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桃園地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20 筆)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07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昱智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114年度執聲字第97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叁年。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下稱受刑人)因詐欺等數罪,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數罪中雖有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 所列情形,惟受刑人已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有臺灣 臺中地方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民國114年2月8日是否 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足稽,應依刑法第50條第2項、第53 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 之刑期以下,定其應執行之刑期,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 第53條、第51條第5款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法律上屬於 自由裁量之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 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使法院得以 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性界限。後者法 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 ,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性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 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應定其應執行刑之 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事項,然對於前揭 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法院90年 度台抗字第106號裁定、92年度台非字第319號、93年度台非 字第192號、94年度台非字第21號、94年度台非字第233號判 決、97年度台抗字第393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復按數罪 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之考量, 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一種特別的量 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之事項係對一 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犯罪行為人本 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 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刑法目的及相 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依刑法第51條 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 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資為量 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規範之比例原 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原則等自由裁 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重得宜,罰當 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數罪併罰與單 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 三、查本案受刑人因詐欺等數罪,先後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臺 灣新北地方法院及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確定在案, 此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以本院定應 執行刑,不得踰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界限, 即不得重於如附表所示各罪加計之總和。茲因聲請人依受刑 人之請求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此有臺中地檢署刑法 第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紙(見本 院卷第11至12頁)附卷足憑,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各 罪,編號1至2所示之罪為得易科罰金之罪,編號3至4所示之 罪則均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 款所規定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之情形 ,是以本院認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正當。爰審酌本 院已予受刑人表示意見之機會,經其具狀表示無意見等語, 此有被告所提出之陳述意見調查表1紙(見本院卷第237頁) 在卷可稽。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態樣(編號 1係犯損壞公務員職務上掌管之物品罪、編號2為施用第二級 毒品罪、編號3為成年人與少年共同故意對少年犯傷害罪、 編號4均為加重詐欺取財罪)、時間間隔(編號1、3為109年 10月至12月間所犯、編號2為111年3月間所犯、編號4均為11 1年12月間所犯)、侵害法益及各罪依其犯罪情節所量定之 刑,暨前揭所述之比例原則、責罰相當原則等自由裁量權限 等;暨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曾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 年度聲字第3731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月確定;編號4所 示之罪曾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侵訴字第62號判決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並經本院113年度侵上訴字第5號判 決駁回上訴確定,此有各該裁定書、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 表各1份在卷可稽。是以本院定應執行刑,即不得重於如附 表編號3所示之罪加計如附表編號1至2、編號4所示之罪前已 分別裁定或判決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刑之總和;本院復就被告 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程度,並兼衡刑罰經 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等情,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 示。 四、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刑雖得易科罰金,然與 附表編號3至4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刑併合處罰之結果,自不 得併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14 4號解釋意旨參照),均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慧珊                   法 官 黃玉齡                   法 官 李進清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陳儷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妨害公務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傷害 宣告刑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5月 犯罪日期 109年10月18日 111年3月6日 109年12月6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50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毒偵緝字第506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少連偵字第251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桃園地院 案號 111年度桃原簡字第13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804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1185號 判決 日期 111年12月1日 111年12月19日 112年10月26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桃園地院 案號 111年度桃原簡字第133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804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1185號 判決 確定 日期 112年5月23日 112年1月31日 112年12月5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 案件 得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 得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7208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554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722號 編號1至2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聲字第3731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月確定。 編號 4 罪名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共2罪) 有期徒刑1年2月(共2罪) 有期徒刑1年4月(1罪) 有期徒刑1年5月(共4罪) 有期徒刑1年6月(共4罪) 有期徒刑1年7月(1罪) 有期徒刑1年10月(1罪) 有期徒刑2年(1罪) 犯罪日期 111年12月23日至111年12月27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中地檢112年度偵字第2251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中高分院 案號 113年度侵上訴字第5號 判決 日期 113年4月17日 確 定 判決 法院 中高分院 案號 113年度侵上訴字第5號 判決 確定 日期 113年5月20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 案件 不得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臺中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199號 編號4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2年度侵訴字第62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並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侵上訴字第5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

