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林昱嘉

共找到 103 筆結果(第 81-90 筆)

重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返還借款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訴字第779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墀榮電子有限公司 兼 上 法定代理人 高泉榮 前列共同 訴訟代理人 趙建和律師 趙連泰律師 被 上訴人 即 原 告 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林衍茂 上列當事人間返還借款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准由高泉榮為上訴人即被告墀榮電子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 承受訴訟,續行訴訟程序。   理 由 一、按當事人之法定代理人代理權消滅者,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 理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上開規定於有訴訟代理人時 不適用之;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73 條本文分別定有明 文。又第168條至第172條及前條所定之承受訴訟人,於得為 承受時,應即為承受之聲明,民事訴訟法第175條第1項亦有 明定。再者,訴訟程序於判決送達後、提起上訴前,發生當 然停止之原因,依民事訴訟法第177條第3項規定,當事人承 受訴訟之聲明,應由為裁判之原法院裁定之 二、經查,本件上訴人即被告墀榮電子有限公司之法定代理人原 為高泉貴,於民國(下同)113年4月11日變更為高泉榮,嗣經 高泉榮於上訴狀內聲明承受訴訟,有民事聲明上訴狀、新北 市政府新北府經司字第1138025061號函可憑,依上開說明, 即應由本院裁定准許其承受訴訟並續行訴訟,爰裁定如主文 。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 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2-07

PCDV-112-重訴-779-20250207-3

勞補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退休金差額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補字第26號 原 告 張維禎 蘇俊隆 李萬德 廖冠綸(即廖明科之繼承人) 李雅鈴(即廖明科之繼承人) 廖冠喬(即廖明科之繼承人) 前列6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董郁琦律師 一、上列原告與被告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間因請求給付退休 金差額事件,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因財產權而起訴, 其訴訟標的之金額或價額在新臺幣十萬元以下部分,徵收裁 判費一千元;逾十萬元至一百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一百元 ;逾一百萬元至一千萬元部分,每萬元徵收九十元;逾一千 萬元至一億元部分,每萬元徵收八十元,民事訴訟法第77之 13條定有明文。復按因財產權而起訴,其訴訟標的金額或價 額在新臺幣十萬元以下部分,裁判費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 13原定額數,加徵十分之五;逾十萬元至一千萬元部分,加 徵十分之三,此於民國113年12月30日修正後之臺灣高等法 院民事訴訟與非訟事件及強制執行費用提高徵收額數標準第 2條定有明文。末按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 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 之二,勞動事件法第12條亦定有明文。 二、查原告起訴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各如附表A欄所示之退休金 ,原應分別徵收如附表B欄所示之第一審裁判費,惟因原告 此部分請求項目屬於勞動事件法第12條因給付工資、資遣費 、退休金涉訟,則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規定暫免徵收裁判費 三分之二後,各原告應繳納之裁判費分別為附表C欄所示之 金額。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 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 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附表:(新臺幣) 原告 訴訟標的金額 (A欄) 原應繳納裁判費(B欄) 暫免2/3後應繳納之裁判費(C欄)(元以下四捨五入) 張維禎 894,060元 11,900元 3,967元 蘇俊隆 564,795元 7,610元 2,537元 李萬德 944,865元 12,550元 4,183元 廖冠綸李雅鈴廖冠喬(均即廖明科之繼承人) 894,060元 11,900元 3,967元

