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從母姓

共找到 199 筆結果(第 11-20 筆)

家親聲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請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親聲字第59號 聲 請 人 丁○○ 丙○○ 乙○○ 甲○○ 上四人共同 法定代理人 戊○○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變更子女姓氏,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聲請人丁○○(女,民國0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丙○○(女,民國0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 編號:Z000000000號)、乙○○(男,民國000年0月00日生,身分 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甲○○(男,民國000年0月0日生 ,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姓氏均變更為母姓「薛」 。 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伍百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等之父邱建綱於民國114年2月18日死 亡,聲請人等主要由母親戊○○撫養,改姓有助於聲請人等的 心理與生活適應,為此依據民法第1059條第5項第2款規定請 求變更聲請人等姓氏為母姓薛等語。 二、按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 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 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一、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二、 父母之一方或雙方生死不明滿三年者。三、子女之姓氏與任 權利義務行使或負擔之父或母不一致者。四、父母之一方顯 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之1第2項定 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上情,業據提出戶籍謄本、死亡證明書等 文件為證,堪信為真實。本院審酌聲請人等之父於民國114 年2月18日死亡,聲請人等目前均由其母戊○○撫養,認若聲 請人等變更從母姓,應可使聲請人等對母親及其母姓產生認 同感及歸屬感,較有利於聲請人等之人格發展。從而,聲請 人之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所示。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張以岳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書記官 蕭秀蓉

2025-03-13

PTDV-114-家親聲-59-20250313-1

家親聲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565號 聲 請 人 甲○○ 上列當事人請求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未成年子女乙○○(女,民國0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 000000000號)之姓氏准變更為父姓「李」。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第三人丙○○共同育有未成年子女乙 ○○(民國000年0月0日生),原已約定要將未成年子女改從 父姓,然丙○○於112年9月17日突然病故,不及辦理相關手續 ,且未成年子女出生後,即與聲請人同住迄今,期間丙○○之 家人從未探視。為此,爰依民法第1059條第5項規定,聲請 變更未成年子女之姓氏改從父姓「李」等語。 二、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 ,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㈠父 母離婚者,㈡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㈢父母之一方或雙方 生死不明滿三年者,㈣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 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項定有明文。而民法規範父母 子女間之法律關係,向以追求與維護子女之最佳利益為考量 ,以實現憲法保障子女人格權益之價值,此有大法官會議釋 字587號解釋理由書可參。再衡諸姓氏屬姓名權,具有社會 人格之可辨識性,與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並具有家族 制度及血緣關係之表徵,及考量單親家庭中重建親子家庭歸 屬感之心理需求,故因情事變更而有事實足認變更子女之姓 氏對其確屬有利益時,父母之一方或子女自得請求法院宣告 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以維未成年子女人格發展暨 行使親權父或母之家庭共同生活和諧美滿。 三、本院之判斷  ㈠依聲請人所舉戶籍謄本及本院職權調取之戶籍謄本、臺灣新 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親字第90號判決(下稱新北地院判決) 顯示,丙○○於與第三人丁○○於109年3月30日協議離婚,並於 離婚後之000年0月0日產下未成年子女,而經推定未成年子 女為丁○○之婚生子女,丙○○嗣於111年1月28日與聲請人結婚 ,並於112年9月17日死亡,丁○○則於112年間提起否認子女 之訴,經新北地院判決依法務部調查局鑑定報告書謂未成年 子女之DNA STR型別與聲請人均無矛盾,而認未成年子女非 其母丙○○自丁○○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戶政事務所乃據此塗 銷未成年子女原登記生父為丁○○之記載,並因丙○○與聲請人 已結婚,未成年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身分,而登記聲請人為未 成年子女之生父(見本院卷第4、10、15至16頁背面),聲 請人就此不爭執,首堪認定。  ㈡本院囑託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對聲請人及未成年子女進 行訪視並提出評估,結果略以:  1.照顧經驗與分工:未成年子女為聲請人與未成年子女生母婚 外所育,主要由未成年子女生母照護,由聲請人負擔家庭費 用,然未成年子女生母突於112年9月過世,聲請人於113年8 月經由親子鑑定方變更登記為生父。未成年子女及訴外子女 目前由聲請人與同居女友共同照護,偶爾聲請人母親會提供 生活物資與經濟協助。聲請人因身體健康因素暫時無法就業 ,由同居女友負責工作,聲請人負責照護未成年子女及訴外 子女1名,聲請人母親則經常提供物資、衣物等日常生活用 品,若有補助款也是由聲請人母親辦理。  2.對未成年子女日常生活作息及其需求的瞭解及親職時間安排 :聲請人過往會帶未成年子女至夜市玩娛樂設施,目前因行 動不便,僅有在家陪伴未成年子女。  3.撫育、教育費用及金額與支付方式:過往由聲請人自行負擔 ,目前仰賴社會補助資源,且有同居女友、聲請人母親提供 經濟協助。  4.親子互動情形觀察:經社工訪視觀察,未成年子女很會觀察 聲請人的言行舉止,會聽從聲請人的指示協助幫同住之訴外 子女換尿布,關係互動良好。  5.變更姓氏動機理由:聲請人經由親子鑑定變更生父,然當時 並未處理姓氏之變更,只得再次提起本案。未成年子女生母 目前已逝,聲請人並獨自辦理未成年子女生母後事,未成年 子女生母之親屬未提供任何協助,過往聲請人與未成年子女 生母之親屬關係也不佳,並且聲請人母親認為未成年子女能 恢復「李」姓。  6.綜合評估及具體建議:就聲請人所述,過往未成年子女生母 將未成年子女交由聲請人照顧後,即同意讓未成年子女變更 為父姓,然兩造遲遲未能完成登記辦理,目前未成年子女生 母已過世,未成年子女經歷身分轉換及照顧者異動,目前由 聲請人穩定提供照顧,然而無法自行完成姓氏之變更,只能 逕向法院提出聲請,故認尚無不利子女之情,建議變更之, 以利兒少後續自我認同發展及身分之穩定性等語,有該協會 114年1月7日助人字第1140006號函所附之社工訪視(變更姓 氏調查)報告在卷可查(見本院卷第12頁背面至第13頁)。  ㈢審酌未成年子女出生後即與聲請人同住,聲請人並於丙○○過 世後承擔照顧責任,目前雖因身體健康因素無法就業,經濟 來源仰賴政府補助款及其同居女友供給,惟依聲請人於本院 訊問時所陳,其持續接受復健,亦有規劃未來工作,且依本 院所見其現況,聲請人雖右半邊身體有障礙,然仍有行動能 力,且可溝通陳述,只是講話語速較慢且不甚清晰,可認聲 請人身體狀況雖因中風而有不便之處,然仍可自理生活,非 無好轉或治癒之可能,且有照顧未成年子女之能力,可提供 穩定之照顧,再者,未成年子女現與聲請人同住,受照顧情 形良好,與聲請人關係緊密且互動良好,聲請人方之父系家 族始為未成年子女未來之生活領域及親族表徵,在未成年子 女之生母丙○○已經離世之前提下,倘若令未成年子女續從母 姓,不惟恐使父系家族親友對於未成年子女融入家族產生疑 惑及因姓氏認同產生之隔閡,亦不利於未成年子女日後建立 與父系親族之認同及歸屬感,對於未成年子女並非有利。是 為求未成年子女人格之健全發展,聲請人聲請變更未成年子 女之姓氏,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3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羅詩蘋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4  日                 書記官 古罄瑄

