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駁回抗告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71-180 筆)

交抗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4年度交抗字第13號 抗 告 人 王文慧 相 對 人 新北市政府交通事件裁決處 代 表 人 李忠台(處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抗告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24 日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3389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新臺幣參佰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交通裁決事件之抗告,抗告法院認抗告為無理由者,依行 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用同法第236條、第272條規定,再準 用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第449條第1項規定,應為 駁回抗告之裁定。次按提起行政訴訟,應以訴狀表明當事人 、起訴之聲明、訴訟標的及其原因事實,又交通裁決事件之 起訴,按件數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300元,行政訴訟 法第105條第1項、第237條之5第1項第1款分別定有明文。訴 狀未表明上開法定事項,或未繳納裁判費,為不合起訴程式 ,經限期命補正而不補正者,應依行政訴訟法第107條第1項 第10款裁定駁回之。上開規定,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準 用第236條之規定,於交通裁決事件亦有適用。 二、本件原裁定以:抗告人就交通裁決事件提起行政訴訟,但未 繳納裁判費,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原審)於民國( 下同)113年11月14日以113年度交字第3389號裁定命抗告人 於該裁定送達之日起7日內補正之,逾期不補正或補正不完 全,即駁回本件訴訟,而該裁定已於113年12月5日發生合法 送達抗告人,惟抗告人逾期迄今仍未補正,是其訴顯難認為 合法,自應予以駁回。 三、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先前因出國數日,故沒收到原審寄來 的公文,因此來不及繳費,於114年1月7日已補繳300元等語 。 四、查抗告人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原審於113年11月14日裁 定命抗告人於收受送達之日起7日內補正,否則駁回起訴之 語意甚明(見原審卷第15頁)。該裁定於同年11月25日寄存 臺北杭南郵局,有送達證書在卷可稽(原審卷第21頁)。抗 告人未遵期補正前開事項,原裁定以抗告人逾期仍未依法補 正,起訴不合法為由,予以駁回,依上開規定及說明,核無 違誤。抗告人意旨泛稱因出國數日未收到公文云云,並未具 體表明原裁定認其逾期未補繳裁判費乙節有何違誤,則其抗 告意旨求予廢棄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行政訴訟法第237條之9、 第236條、第272條、第104條,民事訴訟法第95條、第78條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3-13

TPBA-114-交抗-13-20250313-1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

有關金融事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四庭 113年度訴字第1061號 抗 告 人 毓嘉國際企業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林文魁(董事) 上列抗告人因有關金融事務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26日本 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訴字第1061號裁定,提起抗告(抗告 人114年3月5日所具行政的更正錯誤判決聲請專屬管轄(8)狀, 依行政訴訟法第271條規定,視為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一、按提起抗告,應依行政訴訟法第98條之4規定繳納裁判費新 臺幣1,000元,惟未據抗告人繳納。 二、按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規定,向最高行政法院 提起之事件及其程序進行中所生之其他事件,當事人應委任 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規定:「第1項情形,符合下 列各款之一者,當事人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一、當 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 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 、副教授。二、稅務行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 、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第2項第1款規定之資格。三、專利行 政事件,當事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前條 第2項第2款規定之資格。」第4項規定:「第1項各款事件, 非律師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經本案之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 亦得為訴訟代理人:一、當事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 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二、符合前條第2項第1款、 第2款或第3款規定。」第5項規定:「前2項情形,應於提起 或委任時釋明之。」第7項規定:「原告、上訴人、聲請人 或抗告人未依第1項至第4項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 4項規定委任,行政法院認為不適當者,應先定期間命補正 。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49條之3為聲請者,應以裁定駁回 之。」;次按行政訴訟法第58條規定,當事人、法定代理人 、代表人、管理人或訴訟代理人應於書狀內簽名或蓋章。 三、復按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9項規定:「當事人依前二項規 定補正者,其訴訟行為經訴訟代理人追認,溯及於行為時發 生效力;逾期補正者,自追認時起發生效力。」該項立法意 旨在於:於強制律師代理事件,當事人自為的上訴行為不生 效力,惟如其後已依法補正,並經訴訟代理人追認,固溯及 於行為時發生效力;如未經訴訟代理人追認或訴訟代理人未 為合法的上訴行為(如訴訟代理人未提出上訴理由),自無 從補正。而且為免訴訟延宕,並確保程序安定性,當事人如 逾期補正,其訴訟行為縱經訴訟代理人追認,僅自追認時起 ,向將來發生效力。因此,如上訴人於上訴及補正期間屆滿 後,法院裁定駁回上訴前補正,雖經訴訟代理人追認,因不 生溯及效力,其上訴仍為不合法,法院應裁定駁回之(最高 行政法院113年度上字第53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抗告人對於本院高等行政訴訟庭113年度訴字第1061號裁定 ,於114年3月5日提起抗告,惟並未繳納抗告裁判費及檢具 委任狀,爰應予補正並按行政訴訟法第49條之1第9項為訴訟 行為之追認。茲命抗告人於收受本裁定送達後10日內補正, 逾期不補正或補正不完全即駁回抗告,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審判長法 官 陳心弘 法 官 林妙黛 法 官 畢乃俊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李依穎

