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11-220 筆)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3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林孝道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對於本院109年度 上重訴字第1、2號中華民國110年3月2日第二審確定判決(第三 審案號:最高法院110年度臺上字第3115、3116號;第一審案號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109年度重訴字第1、2號;起訴案號:臺灣 臺東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2855號、109年度偵字第208號; 追加起訴案號:同署108年度偵字第3601號、109年度偵字第209 、373、529、689號;移送併辦案號:109年度偵字第783號),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本件聲請再審意旨略以: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林孝道(下 稱聲請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下稱毒品條例)案件 ,經臺灣臺東地方法院以109年度重訴字第1、2號判處共同 運輸第一級毒品,處有期徒刑18年等(下稱一審判決),聲請 人不服,認有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適用,提起上訴, 經本院認聲請人之上訴為無理由,以109年度上重訴字第1、 2號判決駁回上訴(下稱原確定判決),嗣經最高法院認聲請 人之上訴違背法律上程式,以110年度臺上字第3115、3116 號判決駁回上訴確定(下稱三審判決)。聲請人主張其在偵查 機關尚未知悉本案毒品之貨主(上游)及共犯前,已供出陳俊 呈因而使偵查機關查獲,符合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減免其 刑規定,並提出新事實、新證據(含聲請傳訊本案偵查檢察 官作證),依刑事訴訟法(下稱刑訴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第3項規定(下稱系爭第6款),聲請再審等語。 二、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判決在第三審確定者 ,對於該判決聲請再審,除以第三審法院之法官有第420條 第1項第5款情形為原因者外,應由第二審法院管轄之,刑訴 法第426條第1項、第3項定有明文。查聲請人因共同運輸第 一級毒品等罪,經前述法院判罪處刑確定等情,業據本院函 調全部卷證資料核閱無誤,本案三審判決既係程序判決,應 以原確定判決為實體確定判決,且聲請人係以發現新事實、 新證據,即以系爭第6款為聲請再審原因,依前揭規定及說 明,聲請人向本院聲請再審,合於刑訴法第429條規定,合 先敘明。 三、經查: (一)按「有罪之判決確定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為受判決人 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六、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 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 、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第 一項第六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 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事實、 證據。」系爭第6款定有明文。所稱「應受…免刑」之依據 ,除「免除其刑」之法律規定外,亦應包括「減輕或免除 其刑」之法律規定在內,始與憲法第7條保障平等權之意旨 無違(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2號判決意旨參照)。次按毒 品條例第17條1項規定:「犯第四條至第八條、第十條或第 十一條之罪,供出毒品來源,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 ,減輕或免除其刑。」。查聲請人主張因發現新事實、新 證據,足認其共同犯毒品條例第4條第1項運輸第一級毒品 罪有該條例第17條第1項「減輕或免除其刑」規定適用,此 部分合於系爭第6款「應受…免刑」規定。 (二)關於刑事聲請再審狀附件三、八部分(見本院卷第111至138 、177至183頁):  1、按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刑訴法第433條前段定有明文。又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經法院以無再審理由而裁定駁回後, 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刑訴法第434條第1項及第3項 分別定有明文。又刑訴法第434條第3項所規定之同一原因 ,係指同一事實之原因而言;是否為同一事實之原因,應 就重行聲請再審之事由暨其提出之證據方法,與已經實體 上裁定駁回之先前聲請,是否完全相同,予以判斷,若前 後二次聲請再審原因事實以及其所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 者,即屬同一事實之原因,自不許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 審(最高法院108年度臺抗字第1596號裁定參照)。若以同一 原因聲請再審,應認其程序違背規定,應以裁定駁回。  2、聲請人前曾提出其於108年12月20日警詢筆錄(刑事聲請再 審狀附件八)、追加起訴書(同狀附件三),主張有毒品條例 第17條第1項減免其刑規定之適用,聲請再審,經本院認前 揭警詢筆錄不具新規性、追加起訴書所載僅屬檢察官之法 律意見(評價)而非屬新事實或新證據,以113年度聲再字第 5號裁定駁回其再審聲請,嗣經最高法院以113年度臺抗字 第1485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見本院卷第231至236頁),聲 請人以相同原因事實及證據為再審聲請,依前揭規定及說 明,此部分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為不合法。 (三)關於刑事聲請再審狀證據一、附件四至七、九、十部分(見 本院卷第23、24、139至175、185至207頁):  1、依系爭第6款聲請再審所提出之事證,應依「新規性」及「 確實性」進行二階段之審查。