2025-03-13

TYDV-113-家親聲-565-20250313-1

家親聲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463號 聲 請 人 甲○○ 上列當事人請求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未成年子女乙○○(女,民國0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 000000000號)、丙○○(男,民國0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 編號:Z000000000號)之姓氏變更從母姓「林」。 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與配偶OOO婚後育有未成年子女乙○○ 、丙○○,OOO於民國109年9月27日亡故後,乙○○及丙○○在學 校被說是單親小孩,甚至遭嘲笑。目前聲請人已再婚,聲請 人已與現任配偶談妥,若再生子女,就與乙○○、丙○○一樣從 母姓,這樣子女就不會有姓氏不同之困擾,爰依民法第1059 條第5項第2款規定請求宣告變更未成年子女姓氏從母姓「林 」等語。 二、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 ,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一、 父母離婚者。二、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三、父母之一 方或雙方生死不明滿三年者。四、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 或教養義務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項定有明文。而姓 氏屬姓名權而為人格權之一部分,具有社會人格之可辨識性 ,與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外,姓氏尚具有家族制度之表 徵,故賦予父母選擇權,惟因應情勢變更,倘有為子女之利 益,父母之一方或子女自得請求法院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 父姓或母姓。至於如何以子女最佳利益為考量,則須綜合家 庭狀況、親權行使、子女人格成長等整體情狀予以審酌。 三、經查,聲請人之上開主張,有戶籍謄本為證,堪信聲請人之 主張為真實。又經本院囑請家事調查官調查變更子女姓氏之 必要,經訪視聲請人及未成年子女後,建議略以:「本件未 成年子女乙○○及丙○○父親OOO於109年間過世,未成年子女即 由母親甲○○及母方親屬撫育照料迄今,與父系親屬則未有聯 繫,情感連結程度低。考量未成年子女乙○○及丙○○生父已經 離世,未成年子女皆隨母方生活,倘若令未成年子女續從父 姓,將使未成年子女之實際照顧、生活情形,與表徵家族網 絡之姓氏不相一致,有身分認同混淆之虞,且不利於未成年 子女建立與母系親族之認同及歸屬感,兼衡本件未成年子女 乙○○年滿12歲、丙○○年滿8歲,已能理解知悉變更姓氏之意 義,並均於家調官到校訪視時明確表達希望能變更姓氏的期 望,故認渠等意願應予以尊重。據此,本調查報告建議變更 未成年子女乙○○、丙○○改從母姓『林』,應能符合未成年子女 之利益」等語,此有本院114年度家查字第1號調查報告附卷 可參(見本院卷第37至42頁)。本院參酌上開事證及調查報 告內容,認OOO過世後,乙○○、丙○○由聲請人照顧,併考量 乙○○、丙○○已能理解變更姓氏之意義,應尊重乙○○、丙○○之 意願,且聲請人已再婚,為避免子女成長過程因姓氏問題造 成之困擾,本院認未成年子女改從母姓,能提升乙○○、丙○○ 對聲請人家族之認同感與歸屬感,符合其最佳利益。本件聲 請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3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徐婉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2  日                 書記官 林毓青

2025-03-12

SCDV-113-家親聲-463-20250312-1

家親聲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基隆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親聲字第2號 聲 請 人 甲○○ 相 對 人 丙○○ 上列聲請人聲請變更未成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乙○○(男,民國0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 000號)之姓氏變更從母姓為「甲」。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相對人係未成年子女乙○○(男,民國000年0 月0日生,下稱未成年子女)之父,兩造於111年12月00日協 議離婚,約定未成年子女之親權由聲請人單獨任之。因相對 人於未成年子女出生前即已入監,無可能盡扶養義務,且因 相對人受刑人之身分,恐造成未成年子女就學及生活之不便 。準此,為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爰依民法第1059條第5項之 規定,聲請聲請人之姓氏變更為母姓「甲」等語。 二、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 ,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一父 母離婚者。二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三父母之一方或雙 方生死不明滿三年者。四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 務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項定有明文。而姓氏屬姓名 權而為人格權之一部分,具有社會人格之可辨識性,除與身 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外,尚有家族制度之表徵,因此始賦 予父母選擇權,惟因應情勢變更,為子女之利益,父母之一 方或子女自得請求法院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 又條文中所謂「為子女利益」,為抽象法律概念,實質內容 必須透過解釋予以補充,而民法對於父母子女間之法律關係 ,向以維護子女最佳利益為最優先考量,藉以確實保障子女 人格權益之價值,至於如何為子女利益,必須綜合家庭狀況 、親權行使、子女人格成長、子女之意願等整體情狀予以審 酌。 三、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相對人為未成年子女乙○○之父,兩造協議離婚後 ,約定未成年子女之親權由聲請人單獨任之等情,業據其提 出戶籍謄本為證,堪信為真實。聲請人復主張相對人在未成 年子女出生前即入監執行,且對未成年子女未盡保護教養義 務等情,經本院依職權請本院家事調查官對兩造、未成年子 女進行訪視屬實(詳見下述訪視報告),亦堪信為真實。故 兩造既已離婚,且相對人有未盡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之情 事,故聲請人聲請變更其之姓氏,自屬於法有據。  ㈡本院為審酌本件變更子女姓氏是否符合子女之利益,依職權 請本院家事調查官對兩造、未成年子女人進行訪視,其綜合 分析與評估略以:⒈相對人是否未盡保護或教養未成年子女 義務?相對人在未成年子女出生之前便因案件在監執行,雖 然曾匯出款項做為扶養費用,只是未成年子女出生迄今3年 餘,上開款項顯然無法供應未成年子女生活必需,亦因未能 親自陪伴照顧未成年子女,親子情感陌生疏離,難認相對人 已善盡對未成年子女之保護教養義務。⒉本件改姓是否符合 未成年子女利益?經查未成年子女出生迄今共同生活並實際 照顧扶養之人皆為聲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成長過程中所遇到 的重要他人也皆是聲請人及其家人,未成年子女與聲請人並 且具有相當之情感依附關係,情感上亦認同母系親人。反之 相對人因多年在監服刑,無實際養育及照顧未成年子女之行 為,親子感情疏離,未成年子女與相對人家族之連結亦逐漸 薄弱,無從期待未成年子女於成長後能對其父姓產生認同感 。從而為避免未成年子女因姓氏產生隔閡,影響未成年子女 與親友間之往來,並促進家庭生活和諧美滿,且提升未成年 子女對聲請人家族之認同與歸屬感,應認可變更未成年子女 姓氏從母姓,係符合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等語,有本院家事調 查報告在卷可稽。  ㈢本院審酌未成年子女出生前,相對人即已入監執行,而聲請 人與相對人離婚後,未成年子女即與聲請人同住並扶養照顧 迄今,與聲請人關係親密,未來亦將由聲請人陪伴成長,故 未成年子女對母親姓氏自易產生歸屬感及認同感,而相對人 在未成年子女出生後,只有支付過幾次扶養費,未曾實際照 顧未成年子女,父子多年來未曾接觸互動,顯見未成年子女 與相對人間之親子關係疏離,倘未成年子女繼續從姓氏於甚 為疏離之相對人,毋寧違反未成年子女之意願及情感依附對 象,使其對認同感及歸屬感產生疑惑,自不利其身心發展。 故本院綜合上情,認變更未成年子女之姓氏從母姓,符合未 成年子女之利益,是本件聲請,核無不合,爰准變更其姓氏 如主文所示。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永定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   日                 書記官 林家如

