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曾明玉

共找到 121 筆結果(第 41-50 筆)

家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抗字第118號 抗 告 人 林秋梅 代 理 人 楊錦華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林偉盛、林育丞、林秋華、林佳玲間分割 遺產強制執行聲明異議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16日臺灣新 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家事聲字第10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 下:   主 文 原裁定廢棄,發回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理 由 一、按當事人對於司法事務官處理事件所為之終局處分,得於處 分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以書狀向司法事務官提出異 議,司法事務官認異議為無理由者,應送請法院裁定之,民 事訴訟法第240條之4第1項前段、第2項後段定有明文。又按 當事人或代理人應於書狀內簽名或蓋章;書狀不合程式或有 其他欠缺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命其補正;因命補正欠缺,得 將書狀發還;如當事人住居法院所在地者,得命其到場補正 ;書狀之欠缺,經於期間內補正者,視其補正之書狀,與最 初提出同,民事訴訟法第117條前段、第121條第1項、第3項 定有明文。上開規定依強制執行法第30條之1規定,於強制 執行程序亦有準用。   二、本件抗告人於民國113年4月1日執原法院112年度家繼訴字第 76號確定判決聲請分割遺產之強制執行,經原法院司法事務 官於113年4月10日以執行命令通知其於5日內補正預納必要 之執行費新臺幣8396元,於同年5月8日送達抗告人,抗告人 未於5日內繳納,經原法院司法事務官於同年5月14日裁定駁 回其強制執行之聲請,抗告人對之不服,於同年5月27日提 出異議,然其未在「對司法事務官強制執行異議狀」上簽名 或蓋章,由其配偶楊錦華代簽名,經原法院於同年8月21日 通知抗告人於7日內補正,於同年月28日送達抗告人,抗告 人未於7日內補正,原法院乃於同年9月16日以113年度家事 聲字第10號裁定駁回其異議(下稱原裁定)。抗告人對原裁 定不服,提起本件抗告,以:伊請配偶楊錦華代為投遞異議 狀,因伊漏未簽名,法院櫃臺要求楊錦華代簽;嗣伊收受法 院補正通知,即於113年8月23日聯繫承辦書記官謝淳有、又 於同年9月3日、4日聯繫新接案之書記官游立綸,欲前往法 院補正,但書記官表示因法院內部案件移交,法官尚未將案 卷發交下來,要伊等候通知,不需要天天致電;伊於同年9 月23日再次詢問才知書記官更易為曾羽薇,伊之異議已遭駁 回,可見書記官之間未就案件做有效交接,非可歸責於伊等 語。查,原法院法官助理曾致電抗告人,抗告人表明係其本 人具狀聲明異議,僅漏未在書狀上簽名或蓋章等語(見原法 院113年6月25日電話紀錄),已可確認為其本人真意,僅須 補正簽名或蓋章之程式。又抗告人向原法院聲明異議事件, 原由原法院顧仁彧法官、謝淳有書記官承辦,於113年8月21 日通知抗告人補正異議狀上之簽名或蓋章後,因逢法院內部 事務分配,該事件於113年9月2日改分由俞兆安法官、游立 綸書記官承辦,游立綸書記官又交接給曾羽薇書記官,則抗 告人所稱書記官告知伊因案件交接、請伊等候法官發交案卷 再來院補正乙情,似非全然無據。倘抗告人主張為真,則原 承辦書記官是否已報請原承辦法官同意寬限抗告人來院補正 期限,但未將此旨交接予接續承辦之法官及書記官?倘抗告 人因信賴法院已同意寬限補正期限並等候通知到院補正,但 後續法院未為通知,是否能逕以其未於原通知之7日期限內 補正而駁回其異議?即非無疑。此關涉原法院內部案件交接 過程,相關事證應由原法院進一步釐清。乃原法院未詳查細 究,逕以抗告人未於原通知之7日期限內補正異議狀上簽名 或蓋章為由,遽為駁回其異議之裁定,自有未洽。抗告論旨 指摘原裁定不當,聲明廢棄,為有理由。爰將原裁定廢棄, 發回原法院續為適法之處理。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9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曾明玉               法 官 林晏如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10  日                書記官 簡維萍

