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撤銷緩刑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21-230 筆)

撤緩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13號 聲 請 人 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吳帛訓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妨害秩序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 年度執聲字第1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吳帛訓於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一一三年度原訴字第十號、一一三年 度訴字第二六二號刑事判決所受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吳帛訓因妨害秩序案件,經臺灣高雄 地方法院(下稱高雄地院)於民國113年8月26日以113年度 原訴字第10號、113年度訴字第262號判決處有期徒刑3月, 緩刑2年,並應於緩刑期間接受法治教育2場次,緩刑期間付 保護管束,於113年10月9日確定在案(下稱甲案)。惟受刑 人於緩刑期前之113年3月20日至同年4月27日間,又犯夜間 於公共場所非法攜帶刀械罪,由高雄地院於113年9月26日以 113年度簡字第3244號判決處有期徒刑3月,嗣於113年11月6 日確定(下稱乙案)。是受刑人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 款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情形,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 效果,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甲案 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受緩刑之宣告,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 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且足認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緩刑 宣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定有明文。又審認是否得 撤銷之實質要件,厥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故於上揭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 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 ,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 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 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 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 必要。 三、經查:  ㈠受刑人吳帛訓前因犯公眾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暴罪 之甲案,經高雄地院於113年8月26日以113年度原訴字第10 號、113年度訴字第262號判決處有期徒刑3月,緩刑2年,復 於113年10月9日確定在案;又於甲案緩刑期前之113年3月20 日至同年4月27日間犯乙案之夜間於公共場所非法攜帶刀械 罪,由高雄地院113年度簡字第3244號判決處有期徒刑3月, 並於甲案緩刑期內之113年11月6日確定等情,有甲、乙案刑 事判決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是受刑 人確有於緩刑前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6月以下有期 徒刑宣告確定之事實,堪以認定。  ㈡受刑人於甲、乙案所犯之公眾場所聚集三人以上下手實施強 暴罪、夜間於公共場所非法攜帶刀械罪,均有維護社會秩序 之公益色彩,避免行為人尋釁滋事之舉措或所持有之危險刀 械波及無辜民眾,罪質上有其相似之處。復參以甲、乙案之 判決內容:前者為受刑人於112年3月7日與其他共同被告持 辣椒水、球棒等物或徒手,在公共場所即高雄市立右昌國中 附近馬路追擊被害人吳禹龢,嗣警方據報於同日到場處理而 查獲;後者則係受刑人於113年3月20日購買手指虎後而非法 持有,直至同年4月27日在公共場所即高雄市○○區○○路00號 前經警方查獲。換言之,受刑人在乙案購買手指虎前,即因 涉犯甲案而清楚知悉在公眾往來之場所持有對人體有傷害性 之兇器,或有傷害他人之意圖及動作,不僅擾亂社會秩序, 對其他民眾造成潛在威脅,並可能因此觸犯刑事法律而有刑 責,然其仍在甲案偵審期間再犯乙案,顯然未能記取甲案教 訓。又受刑人固於本院調查庭時表示:其不知道手指虎是違 法物品,希望不要撤銷甲案緩刑等語,然經本院調閱乙案卷 宗,受刑人於乙案警詢時陳稱:其知悉手指虎是違禁品,但 為了防身還是購買後隨身攜帶等情明確,足認受刑人全然無 視法律誡命,為求於不確定會否發生之衝突或糾紛中取得優 勢,而刻意非法持有刀械(手指虎)。  ㈢準此,乙案應非屬受刑人一時失慮,致罹刑章之偶發犯行, 受刑人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反社會性重大,並已使甲案 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是聲請人之聲請應予准許,爰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 規定,裁定撤銷受刑人緩刑之宣告。 四、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裁定 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黃右萱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7   日                 書記官 賴佳慧

