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孫沅孝

共找到 231 筆結果(第 151-160 筆)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273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黃俊瑋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3年 度金訴字第6號,中華民國113年3月7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0387號),提起上訴,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審理範圍  ㈠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其立法理由謂:「為尊重當事 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 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 之認定犯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 併罰之案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 罰所定之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 及於原審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 審查範圍。」是科刑事項已可不隨同其犯罪事實單獨成為上 訴之標的,且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第二審法院 即不再就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應以原審法院認 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與否之判斷基礎。  ㈡本件檢察官並未提起上訴,僅被告黃俊瑋提起第二審上訴, 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我認罪,僅針對量刑上訴,請從輕 量刑等語明確(本院卷第174頁),足認被告已明示僅就原判 決之刑部分提起上訴。依據前述說明,本院僅就原審判決量 刑妥適與否進行審理,至於未上訴之原判決關於犯罪事實及 罪名部分(如原判決書所載)非本院審判範圍。 二、上訴駁回之理由  ㈠被告提起上訴,理由略以:我有與告訴人和解意願,原審量 刑過重等語。  ㈡按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為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故判斷量刑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為整體觀察及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予以評斷,苟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70號判決意旨參照)。原審就被告所犯冒用政府機關及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審酌被告貪圖不法利益,參與詐騙集團,而以本案加重詐欺手法向告訴人詐騙財物,致告訴人受有財產損害,紊亂社會正常秩序,實有不該;且被告前已有多次相似之詐欺取財犯行(臺灣彰化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121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4月、1年3月、8月;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審金訴字第22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12年度審金訴字第40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4月),犯後雖坦承犯行,但尚未與告訴人達成調解或賠償損害,兼衡被告自陳之智識程度為高職肄業,現因另案入監服刑中,之前從事物流業,家中有母親,告訴人於原審準備程序時稱希望法院從重量刑,暨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於詐欺集團中並非擔任主導角色、告訴人遭詐騙之金額、所犯洗錢犯行部分符合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減刑要件、素行等一切情狀,以為量刑;綜上各節,足認原審於量刑時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詳予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而為裁量權之行使,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無濫用權限之情形。上訴理由所指各節,業經原審於量刑時予以審酌,原審考量之量刑基礎於本院審理時並無變動之情(本院卷第178頁);是原審考量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量處有期徒刑2年,客觀上並無明顯濫權或失之過重之情形,核無違法或不當之處。且經本院詢問告訴人有無調解意願,告訴人表示沒有和解意願,請依法裁判等語,有本院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存卷足憑(本院卷第55頁)。從而,被告上訴請求從輕量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㈢又被告行為後,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於民國113年7月31日制定公布,除部分條文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其餘於同年0月0日生效之條文中,新設第47條「犯詐欺犯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犯罪所得,自動繳交其犯罪所得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犯罪所得,或查獲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詐欺犯罪組織之人者,減輕或免除其刑」之規定,且第2條第1款明定「詐欺犯罪:指下列各目之罪:㈠犯刑法第339條之4之罪。㈡犯第43條或第44條之罪。㈢犯與前二目有裁判上一罪關係之其他犯罪」。而具有內國法效力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5條第1項後段「犯罪後之法律規定減科刑罰者,從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之規定,乃減輕刑罰溯及適用原則之規範,故廣義刑法之分則性規定中,關於其他刑罰法令(即特別刑法)之制定,若係刑罰之減輕原因暨規定者,於刑法本身無此規定且不相牴觸之範圍內,應予適用。行為人犯刑法第339條之4之罪,因刑法本身並無犯加重詐欺取財罪之自白減刑規定,而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則係特別法新增分則性之減刑規定,尚非新舊法均有類似規定,自無從比較,行為人若具備該條例規定之減刑要件者,應逕予適用(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4177號、第4209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所犯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之冒用政府機關及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為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2條所定義之「詐欺犯罪」;被告於偵查、原審及本院審理時均自白坦承本件含冒用政府機關及公務員名義詐欺取財罪在內之全部犯行,業如前述,然被告於偵查中供稱:本件分得報酬新臺幣5,800元等語(偵卷第68頁),原審復認此乃被告之犯罪所得,而被告於本院審理時陳稱:繳出犯罪所得有困難,不用改期給我時間籌出金額等語明確(本院卷第178頁)。是依前揭說明,被告所為並無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47條前段之減刑規定適用,附此敘明。  ㈣綜核上情,原審量處之刑度已屬中度刑偏低,而就刑罰裁量 職權之行使,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無濫用權限之 情形,且無違反罪刑相當原則,原審之量刑自無不當。又被 告上訴未能與告訴人達成和解,亦不足以變更原審之量刑基 礎,是被告上訴請求從輕量刑,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林渝鈞提起公訴,檢察官侯名皇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 刑法第339條之4第1項第1款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期徒刑,得併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2024-12-04

