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劉方慈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60號 上 訴 人 陳浚瑋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1月27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801號,起訴案號: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4280、8563、9717、11866號 ,112年度調偵字第690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合 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上 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陳浚瑋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之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因而撤銷第一審對上 訴人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共5罪(均同時尚觸犯一般 洗錢罪)關於量刑部分之不當判決,改判如其附表(下稱附 表)編號1至5所示之刑,並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年10月 。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定之理由。上訴人不服,提起第三審上 訴。 三、刑之量定及酌定應執行之刑期,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 範疇。原判決已說明係以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其正值 青年,應有正當從事工作之能力,竟不思循正當管道獲取財 物,為貪圖不法利益加入詐欺集團而為本案犯行,嚴重損害 財產交易安全及社會經濟秩序,造成本案告訴人及被害人相 當之財產損失,所為並製造金流斷點,造成執法機關不易查 緝犯罪;惟念上訴人在集團分擔之工作尚非上層核心,於原 審審理時業已坦認犯行,尚見悔意,並與告訴人朱威瀚、魏 祥喜、陳國田及被害人白宸芳達成和解(告訴人黃憲文經原 審通知均未到庭),願分期賠付渠等損失,並考量上訴人為 本案行為時甫年滿22歲,思慮尚非周全,兼衡上訴人之素行 、犯罪動機,暨其自陳高中肄業之智識程度、未婚、現在做 健身房業務、月薪約新臺幣2萬7,000元、需扶養同住且因腦 中風右側肢體偏癱之祖母等家庭經濟及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 ,各量處如附表編號1至5主文欄所示之刑並定應執行刑等旨 ,屬其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並未違背比例原則及罪刑相 當原則,自不得指為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徒謂:伊已坦承犯 行,並與大部分告訴人、被害人成立和解並履行和解條件, 又伊僅係詐欺集團之下游成員,尚非上層核心等詞,請求減 輕其刑等語。經核係憑持己見,對於事實審法院刑罰裁量之 適法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任意指摘,與法律規定得 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揆諸首揭規定及 說明,本件上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5

