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士林地檢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31-140 筆)

金訴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金訴字第791號 公 訴 人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李明樺 (另案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檢察官提起公訴(112年度 偵字第7796號),於準備程序中,被告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 ,經告以簡式審判程序之旨,並聽取當事人、辯護人之意見後, 本院合議庭裁定由受命法官獨任進行簡式審判程序,並判決如下 :   主 文 李明樺幫助犯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十九條第一項後段之一般洗錢 罪,處有期徒刑伍月,併科罰金新臺幣伍萬元,有期徒刑如易科 罰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犯罪事實 一、李明樺依其年紀、智識經驗,得預見將自己之金融機構帳戶 提供他人使用,將可能遭詐騙集團利用作為犯罪工具,竟仍 不違背其本意,基於幫助詐欺取財、幫助洗錢之不確定故意 ,於民國111年11月間某日,在桃園市中壢區某處,將其名 下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號帳戶(下稱本案帳 戶)相關資料,交付予詐騙集團成員鄒偉翔(所涉詐欺部分 ,另由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起訴,鄒偉翔所屬詐騙集 團下稱本案詐騙集團)。與此同時,本案詐騙集團即意圖為 自己不法之所有,基於詐欺取財及洗錢之犯意聯絡,對林蔡 金麗施以附表所示之詐術,致林蔡金麗陷於錯誤,林蔡金麗 因而按指示告以其所有台新國際商業銀行帳號000000000000 00號帳戶(下稱林蔡金麗帳戶)之網路銀行帳號密碼,並設 定約定轉帳;爾後本案詐騙集團即於附表所示之時間,自林 蔡金麗帳戶轉出如附表所示之金額(單位均為新臺幣,下同 )至本案帳戶,並陸續提領而出。本案詐騙集團成員即以此 方式製造金流斷點,隱匿上述詐欺犯罪所得與其來源。 二、案經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主動溯源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按簡式審判程序之證據調查,不受第159條第1項之限制,刑 事訴訟法第273條之2定有明文。是本案被告李明樺以外之人 於審判外之陳述,除有其他不得作為證據之法定事由外,應 咸認具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得心證之理由:  ㈠上揭犯罪事實業據被告於檢察事務官詢問中,以及於本院準 備程序暨審理中坦承不諱(見偵卷第149頁至第150頁,本院 卷第55頁、第61頁),並有以下證據附卷可佐,足認被告任 意性自白與事實相符,堪以認定:  ⒈證人即告訴人林蔡金麗於警詢之證述(見偵卷第181頁至第18 7頁)。  ⒉本案帳戶之申設資料與交易明細(見偵卷第56頁至第94頁) 。  ㈡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上開犯行,洵堪認定,應予 依法論科。 二、論罪:  ㈠新舊法比較:  ⒈按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罪刑有關之法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 等一切情形,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刑法上之「必 減」,以原刑減輕後最高度至減輕後最低度為刑量(刑之幅 度),「得減」則以原刑最高度至減輕最低度為刑量,而比 較之。故除法定刑上下限範圍外,因適用法定加重減輕事由 而形成之處斷刑上下限範圍,亦為有利與否之比較範圍,且 應以具體個案分別依照新舊法檢驗,以新舊法運用於該個案 之具體結果,定其比較適用之結果。至於易科罰金、易服社 會勞動服務等易刑處分,因牽涉個案量刑裁量之行使,必須 已決定為得以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服務之宣告刑後,方 就各該易刑處分部分決定其適用標準,故於決定罪刑之適用 時,不列入比較適用之範圍(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72 0號、113年度台上字第2303號判決意旨參照)。  ⒉被告本案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業經修正,於113年7月31日公 布,並於同年8月2日施行:   ⑴洗錢行為之定義規定: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2條原規定:「 本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意圖掩飾或隱匿特定犯 罪所得來源,或使他人逃避刑事追訴,而移轉或變更特定 犯罪所得。二、掩飾或隱匿特定犯罪所得之本質、來源、 去向、所在、所有權、處分權或其他權益者。三、收受、 持有或使用他人之特定犯罪所得」;修正後則規定:「本 法所稱洗錢,指下列行為:一、隱匿特定犯罪所得或掩飾 其來源。二、妨礙或危害國家對於特定犯罪所得之調查、 發現、保全、沒收或追徵。三、收受、持有或使用他人之 特定犯罪所得。四、使用自己之特定犯罪所得與他人進行 交易」。準此,提供金融帳戶予詐騙集團使用之行為,因 使詐騙集團得以利用該帳戶受領並輕易轉移被害人遭詐欺 犯行而交付之款項,符合隱匿或掩飾特定犯罪所得及其來 源、去向之要件,從而不問修正前、後均屬洗錢防制法所 定義之洗錢行為,合先敘明。   ⑵應適用之處罰規定: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原規定:「 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 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第1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第2項)。前2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 本刑之刑(第3項)」;修正後同法第19條則規定:「有 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 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第1項)。前項之未遂犯罰 之(第2項)」。亦即,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已刪除 修正前第14條第3項關於科刑上限規定。   ⑶偵審自白減刑規定: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原規定 :「犯前四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 其刑」;修正後同法第23條第3項前段則規定:「犯前四 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動 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亦即,修正後之規定 就減刑增加「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之要件 。  ⒊經查:   ⑴本案被告幫助洗錢之財物未達1億元,而其幫助洗錢之前置 犯罪並無證據證明係加重詐欺罪,因此僅能認定為普通詐 欺罪。又被告本案偵查及審判中均有自白,且已主動繳回 全部犯罪所得(詳後述),因此其不論適用修正前、後之 洗錢防制法,均可獲得減刑寬典。   ⑵據此,於暫不考慮幫助犯減刑規定的情況下,被告本案洗 錢犯行如適用修正前洗錢防制法,其處斷刑為有期徒刑1 月至6年11月,惟因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3項規定之 存在,其量刑範圍進一步限縮於有期徒刑1月至5年;另一 方面,倘適用修正後洗錢防制法,處斷刑與量刑範圍則均 為有期徒刑3月至4年11月。  ⒋綜合以上,經整體比較適用修正前與後之洗錢防制法規定, 於本案中,參照刑法第35條第2項前段、第3項,以修正後之 規定較有利於被告。是依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被告本案涉 犯幫助一般洗錢罪之部分,應以修正後之洗錢防制法論處。  ㈡審理範圍之說明:   ⒈被告提供本案帳戶而幫助本案詐騙集團詐欺、洗錢之犯行, 係經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於113年8月28日提起公訴 ,並於同年9月18日繫屬本院;而被告提供同一帳戶予同一 詐騙集團之犯行,另經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 檢)檢察官以112年度偵字第12864號、22725號、27349號 、10227號,於113年11月1日提起公訴,並於同年12月11日 以113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繫屬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目前 尚未判決,此觀士林地檢上述起訴書、被告法院前案紀錄 表自明(均見於本院卷最末)。   ⒉據此,被告本案犯行固經重複起訴,惟因被告住所地位在本 院轄區,本院依刑事訴訟法第5條第1項規定,就本案有管 轄權;而本院又係本案繫屬在先之法院,因此依刑事訴訟 法第8條前段規定,自應就本案為審理,附此說明。  ㈢核被告所為,係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刑法第339條第1項之幫 助詐欺取財罪,以及刑法第30條第1項、修正後洗錢防制法 第19條第1項後段之幫助一般洗錢罪。  ㈣裁判上一罪之說明:   被告以提供本案帳戶之單一行為,幫助詐欺集團成員遂行上 開各罪,為想像競合犯。是依刑法第55條前段規定,應從一 重即刑法第30條第1項、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後段 之罪處斷。  ㈤減輕其刑之說明:  ⒈本案被告係以幫助之意思,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以外之行 為,應論以幫助犯。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按正犯之刑減 輕之。  ⒉又被告於偵審程序均自白犯罪,且已主動繳回因交付本案帳 戶之全部犯罪所得6,000元,此有本院113年贓款字第56號收 據存卷可憑(見本院卷第61頁至第62頁、第89頁至第90頁) 。爰依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規定,另減輕其刑。  ⒊被告具有上述不同刑之減輕事由,按刑法第70條規定,應予 遞減之。 三、科刑:   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國內迭有詐騙集團利用人頭 帳戶收受不法所得,此情業經媒體廣為報導宣傳,被告依其 智識經驗,顯可預見自己本案行為將會幫助詐欺集團成員詐 騙他人之財產,進而幫助詐欺集團成員操作金流,使犯罪追 查趨於複雜,竟仍為貪圖小利,率爾將上開帳戶相關資訊任 意提供他人,使詐欺集團成員得以用於從事不法犯行,不僅 造成告訴人之鉅額財物損失,且因而無從追回遭詐取之金錢 ,更助長犯罪集團惡行,危害金融秩序與社會治安,造成之 危害並不在輕,自應予以責難;復考量被告坦承之犯後態度 ,已自動繳回犯罪所得,而告訴人受騙金額逾5,000萬元, 表明願以50萬元與被告和解,但被告表示目前另案在監沒有 能力賠償等語(見本院卷第63頁);復考量被告本案犯罪動 機、犯罪手段與情節、提供之帳戶數量、所獲得之報酬,以 及告訴人被騙金額等情;另兼衡被告自述高職畢業之智識程 度、先前擔任送貨司機、月薪約4萬元左右、未婚、不必扶 養他人、普通之家庭經濟狀況等一切情狀(見本院原金訴卷 第63頁),量處如主文所示之刑,並分別諭知有期徒刑易科 罰金、罰金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參、不予宣告沒收之說明: 一、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業於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其中 舊法第18條規定,移列至新法第25條第1項並明定:犯第19 條、第20條之罪,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不問屬於犯罪 行為人與否,沒收之。此為洗錢犯罪沒收之特別規定,且沒 收乃刑法所定刑罰及保安處分以外之法律效果應適用裁判時 法,則依刑法第2條第2項規定及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之原則 ,本案就洗錢標的之沒收,即應適用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25 條第1項規定。至上開特別沒收規定所未規範之補充規定, 諸如追徵價額、例外得不宣告或酌減沒收或追徵等情形,洗 錢防制法並無明文,應認仍有回歸適用刑法總則相關規定之 必要。 二、經查:如附表所示之各開款項,為被告本案所幫助隱匿之洗 錢財物,本應全數依現行洗錢防制法第25條第1項規定,不 問屬於犯罪行為人與否,均沒收之。然審酌被告本案犯行僅 係提供金融帳戶之幫助犯,並無證據證明為洗錢正犯,更非 主謀者;且上述贓款已遭詐騙集團成員提領,尚無阻斷金流 之可能,亦未由被告實際支配,如再予沒收,將有過苛之虞 。爰依刑法第38條之2第2項之規定,裁量不予宣告沒收。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73條之1第1項、第299條第1項前 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翁貫育提起公訴,檢察官黃品禎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四庭 法 官 翁禎翊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本判決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上 訴書狀應敘述具體理由。上訴書狀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 期間屆滿後20日內補提理由書狀於本院(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 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彭姿靜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8   日 附錄本判決論罪法條: 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 罰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2項之未遂犯罰之。 修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 臺幣一億元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千 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被害人遭轉帳之資訊 編號 被害人(是否提告) 詐欺手法 匯款時間 匯款金額 匯入帳戶 1 林蔡金麗(提告) 本案詐騙集團假冒戶政事務所人員、警察、檢察官,先後致電林蔡金麗佯稱:因身分證遺失,涉及集團違法吸金案件,如不提出財力證明,恐遭羈押云云。 111年11月14日 22時32分許 2,000,000元 本案帳戶 111年11月14日 22時34分許 500,000元 111年11月17日 15時6分許 1,880,000元 111年11月23日 16時1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1月23日 16時3分許 500,000元 111年11月25日 12時48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1月25日 12時49分許 500,000元 111年11月26日 13時49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1月26日 13時51分許 500,000元 111年11月28日 14時14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1月28日 14時15分許 500,000元 111年11月30日 19時20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1月30日 19時21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1日 20時00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2月1日 20時01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3日 21時15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2月3日 21時16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4日 21時46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2月4日 21時46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7日 10時49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2月7日 10時51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8日 11時20分許 200,000元 111年12月8日 11時21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8日 11時22分許 1,800,000元 111年12月11日 14時40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2月11日 14時44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12日 15時44分許 1,000,000元 111年12月14日 16時48分許 2,000,000元 111年12月14日 16時49分許 500,000元 111年12月15日 16時53分許 1,500,000元 112年1月17日 18時20分許 2,000,000元 112年1月17日 18時21分許 500,000元 112年1月19日 20時19分許 2,000,000元 112年1月19日 20時20分許 500,000元 112年1月20日 20時44分許 2,000,000元 112年1月20日 20時45分許 500,000元 112年1月22日 9時00分許 2,000,000元 112年1月22日 9時04分許 500,000元 112年1月23日 9時54分許 2,000,000元 112年1月23日 9時55分許 500,000元 112年1月24日 10時29分許 2,000,000元 112年1月24日 10時31分許 500,000元

