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撤銷緩刑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231-240 筆)

撤緩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彰化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3號 聲 請 人 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施棨文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毀棄損壞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 年度執聲字第2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施棨文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施棨文因毀棄損壞案件,經本院以11 1年度訴字第915號(下稱本案)判決判處有期徒刑3月,如 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 保護管束,並應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 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80小時之義務 勞務,經上訴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後撤回上訴,而於民國 112年4月26日確定。茲因受刑人在本案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 ,⑴再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以113年度偵字第3436、5040號案件提起公訴,現由本 院113年度訴字第645、571號案件審理中;⑵分別於113年10 月17日、113年11月7日、113年11月28日、113年12月19日、 114年1月16日、114年2月13日均有未依規定報到之情形,且 經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於113年10月22日、113年11月12日、 113年12月2日、113年12月24日、114年1月21日函為告誡, 及於113年11月8日訪視,已善盡通知之能事,仍未依規定報 到。是認其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2、4款規定 ,情節重大,爰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刑事訴 訟法第476條之規定,聲請撤銷受刑人本案緩刑宣告等語。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遵守下列事項:一、 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二、服從檢察官 及執行保護管束者之命令。四、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 工作環境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受保護 管束人違反前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 撤銷保護管束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 款、第2款、第4款、第74條之3第1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施棨文前經聲請人所指本案判決判處罪刑,及為 前述之緩刑宣告、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緩刑附條件,而於 112年4月26日確定,其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為自112年4月26 日起為期2年等情,有法院前案紀錄表、本案判決在卷可稽 。  ㈡查受刑人於本案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內,於113年10月17日、113年11月7日、113年11月28日、113年12月19日、114年1月16日、114年2月13日,均有經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合法通知,而未依規定報到之情形,經檢察官以113年10月22日、113年11月12日、113年12月2日、113年12月24日、114年1月21日函文告誡,於各該告誡函中告以下次應報到之時間及註明「嗣後如再有違誤,得聲請撤銷緩刑宣告」,被告均未依規定報到;觀護人復曾於113年11月8日至受刑人設籍地址訪視而未遇受刑人,轉請受刑人之伯父提醒受刑人應依規定進行保護管束報到或主動與觀護人聯絡,亦未見效等情,業據聲請人提出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10月22日彰檢曉丑112執護449字第1139052644號告誡函及送達證書、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11月12日彰檢曉丑112執護449字第1139056584號告誡函及送達證書、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12月2日彰檢曉丑112執護449字第1139060712號告誡函及送達證書、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12月24日彰檢曉丑112執護449字第1139065077號告誡函及送達證書、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4年1月21日彰檢名丑112執護449字第1149003229號告誡函及送達證書、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4年2月14日彰檢名執乙114執聲23字第1149008262號函、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113年11月8日執行保護管束情況訪視報告表、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觀護人室113年12月24日報告書、後案起訴書附卷可按,應可認定。而受刑人於上開期間並無在監在押情形,有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存卷可參,然受刑人卻均未依規定報到,亦未提出任何未能到場報到之說明或正當理由,堪認受刑人於本案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已違反前述就其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應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1次及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命令等規定。又受刑人復於本案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另因涉犯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案件,經臺灣彰化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先後以113年度偵字第5040號、113年度偵字第3436號案件提起公訴(下統簡稱:後案),現分別由本院113年度訴字第571號、113年度訴字第645號案件審理中,依該等後案起訴書所載,被告均坦認販毒犯行,犯罪時間均為113年1月間,其中1次販毒未遂更係為警當場查獲等節,亦有後案起訴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足認受刑人於受保護管束期間,行為不檢,圖與施用毒品之素行不良者往來,違反前述應保持善良品行,不得與素行不良之人往還之規定,且其所為該等後案,均為販毒重罪,顯較本案所為之犯罪,惡性、情節更加嚴重,可見其未警惕自省,毫無珍惜本院於本案判決給予緩刑宣告,期許其自新之機會。核其所為,違反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2、4款規定,情節可謂重大,且其迄未於本院通知其表示意見之期間,表示任何意見,堪認本案之緩刑宣告已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四、據上,聲請人以受刑人於本案緩刑付保護管束期間,違反保 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1款、第2款、第4款規定情節重大 ,而依同法第74條之3第1項規定,聲請撤銷本案判決之緩刑 宣告,於法有據,應予准許。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3第1項, 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九庭 法 官 吳芙如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王冠雁