前者,係依該證據是否具有 「未判斷資料性」決定,因得依事證之外觀而為形式審查 ,應先於證據「確實性」審查前(重在證據證明力)為之。 此因司法資源有限,人力有時而窮,實質正義之追求與法 安定性(司法公信)之維持仍需求取平衡,再審制度之功能 ,僅在於發現新事證之重新評價,而非對同一事證之再評 價。是以,若所指證據業已存在於卷內,並經原確定判決 法院依法踐行證據調查程序,而為適當之辯論,無論係已 於確定判決中論述其取捨判斷之理由,或係單純捨棄不採 ,均非「未及調查斟酌」之情形,不屬上開「新事實」或 「新證據」,而無准予再審之餘地(最高法院109年度臺抗 字第95號裁定參照)。申言之,法院就再審聲請人所提之新 事證,自應先為「新規性」之審查;於通過此門檻,再進 入第二階段之「確實性」判斷,且為此階段之判斷(最高法 院110年度臺抗字第360號裁定參照)。亦即,「新規性」、 「確實性」2者先後層次有別,倘未兼備,即無准予再審之 餘地(最高法院109年度臺抗字第93號、108年度臺抗字第35 8號裁定參照)。關於確實性之判斷,則增訂兼採取「單獨 評價」和「綜合評價」之體例,即當新證據本身尚不足以 單獨被評價為與確定判決所認定的事實,有不同之結論者 ,仍應與確定判決認定事實所認基礎的「既存證據」為綜 合評價,以評斷有無動搖該原認定事實的蓋然性。換言之 ,若聲請再審之人,所提出或主張的新事實、新證據方法 或新證明方式,無論單獨或與其他先前卷存的證據資料, 綜合觀察、判斷,無從在客觀上令人形成足以推翻原確定 判決所確認的事實,或鬆動其事實認定的重要基礎,亦即 於確定判決的結果根本不生影響,無所謂應受無罪、免訴 、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的情形存在,自不能准許遽 行開啟再審之門,而破壞了判決的安定性(最高法院110年 度臺抗字第1577號裁定參照)。亦即,所謂之「新事實」、 「新證據」,不論存在或成立於判決確定前或後,均須就 該證據單獨或與先前卷存之證據綜合判斷,足以對原確定 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認為受判決人應受更為有 利之判決,始得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09年度臺抗字第1705 號裁定參照)。詳言之,關於確實性之判斷,除非聲請人主 張有明顯不實(例如明顯出於偽造)之情形,否則受理聲 請再審之法院應先假設聲請人之主張為真,並且在此假設 基礎上判斷有無動搖原確定判決之事實認定。其具體步驟 上,首先應檢討原確定判決內容及其所憑證據資料,以資 確認支持原確定判決之證據結構,並找出何者為原確定判 決所認定事實之主要證據;其次,依聲請人主張之證明要 旨,評價聲請人所提出具有新穎性之證據,對於原確定有 罪之既有證據結構會否產生影響,是否具有彈劾舊有證據 之效果及其程度、範圍(最高法院110年度臺抗字第358號裁 定參照)。  2、聲請人主張本案有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減免其刑規定之適 用,並提出鍾國偉108年10月2日警詢筆錄(刑事聲請再審狀 附件四)、鍾國偉108年10月9日警詢筆錄(同狀附件五)、鍾 國偉108年12月18日警詢筆錄(同狀附件六)、鍾國偉108年1 2月18日偵訊筆錄(同狀附件七)、聲請人108年12月20日偵 訊筆錄(同狀附件九)、鍾國偉108年12月20日警詢筆錄(附 件十),惟上開證據資料已存在於卷內,並經原確定判決法 院於審理時依法踐行證據調查程序、辯論、審酌取捨(見本 院卷第58至61頁,本院109年度上重訴字第2號卷三第72至7 4、83至86頁,6270警卷二第342至348、356至363、381至3 85頁,3601偵卷二第201至217頁,2855偵卷三第101至113 頁),不符未判斷資料性,應不具備新規性;且細繹聲請人 主張內容(見本院卷第5至15頁),顯係對原確定判決之證據 取捨及認定事實,徒憑己見,持相異評價,再為爭辯(查原 確定判決書業已逐一指駁〈見本院卷第58至61頁〉),顯不符 再審之要件。況再審係對於事實錯誤之救濟,無論以何種 事由聲請再審,皆需要「證據」證明確有聲請人主張之再 審事由(刑訴法第429條之3立法理由參照),查關於此部分 ,聲請人既僅係就原確定判決業已調查之證據,徒憑己見 再次爭執,未提出「證據」證明確有聲請人主張之再審事 由,豈得開啟再審程序?  3、聲請人另主張承辦本案檢察官發函稱聲請人供出毒品上游 陳俊呈與偵查機關查獲間存有因果關係,並提出臺灣高雄 地方檢察署113年11月1日雄檢信萬113聲他2023字第113909 0958號函(刑事聲請再審狀證據一,下稱系爭函文)、聲請 傳喚證人即承辦本案檢察官到庭作證(見本院卷第19、20頁 ),然查:  (1)新規性不單應從「證據方法」觀點加以判斷,亦應自「證 據資料」角度加以檢視,蓋系爭第6款係以發現足以推論( 導)出與確定判決認定事實相異事實之新證據作為再審理由 ,該當證據僅在與待證事實相關連範圍內,始有新規性問 題,縱以(外在)證據方法以觀,聲請人所提出之再審證據 固與舊證據難認同一,然證據資料(內容)實質上如係同一 時,以待證事實相關連範圍視角檢討,則仍難認有新規性( 如聲請人所提出之供述書或供述錄取書內容,與證人於原 確定判決所供述內容旨趣同一時,該供述書或供述錄取書 應難認具有新規性)。又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減輕或免除 其刑之規定,須被告先有供述毒品來源之正犯或共犯等相 關證據資料,使警方或偵查犯罪機關據以確實查獲其人、 其犯行之結果,二者兼備並有因果關係,始能獲上述寬典 。所謂確實查獲其人、其犯行,須被告供述毒品來源之事 證翔實具體且有充分之說服力,始足語焉,以免因此一損 人利己之誘因而無端嫁禍第三人。故所稱「因而查獲」之 「查獲」係屬偵查機關之權限,而查獲之「屬實」與否, 則為法院職權認定之事項,應由法院做最後審查並決定其 真實性。換言之,「查獲」與「屬實」應分別由偵查機關 及事實審法院分工合作,即對於被告揭發或提供毒品來源 之重要線索,應交由相對應之偵查機關負責調查核實,而 法院原則上不問該被舉發案件進行程度如何,應根據偵查 機關已蒐集之證據綜合判斷有無「因而查獲」之事實,不 以偵查結論作為查獲屬實與否之絕對依據(最高法院112年 度臺上字第3636號判決參照)。亦即,所謂「查獲」係屬偵 查機關之權限,是否「因而查獲」,則為法院職權認定之 事項,應由法院做最後審查並決定其真實性。法院對於是 否「因而查獲」之判斷,應根據偵查機關已蒐集之證據綜 合觀察,論理上並須有先後且相當之因果關係,非謂一指 認毒品來源之人,即有上開減刑規定之適用(最高法院113 年度臺上字第1587號判決參照)。另倘有偵查(或調查)犯罪 之公務員已有確切之證據,足以合理懷疑該被查獲之人為 被告毒品來源之人,即與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不符( 最高法院114年度臺上字第103號判決參照)。  (2)細繹系爭函文內容(見本院卷第23、24頁),係承辦本案檢 察官就已蒐集之證據(如鍾國偉及聲請人之證述等證據), 說明查獲陳俊呈之經過,與前揭刑事聲請再審狀附件三至 十,僅係載體不同,然證據資料內容(待證事實)相同,前 揭證據資料既經原確定判決法院於審理時依法踐行調查證 據程序及辯論,復經原確定判決於理由中論述取捨判斷之 理由,則證據資料內容(待證事實)相同之系爭函文,在實 質上,難謂有「未判斷資料性」而具有新規性。且如因轉 換證據資料載體或異於舊證據方式呈現即認有新規性,新 規性要件豈非成為虛設?況系爭函文所載「追加起訴書基 於上開理由,並綜合考量聲請人之犯後態度及執行有期徒 刑15年刑度後業已高齡00歲等情,而於具體求刑部分記載 有『然因其自白且因其供述而查獲其他共犯,依法必須減刑 ,故僅得建議判處於減刑後之最重刑度有期徒刑15年』等文 字」,僅屬檢察官對聲請人有無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減免 其刑規定適用之「法律意見(評價)」,與刑事聲請再審狀 附件三同,應非新事實、新證據,難認具新規性。  (3)系爭函文先載明「陳俊呈於108年12月18日遭拘提之際,雖 依據證人鍾國偉之指述而合理懷疑陳俊呈涉案,並據此作 為限制出境、核發拘票之依據…於108年12月18日拘提到案 後以具保作為陳俊呈之強制處分」,嗣記載「聲請人於108 年12月20日隔離訊問後,供述內容與鍾國偉之供述就細節 部分均相符合,陳俊呈因此再次拘提到案並順利聲請羈押 獲准」,末記載「聲請人108年12月20日之證述與同案被告 鍾國偉之供述,確實均與陳俊呈達起訴門檻存有相當因果 關係」,可徵偵查機關在聲請人供出陳俊呈前,已因鍾國 偉之供述而有確切證據,足以合理懷疑陳俊呈為本案毒品 來源之人,聲請人之證述僅因與鍾國偉之供述相符,得作 為檢察官聲請羈押、起訴陳俊呈之證據資料,偵查機關並 非因聲請人之供述而合理懷疑陳俊呈為本案毒品來源,尚 難認本案符合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是系爭函文縱成 立於原確定判決後(假設具有新規性),就系爭函文單獨或 與先前卷存之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確 認之事實,並產生合理懷疑,而認聲請人應受更為有利之 判決。  (4)況本案有無因聲請人之供述「因而查獲」毒品上游陳俊呈 ,應由法院根據偵查機關已蒐集之證據,做最後審查並決 定其真實性,而原確定判決業依卷內證據資料(含前述附件 三至十),於理由中論述取捨判斷之理由,說明本案不符合 毒品條例第17條第1項規定,系爭函文之意見顯難動搖原確 定判決確認之事實,顯與系爭第6款「確實性」要件不符。  (5)至聲請人聲請傳喚證人即本案承辦檢察官部分,待證事實 同系爭函文(見本院卷第19、20頁),縱到庭證述內容與系 爭函文相同,僅係形式上證據方法不同,然證據資料(內容 )實質上同一,亦屬檢察官對聲請人有無毒品條例第17條第 1項減免其刑規定適用之「法律意見(評價)」,非屬新事實 、新證據,難認具新規性,顯無傳喚證人之必要。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聲請再審,所主張之事實及所提出之證 據(含聲請傳喚證人部分),除有本院曾以再審無理由裁定 駁回後,再以完全相同之事實原因為聲請之聲請程序明顯 違背規定之不合法外,亦有非屬新事實及新證據及不具新 規性要件,與系爭第6款不符,是本件再審之聲請,部分不 合法,部分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未開啟徵詢程序之理由: (一)法律依據:  1、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 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刑訴法第429 條之2定有明文。本條立法理由略以:再審制度之目的係發 現真實,避免冤抑,對於確定判決以有再審事由而重新開 始審理,攸關當事人及被害人權益甚鉅。為釐清聲請是否 合法及有無理由,除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或顯無理由而 應逕予駁回,例如非聲請權人聲請再審,或聲請顯有理由 ,而應逕予裁定開啟再審者外,原則上應賦予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庭陳述意見之機會,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 意見,俾供法院裁斷之參考;惟經通知後無正當理由不到 場,或已陳明不願到場者,法院自得不予通知到場,爰增 訂本條。  2、刑訴法增訂第429條之2規定旨在釐清聲請再審是否合法及 有無理由,因此,除顯無必要者外,如依聲請意旨,從形 式上觀察,聲請顯無理由而應予駁回,或顯有理由而應裁 定開始再審,或有聲請已逾法定期間、非屬有權聲請再審 之人、對尚未確定之判決為聲請、撤回再審聲請後更以同 一原因事實聲請,或法院以再審無理由裁定駁回後再以完 全相同之事實原因為聲請等聲請程序明顯違背規定,且所 為之聲請是否合法已無再予釐清必要等情形,固無須再依 前開規定通知到場,及聽取當事人意見。反之,若再審聲 請之事由(判斷是否合法,有無以同一原因事由聲請)有無 理由,尚有未明,猶待調查釐清,即有通知聲請人到場之 必要(最高法院108年度臺抗字第1732號、109年度臺抗字第 329號裁定參照)。亦即依新修正規定,聲請再審原則上應 踐行訊問程序,徵詢當事人之意見以供裁斷,惟基於司法 資源之有限性,避免程序濫用(即『顯不合法』或『顯無理由』 ),或欠缺實益(即『顯有理由』),於顯無必要時,得例外不 予開啟徵詢程序。則此所指「顯不合法」或「顯無理由」 ,應係指聲請之不合法或無理由具有「顯然性」,亦即自 形式觀察即得認其再審聲請係「不合法」或「無理由」, 而屬重大明白者而言(最高法院109年度臺抗字第34號裁定 參照)。  3、再審理由應依「新規性」及「確實性」,而為2階段之審查 ,其中「新規性」,本得依事證之外觀而為形式審查,且 應優先進行,是以在「新規性」審查階段,如於形式上即 得認所提出之再審事證,顯然業經確定判決調查斟酌,欠 缺「未判斷資料性」時,自得認再審聲請「顯無理由」, 而顯無開啟徵詢程序之必要(最高法院109年度臺抗字第95 號裁定參照)。 (二)經查:本件聲請人再審聲請意旨,有前述不合法,亦有非 屬新事實、新證據及不具新規性要件,與系爭第6款不符等 顯無理由,自聲請內容之形式觀察已屬重大明白,依前揭 說明,核與刑訴法第429條之2所規定「顯無必要者」相符 ,自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之必要。 五、據上論斷,應依刑訴法第433條前段、434條第1項,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黃鴻達                法 官 顏維助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抗告 書狀,並應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秦巧穎