2025-01-07

SCDM-113-金訴-791-20250107-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3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元盛 (現於法務部○○○○○○○○○○○執行中)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472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元盛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肆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元盛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數罪,先 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之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不在此限;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 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 罰有二裁判以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 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 但書第3款、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準此,如受刑人所犯之數罪中有原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 勞動之罪者,因與他罪合併定執行刑,於裁判前所犯數罪兼 有不得易科罰金或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混合之情形時,應 繫乎受刑人之請求與否併合處罰之。次按數罪併罰,應依分 別宣告其罪之刑為基礎,定其應執行刑,此觀刑法第51條規 定自明,故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雖曾經定其執行刑,但如 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前定之執行刑當然失 效,仍應以其各罪宣告之刑為基礎,定其執行刑,不得以前 之執行刑為基礎,以與後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最高 法院99年度台非字第229號判決意旨參照);惟刑事訴訟法 第370條第2項、第3項,已針對第二審上訴案件之定應執行 之刑,明定有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適用,分屬不同案件之 數罪併罰,倘一裁判宣告數罪之刑,曾經定其執行刑,再與 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在法理上亦應同受此原則 之拘束(最高法院103年度第14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意旨參照 ),亦即另定之執行刑,其裁量所定之刑期,不得較重於前 定之執行刑加計後裁判宣告之刑之總和(最高法院104年度 台抗字第410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編號1-2所示之4罪(原聲請書附表贅 載及誤植宣告刑部分,應以本院附表為主),先後經本院判 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並業已確定在案;且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 ,其犯罪時間係於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判決確定日(即民國1 13年3月25日)前所犯,而本院確為本件之最後事實審法院 等情,有各該刑事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等附卷可憑 。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2罪(原聲請書附表誤 植為4罪,應予更正)所處之刑均不得易科罰金,附表編號2 所示之2罪(原聲請書就其中1罪之2月誤植為2年,應予更正 )所處之刑則均不得易科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而符合刑 法第50條第1項但書規定,原不得合併定應執行刑。然受刑 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 刑,此有受刑人113年11月28日親簽捺印之申請(為「聲請 」之誤)狀1紙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9-10頁),合於刑法 第50條第2項之規定,茲檢察官就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聲請 合併定應執行刑,本院審核認其聲請為正當。再查,附表編 號1所示之2罪,前經本院以112年度上訴字第5287號判決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3月確定;附表編號2所示之2罪,前經原 審法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736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月 ,上訴後經本院駁回上訴確定,是本院就附表所示各罪再定 其應執行刑時,自應受上開判決所為定應執行刑之內部界限 所拘束。  ㈡本院參酌上開各罪宣告刑之總和上限、各刑中之最長期暨定 應執行刑之內部界限,且審酌受刑人犯罪之情節、侵害法益 、行為次數等情狀,就其所犯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 治之程度,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復參以受 刑人所陳意見(卷附前揭申請狀及本院定應執行刑陳述意見 調查表參照;見本院卷第9-10、59頁),定其應執行之刑如 主文所示。至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2罪,雖均經宣 告併科罰金,惟觀諸檢察官聲請書所載,檢察官係依刑法第 51條第5款宣告多數有期徒刑部分定應執行刑之規定聲請, 是檢察官並未聲請就罰金刑部分一併定應執行刑,本於不告 不理原則,本院就此部分自不得依職權逕予定應執行刑,附 此敘明。 四、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 51條第5款、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十六庭 審判長法 官 劉嶽承                    法 官 王耀興                    法 官 古瑞君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君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附表:受刑人陳元盛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以下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簡稱「士林地檢」;臺灣新北地方檢 察署簡稱「新北地檢」) 編號 1 2 罪名 詐欺 洗錢防制法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1月(1罪) 有期徒刑1年2月(1罪) 有期徒刑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 有期徒刑2月併科罰金新臺幣1萬元 犯罪日期 110年9月1日 111年2月28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3554號、112年度偵字第4378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7180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5287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1329號 判決 日期 113/02/06 113/06/27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5287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1329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3/03/25 113/10/15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852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419號 2罪已定刑為有期徒刑1年3月(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助字第2344號執行中) 2罪已定刑為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5000元(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助字第4752號;114年7月20日期滿)

2025-01-07

TPHM-113-聲-3532-20250107-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964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徐國華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徐國華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貳年伍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徐國華因竊盜等案件,先後經判決確 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定其應執行之 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行之 刑等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其應 執行刑;數罪併罰,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 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 同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受刑人徐國華因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判處如附表 所示之刑確定(除附表編號4最後事實審、確定判決案號均 更正為113年度壢簡字第353號外,餘均如附表所載),且各 罪均為首件裁判確定(民國112年11月9日)前所犯,而本院 為本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有各該刑事判決及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之罪 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核無不合,應予准許。爰審酌受刑人 經本院詢問結果,具狀表示:請判輕一點等語,有定應執行 刑陳述意見狀可憑。又受刑人如附表編號1至6 所示案件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度審簡字第169號竊盜案件(有期徒 刑6月),曾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4月確定,應保障其既 得優惠而無違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另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 表所示之罪之罪質大部分相同,所反應之人格特性、法益侵 害程度大致相同,對危害法益之加重效應較屬有限,兼衡受 刑人之行為人責任、對社會規範秩序之危害程度、矯治教化 之必要程度及回歸社會正常生活之時間等情,裁定如主文所 示之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 條第1 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 、第41條第1 項前段、第8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刑事第六庭 法 官 謝梨敏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十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羅雅馨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7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6月(2次)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3月(2次) 犯 罪 日 期 111.11.22 111.11.08、111.11.15、111.11.18、111.11.16 112.06.09、112.06.15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9175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8720、14221、18805、20301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偵緝字第1806、1807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1587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946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6號 判決日期 112/09/27 112/10/30 113/04/01 確定 判決 法   院 臺北地院 新北地院 士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1587號 112年度審簡字第946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6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2/11/09 112/12/13 113/04/30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    註 臺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8300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51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2506號 編號1-6經臺北地院113聲2073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4月。 編號 4 5 6 罪名 竊盜 竊盜等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3月(2次) 有期徒刑2月(2次) 有期徒刑2月 犯罪日期 112.07.21 112.08.01、112.08.11 112.10.28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52624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55312號、113年度偵字第454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2906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壢簡字第353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547號 113年度簡上字第86號 判決日期 113/03/27 113/04/30 113/07/29 確定 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北地院 案號 112年度壢簡字第353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547號 113年度簡上字第86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3/05/02 113/06/05 113/07/29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554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9438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979號 編號1-6經臺北地院113聲2073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2年4月。 編號 7 8 罪名 竊盜等 竊盜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3月 犯罪日期 112.08.01、112.08.11 112.10.01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58166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偵緝字第350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738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1060號 判決日期 113/06/28 113/08/23 確定 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案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738號 113年度審簡字第1060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3/08/07 113/10/11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備註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4956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5675號

2025-01-07

PCDM-113-聲-4964-20250107-1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刑並諭知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143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吳建中 上列聲請人因對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 之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505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吳建中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刑,應執行拘役伍拾日,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吳建中因竊盜等案件(詳如附表), 先後經判決確定,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1條第6款規定就有 期徒刑部分定其應執行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 定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第51條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 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 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三十年。宣 告多數拘役者,比照前款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一百二十日。 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6款分別 定有明文。又按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考 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度,係以刑度增 加而生加乘成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以實質累加方式 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及刑罰之社會 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之程式,採限制加重原則,授權法 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罪彼此間之 關聯性(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 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數罪所反應 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妥適裁 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最高法院 105年度台抗字第62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查受刑人前因犯如附表所示之各罪,先後經判決處如附表所 示之刑確定,其中首先判決確定日為如附表編號1之民國113 年8月28日,各罪犯罪時間均在此之前,且犯罪事實最後判 決即如附表編號2之法院即為本院,有如附表所示各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足憑,是檢察官之聲請合 於前揭規定,應予准許。茲審酌如附表所示各罪為詐欺,手 法及情節相似,罪質相近,惟被害人相異,兼衡受刑人所犯 數罪時間之間隔、各罪之侵害法益、個別罪質內容、犯罪情 節、動機、受刑人違反規定之嚴重性、所犯數罪為整體非難 評價,及貫徹刑法量刑公平正義理念之內部限制等因素,依 上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如 主文所示。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五庭  法 官 王秀慧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文祥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受刑人吳建中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     號 1 2 罪     名 竊盜 毀棄損壞 宣  告  刑 拘役50日 拘役10日 犯 罪 日 期 113年2月17日4時16分許 113年1月29日凌晨3時12分許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士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5074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調偵字第3358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本院 案  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1209號 113年度簡字第3477號 判決日期 113年8月28日 113年9月25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本院 案  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1209號 113年度簡字第3477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3年8月28日 113年11月5日 備註 得易科罰金 得易科罰金

