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駁回再審之訴

共找到 154 筆結果(第 21-30 筆)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再字第2號 再審原告 陳宜榛 再審被告 李羿泓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不履行損害賠償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 111年12月28日本院111年度訴字第4790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 ,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決 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審 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確定 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再審之訴不合法者,法院應以裁 定駁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及第502條第1 項定有明文。又提起再審之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501條第1 項第4款表明再審理由及關於再審理由並遵守不變期間之證 據。如未於書狀表明其遵守不變期間之證據時,審判長無庸 命其補正(最高法院60年台抗字第538號裁判參照)。 二、經查,本院111年度訴字第4790號民事判決(下稱原確定判 決)係於112年1月14日送至被告即再審原告(下稱再審原告 )住所「臺北市○○區○○街000○0號10樓」,未會晤再審原告 本人,交付予有辨別事理能力之受僱人,有本院送達證書附 卷足憑(111年度訴字第4790號卷第125頁),依民事訴訟法 第137條第1項之規定,生合法送達之效力,提起上訴20日期 間之末日為112年1月24日適逢農曆連續假期期間,依民法第 122條之規定,應延至112年1月30日始告屆滿而確定。本件 再審原告前已曾於112年2月24日就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經 本院112年度再字第5號無理由判決駁回再審之訴,本件復於 114年2月17日以民事再審狀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有本院收狀 戳附卷可憑(本院卷第11頁),顯已逾30日之不變期間,再 審原告復未表明再審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並遵守再審不變 期間之證據,其提起本件再審之訴顯已逾期,自非合法。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九庭  法 官 林怡君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 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昀潔

2025-02-27

TPDV-114-再-2-20250227-1

家再
臺灣高等法院

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再審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家再字第3號 再審原告 卜聿珊 卜碩彥 再審被告 郭燦原 郭大芊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確認親子關係不存在再審之訴事件,上訴人對 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1日本院113年度家上字第150號確定判決提 起再審,本院不經言詞辯論,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之訴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確 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 項分別定有明文。本件再審原告對於民國113年9月11日本院 113年度家上字第150號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提起第三審 上訴,經最高法院於114年1月8日以114年度台上字第128號 裁定駁回上訴確定,該裁定於同年2月3日送達再審原告(見 本院卷第35至37頁),再審原告於同年月19日對原確定判決 提起再審之訴,並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見本院卷第3頁再 審起訴狀收文戳章),核先敘明。 貳、實體方面: 一、再審原告主張:再審被告與訴外人郭儉建、朱美南(下合稱 郭儉建2人)之終止收養書約(下稱系爭終止收養書約)上 再審被告之簽名,係訴外人即再審被告之母郭文建簽署,不 符民法第1080條第2項前段規定之書面要件及同法第3條第1 項但書規定之親自簽名要件,不生終止收養效力。再審被告 係為圖謀繼承其生父卜昭基遺產,而與郭儉建2人通謀虛偽 為終止收養之意思表示,亦屬無效。本院108年度家上字第2 61號確定判決(下稱第261號判決)未依家事事件法第10條 規定調查再審被告未親自簽名於系爭終止收養書約是否有效 ,及未依法務部95年6月26日法律決字第0950023263號函釋 、前司法行政部44年9月14日(44)台令民字第4949號函釋 所揭示終止收養書約應依民法第3條親自簽名之要式規定做 成,即認定再審被告與郭儉建2人間終止收養合法有效,判 決駁回再審原告卜聿珊之訴,自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 第1款及第2款之再審事由。第261號判決亦有為判決基礎之 證物(即系爭終止收養書約)係偽造或變造、發現未經斟酌 之證物(即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113年度偵字第17900 號不起訴處分書)如經斟酌可受較有利裁判之民事訴訟法第 496條第1項第9款、第13款之再審事由。因261號判決為原確 定判決之基礎裁判,符合同法第498條之再審事由等語,聲 明:㈠原確定判決廢棄。㈡確認再審被告與卜昭基間親子關係 不存在。 二、本件未經言詞辯論,再審被告未提出書狀作任何聲明或陳述 。 三、再審原告對於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主張原確定判決有 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再審事由云云。惟查:  ㈠按為判決基礎之裁判,如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及第497條所 定之情形者,得據以對於該判決提起再審之訴,同法第498 條固有明文。惟本條所謂為判決基礎之裁判,係指前訴訟程 序確定本案判決作成前應受其拘束之裁判而言,如同法第38 3條所定中間判決、中間裁定或同法第478條第2項所定發回 或發交之判決(最高法院80年度台再字第6號判決意旨參照 )。換言之,須該中間判決、中間裁定或發回、發交之判決 具有同法第496條、第497條之再審事由,確定本案判決以之 為判決基礎者,方符合同法第498條規定得提起再審之訴。 上開規定,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規定,於家事訴訟事件準用 之。  ㈡本件再審原告所指之第261號判決並非原確定判決為判決基礎 之裁判,自與民事訴訟法第498條規定之再審要件不相符。 再審原告以該條事由提起再審,要屬無據。 四、末按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者,得不經言詞辯論,以判決駁 回之,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已有明文。又再審之訴顯無 再審理由,係指依再審原告所主張之再審事由,不經調查即 可認定在法律上顯無理由而不能獲得勝訴之判決者而言。本 件依再審原告主張關於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再審事由,不 經調查即可認定顯與要件不符,已如前述,爰不經言詞辯論 ,逕以判決駁回之。又本件既因顯無再審理由而逕為駁回之 判決,再審原告聲請調取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 第17900號及112年度偵字第82號案件全卷,即無必要,附此 敘明。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顯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沈佳宜               法 官 陳 瑜               法 官 陳筱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表明上訴理由者,應於提出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狀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上訴時應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有律師資格之人之委任狀;委任有律師資格者,另應附具律師 資格證書及釋明委任人與受任人有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之1第1項 但書或第2項所定關係之釋明文書影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 ,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珮茹

