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陳佩怡

共找到 123 筆結果(第 1-10 筆)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公示催告)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家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21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相 對 人 曾輝 上列聲請人因聲請失蹤人宣告死亡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准對失蹤人曾輝(男、民國00年0月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 :Z000000000號,最後設籍地址:臺中市○○區○○路0段000號 )為宣告死亡之公示催告。 二、該失蹤人應於本公示催告公告之翌日起七個月內,向本院陳   報現尚生存,如不陳報,本院將宣告其為死亡。 三、無論何人,凡知該失蹤人之生死者,均應於上開期間內,將   其所知之事實,陳報本院。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31

TCDV-114-亡-21-20250331-1

家繼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家繼訴字第204號 原 告 秘OO 秘OO 秘OO 兼 上三人 訴訟代理人 秘OO 被 告 秘OO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經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裁 定移送前來,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10日言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   主   文 一、兩造就被繼承人祕OOO所遺如附表一所示之遺產,應依如附 表一「本院分割方法欄」所示方法予以分割。 二、訴訟費用由兩造按如附表二所示比例負擔。   理  由 壹、程序方面:   被告未於最後一次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查無民事訴訟法第38 6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按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而 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   兩造之被繼承人祕OOO於民國112年8月2日死亡,現遺有附表 一所示財產(下稱系爭遺產),兩造為祕OOO之全體繼承人 ,應繼分比例如附表二所示。系爭遺產無不能分割之情形, 亦無不能分割之約定,惟迄今無法協議分割。爰依民法第11 64條規定,求為分割系爭遺產,依附表一「本院分割方法」 欄所示方法分割之判決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二、被告乙○○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 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遺產繼承人,除配偶外,依下列順序定之:1.直系血親卑 親屬。2.父母。3.兄弟姊妹。4.祖父母;第1138條所定第一 順序之繼承人,有於繼承開始前死亡或喪失繼承權者,由其 直系血親卑親屬代位繼承其應繼分;同一順序之繼承人有數 人時,按人數平均繼承,民法第1138條、第1140條及第1141 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次按繼承人有數人時,在分割遺產前 ,各繼承人對於遺產全部為公同共有;繼承人得隨時請求分 割遺產,但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民 法第1151條、第1164條亦定有明文。經查:  ⒈原告主張兩造之被繼承人祕OOO於112年8月2日死亡,現遺有 系爭遺產,應繼分如附表二所示等事實,有繼承系統表、祕 OOO除戶謄本、兩造戶籍謄本、財政部中區國稅局遺產稅免 稅證明書(見臺灣高雄少年及家事法院113年度家調字第104 3號卷第13-25頁)、郵局存摺往來明細(見本院卷第37頁) 、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114年2月13日儲字第1140012212號 函暨客戶歷史交易清單(見本院卷第65-67頁)、臺灣銀行 仁德分行114年2月26日仁德營字第11400004451號函暨存摺 存款歷史明細查詢(見本院卷第87-89頁)、在卷為憑,堪 信為真實。  ⒉兩造就祕OOO之遺產無法協議分割,而附表一所示遺產並無不 能分割之情形,且無證據顯示兩造彼此訂有不分割遺產之協 定,則原告本於繼承人之地位,依照上開法條規定,請求裁 判分割兩造公同共有之附表一所示遺產,自屬有據。  ㈡系爭遺產應依附表一「本院分割方法」欄所載為分割:   按裁判分割共有物,屬形成判決,法院定共有物之分割方法 ,應斟酌各共有人之意願、共有物之性質、經濟效用、共有 土地之使用現況,並顧及分割後全體之通路及全體共有人之 利益等,而本其自由裁量權為公平合理之分配。查系爭遺產 均為存款,性質可分,由兩造依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 ,符合公平。又考量原告均同意上開分割方法,而被告乙○○ 未到庭或具狀表示反對原告所提出之上開分割方法,是本院 認依如附表一「本院分割方法」欄所載之方法分割系爭遺產 ,應屬適當。 四、綜上所述,祕OOO所遺系爭遺產未為分割,原告依民法第116 4條之規定,請求分割遺產,為有理由,應予准許,並按附 表一「本院分割方法」欄所示分割,爰判決如主文第一項所 示。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及證據,核與判   決之結果不生影響,爰不一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因分割遺產之訴,係固有必要共同訴訟,兩造間本可互換地 位,且兩造均蒙其利,是本院認本件之訴訟費用應由兩造各 按其應繼分之比例負擔訴訟費用,較為公允,爰諭知訴訟費 用之負擔如主文第二項所示。 參、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80 條之1、第85條第1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同時表明上訴理由(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 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附表一:被繼承人祕陳金英遺產明細暨遺產分割方法 編號 種類 財產名稱 本院分割方法 1 存款 臺灣銀行仁德分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存款新臺幣205,085元及孳息 由兩造按附表二所示應繼分比例分配取得。 2 存款 中華郵政公司臺中西屯郵局帳號00000000000000號帳戶存款新臺幣727,467元及孳息 附表二:應繼分暨訴訟費用負擔比例             編號 繼承人姓名 應繼分暨訴訟費用比例 1 丁○○ 1/5 2 甲○○ 1/5 3 戊○○ 1/5 4 丙○○ 1/5 5 乙○○ 1/5