2025-03-13

TPBA-113-訴-1061-20250313-3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19號 抗 告 人 王桂霜 代 理 人 王捷拓律師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 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駁回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 (112年度聲再字第11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明定:「有罪之判決確定 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 ,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 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 條第3項並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 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 或成立之事實、證據」。是得據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 之「新事實」、「新證據」,固不以有罪判決確定前已存在 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者為限,其在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 立之事實、證據,亦屬之;然該事實、證據,仍須於單獨觀 察,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後,得以合理相信其足以動搖 原確定之有罪判決,使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 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始足當之。又若徒就卷 內業已存在之資料,對於法院取捨證據之職權行使即已說明 之理由任加指摘,無從在客觀上令人形成得合理相信足以推 翻原確定判決所確認之事實,或鬆動其事實認定之重要基礎 ,亦不能遽行開啟再審,而破壞判決之安定性,均應認其再 審之聲請於法無據,予以駁回。 二、原裁定略以:  ㈠本件抗告人即受判決人王桂霜對於原審法院105年度重上更三 字第3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係以原裁定附表(下稱附表) 所示之證據名稱或聲請調查之證據,主張伊受有冤抑,且現 罹重病,而以上所提之資料,均屬得以推翻原確定判決之新 事證,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聲請再審 並停止刑罰之執行等語。  ㈡經查:1.抗告人前因違反貪污治罪條例案件,經原審法院以1 05年度重上更三字第3號撤銷第一審法院判決,改判論以抗 告人犯不具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身分,共同對於依法令 從事於公務之人員,關於違背職務之行為交付賄賂罪,處有 期徒刑3年6月,褫奪公權2年,減為有期徒刑1年9月,褫奪 公權1年,抗告人不服提起上訴,由本院認抗告人上訴不合 法律上程式,以107年度台上字第837號判決駁回抗告人之上 訴。本件抗告人聲請再審所提出之附表編號4之⒉部分,係監 察院調查意見之調查過程中,內政部就監察院訂於民國109 年5月28日為調查原確定判決判處抗告人與同案被告李威儀 有罪,對本案都市計畫法相關條文及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 職權,涉有不當適用等案情,提出說明意見,亦屬內政部就 本案卷內事證及都市計畫法相關規定,說明李威儀於本案是 否為刑法上身分公務員之意見,自不當然拘束法院認定事實 、適用法律之獨立審判權限;又內政部關於刑法公務員定義 之說明,乃係關於法令解釋之「意見」,顯非認定事實之證 據,則該內政部說明意見自不屬得據以聲請再審之新證據。 2.附表編號7之⒉關於同案被告藍秀琪提出於歷審之相關支出 收據憑證、編號8關於規劃酬金經費支出、經費結構成本分 析表等資料,係佐證系爭服務契約書所載收取新臺幣250萬 元報酬符合市場行情為真等情,然此業經原確定判決審判中 已提出且經審酌取捨,尚不具備新規性之要件。3.另其餘有 關附表編號1、2、3、4之⒈、5、6、7之⒈、9、10、11、12、 13、14雖與原審法院111年度聲再更一字第1、2號聲請再審 之文字,略有不同,然細繹其內容,此部分前後之再審理由 ,均係將原確定判決所為明白論斷置於不顧,仍持已為原確 定判決指駁之陳詞再事爭辯,或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 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之職權行使,徒憑己意加以質疑,任意 指為違法,或單純為事實上枝節性之爭辯,以圖證明其在原 確定判決法院所為有利之主張為真實,均屬未提出其他新事 實、新證據,而係持前述同一理由對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 從而,抗告人所為本件再審聲請,所提出之證據,或非屬新 事實、新證據,或不符新規性要件,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所定再審之要件均不相符;或係以同一原因事 實重行聲請再審,並未提出其他新事實、新證據,因認本件 再審之聲請應予駁回等語。  三、抗告意旨猶執原聲請再審理由之意旨,主張抗告人仍有冤抑 ,原審未詳為調查,指摘原裁定有理由不備、矛盾之違誤, 應予撤銷等語。