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加重詐欺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51-16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670號 上 訴 人 姬韋廷 選任辯護人 陳水聰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10月2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金上訴字第1112、111 3、1114、1115號,起訴案號: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少連 偵字第65、69號,追加起訴案號:同署112年度少連偵字第88、1 00、110、115、144、148、157號,112年度偵字第7387、27091 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原審經審理結果,認為上 訴人姬韋廷就關於原判決附表二編號3部分之犯行明確,因 而撤銷第一審判決關於其附表二編號3部分之罪刑,改判仍 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犯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罪刑,已詳敘其調查證據之結果及證據取捨並認定事 實之理由;另本件原審以上訴人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 規定,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其附表二編號1、2、4至58 部分之量刑部分提起上訴,此部分經審理結果,認第一審判 決之量刑容有未洽,因而撤銷第一審判決關於其附表二編號 1、2、4至58部分上訴人所處之刑,改判量處如原判決附表 二編號1、2、4至58部分所示之刑,亦已詳述其憑以裁量之 依據及理由。 二、本件上訴意旨略稱:原判決就其附表所示帳戶係以如何不正 方法取得而屬人頭帳戶?是否已發生製造詐欺犯罪所得金流 斷點,實質上使該犯罪所得嗣後之流向不明,達成隱匿犯罪 所得之效果?上訴人主觀上是否知悉上情?均未予調查釐清 ,並為必要之說明及論斷,即有調查未盡及理由不備之違法 。 三、證據之取捨及事實之認定,均為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倘其採 證認事並未違背證據法則,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而執為上訴 第三審法院之適法理由。本件原判決就其附表二編號3所示 犯行,係依憑上訴人於警詢、偵查、第一審及原審審理中之 自白,及證人即同案少年陳○志、于○杰(人別資料均詳卷   )、證人即告訴人黃雅鈴之證述,復參酌中華郵政股份有限 公司高宥鈞帳戶交易明細等證據資料,而據以認定上訴人三 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犯行,已詳敘其採證認事之理由,所為 論斷,合乎經驗法則及論理法則,乃其採證認事調查職權之 合法行使。況依原判決之認定,上訴人之詐欺手法,係以他 人(高宥鈞)名義之帳戶收取告訴人匯入之款項後,再由于 ○杰前往○○市○區○○街000號、○○市○○區○○路000號等地提領款 項後轉交上訴人,再由上訴人轉交予陳○志,復由陳○志上繳 回詐欺集團等旨(見原判決第1至2頁、第11頁),是上訴人 等人所為,自屬使用人頭帳戶,及利用匯款、提領現金、層 層轉交之方式已達製造金流斷點、隱匿犯罪所得之效果,上 訴人參與本案犯行,並自白犯行無諱,亦無從諉為不知。上 訴意旨仍執前揭陳詞,重為爭辯,自與法律所規定得上訴第 三審之理由不相適合。 四、上訴係不服判決請求救濟之方法,藉由上級審層層審查,以 達審級制度在使當事人之訴訟獲得充分救濟之目的。又為尊 重當事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依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 ,容許上訴權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 未表明上訴之犯罪事實、所犯法條、論罪等部分,則不在第 二審之審判範圍。倘若當事人就第二審設定上訴攻防範圍以 外之部分,提起第三審上訴,不僅與當事人自行設定攻防範 圍之旨有違,且無異架空第二審之審查機制,亦與審級制度 之目的不合,自非適法。本件上訴人關於第一審判決附表二 編號1、2、4至58部分之犯行,經第一審論處罪刑後,上訴 人提起第二審上訴,惟上訴人於原審審理時已明示僅就第一 審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提起上訴,其餘部分均不爭執,有原審 準備及審判程序筆錄在卷足憑(見原審卷第101、203頁), 原判決因而說明關於其附表二編號1、2、4至58部分原審審 理範圍只限第一審判決關於刑之部分等旨(見原判決第8頁 ),於法尚無違誤。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未就關於其附表二 編號1、2、4至58部分說明人頭帳戶、洗錢行為及上訴人主 觀犯意之認定依據云云,乃爭執犯罪事實之認定,顯係對於 當事人於原審設定上訴攻防範圍(即刑之部分)以外而不在 第二審審判範圍之部分,提起第三審上訴,依上述說明,此 部分之上訴意旨自非適法。   五、其餘上訴意旨均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 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徒就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 事項,暨不影響於判決結果之枝節問題,漫事爭論,顯與法 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之首揭 說明,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張永宏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670-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00號 上 訴 人 李俊霆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 國113年12月10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原上訴字第33號,起訴案 