2025-02-25

HLHM-113-聲再-23-20250225-1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2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花蓮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麗秋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麗秋因犯如附表所列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有期徒 刑九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一千元折算一日。   理 由 一、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而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刑法第50條 第1項本文、第5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查受刑人李麗秋所犯如附表所示2罪,均已確定,附表編號2   所示之罪之犯罪日期,在附表編號1即首先判決確定之日期 之前,業經審核各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無訛,符合刑 法第50條第1項本文裁判確定前犯數罪之要件(最高法院99 年度台非字第299號判決意旨參照),是檢察官認附表所示 各罪合於刑法第50條、53條規定,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為 有理由。 三、裁定如主文所示之刑之理由:  ㈠按數罪併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 51條第5款定有明文。  ㈡本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後段、第3項規定,於送達本 件聲請書繕本時,並請受刑人於文到後5日內就本件聲請表 示意見,惟其於民國114年2月17日至轄區派出所領取後,迄 今仍未陳報,有本院送達證書、查詢表及收狀資料查詢清單 各1份存卷可憑。  ㈢本院審酌附表所示各罪均為侵害他人財產法益之詐欺罪,行 為之危害性,對社會秩序之影響,矯正之必要性,認定應執 行有期徒9月為適當;又附表各罪所處之刑均得易科金,經 諭知之折算標準均為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爰併依刑法 第41條第1項本文、第8項規定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本文、第51 條第5款、第53條、第41條第1項本文、第8項,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黃鴻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徐珮綾