2025-03-03

KLDV-114-家親聲-2-20250303-1

家親聲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243號 聲 請 人 丁○○ 相 對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乙○○(女,民國0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 號)之姓氏准予變更為母姓「鄭」。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 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一、父 母離婚者。二、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三、父母之一方 或雙方生死不明滿三年者。四、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 教養義務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項定有明文。揆其立 法理由,係基於姓名權屬人格權之一部分,並具有社會人格 之可辨識性,與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外,因姓氏上具有 家族制度之表徵,故亦涉有國情考量及父母之選擇權,子女 之姓氏原則上由父母於子女出生登記前約定從父姓或母姓。 如為子女之利益,且不能依父母合意變更時,應使其有變更 之機會,惟為兼顧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宜有一定條件之限 制,是對於父母一方或子女之請求法院宣告變更子女姓氏者 ,依上開說明,除須有該條文所列四款情形之一外,尚應具 備「為子女之利益」之要件,始得為之。 二、聲請意旨略以:兩造於民國107年9月20日協議離婚後,未成 年子女乙○○(000年0月0日生)與聲請人同住,由聲請人照 顧,相對人對乙○○不聞不問,亦長期未盡扶養義務。相對人 自108年2月起開始積欠扶養費迄今,金額高達新臺幣(下同 )數十萬元,因聲請人提起扶養費訴訟之故,相對人曾於10 9年9月10日給付一筆7,000元,之後就未再給付,至今已5年 ,足見相對人無給付扶養費之意願。相對人亦未積極探視乙 ○○,對乙○○之身心發展漠不關心,相對人對乙○○顯未盡保護 教養義務。且依社工訪視報告之評估及建議,認聲請人為實 際照顧者,提供良好的親職照顧品質,變更子女姓氏可增加 子女自我認同及家庭歸屬感,且相對人未付起扶養義務又難 以聯繫,乙○○現已年滿7歲,能理解姓氏含意,且與家族關 係相處和睦,爰依民法第1059條第5項規定請求准予變更姓 氏為從母姓「鄭」等語。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上開事實,業經其到庭陳述明確外,並提 出離婚協議書、戶籍謄本、聲請人所有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 戶之存款歷史交易明細、法院強制執行命令等件為證;且未 成年子女乙○○亦到庭表示:伊現在跟媽媽、阿嬤及舅舅同住 ,爸爸很久沒有來看伊、沒有打電話或來找伊聊天、也沒有 帶伊出去玩,爸爸那邊的親戚也沒有來看過伊;伊想要改名 字,想要和媽媽、舅舅、阿姨一樣,改姓伊會有安全感等語 。而經本院依職權囑託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就本件未成 年子女變更姓氏事項進行訪視,相對人部分因連繫未果故無 訪視資訊,另就聲請人及未成年子女部分,經訪視後提出之 評估報告及建議,其結果略以:未成年子女能表達希望跟媽 媽及其手足同姓氏,認其對姓氏確有認知,並且考量其書寫 、學習適應能力其親屬支持系統上可給予相關協助,認本案 聲請人與其家屬為正向資源可協助未成年子女適應姓名變更 之過程,尚無不利子女之情事。未成年子女與相對人幾無情 感連結,理應穩定執行會面探視,以維繫未成年子女與父系 親屬之連結,然本會並未能與相對人取得聯繫及訪視,若相 對人持續處於難以聯繫及無穩定會面探視及負擔起撫育責任 ,考量未成年子女自出生以來均由母系親族付出照顧,改從 母姓能符合對母系親族之認同與歸屬,以免讓陌生的姓氏影 響兒童建立自我概念與認同的發展階段,對未成年子女成長 發展應屬有益。   有上開協會113年6月25日助人字第1130249號函暨變更子女 姓氏社工訪視調查報告在卷可參。 四、本院參考上開訪視報告之內容,佐以相對人經本院合法通知 無正當理由並未到庭陳述意見,亦未提出任何書狀答辯供本 院審酌,顯見對於未成年子女是否變更姓氏漠不關心,且其 長期未扶養及鮮少探視未成年子女,相對人及其家屬與未成 年子女已久未聯絡。另審酌姓氏為個人在社會生活活動中之 代號,其本身雖為一中性符號,並無有利或不利之區分,且 主觀之感受並不足證明會有客觀不利之事實,然姓氏既與其 人格、名譽、身分地位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並為人格權之 一部,而受憲法保障,其稱姓之選擇應尊重子女之意願,始 能真正尊重及貫徹保護子女最佳利益之目的。本院審酌未成 年子女自出生後便由聲請人主責照顧,現由聲請人單獨行使 親權,並與其同住,未成年子女與相對人及其家人均無往來 ,足認「高」姓與未成年子女之社會生活已長期失去聯結關 係。又聲請人離婚後,相對人即鮮少主動與聲請人聯繫,並 未按時支付扶養費用,相對人顯然對未成年子女未能盡保護 教養義務,而聲請人持續扶養照顧未成年子女,與未成年子 女依附關係強烈、感情聯結甚密,若變更從母姓,將有助未 成年子女在單親家庭中重建親子家庭歸屬感及認同感之心理 需求,故變更未成年子女現有姓氏改從母姓符合其之利益。 是聲請人本件之聲請,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五、爰依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8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林文慧 以上正本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本裁定送達翌日起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應附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8  日                 書記官 黃偉音

2025-02-28

TYDV-113-家親聲-243-20250228-1

家親聲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356號 聲 請 人 甲○○ 相 對 人 丙○○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兩造原為夫妻,育有未成年子女乙○○(民國 000年0月00日生),兩造已離婚10餘年,均由聲請人單獨扶 養乙○○,相對人從未關心乙○○,乙○○亦希望從母姓。相對人 於105年間曾允諾同意乙○○改從母姓,事後卻反悔,若不改 姓會對聲請人心情造成困擾,爰聲請變更乙○○之姓氏為母姓 「李」等語。 二、相對人則以:不同意本件聲請,從未同意變更乙○○之姓氏等 語置辯。 三、按父母離婚者,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 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民法第1059條 第5項第1款定有明文。又姓氏屬姓名權,具有社會人格之可 辨識性,與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亦為家族制度及血緣 關係之表徵,民法就子女之姓氏,原則上由父母於子女出生 登記前約定從父姓或母姓,如為子女之利益,且不能依父母 合意變更時,應使其有變更之機會,惟為兼顧身分安定及交 易安全,宜有一定條件之限制。是父母一方或子女之請求法 院宣告變更子女姓氏者,除須有上述條文所列情形之外,尚 應具備「為子女之利益」之要件,始得為之,而不得任意變 更之。至於如何以子女最佳利益為考量,必須綜合家庭狀況 、親權行使、子女人格成長等整體情狀予以審酌。 四、經查:  ㈠聲請人主張之事實,固據其提出戶籍謄本為證,然聲請人於 本院訊問時並未具體說明變更未成年子女之姓氏何以符合未 成年子女之利益,且聲請人具狀請求本院將其住所及工作地 點予以保密,相對人既不知悉未成年子女住所,則聲請人主 張相對人多年來不曾關心探視未成年子女乙節,即難以全然 歸責於相對人。又經本院囑請家事調查官調查變更子女姓氏 之必要,經訪視兩造及未成年子女後,建議略以:「兩造於 102年協議離婚,約定未成年子女由聲請人單獨監護,兩造 離婚初期,相對人與未成年子女間仍偶有接觸互動,惟據聲 請人所自陳,大約於107年6月後,其因不滿未成年子女於與 相對人會面交往過程中染病,致返家後生病發燒,此後聲請 人即拒絕再讓相對人與未成年子女接觸互動...聲請人雖以 相對人自離婚後即對於未成年子女不予聞問等理由而提出本 件變更子女姓氏聲請,然其並無法進一步提出具體事證說明 未成年子女繼續從相對人姓氏,將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何不利 益情事,其於本件聲請中所主張,多是關於其過往於婚姻歷 程中與相對人及相對人親友間衝突糾葛所對其個人造成之創 傷影響,然該感受是源自其個人主觀角度之解讀,就相關調 查所得,尚無查得明確事證足認相對人及相對人親友於未成 年子女心中,亦是如此負面形象。姓氏乃家族身份表彰,具 有家族連結之意義,未成年子女於幼年時期曾有受相對人及 相對人方親友照顧,其對此仍留有部分印象。且從相對人所 陳,亦可知其於離婚後,雖因聲請人阻撓以致無法順利探視 未成年子女,然其於這些年間,仍持續有以自己認為和緩適 當的方式,默默從旁關心未成年子女生活狀況,且期待有朝 一日能再重啟與未成年子女間之互動連結,故尚難認相對人 對於未成年子女已全然無關愛之情。再以,未成年子女目前 就讀國中二年級,正值在意他人眼光評價的青春期敏感階段 ,若於此際貿然變更其姓氏,則其於社交生活中尚需面臨同 儕好奇眼光以及回應他人詢問,此對其生活所帶來之影響非 淺,恐干擾影響其目前平穩之生活狀態。綜上,現階段尚查 無充足事證可認未成年子女維持從父姓氏對其有顯不利益情 事,亦無資訊可認目前即逕變更從母姓氏能對未成年子女帶 來最大利益,故建議本件無變更子女姓氏之必要」等語,此 有本院113年度家查字第52號調查報告附卷可參(見本院卷 第81至89頁)。  ㈡本院審酌兩造之陳述、前開調查報告、未成年子女之意願( 附於卷末保密袋)及一切情狀,認變更子女姓氏須顧及未成 年子女之心理及人格健全發展,以求更為周延保護未成年人 之最大利益,並非僅依父或母之片面主觀意願,而逕為決定 。本件聲請人未能提出未成年子女若維持現從父姓「陳」, 對其有何不利之具體情狀,或未成年子女若改從母姓「李」 ,確實對其較為有利之事證,反僅稱相對人不履行承諾,影 響聲請人之心情等語,而無涉子女利益。又未成年子女現就 讀國中,倘令其變更原姓氏,恐將使其重新適應不同之姓氏 ,且須回應他人對其改姓之疑問,自難認目前變更未成年子 女姓氏符合其利益。是揆諸前揭說明,聲請人本件聲請,核 與法院得「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姓氏之要件有間 。從而,聲請人本件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8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徐婉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8  日                書記官 林毓青