2025-02-27

TPHV-114-家再-3-20250227-1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

臺灣橋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761號 原 告 許林自 訴訟代理人 林宜儒律師 被 告 林倩如 訴訟代理人 李玲玲律師 朱曼瑄律師 潘俊蓉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債務人異議之訴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6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原告與訴外人林培聖於民國88年9月10日簽訂借 款契約書,雙方共同投資坐落高雄縣○○鄉○○段000地號土地 (下稱系爭土地)及房屋,因林培聖並未出資新臺幣(下同 )2,000,000元投資款,故約定林培聖依其投資之比例40.57 %計算每年受領之租金,係屬向原告借款。林培聖自88年9月 至106年10月期間親自前往原告家中,原告或原告配偶許龍 雄均在場,由其中一人交付現金或許龍雄簽發支票交予林培 聖,林培聖受領之租金分配款共9,942,635元,依約應視為 向原告借款。林培聖於106年11月22日死亡,張春鳳、林譁 課及被告(下合稱張春鳳等3人)為林培聖之繼承人,對於 林培聖所遺之債務,應於繼承遺產之範圍內,連帶負清償責 任。原告已於112年8月11日委請律師發存證信函催告被告於 112年9月14日以前清償借款,迄今被告仍未清償。被告就原 告出租系爭土地所獲得之租金,向原告提起請求返還不當得 利之訴,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219號判決原告應給付被告 839,916元本息,及自112年1月15日起至同年11月14日止, 按月給付被告47,913元本息,及自112年11月15日起至115年 11月14日止,按月給付被告50,309元本息,該判決已確定, 被告持該判決及確定證明書為執行名義向本院對原告聲請強 制執行,本院以113年度司執字第38508號返還不當得利強制 執行事件(下稱系爭執行事件)受理,原告以前開9,942,63 5元借款債權,就被告所主張之前開不當得利債權為抵銷, 經抵銷後,被告對原告之不當得利債權已全部消滅,系爭執 行事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應予撤銷等語,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 1項規定,求為判決:系爭執行事件對原告所為之強制執行 程序應予撤銷。 二、被告則以:原告與林培聖於69年間合資購買系爭土地,並於 70年1月17日全部登記在原告名下,原告與林培聖於83年6月 20日簽訂信託契約書成立信託契約(下稱系爭信託契約), 約定將林培聖出資應有部分4057/10000信託登記於原告名下 ,並於同年月27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公證處認證在案。原 告於85至103年間皆依系爭信託契約將出租租金支付給林培 聖,嗣於104、105年開始短少,故林培聖遂於106年2月7日 向原告發信終止系爭信託契約,並提告請求原告返還系爭土 地,業經本院106年度重訴字第114號民事確定判決認定林培 聖有支付投資款2,000,000元、林培聖就系爭土地之應有部 分比例為4057/10000,原告應移轉登記等情,前開確定判決 業已針對重要爭點即林培聖就系爭土地有無出資而得取回借 名登記於原告名下之應有部分比例,判認林培聖確有出資而 得請求移轉登記系爭土地應有部分4057/10000,前開確定判 決已生爭點效,兩造均應受拘束,原告不得為相反之主張。 系爭信託契約終止後,原告仍未將所收租金分給林培聖,林 培聖遂請求原告返還不當得利,經本院107年度訴字第1054 號、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民事判決109年度上字第189號判 決林培聖勝訴。原告在前揭2件訴訟過程中從未主張與林培 聖約定林培聖收受之租金為「借款」,原告主張若屬實,何 以原告在前揭訴訟均未提出,現又於本件訴訟主張依約應視 同金錢借貸等情,顯與常理不符。原告提出之借款契約書、 投資契約書疑係偽造,被告否認其真正。原告曾於本院106 年度重訴字第114號案件提起再審時,提出投資契約書,經 本院判決駁回再審之訴,原告提起上訴,經被告具狀提及該 份投資契約書疑似為偽造證物後,原告旋即撤回上訴,足見 原告以假的借款契約,編造故事不斷興訟等語資為抗辯,並 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於114年2月6日言詞辯論期日協同兩造彙整不爭執及爭 執事項如下:   ㈠不爭執事項:    ⒈原告與林培聖(原名林天水,於94年10月3日改名)於69 年間由林培聖以4057/10000、原告以5943/10000比例合 資購買系爭土地,並於70年1月17日以買賣為原因登記 在原告名下,嗣雙方於83年6月20日簽訂信託契約書, 約定將林培聖之出資應有部分信託登記於原告名下,並 於同年月27日經臺灣高雄地方法院公證處認證在案。    ⒉原告於85年間出資在系爭土地上興建同區段1293建號房 屋(門牌號碼:高雄市○○區○○路000 號,下稱系爭房屋 ),並於100年4月15日辦理建物所有權第一次登記為原 告所有。    ⒊林培聖於106年2月21日向原告提起確認土地房屋產權持 分比例事件,本院於106年11月2日言詞辯論終結,於同 年12月4日以106年度重訴字第114號判決林培聖部分勝 訴,判決理由認定林培聖與原告間僅就系爭土地成立合 資契約,林培聖就系爭土地支付出資額200萬元,林培 聖就系爭房屋未為出資,林培聖就系爭土地出資比例為 4057/10000,並判決:確認林培聖就系爭土地之應有部 分比例為4057/10000,原告應將此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 林培聖,原告未提起上訴,前開判決於107年1月8日確 定,嗣原告於112年1月6日就前開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 訴,經本院於112年9月26日言詞辯論終結,並於同年10 月27日以112年度重再字第1號民事判決駁回原告再審之 訴,原告提起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以112年 度重上字第153號民事事件受理,原告於113年4月3日具 狀撤回上訴。    ⒋林培聖於106年11月22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張春鳳等3人 ,上開3人均未聲明拋棄繼承。