惟查,原裁定已就本件聲請再審所新提出之 各項事由,均如何不符聲請再審規定,詳加敘明,尚無違誤 。且縱將先前已提出之相關事證,予以綜合觀察判斷後,因 或係已經原確定判決為明白論斷,或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 據之職權行使,徒持個人不同意見指為違法,均無從得以合 理相信其足以動搖原確定之有罪判決。是就本件聲請再審及 調查證據之結論而言,原裁定之理由固稍有粗疏,然其應予 駁回之結果並無不同。綜上,本件抗告意旨仍執聲請再審主 張之內容,或就原裁定已論述之結果,指摘其有所違誤,或 徒以自己主觀說詞,再為爭執,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王敏慧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莊松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淳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419-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22號 再 抗告 人 顧翔俊 上列再抗告人因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1月29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2359號) ,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分別宣告 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 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 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定應執行刑之案件 ,係屬法院自由裁量之事項,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如未逾越上 開規定之外部界限、定應執行刑之恤刑目的及不利益變更禁 止原則,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原裁定略以:再抗告人顧翔俊犯如第一審裁定附表編號(下 稱編號)1至3所示14罪確定(編號3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原 上訴字第23號判決為程序判決,應予補充),合於數罪併罰 定執行刑要件,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審核認為正當, 各罪最長期為有期徒刑1年7月,各罪宣告刑總和為有期徒刑 17年8月(編號1至2曾定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編號3曾定執 行刑有期徒刑2年2月,曾定執行刑之總和為有期徒刑5年2月 )。第一審審酌再抗告人所犯各罪之類型、次數、侵害法益 、罪質、態樣、犯罪情節、所犯罪數之整體非難評價等,酌 定執行刑為有期徒刑3年10月,並未逾越定執行刑之外部、 內部界限,亦無違反責任遞減原則、比例原則及罪刑相當原 則,因認再抗告人抗告意旨請求更定較輕之刑,為無理由, 而予駁回。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㈠刑法刪除連續犯後對於犯罪改採一罪一 罰,造成刑罰過重之不合理現象;參酌他案定執行刑裁定, 可知本案所定執行刑過重,有違罪刑相當性及罪責原則。㈡ 再抗告人所犯詐欺罪集中於民國109年12月間,因檢察官先 後起訴,法院分別審判,影響再抗告人之權益。㈢再抗告人 所犯各罪之情節尚屬輕微,原裁定所定執行刑僅減少1年4月 ,有違罪刑相當原則。㈣再抗告人犯後坦承犯行,入監服刑 表現良好,可見已誠心改過,因家有年邁雙親及幼女待扶養 ,且編號1至2定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再抗告人並未收受裁 定正本,導致喪失救濟權益,請重新更定較輕之刑等語。 四、惟查:刑法刪除連續犯規定,對於部分習慣犯,例如竊盜、 吸毒等犯罪,在實務運用上,固可參考德、日等國之經驗, 委由學界及實務以補充解釋之方式,發展接續犯之概念,對 於合乎「接續犯」或「包括的一罪」之情形,認為構成單一 之犯罪,避免因適用數罪併罰而使刑罰過重產生不合理之現 象(參照法務部立法理由說明四);然此僅在限縮適用數罪 併罰之範圍,並非指對於適用數罪併罰規定者,應從輕酌定 其應執行刑。是不得因連續犯規定之刪除,即認犯數罪者, 應從輕定其應執行之刑。又個案情節不一,尚難比附援引, 執行刑之酌定,尤無必須按一定比例、折數衡定之理。再抗 告意旨所列他案,與本案情節不同,尚無從引用他案酌定執 行刑之比例,作為原裁定酌定之刑是否適法之判斷基準。基 於不告不理原則,法院僅就檢察官起訴之犯罪事實而為審判 。檢察官就同類之罪,究係一併提起公訴或分別提起公訴, 要與法院酌定應執行刑是否適法,並無必然之關聯,不得因 檢察官分別起訴、法院分別判決,即認為所定執行刑有侵害 受刑人之權益。第一審裁定已詳予說明酌定執行刑之理由, 且就再抗告人編號1至3曾定執行刑之總和(即有期徒刑5年2 月),再酌予減少1年4月有期徒刑,已給予相當之恤刑,並 無過重之情,原裁定予以維持,並無不合。至編號1至2經臺 灣高等法院113年度聲字第1285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 於113年6月21日合法寄存於再抗告人居所地之新北市政府警 察局蘆洲分局三民警察派出所,業據本院調取上開案卷無訛 。