2025-03-06

CTDM-114-撤緩-13-20250306-1

撤緩更二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更二字第2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郭育誠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撤銷緩刑 (113 年執聲字第1023號),經本院以113年度撤緩更一字第5號 裁定後,受刑人不服,提起抗告,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抗 字第2583號撤銷原裁定發回本院,本院更為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 院以109年度訴字第464 號(偵查案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 署〔下稱新北地檢署〕109年度偵字第185號)判處有期徒刑2 年,緩刑5 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於民國110年1 月23 日確定在案。惟受刑人竟於保護管束期間內,於111年5月13 日、111年10月5日、111年11月2日、112年3月10日、112年4 月12日、112年5月16日、112年6月13日、112年7月11日、11 2年9月19日、112年10月13日、112年12月8日、113年1月9日 未依規定報到,受刑人多次未報到之違規行為,顯已違反保 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4款規定且情節重大,爰依保 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 之規定聲請撤銷緩刑宣告等語。 二、緩刑制度設計之本旨,除可避免執行短期自由刑之流弊外, 主要目的係在獎勵惡性較輕者使其遷善,而經宣告緩刑後, 若有具體事證足認受宣告者並不因此有改過遷善之意,即不 宜給予緩刑之寬典,乃另有撤銷緩刑宣告制度。又受緩刑之 宣告而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 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 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固有明 文規定。惟考其立法意旨略以:修正條文第74條第2項增列 法院於緩刑期間內,得命犯罪行為人於緩刑期內應遵守之事 項(例如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向公庫支付一定之金額、 接受精神、心理輔導、提供義務勞務或其他為預防再犯之事 項),明定違反該條所定事項情節重大者,得撤銷其緩刑宣 告,以期周延,且本條採用裁量撤銷主義,賦與法院撤銷與 否之權限,實質要件即以「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 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又按受保護 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一、保持善良 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 護管束者之命令。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 。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 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 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 准,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定有明文。另按受保護管束 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 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同法第74條之3第1項亦有規定。而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之立法理由乃謂:「受保護管束 人違反前條規定應遵守之事項,其情節重大者,足見保護管 束處分已不能收效,得為刑法第92條第2項及第93條第3項撤 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或假釋之事由,檢察官及典獄長應 聲請撤銷,爰增訂本條」,故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與 否厥在「是否情節重大而足見保護管束處分是否已不能收效 」。至於所謂「情節重大」,係指受判決人顯有履行負擔之 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 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亦即應從受刑人是否自始 真心願意接受緩刑所附帶之條件、於緩刑期間是否已誠摯盡 力履行條件、是否有生活或經濟上突發狀況致無履行負擔之 可能、抑或有履行可能卻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 或顯有逃避履行之虞等節,依比例原則加以衡量。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經本院於109年12月10日 以109年度訴字第464號判決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緩刑 期間付保護管束,並應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 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80小時之 義務勞務,及應接受8小時之法治教育課程,於110年1月23 日確定〔下稱本案〕等情,有上揭刑事判決及法院前案紀錄表 等件在卷可憑(見113撤緩118卷第17至27頁;113抗2583卷 第33至35頁),合予敘明。  ㈡本案緩刑之條件為受刑人應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 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80小 時之義務勞務,及應接受8小時之法治教育課程,並於緩刑 期間(即110年1月23日至115年1月22日)付保護管束。查受 刑人已於111年9月20日完成80小時義務勞務,有刑案資料查 註記錄表及法院前案紀錄表等件在卷可稽(見113執聲1023 卷第115至116頁;113抗2583號卷第33至35頁),足認受刑 人已如實完成上開80小時之義務勞務無訛。  ㈢受刑人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 第4款規定,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到1次。查受刑 人於110年3月16日至新北地檢署報到並開始執行保護管束, 有執行筆錄在卷可考(113執聲1023卷第15-17頁),其報到 後執行保護管束情形如下:⑴100年3至12月應報到10次(3月 23日、4月21日、5月18日、6月16日、7月8日、8月11日、9 月15日、10月13日、11月10日、12月14日),實際報到10次 (3月23日、4月21日、5月18日、6月16日、7月8日、8月11 日、9月15日、10 月13日、11月10日、12月14日),報到率 100%、⑵111年應報到12次(1月12日、2月18日、3月11日、4 月15日、5月13日、6月14日、7月15日、8月10日、9月6日、 10月5日、11月2日、12月7日),實際報到9次(1月12日、2 月18日、3月11日、4月15日、6月14日、7月15日、8月10日 、9月6日、12月7日),報到率75%、⑶112年應報到14次(1 月6日、2月10日、3月10日、4月12日、5月16日、6月13日、 7月11日、8月16日、9月8日、9月19日、10月13日、10月24 日、11月5日、12月8日),實際報到6次(1月6日、2月10日 、8月16日、9月8日、10月24日、11月5日),報到率42.86% 、⑷113年1至11月應報到11次(1月9日、2月6日、3月6日、4 月12日、5月10日、6月14日、7月12日、8月9日、9月13日、 10月4日、11月8日),實際已報到9次(2月6日、3月6日、4 月12日、5月10日、6月14日、7月12日、8月9日、9月13日、 10月4日),報到率81.8%等情,此有新北地檢署113年10月1 6日新北檢貞監110執護267字第1139131467號函所附觀護案 件進行項目摘要表及案件執行分析簡表等件在卷可稽(見11 3撤緩更一卷第45至47頁),顯見除112年度之外,受刑人其 餘報到率尚屬良好。  ㈣再觀諸受刑人自110年3月起至113年10月間未遵期報到執行保 護管束之次數及時間分別為:111年共3次(5月13日、10月5 日、11月2日)、112年共8次(3月10日、4月12日、5月16日 、6月13日、7月11日、9月19日、10月13日、12月8日)、11 3年1次(1月9日),除受刑人於111年5月間確診,自承誤認 染疫可以不用報到而未遵期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到外,受刑 人自110年3月至111年9月間均每月遵期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 到1次,且於111年9月20日完成80小時義務勞務。   又受刑人於113年2至10月,均有遵期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到 ,執行保護管束。準此堪認受刑人陳稱其自113年2至5月因 自營地瓜球攤位,可自己調整時間,都有正常報到,之前11 2年9月19日、112年10月13日、112年12月8日、113年1月9日 係因工作關係,老闆不讓受刑人請假,受刑人為家中經濟唯 一支柱,又有欠債而經濟困窘,因而未遵期向執行保護管束 者報到,其需工作賺錢母親及外婆,清償債務,有強烈履行 緩刑條件之動機及意願乙情,尚堪採信。從而,受刑人於11 1至113年間雖有12次未遵期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到,尚難逕 認受刑人有履行負擔之可能而故意不履行或無正當事由拒絕 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之重大情節。  ㈤綜上所述,受刑人雖有前述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 2、4款之違規情事,惟其情節尚非重大,尚難認本案保護管 束處分已不能收效而有撤銷緩刑以執行刑罰之必要。是本件 聲請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又受刑人後續如仍有違反保安處 分執行法第74條之2規定應遵守之事項且情節重大者,檢察 官仍得再聲請本院撤銷受刑人之緩刑宣告,併此敘明。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樊季康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黃莉涵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0  日