號: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5409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又第三審法院之調查,除法律 另有規定外,以上訴理由所指摘之事項為限,故原判決究竟 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李俊霆經第一審判決依想像競合犯,從 一重論處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未遂罪 刑並諭知沒收後,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量刑部分不服而提起 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科刑部分之判決 ,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關於刑之上訴。已載敘審酌裁量之依 據及理由,有卷存資料可資覆按。 三、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乃事實審法院得依 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故量刑判斷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之 整體觀察為綜合考量,苟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 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 然失當或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偏執一端, 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以為第 三審上訴之理由。原判決就上訴人所犯前揭之罪,已綜合審 酌刑法第57條科刑等一切情狀,依所載各情,就想像競合所 犯重罪即加重詐欺未遂罪除適用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減輕 其刑外,再依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前段規定遞減其 刑,就想像競合所犯之一般洗錢未遂、參與犯罪組織輕罪另 分別合於行為時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組織犯罪防制 條例第8條第1項後段規定之減刑事由,與其素行、犯罪動機 、犯罪情節、分工、犯罪所生損害、犯後態度、家庭經濟及 生活狀況等各情併列為量刑綜合審酌因素,在罪責原則下適 正行使其量刑之裁量權,維持第一審所示刑之量定,核其量 定之刑罰,已兼顧相關有利與不利之科刑資料,客觀上並未 逾越法定刑度,亦與罪刑相當原則無悖,難認有濫用其裁量 權限之違法情形。原審復已審酌上訴人之犯罪情狀及犯罪科 刑執行情形,認無可憫恕之事由,亦不符緩刑要件,均已闡 述理由明確,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或宣告緩刑,亦 無違法可指。上訴意旨以原判決有未審酌其犯行未遂暨坦承 犯行之犯後態度而為刑罰裁量之違誤,為唯一理由,對於原 判決量刑究竟如何違背法令,並未具體指摘,依首揭說明, 其之上訴自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又本件上訴既 應從程序上駁回,則上訴人另請求本院從輕量刑,即屬無從 審酌,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1100-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92號 再 抗告 人 黃振燊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21日撤銷改定之裁定(114年度抗字第99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 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再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 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1條第5款前段、第53條,及刑 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執行刑之量定 ,係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所酌定之執行刑,並未 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 、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 不當。 二、本件第一審裁定以再抗告人即受刑人黃振燊所犯如原裁定附 表(下稱附表)編號1至15所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加 重詐欺等罪,均係附表編號1裁判確定前所犯,附表編號3、 5之罪為得易科罰金之刑,檢察官循再抗告人之請求聲請合 併定應執行刑,經審核認聲請正當,於其中所處徒刑之最長 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15年。 再抗告人不服第一審裁定,向原審法院提起抗告,經原審裁 定撤銷第一審裁定,改定再抗告人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6月。 經核於法尚無不合。 三、本件再抗告意旨略以: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之目的、動機及手 段幾近相同,時間接近,原裁定改定之應執行刑固未逾越外 部界限,惟並未詳敘裁量之情由,亦未就再抗告人各罪之犯 罪行為態樣、時間、犯後態度、所生之危害及所處環境背景 整體觀察、綜合判斷,致再抗告人所受處罰高於同類型被告 ,難謂無違平等原則並已悖離定應執行刑應遵循之內部界限 ,請撤銷原裁定更為適法之裁定云云。 