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解怡蕙

共找到 222 筆結果(第 181-190 筆)

附民緝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緝字第16號 原 告 蘇郁惠(真實年籍資料、地址詳卷) 被 告 張嘉家(真實年籍資料、地址詳卷) 上列被告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3年度訴緝字第42號),經原 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按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 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 50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件被告被訴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請求損害賠償,核其請求項目尚待調查審認,足認其案情確 係複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 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志煌                   法 官 林思婷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潘惠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緝-16-20241029-1

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因詐欺案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附民字第1225號 原 告 鄭沛婕(真實年籍資料、地址詳卷) 被 告 鍾耀賢(真實年籍資料、地址詳卷) 上列被告因洗錢防制法等案件(113年度訴字第933號),經原告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移送本院民事庭。   理 由 一、按法院認附帶民事訴訟確係繁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 審判者,得以合議裁定移送該法院之民事庭,刑事訴訟法第 50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件被告被訴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請求損害賠償,核其請求項目尚待調查審認,足認其案情確 係複雜,非經長久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首揭規定,將 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志煌                   法 官 林思婷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潘惠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9  日

2024-10-29

TPDM-113-附民-1225-20241029-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貪污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1271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清立 選任辯護人 趙元昊律師 上列被告因貪污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97年度偵字第1723 號、96年度偵字第15951號、98年度偵字第19452號),本院判決 如下:   主 文 本件公訴不受理。   理 由 一、公訴意旨略以:被告陳清立係臺北市政府工務局第一科、水 利科一股技士,負責衛工處工程監辦、督導,監督衛工處辦 理臺北市下水道工程案之查核作業,並接受股長即同案被告 傅介元(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07年度金上訴字第4號判決無罪 確定)等人指派擔任工程監驗人工作等,明知監驗人於工程 驗收或查驗時,應全程在場監視驗收之程序,如不符流程規 定須當場制止,詎被告陳清立與同案被告趙哲雄(經臺灣高 等法院以109年度重上更二字第52號判決有罪確定)共同基 於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收受不正利益之犯意聯絡,同案施英 雄、賴正隆(均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07年度金上訴字第4號判 決無罪確定)則共同基於對於公務員違背職務之行為交付不 正利益之犯意聯絡,均明知有盈瀝青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有 盈公司)、登揚營造有限公司(下稱登揚公司)承攬臺北市 政府工務局衛生下水道工程處「第10期分管網工程第1標」 工程,其道路瀝青銑刨、加鋪之瀝青厚度均未達合約規定之 5公分厚,有偷工減料之事實,同案被告趙哲雄、被告陳清 立於民國96年3月30日該處辦理該工程之道路瀝青銑鋪工作 查驗時,分別擔任主驗人及監驗人,竟於當日該工程驗收結 束後,接受有盈公司負責人即同案被告施英雄招待至臺北市 南港區「磚仔窯」餐廳飲宴,餐畢復接受招待至臺北市中山 區民生東路及龍江路上之「凱旋門理容院」按摩消費共新臺 幣8,000元,收受不正利益,並使登揚公司通過驗收,而為 違背職務之行為。因認被告陳清立涉犯貪汙治罪條例第4條 第1項第5款之對於違背職務之行為收受不正利益罪嫌。 二、按被告死亡者,應諭知不受理之判決。刑事訴訟法第303條 第5款定有明文。查本案被告於檢察官提起公訴後之113年10 月15日死亡,有其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在卷可稽,依上開 說明,爰不經言詞辯論,逕為不受理判決之諭知。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03條第5款、第307條,判決如主 文。 本案經檢察官陳淑雲提起公訴。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2024-10-28

TPDM-113-訴-1271-20241028-2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貪污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訴字第1271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陳清立 選任辯護人 趙元昊律師 上列被告因貪污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97年度偵字第1723 號、96年度偵字第15951號、98年度偵字第19452號),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本院於民國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所為停止審判之裁定,應予撤 銷。   理 由 一、按停止審判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繼續審判,當事人亦得聲 請法院繼續審判。刑事訴訟法第298條定有明文。 二、查本案被告陳清立前因疾病不能到庭接受審判,經本院依刑 事訴訟法第294條第2項規定,於民國103年4月28日裁定停止 審判。惟被告業於113年10月15日死亡,有其個人戶籍資料 查詢結果在卷可稽,依上開規定,原停止審判原因已消滅, 應撤銷該停止審判裁定而繼續審判。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第29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2024-10-28

TPDM-113-訴-1271-20241028-1

侵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2年度侵附民字第35號 原 告 AW000-A111484(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AW000-A111485(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兼 上二人 共 同 法定代理人 AW000-A111484A(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AW000-A111484B(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雙華律師 被 告 AW000-A111484C(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上列被告因家庭暴力之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案件( 111年度侵訴字第92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 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 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案之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 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2024-10-28