2025-03-04

CHDM-114-撤緩-3-20250304-1

撤緩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臺東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76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東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宗卿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 告(109年度執緩字第76號、113年度執聲字第517號),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宗卿因犯貪汙治罪條例案件,經本 院於民國109年5月29日以109年度訴字第6號判決判處有期徒 刑2年,緩刑5年,並應於111年7月2日前向公庫繳納新臺幣 (下同)15萬元,前開判決於109年7月3日確定在案。惟受 刑人於緩刑期間內即111年10月20日犯不能安全駕駛致公共 危險罪,經本院於112年2月6日以112年度東交簡字第8號判 決判處有期徒刑2月,並於112年3月20日確定;復於緩刑期 間內即113年7月29日更犯不能安全駕駛致公共危險罪,經本 院於113年8月26日以113年度東交簡字第267號判決判處有期 徒刑3月,並於113年10月16日確定。則受刑人屢次酒後駕駛 動力交通工具,對其他用路人生命、財產安全數次造成侵害 ,足見其於犯前案判決獲得緩刑之寬典後,未因此心生警惕 ,猶仍違反法規範,主觀上守法之意識薄弱,並未因前案給 予緩刑宣告而知所警惕、約束己身行為而有悔悟反省之意, 又酒後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行為均具有高度潛在危險性,極可 能因此造成自己或他人家庭健全性受到嚴重影響,且終身無 法獲得修復之巨大損害,受刑人仍無視其尚在緩刑期間與酒 後駕車之危險與嚴重性,仍執意酒後駕駛車輛行駛於公眾往 來之道路上,漠視自己及公眾行車安全,輕藐國家就其前案 犯罪行為給予之寬容。故核受刑人所為,已合於刑法第75條 之1第1項第2款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等語。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 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足認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 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考其立法意旨, 上開規定採用裁量撤銷主義,賦與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特 規定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 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亦即於上揭「得」撤 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 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性質、再犯之原因、 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 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 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 ,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此與刑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款要 件有一具備,即毋庸再行審酌其他情狀,應逕予撤銷緩刑之 情形不同。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犯貪汙治罪條例案件,經本院以109年度訴字第6號 判決(下稱前案)判處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並應 於111年7月2日前向公庫繳納15萬元,前案判決於109年7月 3日確定在案,緩刑期間至114年7月2日;受刑人分別於緩刑 期間內之111年10月20日、113年7月29日犯不能安全駕駛動 力交通工具罪,經本院以112年度東交簡字第8號判決、113 年度東交簡字第267號判決(以下合稱後案)判處有期徒刑2 月、有期徒刑3月,如易科罰金均以1千元折算1日,並於112 年3月20日、113年10月16日確定在案,有受刑人法院前案紀 錄表、前案及後案判決書各1份在卷可查。是受刑人有刑法 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所定得宣告撤銷緩刑之事由,固堪以 認定。  ㈡惟本院審酌受刑人後案所犯均為駕駛動力交通工具而吐氣所 含酒精濃度達每公升0.25毫克以上罪,前案所犯則為貪污治 罪條例之利用職務機會詐取財物罪,前、後案之所犯罪名、 犯罪類型及保護法益均有不同,罪質互殊,且其犯罪原因、 行為態樣、手段、動機亦迥然有別,難認有何類似性或關連 性。又前案之犯罪時間為100年至103年間;後案之犯罪時間 則分別為111年及113年間,可見前、後案之犯罪時間相隔甚 遠,後案間亦間隔2年許,並非短時間密集犯罪。況受刑人 於後案均坦承犯行,經承審法官審酌一切情狀後,僅分別量 處有期徒刑2月、3月,可見受刑人接連再犯後案固有不該, 惟於後案違反法規範之情節仍尚非重大,倘據以撤銷原宣告 之緩刑,令受刑人須入監服刑有期徒刑2年,不免有輕重失 衡、違反比例原則之嫌;佐以受刑人除前、後案外查無其他 前案紀錄,且經本院命其到庭陳述,受刑人亦表示:我已高 齡73歲,行將就木,如今前案所宣告之緩刑期間僅剩6月左 右,期間亦未再犯貪汙治罪條例之罪,希望不要撤銷緩刑, 我知道錯了,我現在都用走路的,我不會再犯了等語(見撤 緩字卷第37至40頁),可見受刑人尚有悔悟之心,主觀犯意 所顯現之惡性及反社會性亦難認重大。綜上所述,本案尚難 以被告再犯後案二罪,逕認原宣告之緩刑已難收預期之效果 而確有執行刑罰、命其入監服刑之必要。從而,聲請人聲請 撤銷受刑人前案緩刑之宣告,難認有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三庭 法 官 葉佳怡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張耕華