2025-01-09

TPHV-113-家抗-118-20250109-1

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塗銷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等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上易字第614號 上 訴 人 蔡翠友 蔡竹雄 上 一 人 訴訟代理人 黃雅惠律師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蔡玫眞律師 被 上訴人 全球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文惠 訴訟代理人 張志朋律師 林佳瑩律師 林姿妤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塗銷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等事件,上訴人對於 中華民國112年12月29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512號 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本院於113年12月18日言詞辯論終結,判 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被上訴人主張:伊為上訴人蔡竹雄之債權人,已取得執行名 義,尚有債權新臺幣(下同)5億餘元(下稱系爭債權)未 受償。詎蔡竹雄於民國110年8月11日,將附表所示土地(合 稱系爭土地)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予上訴人蔡翠友(下稱 系爭贈與登記),有害系爭債權之受償,爰依民法第244條 第1項、第4項規定,請求撤銷上訴人就系爭土地所為贈與之 債權行為及所有權移轉之物權行為,及蔡翠友塗銷系爭贈與 登記。原審判決被上訴人勝訴,上訴人不服,提起上訴。答 辯聲明:上訴駁回。 二、上訴人抗辯:被上訴人比對110年12月17日前多次調閱之蔡 竹雄財產清單,即可知其名下已無系爭土地,惟遲至112年1 月19日始提本件訴訟,已逾民法第245條規定之除斥期間。 系爭土地贈與緣由,乃因蔡竹雄與其兄即訴外人蔡明成同為 新添成建築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新添成公司)之股東,蔡明 成為負責人,二人於64年間合作興建位於臺北市○○○路○段之 新添成大樓,周邊○○區○○段○小段000地號土地(下稱000地 號土地)則登記為二人共有,嗣大樓銷售完畢,二人於70年 前後為分家協議(下稱系爭分家協議),約定由蔡明成取得 蔡竹雄所有000地號土地之應有部分,蔡竹雄並將000地號土 地所有權狀(下稱000地號權狀)、76年6月12日、78年11月 21日辦理之印鑑證明及授權書等文件交付蔡明成辦理該土地 之移轉登記,惟蔡明成繁忙未為辦理,於92年間意外死亡, 其配偶即訴外人蔡陳相而於110年間憶起此事,請求蔡竹雄 履行系爭分家協議,蔡竹雄遂將000地號土地因分割增加之 系爭土地,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予蔡明成之女兒即上訴人 蔡翠友,至000地號土地則因遭假扣押無法移轉。是蔡竹雄 履行既存之系爭分家協議債務,雖減少財產,亦減少債務, 對其資力不生影響,被上訴人自不得依民法第244條規定請 求撤銷。又被上訴人明知系爭土地均為持分,價值低微,長 年不曾聲請執行系爭土地,足使蔡竹雄正當信賴被上訴人不 欲強制執行該土地,被上訴人提起本件訴訟顯然違反誠信原 則,自應適用權利失效原則,不應准許。上訴聲明:㈠原判 決廢棄。㈡被上訴人在第一審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事實:  ㈠被上訴人於102年間依金融機構合併法概括承受訴外人國華人 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資產,取得其對蔡竹雄之執行名義(原 法院核發之支付命令、債權憑證),對蔡竹雄尚有本金、利 息、違約金債權合計5億餘元未受清償。被上訴人曾於106年 3月2日、111年3月31日聲請執行法院核發債權憑證;於105 年、107年、109年間曾聲請執行蔡竹雄名下其他土地(原審 卷一第45、53至57、128至141頁、本院卷第337至345頁)。  ㈡蔡竹雄於110年8月11日將系爭土地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 予其兄蔡明成之女蔡翠友(原審卷一第72至81、153至157頁 、原審卷附戶籍資料、本院卷第435頁)。  ㈢附表編號1所示土地係於71年10月5日自000地號土地逕為分割 登記,附表編號2所示土地係於91年1月3日自000地號土地逕 為分割,附表編號3所示土地係於同日自附表編號2所示土地 逕為分割(原審卷一第151至157頁)。  ㈣被上訴人執有107年10月8日查得之蔡竹雄全國財產稅總歸戶 財產查詢清單,顯示蔡竹雄名下有44筆土地。被上訴人復於 110年12月17日、111年11月24日向財政部臺北國稅局申請查 詢蔡竹雄之財產、所得資料,顯示蔡竹雄名下有40筆土地。 另於111年8月11日調閱系爭土地第二類異動索引,嗣於112 年1月19日於原法院提起本件訴訟(原審卷一第9、59至69、 221、241、257頁)。 四、被上訴人主張蔡竹雄將系爭土地贈與蔡翠友,有害系爭債權 之受償,爰請求撤銷該贈與之債權、物權行為並塗銷系爭贈 與登記,惟為上訴人否認,並以前揭情詞置辯。本院認定如 下:  ㈠按民法第244條第1項之撤銷訴權,依同法第245條規定,自債 權人知有撤銷原因時起,一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該項法定期 間為除斥期間,其時間經過時權利即告消滅。所謂知有撤銷 原因,係指明知而言,並不包括「可得而知」之情形。在無 償行為,應自債權人明知有害及債權之事實時起算。倘當事 人就知之時間有爭執,應由對造就債權人知悉在前之事實, 負舉證責任(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1941號、110年度台 上字第2168號裁判參照)。上訴人固抗辯被上訴人比對110 年12月17日前多次調得之蔡竹雄財產清單,即可知悉蔡竹雄 名下已無系爭土地,於112年1月提起本件訴訟已逾除斥期間 云云。查被上訴人比對107年10月、110年12月17日查閱之蔡 竹雄財產清單,固可得知蔡竹雄之財產總筆數自44筆減少為 40筆(兩造不爭執事實㈢),惟無法得知財產減少之原因為何 ,嗣被上訴人於111年8月11日調閱系爭土地之第二類異動索 引(原審卷一第221頁),始知蔡竹雄將系爭土地贈與他人 ,而有害其債權,是被上訴人於112年1月19日提起本件訴訟 ,並未逾一年之除斥期間。上訴人前開抗辯,並不足取。  ㈡按民法第244條第1、2項所稱之無償或有償行為,係以債務人 與第三人間之行為有無互為對價關係之給付為其區別標準。