被告於109年7月22日因 分割繼承登記取得系爭土地應有部分4057/10000。    ⒌張春鳳等3人就原告出租系爭土地所獲得之租金,向原告 提起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之訴,經本院以107年度訴字第1 054號判決原告應給付張春鳳等3人1,582,833元本息, 嗣原告不服提起上訴,張春鳳等3人於第二審程序擴張 訴之聲明,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以109年度上字第1 89號判決原告之上訴駁回,原告應再給付張春鳳等3人2 13,438元本息,及應再給付被告577,622元本息,原告 不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0年度台上字第3153號 裁定駁回其上訴,已告確定。    ⒍被告就原告出租系爭土地所獲得之租金,向原告提起請 求返還不當得利之訴,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219號判 決原告應給付被告839,916元本息,及自112年1月15日 起至同年11月14日止,按月給付被告47,913元本息,及 自112年11月15日起至115年11月14日止,按月給付被告 50,309元本息,原告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以112年度 訴字第219號裁定以原告上訴不合法為由駁回其上訴, 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19號判決於113年4月22日確定。    ⒎被告持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19號判決及確定證明書為執 行名義向本院對原告聲請強制執行,本院以系爭執行事 件受理,系爭執行事件已扣押原告對高雄市大社區農會 之存款債權1,777,366元,被告仍未受償,系爭執行事 件之強制執行程序尚未終結。   ㈡爭執事項:    ⒈本院106年度重訴字第114號民事確定判決有關林培聖已 支付出資額200萬元之認定,於本件是否發生爭點效?    ⒉林培聖是否有支付200萬元投資款?原告與林培聖間是否 有成立借貸契約?原告主張張春鳳等3人應於繼承林培 聖遺產之範圍內對原告負連帶返還借款之責,並以之就 被告以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19號確定判決對原告享有之 不當得利債權為抵銷,有無理由?    ⒊原告依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請求撤銷系爭執行事 件之強制執行程序,有無理由? 四、得心證之理由:   ㈠按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民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 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 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以因 繼承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民法第1148條定有明文 。故繼承人原則上依第1項規定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 切權利、義務,惟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須負以繼承所 得遺產為限之物的有限責任(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595 號、101年度台上字第1447號判決參照)。次按民法第334 條第1項規定,二人互負債務,而其給付種類相同,並均 屆清償期者,各得以其債務,與他方之債務,互為抵銷。 但依債之性質不能抵銷或依當事人之特約不得抵銷者,不 在此限。故權利主體相同之債權始得以抵銷。   ㈡查林培聖於106年11月22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張春鳳等3人 ,上開3人均未聲明拋棄繼承;被告於109年7月22日因分 割繼承登記取得系爭土地應有部分4057/10000;被告就原 告出租系爭土地所獲得之租金,向原告提起請求返還不當 得利之訴,經本院以112年度訴字第219號判決原告應給付 被告自110年7月29日起至112年1月15日止之不當得利合計 839,916元之本息,及自112年1月15日起至同年11月14日 止,按月給付被告47,913元之本息,及自112年11月15日 起至115年11月14日止,按月給付被告50,309元之本息, 為兩造所不爭執,被告對原告之前開不當得利債權係發生 於被告繼受取得林培聖之系爭土地應有部分所有權之後, 被告對原告請求給付之不當得利係發生於000年0月00日至 115年11月14日,均在林培聖106年11月22日死亡之後,故 上揭被告對原告之不當得利債權乃其固有財產,並非繼承 林培聖之遺產。是以,原告主張被告繼承林培聖之9,942, 635元借款債務縱然屬實,被告亦僅須負以繼承所得遺產 為限之物的有限責任,原告不得以之與被告之固有財產即 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19號確定判決對原告之不當得利債權 ,主張互為抵銷。則原告主張以被告繼承林培聖對其所負 之9,942,635元借款債務為抵銷等語,自屬無據。是原告 主張被告對原告之不當得利債權已因抵銷而全部消滅,依 強制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請求撤銷系爭執行事件之 強制執行程序,不應准許。原告所為抵銷之主張,因悖於 民法第1148條第2項規定,為不可採,已如前述,故本院 不另就爭執事項第1點及第2點再為審究。 五、綜上所述,原告主張被告依本院112年度訴字第219號確定判 決對原告享有之不當得利債權已因抵銷而全部消滅,依強制 執行法第14條第1項規定,請求撤銷系爭執行事件之強制執 行程序,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方法及所提證據,經本院 審酌後,認均於本判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敘。 七、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許慧如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7  日                書記官 林香如

