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丘若瑤

共找到 50 筆結果(第 11-20 筆)

行商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商標評定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商訴字第40號 民國114年2月13日辯論終結 原 告 馥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簡宜真 訴訟代理人 許英傑律師 陳亭熹律師 (兼送達代收人)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林淑如 參 加 人 英商貝蒂及泰勒集團公司 代 表 人 保羅 科根 送達代收人 林坤賢 訴訟代理人 徐曉華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商標評定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年5 月9日經法字第1131730199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並經 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參加人於106年3月7日以「YORKSHIRE TEA」商標,指定使用 於當時商標法施行細則第19條所定商品及服務分類表第30類 之沖泡熱飲料用之沖泡產品等25項商品,向被告申請註冊, 嗣減縮並修正指定商品為「茶包;花草茶;茶;草本植物茶 ;水果茶;茶葉包;冰茶」商品。經被告審查,核准列為註 冊第2179600號商標(下稱系爭商標,圖樣如本判決附圖1所 示),權利期間自110年11月1日起至120年10月31日止。嗣 原告於111年4月18日以系爭商標有違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 款、第3款及第30條第1項第8款、第10款、第11款之規定, 對之申請評定。案經被告審查,以112年11月30日中台評字 第1110033號商標評定書為評定不成立之處分。原告不服, 提起訴願,復遭經濟部為訴願駁回之決定,原告仍未甘服, 遂依法提起本件行政訴訟(原告於本件行政訴訟不主張同法 第30條第1項第8款、第10款、第11款,如事實及理由欄第五 項「本件爭點」所示)。本院因認本件判決結果,倘認為訴 願決定及原處分應予撤銷,參加人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恐將 受有損害,爰依職權裁定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 二、原告聲明請求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對於系爭商標 應為評定成立之處分,並主張: 參加人以不具設計之英文「YORKSHIRE TEA」註冊商標,指 定使用於第30類之「茶包、花草茶、茶、草本植物茶、水果 茶、茶葉包、冰茶」範圍,客觀上易使相關消費者產生系爭 商標所提供之上述服務或服務所涉商品源自於約克夏產區之 印象,或對該產區與其提供之服務或服務所涉商品產生聯想 。且以產茶聞名之約克夏「YORKSHIRE」,各地均有可能與 該地區進行相關商品或服務之交易,該地區不僅只參加人一 家茶商,相關競爭同業於交易過程,亦有使用此等標識來說 明商品或服務之需要,倘賦予參加人有排他專屬權,將致競 爭同業於交易過程,無法使用「YORKSHIRE」標識說明商品 或服務之原料或產地特性,造成市場之不公平競爭。而就參 加人所提證據資料,除於國外地區註冊商標之資料外,另有 各項報章雜誌報導、行銷活動、銷售紀錄等,均為其在國外 行銷之資料,實無從證明在我國國內有何廣泛行銷之事實。 況且,參加人所提證據中,有諸多與系爭商標無涉,而係參 加人本身公司、貝蒂咖啡茶屋或其他商標商品之介紹、行銷 資料,實無從作為系爭商標業經廣泛使用之佐證。至另一商 標「TAYLORS of HARROGATE YORKSHIRE TEA及圖」之主要部 分既為不具先天識別性之系爭商標,行銷使用時系爭商標係 透過其他具有識別性之文字、圖案設計等,與其連結後產生 整體之識別性,則此情形能否謂將此不具先天識別性之主要 部分單獨拆分出來後,不需再有其他文字及圖案設計作連結 ,實屬有疑。是系爭商標易予消費者聯想為該商品之製造地 、生產地、設計地或使用地係在約克夏之有關說明,而非作 為區別商品來源之標識,自不具有識別性,而有商標法第29 條第1項第1、3款之適用。 三、被告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抗辯:   系爭商標係由單純之外文「YORKSHIRE TEA」所構成,指定 使用於第30類之「茶包、花草茶、茶、草本植物茶、水果茶 、茶葉包、冰茶」商品,固不具先天識別性,依參加人主張 及其檢附之新聞及雜誌報導、購物網站頁面、銷售帳單等事 證可知,參加人及其子公司分別係西元1905、1951年成立於 英國約克郡,自1977年開始以「YORKSHIRE TEA」作為商標 ,推出適用約克郡當地水質之茶飲商品,持續銷售迄今,為 保障相關事業經營,參加人除於1994年起陸續以「YORKSHIR E TEA」文字獲准各國商標註冊外,並在全球超過35個國家 、地區設有零售點,1992至2016年間先後於英國之Campaigh The National Trust New sletter」時事通訊發表之文章 、英國電視節目「Heart beat」、印刷出版物「THE STAGE 」(舞台)、金融時報報導網站文章、英國超市Sainsbury 雜誌、「英國泰勒茶的經典_約克夏茶Yorkshire Tea」網誌 、金融時報、英國獨立報等報章、雜誌、網站刊登系爭「YO RKSHIRE TEA」(約克夏茶)商標商品相關文章及報導,另 參加人「Taylors of Harrogate」及「YORKSHIRE TEA」( 約克夏茶)之資訊,亦經1997年12月美國「美食零售商」雜 誌、1995年8/9月澳洲「君悦度假村通訊」、1997年11月澳 洲「布里斯本食物及旅行評論」雜誌予以刊載,再據列印日 期為2018年間之亞馬遜購物網頁、美國Walmart、英國birt superstore購物網頁,及參加人自1998年至2017年間開立予 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香港、新加坡經 銷商之銷售單據,其上或可見標示「YORKSHIRE TEA」之商 品包裝,或可於商品描述欄位見「YORKSHIRE TEA」文字。 堪認系爭商標已經參加人長期於國外地區廣告行銷,且市場 分布遍及歐、美、亞洲之國家地區。而在臺灣,自2012至20 17年間,不乏有消費者於痞客邦、Udn、臺灣好東西網站之 「提拉小茶館TEA ROOM」、「食我部落長老食堂UDN」、「 家政婦大恬」部落格文章中介紹系爭商標商品、分享我國路 易莎咖啡店有販售或予以飲用約克夏茶之情事,內容略以「 說起英國的Taylors of Harrogate…這個來自英國茶鄉的Yor kshire約克郡的百年品牌,最有名就是他們的Blend Tea-Yo rkshire Tea約克夏茶…」、「英國泰勒茶的經典-約克夏茶Y orkshire Tea」、「…推薦飲品…使用英國進口的約克夏茶包 …」、「飄洋過海的Yorkshire Tea」等文字,並刊有茶葉商 品外包裝盒標示有「YORKSHIRE TEA」商標之圖片;而販售 系爭商標商品之路易莎咖啡店,亦於2016、2017年之Facebo ok網頁介紹該品牌故事及商品圖片;另除列印日期為2018年 間之台灣凱尼斯旅行社,刊有參加人「YORKSHIRE TEA」商 品圖片及以「約克夏茶簡介」為標題之詳細介紹外,同年之 樂天市場、PChome、momo等購物網站,亦可見販售系爭商標 商品;再據參加人自2000至2017年間開立於我國經銷商義式 企業有限公司(Italian Coffee Company,下稱義式公司)之 銷售單據,商品描述欄載有「YORKSHIRE TEA BAGS」等項目 ,及列印日期為2018年間之系爭商標商品零售點,亦載有「 TAIWAN Italian Coffee Company」等資訊,堪認標示有系 爭商標之茶包等商品,已長年於我國銷售,且足使相關消費 者認知其為來自英國約克郡之茶類品牌。綜觀系爭商標前揭 實際使用態樣,足認系爭商標申請註冊時,系爭商標業經參 加人長期於國內外使用,在交易上已為其商品之識別標識, 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來源之標識,而有商 標法第29條第2項規定之適用。 四、參加人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主張: 查爾斯.泰勒(Charles Edward Taylor)於1886年與其2位 兒子建立事業,營業處所設於英國約克郡,專注於進口及提 供茶及咖啡,購買頂級產品、調配最適合約克郡當地水質之 茶飲,並製作高品質產品供當地消費。泰勒家族及其店家提 供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品牌始於1886年,1886年至1 977年之間,泰勒家族及隨後之參加人,已將茶產品與約克 郡之間建立起強烈連結關係,參加人於1977年開始使用「YO RKSHIRE TEA」(約克夏茶)作為其品牌及商標。參加人並 於世界不同國家,包括日本、美國、澳洲、加拿大、歐盟、 香港、俄羅斯聯邦、新加坡、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英國、中 國大陸及台灣在內,申請註冊約克夏茶系列商標,而該系列 商標業已成為參加人於其全球第21、24、30、43類商品與服 務所使用之主要品牌及商標。而參加人於1994年10月31日, 在英國以「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商標圖樣提出申 請註冊商標,指定使用於第30類「包括第30類之茶」等商品 (英國註冊號數1570492)。參加人及其商品與服務之聲譽 及地位,已透過參加人、參加人商品、服務及其系列商標對 該品牌之廣告宣傳、報章媒體、網路活動的推廣並進行銷售 ,已廣為全世界及臺灣相關事業或消費者所普遍認知,並給 予相關消費者對於參加人之餐飲相關之產品與服務極為深刻 之印象。參加人之「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系列商 標,包括「YORKSHIRE TEA」商標、「約克夏茶」商標及「Y orkshire Gold」(黃金約克夏茶)商標,係因透過參加人 長時間就其茶相關商品與服務進行廣告宣傳活動與銷售,及 悠久之歷史淵源與產業發展,方使得「YORKSHIRE TEA」商 標與參加人來自英國約克郡及其相關餐飲等商品與服務產生 高度連結關係,系爭商標應享有排他專屬權,亦無造成市場 之不公平競爭。是以,系爭商標業經參加人廣泛行銷使用, 已使我國消費者認識其為來自英國約克郡之茶類品牌,在交 易上已成為參加人商品之識別標識,而取得後天識別性,依 商標法第29條第2項規定,得排除同條第1項第1款及第3款規 定之適用。 五、本件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132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0 條之 1 第1 項第3 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及參加人不爭執事 項並協議簡化爭點如下(本院卷第387至389頁): ㈠不爭執事項: 如事實及理由欄一、事實概要所示。 ㈡本件爭點: 系爭商標是否有違反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第3款? 六、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商標「僅由描述所指定商品或服務之品質、用途、原料、 產地或相關特性之說明所構成者」、商標「僅由其他不具識 別性之標識所構成者」,不得註冊,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 1款、第3款分別定有明文。 ㈡次按,「有前項第1款或第3款規定之情形,如經申請人使用 且在交易上已成為申請人商品或服務之識別標識者,不適用 之」,同法第29條第2項亦有明文。不具先天識別性的標識 ,如果商標註冊申請人可以證明該標識於市場使用後,相關 消費者已經將其視為指示及區別一定來源的標識,已具有商 標功能,故可以核准註冊。復依商標法施行細則第29條規定 ,商標註冊申請人主張有本法第29條第2項規定,在交易上 已成為申請人商品或服務之識別標識者,應提出相關事證證 明之,如⒈商標的使用方式、時間長短及同業使用情形;⒉銷 售量、營業額與市場占有率;⒊廣告量、廣告費用、促銷活 動的資料等;⒋銷售區域、市場分布、販賣據點或展覽陳列 處所的範圍;⒌各國註冊的證明;⒍市場調查報告;⒎其他得 據為認定有後天識別性的證據等。又商標註冊申請人所提出 之實際使用證據,應以國內的使用資料為主,若提出   國外使用資料,國內相關消費者得以獲知時,得以採證(被   告「商標法逐條釋義」參照)。基上,如商標註冊申請人可 證明其不具先天識別性的標識,已因使用而取後天識別性, 自可核准註冊。 ㈢原告主張參加人所提出之證據內容與我國國內行銷活動、銷   售數據有關者寥寥無幾,且縱有宣傳使用,其銷售產品時所   使用之商標亦非系爭商標,消費者無從藉系爭商標辨認商品   或服務來源,參加人復未就其所稱之臺灣民眾因經商旅遊便   利,對英國當地市場品牌十分熟悉一事,舉證說明有多少比   例之臺灣民眾藉經商旅遊觸及、熟悉系爭商標,難認系爭商   標已使我國消費者廣泛辨識而取得後天識別性云云。經查,   被告於系爭商標申請階段,即以系爭商標係由單純外文「YO   RKSHIRE TEA」所組成,予消費者之認知僅為商品係來自英   國約克郡(YORKSHIRE)地區,為所指定商品之產地或相關特   性之說明,對消費者而言,僅係傳達商品本身之相關資訊,   復為同業競爭者所必須使用,指定使用於第30類商品,並不   足以使商品或與之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彰商品來源之標識   ,並得藉以與他人之商品相區別為由,以107年2月7日(107   )慧商20823字第00000000000號核駁先行通知書函,請參加   人提出意見書,嗣經參加人申復並提出相關使用事證(詳如   後述),被告認系爭商標經參加人使用且在交易上已為參加   人服務之識別標識,而依商標法第29條第2項之規定核准其   註冊。 ㈣次查,系爭商標係由單純之外文「YORKSHIRE TEA」所構成 成,指定使用於第30類之「茶包、花草茶、茶、草本植物茶 、水果茶、茶葉包、冰茶」商品,固不具先天識別性,惟依 參加人主張及其檢附之新聞及雜誌報導、購物網站頁面、銷 售帳單等事證可知,參加人及其子公司分別係西元1905、19 51年成立於英國約克郡(參答證2),自1977年開始以「YOR RKSHIRE TEA」作為商標,推出適用約克郡當地水質之茶飲 商品(參答證6),持續銷售迄今,為保障相關事業經營, 參加人除於1994年起陸續以「YORKSHIRE TEA」文字獲准各 國商標註冊(參答證7至9)外,並在全球超過35個國家、地 區設有零售點(參答證11),1992至2016年間先後於英國之 「Campaigh The National Trust Newsletter」時事通訊發 表之文章、英國電視節目「Heartbeat」、印刷出版物「THE STAGE」(舞台)、金融時報報導網站文章、英國超市Sainsb ury雜誌、「英國泰勒茶的經典_約克夏茶Yorkshire Tea」 網誌、金融時報、英國獨立報等報章、雜誌、網站刊登系爭 「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商標商品相關文章及報導 (參答證 15、17、21、22、24、25、32、36),另參加人 「Taylors of Harrogate」及「YORKSHIRE TEA」(約克夏 茶)之資訊,亦經1997年12月美國「美食零售商」雜誌、1 995年8/9月澳洲「君悅度假村通訊」、1997年11月澳洲「布 里斯本食物及旅行評論」雜誌予以刊載 (答證43至45),再 據列印日期為2018年間之亞馬遜購物網頁、美國Walmart、 英國birtsuperstore購物網頁(答證68至70),及參加人自19 98年至2017年間開立予美國、澳洲、英國、加拿大、日本、 韓國、香港、新加坡經銷商之銷售單據,其上或可見標示「 YORKSHIRE TEA」之商品包裝,或可於商品描述欄位見「YOR KSHIRE TEA」文字。基上,堪認系爭「YORKSHIRE TEA」商 標,已經參加人長期於國外地區廣告行銷,且市場分布遍及 歐、美、亞洲之國家地區。 ㈤在臺灣自2012至2017年間不乏有消費者於痞客邦、Udn、臺   灣好東西網站之「提拉小茶館TEA ROOM」、「食我部落長老   食堂UDN」、「家政婦大恬」部落格文章中介紹系爭商標商   品、分享我國路易莎咖啡店有販售或予以飲用約克夏茶之情   事,內容略以「說起英國的Taylors of Harrogate…這個來   自英國茶鄉的Yorkshire約克郡的百年品牌,最有名就是他   們的Blend Tea-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英國泰勒   茶的經典-約克夏茶Yorkshire Tea」、「…推薦飲品…使用   英國進口的約克夏茶包…」、「飄洋過海的Yorkshire Tea   」等文字,並刊有茶葉商品外包裝盒標示有「YORKSHIRE TE   A」商標之圖片(答證54、57、59至61);而販售系爭商標商   品之路易莎咖啡店,亦於2016、2017年之Facebook網頁介紹   該品牌故事及商品圖片(答證62);另除列印日期為2018年間   之臺灣凱尼斯旅行社,刊有參加人「YORKSHIRE TEA」商品   圖片及以「約克夏茶簡介」為標題之詳細介紹(答證55)外,   同年之樂天市場、PChome、momo等購物網站,亦可見販售系   爭商標商品(答證73);再依據參加人自2000至2017年間開立   予我國經銷商義式企業有限公司(Italian Coffee Company)   之銷售單據,於商品描述欄載有「YORKSHIRE TEA BAGS」等   項目(答證87),及列印日期為2018年間之系爭商標商品零售   點,亦載有「TAIWAN Italian Coffee Company」等資訊,   堪認標示有系爭商標之茶包等商品,已長年於我國銷售,且   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知其為來自英國約克郡之茶類品牌。 ㈥綜上,依系爭商標前揭實際使用態樣,堪認本件系爭商標申 請註冊時,系爭商標業經參加人長期於國內外使用,在交易 上已為其商品之識別標識,並足以使相關消費者認識其為表 彰商品來源之標識,而有商標法第29條第2項規定之適用, 是以,系爭商標指定於030類之「茶包;花草茶;茶;草本 植物茶;水果茶;茶葉包;冰茶」商品,揆依前揭說明,自 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3款規定之適用。 ㈦原告雖主張丙證2實際使用於茶葉商品外包裝盒上所標示之商 標圖樣「TAYLORS of HARROGATE YORKSHIRE TEA及圖」,   除外文「YORKSHIRE TEA」之字體經過設計、有外框樣式外   ,上方復結合「TAYLORS of HARROGATE」字樣(本院卷第515 至516頁),與系爭商標僅為單純之英文字「YORKSHIRE TEA 」,二者明顯不同一云云。惟按,同時標示數個商標或與其 他標識合併使用於商品或服務上,為交易市場常見情形,商 標法並未加以限制(參註冊商標使用之注意事項 3.2.1.2. ),經核前述商標圖樣中之外文「Taylors of Harmgate」 係參加人另一品牌,已另案取得商標註冊,且其以極小字體 置於該商標上方,「YORKSHIRE TEA」則以相對較大字體置 於該商標正中央明顯位置,應為該商標主要識別部分之一, 又該二外文「YORKSHIRE」、「TEA」雖係以上下書寫排列方 式呈現,惟其僅為形式上略有不同,實質上並未變更系爭商 標之主要識別特徵,依社會一般通念及消費者的認知,消費 者應會產生與系爭商標相同之印象,自屬具有同一性之商標 ,況除該商標態樣之外,如前述參加人亦有以文字「約克夏 茶Yorkshire Tea」或「Yorkshire Tea」作為品牌敘述或註 記。是以,原告此部分主張不可採。  ㈧原告主張參加人於另案之主張及法院之認定,英國約克郡即Y orkshire為我國消費者普遍認知之地名,且該地以生產約克 夏茶聞名,是系爭商標易予消費者聯想為該商品之製造地、 生產地、設計地或使用地係在約克夏之有關說明,而非作為 區別商品來源之標識,自不具有識別性云云。經查,申證4 乃有關原告註冊第0198759號「即品約克夏」商標違反商標 法第30條第1項第8款異議案件之行政訴訟判決,判決理由明 確肯認及引據本院108年度行商訴字第109號行政判決及最高 行政法院109年度裁字第1384號裁定「足認系爭商標107年2 月16日註冊前,相關業者及消費者應可知悉約克夏郡或約克 夏(Yorkshire)為英國歷史地名」等意旨(本院110年度行商 訴字第54號判決第10頁參照)。次查,本院108年度行商訴字 第109號行政判決案件(答證112)乃參加人於2018年2月27 日就原告之註冊第00158031號商標指定使用於第42類服務之 「約克夏茶York shiretea及圖」提出商標評定申請,被告 依註冊時商標法第77條準用第37條第6款「使公眾誤認誤信 其商品之性質、品質或產地之虞者」及現行商標法第30條第 1項第8款「使公眾誤認誤信其商品或服務之性質、品質或產 地之虞者」等不得註冊之規定,而於2019年3月27日以中台 評字第H01070047號商標評定書,作出註冊第00158031號商 標之註冊應予撤銷之處分後,本件原告提起之行政訴訟。 上開108年度行商訴字第109號行政判決書第16、17、18頁,   均肯認我國消費者應可知悉「Yorkshire」或中文名稱「約   克夏」為英國知名歷史地名,而參加人多年來已在世界各地   (包括臺灣)與「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品牌具連   結關係,且參加人之系列商標已持續使用並出現於網站及宣   傳活動中,並就關於專業餐飲等商品與服務具有舉足輕重之   地位。從而,依前開判決肯認參加人之「YORKSHIRE TEA」   品牌,由於參加人長時間就其茶相關商品與服務進行廣告與   宣傳活動,此舉使得「YORKSHIRE TEA」商標與參加人來自   英國約克郡及其相關餐飲產生專屬連結關係。進一步言之,   系爭商標結合「YORKSHIRE」及「TEA」文字之使用,是由於   參加人長時間就其茶相關商品與服務進行廣告與宣傳活動,   方使得「YORKSHIRE TEA」商標與參加人來自英國約克郡及   其相關餐飲等商品與服務產生高度連結關係。是以,原告   上開主張並非可採。  ㈨原告主張英國約克郡既為我國消費者普遍認知之地名,又以 產茶聞名,參加人以系爭商標申請註冊,將令我國消費者難 以識別,難謂合理,例如A茶行販售之日月潭紅茶特別有名   ,若A茶行以「日月潭紅茶」註冊商標,其他茶行皆不得販 售「日月潭紅茶」,其情形顯不合理云云。然查,系爭商標 由於參加人長時間就其茶相關商品與服務進行廣告與宣傳活 動,因而建立YORKSHIRE產茶及相關服務之悠久歷史與聲譽 。此舉使得「YORKSHIRE TEA」商標與參加人來自英國約克 郡及其相關餐飲產生專屬連結關係,此亦意謂參加人、參加 人之商品、服務及商標業已於世界各地,包括美國、英國、 澳洲、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及臺 灣等地等擁有其所建立之優良信譽,使得現有及新進消費者 輕易認識參加人、參加人之商品、服務及商標,被告始依商 標法第29條第2項規定核准註冊。系爭商標與原告所指之日 月潭紅茶之商品描述不同,日月潭以紅茶產製為名,當消費 者見到含有「日月潭」文字之商標,且指定使用在紅茶等商 品,當會合理地相信或認為該商標之商品確自日月潭產銷, 或與日月潭有關,但系爭商標係因透過參加人長時間就其茶 相關商品與服務進行廣告宣傳活動與銷售,及悠久之歷史淵 源與產業發展,方得與參加人來自英國約克郡及其相關餐飲 等商品與服務產生高度連結關係。況且日月潭紅茶為證明標 章(答證121),產地為該標章所欲證明的事項;消費者係 藉由該等產地證明標章所指示的產地名稱,來區辨商品或服 務源自於該地理區域,因此並無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規 定之適用。系爭商標係基於實際使用之情形,足以認定為指 示商品的來源使用源自於位在英國約克郡之參加人,被告始 依商標法第29條第2項規定核准系爭商標之註冊,並無原告 所指稱之對於其他茶行甚為不公的情形,故原告此部分主張 並無理由。  ㈩原告主張答證87之內容顯示,參加人於2000年至2017年在臺 灣銷售「YORKSHIRE TEA」、「YORKSHIRE GOLD」之銷售額 ,每年平均為新臺幣(下同)23萬元,相當於每個月僅銷售 不到2萬元;由答證109之內容顯示,參加人於2018年至2022 年在臺灣銷售「YORKSHIRE TEA」、「YORKSHIRE GOLD」之 銷售額,每年平均為56萬元,相當於每個月僅銷售不到5萬 元,足證系爭商標並未於我國國內廣泛行銷使用,難認已為 我國國人所熟知,且參加人在臺灣的銷售資料並沒有標示系 爭商標的證據,只有銷售之金額及數據云云。惟查: ⒈判斷申請商標是否取得後天識別性,應將參加人提出的系爭 商標所有相關使用事實及證據資料,就指定使用商品特性的 差異,及其各項可能影響判斷結果的因素予以綜合判斷,而 銷售數據僅為其中判斷因素之一。 ⒉參加人於評定階段所提出之銷售數據並非僅有答證87、答證1 09,尚包括答證116至118,而原告僅就其中部分銷售證據割 裂予以爭執,其見解是否可採已有疑義。又答證117、118載 明多筆由參加人開立予其臺灣經銷商義式公司之銷售帳單影 本,包括使用有「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系爭商標 的產品,並非如原告所稱並無系爭商標的使用證據。答證11 7乃參加人於2021年5月所開立予義式公司之有關參加人產品 ,其中「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茶包之銷售金額即 達26,687.44英鎊,依照近期英鎊兌換新臺幣匯率(1:39) 計算,其單月銷售額業已超過1,040,810元,並非如原告所 述每個月僅銷售不到2萬元或不到5萬元。答證118載明2021 年3月至2022年2月期間之「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 茶包銷售情形,其於2021年3月、6月及11月、2022年1月及2 月銷售金額分別為13,860.10英鎊(約新臺幣540,543元)、 43,546.64英鎊(約新臺幣1,698,318元)、17,958.29英鎊 (約新臺幣700,373元)、26,655.48英鎊(約新臺幣1,039, 563元)及26,655.48英鎊(約新臺幣1,039,563元),足證 系爭商標確已於我國國內廣泛行銷使用,且銷售穩定,並具 有良好聲譽。 ⒊如前所述,參加人建立其「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之 事業已超過百年之久,業已花費大量時間、金錢及努力廣泛 的使用系爭商標於茶相關商品與服務、並進行大量廣告與宣 傳活動。參加人於本件行政訴訟進一步提供以下證據資料, 亦可佐證系爭商標聲譽確已建立,可認原告上開主張並不足 採: ⑴丙證2(本院卷第513至518頁)為參加人於2023年11月至2024 年7月期間設點於微風南山、新光三越(臺北)、SOGO百 貨(忠孝復興)、路易莎咖啡店銷售其「YORKSHIRE TEA 」(約克夏茶)品牌產品之照片影本,可證實參加人持續 於臺灣主要超市及百貨公司宣傳及銷售其「YORKSHIRE TE A」(約克夏茶)之品牌產品。 ⑵丙證3(本院卷第519至526頁)為參加人臺灣經銷商義式公司 及進口商一品順食品(G-1 FOODS)參加2022年(參展期間 2022年11月18日至11月21日)及2023年臺灣國際咖啡展(參 展期間2023年11月17日至11月20日)、以推廣參加人之「Y ORKSHIRE TEA」(約克夏茶)品牌產品之資訊及照片影本 。 ⑶丙證4(本院卷第527至622頁)為參加人於2022年2月至2024 年10月期間所開立予義式公司及進口商一品順食品(G-1 FOODS)有關參加人之產品、包括「YORKSHIRE TEA」(約 克夏茶)產品之採購訂單、貨運清單及銷售帳單影本。 ⑷丙證5(本院卷第623至625頁)為一品順食品(G-1 FOODS) 所提供之書面聲明,說明有關「YORKSHIRE TEA」(約克 夏茶)於2022年至2024年期間在臺灣之銷售資訊影本。一 品順食品(G-1 FOODS)提供之書面聲明證實「YORKSHIRE TEA」(約克夏茶)於2022年至2024年期間在臺灣之銷售 金額分別為330萬元、320萬元及1,310萬元,產品範圍涵 蓋約克夏茶(Yorkshire Tea)茶包160入、80入、40入及 約克夏特別系列茶(Yorkshire Tea Speciality Brews) 。  七、綜上所述,被告認為系爭商標並無商標法第29條第1項第1款   、第3款規定之適用(原告於本件行政訴訟不主張同法第30條 第1項第8款、第10款、第11款),所為評定不成立之處分, 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告訴請撤銷原 處分與訴願決定,命被告就本件評定案應為評定成立之處分 ,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及參加人其餘主張或答辯有無理由,已 與本件判決結果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爰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 理法第1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圖1 系爭商標 註冊第2179600號 申請日:民國106年3月7日 註冊日:民國110年11月1日 註冊公告日:民國110年11月1日 指定使用類別: (第030類) 茶包;花草茶;茶;草本植物茶;水果茶;茶葉包;冰茶。 附圖2 據以評定商標(均因違反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8款 規定經撤銷註冊確定) 註冊第01898759號 註冊第01898811號 註冊第01903928號 註冊第01906458號