2025-02-07

PCDV-114-勞補-26-20250207-1

勞簡上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簡上字第11號 上 訴 人 鮑台生 被上訴人 菁盛企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彩菁 訴訟代理人 林曜辰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 年6月21日本院112年度勞簡字第82號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並為 訴之追加,經本院於114年1月1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及追加之訴均駁回。 第二審(含追加之訴)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上理由   按簡易訴訟程序事件當事人於第二審為訴之變更、追加,非 經他造同意,不得為之,但請求之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 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1第3項、第446條第1項、第255條第1項但書第2、3款定 有明文。本件上訴人於原審起訴主張被上訴人應給付資遣費 及預告工資共新台幣(下同)13萬6000元及其遲延利息,嗣於 第二審程序以原審之預告工資及資遣費計算有短少,而為追 加聲明: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4萬1745元(見本院卷第143 頁)。經核上訴人所為上開訴之追加,係本於同一基礎事實 ,且就原請求之訴訟及證據資料,於審理繼續進行在相當程 度範圍內具有一體性,且係擴張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符合 上揭規定,應予准許。 貳、實體上理由 一、上訴人起訴主張:其自民國(下同)110年1月14日起受僱於被 上訴人,擔任工程部主管職位,試用期每月薪資為新臺幣( 下同)6萬元(含全薪5萬5000元、績效獎金5,000元),試 用期滿後之每月薪資則為6萬8,000元(含全薪6萬元、績效 獎金8,000元),嗣被上訴人未經上訴人同意,自111年4月 起即自行且任意減薪共6萬8000元。詎被上訴人主管黃宇暉 於111年6月17日辱罵上訴人混蛋,又於111年12月5日上午11 時6分許,於公司群組侮辱上訴人,命令上訴人離職,於公 司群組在發布有關工作、人事等事項,被上訴人要求等進行 交接,即發生資遣效力,於當日下午更以違反上訴人意願之 方式,要求上訴人整理電腦文件並命上訴人交出使用之電腦 ,上訴人因不堪受辱,於當日下午3時40分許,被迫辭職並 書立員工離職申請書,然並不影響先前被上訴人已為資遣之 意思表示。並請求資遣費及預告工資共6萬8000元,加計短 付工資6萬8000元,合計13萬6000元,爰依勞動法令之規定 ,求為判決: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13萬6000元,其中10萬 8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其中2萬8000元及自追 加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均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5 計算之利息。嗣於上訴後重行計算資遣費為6萬4412元,預 告工資為4萬5333元,合計10萬9745元,另於本院追加請求4 萬1745元。 二、被上訴人則以:上訴人原主張係受脅迫而致離職之意思表示 ,後又改稱因被上訴人之強勢命其交接,已對上訴人為終止 權之行使,忽視上訴人自己先於公司群組內發布,因研發理 念不合為由,向被上訴人自行提出辭呈,其自主決定提出離 開工作單位之意思表示,並未受有任何強迫或威逼之要求, 係基於上訴人自由意願決定。上訴人依照公司規章提出辭職 申請,並辦妥離職交接事宜,應認兩造間勞動契約於111年1 2月5日係因上訴人自請離職而終止,上訴人請求被上訴人給 付預告期間工資及資遣費自無理由。縱使被上訴人曾告知上 訴人如未如期提出研發工作成果,將於111年10月31日終止 契約,但為被上訴人總經理林清祥不同意,故上訴人仍繼續 任職,被上訴人並未於111年10月31日解雇上訴人等語置辯 。 三、原審判命被上訴人應給付上訴人6萬8000元及其中4萬元自11 2年7月12日起,其中2萬8000元自112年10月26日起,均至清 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駁回其餘之訴。上訴 人就其敗訴部分即請求預告工資及資遣費6萬8000元部分提 起上訴,並聲明:原判決關於駁回後開第二項之訴部分,及 該部分假執行之聲請均廢棄。被上訴人應再給付上訴人6萬8 000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 之五計算之利息,並為訴之追加,追加聲明為:被上訴人另 應給付上訴人4萬1745元。被上訴人則為答辯聲明:上訴及 追加之訴均駁回(被上訴人就其敗訴部分即工資差額6萬8000 元部分未提起上訴而確定,非本院審理範圍)。 四、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113年12月10日筆錄,本院卷第143至 144頁): (一)上訴人自110年1月14日起受僱於被上訴人,擔任工程部主管 ,約定試用期間每月薪資為6萬元(含全薪5萬5000元、績效 獎金5,000元),試用期滿後之每月薪資則為6萬8,000元( 含全薪6萬元、績效獎金8,000元),最後工作日為111年12 月5日。 (二)上訴人於111年12月5日填寫員工離職申請書,並於同日交接 完成,有被上訴人於原審提出被證4員工離職申請書、工程 部員工離職移交清冊按(見原審卷第81-83頁) (三)上訴人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有被上訴人於原審提出被證6之 新北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錄可按(見原審卷第85-87頁) 。 五、本件爭點應為:(一)本件終止勞動契約之法律上依據為何?( 二)如上訴人主張有理由,上訴人依據雇傭契約、勞動法令 ,請求被上訴人給付資遣費、預告工資,是否有理由?(上訴 人於原審請求資遣費及預告工資合計6萬8000元,上訴後追 加請求金額至10萬9745元,包括預告工資4萬5333元、資遣 費6萬4412元,上訴後追加金額為4萬1745元)茲分述如下: (一)本件終止勞動契約之法律上依據為何?   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主管黃宇暉於111年6月17日辱罵上訴人 混蛋,又於111年9月29日通知上訴人於111年10月31日提出 研發工作成果,否則將於111年10月31日終止契約,再於111 年12月5日寄發訊息予上訴人,同日上午11時6分要求上訴人 離職,並於當日下午命令上訴人交接並強行奪走電腦,上訴 人係受被上訴人脅迫而離職,自屬違法解雇,上訴人依據勞 基法第14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云云,然為被上 訴人所否認。並以上訴人係自請離職如被證4之員工離職申 請書等語置辯。經查:  1.證人羅文志於本院審理時證述:「(法官問:請證人證述111 年12月5日上訴人鮑台生離職之過程?)上訴人自己在群組 上說研發裡面不合,所以在群組上提出辭職。」「(法官問 :證人當天是否與上訴人鮑台生進行離職交接?)我是只有 交接電腦的部分。」「(法官問:證人交接上訴人鮑台生電 腦的時間及過程?)上訴人在公司工作的群組中發表說他要 離職的時候,基於我們要保護公司的資產,先把他的電腦收 起來,收的時候也有跟他講要清理電腦裡個人資料這些,並 沒有強行抱走他的電腦,公司也有備有公共電腦讓他使用, 故沒有強制這件事情。」、「(法官問:上訴人鮑台生表示是 先被命令交出電腦,不堪受辱才被迫離職,是否如此?)不 是。如果電腦收起來,他要如何在公司的群組上發表要離職 。」「(法官問:交接電腦時,上訴人有無被強迫的情形?) 沒有。我就有跟他說,電腦如果有個人資料,請他清理乾淨 ,公司的電腦裡的資料,你不能刪除,而且有給他時間刪除 ,沒有強制搬走電腦。」等語(見本院卷第151-152頁), 並參以上訴人於111年12月5日下午3時40分許,在被上訴人 公司群組表示:「研發理念的關係,我在此提出辭呈。」等 語,並書立離職申請書交予被上訴人,載明離職原因為:「 生涯安排」,離職日期為:「111年12月5日」,有對話紀錄 、離職申請書在卷可稽(見勞簡專調卷第79、81頁),證人 羅文志搬走電腦,並未行使強制權,已如前述,則上訴人前 開主張,顯與事實不符。況上訴人既公開於群組內,表示因 研發理念及生涯規畫之理由,向被上訴人提出離職申請書, 並無提及有何受脅迫或侮辱情形,足見上訴人當時有自由之 意思表示而為終止權之行使,且於111年12月5日終止兩造間 勞動契約之意思表示已達到被上訴人,應認兩造間勞動契約 於111年12月5日係因上訴人自請離職而終止,至為明確。  2.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二、雇主、 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對於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 行為者。勞工依前項第1款、第6款規定終止契約者,應自知 悉其情形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但雇主有前項第6款所定 情形者,勞工得於知悉損害結果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勞 基法第14條第1項第2款、第2項定有明文。準此,勞工依據 前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須於前開事由發生起30日內為終止 契約之意思表示,逾期自非合法。經查:證人詹雅筑於本院 審理時證述:「(法官問:黃副總(黃宇暉為黃彩菁之弟弟) 與TS( 鮑台生) 於民國111年6 月17日有發生什麼事情,黃 副總在現場有何明顯言語或舉動?同辦公室中,在場的其他 人會聽的到嗎?1.黃副總很大聲的罵上訴人「混蛋」。2.原 則上很大聲,所以我們部門的人都聽得到。我們部門至少有 五人。」「(法官問:111年6月17日上訴人是否與黃宇暉有發 生衝突?)是。」「(法官問:111年6月17日你為何在場?)我 在會計部門有聽到。」「(法官問:當日黃宇暉有對上訴人 有何言語侮辱或暴行行為嗎?)有罵人。我不知道為何罵人 。」等語(見本院卷第147頁),核與證人鄭景文於本院審 理時證述:「(法官問:有無聽到證人詹雅筑所陳述的黃宇暉 有罵上訴人混蛋?)沒有聽到。」「(法官問:你有無在場 ?在場還有誰?) 1.有。 2.我忘記了,我記得當時有副總 跟上訴人。我沒有看到證人詹雅筑。」、「(法官問:111 年 6 月17日有聽到黃宇暉辱罵上訴人的事情嗎?)我的印象中 ,我記得上訴人很理直氣壯走過來跟黃副總說,這事情跟他 沒關係這樣,副總可能認為他的聲音太大聲,沒有尊重他, 故而兩人起爭執。」「(法官問:黃宇暉當時有無辱罵上訴 人嗎?)沒有。他只有說要尊重我是副總這樣。」「(法官 問:當時,你有聽到黃副總在現場有何明顯言語或舉動?) 沒有。」等語(見本院卷第153-155頁),參互以觀,證人詹 雅筑係在會計部門,並未現場,而證人鄭景文於現場並未聽 聞黃宇暉當時有辱罵上訴人之情形,從而,證人詹雅筑之證 詞已難為有利於上訴人之認定。再者,參酌前開規定,被上 訴人之主管黃宇暉於111年6月17日有對上訴人侮辱之情事, 已逾30日之除斥期間,縱使上訴人於111年12月5日依據勞基 法第14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之意思表示,已非 適法。況上訴人遲至113年10月21日始具狀依據勞基法第14 條第1項第2款之規定終止契約(見本院卷第100頁),自難認 合法。  3.上訴人復主張被上訴人於111年9月29日通知上訴人於111年1 0月31日提出研發工作成果,否則將於111年10月31日終止契 約云云,被上訴人當時自已行使勞動契約之終止權云云,觀 諸被上訴人於111年9月29日對上訴人發出之通知為:「請台 端於111年10月31日前完成產品研發工作之成果供公司使用 ,如無,本公司將於同年10月31日終止與台端之勞動契約, 特此通知。」等語,並參酌上訴人所提出通訊群組對話所示 ,被上訴人之董事長於111年12月5日稱:「TS請依照我們9 月的簽名律師規定約定結束」「不要再浪費公司資源」「人 事Ivy落實好」「以上我法人均已公告」等語,此有上訴人 於原審提出之原證7通知函、原證8對話紀錄在卷可按(見勞 簡專調卷第29、31頁)。然上開對話紀錄顯示,經被上訴人 之總經理張清祥並不同意終止與上訴人間之勞動契約,並有 上訴人之對話紀錄可按(見同上卷第31頁),故上訴人於11 1年10月31日之後仍持續受雇於被上訴人,並領取薪資,直 到上訴人於111年12月5日自請離職等情,故被上訴人並未於 111年10月31日終止勞動契約,上訴人前開主張,自有誤會 。  4.原告雖主張其係因不堪受辱,被迫提出辭職云云,為被上訴 人所否認,上訴人復未就其有利於己之事實舉證已時期說,   自難採信。 (二)如上訴人主張有理由,上訴人依據雇傭契約、勞動法令,請 求被上訴人給付資遣費、預告工資,是否有理由?(上訴人於 原審請求資遣費及預告工資合計6萬8000元,上訴後追加請 求至10萬9745元,包括預告工資4萬5333元、資遣費6萬4412 元)   上訴人係自請離職,其請求被上訴人給付資遣費及預告工資 ,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綜上所述,上訴人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上訴人給付6萬800 元及自起訴狀繕本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 計算之利息,為無理由,不應准許。原審就此部分為上訴人 敗訴之判決,並無不合。上訴意旨指摘原判決此部分不當, 求予廢棄改判,為無理由,應予駁回。另上訴人依據勞動法 令,追加請求被上訴人給付預告工資及資遣費差額4萬1745 元,亦無理由,併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其餘爭點,核 與判決結果無涉,爰不一一論述。   八、據上論結,本件上訴及追加之訴均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法 官 賴彥魁                   法 官 吳幸娥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2-07

