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立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2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45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施明河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新北 地方法院113年度審易字第3434號,中華民國114年2月4日所為駁 回上訴之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㈠按不服判決請求救濟之方法,應以上訴為之,故當事人對原 判決表示不服,而誤用抗告名稱者,仍無礙其提起上訴之效 力,自應作為上訴處理(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107號刑 事判決意旨參照)。本件抗告人即上訴人即被告施明河(下 稱抗告人)於民國114年1月14日所具書狀,其書狀名稱上雖 載「刑事抗告狀」,然觀諸該書狀內容已載明「為不服新北 地院113年度審易字第3434號判決」等語,顯係對原審法院 上開判決聲明不服,抗告人雖將書狀名稱誤為抗告,揆諸上 開說明,仍應認為係提起上訴,合先敘明。  ㈡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原審於113年10月4 日以113年度審易字第3434號為第一審判決,並將判決書正 本送達抗告人當時之所在地即法務部○○○○○○○○○○○,由抗告 人本人於113年10月28日親自簽名收受,有原審法院送達證 書1件在卷可佐(見原審卷第143頁)。而本件上訴期間為20 日,自送達判決之翌日即113年10月29日起算20日為113年11 月17日(星期日),因該日為例假日故順延1日,是抗告人 至遲應於113年11月18日提出上訴,始為合法,惟抗告人遲 至114年1月14日始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此有法務部○○ ○○○○○收受收容人訴狀章戳附於抗告人上開書狀可稽,揆諸 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規定及最高法院86年 度台抗字第80號裁定意旨說明,本件抗告人提起上訴,顯已 逾上訴期間,其上訴自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 應予駁回。 二、抗告意旨略以:為不服原審法院113年度審易字第3434號裁 定提出抗告,述明理由後補云云。 三、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提起上訴,應以上 訴書狀提出於原審法院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 50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原審法院認為上訴不合法律上之 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應以裁定駁 回之,同法第362條前段亦有明文。又在監獄或看守所之被 告,於上訴期間內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者,視為上訴期 間內之上訴,同法第351條第1項亦有明文。在監獄、看守所 (下稱監所)之被告,固可不經監所長官而提出上訴書狀, 且該監所不在法院所在地者,得扣除在途期間;但如向監所 長官提出上訴書狀,監所與法院間無在途期間可言,是上訴 人在監所,如向該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因不生扣除在途 期間之問題,故必在上訴期間內提出者,始可視為上訴期間 內之上訴;如逾期始向該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即不得視 為上訴期間內之上訴(最高法院86年度台抗字第80號裁定意 旨參照)。 四、經查,本件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原審法 院於113年10月4日以113年度審易字第3434號判決論處罪刑 ,並將判決書正本送達抗告人當時所在地之法務部○○○○○○○○ ○○○,由抗告人本人於113年10月28日親自簽名收受,有原審 法院送達證書1件在卷可佐(見原審卷第143頁),是上開判 決正本業於113年10月28日合法送達。而本件上訴期間為20 日,自送達判決之翌日即113年10月29日起算20日為113年11 月17日(星期日),因該日為例假日故順延1日,是上訴期 間20日即已於113年11月18日屆滿,惟抗告人遲至114年1月1 4日始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此有法務部○○○○○○○收受收 容人訴狀章戳附於抗告人上開書狀可稽(見原審卷第151頁 ),顯見抗告人提起本案上訴已逾越法定20日之上訴不變期 間,是其提起上訴顯然逾期,自不合法律上程式,且無從補 正。原裁定以此為由駁回抗告人之上訴,經核並無違誤,抗 告人提起抗告,空言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HM-114-抗-645-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558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李晉賢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竹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3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281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有期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玖年。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甲○○(下稱抗告人)因違 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經最高法院、本院及原審法院 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分別確定在案,有如附表所示 各罪之判決書及受刑人之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 份在卷可憑。茲聲請人以原審法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 院聲請定應執行之刑,聲請人認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 5款規定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原審審核認本件聲請與首揭 法條規定尚無不合,應予准許。