2025-02-27

IPCA-113-行商訴-40-20250227-2

民專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民專上字第16號 上 訴 人 廖珮君 訴訟代理人 林承鋒律師 被 上訴 人 承富股份有限公司 兼法定代理人 鄭淑萍 上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陳明欽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邱清揚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專利權有關財產權爭議等事件,上訴人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5月29日本院112年度民專訴字第46號第一審判決提 起上訴,本院於114年1月16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依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民國112年1月12日修正、同年 8月30日施行)第75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法中華民國112年1 月12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 件,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本件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修正施行前繫屬於本院,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合先敘明 。 貳、實體事項:   一、上訴人主張: ㈠上訴人為110年5月21日中華民國第M612284號「車身穩定器」 新型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同年12月13日獲得 新型專利技術報告,比對結果代碼6,即無法發現足以否定 其新穎性等要件之先前技術文獻。上訴人前後於110年9月13 日及112年4月間,在被上訴人承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承富 公司)網站,知悉被上訴人承富公司對外販售編號「Q0851 」之「REAR SUBFRAME ANTI-VIBRATION INSERT」產品,甚 至透過第三人對外販售編號「Q0832」及編號「Q1014」之「 REAR SUBFRAME ANTI-VIBRATION INSERT」產品(以下分別 稱系爭產品1、2、3),經上訴人委託訴外人冠輿智權事務所 分析,認系爭產品1、2、3落入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構 成文義侵權。上訴人於111年6月13日委請律師發函被上訴人 承富公司,被上訴人承富公司於同年月21日以律師函回覆否 認侵權,上訴人復於同年7月21日委請律師再致函被上訴人 承富公司,被上訴人承富公司未再回應。被上訴人承富公司 現至少已對外銷售156組系爭產品予第三人而獲有利益,上 訴人以每組銷售收入新臺幣(下同)1千元計算,共計156,0 00元。被上訴人鄭淑萍為被上訴人承富公司負責人,銷售系 爭產品為其職務之執行。爰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3 項、第97條第1項第2款及公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提起本件 訴訟。 ㈡被上訴人7325號產品配件之接合不涉及汽車襯套、其技術特 徵與系爭專利「同時抵迫」特徵、概念不相同。是系爭專利 「同時抵迫」特徵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未被公開揭露,系爭 專利具備新穎性,被上訴人主張先使用抗辯無理由。又系爭 專利係該領域首創「同時抵迫」汽車襯套之技術特徵,非所 屬技術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能輕易思及,具有進步性,否則 被上訴人何以於7325號產品出現後數年間仍無法開發具有「 同時抵迫」技術特徵之產品,益徵系爭專利具備進步性。 二、被上訴人抗辯則以: 上訴人所稱之「同時抵迫」或是「接觸抵迫關係」,均係在 說明系爭專利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延伸凸體之接觸面同時 抵迫住汽車襯套,降低汽車行進時汽車襯套之位移、型變程 度,實際上與乙證1網頁上之「填滿後大樑的空隙」概念並 無不同,僅係文字上敘述之不同,系爭專利與乙證3產品目 錄上除記載產品編號為「7325」產品配件之結構、裝設之位 置、用途以及設計邏輯上,兩者間並無差異,所欲達成填補 原廠襯套空隙、限制襯套橡皮扭動位移以及穩定大樑及車身 之效果亦無不同。質言之,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於 其申請日110年1月20日前,已經乙證1、乙證2所揭露之7325 號產品配件所公開實施,系爭專利請求項1已不具新穎性。 又7325號產品之技術領域、所欲解決之問題、技術手段、達 成功效與系爭專利均相同情況下,兩者之間之差異,僅係尺 寸的改變,屬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基於乙證1、 乙證2之內容,簡單修飾改變即可輕易完成,系爭專利並沒 有產生無法預期之功效,甚至7325號產品之設計更為進步, 因此,整體觀之,系爭專利請求項1應不具進步性。至就被 上訴人承富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即已販售與系爭專利 請求項1技術特徵相同之7325號產品,此有乙證3、9、12-1~ 12-9等資料可稽,足認被上訴人承富公司於系爭專利申請日 前已在國內實施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技術特徵,而系爭產品 等既與7325號產品具有相同之技術特徵,被上訴人承富公司 自得主張「先使用權抗辯」。 三、原審判決上訴人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上訴人不服 ,提起上訴,並聲明:㈠原判決廢棄。㈡前項廢棄部分,被上 訴人承富公司及鄭淑萍應連帶給付上訴人156,000元,及自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㈢ 第一項廢棄部分,被上訴人承富公司不得直接或間接、自行 或委請他人製造、為販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 而進口侵害系爭專利之物品及其他侵害該專利之行為,如已 製造、販賣、使用、進口者,應即回收銷燬之。㈣訴訟費用 由被上訴人負擔。㈤第二項部分上訴人願供擔保,請准供擔 保後得為假執行之宣告。被上訴人則答辯聲明:㈠上訴駁回 。㈡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㈢如受不利判決,被上訴 人願供擔保請准免予假執行。 四、本件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463 條準用同法第270條之1第1項 第3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協議簡化爭點如 下(修正不爭執事項並增列爭點):  ㈠不爭執事項: ⒈上訴人於110年1月20日申請第M612284號「車身穩定器」新   型專利(即系爭專利),於同年5月21日公告核准。 ⒉被上訴人承富公司販賣系爭產品1、2、3。 ⒊上訴人於111年6月13日委請律師發函被上訴人承富公司,被   上訴人承富公司於同年月21日以律師函回覆否認侵權,上訴   人復於同年7月21日委請律師再致函被上訴人承富公司,被   上訴人公司未再回應。 ⒋系爭產品1、2、3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範圍。 ㈡本件爭點: ⒈系爭專利請求項1有無因不具新穎性及不具進步性,具有得   撤銷之事由? ⒉被上訴人主張先使用抗辯權是否有理由? ⒊如構成文義侵權,上訴人請求損害額為多少? ⒋上訴人請求排除侵害及銷燬系爭產品是否有理由?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⒈系爭專利技術內容: ⑴系爭專利所欲解決問題: 如系爭專利第1圖與第2圖(原審卷第28、29頁)所示,為目 前汽車底盤之結構,其主要會在工字樑11之二端上各裝設 有一襯套12,再透過固定架13將其與車體底部1形成一連 接之狀態,而由於車輛行駛中在過彎或路面不平時會產生 晃動之情況,因此,襯套12之主要作用乃是透過其內之彈 性體121來吸收車輛晃動之能量,藉此來降低車輛晃動之 程度,然襯套12雖吸收了車輛所產生絕大部分之晃動能量 ,但由於其內之彈性體121本身具有彈性,因此雖吸收了 車輛晃動之能量,但卻因本身之彈性而產生了延續性之晃 動,乃是經常造成乘坐者不舒適感之原因,再者,由於襯 套12本身有以及在與工字樑11、固定架13結合後存在有空 隙,因此除了增加了延續性之晃動程度外,更因此大幅降 低了襯套12之使用壽命,故,如何將上述缺失問題加以改 進,乃為系爭專利所欲解決之技術困難點之所在(參系爭 專利說明書第【0002】段)。 ⑵系爭專利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系爭專利之主要目的在於:其主要由一底座體、一延伸凸   體與一穿孔所組成,其中延伸凸體乃由底座體一側延伸而   出,而穿孔則同時穿設過底座體與延伸凸體,其主要是套   設於汽車襯套一側,以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與延伸凸體之   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使汽車行進時降低汽車襯套   之形變以及位移之程度,藉此即可達到穩定汽車車身並降   低車身晃動之目的(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3】段)。   ⑶系爭專利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綜上,相較於習用汽車底盤結構所存在種種之缺失與無法 解決之問題,本創作之車身穩定器2乃是將其設置於襯套 3,並位於襯套3與固定架5之間,以透過伸凸體22之接觸 面221在持續抵迫與壓縮襯套3內彈性體31之狀態下,使襯 套3在吸收了車輛所產生之晃動能量後,僅會產生極小且 短時間之延續性晃動,藉此已大幅提高車輛內乘坐人員之 舒適感,再者,透過車身穩定器2之設置,更可增加襯套3 之使用壽命(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3頁最後1行至第4頁第5 行)。  ⒉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  ⒊系爭專利之申請專利範圍分析: 系爭專利公告之申請專利範圍共4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 其餘為附屬項。上訴人主張受侵害權利範圍為系爭專利請求 項1,其內容如下: 請求項1:一種車身穩定器,其包括: 一底座體,其具有一接觸面; 一延伸凸體,由底座體一側延伸而出,該延伸凸 體並具有一接觸面; 一穿孔,同時穿設過底座體與延伸凸體; 其主要是套設於汽車襯套一側,以藉由底座體之        接觸面與延伸凸體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        ,使汽車行進時降低汽車襯套之形變以及位移之 程度,藉此即可達到穩定汽車車身並降低車身晃 動之目的。     ㈡系爭產品技術內容: 原審之民事起訴狀第2、3頁以原證3、原證8指稱被上訴人販 售之「REAR SUBFRAME ANTI-VIBRATION INSERT」(編號Q085 1、編號Q0832、編號Q1014)侵害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 。系爭產品1至3對應系爭專利請求項1描述之技術內容為: 一種車身穩定器,其包括:一底座體,其具有一接觸面;一 延伸凸體,由底座體一側延伸而出,該延伸凸體並具有一接 觸面;一穿孔,同時穿設過底座體與延伸凸體;其主要是套 設於汽車襯套一側,以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與延伸凸體之接 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使汽車行進時降低汽車襯套之形 變以及位移之程度,藉此即可達到穩定汽車車身並降低車身 晃動之目的,系爭產品1至3之照片如本判決附圖二所示。  ㈢專利有效性抗辯、專利權效力不及於系爭產品之證據技術分 析:   被上訴人提出之乙證3至12用以佐證乙證1、2(分別見本院原 審113年2月26日言詞辯論筆錄及113年5月7日言詞辯論筆錄 ,原審卷第437、本院卷第313至314頁),內容如下:  ⒈乙證1為被上訴人7325號產品(大樑墊片車身穩定器)之網頁, 網址為https://www.hardrace.com/product_detail.asp?id =313,網頁內容包含7325號產品之安裝說明書及產品安裝照 片。乙證1為一種大樑墊片車身穩定器,後大樑墊片是減少 大樑晃動的最佳選擇,能使操駕性帶來顯著的提升,他們能 填滿後大樑的空隙,更直接的強化後樑支撐性,絕佳的操控 性提升,減少在急加速時輪胎的跳動,提供更好的穩定性( 參乙證1網頁描述),其產品照片如本判決附圖三所示。  ⒉乙證2為被上訴人7325號產品(大樑墊片車身穩定器)之網頁公 開之產品編號7325號安裝說明書,該編號7325號安裝說明書 內容包含內含配件(前上後上墊片、前下墊片、後下墊片)、 安裝提示及大樑安裝示意圖,如本判決附圖四所示。  ⒊乙證3為104(2015)年公開之產品型錄封面及內頁節錄(產品編 號7325),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10年01月20日) ,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乙證3為被上訴人產品型錄封 面及內頁節錄,該內頁節錄街道版底盤強化懸吊套件中倒數 第三列可見品名:墊片、安裝位置:大樑、產品編號:7325 (參乙證3內頁內容,見原審卷第291至292頁),如本判決 附圖五所示。  ⒋乙證4為109年12月15日被上訴人7325號產品露天拍賣販售之 網頁截圖,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10年01月20日 ),該截圖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截圖內容包含7325號產品 安裝示意圖及產品外觀圖(參乙證4內容)。  ⒌乙證5為104年5月15日被上訴人6275號產品露天拍賣販售之網 頁截圖、104年5月18日被上訴人7382號產品露天拍賣販售之 網頁截圖、104年5月18日、108年3月13日被上訴人7444號產 品露天拍賣販售之網頁截圖,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 (110年01月20日),乙證5為被上訴人6275號產品露天拍賣 販售之網頁截圖、104年5月18日被上訴人7382號產品露天拍 賣販售之網頁截圖,截圖內容包含6275、7382、7444號產品 外觀圖(參乙證5內容),該網頁圖如本判決附圖七所示。 ⒍乙證6為乙證1以網頁時光機驗證其刊登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 請日之操作驗證流程,由乙證6可佐證乙證1之網頁建立(修 改)日期2017(106)年9月6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10年1月2 0日),其網頁下載資料及文件屬性如本判決附圖八所示。 ⒎乙證7為被上訴人所提有效性分析檢表,如本判決附表所示。 ⒏乙證8為被上訴人於112年11月28日就系爭專利向智慧局提出 舉發申請書及舉理由書,乙證8之舉發聲明為撤銷全部請求 項(請求項1~4),該案舉發證據與本件乙證1、2不同。  ⒐乙證9為江南膠輪汽車用品公司於2017(106)年4月26日刊登於 臉書之產品資訊,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10年01 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乙證9之產品型號「7 325$1100」,品名「後大樑墊片」,如本判決附圖九所示。    ⒑乙證10為104(2015)年公開之產品型錄封面及內頁第121、123 頁節錄(產品編號7325),其公開日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1 0年01月20日),可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乙證10為被上 訴人產品型錄封面及內頁節錄,該內頁節錄街道版底盤強化 懸吊套件中第121頁倒數第三列及第123頁倒數第一列可見品 名:墊片、安裝位置:大樑、產品編號:7325,其圖式如本 判決附圖十所示。  ⒒乙證11為7325號產品安裝影像檔,影像檔顯示7325號產品安 裝於汽車後大樑之相對位置及安裝前後改善後大樑間隙晃 動之實際效果(詳參閱乙證11影像檔,見原審卷第449至458 頁)。 ⒓乙證12為被上訴人於103年至109年間所生產、販售7325號產 品之出口報單(原審卷第459至560頁),足證被上訴人於103 年間即開始生產、銷售7325號產品。   ㈣乙證1、2、3相互勾稽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  ⒈乙證1、2、3可相互勾稽,作為系爭專利之先前技術:   乙證1為7325號產品(大樑墊片車身穩定器)之網頁,網頁上   有7325號產品照片,並提供7325號產品安裝說明書(即乙證   2)。乙證3為被上訴人104年產品型錄封面及內頁節錄,其中   第121頁記載LEXUS IS200/300產品使用到編號7325的產品,   7325產品的品名為墊片,墊片安裝的位置為大樑,上開目錄   可證編號7325號產品在104年就已經公開販售,由於乙證1、   2、3均有標示產品編號7325,且品名與安裝位置亦相同,據   此乙證3足證乙證1網頁圖式中產品、乙證2安裝說明書內容   ,兩者公開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10年1月20日),又乙 證1網頁上照片、可供點擊之7325號產品安裝說明書,與乙 證2之7325號產品安裝說明書照片、文字內容相同,因此, 乙證1、2、3為同一事實之關聯證據,可相互勾稽,作為系 爭專利之先前技術之適格證據。 ⒉系爭專利請求項1與乙證1、2進行比對:   乙證1為7325號產品網頁,網頁提供7325號產品安裝說明書   (即乙證2),乙證2產品安裝說明書上方「Contents內含配   件」第2圖,前下墊片揭露一底座體,具有一環狀接觸面;   一延伸凸體,由底座體一側延伸而出,該延伸凸體並具有一   環狀接觸面;一穿孔,同時穿設過底座體與延伸凸體。乙證   2底座體、接觸面、延伸凸體、接觸面、穿孔,相當於系爭   專利請求項1底座體、接觸面、延伸凸體、接觸面、穿孔,   故乙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一底座體,其具有一接觸   面;一延伸凸體,由底座體一側延伸而出,該延伸凸體並具   有一接觸面;一穿孔,同時穿設過底座體與延伸凸體」之技   術特徵;另系爭專利請求項1「其主要是套設於汽車襯套一   側,以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與延伸凸體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   汽車襯套,使汽車行進時降低汽車襯套之形變以及位移之程   度,藉此即可達到穩定汽車車身並降低車身晃動之目的」之   技術特徵,僅係描述發明之目的或所欲達到之用途,該記載   文字並未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限定作用,故不列入系爭   專利請求項1之比對範圍,因此,乙證2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1全部技術特徵。縱使將上開未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具有限 定作用之記載列入比對範圍,乙證2「Installation Tips安 裝提示」前下墊片安裝處2、大樑前端安裝示意圖亦揭露下 墊片套設於汽車襯套一側,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與延伸凸體 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復參乙證1之7325後車身制 震墊片描述:「後大樑墊片是減少大樑晃動的最佳選擇,能 使操駕性帶來顯著的提升,能填滿後大樑的空隙,更直接的 強化後樑支撐性,絕佳的操控性提升,減少在急加速時輪胎 的跳動,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可認乙證2亦已揭露系爭專 利請求項1「其主要是套設於汽車襯套一側,以藉由底座體 之接觸面與延伸凸體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使汽車 行進時降低汽車襯套之形變以及位移之程度,藉此即可達到 穩定汽車車身並降低車身晃動之目的」之技術特徵。 ⒊承上所述,乙證1、2、3相互勾稽已完全揭露系爭專利請求   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故乙證1、2、3相互勾稽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請求項1不具新穎性。 ⒋上訴人民事上訴理由狀第2頁主張:乙證3產品型錄上僅記載 「產品編號7325」文字,無產品照片或圖片,甚至未刊載乙 證1網頁所示文字敘述、乙證2安裝說明書圖示,乙證3形式 上無法與乙證1、2相互勾稽為同一產品云云(本院卷第39頁) 。惟查,乙證3為被上訴人104年產品型錄封面及內頁節錄, 其中第121頁記載LEXUS IS200/300產品使用到編號7325的產 品,7325產品的品名為墊片,墊片安裝的位置為大樑,乙證 1至3均有標示產品編號7325,且品名與安裝位置亦相同,故 乙證3可以證明乙證1網頁圖式中產品、乙證2安裝說明書內 容,足以與乙證1、2相互勾稽,因此上述人上開主張並不可 採。 ⒌上訴人民事上訴理由狀第4頁主張:乙證2所示7325產品配件   第2圖,係一平面圖示,而非立體圖示,無法得知該項配件   的整體結構,並參安裝說明書下方大樑後端安裝示意圖僅單   一角度照片,並未充分揭露配件結構技術特徵云云(本院卷 第43頁)。然查,由7325號產品安裝說明書(乙證2)安裝提示 之圖式可知,前下墊片2可單獨使用於大樑前端,由圖式所 揭露之構造,前下墊片2之構造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一 種車身穩定器,其包括:一底座體,其具有一接觸面;一延 伸凸體,由底座體一側延伸而出,該延伸凸體並具有一接觸 面;一穿孔,同時穿設過底座體與延伸凸體」完全相同,故 上訴人主張7325號產品與系爭專利所揭露技術特徵不同,為 無理由。 ⒍上訴人民事上訴理由狀第4、5頁主張:乙證2未表明其產品套 設於「汽車襯套」,更沒有提及「抵迫汽車襯套」、「降低 汽車襯套形變程度」、「穩定汽車車身並降低車身晃動」等 描述云云(本院卷第43頁)。但查,乙證1之7325後車身制震 墊片描述:「後大樑墊片是減少大樑晃動的最佳選擇,能使 操駕性帶來顯著的提升,能填滿後大樑的空隙,更直接的強 化後樑支撐性,絕佳的操控性提升,減少在急加速時輪胎的 跳動,提供更好的穩定性」,另參酌乙證2前下墊片2可單獨 使用於大樑前端,即能降低因空隙導致汽車行進時汽車襯套 形變程度,以達到穩定車身、減少車身晃動之效果,故上訴 人上開主張不可採。 ⒎上訴人民事上訴理由狀第5頁主張:7325號產品本身係由外觀 不同的三項配件搭配使用,顯可知7325號產品與系爭專利所 揭露技術特徵不同云云(本院卷2第45頁)。惟查,由7325號 產品安裝說明書(乙證2)安裝提示之圖式可知,前下墊片2可 單獨使用於大樑前端,由圖式所揭露之構造,前下墊片2之 構造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一種車身穩定器,其包括: 一底座體,其具有一接觸面;一延伸凸體,由底座體一側延 伸而出,該延伸凸體並具有一接觸面;一穿孔,同時穿設過 底座體與延伸凸體」完全相同,因此,上訴人主張7325號產 品與系爭專利所揭露技術特徵不同,其理由並不可採。 ⒏上訴人民事爭點整理暨上訴理由(二)狀第3、4頁主張:7325   號產品無法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與   延伸凸體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中「同時抵迫」之   概念已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公開揭露云云(本院卷第75、77   頁)。然查,同時抵迫係藉由系爭專利底座體之接觸面、延   伸凸體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降低汽車行進時汽車   襯套之位移、形變程度,其與乙證1之7325後車身制震墊片   描述:「能填滿後大樑的空隙」之概念相同,乙證2之前下   墊片2可單獨使用於大樑前端,係為填滿後大樑之空隙,即   具限制襯套橡皮扭動位移與穩定車身之效果,上訴人此部分   之主張無理由。 ⒐上訴人民事上訴理由(三)狀第3至5頁主張:系爭專利之發明   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應予考量,並肯定系爭專利具有進步性   云云(本院卷第245、247、249頁)。但查:   ⑴按「惟因商業上之成功可能源自廠商之商業手段策略,例   如:銷售技巧或廣告宣傳所造成,倘欲以商業上之成功克   服不具進步性之判斷,申請人除應證明其實施專利商品之   銷售量高於同質性之商品或在市場具有獨占或取代競爭者   產品之情事外,尚應就實施專利商品之商業上成功係基於   該專利之技術特徵所致之事實負舉證責任」(最高行政法   院107年判字第707號判決意旨參照)。 ⑵上訴人雖提出系爭專利非專屬授權合約書(上證4)欲佐證   系爭專利已獲商業上成功,惟上訴人並未提出任何銷售數   據可證明該實物裝置之銷售量高於同質性之商品或在市場   具有獨占或取代競爭者產品之情事,且並無證據顯示實施 專利商品之商業上成功主要係基於該專利之技術特徵所致 ,而排除主要係因銷售技巧或廣告宣傳所造成之事實,依 據前開最高行政法院判決意旨,難謂系爭專利之發明獲得 商業上的成功。 ⑶又按「專利之進步性判斷著重於技術層面之價值,至於商   業上的成功僅為進步性之輔助判斷,不論系爭專利於商業   上之成功與否、或上訴人所提供如某發明具有無法預期之   功效、解決長期存在的問題之進步性輔助性證明資料為何   ,仍應先為系爭專利與引證間之技術比較,倘已明顯而可   認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時,即無以進步性輔助判斷之必要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判字第205號判決意旨參照),由於   乙證1、2、3相互勾稽已足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有   如前述,且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進步性,有如後述,因 此所謂「商業上的成功」之進步性輔助判斷因素即無參考 之必要,上訴人上開主張顯非可採。 ⒑上訴人民事上訴理由(四)狀第2至3頁主張:乙證2檔案之「   文件屬性」所記載的建立日期已被更改云云(本院卷第291、   293頁)。惟查上訴人此部分之主張不可採,理由如下: ⑴依乙證1所揭之網址和網頁,即可下載取得乙證2產品編號   7325號安裝說明書,經證實依乙證6所載方式可取得乙證2   資料無誤,乙證6之實際取得乙證2內容屬可相互勾稽而可   採信。 ⑵雖上訴人提出上證5、6說明乙證2檔案之「文件屬性」所   記載的建立日期可被更改,惟上訴人所提上證5中乙證2的   檔案名稱,與乙證6中乙證2的檔案名稱並不相同,是以兩   者為不同時間所建立之檔案,故無法證明乙證6中乙證2的   建立日期已被更改。   ㈤乙證1、2、3相互勾稽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進步性 :   乙證1、2、3相互勾稽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整體技術特   徵已如前述,乙證1、2、3相互勾稽自當具有系爭專利說明   書中所載之功效,系爭專利請求項1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   通常知識者依乙證1、2、3相互勾稽之技術內容所能輕易完   成,故乙證1、2、3相互勾稽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具   進步性。    ㈥被上訴人主張先使用抗辯權有理由:  ⒈按「發明專利權之效力,不及於下列各款情事:…三、申請前 已在國內實施,或已完成必須之準備者。」專利法第59條第 1項第3款定有明文。次按「物之發明之實施,指製造、為販 賣之要約、販賣、使用或為上述目的而進口該物之行為。」 專利法第58條第2項亦有明文,而所謂製造,就發明專利及 新型專利而言,係指作出具有請求項所載的全部技術特徵之 物。  ⒉系爭產品1至3及乙證1、2之7325號產品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   1所載全部技術特徵:   乙證12為7325號產品於103至109年間出口報單,可證明於系   爭專利申請日前有製造、販賣7325號產品,且系爭產品1至3   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文義範圍,為兩造所不爭執,另乙證   1、2揭露7325號產品之技術特徵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全部技   術特徵相同亦如前述。因此,系爭產品1至3及乙證1、2之73   25號產品之技術特徵即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的全部技術   特徵相同。  ⒊系爭產品1至3及乙證1、2之7325號產品具有系爭專利請求項   1之全部技術特徵,且已於系爭專利申請日前已製造(實施)   :     系爭產品1至3及乙證1、2之7325號產品均為被上訴人之產品   ,乙證1、2之7325號產品在系爭專利申請日前既已對外製造   、販售(參乙證6、7、乙證3、9),另被上訴人於原審所提民   事答辯(四)狀第4頁理由三及乙證12被上訴人103年至109年   間之出口報單,足證被上訴人於103年間即開始生產7325號   產品,故乙證1、2之7325號產品即為系爭專利權效力所不及   及,而系爭產品1至3既與乙證1、2之7325號產品具有相同之   技術特徵,則系爭產品1至3與系爭專利請求項1所載的全部   技術特徵相同之技術特徵,同樣在系爭專利申請前已在國內   實施,故系爭產品1至3亦為系爭專利權效力所不及,被上訴   人主張先使用抗辯權為有理由。  ㈦上訴人聲請檢附乙證1、2、11、上訴人訴訟代理人於113年1   2月2日準備程序提出簡報檔內附動態示意圖以及上訴人自行   製作於上開期日提交之7325號產品樣本,囑託財團法人中華   工商研究院進行鑑定。鑑定事項如下:1.乙證11影片顯示之   產品是否即為被上訴人提出之7325號產品?2.上訴人自行製   作並於113年12月2日庭期提交之7325號樣本是否與被上訴人   提出之7325號產品完全相同?3.上訴人於113年12月2日準備   程序所提簡報檔內附動態示意圖,是否分別符合系爭專利說   明書聲請專利範圍,及被上訴人乙證11影片內容?4.乙證11   影片可否使通常領域中具有相同知識之人輕易知悉系爭專利   所揭露「同時抵迫」汽車襯套之技術特徵?(113年12月16日   民事調查證據聲請狀)。惟查,原審113年5月7日言詞辯論   筆錄中已當庭播放乙證11光碟片,且乙證11僅作為乙證1、2   之輔助證明,非作為系爭專利有效性判定的主要證據,故無   鑑定之必要。又上訴人於113年12月2日備程序提出之所謂73   25號號樣本(存放在本院證物盒內),係上訴人所自行製作   ,與7325號產品是否相同,為被上訴人所否認,且無相關證   據可證與7325號產品相同。再者,上訴人於113年12月2日準 備程序庭提之簡報檔內附動態示意圖,非為系爭專利說明書 、申請專利範圍或圖式所記載之內容,自無法作為解釋系爭 專利申請專利範圍之依據,又簡報檔內附動態示意圖是否相 同於乙證11,與判斷本件專利有效性並無關。系爭專利請求 項1申請的標的為車身穩定器,雖系爭專利摘要記載「其主 要是套設於汽車襯套一側,以藉由底座體之接觸面與延伸凸 體之接觸面同時抵迫住汽車襯套,使汽車行進時降低汽車襯 套之形變以及位移之程度,藉此即可達到穩定汽車車身並降 低車身晃動之目的」之技術特徵,惟該記載文字僅描述發明 之目的或所欲達到之用途,並未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的結構 產生限定作用,且乙證11僅為乙證1、2之輔助證明,非作為 系爭專利有效性判定的主要證據。綜上,本院認為上訴人請 求鑑定並無必要,不予准許。 六、綜上所述,系爭產品1、2、3雖落入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文義 範圍,惟乙證1、2、3相互勾稽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不 具新穎性及不具進步性,具有撤銷事由,依修正前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16條第2項規定,上訴人不得對被上訴人主張 系爭專利之權利,且乙證1、2可以證明系爭產品1至3為系爭 專利權效力所不及,被上訴人主張先使用抗辯權有理由。從 而,上訴人依專利法第120條準用第96條第1項、第2項、公 司法第23條第2項規定,請求被上訴人2人連帶給付其156,00 0元損害賠償及遲延利息,及排除與防止侵害系爭專利,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應併予駁 回。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及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並 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 由,應予駁回。 七、兩造其餘主張及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審酌後,認為均於判   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應另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 條之1 第1 項但書或第2 項( 詳附註) 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 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第2項)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2025-02-13