TPSM-114-台上-1160-20250305-1

台上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59號 上 訴 人 王奕翔 上列上訴人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 華民國113年12月11日第二審更審判決(113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0 號,起訴案號: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9509號,113 年度偵字第249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 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 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 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 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 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至於原判決究竟有無違法,與 上訴是否以違法為理由,係屬二事。 二、本件原判決以上訴人王奕翔明示僅就第一審判決關於量刑之 部分提起第二審上訴,經原審審理結果,撤銷第一審就上訴 人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既遂罪(尚同時觸犯一般洗錢 罪、行使偽造私文書罪、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罪)、三人以上 共同詐欺取財未遂罪(尚同時觸犯行使偽造私文書罪)關於 宣告刑及定應執行刑部分之判決,改判分別量處如其附表( 下稱附表)一編號1、2所示之宣告刑,並定應執行刑為有期 徒刑1年11月,已詳述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上訴人不服, 提起第三審上訴。 三、是否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刑之量定及酌定應執行之 刑期,均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裁量的事項;法院就具體個 案犯罪,斟酌其犯罪情狀,有無可堪憫恕之情,並以行為人 的責任為基礎,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處斷刑範 圍內予以裁量,苟未濫用其職權,即無違法。原判決已說明 以上訴人責任為基礎,審酌上訴人不思以正當途徑賺取財物 ,因貪圖報酬,竟與本案詐欺集團成員共同為加重詐欺等犯 行,而以行使偽造私文書、行使偽造特種文書等手法訛騙告 訴人等,欠缺尊重他人財產法益之守法觀念,復生損害於特 種文書及私文書之名義人及該等文書之公共信用,幸因告訴 人林芯榆查覺有異報警處理,使員警得以及時查獲,故就上 訴人本案參與之部分,告訴人林芯榆並未受有財產損失,然 告訴人黃清課受有新臺幣360萬元之損害,且尚未能與黃清 課達成調解或賠償損害;再考量上訴人係擔任受詐欺集團上 層指揮之收水角色,相較於主要之籌劃者、主事者或實行詐 騙者,參與程度與主觀惡性均相對較輕,上訴人就各所犯於 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犯行,可作為酌量從輕量刑之參考 ,並經評價其行為侵害法益之類型、行為不法程度及罪責內 涵,並考量上訴人就附表一編號1部分,業於警詢、偵查及 歷次審理時均自白犯行,原得依洗錢防制法規定減輕其刑, 惟上訴人經從一重論處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是就上訴 人此部分想像競合輕罪得減輕其刑部分,已依刑法第57條規 定於量刑時,併予審酌,復兼衡上訴人之素行紀錄,自陳之 教育智識程度、工作、家庭生活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並適 用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前段規定分別減輕其刑後, 各量處如附表一編號1、2所示之刑。另綜合考量上訴人所犯 各罪之罪質及侵害法益類型、犯罪時間、手段、刑罰邊際效 應隨刑期遞減等情而為整體評價後,定其應執行刑為有期徒 刑1年11月,復敘明本案何以已無情堪憫恕之情形,而無再 適用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之必要,並說明上訴意旨所舉 犯罪之動機與情狀,俱屬刑法第57條所定量刑所應審酌之事 由,亦不符合刑法第59條得酌量減刑之規定。另載敘其係以 上訴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一切犯罪情 狀,而為量刑及定應執行刑等情,既未逾越處斷刑及刑法第 51條第5款規定範圍,且無違公平正義、比例原則、罪刑相 當原則,核俱屬其刑罰裁量權之適法行使,自不容任意指摘 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所為明白論斷於不顧,徒謂:原審判決未 詳細審酌一切量刑因子,所為量刑過重,復未適用刑法第59 條規定酌減輕其刑等語。經核無非係就原審量刑職權之適法 行使,以及原判決已明確論斷說明之事項,任意加以指摘, 顯不足據以辨認原判決已具備違背法令之形式。揆之首揭說 明,本件關於如附表一編號1所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既 遂罪(尚同時觸犯一般洗錢罪、行使偽造私文書罪)、附表 一編號2所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未遂罪部分之上訴為不 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既上訴人對於如附表一編號1 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既遂罪(尚同時觸犯一般洗錢罪 、行使偽造私文書罪)部分之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而從 程序上駁回,則與上開之罪具有想像競合犯關係之輕罪即行 使偽造特種文書罪部分,本屬刑事訴訟法第376條第1項第1 款所列不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之案件(第一、二審均為有罪 之論斷),自無從適用審判不可分原則一併加以審理,該部 分之上訴亦非合法,應併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5

