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182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王維敏
選任辯護人 趙偉傑律師
謝友仁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
度訴字第994號,中華民國113年2月21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0年度偵字第35097號),提起上訴,本
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王維敏緩刑伍年,並應於緩刑期間內依附件一所示內容履行給付
。
事實及理由
一、經本院審理結果,認第一審以上訴人即被告王維敏(下稱被
告)係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之參與犯罪組織
罪、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及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依刑法第5
5條之規定,從一重以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斷,判處
有期徒刑1年6月。其認事用法及量刑均無不當,應予維持。
理由部分補充新舊法比較之說明:按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
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
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刑法第2條第1項定有明文。又關於
新舊法之比較,應適用刑法第2條第1項之規定,為「從舊從
優」之比較。而比較時,應就罪刑有關之事項,如共犯、未
遂犯、想像競合犯、牽連犯、連續犯、結合犯,以及累犯加
重、自首減輕及其他法定加減原因(如身分加減)與加減例
等一切情形,綜合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予以整體適用
。查本件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修正
公布施行,於113年8月2日起生效。經查:
㈠有關洗錢行為之定義,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2條規定:「本法
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
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犯罪所得
。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去向、所在
、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
人之特定犯罪所得。」修正後該條規定:「本法所稱洗錢,
指下列行為:一、隱匿特定犯罪所得或掩飾其來源。二、妨
礙或危害國家對於特定犯罪所得之調查、發現、保全、沒收
或追徵。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四、
使用自己之特定犯罪所得與他人進行交易。」可見修正後規
定係擴大洗錢範圍。
㈡有關洗錢行為之處罰規定,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規
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因修正前規定未就犯行情
節重大與否,區分不同刑度,爰於修正並變更條次為第19條
第1項規定:「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
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本件告訴人遭
詐騙匯入本案帳戶之金額未達新臺幣1億元,則被告所為幫
助洗錢行為,依新法規定,法定刑為「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與舊法之法定刑
「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相較,
新法之有期徒刑上限較舊法為輕,依刑法第35條第1項、第2
項規定比較後,自以新法對於被告較為有利。
㈢綜上,修正後之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對於行為人洗錢
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法定刑之有期徒
刑上限(即5年),雖較修正前之規定(即7年)為輕;然修
正後之洗錢防制法第2條擴大洗錢行為之範圍。經綜合比較
之結果,修正後對於被告並無較有利之情形,依刑法第2條
第1項前段規定,應適用被告行為時即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2