2025-03-31

TCDV-113-家繼訴-204-20250331-1

家親聲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家親聲字第55號 聲 請 人 乙○○ 相 對 人 甲○○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聲請駁回。 二、聲請費用由聲請人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  ㈠聲請人為相對人之女,相對人於聲請人幼兒時期即未住家裡 ,僅偶爾回來探視祖父母,至聲請人讀小學三年級才返家同 住,然因生活作息不同,與關係人即聲請人母親林OO發生言 詞、肢體衝突,林芳蘭即搬離,聲請人於國小畢業後即隨同 林OO居住,相對人與林OO於民國97年10月23日協議離婚後, 聲請人亦由林OO照顧,相對人亦未支付扶養費,所有教育、 生活費均由林OO負擔,相對人對於聲請人不聞不問,親子關 係極度疏離,形同陌路,相對人無正當理由未盡扶養義務, 爰依民法1118條之1第2項、第1項第2款規定,求為免除聲請 人對相對人所負扶養義務。又相對人因繼承取得豐原區中興 路房產一棟及員林大村區土地,有能力照顧自己等語。並聲 明:聲請人對相對人之扶養義務予以免除。 二、相對人抗辯:伊在聲請人小時候確實沒有負擔照顧責任,父 母還在時,都是伊母親照顧聲請人,並負擔生活費用,伊離 婚後,是林OO照顧聲請人、負擔生活費用,伊沒有去探望過 聲請人,同意聲請人請求。相對人名下土地、建物是父母留 下的,不知道護理之家費用由何人付款等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直系血親相互間,互負扶養義務,民法第1114條第1款定有 明文。復按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 為限,民法第1117條第1項亦有明文。雖同條第2項又規定, 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然 不得因而謂不能維持生活之限制,自不在適用之列;是直系 血親尊親屬,如能以自己財產維持生活者,自無受扶養之權 利;易言之,直系血親尊親屬受扶養之權利,仍應受不能維 持生活之限制(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3415號、86年度台上 字第3173號判決、最高法院62年度第2次民庭庭推總會議決 議(四)意旨參照)。又所謂「不能維持生活」,係指無財產 足以維持生活而言;反面言之,如能以自己之財產維持生活 者(如以自己所有房屋出租收入之租金維持生活),自無受 扶養之權利(最高法院78年台上字第1580號裁判意旨參照) 。是本件相對人是否有受扶養之必要,應以其不能以自己之 財產維持生活為限。  ㈡經查:相對人為聲請人之父,為00年0月00日生,有戶籍資料 為憑。又參諸前揭說明,相對人扶養權利發生,尚需符合上 開「不能維持生活」為要件。依聲請人所提出之土地及建物 登記第一類謄本,及卷附之稅務T-ROAD資訊連結作業財產查 詢結果,可知相對人名下有不動產2筆、投資1筆,財產總額 新臺幣(下同)1,418,600元,足見相對人仍有相當資力, 聲請人復未提出證據證明相對人有不能以自己之財產維持生 活情形,尚難認相對人有不能維持生活之情形,揆諸前揭規 定及說明,相對人尚無受聲請人扶養之必要,聲請人對於相 對人之扶養義務既未發生,自無義務可免除。從而,聲請人 聲請免除其對相對人之扶養義務,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 法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附 繕本),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31

TCDV-114-家親聲-55-20250331-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死亡宣告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亡字第40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 上列聲請人聲請宣告失蹤人廖炳耀死亡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宣告廖炳耀(男、民國0年0月00日生、身分證統一編號:Z0 00000000號,最後設籍地址:臺中市○區○○路0段000號3樓) 於民國103年12月15日晚上十二時死亡。 二、程序費用由廖炳耀遺產負擔。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失蹤人廖炳耀(男、民國0年0月00日生、身 分證統一編號:Z000000000號,最後設籍地址:臺中市○區○ ○路0段000號3樓)於107年6月13日遷入臺中市○區○○路0段00 0號3樓,非榮民、未婚、父不詳,其母廖阿貴、弟李其福分 別於65年3月18日、70年12月25日死亡,經實地查訪該里里 長吳芬芳,表示未曾見過廖炳耀,電聯其侄即李其福之子李 後輝表示與廖炳耀鮮少聯繫。其無入出境紀錄、申請社會福 利紀錄,無殯葬設施使用紀錄,未領取身分證,無全民健保 紀錄。又廖炳耀為0年0月00日生至100年12月16日止年滿98 歲,同日經警通報為失蹤人後,迄今已逾3年,仍未尋獲, 聲請人為檢察機關,前經本院准以113年度亡字第56號公示 催告,並已公告在案。現申報期間屆滿,未據失蹤人陳報其 生存,或知失蹤人生死者,陳報其所知,爰依法聲請宣告失 蹤人死亡等語。 二、按失蹤人失蹤滿7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 請,為死亡之宣告。失蹤人為80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3年 後,為死亡之宣告。民法第8條第1 、2 項定有明文。 三、經查,聲請人主張之事實,有臺中○○○○○○○○113年2月15日中 市西戶字第1130000640號函暨所附失蹤人廖炳耀戶籍資料、 內政部移民署110年1月28日函文、臺中市西區區公所函(無 社會福利申請紀錄)、臺中市生命禮儀管理處函(無符合失 蹤人廖炳耀之民眾使用紀錄)、基隆市立殯葬管理所函(無 符合失蹤人廖炳耀之民眾使用紀錄)全民健保資料、國軍退 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中市榮民服務處113年2月6日函、臺 中○○○○○○○○里(鄰)長訪查紀錄表、公務電話紀錄表,及個 人戶籍資料、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健保Web IR資料 查詢系統查詢表、稅務T-Road資訊連結作業查詢結果所得、 臺中○○○○○○○○113年3月25日函(無領國民身分證紀錄)、臺 灣高等法院在監在押全國紀錄表可佐。依卷附之失蹤人口系 統--個別查詢資料報表記載之發生日期為100年12月15日, 自應自是日起算。綜上事證,自堪信聲請人之主張為真實。 四、本件失蹤人廖炳耀於100年12月15日失蹤迄未尋獲,算至103 年12月15日屆滿3年,揆諸前揭規定,聲請人聲請對失蹤人 為死亡之宣告,在經公示催告程序申報期間屆滿,仍未據失 蹤人陳報生存或知其生死者陳報其所知之情形下,自有理由 ,應予准許。依民法第9條第2項規定,並應以失蹤屆滿3年 之日終止之時即103年12月15日下午12時,作為確定其死亡 之時,爰宣告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154條第3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裁定抗告,須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31