2025-02-25

HLHM-114-聲-21-20250225-1

上更一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2年度上更一字第3號 上 訴 人 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品睿 選任辯護人 王捷拓律師 張慶宗律師 葉雅婷律師 被 告 林清風 選任辯護人 許博森律師 陳羿蓁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詐欺案件,不服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於中華民國 109年3月18日以108年度訴字第209號所為第一審無罪判決,提起 上訴,嗣經本院於109年12月17日以109年度上訴字第79號撤銷原 判決,改判被告有罪,並分別量處不等刑度,被告不服該判決, 乃上訴第三審,經最高法院於112年4月7日以110年度台上字第46 99號撤銷發回本院更審,旋業經本院更一審審理終結並定期宣判 在案,茲因本件涉及是否應僅為程序處理或實體罪數認定及新舊 法比較等相關較為繁複事項,尚有應行研析之處,乃延展宣判期 日至114年3月27日下午4時整在本院第一法庭進行宣判,特此裁 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張健河(主筆)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謝昀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陳雅君

2025-02-25

HLHM-112-上更一-3-20250225-2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19號 抗告人即 受 刑 人 王燕衡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臺東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13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505號),提 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王燕衡犯附表所示罪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陸年拾月。   理 由 一、原裁定理由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王燕衡(下稱受刑人)因犯 如附表所示各罪刑,分別經法院判決確定在案,檢察官向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之原法院聲請定應執行刑,合於數罪併罰之 規定,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6所示之罪所處之刑, 均屬不得易科罰金,及參酌附表編號1、2、3、4、6所示之 罪,依序分別曾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9年6月、2年6月、2年 、4年6月、6年6月確定,應受內部性界限拘束,不得重於加 計附表編號5所示宣告刑之總和(即有期徒刑26年6月),及兼 衡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數罪所反應受刑人人 格特性與傾向、對其施以矯正之必要性,暨受刑人就本件定 應執行刑範圍之意見等情,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8年10月等 語。  二、抗告理由略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其刑總和為26 年6月,原裁定定刑18年10月僅減少7年8月,已違反責任遞 減、比例、相當之原則,且觀諸相類案件於合併定應執行刑 時均大幅減低(諸如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9年度易字第2067號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8年度訴字第2109號、臺灣高等法院97 年度上訴字第5195號、107年度抗字第460號裁判),及同案 被告簡廷宇與受刑人所為犯行、罪質、侵害法益均高度相似 ,但原審另案僅定刑10年,足見原裁定定刑未予合理寬減。 爰請求撤銷原裁定,並從輕定刑等語。 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再數罪併罰 ,分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 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 文。又法律上屬於裁量之事項,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 並非概無拘束。依據法律之具體規定,法院應在其範圍選擇 為適當之裁判者,為外部界限;而法院為裁判時,應考量法 律之目的及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者,為內部界限。法院為裁 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逾越。在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 定其應執行之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裁量之事 項,然仍應受前述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之拘束(最高法院11 2年度台抗字第1015號裁定意旨參照)。再刑事訴訟法第370 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應執行刑,明 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而分屬不同案件之數罪併 罰有應更定執行刑之情形,倘數罪之刑,曾經定應執行刑, 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應執行刑時,在法理上亦同受此原 則之拘束。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 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或所定執行刑之總 和(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077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復數罪併罰合併定應執行刑,旨在綜合斟酌犯罪行為之不法 與罪責程度,及對犯罪行為人施以矯正之必要性,而決定所 犯數罪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是法 院於酌定應執行刑時,除不得違反刑法第51條之規定,並應 體察法律規範之目的,謹守法律內部性界限,以達刑罰經濟 及恤刑之目的。又法院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規定酌定執行刑 者,自應注意刑罰邊際效應隨刑期而遞減及行為人所生痛苦 程度隨刑期而遞增之情形,並考量行為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 ,妥適定其執行刑,尤應注意行為人之年紀與生活狀況等情 ,避免因長期之刑罰執行造成行為人復歸社會之阻礙。至執 行刑之酌定標準,法雖無明文,惟參考德國刑法第54條第1 項規定及近年來實務之經驗,具體而言,法院應就被告本身 及所犯各罪間之關係為整體評估檢視,進行充分而不過度之 評價,於審酌各罪間之關係時,應考量個別犯行之時間、空 間之密接程度、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如侵 害法益之異同、是否屬具不可替代或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 )、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暨斟酌罪數所反應被告 人格特性、犯罪傾向及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情狀,而 為妥適、合目的性之裁量,以符罪責相當、特別預防之刑罰 目的(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373號裁定意旨參照)。 五、經查:  ㈠受刑人前所犯附表所示共199罪,均經判決確定在案,且各罪 犯罪時間均在附表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之前。又受刑人所犯 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均屬不得易科罰金,檢察官合併 聲請定應執行刑等節,有各該判決、受刑人之法院前案紀錄 表附卷可稽,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㈡原裁定依附表編號1至6所示各罪所宣告之有期徒刑(總和已逾 30年,應以30年為其上限)為基礎,於各刑中之最長期(4年 )以上,及附表編號1、2、3、4、6所示之罪,依序分別曾 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9年6月、2年6月、2年、4年6月、6年6 月,編號5所示之罪宣告有期徒刑1年6月,附表合併其執行 刑之總和為有期徒刑26年6月,而定本件刑期為有期徒刑18 年10月,固已有所減輕而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 之外部性界限及內部界限。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 分別係犯指揮犯罪組織罪、3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3人以 上共同以網際網路對公眾散布而犯詐欺取財罪,均係犯罪質 相同之詐欺取財罪類型,均屬侵害個人財產法益之犯罪,尚 非具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且上開犯罪均係同一詐騙犯 罪組織所生之加重詐欺取財犯行,而受刑人於其所屬詐欺集 團中係位居車手頭地位,負責指揮車手提領、遞送所詐騙款 項,確保款項如實上繳至詐欺集團上游成員,犯罪日期集中 在民國108年4月至同年6月間,犯罪時間重疊或密接,手法 近似,具高度重複性,各罪之獨立性較低,且俱屬侵害財產 法益之犯罪,與侵害不可回復性之個人專屬法益之犯罪顯然 有別,而行為人透過各罪所顯示之人格面亦無不同,責任非 難重複程度甚高,整體實際犯罪所得未逾新臺幣5萬元,尚 非甚鉅,揆諸上揭說明,應於酌定應執行刑之際,考量上情 並反映於所定刑度,俾貫徹罪刑相當原則,以維護公平正義 、法律秩序之理念及目的。原裁定未詳細敘明所審酌之具體 事項及裁量之理由,逕諭知本件應執行有期徒刑18年10月, 難認已充分考量上情,本院亦無法知悉原裁定有無考量受刑 人所犯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權衡審酌其責任與整體刑 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等,在合於目的性、妥當性及上述原 則而為適當之裁量,難謂為妥適。受刑人執此提起抗告,指 摘原裁定不當,非無理由。至抗告理由所指上開另案所定之 應執行刑,係法官酌量個案情形之結果,而個案情節不同, 並無相互拘束之效力,自難比附攀引他案量刑而指摘原裁定 不當,此部分受刑人依他案定刑結果請求重新裁定並非有據 ,附此敘明。  ㈢從而,原裁定既有如上述瑕疵可指,即屬無可維持,應由本 院撤銷,且為免發回原審法院重新裁定致無益於刑事訴追執 行之效能,爰由本院自為裁定。經衡酌受刑人就附表各罪所 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附表各宣告刑中刑期最長之有期徒 刑4年以上,附表各刑合併計算之刑期已逾30年,應以30年 為其上限),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附表編號1、2、3、4 、6所示之罪前曾經依序分別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9年6月 、2年6月、2年、4年6月、6年6月,編號5所示之罪宣告有期 徒刑1年6月,以上合計刑期為有期徒刑26年6月)等應遵守之 內部界限。又審酌前揭理由欄五、(二)所述之受刑人所犯 如附表所示各罪均係犯罪質相同之詐欺取財罪類型,罪質相 同、犯罪類型、手段、情節相似,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高, 衡酌其所犯數罪時間之間隔甚短、各罪之侵害法益、個別罪 質內容、犯罪情節、所犯罪數、個人不法利得非鉅,及比例 、平等、責罰相當、重複評價禁止、刑罰經濟等原則與應受 矯治必要程度等內部界限,為整體非難評價,並參受刑人之 意見(見原審卷第69頁至第71頁)等一切情狀,定其應執行之 刑如主文所示。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刑,固 已於113年10月15日徒刑執行完畢,有被告法院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42頁),但該已執行部分應如何折抵 合併所應執行之刑期,屬檢察官指揮執行事宜,與定應執行 刑之裁定無涉,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1條 第5款、第5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林慧英                法 官 李水源                法 官 謝昀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再 抗告書狀,並應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劉又華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指揮犯罪組織罪、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加重詐欺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4月(2次) 有期徒刑1年5月(2次) 有期徒刑2年(1次) 有期徒刑1年9月(3次) 有期徒刑1年8月(5次) 有期徒刑1年7月(19次) 有期徒刑1年6月(54次) 有期徒刑4年(1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9年6月 有期徒刑1年5月(1次) 有期徒刑1年6月(7次) 有期徒刑1年7月(3次) 有期徒刑1年8月(3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6月 有期徒刑1年4月(2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 犯罪日期 108/4/23-108/6/24 108/5/11-108/5/12 108/5/05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花蓮地檢108年度偵字第2246、2745、2845至2849、2922、3573、4663、少連偵字第60、61、69、70號、109年度少連偵字第2號 基隆地檢109年度少連偵字第5、54號 宜蘭地檢108年度偵字第5948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花蓮高分院 高等法院 宜蘭地院 案號 109年度上訴字第98、100號 110年度上訴字第125號 110年度訴字第148號 判決日期 110/3/31 110/5/27 110/9/07 確定 判決 法院 最高法院 最高法院 宜蘭地院 案號 110年度台上字第4921、4966號 110年度台上字第6294號 110年度訴字第148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0/9/08 110/12/09 110/10/11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花蓮地檢110年度執字第1595號 基隆地檢111年度執字第76號(已於113年10月15日徒刑執行完畢) 宜蘭地檢111年度執字第678號 編號 4 5 6 罪名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6月(1次) 有期徒刑1年8月(21次) 有期徒刑1年10月(3次) 有期徒刑2年(5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6月 有期徒刑1年6月 有期徒刑1年2月(65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6月 犯罪日期 108/5/15-108/5/28 108/4/25-108/5/27 (聲請書附表誤載為108/5/26日,應更正)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花蓮地檢109年度少連偵字第12、15、63號、109年度偵字第4238號 臺東地檢108年偵字第2095號、108年少連偵字第30號、109年偵字第19、3233號、桃園地檢109年少連偵字第342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花蓮地院 花蓮高分院 臺東地院 案號 111年度金訴緝字第1號 111年度金上訴字第9號 110年度原金訴字第7號、112年度原金訴字第44號 判決日期 111/7/27 111/11/30 113/4/12 確定 判決 法院 花蓮地院 花蓮高分院 臺東地院 案號 111年度金訴緝字第1號 111年度金上訴字第9號 110年度原金訴字第7號、112年度原金訴字第44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1/9/01 111/12/27 113/5/28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花蓮地檢111年度執字第1626號 花蓮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56號 臺東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68號