TPSM-114-台上-1159-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55號 再 抗告 人 林傳銘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聲請再審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16日駁回抗告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603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有罪之判決確定後, 因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足 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判決所認 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益,得聲請再審。同條第3 項並規定:第1項第6款之新事實或新證據,指判決確定前已 存在或成立而未及調查斟酌,及判決確定後始存在或成立之 事實、證據。準此,判決確定前已存在或成立而經調查斟酌 者,即非新事實或新證據。又聲請再審人所主張之新事實或 新證據,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倘無法產生合理懷 疑,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者,自未具備上開 要件,不能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至於聲請再審的理由,如 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的事實再行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 證認事職權的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 據持相異評價,而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仍無法動搖 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定聲請再審之要件 。又再審及非常上訴制度,雖均為救濟已確定之刑事判決而 設,惟再審係為確定判決有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 非常上訴程序則在糾正確定判決之法律上錯誤,如認確定判 決有違背法令情事,則應依非常上訴程序循求救濟,二者迥 然不同。 二、本件再抗告人林傳銘因違反證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案件,對 於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6年度金訴字第6號刑事確定判決(下 稱原確定判決)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規定聲請 再審,經第一審裁定駁回其再審之聲請,再抗告人提起第二 審抗告。原裁定以:原確定判決已詳為說明係綜合與共犯被 告林孟漢坦認之供述、相關證人之證述及卷附其他證據資料 ,認定再抗告人與林孟漢共同非法經營全權委託投資業務之 犯行明確,而為論處,已載敘其調查證據之結果及憑以認定 犯罪事實之心證理由,並敘明再抗告人所提出之「聲再證1 」即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民國105年8月12日南檢文恭105他1 626字第49902號函文,該函說明二之問題,僅屬檢察官就證 券投資信託及顧問法第107條第1款之規範適用文義相關問題 ,詢問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並非主管機關 或檢察官的意見,不能認為具有未經判斷資料性之「新規性 」之新事實或新證據,另「聲再證2」之金管會105年9月9日 金管證投字第1050034610號函文及「聲再證3」之委任人林 秀華、受任人即再抗告人103年6月20日代理買賣證券授權書 ,均經原確定判決調查斟酌,即不具有未經判斷資料性之「 新規性」,無論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綜合判斷,均不足以動 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而不具確實性,核與刑事訴訟法 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聲請再審之要件不符。原裁定因 而維持第一審駁回聲請再審之裁定,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 經核於法並無違誤。 三、再抗告意旨置原裁定論斷於不顧,就原確定判決對於法院取 捨證據及證明力判斷之職權行使,持憑己意,而為相異之評 價,或對原裁定之論駁與說明,再事爭執,與法律規定得為 聲請再審之事由不相適合,應認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 回。應認本件再抗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至於再抗告意旨 另執所提本院刑事大法庭108年度台上大字第4349號裁定, 係原確定判決後本院經由大法庭程序統一之法律見解,尚不 得據以再審程序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有錯誤,難認再抗 告人得依該裁定意旨聲請再審,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5