條、第14條規定。除上述補充外,其餘均引用第一審判決書
記載之事實、證據及理由(如附件二)。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伊當時在做口罩交易,為了將醫護口罩
生意完成,伊盡了全力聽取對方要求,使南非銀行的資金證
明能夠開出,對方會知道伊銀行帳戶是因為佣金分流需要伊
公司帳戶云云。惟查:
㈠被告雖於原審審理時供稱:伊於案發前3、4個月認識「尚德
榮」,透過視訊看過,是Shanghai JiuLiu公司的總經理,
伊沒去過公司,伊都稱他為「尚總」,伊有「尚德榮」的中
國的身分證,「尚德榮」說都住在美國,伊不清楚是美國的
那裡,都是用微信聯絡;案發前伊不認識「Peter」,是臺
灣人,不知道「Peter」的姓名,「Peter」用Telegram聯絡
,伊不知道「Peter」住那裡,「尚德榮」只告訴伊聯絡「P
eter」,把錢交給「Peter」,就可以把錢轉到目的地,伊
第一次跟「Peter」聯繫;「尚德榮」希望將本案款項換成
加密貨幣,匯給Standard銀行的經理「Aussie Le’Grand」
,但伊不知道如何將錢換成USDT加密貨幣;伊沒有深入去問
「尚德榮」為何不直接請「尚德榮」自己認識的「Peter」
處理將本案款項換成USDT加密貨幣,或由Shanghai JiuLiu
公司直接匯款予Standard銀行經理,因為那時在做口罩生意
,「尚德榮」只說若將公關費用交給Standard銀行的經理,
Standard銀行就可以幫忙把資金證明展延,口罩交易就會成
功,伊可以得到佣金等語(見原審審訴卷一第340頁、原審
卷第290至293頁)。被告雖曾與自稱Shanghai JiuLiu公司
之「尚德榮」透過網路視訊方式對話,然未曾與去過Shangh
ai JiuLiu公司,亦未與「尚德榮」實際見面,更不知悉「
尚德榮」之住居所、實際所在地?被告不曾懷疑「尚德榮」
真實身分,已屬可疑。又被告固受「尚德榮」指示交款須再
聯絡「Peter」,然被告不曾詢問「Peter」之真實姓名及住
址,於交付款項予自稱「Peter」之人時,亦未曾請其出示
證件,或以其他方式確認其身分,此亦可議。再者,「Pete
r」既為臺灣人,並為「尚德榮」指示被告轉交本案款項之
人,應為「尚德榮」熟識並信賴之人,若「尚德榮」有將本
案款項先轉帳至臺灣,復將一般貨幣換成USDT加密貨幣之必
要,何以不能安排由「Peter」直接收取本案款項,以求簡
速?以上均與常情有悖。
㈡按刑法上故意,分直接故意(確定故意)與間接故意(不確
定故意),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
並不違背其本意者,為間接故意。又不確定故意與有認識的
過失區別,在於二者對構成犯罪事實,雖均預見其能發生,
但前者對其發生,並不違背其本意,後者則確信其不發生。
又金融機構帳戶事關個人財產權益之保障,多僅限本人交易
使用,縱偶有特殊情況而同意提供自己帳戶供他人匯入或提
領款項者,亦必係與該他人具相當信賴關係,並確實瞭解其
用途,並無任意交付予他人使用之理。且我國金融機構眾多
,一般人均可自由至銀行申辦帳戶以利匯入、提領款項,故
若帳戶內之款項來源正當,實無將款項匯入他人帳戶再委請
該人代為提領,並以其他方式轉交與己之必要,是若遇刻意
將款項匯入他人帳戶,再委託他人代為提領款項之情形,依
一般人之社會生活經驗,應得合理懷疑所匯入之款項可能係
詐欺所得等不法來源。況詐欺集團利用車手提領人頭金融機
構帳戶款項,甚至兼由提供人頭帳戶之人擔任「車手」提取
金融機構帳戶款項,再層層轉交之犯罪手段,業經報章媒體
多所披露,並屢經政府及新聞為反詐騙之宣導,是一般具有
通常智識之人,均可知委由他人以臨櫃多次提領金融機構帳
戶款項者,多係藉此取得不法犯罪所得,且隱匿金融機構帳
戶內資金實際取得人之身分,以逃避追查。查:
⒈被告於本案行為時年已61歲,銀行保險科三專畢業之智識程
度,目前從事國際貿易工作,業據其於本院審理時供承在卷
(見本院卷第297頁),足見其有相當智識程度及社會經驗
,為心智成熟健全之成年人,對上情當知之甚詳。
⒉再者,跨國轉帳本可通過電匯方式完成,若屬真實國際貿易
,款項來源正當,交易雙方根本沒必要將相關款項匯入無關
第三國之他人帳戶後,再委請他人代為提領並層層轉交予交
易對象。縱使「尚德榮」確有將本案款項先轉帳至臺灣,復
將一般貨幣換成USDT加密貨幣之必要,惟「Peter」既為臺
灣人,並為「尚德榮」指示被告轉交本案款項之人,應為「
尚德榮」熟識並信賴之人,「尚德榮」何以不能安排由「Pe
ter」直接收取本案款項逕行處理全部事宜即可,而須以輾
轉迂迴、耗費時間地安排將本案款項轉帳到不知如何將一般
貨幣換成USDT加密貨幣之被告帳戶,更甘冒本案款項可能遭
被告侵占或盜用之風險。
⒊又依被吿供稱若支付交際費用予Standard銀行之「Aussie Le
’Grand」,Shanghai JiuLiu公司之資金證明即得展延,口
罩交易就會成功,被告可獲美金2,875萬元之佣金等語,意
即被告只單純提供本案帳戶、換匯並提領本案款項後轉交「
Peter」,卻得促成上開交易,並因而可獲上開鉅額佣金報
酬,亦明顯悖於常理。
⒋以上種種,顯與一般常情不符,可見被告應有預見提供帳戶
供他人轉入來源不明之款項並為其提領,極可能遭他人遂行
不法所有意圖而用以詐騙他人,竟恣意提供本案帳戶予認識