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 撤銷之,民法第244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有害及債權,係 指自債務人全部財產觀之,其所為之無償行為,致其責任財 產減少,使債權不能或難於獲得清償之狀態。是否有害及債 權,應以債務人行為時定之(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931 號判決參照)。查兩造均主張蔡竹雄將系爭土地以贈與為原 因移轉登記予蔡翠友,係無償行為(本院卷第263頁),而 蔡竹雄行為時,名下雖有40筆土地,惟其中32筆已由蔡竹雄 設定抵押權,擔保訴外人合美建設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對被上 訴人所負債務13億餘元之清償,其餘8筆以110年度公告現值 計算價值僅2136萬餘元,不足清償系爭債權,有被上訴人提 出蔡竹雄名下財產明細表、另案債權憑證、債權計算書、原 法院93年度拍字第179號裁定、他項權利證明書為證(本院 卷第315至336頁),堪認蔡竹雄就系爭土地所為無償行為, 減少其責任財產,致系爭債權不能獲償。  ㈢上訴人固抗辯蔡竹雄係履行與蔡明成間既存之系爭分家協議 債務,積極財產及消極債務均有減少,無礙其資力云云。惟 查:  1.查上訴人抗辯蔡竹雄、蔡明成均為新添成公司股東,二人於 64年間合作興建新添成大樓,000地號土地重測前為牛埔段5 17地號土地,為該大樓建造執照所載之建築基地,且登記蔡 竹雄應有部分214/10000、蔡明成應有部分為413/20000乙節 ,業據提出新添成公司變更登記事項卡、蔡竹雄兄弟等143 人擔任起造人之建造執照存根、000地號土地登記謄本、權 狀、地籍圖謄本、調解筆錄為證(原審卷一第143、152頁, 本院卷第252、415、437至453頁),固堪信屬實。  2.惟上訴人抗辯與蔡明成於70年前後有分家協議云云,僅據提 出000地號權狀、76年6月12日及78年11月21日印鑑證明、授 權書,並舉證人蔡陳相而之證詞為證(原審卷一第143至149 頁)。惟蔡明成自70年前後迄至92年間死亡歷經逾20年,蔡 陳相而自蔡明成死亡歷經逾18年,均未請求蔡竹雄履行所謂 之分家協議,已與常情有違。又蔡陳相而固證稱:蔡竹雄、 蔡明成為何持有000地號土地及二人如何約定我不清楚,78 年間搬家時我有看過000地號權狀及印鑑證明書,該權狀始 終在我家。蔡明成說這幾筆土地因為兄弟分家,蔡竹雄必須 還給蔡明成。92年間蔡明成死亡,我在其抽屜看到此文件, 當時因處理蔡明成遺產稅而擱置,直到幾年前才想到此事, 我就請蔡竹雄將系爭土地過戶給蔡翠友等語(原審卷二第12 2至126頁)。惟蔡竹雄倘為履行系爭分家協議而陸續交付00 0地號權狀及上開76年、78年印鑑證明予蔡明成辦理該土地 之移轉登記,則附表編號1所示土地已於71年間自000地號土 地分割(兩造不爭執事實㈢),蔡竹雄何以未一併交付該土 地權狀予蔡明成,是系爭分家協議是否存在,已非無疑。況 依上訴人所提68年間核發之000地號權狀背面變更登記紀要 欄記載79年1月22日蔡竹雄變更地址、同年3月14日土地面積 變更為2403公尺、同年3月16日因買賣,應有部分餘184/100 00等事項(原審卷一第143至144頁),依土地登記規則規定 ,權利人住址變更、土地標示變更或所有權移轉登記等均應 由權利人申請,如委託代理人應附具委託書,可徵上開登記 事項應係蔡竹雄本人申請並持權狀辦理註記,此由上訴人不 曾主張交付土地登記代理文件予蔡明成即明。況倘蔡明成於 上述79年1月至3月間已持有000地號權狀及蔡竹雄之授權文 件,焉有不依系爭分家協議辦理該土地移轉登記之理,足認 迄至79年3月止,000地號權狀仍為蔡竹雄持有,蔡陳相而證 述78年間搬家時已見該權狀,權狀始終置於其處所云云,顯 不足採。至於上訴人所提授權書未載日期,其上所載「授權 人蔡竹雄今向台灣台北地方法院分院公證處辦理公證事件, 因事不能親自到場,茲依公證法第22條之規定,提出本授權 書…」(原審卷一第149頁),並未記載辦理事務類別,亦非 一般辦理土地過戶所需文件;而印鑑證明用途多端,均不足 證明係蔡竹雄為履行系爭分家協議而交付予蔡明成。基上, 上訴人所舉證據並不能證明蔡竹雄與蔡明成有系爭分家協議 ,其執此抗辯蔡竹雄贈與系爭土地予蔡翠友,係為履行既有 債務云云,即無足取。  ㈣蔡竹雄就系爭土地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系爭債權之清償, 業如前述,是被上訴人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規定,請求撤銷 上訴人就系爭土地所為贈與之債權行為、所有權移轉之物權 行為,即屬有據。又債權人依第1項規定聲請法院撤銷時, 得並聲請命受益人回復原狀,同條第4項亦有明定。是被上 訴人請求蔡翠友塗銷系爭贈與登記,亦屬正當。  ㈤末按權利失效係源於誠信原則,應以權利人不行使權利,確 已達相當之期間,致義務人產生正當之信賴,信任權利人將 不再行使其權利,並以此作為自己行為之基礎,對義務人之 行為有應加以保護之情形,而依一般社會之通念,權利人如 對之行使權利,有違誠信原則,始足當之(最高法院103 年 度台上字第854號判決)。而債務人之責任財產為債權人債 權之總擔保,債權人聲請強制執行時,本得基於程序上之處 分權,於衡量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後,特定執行之標的物或 聲請核發債權憑證,債務人之債務既未罹於時效,依一般社 會通念,自不僅因債權人長久未聲請執行某特定標的物,即 認債務人已產生債權人不欲執行該標的物、且應予保護之正 當信賴。況蔡竹雄積欠鉅額債務,被上訴人曾於105年、107 年、109年間聲請執行蔡竹雄名下其他土地(兩造不爭執事 實㈠),可見被上訴人積極行使系爭債權,衡情蔡竹雄不應 產生被上訴人不欲執行系爭土地受償之信賴,上訴人此部分 抗辯,核非正當。 五、綜上所述,被上訴人依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規定,請 求撤銷上訴人就系爭土地於110年8月11日所為贈與之債權行 為及所有權移轉登記之物權行為,蔡翠友將系爭贈與登記予 以塗銷,並回復登記為蔡竹雄所有,均有理由,應予准許。   原審為上訴人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 不當,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駁回上訴。 六、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無理由,爰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附表: 編號 地號 權利範圍 總面積 (平方公尺) 1 臺北巿○○區○○段○小段000-O地號土地 10000分之214 1 2 臺北巿○○區○○段○小段OOO地號土地 10000分之184 119.59 3 臺北巿○○區○○段○小段OOO-O地號土地 10000分之184 0.41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5-01-08