2025-03-31

TCHM-114-聲-207-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670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李偉民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25日裁定(114年度聲字第292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檢察官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李偉民(下稱受刑人)因 犯如附表所示各罪,經法院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 且各罪均為最先一罪裁判確定前所犯,原審法院為最後事實 審法院,是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核與數罪併罰之要 件相符,應予准許。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3、附表編 號6所示之罪,曾分別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5年8月、8年2月, 加計如附表編號4、5、7至11所示之宣告刑後之刑期已達47 年10月,是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但書規定,合併後刑期應以3 0年為限。爰審酌前述定執行刑之內、外部界限,及受刑人 所犯各罪之犯罪類型、犯罪次數、侵害法益、犯罪時間間隔 、罪數等一切情狀,以及受刑人對於本件聲請所表示之意見 ,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25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民國95年新刑法施行,廢除連續犯規定,造 成槍砲、施用及販賣毒品等罪於數罪併罰時刑罰過重,因此 各級法院針對販毒、強盜等重罪,於定應執行刑程序大幅度 減輕以避免刑罰過重之情形,使上開重罪於定執行刑後之刑 罰猶似舊法連續犯所科之刑,惟就施用毒品、竊盜、槍砲等 罪於定執行刑後之刑罰高於舊法連續犯之刑罰數倍,實已違 反公平正義及比例原則,而且法院就相同案件應為相同處理 ,請給予受刑人一個合理、公平的裁定等語。 三、按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 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判酌定其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判確定後, 即生實質之確定力,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數罪併罰 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刑之部分罪刑,經赦免、減刑或 因非常上訴或再審程序撤銷改判,以致原裁判所定應執行刑 之基礎變動,或有其他客觀上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 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行更定其應執行刑必要者外 ,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不得再就其各罪 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否則自係違反一事不再理 原則,即屬違背法令(最高法院114年度台抗字第392號裁定 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 刑確定,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惟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已與其他罪刑經原審法院以113年 度聲字第2686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0年,復由本院以113 年度抗字第2450號裁定駁回抗告,再經最高法院於114年2月 12日以114年度台抗字第209號裁定駁回再抗告確定(下稱前 案),有上開裁定及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查(見本院114 年度抗字第670號卷第38至41頁、第69至85頁)。是受刑人 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既先經前案裁定應執行刑確定,而具實 質之確定力,且所定數罪中均無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撤銷 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前案裁定之基礎已經變動 ,或其他客觀上有罪責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則檢察官就如 附表所示各罪向原審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即有就各罪之全 部重複聲請定其應執行刑之情形,依前開說明,自屬違反一 事不再理原則,於法容有未合。  ㈡再者,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5所示之罪所處之刑雖不得易科 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如附表編號1至4、6至11所示各 罪所處之刑均不得易科罰金亦不得易服社會勞動,符合刑法 第50條第1項第3款、第4款所示情形,依該條第2項規定,檢 察官須經受刑人請求,始得就如附表所示各罪向原審法院聲 請定應執行刑。然卷附「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 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 」所列案件除如附表所示各罪刑外,尚包含其他罪刑,且受 刑人於上開調查表明確表示其不要聲請定刑等語(見臺灣桃 園地方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156號卷,未編頁碼),足見 檢察官未經受刑人請求,逕為本件定應執行刑之聲請,核與 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不符,於法有違。  ㈢綜上所述,原審未予詳查,逕依檢察官所請而裁定受刑人就 如附表所示各罪應執行有期徒刑25年,實非允當,抗告意旨 雖未指摘及此,惟原裁定既有上開可議之處,自屬無可維持 ,應由本院將原裁定撤銷。又因檢察官聲請有前開不應允許 之情形,為免發回原審重新裁定徒增司法資源之浪費,爰由 本院自為裁定駁回檢察官之聲請。 五、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六庭  審判長法 官 鄭富城                              法 官 張育彰                                        法 官 郭峻豪                     (得再抗告) ==========強制換頁========== 【附表:受刑人李偉民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7年7月,共5次。 有期徒刑7年9月,共2次。 有期徒刑15年2月(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5年2月)。 犯 罪 日 期 民國110年12月13日、110年12月22日、111年1月3日 110年12月8日、110年12月14日 111年1月4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下稱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5915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5915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5915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等法院(下稱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3478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3478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3478號 判決日期 112年2月23日(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112年6月14日) 112年2月23日(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112年6月14日) 112年2月23日(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112年6月14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2288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2288號 112年度台上字第2288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6月14日 112年6月14日 112年6月14日 是否得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768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768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768號 經臺灣高院以111年度上訴字第3478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5年8月。 ==========強制換頁========== 編     號 4 5 6 罪     名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藥事法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7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7年7月,共2次。 犯 罪 日 期 110年7月22日 110年9月7日 110年3月14日、110年3月15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0676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0676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下稱新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57687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易字第495號 111年度易字第495號 111年度訴字第1487號(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第12979號) 判決日期 112年1月5日 112年1月5日 112年7月26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易字第495號 111年度易字第495號 111年度訴字第1487號(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第12979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2月1日 112年2月1日 112年9月6日 是否得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0279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0280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979號 經新北地院以111年度訴字第1487號(原裁定附表及檢察官聲請書附表均誤載為第12979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2月。 ==========強制換頁========== 編     號 7 8 9 罪     名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6月。 有期徒刑6年10月。 有期徒刑6年9月。 犯 罪 日 期 110年5月23日 110年8月24日 110年9月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0293號等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0293號等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0293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判決日期 112年11月15日 112年11月15日 112年11月15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12月20日 112年12月20日 112年12月20日 是否得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985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985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985號 編     號 10 11 12 罪     名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5年3月。 有期徒刑2年9月。 (空) 犯 罪 日 期 110年9月7日 不詳時間至110年9月8日為警查獲止 (空)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0293號等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0293號等 (空)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空) 案  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空) 判決日期 112年11月15日 112年11月15日 (空)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空) 案  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111年度訴字第1009號 (空)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12月20日 112年12月20日 (空) 是否得為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空) 備註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985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985號 (空)

2025-03-31

TPHM-114-抗-670-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95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易澄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458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林易澄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捌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易澄因妨害自由等數罪,經先後判 決確定如附表(原聲請書附表編號2所示偵查機關欄;確定判 決之法院欄及案號欄,更正如本裁定附表所示,詳如後述) ,應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 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 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等定執行刑之規範,刑法第50條 第1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定有明文。次就法院酌定應執 行刑言,屬法律上之裁量事項,有其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 限,所謂「法律外部性界限」須符合刑法第51條各款所定之 方法或範圍暨刑事訴訟法第370條規定所揭示之不利益變更 禁止原則;而「法律內部性界限」則係執行刑之酌定與法律 授予裁量權行使之目的契合,無明顯悖於公平、比例、罪刑 相當等原則及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 字第1206、1328號裁定意旨參照)。復於定執行刑時,應體 察法律規範之目的,謹守法律內部性界限,以達刑罰經濟及 恤刑之目的,並宜注意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及行為人 所生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綜合考量行為人復歸社會之可 能性、行為人之人格及各罪間之關係、數罪侵害法益之異同 、對侵害法益之加重效應及時間、空間之密接程度;若行為 人所犯數罪係侵害不可替代性或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或各 罪間之獨立程度較高者,可酌定較高之執行刑,但仍宜注意 維持輕重罪間刑罰體系之平衡;又刑法第57條所列事項,除 前述用以判斷各罪侵害法益之異同、對侵害法益之加重效應 、時間及空間之密接程度、行為人之人格與復歸社會之可能 性外,不宜於定執行刑時重複評價(刑事案件量刑及定執行 刑參考要點第22點至第26點意旨參照)。另於酌定執行刑時 ,行為人所犯數罪若屬相同犯罪類型並認有重複犯罪者,宜 審酌各罪間之行為態樣、手段或動機是否相似,是否囿於社 會、經濟之結構性因素或依犯罪行為特性之成癮性因素,導 致行為人重覆實行相同犯罪類型,妥適評價其責任非難重複 之程度。 三、經查:  ㈠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 稱桃園地院)111年度原訴字第57號判決處有期徒刑2年後, 其提起上訴,由本院於民國113年2月6日以112年度原上訴字 第202號判決撤銷改判處有期徒刑1年4月,嗣上訴至最高法 院,經最高法院於113年7月18日以113年度台上字第2441號 判決,以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為由,依刑事訴訟法第395 條之規定駁回上訴而確定,有上開該判決書在卷可稽。且受 刑人就該罪既已於法定上訴期間內提起上訴第三審並敘述理 由,即具有阻斷第二審判決確定之效力,其上訴不合法律上 之程式而判決駁回上訴,其所為程式上之判決,既有判決之 形式,即具有形式之確定力,而應受拘束,該罪應以第三審 法院判決駁回之日為判決確定日(最高法院109年台抗字第1 183號裁定意旨;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02年法律座談會 刑事類提案第33號會議研討結果參照)。是受刑人所犯如附 表編號2所示之罪,諭知罪刑之法院均應係本院,而附表編 號2所示之罪之判決確定日為最高法院判決駁回之日即113年 7月18日等情明確,爰就原聲請書附表編號2確定判決之法院 欄及案號欄,更正如本裁定附表所示。至原聲請書附表編號 2偵查機關欄誤載部分,亦一併更正。  ㈡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各編號之罪,先後經判處如附表 所示各編號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本院為最後判決確定 案件(即編號2)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且附表所示編 號2之罪為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案件(即編號1)判決確定之 日(112年3月31日)前所犯,有各該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 紀錄表在卷可稽。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 處之刑為得易科罰金,與如附表所示編號2之罪係不得易科 罰金且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 原不得合併定應執行刑,因受刑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表所 示各編號之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此有「臺灣桃園地方檢 察署依10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請求 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7頁 ),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是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 編號之罪向本院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  ㈢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2之罪所示之罪質與法益相 異,衡酌各罪(即附表所示編號1至2)間之行為態樣,且均 未侵害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又參以受刑人 向法院陳述:妨害秩序6個月部分,已於112年在桃園地檢署 易科罰金執行完畢等語(見本院卷第85頁)。綜合上情以觀 ,本院以其各罪宣告刑為基礎,衡酌刑罰制度中有期徒刑之 設計目的,本寓有以拘束人身自由之方式償還其應負之罪責 後,令受刑人仍能復歸社會之意,故如定執行刑已屬長期自 由刑時,宜審酌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及受刑人所生 痛苦程度隨刑期而遞增。爰依前開說明,於不得逾越法律外 部性界限(即不得重於如附表所示編號1所示之刑《即有期徒 刑6月》,與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刑《即有期徒刑1年4月》之總 和《即有期徒刑1年10月》)之範圍內,本於公平、比例、罪刑 相當等原則及整體法律秩序之理念等之要求,定如主文所示 之應執行刑。   ㈣至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編號1之罪,經併合處罰之結果 為不得易科罰金,原可易科罰金部分所處之刑無庸為易科罰 金折算標準之記載(司法院釋字第144號、第679號解釋意旨 參照)。是本院於定其應執行刑時,自無須為易科罰金折算 標準之記載,及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編號1之罪雖已執行 完畢,惟該已執行部分於檢察官將來指揮執行時予以扣除, 均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一庭審判長法 官 謝靜慧                    法 官 汪怡君                    法 官 吳志強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晏瑄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受刑人林易澄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2025-03-31