PCDV-113-勞簡上-11-20250207-1

勞小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工資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小字第129號 原 告 陳冠汝 上列原告與被告日東烘培事業有限公司因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 原告起訴未據繳納裁判費。按因確認僱傭關係或給付工資、退休 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 之2,勞動事件法第12條定有明文。查原告起訴請求被告應給付 原告新臺幣(下同)參萬壹仟肆佰伍拾參元,原應徵收第一審裁 判費壹仟元,惟因原告此部分請求項目屬於勞動事件法第12條因 給付工資、資遣費及退休金涉訟,則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規定暫 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後,原告此部分應繳納之裁判費為參佰參 拾參元(計算式:1000元×1/3=333元,元以下四捨五入)。茲依 民事訴訟法第2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 5日內補繳,逾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7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2-06

PCDV-113-勞小-129-20250206-1

重勞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勞訴字第15號 原 告 王張葉 吳秉翰 吳佳穎 前列2人共同 法定代理人 曾春燕 前列3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謝玉玲律師 被 告 台灣宅配通股份有限公司 兼 上 法定代理人 邱純枝 前列2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胡祥生 被 告 王鴻淋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請求損害賠償事件,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31 日所為之判決,其原本及正本應更正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原本及正本主文欄中關於「前二項所命給付,如任一被告 已為給付,另一被告於該給付範圍内,同免其給付義務」」記載 ,應更正為「前開所命給付,如任一被告已為給付,另一被告於 該給付範圍内,同免其給付義務」。   理 由 一、按判決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者,法院得隨 時或依聲請以裁定更正之,其正本與原本不符者亦同,民事 訴訟法第232條第1項定有明文。 二、查本院前開之判決正本有如主文所示之顯然錯誤,應予更正 。 三、依首開規定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並應繳納抗 告費新臺幣1,000元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6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2-06

PCDV-112-重勞訴-15-20250206-2

勞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加班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勞訴字第124號 原 告 何淑珍 訴訟代理人 張軒豪律師 複代理人 張凱欽律師 訴訟代理人 莊鎔瑋律師 以上原告與被告間請求請求給付加班費等事件。按因確認僱傭關 係或給付工資、退休金或資遣費涉訟,勞工或工會起訴或上訴, 暫免徵收裁判費3分之2,勞動事件法第12條定有明文。查原告起 訴擴張請求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下同)182萬1249元及提繳9 萬6060元至原告勞工退休金專戶,此部分訴訟標的金額應為191 萬7309元,原應徵收第一審裁判費2萬8元,惟因原告此部分請求 項目屬於勞動事件法第12條因給付工資、資遣費及退休金涉訟, 則依勞動事件法第12條規定暫免徵收裁判費三分之二後,原告此 部分應繳納之裁判費為6669元(計算式:20008元×1/3=6669元) 。扣除已繳3,633元,尚不足新臺幣3036元,茲依民事訴訟法第2 49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限原告於收受本裁定送達5日內補繳,逾 期不繳,即駁回其訴,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3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1-22

PCDV-113-勞訴-124-20250122-1

勞小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請求給付資遣費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小字第114號 原 告 陳建霖 被 告 聯安保全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李偉鳴 訴訟代理人 楊明德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請求給付資遣費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 7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新台幣壹仟元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其自民國(下同)109年2月1日起受雇於被 告,擔任行政組長,月薪為新臺幣(下同)36,000元。113 年6月18日主管盧俊文襄理(下稱盧俊文),請原告月底簽離 職單他會來收,並將員工離職申請暨會辦單交給原告,資方 有違法解雇情事,過了兩三天盧俊文要原告不要簽離職單改 簽請調單,因被告公司已將原告解雇,原告不同意改簽請調 單。原告未曾簽署服務同意書,自不受契約之拘束。被告不 符合勞基法第11條或第12條之規定違法解雇原告,原告乃依 據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規定終止勞動契約,自得請求被 告給付資遣費,爰依勞動法令,提起本訴,並聲明:被告應 給付原告7萬9500元。 二、被告則以: (一)原告無故不到職,要求資遣費顯然無理由:   原告於113年7月1日即未履行勞動契約服行勞務,此應為兩 造所不爭執之事實,被告因與台北經典管委會113年6月30日 契約終止,綜館幹部同年6月13日幹部蕭銘貴,即已通知原 告:「找到一個新案場41000/月休8,台北經典不給加,我幫 你加薪意者回覆」,原告回覆:「嗚嗚嗚...」,至於幹部盧 俊文對原告只是告知要調動或離職提供選項,並未要求原告 離職之意,且後續提供新店區美河市、萬華區莒光路、南港 區翔譽之心等社區供原告挑選,原告僅是要求非自願離職書 及資遣費。而後原告不回被告公司商議意不回應,卻於113 年7月2日逕向新北市政府提出勞資爭議,不可思議,原告係 自行未到勤達三日以上,被告合法資遣原告,原告自不符合 請求資遣費之要件。  (二)被告調動原告依法有據:   按勞基法第10-1條、被告親簽之服務同意書第六條、被告公 司工作規則第三條第12款之規定,兩造所簽定之勞動契約, 有事先約定調動之規定,亦經原告詳細閱讀內容後簽名確認 ,原告調動後,薪資優於台北經典案場、工作性質完全相同 ,且為體力、能力所能負荷。又原告住○○市○○區○○路000巷0 弄000號2樓,以被告提供新店區美河市住辦區社區(新北市○ ○區○○路000號)及南港區翔譽之心社區(台北市○○區○○路00巷 0號),經以Google地圖模擬原告住處至該二案場路程距離, 經計算距離總長美河市12.3公里、翔譽之心19.4公里,調動 地點適當,僅是行進路線不同,符合勞基法之規定。  (三)退步言之,倘鈞院認為被告開除原告無效,依最高法院60年 台上字第4001號判決意旨,訴外人台北經典管委會與被告11 3年6月30日委任關係終止,而就原告109年1月22日簽署服務 同意書開宗明義:「任用自109年2月1日起至所派案場與業主 約定之約期屆滿為止」及系爭同意書第15條前段之規定,是 以兩造間之契約於113年6月30日24時因解除條件成立而終止 ,殆無疑義。 (四)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 行。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114年1月7日筆錄,本院卷第165至16 6頁): (一)原告自109年2月1日起受雇於被告,擔任行政組長,約定薪 資3萬6000元,每月於次月給付,最後工作日為113年6月30 日。 (二)被告於113年8月28日依據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 止勞動契約,以原告無正當理由曠職三日以上,解雇原告, 並將原告退保,有被證2之獎懲令、被證3之投保單位網路申 請及查詢作業可按(見本院卷第99-101頁)。 (三)被告與原告自113年6月13日就原告原任職之台北經典社區期 滿後調職至其他社區之事宜磋商,原告要求須單哨、50戶以 下社區,並指定板橋區,被告提供新店美河市、萬華區莒光 路、南港區翔譽之心等社區,均不為原告接受,有被告提出 被證1之line對話可按(見本院卷第75-97頁) (四)原告聲請勞資爭議調解,經調解不成立,有原告提出之新北 市政府勞資爭議調解紀錄可按(見本院卷第19頁) (五)原告已於113年7月1日投保於福克斯保全股份有限公司,有 本院依職權調閱之勞保投保資料可按(見本院卷第55頁) 四、本件爭點應為:(一)本件終止勞動契約之法律上依據為何?( 二)如原告主張有理由,原告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告給付 資遣費7萬9500元,是否有理由?茲分述如下: (一)本件終止勞動契約之法律上依據為何?       原告主張:被告主管盧俊文於113年6月18日要求原告填寫自 請離職單,應為違法解雇原告云云,然為被告所否認,並以 台北經典社區已於113年6月30日終止契約,依據兩造間勞動 契約,故兩造間契約因解除條件成就而終止,且被告調動並 未違反調職五原則,均為原告所不接受,原告自113年7月1 日無正當理由曠職三日以上終止勞動契約等語置辯。經查: (1)勞基法第10之1條於104年11月27日增訂,並於104年12月16 日經總統公布施行,將內政部原函文之調動五原則之函釋明 文化,增訂雇主調動勞工工作,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 並應符合下列原則:一、基於企業經營上所必須,且不得有 不當動機及目的。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二、對勞 工之工資及其他勞動條件,未作不利之變更。三、調動後工 作為勞工體能及技術可勝任。四、調動工作地點過遠,雇主 應予以必要之協助。五、考量勞工及其家庭之生活利益。前 開條文之增訂即係將內政部之前揭函示予以明文化(立法院 公報第104卷第88期委員會紀錄第237頁),增訂理由「為雇 主調動勞工工作除不得違反勞動契約之約定外,尚應受權利 濫用禁止原則之規範,爰增訂本條文,明訂雇主調動勞工職 務不得違反之五原則」。 (2)原告服務之台北經典社區之契約期限將於113年6月30日到期 ,惟原告所不爭,被告早在社區契約到期前即自113年5月26 日起至113年6月13日陸續詢問原告是否願意調動至新北市新 店區美河市住辦區社區(新北市○○區○○路000號)、南港社 區翔譽心社區(台北市○○區○○路00巷0號),萬華莒光路社 區(台北市○○區○○路000號)、甚至希望原告到被告公司擔任 綜管人員,並願意加薪至4萬1000元、3萬8000元、或1天180 0元,有被告提出之被證1line對話可按(見本院卷第775-97 頁)而原告居住於新北市○○區○○路000巷0弄000號2樓,距離 上開社區約12.3公里、19.4公里、6.9公里,調動地點適當 ,薪資並未改變,甚至加薪,被告調動已符合前開調動五原 則,然均為原告所拒絕接受。 (3)因原告拒絕接受調動至其他社區,被告之主管盧俊文訊問社 區已屆期,原告亦不同意就任新職,故於113年6月18日交付 自請離職單給原告填寫,詢問原告是否自請離職?此有原告 提出原證1原告離職申請暨會辦單可按(見本院卷第13頁) ,並非解雇通知書,足見,被告當時並無解雇原告之意思( 見本院卷第13頁),準此,原告主張被告主管盧俊文於113 年6月18日解雇原告云云,亦為被告所否認,原告復未就其 有利於己之事實舉證以實其說,自難憑信。從而,原告於11 3年6月20日以被告違法解雇為由,以原證1之函文,依據勞 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並無理由。 (4)原告依據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並 無理由,自應自113年7月1日到職,卻直接前往其他保全公 司任職,已如前述,則被告以原告無正當理由曠職三日以上 為由終止勞動契約,應屬有據。 (二)如原告主張有理由,原告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告給付資遣 費7萬9500元,是否有理由?   被告係以原告無正當理由曠職三日以上為由終止勞動契約, 原告請求被告給付資遣費,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綜上述,原告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告給付7萬9500元,並 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其餘爭點,核 與判決結果無涉,爰不一一論述。 六、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並表明 上訴理由(上訴理由應表明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具體內容 。二、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如 於本判決宣示後送達前提起上訴者,應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補提 上訴理由書(須附繕本),如未於上訴後20日內補提合法上訴理 由書,法院得逕以裁定駁回上訴。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1-21