2025-02-28

SCDV-113-家親聲-356-20250228-1

家親聲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226號 聲 請 人 A01 暨 法定代理人 A2 上二人共同 代 理 人 張孟權律師 相 對 人 A03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變更子女姓氏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宣告聲請人A01(男、民國0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之姓氏准予變更為母姓「林」姓。 二、相對人應自民國一一二年十一月一日起至聲請人A01成年時 止,按月於每月五日前給付聲請人A01扶養費新臺幣壹萬貳 仟參佰參拾貳元。如遲誤一期履行者,其後之十二期視為亦 已到期。 三、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A2新臺幣貳拾萬貳仟玖佰貳拾陸元,及 自民國一一三年十一月十九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 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四、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一)聲請人A2與相對人曾為前男女朋友,並於民國102年9月1日 共同育有未成年子女即聲請人A01,於同年10月7日經相對人 認領,並約定由聲請人A2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 於105年間聲請人A2與相對人分手後,相對人未再與聲請人 聯繫,亦未給付未成年子女生活扶養費直至109年相對人突 聯繫聲請人A2表示欲探望A01,並於該年度7月起給付A01每 月安親班費用約新臺幣(下同)7,000元、109年度至111年度 每年保險費用3萬餘元及每期夏令營費用約2萬元,並於110 年度起至112年度止,相對人共匯付每年6萬元做為照護A01 之費用,惟相對人於112年7月起即未再給付A01每月安親班 費用約7,000元,故依法請求相對人應返還代墊之扶養費共 計202,926元及法定利息。 (二)相對人自105年起至109年初,長達4年未與聲請人聯絡,亦 未盡到保護或教養兩造子女A01之義務,相對人雖曾有於109 年至112年按月給付扶養費,然相對人僅有透過通訊軟體與A 01視訊聊天,未盡到身為人父對子女之保護或教養義務,而 係由聲請人A2獨立擔負照養責任,是已構成民法第1059條第 5項第1款及第4款之情事,故為子女之利益,請求變更A01之 姓氏為母性。 (三)聲請人A01為相對人之非婚生子女,嗣經相對人認領,又父 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不因親權誰屬 而受影響,聲請人現居至新北市,而按行政院主計總處111 年度新北市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為24,663元,應由相對人平均 分擔,故請求相對人於112年11月起,按月給付聲請人12,33 2元之扶養費。 (四)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二、相對人經合法通知未到庭,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一)基本關係認定   聲請人主張兩造前為男女朋友關係,並育有未成年子女A01 ,於112年10月7日經相對人認領,並約定由聲請人A2行使負 擔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等情,業具其提出戶籍謄本,並有 戶政役資訊網站查詢-個人戶籍資料在卷可稽,堪信為真。 (二)請求變更聲請人A01姓氏部分 1、按「子女經出生登記後,於未成年前,得由父母以書面約定 變更為父姓或母姓。」、「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 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 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一、父母離婚者。二、父母之一方或雙 方死亡者。三、父母之一方或雙方生死不明滿三年者。四、 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之情事者。」,民法第 1059條第2項、第5項定有明文,其立法意旨係以姓氏屬於姓 名權,而為人格權之一部分,除有社會人格之可辨識性,及 與身分安定和交易安全有關外,尚具有家族制度之表徵功能 ,惟上開事由皆屬未能預測之重大事件,為因應情勢變更, 顧及未成年子女之人格健全發展與自我認同,法院經請求後 ,得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以求更為周延保 護未成年子女之最大利益,又若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 教養義務之情事,亦宜由法院審酌姓氏變更之請求。次按, 法院依民法第1059條第5項規定為裁判時,準用同法第1055 條之1之規定,民法第1083條之1亦有明文,故法院決定是否 准予變更子女姓氏時,應審酌子女之意願及其人格發展之需 要、家庭生活狀況、父母子女間或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 間之感情狀態等因素,予以綜合判斷。 2、經本院函囑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映晟社會工作師事務所派 員訪視聲請人A2、A01,其所提出之調查報告及建議略以: 「(一)綜合評估:l、對變更子女姓氏之看法與態度:聲請 人A2提出未成年子女A01出生至今相對人僅負擔過3年之教育 費;兩造105年分手後,相對人於109年至112年每年與未成 年子女會面l至2次;未成年子女出生至今相對人幾乎無照顧 及陪伴未成年子女。故聲請人希望變更未成年子女姓氏從母 姓。2、對變更子女姓氏正確認知之評估:聲請人知悉未成 年子女願意變更姓氏,並能考量影響。評估聲請人了解變更 子女姓氏之意涵。3、善意父母內涵之評估:聲請人為未成 年子女出生至今之主要照顧者,聲請人同意相對人與未成年 子女會面。評估聲請人具善意父母態度。4、未成年子女意 願之綜合評估:未成年子女目前11歲,具表意能力。未成年 子女了解變更姓氏之意涵及影響,並希望變更姓氏從母姓。 評估可尊重未成年子女之意願。(二)變更子女姓氏之建議及 理由:依據訪視時聲請人A2之陳述,聲請人A2為未成年子女 出生至今之主要照顧者,並負擔未成年子女之費用,相對人 於未成年子女出生至今僅負擔過3年未成年子女之教育費, 兩造105年分手至今,相對人僅於1O9年至112年6月每年與未 成年子女會面1至2次,112年6月至今無與未成年子女會面。 因相對人疑有未盡親職之責且未維繫親子關係,且未成年子 女亦同意變更姓氏從母姓,建議參考聲請人A2及未成年子女 意見,予以變更姓氏。」,有上開訪視報告在卷可考(見本 院卷第117頁至第122頁)。 3、又聲請人A01為000年0月0日出生,現年12歲,為有程序能力 之人,為保障未成年子女之表意權及最佳利益,本院於113 年8月7日親自與未成年子女會談以了解其意願,衡酌未成年 子女自出生迄今均與聲請人同住,並由聲請人扶養照顧,與 聲請人親情聯繫緊密,彼此具有相當之情感依附關係,而相 對人經本院函囑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財團法人導航基金會 派員訪視,因無法取得聯繫而未得訪視,且相對人經合法通 知,均未到庭或具狀表示意見,僅透過通訊軟體向聲請人A2 表示「你要改就改吧 隨你」等語,可見相對人並未積極關 心本事件;復未成年子女於本院訊問時經本院確認是否欲改 姓,未成年子女亦予以肯定之答覆,如強命未成年子女從父 姓,恐容易造成未成年子女心理困擾,對於未成年子女並非 有利。反之,未成年子女之姓氏如變更與聲請人A2相同,更 可使其對母親及其母姓產生認同感及歸屬感,有利於未成年 子女人格及身心之健全發展。