時間尚短且無信賴關係之「尚德榮」安排轉入來源不明之款
項,復為其提領款項轉交予素未謀面、真實姓名、年籍均屬
不詳之「Peter」,而由「Peter」將之換成USDT加密貨幣,
顯就其等縱用以詐欺取財,並藉此掩飾犯罪所得之真正去向
一節,予以容任,堪認被告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
之不確定故意甚明。
㈢至於被告及辯護人雖於本院審理期間另提出大陸地區公司登記網站「天眼查」資料、香港政府公司登記查詢資料、南非標準銀行MT799資金證明、賣方Aaron Wu與Ivan.c、買方李子豪與「尚德榮」微信群組擷圖、被告向Ivan.c查證之微信對話紀錄、買方律師Jeremy Smith之名片、成計有限公司之CIS資料、3M口罩採購流程確認書範本、賣方Aaron Wu與Ivan.c、買方李子豪與「尚德榮」微信群組擷圖為證,欲證明本案係被告為促成口罩交易以賺取佣金美金2,875萬元,並無詐欺或洗錢之故意。惟如前述,被告經由上開種種違反常理之處,應已預見「尚德榮」等人以其提供之本案帳戶及透過其提領、轉交款項等行為從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可能性甚高,竟仍心存僥倖,妄想獲得鉅額佣金報酬,容任該等被害結果發生而不違背其本意,自具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不確定故意,上開證據資料自難為被告有利之認定。
㈣綜上,被告否認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為由提起上
訴,請求撤銷原判決,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三、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本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1份在卷可證,其因一時失慮,致罹本案刑典
,惟於本院審理時已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並已賠償告訴人等
情,此有和解筆錄及審判筆錄各1份在卷可參,並參酌告訴
代理人於本院審理時陳稱:有鑑於被告尚未認罪,和解金額
龐大,被害人尚未取得全數和解金額,請求維持第一審判決
刑度並准予附條件緩刑,並以和解內容為附條件緩刑的內容
等語(見本院卷第298頁);檢察官於本院審理時陳稱:請法
院審酌在被告沒有認罪情況下是否適合諭知緩刑;若法院認
為可諭知緩刑,請以和解內容作為緩刑所附之條件等語(見
同上頁);選任辯護人另為被告辯護稱:請審酌被告係屬被
利用的角色,動機為促成口罩交易並無犯罪所得,已經65歲
,也與被害人達成和解與賠償,給予附條件緩刑之機會等語
(見本院卷第298至299頁)。本院審酌上情,認被告經此偵
審程序及刑之宣告,應知所警惕,諒無再犯之虞,本院因認
對被告所處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
第1款之規定,宣告緩刑5年,以啟自新,並依刑法第74條第
2項第3款規定,命被告於緩刑期間內應履行如附件一所示之
事項。若被告不履行此負擔,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
刑難收其預期效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依刑法第75條
之1第1項第4款規定,得撤銷其緩刑宣告,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373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牟芮君提起公訴,檢察官洪淑姿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刑事第十一庭 審判長法 官 張江澤
法 官 郭惠玲
法 官 章曉文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賴威志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0 月 23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件一:
被告王維敏應給付告訴人吳庭芸新臺幣陸佰萬元。 給付方式為: ㈠於民國一一三年六月十九日當庭給付肆拾萬元交告訴人點收無訛。 ㈡其餘款項伍佰陸拾萬元,自一一三年七月起,於每月三十日前給付拾陸萬元,至全部清償完畢為止,如一期不按時履行,視為全部到期(如遇二月份,則於二十八日以前給付)。
附件二: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1年度訴字第994號
公 訴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王維敏
選任辯護人 謝友仁律師
上列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0年度偵字第350