TPDM-112-侵附民-35-20241028-1

侵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附帶民訴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1年度侵附民字第62號 原 告 甲5(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被 告 甲W000-甲111484C(真實姓名年籍詳卷) 上列被告因家庭暴力之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等案件( 111年度侵訴字第92號),經原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 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 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案之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 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8 日

2024-10-28

TPDM-111-侵附民-62-20241028-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816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蘇恩平 選任辯護人 梁水源律師(法扶律師) 上列被告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 (113年度偵字第15005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蘇恩平犯修正前非法轉讓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槍枝罪,處有 期徒刑伍年肆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伍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 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事 實 一、蘇恩平明知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非制式手槍屬槍砲彈藥 刀械管制條例所列管之違禁物品,非經許可,不得持有、轉 讓,於民國95年間某時,在臺灣地區某處,收受真實姓名年 籍不詳、綽號「小伍」之人處收受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 非制式手槍1枝(槍枝管制編號:0000000000號,下稱本案 手槍),基於轉讓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槍枝之犯意,於 96年7月16日後之同年某日,在其當時位在新北市中和區景 平路某處住所,無償轉讓本案手槍與其友人顏肇宏(其持有 本案槍枝部分,經本院另案以112年度訴字第1607號判決有 罪確定)。 二、案經桃園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報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 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證據能力   本院引用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業經檢察官、被告 蘇恩平及其辯護人於準備程序時表示同意或不爭執其證據能 力(D卷第130頁),且於言詞辯論終結前未聲明異議,本院 審酌該等證據作成之情況,核無違法取證或其他瑕疵,且與 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認為以之作為證據為適當,依刑事訴 訟法第159條之5規定,均有證據能力。其餘認定本案犯罪事 實之非供述證據,查無違反法定程序取得之情形,依刑事訴 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反面解釋,亦具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方面 一、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偵訊、審理時均坦承不諱(C卷 第132頁、D卷第299頁),核與證人顏肇宏於警詢、偵訊、 另案準備程序及審理時之證述大致相符(A卷第7至15、103 至104頁,B卷第115至121、279至288頁),並有臺北市政府 警察局大安分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表、扣案槍枝 照片(A卷第23至27、35至39、47至49、55至61頁)、內政 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12年11月28日刑理字第1126030919號 鑑定書1份(A卷第151至153頁)、證人顏肇宏完整矯正簡表 (C卷第249至252頁)在卷可稽,足認被告之任意性自白與 事實相符。本案事證明確,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等犯行堪以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按被告行為後,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8條先於100年1月 5日經總統修正公布,自同年月7日起施行。該次修正僅新 增該條第6項關於空氣槍情節輕微之減刑規定,就本案並 無影響,而無有利不利之問題,應依一般法律適用原則逕 適用該次修正後之規定。嗣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4條 、第7條、第8條又於109年6月10日經總統修正公布,自同 年月12日起施行。該次修正係「……為使違法槍砲之管制作 為更臻嚴密,並遏阻非制式槍砲氾濫情形,以確保人民之 生命、身體、自由及財產安全……使特定類型槍砲之管制範 圍明確及於所有具殺傷力之制式及非制式槍砲……不論標的 為制式或非制式槍砲,皆應依特定類型管制槍砲之處罰規 定進行追訴。」(立法理由參照),是該次修正係為有效 遏止持「非制式槍砲」相關犯罪情形,認「非制式槍砲」 與「制式槍砲」之罪責有一致之必要,故於第4條、第7條 至第9條增加「制式或非制式」之構成要件,亦即不分制 式或非制式,凡屬第7條所列各類槍枝型式之槍枝,有殺 傷力者,概依第7條規定處罰,而原實務見解認非制式槍 砲概屬第8條第1項所稱之「其他可發射金屬或子彈具有殺 傷力之各式槍砲」,就該條例明文列舉之槍枝類型自無適 用餘地。是「未經許可轉讓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非制式 手槍」犯行,於修正後應改依第7條第2項規定處罰,其刑 罰(得科處無期徒刑)較修正前規定(即原第8條第2項) 為重,經比較新舊法後,並無較有利於被告之情形。是經 上述比較之結果,本案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之規定, 適用109年6月10日修正前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8條 第2項規定,先予說明。  ㈡、核被告所為,係犯修正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8條第2 項之非法轉讓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槍枝罪。被告轉讓 前持有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槍枝之低度行為,應為其後 轉讓之高度行為所吸收,不另論罪。     ㈢、爰以行為人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明知具有殺傷力之槍彈 屬高度危險之違禁物,非經主管機關許可不得擅自持有, 以維護社會大眾安全,竟無視法律之禁止,擅自持有本案 槍枝、子彈,嗣更將之轉讓他人,提高社會治安及他人安 全受害之風險,所為應予非難;參以被告於偵、審期間始 終坦承犯行,犯後態度良好;佐以其如臺灣高等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所示之素行(D卷第153至220頁);兼衡酌被 告自述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從事服裝銷售、月收入約新 臺幣5萬元、未婚、無子女、須扶養母親之生活狀況(D卷 第230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1項所示之刑,並就 罰金部分諭知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三、本案手槍業經本院於證人顏肇宏被訴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 條例案件(即本院112年度訴字第1607號案件)諭知沒收, 自毋庸於本案再行諭知,附此說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游欣樺提起公訴,檢察官戚瑛瑛、劉文婷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民國109年6月10日修正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8條第2項 未經許可,轉讓、出租或出借前項所列槍枝者,處五年以上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10,000,000元以下罰金。 卷宗對照表: 卷宗全稱 本判決所用簡稱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6184號卷 A卷(被告為顏肇宏)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1607號卷 B卷(被告為顏肇宏)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5005號卷 C卷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訴字第816號卷 D卷