從而,基於未成年子女之自我 認同、心理人格健全發展及家族歸屬感的必要性,聲請人聲 請變更未成年子女之姓氏改從母姓「林」,符合未成年子女 之利益,於法有據,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三)請求相對人給付聲請人A01扶養費部分         1、按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及義務,民法 第1084條第2項定有明文。再按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 義務,不因結婚經撤銷或離婚而受影響;扶養之程度,應按 受扶養權利者之需要,與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及身分定 之;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 能力分擔義務,民法第1116條之2、第1119條、第1115條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從而,父母離婚後,未行使親權之父母一 方,雖其親權之行使暫時停止,惟其與未成年子女之身分關 係,仍不因離婚而受影響,自不能免其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 養義務。亦即,父母仍應就未成年子女之需要,及其經濟能 力與身分,共同對未成年子女負保護教養之義務。又法院酌 定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時,得命未行 使或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給付扶養費,給付之方式得命為一 次給付、分期給付或給付定期金,命給付定期金者,並得酌 定逾期不履行時,喪失期限利益之範圍或條件,及酌定加給 之金額,但其金額不得逾定期金每期金額之二分之一,家事 事件法第107條第1項、第2項準用第100條第4項亦有明定。 惟第107條第2項準用第100條第1項規定,法院命給付未成年 子女扶養費,不受聲請人聲明之拘束者,僅以定其給付扶養 費之方法(含扶養之程度)為限,其餘如父母雙方之負擔或 分擔、應給付扶養費之起迄期間等項,仍應以當事人之聲明 為據。是法院為確保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固得命給付超 過聲請人請求金額;惟其請求金額如超過法院命給付者,即 應於主文諭知駁回該超過部分之請求,以明確裁定所生效力 之範圍。使受不利裁定之當事人得據以聲明不服,並利上級 法院特定審判範圍及判斷有無請求之變更、追加或反請求。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簡抗字第4號民事裁定意旨參照)。經 查,聲請人A01為相對人之非婚生子女,嗣經相對人認領等 情業如前述,揆諸前開說明,聲請人A01請求相對人按月負 擔至成年之扶養費,自屬有據。 2、本院依職權調閱聲請人A2及相對人A03之財產所得資料,A2 於110年至112年度所得分別為0元、151,546元、43,590元, 名下無其他財產;A03於110年至112年度所得分別為0元、0 元、0元,名下無其他財產等節,有兩造稅務電子閘門財產 所得調件明細表附卷可憑(見本院卷第65至76頁、249至260 頁),而未成年子女A01設籍在新北市,依行政院主計處家 庭收支調查報告,新北市111年度平均每人月消費支出為2萬 4,663元,經審酌受扶養之未成年子女A01之年齡、生活所需 ,及兩造之身分、地位與一般國民生活水準,並參考國內近 年之經濟情況,消費支出有增無減等因素,認A01之每月生 活費,以每月各2萬4,663元為適當。另審酌聲請人A2及相對 人A03皆正值青壯年,應均有一定之工作能力,本院認聲請 人與相對人應依1比1之比例分擔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用,亦 即相對人每月應負擔之未成年子女A01之扶養費為1萬2,332 元(計算式:24,633×1/2=12,332,元以下四捨五入)為適當 。 3、扶養費乃維持受扶養權利人生活所需之費用,其費用之需求 係陸續發生,並非應一次清償或已屆清償期之債務而得命分 期給付,故屬於定期金性質,應以按期給付為原則,本件亦 無特別情事足資證明有命扶養義務人一次給付之必要,是認 本件扶養費應以按期給付為宜,故聲請人請求相對人自112 年11月1日起,至聲請人A01成年之日止,按月於每月5日給 付聲請人A01關於未成年子女A01扶養費12,332元,為有理由 ,應予准許。又為恐日後相對人有拒絕或拖延之情,而不利 於未成年子女之利益,爰依家事事件法第107條第2項條準用 第100條第4項規定,併諭知如相對人遲誤1期履行,其後12 期之給付視為亦已到期,以確保聲請人A01即時受扶養之權 利,爰裁定如主文第二項所示。    (四)請求相對人返還代墊扶養費部分 1、按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係本於父母子女之身份 關係而當然發生,由父母共同提供未成年子女生活及成長所 需,與實際有無行使親權或監護權,不發生必然之關係,故 未與子女共同生活之父或母亦負有扶養子女之義務,且父母 對於未成年子女所提供之扶養義務係整體合一,倘父母均未 盡其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未成年子女自得就父母之 經濟能力、身份及子女之需要,分別請求父母就其應分擔部 分給付。準此,父母應依各自之資力,對未成年子女負扶養 義務,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用均應分擔,未成年子女若 由父母之一方單獨扶養者,自得依不當得利之規定,請求他 方償還代墊其應分擔之扶養費用(最高法院92年度臺上字第 1699號判決意旨參照)。 2、本件聲請人主張相對人自105年初即未再與其聯繫至109年突 陸續給付些許金錢予聲請人,A01成長期間之費用多係由聲 請人A2支出等情,相對人經通知未到庭爭執,堪信此部分主 張為真。相對人既為未成年子女之父,依上揭規定,自與聲 請人共同對未成年子女負有保護教養之義務,應共同負擔未 成年子女之生活費用。而聲請人單獨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扶養 費,相對人因此減少扶養費用支出而獲有財產消極增加之利 益,致聲請人受有損害。故聲請人請求相對人償還其自107 年11月起迄112年10月31日止所代墊之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用 乙節,即屬有據。 3、而未成年子女每月所需費用為12,332元,已如前述,又衡量 扶養子女難以切實收集日常生活支出之憑據,本院審酌聲請 人自陳相對人於上開期間曾有支付聲請人未成年子女A01保 險、安親班、夏令營及生活費用共計53萬6,994元,並提出 相關單據為證,是聲請人尚得向相對人請求返換代墊之扶養 費用共計20萬2,926元(計算式:12,332元×60個月-536,994 元=202,926元)。再按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 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03條分別定 有明文。從而,聲請人A2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相對 人返還代墊子女扶養費20萬2,926元,及自家事變更聲請暨 準備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3年11月19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裁定如主文 第三項所示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至於未論述之爭點、其餘之攻擊或防禦 方法及所舉證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裁定 之結果,自無逐一詳予論駁之必要,併予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3項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第二庭   法 官 許珮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宜欣

