為前揭犯罪事實之認定。並說明:街口帳戶 及A帳戶為上訴人所使用,而B帳戶於111年10月31日匯入多 筆不明款項後,上訴人於當日提領後,轉存至A帳戶,時隔2 0分鐘內,即由不詳姓名之人以網路跨行轉帳方式轉出。又 同年11月1日及2日,有10餘筆款項匯入A帳戶,不久後即以 網路跨行轉帳方式轉出。可見A帳戶確由上訴人提供詐欺集 團使用。再者,上訴人曾於111年11月2日領款2,500元,已 見帳戶金錢被提領殆盡,竟未報警處理,而任由A帳戶於同 年月3日下午被列為警示帳戶,可見上訴人對於詐欺集團使 用A帳戶之情知之甚明。復以上訴人就附表編號4至7所示犯 行,係提領B帳戶之款項,並轉存至A帳戶,旋遭詐欺集團轉 匯一空,已非單純提供助力,而係實際參與構成要件行為, 應成立共同正犯等旨。   以上訴人就附表編號4至7所示犯行,參與在不同帳戶間存、 提現金之行為分擔,有別於單純提供帳戶為助力之情形,且 在不同帳戶間存、提領現金,再由詐欺集團以網路跨行轉帳 方式轉出,以達其洗錢之目的,有助益詐欺集團犯罪之完成 ,依上述說明,上訴人此部分自應負共同正犯責任,此與附 表編號1至3所示犯行之先後時間,並無直接關聯。原判決所 為論敘說明,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無違,且此係原審採證 認事職權行使之事項,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此部分上訴意旨 ,猶泛詞指摘:原判決採證認事違背證據法則云云,或係就 原判決已詳細說明之事項,徒憑己意,再為單純犯罪事實有 無之爭執,或係對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職權之行使,任意指 摘,並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㈡量刑之輕重,係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法院於量刑 時,已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範圍, 又未顯然濫用其職權,即不得遽指為違法。   又共同正犯與幫助犯之量刑,因各罪參與犯罪程度不同而異 其刑度,以符合罪責相當原則,尚難單純以幫助犯之量刑重 於共同正犯,任意指摘判決違法。     原判決說明:數洗錢行為,係侵害國家對於行為人所犯不同 案件之追查及處罰權,各次行為均具獨立性,各次洗錢罪行 為罪數之認定,應視個案被害人財產法益受侵害之情形,以 確保充分之罪責評價。第一審判決審酌附表編號4至7所示各 次犯行之各項犯罪情狀,而為量刑,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之 旨,而予以維持。又原判決就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犯行,審 酌上訴人參與犯罪之程度、手段、所生危害及犯後態度等一 切情狀,予以全盤考量及綜合評價,而為量刑。係以行為人 之責任為基礎,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為量刑及維 持第一審之量刑。且觀諸莊國聖於第一審審理時表示:請從 重量刑(見第一審卷第114頁);附表編號3所示被害人林欣 慧受損害金額為49,798元,高於附表編號4至7所示犯行之被 害金額1,000元至4,000元,原判決綜合各該犯罪情狀,而為 不同量刑,就刑罰裁量職權之行使,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 範圍,亦無濫用權限之情形,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此部分 上訴意旨,泛言指摘:原判決量刑過重違法云云,同非適法 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五、綜上,上訴意旨係就原審採證、認事及量刑裁量職權之適法 行使,或原判決已明白論斷說明之事項,仍持己見,漫為指 摘違法,或單純就犯罪事實有無,再為爭執,難認已符合首 揭法定之第三審上訴要件。至其餘上訴意旨,均非確實依據 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有如何違背法令情形。本件 關於一般洗錢罪及幫助洗錢罪部分之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 之程式,應予駁回。上訴人想像競合所犯幫助詐欺取財罪及 詐欺取財罪,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所定不得 上訴第三審法院之罪,且無例外得提起第三審上訴之情形。 上訴人所犯關於幫助一般洗錢罪、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 既不合法,而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所犯幫助詐欺取財罪、 詐欺取財罪,即無從併為實體上審理,應逕從程序上予以駁 回。又洗錢防制法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同年8月2日生 效施行(但修正後第6條、第11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定之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第3項原規定:「有第 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 500萬元以下罰金。」、「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 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 項則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 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 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並刪除修正前洗 錢防制法第14條第3項規定。經綜合修正前後洗錢防制法相 關罪刑規定之比較適用結果,裁判時之洗錢防制法未較有利 於行為人,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應整體適用行為時 即修正前洗錢防制法規定,此經本院113年度台上徵字第230 3號徵詢書徵詢後所獲之一致見解。