四、再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中,所處徒刑最重者為有期徒 刑2年,各罪之刑期合計86年4月,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9、10 至15各罪,分別經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2月、9年,合計 刑度為16年2月,原裁定並已敘明再抗告人如附表所犯各罪 ,除其中編號1、2係施用第一級毒品罪,附表編號3、5係施 用第二級毒品罪,附表編號4係持有第一級毒品純質淨重10 公克以上罪外,其餘悉為罪質相同之加重詐欺罪,其中部分 且均參與同一詐欺集團,犯罪分工情形或為「收水」、「回 水」,或為「車手頭」,犯罪時間並集中於民國108年4月25 日至8月12日間,相關各罪係短時間內參與同一詐欺集團, 因分別起訴、審理,致有受重複評價之虞,經具體審酌再抗 告人所犯之犯罪類型與關連性、侵害法益屬性、犯罪時間、 責任非難重複程度、各罪所反映之再抗告人人格與犯罪傾向 等情,而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有期徒刑9年6月,並未逾越法定 範圍,且已為相當之恤刑,無顯然過重或違反比例、公平及 罪責相當等原則,尚難指為違法。再抗告意旨執前揭理由指 摘原裁定所定之執行刑過重而違反平等原則,核係置原裁定 已明白論敘之事項於不顧,任憑己意,漫事指摘,難認有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492-20250313-1

台聲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54號 聲 明 人 游寶生 上列聲明人因加重詐欺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8日第 三審之判決(113年度台上字第5011號),聲明不服,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本件聲明人游寶生因加重詐欺案件,經本院以11 3年度台上字第5011號判決駁回其第三審上訴後,復具狀聲明不 服,自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至聲明人所指,臺灣高等法 院109年度重上更一字第111號民事判決係另案被害人陳亞莉以聲 明人與黃政光、林進儀共同行使偽造私文書、詐欺陳亞莉,經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臺灣高等法院判決其等有罪,本院以108年度 台上字第3901號刑事判決駁回聲明人上訴而生之民事事件,與本 院113年度台上字第5011號刑事判決無關,附此敘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王敏慧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游巧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聲-54-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84號 再 抗告 人 張祐邦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14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 字第19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宣告多數 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 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再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 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 院裁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1條第5款前段、第7款、 第53條,及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執行 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所酌定之應執 行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亦無明 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即不得任意 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第一審裁定以再抗告人張祐邦所犯如其附表(按與原裁 定附表相同,下稱附表)編號1至7所示之罪所處的刑,合於 前揭定應執行刑之規定,因而依檢察官聲請,就有期徒刑部 分定其應執行4年5月;併科罰金部分應執行新臺幣(下同) 4萬元。再抗告人不服第一審裁定,向原審法院提起抗告, 經原審以第一審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符合法律授予裁量權之 目的,亦無過重情事,因認再抗告人之抗告為無理由,而駁 回其抗告。經核於法尚無不合。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刑法刪除連續犯規定後,對於犯罪改採一 罪一罰,造成刑罰過重之不合理現象,參酌其他法院就不同 案件所定之應執行刑不乏甚輕者,如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短 時間內所犯,因被害人分散,始繫屬於不同法院,原裁定以 不同案件所定之應執行刑,無從比附援引,而駁回伊之抗告 。然伊引用的均為類似案件,自應為相同處理,原裁定維持 第一審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過重,違反平等原則,請再從 輕定應執行刑云云。   四、再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中,所處徒刑最重者為有期徒 刑2年,罰金最重者為3萬元,各罪宣告刑之有期徒刑部分合 計為6年1月,罰金部分合計為5萬元。原裁定維持第一審合 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5月,罰金4萬元,並未逾越刑法 第51條第5款、第7款所規定之外部界限。