PCDV-113-勞小-114-20250121-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訴字第3582號 原 告 張韻霞 被 告 吳岳駿 上列當事人間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5 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臺幣壹佰貳拾萬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二 月二十五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於原告以新台幣肆拾萬元為被告供擔保後得假執行 。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上理由   本件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 各款所列情形,爰依原告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緣被告與訴外人林學勤、張登科、張智凱( 下稱林學勤等三人)基於參與犯罪組織之犯意,於民國(下同 )113年6月18日前之不詳時間,加入真實姓名年籍不詳Teleg ram暱稱超級保全、黑崎一護等所屬之詐欺犯罪組織集團, 由被告擔任車手、林學勤等三人擔任監控手,渠等與其他詐 欺集團成員,共同意圖為自己不法所有,基於三人以上共同 詐欺取財等,於113年5月中由不詳詐欺集團成員在臉書上刊 登理財廣告,原告瀏覽後加入LINE暱稱周玉琴、李可馨為好 友,對原告施以假投資詐騙手法,致原告陷於錯誤,由被告 於113年6月18日10時43分許,持偽造之工作證、德恩偷投資 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收據及商業合約書等,在台北市○○○路000 巷0號取得原告信任後收取新台幣(下同)120萬元,嗣案經新 北地方檢察署起訴後,現由鈞院刑事庭審理在案,爰依侵權 行為損害賠償之規定,提起本訴,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二、被告方面: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準備書狀 作何聲明或陳述。 三、得心證之理由 (一)按刑事訴訟判決所認定之事實,固非當然有拘束民事訴訟判 決之效力,但民事法院調查刑事訴訟原有之證據,而斟酌其 結果以判斷事實之真偽,並於判決內記明其得心證之理由, 即非法所不許(參照最高法院67年台上字第2674號及49年台 上字第929號判例)。刑事訴訟所調查之證據,及刑事訴訟 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並非當然有拘束民事訴訟之效力,然法 院依自由心證判斷事實之真偽時,所斟酌之辯論意旨及調查 證據之結果,非不得參酌刑事認定之事實及已調查之證據以 為據。被告之上開侵權行為,業經法院判決被告犯三人以上 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壹月,有本院113年度金 訴字第1302號刑事判決可按,因被告上開侵權行為致原告須 賠償被害人而受有損害,被告自應負損害賠償責任,為被告 所不爭,堪信為真實。 (二)次按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 任。民法第184條第1項定有明文。被告上開不法詐欺行為, 已如前述,故原告依據侵權行為之規定,請求被告給付原告 120萬元,自屬有據。 (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 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催 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起 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類 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前項催告定有期限者,債 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任,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 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為百分之五。民法第 229條、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被告於113年12月24日收受 刑事附帶民事起訴狀繕本,有卷附之送達證書可按(見本院 卷第47頁),揆之前開規定,原告請求自113年12月25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為有理由。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據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之規定,請求被告給 付如主文所示,洵屬正當,應予准許。 五、原告陳明願供擔保,請求宣告假執行,經核並無不合,爰酌 定相當之擔保金額,應予准許。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有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民事第三法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1-21