2024-10-21

TPDM-113-訴-816-20241021-1

侵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罪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侵訴字第2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林朝順 選任辯護人 江仁成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罪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偵 字第27508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林朝順犯乘機猥褻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事 實 一、林朝順係○○○○○○附設醫院(址設臺北市○○區○○街000號,下 稱○○附醫)麻醉科醫師,負責成年病患甲 (真實姓名年籍 詳卷)於民國111年11月25日9時40分至10時5分許在○○附醫 進行腸胃鏡等檢查之中深度鎮靜。詎林朝順基於乘機猥褻之 犯意,於同日10時5分至35分間之某時,在○○附醫恢復室內 ,乘甲 檢查完畢躺在病床上,麻醉藥效未退而不能抗拒之 際,違反甲 意願,以手指觸碰甲 陰部,以此方式對甲 為 猥褻行為得逞。 二、案經甲 訴由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證據能力 一、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所為之陳述,依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規定,係屬傳聞證據,原則上無證據能力。查告訴人甲 於111年12月1日向○○附醫提出性騷擾事件申訴(C2卷第29至 31頁)、於112年1月5日接受○○附醫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訪 談(同卷第33至35頁)所為之陳述,被告林朝順及其辯護人 爭執其證據能力(P卷第39至41頁),而告訴人已於審理時 到庭證述,依前揭規定,前揭陳述應無證據能力,僅得作為 憑信性及證明力之彈劾證據。 二、其餘本判決所引用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業經檢察 官、被告及其辯護人於準備程序時同意或不爭執其證據能力 (P卷第39至41頁),且於言詞辯論終結前未聲明異議,本 院審酌該等證據作成之情況,核無違法取證或其他瑕疵,且 與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認為以之作為證據為適當,依刑事 訴訟法第159條之5規定,均有證據能力。 三、又按於特定待證事實發生時,錄下被告或被告以外之人之聲 音或影像,該錄音、錄影係「直接原貌重現」相關之待證事 實,本質上非屬供述證據,其證據能力之有無不受傳聞證據 法則之限制;對話之一方為保護自身權益及蒐集證據,並非 出於不法之目的而無故錄音;且因所竊錄者係對話之一方, 對他方而言其秘密通訊自由,並無受侵害可言,所取得之證 據,即無「證據排除原則」之適用(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 字第464號、103年度台上字第1352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 告及其辯護人主張告訴人係竊錄111年12月16日說明會之屬 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且係未經他人私下同意而竊 錄,應無證據能力,惟依前揭說明,告訴人係該次說明會談 話之參與者,其以錄音方式保存該次說明會各參與者當下之 陳述,該錄音本身屬非供述證據,且無侵害他人秘密通訊之 自由,自有證據能力。 四、其餘認定本案犯罪事實之非供述證據,查無違反法定程序取 得之情形,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反面解釋,亦具有 證據能力。 貳、實體方面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訊據被告固坦承負責告訴人內視鏡等檢查之麻醉,惟矢口否 認有何乘機猥褻之犯行,辯稱:伊沒有做告訴人指控之行為 等語。經查:  ㈠、被告係○○附醫麻醉科醫師,負責告訴人於111年11月25日9 時40分至10時5分許,在該醫院進行腸胃鏡等檢查之中深 度鎮靜。