原判決雖未及為法律變 更之比較適用,惟於判決結果並無影響,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194-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竊盜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279號 上 訴 人 張詩婷 上列上訴人因竊盜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8月29 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易字第1059號,起訴案號:臺灣基隆 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120、7216、9126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 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原判決綜合全案證據資料,本於事實審法院採證認事之職權 ,認定上訴人張詩婷有如其事實欄所載犯行,因而撤銷第一 審有關此部分之無罪判決,改判論處上訴人犯刑法第320條 第1項竊盜罪刑,以及諭知所處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之折算 標準與相關沒收、追徵,已詳敘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 及認定之理由。並對於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所辯各節,何以 均不足以採信,亦於理由內詳加指駁及說明。其所為論斷說 明,俱有卷內證據資料可資覆按,自形式上觀察,原判決並 無足以影響其判決結果之違法情形存在。   三、上訴意旨略以:  ㈠上訴人已陳稱:告訴人即被害人林楊金花無法證明有購買所 謂被竊取之淺粉紅色長夾(下稱長夾);上訴人係與另一對 夫妻同時進入告訴人經營之服飾店(下稱服飾店)內,其只 有招呼該夫妻之太太等語。原判決逕認上訴人不爭執告訴人 有失竊長夾及其內新臺幣12,000元,以及上訴人進入服飾店 時,並無人在店內等情,與卷內訴訟資料不符,有理由矛盾 之違法。  ㈡卷附蝦皮商場之淺粉紅色皮夾並無成交紀錄,且僅有一個商 家販賣,原判決逕認淺粉紅色皮夾可輕易取得,而為對上訴 人不利之認定,違反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 四、惟按:   證據之取捨與證據之證明力如何,均屬事實審法院得裁量、 判斷之職權,苟其裁量、判斷,並不悖乎經驗法則或論理法 則,且已於判決內論敘其何以作此判斷之心證理由者,即無 違法可言。   原判決係依憑上訴人不利於己之供述及告訴人之證言,佐以 原判決理由欄所載證據資料,相互比對、勾稽,而為前揭犯 罪事實之認定。並說明:告訴人明確指述上訴人進入服飾店 內前,其所有之長夾還在,於上訴人離去後,長夾即不見等 語。又上訴人當日返家一進入住處電梯,即手持「長型粉紅 色皮夾」打開翻看,且於事後第4日警察至上訴人家中查訪 ,上訴人先後多次拿出之皮夾,其顏色、款式均與上訴人在 電梯內所持有之「長型粉紅色皮夾」外觀不符,可見上訴人 於第一審審理中,始提出之「粉紅色皮夾」,並指稱此係其 子贈送一節,並不可採。況蝦皮網站上有出售上訴人所提出 之款式相同之皮夾,可見此非稀有、難以取得之商品,足認 上訴人所辯上情,均不足採信等旨。   卷查,上訴人於偵查中供述:請檢察官調查為什麼我離開後 東西就會不見等語(見偵字第9126號卷第116頁)。原判決理 由記載:告訴人之長夾遭竊,且長夾內有身分證、健保卡及 現金12,000元等情,為上訴人所不爭執等語(見原判決第2頁 ),尚屬有據,並無上訴意旨所指與卷證不符可言。又原判 決所採取告訴人於偵查及第一審審理時證述:上訴人到店內 後,拿一雙鞋試穿,並把鞋子放在長椅上,又繼續去看其他 商品,後來又有其他客人進來,我去招呼其他客人(見偵字 第9126號卷第100頁);上訴人進入店內後,我本來是招呼上 訴人……接著有客人進來,我便去招呼外面的客人(見第一審 卷第125頁)各等語,此與告訴人於警詢時陳述:上訴人進來 時,有一組客人(夫婦)同時進來等語(見偵字第9126號卷第 19頁),係告訴人就上訴人在服飾店內之一段期間,陳述其 招呼其他顧客之情形,先後所述各情,或許較為簡略,尚非 不能併存。則原判決雖未全部引用,並詳為說明,然所為論 斷說明,尚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無違。上訴意旨泛詞指摘 :原判決採證、認事違反證據法則,並有理由矛盾之違法云 云,自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理由。 五、綜上,上訴意旨係就原審採證、認事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 或原判決已明白論斷說明之事項,仍持己見,漫為指摘違法 ,或單純就犯罪事實有無,再為爭執,難認已符合首揭法定 之第三審上訴要件。本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279-20250220-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547號 上 訴 人 謝志鴻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南分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3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11 1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4782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上訴人謝志鴻有如第一審判決事 實欄(包含其附表一)所載犯行,以及所犯罪名,因而維持第 一審關於所處之刑部分之判決,駁回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一 部在第二審之上訴。已敘述第一審判決所為量刑,並無違誤 ,應予維持之理由。 三、上訴意旨略稱: ㈠上訴人坦承運輸第二級毒品大麻之犯行,若科以所犯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運輸第二級毒品罪,經依同條例第 17條第1項、第2項規定遞予減輕其刑後之最低法定刑,猶嫌 過重,客觀上足以引起社會一般人之同情,可見犯罪情狀顯 可憫恕,符合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之規定。