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蔡憲德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41-15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856號 上 訴 人 劉錫龍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 第1010號,起訴案號: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5004 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劉錫龍有如其犯罪事 實欄即其附表編號1至5所載,共同販賣第一級毒品海洛因共 5次之犯行,經論處共同販賣第一級毒品共5罪刑,並定應執 行刑,且諭知相關沒收暨追徵。上訴人明示僅就上開判決之 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乃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 罪事實及論罪作為審查之基礎,認為其量刑並無違法或不當 ,因而予以維持,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詳敘其理 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販毒犯罪之情節極為輕微而顯堪憫 恕,雖已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及刑法第59條之 規定遞減其刑後,仍嫌情輕法重以致罪責與處罰不相當,而 應依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再減輕其刑,乃 原判決未依上開判決意旨再遞予減刑,有違罪刑相當原則云 云。 三、惟刑罰之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事實審法院得為自由裁量之 事項,苟其科刑輕重符合規範體系及目的,於裁量權之行使 無所逾越或濫用,且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 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原 判決以上訴人共同販賣第一級毒品之犯行,於均依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第17條第2項關於在偵查及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 刑,及刑法第59條關於酌減其刑之規定,遞減輕其刑後之處 斷刑已非嚴苛,復敘明經衡諸上訴人販毒之犯罪情節,助長 毒品氾濫,對國民健康之危害非輕,並無憲法法庭112年憲 判字第13號判決意旨所指對於「情節極為輕微」而顯可憫恕 ,縱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仍嫌情輕法重,致罪責與 處罰不相當之情形,尚無再依該判決意旨再遞予減刑之必要 等旨,因認第一審判決之量刑並無違法或明顯不當而予以維 持。核原判決之論斷,尚未逾越法律授權之界限與範圍,亦 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自不能任意 指摘為違法。上訴人上訴意旨並未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 判決究有如何違法或明顯不當之情形,徒執前揭泛詞,就原 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詳細說明之事項 ,任意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 。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856-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474號 上 訴 人 周冠宇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11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193號,起訴 案號: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6661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按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 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審 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及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本 件上訴人周冠宇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原審判決,於民國113年1 1月19日提起上訴,並未敘述理由,迄今逾期已久,於本院未判 決前仍未補提,依前揭規定,其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後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474-202502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4號 抗 告 人 劉鴻彬 代 理 人 羅秉成律師 高珮瓊律師 黃泓勝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9日駁回聲請再審之裁定(113年度聲再字 第37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關於施用第一級毒品部分撤銷,應由臺灣高等法院更為裁 定。 其他抗告駁回。 理 由 壹、撤銷部分(即施用第一級毒品部分) 一、本件抗告人劉鴻彬對原審法院102年度上訴字第1287號刑事 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主張原確定判決認 定其施用第一級毒品海洛因所憑之尿液(下稱本案尿液)於 判決確定前遭違法銷毀,無從再行檢驗,監察院並依法提案 糾正,承辦本案尿液送驗職務之偵查佐周資舜因之受申誡1 次之處分。因本案濫用藥物尿液檢驗報告為原確定判決認定 抗告人有罪之唯一證據,卻遭違法銷毀尿液,致其無從確認 本案尿液有無遭受污染或調換錯置,錯失證明清白之機會。 又本案尿液所送驗之詮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詮昕公司 )因實地評鑑未通過,於民國110年11月11日經衛生福利部 (下稱衛福部)公告廢止其「濫用藥物尿液檢驗機構認證」 ,更可見其檢驗結果有不可信之情形。因而依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1項第5款規定聲請再審等語。原裁定以:㈠承辦本案 尿液送驗職務之偵查佐周資舜固因本案違法失職,而有受懲 戒處分之情事,然抗告人於偵查、第一審及第二審準備程序 時均未曾表示採驗尿液非其本人所有,亦未表示採驗過程中 遭污染,可見抗告人以本案尿液經詮昕公司違法銷毀,無法 透過DNA鑑定比對,指摘本案尿液是否為其所有,仍有所疑 ,而提起再審,係屬空言臆測,不足以影響原確定判決之認 定。