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婚生子女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01-210 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存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28號 原 告 丁○○ 被 告 甲○○ 法定代理人 丙○○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4 年1月14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原告丁○○(女、民國00年00月0日生、國民身分證統一編 號:Z000000000號)與被告甲○○(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國 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間之親子關係存在。 二、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就法律所定親子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 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關係存在或不存在之訴,家事事件 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蓋父母子女關係存在與否,不惟 影響雙方之身分關係,雙方因該身分而產生之法律關係亦將 隨之變動。本件原告丁○○(女、民國00年00月0日生、國民身 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主張其為被告甲○○(男、00年 0月0日生、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女,曾 受被告撫育,然戶籍資料未登載兩造親子關係,以致原告與 被告間之親子關係存否不明確,足以影響原告與被告間之身 分關係,使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而此項危 險得以確認判決除去之。則原告對被告提起本件確認親子關 係存在,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合先說明。 二、原告起訴主張:原告為被告之女,被告現在醫院的加護病房 ,已呈現植物人狀態。原告出生後曾受被告及其家人照顧, 然因某種原因沒有入戶口,原告遂跟隨母親姓氏,但長期以 來均有與被告保持聯繫,為此,請求確認原告與被告之親子 關係存在等語。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三、被告則抗辯稱:沒有意見,但希望原告可以盡對被告之扶養 義務等語。 四、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其經生父撫育 者,視為認領,民法第1065條第1 項規定參照。非婚生子女 如有經其生父撫育之事實,即足以發生認領之效力,其撫育 時間之久暫與認領效力之發生無關(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 第9 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原告主張:其為被告之親生子女並曾受被告撫養之事實,業 據證人即被告之胞弟乙○結證稱:「(我與被告甲○○是否具有 血緣關係?)原告是我哥哥甲○○的女兒。(你如何知道我是甲 ○○的女兒?)因為原告出生時我們全家都知道,原告出生後 我母親也有帶過,當時沒有去登記的原因我不曉得。(原告 出生後,甲○○與原告的關係?)父女關係,我母親當時帶原 告同時也帶我的女兒。(原告母親與甲○○的關係?)夫妻關係 。(有無結婚?)好像有。(甲○○有無扶養原告?)小時候是我 母親帶,長大後原告就跟她母親住。(原告母親有無與甲○○ 及你的家人一起生活過?)有,後來就搬走,搬走原因我不 曉得。(甲○○目前現況?)有傷到腦筋,在臺中醫院長期呼吸 照護病房。」等語明確(本院113年8月27日言詞辯論筆錄參 照)。況兩造經博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子生物實驗室 進行親子鑑定,結果略以:「送檢註明為甲○○與丁○○之檢體 ,其相對應之各DNA型別均無不符,故不排除一親等直系親 緣關係之機率為99.00000000%」等語,此有該公司鑑定報告 書中之DNA親緣關係諮詢報告單在卷可稽。本院參酌現代生 物科學發達,醫學技術進步,以DNA基因系統檢驗方法鑑定 親緣關係之精確度極高,是依上開事證,可認原告為被告所 親生之女,又證人所述原告出生後實與被告及其家人同住, 同住期間難認被告未有扶養、照顧,應堪認有撫育之事實。 從而,原告上開主張,堪信為真。 (三)綜上所述,原告曾受有被告撫育之事實,依據前開規定,即 應視為被告對原告已為認領,且亦無反於真實之無效認領之 問題。綜上,依據民法第1065條第1 項規定,堪認為被告所 為撫育事實已視為認領原告,是原告與被告間之親子關係, 應得確認。準此,原告提起本件確認其與被告間親子關係存 在之訴,為有理由,爰判決如主文第一項。 (四)本件兩造間確有親子血緣關係存在之事實,已如上述,惟此 必藉由確認親子關係存在訴訟為確認,實屬不可歸責於被告 。原告訴請確認親子關係存在雖於法有據,然被告之應訴乃 法律規定所不得不然,依據民事訴訟法第81條第2款,本件 訴訟費用應由原告負擔較為公允,爰判決如主文第二項。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 81條第2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書狀(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 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1-21