2025-03-04

TTDM-113-撤緩-76-20250304-1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撤銷緩刑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89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蔡羽婷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撤銷緩刑案件,不服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4年2月3日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269號),提起抗告, 原審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按上訴係不服判決請求救濟之方法,故當事人於上訴期限內 表示不服,無論其形式上誤用抗告或再審字樣,仍不妨礙其 提起上訴之效力。本件上訴人收受原審判決送達後,提出書 狀,雖自稱抗告人請予再審,然既於上訴期限內對原判決表 示不服,自應作為上訴受理(最高法院22年上字第4191號刑 事判決意旨參照)。同理,本件抗告人即受刑人蔡羽婷(下 稱抗告人)於民國114年2月10日收受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 稱原審)113年度撤緩字第269號裁定(下稱原裁定)後,於 同年2月14日具狀向原審聲明不服,雖形式上誤用「上訴」 字樣,然既未逾抗告期間,自應認已合法提出抗告,合先說 明。 貳、實體部分 一、抗告意旨略以:為不服原審所為撤銷緩刑之宣告,依法提出 抗告云云(詳如附件)。  二、原裁定意旨略以: (一)抗告人前因傷害等案件,經原審以111年度簡字第3073號刑 事簡易判決判處拘役50日,緩刑2年,並於111年11月30日確 定(下稱前案),緩刑期間至113年11月29日。抗告人復於緩 刑期內之112年6月22日故意更犯傷害及毀損二罪(下稱後案 ),經原審以112年度易字第1860號刑事判決判處應執行拘 役80日,嗣抗告人提起上訴,而經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以 113年度上易字第341號判決上訴駁回,並於113年8月30日確 定等情,業有前揭判決3份、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參,此部分事實應堪認定。 (二)審酌抗告人所涉前後2案之犯罪事實,原均包含刑法第277條 第1項之傷害罪及同法第354條之毀損罪(前案嗣因告訴人撤 回傷害告訴僅論刑法第304條第1項之強制罪),所涉侵害法 益相同。是被告於所犯前案經緩刑宣告後,仍不知戒慎其行 ,也未珍惜自新機會,顯見其法治觀念薄弱,自身反省能力 不足,其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非微,實難認 已知悔悟。綜上,原審審酌上情,認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 之抗告人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 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本件聲請撤銷緩刑宣告與刑法第 75條之1第1項第2款之規定相符,為有理由,爰依聲請撤銷 其緩刑之宣告等語。  三、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規定:「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 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二、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 ,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 定者」。考其立法意旨係以關於緩刑之撤銷,現行法第75條 第1項固已設有2款應撤銷之原因;至於得撤銷緩刑之原因, 則僅於保安處分執行法加以規定,體例上不相連貫,實用上 亦欠彈性,爰參酌外國立法例增訂「得」撤銷緩刑之原因。 其中,關於緩刑前或緩刑期內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 得易科罰金之有期徒刑之宣告者,列為應撤銷緩刑之事由, 因認過於嚴苛,而排除第75條應撤銷緩刑之事由,移列至得 撤銷緩刑事由,俾使法官依被告再犯情節,而裁量是否撤銷 先前緩刑之宣告。又該條採用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 與否之權限,特於第1項規定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 準。亦即於「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仍應依職權本於合 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 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 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 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 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此與刑 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款要件有一具備,即無庸再行審酌其他 情狀,應逕予撤銷緩刑之情形不同,先予說明。 四、經查,本院審酌本件抗告人係於前案緩刑期間內,以故意更 犯傷害及毀損二罪之後案,並經判處應執行拘役80日確定, 是合於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 ,而在緩刑期內受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 定者」之要件,此有前、後案之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各 1份在卷可稽。再參以,抗告人所犯前後2案之犯罪事實,原 均包含刑法第277條第1項傷害罪及同法第354條毀損罪,其 所侵害之法益均屬相同;復考量前案中抗告人徒手掐住告訴 人脖子、搧告訴人巴掌,拿起桌上菸灰缸作勢砸向告訴人, 逼迫告訴人下跪道歉,並於告訴人拿手機準備報警時,搶走 手機,先以菸灰缸砸手機,復將手機砸在地板上,導致告訴 人受有頭部挫傷、左臉挫傷併局部瘀腫等傷害,並致告訴人 所有之手機螢幕破裂而不堪使用,手段可謂兇狠。於後案中 ,抗告人以拳頭毆打告訴人左肩,致告訴人受有左肩挫傷併 瘀腫等傷害;又於離去之際,持安全帽砸毀告訴人自用小客 車引擎蓋、車燈及前擋風玻璃,致該車引擎蓋凹陷及車燈、 前擋風玻璃破裂,情節亦非輕微。由是足認抗告人於所犯前 案經緩刑宣告後,仍不知戒慎其行,也未珍惜法院給予自新 之機會,顯見其法治觀念薄弱,自身反省能力不足,其主觀 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俱屬非輕,實難認其已知反 省而有所悔改。綜上,原審審酌上情,認前案原為促使惡性 輕微之抗告人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是認檢察官之聲請核與刑法第75條 之1第1項第2款之規定相符,因而依聲請撤銷前案所為緩刑 之宣告,核無違誤。  五、綜上所述,原審認抗告人有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所定 之撤銷緩刑事由,而裁量撤銷前案所為緩刑之宣告,已詳敘 所憑認定之理由,經核於法並無違誤。抗告人仍執前詞,指 摘原裁定不當而提起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 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瑛宗                    法 官 李秋瑩                    法 官 張 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李淑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3-04

