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聲明異議駁回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88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刑人之 配 偶 周淑琴 受 刑 人 蔡八郎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受刑人犯公共危險案件,對檢察官之指揮執行 (113年度執字第11440號)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詳如「刑事聲明異議狀」所載(附件)。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法院應就異議 之聲明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第486 條分別定有 明文。而該條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乃指對被告之有 罪判決,於主文內實際宣示其主刑、從刑之裁判而言(最高 法院79年度臺聲字第19號判例參照)。查本件受刑人蔡八郎 (下稱受刑人)因犯不能安全駕駛罪,前經本院以113年度 審交簡字第140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 下同)9萬元確定,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依上揭法 條之規定,本院具有管轄權,又本件刑事聲明異議狀雖記載 「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蔡八郎」,然觀之具狀人部分並未見 有受刑人之簽名或蓋章,僅於撰寫人部分有周淑琴之簽名及 蓋章,是應認實係由本件受刑人之配偶周淑琴(下稱聲明異 議人)向本院聲明異議,揆諸前開說明,本件聲明異議之程 序並無不合,合先敘明。 三、次按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規定,法院應就異議之聲明為裁定 。因該條文並未限制法院裁定之內容,其性質與同法第416 條之準抗告(對檢察官之處分聲請撤銷或變更)相同(司法 院釋字第245號解釋參照),受理聲明異議之法院,得審核 之範圍應及於刑、保安處分及沒收之執行或其方法,必要時 亦得變更檢察官之處分。而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 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 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故聲明異議限於受刑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始得提起,且其審查標的為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有無不當,既無陷受刑人處於更不利地位之危險 及負擔,復無置受刑人於重複審問處罰的危險或磨耗之中, 自與一事不再理原則之核心價值與目的有別。又刑事訴訟法 有關聲明異議之裁定,並無明文禁止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 或配偶以同一原因或事由再行聲明異議,自不能因其可能涉 及刑之執行之實體上裁判事項,即謂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 用。綜上,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84條、第486條之規定,就 聲明異議所為之裁定,無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聲明異議 人以同一原因或事由再行提起,法院自不得援用一事不再理 原則,逕行指為不合法,而予駁回(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 字第1314號裁定意旨參照)。查本件受刑人前曾就檢察官執 行之同一指揮向本院聲明異議,業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1月1 日以113年度聲字第3539號裁定駁回等情,此有法院前案紀 錄表及前開裁定附卷可佐,揆諸上開說明,本件聲請不生違 反一事不再理之問題,合先敘明。 四、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前因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案件,經本院以113年 度審交簡字第140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9萬 元確定(下稱本案),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 檢署)檢察官以受刑人本案所犯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犯行 ,本案為受刑人第6次酒駕,且受刑人雖於審理時稱有酒 癮治療云云,然受刑人於112年10月間即遭緝獲,然遲於1 13年3月間才前往酒癮治療,難謂有何戒酒之誠,認不應 准許受刑人易科罰金及易服社會勞動,並檢附陳述意見書 ,告知受刑人經檢察官初步審查擬不准予易科罰金,受刑 人於113年9月30日具狀請求准予易科罰金及陳述意見後, 桃園地檢署並於113年10月9日當面告知受刑人本案維持原 審核決定等情,經本院職權調取桃園地檢署113年度執字 第11440號執行卷宗,有該卷宗內之桃園地檢署聲請易科 罰金審核表、桃園地檢署刑事執行案件進行單、桃園地檢 署當面送達證書等在卷可參。   ㈡查受刑人於本案之前,另曾⑴因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案件, 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於106年7月14日以106年度交簡字第2 569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3萬元確定,於106 年9月28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⑵因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案 件,經本院於110年9月8日以112年度桃交簡字第2147號判 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6萬元確定,並於110年11 月24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有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佐。 受刑人於10年內3犯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犯行,顯見其漠 視用路安全及法令規範之程度嚴重,對社會秩序之危害非 輕,更足認先前准予受刑人以易科罰金之方式代入監執行 ,顯不足收矯治之效,無從預防受刑人再犯。從而,桃園 地檢署檢察官本於法律所賦與指揮執行時之裁量權限,具 體審酌上情後,認本件如准予受刑人易刑處分之易科罰金 或易服社會勞動,均難收矯正之效,因而否准受刑人易刑 處分(包含易科罰金及易服社會勞動),並無逾越法律授 權或恣意專斷等濫用權利之情事,難認有何執行指揮違法 或不當之處。   ㈢聲明異議人雖稱受刑人尚須經營公司及因受刑人入監後,    其須承擔受刑人公司事務云云,然此與易刑處分之判斷標    準即「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無關,自難    以此遽認檢察官執行之指揮有何違法或不當。 五、綜上所述,本件檢察官之執行指揮,核無違法或不當之處,   本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劉美香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鄒宇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附件:刑事聲明異議狀

2025-03-14