TCDV-114-亡-40-20250331-1

家親聲抗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返還代墊扶養費用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家親聲抗字第75號 抗 告 人 甲○○ 相 對 人 乙○○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間聲請返還代墊扶養費用事件,對於中華 民國112年3月29日本院112年度家親聲字第821號裁定提起抗告, 本院第二審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一、原裁定第二項逾「相對人(即本件抗告人)應給付聲請人( 即本件相對人)新臺幣415,000元,並自民國113年3月9日起 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百分之5計算之利息」部分暨該部 分程序費用之裁判均廢棄。 二、上開廢棄部分,相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回。 三、其餘抗告駁回。 四、抗告程序費用由抗告人負擔十分之一,餘由相對人負擔;上 開廢棄部分之原審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抗告意旨略以: (一)原審裁定抗告人應給付扶養費新臺幣(以下同)415,000元 本息,抗告人將盡全力償還。惟因抗告人在長期失業及身體 狀況不佳的狀況下,無法一次性還清債務,更無力承擔額外 遲延利息,希望可以分期償還。 (二)抗告人為大陸籍人士,在臺灣就業及收入狀況不佳,抗告人 雖收入微薄,月入工資僅有3萬3000元至3萬5000元上下,扣 掉扶養費、每月房租、生活費、每年一次返回大陸探親費用 後,幾乎所剩無幾,甚至有時候還要仰仗老家親人接濟。但 長期以來仍然每個月支付給相對人8,000至10,000元的扶養 費,至今已一共支付相對人約500,000元扶養費,可證抗告 人從未故意不履行扶養義務。 (三)至民國111年春節後,抗告人因患急性淋巴炎,暫停工作調 養身體,抗告人當時有告知相對人暫時無法接送小孩,但是 會如期支付扶養費,不料卻遭到相對人謾罵與羞辱,此後更 是拒絕抗告人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探視小女。111年8月,抗 告人自覺健康狀況好轉,並找到新的工作,曾數次聯絡相對 人將前往探視小孩並支付扶養費,但相對人均拒絕通話,若 回話就只有羞辱和謾罵,在此情形下,抗告人不知道如何支 付相對人費用。因長期以來抗告人都是以現金支付扶養費, 並由相對人提供收據。如採用匯款方式,難以保證抗告人得 以探視子女。 (四)為此,爰提起本件抗告,並聲明:一、原裁定廢棄。二、相 對人於原審之聲請駁回。三、程序費用由相對人負擔。 二、相對人則抗辯稱:   (一)抗告理由為斷章取義、移花接木。抗告人意欲逃脫法定義務 ,自107年8月起至113年2月,抗告人均未依法支付扶養費41 5,000元等情,事實明確,亦無爭議,故相對人以不當得利 法律關係請求抗告人返還其本息,依法有據。 (二)抗告人取簡訊內容,將支付扶養費與親子會面二事綁定處理 ,以會面作為拒絕支付扶養費理由,於法無據。抗告人所稱 相對人拒絕抗告人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探視小女等語,所言 不實。 (三)否認抗告人所稱「…每月支付8,000至10,000元扶養費」、「 …一共支付大約500,000元扶養費」等語,故應由抗告人舉證 證明之。且抗告人經營網店多年,抗告人言「月薪33,000元 至35,000元上下…」等語,恐有不實。抗告人稱「長期無工 作能力」而「無力償還」,然事實是抗告人自107年8月開始 ,即拒絕支付扶養費。 (四)抗告人雖稱「…不知道如何支付給相對人費用」等語,然依 據相對人存款簿記錄,可見抗告人最後一次給付扶養費係於 110年7月26日,金額為10,000元,是為補交110年2至3月份 扶養費,可見抗告人所稱「不知如何支付扶養費」實屬謊言 。而其後抗告人改以現金支付相對人,是怕再遭相對人強制 執行凍結帳戶。故抗告人有隱敝財產,逃脫強制執行意為明 顯。 (五)抗告人之前對相對人所提的所謂償還計畫都沒成真,且抗告 人隱匿財產,亦導致相對人強制執行都無果,故沒有必要調 解。 (六)並聲明:如主文所示。 三、本院之判斷: (一)按無法律上之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害者,應返還其利 益;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對 於未成年子女之權利義務,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由父母共同 行使或負擔之;扶養之程度,應按受扶養權利者之需要,與 負扶養義務者之經濟能力及身分定之,民法第179條前段、 第1084條第2項、第1089條第1項前段、第1119條分別定有明 文。是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係本於父母子女之 身分關係而當然發生,由父母共同提供未成年子女生活及成 長所需,與實際有無行使親權或監護權,不發生必然之關係 ,故未與子女共同生活之父或母亦負有扶養子女之義務,且 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所提供之扶養義務係整體合一,倘父母 均未盡其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義務,未成年子女自得就父 母之經濟能力、身分及子女之需要,分別請求父母就其應分 擔部分給付。