TPHM-114-聲-695-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3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何晉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249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何晉德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 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按原聲請書附表編號4最後事實審法院、 案號、判決日期欄分別誤載為「臺灣高院、113年度上訴字 第2125號,113/05/29」,應更正為「桃園地院、112年度審 訴字第1267號,113/2/22」,業經更正如本裁定附表)。 二、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 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定有 明文。而所謂「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係指最後 審理事實諭知罪刑之第一、二審法院而言;如案件上訴於第 二審法院,因上訴不合法而駁回,或未及判決即撤回上訴者 ,因第二審法院並未就該案犯罪事實為判決,自以原第一審 法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 第671號、102年度台抗字第465號裁定意旨參照)。若檢察 官所聲請定應執行刑之法院並非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該法院本無管轄權,即應從程序上駁回檢察官之聲請,始為 適法(最高法院88年度台非字第32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犯施用第一級毒品、施用第二級毒品等罪, 均經確定在案,各罪中最早確定者為民國112年10月12日, 而各罪之犯罪行為時間均在該裁判確定日期前所犯,且受刑 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此 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5日修正施行之刑法第50 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可稽,惟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編號4之施用第一級毒品罪部分,經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於民國113年2月22日以112年度審訴字第1267號判 決判處罪刑,嗣經被告提起上訴,雖由本院於113年5月29日 以113年上訴字第2125號判決駁回上訴並確定,然本院係以 被告上訴未敘明理由而不合法定程式,依刑事訴訟法第367 條、第372條規定不經言詞辯論為程序判決駁回上訴等情, 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刑事判決可稽。是附表編號4 所示之罪,本院既以受刑人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為由予以駁 回,依據上開規定及說明,則該部分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 院應為第一審之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即應以該院為本件管轄 法院,本院並無管轄權,是聲請人向本院聲請本件定其應執 行刑,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 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林孟皇                    法 官 林呈樵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謝雪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HM-114-聲-434-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5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敏俊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35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敏俊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其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 徒刑貳年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敏俊(下稱受刑人)因違反洗錢防 制法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 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又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3條、第51條第5款亦有明文。又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 ,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 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 ,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 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 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 有二裁判以上,應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 ,固屬自由裁量事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 受其拘束(最高法院92年度台非字第187號及94年度台非字 第21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及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且本件聲請定 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本院,有附表所示之各 該判決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是檢察官聲 請定其應執行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如附表編號2所 示之罪,其宣告刑雖有併科罰金新臺幣1萬元之諭知且聲請 意旨並未敘明僅就有期徒刑部分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然觀之 聲請書僅引用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為聲請定刑之依據 ,並未敘及同條第51條第7款關於罰金刑之定刑規定,顯見 其真意應係就附表所示之罪關於有期徒刑部分為聲請,並不 及於罰金部分,僅因疏漏而未記載上開意旨,附此敘明)。 爰審酌本件內部性及外部性界限,及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 各罪之犯罪類型、動機、態樣、危害情況、侵害法益、行為 次數等情狀,復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 程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受刑人就本件定 應執行刑表示無意見(見本院卷第59頁)等情,定其應執行 刑如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葉乃瑋                    法 官 錢衍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筱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附表:受刑人陳敏俊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罪名     詐欺    洗錢防制法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 有期徒刑1年6月 併科罰金新臺幣1萬元 犯罪日期 110年11月29日 110年12月28日至 111年1月19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1794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6065號等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審訴字第908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4280號 判決日期 112/03/24 113/11/26 (聲請書附表誤載為113/11/27,應予更正) 確定 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1年度審訴字第908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4280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4/26 114/01/03 得  否 易科罰金 否 否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5943號 士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964號