2025-02-27

CTDV-113-訴-761-20250227-1

聲再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8號 再審聲請人 張文宗 再審相對人 屏東縣潮州地政事務所 法定代理人 許棊鈞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再審聲請人對於民國113年9月 12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7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程序費用新臺幣1,000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分別 定有明文。又裁定已經確定,而有第496條第1項或第497條 之情形者,得準用再審程序之規定,聲請再審,民事訴訟法 第507條亦設有明文。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聲請再審,經 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9日以113年度聲再字第7號裁定駁回確 定(下稱原確定裁定),再審聲請人於113年9月13日收受送 達,於同年月18日具狀聲請再審,尚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 先予敘明。 二、再審聲請意旨略以: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1及第498條之1 條所定「同一理由」或「同一事由」,係以「同一具體事由 」,且為「同一條款」為其要件,二者倘缺其一,即非屬之 。原確定裁定認伊係以同一事由,對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2 0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而駁回伊再審之聲請,惟原確定裁 定並無相關具體事項之記載,即遽謂伊係以「同一事由」聲 請再審,非無不應適用而適用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1及第4 98條之1規定之情事。其次,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款 所定「原因事實」為既判力之客觀範圍,亦為法院審判之範 圍,伊以繼承回復請求權消滅時效完成為由,向再審相對人 申請辦理繼承登記,無須提出任何證明文件,再審相對人並 無駁回伊申請之理由,此為伊向再審相對人請求國家賠償之 「原因事實」,原確定裁定謂此僅規範當事人,並非規範法 院,亦有應適用而不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款及 第400條第1項規定之情事。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 96第1項第1款規定,對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等語。 三、按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提起上訴或抗告,經以上訴 或抗告無理由為駁回之裁判者,不得更以同一理由提起再審 之訴或聲請再審,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1定有明文。次按 再審之訴,法院認無再審理由,判決駁回後,不得以同一事 由,對於原確定判決或駁回再審之訴之確定判決,更行提起 再審之訴,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亦定有明文。此依同法第 507條規定,於聲請再審準用之。又再審之目的,原在匡正 確定終局判決之不當,以保障當事人之權益。惟為避免當事 人以同一事由對於原確定判決或駁回再審之訴之確定判決, 一再提起再審之訴或聲請再審,致浪費司法資源,自應予以 限制(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立法理由參照)。 四、經查:  ㈠再審聲請人與再審相對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潮州 簡易庭以108年度潮小字第875號判決駁回再審聲請人之訴, 再審聲請人聲明不服,提起上訴,經本院108年度小上字第2 1號判決駁回其上訴確定。嗣後再審聲請人以有適用或不適 用民法第1147條、第1148條、第1174條、土地法第75條第1 項、土地登記規則第34條第1項第2款、第2項、第56條、第5 7條、第119條項等規定,乃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為由, 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以109年度再微字第1號裁定駁回其再 審之訴確定。再審聲請人又對109年度再微字第1號確定裁定 及後續駁回其再審聲請之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先後以 109年度聲再字第5、6、8號、110年度聲再字第6、9、13號 、111年度聲再字第9、24、28號及112年度聲再字第12、20 號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聲請確定等事實,有上開確定判決及裁 定附卷可稽。  ㈡再審聲請人以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20號確定裁定未審酌民事 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款規定,而有不應適用而適用民事 訴訟法第498條之1規定之情形為由,對前開確定裁定聲請再 審,經原確定裁定以:再審聲請人所執理由,與其歷次聲請 再審之理由實質並無不同,確有以同一理由聲請再審,前開 確定裁定認再審聲請人係以同一事由聲請再審,認事用法並 無違誤;又再審聲請人對前開確定裁定之前一確定裁定聲請 再審,與前開確定裁定有無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 2款規定無關,前開確定裁定自無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 1項第2款規定之餘地等理由,認再審聲請人所為再審之聲請 為無理由,而予以駁回,經核於法並無違誤。聲請人復執前 詞對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惟其所持理由,與其對112年度 聲再字第20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時所執理由,均係指摘前開 確定裁定及原確定裁定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44條第1項第2款 及第498條之1等規定有所違誤,其理由並無不同。又其提起 前揭上訴、再審之訴及各次聲請再審之主要理由,均係對土 地法第75條第1項、土地登記規則第34條第1項第2款、第57 條第1項第3款、第3項等規定之適用有所爭執,實質上亦無 不同,堪認本件再審聲請人係以同一事由聲請再審,則揆諸 前開規定及說明,本件再審之聲請,於法自有不合,應予駁 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32第4項、第507條、第502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 第436條之19,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凃春生                    法 官 彭聖芳                    法 官 薛全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李佩玲