97號),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王維敏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陸月。
事 實
一、王維敏依其社會生活經驗及智識程度,應知悉現今社會中詐
欺集團層出不窮,犯罪者為掩飾不法犯行,避免執法人員之
追訴及處罰,須利用他人之金融帳戶掩人耳目,故倘任意提
供自己所有之金融帳戶予他人轉入款項,再依指示提領、轉
交指定收款者,可能係詐欺集團收取犯罪所得之犯罪手法,
此舉除可避免詐欺集團成員身分曝光,規避檢警查緝,更能
製造金流斷點,掩飾、隱匿詐欺所得之實際來源及去向,是
提領來路不明款項交付他人之行為,常與詐欺取財、洗錢之
財產犯罪密切相關。詎王維敏已預見上情,卻仍為圖所謂高
額佣金,仍以縱若加入詐欺集團參與詐欺及掩飾、隱匿金流
等犯罪,亦不違反其本意,而於民國110年6月22日前之同月
某日,經由真實姓名、年籍不詳、自稱「尚德榮」之成年人
介紹,加入「尚德榮」與真實姓名、年籍不詳、自稱「Pete
r」及「Aussie Le’Grand」等成年人所屬,人數三人以上、
以實施詐術為手段、具有持續性及牟利性之有結構性組織之
詐欺集團(下稱本案詐欺集團)。嗣王維敏基於三人以上共
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不確定故意,與「尚德榮」、「Peter
」、「Aussie Le’Grand」及本案詐欺集團其餘成員,基於
犯意聯絡,推由王維敏提供其單獨支配使用之成計有限公司
(負責人為王維敏,下稱成計公司)名下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本案帳戶)予「尚德榮」
等本案詐欺集團成員作為人頭帳戶使用;本案詐欺集團成員
則於110年6月間某日,以通訊軟體LINE暱稱「Joseph Ming
Wang」,向吳庭芸佯稱其因做生意須支付貨物運費及住宿費
云云,致吳庭芸陷於錯誤,分別於同年月22日下午1時59分
許(起訴書誤載為「上午11時許」,應予更正)、翌(23)日
上午9時39分許(起訴書誤載為「110年6月22日下午12時許」
,應予更正),依序各轉帳美金14萬7,997元、5萬7,733元
至本案帳戶,再由王維敏依「尚德榮」以通訊軟體微信所為
之指示,於同年月22日下午2時50分、翌(23)日中午12時2
分許至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新店分行,依序將其中之美金14萬
597.15元、5萬4,846元換匯為等值之新臺幣並提領後轉交「
Peter」,其餘吳庭芸轉入本案帳戶之款項,亦由王維敏依
「尚德榮」指示自本案帳戶轉出,以迄本案詐欺集團上游成
員「Aussie Le’Grand」等人,而以此方式製造金流之斷點
,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來源及去向。
二、案經吳庭芸訴由臺東縣政府警察局臺東分局報告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證據能力部分
一、按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12條第1項中段規定:「訊問證人之
筆錄,以在檢察官或法官面前作成,並經踐行刑事訴訟法所
定訊問證人之程序者為限,始得採為證據」,係以立法排除
被告以外之人於警詢或檢察事務官調查中所為之陳述,得適
用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2、第159條之3及第159條之5等傳聞
例外規定,是證人於警詢時之陳述,於違反組織犯罪防制條
例案件,即絕對不具有證據能力,不得採為判決基礎。查證
人即告訴人吳庭芸於警詢中之陳述,係屬被告王維敏以外之
人於審判外之陳述,依前揭規定及說明,於被告涉及違反組
織犯罪防制條例明定之罪名(詳後述),不具證據能力,僅
援為被告所涉其他犯罪之證據。
二、除前揭證據資料外,本判決所引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所為
之陳述,悉經當事人於本院準備或審判程序明白表示同意作
為證據(見本院訴卷第81至83、278至279頁),而該等證據
之取得並無違法情形,且與本案之待證事實,具有關連性,
核無證明力明顯過低之事由,本院審酌上開證據作成時之情
況,認為適當,依刑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所定傳聞例
外之同意法則,認有證據能力。
三、本案資以認定被告犯罪事實之非供述證據,查無違反法定程
序取得之情形,依刑事訴訟法第158條之4規定反面解釋,亦
具證據能力,併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㈠訊據被告固坦承從事上開提供本案帳戶及提款等事實,惟矢
口否認有何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或參與犯罪組織之
犯行,辯稱:當時我們是要從美國買3M的N95口罩,再進口
至中國大陸轉賣,當初承諾這次交易成功後分得的酬勞即佣
金為美金2,875萬元,所以請我幫他們處理資金證明單展延
,才會匯錢到本案帳戶;我於110年5月21日接到3M口罩的賣