又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 所示之罪,經原審法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720號判決定應執 行刑有期徒刑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3萬元確定,依 上開裁判意旨,原審應受裁量權內部界限之拘束。另原審於 定應執行刑時,業已函詢抗告人而賦予其表示意見之機會, 抗告人具狀表示無意見,此有原審法院定應執行刑案件陳述 意見表及送達證書各1紙在卷可佐,應認已保障抗告人之表 示意見權。爰參酌抗告人所犯之罪名均不相同、手法、相隔 時間及侵害法益等一切具體情狀,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有期徒 刑9年4月。至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併科罰金2萬元( 共2罪)部分,因聲請人於本件並無就此部分聲請定應執行 之罰金刑,爰由聲請人另行處理,附此敘明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參照刑法第51條規定、最高法院97年台抗字 第513號裁定、本院98年抗字第634號裁定意旨及按實施新法 以來各法院對其罪犯所判案例之定應執行刑。抗告人所犯如 附表各罪刑期總和為有期徒刑9年4月,原審裁定合併定應執 行亦為有期徒刑9年4月,未減少任何刑度,已違反責任遞減 原則、比例原則、相當性原則,且觀諸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9 年度易字第2067號、原審法院98年度訴字第2109號及本院97 年度上訴字第5195號、107年度抗字第1460號案件於裁定應 執行刑時均大幅減低,抗告人本件卻未獲合理寬減。又抗告 人短時間內多次犯詐欺罪,案發後均坦承犯行、自白不諱, 犯後態度應屬尚佳,且抗告人係初犯,應著重對於抗告人之 矯治、教化,而非科以重罰,難認有將長期監禁之必要,而 連續犯之規定刪除後,數罪併罰可能會有過重而不合理之情 形,致刑罰輕重失衡,原裁定定應執行刑未考量上情,而有 過重之嫌,應給予抗告人較輕之裁定,原審將本件應執行之 刑,竟定法定應執行之刑上限即屬過重,尚無罰刑相當性, 罪責原則上不符,令抗告人長期監禁亦有違刑罰經濟性原則 ,與社會法律感情相違,請給予抗告人一個公平、重新、從 輕、最有利於抗告人之裁定,讓抗告人有悔改向善、早日重 啟自新之機會,以利抗告人重新做人、挽救破碎之家庭,避 免衍生社會問題,抗告人今後當戰戰兢兢,如臨淵履薄,不 敢再稍逾越法律云云。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分別宣告 其罪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0條第1 項前段、第51條第5 款定有明文。另參諸數罪併合 處罰之立法意旨,除在於緩和多數有期徒刑合併執行所造成 之苛酷外,更避免責任非難之重複,蓋有期徒刑之科處,不 僅在於懲罰犯罪行為,更重在矯治犯罪行為人、提升其規範 意識,及回復社會對於法律規範之信賴,是應併合處罰之複 數有期徒刑倘一律合併執行,將造成責任非難之效果重複滿 足、邊際效應遞減之不當效果,甚至有違責任主義,故採行 加重單一刑主義,以期責罰相當。是法院就應併合處罰之數 個有期徒刑宣告定其應執行刑時,不僅應遵守法律所定「以 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 長不得逾30年」之外部界限,更應受不得明顯違反公平正義 、法律秩序理念及目的之規範。具體而言,於併合處罰,其 執行刑之酌定,應視行為人所犯數罪之犯罪類型而定,倘行 為人所犯數罪屬相同之犯罪類型者(如複數竊盜、施用或販 賣毒品等),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較高, 應酌定較低之應執行刑;然行為人所犯數罪雖屬相同之犯罪 類型,但所侵犯者為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 益(如殺人、妨害性自主),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 複之程度則較低,自可酌定較高之應執行刑;另行為人所犯 數罪非惟犯罪類型相同,且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相似 者,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更高,應酌定更 低之應執行刑;反之,行為人所犯數罪各屬不同之犯罪類型 者,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甚低,當可酌定 較高之應執行刑。至個別犯罪之犯罪情節或對於社會之影響 、行為人之品性、智識、生活狀況或前科情形等,除前述用 以判斷各個犯罪之犯罪類型、法益侵害種類、犯罪行為態樣 、手段、動機是否相同、相似,以避免責任非難過度重複者 外,乃個別犯罪量處刑罰時已斟酌過之因素,要非定應執行 刑時應再行審酌者。 四、查本件抗告人犯如附表所示4罪,前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及 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聲請書誤載 部分更正如附表所示),因合於數罪併罰,原審於各宣告刑 中之最長期(有期徒刑8年)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有期 徒刑3月、3月、8年、1年,合計為有期徒刑9年6月)以下; 再參以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2罪曾經原審法院112年 度金訴字第720號判決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4月確定等情,是 法院再為更定應執行刑時,亦應受該等應執行刑內部界限之 拘束,即不得重於上開所示宣告刑總和即有期徒刑9年4月, 爰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4月,固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 所定之外部性界限,亦無逾越內部性界限之情事。惟:  ㈠抗告人犯如附表所示4罪,前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及本院分別 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聲請書誤載部分更正 如附表所示),且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均為如附表編號 1所示之裁判確定前所犯,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刑事 判決等件在卷可稽。