2025-02-25

HLHM-114-抗-19-20250225-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8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林正義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對於本院112年度上 訴字第90號中華民國112年11月30日第二審確定判決(第一審案 號: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46號,起訴案號:臺灣花 蓮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2年度偵字第400、559號),聲請再審,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再審聲請意旨略以:   ㈠練新棋於民國111年6月23日22時29分許撥打電話予聲請人即 受判決人(以下稱聲請人)林正義稱要合資新臺幣(下同) 2,000元購買海洛因,然聲請人找不到周豐碩(綽號饅頭) ,故未拿該合資款項,亦未有毒品交易。  ㈡聲請人於同年6月24日22時30分許與練新棋相約在花蓮市南京 街一起合資2,000元向周豐碩購買海洛因,因練新棋與周豐 碩不熟,始找聲請人一起合資購買,且交易當場與練新棋各 取走半數海洛因,聲請人並未多拿。  ㈢練新棋於同年6月26日0時4分許,打電話與聲請人相約合資3, 000元向周豐碩購買海洛因,嗣聲請人駕車至花蓮市南京街 搭載練新棋後,由聲請人撥打電話聯絡並經周豐碩指示帶同 練新棋進入周豐碩住處,其等當場向周豐碩購得海洛因,聲 請人亦同時將半數海洛因交予練新棋,亦未私藏,自無圖利 及轉讓行為。  ㈣謝振南於同年7月13日10時45分許以電話聯絡聲請人欲合資2, 500元購買海洛因,然謝振南未前往相約之花蓮市建昌路、 自強路口附近與聲請人碰面,電話中又要求聲請人等候,聲 請人遂獨自駕車離去,該次交易毒品未遂。  ㈤聲請人於同年7月13日23時25分許收受謝振南交付之2,000元 後,係將1包糖交予謝振南,其等於偵查中均稱係白糖而非 海洛因,然檢察官卻以販賣海洛因起訴聲請人,證據顯然不 足,已違反法定程序。  ㈥聲請人遭羈押期間無從與證人練新棋、謝振南勾串,且供出 周豐碩,可出庭對質,檢察官卻不採信,聲請人絕無販賣、 轉讓之行為,為此聲請再審,並請准予傳喚練新棋、謝振南 、周豐碩到庭作證對質。 二、按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3項所指「判決在第三審確定者」, 係指案件經第三審法院為實體上之確定判決者而言,並不及 於第三審之程序判決。從而,對下級審法院所為有罪之實體 判決提起上訴,經上級審法院以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從程 序上駁回者,聲請再審之標的仍為下級審之實體判決,並非 上級審法院之程序判決(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475號 裁定意旨參照)。查聲請人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 ,經臺灣花蓮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訴字第46號判決(以下稱 第一審判決)認定聲請人就111年6月23日22時29分許(販賣 對象為練新棋)、同年7月13日10時45分許(販賣對象為謝 振南)之犯行,均係犯販賣第一級毒品未遂罪,各處有期徒 刑7年7月,就同年月24日22時30分許、同年月26日0時4分許 (販賣對象均為練新棋)及同年7月13日23時25分許(販賣 對象為謝振南)之犯行,均係犯販賣第一級毒品罪,各處有 期徒刑7年10月,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8月,聲請人不服提 起上訴,經本院以112年度上訴字第90號為實體判決(以下 稱原確定判決),就上開販賣第一級毒品未遂罪所處之宣告 刑均予撤銷,各量處有期徒刑4年2月,就上開販賣第一級毒 品罪均上訴駁回,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再經聲請人提 起上訴,經最高法院認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以113年度台上 字第1063號駁回上訴確定等情,業經本院調取該案全卷核閱 無誤;又本件聲請狀雖載明案號為113年度台上字第1063號 ,然聲請人於本院訊問時,已明示係對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 (詳見本院再審卷第154頁),依上開說明,自應以本院為 本件再審聲請管轄法院,合先敘明。 三、再審係為排除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救濟制度;而有 罪之判決確定後,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其目的乃在 推翻原確定判決認定之罪與刑,非以該案之罪刑全部為再審 之標的不能克竟全功,是以再審程序之審判範圍自應包括該 案之犯罪事實、罪名及刑。因此,在上訴權人依刑事訴訟法 第348條第3項規定,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之刑提起上訴,經 第二審為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第一審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 及成立之罪名,原則上雖不在第二審法院之審判範圍,惟因 第二審應以第一審判決關於上開部分之認定為基礎,就經上 訴之量刑部分審判有無違法或不當,且需待論罪及科刑均確 定後始有執行力。以上情形之再審聲請,自應以第二審法院 為再審之管轄法院,並應就第一、二審判決併為審查,否則 無從達再審之目的(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060號裁定意 旨參照)。又有罪之判決確定後,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 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 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 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 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 成立之事實、證據,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 分別定有明文。準此,所謂「新事實」或「新證據」,須具 有未判斷資料性之「新規性」,舉凡法院未經發現而不及調 查審酌,不論該事實或證據之成立或存在,係在判決確定之 前或之後,就其實質之證據價值未曾予評價者而言。如受判 決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業經法院在審判程序中為調查、辯 論,無論最終在原確定判決中本於自由心證論述其取捨判斷 之理由,抑或捨棄不採卻未敘明其捨棄理由之情事,均非未 及調查斟酌之情形。通過新規性之審查後,尚須審查證據之 「顯著性」,此重在證據之證明力,由法院就該新事實或新 證據,不論係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須使再審法院 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產生合理懷疑,並認足以動搖原確 定判決而為有利受判決人之蓋然性存在。而該等事實或證據 是否足使再審法院合理相信足以動搖原有罪之確定判決,而 開啟再審程式,當受客觀存在的經驗法則、論理法則所支配 ,並非聲請人任憑主觀、片面自作主張,就已完足。如聲請 再審之理由僅係對原確定判決之認定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 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 職權取捨證據持相異評價,縱法院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 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提起再審之要 件(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099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本件聲請再審程式違背規定:  ㈠按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 事訴訟法第433條定有明文。分析本條之立法修正理由略以 :聲請再審書狀漏未附具證據,既非不可補正,法院自應定 期間先命補正,逾期不補正者,始以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 定,而以裁定駁回之。  ㈡查聲請人本件聲請再審未附具(任何)證據,經本院於113年 5月31日裁定命其於裁定送達後7日內補正證據(詳本院再審 卷第32頁),聲請人於113年6月11日收受後,迄今仍未附具 「證據」,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依上開說明,應以 裁定駁回之。  ㈢聲請人於113年6月19日雖有提出再審理由(詳本院再審卷第3 8至44頁,以下稱系爭再審理由),惟該書狀所載聲請再審 所持原因(理由),僅係對第一審判決及原確定判決認定事 實採證職權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判斷採 相異評價,應不屬新證據,不符前述得聲請再審之事由(最 高法院114年度台抗字第171號裁定意旨參照),故系爭再審 理由既不屬新證據,應認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 五、本件聲請再審無法通過「新規性」門檻:   又新規性不單應從證據方法觀點,亦應一併基於證據資料見 地加以判斷。查聲請人本件所述再審理由,業經其於偵訊( 詳偵卷一第141至第143頁、第191至194頁)、第一審法院羈 押訊問時(詳第一審院卷第33頁至39頁)供述在卷,且經第 一審調查、辯論(詳第一審院卷第182頁),不論從證據方 法或證據資料來看,被告於原判決確定後,翻異前詞的「供 述」,無非係先前否認犯行的延長線(或認為係先前否認供 述的再次重現),既經原審調查、辯論,應不具有新規性。 六、本件無調查傳喚練新棋等人的必要:   查本案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且聲請人事後翻異供述, 亦顯不具有新規性,顯無再審理由,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 、第434條第1項規定,應裁定駁回,自無再調查傳喚練新其 等人的必要。 七、綜上,本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且顯無再審理由,應 裁定駁回之。       八、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本文、第434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黃鴻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抗告 書狀,並應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5  日                書記官 徐珮綾