TCDV-113-親-28-20250121-2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確認派下權存在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884號 原 告 江禎弘 江天來 江國賢 江國成 江國永 江政宣 江紀維 江國農 江禎偉 江金輝 江火炎 江進福 江進興 江進義 江正國 江正治 江寬木 江生 上十八 人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舒正本律師 複 代理人 王俊權律師 舒彥綸律師 被 告 祭祀公業江永昌 法定代理人 江國重 訴訟代理人 江岳 江萬治 上列當事人間確認派下權事件,本院於114年1月7日言詞辯論終 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對被告有派下權。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按確認之訴,非原告有即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不得提 起,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所謂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係指法律關係之存在與否不明確,原告 主觀上認其在法律上之地位有不安之狀態存在,且此種不安 之狀態,能以確認判決將之除去者而言。原告主張其為被告 之派下員乙節,為被告所否認,則原告對於被告之派下權存 否法律關係不明確,該私法上之地位陷於不安之狀態,而此 一狀態能以對於原告取得確認其派下權存在之判決以除去之 ,依前揭說明,應認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有即受確認判決之 法律上利益,合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被告為江氏祖先21世由興公自中國福建汀洲遷居 臺灣後,提供土地、興建祠堂而創設,其後並由22世和德公 及23世之深龍、筆龍、純莊、純厚等(下稱4大房)承繼之 。詎28世江滾材明知被告係由21世由興公、22世和德公及其 以降之4大房子孫共同奉祀,竟仍於民國77年12月1日向(改 制前)臺北縣三芝鄉公所申報時,漏列4大房之男性子孫為 派下員,並以26世江瑞源為被告之創設人,復將被告之管理 暨組織規約(下稱系爭規約)中,有關於派下員之資格,更 改為「26世江瑞源所傳男性直系血親卑親屬冠江姓者為限」 ,以此方式排除其他派下員之派下權。如再觀諸訴外人江寬 火、江楊財與被告間之訴訟結果,鈞院業以102年度訴字第5 31號(下稱另案)判決訴外人等勝訴,其中被告業已於另案 審理中承認被告係由21世祖所設立、江瑞源僅為管理員等情 ,故系爭規約不具其合理性亦經另案判決認定。緣原告江禎 弘、江天來、江國賢、江國成、江國永、江政宣、江國農、 江紀維、江禎偉、江金輝、江火炎、江進福、江進興、江進 義、江正國、江正治、江寬木、江生(下合稱原告;若單獨 稱之,則各逕稱姓名)等人如附表所示而均為4大房之後代子 孫,本即應為被告之派下員,惟經原告向被告之管理人江國 重表示請求將其等列入派下員名冊後,江國重雖先表示同意 ,惟嗣後又藉故推託,以致終無結果。爰提起本件訴訟,請 求確認原告對被告之派下權存在等語,並聲明:確認原告對 被告有派下權。 二、被告則以:被告為江瑞源生前所設立,並由江滾材於75年3 月30日向(改制前)臺北縣三芝鄉公所申報,並非如原告所 述而為由興公所設立,其所主張之祭祀公業是否與被告具有 同一性,其自應負舉證責任;且依系爭規約第4點第1款之規 定,被告之派下員資格為「江瑞源所傳男性直系血親卑親屬 冠江姓者為限」,則既原告等人均不具備上揭身分,本即無 法取得派下員之資格,對被告自未有何派下權存在可言。至 原告所提之另案訴訟結果,經查與本案訴訟當事人間不具備 同一性,本件之判斷並不受另案之判斷所拘束;況江國重雖 有允諾原告並於103年10月29日發函新北市三芝區公所申請 派下員變動,惟此部分僅係慮及親情並為避免訟爭之勞煩所 為之權宜之計,此對於原告等人本即不具備派下員資格一事 不生判斷上之影響等語置辯,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得心證之理由   原告主張被告為21世由興公自中國福建汀洲遷居臺灣後所創 立,其等為被告之派下員,對被告具有派下權等節,為被告 所否認,並以前詞置辯。是本院應審酌者厥為:㈠被告之設 立人為何人?㈡原告對被告是否具有派下權存在?茲分敘如 下:  ㈠被告之設立人為何人之部分:   按當事人主張有利於己之事實者,就其事實有舉證之責任, 但法律別有規定,或依其情形顯失公平者,不在此限,民事 訴訟法第277條定有明文。是以,原告自應舉證就被告之設 立人為21世由興公等情有利原告事實負舉證責任。經查:  ⒈原告主張被告為21世由興公自中國福建汀洲遷居臺灣後所創 立,業具其提出江氏族譜節錄影本及戶籍謄本各1份(見本 院㈠卷第26至48、50至188頁)為憑,其中江氏族譜之內容中 ,於111頁記載:「第21世祖考、由興公、妣張老孺人、生 和德由汀州府永定縣金豐里高頭鄉半經甲南山遷來台北縣三 芝鄉新庄村(圓窓)」、「開基始祖(懷山公遺下心學公房 )」、「祠堂祭事公業號稱『永昌』」(見本院卷第28頁)等 內容,可知21世由興公為江氏遷臺之開基始祖,設有祭祀公 業號稱「永昌」,足見原告主張:被告係由21世由興公所創 設等情,並非無憑。  ⒉又以原告所舉訴外人即另案被告訴訟代理人江炬材於另案102 年6月27日言詞辯論期日,經法官訊問時之陳述:(法官問 :該土地是祭祀公業的?還是江瑞源個人的?)這些土地是 祭祀公業的,江瑞源是管理人。(法官問:原告是否為江永 昌的派下員?)是。原告是江永昌的後代,江永昌是來台灣 的21世,所以祭祀公業用這個名字,江瑞源是第26世等語( 見本院102年度訴字第531號卷(即前案卷)第18頁),顯見 江瑞源僅為管理人而非設立人之情事甚明,則原告主張21世 由興公為設立人,26世江瑞源僅為管理人之情事並非無據。 而被告固辯稱:江炬材對於江氏祖先之瞭解,仍可能因聽信 長輩以訛傳訛、誤信片面資訊而為錯誤陳述,其所言並非可 採,而以各方江氏宗親提供資料、經考據編撰之江氏祖譜所 載之書面資料應較為可信等語。惟查,被告亦自承江炬材為 被告之派下員(見本院卷㈡第46頁),則江炬材理應對於被 告之事務具備一定程度之掌握,且經被告管理人委任為前案 訴訟代理人,則尚難僅憑被告上揭片面主張,即加以推翻江 炬材於另案中陳述之憑信性,則被告就此部分之抗辯,尚難 以之認定江炬材於另案所為陳述不可採信之理由。  ⒊又原告主張:原告等人於前案判決確定後,陸續向被告管理 人江重國表示,請求列入派下員名冊,江重國當面應允,並 向有意加入之人,收取辦理費新臺幣1萬元等情,並提出被 告(103年12月7日)公告影本(見本院卷㈠第200頁)為據。 被告並未否認上揭公告形式上真正(見本院卷㈠第373、374 頁)。而該公告上記載略以:敬邀,祭祀公業江永昌派下員 已於102年11月16日及103年2月16日兩次籌備會議中取得共 識,組成管理委員會,敬邀四大房裔孫加入參與管理委員會 會務,因辦理土地過戶及會務運作,請先預繳會務基金1萬 元整。祭祀公業江永昌管理人:江國重。中華民國103年12 月7日。則被告上揭公告上,已明確記載,敬邀「四大房裔 孫」加入參與等語,亦與原告主張被告係由21世由興公所創 設,其後並由22世和德公及23世之深龍、筆龍、純莊、純厚 等(下稱4大房)承繼之主張相合,益徵原告主張為可採信 。被告雖辯稱:上揭公告為被告管理人江重國因顧忌同族親 戚交情且飽受訟累,至錯誤解釋祭祀公業管理規約所為等等 ,惟以祭祀公業江永昌管理暨組織規約⑷已明確記載:本公 業派下員資格如左:①本公業派下權以江瑞源所傳男性直系 血親卑親屬冠江姓者為限;②派下員死亡無男性直系血親卑 親屬者其女性招贅所生男子冠江姓者亦具派下權;③養子女 與婚生子女同(見本院卷㈠第214頁)。則身為管理人之江重 國當對於上揭規約內容知之甚詳,假如被告所辯:被告為江 瑞源生前所設立,並由江滾材於75年3月30日向(改制前) 臺北縣三芝鄉公所申報,並非如原告所述而為由興公所設立 等情為真實,則被告之管理人江重國豈有可能僅因親族壓力 及訟累即為上揭公告?且此舉明顯違反該規約內容,江重國 要如何對其他已登記派下員負責?豈不會引發其他訴訟?是 上揭被告所辯尚難採信。  ⒋又依本院向新北市三芝區公所所調取被告之派下現員名冊( 見本院卷㈠第218頁),其中派下員江國能、江國治、江建均 並非被告所指訴外人江瑞源之後代,而係與訴外人同為第26 世之江瑞金之後代,足見被告現在之派下員並非僅限於江瑞 源之後代,則被告所辯:被告為江瑞源生前所設立,派下員 資格為「江瑞源所傳男性直系血親卑親屬冠江姓者為限」云 云,明顯不合,是被告所辯,顯然有疑。被告雖以:依其提 出被證5號之被告103年10月29日函件所示(見本院卷㈠420頁 ),訴外人江建均、江國治及江國能獲悉前案判決以江寬火 、江揚財依勝訴判決取得派下員資格,故向被告管理人江國 重主張同為深龍公子孫要求加入被告祭祀公業,因江國重考 慮親戚情誼,且未免訟累而允諾,而違誤解祭祀公業管理規 約所致等情置辯,然被告所舉祭祀公業江永昌管理暨組織規 約所載,其成立時間為75年3月30日(見本院卷㈠第216頁) ,而被告並未提出在此之前自其所抗辯於日據時期,即江瑞 源所在之時,是否即存在相同規約,則即難將上揭事項僅解 釋為管理人個人基於親戚情誼之誤解而非上揭事後於75年3 月30日所成立規約與事實不符所致,是亦難僅以上揭被告所 辯,即為被告有利之認定。  ⒌又被告先前曾有於112年間,向新北市○○區○○○○○○○○段000地 號、新庄段1741地號、新庄段74地號、新庄段92地號及新庄 段62地號(下稱系爭5筆土地)為被告所有之土地,有原告 提出被告所有之三芝區新庄段242地號(重測前為新小基隆 段新庄子小段177地號)之土地謄本及新北市三芝區公所112 年12月1日新北芝民字第1122957367號函、新北市三芝區公 所112年12月1日新北芝民字第11229573671號公告(見本院㈠ 卷第362至364、578、582頁)等在卷可稽,足見被告亦認系 爭5筆土地為其所有之意思甚明。且觀諸三芝區新庄段242地 號之土地謄本及系爭土地之土地台帳謄本(見本院㈠卷第362 至36、426至477頁),系爭5筆土地先前之管理人均為訴外 人江角枝、江常昇、江瑞金、江瑞波等4人,如再互核被告 之派下系統表(見本院㈠卷第358至360頁)所載內容,可見 江角枝、江常昇、江瑞金、江瑞波等人均與江瑞源非同出一 系,則其等既得為被告所有土地之管理人,亦足資證明被告 之設立人並非江瑞源一事甚明,原告主張即為可採。  ⒍被告固辯稱:有關被告設立之時點,係以24世及25世時代興 建、至清朝末期完成之說法較為可採,並有江氏祖譜第83頁 之內容記載可資佐證(見本院㈠卷第385頁)。惟查,觀諸江 氏祖譜第83頁之內容,其略以:「第二十一世祖,由興公, 由永定縣遷居於圓窓,第二十四世祖及第二十五世祖時代建 成於清朝末期完成,號『永昌』,坐北向南規模宏大」等語, 復參酌該頁之標題為「江氏宗祠淵源」,其針對建成之部分 ,互核其前後文義,應係指宗祠之建成而非祭祀公業之設立 ,是上揭被告所辯,尚難採為對被告抗辯有利之認定。  ⒎又被告辯稱:江瑞源於大正11年(即民國11年)開發申請並 取得日據時期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新小基隆字埔頭167番地 之業主權保存登記(相當於所有權第一次登記)業主登記欄 記載貳百八十八之拾貳江永昌管理人江瑞源,故關於本件被 告祭祀公業之16筆不動產,可推斷為江瑞源因善於經商積極 投入三芝區內陸開發而取得之資產等情,並提出從日據時期 原淡水郡三芝庄新小基隆字新庄子33-4番地土地登記簿(即 被證3號,見本院卷㈠第314至336頁)為據,惟以:被告所提 上揭土地登記簿並非被告所指日據時期臺北州淡水郡三芝庄 新小基隆字埔頭167番地之土地登記資料,已難認被告所為 該論證之前提存在,再者,依被告所舉該淡水郡三芝庄新小 基隆字新庄子33-4番地土地登記簿上所登記之所有人並非為 江瑞源,而系記載為「江永昌管理人江瑞源」,並非記載為 江瑞源所有,則被告執上揭登記內容為據之主張該等土地為 江瑞源所取得而設立被告,明顯有疑,非可遽為採信。  ⒏又被告雖辯稱:江角枝、江常昇、江瑞金、江瑞波等人所管 理之系爭5筆土地,與被告間不具有同一性,而為另一祭祀 公業,被告於112年補登之上揭5筆土地之原因在於原地籍資 料之登記均記載「祭祀公業江永昌」,以致被告初始未能發 現補登之土地與被告間不具有關係,始逕自連同系爭5筆土 地一併申請補登等語。然查,觀諸前揭原告所主張之證據中 ,無論從江氏祖譜、土地謄本及土地台帳謄本,尚無法從中 ,確實有如被告所言之複數祭祀公業或其他管理團體存在情 形;且從上揭文件而觀,無論係被告主張由其所有之祭祀公 業土地,抑或是由訴外人江角枝、江常昇、江瑞金、江瑞波 等人所管理之上揭系爭5筆土地,形式上均載明為「江永昌 」所有,應認上揭5筆土地為被告所有之事實堪以認定,則 被告之抗辯,尚非可採。  ⒐綜上所述,被告之設立人為21世由興公而非江瑞源等情,堪 以認定,原告之主張應為可採。  ㈡原告對被告是否具有派下權存在之部分:  ⒈按祭祀公業條例施行前已存在之祭祀公業,其派下員依規約 定之。無規約或規約未規定者,派下員為設立人及其男系子 孫(含養子),祭祀公業條例第4條第1項定有明文;次按派 下權之喪失,除基於派下之意思予以處分或讓與,亦或派下 死亡外,須因規約或慣例,定有「除名」之制度,依除名之 程序處理,方得喪失派下權(參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法 務部編印,第784頁),合先敘明。  ⒉原告為如附表所示之4大房後代男系子孫,且現非為被告之派 下員等情,業經被告所不爭執,並有江氏族譜節錄影本、戶 籍謄本及被告派下員名冊各1份(見本院㈠卷第26至48、50至 188、218頁)在卷可稽,此情首堪認定。  ⒊又依前揭祭祀公業條例第4條第1項之規定,被告係於祭祀公 業條例施行前已存在之祭祀公業,其自有上揭條文之適用。 故本件即應審酌被告是否具備規約乙節,以資認定原告是否 對被告享有派下權一事。經查,依新北市三芝區公所以112 年11月22日新北芝民字第1122957259號函(見本院㈠卷第210 頁)所提供之資料中,附有系爭規約之影本(見本院㈠卷第2 14至216頁),其中有關派下權資格與本件相關聯者,記載 於第4條第1項,其略以:本公業派下權以江瑞源所傳男性直 系血親卑親屬冠江姓者為限等語,此部份顯係被告對於其派 下員之資格有特別約定;惟查,被告係由21世由興公而非江 瑞源所設立等情,業經本院認定如前,如參酌設立人與系爭 規約之申報人均為江滾材等情,足見系爭規約有關江瑞源及 派下員資格之記載,亦應與客觀事實不相符,而非可採;又 既系爭規約無法作為判斷被告派下員資格之依據,復無其他 特別規約得資作為判斷,則依祭祀公業條例第4條第1項之規 定,派下員為設立人及其男系子孫(含養子)。原告為21世 由興公、23世之4大房後代子孫等情既已認定如前,則依上 揭規定,其等本應即為被告之派下員甚明,而自得對被告主 張享有派下權。  ⒋復參酌被告並未提出派下除名之規定,而被告亦未主張並舉 證該公業確有除名之慣例。是被告規約或慣例既無「除名」 之制度,縱使有異議逾期或未提出異議者,原告亦應不構成 派下權喪失,併予敘明。 四、綜上所述,原告據以提起本訴,請求確認對被告派下權存在 ,即無不合,應予准許。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所提證據,核 與判決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民事第一庭 法 官 方鴻愷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若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否則本院得不 命補正逕行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4  日                書記官 傅郁翔 附表: 編號 姓名 備註 1 江禎弘 第23世深龍公之第30世子孫 2 江天來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3 江國賢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4 江國成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5 江國永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6 江政宣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7 江國農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8 江紀維 第23世深龍公之第29世子孫 9 江禎偉 第23世深龍公之第30世子孫 10 江金輝 第23世筆龍公之第29世子孫 11 江火炎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12 江進福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13 江進興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14 江進義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15 江正國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16 江正治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17 江寬木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8世子孫 18 江生 第23世純莊公之第29世子孫