TPHV-113-上易-614-20250108-1

臺灣高等法院

假處分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7號 抗 告 人 詹文同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陳怡君間假處分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 年12月9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13年度全字第198號裁定,提起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假處分抗告法院為裁定前,依民事訴訟法第533條、第528 條第2項規定,固應使債權人及債務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 惟假處分有防止債務人變更請求標的現狀之目的,法院審理 假處分聲請,應顧及隱密性,非經裁定准許,並為假處分執 行,不得預先通知債務人關於假處分之情事(強制執行法第1 32條第1項規範意旨參照)。故第一審所為假處分裁定,未 送達債務人之前,經債權人抗告者,為免債務人知悉假處分 情事,藉機脫產,致債權人保全之目的無法達成,應認此類 事件無上開規定之適用,毋庸通知債務人陳述意見。本件原 法院裁定准許抗告人假處分之聲請,該裁定尚未送達相對人 ,依上說明,本院為裁定前,無使債務人陳述意見之必要, 先予敘明。 二、本件聲請及抗告意旨略以:伊於民國110年3月31日將原裁定 附表所示不動產(下稱系爭不動產)贈與相對人,並於同年 4月14日完成所有權移轉登記。惟伊因遭相對人持續施以家 庭暴力,乃依民法第416條規定撤銷上開贈與,並請求返還 系爭不動產。為避免請求標的現狀變更,日後有不能強制執 行或甚難執行之虞,爰依民事訴訟法第532條規定,並願供 擔保以代釋明之不足,聲請禁止相對人就系爭不動產為移轉 、出租、設定負擔及其他一切處分行為等語。原裁定准抗告 人以新臺幣(下同)385萬元供擔保後,禁止相對人就系爭 不動產為讓與、出租、設定負擔及其他處分行為。抗告人對 原裁定命供擔保金額部分不服,提起抗告,聲明請求降低原 裁定之擔保金額。 三、經查:  ㈠抗告人主張其因遭相對人施以家庭暴力,乃撤銷其與相對人 間就系爭不動產之贈與行為,並請求相對人返還系爭不動產 ;暨相對人擬自行出售系爭不動產等情,業據其提出系爭不 動產登記謄本、原法院113年度家護字第297號通常保護令、 113年度審簡字第1239號判決影本、委託售屋廣告截圖等件 為釋明(見原法院卷第15頁至第29頁、第13頁),堪認抗告 人就假處分之請求及原因已為相當之釋明。惟其釋明尚有不 足,抗告人已陳明願供擔保以補釋明之不足,其假處分之聲 請,自屬有據。  ㈡次按假處分之擔保金,係備供債務人因假處分所受損害之賠 償,其數額應依標的物受假處分後,債務人不能利用或處分 該標的物所受之損害額,或因供擔保所受之損害額定之。而 標的物現是否設定負擔,固影響其經濟上交換殘值之數額, 惟該標的物受假處分後,債務人除不得復就該標的物設定負 擔外,亦不得為移轉、出租等其他一切處分行為,是於評量 假處分之擔保金時,不應僅以標的物之交易上殘價為依據; 又法院就債務人因假處分所受損害,命債權人預供擔保,其 金額之多寡應如何認定為相當,原屬於法院職權裁量之範圍 ,如已斟酌債務人可能受有之損害而定其擔保金額,即非當 事人所可任意指摘(最高法院102年度台抗字第115號、110 年度台抗字第458號裁定意旨參照)。原法院審酌相對人因 本件假處分可能遭受之損害,為本案訴訟期間不得就系爭不 動產為移轉、出租、設定負擔及其他一切處分行為,並參酌 與系爭不動產相近路段、建物型態及面積之不動產實價登錄 資料,查知系爭不動產近期之交易價額應為1,281萬8,873元 (見原法院卷第47頁),復依各級法院辦案期限實施要點第 2條規定,民事第一審審判案件辦案期限為2年,民事第二審 審判案件辦案期限為2年6月,民事第三審審判案件辦案期限 為1年6月,合計為6年,以此預估,相對人因抗告人聲請假 處分而不能處分系爭不動產所可能遭受之損失應為384萬566 2元(計算式:1,281萬8873元×5%×6=384萬5,662元),因而 酌定以385萬元之相當金額供擔保後,准許抗告人假處分之 聲請,依法並無不合。抗告人主張系爭不動產業為第三人設 定抵押權,該不動產價值應扣除貸款債務及6年期間應繳之 貸款本息、保險費,原裁定命供擔保之金額過高,聲明請求 降低原裁定之擔保金額云云,尚不足採。  ㈢綜上,原裁定命抗告人以385萬元之相當金額供擔保後,准許 抗告人假處分之聲請,於法並無不合,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 供擔保金額不當,聲明廢棄,非有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書記官 何家娟