TYDM-114-聲-388-20250314-1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67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陳進盛 上列聲明異議人因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案件,對臺灣高等檢察署 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執行之指揮(民國114年1月7日高分檢寅114 執聲他7字第1149000260號函)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進盛(下稱受刑 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其中如附表一所示9 罪經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04年度聲字第939號裁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8年10月確定(下稱A裁定);如附表二所示12罪則經本 院105年度聲字第182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3年10月確定( 下稱B裁定),檢察官因而指揮接續執行有期徒刑22年8月, 但若將A裁定如附表一編號5至9所示之罪與B裁定各罪重新組 合定執行刑,顯然對受刑人較為有利。受刑人遂請求檢察官 重新聲請定刑,惟經檢察官函復礙難准許,爰對檢察官之執 行指揮聲明異議等語。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而此所稱「 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檢察官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 違背法令,或處置失當,致侵害受刑人權益而言。故載明檢 察官否准受刑人請求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旨所為函復, 乃指揮執行之檢察官拒絕受刑人之上開請求,自得為聲明異 議之標的,不受檢察官並未製作執行指揮書之影響。查本件 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分別經法院判處罪 刑確定,其中如附表一所示9罪經A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 年10月確定;另如附表二所示12罪則經B裁定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13年10月確定。嗣受刑人具狀請求檢察官就A裁定如附 表一編號5至9所示之罪與B裁定各罪重新定應執行刑,經臺 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於民國114年1月7日以高分檢寅1 14執聲他7字第1149000260號函復礙難允准等情,有A、B裁 定、上開函文、法院前案紀錄表可參,依前述說明,上開檢 察官之否准函復自得為聲明異議之標的,先予敘明。 三、次按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確定後,即生實質之確定力, 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 應執行刑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 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 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 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 受原確定裁定實質確定力之拘束。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 罪,除上開例外情形外,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 定其應執行刑,前、後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行 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自均屬違反一事 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者為限(最高法 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參照)。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等案件,分別經法院判處罪刑確 定,其中如附表一所示9罪經A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10 月確定;另如附表二所示12罪則經B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 3年10月確定,上述各罪均無因非常上訴或再審程序經撤銷 改判,亦無因赦免、減刑,致原裁判定刑基礎變動而有另定 應執行刑必要之情形,依前述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 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意旨,則A、B裁定均已生實質確定力 ,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不得就其中部分犯罪重複定應執行 刑。  ㈡受刑人固主張應將A裁定如附表一編號5至9所示之罪與B裁定 各罪重新組合定執行刑云云,惟A、B裁定所定執行刑各為有 期徒刑8年10月、13年10月,接續執行之總刑期合計為22年8 月,顯未逾刑法第51條第5款但書所定之上限30年,難認有 過度不利評價致責罰顯不相當之情形。且若依受刑人上述主 張之方式重新定刑,依定應執行刑規定及內部界限法則,則 A裁定如附表一編號5至9所示五罪,與B裁定各罪合併定刑之 刑期上限為22年【A裁定如附表一編號5至9所示五罪曾定執 行刑8年2月,加計B裁定所定執行刑13年10月,合計22年】 ,再加計A裁定如附表一編號1至4所示四罪曾定之應執行刑1 年4月,總刑期為23年4月,較A、B裁定接續執行之刑期總和 22年8月,尚高出8月,足認受刑人主張之重新定刑方式並非 必然更有利。 五、綜上,檢察官據上開A、B裁定分別核發執行指揮書指揮接續 執行,並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拒卻受刑人請求另重定應執 行刑,難認有何違法或不當之處。受刑人執前開意旨指摘檢 察官之執行不當,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徐美麗                    法 官 楊智守                    法 官 毛妍懿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李宜錚

2025-03-14

KSHM-114-聲-167-20250314-1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13號 聲 請 人 即受 刑 人 胡清河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公共危險案件,對於臺灣新竹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114年度執字第358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請人即受刑人甲○○因酒後駕車之公共 危險案件,經本院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 同)1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1 ,000元折算1日確定,經檢察官指揮須入監執行。然檢察官 在決定不准易刑處分之前,並未向聲請人為告知或提示,給 予聲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且聲請人之父親年事高逾80歲, 須人貼身照顧,聲請人胞弟又於112年間過世,聲請人為主 要照顧者;再者,聲請人長女待業、次女及兒子就學中,全 家上下均仰賴聲請人一人扶養;又聲請人經鑑定屬第7類中 度身心障礙,領有殘障證明,現正預計求助專業醫療戒癮治 療,還有肝胃箇疾,不宜驟然入監服刑;末以聲請人雖係第 三犯,但本案離上次酒駕已逾3年,且無任何異常駕駛行為 或傷亡,情節尚屬輕微,案發當晚22時飲畢酒類後,並非直 接駕車,而係稍等酒意退去始駕車,後始於22時43分被查獲 ,足證被告已盡力遵守酒後不得駕車,而非酒後立即駕車, 唯一不察之處係不了解自身對於酒精消化速度而鑄成大錯, 為此,懇請准許聲請人易科罰金等語。 二、按犯最重本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6月以 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依刑法第41條第1項規定,固 得易科罰金。但易科罰金,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 者,不在此限。又依前項規定得易科罰金而未聲請易科罰金 者,以及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而不符前項易 科罰金之規定者,依同條第2項、第3項規定,固均得易服社 會勞動。