2025-01-21

SLDV-113-訴-884-20250121-1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否認推定生父之訴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13號 原 告 丙○○ 法定代理人 乙○○ 訴訟代理人 李慧盈律師 被 告 甲○ ○○○○ ○○○○ ○○○ (中文姓名:盧煥)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否認推定生父之訴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 15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確認原告丙○○非其法定代理人乙○○自被告甲○ ○○○○ ○○○○ ○○○ (中文姓名:盧煥)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部分   本件被告甲○ ○○○○ ○○○○ ○○○ (中文姓名:盧 煥)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所列各款情形,按照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 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爰依原告聲請,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原告之生母乙○○與被告於民國100(西元2011年 )年3月30日辦理結婚登記,嗣於110年2月11日協議離婚, 原告則於000年0月0日出生,因受胎期間係在乙○○與被告婚 姻關係存續中,依法推定為乙○○與被告之婚生子女。惟原告 實係乙○○自訴外人受胎所生,與被告並無親子血緣關係,爰 依民法第1063條第2項之規定提起本件訴訟,請求確認原告 非其母乙○○自被告受胎所生之婚生子。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 何聲明或陳述。 三、按「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為受胎期間 」、「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 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 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前項否認之訴,夫妻之一方 自知悉該子女非為婚生子女,或子女自知悉其非為婚生子女 之時起2年內為之。但子女於未成年時知悉者,仍得於成年 後2年內為之」、「子女否認推定生父之訴,以法律推定之 生父為被告」,民法第1062條第1項、第1063條及家事事件 法第63條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又確定父子真實身分關係, 攸關子女之人格權,應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真實身分關係 之確定,直接涉及子女本身之人格及利益,為貫徹前開憲法 意旨,應肯認確定真實血統關係,乃子女固有之權利,亦經 司法院解釋第587號理由敘明。 四、經查:  ㈠本件原告為000年0月0日出生,回溯計算其受胎期間,係在生 母乙○○與被告婚姻關係存續中,故原告依法被推定為被告之 婚生子女。  ㈡本件原告係於000年0月0日出生,乙○○為其生母,有戶籍謄本 可稽(見本院卷第11頁),而兩造親子血緣鑑定報告係於11 1年(西元2022年)8月30日作成(見本院卷38頁),嗣原告 於112年12月11日向本院起訴,有收文戳章足憑(見本院卷 第9頁)。是原告於111年8月30日因鑑定報告知悉其與被告 間無親子血緣關係,並於112年12月11日向本院提起本件之 訴,尚未逾2年,原告提起本件否認推定生父之訴,合於上 開民法第1063條第3項所定之2年除斥期間。  ㈢原告上開主張,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我國駐西班牙台北經 濟文化辦事處認證之西班牙安普利進鑑定中心個體基因圖譜 報告等件為證。揆諸上開分析報告綜合研判略以:「累積親 子關係指數(IP):0,親子關係百分比:0%,得結果包括 分析樣本所屬人之間親子關係不存在」,參以現代生物醫學 科技之進步,以DNA檢驗方法鑑定子女之血統來源已係極為 精準及成熟之技術,足認原告應係生母乙○○自訴外人受胎所 生,與被告間並無血緣關係,則原告主張其與被告間無父女 真實血緣關係存在,堪認為真實。 五、綜上,原告本於民法第1063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確認原告 非其生母乙○○自被告受胎所生之婚生子女,為有理由,應予 准許。 六、末按,原告實際上並非其生母乙○○與被告受胎所生,原告與 被告間真實血緣身分關係,有待法院裁判還原其真相,茲因 原告提起本件否認推定生父之訴,被告之應訴乃法律之規定 所不得不然,核屬伸張及防衛權利所必要,本院認本件訴訟 費用應由原告負擔,較為公允,併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 民事訴訟法第81條第2款,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朱政坤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林虹妤