2025-03-06

PCDM-114-撤緩更二-2-20250306-1

撤緩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12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崴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妨害自由案件(本院112年度東原簡字第16 號),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年度執聲字第42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李崴因妨害自由案件,經本院112年 度東原簡字第16號判決(下稱本案判決)判處拘役40日,緩 刑2年,於民國112年4月12日確定在案。其緩刑條件為應賠 償被害人吳芳菁新臺幣(下同)2萬元,然受刑人並未全數 履行,認已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所定撤銷緩刑宣 告之原因,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之規定,聲請撤銷其緩 刑之宣告等語。 二、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被害人支付相當 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又受緩刑之宣告違反第 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 告,刑法第74條第2項第3款、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分別定 有明文。又刑法緩刑制度係為促進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 、初犯利於改過自新而設,所謂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 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係指受刑人顯有履行負 擔之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 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而刑法第75條之1 明 定法院裁量空間,則受刑人如有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3款 所定負擔情節重大之情形,是否已足認其所受緩刑之宣告難 收其預期效果,而有撤銷緩刑宣告、執行刑罰之必要,尚須 衡酌受刑人違反原判決所定履行期限之原因、其主觀所顯現 之惡性及反社會性等相關情況決定之。 三、經查:  ㈠受刑人之住所地為臺東縣○○鄉○○村0鄰○○00○0號,有受刑人之 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1紙(見本院撤緩卷第37至38頁), 是本院就本件自有管轄權,合先敘明。  ㈡受刑人因犯妨害自由案件,經本院以本案判決判處拘役40日 ,緩刑2年,並應於112年8月31日前給付被害人2萬元,於11 2年4月12日確定在案等情,有本案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查(見執緩卷第7至11頁,本院撤緩卷第9頁)。嗣後 受刑人未給付被害人,經被害人執本案判決向法院聲請強制 執行始獲償7,000餘元等情,113年2月2日公務電話紀錄單在 卷可稽(見執緩卷第29頁),故受刑人已違反刑法第74條第 2項第3款所定負擔乙情,堪予認定。  ㈢惟經本院於114年2月27日傳喚受刑人到庭,受刑人供稱:以 為只有賠償7,000多元就好,剩下的款項有意願賠償被害人 等語(見本院撤緩卷第30頁),並於同日以匯款方式賠償被 害人1萬3,000元,經本院電聯被害人確認無訛,有匯款畫面 翻拍照片、本院114年2月27日公務電話紀錄表在卷可查(見 本院撤緩卷第33、35頁)。是以,受刑人因誤認經強制執行 後即無須支付剩餘款項,然傳喚到庭後即主動給付被害人剩 餘款項,尚難認受刑人有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 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形,自難認有何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 第3款所定情節重大之情形。是聲請人聲請撤銷受刑人本案 判決緩刑之宣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藍得榮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邱仲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2025-03-06