其中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2罪所 處之有期徒刑均得易服社會勞動,而如附表編號2、3所示之 2罪所處之刑則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原不得合併定應執行 刑,然抗告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4罪合併聲請定 應執行刑,此有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受刑人定執行刑或易科 罰金意願回覆表、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及原審 法院陳述意見表等件在卷可稽(見原審卷第77、79、81、89 頁),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 罪所處之刑,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其聲請為正當。  ㈡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4罪,分別為洗錢罪、結夥三人以上攜 帶兇器強盜罪、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其中如附表編號1 所示2罪,均為洗錢罪,其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動 機及所侵害法益均相似,且係於同月份所犯,犯罪時間接近 ,彼此間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高,應予適度之非難評價,揆 諸上揭說明,應於酌定應執行刑之際,考量此情並反映於所 定刑度,以符合比例原則、平等原則、罪刑相當原則、重複 評價禁止原則之內部界限,予以審酌適當量處應執行刑,而 非逕以刑度加總之總刑期作為抗告人之應執行之刑。原裁定 就如附表所示各罪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9年4月,並未 充分考量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均為洗錢罪,責 任非難重複之程度較高、所反映之抗告人人格特性、對抗告 人施以矯正之必要性,亦未審酌前揭罪責相當原則與刑事政 策之刑罰經濟功能,而過度評價,致罪刑不相當,其裁量權 之行使,對於公平正義、法律秩序理念及目的之規範已有所 違背,抗告意旨主張原審裁定數罪併罰之應執刑度過重等語 ,應為有理由。  ㈢原裁定既有上開違誤,自應由本院予以撤銷,又原審既已就 如附表所示之刑之執行刑為實體審酌,本院自為裁定並未損 及抗告人之審級利益,且為免發回原裁定法院重新裁定徒增 司法資源之耗費,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後段規定自為裁 定。本件如附表所示之刑合於數罪併罰之要件,檢察官經抗 告人請求,聲請就得易服社會勞動與不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已如 前述,並審酌如附表所示4罪,分別為洗錢罪、結夥三人以 上攜帶兇器強盜罪、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其中如附表編 號1所示2罪,均為洗錢罪,其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 動機及所侵害法益均相似,且係於同月份所犯,犯罪時間接 近,彼此間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高,與結夥三人以上攜帶兇 器強盜罪、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 手段、動機及所侵害法益均不同,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低, 並參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2罪曾經原審法院112年 度金訴字第720號判決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4月確定等情,且 考量抗告人於抗告狀陳述之意見(見本院卷第11至17頁)後 ,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程度,兼衡刑 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第2項所 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 條、第50條第2項、第51條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2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1.洗錢罪 2.洗錢罪 結夥三人以上攜帶兇器強盜罪 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 宣   告   刑 1.有期徒刑3月,併科新臺幣2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2.有期徒刑3月,併科新臺幣2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8年 有期徒刑1年 犯  罪 日  期 1.111年11月19日前某日至28日 2.111年11月19日前某日至29日 112年8月23日 112年3月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字第748號、112年度偵字第9134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5675、15676、15677、15678、18156、18352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334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案  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720號 113年度原上訴字第58號 112年度訴字第531號 判決日期 113年1月12日 113年7月10日 113年7月26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最高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案  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720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3925號 112年度訴字第531號 確定日期 113年2月15日 113年10月9日 113年9月6日 備註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1177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他字第1377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4123號 2罪經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月,併科新臺幣3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2025-03-31