準此,父母應依各自之資力,對未成年子女負 扶養義務,對於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用均應分擔,未成年子 女若由父母之一方單獨扶養者,自得依不當得利之規定,請 求他方償還代墊其應分擔之扶養費用(最高法院92台上字第 1699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相對人於原審主張:兩造原為夫妻,育有未成年子女曾卉欣 ,及兩造離婚後,前經本院於另案108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5 號裁定命抗告人應自107年8月起,按月給付相對人關於未成 年子女扶養費8,000元,然抗告人至113年2月止,已累計415 ,000元扶養費未為給付等事實,為抗告人所不爭執,並有本 院本院108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5號民事裁定暨確定證明書及 個人戶籍資料附於原審卷宗可稽,堪信為真。從而,相對人 以不當得利法律關係,請求抗告人應返還其代墊扶養費415, 000元,經原審裁命抗告人給付相對人415,000元,於法尚無 違誤。 (三)抗告人雖抗告稱:其為大陸籍人士,在臺就業不易、收入不 佳,扣掉扶養費,及其他生活支出後,所剩無幾等語,然抗 告人對於未成年子女每月應給付之扶養費,前經本院另案以 108年度家親聲抗字第125號裁定,酌定每月應給付未成年子 女之扶養費8,000元,該數額業據本院於該案中審酌兩造間 年齡、收入、工作能力等情,而酌定之。有關抗告人之收入 情形,業據本院另案裁定時詳為審酌,該事件既已經裁定確 定,有裁判確定證明書在卷可稽,兩造自應受其拘束。是抗 告人事後再以同一理由,拒絕按前開裁定按月支付8,000元 扶養費予相對人,於法自屬無據。且抗告人對於未成年子女 之扶養義務,乃屬生活保持義務,縱使抗告人收入有限,亦 應遵節開銷或另作開源,以使未成年子女之生活不致因此受 不利益之影響。基此,抗告人此部分之抗告,並無理由。 (四)抗告人雖另抗告稱:其患病,並提出診斷證明書為證,然觀 諸其所提出診斷證明書,其上記載其於112年10月17日、113 年3月8日門診,患有雙側唾液腺炎等語,縱可認為抗告人罹 患疾病屬實,惟抗告人縱有罹病,亦應得以透過就醫改善其 身體狀況,況依據上開診斷證明書,無法推出抗傲人因罹患 疾病而喪失工作能力等情,是抗告人以此為由拒絕按時支付 未成年子女之扶養費,自亦非法所許。至於抗告人另抗告稱 :遭相對人謾罵、羞辱,拒絕抗告人透過電話及視訊方式探 視未成年子女等情,則為相對人所否認,縱為屬實,抗告人 自應另以合法方式請求探視未成年子女以資救濟,然究未能 以探視未成年子女為條件,作為給付扶養費之對價。況且, 有關抗告人與未成年子女照顧同住方案,前業經本院另案以 107年度家親聲字第705號、780號民事裁定酌定兩造與未成 年子女之照顧同住時間及方式,該裁定業已裁判確定,抗告 人自得依法執行,實與本件代墊扶養費之返還並無關連。從 而,抗告人上開抗告,亦無理由。   (五)末按給付有確定期限者,債務人自期限屆滿時起,負遲延責 任。給付無確定期限者,債務人於債權人得請求給付時,經 其催告而未為給付,自受催告時起,負遲延責任。其經債權 人起訴而送達訴狀,或依督促程序送達支付命令,或為其他 相類之行為者,與催告有同一之效力。遲延之債務,以支付 金錢為標的者,債權人得請求依法定利率計算之遲延利息; 應付利息之債務,其利率未經約定,亦無法律可據者,週年 利率為百分之5;民法第229條第1、2項、第233第1項前段、 第203條分別定有明文。查本件抗告人積欠相對人415,000元 ,相對人於原審先於112年4月7日以「民事不當得利起訴狀 」對抗告人訴請返還327,000元及自該起訴狀繕本送達抗告 人翌日起至清償日止之遲延利息,該書狀繕本嗣於112年8月 7日送達抗告人,有原審送達回證附卷可稽;然相對人嗣於1 13年3月8日則變更其聲明,以「訴之聲明變更追加狀」請求 抗告人應給付相對人扶養費415,000元及自該書狀繕本送達 抗告人翌日起算至清償日止之利息,該書狀則於113年3月8 日送達抗告人,亦有該書狀上抗告人之簽收簽名、日期為據 。基此,堪認定相對人原於112年8月7日送達抗告人之書狀 上所為之原聲明,業已於113年3月8日具狀予以變更,將本 金部分追加為415,000元,遲延利息起算日,則一併變更為 自113年3月8日翌日(即113年3月9日)起算。原審漏未審酌 上情,遽謂上開扶養費返還數額之遲延利息,應自112年8月 8日(即原起訴狀繕本送達抗告人之112年8月7日之翌日)起 算,而就此遲延利息之給付部分為不利於抗告人之裁定,恐 有未合。 (六)綜上所述,抗告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其抗告理由雖均不可 採,惟原審就遲延利息之計算,既有上開違誤,抗告意旨就 此求予廢棄,即應予准許;其餘部分,原裁定核無違誤,抗 告意旨仍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併求予廢棄改判,則無 理由,應予駁回。     四、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防禦方法,經審酌後認與 本件裁定結果不生影響,爰不逐一論述,併此敘明。   五、依家事事件法第97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第46條, 民事訴訟法第495條之1第1 項、第449條第1項、第492條、 第95條、第79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家事法庭   審判長法 官  陳佩怡                    法 官  陳泳菖                    法 官  陳斐琪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提起再抗告者,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僅得以「適用法規顯 有錯誤」為理由,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須按他造人數附具繕本 ),及繳納抗告費用新臺幣1500元,並需委任律師或具律師資格 之關係人為代理人。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7  日                    書記官  陳如玲