TTDM-114-撤緩-12-20250306-1

撤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21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王浚憲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撤銷緩刑 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229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王浚憲前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 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月15日以112年度訴字第401號判決 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 應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 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20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接受 法治教育2場次,於113年2月16日確定在案(下稱前案)。 惟受刑人未於履行期間(即113年12月15日前)內履行完畢 ,是受刑人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所定得撤銷緩刑宣 告之情形,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 罰之必要,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緩刑宣 告等語。 二、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指定之政府機關 、政府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 團體,提供40小時以上240小時以下之義務勞務;受緩刑之 宣告,而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 重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 之必要者,得撤銷其緩刑宣告,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第 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分別定有明文。又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 第4款所稱情節重大,係指犯罪行為人顯有履行負擔之可能 ,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 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是以,法院於審查檢察官聲請 撤銷緩刑之案件時,即不應僅以犯罪行為人違反刑法第74條 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即必然撤銷緩刑,而應同時 審認其違反緩刑所定負擔,是否有上述立法理由所例示「顯 有履行負擔之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 」、「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而足 認情節重大,並足認有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 執行刑罰之必要之情事。又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 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 ,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亦有明定。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 第401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緩刑期間 付保護管束,並應於本判決確定後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 機構、行政法人、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 供200小時之義務勞務及接受法治教育2場次,於113年2月16 日確定在案等情,有上開刑事判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受刑人受有上開附負擔緩刑宣告 之事實,首堪認定。  ㈡受刑人受前開緩刑之宣告後,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下稱:檢察官)定受刑人履行義務勞務期間自113年2月16日 起至113年12月15日止,受刑人受通知於113年6月14日至社 團法人台灣國際海員漁民權益保護協會報到履行義務勞務後 ,受刑人直至113年12月15日止,僅履行10小時等情,有高 雄地檢署113年3月15日雄檢信戊113執護勞25字第113902088 6號函暨送達證書、113年4月23日雄檢信戊113執護勞25字第 1139032294號函暨送達證書、113年5月14日雄檢信戊113執 護勞25字第1139039706號函暨送達證書、113年8月23日雄檢 信戊113執護勞25字第1139070745號函暨送達證書、113年10 月28日雄檢信戊113執護勞25字第1139089717號函暨送達證 書、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執行案件重要記事表/電話紀錄、 執行監控表、社區處遇工作日誌等在卷可憑,是受刑人於判 決確定後,確有未依緩刑所命方式履行判決所定負擔之情形 ,此部分事實亦堪認定。  ㈢然查,上開確定判決所定緩刑期間為5年(自113年2月16日起 至118年2月15日止),所餘期間尚有約莫3年11月之久,亦 非顯然不能於其所餘緩刑期間履行完畢之可能,且受刑人尚 履行10小時之義務勞務等情,已如上述,實難認受刑人主觀 上全無履行義務勞務之意願或蓄意規避履行之情形,是受刑 人雖有履行狀況不佳之情,衡諸其尚未履行時數(190小時 )及所餘緩刑期間,難謂受刑人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5款 所定負擔,而依其情節已達到「重大」之程度,且其後於緩 刑期內,倘有再次故意不履行之情況,其緩刑仍有受撤銷之 可能,無從藉此脫免刑罰。  ㈣從而,本院綜合上情,尚難認受刑人本件已達違反負擔情節 重大程度、難收緩刑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必要之情形,是 檢察官聲請撤銷受刑人緩刑之宣告,稍嫌無據,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李承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張瑋庭