2025-01-20

KSYV-113-親-13-20250120-2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否認推定生父之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親字第66號 原 告 丙○○ 法定代理人 乙○○ 被 告 甲○○ 上列當事人間否認推定生父之訴事件,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一、確認原告丙○○非被告甲○○之婚生子女。 二、聲請程序費用由原告負擔。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 第386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按照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 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爰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 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主張:原告丙○○之母乙○○與被告甲○○原為夫妻,前於民 國106年12月25日結婚,嗣於112年5月15日經法院調解離婚 。被告於婚姻存續期間至遲於111年3月間即已入監服刑,而 原告生母乙○○係於被告入監服刑期間自他人受胎,於000年0 月0日生下原告。然因法律明定受胎期間之計算為子女出生 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據此受胎期間係在原告之母乙 ○○與被告婚姻期間,致原告依法被推定為被告之婚生子女。 為此,爰依民法第1063條第3項規定,提起本件否認推定生 父之訴等語,並聲明:確認原告非被告之婚生子女。 二、被告經合法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庭,亦未 提出書狀作任何之聲明或主張。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從子女出生日回溯第181日起至第302日止,為受胎期間 」、「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 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 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前項否認之訴,夫妻之一方 自知悉該子女非為婚生子女,或子女自知悉其非為婚生子女 之時起2年內為之。但子女於未成年時知悉者,仍得於成年 後2年內為之」,民法第1062條第1項及第1063條分別定有明 文。  ㈡經查本件原告主張因生母受胎期間係在被告入監服刑期間, 故原告實非被告子女之前開事實,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全 戶戶籍資料、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前案紀錄 表及博生婦產科診所產檢紀錄表、產前檢查紀錄表在卷可稽 ;依據上開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記載可知,被 告自110年3月3日入監服刑至113年1月16日止,其中110年3 月3日入宜蘭監獄後至110年9月17日移至基隆分監服刑至113 年1月16日出獄(期間曾於111年3月30日至111年5月2日在宜 所附設勒戒處所執行觀察勒戒),亦與前案紀錄表記載執行 情形相符。然而,自原告出生之日即112年6月6日回推181日 至302日,可知受胎期間為111年8月9日至111年12月8日間, 然稽諸前開被告在監在押紀錄,被告於該原告受胎期間之前 ,早已於110年3月3日即入監服刑而未再與乙○○共同生活, 且依臺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所載,被告入監服刑 之監所均非外役監獄。基此,客觀上已可證原告不可能係其 母乙○○自被告受胎所生,是依上開事證,已堪認定原告與被 告間並無客觀上之親子血緣關係。從而,原告提起本件否認 婚生推定之訴,應有理由,爰判決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㈢末查,原告確非被告之子女,其真實血緣之親子身分關係, 有待法院裁判還原其真相,此實乃不可歸責於被告之事由。 原告提起本件否認推定生父之訴,被告之應訴乃法律之規定 所不得不然,而為伸張及防衛權利所必要。故本院認本件訴 訟費用應由原告負擔,較為公允。 四、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1 條第2款。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黃家慧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高偉庭

2025-01-20

TCDV-113-親-66-20250120-1

家調裁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存在等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調裁字第108號 聲 請 人 劉○菁 相 對 人 劉○女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翁逸玲 上一代理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事務官邊欣怡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存在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確認聲請人乙○○與鄧○(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 、劉○東(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之親子關係不 存在。 二、確認聲請人乙○○與相對人甲○○(身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 00號)之親子關係存在。 三、程序費用新臺幣3,000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本件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及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事件屬當事 人不得處分之事項,但兩造前經血緣鑑定,對於醫療機構出 具之血緣鑑定報告書檢驗結果真正性不爭執,並依家事事件 法第33條規定,合意聲請本院裁定終結,自應由本院依前揭 規定而為裁定。 二、次按就法律所定親子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判決 之法律上利益者,得提起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在 之訴,為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所明定。蓋親子關係存否 ,乃以事實上血緣為基礎,且涉及兩造間之父母子女地位是 否存在,不只影響雙方之身分,關於雙方因該身分而產生之 法律關係亦將隨之變動。再者戶籍登記事項,係因當事人申 報錯誤所致者,為更正戶籍上之記載,依戶籍法施行細則第 16條第6款之規定,當事人可憑涉及事證確認之法院確定裁 判、檢察官不起訴處分書、緩起訴處分書,或國內公證人之 公、認證書等,向戶政事務所申請更正登記。本件聲請人之 戶籍資料上載明劉○東、鄧○為其父母,已發生法律上之親子 關係,現聲請人否認其與劉○東、鄧○間之血緣關係存在,主 張其與相對人甲○○間之血緣關係存在,顯足影響兩造間私法 上親屬、扶養、繼承等身分關係之存否,而使聲請人前開主 張之法律上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此不安狀態,法院得以判 決加以除去,揆諸首揭說明,應認聲請人提起本件訴訟有即 受確認判決之法律上利益。 三、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之戶籍資料上載明劉○東、鄧○為 其父母。惟實係相對人甲○○於民國54年間未婚而產下聲請人 ,相對人之父母劉○東、鄧○謊報戶口,將聲請人申報為劉○ 東、鄧○之女。今劉○東、鄧○皆已過世,相對人甲○○年事已 高,希望能更正與聲請人間之親子關係,聲請人遂聲請裁定 如主文所示等語。 四、經查: (一)聲請人主張其登記為劉○東、鄧○之女乙節,業據提出戶籍謄 本為憑,自可信為真正。 (二)惟聲請人主張其與劉○東、鄧○間並無親子血緣關係,其係相 對人甲○○之女乙節,則提出成大醫院婦產部分子遺傳室血緣 鑑定報告書為據。經審閱該報告記載「…本系統所檢驗之DNA 點位皆無法排除甲○○…與乙○○…之血緣關係,其親子關係指數 (CPI)為3.923E+6,親子關係概率值…為99.999975%」等內容 ,核與聲請人上開主張之事實相符,此外亦有證人即相對人 甲○○之姊鄧○子到庭證述在卷可考。參以兩造對於聲請人非 鄧○、劉○東所生之婚生子女、聲請人係相對人甲○○受胎所生 子女、系爭鑑定報告之檢驗結果真正性、聲請人與相對人甲 ○○自86年起共同生活迄今之事實均不爭執,並製有合意程序 筆錄存卷可查,綜合上開事證以觀,聲請人主張其與劉○東 、鄧○間並無親子關係存在及其與相對人甲○○間具有母女之 血緣關係之事實,應屬可採。 (三)從而,聲請人請求確認其與劉○東、鄧○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 及確認其與相對人甲○○間之親子關係存在,均有理由,應予 准許。   五、末查,聲請人提起本件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等訴訟,係因劉 ○東、鄧○於聲請人提起本件訴訟前已死亡,依法以檢察官為 相對人,是必藉由裁判始得還原聲請人之身分,以維護己身 之繼承權益,此實不可歸責於相對人,聲請人訴請確認親子 關係不存在,雖於法有據,然相對人之應訴乃法律規定所不 得不然,且其所為自為伸張或防衛權利所必要,因認本件程 序費用應由聲請人負擔,較為公允。   六、依家事事件法第33條第1項、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第8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許育菱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0 日                書記官  蔡雅惠