TNHM-114-抗-89-20250304-1

撤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197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奕成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妨害自由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 3年度執聲字第206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奕成於本院一一二年度簡字第三三九九號刑事簡易判決所受之 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檢察官聲請書所載。 二、按受保護管束人在保護管束期間內,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 護管束者之命令;對於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及工作環境等, 每月至少向執行保護管束者報告一次;受保護管束人違反前 條各款情形之一,情節重大者,檢察官得聲請撤銷保護管束 或緩刑之宣告,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第4款、 第74條之3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而緩刑制度之本旨,乃在鼓 勵惡性較輕之犯罪行為人或偶發犯、初犯得適時改過,以促 其遷善,復歸社會正途;又犯罪行為人經宣告緩刑後,若有 具體事證足認其並未因此反省悔悟、改過遷善並謹慎舉止, 自仍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以彰法治,是以前揭保安處分執行 法第74條之3第1項所謂「情節重大」,係指受判決人是否誠 心接受緩刑所附之遵守一定事項或服從執行者相關命令等情 ,由法院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受判決人於 緩刑期間內是否故意違反應遵守事項且情節重大,及客觀上 是否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 要,並衡酌比例原則,以決定緩刑之宣告是否予以撤銷(臺 灣高等法院107年度抗字第1465號裁定意旨參考)。 三、經查:  ㈠受刑人前因妨害自由案件,經本院以112年度簡字第3399號判 決處拘役30日,並附負擔諭知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 束,於民國112年12月6日確定等情,有該案判決書及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憑,堪以認定。  ㈡又受刑人受前開緩刑宣告後,於113年2月19日至臺灣高雄地 方檢察署(下稱高雄地檢署)報到時,經觀護人告知受刑人 在保護管束期間應遵守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規定事項 後,已具結表示知悉且願遵守,如有違犯,因而致被撤銷緩 刑無異議等語,有高雄地檢署受保護管束人應遵守事項暨報 到具結書在執聲字卷可查,而受刑人嗣竟未遵期至高雄地檢 署報到接受保護管束;高雄地檢署再依受刑人陳報之地址, 數次以公函通知應到日期,及敘明受刑人如再有違誤,得聲 請撤銷緩刑之宣告等旨,受刑人仍未遵期報到,有高雄地檢 署函文、送達證書、觀護輔導紀要等件在執聲字卷可參;復 查受刑人於上開保護管束期間內,亦未有在監、押之情事, 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憑。  ㈢綜上,應堪認受刑人未有服從檢察官及執行保護管束者相關 命令,及依法履行報告義務之意願,其情節重大,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檢察官本件撤 銷緩刑宣告之聲請,於法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保安處分執行法第74條之2第2款、 第4款、第74條之3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軒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蔡靜雯