方即香港的Channel Oversea Limited通知說買方即上海的S
hanghai JiuLiu Technology Co.,Ltd.(下稱Shanghai JiuL
iu公司)提供的MT799資金證明是過期的,必須更新,我通知
Shanghai JiuLiu公司的窗口「尚德榮」後,於同年6月15日
接到「尚德榮」的微信電話,他說已經可以處理MT799資金
證明的更新,他於同年月20日用微信電話通知我有一筆錢會
匯到本案帳戶,一開始講說大概是美金20萬元左右,讓我再
轉給Standard Bank South Africa(下稱Standard銀行)的經
理「Aussie Le’Grand」,「尚德榮」說這筆錢是給銀行的
交際費用,以展延上開資金證明,該筆款項轉入本案帳戶後
,「尚德榮」請我聯繫「Peter」,要我將現金給他,「Pet
er」再將現金換成USDT加密貨幣並轉到「AussieLe’Grand」
的電子錢包,我沒有與「尚德榮」、「Peter」共同加重詐
欺或洗錢的故意;當初「尚德榮」委託我這筆金額,我真的
沒有留任何一分錢,當時還剩下大概新臺幣20多萬元,我問
他這個錢要怎麼處理,他也給我一個帳號,我也提交,我把
錢全部都給他,我沒有騙人,也沒有想到會發生這些不好的
事情等語。辯護人則辯以:被告不認識「Joseph Ming Wang
」,被告只因於110年6月間執行口罩交易,而以本案帳戶收
受款項,作為資金證明更新之用,並未參與詐欺告訴人之行
為,亦無詐欺之故意;本案帳戶係作為成計公司業務及國際
貿易交易之用,並無提供他人作為詐騙人頭帳戶之誘因,若
被告知道本案帳戶會被作為詐騙之人頭帳戶使用,豈會甘冒
本案帳戶遭凍結、受有金錢及商譽損失之風險而提供等語。
㈡被告如何加入本案詐欺集團並參與事實欄所示提供其單獨支
配使用之本案帳戶、提領及轉交款項等工作,以及告訴人遭
詐騙以致誤將事實欄所示款項轉帳至本案帳戶等情,業據被
告於警詢、偵訊及本院審理時供述在卷(見偵卷第10至14、1
09至113頁,本院審訴卷一第339至340頁,本院訴卷第78至8
0、290至294頁),核與告訴人於警詢時之證述相符(見偵卷
第17至20頁),並有告訴人與「Joseph Ming Wang」間之LIN
E對話紀錄截圖、「王永明」之護照內頁照片、個人照片、
匯出匯款申請書、本案帳戶開戶資料及交易明細、上海商業
儲蓄銀行新店分行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被告與「Aussie L
e’Grand」間之通訊軟體Telegram對話紀錄截圖、存入明細(
Deposit Details)及外匯交易憑證在卷可稽(見偵卷第31至3
6、41至57、121至125頁),是此部分事實,首堪認定。
㈢關於被告具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及參與犯罪組織
之不確定故意乙節,析述如下:
⒈按刑法上之故意犯,可分為確定故意(直接故意)與不確定
故意(間接故意),所謂「不確定故意」即指行為人對於構
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不違反其本意,刑法
第13條第2項定有明文。而詐欺集團犯罪組織之分工細緻,
推由成員取得人頭帳戶、甚至兼由提供人頭帳戶之人擔任「
車手」提取現金,再交由「收水」層層轉交之犯罪手段,時
有所聞,其目的在於隱匿不法金流之去向或來源,並使偵查
機關難以追查,具備一般智識程度、常識之人,對此當可知
悉。況跨國轉帳本可輕易透過電匯方式完成,若屬真實國際
貿易,且款項來源正當,交易雙方根本沒必要將相關款項匯
入無關第三國之他人帳戶後,再委請他人代為提領並層層轉
交予交易對象,而輾轉迂迴、耗費時間及金錢,更冒款項遭
他人侵占或盜用之風險。再若遇刻意以高額利益為由,請他
人提供帳戶以供轉入來源不明款項,復委請他人代為提領再
轉交予身分不詳之人,就轉交之款項可能涉及詐欺贓款等不
法情事,對具備一般智識程度之人,即難認無合理之預見。
從而,具備一般智識及經驗之人,按所託工作內容已可預見
可能涉有詐欺、洗錢,且為組織型態犯罪,為貪圖所謂利益
仍參與其中,而提供帳戶供他人轉入來源不明款項,乃至提
領後轉交予不詳之人之工作,可認其對於自己利益之考量,
遠高於他人財產法益是否因此受害,並容任該等被害結果發
生而不違背其本意,自具有犯罪之不確定故意。
⒉查被告於本案行為時年已61歲,自陳大學銀行保險科系畢業(
見本院訴卷第294頁),且被告設立成計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已
20餘年乙節,業據被告於警詢時供述在卷(見偵卷第10頁),
並有成計公司營利事業登記證附卷足參(見本院審訴卷一第
175頁),復參以被告前揭辯詞、被告於警詢時供稱:本案
轉帳至本案帳戶款項之來源我不知道是誰,但此為Shanghai
JiuLiu公司之「尚德榮」所安排,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
我於案發前3、4個月認識「尚德榮」,我於視訊時看過他,
他是Shanghai JiuLiu公司的總經理,我沒有去過公司,我
都稱他為「尚總」,我有他的中國的身分證,他是中國人,
他說他都住在美國,至於是美國的那裡我不清楚,我都是用
微信跟他聯絡;案發前我不認識「Peter」,他是臺灣人,