2025-03-05

KSDM-113-撤緩-218-20250305-1

撤緩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26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柏翰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本院111年度 易字第98號),聲請撤銷緩刑(114年度執聲字第177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林柏翰於本院111年度易字第98號刑事判決所受之緩刑宣告撤銷 。   理 由 一、檢察官聲請撤銷緩刑的原因:   受刑人林柏翰之前因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貴法 院以本院111年度易字第98號判決(以下簡稱前案),判處 有期徒刑5月,且宣告緩刑3年,又命令受刑人於緩刑期內付 保護管束。但受刑人從民國114年1月10日起到現在都未向臺 灣臺南地方檢察署報到接受保護管束,且於113年11月15日 出境,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5款的規定,且 情節重大,因此依據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的規定 ,聲請撤銷緩刑。   二、檢察官主張實在:  1.根據檢察官提出的資料,受刑人的確未曾向臺灣臺南地方檢 察署觀護人報到接受保護管束,並於113年11月15日出境。  2.經再次查證受刑人入出境資料,得知受刑人於上述時間出境 後未再入境,自然無法因本院的書面通知而前來法院陳述意 見。  3.綜合上述情況,本院認為檢察官主張的情形屬實。 三、受保護管束者的義務:  1.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的規定:   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左列事項:   一、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   二、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   三、不得對被害人、告訴人或告發人尋釁。   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     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   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     開在十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   2.由以上的規定,可知受刑人拒不報到接受保護管束,並擅自 出境,違反了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的規定。  3.受刑人未經觀護人同意自行決定出境,也違反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74條之2第5款的規定。    四、是否情節重大?   受刑人長時間未依規定報到又擅自出境至今,這種情形觀護 人事實上已經不可能執行保護管束,本院認為受刑人違反規 定的情節重大。因此檢察官聲請撤銷受刑人前案的緩刑宣告 ,本院應該同意。   五、根據以上的說明,本院決定依照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 處分執行法74條之3第1項、刑法第75條之1第4款等規定,裁 定撤銷前案的緩刑。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八庭  法 官 陳欽賢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庭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2025-03-05