TPHM-113-上訴-2738-20241204-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5056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曹建基 指定辯護人 義務辯護人周晨儀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 基隆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403號,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第一 審判決(起訴案號:臺灣基隆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8437號) ,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審理範圍  ㈠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其立法理由謂:「為尊重當事 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 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 之認定犯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 併罰之案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 罰所定之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 及於原審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 審查範圍。」是科刑事項已可不隨同其犯罪事實單獨成為上 訴之標的,且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第二審法院 即不再就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應以原審法院認 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與否之判斷基礎。  ㈡本件檢察官並未提起上訴,僅被告曹建基提起第二審上訴, 被告於本院審理時供稱:我認罪,僅針對量刑上訴,請從輕 量刑等語明確,而辯護人同被告所述,亦稱:被告應是針對 量刑上訴,請從輕量刑等語(本院卷第138頁),足認被告及 辯護人已明示僅就原判決之刑部分提起上訴。依據前述說明 ,本院僅就原審判決量刑妥適與否進行審理,至於未上訴之 原判決關於犯罪事實及罪名部分(如原判決書所載)非本院審 判範圍。 二、上訴駁回之理由  ㈠被告提起上訴,理由略以:我認罪,請從輕量刑,因為我母 親年紀很大,希望有機會回家與她多相處,另當初幫我貫通 槍管之人(按:即顏明鴻)尚未逮捕到案,我怕該人會造成社 會治安之隱憂等語;辯護人則以被告無槍砲前科,僅是一時 好奇才犯下本案,再犯可能性甚低,另原審未予審酌被告尚 有81歲老母及幼子需撫養,以及被告僅有國中畢業,智識程 度不高,判斷力較薄弱,請一併審酌,從輕量刑等語,為被 告置辯。  ㈡按量刑係法院就繫屬個案犯罪之整體評價,為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故判斷量刑當否之準據,應就判決為整體觀察及綜合考量,不可摭拾其中片段予以評斷,苟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情形,即不得任意指為違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6170號判決意旨參照)。原審就被告所犯非法製造可發射子彈具殺傷力之手槍罪,依刑法第59條規定減輕其刑,並審酌具有殺傷力之手槍、子彈均屬高度危險物品,被告竟無視法令而製造之,所為潛藏高度危險性,影響社會治安,所為並非可取。惟無證據顯示被告製造及後續持有手槍、子彈從事其他不法行為,並無實際傷及他人,所生危害尚未擴大,兼衡其犯罪動機、目的、手段、自述智識程度、職業及生活狀況(按:即被告國中畢業、在工地做粗工,月收入近新臺幣【下同】4萬元、家境貧困、未婚有1歲多小孩、有母親需撫養,原審卷第205頁)等一切情狀,以為量刑;綜上各節,足認原審於量刑時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詳予審酌刑法第57條各款而為裁量權之行使,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無濫用權限之情形。上訴理由所指各節,業經原審於量刑時予以審酌,原審考量之量刑基礎於本院審理時並無變動之情(本院卷第144頁);是原審考量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量處有期徒刑4年,併科罰金5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1,000元折算1日,客觀上並無明顯濫權或失之過重之情形,核無違法或不當之處。  ㈢再按,犯本條例之罪,於偵查或審判中自白,並供述全部槍 砲、彈藥、刀械之來源及去向,因而查獲或因而防止重大危 害治安事件之發生者,減輕或免除其刑,槍砲彈藥刀械管制 條例第18條第4項前段定有明文。又所謂「因而查獲」係指 因行為人詳實供出全部槍砲、彈藥、刀械來源、去向之具體 事證,因而獲知槍枝來源、去向及相關犯罪事實(最高法院1 12年度台上字第5045號判決意旨參照)。查,被告於原審準 備程序中固供稱:顏明鴻為協助貫通槍管之人,檢舉其持有 槍砲等語(原審卷第148至149頁),並提出基隆市警察局第四 分局安樂派出所受(處)理案件證明單(原審卷第157頁)、通 訊軟體LINE對話紀錄(原審卷第159至161頁)為證。然該人至 多僅為本案非法製造手槍之共犯,並非本案槍砲之來源、去 向相關人士,且因被告所提供之資訊不足,迄今無法再提出 相關事證,目前無任何偵辦情形,故警方至今仍未查獲該人 等情,有基隆市警察局第四分局113年4月15日基警四分偵字 第0000000000號函暨檢附檢舉筆錄、受理案件證明單(原審 卷第169至179頁)、臺灣基隆地方法院113年6月13日電話紀 錄表(原審卷第195頁)、本院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本院卷第 157頁)在卷可稽。是自難認因被告之供述而查獲本案槍彈、 主要組成零件之來源或防止重大危安事件之發生,核與槍砲 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8條第4項之規定有間,尚無從依該規 定減輕或免除其刑,附此敘明。  ㈣綜核上情,原審量處之刑度已屬低度刑,而就刑罰裁量職權 之行使,既未逾越法律所規定之範圍,亦無濫用權限之情形 ,且無違反罪刑相當原則,原審之量刑自無不當。