2025-01-07

TPHV-114-抗-37-20250107-1

臺灣高等法院

返還借名登記不動產等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上字第1245號 被上訴人即 附帶上訴人 黃冠國 訴訟代理人 繆 璁律師 繆忠男律師 上列附帶上訴人因與附帶被上訴人吳宸翔間返還借名登記不動產 等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6月27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 重訴字第817號判決,提起附帶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附帶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七日內,向本院補繳第二審裁判費 新臺幣參萬參仟壹佰參拾元,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附帶上訴。   理 由 一、按附帶上訴與上訴同係求為廢棄或變更第一審判決關於己不 利部分之方法,故於第二審提起附帶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 第77條之16規定預納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又上訴 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 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其補正,民事訴訟法第444條第1項 定有明文。 二、本件附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6月27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 2年度重訴字第817號判決提起附帶上訴,聲明請求附帶被上 訴人再給付附帶上訴人新臺幣(下同)212萬6200元本息( 見本院卷第81、117頁),應繳納第二審裁判費3萬3130元, 未據其繳納。附帶上訴人雖聲請訴訟救助,惟經本院於113 年12月 日以113年度聲字第469號裁定駁回,茲命附帶上訴 人於本裁定送達後7日內,逕向本院如數補繳,逾期未補繳 ,即駁回其附帶上訴。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曾明玉               法 官 林晏如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簡維萍

2025-01-02

TPHV-113-上-1245-20250102-1

重上
臺灣高等法院

給付違約金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上字第615號 上 訴 人 大學光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歐淑芳 參 加 人 陳韻芬 上訴人因與被上訴人賴麗如間請求給付違約金事件,對於中華民 國113年10月23日本院112年度重上字第615號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收受本裁定正本翌日起7日內,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 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之委任書,並補繳第三審裁判費新臺幣 10萬252元。   理  由 一、按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 但上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上訴 人為法人,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院認為適當 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第1項但書及第2項情形,應 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上訴人未依第1項、第2項規定 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2項委任,法院認為不適當者, 第二審法院應定期先命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466條之2 為聲請者,第二審法院應以上訴不合法裁定駁回之,民事訴 訟法第466條之1定有明文。又依民事訴訟法第481條準用同 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上訴不合程式或有其他不合法之情形 而可以補正者,原第二審法院應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 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查上訴人不服民國113年10月23日本院112年度重上字第615 號判決,提起第三審上訴,惟未依上開規定提出委任律師或 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訴訟代理人之委任書,且未依其上訴 之訴訟標的價額新臺幣(下同)665萬元(本訴請求500萬元 本息+反訴確認兩造間合作契約書關係不存在部分核定為165 萬元),繳納第三審裁判費10萬252元。茲命上訴人於收受 本裁定正本翌日起7日內補正,逾期未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核定訴訟標的價額部分,如不服裁定得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 院提出抗告狀,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若經合法抗告,命 補繳裁判費之裁定,並受抗告法院之裁判)。 補繳裁判費及補正委任律師為代理人之書狀部分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5-01-02

TPHV-112-重上-615-20250102-2

家再易
臺灣高等法院

交付遺產等再審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再易字第4號 再審原告 陳積玉 訴訟代理人 黃教範律師 林威伯律師 再審被告 陳璦莉 訴訟代理人 陳建瑜律師 李劭瑩律師 陳淂保律師 再審被告 陳弘美 陳文子 陳照美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交付遺產等再審之訴事件,本院於中華民國11 3年10月30日所為判決,其原本及正本均應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原本及正本第3頁第10行「森本秀美」之記載,應更正為 「森本秀夫」。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者,法院得依聲請以裁定更正,民事訴訟法 第232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 二、本院前開判決原本及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錯誤,應予更正。 爰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5-01-02