TNDM-114-撤緩-26-20250305-1

撤緩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3號 聲 請 人 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榮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公共危險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 4年度執聲字第10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榮富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榮富因不能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罪 案件,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下稱高雄地院)以112年度交 簡字第2779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緩刑2年,緩刑期間內 付保護管束,並於民國113年2月3日確定。茲因受刑人自113 年5月(除113年11月25日外)起迄今未至臺灣澎湖地方檢察 署(下稱澎湖地檢署)報到,顯已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2第2、4款規定且情節重大,爰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 條之3第1項及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之規定聲請撤銷緩刑宣告 等語。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 護管束者之命令;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 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次;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 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 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 第74條之3第1項定有明文。末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 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 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復有明文。。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之住所地係本院管轄地域,是聲請人向本院為本 件聲請,程序上尚無不合,是依前揭規定,本院自屬有管轄 權之法院,先予敘明。 ㈡受刑人因公共危險案件,經高雄地院以113年度交簡字第2779 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 於113年2月3日確定,緩刑期間自113年2月3日至115年22月2 日等情,有上開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各1份附卷可稽。 ㈢受刑人受前揭緩刑宣告確定後,經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 官囑託澎湖地檢署代為執行保護管束。而受刑人於113年4月 11日至澎湖地檢署向觀護人報到後,自113年5月起,除113 年11月25日、113年12月23日外,均無故未按指定時間至澎 湖地檢署觀護人室報到執行保護管束,經澎湖地檢署多次發 函,並註明嗣後如再有違誤,得辦理撤銷緩刑宣告,有相關 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函(稿)、送達證書等件附卷足憑,堪 認受刑人確已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4款規定 無訛。 ㈣本院審酌原確定判決已諭知受刑人應於緩刑期間接受保護管 束,受刑人明知其於緩刑期內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 之2規定事項,且保護管束期間需至115年2月2日始屆滿,竟 於保護管束期間內,屢次無故未遵期向觀護人報到及按時接 受身心治療或輔導教育,受刑人雖自述:為郵輪上的管事, 常因每月航行時程,而未得保護管束者之許可,離開受保護 管束地,致無法每月準時至觀護人報到等語(見觀護卷第89 頁),惟其明知如此,卻不曾主動向觀護人立即陳報、請假 或改期,任由觀護人多次尋人未果,顯見受刑人沒有將保護 管束乙事認真看待,可見其違反保護管束應遵守之事項,已 達情節重大之程度;且受刑人復已明確向觀護人表示是否更 改罰款等語(見觀護卷第118頁),堪認受刑人已無意願接 受法治教育及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亦不願 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 護管束者報告1次,從而已無從預期受刑人將會恪遵相關法 令規定。是受刑人已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 第4款,且其違反前開緩刑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 之緩刑顯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聲 請人上開聲請,核無不合,依前開法律規定,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庭 法 官 陳立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吳天賜

2025-03-05

PHDM-114-撤緩-3-20250305-1

撤緩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1號 聲 請 人 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江河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妨害性自主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 4年度執聲字第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臺灣澎湖地方法院109年度侵訴字第4號判決對甲○○所為緩刑5年 之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稱:受刑人甲○○因犯對未成年性交案件,經臺灣 澎湖地方法院以109年度侵訴字第4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 刑2年,緩刑5年,並應給付被害人甲女及其父親新臺幣(下 同)500,000元,扣除已給付之45,000元,剩餘455,000元, 分45個月給付,除最後一個月給付15,000元外,其餘每月給 付10,000元至甲女之郵局帳戶,給付日期自民國109年12月 開始,並於每月15日前完成,上開判決於110年1月29日確定 。惟被害人甲女之父表示受刑人未依判決所示按時給付,迄 今僅支付150,000元,已向本署聲請撤銷受刑人之緩刑,爰 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請 撤銷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按緩刑宣告,得斟酌情形,命犯罪行為人向被害人支付相當 數額之財產或非財產上之損害賠償;又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 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足認原宣 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 其宣告,刑法第74條第2項第3款、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分 別定有明文。所謂「情節重大」,參照刑法第75條之1第1 項第4款立法理由,係指受判決人顯有履行負擔之可能,而 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或顯 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再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 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 ,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亦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對未滿14歲之女子為性交罪,經本院109年度侵訴 字第4號判決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並應依該 判決附表所示之給付期限、方式及金額向被害人給付(詳如 附件),該判決已於110年1月29日確定等情,有法院前案紀 錄表、前開判決書在卷可稽。  ㈡前開判決確定後,受刑人除向甲女及其父親陸續給付其中150 ,000元外,其餘金額均未給付,嗣受刑人於114年2月11日當 庭自承「我願意在114年2月27日先湊齊15萬元交付給被害人 。如果到時沒湊齊,我願意接受緩刑撤銷」等語,惟本院於 114年3月4日電詢甲女之父,其表示只收到20,000元等情, 此有臺灣澎湖地方檢察署自110年11月8日至113年12月16日 之公務電話紀錄單、受刑人114年2月11日本院訊問筆錄、本 院114年3月4日公務電話紀錄在卷可資為憑。本院審酌前揭 緩刑所附負擔,係參酌受刑人與被害人之調解成立內容,受 刑人應已考量自身經濟狀況、清償能力後承諾賠償被害人, 始與被害人成立調解,該判決課予受刑人之負擔應屬適當, 惟受刑人竟於獲緩刑宣告之寬典後,未遵期履行緩刑所附之 賠償條件,已有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3款所定負擔之事實 ,且自本案確定判決迄今已逾4年,然受刑人屢次拖延給付 ,不僅已逾附件所載履行期限(自109年12月15日起算45個 月至113年8月15日),亦僅給付150,000元加計20,000元共 計170,000元,尚逾半數以上金額未給付,難認其有繼續履 行緩刑所定負擔之意思,足認其違反緩刑負擔情節重大,緩 刑宣告已達難收預期效果,自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聲 請人本件聲請於法核無不合,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庭 法 官 王政揚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高慧晴 【附件】:臺灣澎湖地方法院109年度侵訴字第4號判決之附表 被告甲○○應給付甲女及其父親共新臺幣(下同)50萬元,扣除已 給付之4萬5,000元,剩餘之45萬5,000元,分45個月給付,除最 後一個月給付1萬5,000元外,其餘每月給付1萬元至甲女之父之 郵局帳戶,給付日期自109年12月開始,並於每月15日前完成。