我不知道他的姓名,他用Telegram跟我聯絡,我不知道他住
那裡,「尚德榮」只是告訴我聯絡「Peter」,把錢交給他
,就可以把錢轉到目的地,我才第一次跟他聯繫;我沒有跟
「Aussie Le’Grand」接觸過;「尚德榮」希望將本案款項
換成加密貨幣,匯給Standard銀行的經理「Aussie Le’Gran
d」,但我不知道如何將錢換成USDT加密貨幣;我沒有深入
去問「尚德榮」為何不直接請他認識的「Peter」處理將本
案款項換成USDT加密貨幣,或由Shanghai JiuLiu公司直接
匯款予Standard銀行經理,因為那時在做口罩生意,「尚德
榮」只跟我說若將公關費用交給Standard銀行的經理,Stan
dard銀行就可以幫他把資金證明展延,我們的口罩交易就會
成功,我可以得到佣金等語(見偵卷第11至12頁,本院審訴
卷一第340頁,本院訴卷第290至293頁),可見被告具有相
當智識程度及社會經驗,衡情對於金融帳戶之使用與風險,
當有正常程度之瞭解,本可預見提供帳戶供他人轉入來源不
明之款項並為其提領,常與財產犯罪者用以規避追查之需要
密切相關,極可能遭他人遂行不法所有意圖而用以詐騙他人
,乃竟恣意提供本案帳戶予認識時間尚短且彼此並無信賴關
係之「尚德榮」安排轉入來源不明之款項,復為其提領款項
轉交予素未謀面、姓名年籍均屬不詳之「Peter」,而由「P
eter」將之換成USDT加密貨幣轉到與被告素未謀面、所謂St
andard銀行經理「Aussie Le’Grand」之電子錢包,則被告
雖未確信「尚德榮」等人必定以其提供之本案帳戶及透過其
提領、轉交款項等行為從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洗錢,
然顯有縱若其等憑以犯罪亦不違反其本意而容任其發生之意
思。
⒊尤其,被告於警詢時雖供稱:Shanghai JiuLiu公司轉帳至本
案帳戶,係因認為我設立的成計公司是國際貿易公司,操作
換匯比較熟悉,所以請我幫忙等語(見偵卷第11至12頁),然
欲將金融帳戶內之美金換匯為新臺幣,縱係一般毫無經驗之
人,只需至銀行臨櫃辦理,銀行行員均可為其完善處理,毫
無窒礙之處,實無需特別轉帳至國際貿易公司之帳戶,由有
國際貿易實務經驗之人辦理換匯之必要,況依被告上開供述
,Shanghai JiuLiu公司之總經理「尚德榮」主要係欲將本
案款項換為USDT加密貨幣並轉到Standard銀行之經理「Auss
ie Le’Grand」之電子錢包,衡情根本無需大費周章,先將
幣別為美金之本案款項轉帳至與上海或南非完全無關之臺灣
公司帳戶,更先換匯為新臺幣後再換為USDT加密貨幣,且「
Peter」既為臺灣人,並為「尚德榮」指示被告轉交本案款
項之人,理應為「尚德榮」熟識並信賴之人,則縱使「尚德
榮」有將本案款項先轉帳至臺灣之必要,其僅需安排將本案
款項轉帳至「Peter」之帳戶由其逕行處理全部事宜即可,
又何必輾轉迂迴、耗費時間地安排先將本案款項轉帳到由不
知如何將一般貨幣換成USDT加密貨幣之被告所單獨支配使用
之本案帳戶,更冒本案款項可能遭被告侵占或盜用之風險,
是被吿所辯「尚德榮」向其借用本案帳戶及指示換匯、提領
後轉交「Peter」,再換為USDT加密貨幣等情,已顯與常情
相違,又依被吿上開供稱若支付交際費用予Standard銀行之
「Aussie Le’Grand」,Shanghai JiuLiu公司之資金證明即
得展延,本案口罩交易就會成功,被告因此可獲美金2,875
萬元之佣金等語,是被告單純提供本案帳戶、換匯並提領本
案款項後轉交「Peter」,卻得促成上開交易,並因而可獲
上開鉅額佣金報酬,亦顯悖常理。而由前述種種違反常理之
情,被告應已預見「尚德榮」、「Peter」及「Aussie Le’G
rand」等人極可能為詐欺集團成員,且對於自己係從事涉及
不法資金之處理,已有知悉。
⒋被告由「尚德榮」不合常理且毫無必要地請其提供本案帳戶
以供轉入來源不明之本案款項,並指示其換匯及提領本案款
項後轉交予姓名年籍不詳之「Peter」,以換為USDT加密貨
幣轉至「Aussie Le’Grand」之電子錢包等節,已足以預見
「尚德榮」等人係持續性從事犯罪牟利;且其對於自己所為
係從事不法已有知悉,業如前述,其實際經歷見聞「尚德榮
」之聯繫、要求其提供本案帳戶、指示其換匯、提領並轉交
本案款項予「Peter」等過程,當可認識其已涉入由多數人
組成,經由縝密分工、相互配合而完成之詐欺、洗錢犯罪之
有結構性組織,而仍繼續參與提供帳戶、提領及轉交款項之
犯罪分工,堪認有參與犯罪組織之不確定故意及行為。
⒌至於被告辯稱其本案所為實係為促成口罩交易以賺取佣金美
金2,875萬元,而無詐欺或洗錢之故意等語,雖據提出採購
單、保密協議、佣金分配表、資金受益方確認函、MT799資
金證明電報文、通知函、被告分別與暱稱「Owen尚德榮」、
「貝琦」、「Sue」間之通訊軟體對話紀錄截圖、100年5月2
4日電子郵件在卷為據(見本院審訴卷一第267至299頁,本院
審訴卷二第625至626頁,本院訴卷第45至70頁),且辯護人
辯稱:本案帳戶係作為成計公司業務及國際貿易交易之用,
並無提供他人作為詐騙人頭帳戶之誘因等語,亦經提出本案
帳戶之歷年存摺封面及內頁影本、成計公司於109年3月至11
0年6月間之匯入(出)款明細整理表及相關資料附卷為憑(
見本院審訴卷一第177至265頁,卷二第7至611頁;本院訴卷
第195至253頁)。惟查,被告於案發前係就本案帳戶為如何