然因身心健康之關係,執行顯有困難者,或易服社 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適用之,同 條第4項定有明文。另上開易刑處分之准否,係法律賦予檢 察官指揮執行時之裁量權限,執行檢察官自得考量受刑人之 實際情況,是否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以作為 其裁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憑據,非謂一經 判決宣告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執行檢察官即應為易科罰金 或易服社會勞動之易刑處分。另所謂「難收矯正之效」及「 難以維持法秩序」,乃立法者賦與執行檢察官得依具體個案 ,考量犯罪特性、情節及受刑人個人特殊事由,審酌應否准 予易刑處分之裁量權,檢察官就此項裁量權之行使,僅於發 生裁量瑕疵之情況,法院始有介入審查之必要,倘檢察官之 執行指揮,其程序上已給予受刑人就其個人特殊事由陳述意 見之機會,實體上並已就包含受刑人所陳述關於其個人特殊 事由在內之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或第4項所指情形予以衡酌 考量,則難認其裁量權之行使有何違法或不當可言。易言之 ,執行檢察官就受刑人是否確因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 而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情事,有裁量判斷 之權限,法院僅得審查檢察官裁量時其判斷之程序有無違背 法令、事實認定有無錯誤、其審認之事實與刑法第41條第1 項但書、第4項之裁量要件有無合理關連、有無逾越或超過 法律規定之範圍等問題,原則上不宜自行代替檢察官判斷受 刑人有無上開情事。倘執行檢察官經綜合評價、衡酌後,仍 認受刑人有上開不適宜為易刑處分之情形,而為否准受刑人 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執行命令,則屬執行檢察官裁量 權之合法行使範圍,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三、經查:  ㈠聲請人前於民國109年2月間因酒後駕車犯行,經本院以109年 度竹交簡字第15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月,如易科罰金,以 1,000元折算1日確定,於109年12月21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 ;於109年11月間又因酒後駕車犯行,經本院以109年度竹交 簡字第96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 元折算1日確定,於110年9月19日易科罰金執行完畢;再於1 13年6月25日犯下本案酒後駕車犯行,經本院以113年度竹交 簡字第409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1萬元,徒刑如 易科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1,000元折算1日確定等情 ,有上開各該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附 卷可參,可知聲請人於本案確係5年內第3次為酒後駕車之公 共危險犯行無訛。  ㈡本案確定後經檢察官以114年度執字第358號指揮執行,檢察 官於114年1月22日聲請易科罰金案件審核表記載:「不准易 科罰金,理由:之前酒駕:109執5738(犯罪日:109.2.18 )、110執2184(犯罪日:109.11.11),本案(犯罪日:11 3.6.25)為5年內酒駕第三犯,符合臺灣高等檢察署111年2 月23日檢執甲字00000000000號函所例示不准易科罰金之情 形。如不入監執行,難收矯正之效」等語,並經主任檢察官 、檢察長核閱批示;嗣檢察官傳喚聲請人於114年2月18日到 庭,告知上開要旨,並予聲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經聲請人 表示「是,我知道。我今天先把併科罰金1萬元繳納完畢。 家人知道我要入監執行。」、「(針對入監執行之受刑人詢 問)家中有無未滿12歲之子女,是否需要社會局協助安置? )答:沒有12歲以下子女。我父母已經80歲以上,但不用社 會局介入」等語,經檢察官於同日審核後,仍認聲請人本件 執行酒駕5年內第三犯,有期徒刑部分發監執行等情,有臺 灣新竹地方檢察署辦案進行單、聲請易科罰金案件審核表、 114年2月18日執行筆錄各1份附卷可佐,且經本院核閱該署1 14年度執字第358號執行卷宗影卷無訛。  ㈢是以,檢察官既係於考量上情後,具體說明不准聲請人易科 罰金之理由,其對本案所為判斷,應係基於聲請人先前各該 矯正效果,卻於5年內三犯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犯行等事實 所為之評斷,且已給予聲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並無逾越法 律授權或專斷而違反比例原則等濫用權力之情事,法院自應 予以尊重,不得遽謂檢察官之執行指揮有何違法或不當。又 刑法第41條第1項有關得易科罰金規定,已刪除「因身體、 教育、職業、家庭或其他正當事由,執行顯有困難」之規定 ,對於犯罪人之處罰,法律制裁效果之審酌衡量,應優先於 受刑人自身及家庭因素之考量,是受刑人雖陳述其自身之身 體健康或生活狀況等情,並以此為由聲請易科罰金,然此與 審酌受刑人有無「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 事由,並據以准否易刑處分之認定並無必然關連,尚未能據 此認定檢察官否准易科罰金之裁量違法或不當。 四、從而,本件檢察官之執行指揮並無違法或不當,受刑人指摘 檢察官之指揮執行不當,並無可採,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楊麗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林欣緣

2025-03-14

SCDM-114-聲-113-2025031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35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陳文雄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公共危險案件,對臺灣宜蘭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113年度執字第2656號執行指揮,聲明異議,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文雄(下稱受刑 人)因公共危險案件經法院判處罪刑,然執行時,檢察官以 受刑人有「不執行所宣告之刑難收矯治之效,或難以維持法 秩序」而否准受刑人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服務之聲請, 然受刑人母親已高齡85歲,並患失憶症、阿滋海默症,而受 刑人自己亦有雙重腦部、身心障礙之證明,受刑人家中只有 妹妹和住斗六之大哥,受刑人擔心家母無人照料,請鈞院審 酌前情,准予將受刑人所犯刑期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云 云。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 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固為刑事訴訟法第 484條所明定。惟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乃指對被告 為有罪判決,而於主文內實際宣示其主刑、從刑之裁判法院 而言(最高法院110年度台聲字第71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公共危險案件,經認罪協商後,由臺灣宜蘭 地方法院以113年度交訴字第18號判決(宣示判決筆錄)就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傷害逃逸部分處有期徒 刑6月(暨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受刑人不服提起上 訴,經本院113年度交上訴字第143號判決,以受刑人於原審 坦承犯行並與檢察官達成協商合意,其上訴理由與刑事訴訟 法第455條之10所規定得提起上訴之要件不符,自屬不得上 訴,其上訴不合法,而駁回上訴確定,有上揭判決書、本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是本院所為之判決,僅屬程序判 決,並非實體判決,且未於主文實際宣示主刑、從刑,自非 「諭知該裁判之法院」甚明,揆諸前揭說明,本件管轄法院 應為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受刑人以「陳述書」為名誤向本院 聲明異議,於法不合,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遲中慧                    法 官 張少威                    法 官 顧正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莊佳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4