2025-02-26

PTDV-113-聲再-18-20250226-1

聲再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聲再字第5號 再審聲請人 謝隆昌 再審相對人 指南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呂奇峯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再審(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再審聲請人對 於本院民國113年12月31日111年度再易字第2號確定裁定聲請再 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及追加之訴均駁回。 再審聲請費用新臺幣壹仟伍佰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決 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審 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民事訴訟法第   500 條第1 項、第2 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裁定已經確定   ,而有第496 條第1 項或第497 條之情形者,得準用民事訴   訟法第五編有關再審程序之規定聲請再審,同法第507 條亦   有明文。本件再審聲請人對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31日所為 之111年度再易字第2號確定裁定(下稱原確定裁定)聲請再 審,再審聲請人於114年1月24日聲請再審,顯未逾30日之不 變期間,合先敘明。 二、再審聲請意旨略以:再審相對人法定代理人呂奇峯隱瞞第四 趟違法超時,妨害伊信用及名譽使伊精神崩潰,藉此纏訟每 日獲利新臺幣(下同)24萬5000元,與伊官司纏身受有精神 上傷害24萬5000元有因果關係,原判決所述事實與證據、真 相不符,貶低伊社會評價使伊精神上受有傷害,依民法第19 5條後段請求重新依據事實製作新判決書,除去呂奇峯對伊 精神上傷害,向伊道歉及回復伊名譽、專業、信用;原確定 裁定法官未將加班費判給伊,導致公車司機低薪、缺工、超 時,原確定裁定法官不敢聲張伊被呂奇峯剝削,違法安排超 時的事實惡性循環;伊都這樣說了,還沒有具體的事實嗎? 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7、8、13款、第496條第2項聲請 再審等語。並聲明:原判決廢棄;再審被告應如數給付72萬 元,其中再追加20萬元精神上之傷害,年息5﹪。 三、按參與裁判之法官關於該訴訟違背職務犯刑事上之罪者,或 關於該訴訟違背職務受懲戒處分,足以影響原判決者;當事 人之代理人或他造或其代理人關於該訴訟有刑事上應罰之行 為,影響於判決者;當事人發現未經斟酌之證物或得使用該 證物者,得以再審之訴對於確定終局判決聲明不服,民事訴 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7款、第8款、第13款定有明文。又同法 第496條第1項第7款至第10款情形,以宣告有罪之判決或處 罰鍰之裁定已確定,或因證據不足以外之理由,而不能為有 罪之確定判決或罰鍰之確定裁定者為限,得提起再審之訴, 同法第496條第2項亦有明文。前開規定依同法第507條規定 ,於就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準用之。再聲請人聲請再審,應 依民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501條第1項第4款規定表明再審 理由。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須指明 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再審理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倘僅 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尚難謂已合法 表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其補正(最 高法院88年度台聲字第539號裁定要旨參照)。 四、查原確定裁定係以再審聲請人之再審理由,經原確定判決駁 回再審之訴時,業為審酌敘明,再審聲請人仍執相同理由提 起再審之訴,核屬以同一事由更行提起再審之訴,與民事訴 訟法第498條之1規定有悖,且再審聲請人亦未指明上開事件 確定判決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各款或第497條所列 法定再審事由,及有何符合各該再審事由之具體情事,其提 起再審之訴為不合法,而裁定駁回再審聲請人再審之訴及追 加之訴,此觀原確定裁定內容自明(本院卷第62至64頁)。再 審聲請人於本件聲請再審,雖泛稱:已具體表明再審事由云 云。惟觀其所述之再審理由,顯然未具體指明原確定裁定依 前揭理由,以不合法駁回再審聲請人再審之訴及追加之訴, 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7款、第8款、第13款之再審 事由,及符合各該再審事由之具體事實,依首揭規定,本院 無庸命其補正,應逕行駁回再審聲請人之再審聲請。又本件 再審之聲請既不合法,即無從再開或續行前訴訟程序,自無 利用再開或續行前訴訟程序追加起訴之餘地。是再審聲請人 ,另追加請求再審相對人賠償20萬元本息,即不合法,應併 予駁回。  五、爰依法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謝佳純                            法 官 高御庭                                    法 官 劉逸成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林映嫺

2025-02-26

SLDV-114-聲再-5-20250226-1

再易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再易字第48號 再審 原告 瑞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呂理彬 再審 被告 李易儒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3年4 月17日本院111年度簡上字第373號確定判決及113年11月4日本院 113年度再易字第14號確定再審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本院不經 言詞辯論,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再審原告主張:再審原告前起訴請求再審被告損害賠償,經 本院111年度簡上字第373號確定判決駁回再審原告之請求確 定(下稱原確定判決),嗣再審原告對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 之訴,復經本院以113年度再易字第14號判決駁回再審之訴 (下稱原確定再審判決)。然原確定判決在認定「SIP 通話 功能之正確施工順序」時,未依專業技術標準判斷,更以再 審被告業已自承並未完成約定規格、功能應用程式之開發設 計工作為由,駁回再審原告所提出鑑定之聲請,原確定再審 判決亦重蹈覆轍。是原確定判決及原確定再審判決均違背最 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800號判決所揭「依當事人聲明之 意旨,某證據方法與待證之事項有關聯性者,不得預斷為縱 予調查亦不影響事實真偽之認定,認無必要而不予調查」見 解,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 再審事由,爰提起本件再審之訴。 二、本件未行言詞辯論,故無再審被告之聲明及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再審不合法(即關於原確定判決)部分:   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民事訴訟法 第500條第1項、第2項本文分別定有明文。經查,原確定判 決於民國113年4月17日確定,再審原告於114年4月23日收受 原確定判決送達,至遲於斯時即知悉原確定判決所持理由。 是再審原告於113年11月22日始以第496條第1項第1款為再審 事由,對原確定判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已逾30日之不變期 間。此部分再審之訴顯不合法,應逕予駁回。  ㈡再審顯無理由(即關於原確定再審判決)部分:  ⒈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查原 確定再審判決於113年11月4日確定,再審原告於113年11月2 2日對原確定再審判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未逾30日之法定 不變期間,先予敘明。  ⒉惟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大法 官解釋或憲法法庭判決有違,或消極的不適用法規顯然影響 裁判者而言,並不包括判決理由不備、理由矛盾、取捨證據 失當、調查證據欠周、漏未斟酌證據、認定事實錯誤及在學 說上諸說併存致發生法律上見解歧異等情形在內(最高法院 104年度台聲字第1206號、100年度台再字第33號裁判意旨參 照)。經查:再審原告主張原確定再審判決違背最高法院10 0年度台上字第2800號判決上揭意旨,究其真意,無非指摘 原確定再審判決有「取捨證據失當、調查證據欠周、漏未斟 酌證據、認定事實錯誤」之不當,揆諸前開見解,此顯非適 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之適用範疇。遑論,原確定再審 判決既為再審判決,旨在審查原確定判決有無再審原告於該 程序中所指摘之再審事由而已。原確定再審判決理由固有論 及原確定判決未行鑑定之事,然細繹其相關論述為「原確定 判決已敘明……亦於原確定判決理由中敘明駁回再審原告聲請 鑑定之理由……足認再審原告所指上開事由均為其於原確定判 決審理中執為抗辯之事由,業經原確定判決審認各節後依卷 內證據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得出判決結論,並已於原確定判決 理由中就上開各節認定事實後適用法律之結果詳述甚明」, 亦即僅旨在審查原確定判決有無說明證據評價及證據調查取 捨之理由而已,並非於該再審程序中再自為斟酌是否調查證 據之取捨。準此,再審原告指摘原再審確定判決違背最高法 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800號判決意旨而有調查證據欠周之失 ,實屬誤解。綜上,再審原告指摘原確定再審判決有上述適 用法規錯誤,不經調查即可認定在法律上顯無理由。爰依民 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規定,不經言詞辯論,逕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一部不合法,一部顯無理由,爰 判決如主文。 五、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8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 法 官 蔡政哲                    法 官 李桂英                    法 官 林志洋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書記官 洪仕萱