2025-03-27

TCDV-113-家親聲抗-75-20250327-1

重家繼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分割遺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10號                  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 原 告即 反請求被告 羅夏秋 訴訟代理人 李郁霆律師 被 告即 反請求原告 賴明發 賴明興 被 告即 反請求被告 賴淑芬 上 三 人 訴訟代理人 王邦安律師 賴英姿律師 被 告即 反請求被告 賴麗珍 訴訟代理人 張宏銘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剩餘財產分配事件(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10 號)、分割遺產(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事件,經合併審 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重上字第256號返還不當得 利等事件、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3217號侵權行為等 事件訴訟程序終結或裁判確定前,停止訴訟程序。   理  由 一、按數家事訴訟事件,或家事訴訟事件及家事非訟事件請求之 基礎事實相牽連者,得向就其中一家事訴訟事件有管轄權之 少年及家事法院合併請求,不受民事訴訟法第53條及第248 條規定之限制;前項情形,得於第一審或第二審言詞辯論終 結前為請求之變更、追加或為反請求,家事事件法第41條第 1、2項定有明文。本件原告即反請求被告己○○(下稱原告己 ○○)於民國112年3月21日起訴請求被繼承人丁○○之其他繼承 人包含被告即反請求原告甲○○(下稱被告甲○○)、被告即反 請求原告乙○○(下稱被告乙○○)、被告即反請求被告丙○○( 下稱被告丙○○)、被告即反請求被告戊○○(下稱被告戊○○) 分配夫妻剩餘財產,嗣由被告甲○○、被告乙○○於113年3月26 日對被繼承人丁○○之其他繼承人包含原告己○○、被告丙○○及 被告戊○○提出分割遺產之反請求。因上開本訴與反請求均涉 及被繼承人丁○○之遺產,兩者基礎事實相牽連,爰依上開規 定合併審理、裁判,合先敘明。 二、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 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民事 訴訟法第182條第1項定有明文。 三、原告己○○主張其為被繼承人丁○○之配偶,被告甲○○、兩造均 為被繼承人丁○○之繼承人,請求分配夫妻剩餘財產,惟被告 甲○○、乙○○反請求主張分割遺產,有如前述。經查:  ㈠原告己○○就被繼承人丁○○與第三人簽署家產協議書而得以分 配取得財產部分,已對於第三人提出返還不當得利訴訟,此 部分應列為被繼承人丁○○之遺產;又原告己○○、被告戊○○藉 由保管被告丙○○證件之便,變更被告丙○○名下保單契約,原 告己○○盜領收受理賠金造成侵權行為及不當得利之300萬元 賠償部分,應列為原告己○○之婚後債務,此部分亦經被告戊 ○○提出損害賠償等民事訴訟並由本院審理中等情,業據提出 上開本院111年度訴字第3217號起訴狀(見本院112年度重家 財訴字第10號卷原證15)、112年度重訴字第228號民事判決 (見本院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卷被證2)為證。  ㈡茲因上開民事判決結果會影響本件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10號 剩餘財產分配訴訟中關於原告己○○婚後債務、被繼承人丁○○ 婚後財產之認定,亦會影響本件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 分割遺產訴訟中關於被繼承人丁○○遺產之認定,揆諸首開條 文意旨,本院為免發生裁判之歧異,認應有裁定停止本件剩 餘財產分配、分割遺產訴訟程序之必要。 三、依首開法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需附繕本)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24