又被告上 訴所指家庭生活狀況及被檢舉人偵辦情形,均不足以變更原 審之量刑基礎,是被告上訴請求從輕量刑,為無理由,應予 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國瑋提起公訴,檢察官侯名皇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附錄本案所犯法條: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7條 未經許可,製造、販賣或運輸制式或非制式火砲、肩射武器、機 關槍、衝鋒槍、卡柄槍、自動步槍、普通步槍、馬槍、手槍或各 類砲彈、炸彈、爆裂物者,處無期徒刑或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併 科新臺幣三千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轉讓、出租或出借前項所列槍砲、彈藥者,處無期徒 刑或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死刑或無期 徒刑;處徒刑者,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持有、寄藏或意圖販賣而陳列第一項所列槍砲、彈藥 者,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以強盜、搶奪、竊盜或其他非法方 法,持有依法執行公務之人所持有之第一項所列槍砲、彈藥者, 得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第12條 未經許可,製造、販賣或運輸子彈者,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轉讓、出租或出借子彈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 徒刑,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意圖供自己或他人犯罪之用,而犯前二項之罪者,處三年以上十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七百萬元以下罰金。 未經許可,持有、寄藏或意圖販賣而陳列子彈者,處五年以下有 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三百萬元以下罰金。 第一項至第三項之未遂犯罰之。

2024-12-04

TPHM-113-上訴-5056-20241204-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具保停止羈押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531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彭士豪 指定辯護人 義務辯護人林宜樺律師 上列抗告人即被告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聲請具保停止 羈押案件,不服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8日裁定(1 13年度聲字第1472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被告彭士豪(下稱被告)因違反毒 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經訊問後已坦承犯行,且有卷內證據 可資佐證,足認被告涉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4條第2項之販 賣第二級毒品、同條例第10條第2項之施用第二級毒品等罪 名,嫌疑重大。被告於案發當下為警追捕時,將本案毒品丟 棄現場後旋即逃逸,且於原審審理中經合法傳喚而無正當理 由未到庭,經發布通緝始緝獲到案,可見被告有畏罪躲避司 法機關偵查、追緝之事實;被告所涉為最輕本刑10年以上有 期徒刑之重罪,將來獲判刑度自屬非輕,現又分別因販賣第 二級毒品等案件,經法院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年6月 在案,衡情逃亡之可能性已隨之加增,認有符合刑事訴訟法 第101條第1項第1款、第3款之羈押原因。為保全後續審理、 執行程序之進行及社會整體安全之維護,並考量被告人身自 由之私益及防禦權受限制之程度,認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後 續審判及執行,而有羈押之必要,復查無刑事訴訟法第114 條各款所定不得駁回具保聲請之情形,是被告聲請具保停止 羈押,尚難准許,應予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被告於審理期間,另行在外租房,被告學歷 甚淺,對於訴訟程序之利害關係並無具體認識,原以為戶籍 地址之親人收受傳票會通知被告,事後才知悉戶籍地址並未 有親人代為受傳票。被告明知身犯重罪,自始坦承不諱,犯 後態度良好,顯有悔過及面對司法制裁之意,並無不可以具 保代替羈押,請撤銷原裁定,准予被告具保停止羈押等語。 三、按被告及得為其輔佐人之人或辯護人,得隨時具保,向法院 聲請停止羈押,刑事訴訟法第110條第1項定有明文。執行羈 押後有無繼續之必要,許由法院斟酌訴訟進行程度及其他一 切情事而為認定(最高法院46年台抗字第6號判決意旨參照) 。又聲請具保停止羈押,除有刑事訴訟法第114條各款所列 情形之一不得駁回者外,准許與否,法院應就具體個案,依 職權衡酌是否有非予羈押顯難保全證據或難以遂行訴訟程序 或刑之執行為依據,在不違背通常生活經驗之定則或論理法 則下,自有審酌認定之職權。 四、經查,被告涉犯上開罪名,犯罪嫌疑重大,經原審通緝到案,且所犯為最輕本刑5年以上重罪而有高度逃亡可能性,因認有羈押之原因及必要性,依刑事訴訟法第101條第1項第1款、第3款之規定裁定准予羈押在案。被告固以前詞聲請具保停止羈押,然被告曾因施用毒品案件,於民國111年6月間經通緝到案,本案並非第一次遭通緝,有本院通緝紀錄表存卷可參,難謂被告對訴訟程序之利害關係毫無具體認識。遑論,原審寄送傳票前已電聯被告確認寄送地址能否收到,被告表示原居所已無居住,傳票寄戶籍地即可,有原審公務電話紀錄可佐(原審卷第28-1頁),自不得以戶籍地無親人收受傳票通知被告而推諉卸責。又,被告所涉犯為最輕本刑5年以上有期徒刑之重罪,即便坦承犯行,日後亦可能為規避後續審判及執行,而有逃亡之動機,且依起訴書所載,被告在短時間內為2次販賣第二級毒品犯行,交易金額分別係新臺幣(下同)1萬元、5萬元,毒品數量非少,且有管道取得毒品,益證被告在外仍可輕易取得毒品,觀之原審卷內事證即明。復考量扣案之毒品數量甚多,對社會危害甚大,因認被告非予羈押,顯難進行後續審判及執行,前開羈押原因及必要性仍然存在,復查無刑事訴訟法第114條各款所定不得駁回具保聲請之情形。原審本於相同認定,認被告羈押原因仍存在,有羈押之必要,而駁回被告具保停止羈押之聲請,於法並無不合。是被告抗告意旨執前詞指摘原裁定不當,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6   日

2024-12-03

TPHM-113-抗-2531-20241203-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62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蔣嘉展 上列聲請人因詐欺案件,對於本院113年度上易字第1099號,中 華民國113年11月12日第二審確定判決(起訴案號:臺灣新北地 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48384號、110年度偵字第46632號),聲 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蔣嘉展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伍日內,補正原判決之繕本及證據。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應以再審書狀敘述理由,附具原判決之繕本及證 據,提出於管轄法院為之,但經釋明無法提出原判決之繕本 ,而有正當理由者,亦得同時請求法院調取之;法院認為聲 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 上之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2 9條、第433條分別定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蔣嘉展不服本院113年度 上易字第1099號確定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於民國113 年11月28日具狀聲請再審,惟未檢附原確定判決繕本及證據 資料,或指明可資調查之證據方法,且未釋明得請求法院調 取之正當理由,其聲請再審之程式顯有不備,爰命其應於本 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正原確定判決之繕本及證據,逾期未補 正,即依法駁回聲請。 三、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但書,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駱麗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2024-12-02