TPHM-114-抗-558-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1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劉建興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309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劉建興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捌月,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劉建興因傷害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行 之刑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第5 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2罪,前經本院分別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聲請書誤載部分更正如附表所 示),且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為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裁判確 定前所犯,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刑事判決在卷可稽。 茲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 ,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2 罪,均為傷害罪,其等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及 所侵害法益均相同,彼此間之責任非難重複程度甚高,就其 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程度,兼衡刑罰經濟 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 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51條第 5款、第41條第1項前段、第8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傷害罪 傷害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1年6月7日 111年9月4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調院偵字第860、861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調院偵字第860、861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3007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3007號 判決日期 113年7月17日 113年7月1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4年度台上字第274號 114年度台上字第274號 確定日期 114年1月22日 114年1月22日 備註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1451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1451號

2025-03-31

TPHM-114-聲-512-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3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潘兆安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418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潘兆安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潘兆安因竊盜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第5 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9罪,前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及 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聲請書誤載 部分更正如附表所示),且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均為如 附表編號1所示之裁判確定前所犯,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 上開刑事判決等件在卷可稽。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 至3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均得易科罰金,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 所處之刑則不得易科罰金,原不得合併定應執行刑。然受刑 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9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 此有定刑聲請切結書及受刑人之意見陳述書各1份在卷可稽 (見本院卷第11至16頁),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 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 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 示攜帶兇器竊盜罪、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8罪則均為竊盜罪 ,其等犯罪類型、動機及所侵害法益均相似,且其中如附表 編號2至3所示8罪係集中於112年10月14至21日,甚且有1日 內犯數罪之情形,彼此間之責任非難重複程度高,並參酌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2罪曾經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4月 確定、如附表編號3所示6罪曾經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3月 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1份在卷可考(見本院卷第41 至70頁),且考量受刑人於114年2月18日出具之陳述意見書 載稱略以:再給予受刑人一個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之機會,伏 之母親膝前盡為人子女應盡之孝道,為以審酌量刑1年6月皆 為盼祈合併裁定妥適罪刑,使其盡速返家照顧年邁多病之母 親,痛改前非,謹記教訓與社工及教會輔導人員連結從事公 益之事,努力工作重新開始等語(見本院卷第15至16頁)後 ,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程度,兼衡刑 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攜帶兇器竊盜罪 竊盜罪 竊盜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7月 有期徒刑3月,以新臺1,000元折算1日(2罪)   有期徒刑4月,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6罪) 犯  罪 日  期 112年7月24日 1.112年10月14日 2.112年10月15日 1.112年10月21日 2.112年10月18日起至同  年月19日下午5時30分  期間不詳時間 3.112年10月21日 4.112年10月17日 5.112年10月18日 6.112年10月18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56614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8048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868、1790、2861、3950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3567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3984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1536號 判決日期 113年1月11日 113年2月27日 113年11月28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3567號 112年度審易字第3984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1536號 確定日期 113年2月21日 113年4月10日 113年11月28日 備註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4085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他字第5810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575號 2罪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月 6罪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3月