TPHM-114-聲-535-2025031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747號 聲明異議人 即 被 告 李友軒 上列聲請人因詐欺案件(本院113年度訴字第794號),就證據調 查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本院調查聲明異議人即被告李友軒之信 用卡交易明細與本案待證事實及犯罪構成要件無關,亦非對 被告有利之事項,且本院於調查上開證據之前,並未給予當 事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故依刑事訴訟法第288條之3第1項聲 明異議,請求本院撤銷此項調查等語。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288條之3第1項規定:「當事人、代理人、 辯護人或輔佐人對於審判長或受命法官有關證據調查或訴訟 指揮之處分不服者,除有特別規定外,得向法院聲明異議。 」其中所稱之「證據調查處分」,係專指調查證據之執行細 節或方法而言。再法院對於證據有無證據能力之認定及調查 與否,並非有關調查證據之執行細節或方法,被告或辯護人 尚不得援引刑事訴訟法第288條之3第1項規定向法院聲明異 議(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第1998號判決、95年度台非字第20 4號判決意旨參照)。換言之,法院對於證據調查與否,並 非有關調查證據之執行細節或方法,被告或辯護人尚不得援 引刑事訴訟法第288條之3第1項規定向法院聲明異議,參以 該條之立法意旨,乃為避免訴訟程序拖延,固僅以審判長或 受命法官有關證據調查或訴訟指揮之不法處分為限。 三、本院調閱被告名下申辦之信用卡,及上開信用卡於民國111 年8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交易明細,係為察明被告有無 使用信用卡為本案起訴書附表一所示被害人訂購手機或付款 ,調查之結果係對被告有利或不利,尚無從預斷,足認該項 證據之調查,乃屬中性之證據調查,係為發見真實所必要, 屬法院調查證據之適法行使;再者,法院對於證據之調查與 否,並非有關調查證據之執行細節或方法,被告不得援引刑 事訴訟法第288條之3第1項規定向法院聲明異議,從而,被 告聲明異議並求撤銷上開調查證據,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依刑事訴訟法第288條之3第2項,裁 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五庭 審判長法 官 林虹翔                 法 官 林傳哲                 法 官 鄭雁尹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涂曉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TPDM-113-聲-2747-20250314-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49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韓冠偉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案件,聲明異議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下稱聲明異議人)韓 冠偉前因詐欺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定,可合併定應執行刑 ,檢察官依法聲請定應執行刑,但聲明異議人當時尚有案件 未判決確定,且因通緝中未收到有無意見通知書,導致於所 有案件未判決確定前,就先就部分案件定應執行刑;嗣所有 案件均確定後,檢察官再就全部案件聲請定應執行,則第二 次定應執行的內、外部界限,竟不是以所犯最重刑期4年為 基礎,而是以第一次定應執行刑之刑期8年6月為界限,此舉 非常不利聲明異議人,故認為檢察官執行指揮之內容不當, 顯失去公平公正,依法提出聲明異議等語。 二、按依刑法第53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 署檢察官,備具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法院於接受繕本 後,應將繕本送達於受刑人;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 ,亦得請求檢察官為前項之聲請;法院對於第1項聲請,除 顯無必要或有急迫情形者外,於裁定前應予受刑人以言詞或 書面陳述意見之機會,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至第3項分 別定有明文。次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 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 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此所稱「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 當」者,係指執行之指揮違法及執行方法違背法令,或處置 失當,致侵害受刑人權益而言,故聲明異議之對象應係檢察 官之執行指揮行為,而非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之科刑裁判。 又受刑人科刑裁判確定後,檢察官本即應依裁判本旨指揮執 行,是應併罰之數罪業經法院裁判定其應執行刑者,除有例 外得由檢察官再行聲請法院定執行刑必要之情形外,檢察官 即應依裁判所定之應執行刑執行,縱該定應執行刑裁定有違 誤、不當,亦僅得由受裁定之人依法向法院請求救濟,執行 檢察官無從置喙,自難指檢察官據以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不 當。此與數罪併罰未經法院定應執行刑者,或原定應執行刑 之確定裁判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 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檢察官基於其 為國家裁判執行機關之地位,應本其職權,依刑事訴訟法第 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法院定其應執行之刑,倘指揮執行之 檢察官未此為之,經受刑人依同條第2項規定促請檢察官聲 請,仍遭拒時,得對檢察官指揮執行聲明異議之情形,明顯 有別,不可不辨(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388號裁定意 旨參照)。 三、經查:  ㈠聲明異議人前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 ,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1114號裁定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 刑14年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8萬6000元,嗣經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以113年度抗字第611號駁回抗告,於民國113年11 月29日確定,嗣由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以114年執更 字第189號執行指揮書予以執行等情,有上開裁定及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是前開裁定既已經確定, 具有實質之確定力,非經非常上訴或其他適法程序予以撤銷 或變更,不得再行爭執。是檢察官依據確定裁定指揮執行, 經核並無執行違法或不當可言。 ㈡聲明異議人雖執前詞認為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不當 ,然依前開規定,僅檢察官有聲請法院定應執行刑之權限, 且受刑人僅能以檢察官之執行指揮不當者,向法院聲明異議 。是受刑人若認其所犯數罪,有重定應執行刑之必要時,依 法自應向檢察官提出請求,待檢察官否准其請求時,始得以 檢察官執行指揮不當向法院聲明異議。基上,本件聲明異議 人所提書狀既載明不服本院113年度聲字第1114號裁定,希 冀重新定刑而提出異議,難謂適法,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十一庭 法 官 方 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陳俐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4