2025-02-26

TPDV-113-再易-48-20250226-1

重再
臺灣高等法院

塗銷抵押權登記再審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重再字第6號 再審原告 林淑慧 林貴煌 林淑彬 上列再審原告因與再審被告湯奇峰間請求塗銷抵押權登記再審之 訴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2年6月27日本院111年度重上更二字第5 4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原告應於本裁定正本送達翌日起七日內,繳納再審裁判費新 臺幣貳拾萬零壹佰陸拾元,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再審之訴。   理 由 一、按提起再審之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7第1項規定, 按起訴法院之審級,依同法第77條之13、第77條之14及第77 條之16規定徵收裁判費,此乃必須具備之程式。又再審之訴 ,形式上雖為訴之一種,實質上則為前訴訟之再開或續行, 其訴訟標的價額之核定,應以前訴訟程序起訴時之價額為準 。次按再審原告未繳納裁判費,法院定期間命補正後,逾期 仍未補正者,其再審之訴即屬不合法,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 ,此觀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規定自明。 二、再審原告不服民國112年6月27日本院111年度重上更二字第5 4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求 為廢棄原確定判決,改判決駁回再審被告在第一審之訴,再 審被告並應將坐落臺北市○○區○○段○○段○000地號土地,權利 範圍9000分之2092設定如原確定判決再審起訴狀附表編號1 至8之最高限額抵押權登記事項回復登記予附表所示各再審 原告名義。查,本件訴訟標的之價額,於前訴訟程序中,業 據108年11月29日本院108年度重上字第114號裁定核定為新 臺幣(下同)1,380萬元(見本院卷第9至17頁),揆諸前揭 說明,於再審原告對之提起再審之訴時,即應以此為其計算 訴訟費用之準據。從而,本件再審之訴訴訟標的價額為1,38 0萬元,應徵再審裁判費20萬160元,未據再審原告繳納。茲 依民事訴訟法第505條準用同法第444條第1項但書規定,命 再審原告於本裁定正本送達後7日內,如數繳納,逾期未補 正,即駁回其再審之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紀文惠               法 官 賴武志               法 官 楊珮瑛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命 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其餘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李昱蓁