TPHM-113-聲再-562-20241202-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199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韋誠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3年度執聲字第2246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韋誠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肆年壹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陳韋誠因犯如附表所示之罪,先後判 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第51條第5款, 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 語。 二、按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 應執行之刑;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 ,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三十年,刑法 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法律上屬於自由裁 量事項,尚非概無法律性之拘束,在法律上有其外部界限及 內部界限。前者法律之具體規定,使法院得以具體選擇為適 當裁判,此為自由裁量之外部界限。後者法院為自由裁量時 ,應考量法律之目的,法律秩序之理念所在,此為自由裁量 之內部界限。法院為裁判時,二者均不得有所踰越。在數罪 併罰而有二裁判以上,應定其應執行刑之案件,法院所為刑 之酌定,固屬自由裁量事項,然對於法律之內、外部界限, 仍均應受其拘束。末按,數罪併罰中之一罪,依刑法規定得 易科罰金,若因與不得易科之他罪併合處罰結果而不得易科 罰金時,原可易科部分所處之刑,自亦無庸為易科折算標準 之記載(司法院釋字第144號、第679號解釋參照)。 三、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業經法院先後判處如附表所示之刑,並於如附表所載之日期分別確定在案,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各該刑事判決書各1份在卷可稽。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屬得易科罰金之罪、編號1所示之罪屬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第2項之規定,須經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刑者,始得依刑法第51條規定定之,茲受刑人就附表所示之各罪,業已於民國113年10月24日具狀請求檢察官聲請合併定其應執行之刑,且對於上述所示數罪之定刑,表示「判輕一點」等情,此有請求更定應執行刑聲請表、陳述意見狀存卷可佐,是檢察官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再者,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2罪,固經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月確定,然依前揭說明,本院定其應執行刑,不得逾越刑法第51條第5款所定法律之外部界限,即附表編號1至2所示3罪宣告刑之總和(有期徒刑6年6月),亦應受內部界限之拘束,即不得重於附表編號1所定應執行刑及附表編號2之總和(有期徒刑4年2月)。本院審核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均係於附表編號1所示之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760號判決確定日(即民國112年6月6日)以前所犯,審酌受刑人所犯前述3罪之罪質分別為運輸第三級毒品罪2罪、剝奪他人行動自由未遂罪1罪,侵害法益不同,且犯罪時間相距2月餘,以及受刑人對本件定執行刑所表示之意見等總體情狀,就受刑人所犯前述3罪,乃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又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之犯行,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則依前揭說明,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與編號2所示之罪合併處罰結果,本院於定執行刑時,自無庸為易科罰金之諭知,附此敘明。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劉心汝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   日 附表: 編號 罪名 宣告刑 犯罪日期 (民國) 最後事實審 確定判決 備註 法院、案號 判決日期 法院、案號 確定日期 1 運輸第三級毒品罪(聲請書略載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應予補充) 有期徒刑3年(2罪) 111年4月22日、111年6月10日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760號 112年5月9日 同左 112年6月6日 編號1所示之2罪曾定應執行有期徒刑3年8月確定。 2 剝奪他人行動自由未遂罪(聲請書略載妨害自由,應予補充) 有期徒刑6月 111年6月26日 臺灣高等法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438號 112年12月26日 同左 113年2月1日

2024-12-02

TPHM-113-聲-3199-20241202-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553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曾世鎰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案件,對於最高法院113 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195號,中華 民國112年11月22日第二審確定判決(原審案號:臺灣桃園地方 法院110年度訴字第791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0 年度偵字第18381、20811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壹、聲請再審意旨略以: 一、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曾世鎰(下稱聲請人)對於最高法院 113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195號 判決(下稱原確定判決),認有新事實、新證據,爰聲請再 審,其理由如下: (一)依卷附上證1之聲請人之父親曾國昌之鶯歌區農會銀行往 來明細資料,聲請人尚須依靠父親接濟,何有可能透過販 售毒品營利賺錢?聲請人係基於友情提供毒品予朋友施用 ,未有賺取價差之情形,此在偵查中未經檢察官查明,而 在原確定判決審理過程中,應可確認聲請人係幫助李金龍 及李淑惠向上游賣家購買品甲基安非他命,而非出於以營 利之意圖交付毒品,而收取對價,聲請人並未賺取差價, 係與實際上拿到的價格相同,收受安非他命之李金龍、李 淑惠亦係以較市場行情為低之價格所收取,然無論偵審階 段皆未針對聲請人取得毒品之價格及非具有營利意圖等爲 調查,故依據有疑唯利被告原則,法院已窮盡證據方法而 仍存在無法形成確信之心證時,應為對聲請人有利之認定 ,聲請人既非基於營利之意圖,而以原價或低於原價有償 轉讓毒品與他人,僅得以轉讓毒品罪論處,對此原確定判 決顯然有認事用法之違失。 (二)本案經傳喚李金龍及李淑惠等關鍵證人到庭,然原確定判 決忽視李淑惠對於是否於聲請人借住期間共同吸食之問題 有前後矛盾不一之回答,而有關轉讓之價格之關鍵問題, 應以證人李金龍詰證內容為準,原確定判決不察,以販賣 第二級毒品論處,顯然忽視新事實新證據,亦不調查實際 取得毒品價格,即重判聲請人有所違誤。 (三)聲請人既非基於營利之意圖,而以原價或低於原價有償轉 讓毒品與他人,僅應以轉讓毒品罪論處,故應重新調查, 而原確定判決在未經查明審酌關鍵事實證詞下即率認聲請 人有販賣第二級毒品之犯行,存有關鍵證人證詞並足生影 響於判決之重要證據漏未審酌,據此聲請再審應予准許至 明,另有生影響於判決之新事實或新證據即聲請人父親之 農會交易明細而原審卻漏未審酌,合於刑事訴訟法第420 條第1項第6款聲請再審事由,為維護聲請人之權益保障, 應予准許再審云云。 