TCDM-114-聲-549-20250314-1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30號 抗 告 人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逸羣 上列抗告人因受刑人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12月18日刑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714號),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法務部為避免各檢察署就酒駕再犯之發監 標準寬嚴不一,衍生違反公平原則之疑慮,前於民國102年6 月26日由臺灣高等檢察署研議統一酒駕再犯發監標準之原則 報法務部准予備查,其內容略以「受刑人5年內3犯刑法第18 5條之3第1項之罪者,應認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 序,而不准易科罰金,惟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斟酌個案情 況考量准予易科罰金:㈠受刑人係單純食用含有酒精之食物 (如:薑母鴨、麻油雞、燒酒雞),而無飲酒之行為。㈡吐 氣酒精濃度低於0.55mg/l,且未發生交通事故或異常駕駛行 為。㈢本案犯罪時間距離前次違反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之罪 之犯罪時間已逾3年。㈣有事實足認被告已因本案開始接受酒 癮戒癮治療。㈤有其他事實足認易科罰金已可收矯正之效或 維持法秩序者。」(下稱舊標準),嗣於111年2月23日以檢 執甲字第11100017350號函報法務部准予備查後,復以111年 4月1日檢執甲字第11100047190號函轉知所屬各級檢察署遵 照辦理,將發監標準修正為「酒駕案件之受刑人有下列情形 之一者,應予審酌是否屬刑法第41條第1但書規定『難收矯正 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情形,而不准易科罰金:㈠酒駕犯 罪經查獲3犯(含)以上者。㈡酒測值超過法定刑罰標準,並 對公共安全有具體危險者。㈢綜合卷證,依個案情節(例如 酒駕併有重大妨害公務等事實),其他認為易科罰金難收矯 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下稱新標準)。是由新標準 可知,受刑人有該次函文所提之3種情形時,亦非一概不准 易科罰金,仍應具體審酌個案有無「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 持法秩序」之情形,且上開舊標準並未被廢止或取消,自仍 應一體適用,亦即若有舊標準所示之5種例外情形,檢察官 亦應列為審酌事項而考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受刑人第1、2 次酒駕犯行乃於103、107年間所犯,執行完畢後,時隔6年 之久始再犯本案酒駕犯行,是其本次酒駕犯行距離前次同類 犯行之間隔甚長,堪認前2次犯行所為緩起訴、易科罰金之 處罰,已生一定之警惕效果;又本案受刑人吐氣所含酒精濃 度為每公升0.25毫克剛好達法定成罪標準;且係為警攔檢查 獲,並未肇生事故或有其他產生具體實害之駕駛行為,亦無 併有重大妨害公務等相關事實。是受刑人符合舊標準㈡、㈢所 列「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之例外准予易科罰金 之情形。然檢察官僅以本案為受刑人第3次酒駕為由,即認 定若准予易科罰金將難收矯正之效,漏未斟酌對受刑人有利 之事由,與前開法務部統一酒駕再犯發監標準之原則未盡相 合,其裁量權之行使難認允當,本件聲明異議為有理由,檢 察官不准受刑人易科罰金之執行指揮處分,應予撤銷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鑑於舊標準對「防止侵害(再犯)之可能性 」(難以維持法秩序)及「事後矯正行為人之必要性」 (難 收矯正之效)等要件進行裁量不明確,容易使一再酒駕者心 存僥倖,因此新標準對於酒駕在犯案件之受刑人是否准予易 科罰金從嚴審核,由新標準可知,受刑人有該次函文所提之 3種情形之一時,如無其他特殊事由(如重病、傷殘等無再 犯之虞等)目前實務原則上一概不准易科罰金,以免酒駕再 犯之發監標準寬嚴不一,衍生違反公平原則之疑慮。本案執 行檢察官以受刑人已3犯酒駕案件,且無其他特殊事由,足 認受刑人法治觀念有偏差,嚴重漠視公眾往來之交通安全, 對不特定多數用路人及駕駛人自身生命、身體、財產均帶來 高度危險性,如准許易科罰金認難收矯正或難以維持法秩序 之效,完全符合新標準及國民酒駕零容忍之正當國民法律感 情,原裁定過度介入執行檢察官裁量權之合法行使範圍,任 意指為不當。況酒駕零容忍是全民共識,受刑人一再酒駕不 可輕重,本案是第3犯,顯然前2次犯行所為緩起訴、易科罰 金之處罰,不足生一定之警惕效果,否則為何會有本案之第 3犯?原裁定雖認受刑人吐氣所含酒精濃度為每公升0.25毫克 剛好達法定成罪標準,然受刑人酒駕時又如何確信其酒測值 未超標,竟仍心存僥倖超標酒駕上路,至本案係為警攔檢查 獲,並未肇生事故或有其他產生具體實害之駕駛行為,亦無 併有重大妨害公務等相關事實,僅為具體量刑事由,新標準 審核時可不予考量,以免司法成為縱容酒駕之破口,原裁定 認執行檢察官裁量權之行使有所瑕疵,顯有違誤,爰提起抗 告,請求撤銷原裁定,更為適當合法之裁定等語。 三、按執行裁判由為裁判法院之檢察官指揮之,刑事訴訟法第45 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次按犯最重本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 刑以下之刑之罪,而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之宣告者, 依刑法第41條第1項規定,固得易科罰金。但易科罰金,難 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者,不在此限。又依前項規定 得易科罰金而未聲請易科罰金者,以及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 或拘役之宣告,而不符前項易科罰金之規定者,依同條第2 項、第3項規定,固均得易服社會勞動。然因身心健康之關 係,執行顯有困難者,或易服社會勞動,難收矯正之效或難 以維持法秩序者,不適用之,同條第4項亦定有明文。上開 易刑處分之否准,係法律賦予檢察官指揮執行時之裁量權限 ,執行檢察官自得考量受刑人之實際情況,是否有難收矯正 之效或難以維持法秩序,以作為其裁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或 易服社會勞動之憑據,非謂一經判決宣告易科罰金之折算標 準,執行檢察官即應為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易刑處分 。又所謂「難收矯正之效」及「難以維持法秩序」,乃立法 者賦與執行檢察官得依具體個案,考量犯罪特性、情節及受 刑人個人特殊事由,審酌應否准予易刑處分之裁量權,檢察 官就此項裁量權之行使,僅於發生裁量瑕疵之情況,法院始 有介入審查之必要,倘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其程序上已給予 受刑人就其個人特殊事由陳述意見之機會(包括在檢察官未 傳喚受刑人,或已傳喚受刑人但受刑人尚未到案前,受刑人 先行提出易科罰金聲請等情形),實體上並已就包含受刑人 所陳述關於其個人特殊事由在內之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或 第4項所指情形予以衡酌考量,則難認其裁量權之行使有何 違法或不當可言。易言之,執行檢察官就受刑人是否確因易 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而有難收矯正之效,或難以維持法 秩序之情事,有裁量判斷之權限,法院僅得審查檢察官裁量 時其判斷之程序有無違背法令、事實認定有無錯誤、其審認 之事實與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第4項之裁量要件有無合理 關連、有無逾越或超過法律規定之範圍等問題,原則上不宜 自行代替檢察官判斷受刑人有無上開情事。倘執行檢察官經 綜合評價、衡酌後,仍認受刑人有上開不適宜為易刑處分之 情形,而為否准受刑人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之執行命令 ,則屬執行檢察官裁量權之合法行使範圍,自不得任意指為 違法或不當(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827號裁定意旨參照) 。   