另附表編號1至5所 示之罪,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2月,與附表編號6、7所示 之罪的刑度,合計為有期徒刑4年9月;附表編號5、6所示之 罪的罰金刑,曾定應執行罰金3萬5千元,與附表編號7所示 之罪的罰金刑,合計為4萬5千元,所定之應執行刑亦未逾越 上開內部界限,又無顯然過重或違反比例、公平原則及刑法 規定數罪合併定應執行刑之立法旨趣,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刑法連續犯規定刪除後,對於部分習慣犯,在實務上,固 可參考德、日等國之經驗,委由學界及實務以補充解釋之方 式,發展接續犯之概念,對於合乎接續犯或包括一罪之情形 ,認為構成單一之犯罪,避免因適用數罪併罰而使刑罰過重 產生不合理現象,然此僅在限縮適用數罪併罰之範圍,並非 指對於適用數罪併罰規定者,應從輕酌定其應執行刑。再者 ,再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時間係介於民國107年9月 至110年6月間,再抗告人稱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短時間內所 犯云云,尚與事實不符。而所謂平等原則,非指一律齊頭式 之平等待遇,應從實質上加以客觀判斷,對相同之條件事實 ,始得為相同之處理,倘條件事實有別,則應本乎正義理念 ,予以分別處置,禁止恣意為之。再抗告人所引用的其他法 院裁判既為類似案件,並非相同的條件事實,基於個案情節 不同,自難比附援引,原裁定以此理由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自無違反平等原則。再抗告意旨以上揭理由指摘原裁定維 持第一審所定之應執行刑過重,係對原審定應執行刑裁量職 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原裁定既無應予撤銷更為裁定之 事由,再抗告意旨請本院從輕定其應執行刑,亦屬無據,其 再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黃斯偉 法 官 蔡廣昇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劉興浪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盧翊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484-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85號 上 訴 人 呂學瀚 選任辯護人 謝沂庭律師 扶停雲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31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799號,起訴及追加 起訴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6759、57243、5 7879、59009、60502、62338、62947、63692、65918、68883、7 7760、79082號,113年度偵字第843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非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又第三審法院之調查,除法律另 有規定外,以上訴理由所指摘之事項為限,故原判決究竟有 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第一審認定 上訴人呂學瀚有如其附表一編號1至13所載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等犯行,均依想像 競合關係從重論處加重詐欺取財共13罪刑。上訴人明示僅就 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審理結果,認為第一審未及 審酌上訴人於原審已坦承犯行之量刑因素,因而撤銷第一審 對前開13罪之科刑及應執行刑,改判量處如其附表「本院宣 告刑」欄所示各該有期徒刑,並定其應執行刑,已詳述其量 刑審酌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略以:伊於原審已坦承犯行,且在本次犯罪 之前,並無任何刑案前科紀錄,復與部分告訴人達成和解暨 履行和解條件,其餘告訴人因未到庭而無從與之和解,原審 之量刑及未併予宣告緩刑,顯有不當。又伊為求緩刑所為之 自白與事實不符,原審未予查明,仍據此認定伊有本件犯罪 事實,亦有欠當云云。 三、惟刑罰之量定,係實體法賦予事實審法院在法律規定範圍內 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倘其量刑符合規範體系及目的, 裁量權行使並未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明顯 濫用之情形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緩刑,亦屬刑罰之一 環,故法院斟酌被告犯罪之一切情狀結果,認為不宜而未予 宣告緩刑,尚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況是否諭知緩刑,本屬法 院自由裁量之職權,縱未諭知緩刑,亦無違法可言。原判決 就上訴人所犯各罪,以其責任為基礎,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 列事項審酌一切情狀所科處各宣告刑,暨考量各罪所反映上 訴人之人格特性、矯正必要性等面向為整體非難評價,酌定 其應執行刑,復敘明本件被害人數眾多,可見上訴人多次異 地提領等犯行,並非偶一為之,暨犯後遲至原審始坦承犯罪 ,及部分和解之情形,認其所受宣告之刑,難認有暫不執行 為適當之情形,因而不宜宣告緩刑等旨。核原判決經審酌相 關情狀之量刑裁量,暨何以不宜宣告緩刑等論斷,並未逾越 法律授權之界限與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之情形,自不能任意指摘為違法。又上訴人於原審審 理時已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量刑部分提起上訴,原審依刑 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意旨,對於上訴人未請求上訴審 查之犯罪事實部分,未贅予審查,於法尚無不合。