2025-03-31

TPHM-114-聲-559-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610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吳柏諺(原名吳茂琳)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對於臺灣桃 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桃檢亮午111執更3647字第114 9021311號函),聲明異議案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異議人即受刑人吳柏諺(下稱受刑人)主張定刑方式 應以本院108年度聲字第2545號裁定(下稱A案)編號2之判 決確定日作為基準,與A案編號3及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391 號裁定(下稱B案)、111年度聲字第2325號(下稱C案)所 示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而此定刑方式屬本院臺南分院112 年度聲字第533號裁定及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268號裁 定意旨所揭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執行刑之必 要,屬一事不再理原則之特殊例外情形。臺灣桃園地方檢察 署(下稱桃園地檢署)以111執更3647字第1149021311號函 否準受刑人之聲請,於法不合。  ㈡本件A案編號2之判決確定日為108年3月28日,而A案編號3與B 、C案所示各罪之犯罪日期均在該日之後,受刑人雖於定刑 調查表勾選同意就A案編號1已執畢之罪與A案編號2、3之罪 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惟斯時B、C案有部分之罪亦判決確 定,倘檢察官能俟全部案件判決確定後,告知受刑人若同意 將A案3罪合併定應執行刑,將使原屬同一組合之A案編號2、 3及B、C案所示各罪,無從合併定應執行刑,受刑人應會選 擇不同意,且該定刑調查表上僅有概括同意或不同意之選項 ,未賦予受刑人實質選擇權,使受刑人陷於錯誤而勾選同意 造成更不利之結果。況檢察官所採定刑方式A案定應執行5年 2月(下限為4年6月)、B案定應執行刑4年2月(下限為3年1 0月)、C案定應執行刑11年(下限10年),總和下限為18年 4月,相較受刑人所主張定刑方式總和下限為10年(A、B、C 案中最長期),是檢察官所選擇之A、B、C案組合,就刑度 下限部分顯然不利受刑人。如採受刑人主張的定刑方式以A 案編號2、3及B、C案各罪列為一組,依定應執行刑規定及內 部界限法則,重新定應執行刑,定應執行刑之範圍應在各刑 之最長期(有期徒刑10年)以上,A案編號2、3曾定應執行5 年加計B案定應執行刑4年2月加計C案定應執行刑11年,宣告 刑之總和即20年2月以下,依行為人所犯倘屬相同犯罪類型 ,於併合處罪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責任較高,自應酌定較 低之應執行刑之法理,可能執行之刑期為有期徒刑10年以上 20年2月以下。對比檢察官接續執行之刑期為20年4月,上限 已逾2月,另就下限部分即為20年2月或10年之差距,則檢察 官將已執畢的案件確定日期為基準之A、B、C案件組合,反 而顯然更不利於受刑人,違反恤刑目的,自有必要透過重新 裁量程序,改組搭配進行充分而不過度之適足評價,爰聲明 異議,請更定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又數罪併罰 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係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之檢 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固有明文 。惟已經裁判定應執行刑之各罪,如再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 分重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不以定刑之 各罪範圍全部相同為限,此乃因定應執行刑之實體裁定,具 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數罪,經裁定酌定其 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法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 罪所處之刑,如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 重處罰之危險,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適用。故數罪併罰案 件之實體裁判,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 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犯罪,因非常上訴、 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刑等情形,致原定執 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 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 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之拘束,並確保裁判 之終局性。已經定應執行刑確定之各罪,除上開例外情形外 ,法院再就該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其應執行刑,前、後 二裁定對於同一宣告刑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因同一行為遭 受雙重處罰之危險,均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而不得就已 確定裁判並定應執行刑之數罪,就其全部或一部再行定其應 執行之刑,依受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抗大字第489 號裁定拘束之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489號裁定先例所揭 示之法律見解,尚無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可言。是以,檢察 官在無上揭例外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之 數罪,重行向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不予准許,於法 無違,自難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 又按被告一再犯罪,經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 謂裁判確定,乃指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 判刑確定之日作為基準,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應依刑法 第51條各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日期之後所犯者, 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惟在該日期之後所 犯之罪,倘另符合數罪併罰者,仍得依前述法則處理,數罪 併罰既有上揭基準可循,自無許法院任擇其中最為有利或不 利於被告之數罪,合併定其應執行刑之理(最高法院103年 度台抗字第721號裁定要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等數罪,經如附表一編號1至3、附表二編號1至3、附表三編 號1至4所示之法院分別判決確定,其中附表一編號1至3所示 之罪,經本院108年度聲字第2545號裁定(即A裁定)定應執 行有期徒刑5年2月;附表二編號1至3所示之罪,經本院111 年度聲字第2391號裁定(即B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2 月,受刑人不服提起抗告,經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23 9號裁定駁回確定;附表三編號1至4所示之罪,經本院111年 度聲字第2325號裁定(即C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1年, 受刑人不服提起抗告,經最高法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249號 裁定駁回確定等情,有前開裁判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 卷可稽。是受刑人所犯A裁定編號1至3、B裁定編號1至3、C 裁定編號1至4所示之數罪,既經本院分別裁定定應執行刑確 定,即有實質確定力,非經非常上訴、再審或其他適法程序 予以撤銷或變更,自不得再行爭執,且基於確定裁定之安定 性及刑罰執行之妥當性,自不得依憑受刑人之主張,再行拆 解割裂、重新搭配組合。則檢察官據以指揮接續執行A裁定 編號1至3、B裁定編號1至3、C裁定編號1至4所定執行之刑, 並以桃檢亮午111執更3647字第1149021311號函否准受刑人 就其前開所犯已經判決確定之各罪中,擇其主張為有利之數 罪重新排列組合之定執行刑聲請,自無違誤。此乃前開最高 法院裁判意旨所揭櫫一事不再理原則法理所當然,檢察官依 本案確定裁定內容為指揮執行,經核於法並無不合,其執行 之指揮即難認有違法或不當。  ㈡聲明異議意旨固以檢察官所選擇之定刑方式,陷受刑人於接 續執行更長刑期之不利地位,在客觀上顯有責罰顯不相當之 情形,有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主張將A裁定其中編號2、3 與B裁定編號1至3、C裁定編號1至4等罪併罰,較有利於受刑 人等語。