PCDV-113-訴-3582-20250121-1

重訴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履行協議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重訴字第526號 原 告 王世鋤 王荷勳 前列二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曾國龍律師 訴訟代理人 石正宇律師 被 告 陳王笑 王菊 陳月美 陳月瑩 前列四人共同 訴訟代理人 林月雪律師 江鶴鵬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月3 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及假執行之聲請均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上理由   訴狀送達後,原告不得將原訴變更或追加他訴。但有請求之 基礎事實同一者,擴張或減縮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者,不在 此限,原告於判決確定前,得撤回訴之全部或一部。但被告 已為本案之言詞辯論者,應得其同意。訴之撤回應以書狀為 之。但於期日,得以言詞向法院或受命法官為之。以言詞所 為訴之撤回,應記載於筆錄,如他造不在場,應將筆錄送達 。訴之撤回,被告於期日到場,未為同意與否之表示者,自 該期日起;其未於期日到場或係以書狀撤回者,自前項筆錄 或撤回書狀送達之日起,十日內未提出異議者,視為同意撤 回。民事訴訟法第255條第1項第2、3款、第262條分別定有 明文。原告原起訴請求被告陳王笑應給付原告王世鋤新台幣 (下同)310萬2681元及自民國(下同)113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被告陳王笑應將附表一所 示不動產移轉登記予原告王世鋤所有。被告王菊應給付原告 王荷勳310萬2681元及自113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 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被告王菊應將附表二所示不動產移轉 登記予原告王荷勳所有。嗣於113年9月23日具狀撤回被告陳 月真、追加被告陳月瑩,並於113年11月15日具狀變更訴之 聲明為被告陳王笑應給付原告王世鋤286萬1709元及自113年 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被告陳 月瑩與被告陳王笑應就坐落於新北市○○區○○段0000地號土地 ,權利範圍30分之1,及其上同段605建號建物,權利範圍40 分之1(以下簡稱樹林房地),於民國113年2月5日所為之贈與 行為及於同年3月4日所為之移轉所有權物權行為,應予塗銷 ,並回復登記為被告陳王笑所有。被告陳月美與被告陳王笑 應就樹林房地於民國113年2月5日所為之贈與行為及於同年3 月4日所為之移轉所有權物權行為,應予塗銷,並回復登記 為被告陳王笑所有。被告陳王笑應將附表一所示不動產移轉 登記予原告王世鋤所有。被告王菊應給付原告王荷勳286萬3 265元及自113年5月1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 之利息。被告王菊應將附表二所示不動產移轉登記予原告王 荷勳所有(見本院卷第353頁),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貳、實體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繼承人王世賢於107年10月26日死亡,因 生前無配偶及直系血親卑親屬,而由其兄弟姊妹即被告陳王 笑、被告王菊,王世富、王世漢、原告王世鋤為繼承人,而 王世富於108年1月20日死亡,其繼承人為吳素娥、原告王荷 勳、王思潔、王盈婷等4人,因繼承人之一王世漢長期對王 世賢行為舉止怪異,因曾放火燒家裡、堆積垃圾、長期咒罵 長者、故意不照顧長者等行為,是否具有嚴重虐待、是否具 有合法繼承權一事有所爭執,由吳素娥提起遺產分割之訴, 並主張王世漢並無繼承權,而由鈞院109年度家繼訴字第115 號事件審理(以下簡稱115事件)。被告陳王笑、王菊於110 年間因希望能盡快取得繼承王世賢之遺產,且對於訴訟過程 冗長、可能分擔之訴訟規費、雜支、開會耗時,以及判決結 果究竟是否會較有利等等感到不耐煩,向吳素娥表明不願意 負擔後續任何訴訟開支,因此110年3月6日家族內部開會時 ,其二人在繼承人面前與原告二人達成協議,願應繼分以新 臺幣(下同)200萬元之對價出售予原告,對於後續訴訟事 件結果如何均無異議,有原證4之協議書可證。115號事件經 臺灣高等法院111年度家上字第180號(下稱180號事件)、最 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320號(以下簡稱2320號事件)確 定。然被告陳王笑、王菊卻不願意履行原證4協議,被告陳 王笑於訴之聲明所示之時將不動產無償移轉於被告陳月美、 陳月瑩,另前開確定判決分割方案所示,被告陳王笑、王菊 依序取得金錢部分均為286萬1709元(郵局存款13萬1811元+ 樹林農會存款272萬9898元)、286萬3265元(郵局存款13萬1 811元+樹林農會存款273萬1454元),爰依原證4協議書、民 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之規定,提起本訴,並聲明如前開 所述。 二、被告則以: (一)被告二人受詐欺為由於110年3月6日之協議書之意思表示, 被告二人業以受詐欺為意思表示發函撤銷上開協議書,以被 證1、2存證信函可稽。 (二)依據前開判決所示,王世賢之資產扣除全部或部分債務後, 被告二人各可分得539萬7895元、667萬6679元,原告主張已 被告同意以對價200萬元讓與應繼分顯非實在,況被告二人 可分配財產高於200萬元,焉有可能不願意負擔訴訟結果。 況訴訟費用均由陳月真保管之公費支出,因當時王世漢均已 就王世賢之遺產辦理繼承登記,吳素娥卻告知被告要讓王世 漢不能分財產,被告二人為女性也不能分財產,因被告年事 已高(分別為73歲、69歲),深植過往習俗,始同意簽署原證 4協議書,況上開訴訟事件,被告均未參與,均由王世鋤代 理被告二人,吳素娥僅告知被告上開訴訟係為王世漢喪失繼 承權,並未提及分割遺產之訴訟,果有提及分割遺產訴訟, 焉有可能107年12月2日,王菊可取得340萬元如原證7協議書 ,原證4之協議書卻僅取得200萬元?被告於113年1月間受理 王世賢遺產,始知悉受詐欺,以受詐欺為由,於113年8月29 日撤銷原證4協議書,自屬有據。 (三)聲明:原告之訴駁回,如受不利判決,請准供擔保免為假執 行。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113年10月29日筆錄,本院卷第293至 294頁): (一)被繼承人王世賢於107年10月26日死亡,其繼承人為被告陳 王笑、王菊、原告王世鋤,王世漢、王世富等5人,應繼份 為各5分之1,而王世富於108年1月20日死亡,繼承人為吳素 娥、王荷勳、王思潔、王盈婷(應繼分各為20分之1),王 世賢遺有如起訴狀附表1、2之土地及建物。 (二)被告陳王笑於113年2月5日將其坐落於新北市○○區○○段0000 地號土地(權利範圍30分之1)及其上建物即即同段605號建 物(權力範圍40分之1)(以下簡稱被告陳王笑就樹林房地之 應繼分)以贈與為原因移轉為被告陳月瑩、陳月美所有。 (三)被告陳王笑、王菊二人與原告二人間於110年3月6日曾簽署 原證4之協議書,讓與其應繼分予原告二人,被告陳王笑、 王菊二人均尚未受領原告200萬元,有原告提出原證4協議書 可按(見本院卷第91頁)。 (四)原告於113年3月28日以原證5律師函催告被告履行協議,被 告於113年8月29日以原告王世鋤、王荷勳二人稱被告二人均 為女生,不能分王世賢之財產等事由,受詐欺為由,撤銷原 證4之協議書,有原告提出原證5律師函、被告提出被證1、2 存證信函可按(見本院卷第95-101頁、第141頁) (五)被告陳王笑、王菊各受領郵局存款13萬1811元、陳王笑受31 7萬7098元、王菊受領273萬1454元,有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 司板橋分局113年8月30日函文、樹林區農會113年8月29日函 文可按(見本院卷第131、133頁)。 (六)訴外人吳素娥以王世漢有喪失繼承權之事由,提起分割遺產 之訴,經法院判決分割就樹林房地、桃園土地、存款651萬1 934元及利息、1553萬2707元及其利息,依據前開應繼分割 ,吳素娥上訴後,經最高法院駁回上訴,有本院109年度家 繼訴字第115號判決、台灣高等法院110年度家上字第180號 判決、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2320號判決可按。 四、本件爭點應為:(一)原告王世鋤、王荷勳各依據原證4協議 書,請求被告陳王笑應給付原告王世鋤286萬1709元,被告 王菊應給付原告王荷勳286萬3265元,並將起訴狀附表1、2 之不動產移轉為原告王世鋤、王荷勳所有,是否有理由?