2025-03-31

TPHM-114-聲-634-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702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張合榮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24日裁定(114年度聲字第648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張合榮(下稱抗告人 )因犯傷害等案件,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 分別確定在案。茲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 聲請為正當,應定其應執行之刑。爰審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 所示4罪之行為類型、侵害法益及犯罪相隔時間,綜衡其上 開各罪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 、刑罰經濟、邊際效應及復歸社會之可能性等一切情狀,基 於罪責相當原則,而為整體非難評價後,於定執行刑之外部 性及內部性界限內,定其應執行拘役80日,如易科罰金,以 新臺幣1,000元折算一日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205、1 4351號案件是對方黃唯福先罵我垃圾這話,不是調解不成心 生不滿,且游喻欣案件,也已經賠償多報損金額完畢,又判 那麼重,令人不服,請衡量身障人沒收入又花巨額錢,付不 起,也不想再被入監。更生人厭惡監內生活。之前年輕時被 貪汙案的陳榮和判重刑,也都沒賺錢,請從輕發落云云。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多數拘役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 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一百二十日。刑法第50條 第1項、第53條、第51條第6款定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法律上 屬於自由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並非 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應在其範圍選擇為適 當之裁判者,為外部性界限;而法院為裁判時,應考量法律 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內部性界限,法院為 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逾越(最高法院80年台非字第473 號判例參照)。又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 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抗告人不當 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 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 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 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 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 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 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 最長不得逾30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 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 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 配,期使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 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 ;又個案之裁量判斷,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顯然有違 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否則縱屬犯罪類型 雷同,仍不得將其他案件裁量之行使比附援引為本案之量刑 輕重比較,以視為判斷法官本於依法獨立審判之授權所為之 量刑裁奪有否裁量濫用之情事;此與所謂相同事務應為相同 處理,始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概念,迥然有別(最高 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428號判決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原審以本件抗告人犯如附表所示之4罪,均經分別確定在案, 因合於數罪併罰,原審於各宣告刑中之最長期(拘役40日)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拘役30日、30日、40日、30日,合 計為拘役130日,最長不得逾120日)以下,並考量如附表編 號1至2、3至4所示之罪曾分別定應執行刑拘役40日(部分已 執畢)、60日,爰就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刑,定其應執行拘 役80日,並諭知如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顯未逾越刑法第51 條第6款所定之外部性界限,亦無逾越內部性界限之情事。  ㈡本院審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其中如附表編號2、3 所示2罪均為傷害罪,而如附表編號1、4所示2罪則均為毀棄 損壞罪,其等各自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及所侵 害法益均相似,責任非難重複程度較高,而傷害罪與毀棄損 壞罪間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侵害法益種類則不相 同,彼此間非難重複程度較低,原審裁定定其應執行刑時, 顯然已衡酌其所犯數罪之非難程度及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 權衡審酌其行為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等因素 ,核屬原審定刑裁量權之行使,且未悖於法律秩序之理念, 符合法規範之目的,亦無違反比例、平等原則或罪刑相當原 則。揆諸前開規定,原裁定並無濫用裁量權等違法或不當之 處。抗告人上開抗告意旨係就犯罪事實為論辯,而空言指摘 原裁定不當,提起本件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毀棄損壞罪 傷害罪 傷害罪 宣   告   刑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拘役4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1.7.10 111.9.9 111.11.7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6447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97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295、14351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案  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127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158號 113年度簡上字第65號 判決日期 112.7.18 112.12.26 113.8.27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案  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127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158號 113年度簡上字第65號 確定日期 112.7.18 112.12.26 113.8.27 備      註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9227號(已執畢)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1550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1576號 編號1、2曾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685號定應執行拘役40日 編號3、4曾定應執行拘役60日 編      號 4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罪      名 毀棄損壞罪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宣   告   刑 拘役30日,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犯  罪 日  期 111.10.14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295、14351號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案  號 113年度簡上字第65號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判決日期 113.8.27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案  號 113年度簡上字第65號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確定日期 113.8.27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備      註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1576號 (本欄空白) (本欄空白) 編號3、4曾經應執行拘役60日