惟查:  1.刑法第50條之併合處罰,應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亦 即應以首先判決確定之科刑判決之確定日為基準,在該日期 之前所犯各罪,依刑法第51條各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 該日期之後所犯者,則無與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而受刑人 所犯A、B、C裁定之數罪中,最早判決確定者為A裁定編號1 之罪(判決確定日為105年6月20日),A裁定編號2、3之罪 之犯罪時間均在該日之前,A裁定因而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5 年2月。而B裁定之3罪及C裁定之4罪均在A裁定編號1之罪判 決確定後所犯,與「裁判確定前犯數罪」之數罪併罰要件未 合,無從與A裁定之各罪合併定應執行之刑,B裁定因而定應 執行刑有期徒刑4年2月;C裁定因而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1 年,亦無違誤。至受刑人主張A裁定編號3與B裁定之3罪、C 裁定之4罪均係在A裁定編號2之罪確定日(108年3月28日) 前所犯,聲請檢察官以此方式重新定應執行之刑,而A裁定 編號1之罪因已執行完畢而不列入定應執行刑之範圍云云, 惟A裁定編號2、3與B裁定之3罪、C裁定之4罪中,最早判決 確定者為C裁定編號1之罪(判決確定日為107年1月29日), 並非受刑人所稱A裁定編號2之罪(判決確定日均為108年3月 28日),且僅A裁定編號2、3之罪及C裁定之4罪之犯罪時間 均在該日之前,而B裁定之3罪均在C裁定編號1之罪判決確定 後所犯,與「裁判確定前犯數罪」之數罪併罰要件未合,無 從與A裁定編號2、3及C裁定編號1至4之各罪合併定應執行之 刑,受刑人前開主張不過係無視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規定 ,任憑己意,自行擇定定應執行刑基準日之最先確定科刑判 決,自屬於法不合,已屬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檢察官以受 刑人所為請求於法無據,拒絕重新聲請定應執行刑,當屬適 法。  2.再刑法第50條規定主要立法目的,是為了明確數罪併罰適用 範圍,避免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得易科 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合併,造成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無法單獨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罪責失 衡,不利於受刑人。從而,為使受刑人經深思熟慮後,選擇 自認最適合的處遇,賦予其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非字第3號判決參照),A裁定編號1至3 、B裁定編號1至3及C裁定編號1至4所示案件,有刑法第50條 第1項但書之情形,檢察官於向法院聲請裁定應執行刑前, 已徵得受刑人之同意,有上開裁定在卷可稽,既無證據足認 受刑人所為同意之意思表示有重大瑕疵,檢察官以A裁定編 號1至3、B裁定編號1至3、C裁定編號1至4所示各罪,分別向 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即無違法可言。基於確定裁定之 安定性及刑罰執行之妥當性,自不得依憑受刑人之主張,無 再行拆解割裂、重新搭配組合。  四、綜上所述,A裁定編號1至3、B裁定編號1至3、C裁定編號1至 4之定應執行刑均已確定,且原定執行刑之基礎既無變動, 或因客觀上有責罰顯不相當,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情形 ,堪認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否准受刑人所請另定應執 行刑之執行指揮並無不當或違法,受刑人猶執前詞指摘檢察 官執行指揮之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魏俊明                    法 官 鍾雅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許芸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強制換頁========== 附表一:本院108年度聲字第2545號裁定附表(A裁定)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4年6月,併科新臺幣30萬元 有期徒刑8月 犯 罪 日 期 103年5月23日 104 年4 月12日至104年4月23日 104 年4 月23日前為警查獲前一星期某時許至104 年4月2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05 年度撤緩毒偵字第18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04 年度毒偵字第908號 同左 最 後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同左 案 號 105 年度簡字第1868號 105 年度上訴字第3033號 同左 判 決 日 期 105年5月20日 107年7月10日 同左 確定判決 法 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最高法院 同左 案 號 105 年度簡字第1868號 108 年度台上字第828號 同左 判決確定日期 105年6月20日 108年3月28日 同左  備   註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05 年度執字第10835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08 年度執字第2175號。 編號2 、3 所示案件,有期徒刑部分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 年度訴字第199 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5 年。 ==========強制換頁========== 附表二: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391號裁定(B裁定) 編     號 1 2 3 罪     名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施用第二級毒品罪 共同持有第一級毒品純質淨重10公克以上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3年10月 犯 罪 日 期 107年12月19日凌晨0時35分為警採尿前1至2日內之某時許 107年7月13日下午5時許 107年5月22日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本院 案  號 108年度審易字第998號 108年度審簡字第770號 109年度上訴字第4454號 判決日期 108年7月10日 108年10月4日 110年3月25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同上 同上 最高法院 案  號 同上 同上 110年度台上字第5769號 確定日期 108年9月30日 108年10月28日 111年6月1日 ==========強制換頁========== 附表三:本院111年度聲字第2325號裁定(C裁定)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犯 罪 日 期 106.7.12為警採尿前回溯96小時內之某時 106.8.1 107.1.25為警查獲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06年度毒偵字第9504號 桃園地檢106年度偵字第20016號、106年度毒偵字第5510號、106年度偵字第21566號、第24221號 新北地檢107年度毒偵字第1993號、107年度偵字第4366號 最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06年度簡字第8280號 107年度審訴字第323號 108年度上訴字第2140號 判 決 日 期 107/01/05 108/08/26 108/12/19 確定 判決 法 院 新北地院 桃園地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06年度簡字第8280號 107年度審訴字第323號 109年度台上字第1441號 判決確定日期 107/01/29 108/09/23 109/03/18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否  備   註 新北地檢107年度執字第7202號(已執畢) 桃園地檢109年度執字第1715號 (士林地檢109年度執助字第308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執字第4726號( 士林地檢109年執助字第489號)  編   號     4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0年 犯 罪 日 期 105.7.5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618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 1109號 判 決 日 期 110/09/30 確定 判決 法 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1年度台上字第 1222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1/05/18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備   註 新北地檢111年度 執字第4973號