2025-01-02

TPDM-113-聲-3143-20250102-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4447號 聲 請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曾國棟 籍設新北市○○區○○路00號(新北○○○○○○○○) 上列受刑人因犯竊盜案件,已經判決罪刑確定,聲請人聲請定其 應執行之刑(113年度執聲字第3268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曾國棟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所處如附表所示之刑,應執行罰金 新臺幣參仟伍佰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曾國棟因犯竊盜案件,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7款,定其應執 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依刑法第53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 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署檢察 官,備具繕本,聲請該法院裁定之;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 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 ,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多額以 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7款分別 定有明文。又二裁判以上數罪,縱其中一部分已執行完畢, 如該數罪尚未全部執行完畢,因與刑法第54條及司法院院字 第1304號解釋所謂僅餘一罪之情形有別,自仍應依刑法第53 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而定應執行之刑,應由犯罪事 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依法裁定之,不 能因犯罪之一部分所科之刑業經執行完畢,而認檢察官之聲 請為不合法,予以駁回,至已執行部分,自不能重複執行, 應由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時扣除之,此與定應執行刑之裁定無 涉,最高法院81年度台抗字第464號、86年度台抗字第472號 判決意旨可資參照。 三、查受刑人因犯竊盜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臺灣士林地 方法院及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 ,有各該判決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 茲聲請人以本院為前揭案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聲請定 其應執行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爰審酌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俱屬侵害財產法益之竊盜案件, 犯罪手法相同,所反應之人格特性、法益侵害程度相同,對 危害法益之加重效應較屬有限,復斟酌犯罪時間間隔、受刑 人犯罪之動機、目的、犯後態度,另考量本院曾發函通知受 刑人得於文到7日內具狀陳述意見,惟受刑人迄今未就本件 定應執行刑之聲請內容向本院表示意見【詳本院函(稿)、 送達證書、收文資料查詢清單、收狀資料查詢清單】等情, 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另附表編號1、2所示已執行完畢之部分,則應由檢察官於指 揮執行時扣除之,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7款、 第42條第3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劉凱寧 上列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敘明抗告理由,向本院提 出抗告狀。                  書記官 廖宮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  告  刑 罰金新臺幣1,000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罰金新臺幣500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罰金新臺幣3,000元,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犯 罪 日 期 112年8月25日17時53分許 112年8月25日17時42分許 113年2月21日16時20分許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112年度調院偵字第4732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偵字第24042號 新北地檢113年度偵字第15304號 最後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3年度簡字第85號 113年度士簡字第201號 113年度簡字第2780號 判決日期 113年1月11日 113年6月28日 113年7月30日 確定 判決 法  院 臺北地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3年度簡字第85號 113年度士簡字第201號 113年度簡字第2780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3月8日 113年9月19日 113年9月10日 備     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罰執字第281號(已執行完畢) 士林地檢113年度罰執字第505號(已執行完畢) 新北地檢113年度罰執字第1383號

2025-01-02

PCDM-113-聲-4447-20250102-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5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瀚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57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瀚民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肆年陸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傷害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 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而數罪併罰有二以上 裁判者,應定其應執行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 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 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 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各編號所示之刑確定在案,且各罪俱係於附表編號1所示判 決確定日期(民國109年4月21日)前所為,本院復為本件聲 請定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等情,有本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及附表編號所示案件之判決書在卷可稽,是檢察官 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㈡爰審酌受刑人就所犯附表編號1之殺人未遂罪、附表編號2之 傷害罪,固均為認罪陳述之犯後態度,然所侵犯者俱為具有 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的個人法益,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 非難重複的程度原屬較低,且各該案件之被害人迥異,犯罪 日期分為107年4月14日、107年7月10日,犯行時間非近,而 其就所犯殺人未遂案件,僅因與被害人存有債務糾紛,率爾 罔顧他人生命、身體安全,恣意於公眾場所朝他人方向開槍 ,使被害人受傷非微;其另犯之傷害案件,則與人分持電擊 棒、球棒、老虎鉗攻擊被害人使之成傷,該等案件之犯罪手 段、惡性非輕,所犯之不法內涵及侵害法益程度非微,暨考 量受刑人行為時之年紀、應予整體非難之評價程度,及受刑 人就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無意見,有台灣高等法院定執行刑 陳述意見表可參(本院卷第79頁),本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 當原則,於各罪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各宣告刑中之最長 刑期即有期徒刑4年以上,各宣告刑之合併刑期即有期徒刑4 年8月以下〈4年+8月〉),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內部界限 範圍內,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51條第 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殺人未遂 傷害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年 有期徒刑8月 犯 罪 日 期 107/04/14 107/07/10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07年度偵字第11699號 士林地檢108年度偵字第2667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08年度上訴字第2798號 109年度上易字第474號 判決日期 109/03/19 109/04/28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08年度上訴字第2798號 109年度上易字第474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9/04/21 109/04/28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09年度執字第6180號 士林地檢109年度執字第2611號