IPCV-113-民專上-16-20250213-2

民商上再易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民商上再易字第3號 再 審原 告 高滄洋 再 審被 告 鄭得軒 上列當事人間侵害商標權有關財產權爭議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 華民國113年11月11日本院113年度民商上易字第3號確定裁定及1 13年7月16日113年度民商訴字22號民事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並 為訴之追加,判決如下: 主 文 一、本院一一三年度民商上易字第三號民事裁定廢棄。 二、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均駁回。 三、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訴訟費用均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一、本件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施行(民國112年1月12日修   正、同年8月30日施行)前繫屬於本院,依同法第75條第1項   前段,自應適用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之規定。 二、按民事訴訟法第507條規定,裁定已經確定,而有同法第496 條第1項或第497條之情形者,得準用本編之規定,聲請再審 。本件再審原告所提「民事抗告狀」其請求之標的裁判為本 院113年度民商上易字第3號(下稱本院前審)確定裁定(下 稱原確定裁定),原確定裁定本不得抗告,本院雖誤載為得 抗告,然依上開規定,視為其已提出再審之聲請。又原確定 裁定係於113年11月18日送達於再審原告(見本院前審卷第1 92頁),再審原告於113年11月25日具狀聲請再審,有民事 訴訟視為聲請再審狀首頁之本院收狀章可稽(見本院卷第17 頁),尚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 三、次按,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擴 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此觀民事訴訟 法第446條第1項但書、第255條第1項第3款規定自明。再審 原告原起訴聲明第1項請求再審被告應賠償其新臺幣(下同 )20萬元。嗣於本院前審上訴時擴張金額為291,300元,則 揆諸前開規定,核屬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應予准許。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 再審原告以本院113民商訴字第22號(下稱本院一審)判決 (下稱本院一審判決)附表一編號1、2所示商標圖樣向經濟 部智慧財產局(下稱智慧局)申請商標註冊,經智慧局核准 取得第02140976、01295290號註冊商標(其名稱、申請日、 註冊日、註冊公告日、專用期限、指定使用類別如本院一審 判決附表一編號1、2所示,下稱系爭商標1、2)。再審被告 自110年9月起迄今,未經再審原告授權或同意,使用與系爭 商標1、2相同之「貝多芬」文字於其銷售之斗櫃、床頭櫃商 品網頁上如本院一審判決附表二所示,使消費者產生混淆誤 認之虞,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商標權之行為 。又再審原告於111年9月12日、112年3月7日、112年7月24 日分別以存證信函通知再審被告,但其仍繼續使用,爰依商 標法第69條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訴訟,本院一審判決再審 原告敗訴,再審原告提起上訴,經原確定裁定認定再審原告 上訴行為不生效力,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2條第2項後 段規定駁回其上訴。再審原告提起再審,主張原確定裁定有 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96條第1項1款適用法規錯誤的再 審事由,及主張第20類商品「家具」有包括床頭櫃與五斗櫃 ,本院一審判決認為五斗櫃不包括於家具中,理由錯誤,且 再審被告承認上游廠商提供商品資料,即使為真,被告即使 無故意,最少也是有過失,也許刑事不處罰過失,但在民事 事件中過失應負責任,仍應依照商標法負賠償責任。再審被 告於偵查庭中有承認其有販售「貝多芬」床頭櫃,再審被告 至少有過失不容否認等語。並聲明:㈠原確定裁定及本院一 審判決均廢棄。㈡再審被告應賠償再審原告291,300元。㈢訴 訟費用由再審被告負擔。 二、再審被告答辯:     再審原告申請的商標適用商品類別中沒有床頭櫃與五斗櫃這 兩個項目,再審被告之貝多芬六斗櫃商品為上游廠商提供, 亦由上游廠商命名並提供商品資料,再審被告在不知情下刊 登,再審被告收到再審原告第一次存證信函,已立即將商品 下架,再審被告並無侵權意圖,其答辯引用本院前審及一審 卷中所提之書狀。並聲明:㈠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均駁回。㈡ 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訴訟費用均由再審原告負擔。 三、本件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463 條準用同法第270條之1第1項   第3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協議簡化爭點如   下: ㈠不爭執事項: ⒈再審原告為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人。 ⒉智慧局於110年8月25日以中台廢字第L01100230號廢止處分   書為系爭商標2指定使用於「桌、椅、餐椅、沙發、書櫃、   鞋櫃、衣櫥、病床、銅床、床架、床座、床頭板、床頭櫃、   枕頭、坐墊、靠墊」商品之註冊應予廢止;指定使用於「彈   簧床墊、床墊、發泡聚乙烯床墊、家具」商品之註冊,廢止   不成立。  ⒊再審被告於其銷售之斗櫃商品網頁上使用「貝多芬」字樣,   銷售價格為9,710元。  ⒋再審原告於111年9月12日寄發存證信函於再審被告。 ㈡爭執事項: ⒈再審被告於其銷售之斗櫃商品、床頭櫃商品網頁上使用「貝   多芬」字樣,是否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商標   權之行為?  ⒉再審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規定,請求再審被告賠償   其損害,有無理由?如有,損害賠償金額應如何計算? 四、本件應適用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之規定,已如前述, 惟原確定裁定誤用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0條第1項第3 款、第5項規定,認為再審原告未依上開規定委任律師或具 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於同年10月14日裁定再審 原告於收受裁定正本15日內,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 特定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書,並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第12條第4項規定追認再審原告自同年8月1日起所為之訴 訟行為,經再審告於同年10月18日收受,逾期未補正亦未依 同法第11條第1項為訴訟救助之聲請(本院前審卷第174至17 8、188頁),因此原確定裁定以再審原告所為之上訴行為不 生效力,爰依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2條第2項後段規 定,駁回其上訴,其適用法規核屬錯誤。是以,再審原告主 張原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96條第1項1款適 用法規錯誤的再審事由,為有理由,本院自應廢棄原確定裁 定,並繼而審理本院一審判決駁回再審原告之訴是否正當及 再審原告於前審追加之訴是否有理由。 五、按再審之訴,雖有再審理由,法院如認為原判決為正當者, 應以判決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4條定有明文。 六、經查,再審原告雖為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人,然系爭商標 2原指定使用於「桌、椅、餐椅、沙發、書櫃、鞋櫃、衣櫥 、病床、銅床、床架、床座、床頭板、床頭櫃、枕頭、坐墊 、靠墊」商品之註冊業經智慧局於110年8月25日廢止在案, 因商標係從廢止之日起始解消其商標註冊效力,而非溯及失 效(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75號民事判決可資參照), 可知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自斯時起僅限於「乳膠床墊、記 憶床墊、床、床架、床墊、電動床、木製床架、彈簧床墊、 桌、椅、餐椅、沙發、衣櫥、系統家具、辦公家具、金屬製 家具、多層床墊、餐桌、電腦椅、電腦桌」、「彈簧床墊、 床墊、發泡聚乙烯床墊、家具」等商品,而不及於前揭廢止 註冊之商品(含本件再審原告主張之斗櫃、床頭櫃等)。 七、再審原告雖主張斗櫃、床頭櫃商品均屬於系爭商標1、2所指 定使用之「家具」,被告販售使用「貝多芬」商標字樣於斗 櫃、床頭櫃之行為,自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 商標權之行為云云。然查,本院一審判決就系爭商標2指定 使用於「桌、椅、餐椅、沙發、書櫃、鞋櫃、衣櫥、病床、 銅床、床架、床座、床頭板、床頭櫃、枕頭、坐墊、靠墊」 商品部分自110年8月25日經智慧局廢止確定後,再審原告就 系爭商標1、2之商標權範圍即應限縮於該等商標所指定「乳 膠床墊、記憶床墊、床、床架、床墊、電動床、木製床架、 彈簧床墊、桌、椅、餐椅、沙發、衣櫥、系統家具、辦公家 具、金屬製家具、多層床墊、餐桌、電腦椅、電腦桌」、「 彈簧床墊、床墊、發泡聚乙烯床墊、家具」等商品部分為限 ,且依前述,「家具」亦應限定於與再審原告實際使用商標 之「床墊」商品性質相當者,已敘明理由(見本院一審判決 四、得心證之理由第㈢項第1點),核屬正當。從而,再審原 告主張系爭商標1、2指定使用之「家具」應包含斗櫃、床頭 櫃商品,難認有據。     八、承上可知,再審原告主張再審被告於系爭商標2經部分廢止 後,自110年9月起迄今使用「貝多芬」商標字樣於斗櫃、床 頭櫃等商品,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再審原告 商標權之行為,即非有據。本院一審判決已依卷內證據,敘 明再審原告依商標法第69條第3項規定,請求再審被告賠償 其損害,為無理由,本院審酌後認定本院一審判決為正當, 且再審被告並未構成商標法第68條第2、3款規定侵害再審原 告商標權之行為,再審原告請求再審被告賠償損害及於前審 為追加之訴,均為無理由。 七、綜上所述,本院原確定裁定雖有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 96條第1項1款適用法規錯誤的再審事由,應予廢棄,惟本院 一審判決為再審原告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再審意旨指摘 本院一審判決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其於前審追 加之訴,亦為無理由,均應予駁回。 八、兩造其餘主張及攻擊防禦方法,經本院審酌後,認為均於判   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九、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504條 、第449條第1項、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曾啓謀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林惠君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2025-02-06