2025-03-05

PHDM-114-撤緩-1-20250305-1

撤緩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73號 聲 請 人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承恩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加重竊盜案件(112年度易字第131號),聲 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739號),本院裁定如下: 裁定如下:   主 文 李承恩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所載。 二、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 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 有明文。又受緩刑之宣告者,有執行第74條第2項第5款至 第8款所定之事項者,應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受保護管 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 命令,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 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次,且非經執行保護管束者許可,不 得離開受保護管束地;離開在10日以上時,應經檢察官核准 ;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 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刑法第93條第1項第2 款、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第5款、第74 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李承恩(下稱受刑人)之住所地係位於苗栗縣南庄鄉 ,依前揭說明,本院對本件聲請撤銷緩刑宣告之案件有管轄 權,合先敘明。  ㈡受刑人前於民國111年12月6日因加重竊盜案件,經本院於112 年4月26日以112年度易字第131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緩刑期間 付保護管束,並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 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50小時之義務 勞務,該判決於112年6月5日確定,緩刑期間係自112年6月5 日起至114年6月4日,此有上開判決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 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查。  ㈢受刑人於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由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下 稱苗栗地檢署)檢察官執行保護管束,受刑人於112年7月18 日至苗栗地檢署報到後,已知悉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 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規定事項,惟受刑人於應報到之1 13年6月6日未如期報到,經苗栗地檢署檢察官對其發函告誡 ,仍未於應報到之113年7月11日報到,經苗栗地檢署檢察官 再次發函告誡,仍未於應報到之113年8月22日報到,復經苗 栗地檢署檢察官再次發函告誡,仍未於應報到之113年11月1 4日報到等情,此有苗栗地檢署檢察官112年7月26日執行保 護管束指揮書、112年7月18日執行筆錄、苗栗地檢署檢察官 執行附條件緩刑應行注意事項通知書、受保護管束人應遵守 事項暨報到具結書、各次告誡函及送達證書附卷可憑。  ㈣受刑人多次未遵期報到執行保護管束,使原判決考量受刑人 若到案執行緩刑宣告所諭知之保護管束後,得惕勵其自新之 效果無從達成,顯見受刑人違反檢察官執行保護管束之命令 ,確屬情節重大,且原宣告之緩刑亦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 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本件聲請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四、綜上所述,聲請人以受刑人有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 2之規定而情節重大,向本院聲請撤銷受刑人上開緩刑之宣 告,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二庭 法 官 紀雅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陳信全