2024-12-31

TPHM-113-聲-3558-202412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672號 抗 告 人 即 受刑人 張明益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18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3976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甲○○所犯如附表各罪所示之刑,就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 刑玖年陸月。就併科罰金部分,應執行罰金新臺幣伍萬元,罰金 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受刑人甲○○於如原裁定附表所示之日期, 犯如該附表所示之罪,經該附表所示之法院判決如該附表所 示,且於該附表所示之日期確定,有各該刑事判決1份在卷 可稽,受刑人所犯如原裁定附表編號15所示之罪係得易服社 會勞動,其餘之罪則均係不得易科罰金,而受刑人就附表所 示數罪,已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有定刑聲請 切結書1份在卷可憑,茲檢察官循受刑人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原審審核認聲請為正當,爰定其應執行刑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原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2年,並未敘明原 裁定附表所示各罪之關連性,法益侵害之程度、罪數所反映 行為人人格及犯罪傾向等情狀,亦未說明如何審酌同附表所 示數罪整體之非難評價而定應執行之刑。觀諸抗告人所犯同 附表所示之罪皆屬同罪質之洗錢罪、詐欺罪,其中犯罪時間 自109年9月1日至109年10月17日,僅短短47日犯罪時間,可 見原裁定所為刑罰裁量權之行使,尚非妥適等語。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應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中之最 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法第50條第 1項、第53條、第51條第5、7款有明文;又依刑法第51條第5 款至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 後判決之法院對應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 法第477條第1項有明定。次按,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之 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 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以 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 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程式,採限制加重原 則,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 罪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 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 、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 性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 求。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 為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否則有悖於公平正義 ,即有裁量權行使不當之違失(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6 26號、106年度台抗字第177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就有期徒刑部分:抗告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16(以下逕稱編 號)所示各罪;就併科罰金部分,抗告人所犯如編號2、6、 10至11、15所示之罪,業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有期徒刑 、罰金確定在案,原審法院則為本件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 院。又就有期徒刑部分,編號1至14、16所示之罪為不得易 科罰金,編號15所示之罪為不得易科罰金、得易服社會勞動 ,經抗告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有定刑聲請切結書 附於執聲卷可查。且就有期徒刑部分,前曾經定應執行刑( 詳見附表編號1至2、4、8至11、13至14、16所示之罪備註欄 );就併科罰金部分,前亦曾經定應執行刑(詳見附表編號 2、10至11所示之罪備註欄),有附表所示各判決及本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是原審認檢察官聲請就本件有期徒 刑部分、併科罰金部分,定其應執行刑為正當,復已使抗告 人就本件定刑表示意見,其稱「希望判8年至10年間」等語 ,有原審訊問筆錄在卷可查(見原審卷第75至76頁),並以 各編號所示各罪之宣告刑(有期徒刑/併科罰金(新臺幣, 下同))為基礎,於各刑中之最長期(有期徒刑1年4月)以 上,30年以下;暨於各刑中之最多額者(罰金3萬元)以上 ,各刑合併之金額(罰金12萬5千元)以下者,分為本件外 部界限,而就有期徒刑部分之內部界限為有期徒刑24年7月 ;就併科罰金部分之內部界限為罰金8萬6千元,裁量後就有 期徒刑部分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2年;就併科罰金部分定應 執行刑罰金6萬元,均未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第7款所定 之外部性界限,亦未較重於內部界限。 ㈡、惟抗告人所犯如編號1至16所示之罪均為詐欺、違反洗錢防制 法之罪,同為財產犯罪,且侵害之法益均非具不可回復性, 犯罪日期亦集中在109年9月至10月間,間隔非長,又先前歷 次所定應執行刑,雖均已獲相當恤刑,惟因分別起訴、判決 致責任非難重複程度顯然較高,刑罰效果允宜酌予斟酌遞減 。原審就有期徒刑部分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2年;就併科罰 金部分定應執行刑罰金6萬元,難認已充分考量上情,所定 有期徒刑及罰金之應執行刑,核屬過重,難以維持。是抗告 意旨指摘原裁定不當,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裁定撤銷。 ㈢、另參諸數罪併合處罰之立法意旨,除在於緩和多數有期徒刑 合併執行所造成之苛酷外,更避免責任非難之重複,蓋有期 徒刑之科處,不僅在於懲罰犯罪行為,更重在矯治犯罪行為 人、提升其規範意識,及回復社會對於法律規範之信賴,是 應併合處罰之複數有期徒刑、複數罰金,倘一律合併執行, 將造成責任非難之效果重複滿足、邊際效應遞減之不當效果 ,甚至有違責任主義,故採行加重單一刑主義,以期責罰相 當。是法院就應併合處罰之數個有期徒刑、罰金宣告定其應 執行刑時,不僅應遵守法律所定「以宣告各刑中之最長期為 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30年」、「於 各刑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之 外部界限,更應受不得明顯違反公平正義、法律秩序理念及 目的之規範。具體而言,於併合處罰,其執行刑之酌定,應 視行為人所犯數罪之犯罪類型而定,倘行為人所犯數罪屬相 同之犯罪類型者(如複數竊盜、施用或販賣毒品等),於併 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較高,應酌定較低之應執 行刑;然行為人所犯數罪雖屬相同之犯罪類型,但所侵犯者 為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之個人法益(如殺人、妨害 性自主),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則較低, 自可酌定較高之應執行刑;另行為人所犯數罪非惟犯罪類型 相同,且其行為態樣、手段、動機均相似者,於併合處罰時 ,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更高,應酌定更低之應執行刑;反 之,行為人所犯數罪各屬不同之犯罪類型者,於併合處罰時 ,其責任非難重複之程度甚低,當可酌定較高之應執行刑。 至個別犯罪之犯罪情節或對於社會之影響、行為人之品性、 智識、生活狀況或前科情形等,除前述用以判斷各個犯罪之 犯罪類型、法益侵害種類、犯罪行為態樣、手段、動機是否 相同、相似,以避免責任非難過度重複者外,乃個別犯罪量 處刑罰時已斟酌過之因素,要非定應執行刑時應再行審酌者 。衡酌抗告人犯罪時年紀尚輕(約25歲),且本件數罪如前 述犯罪類型相同、侵害法益非不可回復、犯罪日期間隔非長 、因分別起訴及判決致責任非難程度重複性高,若科以過重 之執行刑,於實際執行時,刑罰邊際效應恐隨刑期而遞減, 行為人所生痛苦程度將因刑期而遞增,反不利於行為人復歸 社會之可能,並考量因生命有限,刑罰對行為人造成之痛苦 程度,係隨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以等比方式增加, 如以實質累加之方式定應執行刑,處罰刑度顯將超過行為人 犯行總體不法內涵,以及從應報、預防暨實現刑罰經濟的功 能等總體情狀綜合判斷,就抗告人所犯如編號1至16所示有 期徒刑,暨編號2、6、10至11、15所示罰金,分別裁定如主 文第2項前後段所示之有期徒刑、罰金,並就罰金部分諭知 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五、又抗告法院認為抗告有理由者,應以裁定將原裁定撤銷;於 有必要時,並自為裁定,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定有明文。本 件業經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原審法院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規定以裁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有期徒刑、罰金),本 院為受理抗告之第二審法院,因認原裁定有上開可議之處而 予撤銷,惟原裁定所憑之基礎事實並未變動,且裁量違誤之 事實已明,經本院詳述行使裁量之遵循標準,本院自為裁定 並未損及抗告人之審級利益,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後段規 定得自為裁定,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3條、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 條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7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潘翠雪                    法 官 許文章                    法 官 商啟泰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潘文賢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詐欺、組織 洗錢防制法 詐欺等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7月、 有期徒刑1年2月(共9次) 有期徒刑1年1月(共4次)、 併科罰金新臺幣(下同)5,000元(共4次) 有期徒刑1年 犯 罪 日 期 109年09月13日(聲請書及原裁定附表均應予更正)~109年10月17日 109年09月13日 109年10月05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竹地檢109年度偵字第11967號等 新竹地檢109年度偵字第12870號等 臺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692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竹地院 新竹地院 臺南地院 案  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32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93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56號 判決日期 110年02月22日 110年05月03日 110年05月20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竹地院 新竹地院 臺南地院 案  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32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93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56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0年03月24日 110年06月10日 110年06月24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前經新竹地院110年度金訴字第32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8月確定 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前經新竹地院110年度金訴字第93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7月、併科罰金1萬1,000元確定 空白 編     號 4 5 6 罪     名 詐欺等 詐欺等 洗錢防制法等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1月、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 有期徒刑1年1月(聲請書附表應予更正) 、併科罰金5,000元 犯 罪 日 期 109年09月12日 109年09月26日 109年10月03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彰化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8號 等 臺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599號 新竹地檢110年度偵字第327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彰化地院 臺北地院 新竹地院 案  號 110年度訴字第219號等 110年度審訴字第235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127號 判決日期 110年05月19日 110年05月12日 110年07月22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彰化地院 臺北地院 新竹地院 案  號 110年度訴字第219號等 110年度審訴字第235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127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0年06月23日 110年06月29日 110年08月16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附表編號4所示之罪前經彰化地院110年度訴字第219號等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4月確定 空白 空白 編     號 7 8 9 罪     名 詐欺等 詐欺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 有期徒刑1年1月、有期徒刑 1年2月 有期徒刑1年2月(共2次) 犯 罪 日 期 109年09月19日 109年10月03日 109年10月17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760號 高雄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27號 新竹地檢109年度偵字第13945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高雄地院 新竹地院 案  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56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74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120號 判決日期 110年05月24日 110年08月06日 110年08月06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高雄地院 新竹地院 案  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56號 110年度審訴字第174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120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0年06月30日 110年09月14日 110年09月08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空白 附表編號8所示之罪前經高雄地院110年度審訴字第174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4月確定 附表編號9所示之罪前經新竹地院110年度金訴字第120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3月確定 編     號 10 11 12 罪     名 詐欺等 詐欺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2月(共2次)、併科罰金3萬元(共2次) 有期徒刑1年1月、有期徒刑1年2月(共2次)、併科罰金1萬元(共3次) 有期徒刑1年2月 犯 罪 日 期 109年09月14日 109年9月24日至109年10月12日 109年09月17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5430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8080號等 臺中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3772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中高分院 案  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329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346、446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2144號 判決日期 110年08月25日 110年12月29日 112年03月02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士林地院 新北地院 中高分院 案  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329號 110年度金訴字第346、446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2144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0年09月25日 111年02月08日 112年05月08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附表編號10所示之罪前經士林地院110年度審金訴字第329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4月、併科罰金4萬元確定 附表編號11所示之罪前經新北地院110年度金訴字第346、446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10月、併科罰金2萬元確定 空白 編     號 13 14 15 罪     名 詐欺等 詐欺 洗錢防制法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3月(共6次) 有期徒刑1年、有期徒刑1年2月 有期徒刑2月、併科罰金1萬元 犯 罪 日 期 109年10月05日至109年10月13日 109年9月24日至109年10月12日 109年9月7日至109年9月14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5316號等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25679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0558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01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1119號 110年度簡字第3062號 判決日期 112年08月14日 112年09月13日 111年06月14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01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1119號 110年度簡字第3062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09月27日 112年10月18日 111年07月28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附表編號13所示之罪前經桃園地院111年度金訴字第101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2年4月確定 附表編號14所示之罪前經新北地院112年度審金訴字第1119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1年4月確定 空白 編     號 16 罪     名 詐欺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1年1月(共3次)、有期徒刑1年2月(共3次)、 有期徒刑1年4月 犯 罪 日 期 109年09月03日至109年09月12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3597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1951號 判決日期 112年12月08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北地院 案  號 112年度審金訴字第1951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01月24日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備註 附表編號16所示之罪前經新北地院112年度審金訴字第1951號判決定應執行刑有期徒刑3年2月確定