2025-02-27

PCDV-113-家親聲-226-20250227-2

家親聲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改定未成年人監護人等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399號 聲 請 人 丁○○ 代 理 人 陳韻如律師 相 對 人 丙○○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改定未成年人監護人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對於兩造所生未成年子女甲○○(男,民國000年00月00日生 ,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乙○○(女,民國000 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權利義務 之行使或負擔,改由聲請人單獨任之。 二、相對人應自第一項裁定確定翌日起,至未成年子女甲○○成年 之前一日止,按月於每月十日前給付聲請人關於未成年子女 甲○○之扶養費新臺幣玖仟元,並自本項裁定確定翌日起,如 遲誤一期履行,其後之六期視為亦已到期。 三、相對人應自第一項裁定確定翌日起,至未成年子女乙○○成年 之前一日止,按月於每月十日前給付聲請人關於未成年子女 乙○○之扶養費新臺幣玖仟元,並自本項裁定確定翌日起,如 遲誤一期履行,其後之六期視為亦已到期。 四、未成年子女甲○○、乙○○之姓氏准予變更為母姓「陳」。 五、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兩造未婚育有未成年子女甲○○(男,民國00 0年00月00日生)、乙○○(女,000年0月00日生)(下分別 以姓名稱之,合稱未成年子女),經相對人認領。相對人於 107年5月11日稱欲設立室內設計公司需要資金,要求聲請人 以名下不動產貸款供其使用,並允諾會如期繳納貸款並負擔 未成年子女扶養費,詎108年10月起即未再負擔未成年子女 費用,並於109年4月向聲請人坦承投資失敗後旋即獨自搬離 兩造共同住所。相對人搬離後即未再負擔未成年子女扶養費 ,因聲請人資力有限,導致未成年子女遭就讀之幼兒園或美 語班退學或停課,又相對人僅於111年12月24日曾至甲○○就 讀學校觀看甲○○舞蹈表演,其後即便聲請人多次向相對人表 示未成年子女想念相對人,相對人均未曾再探視,對未成年 子女未予聞問,且就聲請人通知其出面辦理未成年子女相關 事宜,亦時常拖延,由兩造共同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權利 義務,顯不利於未成年子女,且因未成年子女與聲請人關係 緊密,與相對人缺乏互動,彼此生活無連結關係,未成年子 女亦有改從母姓之必要,以加深未成年子女對母系家族之歸 屬感。爰依民法第1055條、第1055條之1規定,請求改由聲 請人單獨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並民法第1059條 之1第2項第3、4款規定,請求未成年子女改從母姓,暨依民 法第1084條第2項、第1116條規定,請求相對人就每名未成 年子女按月支付111年度桃園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新臺 幣(下同)24,187元之半數作為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等語。 並聲明:㈠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及負擔改由聲請人任 之;㈡相對人應自本裁定確定時起至122年10月20日止,按月 於每月10日前給付甲○○扶養費12,094元予聲請人,如遲誤一 期未履行,其後12期視為亦已到期;㈢相對人應自本裁定確 定時起至125年5月23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前給付乙○○扶養 費12,094元予聲請人,如遲誤一期未履行,其後12期視為亦 已到期;㈣請求宣告未成年子女變更姓氏為母姓。 二、相對人經本院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到場,亦未提出書狀 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關於未成年子女之親權部分  1.按「非婚生子女經認領者,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 或負擔,準用第一千零五十五條、第一千零五十五條之一及 第一千零五十五條之二之規定」,民法第1069條之1定有明 文。又「夫妻離婚者,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 擔,依協議由一方或雙方共同任之。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 ,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 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之。前項協議不利於子女者, 法院得依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 或依職權為子女之利益改定之。行使、負擔權利義務之一方 未盡保護教養之義務或對未成年子女有不利之情事者,他方 、未成年子女、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 得為子女之利益,請求法院改定之」,「法院為前條裁判時 ,應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下列事項 :一、子女之年齡、性別、人數及健康情形。二、子女之意 願及人格發展之需要。三、父母之年齡、職業、品行、健康 情形、經濟能力及生活狀況。四、父母保護教養子女之意願 及態度。五、父母子女間或未成年子女與其他共同生活之人 間之感情狀況。六、父母之一方是否有妨礙他方對未成年子 女權利義務行使負擔之行為。七、各族群之傳統習俗、文化 及價值觀」,民法第1055條第1項至第3項及第1055條之1第1 項定有明文。  2.兩造未婚共同育有未成年子女,經相對人認領,並約定由兩 造共同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等情,有兩造及未成 年子女之戶籍資料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9、50頁),首堪 認定。  3.聲請人主張相對人於109年4月搬離兩造共同住所,於111年8 月起未再負擔未成年子女扶養費,於111年12月24日起未再 探視未成年子女,且時常拖延處理未成年子女事務等情。而 依聲請人所舉衛理幼兒園通知函,該幼兒園表示甲○○有逾期 帳單,將於111年12月14日暫停其課程(見本院卷第13頁) ;另觀諸兩造LINE對話,聲請人自111年8月31日起即多次通 知相對人提醒其去繳納未成年子女之學費,並稱再不繳錢就 會被停課,相對人雖每每回覆會去繳,然始終未見繳納,之 後則未再回應,最終聲請人表示「不想回我也不勉強了!如 果真繳不出來,就先讓她停課吧」,相對人於數日後回「我 真的很糟糕,年後我會讓他們回去上課的」,其後則是聲請 人表示未成年子女想去上課之意,聲請人另於112年5月23日 起多次傳訊息,或稱未成年子女想念相對人,或提醒相對人 乙○○生日屆至要相對人有所表示,或要求相對人與未成年子 女見面,或告知甲○○身體不適掛急診,然相對人僅表示愧疚 ,雖一度與聲請人約定要帶未成年子女出遊,最終仍因故爽 約,聲請人復於112年2月6日要求相對人提供身分證,以幫 乙○○開戶並申辦補助,然經聲請人多次催促後,相對人直至 112年2月22日仍稱「所以我今天是要去開戶,是嗎?」,聲 請人於112年4月11日起多次請相對人提供身分證,以領取乙 ○○之提款卡,以免被註銷,然相對人均未回覆,直至112年4 月18日始稱「我待會送去給你」,聲請人並持續多次催促相 對人將未成年子女生活費或學費匯給聲請人,相對人或稱過 幾天再匯,或直接不回應(見本院卷第10至12、16至18頁背 面、第27至35)。又甲○○到庭陳稱:現與媽媽、阿公陳○郎 、阿嬤周○蓁(指聲請人及聲請人父母,下同)同住,爸爸 (指相對人,下同)在伊讀幼稚園中班時就沒有一起住,伊 不知道原因,伊現在讀國小3年級,爸爸搬走後,伊一開始 有打很多通電話給爸爸,但爸爸後來都不接電話,伊就很少 打電話了,伊想打電話給爸爸時就會用阿嬤手機打給爸爸, 爸爸都沒有打電話給伊,也沒有到家裡找伊,伊最後一次見 到爸爸應該是半年前,媽媽帶伊去吃爭鮮,要回家時媽媽發 現爸爸,爸爸只有問媽媽要不要載伊等回家,媽媽說不用後 ,爸爸就離開了,當時還有一個女生跟爸爸在一起,在這之 前伊已經很久沒見到爸爸,伊很想爸爸,也有把這件事跟爸 爸、媽媽說,媽媽跟阿嬤都有因此跟爸爸聯絡,但爸爸沒有 接電話,媽媽也會打電話給爸爸問什麼時候見面等語;乙○○ 則到庭稱:伊跟媽媽、阿公、阿嬤住,不記得何時開始沒有 跟爸爸住,伊一開始有打很多通電話給爸爸,但爸爸後來都 不接電話,伊就很少打電話了,伊想打電話給爸爸時就會用 阿嬤手機打給爸爸,爸爸都沒有打電話給伊,爸爸只有在伊 生日時有來找過伊,當時伊念幼稚園,伊現在讀國小1年級 ,伊最後一次見到爸爸是在爭鮮,情形跟哥哥說的一樣,在 這之前不記得何時看過爸爸,因為太久了,伊有因此很難過 ,也有跟爸爸、媽媽說等語。互核上開證據,雖無從證明相 對人搬離兩造共同住所及最後一次探視未成年子女之確切時 點,然其餘與聲請人所述大致相符,而可認聲請人主張尚非 無稽。  4.本院囑託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就本件是否有改定親權之 必要對兩造及未成年子女進行訪視,相對人因聯繫未果,故 無訪視資訊,聲請人及未成年子女部分,結果略以:  ⑴親權能力評估:聲請人為未成年子女之主要照顧者,態度積 極主動且具備善意父母之正確觀念。  ⑵親職能力評估:評估聲請人能展現良好親職照顧狀態並提供 足夠親職時間照顧未成年子女,且與未成年子女關係互動良 好。  ⑶親權意願評估:聲請人有積極爭取親權之意願,並有善意合 作概念。  ⑷照護環境評估:聲請人住所為未成年子女出生後之慣居地, 整潔、安全及空間均屬穩定,合適未成年子女居住。  ⑸親權之建議及理由:兩造未有婚姻關係,協議分手後曾討論 各自照顧一名子女,但實際上未成年子女均由聲請人撫育及 照顧,兩造未有明確約定未成年子女事項,但因共同監護, 有關於未成年子女許多事項須相對人共同辦理,聲請人近期 為協助乙○○辦理福利身分以利接續就學事宜積極與相對人聯 繫,相對人回應態度消極致、拖延對子女權益有所耽擱,加 上聲請人父母希望更改未成年子女姓氏增加同住家人認同感 ,故聲請人提出改定親權及變更姓氏之請求。