2025-03-05

MLDM-113-撤緩-73-20250305-1

撤緩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4號 聲 請 人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美玲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 告(114年度執聲字第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美玲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美玲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 本院以112年度苗金簡字第23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月,併 科罰金新臺幣(下同)5千元,緩刑2年,並應依本院112年 度司刑移調字第57、67、104號調解筆錄所示之給付方法, 向各告訴人支付損害賠償,且該判決業於112年11月20日確 定在案。惟因受刑人並未遵期給付和解金,足認其違反緩刑 負擔之情節重大,且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爰依刑 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及刑事訴訟法第476條等規定,聲請 撤銷受刑人前開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按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   地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 有明文。次按受緩刑之宣告而違反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 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第75條之1 第1項第4款分別定有明文。緩刑宣告是否得撤銷,除須符合 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各款之要件外,本條並採裁量撤銷主義 ,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特於同條第1項規定實質要件 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 要」,供作審認之標準;又所謂違反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 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當從受判決人自始是否真心 願意接受緩刑所附之條件,或於緩刑期間是否顯有履行負擔 之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 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考量受刑人未履行條件情 形,依比例原則綜合衡酌原宣告之緩刑是否難收其預期之效 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資以決定該緩刑宣告是否應予 撤銷。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苗金 簡字第23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 )5千元,緩刑2年,並應依本院112年度司刑移調字第57、6 7、104號調解筆錄所示之給付方法,向各告訴人支付損害賠 償,且該判決業於112年11月20日確定在案等情,有上開判 決書及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是此 部分之事實,均堪認定。    ㈡受刑人於受緩刑之宣告確定後,僅向告訴人蔡佑晟給付5期賠 償金共1萬5千元,尚餘11期賠償金共3萬3千元迄未給付,復 僅向告訴人盧冠穎給付3期賠償金共4千5百元,尚餘12期共1 萬8千元迄未給付等情,有卷附交易明細在卷可佐,且卷內 未見受刑人有賠付和解金予告訴人羅芳元之具體事證。嗣經 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通知受刑人應於113年12月17日 ,攜帶支付賠償金之相關證明到署說明,復經本院傳喚受刑 人應於114年2月6日到院說明後,受刑人均未按時到案,且 其於上開應報到之日均未在監或在押等節,有各該送達證書 及前揭被告前案紀錄表存卷可查,故受刑人確有違反刑法第 74條第2項第3款所定緩刑負擔之情形,堪以認定。  ㈢本院審酌受刑人既已受緩刑宣告之寬典,本應積極依和解條 件賠償金錢予各該告訴人以履行負擔,然其經臺灣苗栗地方 檢察署及本院通知後,卻均未遵期報到或確實履行,難認受 刑人有履行本件緩刑所附負擔之意願,而其長期消極逃避和 解條件之履行,應已屬違反上開負擔情節重大,且無從再預 期受刑人能恪遵原判決之緩刑條件,因認原宣告之緩刑已難 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聲請人聲請撤 銷受刑人上開緩刑之宣告,經核與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 款之要件相符,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朱俊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鄭雅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2025-03-05

MLDM-114-撤緩-4-20250305-1

撤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58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楊義青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不能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案件,聲請撤銷緩 刑之宣告(114年度執聲字第24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楊義青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楊義青前因不能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 案件,經本院於民國111年10月27日以111年度桃原交簡字第 408號判處有期徒刑2月,緩刑2年,於111年12月10日確定在 案(下稱前案)。詎受刑人於緩刑期內之113年5月30日更犯 不能安全駕駛致交通危險罪,經本院於113年9月2日以113年 度桃原交簡字第251號判處有期徒刑3月,並於113年11月27 日確定(下稱後案),核其所為已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 第2款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 定,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等語。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而於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並在緩刑期 內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得撤銷其宣告,刑法 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本條規定採裁量撤銷主義 ,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並規定在「足認原宣告之緩刑 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時,始撤銷緩刑宣 告,亦即依上開規定撤銷緩刑宣告與否,法官應依職權本於 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各罪間,關於法益 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 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 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 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 審認之標準。   三、經查,受刑人於前案公共危險案件緩刑期間內之113年5月30 日再犯公共危險案件,經本院判處有期徒刑3月,檢察官於 後案判決確定後6個月內聲請撤銷前案判決緩刑宣告等情, 有上開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而審酌受刑人於 前案為緩刑宣告後,未因受此教訓而以謹慎態度駕駛動力交 通工具,仍於緩刑期間內飲酒後恣意駕駛動力交通工具上路 ,再犯公共危險罪,足見其並未因前案之偵、審過程及刑之 宣告而知所警惕,仍然漠視法令,心存僥倖而再蹈法網,主 觀顯現之惡性非輕,已足認原緩刑之宣告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是本案聲請人之聲請,核屬允當,應 予准許,受刑人前揭緩刑之宣告應予以撤銷。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林其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書記官 陳昀

2025-03-05

TYDM-114-撤緩-58-20250305-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