再抗告意旨憑其個人主觀意見,對原裁定已明白論述之事 項,再為爭執,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劉興浪 法 官 蔡廣昇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黃斯偉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鄭淑丰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222-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84號 再 抗告 人 張祐邦 上列再抗告人因加重詐欺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14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4年度抗 字第19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又數罪併罰,宣告多數 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 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再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 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 院裁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1條第5款前段、第7款、 第53條,及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又執行 刑之量定,係事實審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倘所酌定之應執 行刑,並未違背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方法或範圍,亦無明 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即不得任意 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第一審裁定以再抗告人張祐邦所犯如其附表(按與原裁 定附表相同,下稱附表)編號1至7所示之罪所處的刑,合於 前揭定應執行刑之規定,因而依檢察官聲請,就有期徒刑部 分定其應執行4年5月;併科罰金部分應執行新臺幣(下同) 4萬元。再抗告人不服第一審裁定,向原審法院提起抗告, 經原審以第一審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符合法律授予裁量權之 目的,亦無過重情事,因認再抗告人之抗告為無理由,而駁 回其抗告。經核於法尚無不合。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刑法刪除連續犯規定後,對於犯罪改採一 罪一罰,造成刑罰過重之不合理現象,參酌其他法院就不同 案件所定之應執行刑不乏甚輕者,如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短 時間內所犯,因被害人分散,始繫屬於不同法院,原裁定以 不同案件所定之應執行刑,無從比附援引,而駁回伊之抗告 。然伊引用的均為類似案件,自應為相同處理,原裁定維持 第一審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過重,違反平等原則,請再從 輕定應執行刑云云。   四、再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中,所處徒刑最重者為有期徒 刑2年,罰金最重者為3萬元,各罪宣告刑之有期徒刑部分合 計為6年1月,罰金部分合計為5萬元。原裁定維持第一審合 併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5月,罰金4萬元,並未逾越刑法 第51條第5款、第7款所規定之外部界限。另附表編號1至5所 示之罪,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2月,與附表編號6、7所示 之罪的刑度,合計為有期徒刑4年9月;附表編號5、6所示之 罪的罰金刑,曾定應執行罰金3萬5千元,與附表編號7所示 之罪的罰金刑,合計為4萬5千元,所定之應執行刑亦未逾越 上開內部界限,又無顯然過重或違反比例、公平原則及刑法 規定數罪合併定應執行刑之立法旨趣,自不得任意指為違法 。刑法連續犯規定刪除後,對於部分習慣犯,在實務上,固 可參考德、日等國之經驗,委由學界及實務以補充解釋之方 式,發展接續犯之概念,對於合乎接續犯或包括一罪之情形 ,認為構成單一之犯罪,避免因適用數罪併罰而使刑罰過重 產生不合理現象,然此僅在限縮適用數罪併罰之範圍,並非 指對於適用數罪併罰規定者,應從輕酌定其應執行刑。再者 ,再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時間係介於民國107年9月 至110年6月間,再抗告人稱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短時間內所 犯云云,尚與事實不符。而所謂平等原則,非指一律齊頭式 之平等待遇,應從實質上加以客觀判斷,對相同之條件事實 ,始得為相同之處理,倘條件事實有別,則應本乎正義理念 ,予以分別處置,禁止恣意為之。再抗告人所引用的其他法 院裁判既為類似案件,並非相同的條件事實,基於個案情節 不同,自難比附援引,原裁定以此理由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自無違反平等原則。