TPSM-114-台抗-355-20250305-1

台上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1157號 上 訴 人 李淮紳 原審辯護人 林君達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妨害性自主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 年11月29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侵上訴字第216號,起訴案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548號),由原審辯護人代 為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 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 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指摘原判決有 何違法,自應認其上訴為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本件上 訴人李淮紳上訴意旨,僅以「二審判決顯有諸多違背法令與事實 不符之處,上訴人誠難甘服」等語為唯一理由,而於原判決如何 違背法令並無一語涉及,自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5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1  日

2025-03-05

TPSM-114-台上-1157-20250305-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聲明異議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99號 抗 告 人 廖春鴻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服 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27日駁回聲明異議之裁定(113 年度聲字第3495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而此所稱「 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係指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違背 法令,或處置失當,致侵害受刑人權益而言。又有罪判決確 定後即生效力,檢察官本即應依裁判本旨指揮執行,是檢察 官依確定判決內容而指揮執行,自難指其執行之指揮為違法 或其執行之方法不當。而業經裁判定應執行刑之各罪,如再 就其各罪之全部或部分重複定應執行刑,均屬違反一事不再 理原則,不以定刑之各罪範圍全部相同為限,此乃因定應執 行刑之實體裁定,具有與科刑判決同一之效力,行為人所犯 數罪,經裁定酌定其應執行刑確定時,即生實質確定力。法 院就行為人之同一犯罪所處之刑,如重複定刑,行為人顯有 因同一行為而遭受雙重處罰之危險,自有一事不再理原則之 適用。故數罪併罰案件之實體裁判,除因增加經另案判決確 定合於併合處罰之其他犯罪,或原定應執行之數罪中有部分 犯罪,因非常上訴、再審程序而經撤銷改判,或有赦免、減 刑等情形,致原定執行刑之基礎已經變動,或其他客觀上有 責罰顯不相當之特殊情形,為維護極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有 另定應執行刑之必要者外,法院應受原確定裁判實質確定力 之拘束,並確保裁判之終局性。是以,檢察官在無上揭例外 之情形下,對於受刑人就原確定裁判所示之數罪,重行向法 院聲請分別定應執行刑之請求,不予准許,於法無違,自難 指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違法或其執行方法不當。 二、本件抗告人廖春鴻聲明異議意旨略以:其前犯違反毒品危害 防制條例等罪案件,其中有期徒刑部分經原審法院以103年 度聲字第1282號裁定合併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9年2月確定( 下稱A裁定),又因犯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其 中有期徒刑部分經原審法院以103年度聲字第1131號裁定合 併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8年確定(下稱B裁定),A、B裁定 應接續執行之刑期長達有期徒刑27年2月,有責罰顯不相當 之情形,更違反數罪併罰之恤刑原則。如將A裁定之罪,與B 裁定之罪,合併重新定應執行刑,將較有利於抗告人。抗告 人因而向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下稱新竹地檢署)為重新定 應執行刑之請求,詎遭該署檢察官於民國113年12月2日,以 竹檢云執典113執聲他1637字第0000000000號函復否准其之 請求。為此,對檢察官上開執行處分聲明異議等語。 三、原裁定略以:㈠、抗告人前後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 ,其中有期徒刑部分,已分別經原審法院依序以A裁定定其 應執行刑有期徒刑9年2月、以B裁定定其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 8年確定,則檢察官據上開確定裁定指揮執行,查無因非常 上訴或再審程序經撤銷改判,亦無因赦免、減刑,致原裁判 定刑基礎變動而有另定應執行刑必要之情形,則A裁定、B裁 定均已生實質確定力,基於一事不再理原則,本不得就其中 部分犯罪重複定其應執行刑。㈡、A、B裁定之定其應執行刑 組合及接續執行,並無責罰顯不相當之情形。㈢、依A裁定與 B裁定所示各罪之犯罪時間、判決確定時間以觀,A、B裁定 各罪,並不符合合併重新定應執行刑之要件。依此,抗告人 本件請求重新定其應執行刑,仍應受一事不再理原則之限制 ,而不應准許。新竹地檢署檢察官據此否准抗告人重新定應 執行刑之請求,核無違誤,抗告人本件聲明異議,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等旨,原裁定已論敘說明甚詳,核無違法或不當 。抗告意旨並未指摘原裁定究有如何違法或不當之情形,猶 執與聲明異議相同之陳詞,泛指原裁定違法,無非置原裁定 明白論敘於不顧,並對原審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徒憑其主 觀意見及對於定刑減輕幅度之個人期望,重為爭執,核其抗 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6