2025-03-31

TPHM-114-聲-610-20250331-1

北簡
臺北簡易庭

債務人異議之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北簡字第6453號 原 告 陳光榮 被 告 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月琴 訴訟代理人 林依璇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3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不變更訴訟標的,而補充或更正事實上或法律上之陳述者 ,非為訴之變更或追加。民事訴訟法第256條定有明文。查 原告起訴時訴之聲明原為:「鈞院113年度司執助字第3662 號強制執行事件應予撤銷。」(見本院卷第7頁),嗣於民 國114年3月13日本院言詞辯論期日變更訴之聲明為:「鈞院 113年度司執字第121280號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A執行事 件)之執行程序應予撤銷。」(見本院卷第44頁),核屬更 正法律上陳述,非訴之變更或追加,先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前向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 )取得101年度司促字第34487號支付命令及確定證明書後( 下稱系爭支付命令),持系爭支付命令向桃園地院聲請對原 告強制執行,經桃園地院以106年度司執字第96441號清償債 務強制執行事件(下稱系爭B執行事件)受理後,因原告無 財產可供執行而換發106年度司執字第96441號債權憑證(下 稱系爭債權憑證),嗣被告持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 鈞院民事執行處聲請對原告強制執行,其對原告執行之金額 為新臺幣(下同)5萬0,032元,及其中4萬9,932元自92年6 月10日起至104年8月31日止,按週年利率18.25%計算之利息 ,暨自104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15%計算之利 息,暨自92年7月1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上開利率20%計算之 違約金(下稱系爭債權),經鈞院民事執行處以系爭A執行 事件受理後,於113年6月7日核發扣押命令,禁止原告在系 爭債權、程序費用500元及執行費404元之範圍內,收取對第 三人安達國際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之保險契約債權或為其 他處分,第三人亦不得對其清償。惟系爭支付命令並非原告 親自簽收並未合法送達原告,且原告未曾向被告申辦信用卡 使用,被告提出之申請書(下稱系爭申請書)亦非原告所親 簽,爰依法提起本件訴訟等語。並聲明:系爭A執行事件之 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 二、被告則以:系爭支付命令所載債權為現金卡而非信用卡,且 系爭支付命令已經確定,並已換發系爭債權憑證等語,資為 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經查,原告主張被告前持系爭支付命令為執行名義,向桃園 地院聲請對原告強制執行,經桃園地院以系爭B執行事件受 理後,因原告無財產可供執行而換發系爭債權憑證,嗣被告 持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向本院聲請對原告強制執行, 聲請執行金額為系爭債權,並經本院以系爭A執行事件受理 在案等情,業經本院職權調閱系爭A執行事件卷宗核閱無誤 ,核屬相符,且為被告所不爭執,堪信為真實。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104年7月1日修正前之民事訴訟法第521條第1項規定: 「債務人對於支付命令未於法定期間合法提出異議者,支 付命令與確定判決生同一之效力」,而同條規定於104年7 月1日修正公布後,確定之支付命令雖不再具有既判力, 惟依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4條之4第1項、第12條第6項規定 ,該修正規定自公布日後施行,且無溯及適用,故104年7 月1日前業已確定之支付命令,仍屬有與確定判決同一效 力之執行名義。又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第2項規定: 「執行名義成立後,如有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 生,債務人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向執行法院對債權 人提起異議之訴。如以裁判為執行名義時,其為異議原因 之事實發生在前訴訟言詞辯論終結後者,亦得主張之。」 、「執行名義無確定判決同一之效力者,於執行名義成立 前,如有債權不成立或消滅或妨礙債權人請求之事由發生 ,債務人亦得於強制執行程序終結前提起異議之訴。」可 知,具有確定判決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債務人僅得以執 行名義成立後之消滅或妨礙事由起訴,不得對於執行名義 成立前之事由再行爭執,若其主張之事由在執行名義成立 之前即已存在,為執行名義之裁判縱有不當,亦非異議之 訴所能救濟。 (二)查本件被告聲請系爭A執行事件,係以系爭支付命令及其 確定證明書所換發之系爭債權憑證為執行名義,而因系爭 支付命令已於101年間確定,依上開說明,系爭支付命令 與確定判決具同一效力,債務人即原告即不得依強制執行 法第14條第2項規定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原告僅得依強 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以為救濟,亦即原告僅得以系 爭支付命令成立後發生之消滅或妨礙債權人之事由提起債 務人異議之訴。而原告雖主張從未向被告申請信用卡使用 ,且申請書係遭他人偽造,然此係以系爭支付命令成立前 已發生之事由為爭執,顯與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 不符,故原告以此事由依據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2項提起 債務人異議之訴,即非有據。 (三)至原告主張系爭支付命令並未合法送達於原告云云。惟按 強制執行應依執行名義為之,執行法院對於執行名義是否 有效成立,自應加以審查。未確定之支付命令,不備執行 名義之要件,其執行名義尚未成立,執行法院不得據以強 制執行。法院誤認未確定之裁判為確定,而依聲請付與確 定證明書者,不生該裁判已確定之效力。執行法院就該裁 判已否確定,仍得予以審查,不受該確定證明書之拘束。 又若執行名義並未成立,債權人竟聲請對債務人強制執行 ,而侵害債務人之權利,僅係債務人得否依同法第12條第 1項規定聲明異議而已,尚非得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是 依上開說明,系爭支付命令是否合法送達,要屬執行名義 是否合法成立之問題,若有所爭執,應循強制執行法第12 條所定聲明異議程序救濟,亦不得以此提起債務人異議之 訴,故原告據此請求撤銷系爭A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 ,亦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起訴請求系爭A執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應 予撤銷,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核與本 件判決結果無影響,爰不另予一一論述,併此敘明。 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臺北簡易庭 法 官 陳家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庭(臺北市○○○路 0段000巷0號)提出上訴狀。(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 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7   日                書記官 蘇炫綺

2025-03-28

TPEV-113-北簡-6453-20250328-2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8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賴子峻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274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賴子峻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賴子峻因詐欺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定聲請裁定。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 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 文。 三、經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2罪,前經本院分別判處如附 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有該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 表各1份在卷可稽。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2之罪,均係於 如附表所示同一案件之判決確定日前為之,是認檢察官之聲 請為適當,應予准許。茲審酌附表2罪均為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罪,皆為參加詐欺集團擔任收水工作,所侵害之法益 均為財產法益(共2名被害人),該2罪之犯罪時間為同一天 ,且犯罪型態、情節相同,考量受刑人所犯2罪所反映之人 格特性、於合併處罰時責任非難之程度、實現刑罰經濟之功 能、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各罪宣告刑總和上限,以 及受刑人以書狀表示之意見(本院卷第75頁),爰就附表2 罪所處之刑,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至受刑人雖於陳述意見狀敘明「因桃園地院同年度另案尚未 終結,待另案判決後再自行遞狀聲請,所以暫不合併定刑」 (本院卷第75頁),惟附表所示2罪均屬不得易科罰金之罪 ,並非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規定之「受刑人請求檢 察官聲請之罪」,是以,本件檢察官依刑法第53條、51條第 5款規定聲請定受刑人應執行刑,為檢察官職權之行使,於 法相合,而受刑人所為上開意見表示,尚難拘束本件檢察官 聲請定應執行刑之適法性。至受刑人是否有其他已確定案件 ,得否與附表所示2罪合併定應執行刑,仍應由檢察官依職 權、或由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向管轄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 ,附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二十五庭審判長法 官 邱滋杉                    法 官 呂寧莉                    法 官 邱瓊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桑子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8