再抗告意旨以上揭理由指摘原裁定維 持第一審所定之應執行刑過重,係對原審定應執行刑裁量職 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原裁定既無應予撤銷更為裁定之 事由,再抗告意旨請本院從輕定其應執行刑,亦屬無據,其 再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勤純 法 官 黃斯偉 法 官 蔡廣昇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劉興浪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盧翊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484-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偽造文書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56號 抗 告 人 簡嘉德 上列抗告人因偽造文書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 12月30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定(113年度聲再 字第524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規定之新事實或新證據, 係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 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證據,依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 判斷,可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使受有罪判決之人 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者而言。亦即該 「新事實」、「新證據」,除須具備在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 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嶄新 性」(或稱「新規性」、「未判斷資料性」)要件外,尚須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明顯具有使法院合理相信足 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而對受判決之人改為更有利判決之「顯 著性」(或稱「可靠性」、「明確性」)特質,二者均屬不 可或缺,倘若未具備上開「嶄新性」及「顯著性」要件,即 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復按原判決所憑之證言已證明其 為虛偽者,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2款規定,固得聲 請再審,但其證明方法,應以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訴訟不能 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為限者,始得為之,同法條第2項 定有明文。而對於有罪確定判決之救濟程序,依刑事訴訟法 規定有再審及非常上訴二種途徑,前者係為原確定判決認定 事實錯誤而設立之救濟程序,與後者係為糾正原確定判決違 背法令者有別,是倘所指摘者係關於原確定判決適用法律不 當之情形,核屬非常上訴之範疇,並非聲請再審所得救濟。 二、本件抗告人簡嘉德因偽造文書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112年 度上訴字第663號判決論處罪刑確定(下稱原確定判決), 其對於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意旨如原裁定所載。而原裁定以 抗告人聲請再審意旨之主張,及所提簡文龍就診紀錄、抗告 人之診斷證明書、戶籍謄本,或係就原確定判決已明白論斷 審酌之事項再為爭執;或於原確定判決確定前已存在且經合 法調查審酌,對於如何認未具備前開「嶄新性」、「顯著性 」要件,即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復就抗告人聲請再審 意旨所主張簡林彩華、簡莉婕、簡文欽於原確定判決案件之 證述為虛偽一節,並提出報案證明,何以認與刑事訴訟法第 420條第2項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符,因而駁回抗告人再審及停 止刑罰執行之聲請,已於理由內詳加逐一剖析論述,核其論 斷於法尚屬無違。且其抗告意旨所指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違 背無罪推定等證據法則云云,乃屬得否提起非常上訴之判決 有無違背法令之問題,尚非本件再審程序所得審究。而本件 抗告意旨猶執上開聲請再審意旨所指證據,徒憑己見,認為 係屬得據以聲請再審以推翻原確定判決之新證據,且指摘原 確定判決採證違背無罪推定等證據法則,並據以請求撤銷原 裁定,自難認為有理由。 三、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 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 受判決人之意見。其立法意旨係為釐清聲請再審是否合法及 有無理由,故除顯無必要者外,如依聲請意旨,從形式上觀 察,聲請顯有理由而應裁定開始再審;或顯無理由而應予駁 回;或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例如聲請已逾法定期 間、非屬有權聲請再審之人、對尚未確定之判決為聲請、以 撤回或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裁定駁回再審聲請之同一原因事 實聲請再審等,其程序違背規定已明,而無需再予釐清,且 無從命補正,當然無庸依上開規定通知到場聽取意見之必要 ,庶免徒然浪費有限之司法資源。