TPSM-114-台抗-299-2025022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291號 再 抗告 人 李慶文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定應執行刑案件,不 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2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 度抗字第2324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以:再抗告人李慶文因犯如第一審裁定附表(下稱附 表)各編號所示之罪,經分別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確定。其 中編號1至4所示各罪,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10月,併計 編號5宣告刑有期徒刑2年8月,總和為8年6月。則第一審裁 定於各宣告刑中刑期最長之有期徒刑2年8月以上、總和8年6 月以下,定其應執行有期徒刑6年10月,其裁量所定之刑期 ,並未較重於前定之執行刑加計後之總和,難認有違反外部 界限及內部界限之情,且已再給予再抗告人減少有期徒刑1 年8月(8年6月-6年10月=1年8月)之恤刑利益,亦無濫用裁 量權之情形,於法即無違誤;又執行刑之酌定,尤無必須按 一定比例、折數衡定之理。因認再抗告人提起抗告,指摘第 一審裁定所定應執行刑不當,並無理由,而駁回其抗告。 二、經核原裁定並無違誤。再抗告意旨徒臚列抽象之刑罰裁量理 論與法令及援引他案指摘本件所定執行刑過重,泛言原裁定 有違公平及比例原則,請重新從輕量定最有利之應執行刑等 語,核係對原審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本件再抗 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6

TPSM-114-台抗-291-20250226-1

台非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27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陳柏宇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加重詐欺等罪案件,對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7月10日第一審確定判決(113年度訴字第483號,起 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9276、10262號、11 3年度少連偵字第110號),認為部分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陳柏宇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 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次按裁判確定 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 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 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第1項第4款、第2項亦有明文規定 。是若有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符 合數罪併罰之規定時,須先徵得受刑人之同意,始得定其應 執行之刑,屬賦予受刑人選擇權之有利規定;審判中之案件 ,被告尚未獲取關於判決結果之充分資訊,就符合刑法第50 條第1項但書情形之數罪,並不得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 請求法院定應執行刑,而須待判決確定後,方得以受刑人身 分,行使其選擇權,請求檢察官向法院聲請之,最高法院10 9年度台非字第162號、112年度台非字第3號判決及111年度 台非大字第43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二、經查,本案被告陳 柏宇計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既遂2罪及三人以上共同詐 欺取財未遂1罪,共計3罪,各判處有期徒刑1年3月、1年2月 、6月。雖均屬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惟其中判處有期徒刑1年 3月、1年2月部分,屬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刑,至於6月部 分則屬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刑,核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 第4款及同條第2項規定,應由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 應執行刑時,法院始得更定其刑。詎原判決法院就上開3罪 ,未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逕就此上開 3罪合併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年6月,即有判決不適用法 則之違法。三、綜上,原判決既經確定且對被告不利,爰依 刑事訴訟法第441條、第443條規定提起非常上訴,以資救濟 糾正。」等語。 二、本院按: (一)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 第378條定有明文。又現行刑法第50條規定之立法目的, 是為了明確數罪併罰適用範圍,避免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 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合 併,造成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無法單獨易 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罪責失衡,不利於受刑人。從而 ,為使受刑人經深思熟慮後,選擇自認最適合的處遇,賦 予其選擇權,以符合其實際受刑利益。倘案件尚在審理時 ,因無從認被告已獲取充分資訊,而得有效行使刑法第50 條第2項之選擇權,法院如於審判中逕將刑法第50條第1項 但書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自屬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 (二)經查:被告陳柏宇因加重詐欺等罪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 法院於民國113年7月10日以113年度訴字第483號判決(下 稱原判決)有罪,原判決主文第1項諭知被告「犯三人以 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參月;又犯三人以上 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又犯三人以上共 同詐欺取財未遂罪,處有期徒刑陸月。應執行有期徒刑壹 年陸月」。然其中判處有期徒刑1年3月、1年2月部分,均 屬不得易科罰金及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刑;而有期徒刑 6月部分則屬不得易科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刑。 依前揭說明,法院於審判中,自不得就被告所犯上開各罪 併合處罰。原判決逕就被告所犯上開3罪之宣告刑有期徒 刑部分合併定應執行刑,即有不適用法則之違法。案經確 定,且非必有利於被告。非常上訴意旨執以指摘,為有理 由,應由本院將原判決關於被告定應執行刑部分撤銷,以 資救濟。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第1款前段,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6