四、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酒後駕騎機車為警得測其吐氣所含酒精濃度為每 公升0.25毫克,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下稱苗栗地院)以113 年度苗交簡字第25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1日,於民國113年7月8日確定(下稱本 案);又其曾分別於:①103年間因酒後駕車之公共危險案件 ,經苗栗地檢署以103年度緩字第1648號為緩起訴處分確定 ,並於104年5月17日緩起訴期滿;②107年間因酒後駕車之公 共危險案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以108年度壢交簡字第229 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千元折算 1日,併科罰金新臺幣1萬元,於108年7月1日易科罰金執行 完畢等各情,有苗栗地院113年度苗交簡字第258號判決、檢 察官聲請簡易判決處刑書(見原審卷第15至21頁)及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見本院卷第23至24頁)在卷可稽。是 受刑人本案乃第3次為酒駕犯行,堪以認定。  ㈡本案經苗栗地院判處罪刑確定後,移送苗栗地檢署以113年度 執字第2235號案件執行,執行檢察官以執行傳票通知受刑人 應於113年8月20日到案執行,並註明「本件係酒駕三犯之案 件,原則不得易科罰金、不得社勞,如欲聲請易科罰金或聲 請易服社會勞動,請於上開期日前以書狀或言詞陳述意見」 等語。嗣受刑人自行於113年8月12日到案執行,並於該署執 行書記官對之詢問時當庭表示:「我要聲請易科罰金或易服 社會勞動」、「因為我還要照顧祖母,家裡沒有其他人可以 幫忙,我父親已經不在了、我母親之前跟父親離婚後,有了 新家庭,就沒有管我父親這裡的事,我哥哥也是因為結婚有 家庭,所以也沒有再回來照顧祖母。現在工作是打零工,有 叫才有錢可以賺,收入不穩定,怕說如果之後真的要入監, 我祖母生活費那些也會有問題。然後之前酒駕是107、103年 ,已經隔很久,希望檢察官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在外 面照顧我祖母。」等語,執行書記官再告知受刑人如不服不 准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之命令,得向法院聲明異議之旨 ,而經受刑人陳述意見並製作執行筆錄後,再檢具執行筆錄 及案卷資料送執行檢察官審核,苗栗地檢署即於113年8月13 日以苗檢熙丙113執2235字第1130021029號函知受刑人略以 :「...經衡酌臺端酒駕犯罪經查獲三犯(含)以上、酒測 值超過法定刑罰標準並對公共安全有具體危險者,足見臺端 法治觀念顯有偏差,嚴重漠視公眾往來之交通安全,對不特 定多數用路人及駕駛人自身之生命、身體、財產均帶來高度 危險性,為期能收矯正之效及維持法秩序,應執行原宣告之 刑,不准易科罰金及易服社會勞動」等語,業經本院調取該 署113年度執字第2235號執行電子卷宗核閱屬實,並有執行 傳票、前揭函文(見原審卷第23至26頁)、上開執行卷影卷所 附苗栗地檢署執行案件進行單、送達證書、苗栗地檢署檢察 官指揮執行命令、113年8月12日執行筆錄、簽報檢察官決定 駁回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聲請之簽呈等在卷可稽。則本 案執行檢察官賦予受刑人陳述意見之機會後,考量受刑人為 酒駕3犯、犯罪情節等諸多面向,審慎衡量易刑處分對於受 刑人有無可能發揮矯治成效及維持法律秩序之必要,所作成 不准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應發監執行之裁量,已具體 敘明理由,既非未依法定程序為之,所審酌之理由,亦與易 刑處分制度之法律目的具有內在關聯性,尚無違背立法者藉 由刑法第41條第1項但書規定,所賦予檢察官裁量權限,以 追求個案實現法律目的、價值與分配正義之寓意。參諸刑法 未廢除短期自由刑,旨在保有短暫隔離受刑人之效果,使受 刑人感受刑罰威嚴,不致輕易再犯,尚無不許檢察官執行之 理。是檢察官前開之執行指揮,核無濫用權力或有程序瑕疵 等情事,自無違法或不當可言,法院應予以尊重。  ㈢況刑法第185條之3歷經108年間之修正,增訂酒駕再犯者肇事 致人死傷之處罰,再於111年1月28日修正公布,同年月30日 施行,修正提高酒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之法定刑上限,可見 我國社會對於酒後駕車行為應予嚴懲具有高度共識,且立法 者冀以加重處罰以圖嚇阻酒後駕車之目的。受刑人本案之行 為時間,固難認與其前次之犯罪時間緊接,惟受刑人確係2 次因酒駕犯行先後經緩起訴及易科罰金之執行,仍第3次再 犯本案相同罪質之公共危險犯罪,足見其法治觀念薄弱,且 漠視公眾往來之交通安全,對不特定多數用路人之生命、身 體、財產均帶來高度危險性,顯見先前之處遇及易科罰金之 執行方式仍無法讓受刑人記取教訓,自難期待本案藉易科罰 金或易服社會勞動,即可維持法秩序或收矯治之效。又受刑 人縱然此次酒駕行為運氣尚佳而為警及時攔查,幸未造成事 故或傷亡,然其所為仍顯著增加當時其他用路人之行車風險 ,尚難以此遽認檢察官之裁量不當。再者,因上開新、舊標 準僅為臺灣高等檢察署基於檢察一體之性質,函告全國地方 檢察署作為檢察官審核准否易科罰金之參考,並未取代檢察 官依個案就刑法第41條但書所定要件行使裁量權或排除其判 斷之空間,則原裁定以上開舊標準並未被廢止或取消,自仍 應一體適用,亦即若有舊標準所示之5種例外情形,檢察官 亦應列為審酌事項而考量是否准予易科罰金,本案檢察官漏 未斟酌對受刑人有利之情形,與舊標準原則未盡相合等語為 由,撤銷檢察官所為不准受刑人易科罰金之執行指揮,容有 誤會。 五、綜上所述,本院綜觀全卷並審酌上情,認本案執行檢察官於 指揮執行時,已給予受刑人陳述意見之機會,且審酌其相關 素行及犯罪,充分審查、考量受刑人應入監執行,以收其矯 正之效,俾維持法秩序等節後,始不予准許受刑人易科罰金 之聲請,並具體說明否准之理由。而此一不准易科罰金之指 揮執行命令,屬法律授權檢察官所行使之合義務性裁量,乃 對具體個案行使法律所賦予之指揮刑罰執行職權,核與刑法 第41條第4項之規定無違,難謂有逾越法律授權或專斷等濫 用權力之情事。原裁定撤銷檢察官之執行指揮,尚有未洽, 檢察官抗告意旨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為有理由,應由本 院將原裁定撤銷,並自為裁定,駁回受刑人之聲明異議。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吳 進 發                 法 官 鍾 貴 堯                 法 官 尚 安 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 巧 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4

TCHM-114-抗-130-20250314-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11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陳志豪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竊盜案件,對於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 檢察官指揮執行(中華民國113年8月26日北檢力馨112執沒3488 字第1139086329號函),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陳志豪(下稱受刑 人)因竊盜案件,經本院112年度審簡字第1069號判處罪刑 確定在案(下稱原確定判決),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然被害人所失之物,其中金項鍊1條及現金新臺幣(下同 )10餘萬元,當初受刑人未見該物,且受刑人係因無業且生 活困頓始為本案犯行,實無力賠償,請給予受刑人生存機會 ,沒收合理之犯罪所得數額等語。 二、按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 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 定有明文。所謂「檢察官執行之指揮不當」,係指就刑之執 行或其方法違背法令,或雖非違法而因處置失當,致受刑人 蒙受重大不利益者而言。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裁定內容指 揮執行,即無執行之指揮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之可言。至 於原確定判決、裁定,是否有認定事實錯誤或違背法令之不 當,應循再審或非常上訴程序以資救濟,尚無對之聲明異議 之餘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88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次按罰金、罰鍰、沒收及沒入之裁判,應依檢察官之命令執 行之;前條裁判之執行,準用執行民事裁判之規定,刑事訴 訟法第470條第1項前段、第471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而「 準用」與「適用」有別,「適用」係完全依其規定而適用之 謂,「準用」則指就某一事項所定之法規,於性質不相牴觸 之範圍內,適用於其他事項之謂,而有其自然之限度。