反之,聲請再審是否合法 、有無理由尚未明朗,非僅憑聲請意旨即可一目瞭然、明確 判斷,例如是否為同一原因之事實仍待釐清;提出之事實、 證據是否具有新規性容有疑義;或雖具備新規性,惟顯著性 之審查,涉及證據資料之評價究否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或 有無必要依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3規定調查證據,以判斷應 否為開始再審之裁定仍非明確等,除聲請人已陳明不願到場 者外,均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賦予陳述意見之機會 ,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俾供再審法院憑判之參 考。從而,究否應通知上揭人員到場,當因具體個案情形之 不同而有別。原裁定以抗告人聲請再審之事由及所提出證據 ,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定「嶄新性」   、「顯著性」之再審要件不合,並說明其聲請顯無理由,而 無通知抗告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抗告人意見之必要等旨 ,且抗告人所主張部分再審事由,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2 項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符,亦有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 之情形,是原判決此部分論斷,揆諸前開說明,於法並無不 合。抗告意旨謂本件仍有通知抗告人到場之必要云云,亦無 理由。 四、綜上,抗告意旨係就原裁定已說明之事項,任意指摘原裁定 不當,應認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7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256-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445號 再 抗告 人 潘聖璋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 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31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 年度抗字第468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 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 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及第53條分別規定甚明。又應執 行刑之酌定,係事實審法院於法定範圍內得自由裁量之職權 ,倘其所酌定之應執行刑,並未違背法定方法或範圍,亦無 明顯違背公平、比例原則或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者,即不得 任意指為違法或不當。 二、本件第一審法院即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以再抗告人即受刑人潘 聖璋犯如其附表(下稱附表)所示肇事逃逸、過失傷害、違 反洗錢防制法等罪所處之刑,分係不同確定判決之宣告刑, 各罪均在附表編號1裁判確定前所犯,而第一審法院為附表 所示各罪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事實審法院,合於數罪併罰定 應執行刑要件,其中附表編號2屬得易科罰金、得易服社會 勞動之刑,附表編號1屬得易服社會勞動之刑,餘為不得易 科罰金亦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刑,有相關判決書及再抗告人 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經檢察官循再抗告人之請求所為定應 執行刑之聲請為正當,乃於附表各罪所處有期徒刑中之最長 期以上(有期徒刑7月),各有期徒刑合併之刑期以下(有期 徒刑1年4月),綜合考量再抗告人所犯各罪罪質、侵害法益 之種類與其替代回復可能性、犯罪手段表徵之法敵對意識, 刑罰之邊際效益,依責罰相當及特別預防之刑罰目的,酌定 各罪應執行刑。再抗告人不服第一審裁定提起抗告,請求就 附表編號1確定判決併科罰金新臺幣30萬元部分(換算易服勞 役300日)併予吸收定刑云云,經原審敘明該部分不在檢察官 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範圍內,且罰金與有期徒刑分係不同種類 之主刑,無從合併定刑,亦無吸收可言,再抗告人所請無據 等旨,而駁回再抗告人在第二審之抗告。經核原裁定於法尚 無不合。 三、本件再抗告意旨,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有何違法或不當,僅 泛謂請給予再抗告人機會,再為有期徒刑1至2月寬減之裁處 ,揆諸首揭說明,應認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吳冠霆 法 官 許辰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石于倩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8  日