㈡詮昕公司於110年固因實地評鑑未通過而遭衛福部廢止 認證,然原確定判決已說明抗告人之尿液檢驗報告有證據能 力之理由;又詮昕公司雖有多次混淆尿液,導致法院經DNA 鑑定證明尿液檢體不具同一性,而判決各該案被告無罪之案 例,然基於法官依法獨立審判及個案拘束原則,並不得比附 援引。㈢因認本件聲請再審顯無理由,且無從補正,無依刑 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檢 察官及聲請人陳述意見之必要,而駁回本件再審之聲請。固 非無見。 二、經查: ㈠被告聽審權屬於憲法第16條保障人民訴訟權之一(司法院釋 字第482號解釋參照),其內涵包括資訊請求權(請求獲得 充分訴訟資訊)、表達請求權(請求到場陳述或辯明訴訟上 意見,下稱在場及陳述意見權)、注意請求權(請求注意被 告陳述及表達)等。刑事訴訟法之再審,乃屬非常程序,係 為救濟原確定判決之認定事實錯誤而設置之制度,與通常訴 訟程序有別,亦因其為非常程序,要不免與確定判決安定性 之要求相違。再審聲請程序,固屬於裁定程序,而裁定之審 理,除法院於裁定前,認為有必要時,得調查事實者外(刑 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參照),原則上毋須經當事人到庭陳 述意見。惟刑事訴訟法關於再審程序之規定,於109年1月8 日修正,並於同年月10日施行,立法者基於再審制度之目的 係發現真實,避免冤抑,對於確定判決以有再審事由而重新 開始審理,攸關當事人及被害人權益甚鉅,乃增訂刑事訴訟 法第429條之2規定:「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 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所謂顯無必要 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而應逕予駁回, 或聲請顯有理由而應逕予裁定開啟再審而言,法院原則上應 賦予再審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庭陳述意見之機會,並聽取檢 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以釐清聲請再審是否合法及有無理 由。亦即肯認被告於原判決確定後,再審聲請程序審理中仍 享有在場及陳述意見權之保障。  ㈡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參與調查犯罪之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 察,因該案件違法失職已受懲戒處分,足以影響原判決者, 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 第5款定有明文。本件抗告人於聲請再審時,已釋明負責承 辦本案尿液送驗職務之偵查佐因本案受有懲戒處分;就是否 足以影響原確定判決部分,亦說明因本案尿液遭違法銷毀, 無從再行檢驗,而本案尿液送驗之詮昕公司亦因實地評鑑未 通過,經衛福部公告廢止其「濫用藥物尿液檢驗機構認證」 之情形等旨。抗告人既釋明參與調查犯罪之司法警察官或司 法警察,已因該案件違法失職受有懲戒處分,復說明本案尿 液送驗之詮昕公司可能有誤之旨,是從形式上觀察,本件聲 請再審並無程序上不合法、顯有理由或顯無理由之情。自應 如上揭所示,賦予再審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庭陳述意見之機 會,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以為釐清,再判斷該 再審理由是否足以影響原確定判決。乃原裁定就抗告人施用 第一級毒品部分,未賦予抗告人到場陳述意見之機會,並聽 取檢察官之意見,逕認抗告人聲請再審顯無理由,且無從補 正,駁回抗告人再審之聲請,於法自有未合。 三、抗告意旨此部分執以指摘原裁定不當,非無理由,應將原裁 定關於施用第一級毒品部分撤銷,由原審更為適法之裁定。 貳、駁回部分(即施用第二級毒品部分)   一、刑事訴訟法第405條規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 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得抗告。 二、抗告人就原確定判決關於施用第二級毒品部分,係適用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第10條第2項規定,論處抗告人罪刑,並駁回 其在第二審之上訴,核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款所 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原審法院既駁回抗告人關 於前開施用第二級毒品之聲請再審,依首開條文之規定,即 屬不得抗告。抗告人就此部分猶提起抗告,自非適法,應予 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前段、第411條前段,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抗-24-202502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85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 人 達欣硬質銅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李岳峰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水汙染防治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6日定其應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2848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按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其第二審法院所為裁定,不得 抗告,刑事訴訟法第405條定有明文。是以對第二審法院所為裁 定得否抗告,端視該案件是否為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而定。本件 抗告人達欣硬質銅有限公司係法人,因負責人執行業務犯水污染 防治法第34條第1項之罪,而依同法第39條規定科以原裁定附表 二所示罰金刑,係專科罰金之罪,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 1款所定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案件,且無同條項但書規定之例 外情形,自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是原審對抗告人所犯原裁定附 表二所示2罪定應執行刑之裁定,依上開規定及說明,自不得抗 告於第三審法院。抗告人對之提起抗告,為法所不許,應予駁回 。又裁定得否抗告或再抗告,應依法律之規定為據,不因原裁定 正本教示欄誤載得抗告而受影響,併予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1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祐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抗-85-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850號 上 訴 人 吳威諦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高雄 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金上訴字第 51號,起訴案號: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1778號、 113年度偵字第2355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之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 式,始屬相當。