IPCV-113-民商上再易-3-20250206-1

民秘聲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聲請撤銷秘密保持命令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民秘聲上字第20號 聲 請 人 彭國洋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徐念懷律師 黃立虹律師 相 對 人 力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鍾明道 代 理 人 劉偉立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侯羽欣律師 何祖舜律師 複 代理 人 涂登舜律師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因本院113年度民公上字第2號公平交易法除 去侵害事件,聲請撤銷中華民國113年8月26日本院113年度民秘 聲上字第12號民事裁定之秘密保持命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本院於民國一一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所為一一三年度民秘聲上 字第一二號裁定,就附表2所示內容之秘密保持命令撤銷之 。 二、其餘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民國112年1月12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 ,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件,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前 之規定,112年1月12日修正、同年8月30日施行之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7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本件係智慧財產案 件審理法修正施行前繫屬於本院,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合 先敘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   相對人於西元2024年6月28日民事聲請狀主張臺灣新北地方 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卷第293至 301頁以及第347至361頁(下稱系爭資料,如本裁定附表1編 號1、2所示)為其所有之「營業秘密」,並聲請本院核發秘 密保持命令。嗣經本院113年8月26日113年度民秘聲上字第1 2號民事裁定,就系爭資料對聲請人核發秘密保持命令(下 稱系爭秘保令)。然聲請人於2024年11月5日至本院閱覽卷 宗,發現系爭資料即Dolcera Corporation(下稱Dolcera公 司)分別於2022年3月10日及2022年8月22日製作之2份專利 侵權鑑定報告之內容,並無系爭秘保令之理由所述涉及相對 人專利行使之核心技術,或對比兩造製造晶片之細節,系爭 資料實不具相對人所主張之秘密性或經濟價值,顯非營業秘 密。爰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2項,聲請撤 銷秘密保持命令。 二、按「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得以其命令之聲請欠缺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1項之要件,或有同條第2項之情形,或 其原因嗣已消滅,向訴訟繫屬之法院聲請撤銷秘密保持命令 。」、「秘密保持命令之聲請人得聲請撤銷該命令。」修正 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分別定有明 文。      三、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與相對人間有關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事件,於 本院審理期間,系爭資料為相對人於美國市場發現疑似侵害 其美國第7,812,409號專利(下稱409專利)及第7,629,634 號專利(下稱634專利)之產品,委請第三方鑑定機構Dolce ra公司出具之鑑定報告,業經本院准許核發系爭秘保令在案 ,合先敘明。  ㈡聲請人主張系爭資料不具相對人所主張之秘密性或經濟價值 ,顯非營業秘密,並提出聲證1相對人於2022年5月23日寄予 廣閎公司之律師函、聲證2-1相對人於2022年9月14日寄發予 技嘉公司之律師函、聲證2-2相對人於2022年9月14日寄發予 華碩美國公司之律師函、聲證3相對人於2024年5月2日許廣 閎公司閱覽晶片圖示之電子郵件及附件圖示(本院卷第15至3 8頁、第39至61頁、第63至84頁、第85至91頁),聲請人為廣 閎公司本案訴訟之訴訟代理人,於當時即已取得上開資料, 足以證明相對人聲請系爭秘保令前,已依書狀閱覽或證據調 查以外方法,取得或持有系爭資料內容。查系爭秘保令範圍 為相對人委請Dolcera公司出具之鑑定報告2份,分別為新北 地檢署111他9764號第293至301頁、第347至361頁(下分別 稱鑑定報告1、2,即附表1編號1、2),經比對鑑定報告1內 容第1至5段、第7段為409專利資料、實驗地點、參考資料( 樣品簡介)、研究問題、鑑定方法與附錄,其中第3段樣品相 片之一已出現於聲證3,鑑定報告1第6段右側欄位與聲證1 A TTACHMENT2、3右側欄位之比對圖文資訊基本相同,雖具有 額外相片內容說明文字,僅是Dolcera公司的補充評論,不 影響其他主要比對部分提供圖文對應功能,可證明相對人在 聲請系爭秘保令之前,聲請人就已持有聲證1、3所揭露鑑定 報告1即附表1編號1之內容。是以,聲請意旨認上開部分不 符合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1項之要件,即非 無據,聲請人聲請撤銷系爭秘保令附表1編號1之部分,應予 准許。   ㈢至於鑑定報告2內容第1至5段、第7段為634專利資料、實驗地 點、參考資料(樣品簡介)、研究問題、鑑定方法與附錄,其 中第3段樣品相片之一亦已出現於聲證3,鑑定報告2第6段右 側欄位與聲證1 ATTACHMENT2右側欄位之比對圖文資訊基本 相同,雖鑑定報告2第6段右側欄位具有額外相片內容說明文 字,僅是Dolcera公司的補充評論,不會影響其他主要比對 部分提供圖文對應功能,惟聲證2-1、2-2僅有比對634專利 請求項1,鑑定報告2則完整比對634專利請求項1至9,可證 明聲請人在相對人聲請系爭秘保令前,已持有之聲證2-1、2 -2、3僅揭露鑑定報告2之634專利請求項1部分比對內容,並 未揭露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卷第3 58至359頁)。是以,核發系爭秘保令就634專利請求項2至9 部分之原因依然存在,系爭資料鑑定報告2即附表1編號2第3 58至359頁關於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未符合撤銷秘密保持 命令之法定要件,聲請人聲請撤銷系爭秘保令附表1編號2第 358至359頁關於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自非有據,僅得 撤銷634專利請求項1部分。 四、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4條第5項規定,本院系爭 秘保令裁定,於本裁定確定時,就附表2所示本件撤銷秘密 保持命令範圍內,失其效力。 五、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就准許部分不得抗告;就駁回部分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 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表1 編號 本院113年度民秘聲上字第12號秘密保持命令範圍 1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293頁至301頁 2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347頁至361頁 附表2 本件撤銷秘密保持命令範圍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293頁至301頁、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347頁至361頁(第358至359頁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除外)

2025-02-03

IPCV-113-民秘聲上-20-20250203-1

民秘聲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聲請秘密保持命令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民秘聲上字第1號 聲 請 人 長華電材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洪全成 聲 請 人 易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萬文財 聲 請 人 黃嘉能 李宛霞 黃梅雪 林建一 陳嵩州 夏志雄 蔡宗昇 王志宏 楊孝武 施閔強 蔡金保 張展嘉 許勝華 伍世宏 李婉寧 劉尚根 上十八人 共同代理人 黃福雄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洪郁棻律師 王吟吏律師 相 對 人 劉乾緯律師 相 對 人 曾秀鈺 上列聲請人因本院113年度民營上字第4號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 勞動)事件,聲請核發秘密保持命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劉乾緯律師、曾秀鈺就附表所示之訴訟資料不得為實施本 院113年度民營上字第4號訴訟以外之目的而使用之,或對未受秘 密保持命令之人開示。   理 由 一、依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民國112年1月12日修正、同年8 月30日施行)第75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法中華民國112年1 月12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 件,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本件所涉之第一審本案 訴訟,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施行前已繫屬於法院,其 附隨之聲請秘密保持命令事件,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合先 敘明。 二、按當事人或第三人就其持有之營業秘密,經釋明符合下列情 形者,法院得依該當事人或第三人之聲請,對他造當事人、 代理人、輔佐人或其他訴訟關係人發秘密保持命令:一、當 事人書狀之內容,記載當事人或第三人之營業秘密,或已調 查或應調查之證據,涉及當事人或第三人之營業秘密。二、 為避免因前款之營業秘密經開示,或供該訴訟進行以外之目 的使用,有妨害該當事人或第三人基於該營業秘密之事業活 動之虞,致有限制其開示或使用之必要者,修正前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1項定有明文。 三、聲明意旨略以:本院113年度民營上字第4號(下稱本案訴訟 )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勞動)事件訴訟資料中,如附表所 示檔案資料(下稱系爭資料)涉及聲請人長華電材股份有限 公司(下稱長華公司)及易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易華 公司)業務資訊,業經本院以111年度民秘聲字第9號、111 年度民秘聲字第52號裁定准許核發秘密保持命令在案,茲因 本案訴訟上訴人頎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頎邦公司)於 本案訴訟另委任相對人等為訴訟代理人,爰聲請對相對人等 就附表所示資料核發秘密保持命令等語。 四、經查,本件聲請人與頎邦公司間有關營業秘密排除侵害等( 勞動)事件,前於本院105年度民營訴字第12號事件審理期 間,就附表所示資料,業經本院以111年度民秘聲字第9號、 111年度民秘聲字第52號裁定准許核發秘密保持命令在案, 此經本院透過司法院裁判書查詢機系統查證屬實。而相對人 等復為本案訴訟中新受委任之訴訟代理人,至本件秘密保持 命令聲請時止,相對人等尚未自閱覽書狀或調查證據以外之 方法,知悉或持有系爭證物內容,為兼顧其等訴訟上權益, 自有使相對人等接觸系爭資料內容之必要,然系爭資料內容 如經開示,或供該訴訟進行以外之目的使用,確有妨害聲請 人基於該營業秘密之事業活動之虞,揆諸上開說明,自有限 制相對人等開示或使用之必要,是以,聲請人聲請對相對人 等核發秘密保持命令,經核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五、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3條第1 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本秘密保持命令,自本命令送達相對人時起發生效力。 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其住所或居所有遷移時,應向法院陳明。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表:     編號 證據名稱 卷證位置 一 JAP003、KSD038、KSD067光碟之證據資料(即臺灣高雄地方法院民國111年2月9日雄院和刑戌108智訴2字第1111002191號函附光碟) 原審限閱卷㈤第7頁 二 KSD079光碟之證據資料(即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1年3月31日雄院和刑戌108智訴2字第1111005515號函附光碟) 同上卷第9頁

2025-02-03

IPCV-114-民秘聲上-1-20250203-1

民秘聲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聲請撤銷秘密保持命令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民秘聲上字第21號 聲 請 人 林文昱專利師 相 對 人 力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鍾明道 代 理 人 劉偉立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侯羽欣律師 何祖舜律師 複 代理 人 涂登舜律師 上列聲請人與相對人因本院113年度民公上字第2號公平交易法除 去侵害事件,聲請撤銷中華民國113年10月24日本院113年度民秘 聲上字第19號民事裁定之秘密保持命令,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本院於民國一一三年十月二十四日所為一一三年度民秘聲上 字第一九號裁定,就附表2所示內容之秘密保持命令撤銷之 。 二、其餘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民國112年1月12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 ,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件,適用本法修正施行前 之規定,112年1月12日修正、同年8月30日施行之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75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本件係智慧財產案 件審理法修正施行前繫屬於本院,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合 先敘明。 二、聲請意旨略以:   相對人於西元2024年6月28日民事聲請狀主張臺灣新北地方 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卷第293至 301頁以及第347至361頁(下稱系爭資料,如本裁定附表1編 號1、2所示)為其所有之「營業秘密」,並聲請本院核發秘 密保持命令。嗣經本院以113年度民秘聲上字第19號民事裁 定,就系爭資料對聲請人核發秘密保持命令(下稱系爭秘保 令)。然聲請人於2024年11月5日至本院閱覽卷宗,發現系 爭資料即Dolcera Corporation(下稱Dolcera公司)分別於 2022年3月10日及2022年8月22日製作之2份專利侵權鑑定報 告之內容,並無系爭秘保令之理由所述涉及相對人專利行使 之核心技術,或對比兩造製造晶片之細節,系爭資料實不具 相對人所主張之秘密性或經濟價值,顯非營業秘密。爰依修 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2項,聲請撤銷秘密保持 命令。 二、按「受秘密保持命令之人,得以其命令之聲請欠缺智慧財產 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1項之要件,或有同條第2項之情形,或 其原因嗣已消滅,向訴訟繫屬之法院聲請撤銷秘密保持命令 。」、「秘密保持命令之聲請人得聲請撤銷該命令。」修正 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4條第1項前段、第2項分別定有明 文。      三、經查:  ㈠本件聲請人與相對人間有關公平交易法除去侵害等事件,於 本院審理期間,系爭資料為相對人於美國市場發現疑似侵害 其美國第7,812,409號專利(下稱409專利)及第7,629,634 號專利(下稱634專利)之產品,委請第三方鑑定機構Dolce ra公司出具之鑑定報告,業經本院准許核發系爭秘保令在案 ,合先敘明。  ㈡聲請人主張系爭資料不具相對人所主張之秘密性或經濟價值 ,顯非營業秘密,並提出聲證1相對人於2022年5月23日寄予 廣閎公司之律師函、聲證2-1相對人於2022年9月14日寄發予 技嘉公司之律師函、聲證2-2相對人於2022年9月14日寄發予 華碩美國公司之律師函、聲證3相對人於2024年5月2日許廣 閎公司閱覽晶片圖示之電子郵件及附件圖示(本院卷第15至3 8頁、第39至61頁、第63至84頁、第85至91頁),聲請人為廣 閎公司為本案訴訟之訴訟代理人,於當時即已取得上開資料 ,足以證明相對人聲請系爭秘保令前,已依書狀閱覽或證據 調查以外方法,取得或持有系爭資料內容。查系爭秘保令範 圍為相對人委請Dolcera公司出具之鑑定報告2份,分別為新 北地檢署111他9764號第293至301頁、第347至361頁(下分 別稱鑑定報告1、2,即附表1編號1、2),經比對鑑定報告1 內容第1至5段、第7段為409專利資料、實驗地點、參考資料 (樣品簡介)、研究問題、鑑定方法與附錄,其中第3段樣品 相片之一已出現於聲證3,鑑定報告1第6段右側欄位與聲證1 ATTACHMENT2、3右側欄位之比對圖文資訊基本相同,雖具 有額外相片內容說明文字,僅是Dolcera公司的補充評論, 不影響其他主要比對部分提供圖文對應功能,可證明相對人 在聲請系爭秘保令之前,聲請人就已持有聲證1、3所揭露鑑 定報告1即附表1編號1之內容。是以,聲請意旨認上開部分 不符合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1條第1項之要件,即 非無據,聲請人聲請撤銷系爭秘保令附表1編號1之部分,應 予准許。    ㈢至於鑑定報告2內容第1至5段、第7段為634專利資料、實驗地 點、參考資料(樣品簡介)、研究問題、鑑定方法與附錄,其 中第3段樣品相片之一亦已出現於聲證3,鑑定報告2第6段右 側欄位與聲證1 ATTACHMENT2右側欄位之比對圖文資訊基本 相同,雖鑑定報告2第6段右側欄位具有額外相片內容說明文 字,僅是Dolcera公司的補充評論,不會影響其他主要比對 部分提供圖文對應功能,惟聲證2-1、2-2僅有比對634專利 請求項1,鑑定報告2則完整比對634專利請求項1至9,可證 明聲請人在相對人聲請系爭秘保令前,已持有之聲證2-1、2 -2、3僅揭露鑑定報告2之634專利請求項1部分比對內容,並 未揭露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卷第3 58至359頁)。是以,核發系爭秘保令之原因就634專利請求 項2至9部分依然存在,系爭資料鑑定報告2即附表1編號2第3 58至359頁關於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未符合撤銷秘密保持 命令之法定要件,聲請人聲請撤銷系爭秘保令附表1編號2第 358至359頁關於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自非有據,僅得 撤銷634專利請求項1部分。 四、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4條第5項規定,本院系爭 秘密令,於本裁定確定時,就附表2所示本件撤銷秘密保持 命令範圍內,失其效力。 五、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14條第1項前段,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就准許部分不得抗告;就駁回部分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 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4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表1 編號 本院113年度民秘聲上字第19號秘密保持命令範圍 1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293頁到301頁 2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347頁到361頁 附表2 本件撤銷秘密保持命令範圍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293頁到301頁、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他字第9764號第347頁到361頁(第358至359頁有關634專利請求項2至9部分除外)