2024-12-31

TPHM-113-抗-2672-202412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明異議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46號 聲明異議人 即 受刑人 羅群耀 上列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因請求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案件,對 於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之執行指揮(中華民國113年6月28 日士檢迺執子113年度執聲他1047字第1139039876號函),聲明 異議,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明異議駁回。   理 由 一、聲明異議意旨略以:聲明異議人即受刑人羅群耀前經本院以 112年度聲字第3408號裁定就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合併定 應執行有期徒刑8年10月(下稱甲裁定),並經最高法院以1 13年度台抗字第421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復因公共危險肇 事逃逸案件,經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下稱士林地院)以112 年度士交簡字第3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確定(下稱乙判 決),因乙判決案件之行為日為民國109年4月17日,而甲裁 定附表編號1所示案件判決確定日為「109年2月11日」,固 不合於數罪併罰之規定。惟檢察官聲請甲案件裁定前,受刑 人所犯附表編號1所示之刑已執行完畢,刻正執行附表編號2 、3所示之刑,其後將依序接續執行乙判決、附表編號4、5 所示之刑。檢察官無視附表編號1所示案件業已執行完畢, 且刑法第50條、51條未明定「於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刑時, 應將已經執行完畢之案件列為最先判決確定日」等規定,仍 將附表編號1所示案件作為首先判決之案件,而非擇附表編 號2所示案件之判決確定日即「112年8月10日」作為定刑基 準,導致乙判決案件無法與附表所示案件合併定應執行刑。 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檢察官以113年6月28 日士檢迺執子113年度執聲他1047字第1139039876號函文( 下稱系爭函文),將附表編號1所示案件之判決確定日作為 定刑基準,否准受刑人提出就附表編號2至5所示各罪與乙判 決案件合併定執行刑之請求,有所違誤,執行之指揮顯然不 當,爰依法聲明異議等語。 二、按受刑人以檢察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者,得向諭知該裁判之 法院聲明異議,刑事訴訟法第484條定有明文。所稱「檢察 官執行之指揮為不當」,係指檢察官就刑之執行或其方法違 背法令,或處置失當,致侵害受刑人之權益而言。基此,檢 察官否准受刑人請求向法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所為函復, 乃檢察官拒絕受刑人對於指揮執行之請求,自得為聲明異議 之標的,不受檢察官並未製作執行指揮書之影響。又刑法第 50條第1項前段所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所 稱併合處罰,係以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為條件,倘被告一再犯 罪,經受諸多科刑判決確定之情形,上開所謂裁判確定,乃 指「首先確定」之科刑判決而言。亦即以該首先判刑確定之 日作為基準,在該日期之前所犯各罪,應依刑法第51條第5 款至第7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在該確定日期之後所犯 者,則無與之前所犯者合併定執行刑之餘地(最高法院113 年度台抗字第71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另刑事訴訟法第48 4條所謂諭知該裁判之法院,係指對被告之有罪裁判,於主 文內宣示主刑、從刑或沒收之法院而言。然該條僅在明定檢 察官於執行單一確定裁判所生指揮當否之管轄法院。至數罪 併罰於裁判確定後之聲請法院定其應執行之刑,專屬檢察官 之職權,為維護受刑人應有之權益,同法第477條第2項明定 受刑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得請求檢察官為定應執行刑之 聲請,若經檢察官否准,乃檢察官拒絕受刑人對於指揮執行 之請求,自須有救濟之途,應許聲明異議。於此,倘請求檢 察官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之該數罪併罰案件,係各由不同法 院判決確定時,究應由何法院管轄聲明異議案件?刑事訴訟 法現制漏未規定,係屬法律漏洞。參諸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規定「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 第7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 決之法院之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因受刑人請求檢 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目的在聲請法院將各罪刑合併斟 酌,進行充分而不過度之評價,則其對檢察官消極不行使聲 請權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與檢察官積極行使聲請權具有法 律上之同一事由,本於相同法理,自應類推適用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規定,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管轄(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1780號裁定意旨可資參照)。再 按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之所以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 ,併合處罰之」,係由於犯罪均係出自行為人之同一性格所 致,且經同時審判或有其可能性,因而可綜合評價其數罪犯 行,並妥適酌定其最終應執行之刑。是受刑人所犯實質競合 數罪,若符合裁判確定前所犯之要件,且依同條第2項規定 排除定應執行刑之限制者,即可合併定其應執行刑,並在併 合處罰之範圍內享有恤刑之利益或優惠。從而,依法可併合 處罰數罪中之部分罪刑苟已先行執行完畢,並非不得再與其 他罪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僅檢察官指揮執行應執行刑時, 須扣除其中已執行完畢部分之刑期而已(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抗字第1952號裁定意旨可參)。 三、經查: (一)受刑人因犯附表所示各罪,分別經附表所示法院判處罪刑 確定,並由本院於113年1月31日以甲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 刑8年10月,經最高法院於同年4月3日以113年度台抗字第 421號裁定駁回抗告確定(執行案號為臺灣花蓮地方檢察 署111年度執更助字第53號);又受刑人因於109年4月17 日犯肇事逃逸罪,經士林地院以乙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 及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於112年6月8日判決確定。 嗣受刑人主張甲裁定所示各罪(即附表所示各罪)及乙判 決案件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要件,請求檢察官向法院聲請定 應執行刑,經士林地檢檢察官認乙判決案件之犯罪日期為 109年4月17日,與附表所示各罪不符數罪併罰要件,以系 爭函文否准前揭請求等情,此有甲裁定、乙判決(見本院 卷第45頁至第52頁)、刑事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狀、系爭 函文(見本院卷第63頁至第71頁)、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 在卷可稽,堪以認定。因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應 執行刑之案件(即附表及乙判決所示案件)中,犯罪事實 最後判決之法院為本院(即附表編號5所示最後事實審法 院),揆諸前開所述,受刑人就檢察官否准上開定刑請求 之執行指揮聲明異議,管轄法院應為本院無誤。 (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所示罪刑,固於112年5月5日因易科 罰金執行完畢,此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見本 院卷第38頁)。惟附表與乙判決所示各罪中,首先判刑確 定者為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參酌前揭所述,應以該罪判 刑確定之日即「109年2月11日」,作為刑法第50條第1項 前段所定之定刑基準;附表編號2至5所示各罪均係在該判 決日期之前所犯,即合於數罪併罰之要件;而乙判決案件 之犯罪日期「109年4月17日」係在該確定日期之後,即無 從與附表所示各罪合併定應執行刑。縱檢察官就附表所示 各罪聲請法院裁定應執行刑時,附表編號1所示罪刑業已 執行完畢,仍僅屬日後檢察官於指揮執行應執行刑時,應 就已執行完畢之刑期予以扣除之問題,不影響前述有關定 刑基準日之認定。是檢察官認乙判決所示之罪,係在附表 編號1所示該罪判決確定之後所犯,不符數罪併罰之要件 ,以系爭函文否准受刑人所提前開合併定刑之請求,自屬 於法有據。受刑人以附表編號1所示罪刑已執行完畢,不 得作為定刑基準日,應以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作為首先判 決確定之案件等詞,即無可採。 (三)綜上,檢察官以系爭函文否准受刑人提出前開合併定刑之 請求,並無違誤或不當之處。受刑人以前詞指摘檢察官執 行之指揮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四、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86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七庭  審判長法 官 吳秋宏                    法 官 黃雅芬                    法 官 邰婉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傅國軒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強盜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7年6月 有期徒刑6月 犯 罪 日 期 108年1月25日 108年4月4日 108年4月4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08年度偵字第4764號 桃園地檢108年度偵字第13738、14138號 桃園地檢108年度偵字第13738、14138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下稱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08年度審易字第1156號 111年度訴緝字第77號 111年度訴緝字第77號 判 決 日 期 108年12月25日 112年2月22日 112年2月22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08年度審易字第1156號 111年度訴緝字第77號 111年度訴緝字第77號 確 定 日 期 109年2月11日 112年8月10日 112年8月10日 備     註 桃園地檢111年度執緝字第2184號(花蓮地檢112年度執再助字第11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3077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3078號 編    號 4 5 (以下空白) 罪    名 傷害 傷害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6月 犯 罪 日 期 108年9月24日 108年6月20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1962號 桃園地檢108年度偵字第2110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士林地院 本院 案 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29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2607號 判 決 日 期 112年4月25日 112年8月22日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士林地院 本院 案 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29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2607號 確 定 日 期 112年4月25日 112年10月4日 備     註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4733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3756號