2025-01-20

TNDV-113-家調裁-108-20250120-1

家親聲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等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字第185號 聲 請 人 乙○○ 非訟代理人 鍾韻聿律師 相 對 人 甲○○ 非訟代理人 陳瑩紋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給付未成年子女扶養費等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請駁回。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按家事訴訟之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 。但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 者,均不在此限,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55 條第1項第2、3款定有明文。本件聲請人原主張:⑴相對人應 給付聲請人新臺幣(下同)1,798,107元,及自聲請狀繕本 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⑵相對 人應自民國113年5月1日起至未成年子女周振綸(男,000年 0月00日生)成年之日止,按月於每月10日給付聲請人關於 周振綸扶養費19,300元,倘一期逾期未給付,其後十二期視 為亦已到期。嗣於114年1月8日具狀變更減縮請求為:相對 人應給付聲請人1,622,757元,及自聲請狀繕本送達翌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核聲請人請求基礎 事實既為同一,僅為減縮應受裁定事項之聲明,與上揭法文 相符,應予准許。 貳、實體部分: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兩造雖無婚姻關係,然因兩人曾經同居 ,聲請人於000年0月00日生下未成年子女周振綸,兩造於10 6年8月20日至109年1月31日止均共同生活於桃園市,嗣聲請 人於109年2月間即搬離桃園市,並攜周振綸搬至屏東縣居住 迄今。相對人與周振綸之親子關係事件,前經本院111年度 親字第25號民事判決確認相對人與周振綸親子關係存在,並 酌定周振綸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應由聲請人單獨任之。嗣 聲請人與訴外人洪榮辰結婚,洪榮辰於113年2月16日收養周 振綸經本院認可確定。而自周振綸000年0月00日出生後至由 洪榮辰收養止,均由聲請人負擔周振綸之扶養費用及負主要 照顧責任,相對人雖未擔任周振綸之親權行使人,惟仍為周 振綸之父親,其對於周振綸仍負有扶養義務。此外,聲請人 照顧未成年子女所付出之心力,亦應評價為扶養費之一部, 因認聲請人與相對人應負擔之未成年子女扶養費比例3:7計 算。為此,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相對人返還由聲請 人代墊周振綸之扶養費用1,622,757元(詳附表一)等語, 並聲明:相對人應給付聲請人1,622,757元,及自聲請狀繕 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相對人則以:自周振綸000年0月00日出生至109年1月31日止 ,兩造與周振綸均於桃園市共同居住生活,兩造共同扶養周 振綸,聲請人亦於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315號 侵占案件中供述與相對人一同工作、生活及扶養小孩等語, 故聲請人就此段期間主張代墊周振綸之扶養費,顯與事實不 符。另就周振綸109年2月1日至113年2月16日被收養之日止 之扶養費部分,聲請人為身障人士,目前為多元計程車司機 ,尚有汽車貸款、房屋貸款須繳納,因認周振綸之扶養費應 由兩造平均分攤較為公平。此外,相對人於109年1月20日至 113年11月7日止,已陸續將周振綸之扶養費匯款至聲請人所 有之中國信託帳戶內,總計已給付之扶養費為870,000元( 詳附表二),經扣除相對人應分擔之部分,聲請人已無從請 求再為給付等語置辯,並聲明:聲請人之聲請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父母對於未成 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又扶養之程度,應按 受扶養權利者之需要與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及身分定之 ,民法第1065條第1項前段、第1084條第2項及第1119條分別 定有明文。而所謂保護與教養,應包括事實之養育行為及扶 養費用之負擔,且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係本於 父母子女之身分關係而當然發生,由父母共同提供未成年子 女生活及成長所需,與實際有無行使親權或監護權,不發生 必然之關係,亦即父母不論是否為親權人之一方,均無得免 除其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次按扶養之程度,應按受 扶養權利者之需要,與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及身分定之 ;負扶養義務者有數人,而其親等同一時,應各依其經濟能 力分擔義務,民法第1119條、第1115條第3項分別定有明文 。是以父母對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程度,應按未成年子女之需 要及父母雙方之經濟能力、身分而為適當之酌定,由法院審 酌一切情況,依所得心證定其數額。   ㈡次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 利益,雖有法律上原因,而其後已不存在者,亦同,民法第 179 條定有明文。扶養義務人履行其本身之扶養義務,致他 扶養義務人得因此不必盡其應盡之扶養義務而受有利益,此 時他扶養義務人所受利益為「免履行扶養義務」之利益,而 為履行扶養義務者因逾其原應盡之義務,而受有損害,兩者 間即有因果關係存在。又父母之一方為撫育未成年子女所給 付之保護教養費用,如逾其原應負擔之部分時,自可依不當 得利之法律關係向他方請求返還;準此,父母之一方單獨支 付子女之扶養費,且他方有扶養能力時,一方非不得依不當 得利之規定,請求他方償還其代墊之扶養費(最高法院92年 度台上字第1699號、99年度台上字第851號判決意旨可參) 。  ㈢經查,兩造無婚姻關係,未成年子女周振綸於000年0月00日 出生,並經本院111年度親字第25號判決確認相對人與周振 綸親子關係存在,復酌定周振綸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應由 聲請人單獨任之等情,業據聲請人提出本院110年度親字第2 5號判決、戶口名簿等文件為證,且為相對人所不爭,堪認 屬實。  ㈣聲請人主張自周振綸於000年0月00日出生至109年1月31日止 ,兩造與周振綸雖共同生活於桃園市,然雙方生活費均為各 自負擔,未成年子女周振綸之扶養費用亦由聲請人獨自負擔 等情,固提出與保母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為證,然為相 對人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查兩造同居情形,應由雙方 各依經濟能力、提供時間、勞力互相分工協助,是縱聲請人 於此期間確有支出周振綸之保母費,亦難逕認相對人全未分 擔周振綸之扶養費。再者,相對人前於告訴聲請人侵占之刑 事案件中,聲請人自承:伊當時與告訴人甲○○是男女朋友, 一同工作、生活及扶養小孩,伊收多少錢及貨物,告訴人都 清楚,而且收到的錢都是用在公司、小孩及生活開銷等語, 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315號不起訴處 分書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47至148頁),與相對人所陳相 符。考量聲請人與相對人於共同居住桃園市期間,對於生活 所需各筆開銷如何分擔,即屬其等共同經營家庭生活之方式 ,而家庭生活費用包含家庭成員生活之所有食、衣、住、行 、育樂所需,自然亦涵蓋未成年子女保護教養、醫療、生活 等必要費用,凡此家庭生活費用除法律或契約另有約定外, 均應由雙方各依其經濟能力、家事勞動或其他情事予以分擔 ,是若其等協力,一方負責工作,一方則負責管理、調度家 庭財產,自難謂何方未分擔家庭生活費用,況於聲請人與相 對人共同創業之情形下,家庭生活開銷及未成年子女扶養費 用由該事業之盈餘支付,核與常情無違。從而,兩造同居期 間,相對人既非對於未成年子女周振綸生活所需全未支付, 聲請人亦不能證明有為相對人代墊上揭同居期間周振綸之扶 養費,則聲請人依不當得利之法律關係,請求相對人返還該 期間代墊子女扶養費及遲延利息部分,核屬無據。  ㈤至聲請人主張自聲請人與周振綸搬回屏東即109年2月1日起至 113年2月15日(洪榮辰收養周振綸之日即113年2月16日之前 一日)之期間,均由其獨自扶養周振綸,相對人未曾給付任 何扶養費,未盡扶養義務,並請求相對人返還該期間代墊之 扶養費部分,相對人則以上開情詞置辯。查相對人於109年1 月20日至113年11月7日止,已陸續將周振綸之扶養費匯款至 聲請人所有之中國信託帳戶內,總計已給付之扶養費為870, 000元(詳附表二),業據其提出匯款明細、轉帳紀錄等件 為證,且為聲請人所不爭執(見本院卷第244頁),另參酌 臺灣屏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1年度偵字第11081號不起訴處 分書,經檢察官偵查結果認「告訴人(即相對人)於2年期間 共匯款57萬元予被告(即聲請人),如以24個月計算,每月生 活費約2萬多元…」(見本院卷第150頁)等情,足認相對人 自109年1月20日至113年11月7 日止之期間內,已給付聲請 人關於周振綸之扶養費用共870,000元(詳附表二)。  ㈥次查,聲請人現與配偶共同經營日本道館,平均每月收入約3 6,000元,名下有房屋1筆、土地1筆、車輛1台,財產總額為 469,800元;相對人現擔任多元計程車司機,平均每月營業 額約70,000元,扣除汽車貸款20,162元、房屋貸款17,000元 、車輛靠行費1,000元、油錢15,000元至20,000元,每月僅 剩餘13,000元至18,000元,名下有房屋1筆、土地3筆、車輛 1台,財產總額為2,995,500元,另相對人於113年7月5日發 生車禍,此均據雙方陳明在卷,並有稅務電子閘門財產所得 調件明細表足參,可見雙方均有相當勞動能力,負擔扶養義 務,固影響其生活品質,但亦非無扶養能力可言。本院斟酌 兩造之收入及財產狀況,再衡之雙方年齡、目前身體狀況、 貸款支出情形,認聲請人與相對人應分擔周振綸扶養費用之 比例以3:7為適當。而關於周振綸於109年2月1日至113年2 月15日之每月扶養費究以多少為適當,本院參酌行政院主計 處編印之臺灣地區109年度至112年度家庭收支調查報告結果 ,且該等收支調查報告包括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範圍並有居 住區域之劃分,應屬客觀可採,並衡量周振綸之年齡、教育 情形、目前及日後日常生活及學習所需等節,認周振綸自10 9年2月1日至113年2月15日每月所需之扶養費用依附表一編 號3至8「聲請人已代墊每月扶養費金額」欄所示金額列計, 核屬相當。上開附表一編號3至8「聲請人已代墊每月扶養費 金額」合計為1,019,398元【計算式:(19,964元×11個月+2 0,192元×12個月+20,980元×12個月+20,980元×6個月+23,980 元×6個月+23,980元×1.5個月)=1,019,398元】。是相對人 自109年2月1日起至113年2月15日止之期間,應分擔周振綸 之扶養費即為713,579元【計算式:1,019,398元×7/10=713, 579元】。揆諸上開所述,相對人已給付聲請人關於周振綸 之扶養費為870,000元,已超過其應分擔周振綸之扶養費用7 13,579元,是聲請人請求相對人返還該期間代墊之扶養費部 分,核屬無據。  ㈦綜上所述,自周振綸000年0月00日出生至113年2月15日(於11 3年2月16日被洪榮辰收養)之期間,相對人既有盡對周振綸 之扶養義務,聲請人主張其為相對人代墊系爭請求期間周振 綸扶養費1,622,757元,及自聲請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 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即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主張、陳述及所舉證據方法,   於本案裁定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駁,併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 法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家事庭 法 官 王致傑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 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7  日                書記官 洪韻雯                附表一 編號 期間 聲請人已代墊每月扶養費金額 聲請人主張查相對人應分擔每月扶養費金額 小計 (聲請人主張之金額) 1 106年8月20日至106年10月4日 21,684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06年度桃園市每人月消費支出) 15,178元 15,178元×1.5個月=22,767元 2 106年10月5日至109年1月31日 45,400元(保母費27,000元+保母6日加班費3,000元+奶粉6,000元+尿布7,200元+副食品1,500元+健保費700元=45,400元) 31,780元 31,780元×28個月=889,840元 3 109年2月1日至109年12月31日 19,964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09年度屏東縣每人月消費支出) 13,900元 13,900元×11個月=152,900元 4 110年1月1日至110年12月31日 20,192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10年度屏東縣每人月消費支出) 14,100元 14,100元×12個月=169,200元 5 111年1月1日至111年12月31日 20,980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11年度屏東縣每人月消費支出) 14,600元 14,600元×12個月=175,200元 6 112年1月1日至112年6月30日 20,980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11年度屏東縣每人月消費支出) 14,600元 14,600元×6個月=87,600元 7 112年7月1日至112年12月31日 23,980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11年度屏東縣每人月消費支出+英文課學費3,000元) 16,700元 16,700元×6個月=100,200元 8 113年1月1日至113年2月15日 23,980元(參酌行政院主計總處之家庭收支調查報告111年度屏東縣每人月消費支出+英文課學費3,000元) 16,700元 16,700元×1.5個月=25,050元 總計 1,622,757元 附表二 編號 日期 匯款金額 1 109年1月20日 20,000元 2 109年2月25日 20,000元 3 109年2月27日 30,000元 4 109年3月3日 43,000元 5 109年3月3日 50,000元 6 109年5月4日 15,000元 7 109年5月4日 70,000元 8 109年5月26日 100,000元 9 109年6月22日 50,000元 10 109年10月5日 20,000元 11 109年11月25日 50,000元 12 109年11月28日 20,000元 13 110年2月7日 36,000元 14 110年4月29日 30,000元 15 111年1月25日 6,000元 16 111年2月7日 10,000元 17 113年5月17日 200,000元 18 113年11月7日 100,000元 總計 870,000元