(二 )原告依據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之規定,撤銷陳王笑與 被告陳月瑩、陳月美間就前開樹林房地之贈與行為及物權行 為,並移轉登記為陳王笑所有,是否有理由?茲分述如下: (一)原告王世鋤、王荷勳各依據原證4協議書,請求被告陳王笑 應給付原告王世鋤286萬1709元,被告王菊應給付原告王荷 勳286萬3265元,並將起訴狀附表1、2之不動產移轉為原告 王世鋤、王荷勳所有,是否有理由?   被告抗辯以受詐欺為由撤銷原證4協議書等語。然為原告所 否認,並以原證4協議書為為真正、上開判決均記載被告同 意讓與應繼分,及證人吳素娥、王思潔之證詞為據,經查:  1.證人吳素娥即原告王荷勳之母親於本院審理時證述:「(法官 問:你知道為什麼當時陳王笑、王菊簽署原證4的協議書,同 意把應繼分分別以200萬元之賣給原告王世鋤、原告王荷勳 嗎?)辦理遺產分割的時候,王世漢找不到人,避而不見, 所以我們才用官司來處理,日子久了,陳王笑、王菊說王世 漢找不到人,王世賢負債那麼多,費用也那麼多,我們也沒 有要拜王世賢,與其這樣,我們就各用200 萬元賣應繼分給 原告二人。陳王笑、王菊說官司不管勝或敗,就用200 萬元 對價賣應繼分給原告二人,如果勝訴的話,原告二人一樣要 給陳王笑、王菊各200 萬元,敗訴也是一樣,負債、費用跟 我們二姊妹無關。」、「(法官問:簽訂110年3月6日協議書 之前,協議書內容有無經過討論?討論次數、時間、地點、 人各為何?) 1.有。2.一到二次。討論時間忘記了,我們 是用電話互動討論,有我跟陳王笑、王菊討論,也有跟原告 二人討論,是我跟陳王笑、王菊討論後,再通知原告二人。 沒有大家聚在一起討論過。我也有跟我的女兒王盈婷、王思 潔、原告王荷勳電話討論過,兒女回到家也有討論,他們都 同意。我跟原告王世鋤當場或電話討論過,都是各別討論。 」「(法官問:被告陳王笑、被告王菊為何願以200萬元讓渡 應繼分?)如前所述。因為債務、費用那麼多,不願意負擔 ,而且官司不知何時結束。」「(法官問:原證1、2、3之訴 訟期間,證人有無參與討論案情?倘有參與討論,請問討論 幾次?討論內容、地點、參與討論的人?) 1.有。 2.在 律師事務所,討論過二次以上。3.針對王世漢喪失繼承權, 在律師事務所,在場有我、原告王世鋤及顏律師。印象中陳 王笑有去一、二次,王菊我沒有印象他有去。」「(法官問: 被繼承人王世賢之遺產若干?)不知道。」「(法官問:被告 陳王笑、被告王菊應繼分各有五分之一、若干?)是。真正 如何計算我不知道。我拿到的部分現金280萬左右。」等語 (見本院卷第296-299頁)。2.證人王思潔即原告王荷勳之 姊妹於本院審理時證述: 「(法官問:你知道為什麼當時陳 王笑、王菊簽署原證4的協議書,同意把應繼分分別以200萬 元之賣給原告王世鋤、原告王荷勳嗎?)原本有另外的官司 在打得關係,我們要買他們的繼承權回來。因為他們不想官 司後面的律師費、訴訟費用。我不知道律師費、訴訟費是誰 負擔的。」等語(見本院卷第300頁),參酌證人王思潔、 吳素娥可知,被告二人同意簽署原證4協議屋,係因訴訟曠 日費時,不願意負擔訴訟費用云云。然查,本件訴訟費用係 由陳月真保管之公費支出,為兩造所不爭,被告焉有可能以 此為由簽署原證4協議書?況原證4協議書並未約定原告應給 付200萬元之時間,亦即被告2人仍須等全部訴訟結束後始能 取得200萬元,則原告主張訴訟曠日費時之理由,亦不復存 在。況證人吳素娥為原告王荷勳之母親,證人王思潔為原告 王荷勳之妹妹,誼屬至親,已難期為真實正確之證詞,從而 ,證人二人之證詞,殊難做為本件認定之依據。  2.證人吳素娥為115號、180號、2320號事件之原告,於115事 件起訴時主張王世賢之現金遺產為1618萬4641元,不動產有 2筆之桃園土地、1筆樹林房地,負債共620萬元、費用86萬5 060元,債務及費用合計706萬5060元,據此扣除後,如以被 告二人之應繼分各為5分之1,各可得182萬3916元{(0000000 0-0000000)÷5=0000000},再加計2筆之桃園土地、1筆樹林 房地之價額,一定均高於200萬元,被告焉有可能以200萬元 讓與應繼分予原告二人?從而,原告主張願意給付被告200萬 元,如原告取得被告之應繼分之價額低於200萬元,將由原 告認賠云云,顯屬虛妄不實。而115事件於111年4月25日宣 判,債務620萬元部分不得扣除,支出費用部分僅准許17萬8 338元,據此,被告二人之應繼分為5分之1,各可得320萬12 60元。180事件於112年5月16日宣判,債務620萬元部分不得 扣除,支出費用部分僅准許67萬1138元,被告二人之應繼分 為5分之1,各可得310萬2700元,綜上各情,被告實無有可 能以200萬元讓與應繼分予原告二人?再參酌吳素娥為上開事 件之原告,卻未詳細如實告知被告二人有關王世賢之現金遺 產狀況及債務、費用狀況,僅討論王世漢將喪失繼承權等語 ,則被告抗辯原告2人稱王世漢即將喪失繼承權事宜,且告 知被告二人為女性不能分配財產等語,應為真實,據此,原 告之陳述自有讓被告二人受詐欺而為錯誤之判斷,同意讓與 應繼分等情,從而,被告陳王笑於113年1月分別收受王世賢 之現金遺產高達13萬1811元、317萬7098元、王菊收受現金 遺產13萬1811元;273萬1454元,如前開不爭執事項,始知 悉受騙,於113年8月29日以被證1、2存證信函撤銷原證4協 議書,並未逾越1年除斥期間,自屬有據。  3.原告雖主張被告於115事件起訴時有收受起訴狀,自應知悉 事件之訴訟始末云云,然查,115事件起訴時,吳素娥起訴 時僅主張被告二人欲將其應繼分以相當對價讓與原告二人云 云,然被告二人是否讓與應繼分於原告二人等情,顯與115 事件之爭點為分割遺產及王世漢喪失繼承權之相關爭點無關 ,自非被告二人關心之議題,並經吳素娥證述甚詳,僅與被 告二人討論王世漢是否喪失繼承權等事宜,並未談到王世賢 之遺產,被告二人於115事件、180事件、2232事件之訴訟代 理人均為原告王世鋤,相關書狀均由原告王世鋤代收,被告 二人亦無從知悉上開事件之實際審理情形,更難知悉王世賢 之真實遺產狀況,原告二人卻隱瞞王世賢之真實財產狀況, 導致被告二人錯誤判斷而簽署原證4之協議書,應為真實。 再者,吳素娥為115事件之原告,早在起訴狀詳細記載王世 賢之現金遺產,卻於本院審理時卻證述不知道王世賢之現金 遺產云云(見本院卷第299頁),更難期待其會如實告知被告 二人王世賢之現金遺產真實情形,自無法讓被告二人有充足 之資料作為判斷是否讓與應繼分之依據。  4.王世賢於107年10月26日死亡,被告王菊於107年11月30日簽 屬原證7之協議書,同意以340萬元讓與其應繼分予王世富、 王世鋤,並有王世賢之繼承人即被告陳王笑、王世漢擔任原 證7協議書之見證人,有原證7協議書可按。則王世富於108 年1月20日死亡,王世賢之繼承人即就王世賢之不動產即樹 林房地、桃園土地於109年7月10日辦理公同共有登記,為兩 造所不爭(見113年12月31日筆錄),因此,據此可推論, 被告二人於109年7月10日辦理公同共有登記時即無讓與應繼 分之意思。再者,以107年11月30日原證7協議書之王菊讓與 應繼分之價格為340萬元,焉有可能相隔2年4個月後,被告 於110年3月6日簽署原證4之協議書,卻降價為200萬元?再者 ,被告二人並非於115號事件起訴時即同意讓與應繼分,此 觀115號判決之原告主張係記載被告欲將應繼分讓與原告等 語,因此,被告係於115事件訴訟終結後或180號事件訴訟進 行中時,始同意於115號事件起訴後之110年3月6日簽署原證 4協議書,據此推論,被告二人抗辯原告告知王世漢即將喪 失繼承權事宜,且告知被告二人為女性不能分配財等語,應 為真實。  5.被告既已撤銷原證4協議書 ,已如前述,原告依據原證4協 議書,請求被告如訴之聲明,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二)原告依據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之規定,撤銷陳王笑與 被告陳月貞、陳月美間就樹林房地之贈與行為及物權行為, 並移轉登記為陳王笑所有,是否有理由?   債務人所為之無償行為,有害及債權者,債權人得聲請法院 撤銷之。民法第244條第1項定有明文。被告陳王笑並未對原 告負有債權,已如前述,原告依據前開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 ,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綜上述,原告依原證4協議書、民法第244條第1項、第4項之 規定,請求如訴之聲明,並無理由,應予駁回。 六、原告之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併予駁 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其餘爭點,核 與判決結果無涉,爰不一一論述。 八、結論:原告之訴為無理由,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民事第三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2025-01-21