TPHV-113-家再易-4-20250102-2

臺灣高等法院

分配表異議之訴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1455號 再抗告人 聯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焦玲 代 理 人 凃逸奇律師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陳安宏等間分配表異議之訴事件,對於 中華民國113年12月9日本院113年度抗字第1455號裁定提起再抗 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提起抗告,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之不變期間內為之。此項 抗告,應包括再抗告在內。提起抗告如逾抗告期間者,原法 院應以裁定駁回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495條之1 第2項、第481條、第444條第1項規定自明。 二、查再抗告人對於本院民國113年12月9日113年度抗字第1455 號裁定提起再抗告,上開裁定於同年12月13日送達再抗告人 ,有送達證書在卷可憑(本院卷第65頁),再抗告期間自該 裁定送達翌日起算,至同年12月23日屆滿,抗告人遲至同年 12月25日始提起再抗告(本院卷第71頁),已逾上開不變期 間,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5-01-02

TPHV-113-抗-1455-20250102-2

家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抗字第78號 再抗告人 吳徐員妹 吳嘉煜 吳嘉豪 吳梁秀英 吳彥緯 吳建成 吳瑞婷 吳美華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吳秀琴間聲明異議事件,對於中華民國 113年8月26日本院113年度家抗字第78號裁定提起再抗告,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再抗告費用由再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抗告、再為抗告,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1000元,民 事訴訟法第495條前段、第77條之18定有明文。次按對於第 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訟代理人。但上訴人 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此限。上訴人之配偶 、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具有律師資格並經法院 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上訴人未依規定委 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2項委任,法院認為不適當者,第 二審法院應定期先命補正。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466條之2為 聲請者,第二審法院應以上訴不合法裁定駁回之。上開規定 ,於再抗告程序準用之,為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 第466條之1第1項、第2項及第4項所明定。 二、查再抗告人不服本院民國113年8月26日113年度家抗字第78 號裁定,提起再抗告,惟未依規定提出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 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之委任書,亦未繳納再抗告裁判費1000 元,經本院於113年11月19日裁定命再抗告人於裁定送達7日 內補正,該裁定已於同年11月21日送達再抗告人,其迄未補 正,有送達證書、本院裁判費或訴狀查詢表在卷可憑(本院 卷第165至179、187頁),依首揭說明,其再抗告為不合法 ,應予駁回。 三、據上論結,本件再抗告為不合法,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3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5-01-02