聲請人於監護 人部分執行狀態穩定良好,且有親友資源可與自己協調照顧 未成年子女,相對人參與監護事宜確實甚少,但因相對人聯 繫未果,僅能透過訪談者得知相對人疑有消極行使監護情形 ,共同親權之行使顯有窒礙難行之處,若認相對人無法妥適 共同行使親權,建議改定親權之行使方式,或約/訂定重要 事項可由聲請人單獨決定。惟因目前僅訪視一造,仍建議法 院依兩造當庭陳述與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考量,再為裁定 等語,有該協會113年9月27日助人字第1130375號函所附之 工訪視(改定親權及變更姓氏調查)報告在卷可參(見本院 卷第80至83頁背面)。  ⑹綜合上情,審酌相對人與未成年子女已未同住多時,且於搬 離後即未負擔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經聲請人多次催促給付, 仍未理會,甚至導致未成年子女遭停課,對未成年子女事務 之處理亦態度消極,且甚少探視未成年子女,顯然漠視未成 年子女生活及親情需求,而未善盡對於未成年子女之保護教 養義務,亦無擔任親權人之意願,且相對人不出面行使未成 年子女之親權,將導致未成年子女戶籍遷徙、就學、銀行開 戶、保險及其他重大事務處理上之困難,自不適合由其繼續 行使、負擔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反觀聲請人有足夠 之能力提供未成年子女基本之生活照顧,且未成年子女目前 受照顧情形良好,聲請人亦具有意願擔任未成年子女之親權 人,而無不適任之情形。故本院認對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 之行使及負擔,如改定由實際照顧未成年子女生活起居之聲 請人單獨任之,應較符合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  ㈡關於改定未成年子女姓氏部分  1.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 ,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㈠父 母離婚者,㈡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㈢父母之一方或雙方 生死不明滿三年者,㈣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 之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項定有明文。而民法規範父母 子女間之法律關係,向以追求與維護子女之最佳利益為考量 ,以實現憲法保障子女人格權益之價值,此有大法官會議釋 字587號解釋理由書可參。再衡諸姓氏屬姓名權,具有社會 人格之可辨識性,與身分安定及交易安全有關,並具有家族 制度及血緣關係之表徵,及考量單親家庭中重建親子家庭歸 屬感之心理需求,故因情事變更而有事實足認變更子女之姓 氏對其確屬有利益時,父母之一方或子女自得請求法院宣告 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以維未成年子女人格發展暨 行使親權父或母之家庭共同生活和諧美滿。  2.本院囑託桃園市助人專業促進協會於訪視時一併就變更未成 年子女姓氏部分進行調查評估,該協會以前開訪視報告提出 結果略以:聲請人表示改姓為聲請人母親及父親所主張,聲 請人父母親均認為未成年子女改同姓,將增加與家族之認同 及親近感,聲請人表示其有向未成年子女提及改姓,未成年 子女尚為年幼,未有變更姓氏之認知及意願表達,但均未有 不願意之情形。評估聲請人聲請變更姓氏動機正向,且有向 子女說明,未有逼迫子女變更之情形,如變更子女姓氏將增 加家族認同感,確實對於未成年子女與同住家人之關係有正 向提升之助益,惟因目前僅訪視一造,仍建議法院依兩造當 庭陳述與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考量,再為裁定等語(見本 院卷第80至83頁背面)。  3.審酌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既經本院裁定改由聲 請人單獨任之為宜,且相對人對於未成年子女漠不關心,已 如前述,而未成年子女長期由聲請人擔任主要照顧者,與聲 請人間之關係明顯較相對人間之關係緊密,且未成年子女現 與聲請人同住,認依未成年子女成長發展之過程,應有建立 親子家庭歸屬感之心理需求,如強命未成年子女未盡父職之 相對人姓氏,恐容易造成未成年子女心理困擾,對於未成年 子女並非有利,是為求未成年子女人格之健全發展,聲請人 聲請變更未成年子女之姓氏,核與前揭說明,並無不合,應 予准許。  ㈢關於給付未成年子女將來扶養費部分  1.按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有保護教養之權利義務;父母對於 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不因離婚而受影響,民法第1084條 第2項、第1116條之2定有明文。又按扶養之程度,應按受扶 養權利者之需要,與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及身分定之; 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能力 分擔義務,民法第1119條、第1115條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準此,父母離婚後,未行使親權之父母一方,僅其親權之行 使暫時停止,其與未成年子女之身分關係,不因離婚而受影 響,父、母仍應各依其經濟能力及身分,與未成年子女之需 要,共同對未成年子女負保護教養之義務,不因父、母之一 方之經濟能力足以使受扶養人獲得完全滿足之扶養,而解免 他方之共同保護教養義務。若均有扶養能力,對於子女扶養 費用均應分擔。查未成年子女分別為104年、107年生,屬無 謀生能力之人,兩造為未成年子女之父母,即應各依其資力 負擔對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本院既認未成年子女權利義 務之行使負擔由聲請人單獨任之,則聲請人請求相對人自該 項裁定確定時起按月給付聲請人關於未成年子女扶養費,即 屬有據。  2.次按關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究以多少為適當,因取據困難 ,實難作列舉之計算,且未成年子女在其成長過程中亦於各 年齡層所需之生活費用不一,然扶養未成年人,必定支出食 品飲料、衣著鞋襪、水電費、燃料動力、家庭器具設備、醫 療保健、交通運輸、娛樂教育文化及雜項等消費支出,參諸 行政院主計處公告之「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按區域別分 」統計表,係以各類民間消費支出項目作為計算基準,實已 包含扶養未成年子女所需之各項費用,解釋上自可作為本件 扶養費用之計算標準,然尚非唯一衡量標準,且上開支出有 涉及親子共用(如水電、燃料、食品、家庭設備等),故法 院仍須按受扶養權利者之實際需要,與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 能力及身分,依個案而定。審酌未成年子女現與聲請人同住 於桃園市,依本院職務上已知之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111、1 12年度臺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資料,桃園市平均每人每 月消費支出分別為24,187元、25,235元,每戶平均收入則為 1,449,549元、1,490,814元,依本院職權調取之稅務電子閘 門財產所得明細表顯示,聲請人111、112年度所得分別為31 2,625元、451,086元,名下有不動產及投資,財產總額為1, 870,894元;相對人111、112年度所得均為0元,名下僅有汽 車一部(見本院卷第38至46頁、第51至55頁),然此僅為課 稅資料,未必與實際收入情形相符,聲請人自陳為室內設計 師,年收入約60萬元(見本院卷第111頁),其與相對人分 別為71年次、62年次,均為有勞動能力之壯年,如努力以赴 ,每月至少應有最低基本工資之收入,難認兩造無扶養能力 或因負擔扶養義務而無法維持自己生活,惟兩造前開之每年 收入總和顯然少於一般家庭之平均收入,無法負擔一家四口 按平均消費支出之生活水平,聲請人主張依111年度桃園市 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費用做為扶養費計算標準,自非妥適 ,應予適當酌減。爰參酌兩造上開經濟狀況,暨桃園市政府 公告之111、112年最低生活費分別為每月15,281元、15,977 元,復考量受扶養權利人即未成年子女之年紀、未來生活與 教育費用、臺灣地區物價指數等節,認每名未成年子女未來 每月合理生活開銷應為18,000元,並由兩造平均負擔為適當 。依此計算,聲請人得請求相對人給付每名未成年子女之扶 養費為每月9,000元(18,000×1/2=9,000),且該等扶養費 原則上應負擔至未成年子女成年之時止。從而,聲請人請求 自本裁定確定時起至未成年子女分別成年之前1日(即122年 10月20日、125年5月23日)止,按月給付未成年子女9,000 元,係屬有據。  3.再按法院命給付家庭生活費、扶養費或贍養費之負擔或分擔 ,得審酌一切情況,定其給付之方法,不受聲請人聲明之拘 束;前項給付,法院得依聲請或依職權,命為一次給付、分 期給付或給付定期金,必要時並得命提出擔保;法院命分期 給付者,得酌定遲誤一期履行時,其後之期間視為亦已到期 之範圍或條件;法院命給付定期金者,得酌定逾期不履行時 ,喪失期限利益之範圍或條件,並得酌定加給之金額,但其 金額不得逾定期金每期金額之2分之1,家事事件法第100條 定有明文,此規定依同法第107條第3項規定,於親子非訟事 件所準用。今扶養費屬定期金性質,乃維持受扶養權利人生 活所需之費用,其費用之需求係陸續發生,故應以分期給付 為原則,聲請人固主張如相對人1期逾期不履行者,其後之1 2期視為全部到期,然此種給付方法,恐屬過苛,然為督促 相對人按期履行,並維聲請人之利益,爰酌定相對人應於每 月10日前給付,並定1期逾期不履行時,其後之6期喪失期限 利益。又法院酌定未成年子女扶養費部分,屬家事非訟事件 ,法院得斟酌一切情況,定符合未成年子女最佳利益之方式 ,不受當事人聲明之拘束,縱酌定內容與當事人之聲明不符 ,亦無駁回之必要,併此敘明。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羅詩蘋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古罄瑄