2025-03-04

KSDM-113-撤緩-197-20250304-1

撤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2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梁君瑞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妨害秩序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 年度執聲字第24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梁君瑞於臺灣橋頭地方法院一一一年度簡字第二五九一號判決所 受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檢察官撤銷緩刑聲請書所載。 二、適用法規範之說明 (一)受緩刑之宣告,於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 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且足認原 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 撤銷其宣告;此撤銷之聲請,於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為之 ,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第2項、第75條第2項分有 明文。 (二)緩刑宣告是否撤銷,除須符合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各款之 要件外,本條並採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 限,其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亦即於上揭「 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 ,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 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 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 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 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臺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抗字第359號裁定意旨參考)。 三、經查: (一)受刑人梁君瑞前因犯妨害秩序案件,經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以111年度簡字第2591號判決處有期徒刑6月,並附應提供 60小時之義務勞務等負擔,諭知緩刑2年,於112年3月30 日確定(下稱前案),緩刑期間為112年3月30日至114年3 月29日;嗣受刑人因於緩刑期內之113年4月2日更犯恐嚇 危害安全罪,經本院以113年度簡字第3593號判決處拘役4 0日,並於緩刑期內之113年12月11日確定(下稱後案)等 情,有各該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堪以認定 。 (二)茲審酌受刑人因犯前案受緩刑之宣告確定後,理應惕勵自 省,把握自新機會,避免於緩刑期內故意再犯罪,惟仍於 緩刑期內故意再犯同屬具暴力性質之後案,且其經受諭知 如上之緩刑負擔,迄至114年2月20日即檢察官為本件聲請 之際,已近上揭緩刑期間屆滿之日,仍僅實際履行33小時 而有相當部分尚未完成,同有法院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綜足認受刑人於前案所受緩刑宣告,已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從而,聲請人本件聲請核無不當, 應予准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裁定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軒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蔡靜雯