告訴人於完成檢查進入恢復室,於同日10時35分 許結束恢復等節,為被告所自承(D卷第25至26頁),並 有○○附醫112年6月7日校附醫社字第1120004329號函及所 附告訴人當日就醫資料(C2卷第45至63頁)在卷可稽,此 部分事實,首堪認定為真實。  ㈡、被告有於告訴人在恢復室期間以手指觸碰告訴人之下體, 有下列證據可資認定:   1、證人即告訴人於審理時證稱:伊於111年11月25日去○○附 醫進行無痛腸胃鏡後,在恢復室被一個奇怪的感覺驚醒 ,有性反應還有陰道被侵入之疼痛感,伊感到莫名的害 怕、不知所措,伊很努力地睜開眼睛,看到一位穿著長 袍的男醫師站在簾子外。護理師三次進來調整床的幅度 ,伊就看到那個男醫師在伊面前走過,但當時因為麻醉 的關係,伊沒有辦法跟護理師及家人說剛發生的事情, 但回到家休息後伊發現伊都沒有講,也不甘願在一個不 知且不能的情況下被不知道的人性侵害,伊就在26日早 上打電話給○○附醫服務中心,當時是證人劉○瑄接電話 ,因為伊當時不知道窗口是誰,當時只有避重就輕的說 伊在恢復室看到一個穿長袍的男醫師,在這之前伊下體 有被碰觸到,並說明該男醫師特徵是頭髮少、戴眼鏡、 約50至60歲、身高約178公分。伊當時在恢復室不能移 動四肢,頭非常暈、想吐、四肢發軟,伊家人陪同伊到 更衣室換衣服後,伊還在民眾休息區坐了一陣子才返家 ,伊雖然醒了,但腦袋有點卡住,只能機械式地回答護 理師的提問,當下沒辦法呼救或做出反應,沒有什麼考 量等語(P卷第203至213頁)。   2、證人即○○附醫社工師劉○瑄於審理時證稱:伊於111年11 月26日有接獲甲 電話反映做完內視鏡檢查後,在恢復 室遭男性觸碰下體陰部,伊才在摘要上記載「性騷擾」 等語(P卷第199至203頁)。   3、證人即○○附醫麻醉科主任張○昭於偵查中證稱:案發當日 係星期五伊沒有上班,伊係隔週二即29日知道的,係護 理長蔡○怡告知社工室有接到告訴人的申訴案並轉述告 訴人描述之行為人長相、特徵,申訴內容所指被觸碰之 部分應該是私處或隱私處,具體字眼忘記了。這種事情 是無法容忍的,伊對照班表後那天當班的麻醉科醫師是 被告,伊就在當天召開內部會議請被告回來說明,參加 成員有伊、被告、麻醉科秘書還有蔡○怡,被告當時不 否認有觸碰告訴人身體,他沒有對伊說他是因為看到告 訴人被單沒有蓋好想要幫忙蓋好,就用右手從告訴人腿 間去推動被單拉開等語(C2卷第71至74頁);於審理時 證稱:伊於111年11月26日經醫院同仁轉述社工室有接 獲告訴人之申訴,申訴內容有提到具體長相、特徵,對 照當時班表能出現在恢復室的就是被告,伊就與科內的 其他人於同年月29日在科裡討論室對林朝順醫師進行詢 問,並且有事後整理成書面紀錄,伊當天與被告接觸說 明之過程中,被告並不否認,就是說不記得有做過什麼 事情,但可能做了不應當做的事情。張○中專員稱被告 有承認自己可能是一時衝動、也有去就醫應該是正確的 等語(P卷第222至233頁)。   4、證人即○○附醫院長室專員張○中於偵查中證稱:111年12 月16日有召開說明會,由醫務副院長張○照向告訴人說 明其申訴被告之性騷擾事件處理進度,因為在調查過程 中被告並沒有否認有告訴人申訴之事項,所以就由院部 主管向告訴人表達歉意。告訴人申訴之內容係同年11月 25日在醫院檢查後在恢復室遭不明人士觸碰下體,伊係 看到告訴人111年12月1日申訴單及社工室處理人員告知 方知悉此事。伊有於說明會上表示被告有說的確是他做 的,因為被告在進行訪談時陳述內容會讓人覺得他有承 認等語(D卷第11至14頁);於審理時證稱:伊獲知告 訴申訴案件時,醫院性平會總幹事即社工室主任就有說 嫌疑人是被告,伊有與其他兩名調查小組成員於111年1 2月7日、112年1月6日與被告進行訪談,訪談採取一問 一答並現場製作訪談紀錄請受訪談人簽名。第1次訪談 是詢問被告關於甲 陰部遭人觸碰這件事,印象中被告 感到惶恐、焦慮,但並沒有展現不解或懷疑之神情,且 當伊等表達有這樣的申訴案件時,他立刻表示他可能有 做這樣的事情,並沒有提到整理被單之事情等語(P卷 第214至222頁)。   5、被告於111年12月7日○○附醫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訪 談時陳稱:(問:本院性平會受理申訴事由為於111年1 1月25日在恢復室遭不明人士不適當之對待[申訴人表示 自己陰部遭人觸碰],您是否可就您的印象說明,刀時 是否有發生如同申訴人反應之事情?若有,您的說明為 何?若沒有發生,您也可以說根本沒這回事,伊竊均請 您就您的印象回答。)伊應該說可能有,因為在伊回過 神來時伊是站在這位女士身旁,伊事後回想伊可能在不 受控或無意識之情形下,一時衝動而有這樣的行為等語 (C1卷第13至15頁訪談紀錄)。   6、綜合上開證述,告訴人因於111年11月25日在○○附醫恢復 室期間感覺到其陰部遭不當碰觸,於翌(26)日即致電○○ 附醫提出申訴而由證人劉○瑄接聽,申訴時已提及其遭 男性觸碰下體陰部之事。