2025-01-17

PTDV-113-家親聲-185-20250117-1

台上
最高法院

請求確認派下權存在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台上字第2250號 上 訴 人 張 仙 里 訴訟代理人 楊 譜 諺律師 李 佳 叡律師 被 上訴 人 蔡 義 興 蔡 秀 梅 蔡 秀 吟 謝蔡綉賢 蔡 秀 英 蔡 心 妤 蔡 心 亞 蔡 忻 芸 甲 ○ ○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A ○ ○ 被 上訴 人 蔡陳枝仔 蔡 文 和 蔡 美 鈴 蔡 文 海 蔡 進 登 蔡 清 順 蔡 明 雄 蔡 佩 容 蔡 莉 婷 蔡 易 成 蔡 志 宏 蔡 文 婷 蔡 純 婷 蔡 文 明 蔡 豐 宇 蔡 進 義 蔡 秀 惠 蔡 進 喜 蔡 進 風 蔡 惠 蘭 蔡 進 譴 蔡 文 玉 祭祀公業蔡梧 兼 上一 人 特別代理人 蔡 清 文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派下權存在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7月31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第二審判決(110年度重上字 第112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主張:伊為訴外人蔡鬧當之婚生子女或養女,且 經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下稱高雄少家法院)110年度 親字第41號(下稱41號)判決確認伊與蔡鬧當之親子關係存 在確定,祭祀公業蔡梧(下稱系爭公業)於祭祀公業條例施 行前已存在,伊父蔡鬧當為系爭公業之派下員,於民國80年 3月20日死亡,伊為唯一繼承人,得繼承其派下權。詎系爭 公業向高雄市岡山區公所申報派下員系統表及派下員名冊時 ,未將伊列為派下員,否認伊之派下權存在等情。爰求為確 認伊對系爭公業之派下權存在之判決。 二、被上訴人則以:上訴人與蔡鬧當間並無親子血緣關係,亦無 收養關係;縱其2人間有親子關係存在,蔡鬧當既為招婿, 自喪失對本生家財產之繼承權,且上訴人復從母姓,未曾奉 祀蔡鬧當本家之祖先,無從繼承取得系爭公業之派下權等語 ,資為抗辯。 三、原審維持第一審所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駁回其上訴,係以 :    ㈠法務部調查局DNA鑑識實驗室於41號確認親子關係存在事件, 就上訴人與被上訴人蔡文玉(訴外人即蔡文玉祖父蔡鵠與蔡 鬧當之父蔡流為兄弟關係)之血緣關係鑑定結果,認無法排 除或確認上訴人與蔡文玉存在堂手足血緣關係,故無從以該 鑑識結果據以認定上訴人為蔡鬧當之親生子女。且依張秀、 蔡鬧當日治時期戶籍資料及戶口名簿之記載,張秀於21年( 昭和7年)10月3日為高雄州○○郡○○庄○○○000番地(下稱000 番地)戶主,蔡鬧當則於2年(大正2年)3月28日,因「戶 主相續」成為同郡○○庄○○○000番地戶主,嗣於24年(昭和10 年)8月1日與叔父蔡鵠分戶,同年月12日以「同居寄留人」 設籍於000番地,參諸35年6月1日戶口清查表載明上訴人、 張秀與蔡鬧當3人(下稱蔡鬧當等3人)同住於「高雄縣○○鄉 ○○○村第00鄰第0戶○○○000號」,且同年10月1日之戶籍登記 申請書記載蔡鬧當等3人同住於「高雄縣○○鄉○○○村第00鄰第 0戶○○路00號」,蔡鬧當為「招夫」、「贅夫」、「配偶張 秀」,可見蔡鬧當雖於24年8月間與張秀設籍同址,惟至35 年間始登載其為張秀之「招夫」、「贅夫」,自難認其於24 年間即與張秀成立招贅婚,佐以上訴人係26年5月20日生, 並記載「父不詳」、「張秀私生子女」、「張秀非婚女」等 語,足認上訴人非張秀與蔡鬧當之婚生子女。至41號判決雖 確認上訴人與蔡鬧當之親子關係存在,惟被上訴人均非該事 件當事人,原法院得審酌相關證據獨立判斷,不受該判決之 拘束。 ㈡按收養子女,應以書面為之,但自幼撫養為子女者,不在此 限,74年6月3日修正前民法第1079條定有明文。倘收養他人 未滿7歲之未成年人為子女,應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為並代受 意思表示,始成立收養關係。查蔡鬧當雖於上訴人出生前, 即與張秀設籍同處,然未曾申辦收養上訴人之戶籍登記,難 謂蔡鬧當與張秀間有默示收養上訴人之意思表示合致,且證 人陳明輝、張啟章、張先求、王文政等人之證言及上訴人所 提成年後之相關照片,均不足證明蔡鬧當與張秀間有合意收 養上訴人情事,難認上訴人自幼由蔡鬧當收養為養女。 ㈢上訴人非蔡鬧當之婚生子女或養女,蔡鬧當於80年3月20日死 亡,無男系子孫,上訴人已於46年間與訴外人黃全恭結婚, 且未經系爭公業同意得為派下員或依規約可為系爭公業之派 下員,自無從依祭祀公業條例第4條規定或憲法法庭112年憲 判字第1號判決意旨,繼承取得蔡鬧當之派下權。 ㈣綜上,上訴人依民事訴訟法第247條第1項前段規定,請求確 認上訴人對系爭公業之派下權存在,為無理由,應予駁回等 詞,為其判斷之基礎。   四、按確認親子關係存否之訴為家事事件法第3條第1項所定甲類 家事訴訟事件,是類事件與身分有關且事涉公益,為維持身 分關係之安定性及公益性,避免在不同人間就同一身分關係 之存否發生歧異,並期紛爭一次解決,法院就該類事件所為 確定之終局判決,如無同法第48條第1項但書規定情形,依 該條項本文規定,對於當事人以外之第三人亦有效力,即具 有對世效。查上訴人以檢察官為被告,另向高雄少家法院提 起確認親子關係存在訴訟(即41號事件),該院認上訴人係 在其母張秀與蔡鬧當婚姻關係存續中受胎所生,推定為蔡鬧 當之婚生子女,於113年5月24日以41號判決確認上訴人與蔡 鬧當間之親子關係存在,同年6月27日確定,有該判決及其 確定證明書附卷可稽(見原審卷二第183至197、231頁)。 則於此情形,能否謂該41號確定判決效力不及於當事人以外 之第三人即被上訴人,洵非無疑。乃原審未遑細究,遽以被 上訴人均非41號事件當事人,不受該41號確定判決之拘束,   ,上訴人非蔡鬧當之女或養女,無從繼承取得蔡鬧當之派下 權,而為不利於上訴人之判決,自有可議。上訴意旨,指摘 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官 盧 彥 如 法官 周 舒 雁 法官 蔡 和 憲 法官 陳 容 正 法官 吳 美 蒼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賴 立 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2025-01-16