2025-03-04

KSDM-114-撤緩-29-20250304-1

撤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2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吳明得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犯詐欺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年 度執聲字第22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吳明得前因詐欺案件,經臺灣橋頭地 方法院以110年度審金訴字第201號判決處有期徒刑1年2月, 緩刑3年,於民國111年9月13日確定在案(下稱前案)。惟 受刑人於緩刑期內之112年2月3日、7日更犯廢棄物清理法等 案件,經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下稱臺中地院)以113年度訴 字第726號判決有期徒刑2月、6月,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於 113年11月27日確定(下稱後案),是受刑人有刑法第75條 之1第1項第2款所定得撤銷緩刑宣告之情形,足認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爰依刑事訴訟 法第476條規定,聲請撤銷緩刑宣告等語。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於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 受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且足認原宣 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 其宣告,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2款定有明文。本條規定採 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特於第1項規定 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至於上揭「得」撤銷緩刑 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妥適審酌被告 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再犯之原因、違反 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 社會性等情節,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 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 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三、經查:  ㈠受刑人因前案而受緩刑宣告確定(緩刑期間自111年9月13日 起至114年9月12日)後,於緩刑期內之112年2月3日、112年 2月7日故意更犯後案,經臺中地院以113年度訴字第726號判 決有期徒刑2月、6月,應執行有期徒刑7月,而於緩刑期內 之113年11月27日確定等情,有各該判決書、法院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稽,是受刑人確有於緩刑期內因故意犯他罪,而在 緩刑期內受罰金宣告確定之事實,堪以認定。  ㈡惟查,受刑人所犯之前案為三人以上共同冒用公務員名義詐 欺取財罪,後案則係共同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共同犯廢棄 物清理法第46條第4款之罪,前後兩案雖均為故意犯罪,然 該兩者犯罪類型迥異,犯罪原因、侵害法益及社會危害程度 均非相同,前、後案之犯罪時間亦非密接,受刑人應非惡性 難改或反覆實施犯罪。且受刑人於所犯前案中,已於法院審 理時坦承犯行並業與告訴人調解成立,且告訴人具狀請求予 以緩刑等情,經法院予以緩刑之宣告,可見被告於前案中確 有悔悟之意。受刑人雖於緩刑期內再犯後案,惟此與前案之 罪質及法定刑度輕重有別,受刑人並非再犯類似犯罪或對相 同被害人再次犯罪,前後兩案均應屬偶發之單一事件,難認 受刑人存有高度之法敵對意識而一再犯案,或從而推斷前案 緩刑宣告已難收預期之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  ㈢從而,依卷內現存資料既無具體事由足認原緩刑之宣告已難 收其成效,自難認有撤銷緩刑宣告執行刑罰之必要,是本件 聲請礙難准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李承曄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書記官 張瑋庭

2025-03-04

KSDM-114-撤緩-28-20250304-1

撤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簡易判決 114年度撤緩字第1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王俊欽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詐欺案件,聲請撤銷緩刑(114年度執聲字 第79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檢察官撤銷緩刑聲請書所載。 二、適用法規範之說明 (一)受緩刑之宣告,而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在緩刑期內受 6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之宣告確定,足認原宣告 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 其宣告;此撤銷之聲請,於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為之,刑 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1款、第2項、第75條第2項分有明文 。 (二)緩刑宣告是否撤銷,除須符合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各款之 要件外,本條並採裁量撤銷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 限,其實質要件為「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 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供作審認之標準。亦即於上揭「 得」撤銷緩刑之情形,法官應依職權本於合目的性之裁量 ,妥適審酌被告所犯前後數罪間,關於法益侵害之性質、 再犯之原因、違反法規範之情節是否重大、被告主觀犯意 所顯現之惡性及其反社會性等情,是否已使前案原為促使 惡性輕微之被告或偶發犯、初犯改過自新而宣告之緩刑, 已難收其預期之效果,而確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臺灣高等 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抗字第359號裁定意旨參考)。 三、經查: (一)受刑人王俊欽前因詐欺案件,經本院以112年簡字4191號 判決處拘役30日,並附負擔諭知緩刑2年,而於民國113年 2月21日確定(下稱前案),緩刑期間為113年2月21日至1 15年2月20日;受刑人嗣則因緩刑前之111年12月13日犯詐 欺罪,經本院以112年度易字第205號判決處拘役55日,併 科罰金新臺幣3萬元。嗣並經上訴至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 院以113年度上易字第224號判決諭知上訴駁回,而於113 年8月1日確定(下稱後案),有各該判決書、法院前案紀 錄表在卷可查,堪以認定。 (二)茲審酌受刑人上揭後案之犯罪時間,係在前案受緩刑宣告 確定日(即113年2月21日)之前,初無從遽認受刑人於後 案行為時,有故違前案緩刑寬典之意,亦無何單獨足以顯 現受刑人法敵對意識重大之情事。此外聲請意旨亦未另敘 明本件尚有何其他具體事證,足認受刑人所受上揭前案之 緩刑宣告,已有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之 情形。綜上,是本件聲請於法尚屬有間,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軒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蔡靜雯