第一審判決認定上訴人吳威諦有如其犯罪事 實欄即其附表編號1、2所載之犯行,經依想像競合犯關係從 一重論處共同一般洗錢共2罪刑(各該兼論以共同普通詐欺 取財罪),並均諭知併科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檢察官 及上訴人皆明示僅就上開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 原審乃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及論罪作為審查之基 礎,認為其就上揭附表編號2所示部分之量刑尚有不當,因 而撤銷第一審關於此部分科刑之判決,改判處有期徒刑8月 ,併科罰金新臺幣10萬元,並諭知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另認為其就上揭附表編號1所示部分之量刑並無違法或不 當,因而予以維持,駁回檢察官及上訴人對於此部分在第二 審之上訴,已詳敘其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先前誤信網路上代辦貸款業者之話 術,以致提出金融帳戶資料供詐欺不法分子犯案,幸經檢察 官偵查結果,認定伊主觀上並無犯罪之故意,因而為不起訴 處分確定,此與伊本件嗣因經濟困窘,特地尋求具有鉅額資 本之「銓誠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代辦貸款合作協議 書,且有自稱為「陳彥廷」律師之人見證,卻仍遭被騙之情 形不同。原判決認為伊未記取教訓竟猶故意再犯,據為不利 於伊量刑之因子,殊有不當。又伊非無賠償告訴人賴昱㚬之 意願,實因原審未將賴昱㚬之金融帳戶通知之緣故,致使伊 未能匯付賠償款,惟其遽改判從重量處不得易科罰金及不得 易服社會勞動之刑期,悖離修復式司法之精神,亦有違罪刑 相當原則。再原判決就伊所受宣告之刑,率認無以暫不執行 為適當之情形,因而不為緩刑之諭知,顯屬濫用裁量之權限 。茲伊已與賴昱㚬調解成立,並獲其表達同意法院予伊宣告 緩刑之意見,爰請求逕為緩刑之諭知云云。 三、惟刑罰之量定及緩刑之宣告,均係實體法上賦予法院得為自 由裁量之事項,其科刑輕重暨宜否暫緩執行之審斷,倘符合 規範體系及目的,於裁量權之行使無所逾越或濫用,且無明 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即不得任意指摘而執 為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原判決就第一審判決論罪所處之 科刑應予撤銷改判及應予維持部分,於科刑時如何係以上訴 人之責任為基礎,並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審酌相關 犯罪情狀及行為人情狀而為量刑,已於其理由內詳予說明; 復敘明上訴人先前已有前述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確定之經 驗,未記取教訓猶故意再犯,且迄未賠償賴昱㚬之損害以獲 其諒解,因認上訴人所受宣告之刑,尚無以暫不執行為適當 之情形,乃不為緩刑之諭知等旨。核原判決就科刑裁量暨不 宜宣告緩刑之論斷,並未逾越法律授權之界限與範圍,亦無 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之情形,自不能任意指 摘為違法。上訴人上訴意旨並非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 決究有如何違法或明顯不當之情形,徒執前揭泛詞,就原審 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以及原判決已詳細說明之事項, 任意指摘,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 揆諸首揭規定及說明,本件關於共同一般洗錢罪部分之上訴 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又上訴人前揭共同一 般洗錢重罪部分之上訴既皆從程序上駁回,則與之具有想像 競合犯關係之各該共同普通詐欺取財輕罪部分,本屬刑事訴 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修正前為第4款)所列不得上訴於 第三審法院之案件,復無同條項但書規定之例外情形,自無 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併為實體之審理,該部分之上訴同非 合法,亦俱應從程序上駁回。至上訴人請求本院逕為緩刑之 諭知,尚無由從實體之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850-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475號 上 訴 人 胡哲源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11月1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537號,起訴案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0998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按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 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審 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及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本 件上訴人胡哲源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原審判決,於民國 113年12月4日提起上訴,並未敘述理由,迄今逾期已久,於本院 未判決前仍未補提,依前揭規定,其幫助洗錢罪部分之上訴自非 合法,應予駁回。至上訴人想像競合犯幫助普通詐欺取財輕罪部 分,屬不得上訴於第三審之案件,亦應從程序上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475-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473號 上 訴 人 BR000-A109105A(人別資料及住所詳卷)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性自主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中華民國113年11月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侵上訴字第6號, 起訴案號: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389、1518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按第三審上訴書狀應敘述上訴之理由,其未敘述者,得於提起上 訴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於原審法院,已逾上述期間,而於第三審 法院未判決前,仍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者,第三審法院應以判決 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82條第1項及第395條後段規定甚明。