2025-02-03

IPCV-113-民秘聲上-21-20250203-1

行專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設計專利舉發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專訴字第46號 民國114年1月9日辯論終結 原 告 穎欣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代 表 人 陳志明 訴訟代理人 張耀暉專利師(兼送達代收人) 輔 佐 人 張柏毅 訴訟代理人 呂昆餘專利師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高韻萍 參 加 人 辛旻瓊 訴訟代理人 黃麗蓉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馮達發律師 蔡心雅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因設計專利舉發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 3年7月29日經法字第1131730162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 並經本院命參加人獨立參加本件訴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參加人已於舉發階段提出證據2至5,主張上開證據結合可以 證明我國新式樣第D131046號專利(下稱系爭專利)不具新 穎性、創作性,復於本件行政訴訟階段提出丙證2至7、10為 與證據2至5相關聯之補充證據,核係就同一撤銷理由所提出 之新證據,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70條第1項規定,本院 仍應予審酌。   貳、實體事項: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97年10月24日以「眼鏡(三)」向被告申請新式 樣專利(102年1月1日起改稱設計專利),經被告編為第97306 120號審查,於98年8月10日准予系爭專利,並發給系爭專利 證書。嗣參加人於111年2月11日以系爭專利違反核准時專利 法第110條第1項第1款及第4項之規定,對之提起舉發。案經 被告審查,以112年12月15日(112)智專議(一)03038字 第00000000000號專利舉發審定書為「舉發成立,應予撤銷 」之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復遭經濟部為訴願駁回之 決定,原告仍未甘服,遂依法提起本件行政訴訟。本院因認 本件判決結果,倘認為訴願決定及原處分應予撤銷,參加人 之權利或法律上利益恐將受有損害,爰依職權裁定命參加人 獨立參加本件訴訟。 二、原告聲明請求撤銷原處分與訴願決定,並主張: 證據2的製造日期晚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證據3不存在任何公 開時間資訊,證據4為訂單通知影本,但不存在任何外觀設 計的記載,證據3與證據4雖存在「T12005TCG」等相同型號 文字,但型號文字作為一個系列產品的表現方式為業界慣用 手段,所以無法表明證據3-2中出現的眼鏡外型是在證據4上 的訂購時間點所設計。假設證據2與證據4之間的記號是特定 協會的記載文字,證據4仍是無法說明證據2的設計時間點。 證據5為報關單影本,亦不存在任何外觀設計的記載。證據4 與證據5雖存在「VSS9900」等相同型號文字,但型號文字也 無法直接對應至證據3,因為證據3不存在「VSS9900」等文 字。是以,證據3缺乏公開時間點而不具證據能力,證據4與 5未揭露任何外觀設計的資訊,且其時間點也無法用來說明 證據2的設計時間點。此外,證據5的文字也無法關聯於證據 3,證據3至5無法用來提供證據2佐證其設計時間,證據2無 法說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 三、被告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抗辯: 證據2眼鏡實物印製有與證據4所載相同型號之「CSAT120013 2mmZ87」及「NORTHT1200CHINAZ87」文字,證據2與證據4僅 在「CSA」及「Z87」之文字略有差異,而該差異是認證標準 、等級的標示,其他型號皆相同,證據2可與證據4訂單所載 日期西元2008年12月2日之日期勾稽,該日期早於系爭專利 申請日。證據3-2網址揭示與證據2實物樣品外觀相同,可推 定為相同產品;證據3網頁載有「T12005TCG」,證據4亦明 確載有「T12005TCG/VS9900」相關型號名稱,與證據5發票 及報關單於「商品名稱、規格型號」所載「VSS9900」相符 ;證據3、4、5所載產品型號名稱相符,證據3揭示與證據2 相同外觀之產品,證據2與證據3、4、5可為相互關連之證據 ,且為系爭專利適格之有效性證據。而就系爭專利與證據2 之產品比對,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處各具有些水平延伸的 長條狀凹槽,且較靠近下方的凹槽的長度比靠近上方的凹槽 的長度短,鏡片兩側更具有一類似「3」狀的彎曲造形,鏡 腳末端有多數個向外隆起的凸部,並分別設有開口,證據2 已揭露與系爭專利相同外觀之設計,可證系爭專利不具新穎 性;證據2既已揭露與系爭專利相同之設計,該設計所屬技 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依證據2易於思及系爭專利 之整體創作,故證據2(關聯證據3、4、5)亦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不具創作性。 四、參加人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主張: 證據3所示眼鏡與證據4訂單上所載眼鏡,均是NORTH SAFETY PRODUCTS LTD.(下稱NORTH公司)型號「T12005TCG」之眼 鏡。證據2眼鏡與證據4訂單上所載眼鏡均在左鏡腳加上「NO RTHT1200CHINA」之標記,在右鏡腳加上「T1200132mm」之 標記。證據2眼鏡外觀與系爭專利全然相同,而證據3眼鏡之 外觀亦與系爭專利完全相同,故證據2、證據3與系爭專利為 同一外觀設計。證據5-1與5-2與證據4相互勾稽可知,早於 系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日之前,PPE SAFETY(下稱PPE 公司)已於97年2月12日為NORTH公司下單給PROSAFE CORP.( 下稱PROSAFE公司),以訂製型號「T12005TCG/VSS9900」之 眼鏡,而型號「T12005TCG/VSS9900」之眼鏡更於97年3月12 日完成出貨。是以,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日之前PP E公司於97年2月12日之前,型號「T12005TCG/VSS9900」之 眼鏡已對外公開、為販賣之要約、販賣。又丙證2「產品記 號」欄位可知該訂單所提供之眼鏡,在左鏡腳需加上「NORT HT1200CHINA」、「Z87」之標記而在右鏡腳則需加上「T120 0132mm」、「Z87」等之標記;丙證3係摩比公司於96年10月 22日開立予NORTH公司上開訂單之發票;丙證4係96年10月25 日摩比公司依上開訂單出貨之大陸地區海關出口貨物報關單 ;丙證5係96年10月22日上開訂單出口之裝箱單。如前所述 ,證據3、4證明證據2號即為編號「T12005TCG/VSS9900」之 眼鏡,證據2的外觀設計與系爭專利之外形全然相同。將該 等證據與丙證2訂單通知、丙證3訂單發票、丙證4報關單及 丙證5訂單出口之裝箱單等證據相互勾稽,得證明系爭專利 申請日前,與系爭專利之外形全然相同之「T12005TCG/VSS9 900」眼鏡已有對外公開販售之情形。另丙證6及丙證7公證 書可證,丙證3及證據5-1確實為摩比公司早於系爭專利申請 日前所開立之發票。綜上,證據2、3、4及丙證2訂單通知、 丙證3訂單發票、丙證4報關單及丙證5訂單出口之裝箱單等 證據,可證明系爭專利申請前實施系爭專利之眼鏡產品已公 開實施及販賣,當可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亦不具創作 性。 五、本件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132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0 條之 1 第1 項第3 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及參加人不爭執事 項並協議簡化爭點如下: ㈠不爭執事項: 如事實及理由欄貳、一、事實概要所示。 ㈡本件爭點: ⒈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是否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不具新穎性? ⒉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是否足以證明系爭   專利不具創作性?  六、得心證之理由:    ㈠系爭專利申請日為97年10月24日,於98年8月10日經審查准   予專利,參加人於111年2月11日提起舉發,系爭專利有無撤 銷原因,應依當時核准之92年2月6日修正公布、93年7月1日 施行之專利法為斷(下稱核准時專利法)。按凡對物品之形狀 、花紋、色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而可供產業上 利用者,得依法申請取得新式樣專利,固為系爭專利核准時 專利法第109條第1項及第110條第1項前段所明定。惟如新式 樣「申請前有相同或近似之新式樣,已見於刊物或已公開使 用者」、「為其所屬技藝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依申請前之 先前技藝易於思及者」,仍不得取得新式樣專利,復為同法 第110條第1項第1款及第4項所規定。  ㈡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⒈系爭專利設計內容:   系爭專利為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之眼鏡,該眼鏡的鏡框與鏡 片為一體成形,該鏡片大致成一倒梯形,而鏡框其兩側更具 有一類似「3」狀的彎曲造形。該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處 各具有些水平延伸的長條狀凹槽,且較靠近下方的凹槽的長 度比靠近上方的凹槽的長度短,使得該等凹槽有一層次感。 該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另形成一「>」狀之尖角。眼鏡的 鏡框兩側各樞接有一鏡腳,該鏡腳與鏡框接合之處無使用其 他元件(如螺絲)。該鏡腳的後端具有多數個向外隆起的凸部 ,且該等凸部分別開設有一開口,因此該鏡腳的後端具有類 似「連續湧起的波浪」的造形。該鏡腳的最末端也具有一尖 角,使得鏡腳呈現一銳利的視覺觀感,如是構成整體設計( 詳參系爭專利圖說之創作特點)。   ⒉系爭專利專利權範圍分析: 設計專利的專利權範圍是由「物品」及「外觀」所構成。依 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圖面,並審酌圖說之名稱及物品用途, 系爭專利所應用之物品為一種眼鏡。依系爭專利核准公告之 圖面,並審酌圖說所載之創作特點,系爭專利之外觀為如圖 面各視圖中所構成的整體形狀。   ㈢舉發證據技術分析:  ⒈證據2包含證據2-1為眼鏡實物樣品及證據2-2為實物樣品之照 片,左鏡腳内側壓印有「NORTH T1200 CHINA」字樣;右鏡 腳内側壓印有以年月輪之模具用日期章(DATE WHEEL)「內圈 2↑1,箭頭指向7,外圈123456789XYZ」」及「T1200 132mm 」字樣,該二鏡腳於接近鏡框與鏡腳間轉軸處之上半部內側 ,則皆可見壓印有「Z87+」字樣。證據2揭示一種眼鏡,該 眼鏡的鏡框與鏡片為一體成形,該鏡片大致成一倒梯形,而 鏡框其兩側更具有一類似「3」狀的彎曲造形。該鏡框的左 下角與右下角處各具有些水平延伸的長條狀凹槽,且較靠近 下方的凹槽的長度比靠近上方的凹槽的長度短。該鏡框的左 下角與右下角另形成一「>」狀之尖角。眼鏡的鏡框兩側各 樞接有一鏡腳,該鏡腳的後端具有多數個向外隆起的凸部, 且該等凸部分別開設有一開口,因此該鏡腳的後端具有類似 「連續湧起的波浪」的造形。該鏡腳的最末端也具有一尖角 ,證據2之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二所示。  ⒉證據3-1為通路商Qua1ity Mill公司銷售NORTH SAFETY PRODU CTS LTD.(即NORTH公司)產品編號為「T12005TCG」的眼鏡的 網頁畫面截圖,網址為https://www.qualitymill.com/2852 801/Product/North%C2%AE-by-Honeywell-Tl2005 ;證據3- 2為產品編號「T12005TCG」眼鏡的圖片單獨呈現,網址為ht tps://assets.unilogcorp.com/2/ITEM/IMG/North_T12005T CG.jpg。證據3-1、3-2揭示一種眼鏡,該眼鏡的鏡框與鏡片 為一體成形,該鏡片大致成一倒梯形,而鏡框其兩側更具有 一類似「3」狀的彎曲造形。該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處各 具有些水平延伸的長條狀凹槽,且較靠近下方的凹槽的長度 比靠近上方的凹槽的長度短。該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另形 成一「>」狀之尖角。眼鏡的鏡框兩側各樞接有一鏡腳,該 鏡腳的後端具有多數個向外隆起的凸部,且該等凸部分別開 設有一開口,因此該鏡腳的後端具有類似「連續湧起的波浪 」的造形。該鏡腳的最末端也具有一尖角,證據3-1、3-2之 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三所示。   ⒊證據4為PPE公司發給PROSAFE公司的訂單通知影本,該證據左 上角記載傳真時間為「12-FEB-2008 13:44」即為西元2008 年2月12日。證據4為PPE公司委由PROSAFE公司提供NORTH商 標之眼鏡,在證據4的「產品敘述」欄位,記載產品編號「T 12005TCG」、「VSS9900」及「強化白水銀片 灰色腳」等內 容。在證據4的「產品記號」欄位,記載有右腳記號:「CSA T1200132mm Z87」,左腳記號:「NORTH T1200 CHINA Z87 」等內容,證據4如本判決附圖四所示。  ⒋證據5-1為摩比光學科技(廈門)有限公司(下稱摩比公司)發給 PROSAFE 公司的發票影本,在證據5-1右上角記載日期「MAR .07.2008」即2008年3月7日。證據5-2為摩比公司向中國大 陸報關的報關單影本,申報日期為2008年03月12日。證據5- 1該貨物描述欄位(DESCRIPTION OF GOODS)記載為「安全眼 鏡/VSS-9900(淺水銀)」之內容。在發貨對象欄位(CONSIGNE E),記載為「NORTH SAFETY PROUDUCTS LTD.」(即NORTH公 司)。證據5-1、證據5-1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   ⒌丙證2係摩比公司於96年8月17日傳真予PROSAFE公司關於NORT H公司型號「T12005/T12005S/T12005TCG/VSS9900」產品之 訂單通知。從丙證2「產品記號」欄位可知該訂單所提供之 眼鏡,在左鏡腳需加上「NORTH T1200 CHINA」、「Z87」之 標記,而在右鏡腳則需加上「T1200132mm」、「Z87」等之 標記,丙證2之圖式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本院卷一第217頁) 。  ⒍丙證3為摩比公司於96年10月22日開立予NORTH公司上開訂單 之發票,丙證3之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七所示(本院卷一第219 頁)。   ⒎丙證4為96年10月25日摩比公司依上開訂單出貨之大陸地區海 關出口貨物報關單,丙證4之圖式如本判決附圖八所示(本院 卷一第221頁)。  ⒏丙證5為96(2007)年10月22日上開訂單出口之裝箱單,丙證5 之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九所示(本院卷一第223頁)。    ⒐丙證6為丙證2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公認證之公證書(本 院卷一第225至228頁)。  ⒑丙證7為舉發證據5-1經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公認證之公 證書(本院卷一第229至232頁)。   ⒒丙證10為NORTH公司「VSS9900CSA 測試報告」(本院卷一第24 9至266頁),其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圖十所示。   ㈣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不具新穎性: 1.證據2具證據能力,證據3、4、5、丙證2至7、10為證據2之   關聯證據,說明如下: ⑴證據2、3、4之間具證據關聯性: ①經查,證據2包含證據2-1為眼鏡實物樣品及證據2-2為實    物樣品之照片;證據3包含證據3-1為通路商Quality Mill    公司銷售NORTH公司產品型號「T12005TCG」眼鏡的網頁畫    面截圖及證據3-2產品型號「T12005TCG」眼鏡的圖片單獨    呈現,網址為https://assets.unilogcorp.com/2/ITEM/I    MG/North_T12005TCG.jpg,從證據3網頁畫面及圖片所顯    示之眼鏡產品,其外觀與證據2之眼鏡實物樣品極為相同    ,僅因拍攝方式或背景關係等因素,兩者稍有微小顏色偏    差,然整體觀之,應可認定證據3之眼鏡產品與證據2眼鏡    實物樣品為相同產品,足證證據2之眼鏡的產品型號為「T    12005TCG」。 ②次查,從證據4訂單通知可知,在產品敘述欄位有記載產    品型號「VSS9900」、「T12005TCG」及「強化白水銀片灰    色腳」等內容,即表示證據3、4皆揭露「T12005TCG」產    品型號,而證據2、3之眼鏡為相同外觀,故足證明證據    2、3、4之間具證據關聯性。 ⑵證據2、4、5、丙證7之間具證據關聯性: ①經查,從證據2眼鏡實物樣品及照片可知,在左鏡腳内側    壓印有「NORTH T1200 CHINA」字樣,右鏡腳内側壓印有    「內圈2↑1,外圈123456789XYZ,箭頭指向7」」及「T12    00 132.mm」字樣,該二鏡腳於接近鏡框與鏡腳間轉軸處    之上半部內側壓印有「Z87+」字樣;從證據4訂單通知可    知,在「產品記號」欄記載該訂單產品之眼鏡於右腳記載    「CSA T1200 132mm Z87」,左腳記載「NORTH T1200 CHI    NA Z87」;從前揭可知,證據2、4其兩者之右鏡腳皆揭露    「T1200 132mm」、左鏡腳皆揭露「NORTH T1200 CHINA」    之產品記號及二鏡腳皆揭露「Z87」字樣,兩者產品記號    大致相同。 ②原告辯稱「原舉發證據2右鏡腳内側記號相較於證據4的標    示缺少『CSA與Z87』等記號,並且原舉發證據2左鏡腳内    側記號相較於原舉發證據4的標示缺少『Z87』等記號。」    (本院卷第20至21頁)、「就算假設(非專利權人同意)原舉    發證據2存在『Z87+』之記號且其代表『可承受高速衝擊    』、又原舉發證據4之『Z87』代表『可承受基本衝擊』,    但該如何證明或判定原舉發證據2與原舉發證據4之間所產    生的衝撞保護程度不同是基於『材料』、『結構外型』、    又或是『材料與結構外型』之差異所造成?」云云(本院    卷第23頁)。惟查,從證據4「注意事項」欄記載「1、產    品光學與衝擊部分,需符合ANSI Z87.1-2003及CSA Z94.3    -02雙重標準」,其中「CSA」係「Canadian Standards A    ssociation(加拿大標準協會)」之縮寫,為常見之眼用    產品認證機構,並制定有相關安全認證標準,該「CSA」    字樣確實係指該協會所制定安全認證標準之意,而非產品    記號的一部分,自難僅以證據2未壓印該安全標準相關字    樣,即全然否定證據4與證據2皆具有相同產品記號之事實    。至於「Z87」與「Z87+」雖有「+」符號有無之別,從證    據4前揭「注意事項」欄所載「ANSI Z87.1」可知,「ANS    I」為「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美國    國家標準協會)」,「ANSI Z87.1」該協會所制定的標準    可區分為「Z87」(可承受基本衝擊)與「Z87+」(可承    受高速衝擊),二者僅在衝撞保護程度之要求不同,且由    於本件為設計專利,所保護是對該物品之形狀、花紋、色    彩或其結合,透過視覺訴求之創作,其與採用何種材料或    結構較無涉,因此,「Z87」有無「+」符號亦非可作為主    張證據2與證據4非屬相同產品記號之有利論據,故證據2    、4皆具有前揭相同的產品記號,應判斷兩者為相同產品    。 ③又查,丙證7為證據5-1之公證書,該證據5-1發票在「DES    CRIPTION OF GOODS」欄記載「安全眼鏡/VSS-9900(淺水    銀)」,且證據5-2出口貨物報關單於「商品名稱、規格    型號」欄記載「安全眼鏡VSS-9900(淺水銀)」,可知該    等安全眼鏡商品之規格型號均為「VSS-9900」,與證據4    訂單通知在產品敘述欄位有記載產品型號「VSS9900」一    致,故可證明證據4、5之間具證據關聯性。再查,證據4    訂單通知左上角記載傳真日期與時間為「12-FEB-2008 13    :44」及左下角載明日期「02/12/2008」,即表示訂單通    知的日期為2008年2月12日;而證據5-1發票於右上角載明    「Date:MAR,07.2008」,證據5-2出口貨物報關單之申報    日期則記載為「20080312」,即表示證據5(包含丙證7)亦    可與證據2、4相互勾稽,可足以證明證據2、4、5之間具    證據關聯性,並足以證明證據2之眼鏡產品早在2008年3月    12日之後(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日)已有販售    而有公開使用之事實。 ⑶證據2、丙證2至6之間具證據關聯性: ①經查,證據2之左鏡腳内側壓印有「NORTH T1200 CHINA」    字樣,右鏡腳内側壓印有「內圈2↑1,外圈123456789XYZ    ,箭頭指向7」」及「T1200 132.mm」字樣,該二鏡腳於    接近鏡框與鏡腳間轉軸處之上半部內側壓印有「Z87+」字    樣;丙證6為丙證2之公證書,從丙證2訂單通知可知,在    「產品記號」欄記載該訂單產品之眼鏡於右腳記載「CSA    T1200 132mm Z87」,左腳記載「NORTH T1200 CHINA Z87    」;承上可知,證據2與丙證2其兩者之右鏡腳皆揭露「T1    200 132mm」、左鏡腳皆揭露「NORTH T1200 CHINA」之產    品記號及二鏡腳皆揭露「Z87」字樣,兩者產品記號大致    相同,故證據2、丙證2(包含丙證6)皆具有前揭相同的產    品記號,應判斷兩者為相同產品。 ②次查,丙證2為摩比公司傳真給PROSAFE公司關於NORTH公    司產品型號「T12005/T12005S/T12005TCG/VSS9900」之訂    單通知;丙證3發票在「MARKS & NOS」欄記載「NORTH」    ,在「DESCRIPTION OF GOODS」欄之其中一行記載產品型    號「安全眼鏡/VSS-9900(淺水銀)」;丙證4出口貨物報    關單於「商品名稱、規格型號」欄記載「安全眼鏡VSS-99 00(淺水銀)」;丙證5為上開訂單出口之裝箱單,在「D ESCRIPTION OF GOODS」欄記載「安全眼鏡/VSS-9900(淺 水銀)」,綜上,丙證3至5所揭示內容可知該等安全眼鏡 商品之規格型號均為「VSS-9900」,與前揭丙證2訂單通 知有記載產品型號「VSS9900」一致,故可證明丙證2、3 、4、5之間具證據關聯性。又查,丙證2訂單通知左上角 記載傳真日期與時間為「AUG-17-2007 11:30」及左下角 載明日期「08/17/2007」,即表示訂單通知的日期為2007 年8月17日;而丙證3發票於右上角載明「Date:OCT,22.2 007」,丙證5為上開訂單出口之裝箱單於右上角載明「Da te:OCT,22.2007」,丙證4出口貨物報關單之申報日期則 記載為「20071025」,即表示丙證2(包含丙證6)可與丙證 3至5相互勾稽。 ③綜上,證據2、丙證2(包含丙證6)皆具有前揭相同的產品    記號,兩者可相互勾稽,而丙證2(包含丙證6)與丙證3至5    皆具有前揭「VSS-9900」相同的產品型號可相互勾稽,即    表示證據2亦可與丙證2(包含丙證6)、丙證3至5相與互勾    稽,可足以證明證據2、丙證2至6之間具證據關聯性,並    證明證據2之眼鏡產品早在2007年10月25日之後(早於系    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日)已有販售而有公開使用之事    實。 ⑷證據2、丙證10之間具證據關聯性: 經查,丙證10為「VSS9900CSA測試報告」,其中「VSS9900 」為原告就NORTH公司產品型號「T12005/T12005S/T12005TC G」產品的對應產品型號,該產品型號之工業安全眼鏡的CSA 測試報告最早已於96年7月26日即核發(本院卷第251頁),其 日期亦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日)。依該CSA測試 報告產品附圖(本院卷第256至259頁)顯示,T12005TCG與 證據2外觀完全相同,即可證明證據2、丙證10之間具證據關 聯性。 ⑸綜合以上所述,證據3、4、5、丙證2至7、10為證據2之關聯   證據,證據2具證據能力,故不論是在2007年10月25日之後   或2008年3月12日之後(皆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   日)都可證明證據2之眼鏡產品已有販售而有公開使用之事   實。 ⑹原告雖主張證據2實物眼鏡於其右鏡腳印製用以表示生產日   期的「年月輪」記載日期為2021年7月,可證明證據2明顯晚   於系爭專利申請日,證據2的適格性判斷應為「不具證據力   」(本院卷第18至19、115頁),原舉發證據3的內容本身不存   在任何能證明早於系爭專利的申請日期的記載及文字,因此   原舉發證據3不具任何原舉發證據力云云(本院卷一第24頁)   。然查,證據3已揭露「T12005TCG」產品型號,證據4、丙   證2、丙證10皆已揭露「T12005TCG/VSS9900」產品型號,證   據5、丙證3至5皆已揭露「VSS9900」產品型號,且證據2、   證據3、丙證10所揭露之眼鏡皆為相同外觀設計,應可合理   推定「T12005TCG」與「VSS9900」為相對應的產品型號,雖   然證據2眼鏡實物樣品之生產日期為2021年7月及證據3未揭   示相關公開日期,但與證據2、3相同外觀之眼鏡設計及產型   號早於96年7月26日就出現在丙證10的測試報告內,因此,   不論是證據4或丙證2的訂單通知,或者證據5-2與丙證4之出   口貨物報關單,都可證明該前揭產品型號及外觀設計遲至20   08年3月之後(皆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97年10月24日)就已   有為使用、販賣之要約、販賣之行為的公開實施事實,故原   告上開主張不可採。  ⑺原告主張丙證2非正式訂單格式,僅為手寫註記注意事項的內 容…不具有證據關聯性、丙證3、4、5…其僅有日期的形式記 載,不具有實際日期證明的實質證據能力、丙證6、7…即僅 認證文件是2022年蓋章,…不具有2007年日期證明的實質證 據能力、丙證10…CSA測試報告第6、7頁測試樣品的標示:Mo del T12005,與證據4的訂單通知T12005TCG不一致,…而無 實質產品對應至型號之實質證據能力云云(原告於114年1月9 日言詞辯論庭「針對參加人丙證2~7、10問題」簡報,本院 卷二第155至177頁)。但查,丙證2訂單通知已揭露傳真日期 為2007年8月17日,丙證3發票已揭露發票日期為2007年10月 22日,丙證5裝箱單已揭露日期為2007年10月22日,丙證4報 關單已揭露日期為2007年10月25日,即表示丙證2(包含丙證 6)至5具有一連串出口事實所發生日期的一貫性及關連性, 且各項產品型號、訂單品名及數量皆相同一致,故丙證2(包 含丙證6)至5彼此之間可相互勾稽,具證據關聯性;另查丙 證2與丙證10皆有揭示型號「T12005/T12005S/T12005TCG」 ,顯見丙證2、10亦有實質產品對應至型號之實質證據能力 ,故原告上開主張,並不足採。  ⒉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 具新穎性: ⑴物品的相同或近似判斷: 系爭專利所應用的物品為「眼鏡」,與證據2相對應物品亦 為「眼鏡」,兩者為相同物品,且用途、功能亦相同。 ⑵外觀的相同或近似判斷:   經整體觀察及綜合判斷,以普通消費者依選購商品時之觀察   與認知,可知系爭專利與證據2為相同外觀設計,兩者皆具   有以下共同特徵:A「該眼鏡的鏡框與鏡片為一體成形,該   鏡片大致成一倒梯形」;B「鏡框其兩側更具有一類似『3』   狀的彎曲造形」;C「該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處各具有些   水平延伸的長條狀凹槽,且較靠近下方的凹槽的長度比靠近   上方的凹槽的長度短」;D「該鏡框的左下角與右下角另形   成一「>」狀之尖角」;E「該鏡腳的後端具有多數個向外隆   起的凸部,且該等凸部分別開設有一開口,因此該鏡腳的後   端具有類似「連續湧起的波浪」的造形」;F「該鏡腳的最   末端也具有一尖角」,兩者並無差異特徵,足以使普通消費   者產生混淆誤認之視覺印象。 ⑶綜上,系爭專利與證據2為相同外觀應用於相同物品,兩者為 相同設計,故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足以 證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  ⑷原告於114年1月9日言詞辯論時主張系爭專利(原告誤植系爭 產品)與舉發證據2產品的左側視覺差異大(原告簡報第7頁圈 選處,本院卷二第79頁)、系爭專利(原告誤植系爭產品)與 舉發證據2產品的右側視覺差異大(原告簡報第8頁圈選處, 本院卷二第81頁),顯見系爭專利具有新穎性云云。惟查, 原告所指視覺差異大,實際是該舉發證據2產品的鏡框左下 角有標記「N+S」符號(原告簡報第7頁圈選處),在該鏡框右 下角有標記「CSA」標誌符號(原告簡報第8頁圈選處),該等 標記僅是單純符號且位置範圍極小,尚難對證據2的整體外 觀產生特異的視覺印象,因此證據2與系爭專利之間整體觀 察仍構成相同外觀設計,故原告此部分之主張之理由不可採 。   ㈤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足以證明系爭專利 不具創作性:   證據2既已揭露與系爭專利之相同設計,該設計所屬技藝領   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可依證據2之設計特徵內容而易於   思及系爭專利之整體設計創作,故證據2 (關聯證據3、4、   5,丙證2至7、10)亦足以證明系爭專利不具創作性。  七、綜上所述,證據2(關聯證據3、4、5,丙證2至7、10)足以證 明系爭專利不具新穎性及創作性。從而,被告所為舉發成立 之原處分,並無違誤,訴願決定予以維持,亦無不合,原告 請求撤銷原處分及訴願決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八、兩造及參加人其餘主張或答辯,已與本件判決結果無涉,爰 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爰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2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2025-01-23