2024-12-31

TPHM-113-聲-3346-202412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52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傅亜芳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344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捌年陸月,併 科罰金新臺幣拾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 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下稱受刑人)因詐欺等數罪, 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第7款、第50條第1項第1款、第3款、第2項之規定,定其應 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 行之刑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二 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告 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 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宣告多數罰金者,於各刑 中之最多額以上,各刑合併之金額以下,定其金額,刑法第 50條、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第7款分別定有明文。次按一 裁判或數裁判各宣告數罪之刑,雖曾經分別定其執行刑,但 再與其他裁判宣告之刑定其執行刑時,前定之執行刑當然失 效,仍應以原各罪宣告之刑為基礎,定其執行刑(最高法院 111年度台抗字第1035號裁定意旨參照)。又二裁判以上數 罪,縱其中一部分已執行完畢,如該數罪尚未全部執行完畢 ,因與刑法第54條,及司法院院字第1304號解釋所謂僅餘一 罪之情形有別,自仍應依刑法第53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 刑;次按數罪併罰之案件,其各罪判決均係宣告刑,並非執 行刑,縱令各案中一部分犯罪之宣告刑在形式上已經執行, 仍應依法聲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裁定,然後再依所裁 定之執行刑,換發指揮書併合執行,其前已執行之部分僅應 予扣除(最高法院90年度台非字第340號、95年度台非字第3 20號判決同此意旨)。是合於數罪併罰之各罪,經檢察官聲 請定其應執行刑時,固然有其中之一罪或數罪所科處宣告刑 在形式上已經執行者,仍不得認定該檢察官所為聲請係不合 法而予駁回。再按法律上屬於自由裁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 性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 具體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 之外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 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 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 應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 事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 法院91年度台非字第32號、92年度台非字第187號判決意旨 參照)。另按為保障受刑人之程序利益,除顯無必要或有急 迫情形外,法院於裁定前,允宜予受刑人言詞、書面或其他 適當方式,對本件定應執行刑案件陳述意見(最高法院110 年度台抗字第489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下稱桃園地院)、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及 本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均經確定在案。其中附表編號2 (共5罪)所示之罪刑,前經新北地院以111年度訴緝字第58 號判決,定應執行為有期徒刑3年8月;附表編號8(共10罪 )所示之罪刑,經桃園地院以112年度金訴字第442號判決, 定應執行為有期徒刑1年10月,然該等罪刑既於本件併合更 定其執行刑,上開判決所定之應執行刑自已失效,並以原來 宣告之罪刑為計算基準如前述。且本件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本院,有附表所示之各該判決及本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各1份在卷可稽。又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4、 7所示之罪刑得易科罰金,而附表編號1至3、5至6、8所示之 罪刑,為不得易科罰金,又附表編號5、6之罪刑雖不得易科 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合於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情 形,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須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始得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刑。 茲受刑人已請求檢察官就如附表所示之罪聲請合併定應執行 刑,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第 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l份在卷可稽 (見本院卷第9頁),是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本院審 核認聲請為正當。至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所示之刑雖已執 行完畢,惟仍合於定應執行刑之要件,應由檢察官於換發執 行指揮書時予以折抵扣除,併予敘明。爰審酌本件內部性及 外部性界限,及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時間、類 型、動機、態樣、侵害法益、行為次數等情狀,復就其所犯 之罪整體評價其應受非難及矯治之程度,兼衡刑罰經濟與公 平、比例等原則、受刑人就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無意見(見 本院卷第233頁)等情,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有期 徒刑及併科罰金),且就併科罰金部分諭知易服勞役之折算 標準。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第1款、第3 款、第2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第7款、第42條第3 項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葉乃瑋                    法 官 錢衍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筱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受刑人甲○○定應執行刑案件一覽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販賣運輸毒品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2年10月、2年9月、2年8月、1年6月、1 年5月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16次); 有期徒刑1年2月 犯罪日期 110年4月10日至 110年4月13日 110年9月30日、 110年6月27日、 110年8月13日、 110年8月13日、 110年8月11日 110年12月21日、110年12月26日(5次)、110年12月30日(7次)、110年12月31日(3次) 、110年12月30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桃園地檢110年度偵字第27355號 新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45468、46464號、111年度偵字第2595、3356、19762、21511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11649、11830、13788、19926、21350、41230、28961、30492、31394號、112年度蒞字第10663 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桃園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585號 111年度訴緝字   第58號 111年度訴字第14 48號、112年度訴字第465號 判決日期 111/04/08 112/02/08 113/02/06 確定 判決 法院   桃園地院   新北地院   桃園地院 案號 110年度審金訴字第585號 111年度訴緝字   第58號 111年度訴字第14 48號、112年度訴字第465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1/05/20 112/07/18 113/03/26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否 備註 桃園地檢111年度執字第6334號 (已執畢)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9250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7205號 編號 4     5     6 罪名    詐欺   洗錢防制法   洗錢防制法 宣告刑 有期徒刑6月 (2次) 有期徒刑6月, 併科罰金新臺幣 3萬元(4次) 有期徒刑4月, 併科罰金新臺幣 2萬元 犯罪日期 111年2月17日 (2次) 111年2月17日 (2次) 111年2月18日 (2次) 109年9月22日至 110年1月11日間某日 (聲請書誤載為 110年7月29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1535、1536號 士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1535、 1536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5157號 、112年度偵緝字第4962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1787號 112年度上訴字   第1787號 112年度上訴字   第3423號 判決日期 112/07/05 112/07/05 112/11/01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1787號 112年度上訴字   第1787號 112年度上訴字   第3423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8/09 112/08/09 112/12/06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否 備註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3967號 士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3968號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4603號 編號 7     8 罪名   施用毒品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1年3月(2次)、有期徒刑1年1月(4次)、 有期徒刑1年2月(4次) 【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10月】 犯罪日期 111年5月16日 111年1月21日 (10次)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新北地檢111年度毒偵字第5924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緝字第2823、2824號、臺中地檢111年度軍少連偵字第2號 最後事實審 法院   新北地院   臺灣高院  案號 112年度簡字第   2468號 113年度上訴字   第271號 判決日期 112/07/14 112/05/14 確定 判決 法院   新北地院   臺灣高院  案號 112年度簡字第   2468號 113年度上訴字   第271號 判決 確定日期 112/08/18 113/06/12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1250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9746號