2025-03-13

TPSM-114-台抗-445-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聲請停止訴訟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95號 抗 告 人 薛家鈞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薛欽銓等間請求損害賠償聲請停止訴訟事 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月30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裁定( 113年度上字第30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者 ,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固為民事訴訟 法第182條第1項所明定。惟所謂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 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據,係指他訴訟之法律關係之存否,應 為本件訴訟之先決問題,且該先決問題法律關係是否成立,在本 件訴訟無從自為裁判者而言。本件抗告人向原法院聲請於臺灣高 雄少年及家事法院112年度家繼訴字第36號分割遺產事件(下稱 另案)訴訟終結前,停止本件訴訟程序。原法院以:本件訴訟係 相對人等因抗告人無法回復原法院106年度家上字第23號確定判 決訟爭土地之應有部分登記,依民法第226條第1項、第179條規 定,訴請抗告人給付金錢,另案則係遺產分割訴訟,並非本件訴 訟之先決問題。本件訴訟涉及訴外人薛禮繼承人為何人之爭點, 原法院得自為調查審認,並無於另案訴訟終結前裁定停止本件訴 訟程序之必要,抗告人聲請停止本件訴訟程序,並無理由等詞, 因以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聲請,於法並無違背。抗告論旨,指摘原 裁定不當,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張 競 文 法官 王 本 源 法官 陳 麗 芬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王 怡 雯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王 宜 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2025-03-13

TPSV-114-台抗-195-20250313-1

台抗
最高法院

請求返還借款聲請法官迴避

最高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154號 抗 告 人 謝世帆 謝成山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謝銘仁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詹慶全間請求返還借款事件,聲請法官迴 避,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1月22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185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訴訟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按民事訴訟法第33條第1項第2款所謂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 係指法官對於訴訟標的有特別利害關係,或與當事人之一造有密 切之交誼或嫌怨,或基於其他情形客觀上足疑其為不公平之審判 者而言。若僅憑當事人之主觀臆測,或不滿意法官指揮訴訟及訴 訟程序應否停止之判斷,則不得謂其有偏頗之虞。且上開迴避之 原因,依同法第34條第2項、第284條之規定,應提出能即時調查 之證據釋明之。本件抗告人主張:伊與相對人間原法院113年度 上字第145號請求返還借款事件,證人李淑子為專業地政士,明 知原住民倘透過設定原住民保留地抵押權予非原住民,造成原住 民保留地實質讓渡使用權,依民法第87條規定爲無效。惟其於已 知悉相對人非原住民,仍將抗告人謝成山所有原住民保留地設定 抵押權予相對人,已涉業務登載不實罪及僞證罪。伊請求李慧瑜 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183條規定,裁定停止訴訟,然其未予置理 ,足認李慧瑜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等情,向原法院聲請迴避 。查抗告人未釋明李慧瑜法官與本案事件之訴訟標的有何特別利 害關係,或與相對人有密切之交誼或嫌怨,而法院是否裁定停止 訴訟程序,乃屬法官訴訟指揮權之範疇,難謂客觀上足疑其為不 公平之審判情事,抗告人主觀認定證人涉犯偽證罪,進而臆測李 慧瑜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聲請該法官迴避,於法不合。原 法院裁定駁回其聲請,經核於法並無違誤。抗告意旨,指摘原裁 定不當,聲明廢棄,非有理由。 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項 、第449條第1項、第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張 競 文 法官 王 怡 雯 法官 陳 麗 芬 法官 陶 亞 琴 法官 王 本 源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王 宜 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13