TPHV-113-家抗-78-20250102-3

家聲抗
臺灣高等法院

假處分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字第61號 抗 告 人 黃亞女 相 對 人 王精機 王世駿 上列當事人間假處分事件,抗告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9月30日臺 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家全字第31號裁定提起抗告,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原裁定所命抗告人供擔保金額,變更如附表編號1、2之E欄所示 。   理   由 一、抗告人聲請意旨以:伊與相對人王精機經原法院裁定改用夫 妻分別財產制,伊得向王精機請求分配剩餘財產。惟王精機 將其所有如附表之A欄所示房地(合稱系爭房地)全部或部 分權利以買賣、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予兩造次子即相對人 王世駿所有,王世駿並陸續以附表編號1之C欄所示房地設定 抵押權,伊已於原法院訴請分配剩餘財產暨撤銷詐害債權、 塗銷登記、回復原狀等(下稱本案訴訟)。相對人企圖脫產 ,系爭房地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爰依民法 第532條規定聲請假處分(原裁定誤載抗告人併依民事訴訟 法第538條規定聲請),請求相對人就附表編號1、2之C欄所 示房地不得為讓與、抵押及其他一切處分行為(合稱一切處 分行為);本案訴訟撤回、和解或裁判確定前(合稱終結前 ),禁止相對人就附表編號2之C欄所示房地,對伊主張權利 要求遷讓房屋及斷水斷電等行為。原裁定准抗告人分別以新 臺幣(下同)721萬元、89萬元為王世駿供擔保後,禁止王 世駿於本案訴訟終結前,就附表編號1、2之C欄所示房地為 一切處分行為,並駁回抗告人其餘聲請。抗告人提起抗告, 抗告意旨以:伊向王精機請求平均分配剩餘財產,就系爭房 地有直接請求之權利,伊聲請假處分自無不合。又原裁定認 定王世駿受假處分之利息損失為1237萬5000元,則本案訴訟 係請求分配剩餘財產,擔保金應為前開金額之1/10即123萬7 500元,況王世駿陸續以該房地向銀行大量貸款,自無損失 。又相對人倘以附表編號2之C欄所示房地所有人身分要求伊 搬遷,伊將受有損害。抗告聲明:原裁定關於駁回伊後開聲 請及命供擔保部分廢棄;王精機就附表編號2之C欄所示房地 除移轉予伊外,不得為一切處分行為。准伊以123萬7500元 供擔保及准許訴訟救助。本案訴訟終結前,禁止相對人就附 表編號2之C欄所示房地,對抗告人主張權利要求遷讓房屋及 斷水斷電等行為。 二、按債權人就金錢請求以外之請求,欲保全強制執行,如因請 求標的之現狀變更,有日後不能強制執行,或甚難執行之虞 者,得聲請假處分,民事訴訟法第532條定有明文。次按請 求及假處分之原因應釋明之,前項釋明如有不足,而債權人 陳明願供擔保或法院認為適當者,法院得定相當之擔保,命 供擔保後為假處分,民事訴訟法第533條前段準用第526條第 1、2項甚明。是債權人就其請求及假處分之原因,有任何一 項未予釋明,法院即不能為命供擔保後准許假處分之裁定。 又民法第1030條之1規定法定財產制關係消滅時,夫或妻現 存之婚後財產,扣除婚姻關係存續所負債務,如有剩餘,其 雙方剩餘財產之差額,應平均分配。所謂差額,係指就雙方 剩餘婚後財產之價值計算金錢數額而言。上開權利之性質, 乃金錢數額之債權請求權,非金錢以外之請求權,無聲請假 處分保全之餘地(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461號裁定參照 )。經查:  ㈠抗告人陳明其係依民法第1030條之1、第244條、第1020條之1 規定提起本案訴訟,請求分配剩餘財產、撤銷相對人間就系 爭房地所為之債權、物權行為、塗銷登記,回復為王精機所 有(原審卷第9至13頁、本院卷第17頁),是抗告人對王精機 行使剩餘財產分配請求權,即請求給付剩餘財產差額之金錢 債權,除此之外,抗告人並未釋明對王精機有何非金錢之請 求,是其聲請對王精機為假處分,於法不合。  ㈡抗告人係對王世駿行使民法第244條第4項規定之回復原狀請 求權,有其提出本件聲請狀及本院113年度家聲抗字第33號 裁定可憑(即准抗告人本案訴訟救助,原審卷第11至20頁) ,是抗告人對王世駿聲請假處分,應以保全前開請求之目的 範圍為限。原裁定既已准許抗告人聲請禁止王世駿於本案訴 訟終結前,就附表編號1、2之C欄所示房地為一切處分行為 ,已足保全抗告人之前開請求。此外,抗告人並未釋明其對 王世駿有何占有附表編號2所示房地之非金錢請求,是抗告 人請求本案訴訟終結前,禁止王世駿就附表編號2之C欄所示 房地,對抗告人主張權利要求遷讓房屋及斷水斷電等行為, 核屬無據。 三、抗告人固抗辯本件擔保金應降低為123萬7500元及允准訴訟 救助云云。惟查:  ㈠按假處分擔保金之性質係用以擔保相對人因假處分可能受有 損害之賠償,訴訟救助雖有免供訴訟費用擔保之效力,但其 效力並不及於假處分之擔保金,債權人仍須供擔保以補釋明 之欠缺,始得准予假處分(最高法院90年度台抗字第539號 裁定參照)。是抗告人請求本件假處分之擔保金允准訴訟救 助云云,於法不合。  ㈡次按假處分之擔保金係備供債務人因假處分所受損害之賠償 ,其數額應依標的物受假處分後,債務人不能利用或處分該 標的物所受之損害額或因供擔保所受之損害額定之,與標的 物是否設定抵押權,其債權額若干無涉(最高法院102年度 台抗字第115號裁定參照)。又法院就債務人因假處分所受 損害,命債權人預供擔保者,其金額之多寡應如何認為相當 ,原屬於法院職權裁量之範圍,雖非當事人所可任意指摘; 惟抗告法院仍得依職權認定該擔保金是否相當,予以提高或 降低之(最高法院85年度台抗字第381號裁定參照)。又分 會認為法律扶助事件顯有勝訴之望,並有聲請實施保全或停 止強制執行程序之必要,受扶助人應向法院繳納之假處分擔 保金,得由分會出具之保證書代之,法律扶助法第67條第1 項定有明文。  ㈢查王世駿因本件假處分所受損害,為假處分期間無法處分房 地所受損失,應以其所有附表編號1、2之C欄所示房地換價 所得之利息損失計算。本院審酌附表編號1、2所示建物各為 五層樓公寓之1、2樓,建物面積各約25坪,屋齡約44年,有 建物登記謄本可佐(原審院第27、33頁);及抗告人自陳及 其於訴訟救助案件提出之實價登錄表所載,附表編號1房地 係商業用、編號2房地係抗告人自住,及附近相近屋齡、樓 層房屋之實價登錄價格約在每坪40萬元至50萬元間(原法院 113年度家救字第55號卷第81頁),據此估算附表編號1、2 所示房地每坪價格各為50萬元、40萬元,總價各為1250萬元 、1000萬元。又抗告人本案請求為8100萬元(原法院113年度 家救字第55號卷第3頁),為得上訴第三審之事件,依少年 及家事法院審理期限規則、各級法院辦案期限實施要點規定 ,剩餘財產分配之家事通常程序案件第一、二審辦案期間各 為2年6月,民事第三審案件辦案期間為1年6月,合計6年5月 ,加計送達、上訴期間,估計本件假處分期間為7年,並按 法定利率週年利率5%計算王世駿就附表編號1、2之C欄所示 房地因假處分可能遭受之利息損失各為437萬5000元【1250 萬元×5%×7】、116萬6667元【1000萬元×1/3×5%×7】。爰據 此酌定抗告人應供擔保金額,並依前開法律扶助法規定,酌 定上開擔保金額均得以同額之財團法人法律基金會分會出具 之保證書代之。抗告人固抗辯王世駿向銀行大量借款,無損 失可能云云。惟債務人之不動產縱經設定抵押,亦無礙於其 得處分該不動產而獲取換價利益,例如出售或再次設定抵押 ,借新債還舊債情形即屬之,此觀附表編號1之C欄,王世駿 為玉山銀行設定之②③④最高限額抵押權,於為台北富邦銀行 設定⑤最高限額抵押權後,即因清償而塗銷乙節即明(本院 限閱卷附土地建物查詢資料及異動索引),是抗告人抗辯王 世駿已向銀行貸款,不因假處分而受損害云云,即屬無據。 又本院所命抗告人供擔保金額係備供王世駿受不當假處分所 受損害之賠償,其非抗告人剩餘財產分配請求之當事人,自 無參酌民法第526條第4項規定意旨予以酌減擔保金之餘地, 抗告人抗辯應以王世駿假處分所受利息損失之1/10計算擔保 金云云,洵屬無據。 四、綜上所述,原裁定准許抗告人供擔保後,禁止王世駿就附表 編號1、2之C欄所示房地為一切處分行為,並駁回抗告人其 餘聲請,並無不合。又假處分事件供擔保金額之多寡,乃法 院依職權審酌之事項,經法院審酌後,認有調整擔保金額之 必要,祇須就原裁定此部分依職權予以變更即足,無庸就此 部分廢棄原裁定(最高法院99年度台抗字第470號裁定參照 )。原裁定酌定供擔保金額部分未洽,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 此部分不當,為有理由,爰由本院依職權變更如主文第三項 所示。至其餘抗告部分,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林晏如               法 官 曾明玉 附表: 編號 A;處分標的 B:處分時間、行為 C:聲請假處分範圍 D:原裁定 命抗告人供擔保金額 E:本院變更抗告人供擔保金額 1 新北市○○區○○路000號1樓房地(即同區民權段OOOO建號建物全部、OOO地號土地應有部分1/5) ①王精機於112年3月1日將左列建物全部,以買賣為原因,移轉登記予王世駿,並陸續將左列土地合計應有部分1/5,移轉登記予王世駿。 ②王世駿於112年3月31日設定最高限額1320萬元抵押權予玉山銀行(已塗銷)。 ③王世駿於112年10月13日設定最高限額132萬元抵押權予玉山銀行(已塗銷)。 ④王世駿於113年4月1日設定最高限額324萬元抵押權予玉山銀行(已塗銷)。 ⑤王世駿於113年9月11日設定最高限額2520萬元抵押權予台北富邦銀行。  王世駿所有左列土地應有部分1/5,左列建物全部 721萬元 437萬5000元或同額之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分會保證書 2 新北市○○區○○路000號2樓房地(即同區○○段OOOO建號建物全部、OOO地號土地應有部分1/5) 王精機於113年1月30日將左列土地應有部分2/25,左列建物應有部分1/3,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登記予王世駿。 ①王精機所有左列土地應有部分3/25,左列建物應有部分2/3。 ②王世駿所有左列土地應有部分2/25,左列建物應有部分1/3    ①駁回。 ②89萬元 ②116萬6667元或同額之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分會保證書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千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陳盈璇