2025-02-21

TPHV-114-重再-6-20250221-1

聲再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9號 再審聲請人 張文宗 (送達處所:屏東縣○○鄉○○村○○路000號) 再審相對人 屏東縣潮州地政事務所 法定代理人 許棊鈞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再審事件,再審聲請人對本院於民國113年8月 15日112年度聲再字第22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再審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再審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項前段分別 定有明文。又裁定已經確定,而有第496條第1項或第497條 之情形者,得準用再審程序之規定,聲請再審,民事訴訟法 第507條亦設有明文。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對於本院112年 度聲再字第18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於民國113年8月 15日以112年度聲再字第22號裁定(下稱系爭確定裁定)駁 回其再審之聲請確定,再審聲請人於113年9月12日具狀就系 爭確定裁定聲請再審,尚未逾30日之不變期間,合先敘明。 二、再審聲請意旨略以: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16條規定,土地法 及土地登記規則為特別法,應優先適用,伊已依「消滅時效 完成繼承」為登記原因申請繼承登記,被告依土地法第75條 第1項前段規定及土地登記規則即應登記,被告拒為登記已 違法致伊受有損害。系爭確定裁定未表明所謂同一理由,即 以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規定駁回伊再審之聲請,有民事訴 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事,爰依民 事訴訟法第507條準用第496條第1項第1款規定,對系爭確定 裁定聲請再審等語。 三、按再審之訴,法院認無再審理由,判決駁回後,不得以同一 事由,對於原確定判決或駁回再審之訴之確定判決,更行提 起再審之訴,民事訴訟法第498條之1定有明文。上開規定於 聲請再審時準用之,同法第507條亦有明定。蓋依民事訴訟 法第498條之1立法意旨以觀,再審之目的,原在匡正確定終 局判決之不當,以保障當事人之權益,為避免當事人以同一 事由對於原確定判決或駁回再審之訴之確定判決,一再提起 再審之訴,致浪費司法資源,自應限制當事人以同一事由而 重複提起再審之訴。而對確定裁定聲請再審,既不涉判決之 形式,民事訴訟法亦未規定應以「判決」之方式為之,依民 事訴訟法第220條規定,自應以裁定行之(最高法院97年度 台聲字第366號裁定意旨參照)。又所謂表明再審理由,必 須指明確定裁定有如何合於再審理由之具體情事,始為相當 ;倘僅泛言有何條款之再審事由,而無具體情事者,尚難謂 已合法表明再審理由。如未表明再審理由,法院無庸命其補 正(最高法院110年度台聲字第3588號裁定意旨參照)。另 當事人聲請再審,聲明係對某件裁定為再審,但其再審訴狀 理由,指摘該確定裁定以前之再審裁判如何違法部分,不能 認係對所聲請再審裁定之再審理由,法院無一一論斷之必要 (最高法院86年度台聲字第172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再審聲請人因向再審相對人申請辦理不動產繼承登記遭拒後, 認為相對人違法侵害其權益,對再審相對人起訴請求損害賠 償,經本院潮州簡易庭以107年度潮國小字第2號判決駁回再 審聲請人之訴,再審聲請人聲明不服提起上訴,又經本院以1 08年度國小上字第1號判決駁回其上訴,而告確定。嗣後再審 聲請人以前開確定判決違背民法第827條、第828條、第1146 條第2項、第125條及土地法第75條第1項暨土地登記規則第34 條第2款、第56條第3款等規定,並違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 37號及第771號解釋,而有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情形,對前開 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經本院認定其係以同一理由提起再 審之訴,違反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1規定,為不合法,而以 109年度國再微字第1號裁定駁回確定。再審聲請人復執同一 理由,對本院109年度國再微字第1號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 本院以109年度聲再字第4號裁定駁回確定;再審聲請人再對 前開確定裁定聲請再審,經本院以109年度聲再字第11號裁定 駁回確定。此後,再審聲請人復逐一對駁回其再審聲請之確 定裁定聲請再審,先後經本院以110年度聲再字第3號、110年 度聲再字第17號、110年度聲再字第23號、111年度聲再字第1 2號、111年度聲再字第16號、111年度聲再字第33號、112年 度聲再字第6號、112年度聲再字第8號、112年度聲再字第18 號裁定及系爭確定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聲請在案。 ㈡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謂適用法規顯有錯誤者, 係指確定判決所適用之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與司法 院現尚有效及大法官會議之解釋,或最高法院有效之判例顯 然違反者而言,含消極之不適用法規,顯然影響裁判者,但 不包含漏未斟酌證據、判決理由不備、判決理由矛盾、取捨 證據及認定事實錯誤之情形在內(最高法院63年台上字第880 號判決意旨參照)。查再審聲請人以本件應適用中央法規標 準法第16條規定,土地法第75條第1項前段規定及土地登記規 則第57條第1項第3款及第3項等規定而未適用為由,一再向本 院聲請再審,系爭確定裁定認本院112年度聲再字第18號以再 審聲請人聲請再審係以同一理由聲請再審,違反民事訴訟法 第498條之1規定,為不合法而駁回再審之聲請並無違誤,此 經本院調閱上開聲請再審卷宗核閱無誤。再參以再審聲請人 僅泛稱系爭確定裁定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所定「 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未再具體表明新理由並敘 明系爭確定裁定有何適用法規顯然不合於法律規定,或違反 司法院現尚有效之大法官解釋,或消極不適用法規而顯然影 響裁判等情,揆諸前開說明,尚難認系爭確定裁定有適用法 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可言。從而,再審聲請人以此指摘系 爭確定裁定不當,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聲請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32第4項、第507條、第502條第2項、第436之19條第1項 、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怡先                    法 官 沈蓉佳                    法 官 李育任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黃依玲

2025-02-21

PTDV-113-聲再-19-20250221-1

臺灣高等法院

損害賠償再審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再字第58號 再審原告 陳聰傑 上列再審原告因與再審被告温大瑋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2年10月17日本院112年度重上字第699號確定判決,提 起再審之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再審之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7第1項規定預 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再審原告未繳納裁判費, 法院定期間命補正後,逾期仍未補正者,其再審之訴即屬不 合法,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 規定即明。又民事訴訟法第505條準用之第109條之1之規定 ,僅限制第一審法院,第二審法院不待駁回訴訟救助聲請之 裁定確定,即得駁回再審之訴。 二、本件再審原告對本院112年度重上字第699號確定判決,提起 再審之訴,未據預納裁判費,經本院於民國113年9月20日裁 定命其於收受該裁定正本5日內補繳裁判費新臺幣2萬6,745 元,該裁定已於同年月27日送達再審原告(見本院卷第71至 75頁)。再審原告雖向本院聲請訴訟救助,但其聲請業經本 院於114年2月5日以113年度聲字第363號裁定駁回,此項裁 定已於同年月10日送達再審原告(見前開聲字卷第71至73頁 )。茲已逾相當期間,再審原告仍未補正,有本院裁判費或 訴狀查詢表可稽(見本院卷第173頁),其再審之訴自非合 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二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陳蒨儀                法 官 羅惠雯                法 官 宋家瑋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書記官 何敏華