TCDV-113-重家繼訴-40-20250324-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離婚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婚字第92號 原 告 乙○○ 訴訟代理人 鄭懿瀛律師 被 告 丙○○ 訴訟代理人 林易佑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3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准原告與被告離婚。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一、原告主張:兩造於民國91年10月23日結婚,婚後育有1名子 女甲○○(已成年),然兩造於105年12月底因不睦而分房, 被告復於110年9月間搬離住家,伊曾於110、111年間提起離 婚之訴訟,經本院於110年9月22日以110年度婚字第311號判 決(下稱前案110年訴訟)、111年12月30日以111年度婚字 第372號判決(下稱前案111年訴訟),判決伊敗訴確定後, 被告仍未返回家探視伊或家人,兩造仍處於分居狀態。另因 被告曾誣指伊與前妻所生女兒偷其金飾,被告在找到金飾後 ,均未向原告女兒道歉或解釋,至今仍未化解心結。復伊曾 請甲○○勸說被告,倘兩造婚姻好聚好散,被告日後要返回越 南探親,伊願意與甲○○一同陪其去越南,被告竟向甲○○表示 :「你爸爸敢跟我回越南喔?不怕回不來嗎?」等語,伊聽 甲○○轉述上開話語後,備感恐懼。自前案111年訴訟確定後 至今,兩造均無往來,感情冷淡,兩造婚姻顯有難以維持婚 姻之重大事由,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求為兩造離婚 之判決。並聲明: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二、被告抗辯:伊於前案111年訴訟後,仍未與原告同住,伊想 返家,然是因原告不讓伊返家。又兩造分居狀態係因原告結 交新歡,強制趕伊出家門,並非伊擅自離家。另伊指責原告 女兒偷金飾並非毫無緣由。伊僅係邀請甲○○與其一同返回越 南探視伊之父母,並無強求。被告於兩造婚姻並無過錯等語 。並聲明:原告之訴駁回。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有關婚姻關係之訴訟,經判決確定後,除因法院未闡明致   未為主張,或經法院闡明,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之事由而未   為主張者外,當事人不得援以前依請求之合併、變更、追加   或反請求所得主張之事實,就同一婚姻關係,提起獨立之訴   ,家事事件法第57條明定。此規定立法意旨,係為全面解決 有關同一婚姻關係之紛爭,以儘早使婚姻關係趨於安定,避 免因訴訟反覆提起而造成程序上之不經濟,故參酌日本人事 訴訟法第25條第1項及擴大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73條規定,就 有關婚姻關係之訴訟,如經判決確定後,不論該判決結果有 無理由,當事人均不得援以前訴訟程序,依請求之合併、變 更、追加或反請求所得主張之事實,就同一婚姻關係提起獨 立之訴,使其發生失權效(家事事件法第57條立法理由參照) 。查原告於110年間以兩造婚姻有難以維持之重大事由,對 被告提起離婚訴訟,前案110年訴訟於110年9月1日言詞辯論 終結,並於110年9月22日判決駁回原告離婚之請求;復於11 1年間,又以兩造婚姻有難以維持之重大事由,依民法第105 2條第2項規定,對被告提起離婚訴訟,前案111年訴訟於111 年12月29日言詞辯論終結,並於111年12月30日判決駁回原 告離婚之請求等情,有前案110年訴訟、前案111年訴訟判決 附卷可憑(見本院卷第143-150頁)。是於111年12月29日前 所得主張之事實,原告並未能舉證證明有何家事事件法第57 條但書規定之例外情事,則依前揭說明,於前案111年訴訟 言詞辯論終結前所得主張之事實,即已因前案111年訴訟確 定判決而發生既判力之遮斷效,原告不得再據以更行提起本 件離婚訴訟,本院亦不得重為審酌。是本件審理範圍,僅限 於原告所主張發生於000年00月00日前案111年訴訟言詞辯論 終結後所示事由,合予敘明。  ㈡兩造間婚姻已達難以維持之重大事由,且兩造就婚姻之破綻 均有過失,原告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請求判准離婚, 為有理由:   ⒈按民法第1052條第2項規定:有前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 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 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上開法條所稱「有前項以外 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係以婚姻是否已生破綻而 無回復之希望為其判斷之標準。而婚姻是否已生破綻無回復 之希望,則應依客觀之標準,即難以維持婚姻之事實,是否 已達於倘處於同一境況,任何人均將喪失維持婚姻之意願而 定(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497號判決意旨參照)。倘雙 方已無共同生活之事實及一方已無維持婚姻之意願,且無法 期待日後再重新經營共同生活,即屬該當(最高法院112年 度台上字第2556號判決意旨參照)。又民法第1052條第2項 前段規定有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 婚,即以婚姻破裂為離婚之概括原因。準此,夫妻分居,無 論係協議或單方意思形成,衡諸一般社會經驗,可供判斷其 婚姻是否已生破綻。因此,在積極破綻主義下,分居期間久 暫,非不得作為婚姻破綻之證明方法(最高法院113年度台 上字第371號判決意旨參照)。再按夫妻之一方有民法第105 2條第1項各款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婚姻者,夫妻之一 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負責者,僅他方得 請求離婚,為同法條第2項所明定。是夫妻雙方就難以維持 婚姻之重大事由均為有責時,雙方均得請求離婚,方符合民 法第l052條第2項規定之立法意旨。對於「夫妻就難以維持 婚姻之重大事由皆須負責時」之解消婚姻,未有法律規定有 責程度較重之一方不得向責任較輕之他方請求離婚之限制, 雙方自均得依同法第l052條第2項本文規定請求離婚,毋須 比較衡量雙方之有責程度。則如認婚姻確有難以維持之重大 事由,而夫妻雙方就該事由均須負責,可歸責性較高之一方 ,尚非不得請求裁判離婚(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632號 判決意旨參照)。  ⒉兩造目前婚姻關係仍然存續,兩造自111年12月29日後至今, 仍處於分居狀態等情,有個人戶籍資料(見本院卷第35、37 頁)可佐,且兩造均不爭執兩造自111年12月29日後至本件 言詞辯論終結期日之期間,均未同住之事實(見本院卷第18 6頁),堪以認定。  ⒊據證人甲○○於本院證稱:兩造於111年12月29日以後並未同住 ,被告於111年12月29日以後並無主動回到原告家中找原告 ,兩造於111年12月29日以後,不可能坐下來一起吃飯,因 為被告不喜歡。於原告提起本件訴訟後,被告沒有透過伊或 自己主動找原告談婚姻的事情,被告說她只要錢,沒有跟伊 表達她想要再跟原告共同經營。原告現在也沒有交女友,目 前住在原告家中的是原告、伊和姐姐王旆鈞、姐夫、我姪子 ;阿嫲是住在隔壁棟,沒有其他人,沒有被告所指原告的小 三居住在家裡這件事。兩造都僵持這麼多年了,不可以繼續 這個婚姻,我覺得兩造分開比較好,被告不要搬回來吧,她 跟家裡人都不好。兩造爭執後,被告就搬出去工作,在被告 搬走前,原告並未把被告房間鎖換掉,也無把被告在使用的 床墊載走,原告亦無表示不讓被告進家門,換鑰匙是在被告 搬出去後等語(見本院卷第163-166頁)。證人為兩造之子 ,與兩造俱屬骨肉至親,於114年1月6日在本院作證時為21 歲之成年人(甲○○為00年0月00日出生),有獨立判斷之能 力,衡情殊無偏袒原告而故為不利被告陳述之必要,其長期 與兩造相處,對兩造在生活及相處上之情況自然知之甚詳, 所證應屬實情。故依上述證詞觀之,可見於前案111年訴訟 言詞辯論終結後,兩造仍持續分居,彼此無任何互動,亦無 人釋出改善之意,或有任何積極挽回之舉,對婚姻之經營與 態度消極冷淡,兩造無任何實質情感交流,已不符實質意義 之婚姻生活。  ⒋至於被告固稱想返家,但原告不讓伊返家,因原告跟小三住 在一起云云(見本院卷第184頁),然依證人甲○○上開證述 ,難認原告有被告所指與小三同住之情,被告亦表示無要聲 請傳訊證人(見本院卷第184頁)。另依證人甲○○上開證稱 ,可知被告於111年12月29日後,並未積極思索以何方式突 破婚姻瓶頸,僅選擇安於現況與原告繼續宛如兩條沒有交集 的平行線、日復一日生活。又參以被告於本院審理時表示: 原告要給伊ㄧ些補償,伊才願意離婚,若原告不給伊錢,要 駁回原告之訴。除非原告補償伊這22年,因兩造間婚姻讓伊 所受身體、精神上之傷害,伊才願意離婚等語(見本院卷第 110、119頁)。顯難認被告主觀上有繼續與原告維持婚姻生 活之真意。  ⒌本院綜合上情,原告前曾提起2次離婚之訴,雖均經本院判決 敗訴確定,惟兩造婚姻關係已岌岌可危,於111年12月29日 後,兩造仍持續分居至今,已約2年3月,該期間兩造形同陌 路,均未見有任何改善及積極修補之舉,夫妻間相互扶持、 誠摯相愛之基礎蕩然無存,婚姻已生嚴重破綻,且無回復之 望,並達於任何人處於同一情境,均將喪失繼續維持婚姻意 願之程度,確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存在。而兩造對於 婚姻生活之經營同等消極、淡漠,且不願與對方開啟實質、 有效之溝通橋樑,導致彼此漸行漸遠,最終走向無法共同生 活之地步,兩造均有過失。依照前揭說明,原告依民法第10 52條第2項規定請求裁判離婚,洵屬有據。 四、綜上所述,原告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之規定,請求判准兩 造離婚,為有理由,應予准許,爰判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之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之證 據,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 逐一論列,附此敘明。 六、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24