IPCA-113-行專訴-46-20250123-3

民專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確認專利權等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民專上字第7號 上訴人即 被上訴人 四方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闕石男 訴訟代理人 徐偉峯律師 尤彰澤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輔 佐 人 周建松 被上訴人即 上訴人 謝德風 訴訟代理人 黃耀霆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朱芳儀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專利權等事件,兩造各自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3月20日本院112年度民專訴字第40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 ,本院於114年1月9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兩造上訴均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兩造各自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一、依現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民國112年1月12日修正、同年 8月30日施行)第75條第1項前段規定:本法112年1月12日修 正之條文施行前,已繫屬於法院之智慧財產民事事件,適用 本法修正施行前之規定。本件係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修正施 行前繫屬於本院第一審,應適用修正前之規定,合先敘明。 二、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 ,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6條定有明文。上 訴人即被上訴人四方自動化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四方公 司)原上訴聲明第二項為「㈡先位聲明:確認中華民國第I695 440號『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專利(下稱系爭專利,詳後 述)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皆為四方公司所有。備位聲明: 確認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為四方公司與謝德風人 共有。」(見本院卷第36頁),嗣於113年9月16日準備程序 期日,受命法官當庭諭知上訴聲明第二項備位聲明,系爭專 利申請權部分為原審勝訴並非不利於四方公司,四方公司遂 當庭更正上訴聲明為:「㈡先位聲明:確認系爭專利之專利 申請權及專利權皆為四方公司所有。備位聲明:確認系爭專 利之專利權為四方公司與謝德風共有。」(見本院卷第227 頁),係屬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非為訴之 變更或追加,自應准許。 貳、實體事項: 一、四方公司主張: 四方公司為半導體自動化設備廠商,主要營運內容為封裝測 試設備機台製造,於98年間就半導體晶片測試系統開發多軸 多轉向測試設備機台申請發明專利,經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下稱智慧局)核准為第I382180號「多軸多轉向測試設備」 發明專利。嗣於107年間開發單軸單轉向測試設備機台時, 於有旋轉測試機台的設計圖(下稱系爭設計)中,將旗下冷 凍頭系統對外採購,便與鼎捷冷卻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鼎捷 公司)聯繫,而謝德風為鼎捷公司之負責人,負責接洽並應 四方公司要求,提供客製化的冷凍頭系統及管線配置,最終 四方公司於108年1月間完成機台加入冷凍系統的設計,後並 向鼎捷公司下單採購客製化的冷凍系統。詎料,謝德風未經 四方公司同意,於108年2月間將系爭設計向智慧局提出「旋 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專利申請,並於109年6月1日獲准公 告為第I695440號發明專利(即系爭專利)。惟自四方公司 於107年11月至108年1月間,與鼎捷公司接洽中之電子郵件 可知,該設計圖之構想、客製化之要求、包括系爭設計及冷 凍系統修改與機台功能性組合等,皆係由四方公司員工周建 松所發想,故四方公司應為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人,而系 爭專利既經智慧局核准公告,則四方公司應實為系爭專利之 專利權人。謝德風擅自以四方公司之系爭設計申請專利,後 於112年3月1日以存證信函,主張四方公司侵害系爭專利之 事,顯屬法律上地位不安之狀態,得以確認之訴除去。又謝 德風無法律上原因,而取得系爭專利之發明專利權,為不當 得利,亦類似無權代理人未經授權而以本人名義為法律行為 ,屬不法侵害四方公司為真正專利申請權人的權利,爰依民 法第179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規定,提起本件訴訟 。 ㈡四方公司在西元2014年的舊機型已有轉盤及轉盤由DD馬達帶 動旋轉的設計,周建松改良舊機型,將轉盤尺寸變大,及裝 設冷凍頭,在寄出原證7圖面時已規劃轉盤位置在外側,當 時僅是為避免將轉盤繪製在圖面會遮住DD馬達及中空軸的圖 示,始未繪製轉盤。又被證9圖面未顯示轉盤應如何結合於 機台主體,然謝德風卻提出「轉盤最好改至機台背面」的錯 誤建議,系爭專利要件1E實為周建松所單獨發想。四方公司 2014年的舊機型已有在轉盤上設計孔洞,使管線沿轉盤的軸 向方向穿設該轉盤,原證7圖面顯示周建松已設計連接冷凍 頭的管線,並設計管線走中空軸到外側,第一連接段即是穿 設中空軸的一段,第二連接段即是管線從中空軸穿出到轉盤 上,第二連接段只是達成「管線走中空軸到外側」的手段, 只要發想出「管線走中空軸到外側」的設計,該手段應為相 關領域之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思及,系爭專利要件1G為周建 松之發想。而原證12舊機型影片顯示「盤繞在轉盤上的管線 為複數管線,且該管線位於整線槽內」,此技術特徵為四方 公司早已有的設計,周建松係改良該舊機型並加裝冷卻頭, 以達控制溫度之功效,連接管從中空軸穿出後與轉盤上的管 線連接是相關領域通常知識者所能輕易思及,系爭專利要件 1H為周建松之發想。另被證9所示轉盤為四方公司舊機型已 存在之構件,系爭專利說明書第7頁記載與四方公司舊機型 轉盤作動方式及捲線收放過程相同,可證謝德風有看過四方 公司舊機型,系爭專利說明書關於馬達停留在22.5度、45度 之記載雖不同於舊機型,謝德風為了避免被發現抄襲而增加 。鼎捷公司刻意在112年3月1日發函警告四方公司侵害系爭 專利,明顯係為規避專利法第35條的二年期限,致四方公司 無從依法提出舉發,只得轉而尋求司法救濟,此時司法機關 基於補充地位,應於個案中實現個案正義,並無違反權力分 立之問題,故本件依民法第181條第1項本文規定,謝德風自 應返還系爭專利申請權及所有權予四方公司。 二、謝德風抗辯則以: 原證5至8電子郵件為謝德風與周建松間「先後發生」之聯繫 紀錄,周建松於前開過程中多次請求謝德風提供系爭專利技 術之發想,隨後周建松再據之繪製成3D立體圖向謝德風確認 其有無理解錯誤,惟原審未查,逕以原證8第3頁圖係周建松 提出為由遽認周建松對系爭專利1A「一種旋動式模組化檢測 設備,適用於同時測試複數晶片」、1B「並與一溫控設備相 配合,該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包含」、1D「一驅動模組, 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1F「複數治具,設置於該冷卻頭之 該等設置面上,並適用於固定該等晶片」全部技術;1E「一 冷卻頭,固定於該轉盤上而可被該轉盤帶動旋轉,該冷卻頭 包括複數彼此相互連接的設置面」、1G「複數連接管,每一 連接管包括一連接該冷卻頭並沿該轉盤的軸向方向穿設該轉 盤而伸置於該空間內的第一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連接段 且沿該轉盤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段」部分技術特徵具 有實質貢獻,顯然有誤。且謝德風為解決習知檢測晶片溫度 變化耐受度之設備無法同時進行旋轉測試、無法同時檢測多 個晶片,以及缺少整線設計之問題,早已於107年間將技術 發想製作成測試機構實物,可證系爭專利1A、1B、1C、1D、 1E(全部)、1G(全部)、1H皆為謝德風之發想。又謝德風早在 被證5、6、7中即已提出系爭專利1F技術,是謝德風至遲於1 07年12月7日即已發想出系爭專利全部技術,嗣周建松於溝 通過程中屢次要求謝德風提供「能配合旋轉之冷卻系統及整 體機構配置構想」、「管路如何出線的相關資料」及「機構 實驗照片」,惟因是時謝德風尚未與專利事務所接洽討論專 利申請事宜,為防止四方公司將謝德風之技術發想據為己有 並申請專利,謝德風只得先提供部分技術圖檔予周建松參考 ,並輔以客製化問題確定四方公司之需求,迄至108年1月8 日謝德風將系爭專利技術揭露予專利事務所進行專利申請後 ,謝德風始提供包含系爭專利完整技術之被證9圖面予周建 松參考,在在足證系爭專利技術確實謝德風提出之發想,與 周建松無涉。綜上,系爭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都是源自謝 德風一人的構想,周建松在108年1月間後陸續以原證5至8電 子郵件提到使用DD馬達、走中空軸、轉盤要在哪一側等等之 零星想法,不是跟系爭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全然無涉,就 是早在謝德風107年12月7日上證4模擬機構中就已經存在的 技術,周建松與四方公司對系爭專利毫無貢獻可言。 三、原審判決為四方公司一部勝訴,一部敗訴之判決,兩造就對 其不利部分各自提起上訴,四方公司上訴聲明:㈠原判決不 利於四方公司之部分應予廢棄。㈡先位聲明:確認系爭專利 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皆為四方公司所有。備位聲明:確認 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為四方公司與謝德風共有。㈢先位聲明: 謝德風應移轉登記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予四方公司。備位聲明 :謝德風應移轉登記系爭專利權為四方公司與謝德風共有。 ㈣第一審及第二審訴訟費用由謝德風負擔。謝德風則答辯聲 明:㈠四方公司之上訴駁回。㈡第二審訴訟費用由四方公司負 擔。另謝德風上訴聲明:㈠原判決不利於謝德風部分廢棄。㈡ 上開廢棄部分,四方公司在第一審之訴駁回。㈢第一、二審 訴訟費用由四方公司負擔;四方公司答辯聲明:㈠謝德風之 上訴駁回。㈡第二審訴訟費用由謝德風負擔。 四、本件法官依民事訴訟法第463條準用同法第270條之1第1項第 3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協議簡化爭點如下 :  ㈠不爭執事項(同原審卷一第378頁,原審判決並依論述與妥適 調整文句):  ⒈四方公司為中華民國第I382180號「多軸多轉向測試設備」發 明專利之專利權人。  ⒉謝德風為鼎捷公司之負責人。  ⒊謝德風於108年2月13日提出「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之專 利申請,並於109年6月1日獲准公告為中華民國第I695440號 發明專利(即系爭專利),專利權期間自109年6月1日至128年 2月12日。  ⒋謝德風於112年3月1日寄發原證4存證信函與四方公司。 ⒌周建松曾寄發原證5、7、8電子郵件與謝德風,謝德風曾寄   發原證6、10電子郵件與周建松。 ㈡本件爭點(同原審卷一第444頁,原審判決並依論述與妥適調 整文句):  ⒈先位部分: ⑴周建松是否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單獨有全部實質貢獻? ⑵四方公司是否就其受僱人周建松於職務上之發明享有系爭    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而應為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    人及專利權人?   ⑶四方公司請求謝德風應移轉登記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予四方    公司,有無理由? ⒉備位部分: ⑴周建松是否為系爭專利之共同發明人? ⑵四方公司是否就其受僱人周建松於職務上之發明享有系爭    專利之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而應為系爭專利之共同專利申    請權人及專利權共有人? ⑶四方公司請求謝德風應將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移轉登記予四    方公司與謝德風共有,是否有理由? 五、本院得心證之理由: ㈠四方公司就本件確認之訴部分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 按確認法律關係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者,不得提起之,為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所明定。 而所謂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 不明確,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 險得以對於被告之確認判決予以除去者而言(最高法院42年 台上字第1031號判決先例參照)。本件謝德風向智慧局申請 取得系爭專利之專利權,然四方公司主張其為系爭專利申請 權人,為謝德風否認,顯然兩造就系爭專利之權利歸屬有所 爭執,四方公司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狀態存在,而此 種不安之狀態,能以本件確認判決將之除去,則四方公司提 起本件確認專利申請權之訴,堪認有確認利益。 ㈡專利申請權歸屬之判斷: ⒈⒈按專利申請權指得依專利法申請專利之權利。專利申請權人 ,除本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指發明人、新型創作 人、設計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專利法第5條定有明文。 由上開規定可知,專利申請權人係指發明人或創作人,所謂 「發明人」係指實際進行研究發明之人,「創作人」係指實 際進行研究創作新型之人,發明人或創作人均須係對申請專 利範圍所記載之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之人,其須就發明或 新型所欲解決之問題或達成之功效產生構想,並進而提出具 體而可達成該構想之技術手段。 ⒉專利權人非屬真正專利申請權人,應就被控行為人是否接觸 主張為真正申請權之人(下稱主張者)的技術、被控行為人 所申請之發明或創作是否和主張者之技術實質相同等予以探 究;若為雇傭關係中職務上之創作或非職務上之創作的歸屬 判斷,主要是就受雇人之職務是否與其創作有關、該創作完 成之時間點是否於雇傭之期間內、受雇人之創作與系爭專利 是否實質相同、雙方當事人間有無契約約定專利申請權及專 利權之權利歸屬等予以探究;若為前述情形之出資受聘關係 下的歸屬判斷,主要是就雙方當事人間契約約定內容及是否 依契約執行、出資研究開發工作內容與系爭專利是否實質相 同等予以探究。至於「實質相同」之判斷,於理解技術內容 時,不應侷限於系爭專利權和主張者所提之技術內容間形式 上的文字記載或表達上是否相同為斷,若發明/新型所屬技 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判斷為二者均是敘述同一事項, 或者差異未逸脫主張者已擁有之針對解決技術問題或達成功 效所提出技術手段的內容,仍應認定為「實質相同」,其情 況包括新穎性、擬制喪失新穎性之態樣,亦包括基於普遍使 用或眾所周知技術的使用或基於普通技能的選擇,而對於所 欲解決之問題或達成功效之技術手段沒有造成實質影響的情 況,但不包括進步性之態樣。又是否構成實質相同,於判斷 時必須仔細探求、逐項認定主張者所擁有之技術內容與系爭 專利申請專利範圍所載之技術之異同,以資認定。 ㈢系爭專利技術分析: ⒈系爭專利所欲解決的問題:   隨著電子裝置的運用環境逐漸廣泛,該晶片14除了要能耐受   特定溫度變化之外,還要能承受位移或旋轉所帶來的衝擊,   以確保在動態環境下仍可運作。但該晶片檢測設備1並無法   帶動晶片14旋轉以進行檢測,導致檢測不夠全面,且該吸取   頭12每次僅能吸附一個晶片14,造成檢測的效率低落。此外   ,該移動臂11為可移動式設計,但並未有整線的相關設計,   這容易造成管線的拉扯及糾纏,造成管線扯斷或扯裂(參系   爭專利說明書第[0004]段落)。  ⒉系爭專利之技術手段:   系爭專利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適用於同時測試複數晶片   ,並與一溫控設備相配合。該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包含一   界定出一圍繞形成一空間的轉盤、一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的   驅動模組、一固定於該轉盤上而可被該轉盤帶動旋轉的冷卻   頭、複數設置於該冷卻頭上且適用於固定該等晶片的治具、   複數連接管,及複數分別連接該等連接管的軟管(參系爭專   利說明書第[0006]段落)。  ⒊系爭專利之功效:   系爭專利該冷卻頭可透過溫度控制而對設置於其上的多個治   具內的晶片進行溫度測試,且透過該轉盤帶動該冷卻頭旋轉   ,而可對該等晶片進行旋動測試,泛用性高且可一次對所需   數量的多個晶片進行測試,不僅能提高檢測效率,還有利於   模組化。該轉盤可收捲該等軟管,達到整線及收納之功效,   可避免管線紊亂並減少所占用的空間,並可避免管線因拉扯   而發生扯斷或扯裂之情形。(參系爭專利說明書第[0008]段   落)。  ⒋系爭專利主要圖式如本判決附圖一所示。  ⒌系爭專利申請專利範圍共7項,其中第1項為獨立項,其餘為 附屬項。前開請求項內容如下:   請求項1:一種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適用於同時測試複        數晶片,並與一溫控設備相配合,該旋動式模組   化檢測設備包含:一轉盤,圍繞形成一空間,並      形成一由外周面向內凹陷且環繞該空間的整線槽   ;一驅動模組,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一冷卻頭   ,固定於該轉盤上而可被該轉盤帶動旋轉,該冷   卻頭包括複數彼此相互連接的設置面;複數治具   ,設置於該冷卻頭之該等設置面上,並適用於固   定該等晶片;複數連接管,每一連接管包括一連   接該冷卻頭並沿該轉盤的軸向方向穿設該轉盤而   伸置於該空間內的第一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   連接段且沿該轉盤的徑向方向延伸的第二連接段   ;及複數軟管,分別連接該等連接管,每一軟管   的一端連接相對應連接管之該第二連接段,而另   一端適用於連接該溫控設備,該軟管盤繞於該轉   盤上而位於該整線槽內。 請求項2: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其中,        該轉盤包括二沿自身軸向方向彼此相間隔的擋板   ,及一連接該等擋板且直徑小於該等擋板的盤軸   ,該等擋板及該盤軸相配合界定出該整線槽,該   盤軸圍繞形成該空間,該等軟管是盤繞於該盤軸   上,並位於該等擋板之間。 請求項3:如請求項2所述的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還包含   一固定於該轉盤的其中一擋板上並連接該冷卻頭的   固定軸,該固定軸供該等連接管之第一連接段穿設   。 請求項4: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其中,   該驅動模組包括一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的馬達。 請求項5: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其中,   該驅動模組包括一馬達,及一用於傳遞該馬達之   動力以帶動該轉盤旋轉的傳動機構。 請求項6:如請求項5所述的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其中,   該傳動機構選自傳動齒輪組、皮帶輪機構及鏈條   齒盤機構其中之一。 請求項7:如請求項1所述的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其中,   每一連接管之第一連接段為軟質管線及硬質管線   其中之一,該第二連接段為軟質管線及硬質管線   其中之一。 ㈣兩造證據之技術分析: ⒈原證8 (包含原證5至7)為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與謝德風 之鼎捷公司之受雇人謝誠中自107年11月28日至108年1月9日 往來之電子郵件內容及附件,其發送日期均早於系爭專利申 請日(108年2月13日),可為系爭專利申請權歸屬之適格證 據,該些電子郵件內附圖面如本判決附圖二所示。  ⒉原證9為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闕石男與Kevin Chen自10 8年1月4日至108年1月9日往來之電子郵件內容,早於系爭專 利申請日(108年2月13日),可為系爭專利申請權歸屬之適 格證據,其內附圖面如本判決附圖三所示。   ⒊原證10為鼎捷公司三溫機報價單及周建松於鼎捷公司提供冷 凍頭尺寸後所繪製轉盤設計圖,如本判決附圖四所示。  ⒋原證12為四方公司gyro42舊機台2013年機型及2014年機型的 影片檔,其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08年2月13日),故 原證12可為系爭專利申請權歸屬之適格證據,原證12之內容 如本判決附圖五所示。  ⒌被證8為鼎捷公司108年1月6日可旋轉冷凍頭及冷媒出入管示 意圖,日期早於系爭專利申請日(108年2月13日),故被證 8可為系爭專利申請權歸屬之適格證據,被證8第1頁之內容 如本判決附圖六所示。   ⒍被證9為鼎捷公司108年1月8日冷凍機旋轉盤圖說,日期早於 系爭專利申請日(106年5月2日),可為系爭專利申請權歸 屬之適格證據,被證9第1頁之內容如本判決附圖七所示。   ⒎上證1為鼎捷公司107年12月5日向訴外人三發木材行購買木材 之統一發票(JB01604862),如本判決附圖八所示。  ⒏上證2為三發木材行113年5月7日出具之聲明書,聲明鼎捷公 司員工謝誠中,向三發木材行購置木材一批,並請三發木材 行加工成圓形轉盤、轉盤中心鑽孔及鎖上安裝冷凍頭之鐵架 ,如本判決附圖九所示。 ⒐上證3為謝德風107年12月7日所製「測試機構」實物照片,如 本判決附圖十所示。   ⒑上證4為謝德風所製單軸旋轉測試設備之模擬機構運作影片暨 手機檔案截圖,如本判決附圖十一所示。  ⒒被上證5為周建松與謝誠中108年3月29日就「轉盤請購」之相 關郵件內容,如本判決附圖十二所示。  ㈤先位部分:  ⒈周建松未就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有全部實質貢獻: ⑴系爭專利請求項1可分為以下技術特徵: ①要件編號1A:「一種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適用於同時測   試複數晶片」; ②要件編號1B:「並與一溫控設備相配合,該旋動式模組化檢   測設備包含」; ③要件編號1C:「一轉盤,圍繞形成一空間,並形成一由外周   面向內凹陷且環繞該空間的整線槽」; ④要件編號1D:「一驅動模組,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 ⑤要件編號1E:「一冷卻頭,固定於該轉盤上而可被該轉盤帶   動旋轉,該冷卻頭包括複數彼此相互連接的設置面」; ⑥要件編號1F:「複數治具,設置於該冷卻頭之該等設置面 ,並適用於固定該等晶片」; ⑦要件編號1G:「複數連接管,每一連接管包括一連接該冷卻 頭並沿該轉盤的軸向方向穿設該轉盤而伸置於該空間內的第 一連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連接段且沿該轉盤的徑向方向延 伸的第二連接段」; ⑧要件編號1H:「複數軟管,分別連接該等連接管,每一軟管 的一端連接相對應連接管之該第二連接段,而另一端適用於 連接該溫控設備,該軟管盤繞於該轉盤上而位於該整線槽內 」。 ⑵周建松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1B、1D、1F有實質貢 獻,對要件編號1C、1E、1G及1H未具有實質貢獻:  ①就要件編號1A、1B而言,依原證8第7頁(同原證5)四方公司之 受雇人周建松(詳如後述)寄給謝德風的電子郵件標題為「冷 凍機旋轉走線評估」,同時提出上機台配置示意圖(原審卷 一第99頁),該機台示意圖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相當系爭 專利要件編號1A),示意圖雖未配置溫控設備,惟該電子郵 件標題即實質隱含具有冷凍機之溫控設備(相當系爭專利要 件編號1B),且由原證8第8頁內容揭示四方公司於107年11月 28日即告知謝德風,已收到鼎捷公司的三溫機報價單,並預 計「在(107年)12月初~月中會下單」,請幫四方公司先備料 (原審卷一第100頁),是以四方公司於107年11月間即提出旋 轉式模組化檢測設備結合三溫機溫控設備之構想;又原證8 第3頁(原審卷一第95頁)亦揭示該檢測模組同時檢測複數晶 片之技術內容,是以原證8已實質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   件編號1A、1B之技術特徵。原證8第5至7頁(原審卷一第97至 99頁)之內容為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寄給鼎捷公司之受 雇人謝誠中,原證8第7頁(同原證5)所揭露技術特徵1A、1B 應視為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之創作,亦即四方公司之受 雇人周建松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A、1B「一種旋動 式模組化檢測設備,適用於同時測試複數晶片,並與一溫控 設備相配合,該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包含」之技術特徵具 有實質貢獻。 ②就要件編號1D而言,原證8第3頁(同原證7第2頁,原審卷一   第84、95頁)電子郵件內容與圖面可看出,該圖面係為一旋   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標註由一中空走線之DD馬達控制旋轉   ,用於驅動檢測設備旋轉,原證8第3頁(同原證7第2頁)所示   DD馬達即為一驅動模組,已實質揭露要件編號1D「一驅動模   組,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因原證8第3頁(同原證7第2頁)   電子郵件內容與圖面係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寄給鼎捷公 司之受雇人謝誠中,所揭露要件編號1D應視為四方公司之受 雇人周建松之創作,亦即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對系爭專 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D「一驅動模組,用於帶動該轉盤旋轉 」之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 ③就要件編號1F而言,原證8第3頁(同原證7第2頁,原審卷一   第84、95頁)電子郵件內容與圖面可看出,該圖面係為一旋   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包含相當系爭專利之複數治具,設置   於該冷卻頭之該等設置面上,並適用於固定該等晶片,已實   質揭露要件編號1F,因原證8第3頁(同原證7第2頁)電子郵件   內容與圖面係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寄給鼎捷公司之受雇 人謝誠中,原證8第3頁(同原證7第2頁)所揭露技術特徵1F應 視為四方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之創作,亦即四方公司之受雇 人周建松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F「複數治具,設置 於該冷卻頭之該等設置面上,並適用於固定該等晶片」之技 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 ④就要件編號1C、1E、1G及1H而言,要件編號1C、1E、1G及1H   主要技術特徵為一轉盤、冷卻頭及複數連接管之配置關係,   原審判決書第14頁中雖敘明原證12已揭示要件編號1C(本院   卷第27頁),惟查: ⓵原證12(原審卷一第461頁)為四方公司2013及2014年所提gyr   o42舊機型影像,該機型僅揭示「轉盤」及「收線槽」之技   術結構,由原證12尚難認定該轉盤具「圍繞形成一空間」(   原審卷一第65頁圖式元件210)之特徵,且系爭專利之圓盤用   於固定冷凍頭(要件編號1E),該轉盤之空間穿設該連接管(   要件編號1G)及該轉盤用於盤繞軟管(要件編號1H)等關聯技 術特徵未為gyro42舊機型所揭示,更無結合溫控設備、冷卻 頭等相關技術特徵。 ⓶四方公司於原審112年10月26日民事準備一狀敘明「被證9(   原審卷一第301頁)所示的轉盤,並非謝德風所發想,而是四   方公司舊款機器已存在的構件,該舊款機型為gyro42,早在   2012年已存在於四方公司。」(原審卷一第382頁),惟四方   公司之受雇人周建松至四方公司公司之任職日為2012年12月   18日(原證11,見原審卷一第459頁),gyro42舊機型與四方   公司受雇人周建松到職為相同年份,gyro42舊機型之轉盤結   構難謂為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所貢獻,亦即該要件編號1C   之特徵難謂為上訴人受雇人周建松所實質貢獻。 ⓷四方公司於原審113年1月3日民事準備二狀敘明「由原證12   中2013年機型的影片第00:03〜00:26,可清楚的看到驅動馬   達帶動轉盤以90度、180度,依序轉動至360度往復旋轉,而   轉盤上的管線,隨轉盤之盤軸的轉動,在整線槽内被捲收或   拉伸,此與系爭專利公告說明書笫7頁所述、發明圖示之圖   6,測試晶片時驅動馬達帶動轉盤的方式,及轉盤上的管線   隨轉盤之盤軸的捲動,在整線槽内被捲收或拉伸,技術特徵   完全相同。」(原審卷一第449頁) ⓸四方公司於113年10月28日於準備程序陳明「轉盤在舊有機   型(指 gyro42舊機型)上就有,為了要使直徑較粗,就將轉   盤放大到可以容納較粗的冷媒管,舊的機型沒有冷凍頭的溫   控設計,故舊機型轉盤上纏繞的就是控制及連接訊號的管線   。…新機型因為多了冷媒管,所以將轉盤尺寸放大到可以容   納冷媒管,此外其他的設(計)都一樣」(本院卷第303頁)。 ⓹綜上,原證12之gyro42舊機型所捲收為傳遞控制訊號之「可   撓性排線」(原審卷一第383至385頁),與系爭專利應用於捲   收連接冷卻頭與溫控設備之冷媒管之技術特徵有別,縱將gy   ro42舊機型之轉盤放大後具有與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轉盤捲   收撓性材料之功能,仍未揭示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一轉盤   ,圍繞形成一空間」之部分技術特徵,且未揭示結合溫控設   備與要件編號1E「一冷卻頭,固定於該轉盤上而可被該轉盤   帶動旋轉,該冷卻頭包括複數彼此相互連接的設置面」、要   件編號1G「複數連接管,每一連接管包括一連接該冷卻頭並   沿該轉盤的軸向方向穿設該轉盤而伸置於該空間內的第一連   接段,及一連接該第一連接段且沿該轉盤的徑向方向延伸的   第二連接段」及要件編號1H「複數軟管,分別連接該等連接   管,每一軟管的一端連接相對應連接管之該第二連接段,而   另一端適用於連接該溫控設備,該軟管盤繞於該轉盤上而位   於該整線槽內」之連接關係。是以,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   對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1E、1G及1H未具有實質貢獻。 ⑤謝德風辯稱原證5僅係周建松初步繪製之「晶片旋轉測試設備 」需求示意圖,未見冷卻頭及轉盤等相關配置資訊,又翻轉 晶片之驅動模組技術特徵經被證1、2、3所揭露,為所屬技 術領域中早已公開之習知技術,是原證5僅係四方公司向謝 德風說明需求,請求謝德風提供能配合旋轉之冷卻系統及整 體機構配置構想云云。然查,原證1為四方公司所有之多軸 多轉向測試設備之專利,與被證1、2、3所揭露之可翻轉晶 片之驅動模組均為所屬技術領域中早已公開之先前技術,然 前開先前技術均未揭露冷卻頭相關配置之技術特徵,而原證 8第3頁(原審卷一第95頁)為周建松告知謝德風關於冷卻頭 放置位置與中空走線之方式,足認周建松提供將冷卻頭設置 於可翻轉晶片之驅動模組及中空走線之構想,再請謝德風提 供能配合旋轉之冷卻頭及整體機構配置,故縱使可翻轉晶片 之驅動模組為所屬技術領域中早已公開之先前技術,亦不影 響周建松提供將冷卻頭設置於可翻轉晶片之驅動模組及中空 走線之構想之實質貢獻,謝德風所辯顯不可採。 ⑥謝德風復辯稱其長年從事冷凍設備相關業務,於104年即陸續 申請諸多關於晶片測試用冷卻頭及其冷媒管路相關專利,被 證5、6、7已揭露冷卻頭包含設置面、治具設於冷卻頭設置 面並適用於固定晶片之云云。惟查,由原證8可證周建松提 供將冷卻頭設置於可翻轉晶片之驅動模組及中空走線之構想 ,謝德風係應四方公司要求將冷卻頭設置於可翻轉晶片之驅 動模組上,而該要求依謝德風長年從事冷凍設備相關業務之 技術能力係可達成,又被證5、6、7所揭露之技術並不影響 周建松提供將冷卻頭設置於可翻轉晶片之驅動模組及中空走 線之構想之實質貢獻,故謝德風所辯不可採。 ⑦謝德風又辯稱周建松於原證8電子郵件中指出「走線還是希望 走中空軸到外側」,足認周建松對於走線之方式認知有誤, 自無可能就管線走法提出構想云云。經查,依原證8第4頁( 本院卷一第96頁)為周建松於108年1月4日回覆謝德風員工之 電子郵件提及「剛你跟我們闕總說明的是可以在管路出來直 接接旋轉頭出線嗎,如下圖一(原證8第5頁)」等語,足證周 建松當時對管線走中空軸已提出構想,另依108年1月7日周 建松寄送之電子郵件(原證8第3頁,見原審卷一第95頁)已 告知謝德風關於冷卻頭放置位置與中空走線的方式,前開信 件日期均早於被證9第2頁謝德風所繪製之冷媒軟管走中空軸 (108年1月8日)的日期,足證謝德風的冷媒軟管走中空軸之 方式是依照四方公司所提之構想後才附加上,是謝德風就此 部分不具實質貢獻,而周建松所回覆之「走線還是希望走中 空軸到外側」僅是與謝德風確定管線之走線方式,並不改變 管線走中空軸構想,故謝德風所辯仍不足採。 ⑧謝德風再辯稱其於108年1月6日已完成被證8圖示,已完成「 可旋轉冷卻頭」之技術特徵,早於原證8之時間,故周建松 對系爭專利1、4至6無實質貢獻云云。但查,原證8第4至5頁 (本院卷一第96至97頁)係周建松於108年1月4日提供加旋 轉接頭之構想,而謝德風於108年1月6日才完成被證8之圖示 ,故周建松提出上開構想之時間早於謝德風,是謝德風所辯 亦不足採。 ⑨謝德風另辯稱依原證6第1頁(原審卷一第77頁)其曾詢問周建 松關於冷卻頭尺寸、安裝在機器何處、哪一機構帶動旋轉等 問題,可知謝德風當時已有冷卻頭有複數個治具設置面之發 想及帶動旋轉驅動模組之通常知識云云。惟查,觀之原證7 第2頁周建松回復謝德風問題所提供之圖面(原審卷一第84頁 ),圖面中具有冷凍頭放置位置,冷凍頭上方設有治具,且 亦有說明係利用DD馬達控制旋轉,並規劃馬達旋轉+90度~-1 80度,可知關於冷卻頭安裝位置與帶動驅動的機構均為周建 松所提供,而非謝德風,故謝德風此部分所辯亦不足採。  ⑩原證8第1、2頁(原審卷一第93頁)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於1   08年1月9日電子郵件第1、2圖雖揭露相當要件編號1C轉盤、   整線槽及圍繞形成一空間之技術特徵,然查: ⓵由原證8第2頁末可知,鼎捷公司受雇人謝誠中108年1月8日   先以電子郵件附檔提供「冷凍機旋轉盤構造圖」(被證9,見   原審卷一第301頁),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接獲前開構造圖   後於108年1月9日回信給被上訴人之受雇人謝誠中謂:「Dear   謝先生,依你示意圖,配置如下,請確認是否同你規劃」等 語,是以原證8第1、2頁所示之轉盤結構為鼎捷公司受雇人 謝誠中提供被證9之示意圖後,由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繪 製成原證8第1、2頁包含轉盤細部特徵之圖面(原審卷一第14 1、465頁)。 ⓶次查,由原證8郵件歷程內容可知,於108年1月8日謝誠中提   供「冷凍機旋轉盤構造圖附檔」(被證9)前,周建松所提之   結構(原證8第5、6、7頁,見原審卷一第97、98、99頁)皆未   包含系爭專利「圓盤」之技術特徵,並不斷請謝誠中提供意   見,如:原證8第7頁107年12月21日「旋轉部分你現在的配   置再請提供給我參考」、第4頁108年1月4日「如有相關資料   再請提供給我」、第3頁108年1月7日「所以現況還沒有你們   做的機構實驗照片可參考嗎」;謝誠中於108年1月8日提供   被證9後,周建松始於原證8第1、2頁(108年1月9日)繪製包   含「轉盤」結構之示意圖,並於繪製後請謝誠中確認是否正   確。 ⓷謝德風於113年5月29日所提上訴理由(二)狀第7頁理由一陳   稱「上訴人為解決習知檢測晶片溫度變化耐受度之設備無法   同時進行旋轉、測試無法同時檢測多個晶片,以及缺少整線   設計之問題,已於107年間將技術發想製作成測試機構實物   ,可證系爭專利1A、1B、lC、1D、lE(全部)、1G(全部)、1H   皆為謝德風之發想」(本院卷第108頁),並提出上證3至4之   影像佐證(本院卷第118至128頁),上證3、4為謝德風於107   年12月7日以木材模擬實物作成轉盤、冷卻頭、軟管等元件   結合溫控設備進行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1E、1G及1H之模擬   ,上證3、4木材模擬實物之日期早於原證8第7頁(同原證5)   周建松提出「機台配置示意圖」之日期。 ⓸綜上,原證8第1、2頁(原審卷一第93、94頁)冷凍機旋轉走   線示意圖係依鼎捷公司受雇人謝誠中提供上證3、4(本院卷   一第118至126頁)之實驗作成被證8、9(原審卷一第299至304   頁)「冷凍機旋轉盤構造圖」後提供給周建松繪製成原證8第   1、2頁之冷凍機旋轉走線示意圖;被證9之構造圖最後修改   日為108年1月8日,早於原證8寄件日108年1月9日,又被證9   及上證3至4之內容已揭露系爭專利請求項1要件編號1C、1E   、1G及1H之技術特徵,是以系爭專利請求項要件編號1C、1E   、1G及1H之技術特徵為謝德風之發想,足證四方公司受雇人   周建松就系爭專利要件編號1C、1E、1G及1H之技術特徵未具   有實質貢獻。 ⑪由以上所述,足認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就系爭專利請求項   1要件編號1A、1B、1D及1F之技術特徵具實質貢獻,對要件   編號1C、1E、1G及1H之技術特徵未具有實質貢獻。系爭專利   請求項2至7係間接或直接依附請求項1,包含系爭專利請求   項1之全部技術特徵,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未就系爭專利   請求項1有全部實質貢獻,故周建松亦未就系爭專利請求項2   至7有全部實質貢獻。依以上說明,四方公司所為舉證不足   以證明周建松對於系爭專利單獨有全部實質貢獻。 ⑶周建松為四方公司受雇之員工:   四方公司於原審民事準備二狀(原審卷一第448頁)提出四方   公司受雇人周建松勞保投保資料(原證11,見原審卷一第459   頁),原證11為101年12月18日周建松於四方公司勞保加保文   件,是以原證11足以證明周建松為四方公司受雇之員工。 ⑷因周建松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至7並非單獨有全部實質貢獻,業如前述,則無庸再討論先位之訴之其他爭點。 ㈥備位部分: ⒈專利法第7條第1項規定:受雇人於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新 型或設計,其專利申請權及專利權屬於雇用人,雇用人應支 付受雇人適當之報酬。但契約另有約定者,從其約定。又同 法第12條第1項規定:專利申請權為共有者,應由全體共有 人提出申請。專利申請權,指得依專利法申請專利之權利; 專利申請權人,除專利法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約定外,指發 明人、新型創作人、設計人或其受讓人或繼承人;專利申請 權得讓與或繼承,專利法第5條、第6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故專利申請權係屬私法上之權利,關於專利申請權之歸屬 ,即生私權誰屬之爭執,專利專責機關不得就事涉私權爭執 之專利申請權人誰屬予以裁斷。因此,有關專利申請權之歸 屬發生爭執時,應先經由民事法院加以判斷後,再由權利人 檢附確定判決書向智慧局申請變更權利人名義。 ⒉系爭專利為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於職務上之發明,四方公 司享有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而應為系爭專利之共同專利 申請權人:  ⑴按共同發明人必須以明確清楚且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其對 於申請專利範圍的概念,有實質的貢獻。倘僅係簡單提供發 明者通常知識或係解釋相關技術,而未對專利申請之整體組 合有具體想法,或僅係將發明者之想法落實之通常技術者, 甚至在發明過程中,僅提出設想或對課題進行指導或提出啟 發性意見、只負責組織工作、領導工作、準備工作,並不構 成發明創造具體內容的人,均非得認為發明人或係共同發明 人(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077號裁定參照)。 ⑵經查,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與謝德風為法定代理人之鼎捷 公司之受雇人謝誠中就「冷卻機旋轉走線」一事,以原證5 至原證8之電子郵件進行聯繫,如前述理由,原證8第7頁(同 原證5)內容足以證明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對系爭專利部分 要件編號1A、1B、1D及1F之技術特徵具實質貢獻,就系爭專 利旋動式模組化檢測設備結合冷卻頭之整體組合有具體想法 ,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部分技術特徵具有實質貢獻,依前開 最高法院判決得認定為系爭專利之共同發明人。系爭專利請 求項2至7係間接或直接依附請求項1,包含系爭專利請求項1 之全部技術特徵,上訴人對系爭專利請求項1之部分技術特 徵具有實質貢獻,故上訴人對系爭專利請求項2至7之部分技 術特徵亦具有實質貢獻,因此,足以證明系爭專利請求項1 至7之發明構思部分源自於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周建松 應為系爭專利之共同發明人。  ⑶四方公司已提出勞保投保資料(原證11),證明周建松自101年 12月18日起迄今為其受雇人,依專利法第7條之規定若受雇 人周建松於職務上所完成之發明,其專利申請權屬於雇用人 四方公司。系爭專利共同發明人為四方公司受雇人周建松已 如前述,且系爭專利於周建松受雇於四方公司期間所為之發 明,故系爭專利部分技術特徵屬周建松於職務上之發明,依 專利法第7條第1項規定除另有約定,其共有之專利申請權屬 於雇用人,因此,四方公司得為系爭專利之共同專利申請權 人。綜上,四方公司請求確認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權為兩造 共有,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⒊四方公司請求謝德風將系爭專利權移轉登記為兩造共有,無 理由:  ⑴按「新型專利權,為專利專責機關本於行政權作用所核准。 審理智慧財產事件之民事法院對於行政權之行使,僅得為適 法之監督,而不應越俎代庖,就行政行為自為行使。故民事 法院縱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2條第2款規定,得於專利 權權利歸屬或其申請權歸屬爭議事件,自為判斷專利權有無 應撤銷或廢止之原因,該自為判斷仍應居於補充地位,無權 就專利權逕行予以撤銷或廢止。當真正創作人與新型專利權 人發生新型專利權權利歸屬爭執時,除雇用人與受雇人間得 依專利法第10條規定,向專利專責機關申請變更權利人,或 當事人間達成讓與新型專利權之協議外,僅得依專利法第12 0條準用同法第35條之規定,由真正創作人於該專利案公告 後2年內,以違反專利權人為非專利申請人之規定提起舉發 ,並於舉發撤銷確定後2個月內就相同創作申請新型專利, 以該經撤銷確定之新型專利權之申請日為其申請日。又不當 得利係指無法律上原因受有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而言,受益 人所受利益與受害人所受損害間,須有因果關係存在。潛稱 專利申請權人取得之新型專利權係專利專責機關所給予,真 正創作人未經專利專責機關依法公告給予新型專利權之前, 可否認其所受損害即為該新型專利權,而請求返還該新型專 利權?亦均非無進一步推究之餘地」(最高法院109年度台 上字第2155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⑵經查,系爭專利係謝德風向智慧局提出申請,經智慧局核准 審定而取得專利權,四方公司既未經智慧局依法公告給予專 利權,尚未取得系爭專利權,四方公司既非系爭專利之專利 權人,自無從認定其所受損害為系爭專利權,從而得依民法 第179條、第184條第1項前段、後段之規定請求返還系爭專 利權,故四方公司直接訴請謝德風移轉登記系爭專利為兩造 共有,並無依據,不應准許。 六、綜上所述,四方公司請求確認其與謝德風為系爭專利之共同 申請權人,為有理由,應予准許。至其餘部分,四方公司之 請求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原審為確認系爭專利之專利申請 權為兩造共有之判決,理由與本院雖稍有不同,惟結論並無 二致,仍應予維持,兩造上訴意旨均指摘原判決不利於其部 分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均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併此敘明。 八、據上論結,本件兩造上訴均為無理由,依修正前智慧財產案 件審理法第1條,民事訴訟法第449條第2項、第78條,判決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應另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 條之1 第1 項但書或第2 項( 詳附註) 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 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3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第2項) 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 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為 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 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2025-01-23