TPHM-114-聲-488-20250328-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362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趙文誠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114年度執聲字第23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所犯如附表所示之拾肆罪,所處各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 有期徒刑陸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犯妨害秩序等案件,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所示之刑,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規 定,就附表所示之罪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 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 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 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 有明文。次按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 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 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 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 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時 ,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應定 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事項 ,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法院 91年度台非字第32號及92年度台非字第187 號判決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等罪,經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並於如附表所示之日期確定,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1份、各法院刑事判決在卷可稽。又如附表所示罪刑有 得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之情,受刑人復具狀依刑法第50條第 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聲請如附表所示各罪定應執行刑,有 受刑人定刑聲請切結書1份(執行卷第5頁)在卷可憑,故依 上開規定,檢察官聲請併就如附表所示各罪定其應執行之刑 即屬正當。本院審核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最早判決 確定者,為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0年 度審簡字第432號判決,而附表各罪確皆是受刑人於該判決 確定日(即民國110年9月8日)以前所犯,檢察官聲請定應 執行之刑,經核尚無不合,應予准許。另受刑人所犯如附表 編號1至13所示之罪,曾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聲字 第1452號裁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6年4月,嗣經抗告駁回確 定,是本院定其應執行刑,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 法律之外部界限,即不得重於如附表所示14罪宣告刑之總和 (即有期徒刑8年3月),亦應受內部界限之拘束,即不得重 於如附表編號14所示之罪,加計如附表編號1至13所示之罪 原所定應執行刑之總和(即有期徒刑7年)。準此,爰就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審酌各罪間之犯罪情節、行為動 機、行為態樣、危害情況、侵害法益及整體犯罪非難評價, 暨經本院函詢關於本次定應執行刑之意見後,受刑人表示沒 有意見等各項情狀,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刑事第十五庭 法 官 王榆富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王翊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附表: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4月 犯罪日期 109/11/17 109/11/18 109/04/29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緝字第403號、第404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緝字第403號、第404號 士林地檢109年度偵字第7196號、第9586號、第10075號、第12399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432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432號 111年度簡字第1號 判決日期 110/08/09 110/08/09 111/01/13 確定 判決 法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432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432號 111年度簡字第1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0/09/08 110/09/08 111/02/21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士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4262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4262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875號 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4 5 6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09/12/03 109/12/14 110/01/09 109/11/05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588號、第6588號、第8340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588號、第6588號、第834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調偵字第1080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740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740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267號 判決日期 110/12/03 110/12/03 111/07/14 確定 判決 法院 士林地院 士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740號 110年度審簡字第740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267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1/01/04 111/01/04 111/08/16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士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1639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執字第1639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4740號 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7 8 9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09/12/30 110/01/14 110/03/11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緝字第4104、4105號及110年度偵字第23930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緝字第4104、4105號及110年度偵字第23930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緝字第1720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審易字第388號 111年度審易字第388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142號 判決日期 111/07/27 111/07/27 111/11/11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審易字第388號 111年度審易字第388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142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1/08/31 111/08/31 111/12/14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9882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9882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96號 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0 11 12 罪名 詐欺 詐欺 妨害秩序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6月 犯罪日期 110/08/31 110/09/02 109/05/23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2209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2209號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3229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358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358號 112年度訴字第666號 判決日期 111/12/28 111/12/28 112/10/12 確定 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358號 111年度審簡字第1358號 112年度訴字第666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2/01 112/02/01 112/11/14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3150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3150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7892號 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3 14 罪名 強制性交 妨害秩序 宣告刑 有期徒刑3年6月 有期徒刑8月 犯罪日期 110/08/09 110/08/08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695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31160號、第32055號、第40841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侵上訴字第150號 111年度訴字第398號 判決日期 112/10/05 113/08/21 確定 判決 法院 最高法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239號 111年度訴字第398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4/11 113/10/01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177號 新北地檢114年度執字第361號