TCDV-113-婚-92-20250324-1

重家財訴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夫妻剩餘財產分配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10號                  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 原 告即 反請求被告 羅夏秋 訴訟代理人 李郁霆律師 被 告即 反請求原告 賴明發 賴明興 被 告即 反請求被告 賴淑芬 上 三 人 訴訟代理人 王邦安律師 賴英姿律師 被 告即 反請求被告 賴麗珍 訴訟代理人 張宏銘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剩餘財產分配事件(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10 號)、分割遺產(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事件,經合併審 理,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重上字第256號返還不當得 利等事件、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3217號侵權行為等 事件訴訟程序終結或裁判確定前,停止訴訟程序。   理  由 一、按數家事訴訟事件,或家事訴訟事件及家事非訟事件請求之 基礎事實相牽連者,得向就其中一家事訴訟事件有管轄權之 少年及家事法院合併請求,不受民事訴訟法第53條及第248 條規定之限制;前項情形,得於第一審或第二審言詞辯論終 結前為請求之變更、追加或為反請求,家事事件法第41條第 1、2項定有明文。本件原告即反請求被告戊○○(下稱原告戊 ○○)於民國112年3月21日起訴請求被繼承人賴景胡之其他繼 承人包含被告即反請求原告甲○○(下稱被告甲○○)、被告即 反請求原告乙○○(下稱被告乙○○)、被告即反請求被告丙○○ (下稱被告丙○○)、被告即反請求被告丁○○(下稱被告丁○○ )分配夫妻剩餘財產,嗣由被告甲○○、被告乙○○於113年3月 26日對被繼承人賴景胡之其他繼承人包含原告戊○○、被告丙 ○○及被告丁○○提出分割遺產之反請求。因上開本訴與反請求 均涉及被繼承人賴景胡之遺產,兩者基礎事實相牽連,爰依 上開規定合併審理、裁判,合先敘明。 二、按訴訟全部或一部之裁判,以他訴訟之法律關係是否成立為 據者,法院得在他訴訟終結前,以裁定停止訴訟程序,民事 訴訟法第182條第1項定有明文。 三、原告戊○○主張其為被繼承人賴景胡之配偶,被告甲○○、兩造 均為被繼承人賴景胡之繼承人,請求分配夫妻剩餘財產,惟 被告甲○○、乙○○反請求主張分割遺產,有如前述。經查:  ㈠原告戊○○就被繼承人賴景胡與第三人簽署家產協議書而得以 分配取得財產部分,已對於第三人提出返還不當得利訴訟, 此部分應列為被繼承人賴景胡之遺產;又原告戊○○、被告丁 ○○藉由保管被告丙○○證件之便,變更被告丙○○名下保單契約 ,原告戊○○盜領收受理賠金造成侵權行為及不當得利之300 萬元賠償部分,應列為原告戊○○之婚後債務,此部分亦經被 告丁○○提出損害賠償等民事訴訟並由本院審理中等情,業據 提出上開本院111年度訴字第3217號起訴狀(見本院112年度 重家財訴字第10號卷原證15)、112年度重訴字第228號民事 判決(見本院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號卷被證2)為證。  ㈡茲因上開民事判決結果會影響本件112年度重家財訴字第10號 剩餘財產分配訴訟中關於原告戊○○婚後債務、被繼承人賴景 胡婚後財產之認定,亦會影響本件113年度重家繼訴字第40 號分割遺產訴訟中關於被繼承人賴景胡遺產之認定,揆諸首 開條文意旨,本院為免發生裁判之歧異,認應有裁定停止本 件剩餘財產分配、分割遺產訴訟程序之必要。 三、依首開法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需附繕本)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24

TCDV-112-重家財訴-10-20250324-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離婚等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婚字第494號 原 告 甲○○ 被 告 乙○○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2月26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准原告與被告離婚。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被告受合法之通知,無正當理由,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 經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86條所列各款之情形,依家事事件法 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爰依原告之 聲請,准由其一造辯論而為判決。 貳、實體事項: 一、原告主張:伊與被告於民國111年2月22日結婚,婚後伊努力 工作負責家用,被告卻與人曖昧、經營X社群網站並宣傳拍 攝色情作品,又於113年4月間與訴外人丙○○發生性行為,並 共同拍攝性愛影像,刊登於色情網站販售獲利,嗣後更有舉 止怪異、夜不歸宿、冷漠相待之情形,被告發生外遇、與他 人性行為又將性影像公諸於眾,造成伊承受精神上巨大痛苦 ,兩造分居已逾半年,被告均拒不回應伊之聯繫,爰依民法 第1052條第1項第2款及第2項規定,請求判准離婚等語。並 聲明: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 。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夫妻有民法第1052條第1項各款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 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 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民法第1052條第2項定有明文 。又該項規定本文所謂「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係指 婚姻是否已生破綻而無回復之希望,應依客觀之標準進行認 定,審認是否已達於倘處於同一境況,任何人均將喪失維持 婚姻意欲之程度(最高法院94年台上字第115號判決意旨參 照)。次按夫妻就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皆須負責時,均 屬有責配偶,均得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本文之規定,請求 與他方離婚,並不以雙方之有責程度輕重比較為要件(最高 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612號判決意旨參照)。  ㈡經查:  ⒈兩造現婚姻關係存續中,有個人戶籍資料查詢結果表在卷可 參,堪以認定。  ⒉原告主張被告外遇、與他人發生性行為、將性影像公諸於眾 等情,業據提出照片、網站貼文、影像光碟等件為證。又被 告經通知未到場爭執,復未提出書狀作何聲明或陳述,依家 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訟法第280條第3項前段規定,視 為自認。是本院綜上事證,堪認原告上開主張,應屬真實。  ⒊本院審酌被告與他人有逾越男女正常交往之分際,對婚姻未 能盡忠誠義務,已令兩造婚姻發生破綻,被告又未於言詞辯 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表達想法,顯見被告對於兩造婚 姻破綻消極以對,絲毫未有積極作為修復兩造婚姻關係。兩 造婚姻關係已淪為僅徒具婚姻之形式外觀,欠缺夫妻應共同 生活、相互扶持、同甘共苦,以共創幸福家庭生活之實質內 涵,復已喪失婚姻關係本質中,應有之夫妻互愛、互信、互 諒、互持等重要基石。依社會上一般觀念為體察,客觀上任 何人處於同一情況下,均不願繼續維持婚姻生活,益徵兩造 婚姻關係已達重大破綻程度,而無回復之望。且就該離婚事 由觀之,應認被告有可責性。準此,原告依民法第1052條第 2項規定,主張兩造間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據以請 求判決離婚,為有理由,應予准許。又原告依上開理由訴請 離婚,既經准許,則其另以同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請求離婚, 即無再予審究之必要。  四、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以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 同時表明上訴理由(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 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19