上訴人對 此不在原審審查範圍內之事項,於本院始為實體之爭執,並 執以任意指摘,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是上訴人上訴 意旨所云,並非依據卷內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究有如何違法 或明顯不當之情形,徒執前揭情詞,任意指摘,顯與法律規 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定 及說明,其上訴均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1085-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48號 上 訴 人 潘育澤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2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4216號,起訴案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9904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二、本件上訴人潘育澤經第一審判決認定犯罪事實明確,從一重 論處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2罪刑(均另想像競合犯修正前 一般洗錢罪),並定應執行刑,及諭知相關之沒收、追徵後 ,提起第二審上訴,明示僅就刑之部分上訴(見原審卷第61 、62、94頁),經原審審理結果,維持第一審判決關於刑之 部分判決,駁回其此部分在第二審之上訴,已載述審酌之依 據及裁量之理由。   三、原判決以第一審業已斟酌刑法第57條所列情狀而為量刑,並 未逾越法定刑度,復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之違法或不 當之情,至於上訴人於原審固與原判決附表一編號1所示被 害人簡于婷達成和解,但上訴人並未依約履行和解條件,無 從認第一審之量刑有何明顯失出不當之處,而予維持;復敘 明:上訴人未履行上述和解條件,且本案被害人之人數並非 單一,上訴人復因涉及不同被害人之多起詐欺案件,尚在另 案偵審中,足認上訴人參與詐欺集團之期間非短,從事詐欺 及洗錢之犯罪次數非少,其法治觀念有嚴重偏差,當有令其 實際接受刑罰執行,以資警惕及避免日後再犯之必要,不宜 為緩刑之宣告等旨(見原判決第5頁),俱有卷證資料可以 覆核,於法並無違誤。上訴人於本院雖提出收據2紙,謂其 已得簡于婷同意延遲給付和解金,並於原審言詞辯論終結後 之民國113年10月29日給付當月份和解金新臺幣2萬元,次月 亦遵期給付,指摘原判決有採證認事之違誤云云。惟本院為 法律審,無從為事實之調查,故此部分之事實本院已無法予 以斟酌,此自非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執為指摘,而為適法之第 三審上訴理由。 四、綜上,本件上訴人之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劉興浪 法 官 黃斯偉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蔡廣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盧翊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1248-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51號 上 訴 人 王紀霖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479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60902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且必須依據卷內訴訟資 料為具體指摘,並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 者,始屬相當。又第三審法院之調查,除法律另有規定外, 以上訴理由所指摘之事項為限,故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本件第一審認定上訴人 王紀霖有如其事實欄所載三人以上共同詐取被害人林佑融、 周美均之財物及洗錢等犯行,論處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下稱加重詐欺取財)罪刑(指林佑融受騙部分,下稱A部分 ),及依想像競合關係從重論處加重詐欺取財罪刑(指周美 均受騙部分,下稱B部分),並定其應執行刑及諭知相關沒 收、追徵。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原審 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關於B部分之科刑及所定應執行刑, 改科處有期徒刑1年1月,並認其就A部分之量刑並無違法或 不當,予以維持,駁回上訴人對此部分之上訴,復就上開撤 銷改判與上訴駁回部分所處之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已詳 述其量刑審酌之依據及裁量之理由。 二、上訴人上訴意旨泛謂其有意與被害人調解,且已繳交犯罪所 得,並深感悔悟之犯後態度,請求從輕量刑云云。惟刑罰之 量定,係實體法上賦予事實審法院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得依職 權自由裁量之事項,倘其量刑符合規範體系及目的,裁量權 行使並未違反公平、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亦無逾越權限或 明顯濫用之情形者,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就其撤銷 改判及維持第一審之科刑部分,已敘明如何以上訴人之責任 為基礎,並依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事項審酌相關情狀而為量 刑及酌定其應執行刑之理由,並載敘上訴人縱繳交實際分得 之犯罪所得,何以無從動搖本案量刑基礎,及其於原審雖坦 承犯行,然偵查中係否認犯罪,尚無適用詐欺犯罪危害防制 條例第47條前段減刑規定之餘地等旨,核其論斷,並未逾越 法律授權之界限與範圍,亦無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及罪刑相 當原則之情形,自不能任意指為違法。