原判決未酌 減其刑,有適用法則不當及理由不備之違法。  ㈡依上訴人係因欠債而誤觸法網,並非主導本件運輸大麻之人 。又上訴人經此偵、審程序,已知警惕,應無再犯之虞,足 認本件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符合刑法第74條第 1項宣告緩刑之要件。原判決未詳加審酌上情,亦未參考司 法院頒布「法院加強緩刑宣告實施要點」第2點第1項第1款 、第5款、第10款、第11款所列事由,而未宣告緩刑,有適 用法則不當及理由矛盾、欠備之違法。 四、經查:  ㈠刑法第59條酌量減輕其刑,乃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裁量之 事項,且以於犯罪之情狀,在客觀上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 ,認為即予宣告法定最低度刑期,猶嫌過重者,始有其適用 。其審酌事項固不排除刑法第57條所列舉之事由,但仍以犯 罪有其特殊之原因與環境為必要。   原判決說明:上訴人所犯運輸第二級毒品罪,經依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第17條第1項、第2項規定遞予減輕其刑,倘科以所 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運輸第二級毒品罪,經依法 減輕其刑後之最低法定刑,並無情輕法重、情堪憫恕之特殊 狀況,於客觀上不足以引起一般人之同情,不符刑法第59條 酌量減輕其刑規定之旨。依上開說明,於法並無不合。此部 分上訴意旨,任意指摘:原判決未酌減其刑違法云云,與法 律所規定得合法上訴第三審之理由,不相適合。 ㈡緩刑為法院刑罰權之運用,旨在獎勵自新,除須具備刑法第7 4條第1項各款所定之條件外,並須有可認以暫不執行為適當 之情形,始足當之。而是否宣告緩刑,事實審法院本有裁量 之職權,倘已審酌一切情狀而未宣告緩刑,既不違背法令, 自不得執為第三審上訴之合法理由。  又「法院加強緩刑宣告實施要點」第2點第1項臚列「宜認為 以暫不執行為適當,並予宣告緩刑」之12款事由,仍需符合 刑法第74條第1項之要件,且「依其犯罪情節及犯後之態度 ,足信無再犯之虞」,方有適用餘地。換言之,上開要點係 供法院裁量是否宣告緩刑之參考,法官審理具體個案時,仍 須審酌個案情節適切裁量,並非僅憑該要點之規定為判斷是 否宣告緩刑之唯一標準。    原判決經通盤考量上訴人所運輸大麻之數量淨重達2,697.68 公克等犯罪情節及犯後態度等一切情狀,因認無暫不執行刑 罰為適當之情事,而未予宣告緩刑,已說明所憑理由,復敘 明不能單純以他案之判決結果,作為本件應宣告緩刑之依據 等旨。則原判決未予宣告緩刑,尚難遽指於法有違。此部分 上訴意旨,泛詞指摘:原判決未宣告緩刑,有適用法則不當 及理由不備之違法云云,並非上訴第三審之合法理由。 五、綜上,本件上訴意旨,係對原審量刑(緩刑)裁量職權之適法 行使,以及原判決已經詳為論敘說明之事項,再事爭論,顯 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本件 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周政達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上-547-20250220-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04號 抗 告 人 黃紀維 上列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2月31日定應執行刑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123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分別宣 告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 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及第53條分別規定 甚明。又執行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裁量之職權,倘其所 酌定之應執行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 圍及刑事訴訟法第370條所規定之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即 法律之外部性界限),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 法律秩序之理念(即法律之內部性界限)者,即不得任意指 為違法或不當。 二、原裁定略以:抗告人黃紀維犯如其附表(下稱附表)編號1 至11所示之罪,分別經判處附表編號1至11所示之有期徒刑 確定,由檢察官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刑。爰參酌抗告人所犯 各罪之行為態樣、侵害法益、犯罪時間、次數,以及外部性 界限與內部性界限(其中附表編號1至10所示之罪,曾合併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附表編號11所示之罪,曾合併定應執 行有期徒刑5年),於其中之最長期(有期徒刑1年7月)以上, 合併之刑期以下,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經核於法並無違 誤。 三、抗告意旨僅略以:原裁定所定應執行刑過重,請從輕酌定。 又抗告人另犯他案經判刑確定,爰請合併定應執行刑云云, 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有何違法、不當。至抗告意旨所指他案 ,既未據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原裁定無從審酌。應認本件 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周政達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杜佳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2025-02-20

TPSM-114-台抗-304-20250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