TPSV-114-台抗-154-20250313-1

簡聲抗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停止執行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簡聲抗字第4號 抗 告 人 呂俊輝 曾惠滿 相 對 人 劉智豪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停止執行事件,抗告人對於民國113年11月4日 本院屏東簡易庭113年度屏簡聲字第2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及抗告意旨略以:相對人以本院112年度司執字第2 2932號拆除地上物返還土地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 件),對抗告人強制執行,惟經地上物坐落土地之出租人等 共有人提起本院屏東簡易庭113年度屏補字第47號分割共有 物訴訟(下稱系爭民事事件)在案。且依起訴擬分割方案, 第三人曾惠鈴(曾惠鈴非本件原聲請人,抗告人列曾惠鈴為 抗告人顯有錯誤)將分得方案所標示之處,則抗告人呂俊輝 所有地上物與抗告人曾惠滿承租地上物占用,都將有繼續承 租之處理方式,並得免於拆除之情形,又呂俊輝所有地上物 與曾惠滿現有地上物屬於結構上與使用上有相連及應合一之 性質,且曾惠鈴亦共有使用同一地上物,同樣存在結構上與 使用上相連及應合一之性質,該地上物客觀上存有可能無須 拆除之必要,應視系爭民事事件之分配結果確定後,再依實 際情形決定後續應辦理之方式,可避免系爭執行事件繼續執 行後,勢難回復原狀之情形發生。為此,抗告人願供擔保, 請求准予在系爭民事事件確定前停止執行等語。並聲明:原 裁定廢棄。 二、按強制執行程序開始後,除法律別有規定外,不停止執行。 有回復原狀之聲請,或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 繼續審判之請求,或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 ,或對於許可強制執行之裁定提起抗告時,法院因必要情形 或依聲請定相當並確實之擔保,得為停止強制執行之裁定, 強制執行法第18條定有明文。亦即執行程序開始後,係以不 停止執行程序為原則,除有符合強制執行法第18條之規定外 ,否則不停止執行程序。且須有強制執行之債務人主張執行 債權人所持執行名義有不得強制執行之事由,向該管法院提 起上開所列訴訟、聲請或請求時,依強制執行法第18條第2 項規定,向該訴訟、聲請、請求之現繫屬法院聲請准許停止 強制執行裁定而言。 三、經查,抗告人聲請停止執行系爭執行事件,乃係執行債權人 劉智豪、陳月色以本院111年度訴字第545號判決及判決確定 證明書為執行名義,聲請拆除地上物等情,業經本院調閱系 爭執行事件卷宗查核屬實。而系爭民事事件係以曾惠鈴為原 告,及以相對人、第三人鄭松良、游文華、簡勝茂、黃昱綺 、陳月色、曾惞、邱敏芳、邱敏英為被告,請求分割共有物 ,此有抗告人提出之系爭民事事件民事起訴狀及本院職權查 詢案件繫屬表可稽。是以,系爭民事事件既非抗告人對相對 人提起再審或異議之訴、或對於和解為繼續審判之請求、或 提起宣告調解無效之訴、撤銷調解之訴,從而,抗告人以提 起系爭民事事件之訴,聲請停止執行,自非適當,不應准許 。原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聲請,洵無不合。抗告意旨指摘原裁 定不當,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依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 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第3項、第495條之1第1項、第449條 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怡先                    法 官 李育任                    法 官 劉佳燕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戴仲敏

2025-03-13

PTDV-113-簡聲抗-4-20250313-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