本 件上訴人即代號BR000-A109105A因妨害性自主等罪案件,不服原 審判決(即維持第一審關於論以加重強制性交共3罪所處宣告刑 部分之判決,另撤銷第一審關於定應執行刑部分之判決,改判酌 定其應執行刑),於民國113年11月28日提起上訴,並未敘述理 由,迄今逾期已久,於本院未判決前仍未補提,依前揭規定,其 上訴均非合法,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後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蔡憲德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上-473-20250213-1

台聲
最高法院

妨害投票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32號 聲 請 人 張遠智 廖子筌 羅炳顯 上列聲請人等因妨害投票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12 日第三審之程序判決(113年度台上字第4363號),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再審程序係就確定判決事實錯誤所設之救濟方法,除有刑 事訴訟法第426條第3項所定情形外,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 。是聲請再審應對確定之實體判決為之。下級審法院之實體 判決,經上級審法院以上訴不合法或不合法律上之程式為由 ,從程序上駁回上訴而確定者,聲請再審之對象為該下級審 法院之實體判決,並向下級審法院為之,並非向上級審法院 對其所為之程序判決聲請再審。若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 ,法院應裁定予以駁回。 二、本件再審聲請人張遠智、廖子筌、羅炳顯前因妨害投票案件 ,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上訴字第58號之實體 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因其等之上訴均違背法律上程式, 而經本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4363號程序判決駁回其等上訴 確定,有本院判決書可稽。聲請人等向本院前揭程序判決聲 請再審,揆諸首揭說明,其等聲請再審之程序顯不合法,且 無從補正,均應駁回。又本件聲請再審既屬程序上不合法而 應逕予駁回,自無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規定通知聲請人 等到場聽取其等意見之必要,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聲-32-20250213-1

台上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4134號 上 訴 人 蔡明祥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 113年6月1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730號,起訴案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1666、13610號),提起 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判決認定上訴人蔡明祥 有如其事實欄所載幫助洗錢之犯行,因而撤銷第一審判決, 改判仍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幫助犯修正 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洗錢(下稱幫助洗錢,又上訴 人尚犯幫助詐欺取財)罪刑,及諭知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 準,併為相關沒收、追徵之宣告。就幫助洗錢部分,已詳敘 認定犯罪事實所憑證據及理由。 二、刑之量定,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已以 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項,並未 逾越法定刑度或濫用其權限,即不得任意指摘為違法,資為 合法第三審上訴之理由。原判決關於量刑部分,已敘明以上 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其不思以正當途徑賺取錢財,反而 為獲取報酬,無視政府近年來為加強查緝、遏止詐欺集團之 犯行,大力宣導民眾勿交付金融帳戶資料予他人,貿然提供 帳戶資料幫助他人犯罪,並掩飾、隱匿詐欺款項之所在及去 向,製造金流斷點,使檢警難以向上追查,被害人亦無從向 上游求償,同時危害財產交易安全與社會經濟秩序,實屬不 該,另考量其犯後已坦承犯行、相關和解狀況及其犯罪之動 機、目的、手段、參與犯罪之情節及所得利益金額、被害人 所受財產損害金額、素行、智識程度及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 ,始量處其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20萬元 。核其量定之刑罰,已兼顧相關有利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客 觀上並未逾越法定刑度或範圍,與罪刑相當、比例原則無悖 ,核屬事實審法院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難認有濫用其裁量 權限之違法情形。上訴意旨徒憑己見,以其事發後已有報案 、身體狀況不佳,指摘原判決對其重判,不能接受云云,並 非適法之上訴第三審事由。 三、本院為法律審,應以第二審所確認之事實為判決基礎,故於 第二審判決後,不得主張新事實或提出、聲請調查新證據而 資為第三審上訴之理由。上訴人於法律審之本院,始提出其 與被害人之一之蔡瑞陽之調解筆錄,以證明其係一時糊塗, 不會再犯,核係在法律審提出新證據,依上述說明,同非適 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上訴人行為後,洗錢防制法先於民國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 (此次修正前之部分,下稱行為時法),同年月16日施行( 下稱中間法),嗣又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除修正後第 6條、第11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其餘條文均於同 年8月2日生效(下稱新法)。而行為時法及中間法(以下合 稱修正前法)第14條第3項皆規定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 所定最重本刑。