二、另聲請人係幫助李金龍及李淑惠向上游賣家購買品甲基安非 他命,而非出於營利意圖交付毒品,其轉讓對象僅有2人、 數量微薄、涉案情節輕微,且於歷審中均坦承罪刑,犯後態 度良善,然原確定判決未依刑法第57條、第59條、第60條規 定妥適量刑,所量處應執行有期徒刑14年,有量刑過重、判 決不適用法則之違法云云。 貳、經查:     一、對於最高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聲請再審部分:   按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 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定有明文。上級審法院以上訴不合法, 從程序上駁回上訴者,聲請再審之客體為原審法院之判決, 而非上級審法院之程序判決。又再審係為確定判決認定事實 錯誤所設之特別救濟程序,是聲請再審之對象應為「確定之 實體判決」。法院受理聲請再審案件,首應調查聲請再審之 對象是否為具有實體確定力之判決,如果屬之,始得進而為 其他程序及實體上之審查。至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3項所指 「判決在第三審確定者」,係指案件經第三審法院為實體上 之確定判決者而言,並不及於第三審之程序判決(最高法院 106年度台抗字第261號裁定意旨參照)。查聲請人對於最高 法院113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聲請再審,惟該判決係以 聲請人之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依刑事訴訟法第395條前 段規定判決上訴駁回確定,有上開最高法院刑事判決書在卷 可稽,是上開最高法院確定判決未就聲請人被訴犯罪如何取 捨證據及認事用法,為實體上之審查,揆諸前揭說明,自不 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對象。聲請人對於上開最高法院確定判決 聲請再審,於法自有未合,合先敘明。     二、對於原確定判決(本院112年度上訴字第3195號)部分: (一)按再審之聲請,經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以裁定駁回後 ,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項 、第3項定有明文。此所謂「同一原因」,係指同一事實 之原因而言;是否為同一事實之原因,應就重行聲請再審 之事由暨其提出之證據方法,與已經實體上裁定駁回之先 前聲請,是否完全相同,予以判斷,若前後二次聲請再審 原因事實及其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者,即屬同一事實之 原因,自不許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07年 度台抗字第1166號裁定意旨參照)。又聲請再審之理由, 如僅對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之爭辯,或對原確定判決採證 認事職權之行使,任意指摘,或對法院依職權取捨證據持 相異評價等情,原審法院即使審酌上開證據,亦無法動搖 原確定判決者,自非符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 所定提起再審之要件(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432號 刑事裁定意旨參照)。查聲請人對於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 ,固據提出上開證據方法及原確定判決繕本,惟觀諸其所 提出之刑事聲請再審狀內容,其於本件聲請前,曾以同一 原因對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業經本院就其所述之原因事 實認無再審理由,以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295號裁定認無 理由而駁回其聲請確定,有上開再審裁定在卷可佐;且聲 請意旨所主張之證據方法,係就已經原確定判決或上開再 審裁定依職權審酌、說明之事項,依憑己意再為爭執,或 係就法院調查、取捨證據及認定事實之心證理由,持相異 之評價,或僅單純否認犯罪,為事實上之爭執,俱非屬新 事實或新證據。聲請人復執同一事實、相同證據,再向本 院聲請再審,揆諸前揭說明,其聲請再審程序顯不合法, 應予駁回。又本件自形式觀察,即可明確認定有上述程序 違背規定之處,即無通知聲請人到場聽取意見之必要,附 此敘明。   (二)按再審制度,係為發現確實之事實真相,以實現公平正義 ,而於案件判決確定之後,另設救濟之特別管道,重在糾 正原確定判決所認定之事實錯誤;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 項第6款規定,因發見確實之新證據,足認受有罪判決之 人,應受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之判決者,為受判決人之利 益,始得聲請再審。又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款所 謂「輕於原判決所認罪名」,係指與原判決所認之罪名比 較,其法定刑較輕之相異罪名而言;至於同一罪名之有無 加減刑罰原因,僅足以影響科刑之範圍,惟其罪質並無改 變,即與罪名是否相異無關,自不得據為聲請再審之原因 (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733號裁定意旨參照)。觀諸 本件聲請意旨另主張原確定判決量刑過重、判決未依刑法 第57條、第59條、第60條規定妥適量刑之違法云云,惟此 僅係關於量刑斟酌事項,而罪質不變,揆諸前揭說明,非 屬再審程序之救濟範圍,亦無足以使法院產生足以影響原 判決認定之事實,而認其應受無罪、免訴、免刑或輕於原 判決所認罪名之心證,核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6 款規定之要件不符,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孫沅孝                    法 官 沈君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羅敬惟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2024-11-29

TPHM-113-聲再-553-20241129-1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487號 抗 告 人 即 被 告 呂柏賢 (現於法務部○○○○○○○○執行觀察勒戒中) 上列抗告人因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25日裁定(112年度訴字第1116號、112年度金訴字第182 3號),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被告呂柏賢(下稱被告)因詐欺 等案件,經原審於民國113年5月31日就其被訴部分以112年 度訴字第1116號、112年度金訴字第1823號判決在案,因被 告另案在監執行,經原審囑託監所長官送達該判決,由被告 於113年6月12日親自簽名並按捺指印收受等情,有原審法院 送達證書在卷可稽,是本件判決於000年0月00日生合法送達 之效力,而被告對前開判決提出第二審上訴之合法期間,依 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規定為20日,即應自該判決送達後 翌日起算20日即同年7月2日以前提出上訴,惟被告遲至同年 10月18日始向監所長官具狀提出本件上訴書狀,有其提出之 刑事上訴狀之法務部○○○○○○○○收受收容人訴狀日期章戳印在 卷可憑,已逾法定上訴期間,顯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 補正,應以裁定駁回其上訴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被告不服原判決提起上訴,固已逾法定上訴 期間而喪失上訴權益,然被告實因缺乏法律知識,又其於入 監服刑期間亦無專人就司法審判程序進行講習,復對於提出 上訴之規定實不甚明瞭,而錯失上訴機會,並非故意之行為 ,懇請鈞院體諒上情,令其得以重新提呈上訴之權益云云。 三、按上訴期間為20日,自送達判決後起算;原審法院認為上訴 不合法律上之程式或法律上不應准許或其上訴權已經喪失者 ,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349條前段、第362條前段 分別定有明文。