PCDV-113-重訴-526-20250121-1

勞簡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勞簡字第139號 原 告 沈姝吟 訴訟代理人 楊凱雯律師(法扶律師) 被 告 富永昌企業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邱進龍 訴訟代理人 陳慶尚律師 複代理人 曾巧儒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請求給付工資等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2 月31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被告應給付原告新台幣壹拾伍萬玖仟柒佰陸拾捌元及自民國一百 一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利息 。 被告應提繳新台幣壹萬伍仟肆佰貳拾陸元至原告之勞動部勞工保 險局設立之勞工退 休金個人專戶。 原告其餘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百分之九十九,餘由原告負擔。 本判決第一項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台幣壹拾伍萬玖仟柒佰陸拾 捌元為原告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本判決第二項得假執行,但被告以新台幣壹萬伍仟肆佰貳拾陸元 元為原告供擔保後得免為假執行。 原告其餘假執行之聲請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起訴主張:其自民國(下同)108年3月18日起受雇於被 告,被告自第2年開始不告知員工特休天數,且陸續以無薪 假等方式逼迫員工自請離職,逕自安排無薪假並以特休相抵 之,原告入職5年皆有上開無薪假等情,先予敘明。被告更 於113年上半年間刻意排休原告高達12日之無薪假抵充特休 ,原告已此為由於113年6月13日發函終止勞動契約,原告調 取勞保投保資料時,始知被告違法高薪低報,綜上被告違法 等情事,原告請求如附表所示之金額,爰依勞動法令,提起 本訴,並聲明:被告應給付原告16萬6447元及自起訴狀繕本 送達翌日起至清償日止,按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被告 應提繳至少1648元至原告於勞動部勞工保險局設立之勞工退 休金個人專戶。並願供擔保請准宣告假執行。 二、被告則以: (一)原告於113年6月14日請假後,自同年6月17日起迄今沒有到 職上班,亦未告知請假事由。從而,被告於113年6月20日已 存證信函通知原告,依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規定,終止 兩造間勞動契約。 (二)被告與原告協商排定特休日,原告並未表示反對,故特別休 假業經原告同意,原告確實有休假,不得請求特休未休工資 ,颱風為無薪日,原告已同意以特休扣抵,並未異議,自不 得請求特休未休工資。原告應給付特休未休工資以給付如被 證3所示,原告僅於7604元之範圍內有理由如答辯狀所載。 (三)108年8月9日起,被告與原告協商排定特休日,及112年9月 起,應調整月提繳工資,原告於113年7月31日始主張上開違 法事由,顯已逾30日之除斥期間,原告終止契約並非合法, 原告請求資遣費、老年給付差額差額,並無理由 (四)無薪假應有扣薪之情形,請原告補正證明。 (五)如原告主張無薪假,被告主張以該日數未服勞務而為抵銷抗 辯。 (六)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兩造不爭執之事項(見本院卷第107-111頁、113年12月31日 筆錄): (一)原告自108年3月18日起受雇於被告,擔任現場沖壓員,113 年6月12日為自請特別休假、113年6月13日起未上班,被告 於113年6月12日告知原告特別休假均已休完,有原告提出原 證3之line對話可按(見調卷第35頁) (二)原告於113年1月至5月薪資如原證6所示(見調卷第45頁), 歷月薪資為3萬2787元、2萬9395元、3萬1577元、3萬3281元 、3萬2763元。 (三)原告於113年6月13日以原證3存證信函,依據勞基法第14條 第1項各款事由,終止勞動契約,有原告提出原證3之存證信 函為證(見調卷第33頁)。 (四)被告於113年6月20日以原告自113年6月17日起無正當理由曠 職三日以上依據勞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 約,有被告提出被證1之存證信函為證(見調卷第93頁)。 (六)被告為原告投保勞工保險級距及提繳勞工退休金級距如附    表所示,經勞工保險局核實原告之月提繳工資如調卷第241    頁所示,有勞工保險局113年8月20日函文可按。 投保時間 投保級距及提繳級距 提繳金額 108.4.3-108.12.31 23100 1386 109.1.1-109.12.31 23800 1428 110.1.1-110.12.31 24000 1440 111.1.1-111.12.31 25250 1515 112.1.1-112.8.31 26400 1584 112.9.1-113.2.28 34800 2088 113.3.1-113.7.23 33300 1998 (六)原告在職期間共有特別休假63日,依據原告起訴狀附表1、 及被告答辯狀附表1所示以颱風假、或以無薪假排定為特別 休假共23日(見調卷第25、91頁)。日期如下: 年度 法定特休日數 日數 日期 原告自行請假日數 差額 108 3日 2 8月9日颱風假 9月30日颱風假 0 1日 109 7日 3 2月11日(以下均為無薪假) 2月17日 2月18日 0 4日 110 10日 1 6月9日無薪假 0 9日 111 14日 0 無 12月27日12月28日共1.5日 12.5日 112 14日 5 8月3日颱風假(被證8) 11月2日(以下均為無薪假) 11月7日 12月18日 12月19日 1月6日至1月10日(2.5日)、6月26日(1日) 5.5日 113 15日 12 1月10日(以下均為無薪假) 1月11日 2月1日 2月6日 2月7日 2月22日 3月1日 3月8日 3月15日 3月22日 5月24日 6月11日 113年6月12日 2日 合計 63日 23日 6日 34日 (七)原告自行請假之特別休假為111年12月27日至111年12月28    日1.5日(見原證11、本院卷第47頁)、1月6日起至1月10日    共2.5 日( 見被證2 請假單) 、112 年6 月26日(1日)、    113 年6 月12日,以上共6 日,有原告提出薪資單、被告    提出被證2 請假單可按(見調卷第95頁)。 (八)被告共給付特別休假未休工資日數共22.5日如被證3之薪資    單所示(見調卷第97-98頁)。 (九)原告於112年1月起至113年6月之薪資如被證4所示(見調卷    第131-142頁) (十)原告於112年9月起至113年6月之出勤紀錄如被證5所示(見    調卷第143-154頁) (十一)被告因違反未依法給予原告特別休假日數、逕行排定原告    特別休假,經新北市政府裁處罰鍰,有新北市政府113 年8    月8 日函文可按(見調卷第177-209 頁)。 (十二)被告未核實申報員工投保薪資及勞工退休金等情,經勞工    保險局裁罰,並更正提繳勞工退休金金額,有勞工保險局    113年8月19日函文、113年8月20日函文可按(見調卷第213    -247頁)。 (十三) 被告已補繳勞工退休金如被證6 之113 年度6 計算名冊 可按( 見本院卷第37頁) 。 四、本件爭點是:(一)本件終止勞動契約之理由為何? (二)原告 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告給付如附表所示之金額,是否有理 由?茲分述如下: (一)本件終止勞動契約之理由為何?   原告主張被告強制將無薪假排定為特休假,違反勞工法令, 依據勞基法第14條第1 項第6 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然為 被告所否認,並以原告終止勞動契約,已逾30日除斥期間 ,原告自113 年6 月17日起無故曠職達三日以上,依據勞 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云云,經查:  1.按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8年3月5日發文字號:勞動2字第09801 30120號函釋「事業單位實施施縮減工時(無薪休假)屬變 更勞動契約之約定事項,應經雙方協商同意或訂定協議,如 雇主逕自變更致生爭議,仍應依原約定給付報酬」「勞基法 施行細則第7條規定,勞工工作開始及終止之時間、休息時 間及輪班制之換班等有關事項應於勞動契約中約定,雇主如 認有變更之必要,應重新協商合致,不得逕自變更。前開協 商變更勞動條件雖非以書面為要件,惟勞工保持沉默未即表 示異議,亦難逕認默示同意;如生爭議,雇主應負舉證責任 ,雇主如無法提供相關證明,仍難認其排定之「無薪休假」 業經勞工同意,雇主仍應依原約定給付報酬。所生未全額給 付勞工工資情事,主管機關可限期雇主給付工資,並依相關 規定裁罰。另查勞資雙方針對縮減工時如已協商同意及訂定 協議,除協議之內容有違反法令強制或禁止之規定者外,允 屬有效,惟勞工如對原協議書之內容有疑義或認有調整之必 要,仍應由勞雇雙方重新協商合致。」準此,被告排定依不 爭執事項所示之無薪假,並以原告之特別休假扣抵等情,揆 之前開說明,屬於勞動契約之變更,自應經原告明示同意, 被告雖抗辯兩造確有經過協商,惟被告並未提出相關事證證 明,自難認原告有同意之意思表示,準此,被告排定無薪假 並以特別休假扣抵等情,自無理由。  2.再參以新北市政府勞工局函覆本院以:該局於113年6月25日 實施勞動檢查(見本院卷第177頁),結果係原告112年應有特 別休假14日,惟被告公司僅給予原告特別休假6.5日,年度 終結時亦未發放給未休日數工資;另被告公司未經原告提出 申請,即逕行排定原告實施特別休假,被告公司違反勞基法 第38條第1、2、4項規定,業於113年8月8日裁處在案,有新 北市政府勞工局函文可按(見不爭執事項),是原告主張依據 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於113年6月13 日以存證信函作為終止勞動契約之意思表示,實屬有據,被 告抗辯原告自113年6月17日起無故曠職達三日以上,依據勞 基法第12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云云,應無理由 。    