2025-02-27

TYDV-113-家親聲-399-20250227-1

家親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72號 聲 請 人 丁○○ 相 對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宣告變更兩造所生未成年子女丙○○(男,民國000年0月00日 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乙○○(女,民國000 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之姓氏為母 姓。 二、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丁○○與相對人甲○○原為配偶,婚後育 有未成年子女丙○○、乙○○,嗣兩造於民國107年8月28日協議 離婚,約定由相對人行使負擔對於丙○○、乙○○之權利義務, 然自107年12月31日起聲請人即無法順利與丙○○、乙○○會面 交往,並自108年4月4日起無法聯繫相對人討論丙○○、乙○○ 生活照顧事宜,聲請人輾轉得知相對人早已離開原先住所而 將丙○○、乙○○交由其父母扶養照顧,後續又發現相對人父母 不當體罰丙○○、乙○○成傷,乃向臺灣新北地方法院聲請改定 親權及給付扶養費,經該院以109年度家親聲字第554號裁定 准許確定後,相對人迄今均未與聲請人聯繫探望丙○○、乙○○ ,亦未依該裁定給付丙○○、乙○○之扶養費,致聲請人僅能不 斷聲請強制執行,顯有未盡保護教養義務之情事,為此依民 法第1059條第5項第1、4款規定,請求宣告變更丙○○、乙○○ 之姓氏為母姓。 二、相對人經本院通知後,未以書狀提出任何聲明或陳述。 三、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教養義務之情事者,法院得依父母 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 為父姓或母姓,民法第1059條第5項第4款定有明文。經查:  ㈠兩造於103年12月30日結婚,婚後育有未成年子女丙○○(原名○ ○○,0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及乙○ ○(原名○○○,0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 0),嗣於107年8月28日兩願離婚,協議由相對人行使負擔對 於丙○○、乙○○之權利義務,惟相對人自108年4月間起失聯, 由相對人父母協助照顧丙○○、乙○○,至109年6月29日相對人 父母聯繫聲請人將丙○○、乙○○接往同住照顧,聲請人乃向法 院請求改定親權及給付扶養費,經法院裁定改由聲請人行使 負擔對於丙○○、乙○○之權利義務,並命相對人按月給付聲請 人關於丙○○、乙○○之扶養費各新臺幣9,000元等情,有戶籍 資料及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09年度家親聲字第554號民事裁定 、民事裁定確定證明書可以證明(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 家非調字第605號卷,下稱北院家非調卷,第9至10、33、11 至19、21頁)。  ㈡聲請人主張相對人對於丙○○、乙○○未盡保護教養義務,業據 提出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執行命令為憑(北院家非調卷第25至2 7頁)。依上開執行命令,可證相對人於110年3月至113年2月 均未依法院裁定給付聲請人關於丙○○、乙○○之扶養費,且本 院依職權調取相對人之112年財產所得調件明細表及勞工保 險投保紀錄,顯示相對人於112年度之所得總額為660,477元 (本院卷第39至40頁),平均每月收入約55,040元【計算式: 660,477÷12=55,040(元以下4捨5入)】,與其112年4月1日、 113年4月1日之勞工職業災害保險投保薪資48,200元、50,60 0元大致相符(本院卷第39至40、43頁),堪信相對人應有能 力負擔上開扶養費,卻未履行扶養義務。又本院囑託社團法 人中華民國兒童人權協會、映晟社會工作師事務所進行訪視 調查,據覆訪視個案工作摘要紀錄表及社工訪視調查報告略 以:郵寄訪視通知單後,相對人未主動聯繫,亦無其他聯絡 方式,無法進行訪視(本院卷第55頁);丙○○目前9歲,希望 改與聲請人同姓氏,但未具體說明原因,且其自107年見過 相對人後,即未再會面(本院卷第62頁);乙○○目前8歲,未 表達對於變更姓氏之意見(本院卷第62頁);聲請人因相對人 自108年4月失聯至今均未探視未成年子女,考量未成年子女 感受而希望變更未成年子女姓氏,評估聲請人對變更姓氏具 正向態度,且了解姓氏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意義,亦能關照未 成年子女之影響,因相對人未聯繫親子關係,建議參考聲請 人意見,變更未成年子女姓氏從母姓等語(本院卷第62至63 頁),足認相對人已失聯多年,不僅未給付丙○○、乙○○之扶 養費,更長期缺席丙○○、乙○○之成長經過,未提供丙○○、乙 ○○所需之關愛,確實有未盡保護教養義務之情事。佐以,相 對人與丙○○、乙○○多年未見,彼此間情感連結已趨於淡薄, 相對人父母於改定親權後,亦未再聯繫探視丙○○、乙○○(本 院卷第61頁),故變更丙○○、乙○○之姓氏為母姓應與其等之 歸屬感及利益相符,爰依民法第1059條第5項第4款規定准許 本件聲請。 四、程序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3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陳怡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 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劉雅萍

2025-02-27

SLDV-113-家親聲-172-20250227-1

家親聲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變更子女姓氏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268號 聲 請 人 丁○○ 非訟代理人 林文淵律師(法扶律師) 相 對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變更子女姓氏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宣告未成年子女乙○○(男、民國000年0月0日生、國民身分證 統一編號:Z000000000)、丙○○(女、民國000年0月00日生、國 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之姓氏變更從母姓「劉」。 聲請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兩造原係夫妻,育有未成年子女乙○○、丙○○ ,嗣於民國110年12月14日協議離婚,並約定對於兩名未成 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均由聲請人單獨任之。相對人 每月薪資約新臺幣(下同)45,000元,惟離婚後未曾分擔兩 名子女扶養費,鈞院雖裁定命相對人給付扶養費,詎相對人 仍未給付,經聲請人聲請強制執行亦無結果,自112年4月起 迄今未再聯繫探視子女。兩造離婚後,兩名子女與聲請人同 住,具深厚情感及親情依附關係,聲請人經常帶子女回娘家 ,娘家人均姓劉,唯獨兩名子女姓何,顯得突兀,乙○○更多 次提及為何姓何,與媽媽不同姓,甚且表示不喜歡自己的姓 名。是為滿足兩名子女之身心需求,保護其在成長及求學環 境,不至於遭受同儕詢問或異樣眼光,同時增加其對於家庭 與自我認同感,以健全其人格發展之重要利益,實有必要宣 告變更兩名未成年子女之姓氏為聲請人姓氏「劉」等語,並 聲明如主文所示。 二、相對人經合法通知未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法院得依父母之一方或子女之請求, 為子女之利益,宣告變更子女之姓氏為父姓或母姓:㈠父母 離婚者。㈡父母之一方或雙方死亡者。㈢父母之一方或雙方生 死不明滿三年者。㈣父母之一方顯有未盡保護或教養義務之 情事者。民法第1059條第5項定有明文。又法院依民法第105 9條第5項規定為裁判時,準用同法第1055條之1之規定,民 法第1083條之1亦有明文。蓋因姓氏屬姓名權,為人格權之 一部分,除具有社會人格之可辨識性,以及與身分安定及交 易安全有關外,尚具家族制度之表徵功能。惟為因應情勢變 更,宜使其在合乎上開條文規定之要件下,賦予父母或子女 有更易其姓氏之機會,以保障子女人格之健全發展,父母之 一方或子女自得為子女之利益,請求法院宣告變更子女之姓 氏為父姓或母姓。是以法院在決定是否准予變更子女姓氏, 自應審酌子女之意願及其人格發展之需要等因素,本於子女 之最佳利益,予以綜合判斷。   四、經查:  ㈠聲請人上開主張之事實,業據提出戶籍謄本、本院112年度家 親聲字第000號民事裁定及確定證明書、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 13年1月15日新北院楓112司執宇字第000000號債權憑證等件 為證(見本院卷第27-52頁),相對人經合法通知未到庭或以 書狀為何答辯,聲請人之主張自堪信為真實。  ㈡本院審酌相對人離婚後從未負起扶養兩名未成年子女之責任 ,於子女成長過程中幾近缺席,未善盡保護教養義務甚明   。乙○○、丙○○自幼即與聲請人共同生活至今,長期由聲請人 撫育照顧,彼此間感情深厚,親情依附緊密且無可替代,復 與聲請人娘家親屬往來密切,對聲請人家族有較深情感連結 ,並產生認同感及歸屬感,則倘於母女或密切住來之親人間 存在不同姓氏,在社會中可能招致異樣眼光,難以滿足未成 年子女家庭歸屬感之心理需求,本院因認未成年子女改從母 姓符合其等利益。從而,聲請人聲請變更未成年子女乙○○、 丙○○之姓氏,核與首開規定相符,應予准許,爰宣告變更乙 ○○、丙○○之姓氏改從母姓「劉」。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0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陳文通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劉致芬

2025-02-27

SLDV-113-家親聲-268-20250227-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