IPCV-113-民專上-7-20250123-2

民聲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保全證據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民聲字第69號 聲 請 人 Onyx Therapeutics, Inc.(歐尼克斯治療公司) 法定代理人 Stuart L. Watt 代 理 人 張哲倫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陳香羽律師 姚金梅專利師 相 對 人 友華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蔡正弘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保全證據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第三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應提出相對人友華生技醫藥股 份有限公司為「Carfilzomib凍晶注射劑30mg」申請學名藥查驗 登記所檢附之全部完整資料影本至本院以為保全。   理 由 壹、程序方面: 按關於外國人或外國地涉訟之國際管轄權,我國涉外民事法 律適用法並未規定,故就具體事件受訴法院是否有管轄權, 應顧及當事人間實質上公平、裁判之正當妥適、程序之迅速 經濟等訴訟管轄權法理,類推適用內國法之民事訴訟法有關 規定(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819 號判決意旨參照)。 次按,因侵權行為涉訟者,得由行為地之法院管轄,民事訴 訟法第15條第1項定有明文。查本件聲請人係依外國法律設 立之外國公司,故本件有關人的部分具有涉外因素,而屬涉 外事件。再者,聲請人主張相對人委託碩捷法律事務所寄送 予聲請人之通知函,就其申請查驗登記之「Carfilzomib凍 晶注射劑30mg」(下稱系爭藥品),依藥事法第48條之12通 知聲請人,主張聲請人所有我國第I603737號「用於調配胜 肽蛋白酶體抑制劑的環糊精錯合法」發明專利(下稱系爭專 利1)應予撤銷且系爭藥品未侵害系爭專利1等語,爰對相對 人提起請求排除侵害專利權民事訴訟,是依聲請人主張之事 實,本件應定性為專利權侵權事件,經類推民事訴訟法第15 條第1項規定,應認我國法院有管轄權。另依專利法所生之 第一、二審民事訴訟事件,專屬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管轄,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組織法第3條第1款、智慧財產案件審理 法第9條第1項、智慧財產案件審理細則第3條第3款定有明文 ,故本院自得就本件保全證據事件為審理。 貳、實體方面:   一、聲請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為我國系爭專利1、第I501773號「結晶肽環氧酮蛋白 酶抑制劑以及胺基酸酮環氧化物之合成」發明專利(下稱系 爭2,與系爭專利1合稱系爭專利)之專利權人。而訴外人台 灣安進藥品有限公司(下稱台灣安進公司)為「凱博斯凍晶 注射劑30毫克(Kyprolis for injection 30mg)」(下稱 專利藥品)之新藥藥品許可證持有人(聲證2號),台灣安 進公司於登載專利資訊期限內,依藥事法第48條之3及第48 條之4規定就其進口販售並取得許可證之衛部藥輸字第02749 0號之專利藥品登載系爭專利1相關專利資訊(聲證2號), 是專利藥品乃受系爭專利1所保護之新藥。聲請人於113年10 月14日收受相對人113年10月11日碩法字第1001號函(聲證8 號),就其申請查驗登記之系爭藥品,依藥事法第48條之12 通知聲請人,稱系爭專利1應予撤銷且系爭藥品未侵害系爭 專利1(下稱P4聲明)云云。然依藥事法第48條之12第2項規 定,相對人為P4聲明,於書面通知聲請人時,當應敘明、提 供足供聲請人判斷系爭藥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1之充分理由 及證據。惟相對人P4聲明未依法提供其不侵權之理由與證據 ,系爭藥品與系爭專利之詳細比對與確認,仍待訴訟程序中 之證據調查加以釐清。經聲請人初步確認,系爭藥品至少落 入系爭專利1請求項23之範圍。又聲請人對於系爭專利1中活 性成分卡非佐米(carfilzomib)另有系爭專利2之晶形專利, 以卡非佐米為活性成分之系爭藥品,自有具備系爭專利2技 術特徵而有侵害系爭專利2之可能性。相對人P4聲明僅單純 否認系爭藥品侵害系爭專利1,並未提出任何證明及比對, 而系爭藥品及其他可供聲請人確認相對人主張之資料均由相 對人所持有、管領,聲請人無從自行取得,因此,相對人收 受本院送達之民事起訴狀後,相對人仍有高度可能竄改或隱 匿相關文書資料,以符合其不侵權抗辯、應對聲請人之侵權 主張,屆時聲請人恐陷於難以舉證或無從反駁相對人主張之 窘境。本件證據有滅失或礙難使用之虞,且確有就確定事、 物現狀之法律上利益及必要。爰依民事訴訟法第368條規定 提起本件聲請。  ㈡並聲明:  ⒈准予命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址設:臺北 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一段130巷109號【國家生技園區F棟】) 提出相對人為系爭藥品申請學名藥查驗登記所檢附之全部完 整資料影本至本院以為保全。  ⒉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按證據有滅失或礙難使用之虞,或經他造同意者,得向法院 聲請保全;就確定事、物之現狀有法律上利益並有必要時, 亦得聲請為鑑定、勘驗或保全書證;保全證據之聲請,應表 明下列各款事項:㈠、他造當事人,如不能指定他造當事人 者,其不能指定之理由。㈡、應保全之證據。㈢、依該證據應 證之事實。㈣、應保全證據之理由。前項第1款及第4款之理 由,應釋明之,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1項、第370條分別定 有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368條於89年2月9日增訂後段以擴 大容許聲請保全證據之範圍,其立法目的在於促使主張權利 之人,於提起訴訟前即得蒐集事證資料,以瞭解事實或物體 之現狀,將有助於當事人研判紛爭之實際狀況,進而成立調 解或和解,以消弭訴訟,達到預防訴訟之目的,此外亦得藉 此賦予當事人於起訴前充分蒐集及整理事證資料之機會,而 有助於法院於審理本案訴訟時發現真實及妥適進行訴訟,以 達審理集中化之目的。依此立法意旨,有關證據保全,並不 以該證據有滅失或礙難使用之虞為限,如為確定事、物之現 狀而有法律上利益並有必要者,縱依通常情形尚無滅失或礙 難使用之虞者,亦得聲請予以保全。又稱釋明者,僅係法院 就某項事實之存否,得到大致為正當之心證,即為已足,此 與證明須就當事人所提證據資料,足使法院產生堅強心證, 可確信其主張為真實者,尚有不同(最高法院98年度台抗字 第807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其為系爭專利1、2之專利權人,聲請人於113年10 月14日收受相對人113年10月11日碩法字第1001號函(聲證8 號),就其申請查驗登記之系爭藥品,依藥事法第48條之12 通知聲請人,稱系爭專利1應予撤銷且系爭藥品未侵害系爭 專利1(即P4聲明)等情,業據其提出食藥署就專利藥品之 連結登載新藥專利資訊查詢結果(聲證2號)、系爭專利權 利異動狀態檢索結果(聲證4、6號)、專利說明書公告本( 聲證5、7號)、相對人113年10月11日碩法字第1001號函( 聲證8號)等證據(本院卷第31至第84頁、第89至366頁), 堪認聲請人已就聲請證據保全請求原因為釋明。  ㈡聲請人就系爭藥品有確定事、物現狀之法律上利益: ⒈按學名藥藥品許可證申請案涉及第48條之9第4款之聲明者, 申請人應自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就藥品許可證申請資料齊備通 知送達之次日起20日內,以書面通知新藥藥品許可證所有人 及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新藥藥品許可證所有人與所登載之專 利權人、專屬被授權人不同意者,應一併通知之。申請人應 於前項通知,就其所主張之專利權應撤銷或未侵害權利情事 ,敘明理由及附具證據,藥事法第48條之12第1、2項定有明 文。又依衛生福利部發布之「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第24 條第2項第3款規定,學名藥之查驗登記,除經中央衛生主管 機關認有必要送驗者外,得以書面審核而免送驗樣品;又依 同準則第40條規定,申請學名藥查驗登記應檢附該準則如附 件四等資料,包括:藥品查驗登記申請書、切結書、仿單標 籤黏貼表、原料藥技術性資料、賦形劑檢驗規格與方法及成 績書、成品檢驗規格與方法及成績書、安定性試驗書、符合 藥品優良製造規範之證明文件、分析方法確效資料、關鍵性 製程確效資料、生體相等性試驗、或生體可用率與臨床試驗 等文件。 ⒉所謂專利連結制度,係指新藥上市與專利資訊揭露之連結、 學名藥上市審查程序與其是否侵害新藥專利狀態之連結,中 央衛生主管機關乃考量學名藥係參考對照藥品所研發製成, 有引發專利侵權爭議之可能性,為期能於學名藥上市之前, 先行解決專利侵權爭議,而不致影響藥物使用及公共衛生, 爰藉由專利連結制度,以落實專利法賦予發明人專利權保護 。因學名藥藥品許可證申請人必須要在收到資料齊備函之次 日起20天內通知新藥藥品許可證所有人及專利權人,主張新 藥專利權應撤銷或未侵害權利情事,專利權人若認有侵權疑 義時,必須在45日內提起侵權訴訟,此時食藥署將會暫停核 發學名藥藥品許可證12個月,若12個月內訴訟未有判決結果 或學名藥藥品許可證申請人取得未侵權之確定判決,食藥署 便會核發學名藥藥品許可證。因此,關於專利連結之本案訴 訟對於當事人有訴訟期限之時效利益。本件聲請人於113年1 0月14日收受相對人委託碩捷法律事務所113年10月11日不侵 權之通知函後,依藥事法第48條之13第1項規定於45日內即1 13年11月26日提起排除侵害專利權之本案訴訟,業經調閱本 院113年度民補字第241號全卷核閱無誤,然僅憑相對人前開 系爭藥品未侵害系爭專利權聲明,尚有不足,而系爭藥品依 前開準則第40條規定檢送該準則如附件四等資料,就系爭藥 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需要比對相對人申請學名藥資料,以 促進訴訟並有解決紛爭之效果,亦有利於促進本案訴訟於12 個月內有判決結果,是聲請人聲請本件保全證據,堪認有法 律上之利益。    ㈢系爭藥品相關文件有保全證據之必要性:   就確定事、物之現狀保全證據程序須判斷聲請之必要性,已 如前述。系爭藥品相關文件依前開審查準則第40條規定,係 申請新藥查驗登記所應檢附資料,相對人已取得食藥署新藥 查驗登記之資料齊備通知,於113年10月11日向聲請人寄送 不侵權通知函,是前開系爭藥品相關文件分別在相對人及食 藥署管領中,聲請人無法即時取得該等證據作為本案系爭藥 品是否侵權之證明文件,即難使本案訴訟迅速於12個月內有 訴訟結果,而有礙專利連結制度期能於新藥上市之前,先行 解決專利侵權爭議,落實專利法賦予發明人專利權保護之旨 。因此,系爭藥品是否侵害系爭專利權之爭議解決,於時間 上有急迫性,且由第三人食藥署取得較能期待其真實性,故 考量聲請人難以接近證據之情況、本件訴訟武器平等原則及 雙方訴訟利益權衡,聲請人就確定事、物之現狀有保全之必 要性。  ㈣綜上所述,本件聲請人已釋明其所聲請保全之證據有確認事 、物現況之證據保全必要性,其聲請保全證據,核與民事訴 訟法第368條第1項後段之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五、依民事訴訟法第376條規定,保全證據程序之費用,除別有 規定外,應作為訴訟費用之一部定其負擔,故本件爰不另為 訴訟費用之諭知,附此敘明。 六、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2條,民事訴訟法第371條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不得聲明不服。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2025-01-17

IPCV-113-民聲-69-20250117-1

行商訴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

商標註冊

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行政判決 113年度行商訴字第52號 民國114年1月2日辯論終結 原 告 大陸地區.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代 表 人 雷軍 訴訟代理人 蔣文正律師 複 代理 人 林美宏律師 訴訟代理人 江郁仁律師(兼送達代收人) 被 告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代 表 人 廖承威 訴訟代理人 陳愛玉 杜政憲 上列當事人間因商標註冊事件,原告不服經濟部中華民國113年 6月20日經法字第11317302850號訴願決定,提起行政訴訟,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事實概要: 原告於民國110年11月26日以「POCO」商標,指定使用於被 告所公告商品及服務分類第12類商品,向被告申請註冊,經 列為申請第110085973號商標審查。嗣原告於112年12月29日 申准將該申請案分割為2件商標申請案,其中分割後之本件 申請第000000000號商標係指定使用於「電動交通工具;機 車;非玩具用遙控交通工具;陸上運載工具;鐵路運載工具 ;後視鏡;自動駕駛汽車;陸上交通工具用推進裝置;汽車 ;汽車底盤;汽車車體;汽車車門;汽車座椅;交通工具用 座椅安全帶;汽車方向盤;電動汽車;踏板車(交通工具) ;電動單輪平衡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平衡車;電 動滑板車;平衡車;自行車打氣邦浦;交通工具輪胎;內胎 修補用品套件;汽車輪胎;車輛空氣幫浦;孩童用安全座椅 (交通工具用);交通工具用椅套;車輛側後視鏡;交通工 具用防眩裝置;雨刷;車輛防眩裝置;汽車座椅頭靠;滑板 車」商品(下稱本件商標,圖樣如本判決附圖1所示)。經 被告審查,認本件商標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 情形,應不准註冊,以113年1月26日商標核駁第435183號審 定書為核駁之處分。原告不服,提起訴願,復遭經濟部為訴 願駁回之決定,原告仍未甘服,遂依法提起本件行政訴訟。 二、原告聲明請求訴願決定及原處分均撤銷、被告應就本件商標 為准予註冊之審定,並主張: 本件商標係由墨色粗細線條之外文所組成,「POCO」為原告 自創之文字組合,整體並無特殊涵義;據以核駁註冊第1374 223號「POKO」商標、第2154002號「POKO及圖」商標之「PO KO」(下稱據以核駁商標,圖樣如本判決附圖2所示)則係 以普通字體之外文所組成,「POKO」應為商標權人「白恒吉 」之獨資企業「百可企業社」之特取部分「百可」之音譯, 或為剛果地名「波科」之意,二商標整體圖樣、文字涵義有 別,構成近似之程度較低;復二商標所指定之商品為具有專 業性之商品,相關消費者於採購時自會施以較高之注意力, 而不會僅因部分字母之偶同對商品來源發生混淆誤認。被告 業已核准多件與本件案情相仿之註冊前例,甚者,本件商標 係用於表彰原告於2018年推出之獨立品牌,原告已實際將商 標使用於台灣市場,經大量行銷及宣傳,已於國內外取得一 系列商標權保護,並實際使用於交易市場中,廣為台灣消費 者所熟悉,並無致相關消費者發生混淆誤認之情事,本件商 標實無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之適用。 三、被告聲明求為判決原告之訴駁回,並抗辯: 二商標相較,皆由4個英文字母組成,以「PO」為起首,以 「O」字母結尾,僅第3字母為「C」與「K」之些微差異,且 二者讀音相混同,連貫唱呼之際,易致商品購買人產生混淆 誤認,應屬構成近似之商標,近似程度高。二商標指定之商 品相較,皆為構成交通工具之重要零組件,其性質、功能、 用途、材料、產製者、行銷管道或場所、消費族群等因素上 具有共同或關聯之處,如標示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依一般社 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形,易使一般商品消費者誤認其為來自 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則所指定使用之商品間應 屬存在高度之類似關係。又據以核駁商標,與所指定使用之 商品間並無直接明顯之關聯,消費者會直接將其視為指示及 區辨來源之識別標識,具有相當識別性。以具有普通知識經 驗之消費者,於購買時施以普通之注意,可能會有所混淆而 誤認二商品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應有 致相關消費者混淆誤認之虞。至原告指出多件其他商標核准 案例一節,該等商標或其文字組合意涵、整體商標圖樣仍與 本件有別,原告僅以商標之註冊登記資料,仍難認該等商標 之註冊與本件之案情相同,依商標個案審查拘束原則,尚難 執為本件商標亦應核准註冊之論據。另原告稱已實際將商標 使用於台灣市場,經大量行銷及宣傳,已為消費者所熟悉云 云,觀諸所檢附之公司介紹、小米商城、momo、蝦皮購物、 pchome等網路平台商品行銷網頁及 Google 搜尋頁面、維基 百科與yahoo 新聞報導等資料(甲證 5、6、9、10、11), 固可知原告有行銷販售「POCO」手機或平板電腦及其相關配 件等商品,然並未見本件商標使用於指定電動交通工具、機 車等商品之事證,尚難採為本件商標業經原告廣泛行銷或長 期大量使用於指定電動交通工具等商品,而為相關消費者所 熟悉,並足以與據以核駁諸商標相區辨,被告核駁其註冊之 申請,並無不合。 四、本件法官依行政訴訟法第132 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70條之1 第1項第3款、第3項規定,整理兩造不爭執事項並協議簡化 爭點如下: ㈠不爭執事項:   如事實及理由欄一、事實概要所示。 ㈡本件爭點: 本件商標是否有商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規定應不准註冊   之情形? 五、得心證之理由: ㈠本件商標與據以核駁商標近似程度高:  ⒈商標近似係指二商標予人之整體印象有其相近之處,其判斷   得就二商標外觀、觀念及讀音為觀察。本件商標係由墨色外 文「POCO」構成;據以核駁註冊第1374223號商標由墨色外 文「POKO」構成、據以核駁註冊第2154002號商標由單純外 文「POKO」結合墨色敞篷車、儀表板及機車圖案所組成,其 中外文「POKO」反白刻印在敞篷車上,是較易為消費者注意 且用以唱呼辨識之主要識別部分。二商標相較,予人寓目印 象深刻之主要識別部分外文「POCO/ POKO」,字母之組成與 排列順序相同,僅第三字母為「C」或「K」之些微差異,且 「C」或「K」之讀音均可能為〔K〕,是二者整體外觀及讀音 均有相仿之處,以具有普通知識經驗之消費者,於異時異地 隔離整體觀察或實際交易連貫唱呼之際,實不易區辨,應屬 構成近似之商標,且近似程度高。   ⒉原告雖主張二商標有第3個字母為「C」或「K」,或有無圖形 等差異,不構成近似云云。惟查,消費者於購買商品或接受 服務時,多係憑著對商標未必清晰完整之印象,在不同時間 或地點選購消費,而非以手執二商標併列比對之方式選購。 本件二商標雖有外文第3個字母及有無圖案之些微差異,惟 此細節差異對於相關消費者而言,尚難發揮明顯區辨之功能 。承上,本院認為原告主張並非可採。   ㈡本件商標與據以核駁商標指定使用之商品高度類似:   商品類似之意義,係指二個不同的商品,在性質、功能、用   途、材料、產製者、行銷管道或場所、消費族群或其他因素   上具有共同或關聯之處,如果標上相同或近似的商標,依一 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易情形,易使商品消費者誤認其為來自 相同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則此二個商品間即存在類 似的關係。本件商標指定使用之「電動交通工具…滑板車」 商品(詳如事實欄或本判決附圖1),與據以核駁註冊第137 4223號商標指定使用之「車燈、霧燈、剎車燈、倒車燈、車 輛之前燈、車輛之後燈、車輛之邊燈、方向指示燈、緊急剎 車警示燈、自行車摩電燈、停止指示燈、車輛用反光鏡、車 輛燈具遮光裝置、車輛燈具防目眩裝置、運輸工具用照明設 備、航空機用照明設備」商品及據以核駁註冊第2154002號 商標指定使用之「貨車帳篷;汽車篷套;汽車防晒罩;機車 篷套」商品相較,或同屬被告編印之「商品及服務分類暨相 互檢索參考資料」第1208組群商品,或第1102「交通工具用 照明裝置」組群商品應檢索前者第1204、1205、1206組群商 品,且二者均為交通工具或其相關零組件配備、照明裝置相 關商品,於性質、功能、材料、產製者、行銷管道及銷售場 所等因素上具有共同或關聯之處,依一般社會通念及市場交 易情形,應屬高度類似之商品。    ㈢據以核駁商標具相當識別性:   原則上創意性的商標識別性最強,而以習見事物為內容的任   意性商標及以商品/服務相關暗示說明為內容的暗示性商標   ,其識別性強度相對較弱;識別性越強的商標,予商品/服   務之相關消費者的印象越深,他人稍有攀附,即可能引起購 買人產生誤認。據以核駁商標外文「POKO」與所指定用之商 品間並無直接明顯之關聯,亦未傳達任何其指定商品之相關 訊息,消費者會將其視為指示及區辨來源之識別標識,應具 有相當識別性。  ㈣本件商標之使用情形: 依原告於訴願階段所提出該公司介紹、小米商城、momo、蝦   皮購物、pchome等網路平台商品行銷網頁及Google搜尋頁面   、維基百科與yahoo新聞報導等資料(訴願附件六、九),   固可知原告有行銷販售「POCO」手機及相關配件等商品,然   並未見本件商標使用於指定電動交通工具、機車等商品之事   證,尚難認本件商標業經原告廣泛行銷或長期大量使用於指   定電動交通工具等商品,已為相關消費者所熟悉,並足以與   據以核駁諸商標相區辨。  ㈤原告雖提出另案獲准並存註冊案例,主張本件商標亦應准許 註冊與據以核駁商標並存等語。然按商標申請准否係採個案 審查原則,就具體個案審究是否合法與適當,被告應視個案 情節,正確認定事實與適用法律,不受他案之拘束。經核原 告所舉案例之商標圖樣或所指定使用之商品∕服務與本件不 同,案情各異,或屬另案妥適與否問題,尚難比附援引。另 原告陳稱本件商標已在大陸地區獲准註冊,惟按商標法係採 屬地主義,各個國家或地區之商標法制及審查基準未盡相同 ,自不得以本件商標與據以核駁諸商標在他國或地區獲准註 冊為由,執為我國亦應准註冊之論據。  ㈥原告主張本件商標圖樣「POCO」整體並無特殊涵義,而據以 核駁商標之「POKO」或為據以核駁商標權人「白恒吉」之獨   資企業「百可企業社」的特取部分「百可」之音譯,或為剛   果地名「波科」之意,二者商標觀念不同云云。然查,據以   核駁商標之形成創意究係如原告所言或僅屬其所揣測,尚有 疑義,況商標的創意或設計理念,涉及設計者內心的主觀意 思,並非消費者可由商標的外觀形式所能知悉,故判斷商標 是否近似,僅能以商標客觀呈現的圖樣為依據,並不包括主 觀因素的考量。又據以核駁之註冊第2154002 號商標,其文   字雖另行結合圖案,惟經整體觀察,其與本件商標整體圖樣 之結構縱略有不同,惟主要識別部分之一的外文皆由「POCO 」或「POKO」4個字母組成,除了讀音混同,組成之字母亦 僅有一字母之差,應屬構成近似之外文,故原告上開主張不 可採。  ㈦原告復主張據以核駁商標均於113年12月13日遭第三人以違反 商標法第65條第1項第3款無正當事由停止使用滿三年為由, 提出廢止申請,迄今未提出答辯理由,顯見據以核駁商標確 有未在相關市場中實際行銷使用之嫌等語。然查,依被告於 本件言詞辯論時所述,該兩件據以核駁商標之廢止案尚無結 果,被告已對其中一件發文請商標人答辯,另一件還沒有等 語(見本院卷第386頁),而商標遭廢止確定,其商標權是自 廢止確定時起始失效,並非自始無效,據以核駁商標於本件 言詞辯論終結時仍為有效之商標,本件依現存卷內證據為判 斷,核屬適法。     六、綜上所述,經審酌本件商標與據以核駁商標近似程度高,指   定使用之商品高度類似,據以核駁商標具相當識別性及本件 商標之使用情形等因素綜合判斷,相關消費者可能誤認二者 之商品來自同一來源或雖不相同但有關聯之來源,或誤認二 者之使用人間存在關係企業、授權關係、加盟關係或其他類 似關係,而有混淆誤認之虞,是被告認系爭商標之註冊有商 標法第30條第1項第10款前段規定情形,所為系爭商標申請 註冊不應准許之處分,自無違誤;訴願決定復駁回原告之訴 願,亦無不當。原告訴請撤銷訴願決定及原處分,並判命被 告為准許系爭商標註冊之審定,自屬無據,應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明,兩造其餘主張或答辯,及其餘爭點有無理由   ,已與本件判決結果無涉,爰毋庸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爰依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第 2條,行政訴訟法第98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智慧財產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汪漢卿 法 官 吳俊龍     法 官 曾啓謀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一、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 明上訴理由,其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 向本院補提上訴理由書;如於本判決宣示或公告後送達前提 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均須按 他造人數附繕本)。 二、上訴未表明上訴理由且未於前述20日內補提上訴理由書者, 逕以裁定駁回。 三、上訴時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並提出委任書(行政訴訟 法第49條之1第1項第3款)。但符合下列情形者,得例外不 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同條第3項、第4項)。 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之情形 所 需 要 件 ㈠符合右列情形之一者,得不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法官、檢察官、律師資格或為教育部審定合格之大學或獨立學院公法學教授、副教授者。 2.稅務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上訴人或其代表人、管理人、法定代理人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㈡非律師具有右列情形之一,經最高行政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上訴審訴訟代理人 1.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備律師資格者。 2.稅務行政事件,具備會計師資格者。 3.專利行政事件,具備專利師資格或依法得為專利代理人者。 4.上訴人為公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公法上之非法人團體時,其所屬專任人員辦理法制、法務、訴願業務或與訴訟事件相關業務者。 是否符合㈠、㈡之情形,而得為強制律師代理之例外,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並提出㈡所示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及委任書。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書記官 丘若瑤 附圖1 本件商標 申請案號: 000000000 申請日:民國110年2月16日 (第012類) 電動交通工具;機車;非玩具用遙控交通工具;陸上運載工具;鐵路運載工具;後視鏡;自動駕駛汽車;陸上交通工具用推進裝置;汽車;汽車底盤;汽車車體;汽車車門;汽車座椅;交通工具用座椅安全帶;汽車方向盤;電動汽車;踏板車(交通工具);電動單輪平衡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電動平衡車;電動滑板車;平衡車;自行車打氣邦浦;交通工具輪胎;內胎修補用品套件;汽車輪胎;車輛空氣幫浦;孩童用安全座椅(交通工具用);交通工具用椅套;車輛側後視鏡;交通工具用防眩裝置;雨刷;車輛防眩裝置;汽車座椅頭靠;滑板車。 附圖2 據以核駁商標 註冊第1374223號 申請日:民國97年11月7日 註冊日:民國98年8月16日 註冊公告日:民國98年8月16日 指定使用類別: (第011類) 車燈、霧燈、剎車燈、倒車燈、車輛之前燈、車輛之後燈、車輛之邊燈、方向指示燈、緊急剎車警示燈、自行車摩電燈、停止指示燈、車輛用反光鏡、車輛燈具遮光裝置、車輛燈具防目眩裝置、運輸工具用照明設備、航空機用照明設備。 註冊第2154002號 申請日:民國110年2月2日 註冊日:民國110年7月16日 註冊公告日:民國110年7月16日 指定使用類別: (第012類) 貨車帳篷;汽車篷套;汽車防晒罩;機車篷套。

2025-01-16

IPCA-113-行商訴-52-202501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