2025-03-31

TPHM-114-抗-702-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536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鄺志帆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3日裁定(114年度聲字第112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鄺志帆(下稱抗告人 )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先後經法院各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且均確定在案,有各該刑事判決及本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又本件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其判決 確定日期為民國110年10月26日,而如附表編號2至4所示各 罪,其等犯罪日期亦在上開判決確定日期之前,且抗告人所 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宣告刑得易科罰金,而如附表編號2至 4所示之宣告刑則不得易科罰金,依修正後刑法第50條第1項 但書第1款之規定,固不得併合處罰,惟本件係檢察官依抗 告人請求聲請定其應執行之有期徒刑,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 署(下稱桃園地檢署)依10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 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影本在卷可考。是聲請 人即桃園地檢署檢察官以原審法院為上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 之法院聲請定應執行之刑,原審審核聲請人檢附相關卷證, 認為聲請人之聲請洵屬正當。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3 所示之罪,經原審法院113年度聲字201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 徒刑6年確定,依上開說明,前定之執行刑當然失效,原審 自應以其各罪宣告刑為基礎,定其執行刑。復依上揭說明, 原審就附表所示各罪再定其應執行之刑時,應受上開裁判所 為定應執行刑內部界限之拘束,並斟酌抗告人所犯各罪情節 、行為人預防需求、法律目的之內部界限、相關刑事政策及 抗告人以原審定應執行刑案件徵詢意見單所陳述之意見等一 切情狀,為整體非難評價,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第50條第2項規定,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  ㈠刑法定應執行刑應從法律風險管理角度體察法律真義,係屬 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非單純數罪之總和,並應注意避免造 成責任報應及受刑人絕望心理,而實務上諸多定執行刑案件 均給予受刑人改過向善之機會,原裁定就抗告人所犯毒品危 害防制條例案件,未審酌抗告人整體行為態樣,即定應執行 有期徒刑7年,致抗告人所受之處罰高於其他同類案件,請 考量定刑之恤刑精神,從輕量刑,以符公平及比例原則。  ㈡按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 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 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以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 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 應執行刑程序,採限制加重原則,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 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 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 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 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 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 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為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 等原則。因此院方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院恤刑之目的 ,為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否則有悖於公平正 義,即有裁量權行使不當之違失(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 第626號、106年度台抗字第177號裁定意旨參照)。  ㈢原裁定附表編號1至4所示之罪經原審法院合併完之後,另有 本院臺南分院112年度上訴字第1040號確定判決7罪尚未合併 到,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規定,懇請桃園地檢署檢察官及法院 更新合併,再次定應執行刑。    ㈣抗告人對於原審裁定未依抗告人請求,亦未依刑事訴訟法第2 條第1、2項規定,注意到有利於抗告人之情形,並做有利抗 告人之處分,深感不服。有利於抗告人之裁定應是將原裁定 附表所示之罪與本院臺南分院113年度聲字第431號刑事裁定 附表所示之罪,依刑法第50條規定,併合處罰之,而非將兩 裁定之罪接續處罰,兩裁定之罪若不重新定應執行刑,而任 其接續執行,刑期將多達14年4月,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 之特殊情形,損及抗告人利益,故而違背最高法院110年度 台抗大第489號裁定之宣示。爰請審酌抗告人之主張及合刑 量刑之建議,逕行重新定應執行刑,無需抗告人再遞狀請求 檢察官代為聲請重新定應執行刑,避免訴狀公文往返,節省 社會及司法資源,為此提出抗告,請撤銷原裁定,准予抗告 人之主張云云。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除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各款情 形,應由抗告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外,依第51條規 定併合處罰之,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 次按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 界限,並非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應在其範 圍選擇為適當之裁判者,為外部性界限;而法院為裁判時, 應考量法律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內部性界 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逾越(最高法院80年台 非字第473號判例參照)。又按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 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 抗告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 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 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 ,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 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 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 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 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 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 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 求界限之支配,期使輕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 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 罰衡平原則;又個案之裁量判斷,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 或顯然有違比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否則縱 屬犯罪類型雷同,仍不得將其他案件裁量之行使比附援引為 本案之量刑輕重比較,以視為判斷法官本於依法獨立審判之 授權所為之量刑裁奪有否裁量濫用之情事;此與所謂相同事 務應為相同處理,始符合比例原則與平等原則之概念,迥然 有別(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428號判決意旨參照)。次 按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依法應定應執行刑之案件 ,須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所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 向該法院聲請裁定。受聲請法院之審查及裁定範圍,自應以 檢察官所聲請者為限,檢察官未聲請定應執行刑之案件,基 於不告不理原則,法院無從擴張檢察官聲請範圍,一併為裁 定(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604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原審以抗告人犯如附表所示4罪,均經分別確定在案(聲請書 誤載部分更正如附表所示),因合於數罪併罰,原審於各宣 告刑中之最長期(有期徒刑4年2月)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 (合計為有期徒刑10年2月)以下;再參以抗告人所犯如附 表編號1至3所示之各罪,前經原審法院以113年度聲字第201 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確定等情,亦有各該裁判書與法 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見執聲卷第5至36頁;本院卷第23 至43頁),是法院所定之執行刑即不得較前已定之應執行刑 加計其他刑期之總和(有期徒刑8年)為重,亦不得逾30年 ,爰就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刑,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 顯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之外部性界限,亦無逾越內 部性界限之情事。  ㈡本院審酌抗告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分別為施用第二級毒品 罪、製造第二級毒品罪、販賣第二級毒品罪及因供自己施用 ,犯意圖供製造毒品之用而栽種大麻罪,其等均為毒品相關 犯罪,犯罪類型及所侵害法益相同,彼此間之責任非難重複 程度高,而原審裁定其應執行刑時,亦已審酌如附表所示各 刑之內外部限制、各罪之法律目的、抗告人違反之嚴重性及 貫徹刑法量刑公平正義理念之內部限制等情,顯然已衡酌抗 告人所犯數罪之犯罪類型、動機、手段等整體之非難程度及 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參酌罪責相當性之要求,及抗告人就 檢察官聲請就附表所示4罪定應執行刑表示同意,且於原審 法院之定應執行刑案件受刑人意見調查表上僅陳述意見:「 希望法院從輕定刑」等語(見執聲卷第3頁;原審卷第37頁 ),權衡抗告人行為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等 因素而酌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上,已給予適度之刑罰折扣,並 未悖於法律秩序之理念,符合法規範之目的,亦無違反比例 、平等原則或罪刑相當原則。揆諸前開規定,原裁定並無濫 用裁量權等違法或不當之處。  ㈢抗告意旨雖主張原裁定漏未將上開另經判決確定之案件合併 定應執行之刑,如將本案及另案接續執行,抗告人之刑期將 多達14年4月,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損及抗 告人利益云云。惟原審法院僅得在檢察官聲請範圍內,認定 各罪是否符合定執行刑之要件,並依法裁定,抗告人所指另 案所示之罪與本案附表所示各罪如符合數罪併罰要件,亦屬 檢察官另向法院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刑之問題,核與原裁定 之量刑有無違法或不當之判斷無涉。是抗告人執前詞提起抗 告,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2025-03-31