2025-03-28

PCDM-114-聲-362-20250328-1

員簡
員林簡易庭

清償借款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員林簡易庭民事判決 113年度員簡字第407號 原 告 鼎賀不動產仲介經紀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余世偉 被 告 陳宥霖 住彰化縣○○市○○里○○路0段000巷0 0弄0號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清償借款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7日言詞 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10萬元,及自民國113年9月1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 二、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三、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33,餘由原告負擔。   四、本判決第1項得假執行;但被告如以新臺幣10萬元為原告預 供擔保,得免為假執行。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時法定代理人為李月珍,嗣於訴訟進行中變更為余 世偉,有桃園市政府公司登記表附卷可參(見本院卷第65頁 ),經其具狀聲明承受訴訟(見本院卷第87頁),與法並無 不合。 二、原告主張:  ㈠兩造於民國110年4月7日簽立仲介業務承攬契約書,被告承攬 原告之不動產買賣、互易、租賃之居間或代理業務,契約期 間自110年4月7日起至112年4月6日止。  ㈡原告與訴外人家福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家福公司)、佰事達 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佰事達公司)間前因給付服務報酬 事件(下稱系爭服務報酬事件),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 稱桃園地院)111年度重訴字第372號判決家福公司應給付原 告新臺幣(下同)68萬7,500元(下稱第一審判決),因被 告表示要維護原告公司權益提起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下 稱高本院)112年度上字第789號判決廢棄第一審判決,並駁 回原告之訴(下稱第二審判決)。  ㈢原告借款給被告第一審訴訟費用6萬7,825元,另再借款第二 審訴訟費用5萬2,584元及律師費用8萬元;又被告於112年5 月間向原告借款10萬元,上開金額合計30萬0,409元,原告 請求被告返還上開款項。  ㈣爰依承攬、消費借貸契約之法律關係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 :被告應給付原告30萬0,409元及自支付命令送達翌日起至 清償日止,按年息5%計算之利息。 三、被告則以:  ㈠第一審判決結果為家福公司應給付原告68萬7,500元,而被告 之佣金為百分之65,故被告原本應取得之佣金利益為44萬6, 875元,而被告接受第一審判決結果,但原告卻堅持上訴, 並約定如果第二審判決勝訴,訴訟費、律師費雙方各自負擔 一半,如果敗訴則由原告自行負擔,又第二審判決既為敗訴 ,則原告請求被告支出費用並無理由。  ㈡被告原本預估系爭服務報酬事件之報酬為500萬至600萬元, 以協調方式較為適當,但原告堅持提起訴訟,如果第一審判 決後不提起上訴就會確定,被告曾告知原告說上訴不一定會 贏,所以被告叫原告要給10萬元,被告才願意上訴,因為油 錢及查詢費都是被告出的,結果原告又堅持提起上訴。  ㈢原告稱被告向原告借款,但公司員工借款都要簽本票,為何 原告提不出本票,事後原告片面解除兩造承攬契約等語,資 為抗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四、法院之判斷:  ㈠原告主張兩造於110年4月7日簽立仲介業務承攬契約書,契約 期間自110年4月7日起至112年4月6日止,系爭服務報酬事件 經桃園地院為第一審判決、高本院為第二審判決等事實,業 據原告提出仲介業務承攬契約書、第一審判決書、第二審判 決書在卷可憑,且為被告所不爭執,洵堪認定。惟原告主張 :兩造間訂有業務承攬合約書,原告除提供必要資源外,被 告應自行負擔完成工作之費用;被告於112年5月間向原告暫 借10萬元未償還等語,則為被告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是 兩造之爭執厥為:第一審、第二審訴訟費用及律師費應由何 人負擔?兩造間有無消費借貸契約存在?若有,被告是否應 償還借款?  ㈡第一審、第二審訴訟費用及律師費負擔部分:   ⒈按系爭承攬契約第2條約定:「承攬工作乙方(即被告)同 意承攬甲方(即原告)之不動產仲介業務從事不動產買賣 、互易、租賃之居間或代理業務,其詳細承攬工作範圍如 附件。」第15條第4款約定:「特別約定甲乙雙方本於承 攬關係特別約定如下:……㈣乙方因承攬工作所需相關交通 、住宿、膳雜等費用由乙方自行負擔。」而系爭承攬契約 並無附件,可知被告承攬之事務,為不動產買賣、互易、 租賃之居間或代理業務,並不包括被告承攬業務所生訴訟 事宜,而被告固應自行負擔因承攬工作所支出之交通、住 宿、膳雜等費用,然兩造就訴訟所生之律師費、訴訟費用 等,並未在契約中有所約定。是原告主張:兩造間訂有業 務承攬合約書,原告除提供必要資源外,被告應自行負擔 完成工作之費用等語,已嫌無據。   ⒉查系爭服務報酬事件,原告係以自己名義起訴、上訴,此 見第一審、第二審判決即明,是系爭服務報酬事件之判決 結果,不論勝敗,均應由原告承擔。若依原告上揭主張, 其起訴可能享有勝訴之利益,卻由被告承擔相關訴訟成本 ,顯然失衡,是原告上揭主張,並無可取。   ⒊至於原告嗣後於言詞辯論時改主張:系爭服務報酬事件律 師費及訴訟費用,應依照七三比例(原告三成、被告七成 )分擔乙節(見本院卷第58頁),無非原告於訴訟中之片 面提議,與本件事實認定無涉,並不影響本件訴訟結果, 亦予敘明。  ㈢借款部分:   ⒈按民法第478條規定:「借用人應於約定期限內,返還與借 用物種類、品質、數量相同之物,未定返還期限者,借用 人得隨時返還,貸與人亦得定一個月以上之相當期限,催 告返還。」而所謂貸與人得定1個月以上之相當期限催告 返還,非謂貸與人之催告必須定有期限,祇須貸與人有催 告之事實,而催告後已逾1個月以上相當期限者,即認借 用人有返還借用物之義務,且借用人於上開期限屆滿後仍 未返還,始負遲延之責(最高法院73年台抗字第413號裁 定意旨、99年度台上字第2379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查原告於112年5月2日,自其帳戶提領10萬元,轉入000000 0000000000號帳戶內乙節,有匯款明細、借款清冊在卷足 稽(見本院卷第99頁、第111頁),被告不爭執,可以認 定。被告抗辯:此係第一審判決的訴訟利益,是原告堅持 要上訴高院,且公司員工跟原告借款都要本票,如果是借 款,為何沒有本票等語,惟以第一審判決原告勝訴之68萬 7,500元部分,縱依被告所述可取得百分之65佣金比例, 被告可獲得之「訴訟利益」應為44萬6,875元,而非僅僅1 0萬元,是被告上揭抗辯,已有可疑,況且,原告提出被 告與時任公司會計之許芙慈之LINE對話,許芙慈表示:「 宥霖哥副總說之前的預支與訴訟費用若能支付就支付,不 能支付的話借據跟本票要開立……下圖為我整理的表格」等 語,而依許芙慈整理之表格:「日期:112/5/2」、「金 額:100,000」、「備註:預支」,被告則回應:「……借 據本票是沒問題,已經有匯款為證,實乃多此一舉,要也 可以。」等語(見本院卷第109頁),被告非但未否認10 萬元為借款,甚至表明可簽立借據、本票,足認縱使被告 尚未簽發本票,其亦認知10萬元為借款。綜前,兩造間既 有消費借貸之合意,被告亦曾收受10萬元之借款,則兩造 間存有10萬元之消費借貸契約甚明。又查兩造間之消費借 貸契約,並未約定利息,也沒有約定何時返還等語,為原 告陳明在卷(見本院卷第95頁),係屬未定期限之消費借 貸契約,又原告於113年8月1日以存證信函請求被告給付 ,有存證信函、回證在卷可憑,上揭存證信函係訂「3日 」之清償期限,不符民法第478條所規定「1個月」之清償 期限,故應認自被告收到上揭存證信函之日起1個月為被 告之清償期限(即113年8月31日),清償期限屆滿時,被 告即應負清償借款之義務,詎被告迄今仍未清償,是原告 起訴請求被告應清償借款10萬元,核屬有據,應予准許。   ⒊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又遲延 之債務,以支付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 計算之遲延利息;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 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29條第2項 前段、第233條第1項前段、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被告 既對原告負借款10萬元清償義務而迄未履行,陷於給付遲 延,則被告應自113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給付按週年 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法定遲延利息,原告起訴請求被告給 付遲延利息,於上揭範圍內,自應予以准許,逾此範圍之 請求,則屬無據。 五、綜上所述,原告依消費借貸之法律關係,請求被告給付10萬 元,及自113年9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 算之法定遲延利息,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範圍之請求 ,則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關於假執行之說明:原告勝訴部分,是依民事訴訟法第427 條第1項規定適用簡易程序所為被告敗訴之判決,爰依民事 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389條第1項第3款之規定,依職權 宣告假執行;並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第2項、第392條第2項 之規定,依職權酌定相當擔保金額,宣告被告預供擔保,得 免為假執行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判 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併此敘明。       八、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9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員林簡易庭 法 官 張鶴齡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須按 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 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書記官 蔡政軒

2025-03-28

OLEV-113-員簡-407-20250328-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