2025-03-04

KSDM-114-撤緩-11-20250304-1

撤緩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撤緩字第210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姚鴻瑋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案件,聲請 撤銷緩刑之宣告(113年度執聲字第2213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於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一一一年度訴字第五五八號刑事判決所 受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如附件檢察官撤銷緩刑聲請書所載。 二、按受緩刑之宣告,於緩刑前因故意犯他罪,而在緩刑期內受 逾6月有期徒刑之宣告確定者,撤銷其宣告;前項撤銷之聲 請,於判決確定後6月以內為之,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 第2項定有明文。於此情形,與刑法第75條之1係採裁量撤銷 主義,賦與法院撤銷緩刑與否之裁量權不同,法院應毋庸再 審酌其他情狀,逕予撤銷緩刑(刑法第75條立法理由、臺灣 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12年度抗字第221號裁定意旨參考)。 三、經查: (一)受刑人甲○○前因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案件,經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以111年度訴字第558號判決有罪科刑, 並附負擔諭知緩刑5年,於民國112年6月9日確定,緩刑期 間為112年6月9日至117年6月8日(下稱前案);嗣於緩刑 前之110年7月7日、同年月13日、111年6月27日及同年月2 9日更犯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案件,經臺灣高 等法院臺南分院以113年度侵上訴字第640號判決處有期徒 刑1年7月、9月(2罪)、1年6月、7月,迭經上訴至最高 法院以113年度台上字第4375號判決諭知上訴駁回,於113 年10月8日確定(下稱後案)等情,有各該判決書及法院 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堪以認定。 (二)茲受刑人於緩刑前(112年6月9日前)因故意更犯上揭後 案犯罪,而在緩刑期內受逾6月有期徒刑宣告確定,已合 於上揭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應撤銷緩刑宣告之規定。又 聲請人確係於後案判決確定後6月內向本院提出聲請,是 聲請人本件撤銷緩刑宣告之聲請,於法核無不合,應予准 許。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林軒鋒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 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6   日                 書記官 蔡靜雯

2025-03-04

KSDM-113-撤緩-210-20250304-1

撤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8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飛宏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違反銀行法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 3年度執聲字第369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受刑人前因違反銀行法案件,經臺灣高 等法院以111年9月30日109年度金上訴字第59號判處受刑人 與法人行為負責人共同犯銀行法第125條第3項、第1項前段 之非法經營銀行業務罪,處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緩刑期 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本判決確定後4年內,按月向公庫支 付新臺幣1萬元,共計向公庫支付新臺幣(下同)48萬元, 以及於緩刑期內向指定之政府機關、政府機構、行政法人、 社區或其他符合公益目的之機構或團體,提供200小時之義 務勞務及完成陸場次之法治教育課程,全案於111年11月5日 確定在案(下稱前案)。詎受刑人未依前案判決按月支付公 庫1萬元,迄今為止僅支付4萬元,並於113年11月29日經通 知到地檢署後仍無法補繳剩餘金額,已合於刑法第75條之1 第1項第4款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爰依法聲請撤銷緩刑 之宣告。 二、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 方法院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6條定有 明文。而被告之住所地位在桃園市桃園區,是本院自有管轄 權,合先敘明。 三、按:  ㈠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 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四、 違反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八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刑法 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定有明文。  ㈡上開條文就緩刑之撤銷採裁量撤銷主義,即以該條第1項規定 之實質要件「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為審查之標準,賦予法院撤銷緩刑宣告與否之 權限。而上開規定所謂「情節重大」,係指受刑人顯有履行 負擔之可能,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 由拒絕履行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  ㈢法院撤銷緩刑與否,仍應以「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 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之實質要件作為審認標準。又 緩刑負擔是介在執行刑罰與緩刑不執行刑罰間之「折衷措施 」,讓受判決人承受類似於刑罰的不利益,以平衡不入獄服 刑對被害人與社會產生之衝擊,而於符合法定要件下,法院 認暫不執行為適當者,得宣告緩刑外並命為一定負擔,非謂 受判決人一旦未履行負擔,法院即可遽認違反所定負擔而情 節重大,否則對經濟弱勢之犯罪人而言,緩刑宣告之效果與 未宣告之結果相去不遠,是法院應依受刑人違反負擔之內容 及其情節是否重大,實質審酌其緩刑是否確難收其預期效果 ,此與刑法第75條第1項所定2款要件一有具備,法院即應義 務撤銷緩刑之情形不同。 四、經查:  ㈠受刑人所犯前案於111年11月5日確定在案之情,有上揭判決 及法院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又受刑人未依前案判決按月向 公庫支付1萬元,迄今僅支付總計4萬元等情,業據受刑人陳 明在卷(撤緩卷第21至22頁、第27頁),此部分事實應可認 定。  ㈡惟,被告現年79歲,已逾勞動基準法第54條第1項第1款所定 強制退休之年齡,尋找工作相對較為不易。又其家中尚有罹 癌患者需照料,現靠領取身心障礙生活補助維持日常開銷, 整體經濟情況確屬困難,故應非屬「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 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之情形。又受刑人自陳願 就積欠之款項先向公庫支付10萬元,往後每月將支付2至3萬 元將差額補齊(撤緩卷第22頁),足見其仍有盡力履行緩刑 條件之意願。本院認其違反前案判決所附誡命尚未達到「情 節重大」之程度。復考量緩刑之宣告係給予犯罪行為人自新 之機會,是受刑人於受緩刑宣告後,因事後經濟窘困而一時 無法履行,難認原緩刑宣告已難收預期之效果,而有執行刑 罰之必要。此外,依卷內現存證據資料,復無其他事證堪信 原宣告之緩刑已難收矯治之效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是本院 認仍得期待受刑人藉由前揭緩刑宣告,勵其知所警惕,端正 己身,尚無以刑罰制裁取代緩刑宣告之必要,是聲請人首揭 聲請,礙難准許,應予駁回。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十六庭  法 官 楊奕泠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崇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3-04