又在監獄或看守所之被告,於上訴期間內向 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者,視為上訴期間內之上訴,復為同 法第351條第1所明定,且因無在途期間可言,不生扣除在途 期間之問題,故必須在上訴期間內提出,始可視為該期間內 上訴,如逾期始向監所長官提出上訴書狀,其上訴即非合法 (最高法院112年度台抗字第655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被告因詐欺等案件,經原判決處罪刑在案,原判決正 本於113年6月12日囑託法務部○○○○○○○○送達予被告親自簽名 按捺指印收受,有原判決書、原審法院送達證書在卷可參( 見原審卷第223至231、239頁),業經原裁定詳予敘明,並 經本院核閱原審法院送達證書無訛,是本件上訴期間應自原 判決送達生效之翌日即113年6月13日起算20日之法定不變期 間,計至113年7月2日,上訴期間即已屆滿。詎被告遲至113 年10月18日始具狀向監所長官提起上訴,有卷附刑事上訴狀 上之法務部○○○○○○○○收受收容人訴狀日期章戳印可憑(見原 審卷第253頁),揆諸前揭規定及敘明,被告上訴顯已逾越 法定上訴期間,其上訴即屬違背法律上之程式,且無從補正 ,原審據此裁定駁回被告之上訴,核無違誤。至抗告意旨所 稱因對於法律規定不甚明瞭云云,核與上訴之合法性無涉, 是其抗告意旨所陳,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孫沅孝                    法 官 沈君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羅敬惟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2024-11-29

TPHM-113-抗-2487-20241129-1

交上易
臺灣高等法院

過失傷害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交上易字第312號 上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被 告 郭經弘 選任辯護人 張育瑄律師 林易徵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過失傷害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 度交易字第61號,中華民國113年5月23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調偵字第2666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郭經弘緩刑貳年。   事 實 一、郭經弘於民國111年10月19日12時21分許,駕駛車牌號碼000 -0000號自用小客車,沿新北市泰山區新五路1段往五股方向 行駛,於行經新五路1段與新北大道匯入該路段路口時,本 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 措施,而依當時天候晴、日間自然光線、柏油路面乾燥、無 缺陷、無障礙物、視距良好,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 注意及此,適林純珍騎乘車牌號碼000-000號普通重型機車 沿新北大道進入上開路口,亦疏未注意行經無號誌路口,支 道車應讓幹道車先行而逕自沿同向行駛在郭經弘上開自用小 客車左前方,致郭經弘上開自用小客車左側車頭碰撞林純珍 上開普通重型機車右側車身,林純珍因而人車倒地,受有外 傷性左側蜘蛛膜下腔出血、左側下頜骨骨折、右側橈骨骨折 、疑似胸部挫傷、全身多處挫傷、臉部撕裂傷縫合、牙齒斷 裂、牙齒脫位及左側顳顎關節斷裂等傷害。郭經弘於肇事後 ,在有偵查犯罪職權之公務員或機關知悉其犯行前,向據報 前來現場處理之警員承認肇事,並願受裁判。 二、案經林純珍訴由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林口分局報告臺灣新北地 方檢察署檢察官偵查起訴。   理 由 壹、程序部分:   按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之陳述,雖不符刑事訴訟法第159 條之1至第159條之4之規定,而經當事人於審判程序同意作 為證據,法院審酌該言詞陳述或書面陳述作成時之情況,認 為適當者,亦得為證據;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於法院調 查證據時,知有第159條第1項不得為證據之情形,而未於言 詞辯論終結前聲明異議者,視為有前項之同意,同法第159 條之5第1項、第2項有明文規定。查本判決下列認定事實所 引用之本院作為得心證依據之被告以外之人於審判外陳述, 經本院審理時逐項提示,檢察官、被告郭經弘(下稱被告) 及辯護人均同意作為證據而並未爭執,且未於言詞辯論終結 前聲明異議,本院審酌各項證據作成時之狀況,尚無違法取 得證據及證明力明顯過低等瑕疵,且與本案待證事實間具有 相當關聯,作為證據充足全案事實之認定,應屬適當,依刑 事訴訟法第159條之5第1項規定,均有證據能力。另本判決 下列認定事實所引用之其餘證據,均經依法踐行調查證據程 序,亦無違法取得、不得作為證據之情形或顯有不可信之情 況,且均與本案具關連性,認以之作為證據應屬適當,故揆 諸上開規定,認上揭證據資料均有證據能力。 貳、實體部分: 一、本案認定犯罪事實所憑之證據及理由:   訊據被告對於上揭事實坦承不諱(見本院卷第156、161頁) ,並有下列證據可佐: (一)上揭事實,業據被告於警詢、偵查及原審坦承不諱(見偵 卷第7至9、29至30、84至85頁,原審審交易卷第55至58頁 ,原審交易卷第45至61頁),核與證人即告訴人林純珍於 警詢及偵查中所證情節大致相符(見偵卷第11至12、29至 30、84至85頁),並有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圖、道路交通事 故調查報告表(一)、(二)各1份、道路交通事故當事 人酒精測定紀錄表、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人自首情形記錄表 、現場及車損照片共26張、行車紀錄器錄影畫面翻拍照片 4張、行車紀錄器及監視器錄影光碟1片、車籍詳細資料報 表2份、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診斷證明書2份、亞東紀念醫 院診斷證明書(乙種)1紙、告訴人提供傷勢照片4張、原 審勘驗筆錄及附件在卷可稽(見偵卷第15、17至21、23、 25、27至33、35至42頁,原審交易字卷第46至47、69至71 頁),足認被告前揭任意性自白核與事實相符,可以採信 。    (二)按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間隔 ,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不得在道路上蛇行,或以 其他危險方式駕車,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94條第3項定有 明文。查被告領有合格駕照,對上開規定理應知之甚稔並 應確實遵守,依其智識能力,及參以案發時為天候晴、日 間自然光線、柏油路面乾燥、無缺陷、無障礙物、視距良 好等狀況,有前開道路交通事故調查報告表(一)及案發 現場照片可參,並無不能注意之情事,竟疏未注意遵守上 開交通安全規定,致生本件道路交通事故,其就本件事故 應負過失責任,至為灼然。另本案經送新北市政府車輛行 車事故鑑定會鑑定及車輛行車事故鑑定覆議會覆議後,均 認:告訴人駕駛普通重型機車,行經無號誌路口,支道車 未讓幹道車先行,為肇事主因;被告駕駛自用小客車,未 注意車前狀況,為肇事次因,此有新北市政府車輛行車事 故鑑定會新北車鑑字第0000000號鑑定意見書、新北市政 府車輛行車事故鑑定覆議會新北覆議0000000號鑑定覆議 意見書在卷可參(見偵卷第55至56、79頁正反面),益證 被告駕車確有過失。又告訴人確因本件交通事故受有前開 傷害之事實,亦有前開診斷證明書3紙可佐,故被告之過 失行為與告訴人所受之前開傷害間,具有相當因果關係。 (三)綜上所述,本案事證明確,被告犯行堪以認定,應依法論 科。    二、論罪:   核被告所為,是犯刑法第284條前段之過失傷害罪。被告於 肇事後,在有偵查犯罪職權之公務員發覺為犯嫌前,即主動 向至現場處理車禍事宜之警員承認其為肇事者,是對於未發 覺之犯罪,表示願接受裁判之意,有道路交通事故肇事人自 首情形紀錄表在卷可憑(見偵卷第25頁),應認已符合自首 之要件,爰依刑法第62條前段規定,減輕其刑。 