TPSM-114-台非-27-20250226-1

台聲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等罪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39號 聲 明 人 何忠勲 上列聲明人因妨害性自主等罪案件,不服本院中華民國114年1月 2日第三審判決(113年度台上字第5096號),聲明不服,本院裁 定如下: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更有 所聲請或聲明。本件聲明人何忠勲因妨害性自主等罪案件,經本 院判決後,復又具狀聲明(質疑扣案證物為違法取得),殊為法 所不許,特為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楊力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6

TPSM-114-台聲-39-20250226-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抗字第353號 抗 告 人 黃國智 上列抗告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2月24日駁回其聲請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裁 定(113年度聲再字第549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第3項規定,為受判決人 之利益,得以發現新事實或新證據,經單獨或與先前之證據 綜合判斷,足認受有罪判決之人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 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為由聲請再審。是為受判決人利益 聲請再審所憑之新事實或新證據,除須具有未經判斷資料性 之新規性(或稱嶄新性)外,尚須具備經單獨或與先前之證 據綜合判斷而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事實之確實性(或 稱明確性、顯著性),二者均不可或缺,倘未兼備,即與上 揭法定聲請再審事由不符,應認其聲請再審為無理由。又聲 請再審理由,如僅係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之事實再行爭辯,或 對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 院取捨證據對證據證明力闡釋持相異之評價,即使審酌上開 證據,仍無法動搖原確定判決之結果者,亦不符合此條款所 定聲請再審之要件。   二、本件抗告人黃國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案件,對於 原審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5570號刑事確定判決(下稱原確 定判決,經本院113年度台上字第4026號判決,以上訴不合 法律上程式予以駁回),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規定聲請再審,聲請意旨略以:㈠、觀證人駱姿惠親自簽署 之自述聲明狀,内容明確提及「隔天移送地檢時,我的身體 狀況很不舒服了,面對檢察官的詢問,我真的不知道我說什 麼,因為這樣我不得已請假一天,這樣影響了我的全勤紀錄 。我雖有吸食但是次數不多,也不常使用,我也知道這是不 對的,但是我並沒有跟黃國智買過毒品,只是有些東西我不 懂,有問過黃國智。他也只是大概跟我說而已,我是有聽沒 有懂,而我在跟一些朋友聊過以後,聽從朋友的建議打算要 去醫院戒毒」,可知抗告人根本沒有販售過毒品給予駱姿惠 ,更與駱姿惠於卷内所證述之内容不符,可徵抗告人已遭駱 姿惠誣陷。再觀證人楊家淳於自白書中坦承「本人楊家淳從 未幫駱姿惠小姐向黃國智先生拿取過任何毒品,之前只有跟 黃國智先生拿過精油,並且騙駱姿惠小姐本人所交付的精油 為毒品,想藉由這種方法讓駱姿惠小姐誤以為是毒品而吸食 ,讓駱姿惠小姐可以戒除毒癮」,足證駱姿惠與楊家淳2人 都並未向抗告人拿取過毒品,且所交付給駱姿惠的物品都是 精油而非毒品,抗告人並無販賣毒品之事實。㈡、駱姿惠及 楊家淳2人曾於民國112年1月1日於抗告人因本案遭收押禁見 期間到抗告人家中與抗告人之友人聊天,有該日之室内監視 器錄影錄音檔為憑,駱姿惠於警詢過程中乃因白天工作疲累 ,復憂心無法脫身,遂配合警方的說詞攀咬抗告人販毒,足 證駱姿惠及楊家淳2人所述抗告人販賣之指控與事實不符。㈢ 、原確定判決所憑證據僅有駱姿惠、楊家淳之證詞,以及未 明確提及與毒品有關之通訊監察譯文。假若抗告人果真販賣 毒品,且不只1次販賣,抗告人身上遭查獲與毒品有關物品 可能性絕對相當高,但抗告人卻未遭查獲任何違禁物,且遭 搜索時住處、車輛及隨身物品時,亦無查扣任何違禁物,可 見抗告人並非販毒者。本案僅僅只有駱姿惠、楊家淳前後矛 盾之證詞為證據,別無其他適法之補強證據,乃原確定判決 違反罪刑法定主義,遽論入抗告人於罪,實有違誤,為此聲 請再審,請求本院准為開始再審之裁定,並停止刑罰之執行 云云。 三、原裁定略以:㈠、原確定判決已敘明其係依調查證據之結果 ,認定抗告人基於販賣第二級毒品甲基安非他命以牟利之犯 意,以所持用行動電話門號作為聯繫販賣毒品之用,先後於 原確定判決附表(下稱附表)一所示之時、地,以附表所示 方法,分別販賣附表所示價格及重量之甲基安非他命予駱姿 惠得逞等情。又原確定判決乃綜合抗告人所為不利於己之供 述,參酌附表二至六所示之通訊監察譯文,徵引駱姿惠、楊 家淳所為不利於抗告人之證言,稽以抗告人住處外監視器錄 影畫面截圖、駱姿惠存款交易明細等卷內相關證據資料,方 為認定抗告人有販賣第二級毒品等罪之犯行,並補充敘明: ⒈駱姿惠該案偵查及第一審所為證詞前後一致,且如何與楊 家淳之證詞、抗告人住處外監視器錄影畫面截圖、附表二至 六通訊監察譯文及存款交易明細等證據資料相符,足資證明 駱姿惠此部分所述真實可信。⒉如何憑以認定抗告人有營利 意圖之證據及理由等旨,已具體論析明確,且經原審依職權 核閱該案電子卷宗屬實。核其論斷作為,皆為事實審法院職 權之適當行使,無悖於經驗法則或論理法則,亦無違法不當 之情事。㈡、觀諸本件聲請意旨㈠、㈡所舉自述狀、自白書( 記載「書寫日期」均為111年12月20日)及室內監視器錄影 錄音檔(記載「存檔日期」為112年1月1日)之內容,可知 駱姿惠及楊家淳於自述狀、自白書及室內監視器錄影錄音檔 中否認駱姿惠向抗告人購買毒品、否認楊家淳幫駱姿惠向抗 告人拿取毒品及改稱抗告人附表一編號1至5所為係販賣精油 ,並非販賣毒品,然抗告人於112年6月20日即經該案之第一 審法院裁定准以新臺幣10萬元具保而停止羈押,且於原確定 判決之第二審審理期間就抗辯其僅係販賣精油云云,但抗告 人卻未於原確定判決確定前提出前揭有利於己之「證據資料 」,竟遲至向本件聲請再審時始行提出,則其上開所辯及所 提出前揭證據是否可信,業足使人啟疑,經單獨或與先前之 證據綜合判斷,尚不足以動搖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之確實性 (或稱明確性、顯著性),自非刑事得執以為聲請再審之「 新證據」。本件聲請再審意旨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 第6款、第3項之規定不符,其再審及停止刑罰執行之聲請並 無理由,應予駁回等旨。經核俱有卷內相關訴訟資料可資覆 按,且與經驗法則、論理法則無間,並無違誤或不當。 四、綜上,本件抗告意旨,以自己之說詞,漫指原裁定不當,無 非執其在原審聲請再審之同一陳詞,就原裁定已詳為論駁之 事項,再事爭辯,及對於原確定判決採證認事職權之適法行 使,徒憑己意,漫指原裁定違法。揆諸首揭說明,應認其抗 告為無理由,予以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周盈文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6