3.被告於113年6月11日未經原告同意排定無薪假,為兩造所不 爭,則原告於113年6月13日以原證3存證信函,終止勞動契 約,並未逾越30日之除斥期間。 (二)原告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告給付如附表所示之金額,是否 有理由?  1.資遣費部分:  ①勞工依勞基法第14條第1項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者,應依左 列規定發給勞工資遣費:一、在同一雇主之事業單位繼續工 作,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平均工資之資遣費。二、依 前款計算之剩餘月數,或工作未滿一年者,以比例計給之。 未滿一個月者以一個月計,為勞基法第11條、第17條所明定 。又勞工適用本條例之退休金制度者,適用本條例後之工作 年資,於勞動契約依勞基法第11條、第13條但書、第14條及 第20條或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第23條、第24條規定終止時, 其資遣費由雇主按其工作年資,每滿一年發給二分之一個月 之平均工資,未滿一年者,以比例計給;最高以發給六個月 平均工資為限,不適用勞基法第17條之規定,勞工退休金條 例第12條第1項亦有明定。原告因被告積欠特別休假未休假 工資,依據勞基法第14條第1項第6款之規定終止勞動契約, 有原告提出112年9月5日郵局存證信函影本(見本卷第41~45 頁),原告自得依前揭規定向請求被告給付資遣費。  ②平均工資係指計算事由發生之當日前六個月內所得工資總額 除以該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作未滿六個月者,指工 作期間所得工資總額除以工作期間之總日數所得之金額。工 資按工作日數、時數或論件計算者,其依上述方式計算之平 均工資,如少於該期內工資總額除以實際工作日數所得金額 百分之六十者,以百分之六十計。勞基法第2條第4款載有明 文。經查,原告於離職前6個月平均工資為薪資為3萬2136元 【計算式:(33004元+32787元+29395元+31588元+33281元+32 763元)/6=32136元,元以下四捨五入】,為兩造所不爭,是 原告自108年3月18日任職於被告至113年6月12日止,原告可 請求被告應給付資遣費8萬4179元,有卷附之勞動部資遣費 試算表可按,原告僅請求8萬4176元,應屬有據,應予准許 。   2.特休未休工資部分:  ①按勞工在同一雇主或事業單位,繼續工作滿一定期間者,每 年應依左列規定給予特別休假,1年以上3年未滿者給予7日 特別休假,前項之特別休假期日,由勞工排定之。但雇主基 於企業經營上之急迫需求或勞工因個人因素,得與他方協商 調整。雇主應於勞工符合第一項所定之特別休假條件時,告 知勞工依前二項規定排定特別休假。勞工之特別休假,因年 度終結或契約終止而未休之日數,雇主應發給工資。雇主應 將勞工每年特別休假之期日及未休之日數所發給之工資數額 ,記載於第二十三條所定之勞工工資清冊,並每年定期將其 內容以書面通知勞工。勞工依本條主張權利時,雇主如認為 其權利不存在,應負舉證責任。105年12月6日修正之本條規 定,自106年1月1日施行。依據勞基法第38條第4項所定雇主 應發給工資,依下列規定辦理:一、發給工資之基準:(一 )按勞工未休畢之特別休假日數,乘以其一日工資計發。( 二)前目所定一日工資,為勞工之特別休假於年度終結或契 約終止前一日之正常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其為計月者,為 年度終結或契約終止前最近一個月正常工作時間所得之工資 除以三十所得之金額。勞基法第38條、勞基法施行細則第24 條之1第2項定有明文。  ②原告主張其在職期間共有63日特別休假,自行請休別休假日 數為6日,為兩造所不爭,被告違反勞基法之規定排定無薪 假並以特別休假扣抵等情,已如前述,故原告尚有57日特別 休假(計算式:63日-6日=57日)。又經被告抗辯原告同意以特 休假扣抵颱風假等情,雖為原告所否認,然原告於108年8月 9日、108年9月30日、112年8月3日颱風當日並未提出勞務, 亦未向被告申請事假,被告就颱風假並無給付薪資之義務, 被告於颱風當日既已給付薪資,足見,原告自已同意已特別 休假抵颱風假。退步言之,原告於颱風當日並未提供勞務, 但被告已給付當日工資,自得據此扣抵特休未休工資。故原 告請求特休未休11.5日工資1萬2512元如本院卷第69頁附表4 ,及以無薪假排定特休未休工資共1萬7688元(00000-0000-0 00=17688),自屬有據,應予准許。逾此部分,應予駁回。  4.老年給付部分:  ①勞工保險條例於97年7月17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有保險年資者 ,於符合下列規定之一時,除依前項規定請領老年給付外, 亦得選擇一次請領老年給付,經保險人核付後,不得變更: 四、參加保險之年資合計滿二十五年,年滿五十歲退職者 。依勞工保險條例第58條第1項第2款請領老年一次金給付或 同條第二項規定一次請領老年給付者,其保險年資合計每滿 一年,按其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一個月;其保險年資合計超 過十五年者,超過部分,每滿一年發給二個月,最高以四十 五個月。但依勞工保險條例第58條第2項規定選擇一次請領 老年給付者,按其退保之當月起前三年之實際月投保薪資平 均計算;參加保險未滿三年者,按其實際投保年資之平均月 投保薪資計算。勞工保險條例第58條第1項第4款,勞工保險 條例第59條、第19條第3項第1款但書分別定有明文。  ②原告主張於113年8月13日申請退保,準此,原告於退保當月 起前三年之實際投保薪資,核算其平均月投保薪資應為3萬3 774元(如本院卷第65頁附表2),勞保局僅認定為2萬5988 元,每月差額7786元,原告已申請一次老年給付5.83月,有 勞保局函文為憑(見本院卷第75頁),被告應賠償原告4萬5 392元(7786X5.83=45392),為有理由,逾此部分,應予駁回 。  5.勞工退休金提繳差額部分:  ①雇主應為適用勞退條例之勞工,按月提繳退休金,儲存於勞 工保險局設立之勞工退休金個人專戶。雇主每月負擔之勞工 退休金提繳率,不得低於勞工每月工資6%,勞退條例第6條 第1項、第14條第1項定有明文。依同條例第31條第1項規定 ,雇主未依該條例之規定按月提繳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 致勞工受有損害者,勞工得向雇主請求損害賠償。該專戶內 之本金及累積收益屬勞工所有,僅於未符合同條例第24條第 1項所定請領退休金規定之前,不得領取。是雇主未依該條 例之規定,按月提繳或足額提繳勞工退休金者,將減損勞工 退休金專戶之本金及累積收益,勞工之財產受有損害,自得 依該條例第31條第1項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於勞工尚不得請 領退休金之情形,亦得請求雇主將未提繳或未足額提繳之金 額繳納至其退休金專戶,以回復原狀,最高法院101年度台 上字第1602號著有裁判可資參照。雇主提繳之金額,應每月 以書面通知勞工。雇主應置備僱用勞工名冊,其內容包括勞 工到職、離職、出勤工作紀錄、工資、每月提繳紀錄及相關 資料,並保存至勞工離職之日起五年止。勞工依本條例規定 選擇適用退休金制度相關文件之保存期限,依前項規定辦理 。勞工退休金條例第21條定有明文。 (2)原告得請求被告公司提繳繳差額如本院卷第67頁附表3所示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 (三)按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其 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人 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相 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以支付金 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民 法第229條第2項、第233條第1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又應付 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利率 為5%,亦為同法第203條所明定。被告於113年8月22日收受 起訴狀繕本,有卷附之送達證書可按(見調卷第65、66-1頁) ,因此,原告請求被告應自113年8月23日起至清償日止,按 年息百分之五計算之利息,應屬有據。 五、綜上述,原告依據勞動法令,請求被告應給付如主文所示, 為有理由,應予准許,逾此部分,應予駁回。 六、法院就勞工之給付請求,為雇主敗訴之判決,應依職權宣告   假執行,前項請求,法院應同時宣告雇主得供擔保或將請求   標的物提存而免假執行,為勞動,事件法第44條第1項、第2   項所明定。本件判決為被告即雇主敗訴之判決,依據前開規   定,並依職權宣告假執行及免為假執行之宣告。原告其餘之   訴既經駁回,其假執行之聲請,亦失所附麗,併予駁回。  七、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其餘爭點,核 與判決結果無涉,爰不一一論述。 八、結論:結論:原告之訴為一部有理由,一部無理由,判決如 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勞動法庭  法 官 徐玉玲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1   日                書記官 林昱嘉 附表                           編號 請求項目 原告請求金額 本院准許金額即被告供擔保金額 1 資遣費 84176 84176 2 勞保老年給付差額 45392 45392 3 特休未休工資 12512 12512 4 無薪假逕行排定特別休假工資 20108 17688 合計 159768 5 勞工退休金提繳差額 15426 15426

2025-01-21

PCDV-113-勞簡-139-2025012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