TYDM-114-撤緩-8-20250304-1

撤緩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撤銷緩刑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撤緩字第76號 聲 請 人 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吳洪貞華 上列聲請人對受刑人因毀損案件,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114年 度執聲字第42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吳洪貞華之緩刑宣告撤銷。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吳洪貞華前因犯毀損債權案件,經臺 灣高等法院於民國113年11月26日以113年度上易字第912號 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緩刑2年,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並 應接受法治教育課程3場次,並於113年11月26日確定在案。 惟受刑人於114年2月5日接受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執行科詢 問時表示:因其居住地及年紀因素,無法配合執行保護管束 及履行法治教育之條件等語。爰依刑法第75之1條第1項第4 款所定撤銷緩刑宣告之原因,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規定聲 請撤銷等語。 二、受緩刑之宣告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 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得撤銷其宣告:四、 違反刑法第74條第2項第1款至第8款所定負擔情節重大者, 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定有明文。本條規定採裁量撤銷 主義,賦予法院撤銷與否之權限,並規定在「足認原宣告之 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時,始撤銷緩 刑宣告,亦即撤銷緩刑宣告與否,應以此要件為審認之標準 。查本款立法意旨係以:修正條文第74條第2項增列法院於 緩刑期內,得命犯罪行為人於緩刑期內應遵守之事項(例如 向被害人支付相當數額、向公庫支付一定金額、接受精神、 心理輔導、提供義務勞務或其他預防再犯之事項),明定違 反該條所定事項情節重大者,得撤銷其緩刑宣告,以期周延 。至於所謂「情節重大」,係指受刑人顯有履行負擔之可能 ,而隱匿或處分其財產、故意不履行、無正當事由拒絕履行 或顯有逃匿之虞等情事而言。 三、經查,聲請意旨所述之受刑人經法院判決科刑事實,有卷內 該判決書及法院前案紀錄表可稽。但依卷內執行筆錄所示 ,受刑人表示其因居住地較遠及年紀大之因素,無法配合執 行保護管束及履行法治教育之條件,請求撤銷緩刑等情,足 見受刑人顯無意願履行緩刑條件,從而其違反所定負擔情節 自屬重大,本院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 刑罰之必要,是聲請人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之規定 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四、據上論斷,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刑事第十庭 法 官 李信龍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王亭之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2025-03-04

TYDM-114-撤緩-76-2025030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