TPSV-113-台上-2250-20250116-1

司養聲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

認可收養子女

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養聲字第333號 聲 請 人 即 收養人 許進榮 聲 請 人 即被收養人 劉俁汐 關 係 人 劉慧敏 上當事人間聲請認可收養子女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認可甲○○(男,民國○○○年○月○○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 ○○○○號)自民國一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起收養乙○○(女,民國○○ ○年○月○○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號)為養女。 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收養人甲○○願收養其配偶丙○○與關係人 劉自強(已於民國97年1月7日歿)所生子女乙○○為養女,並 經被收養人乙○○及其生母丙○○同意,雙方於113年12月12日 簽立收養契約書,爰依民法第1079條第1 項規定聲請認可本 件收養等語。 二、按「收養應以書面為之,並向法院聲請認可。收養有無效、 得撤銷之原因或違反其他法律規定者,法院應不予認可。」 ;「被收養者為成年人而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應不 予收養之認可:一、意圖以收養免除法定義務。二、依其情 形,足認收養於其本生父母不利。三、有其他重大事由,足 認違反收養目的。」;「收養自法院認可裁定確定時,溯及 於收養契約成立時發生效力。」,民法第1079條、第1079條 之2 、第1079條之3 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按「養子女與養 父母及其親屬間之關係,除法律另有規定外,與婚生子女同 。養子女與本生父母及其親屬間之權利義務,於收養關係存 續中停止之。但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之子女時,他方與其子 女之權利義務,不因收養而受影響。」;「養子女從收養者 之姓或維持原來之姓。」,民法第1077條第1 、2 項及第10 78條第1 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上開主張,業據其提出收養契約書、收養同意 書、戶籍謄本在卷可稽,且收養人甲○○、被收養人乙○○及其 生母丙○○亦到庭陳明同意本件收養,並皆瞭解收養後所生之 法律關係(見本院114年1月15日非訟事件調查筆錄),堪信 為真實。本院審酌本件收養應無不利於被收養人本生父母之 情事,亦查無被收養人意圖以收養免除法定義務或有其他重 大事由,足認違反收養目的之情事,又無民法第1079條之4 、第1079條之5所定無效或得撤銷之原因等情,是認聲請人 即收養人甲○○收養聲請人即被收養人乙○○為養女,於法尚無 不合,本件收養自應予認可,並溯及113年12月12日簽立收 養書面契約時發生效力。 四、爰裁定如主文。 五、如不服本裁定,須於本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 元。 六、本件認可收養之裁定,於其對收養人、被收養人及其生母均 確定時發生效力(家事事件法第81條、第117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家事法庭 司法事務官 詹詠媛