刑事 訴訟法第471條第1項固規定沒收(含沒收替代手段,以下統 稱沒收)裁判之執行,準用執行民事裁判之規定,但刑事執 行程序與民事執行程序既有相異之處,自應就性質相近者始 得準用。民事執行程序就債務人對於第三人之債權為執行, 應先發扣押命令,再發收取命令,係因該債權是否確實存在 仍非無疑義(例如有無因清償而消滅等),故應先發扣押命 令,視第三人有無異議再發收取命令;而受刑人於監所之保 管金、勞作金均為受刑人所有,其性質係監所為受刑人所保 管之金錢或受刑人在監所內勞作而得向監所請求之給付,屬 受刑人對監所之債權,其權利之存在並無疑義,且檢察官執 行沒收裁判係執行國家公權力,與一般民事債權之性質有別 ,故對受刑人之保管金、勞作金執行,自無須先發扣押命令 ,亦不必考量保管金之性質是否為繼續性債權。惟為兼顧受 刑人在監執行之生活所需,仍宜依強制執行法有關規定,酌 留受刑人在監獄生活所需之金錢。而沒收犯罪所得之執行係 為避免被告因犯罪而坐享其成,藉由澈底剝奪任何人所受不 法利得,以預防並遏止犯罪,檢察官在指揮執行沒收時,就 受刑人勞作金及保管金等財產,倘已兼顧其在監執行生活所 需,而依強制執行法相關規定意旨,酌留受刑人在監獄生活 所需定額金錢者,除部分受刑人具有特殊教化、文康、給養 原因或醫療需求等因素允以個別審酌外,檢察官關於沒收裁 判之執行,倘與監獄行刑之目的無違,即難謂有何不當(最 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16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竊盜案件,經原確定判決諭知「未扣案如附表編號1 ①至④、⑫至⑭、如附表編號2②所示之犯罪所得均沒收,於全部 或一部不能沒收或不宜執行沒收時,追徵其價額」,其中原 確定判決附表編號1①為「深藍色吉川包1個,價值6,000元」 、附表編號1②為「黑色吉川皮夾1個,價值4,000元」、附表 編號1③為「星巴克會員卡1張,價值1,500元」、附表編號1④ 為「7-11超商會員卡1張,價值650元」、附表編號1⑫為「豪 華電影院會員卡1張,價值1,000元」、附表編號1⑬為「東震 金項鍊1條,價值2萬4,000元」、附表編號1⑭為「現金15萬2 ,400元」、附表編號2②為「現金5,200元」,合計19萬4,750 元,有原確定判決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74至75頁)。  ㈡嗣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下稱執行檢察官)受理受刑 人竊盜案執行沒收,案列112年度執沒字第3488號,並依原 確定判決主文,執行沒收受刑人之犯罪所得19萬4,750元, 而以113年8月26日北檢力馨112執沒3488字第1139086329號 函,通知法務部○○○○○○○,於酌留受刑人每月生活所需3,000 元後,將其保管金及勞作金之餘款全數匯送該署辦理沒收犯 罪所得,經法務部○○○○○○○以113年9月11日宜監戒決字第113 08030820號函復有關追繳受刑人保管帳戶款項,在酌留其日 常基本生活費用範疇下,經執行無果等情,經本院核閱上開 執行案件卷宗無誤。是執行檢察官依原確定判決主文對受刑 人執行沒收判決而指揮執行受刑人於監獄之保管金及勞作金 ,亦已兼顧受刑人在監執行生活所需,酌留定額金錢,所為 執行難認有何違法或不當,受刑人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 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張敏玲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俊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TPDM-114-聲-411-20250313-1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325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 人 胡孟慈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定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屏東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執行之指揮(民國113年10月21日屏檢錦敬113執聲 他1439字0000000000號函),聲明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詳如附件之「刑事聲明異議狀」所載。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第 1項前段、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又被告所犯數罪有二裁判 以上時,其所犯各罪是否合於數罪併罰規定,應以各裁判中 最初判決確定者為基準,凡在該裁判確定前所犯之各罪,均 應依刑法第50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案件之實體裁判確定後,即生實質之確定力,除因增加經另 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之數 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 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裁判定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 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 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定 實質確定力之拘束。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除上開例 外情形外,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 ,前、後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 一行為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自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 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者為限(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 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胡孟慈(下稱受刑人)前因違反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等罪,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以103年度聲字7 06號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以下主刑種類均相同)19年10 月,於民國103年6月4日確定(下稱A裁定);另因違反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等罪,經本院以104年度聲字1367號裁定應執 行20年3月,於104年11月17日確定(下稱B裁定),由臺灣 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下稱檢察官)以103年度執更字926號 、104年度執更字1707號執行指揮書接續執行。嗣受刑人於1 13年10月14日具狀向檢察官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經檢察官 以113年10月21日屏檢錦敬113執聲他1439字0000000000號函 覆否准其請求等情,有各該裁定書、前開函文暨臺灣高等法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而檢察 官否准受刑人重新定刑之聲請,屬檢察官指揮執行之範疇, 受刑人自得對此聲明異議,先予敘明。  ㈡觀諸前開A、B裁定附表經定執行刑之各罪,其最先判決確定 者,分別為102年8月13日(A裁定附表編號1、2之罪)、103 年9月2日(B裁定附表編號1、2之罪),經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就各該裁定附表所示之罪,分別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經 法院審核結果認為聲請正當而裁定,可認係受刑人行使選擇 權之結果,於法並無違誤,亦無任何恣意組合之情形。