2025-02-20

TPHV-113-再-58-20250220-2

再易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再審之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4年度再易字第1號 再審原告 聞振容 黃群群 再審被告 陳慶禎 上列當事人間損害賠償再審之訴事件,再審原告對於中華民國11 3年12月6日本院113年度再易字第13號確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 本院不經言詞辯論,判決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訴駁回。 再審訴訟費用由再審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按再審之訴,應於30日之不變期間內提起。前項期間,自判 決確定時起算,判決於送達前確定者,自送達時起算。其再 審之理由發生或知悉在後者,均自知悉時起算。但自判決確 定後已逾5年者,不得提起。民事訴訟法第500條第1項、第2 項定有明文。查本院113年度再易字第13號確定判決(下稱 原確定判決)係於民國113年12月10日送達予再審原告,再 審原告於同年月17日以該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第497條事由 提起本件再審之訴,未逾30日不變期間,嗣再於114年2月18 日主張原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之事由 ,本院併就上開事由為審酌。 二、再審原告主張:伊前以本院113年度再易字第13號再審之訴 事件,對本院113年度簡上字第24號(下稱原訴訟程序)確 定判決提起再審之訴,經原確定判決逕予駁回。惟伊於原訴 訟程序起訴時,即已檢附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函復再審原告關 於冠祥法律事務所郭明德3人涉掛名投保勞保、未覈實申報 陳慶禎勞保年資等案已依相關規定辦理之函文,並提出日期 為105年10月21日刑事委任狀,上載再審原告預知而委託再 審被告任臺灣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107年度偵字第3554號事 件等事證,以證明上開刑事委任狀確非再審原告作成,兩造 間絕無委任關係。詎原確定判決竟對再審原告所提重要攻擊 防禦方法未置一詞,即遽然認定再審之訴顯無理由而不經言 詞辯論,逕以判決駁回,法院組織不合法,且訴訟程序有重 大瑕疵。爰依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第497條規定 ,據以提起本件再審之訴等語,並聲明求為判決:㈠原確定 判決廢棄。㈡再審被告應給付再審原告聞振容新臺幣(下同 )25萬元,黃群群22萬元及均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並宣告假執行。 三、本件未經言詞辯論,再審被告提出書狀答辯略以:再審原告 於原確定判決之再審訴訟程序中並未提及本件再審書狀所指 證據,原確定判決無從審酌,亦無所謂就足影響於判決之重 要證物,漏未斟酌之情事。再審原告所為陳述,僅係其對原 訴訟程序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依一己之見而為爭執,此概 屬事實審法院認定事實、證據取捨之判斷,非為就足以影響 裁判之重要證據漏未斟酌,再審原告提起本件再審之訴,不 合法,亦顯無理由。並聲明:再審之訴駁回。 四、按依民事訴訟法第466條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事件,除 前條規定外,其經第二審確定之判決,如就足影響於判決之 重要證物,漏未斟酌者,亦得提起再審之訴。同法第497條 定有明文。所謂證物,專指物證而言,不包含人證在內(最 高法院29年上字第696號判例意旨參照)。所謂就足影響於 判決之重要證物,漏未斟酌,係指足以影響於判決基礎之重 要證物,於前訴訟程序業已提出,然未經確定判決加以斟酌 ,或不予調查或未為判斷,且該證物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基 礎者而言。如已在確定判決理由中說明無調查之必要,或縱 經斟酌亦不足影響判決基礎者,即與漏未斟酌有間,不得據 為本條所定之再審理由。查再審原告於原確定判決程序所提 再審理由,為原訴訟程序確定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 項第1款適用法規顯有錯誤,此經本院調閱本院113年度再易 字第13號再審之訴卷宗核閱無誤。原確定判決自僅應就原訴 訟程序有無適用法規顯有錯誤之再審事由存在為審查認定。 再審原告認原確定判決所涉再審程序具有漏未斟酌足影響於 判決之重要證物再審事由,即非有據。又原訴訟程序確定判 決已斟酌兩造所提證據,敘明不再重新調閱臺灣新竹地方檢 察署107年度偵字第3554號卷宗之事由,詳述再審原告不得 請求再審被告賠償之理由,並交代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 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舉證經斟酌後均不影響判決結果,可見 原訴訟程序確定判決已調查再審原告所提出之書狀及陳述等 內容,且於斟酌後認為不足以影響判決結果,自無漏未斟酌 足以影響於判決重要證物之情形,亦與民事訴訟法第497條 再審事由未符。再審原告以此為由提起本件再審之訴,並無 可採。 五、再審原告復謂原確定判決之法院組織不合法,訴訟程序有瑕 疵,具備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判決違背法令之再 審事由云云。惟查,原確定判決並無組織不合法之情事,且 係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規定之程序逕以判決駁回再審 之訴,訴訟程序亦無瑕疵可言。再審原告以此認原確定判決 有違背法令之再審事由,全然無據,無可採認。   六、綜上所述,再審原告所提本件再審之訴,主張原確定判決有 民事訴訟法第496條第1項第1款、第497條之再審事由,顯無 再審理由,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2項規定,不經言詞辯 論,逕以判決駁回。 七、據上論結,本件再審之訴顯無再審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50 2條、第78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0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蔡孟芳                   法 官 楊明箴                   法 官 林麗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判決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1  日                   書記官 白瑋伶

2025-02-20

SCDV-114-再易-1-20250220-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