證人張○昭於同年月29日知悉 此事並查對班表確定嫌疑人被告後通知其返院說明,被 告並不否認證人張○昭轉述告訴人申訴被觸碰隱私處之 內容。其後證人張○中於同年12月1日後獲悉此事,並於 同年12月7日與調查小組成員一同對被告進行訪談,被 告在訪談時自承告訴人陰部遭其觸碰等情,應堪認定。 是證人劉○瑄、張○昭、張○中等○○附醫相關人員獲悉告 訴人申訴其陰部在該醫院恢復室遭男性醫師觸碰後,即 進行調查、確認行為人身分、並與被告進行訪談,被告 當時亦未否認,此等證據當可補強告訴人指述,被告於 首揭時、地確有觸碰告訴人陰部之行為,應堪認定。   7、被告雖辯稱:伊刻板印象中就是不小心碰到對方造成對 方不舒服就可能會成立性騷擾,所以伊才只想到盡快道 歉、認錯,且恢復室當時有護理人員監看,他們的視線 不會離開病人,不可能有人靠近做不正當舉動不會被發 現,且告訴人之生理監測記錄心跳呼吸都是平穩,這部 分不會受麻醉藥的影響,可徵並無性侵害之事實等語; 其辯護人則為被告辯護稱:告訴人先於111年12月21日 提出鉅額賠償要求,隨即於次(22)日翻異前詞改口稱遭 受性侵害,其陳述前後矛盾不同,動機亦有可議,真實 性顯有可疑。且依恢復室觀察紀錄單,告訴人進入恢復 室時僅略有嗜睡或煩躁現象,可移動所有肢體,並非不 知或無法抗拒之情形,且其心跳呼吸平穩,並無因憤恨 惱怒等負面情緒及痛感造成心跳加速之情形;告訴人離 開恢復室時意識已經是清醒,卻未能於離開時向護理人 員反映,益徵其指述與常情不符;被告因先前有數年幫 臥床父親拉被、蓋被之照護經驗,當日見告訴人被單沒 有蓋好,恍神間未多想即走近將被單拉起完整蓋好,未 請護理人員處理而有思慮不周之處,並非自承有本案犯 行等語。惟查:    ⑴、告訴人證稱其檢查當日其進入恢復室時思緒昏沉,僅 能機械式應答,離開恢復室時身體仍感不適,而於翌 (111年11月26日)日思考後方致電提出申訴,且申訴 內容明確提及遭男性醫師碰觸陰部,○○附醫後續亦據 此進行調查,已如前述,考告訴人因當日身體狀況欠 佳而未立即表示,而於翌日特別致電反映,反映時並 無指述被告其名,僅能描述行為人之特徵,其過程整 體觀之,並非顯不合理,亦難認刻意針對被告之誣陷 。尚難僅以告訴人未於事發當下即呼救或申訴,或於 嗣後鎮靜後訪視表示其滿意度為10分(P卷第181頁) ,即認定告訴人前揭指述內容係出於捏造。    ⑵、證人張○昭於審理時證稱:進行無痛腸胃鏡衛教時會提 醒病患術後不可以開車、操作精密儀器、做重大決策 包含處分財產是標準作業程序,現在麻醉藥劑作用時 間已經相當短,但是病患的行動控制力、判斷力、思 考仍可能略有簡單之情形,即便是在判斷可以自由活 動然後離院,實際上仍可能受到麻醉效力影響等語( P卷第231頁),與告訴人前述證稱其進入恢復室時思 緒昏沉,僅能機械式應答,離開恢復室時身體仍感不 適並無出入,告訴人當時處於不能抗拒之狀態,應非 無稽,尚難僅以當時醫療評估已經清醒、可移動所有 肢體即否定此事。    ⑶、證人張○昭、張○中均證稱告訴人申訴內容為其在恢復 室遭人觸碰陰部,與被告進行內部會議或訪談時,亦 有將上述情況告知被告,且就證人認知被告並無懷疑 或不解,而係不否認該指控內容,均如前述,可徵被 告當時已獲悉告訴人具體特定之指控內容,而承認錯 誤與說明事件原委二者間並不衝突,倘被告主觀上認 知係其不依流程拉動告訴人被單致生不當接觸,則此 事或僅為無心之過,何以被告先前既不否認指控內容 ,且於同年11月29日麻醉科臨時會議時即因此事經證 人張○昭指示暫停臨床業務預計2個月、暫停無痛鏡檢 業務共計3個月、並解除所有行政職務等對其職涯影 響甚大之處置(P卷第364頁)後,亦未於111年12月7 日○○附醫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訪談時為類似之說 明,僅空泛地表示「其可能有告訴人指控之情形、可 能在不受控或無意識之情形下,一時衝動有這樣的行 為」(C1卷第13頁)?況該次訪談紀錄係經被告閱覽 後簽名(C1卷第15頁),被告如有與前述相類、足以 影響事件評價、處分輕重之重要陳述未經紀錄自得當 場提出異議,然依卷內事證未見有此種情形,已難認 被告辯稱當時或為其拉動告訴人被單不慎碰觸告訴人 陰部為實情。    ⑷、告訴人於111年11月25日11時5分至35分在○○附醫恢復 室期間,其呼吸與心跳並無異常加快,雖有告訴人當 日中深度鎮靜-恢復室觀察紀錄單可證(C2卷第51頁 ),惟證人張○昭已證稱:就其醫學專業所知並無觸 碰女性陰蒂至其產生性反應過程時間之文獻等語(P 卷第228頁),是被告及辯護人辯稱倘女性遭他人觸 碰陰部,該行為需持續數分鐘始會致該人產生性反應 ,呼吸與心跳加快等語,顯然僅係推測之詞,並無客 觀證據可佐。    ⑸、告訴人先前雖委由莊○○律師處理本案,而該律師於111 年12月6日說明會曾陳稱:「……就是甲 當時是在一個 就是恢復的狀況之中,所以他知道自己被侵害但是他 不是很清楚自己受到了什麼樣的一個侵害」,雖經本 院當庭勘驗錄音確認(P卷第345至346頁),惟告訴 人於審理時證稱其僅稍微提及,並未將事件經過全部 告知莊○○律師(P卷第208至209頁),則莊○○律師前 開所述僅能解為本於其個人認知所為之表述,尚難作 為告訴人虛構情節之證據,且該說明會並非正式之司 法程序,莊○○律師選擇以較為婉轉之語言溝通試圖避 免衝突,亦非不能想見,不足以此對被告為有利之認 定,亦無再傳喚莊○○律師說明此節之必要。    ⑹、被告另聲請傳喚陳○宇、蔡○怡證明因護理人員人力不 足或忙碌時,麻醉科醫師亦可能會接近病患協助照顧 等事實,惟被告有接近當時在恢復室病床上之告訴人 乙節,並非本案有爭執之事項,而被告辯稱其接近原 因並不可採亦已說明如上,故核無傳喚渠等到庭作證 之必要。  ㈢、綜上,被告前開所辯,均不足採,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 行洵堪認定,應予依法論科。 二、論罪科刑  ㈠、按刑法上所謂「猥褻」行為,係指性交以外,足以興奮或 滿足性慾之一切色情行為而言(最高法院63年台上字第22 35號判例意旨參照);次按刑法第225條所稱「其他相類 情形」,係指被害人雖非精神、身體障礙、心智缺陷,但 受行為人性交、猥褻時,因昏暈、酣眠、泥醉等相類似之 情形,致無同意性交、猥褻之理解或無抗拒性交、猥褻之 能力者而言(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4376號判決意旨參 照)。查本案告訴人於案發前因進行腸胃鏡等檢查而經施 以中深度鎮靜,至案發時仍感思緒昏沉、身體不適,僅能 機械式應答,已如前述,應認為其斯時處於與昏暈、酣眠 、泥醉等相類而無抗拒猥褻能力之狀態;而被告有乘告訴 人處於此種狀態時觸碰其下體,亦認定如上,應屬其主觀 上為滿足自己性慾之舉動,且已使告訴人感到被侵犯而生 嫌惡、恐懼感,而屬猥褻行為。  ㈡、是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225條第2項之乘機猥褻罪。  ㈢、公訴意旨雖認被告係涉犯同條第1項之乘機性交罪,並以被 告之供述、告訴人於偵查中之指述、證人張○昭、張○中、 ○○附醫麻醉科護理師吳○敏、洪○彤、陳○萱之證述、告訴 人就醫資料、○○附醫麻醉科111年11月29日臨時會議紀錄 、○○性別平等委員會相關資料(含申訴書、訪談紀錄、會 議紀錄、申訴調查報告書等)為其論據。惟按告訴人之告 訴,係以使被告受刑事訴追為目的,是其陳述是否與事實 相符,仍應調查其他證據以資審認。亦即須有補強證據資 以擔保其陳述之真實性,始不至僅以告訴人之陳述,作為 有罪判決之唯一證據。而所謂補強證據,則指除該陳述本 身之外,其他足以證明犯罪事實確具有相當程度真實性之 證據而言,且該必要之補強證據,須與構成犯罪事實具有 關聯性之證據,非僅增強告訴人指訴內容之憑信性。是告 訴人前後供述是否相符、指述是否堅決、有無攀誣他人之 可能,其與被告間之交往背景、有無重大恩怨糾葛等情, 僅足作為判斷告訴人供述是否有瑕疵之參考,因仍屬告訴 人陳述之範疇,尚不足資為其所述犯罪事實之補強證據(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4527號判決參照)。查:   1、證人即告訴人於審理時證稱:伊於111年11月25日去○○附 醫進行無痛腸胃鏡後,在恢復室被一個奇怪的感覺驚醒 ,有性反應還有陰道被侵入之疼痛感,伊感到莫名的害 怕、不知所措,伊就在26日早上打電話給○○附醫服務中 心,當時是證人劉○瑄接電話,因為伊當時不知道窗口 是誰,當時只有避重就輕的說伊在恢復室看到一個穿長 袍的男醫師,在這之前伊下體有被碰觸到,並說明該男 醫師特徵,伊後來於111年11月29日在電話中有向證人 劉○瑄說明其實是有遭到手指侵入陰道之行為,111年12 月6日說明會係第2次提到此事等語(P卷第203至213頁 )。   2、證人劉○瑄於審理時證稱:伊於111年11月26日有接獲甲 電話反映做完內視鏡檢查後,在恢復室遭男性觸碰下體 陰部,最初之電話並無提及有人在搓揉其陰蒂、有手指 侵入其陰道等語(P卷第199至203頁)。   3、證人張○昭於偵查中證稱:伊係隔週二即111年11月29日 知道此事,係護理長蔡○怡告知社工室有接到告訴人的 申訴案,申訴內容所指被觸碰之部分應該是私處或隱私 處,具體字眼忘記了,當時的申訴內容只有說觸碰身體 ,沒有提到把手指伸進告訴人陰道(C2卷第71至74頁) 。   