之使用,與被告於案發時就其提供本案帳戶予「尚德榮」等
行為是否具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不確定故意,
本屬可分之二事,而本案轉帳至本案帳戶者既為告訴人受詐
騙之款項,且依被告供稱:案發後我有再與「尚德榮」聯繫
,但他的微信就把我拉進黑名單了;我已經沒有與「Peter
」的Telegram對話紀錄了,他可能刪掉我的好友了;除經我
截圖部分外,其餘我與「Aussie Le’Grand」間之Telegram
對話紀錄應該是被他刪除等語(見偵卷第12至13頁,本院訴
卷第84、292頁),「尚德榮」、「Peter」及「Aussie Le’G
rand」於案發後均不約而同地無端斷絕與被告間之聯繫管道
,堪認所謂支付交際費用以延展資金證明,進而促成本案口
罩交易等情,乃屬虛假,又如前述,被告經由種種違反常情
及常理之處,應已預見「尚德榮」等人以其提供之本案帳戶
及透過其提領、轉交款項等行為從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欺及洗錢之可能性甚高,惟仍心存僥倖認為可能不會發生,
甚而妄想確可獲得鉅額佣金報酬,其對於自己利益之考量,
遠高於他人財產法益是否因此受害,並容任該等被害結果發
生而不違背其本意,自具有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洗錢之
不確定故意。被告及辯護人前開所辯,不足採信。
㈣按共同實行犯罪行為,在合同意思範圍內,相互利用他人之
行為,以達其犯罪之目的,原不必每一階段均參與,祇須分
擔犯罪行為之一部,即應對於全部所發生之結果共同負責(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3739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雖
未親自實行詐騙行為,然其提供本案帳戶予「尚德榮」用以
收受告訴人受詐騙款項,並依其指示而為換匯、提領及轉交
款項等行為,而掩飾、隱匿詐欺犯罪所得之來源及去向,堪
認被告係以此方式配合「尚德榮」、「Peter」、「Aussie
Le’Grand」等人行騙,完成「尚德榮」指派之分工,足認被
告與「尚德榮」等人間,具有彼此利用之意思,而互相分擔
犯罪行為,以共同達成不法所有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
洗錢之犯罪目的。是被告自應對上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及洗錢犯行所生之全部犯罪結果共同負責,辯護人辯稱:被
告並未參與詐欺告訴人之行為等語,殊無可採。
㈤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科
。
二、論罪科刑
㈠新舊法比較
⒈被告行為後,刑法第339條之4規定業於112年5月31日修正公
布,並於同年6月2日生效,此次修正乃新增該條第1項第4款
「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
或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規定,就該條第1項第2款規定並未
修正,是前揭修正對被告本案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
之犯行並無影響,即對被告並無有利不利之情,不生新舊法
比較之問題,應逕行適用現行法規定。
⒉被告行為後,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於112年5月24日修正公
布,並於同年月26日施行,然本次修正未涉被告涉犯該條第
1項後段之罪名及刑罰部分,至刪除該條之強制工作相關規
定部分前業經宣告違憲失效,均無較修正前不利被告之情形
,自無新舊法比較適用之問題,而應依一般法律適用原則,
直接適用裁判時法。
㈡組織犯罪防制條例部分:
本案係於111年3月10日繫屬於本院,有本院收文戳在卷可憑
(見本院審訴卷一第5頁),在上開繫屬日以前,被告除本案
外並無其他因參與本案詐欺集團之加重詐欺犯行經起訴而已
繫屬於其他法院之案件,又在上開繫屬日以後,被告亦無其
他因參與本案詐欺集團之加重詐欺行為經起訴,而受判決併
予審究參與犯罪組織罪確定等情,此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在卷足稽(見本院訴卷第307至308頁),是應以本
案加重詐欺犯行與被告參與犯罪組織罪論以想像競合犯(最
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3945號判決意旨參照)。
㈢核被告所為,係犯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後段之參與
犯罪組織罪、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2款之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罪及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一般洗錢罪。