參照 前揭最高法院110台抗大字第489號裁定意旨,本件受刑人請 求將上開已經定執行刑之數罪拆分為二,重新組合後以組合 甲(A裁定附表各罪與B裁定附表編號3、4、5、6、9、15、1 6、19、20之罪一組)、組合乙方式(B裁定附表編號1、2、 7、8、10、11、12、13、14、17、18、21、22之罪一組), 再另定應執行刑,係將上開經裁定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 其應執行刑,依前開說明,已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即非 法之所許。況上開A裁定附表各罪之宣告刑總和為147年5月 ,經法院裁定定應執行19年10月,寬減比例約為13.45%;B 裁定附表各罪之宣告刑總和為133年2月,經法院裁定定應執 行20年3月,寬減比例約為15.21%,足認受刑人均已獲相當 定執行刑之刑期減少優惠,而無對其責罰顯不相當之過苛情 形。  ㈢受刑人固稱檢察官聲請法院裁定應執行刑時,自應以最有利 於受刑人之方式裁定其應執行之刑,然依其主張之組合甲、 組合乙方式,另定應執行刑,組合甲之刑期下限為11年10月 、上限(內部界線)為30年,組合乙下限為8年8月、上限為 30年。前述組合方式與A、B裁定相比較,A裁定、組合甲之 下限同為11年10月,並無差異,但B裁定、組合乙之下限分 別為10年5月、8年8月,差距1年9月,故其主張之組合在下 限部分較有利於受刑人。又前述組合與A、B裁定之上限雖均 達30年,然這只是依形式計算,如實質考量有無過度評價、 比例原則、刑罰邊際效應、法院對於受刑人所犯之罪平均量 刑、各級法院針對同類型案件量刑基準、受刑人復歸社會之 可能性、人之平均壽命等一切情狀,其有極大可能受到更低 之執行刑等語(見卷附受刑人刑事聲明異議狀第4、6、7頁 );惟查,A、B裁定均係檢察官依受刑人之請求向法院聲請 ,經法院審核結果,認為聲請正當而為裁定,係受刑人行使 選擇權之結果,並非檢察官自行恣意選擇而分別聲請定其應 執行刑。又A、B裁定接續執行結果為40年1月,並未逾受刑 人所主張依上開組合甲、乙所定應為執行刑而接續執行之最 長期(60年),對受刑人而言,尚非必然不利,況法律規定 之定應執行刑下限,與實際定刑之「結果」,未必有邏輯上 之關聯,受刑人徒憑己意以執行之下限為定刑結果有利與否 之準據,並認為依其主張之組合方式定刑,極可能受更輕之 執行刑,無寧是以自身「想像上」可能存在有利於己之重新 定刑結果,遽予推翻原確定裁定之實質確定力,自與上述「 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 益,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之例外情形有別。 四、綜上所述,上開定應執行刑之A、B裁定既已確定,復無原定 執行刑之基礎變動或因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為維護極重 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則檢察官拒絕受 刑人重定應執行刑之請求,其執行之指揮並無違誤或不當, 受刑人就此聲明異議,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  法 官 楊青豫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附 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吳宛陵

2025-03-13

PTDM-113-聲-1325-20250313-1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328號 聲明異議人 即受 刑 人 李岳樺 送達代收人 陳佳琦 住○○市○○○路0段000號6樓之4 上列 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業務侵占案件,對於臺灣新竹地方檢 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113 年度執字第4602號)聲明異議,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如聲明異議狀所載(如附件)。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 條定有明文。次按執行裁   判由為裁判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指揮之;指揮執行,應   以指揮書附具裁判書或筆錄之繕本或節本為之,刑事訴訟法   第457 條第1 項前段、第458 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而判決   確定後即生效力,檢察官如依確定判決內容為指揮執行,自   難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另按受徒   刑或拘役之諭知而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依檢察官之指揮,於   其痊癒或該事故消滅前,停止執行:一、心神喪失者。二、   懷胎五月以上者。三、生產未滿二月者。四、現罹疾病,恐   因執行而不能保其生命者,刑事訴訟法第467 條亦明文規定   。是須以確有刑事訴訟法第467 條所定之各款事由,刑罰之   執行始須停止,並非受刑人聲請停止執行,檢察官即應停止   執行。又是否准予延緩執行,屬執行檢察官之職權,不得執   未獲延緩執行,指摘檢察官執行之指揮有所不當,有最高法   院103 年度臺抗字第600 號刑事裁定意旨可資參照。 三、經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李岳樺前因業務侵占案件,經本   院以112 年度易字第185 號刑事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 年,於   民國113 年8 月28日確定,嗣由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以113 年度執字第4602號執行指揮書據以執行,而聲明異議 人經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合法傳喚而自行於113 年11月19日   至該署報到,並陳述:我於000 年00月00日生下女兒,希望   改期執行,小孩不用社會局協助安置,我會請婆婆、老公照   顧。我現在與我婆婆、老公一起居住等語在卷,而經檢察官   核准,並改期於113 年12月25日執行本案;嗣聲明異議人於   113 年12月25日到案執行時,亦陳述:我要入監執行,家   人知悉此事,小孩不用社會局協助安置,有家人照顧等情,   有本院上開案號刑事判決1 份、出生證明書1 份、臺灣新竹   地方檢察署送達證書4 份、點名單2 份、執行筆錄2 份、檢   察官執行指揮書1 份及法院前案紀錄表1 份等在卷足稽,並   經本院調閱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3 年度執字第4602號執行   卷宗核閱無訛,顯見檢察官依據本院上開案號之確定判決內   容而指揮聲明異議人入監執行前,已充分考量受聲明異議人   初次報到時甫生產未滿2 月而准予延期執行並給予聲明異議   人陳述意見之機會,是以聲明異議人所稱執行檢察官未詢問   其個人特殊事由、未給予表達意見之機會云云,自不可採。   又聲明異議人雖於113 年12月4 日具狀以需照顧幼女及家庭   經濟狀況等事由,向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聲請暫緩執   行,經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113 年12月11日以竹檢   云執理113 執聲他1677字第1139051729號函函覆以:「台端   聲請暫緩執行本署113 年執字第4602號侵占案件一事,查無   刑事訴訟法第467 條停止執行之原因,礙難准許,請於113   年12月25日到案執行,逾期依法拘提、通緝,請查照。」而   未准許聲明異議人聲請暫緩執行一節,有臺灣新竹地方檢察   署上揭函文1 份在卷可憑,亦經本院調閱臺灣新竹地方檢察   署113 年度執聲他字第1677號執行卷宗核閱無誤。而聲明異   議人所指情節顯與前揭刑事訴訟法第467 條各款停止執行事   由不符,聲明異議人復未提出其他足資釋明具備停止執行要   件之相關資料,尚難認聲明異議人聲請暫緩執行為有理由,   揆諸前開說明,檢察官未予延緩而為本件指揮執行,依其裁   量亦無違法或不當之情事,故聲明異議人指稱臺灣新竹地方   檢察署檢察官執行之指揮違法云云,亦屬無據。從而,聲明   異議人本件以檢察官執行指揮不當而聲明異議,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一庭  法 官 楊惠芬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翁珮華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2025-03-13

SCDM-113-聲-1328-202503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