4、證人張○中於偵查中證稱:111年12月16日有召開說明會 ,但告訴人當天就有說她感覺有手伸進陰道裡這部分伊 沒有印象,伊認為陰部遭觸碰是性騷擾,手指侵入則屬 於性侵害,伊是在同年月22、23日召開性平會議時才認 知這件事情不只有性騷擾而有到性侵害之程度等語(D 卷第11至14頁);於審理時證稱:伊有與其他兩名性平 會調查小組成員於111年12月7日、112年1月6日與被告 進行訪談,會進行第2次訪談之原因係告訴人說她遭受 的不只是性騷擾而是性侵害,就針對其之後的說法再對 被告進行訪談等語(P卷第214至222頁)。   5、被告於112年1月6日○○附醫性別平等委員會調查小組訪談 時陳稱:(問:……因申訴人【即告訴人】於111年12月2 2日在本院性平會中陳述與之前申訴時不同,因此調查 小組必須與您再一次訪談,是否了解?)了解。(問: 據申訴人於111年12月22日在性平會中之陳述,明確指 稱當日在恢復室認為自己陰部有被進入的感受,您當時 有無以手指或其他物品進入申訴之陰部?)伊絕對沒有 以手指或其他物品進入申訴人之陰部(C1卷第17至19頁 訪談紀錄)。   6、從而,就告訴人指稱其於首揭時、地遭被告以手指觸碰 陰部等節,固經本院認定屬實且構成犯罪,已如前述, ○○附醫相關內部調查亦係在此基礎下展開,告訴人後續 方揭露其認知之性侵害過程係被告以手搓揉告訴人陰蒂 並將手指插入陰道,此非證人張○昭、張○中接獲告訴人 申訴內容而進行調查、處置時之認知,證人張○中後續 就此對被告進行訪談時,被告亦否認此事,則前述供述 及非供述證據尚乏其內容經審酌後,認可資補強告訴人 指述內容者。依前揭法條及說明,即難僅依告訴人單一 指述即認被告有公訴意旨所指乘機性交行為。   7、然起訴之社會基本事實與前揭本院認定有罪部分相同, 且本院於審理時業已告知此部分罪名,而無礙於其訴訟 上防禦權之行使,爰依刑事訴訟法第300條規定,變更 起訴法條。  ㈢、審酌本案情節,並無可認被告情堪憫恕,縱科以法定刑度 最輕之刑猶嫌過重之情形,自尚無刑法第59條之適用。  ㈣、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為一己私慾,對告訴 人為如事實欄所載之猥褻行為,對告訴人之性自主決定權 未予尊重,被告具醫師身分,亦在醫院內為本案犯行,對 於醫病信賴關係影響非輕;被告否認犯行,未與告訴人達 成和解或取得原諒,犯後態度難稱良好;參以告訴代理人 於審理時陳稱告訴人因被告犯行身心遭受莫大損害,甚至 試圖自殺之意見(P卷第369頁);佐以被告並無前科,素 行尚可,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為憑(P卷 第339頁);兼衡酌被告自述博士畢業之智識程度、目前 停職無收入、已婚、育有4名子女,其中3名未成年、1名 成年,須扶養配偶與子女之生活狀況(P卷第368頁)等一 切情狀,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  ㈤、辯護人雖請求本院如對被告為科刑宣告時,併為緩刑之諭 知,惟被告自始否認犯行,亦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或取得 原諒,未見有何悔意,如無施以刑罰,難收警惕之效,故 本案不宜宣告緩刑。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第300條,判決 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朱玓提起公訴,檢察官戚瑛瑛、劉文婷到庭執行職 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25條第2項 對於男女利用其精神、身體障礙、心智缺陷或其他相類之情形, 不能或不知抗拒而為猥褻之行為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 刑。 卷宗對照表: 卷宗全稱 本判決所用簡稱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他字第2158號卷 A1卷(被告為甲 )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他字第2158號不公開卷 A2卷(被告為甲 )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7507號卷 B卷(被告為甲 )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他字第2600號卷 C1卷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他字第2600號不公開卷 C2卷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7508號卷 D卷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侵訴字第2號卷 P卷