㈣被告就上開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之犯行,與事
實欄所示其餘本案詐欺集團成員間,互有犯意聯絡及行為分
擔,為共同正犯。
㈤罪數
⒈本案詐欺集團成員以相同犯罪手法,致令告訴人於密接時間
共為2次轉帳,是就被告詐欺告訴人之各次行為,其獨立性
極為薄弱,應認為接續犯之實質一罪,僅論以一罪為已足。
⒉被告所犯上開各罪,應依刑法第55條之規定,從一重之三人
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斷。
㈥起訴書犯罪事實欄雖未敘及被告之參與犯罪組織犯行,然該
部分與起訴論罪部分,有前述想像競合犯之裁判上一罪關係
,已為起訴效力所及,本院並於審理時告知被告此部分所涉
罪名(見本院訴卷第277頁),俾其得為充分答辯,而無礙於
被告防禦權之行使,本院自得併予審理,附此說明。
㈦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以事實欄所示方式從事
加重詐欺等,業已損及告訴人之權益,且已嚴重危害社會安
全,所為實屬不該,兼衡被告並無前科,有臺灣高等法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佐(見本院訴卷第307至308頁),其素
行尚佳,復參酌告訴代理人就本案請求從重量刑之意見(見
本院訴卷第296頁),再參以被告自陳大學畢業之智識程度、
從事國際貿易、已婚、家中無人需其扶養之生活狀況(見本
院訴卷第294頁),暨其犯罪動機及本案參與程度等一切情狀
,量處如主文欄所示之刑。
三、沒收
㈠被告就事實欄所示犯行,雖以通訊工具供本案犯罪聯繫之用
,但考量該通訊工具並未扣案,且屬於一般生活使用之物,
不具刑法上重要性,故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
㈡洗錢防制法第18條第1項固規定:「犯第14條之罪,其所移轉
、變更、掩飾、隱匿、收受、取得、持有、使用之財物或財
產上利益,沒收之;犯第15條之罪,其所收受、持有、使用
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亦同」,然並未有「不問屬於犯罪行
為人與否均沒收」之明文,自仍以屬於被告所有者為限,始
應予沒收。查本案詐欺集團向告訴人詐得並轉入本案帳戶內
之款項,已由被告依指示轉交予本案詐欺集團之上手,業如
前述,是上開財物並非被告所有,亦非在其實際掌控之中,
則其就此部分犯罪所收受、持有之財物,本不具所有權及事
實上管領權,依法自無從對其宣告沒收該款項。
㈢被告於偵訊時供稱:本案我並無獲利等語(見偵卷第112頁),
且本案並無證據證明被告確因上開犯行而有犯罪所得,自無
從宣告沒收或追徵。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牟芮君提起公訴,檢察官李明哲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2 月 21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廖建傑
法 官 王沛元
法 官 蘇宏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告訴人或被害人如對於本判決不服者,應具備
理由請求檢察官上訴,其上訴期間之計算係以檢察官收受判決正
本之日期為準。
書記官 徐鶯尹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2 月 21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三百三十九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
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參與者,處六月以上五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但參與情節輕
微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以言語、舉動、文字或其他方法,明示或暗示其為犯罪組織之成
員,或與犯罪組織或其成員有關聯,而要求他人為下列行為之一
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出售財產、商業組織之出資或股份或放棄經營權。
二、配合辦理都市更新重建之處理程序。
三、購買商品或支付勞務報酬。
四、履行債務或接受債務協商之內容。
前項犯罪組織,不以現存者為必要。
以第二項之行為,為下列行為之一者,亦同:
一、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其行使權利。
二、在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聚集三人以上,已受該管公
務員解散命令三次以上而不解散。
第二項、前項第一款之未遂犯罰之。
TPHM-113-上訴-1828-20241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