2025-02-25

HLHM-113-聲再-8-20250225-2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3號 再審聲請人 即 告 訴人 朱修平 受判決人即 被 告 張開勝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告訴人因受判決人即被告犯詐欺案件,對於本 院於中華民國109年6月23日所為之109年度上易字第31號第二審 確定判決(第一審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08年度易字第383號 ;起訴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3206號),聲 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刑事聲請再審狀所載(詳卷)。 二、按為受判決人之「利益」聲請再審,得由左列各人為之:一 、管轄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二、受判決人。三、受判 決人之法定代理人或配偶。四、受判決人已死亡者,其配偶 、直系血親、三親等內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或家長 、家屬;為受判決人之「不利益」聲請再審,得由管轄法院 對應之檢察署檢察官及自訴人為之,刑事訴訟法第427條、 第428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據上規定,告訴人或被害 人對確定判決並無提起再審之權利,如逕向原確定判決法院 提起再審,其程序顯屬違背規定,且無從補正。 三、經查:  ㈠受判決人即被告張開勝(下稱受判決人)因詐欺案件,前經 本院於民國109年6月23日以109年度上易字第31號判決無罪 確定(下稱原確定判決),此有原確定判決及臺灣高等法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考。  ㈡再審聲請人朱修平於受判決人所涉之案件僅係告訴人身分, 並非上開得為受判決人不利益聲請再審之人,是依上開規定 ,本件再審聲請人自無聲請再審之權限。準此,再審聲請人 提出本件再審聲請之程序,已違背法律上程式,其聲請為不 合法,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㈢本件再審聲請屬程序上不合法而應逕予駁回,參照刑事訴訟 法第429條之2立法理由,本院認顯無通知再審聲請人及受判 決人、檢察官到場並聽取其等意見之必要,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本文,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林慧英                法 官 李水源                法 官 謝昀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4  日                書記官 劉又華

2025-02-24

HLHM-114-聲再-3-20250224-1

原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原上訴字第12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郭華誠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花蓮地方法 院112年度原訴字第124號中華民國113年10月30日第一審判決( 起訴案號: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220號),提起 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即被告郭華誠應於本裁定送達之翌日起柒日內,就民國11 3年11月22日「刑事上訴狀」及113年12月26日「刑事上訴理由狀 」於具狀人欄簽名、蓋章或按指印,逾期不補正即駁回上訴。   理 由 一、按「文書由非公務員制作者,應記載年、月、日並簽名。其 非自作者,應由本人簽名,不能簽名者,應使他人代書姓名 ,由本人蓋章或按指印。但代書之人,應附記其事由並簽名 」、「第二審法院認為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以判決駁 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而未經原審法院命 其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下稱刑 訴法)第53條、第367條分別定有明文。又刑事被告之原審辯 護人,得為被告之利益而上訴,但不得與被告明示之意思相 反,刑訴法第346條定有明文。此類上訴,並非原審辯護人 之獨立上訴,而屬代理性質,自應以被告之名義行之,如以 辯護人自己之名義提起,其程式即有瑕疪,依司法院釋字第 306號解釋,原審或上級審法院應定期間命其補正。經命補 正,如逾期不為補正,其上訴顯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 駁回(最高法院100年度臺上自第5795號判決參照)。 二、本件上訴人即被告郭華誠之原審辯護人許嚴中律師,依刑訴 法第346條規定,具狀為被告提起上訴及提出上訴理由狀, 但具狀人欄祇有律師簽章,無被告之簽名、蓋章或按捺指印 ,有卷附刑事上訴狀及刑事上訴理由狀可稽。則其上訴是否 與被告明示之意思相反,無從明瞭,揆諸上開說明,其上訴 違背法律上之程式。因此項程式之欠缺,非不可補正,爰定 期命為補正,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據上論斷,依刑訴法第367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8  日                書記官 秦巧穎

2025-02-18

HLHM-114-原上訴-12-20250218-1

附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因洗錢防制法等附帶民訴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裁定 114年度附民字第7號 原 告 蔡佩潔 被 告 陳翊睿 上列被告因本院113年度上訴字第147號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 經原告於民國114年2月13日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查前開刑事 案件,業經檢察官於114年2月14日撤回上訴而確定,本院僅應就 附帶民事訴訟為審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511條第1項本文,將本 件附帶民事訴訟,移送本院民事庭,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刑事第一庭審判長法 官 林信旭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黃鴻達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徐珮綾

2025-02-17

HLHM-114-附民-7-20250217-1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花蓮檢察分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翁蓮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114年度執聲字第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翁蓮嬌(下稱受刑人)因違反過失致 死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 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 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 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 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 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 規定定之。」故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而有刑法第50條第1項 但書之情形,除受刑人於判決確定後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 行刑者外,不適用併合處罰之規定,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 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是受刑人就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有權請求檢察官聲請法院合併定執行刑,至已請求定 執行刑後,得否撤回其請求及撤回之期限為何,雖法無明文 ,然該規定係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以維其受刑利益,並非科 以選擇之義務,在其行使該請求權後,自無不許撤回之理, 惟為避免受刑人於裁定結果不符其期望時,即任意撤回請求 ,而濫用請求權,影響法院定執行刑裁定之安定性及具體妥 當性,其撤回請求之時期自應有合理之限制,除請求之意思 表示有瑕疵或不自由情事,經證明屬實之情形者外,應認管 轄法院若已裁定生效,終結其訴訟關係,受刑人即應受其拘 束,無許再行撤回之理,俾免因訴訟程序反覆難以確定,致 影響國家刑罰權之具體實現,並間接敦促受刑人妥慎行使其 請求權,以免影響法之安定性。反之,倘受刑人於管轄法院 裁定生效前,已撤回其請求,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 ,即不得對其併合處罰,俾符保障受刑人充分行使上述選擇 權之立法本旨,並兼顧罪責之均衡(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 字第1447號、113年度台抗字第64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所示數罪,經本院各判處如附表所示 之刑,均已確定在案,有本院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聲請人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刑法50條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之規定以本院為各 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固非無 據。然查,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2罪所處之刑,有得易科 罰金(附表編號1)、易服社會勞動之刑(編號2),因合於刑 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依同條第2項之規定,應由受刑 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始得依刑法第50條第2項 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而受刑人前雖曾於民國113年11月26 日在「受刑人請求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定 應執行刑須知暨聲請書」中,勾選就如附表所示之各該刑期 ,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執聲卷第5頁),惟受 刑人經本院通知其就本案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陳述意 見時,又具狀表示「過失致死及肇事逃逸等二罪皆可分別執 行,故無合併定應執行之必要」等語,有刑事陳報狀在卷可 憑(本院卷第23頁),足認受刑人已變更意向而於本院裁定 前明確撤回其先前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依上開規定,自不得 逕將如附表所示之罪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  ㈡綜上所述,本院就本件檢察官之聲請既尚未裁定定應執行刑 ,訴訟關係尚未終結,自應許受刑人撤回其定應執行刑之請 求,以符合受刑人選擇執行方式之真意及利益。受刑人既已 明確表明撤回其聲請,從而,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案件聲請 定應執行刑,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李水源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謝昀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抗告 書狀,並應敘述抗告之理由。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徐文彬       附表:受刑人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罪名 過失致人於死罪 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發生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6月 犯罪日期 109年5月14日 109年5月14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台東地檢110年度偵續字第20、21號 台東地檢110年度偵續字第20、21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花蓮高分院 花蓮高分院 案號 113年度交上更一字第1號 113年度交上更一字第1號 判決日期 113年7月31日 113年7月31日 確定判決 法院 花蓮高分院 花蓮高分院 案號 113年度交上更一字第1號 113年度交上更一字第1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9月11日 113年9月11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易服社會勞動之案件 得易科 得社勞 不得易科 得社勞 備註 台東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194號 台東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195號 未執行 執行中(易服社會勞動中)