TCDV-113-婚-494-20250319-2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離婚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婚字第419號 原 告 丙○ 被 告 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離婚事件,本院於民國114年3月5日言詞辯論 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一、准原告與被告離婚。 二、訴訟費用由被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方面:   被告經合法通知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核無民事訴訟法第3 86條各款所列情形之一,按照家事事件法第51條準用民事訴 訟法第385條第1項前段規定,依原告之聲請,由其一造辯論 而為判決。 貳、實體方面: 一、原告主張:原告與大陸地區人民之被告於民國93年10月14日 結婚,並於94年5月19日在臺灣辦理結婚登記,雙方並約定 被告應來臺灣與伊共同生活,且以伊住居所為共同之住所。 婚後被告雖有來臺灣與伊共同生活在臺中市,惟被告於98年 間即無故離家,自此音訊全無,伊聲請被告履行同居義務, 經本院以102年度家婚聲字第204號裁判被告應與伊同居確定 在案,惟被告於該裁定確定後仍未返家與伊共同生活,兩造 間顯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爰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 之規定,請求法院判准兩造離婚等語。並聲明:如主文第一 項所示。 二、被告未於言詞辯論期日到場,亦未提出書狀作何有利於己之 聲明或陳述。 三、本院之判斷:  ㈠按臺灣地區人民與大陸地區人民判決離婚之事由,依臺灣地 區之法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52條第2項 定有明文。本件原告訴請判決與被告離婚,其中原告為臺灣 地區人民,被告為大陸地區人民,有原告之戶籍謄本、大陸 地區人民進入臺灣地區旅行證申請書、大陸地區居民身分證 在卷可稽,則兩造離婚事件,自應適用臺灣地區之法律。  ㈡按夫妻有民法第1052條第1項各款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持 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方 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民法第1052條第2項定有明文 。而所謂「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係指婚姻是否已生 破綻而無回復之希望,應依客觀之標準進行認定,審認是否 已達於倘處於同一境況,任何人均將喪失維持婚姻意欲之程 度(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15號判決意旨參照)。次按 夫妻之一方,民法第1052條第1項以外之重大事由,難以維 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請求離婚。但其事由應由夫妻之一 方負責者,僅他方得請求離婚,同法第1052條第2項訂有明 文。揆其文義,夫妻就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皆須負責時 ,均屬有責配偶,均得依民法第1052條第2項本文之規定, 請求與他方離婚,並不以雙方之有責程度輕重比較為要件(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上字第1612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㈢經查:  ⒈兩造現婚姻關係仍存續中之事實,有原告之戶籍謄本、經財 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認證之結婚公證書在卷可憑,堪以認 定。  ⒉原告主張被告於本院102年度家婚聲字第204號裁定被告應與 伊同居確定後,未返家履行同居義務,音訊全無,分居至今 等情,業經證人即原告之女乙○○於本院審理時證稱:兩造婚 後有同住,我偶而回臺中時,看過被告二次,第三次回去就 沒看到被告了。原告後來搬來桃園與我同住,與我同住在桃 園已經有5年以上,都沒有看過被告等語(見本院114年3月5 日言詞辯論筆錄第2-3頁),並有被告之移民署雲段資料查 詢-中外旅客個人歷次入出境資料可佐,復經本院調閱102年 度家婚聲字第204號、102年度婚字第378號卷宗查閱無訛。 由上開入出境資料,顯見被告自102年2月1日出境後,即未 再返臺。是綜合上開證據,原告之上開主張,應認可採。  ⒊本院審酌兩造婚姻關係現仍存續中,依民法第1001條規定, 除有不能同居之正當理由外,被告應負與原告同居之義務, 兩造婚姻關係現仍存續中,被告卻於102年2月1日出境後即 未再來臺與原告共同生活,被告無正當理由拒絕履行夫妻同 居義務,棄原告及家庭於不顧,被告忽略家庭之經營與維持 ,不可謂不重大,兩造分居至今至少已11年以上,依一般社 會通常之認知,兩造作為夫妻應誠摯互信之基礎顯已喪失, 可認任何人處於原告之同一境況,均將喪失維持婚姻意欲之 程度,兩造婚姻關係確已生破綻,而婚姻發生破綻之原因, 係因被告離家未歸,故對於婚姻破綻事由之發生,被告具有 可歸責性,而兩造間已無夫妻之實,且無回復夫妻感情之可 能,是原告主張兩造有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依民法第 1052條第2項規定,請求判決兩造離婚,即屬有據,應予准 許,爰判決如主文第一項所示。 四、訴訟費用負擔之依據: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78 條。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家事法庭 法 官 陳佩怡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之不變期間內,向本院提 出上訴狀(須附繕本)。如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 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書記官 林淑慧

2025-03-19

TCDV-113-婚-419-202503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