2024-12-31

TPHV-113-家聲抗-61-20241231-1

家聲抗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聲抗字第53號 再抗告人 A02 上列再抗告人因與相對人A01間假扣押事件,對於中華民國113年 10月16日本院113年度家聲抗字第53號裁定提起再抗告,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繳納再抗告裁判費新臺幣壹 仟元,並補正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之委任狀 ,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再抗告。   理 由 一、按抗告,徵收裁判費新臺幣(下同)1千元,再為抗告者, 亦同,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8定有明文。又民事訴訟法第46 6條之1規定,對於第二審判決上訴,上訴人應委任律師為訴 訟代理人;但上訴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具有律師資格者,不在 此限;上訴人之配偶、三親等內之血親、二親等內之姻親, 或上訴人為法人、中央或地方機關時,其所屬專任人員具有 律師資格並經法院認為適當者,亦得為第三審訴訟代理人; 第一項但書及第二項情形,應於提起上訴或委任時釋明之; 上訴人未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委任訴訟代理人,或雖依第 二項委任,法院認為不適當者,第二審法院應定期先命補正 ;逾期未補正亦未依第466條之2為聲請者,第二審法院應以 上訴不合法裁定駁回之;此項規定,於再抗告程序準用之; 亦為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2項所明定。 二、本件再抗告人對於本院113年度家聲抗字第53號裁定提起再 抗告,未據繳納再抗告費1千元,亦未依前揭規定委任律師 或具律師資格之關係人為代理人,有本院裁判費或訴狀查詢 表、答詢表可稽。茲命再抗告人於本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 上開事項,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再抗告。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 官 石有爲               法 官 曾明玉               法 官 林晏如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書記官 簡維萍

2024-12-31

TPHV-113-家聲抗-53-20241231-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