上訴人上訴意旨所云 ,無非係就原審刑罰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顯不 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諸首揭規定及 說明,其上訴均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法 官 林靜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1051-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066號 上 訴 人 張忠銘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1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3447號,起訴案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6974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 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 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 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 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 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予以駁回。至原判決有無違法,與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 係屬二事。本件原審審理結果,認為上訴人張忠銘有如原判決 事實欄所載之三人以上共同犯詐欺取財(下稱加重詐欺取財) 、洗錢各犯行明確,因而撤銷第一審之科刑判決,改判仍依想 像競合犯之規定,從一重論處上訴人加重詐欺取財罪刑。已詳 述其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採證認事,係事實審法院之職權,其對證據證明力所為之判斷 ,如未違背經驗法則與論理法則,復已敘述其憑以判斷之心證 理由,即不能任意指為違法。原判決依憑上訴人之部分供述、 證人即告訴人許淂鈖之證詞及卷內相關證據資料,認定上訴人 有前述各犯行等情;復敘明如何認定上訴人有加重詐欺取財及 洗錢之不確定故意;上訴人與「Harry Wang」、「Peng Smith 」、「Taylor」、李沂螢等詐欺集團成員間,就本案犯行有犯 意聯絡及行為分擔,應論以共同正犯等旨之理由,且就上訴人 否認犯行,所辯各節,何以不足以採信,已斟酌卷內資料詳加 指駁、論斷。凡此,概屬原審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所為 論理說明無悖於論理法則及經驗法則。上訴意旨泛謂其純粹基 於助人,及希望「Harry Wang」來臺加入慈濟國際賑災醫療團 ,其非詐欺集團成員,亦非本案共犯云云,仍為單純事實之爭 執,難認是合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承上,應認本件  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林海祥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江翠萍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修弘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1066-20250313-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260號 上 訴 人 林育萬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9月24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1930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5888、62600、64797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違 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原判決究有無違法,與上訴 是否以違法為理由為兩事,如上訴理由書狀非以判決違法為 上訴理由,其上訴第三審之程式即有欠缺,應認上訴為不合 法。 二、本件上訴人林育萬經第一審判決認定有其事實欄所載之犯行 明確,因而從一重論處如其附表一編號1至10所示之三人以 上共同詐欺取財10罪刑(均另想像競合犯修正前之一般洗錢 罪,其附表一編號1部分另想像競合犯參與犯罪組織罪)後 ,提起第二審上訴,明示僅就刑之部分上訴(見原審卷第23 9、329頁),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判決關於其附表 一所示之科刑部分之判決,改判處如原判決附表各編號所示 之刑(有期徒刑9月、1年、9月、11月、11月、9月、1年、1 1月、1年、1年),已詳述其憑以裁量之依據及理由。 三、刑之量定,屬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於量刑時,已以 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 法定刑度之內予以裁量,又未濫用其職權,即無違法。原判 決已依刑法第57條各款規定,審酌上訴人坦承犯行,但未獲 得被害人原諒,及上訴人所為犯罪手段、角色分工等犯罪情 節、所生危害、無犯罪所得,兼衡其素行、家庭生活經濟狀 況等一切情狀,並衡酌當事人及告訴人量刑意見,撤銷第一 審所為量刑,改判量處較輕之刑,於法核無違誤。上訴意旨 並未指明原判決有何違背法令之處,徒稱上訴人犯後已知悔 悟,請求能與被害人和解,並考量上訴人之家庭狀況,依刑 法第57條規定減輕其刑云云,核係就業經原判決審酌裁量之 事項,再事爭辯,並非適法之第三審上訴理由。 四、綜上,本件上訴人之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本件上訴既從程序上予以駁回,則上訴人請求本院協助其與 被害人和解云云,自無從審酌,併予指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劉興浪 法 官 黃斯偉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蔡廣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盧翊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上-1260-202503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