TPHM-114-抗-536-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66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簡驛灃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302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簡驛灃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刑 參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簡驛灃因傷害等罪,先後經判決確定 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第5 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2罪,前經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聲請書誤載部分更正如附表所示 ),且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為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裁判確定 前所犯,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刑事判決等件在卷可稽 。茲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有期徒刑,聲請合併定 應執行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 表編號1、2所示,分別為非法寄藏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 槍枝罪、傷害罪,其等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動機 及所侵害法益均不同,彼此間之責任非難重複程度甚低,且 考量受刑人於民國113年12月23日出具之臺灣臺中地方檢察 署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 見本院卷第17頁)上關於「如對於上述所示罪刑請求定刑, 日後由法院定應執行刑時,有無意見進行陳述」欄內記載「 110執字第7137號併科新臺幣5萬元及111年執第14399號(3 月)及113年執第17051號(6月),本人願意繳納罰金,其 餘110年執字第7137(3年2月)及111年執第14398號(1年) 定應執行刑」等語後,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 矯治之程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定其應執 行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非經許可,寄藏可發射子彈具有殺傷力之改造手槍罪 傷害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年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5萬元 有期徒刑1年 犯  罪 日  期 107年2月間某日至108年1月20日晚間7時30分許 107年8月17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2895、5995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9137、15192、18528號、109年度偵字第7859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09年度上訴字第2714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807號 判決日期 109年11月3日 111年8月30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10年度台上字第3496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807號 確定日期 110年6月10日 111年10月18日 備      註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執字第7137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執字第14398號