2025-01-16

KSYV-113-司養聲-333-20250116-1

家抗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否認子女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抗字第5號 抗 告 人 ○○○○(○○○○) 訴訟代理人 陳廷瑋律師 相 對 人 乙○○ 兼 法 定 代 理 人 ○○ ○ ○○(○○○)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乙○○等2人間請求否認子女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2年12月20日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12年度親字第48號裁定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發回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抗告人主張其與相對人甲○○ ○ ○○ (○○○;下逕稱○○○ )均為越南國人,伊等前為夫妻,伊雖在與○○○婚姻關係存 續中,懷孕後產下相對人乙○○,但乙○○並非自○○○所受胎, 向原審法院訴請判決確認乙○○非伊自○○○受胎所生之婚生子 女,由原審以112年度親字第48號否認子女事件受理(下稱 本案訴訟),嗣原審認○○○應訴顯有不便,我國就本案訴訟 無管轄權存在,而裁定駁回抗告人之訴。 二、抗告意旨略以:原審裁定雖以兩造均非我國國民,○○○住在 越南國,在我國應訴顯有不便為由,適用家事事件法第69條 第1項準用第53條第2項規定,認我國就本件無國際審判管轄 權,而駁回抗告人之請求,然該條項規定非經被告提起抗辯 ,法院毋庸審酌,原審逕予適用該條項規定,駁回抗告人之 請求,已有違誤。又乙○○係在我國出生,前經DNA鑑定結果 ,與我國人即關係人丙○○間具親子關係,我國自應給予乙○○ 必要之保護,原審裁定卻僅考量○○○居住在越南國,忽略乙○ ○在我國有辦理出生登記之急迫性,未審酌未成年子女之最 佳利益,即逕適用上開規定,駁回抗告人之請求,亦屬違誤 。抗告人現在我國有住居地,乙○○現居地亦在我國,依家事 事件法第69條第1項準用第53條第1項第4款之結果,我國法 院就本案訴訟應有國際審判管轄權,並應適用家事事件法第 61條第2項規定,由乙○○住所地即原審法院管轄,惟原審未 予詳查,即裁定駁回伊所提之本案訴訟,顯有違誤。為此, 提起抗告,求予廢棄原審裁定等語。 三、按子女之身分,依出生時該子女、其母或其母之夫之本國法 為婚生子女者,為婚生子女。但婚姻關係於子女出生前已消 滅者,依出生時該子女之本國法、婚姻關係消滅時其母或其 母之夫之本國法為婚生子女者,為婚生子女。涉外民事法律 適用法第51條定有明文。查抗告人及○○○均為越南國人,前 為夫妻關係,但已於民國112年2月17日協議離婚,乙○○則於 112年9月21日上午3時28分在臺南市吳峻賢婦產科診所出生 ,有其2人之離婚協議書、出生證明書、抗告人之中華民國 居留證、越南國廣寧省東朝市社人民法院決定-承認雙方順 情離婚及在法院參與調解的協議內容在卷可稽(見原審法院 司家調卷第15至17、63、77至81頁),又越南國「婚姻家庭 法」第2節確定父母與子女中,第88條第1項規定:「在婚姻 關係期間出生的子女,或由妻子在婚姻期間懷孕所生的子女 ,是夫妻的共同子女。」(見本院卷第210頁),是依前揭 規定,乙○○為抗告人與○○○之婚生子女,本件屬涉外民事事 件。 四㈠按親子關係事件當事人之一方於中華民國境內持續1 年以上   有經常居所者,由中華民國法院審判管轄,但中華民國法院 之裁判顯不為夫或妻所屬國之法律承認者,不在此限。家事 事件法第69條第1項準用同法第53條第1項第4款定有明文。 查抗告人於112年6月29日與丙○○結婚,並自112年7月6日入 境來臺後迄無出境紀錄,有結婚證書、戶籍謄本及中外旅客 個人歷次入出境資料在卷可考(見司家調卷第21至25、29頁 ,本院卷第45頁),又乙○○於112年9月21日上午3時28分在 我國境內之臺南市吳峻賢婦產科診所出生,業據上述,且其 迄無法辦理入籍登記,有臺南市歸仁戶政事務所112年11月1 6日南市歸仁戶字第1120085280號函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2 9頁),堪認乙○○在我國出生後,因無身分證明文件而無法 出境,復參以丙○○於本院訊問程序中陳稱:乙○○從出生都在 伊身邊等語(見本院卷第62、63頁),是抗告人與乙○○迄今 均已持續在我國境內居住達1年以上,應可認定。又經本院 向法務部詢問我國法院之裁判是否為越南國政府所承認,據 復稱:「依據駐越南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駐臺北越南經濟 文化辦事處關於民事司法互助協定(下稱臺越民事司法互助 協定)第19條規定,締約一方應根據本協定所規定之條件, 在其境內承認與執行在他方境內作出之裁判:㈠法院對家事 事件所為之裁判,包括但不僅限於法院就勞工、婚姻、家事 、商事和其他本協定所規範之裁判…復依同協定第20條規定 ,對於本協定第19條所定之法院裁判,符合下列情形者,始 得承認與執行:㈠該裁判根據請求方法律係終局且有效,且 根據作出裁判之一方之法律,該裁判係可執行;㈡由本協定 規定之權責機關根據請求方法律所為之裁判;㈢請求方所為 之裁判已生效,且並未違反受請求方之法律…」有法務部113 年3月20日法外決字第11300527530號書函附卷可參(見本院 卷第107、108頁);復依我國民法第1063條:「妻之受胎, 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前項 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 起否認之訴。前項否認之訴,夫妻之一方自知悉該子女非為 婚生子女,或子女自知悉其非為婚生子女之時起二年內為之 。但子女於未成年時知悉者,仍得於成年後二年內為之。」 對照越南國「婚姻家庭法」第2節確定父母與子女中,第88 條第2項規定:「如果父母不承認子女,則必須提供證據, 並且由法院確定。」第89條第2項規定:「被認定為某人父 母的人,可以要求法院確定該人不是自己的子女。」第101 條第2項規定:「法院有權處理確定父母與子女關係的事宜 ,當存在爭議情況下…。」(見本院卷第210、213頁),堪 認我國民法上開規定,並未違反越南國之法律,我國法院對 本案訴訟所為之裁判,應無顯不為越南國法律承認之情形。  ㈡按被告在中華民國應訴顯有不便者,不適用前項之規定,家 事事件法第53條第2項固有明定,然考其規定之立法目的, 係在避免被告應訴困難,保障被告程序權而設,所謂「應訴 顯有不便」,從制度及目的性考量,應不得單純以被告不在 本國而主張應訴顯有不便,尚應參酌其他事由及證據。蓋倘 不作此限縮解釋,將使本國法院無從取得國際審判管轄權, 影響原告使用本國訴訟制度主張權利,反須花費龐大費用, 至外國起訴及應訴。且家事事件法第53條第2項屬抗辯事項 ,被告是否應訴不便,非經被告提起抗辯,法院自無庸審酌 有無同法第53條第2項所定情形(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1 01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提案第23號參照)。經查,本院將民 事抗告狀、民事起訴狀等送達請○○○表示意見,迄今未據○○○ 為應訴不便之抗辯,有本院公示送達證書、公示送達公告、 法務部113年11月19日法外決字第11300626910號書函等件在 卷足憑(見本院卷第125至129頁、第143至151頁、第161至1 71頁),則本案訴訟既未經○○○為應訴不便之抗辯,依上開 說明,原審本無庸審酌有無同法第53條第2項所定情形;況 以我國、越南國雙方民間往來頻繁、交通無阻,亦難憑○○○ 現仍居住在越南國,即認○○○有來我國應訴顯有不便之情形 。是本件應不適用家事事件法第53條第2項之規定。  ㈢依上所述,我國法院就抗告人所提之本案訴訟,自有國際審 判管轄權,原審尚非不能依法進行訴訟程序。 五、綜上所述,本案訴訟我國法院有國際審判管轄權,原審認○○ ○應訴顯有不便,我國法院就該訴訟無國際審判管轄權,而 駁回抗告人之起訴,容有違誤。抗告意旨求予廢棄,為有理 由,爰將原審裁定廢棄,發回原審法院另為適法之處理。 六、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有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張季芬                    法 官 王雅苑                                        法 官 謝濰仲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再抗 告,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附繕本), 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一千五百元。 提起再抗告應委任律師或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 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 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盧建元 【附註】 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準用同法第466條之1第1、2項規定 : ⑴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 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 ⑵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上訴人 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 經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2第1項: 上訴人無資力委任訴訟代理人者,得依訴訟救助之規定,聲請第三審法院為之選任律師為其訴訟代理人。

2025-01-16

TNHV-113-家抗-5-20250116-1

家調裁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否認子女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調裁字第2號 聲 請 人 A01 相 對 人 A02 兼 法定代理人 A03 號之5 代 理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確認相對人A03(男、民國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 00000000號)與A02(女、民國00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 號:Z000000000號)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 聲請程序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經審理後略以:聲請人於民國000年0月00日產下A0 2,而聲請人與A03於110年12月8日結婚,A02並登記因生父 母結婚而準正為A03之婚生子女,然A02實係聲請人與他人所 生之子女,與A03並無血緣關係,因兩造間戶籍記載與真實 情況不符,致聲請人於私法上之法律關係有所不安,爰依法 提起本件訴訟,並聲明請求確認A03與A02間之親子關係不存 在等語。 二、相對人兼法定代理人陳稱:對於聲請人之主張與卷附DNA鑑 定報告內容沒有意見等語。 三、按當事人就不得處分之事項,其解決事件之意思已甚接近或 對於原因事實之有無不爭執者,得合意聲請法院為裁定。法 院為前項裁定前,應參酌調解委員之意見及家事調查官之報 告,依職權調查事實及必要之證據,並就調查結果使當事人 或知悉之利害關係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當事人聲請辯論者 ,應予准許。前二項程序,準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編第二章第 三節關於訴訟參加之規定。家事事件法第33條定有明文。查 兩造合意聲請本院以裁定終結本件家事事件,有本院調解程 序筆錄、電話紀錄在卷可參,合先敘明。 四、經查,聲請人主張之前揭事實,業據其提出戶籍謄本、博微 生技公司分子生物實驗室DNA基因圖譜型別分析報告為證。 觀諸上開鑑定報告鑑定結果略以:「送檢註明為A03與A02之 檢體,其DNA STR系統之D3S1358、CSF1PO、D8S1179、D19S4 33、D22S1045、D13S317、D10S1248、D12S391、D2S1338等9 個基因座之基因型別不相符,所以A03與A02間排除一親等直 系親緣關係」等語,可知聲請人主張A02並非其自A03受胎所 生之子女,而係自他人受胎所生之子女等情要屬真實,堪以 採信。 五、按就法律上所定親子關係或收養關係有爭執,而有即受確認 判決之法律上利益者,得提確認親子或收養關係存在或不存 在之訴,家事事件法第67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即受確 認判決之法律上之利益」,係指因法律關係之存否不明確, 致原告在私法上之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此項危險得以對於 被告之確認判決除去之者而言。又確認親子關係存否之訴, 縱就親子關係之存否當事人間並無爭執,但如因虛偽之出生 登記,有更正戶籍上之記載(參見戶籍法第24條、戶籍法施 行細則第13條第1項第12款),使身分關係明確之必要時, 該當事人間亦應認有確認之利益。次按非婚生子女,其生父 與生母結婚者,視為婚生子女,民法第1064條雖定有明文, 惟民法第1064條之非婚生子女準正為婚生子女,必以實際上 有親子血緣關係為前提。本件兩造並無任何親子血緣關係, 業經本院認定如前,自無民法第1064條準正之適用。則戶籍 資料上有關A02因A03與其生母即聲請人結婚後,A03為A02生 父之記載,即足使聲請人之法律上地位有受侵害之危險,並 得依確認兩造間親子關係不存在之判決,以除去此種不安之 狀態,揆諸前揭說明,聲請人自有即受本件確認判決之法律 上利益,是聲請人請求確認A03與A02間之親子關係不存在, 於法即無不合,應予准許。 六、末按,敗訴人之行為,按當時之訴訟程度為伸張或防衛權利 所必要者,因該行為所生之費用,法院得酌量情形,命勝訴 之當事人負擔其全部或一部,民事訴訟法第81條第2款規定 甚明,復為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本件親子關係必藉由裁 判始能還原A02真正身分,相對人等之應訴僅為消極依法, 應認相對人等所為乃屬伸張或防衛權利所必要,本院因認本 件程序費用應由聲請人負擔,較為公允。 七、據上論結,聲請人所請有理由,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家事第一庭  法 官 蔡甄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6  日                 書記官 林佳穎

2025-01-16

PCDV-114-家調裁-2-2025011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