2025-02-14

HLHM-114-聲-1-20250214-1

毒抗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

聲請強制戒治

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毒抗字第2號 抗 告 人 即受處分人 林韋良 上列抗告人因聲請強制戒治案件,不服臺灣花蓮地方法院中華民 國114年1月3日114年度毒聲字第1號裁定(臺灣花蓮地方檢察署1 13年度聲戒字第5號、113年度毒偵緝字第175號),提起抗告,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處分人林韋良(下稱抗告人)曾 經為吸毒者,自認曾有罪惡不堪之人生,被毒癮綑綁,在罪 惡感中矛盾掙扎,也曾讓家人失望,但經此次觀察、勒戒, 抗告人自認已準備好面對往後之人生,將不再吸毒,只想與 家人好好生活,做個正常人,且因抗告人僅有國小畢業,可 能於評估時誤解醫師所詢問之內容,更不服因前案紀錄就評 定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之傾向,爰依法提起抗告,請求撤 銷原裁定,另為適法之處理等語。 二、按觀察、勒戒後,檢察官依據勒戒處所之陳報,認受觀察、 勒戒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者,應聲請法院裁定令入戒治處 所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 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 後段定有明文。而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評估標準,並非 完全以受勒戒人勒戒後之結果為準,勒戒前之各種情況,仍 應作為評估依據。依勒戒處所評分說明手冊規定,係以「前 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3項 合併計算分數,每一大項皆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先以靜 態因子分數評分,靜態因子分數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 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60分以下,與動態因子分數相加, 如果總分在60分(含)以上,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故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係依具體個案之臨床實務及相關 事證等情綜合判定,有其相當之專業依據及標準;又衡酌強 制戒治之目的,係為協助施用毒品者戒斷毒品之心癮及身癮 所為之保安處分,而該評估標準係適用於每一位受觀察、勒 戒處分之人,具一致性、普遍性、客觀性,故倘其評估由形 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即難謂為違 法,法院亦應予尊重。 三、經查:  ㈠抗告人依臺灣花蓮地方法院113年度毒聲字第63號裁定入法務 部矯正署花蓮看守所附設勒戒處所後,該勒戒處所依據評估 標準,就抗告人之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社會穩 定度等3大項因素(每大項均有靜態因子與動態因子)進行 評估,其中:①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部分合計為38分【毒品 犯罪相關司法紀錄「2筆」計10分、首次毒品犯罪年齡為「2 0歲以下」計10分、其他犯罪相關紀錄「3筆」計6分、入所 時尿液毒品檢驗為「多種毒品反應」計10分,上開靜態因子 合計為36分;所內行為表現「持續於所內抽菸」計2分,上 開動態因子合計為2分】;②臨床評估部分合計為31分【多重 毒品濫用為「有,種類:安非他命、海洛因」計10分、合法 物質濫用為「有,種類:菸、酒」計4分、使用方式為「有 注射使用」計10分、使用年數「一個月至一年」計5分,上 開靜態因子合計為29分;精神疾病共病(含反社會人格)「無 」計0分;臨床綜合評估(含病識感、動機、態度、就醫意 願)評定為「極輕」計2分,上開動態因子合計為2分】;③ 社會穩定度部分合計為0分【工作為「全職工作:慈濟<操作 員>」計0分,家人藥物濫用為「無」計0分,上開靜態因子 合計0分;入所後家人是否訪視為「有,2次」計0分、出所 後是否與家人同住為「是」計0分,上開動態因子合計0分】 。以上①至③部分之總分合計為69分(靜態因子共計65分,動 態因子共計4分),經評定認抗告人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之情事,此有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看守所113年12月25日函暨 檢附之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及評估標準紀錄表在卷 可稽(毒偵緝卷第83、84至85頁)。  ㈡前述綜合判斷之結果,係該所相關專業知識經驗人士,於抗 告人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就抗告人之前科紀錄及 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等因素所為之綜合判斷, 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且由形式上觀察,並無擅斷或濫 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是以,本件抗告人經專業醫師依前開 評估基準所為之專業判斷,評估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傾向 ,有施以強制戒治之必要,法院自應予以尊重。原法院據以 裁定,經核於法並無不合。  ㈢抗告人雖稱其僅有國小畢業,可能於評估時誤解醫師所詢問 之內容,更不服因前案紀錄就評定抗告人有繼續施用毒品之 傾向云云,惟前揭評估標準之評分項目及標準多採客觀計分 ,可避免評分者主觀恣意判斷,且為勒戒處所相關專業知識 經驗人士於被告觀察、勒戒期間,依其本職學識就被告之前 科紀錄與行為表現、臨床評估及社會穩定度等因素所為之綜 合判斷,具有科學驗證所得之結論。本件評估標準紀錄表中 關於「前科紀錄與行為表現」及「社會穩定度」係由勒戒所 管教人員評分,「臨床評估」則由醫師(具專業醫療人員資 格)評分,另「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證明書」亦由法務部 矯正署花蓮看守所附設勒戒處所專業醫師評估填寫,從形式 上觀察,並無評量人員擅斷或濫權等明顯不當之情事,應得 資為判斷被告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之證明。是抗告意旨徒 憑己意,質疑評估過程及詢問內容且不服因前案紀錄即予以 評定,或屬無據,或係對本件專業評估之誤解,均無足採。 四、綜上,原法院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20條第2項後段之規定 ,裁定抗告人令入戒治處所施以強制戒治,其期間為6個月 以上,至無繼續強制戒治之必要為止,但最長不得逾1年, 於法並無不合。抗告意旨徒以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並無理 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4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李水源                法 官 顏維助                法 官 謝昀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件不得再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17  日                書記官 徐文彬

2025-02-14

HLHM-114-毒抗-2-2025021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