2025-03-31

TPHM-114-聲-466-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73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何偉誠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342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何偉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玖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何偉誠因強制性交等數罪,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第5 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3罪,前經本院分別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聲請書誤載部分更正如附表所示 ),且如附表編號2至3所示之罪均為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裁 判確定前所犯,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刑事判決等件在 卷可稽。茲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 當。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3罪,分別為強制性交罪 、強制猥褻罪及強制性交罪,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及所 侵害法益相似,彼此間之責任非難重複程度甚高等情,並參 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2罪曾經判決應執行有期 徒刑5年6月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1份在卷可考(見 本院卷第181至187頁),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 及矯治之程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定其應 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三庭審判長法 官 許永煌                    法 官 黃美文                    法 官 雷淑雯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立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強制性交罪 強制猥褻罪 強制性交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年10月 有期徒刑1年 有期徒刑4年 犯  罪 日  期 110年8月18日 109年6月6日 110年3月9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25852、33114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25852、33114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3241、3242、324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  號 111年度侵上訴字第172號 111年度侵上訴字第172號 112年度侵上更一字第11號 判決日期 111年10月27日 111年10月27日 113年8月27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57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57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4915號 確定日期 112年2月8日 112年2月8日 114年1月2日 備註 臺灣高等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33號 臺灣高等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33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字第780號 2罪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6月

2025-03-31

TPHM-114-聲-573-20250331-1

宜小
宜蘭簡易庭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宜蘭地方法院小額民事判決 114年度宜小字第52號 原 告 泰安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李松季 訴訟代理人 林立偉 劉子陽 被 告 游立仁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 2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捌佰柒拾伍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三 月六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被告負擔,並應於裁判確定之翌日起至 清償日止,加給按週年利率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宜蘭簡易庭 法 官 張淑華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同時表明上訴理由;如已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 於判決送達後二十日內補具上訴理由(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 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陳靜宜 附錄: 一、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8第1項:   判決書得僅記載主文,就當事人有爭執事項,於必要時得加 記理由要領。 二、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項:   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為 理由,不得為之。 三、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5:   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項:   (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   (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 四、民事訴訟法第471條第1項(依同法第436條之32第2項規定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準用之):上訴狀內未表明上訴理由者,上訴人應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提出理由書於原第二審法院;未提出者,毋庸命其補正,由原第二審法院以裁定駁回之。

2025-03-31

ILEV-114-宜小-52-20250331-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清償借款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3400號 原 告 林 立 被 告 潘國瑞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2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伍萬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三月十五日 起至民國一百一十六年六月十五日止,按月於每月十五日給付原 告新臺幣壹萬元。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肆拾萬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四年一月三十 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 無民事訴訟法第386 條所列各款情形,爰依原告之聲請,由 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二、原告主張:被告於民國112年6月8日向原告借款新臺幣(下 同)35萬元,約定被告應自同年7月15日起,按月15日給付1 萬元,共分48期攤還本息。被告付至113年9月15日15期共15 萬元,自同年10月15日至114年2月15日已到期5萬元,並應 自114年3月15日起至116年6月15日按月給付1萬元。又被告 於113年8月1日向原告借款40萬元,約定借貸期間3個月,被 告僅付利息8000元,所欠本金40萬元屆期全未清償,經向被 告催討借款,被告已不知去向,爰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 求被告依約償還借款等語,並聲明:1.被告應給付原告5萬 元及自114年3月15日起至116年6月15日止,按月於每月15日 給付原告1萬元。2.被告應給付原告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本 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三、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為何聲明或陳述 。 四、得心證之理由:  ㈠原告主張之事實,業據其提出交易明細、匯款申請書、存摺 封面暨節本、LINE通訊畫面及借款契約書等件為證(見卷第 13-27頁、61-65頁、79-83頁),核與所述情節相符,被告 已於相當時期受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 出準備書狀為何爭執,堪信原告前開主張之事實為真正。原 告依兩造約定及消費借貸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如主文第1 、2項所示之本金,核屬有據,應予准許。  ㈡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 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 利息。但約定利率較高者,仍從其約定利率。」,民法第22 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定有明文。原告所提民事起訴狀繕 本於114年1月29日送達被告(於114年1月9日將公示送達公 告黏貼於本院公告處及公告於法院網站,送達證書見卷第69 頁),原告就其請求被告返還40萬元借款部分,請求被告自 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即114年1月30日起加付法定遲延利息, 核無不合。 五、從而,原告依兩造約定及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 付5萬元及自114年3月15日起至116年6月15日止,按月於每 月15日給付原告1萬元,請求被告給付40萬元及自起訴狀繕 本送達翌日即114年1月30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 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385條 第1項前段、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熊祥雲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林卉媗

2025-03-31

TCDV-113-訴-3400-202503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