TPSM-114-台抗-353-20250226-1

台上
最高法院

傷害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上字第743號 上 訴 人 温婉英 選任辯護人 黃柏嘉律師 王秉信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傷害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中華民國113年9月25 日第二審判決(113年度上訴字第2349號,起訴案號:臺灣新北 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3891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按刑事訴訟法第377條規定,上訴於第三審法院,非以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不得為之。是提起第三審上訴,應以原判決違背法令為理由,係屬法定要件。如果上訴理由書狀並未依據卷內訴訟資料,具體指摘原判決不適用何種法則或如何適用不當,或所指摘原判決違法情事,顯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時,均應認其上訴為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駁回。又民國112年6月21日修正公布施行之刑事訴訟法第376條,雖增列第1項第2款:「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第一項之傷害罪」為不得上訴於第三審之案件,惟依刑事訴訟法施行法第7條之16第2項規定:「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五月三十日修正通過之刑事訴訟法施行前,原得上訴於第三審之案件,已繫屬於各級法院者,仍依施行前之法定程序終結之。」本件上訴人温婉英於111年5月8日所犯傷害罪,係於前揭規定施行前,於112年3月24日已繫屬於第一審法院,應依刑事訴訟法修正施行前之程序審理,上訴人自得上訴於第三審法院,先予敘明。 二、本件原判決維持第一審所為論處上訴人犯傷害罪刑之判決, 駁回上訴人在第二審之上訴,已引用第一審判決書記載之犯 罪事實、證據及理由,並補充說明何以駁回上訴人及檢察官 此部分所提起第二審上訴及如何審酌量刑之理由。 三、原判決及所援引第一審判決已就告訴人李承勳固曾於警詢及 偵查中指稱其要對黑衣女子提出傷害告訴等語,而未正確指 認係當時在場且為染金髮並著白藍顏色相間之上衣之上訴人 ,然其已明確指稱告訴之對象為拉扯其手臂、造成其傷害之 「温沛婕家人」,已足認告訴人有訴究上訴人犯罪之意,縱 其前此就傷害其之人,或有誤指案發時同在場之「著黑衣之 女子」,仍可認其已對傷害之人即上訴人提出合法告訴等情 ,詳加論述。並說明係綜合上訴人坦承與告訴人發生拉扯之 供述及告訴人之指證,佐以卷附告訴人之新泰綜合醫院診斷 證明書等證據資料,相互印證,斟酌取捨後,認定上訴人確 有傷害犯行。並敘明徒手用力與他人推擠拉扯,極有可能造 成拉扯處瘀腫,此為一般人生活經驗所能預見,上訴人為一 具備基本智識之成年人,對此應無不能預見之理,竟仍執意 強力拉扯告訴人成傷,是上訴人確有基於縱使發生該傷害之 結果仍不違背其本意之傷害間接故意等情。另就上訴人之辯 解及卷內其他有利之證據,如何均與卷內事證不符,皆不足 作為有利之認定各等旨,亦逐一於理由內予以說明、指駁甚 詳。核其論斷,俱有卷存事證足憑,並無認定事實未憑證據 之情形,亦無上訴人上訴意旨所指採證違法、證據調查職責 未盡、適用經驗、論理等證據法則不當等違誤,自屬原審採 證、認事之適法職權行使,不容任意指摘為違法。 四、上訴意旨置原判決之論敘於不顧,仍謂:告訴人是否對伊提 出合法傷害告訴,原審未詳查究明,且誤將伊拉扯告訴人衣 服之行為認定為傷害行為,又不採信伊之辯解,即為不利之 認定,要屬違法等語。經核係憑持已為原判決指駁之陳詞再 事爭辯,或對於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與自由判斷證據證明力 之職權行使,徒以自己之說詞,就相同證據為不同評價,任 意指為違法,或就不影響判決結果之枝節事項,執為指摘, 均與法律規定得為第三審上訴理由之違法情形,不相適合。 其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2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4   日

2025-02-26

TPSM-114-台上-743-20250226-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