2024-12-31

TPHM-113-聲-3352-202412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4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楷元 (現於法務部○○○○○○○○○○○執行)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53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有期徒刑部分,應執行有期徒 刑貳年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甲○○因詐欺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 如附表(聲請書附表編號1所載宣告刑及偵查機關年度案號 ;附表編號2所載犯罪日期,均應更正為如本裁定附表所示 ),應依刑法第53條、第50條第1項但書第3款、第4款、第2 項、第51條第5款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就有期徒刑部分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等 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得易服社會勞動之 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不在此限;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 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二裁 判以上,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 別宣告其罪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 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 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3款、第4款、第2項、第53條及第51條 第5款定有明文。準此,如受刑人所犯之數罪中有原得易服 社會勞動之罪者,因與他罪合併定執行刑,於裁判前所犯數 罪兼有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或不得易科罰金之罪混合之情 形時,應繫乎受刑人之請求與否,而非不問被告之利益與意 願,一律併合處罰之。次按法律上屬於裁量事項,尚非概無 法律性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內部界限。前者法 律之具體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當裁判,此為裁量 之外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裁量時,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 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裁量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 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應定其應 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之酌定,固屬裁量事項,然對於 法律之內、外部界限,仍均應受其拘束(最高法院91年度台 非字第32號、92年度台非字第187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詐欺等數罪,經法院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 均確定在案,且附表編號2所示各罪,其犯罪時間均在附表 編號1所示判決確定日前所犯,而本院為本件最後事實審法 院等情,有各刑事判決書、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稽。又受 刑人所犯上開各罪中,其中附表編號1所示宣告刑屬不得易 科罰金但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參照前揭說明,檢察官以本 院為犯罪事實最後裁判之法院,依受刑人之請求向本院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有定刑聲請切結書在卷可佐,本院審核認 聲請為正當,爰審酌被告所犯附表編號2所示各罪,犯罪時 間緊接,犯罪手法具有重複性,均係侵害各被害人之財產法 益,及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之罪質、及所犯幫助洗錢罪之侵 害法益狀況,考量各罪間之整體可非難性,與被告具狀所表 示之意見,就附表所示各罪宣告刑之有期徒刑部分,定應執 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四、末按數罪併罰之案件,其各罪判決均係宣告刑,並非執行刑 ,縱令各案中一部分犯罪之宣告刑在形式上已經執行,仍應 依法聲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裁定,然後再依所裁定之 執行刑,換發指揮書併合執行,其前已執行之有期徒刑部分 ,僅應予扣除而不能認為已執行完畢(最高法院90年度台非 字第340號、95年度台非字第320號判決意旨參照)。本件受 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雖已執行在案,然與附表 編號2所示各罪既合於數罪併罰要件,依前揭說明,仍應就 各罪所處之刑合併定應執行之刑,至已執行部分,僅係就所 定應執行刑執行時之折抵問題,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0條第1項但 書、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一庭審判長法 官                              法 官                                        法 官 得抗告 附表:(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下稱士林地檢;臺灣新北地方檢 察署,下稱新北地檢) 編號 1 2 罪名 洗錢防制法 詐欺(共12罪)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30,000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 ①有期徒刑1年2月(共8罪) ②有期徒刑1年3月 ③有期徒刑1年4月 ④有期徒刑1年6月 ⑤有期徒刑1年7月 犯罪日期 ①109年8月24日 ②109年8月28日 ③109年9月1日 ④109年9月2日 ①109年2月16日②109年2月28日 ③109年2月17日④109年2月26日 ⑤109年2月19日⑥109年2月20日 ⑦109年2月21日⑧109年2月23日 ⑨109年2月27日⑩109年3月2日 偵查機關 年度案號 士林地檢110年度偵字第1115、第1411、第3234、第4068號、110年度偵緝字第263、第264、第265號;移送併辦:110年度偵字第4262、第4648號 新北地檢109年度少連偵字第91、184號 最 後 事 實 審 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0年度金簡字第20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824號 判決 日期 110年10月26日 112年8月22日 確 定 判 決 法院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0年度金簡字第20號 111年度上訴字第824號 確定 日期 110年12月1日 112年10月7日 備註 士林地檢111年度執字第8號(已執行在案) 新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894號

2024-12-31

TPHM-113-聲-3341-202412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