又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罪刑有關之法定加 減原因與加減例等一切情形,其中包括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 14條第3項之規定,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後,整體 適用法律,此為本院最近一致之法律見解。修正前法第14條 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修正後移列為同 法第19條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 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 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千萬元以下罰金。」並刪除 修正前法第14條第3項之規定。另關於自白減輕其刑規定, 行為時法第16條第2項規定:「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 輕其刑」,中間法規定:「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 減輕其刑」,新法則將自白減刑規定移列為第23條第3項前 段,其規定:「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 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從而,在被告幫助 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1億元、前置不法行為為刑法 第339條第1項詐欺取財罪,被告亦於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 白犯罪之前提下:㈠倘其已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因有幫 助犯(得減輕,下同)及自白(必減輕,下同)減刑之適用 ,則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後,整體適用法律,行為 時法及中間法之量刑範圍均為有期徒刑15日至5年,新法之 處斷刑範圍則為有期徒刑1月15日至4年11月。則依刑法第35 條第2項前段、第2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以新法較為有利。㈡ 倘其並未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依修正前法固有幫助犯及 自白之減刑適用,然依新法,則僅有幫助犯減刑之適用,則 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後,整體適用法律,行為時法 及中間法之量刑範圍為有期徒刑15日至5年,新法之處斷刑 範圍則為有期徒刑3月至5年。則依刑法第35條第2項後段、 第2條第1項本文之規定,以行為時法較為有利。本件依原判 決之認定,上訴人幫助洗錢犯行已依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 、行為時法第16條第2項予以減刑,而其洗錢之財物未達1億 元,復未認定有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情,且洗錢標的之 前置不法行為係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詐欺取財罪。經如前述 綜合觀察全部罪刑比較之結果,行為時法及中間法之量刑範 圍為有期徒刑15日至5年,新法之處斷刑範圍則為有期徒刑3 月至5年,應認行為時法之規定較有利於上訴人。是原判決 雖未及比較新舊法,於判決結果並無影響,併此敘明。     五、綜上所述,本件幫助洗錢部分之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 予駁回。上訴人上開幫助洗錢之上訴既從程序上予以駁回, 則與之有裁判上一罪關係之幫助詐欺取財部分,核屬刑事訴 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5款(112年6月21日修正公布、同年月2 3日施行前之條文為第4款)不得上訴第三審法院之罪,且無 同條項但書例外得上訴第三審之情形,亦應從程序上併予駁 回。又本件既從程序上駁回上訴人之上訴,則其請求給予其 自新機會或宣告緩刑,本院無從審酌。另本件既應從程序上 為駁回上訴之判決,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於原判決宣判後向 本院移送併辦部分(113年度偵字第16768、17047號),亦 屬無從審酌,應予退回,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3-台上-4134-202502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47號 抗 告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高雄檢察分署檢察官劉宗慶 受 刑 人 即聲明異議人 陳勤翰 上列抗告人因受刑人加重詐欺等罪聲明異議案件,不服臺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3日之裁定(113年度聲字第956 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陳勤翰異議之聲明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或配偶以檢 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法院聲明異議 」之規定,所稱「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係指於裁判主文具 體諭知主刑、從刑等刑罰或法律效果之管轄法院。若法定聲 明異議權人向非諭知該罪刑或法律效果裁判之無管轄權法院 聲明異議,即與上揭條文關於聲明異議管轄法院之規定不合 ,自應裁定予以駁回。 二、查本件受刑人即聲明異議人陳勤翰因違反加重詐欺等罪案件 ,經法院先後判處罪刑及分別裁判定應執行刑確定,復經臺 灣高雄地方法院對受刑人所犯原裁定附表所示加重詐欺等13 罪以113年度聲字第877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確定後 ,嗣由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據以指揮執行,並否准受 刑人易服社會勞動,有得易服社會勞動案件審查表、受刑人 陳述意見狀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在卷可稽。受 刑人認為檢察官否准其易服社會勞動執行之指揮不當而聲明 異議,依前揭規定及說明,由具體諭知前述應執行刑之裁判 法院即臺灣高雄地方法院管轄,卻誤向原審法院為之,原審 未以無管轄權為由而裁定駁回受刑人之聲明異議,猶撤銷臺 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更字第1144號檢察官否准易服 社會勞動之執行命令,而為實體之裁定,於法未合,原裁定 顯無可維持。檢察官抗告意旨執此指摘原裁定違誤,為有理 由,應由本院將原裁定撤銷,並自為裁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祐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2025-02-13

TPSM-114-台抗-147-202502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