2024-10-21

TPDM-113-侵訴-2-20241021-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發還扣押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090號 聲 請 人 即 被 告 黃騰奕 選任辯護人 李岳洋律師 謝芷瑄律師 上列聲請人即被告因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聲請發還扣押物 案件,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即被告(下稱聲請人),因違反毒品 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以113年 度訴字第478號為有罪判決,扣案之IPHONE 11 PRO MAX手機 1支(下稱本案手機)及現金新臺幣23萬9千元(下稱現金) 係聲請人個人使用,未涉及本案毒品犯罪,該判決亦均未宣 告沒收,已無留存之必要,爰依刑事訴訟法第142條第1項規 定,聲請發還本案手機及現金等語。 二、按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扣押物若無留存之必 要者,不待案件終結,應以法院之裁定或檢察官命令發還之 ;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 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刑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項 、第142條第1項前段、第317條分別定有明文。所謂扣押物 無留存之必要者,乃指非得沒收之物,且又無留作證據之必 要者,始得依上開規定發還;倘扣押物尚有留存之必要者, 即得不予發還。另該等扣押物有無留存之必要,並不以係得 沒收之物為限,且有無繼續扣押必要,應由事實審法院依案 件具體發展、事實調查結果,予以審酌。故扣押物在案件未 確定,而扣押物仍有留存必要時,事實審法院得本於職權依 審判之需要及訴訟進行之程度,予以妥適裁量而得繼續扣押 ,俾供上訴審審判之用,以利訴訟之進行(最高法院109年 度台抗字第660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我國第二審採覆審制 ,就上訴案件為完全重複之審理,第二審法院就其調查證據 之結果,為證據之取捨、認定事實及適用法律,非僅依第一 審判決基礎之資料,加以覆核而已,亦不受第一審法院事實 認定或法律適用之拘束。 三、經查:  ㈠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警方於112年4月6 日持搜索票實施搜索,並自聲請人處扣得本案手機及現金。 嗣該案經檢察官向本院提起公訴,本院於113年7月31日以11 3年度訴字第478號為聲請人有罪判決,惟不予沒收本案手機 ,有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搜索扣押筆錄、扣押物品目錄 表、本案判決可佐,堪以認定。  ㈡本院雖已宣示判決在案,依本案判決書所載,本案手機尚乏 證據足認為係聲請人供本案運輸第三級毒品犯行之用,不予 宣告沒收,然本案經聲請人及同案被告陳耀達、曾威諭、王 首槐等人提起上訴而未確定,其中聲請人雖僅就量刑不服提 起上訴,惟同案被告陳耀達、王首槐則上訴對於本案判決認 定之事實均予爭執,故本案手機及現金自有供第二審法院為 犯罪事實之認定或宣告沒收之可能,且不受本案第一審判決 之拘束。 四、綜上所述,依目前訴訟進度,本院認本案手機及現金仍有繼 續扣押,以保全日後審判或執行順利進行之必要。故聲請人 聲請發還本案手機及現金,即難准許,應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志煌                                  法 官 林奕宏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張閔翔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2024-10-21

TPDM-113-聲-2090-20241021-1

侵附民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妨害性自主罪附帶民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3年度侵附民字第21號 原 告 甲 (真實姓名年籍住所詳卷) 訴訟代理人 邱柏青律師 王君育律師 被 告 乙○○ 訴訟代理人 江仁成律師 上列被告因妨害性自主罪案件(113年度侵訴字第2號),經原告 提起附帶民事訴訟,查其內容繁雜,非經長久之時日,不能終結 其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04條第1項前段規定,將本案之附帶 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刑事第八庭審判長法 官 解怡蕙 法 官 林奕宏 法 官 林志煌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書記官 劉亭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1 日

2024-10-21

TPDM-113-侵附民-21-2024102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