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失致死

日期

2025-01-22

案號

TPHM-113-交上訴-203-20250122-1

字號

交上訴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AI 智能分析

摘要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上訴字第203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王建中 選任辯護人 林富貴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過失致死案件,不服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3 年度交訴字第8號,中華民國113年9月27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 號: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112年度調偵字第191號、第192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王建中緩刑貳年。   理 由 一、本院審理範圍:   按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 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定有明文。原審判決後,經上訴人即被告王建中提起上訴,且於本院審理時明示僅就原審量刑上訴之旨(本院卷第72至73頁),依前述說明,本院審理範圍係以原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基礎,審查原審判決之量刑及裁量審酌事項是否妥適,至於未表明上訴之原判決關於犯罪事實、罪名部分,非本院審判範圍。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伊已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並給付全部和 解金額,亦取得告訴人諒解同意給予緩刑機會,請求從輕量處得易科罰金之刑,或緩刑等語。 三、駁回上訴之理由:  ㈠按量刑之輕重,係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裁量之事項,苟 其量刑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所列一切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如無偏執一端,致明顯輕重失衡情形,不得遽指為不當或違法。又刑罰之量定屬法院自由裁量之職權行使,但仍應審酌刑法第57條所列各款事由及一切情狀,為酌量輕重之標準,並非漫無限制,在同一犯罪事實與情節,如別無其他加重或減輕之原因,下級法院量定之刑,亦無過重或失輕之不當情形,則上級法院對於下級法院之職權行使,原則上應予尊重。  ㈡原判決就被告如其事實欄所犯刑法第276條過失致死罪,已說 明被告符合同法第62條自首之減刑規定,就其刑之裁量,已說明:審酌被告自陳高職畢業之智識程度、目前從事廚師工作,已婚,育有2名成年子女,家境小康,父母健在,需其扶養等家庭生活經濟狀況,其過失行為造成被害人發生死亡之結果,寶貴之生命遭剝奪,令被害人之家屬終生傷痛難癒,且尚未與被害人家屬達成和解,賠償彼等所受損害,而徵得彼等原諒,及其犯後態度等一切情狀,量處有期徒刑8月等旨。核其所為之論斷,係於法定刑度範圍之內,予以量定,客觀上並無明顯濫權或失之過重之情形,或違反比例原則之情形。  ㈢被告雖於案發後另於基隆地院基隆簡易庭與告訴人以新臺幣2 85萬元達成和解,全數給付完畢,有和解筆錄、匯款資料足佐(本院卷第47至49、63頁)。然刑法第276條法定刑為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50萬元以下罰金,依上開規定減刑所得之處斷刑範圍為有期徒刑1月以上至4年11月,既未逾法定刑度,亦無量刑輕重相差懸殊等裁量權濫用,或違反比例原則之情形。足認原判決已充分斟酌客觀上之適當性、相當性及必要性要求,難認原判決量刑有何不當。被告提起上訴主張其已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且已全額賠償為由,請求改判處可得易罰金之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查被告前未有犯罪紀錄,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憑,素行 尚佳,其因一時失慮,而疏縱本案犬隻任意奔走竄入車道,   被害人閃避不及,致罹刑典,且於偵查、審理坦承犯行,並 與告訴人成立和解,已全部給付完畢,且告訴代理人於民事侵權行為損害賠償案件中表示:若被告如數依和解筆錄給付告訴人,願意給被告自新的緩刑機會等語(本院卷第51頁),足見被告確有悔意,且有實際修復作為,並取得告訴人諒解,是審酌全案情節,認屬偶發性犯罪,本案對被告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併予宣告緩刑2年,以勵自新。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 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黃嘉妮、李承晏提起公訴,檢察官陳玉華到庭執行 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許泰誠                    法 官 魏俊明                    法 官 鍾雅蘭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許芸蓁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2  日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