三、上訴駁回:   原審審理結果,認被告所犯罪證明確,而適用刑法第284條 前段、第62條前段規定,並審酌被告駕駛動力交通工具參與 道路交通,本應小心謹慎以維自身及他人的安全,竟未能注 意車前狀況,致不慎與告訴人騎乘之機車發生碰撞,行為並 非可取,然仍需考量本件車禍主要是因告訴人騎乘機車於支 線道時,未能禮讓幹線道車輛先行所致,告訴人上開行為為 肇事主因等情狀,業如前述,被告之犯罪情節不算太過嚴重 ,另被告上開行為造成告訴人受有外傷性左側蜘蛛膜下腔出 血、左側下頜骨骨折、右側橈骨骨折、疑似胸部挫傷、全身 多處挫傷、臉部撕裂傷縫合、牙齒斷裂、牙齒脫位及左側顳 顎關節斷裂之傷害,所生損害不輕,併衡酌被告犯後坦承犯 行,雖未能與告訴人達成和解,然此是因告訴人對於過失比 例認定與客觀事證有所落差,致和解金額無法取得共識所致 ,此有告訴代理人於原審中之陳述可查,難認被告欠缺賠償 誠意而犯後態度不佳,兼衡被告自承碩士畢業的智識程度、 目前為工程師、已婚、須其扶養2名子女之家庭生活狀況, 暨參酌告訴代理人蘇韵詠、蘇茂林之意見等一切情狀,認被 告犯過失傷害罪,處罰金新臺幣(下同)8萬元,並諭知易 服勞役之折算標準,核無認定事實錯誤、量刑瑕疵或違背法 令之情形,其結論尚無不合。茲原判決已詳敘就卷內證據調 查之結果,而為綜合判斷、取捨,認被告確有過失傷害犯行 ,其得心證的理由已說明甚詳,並就刑法第57條各款及前開 所列情狀,予以綜合考量,在法定刑度範圍內,詳予審酌科 刑,經核原判決所為論斷及量刑並無違背經驗法則、論理法 則、或有濫用量刑權限,亦無判決理由不備,或其他輕重相 差懸殊等量刑有所失出或失入之違法或失當之處,自不容任 意指為違法;本院考量本案車禍之發生、告訴人所受傷勢, 及被告犯後於原審及本院坦承犯行,並於本院審理期間與告 訴人成立調解及履行賠償金50萬元完畢(詳後述),尚難認 其犯後態度不佳而應加重其刑之理由。至告訴代理人所稱關 於道路交通號誌有設置錯誤之問題云云,查依道路交通標誌 標線號誌設置規則第4條、第5條規定,標誌、標線、號誌之 設置、養護及號誌之運轉,由主管機關(指公路主管機關、 市區道路主管機關及警察機關)依其管轄辦理之,是有關道 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自屬上開主管機關之職責 ,核與本案無涉;另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之設置目的 ,在於提供車輛駕駛人及行人有關道路路況之警告、禁制、 指示等資訊,以便利行旅及促進交通安全,為指揮交通之一 種手段,惟有無發生危險之可能,仍應由駕駛人為充分之注 意,以避免危險之發生,附此敘明。檢察官上訴意旨認告訴 人傷勢非輕,被告迄未與告訴人達成和解、未填補告訴人損 害,原審量刑容有過輕,指摘原判決不當云云,係對原判決 就刑之量定已詳予說明審酌之事項,再為爭執,為無理由, 應予駁回。 三、緩刑:   末查,被告前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 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按,審酌其因一時輕忽,致罹刑 典,且其於本院審理期間與告訴人成立調解及履行賠償金50 萬元完畢(含汽機車強制責任險),告訴人亦於調解時表示 願意就被告刑事部分向法院具狀表達宥恕等情,嗣經本院電 詢告訴人,其答稱:上週去刷簿子確認都已經收到了等語, 有原審法院三重簡易庭113年度重司簡調字第1823號調解筆 錄、本院公務電話查詢紀錄表附卷可佐(見本院卷第147至1 49、171頁)。本院審酌上情,信認被告歷此偵、審訴訟程 序及刑之宣告教訓,當知所警惕,殊無再犯之虞,因認被告 所宣告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 款規定,併予宣告緩刑2年,以啟自新。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 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賴建如、粘郁翎提起公訴,檢察官謝宗甫提起上訴 ,檢察官劉斐玲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孫沅孝                    法 官 沈君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上訴。                    書記官 羅敬惟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284條 因過失傷害人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十萬元以下罰金 ;致重傷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2024-11-28

TPHM-113-交上易-312-20241128-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詐欺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4766號 上 訴 人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吳碩瑍 上列上訴人等因被告詐欺等案件,不服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3年 度審金訴字第779號,中華民國113年6月5日第一審判決(起訴案 號: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75034號),提起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其附表編號2所示科刑部分撤銷。 上開撤銷部分,處如附表「本院宣告刑」欄所示之刑。 其他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院審理範圍:   按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3項規定: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其立法理由謂:「為尊重當事 人設定攻防之範圍,並減輕上訴審審理之負擔,容許上訴權 人僅針對刑、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提起上訴,其未表明上訴 之認定犯罪事實部分,則不在第二審之審判範圍。如為數罪 併罰之案件,亦得僅針對各罪之刑、沒收、保安處分或對併 罰所定之應執行刑、沒收、保安處分,提起上訴,其效力不 及於原審所認定之各犯罪事實,此部分犯罪事實不在上訴審 審查範圍。」是科刑事項已可不隨同其犯罪事實單獨成為上 訴之標的,且上訴人明示僅就科刑事項上訴時,第二審法院 即不再就原審法院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審查,應以原審法院認 定之犯罪事實,作為論認原審量刑妥適與否之判斷基礎。查 檢察官、上訴人即被告吳碩瑍(下稱被告)於本院均陳述: 針對量刑上訴等語明確(見本院卷第86頁),業已明示僅就 原判決之刑部分提起上訴,揆諸前揭規定及說明,本院自僅 就原判決關於量刑妥適與否予以審理,至於未上訴之原判決 關於犯罪事實、罪名(如原判決書所載)非本院審判範圍, 自無庸就其所犯罪名為新舊法之比較,合先敘明。 二、上訴駁回之理由(原判決關於附表編號1所示科刑部分): (一)按刑事審判旨在實現刑罰權之分配的正義,故法院對有罪 被告之科刑,應符合罪刑相當之原則,使輕重得宜,罰當 其罪,以契合社會之法律感情,此所以刑法第57條明定科 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該條所列10款事項以為科 刑輕重之標準,俾使法院就個案之量刑,能斟酌至當;而 量刑輕重係屬事實審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已 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列情狀而未逾越法定刑度,不得遽 指為違法(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6696號判例參照)。且 法院對於被告為刑罰裁量時,必須以行為人之罪責為依據 ,而選擇與罪責程度相當之刑罰種類,並確定與罪責程度 相稱之刑度。縱使基於目的性之考量,認定有犯罪預防之 必要,而必須加重裁量時,亦僅得在罪責相當性之範圍內 加重,不宜單純為強調刑罰之威嚇功能,而從重超越罪責 程度為裁判,務求「罪刑相當」。且在同一犯罪事實與情 節,如別無其他加重或減輕之原因,下級審量定之刑,亦 無過重或失輕之不當情形,則上級審法院對下級審法院之 職權行使,原則上應予尊重(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24 46號判決意旨參照)。 (二)查原審審理結果,以被告就被訴事實為有罪之陳述,依簡 式審判程序審理,認定被告有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所示之 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犯行明確,而適用刑法第339條 之4第1項第2款、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刑法第 55條前段規定,及審酌被告於偵查及原審中均自白一般洗 錢犯行,依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之規定原應減 輕其刑,然其所犯洗錢罪屬想像競合犯其中之輕罪,故僅 於後述依刑法第57條量刑時一併衡酌減輕其刑事由,並以 此為量刑基礎,依行為人之責任,審酌被告不思依循正途 獲取穩定經濟收入,竟貪圖己利,加入詐欺集團分擔部分 犯行,侵害告訴人之財產法益,所為嚴重損害財產之交易 安全及社會經濟秩序,危害社會非淺,又被告雖非直接聯 繫詐騙告訴人之人,然其提供帳戶並依指示提領、轉匯贓 款,仍屬於詐欺集團不可或缺之角色,並使其他不法份子 得以隱匿真實身分,減少遭查獲之風險,助長詐欺犯罪, 殊值非難,兼衡被告之素行、智識程度、於原審自陳之家 庭生活及經濟狀況、參與犯罪之程度、告訴人所受損害程 度,及被告犯後坦承犯行,告訴人梁元奕未於調解或審理 期日到庭表示意見,致未能成立調解之犯後態度,且所犯 洗錢犯行部分符合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減刑要 件等一切情狀,認被告就附表編號1所示係犯三人以上共 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2年,是原判決依上開犯罪事 實及論罪作為審查量刑之基礎,在法定刑度範圍內,詳予 審酌科刑,合法行使其量刑裁量權,於客觀上未逾越法定 刑度,且關於科刑資料之調查,業就犯罪情節事項,於論 罪證據調查階段,依各證據方法之法定調查程序進行調查 ,另就犯罪行為人屬性之單純科刑事項,針對被告相關供 述,提示調查,使當事人有陳述意見之機會,並允就科刑 範圍表示意見,自無科刑資料調查內容無足供充分審酌而 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情形;又本院衡酌現今社會詐欺集團 橫行,其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行為往往對於被害人之財產 及社會秩序產生重大侵害,且經報章媒體多所披露,並屢 經政府及新聞為反詐騙之宣導,被告對於詐欺犯行為檢警 機關嚴予取締之犯罪,及法律立有重典處罰乙節,自當有 所知悉,竟貪圖不法利益,與詐騙集團合流,騙取告訴人 梁元奕之金額達新臺幣(下同)350萬元,其所為本難輕 縱,又參以迄今雙方就調解金額無共識而未能達成調解( 見本院卷第93頁之本院民事庭調解委員回報單),被告亦 未給付任何賠償之情形,而被告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其 素行及前開所列情狀,原審業予以審酌上情,就被告犯行 所為量刑,已屬從輕,尚無再予減輕其刑之事由,且於本 院審理期間,前述量刑之考量因素亦無實質變動,核屬原 審量刑職權之適法行使,並無濫用量刑權限,亦無判決理 由不備,或其他輕重相差懸殊等量刑有所失出或失入之違 法或失當之處,其結論尚無不合;另本院基於刑罰目的性 之考量、刑事政策之取向及行為人刑罰感應力之衡量,審 酌國家刑罰權之行使,兼具一般預防及特別預防之目的, 被告與告訴人就和解金額之洽談,於刑事案件審理中,法 院本不得強勢介入或將刑事責任與民事賠償過度連結,況 被告雖未與告訴人梁元奕達成調解或和解,或賠償其所受 損失,惟告訴人梁元奕仍可透過民事訴訟途徑獲取賠償, 尚難僅因被告未與被害人達成和解,遽認其犯後態度不佳 而應加重其刑之理由。檢察官上訴意旨認被告本案所為對 告訴人梁元奕損失鉅大,亦未與告訴人梁元奕達成和解或 賠償,原審量處如附表編號1所示有期徒刑2年,其量刑過 輕,難收懲戒之效云云,及被告上訴意旨請求從輕量刑云 云,均係對原判決就刑之量定已詳予說明審酌之事項,再 為爭執,均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三、撤銷原判決(原判決關於附表編號2所示科刑部分)及科刑 理由之說明: (一)原審認被告如附表編號2所犯事證明確,予以論罪科刑, 固非無見。惟查:按刑事審判之量刑,在於實現刑罰權之 分配正義,故法院對有罪之被告科刑,應符合罪刑相當之 原則,使罰當其罪,以契合人民之法律感情。此所以刑法 第57條明定科刑時應審酌一切情狀,尤應注意該條所列各 款事項,以為科刑輕重之標準(最高法院101年度台非字 第310號判決意旨參照)。衡酌附表編號2所示告訴人李朝 濱受詐騙之財產損失達300萬元,被告雖於原審法院與告 訴人李朝濱達成調解(見原審審附民卷第15至16頁之調解 筆錄),惟經本院電詢告訴人李朝濱,其答稱:目前為止 一毛錢都沒有收到等語(見本院卷第77頁),被告於本院 亦自承:沒有履行,何時可以還錢要跟家裡協商,且要視 出監日期而定等語(見本院卷第91、92頁),可見被告於 犯後仍居於本位自私心態甚為可議,倘若被告有心與告訴 人李朝濱商議調解,理應要有履行付款之途徑,惟其早已 知悉無從依調解條件按期給付,仍心存僥倖為求輕判刑度 ,佯以將予分期給付方式取得告訴人李朝濱諒解,而調解 成立,事後無從支付亦無任何歉意或補償之方式,自難評 價為被告犯罪後態度良好,亦無從認其已有悛悔之真意, 而有彌補之誠心,原審未及於裁量刑罰時一併審酌,容有 裁量不足而違反罪刑均衡原則之情形,其量刑顯然不足以 充分評價被告之惡性及告訴人李朝濱所受之損害等節,所 為之量刑難謂妥適。被告上訴意旨請求從輕量刑云云,為 無理由;檢察官上訴意旨指摘被告犯後雖與告訴人李朝濱 調解成立,惟迄今尚未賠償分毫,原審量處如附表編號2 所示有期徒刑1年10月,難收懲戒之效等語,為有理由, 原判決附表編號2部分既有上開無可維持之瑕疵可議,自 應由本院將原判決關於附表編號2所示科刑部分予以撤銷 改判。 (二)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現今社會詐欺事件層出不 窮、手法日益翻新,政府及相關單位無不窮盡心力追查、 防堵,大眾傳播媒體更屢屢報導民眾被詐欺,甚至畢生積 蓄因此化為烏有之相關新聞,而被告不思依循正途獲取穩 定經濟收入,竟貪圖己利,加入詐欺集團分擔部分犯行, 侵害告訴人等之財產法益,所為嚴重損害財產之交易安全 及社會經濟秩序,危害社會非淺,又被告雖非直接聯繫詐 騙告訴人之人,然其提供帳戶並依指示提領、轉匯贓款, 仍屬於詐欺集團不可或缺之角色,並使其他不法份子得以 隱匿真實身分,減少遭查獲之風險,助長詐欺犯罪,殊值 非難,並考量被告犯後始終坦承犯行(所犯洗錢犯行部分 ,合於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減輕其刑之規定) ,雖與告訴人李朝濱調解成立,惟迄今並未依調解條件履 行賠償,業如前述,其上開調解筆錄顯係臨訟敷衍,換求 輕刑之舉,兼衡被告之素行、犯罪動機、目的、手段、參 與犯罪之程度、告訴人李朝濱所受損害程度,暨其自承高 職畢業之智識程度、入監前從事旅館客房經理、月收入約 6萬元上下、家裡有父母及姊姊之家庭生活及經濟狀況等 一切情狀,量處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68條、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 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劉家瑜提起公訴,檢察官黃明絹提起上訴,檢察官 劉斐玲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孫沅孝                    法 官 沈君玲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羅敬惟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 7 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 臺幣 5 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339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1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附表(下列幣別均為新臺幣,不含手續費): 編號 被害人 詐騙方式 匯款時間 匯款金額 轉匯或提領時間、金額 原審主文 本院宣告刑 1 梁元奕 (提告) 111年12月間,詐欺集團成員佯稱可透過MEDISOU平台進行投資獲利等語,致使梁元奕陷於錯誤,遂依指示匯款至本案永豐銀行帳戶。 112年1月16日12時18分許 350萬元 1、112年1月16日15時22分許,現金提領310萬元。 2、112年1月16日16時50分許,匯出109萬9,990元。 3、112年1月16日17時20分匯出89萬9,995元。 吳碩瑍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貳年。 上訴駁回。 2 李朝濱 (提告) 詐欺集團成員佯稱可加入投資平台(網站名稱:SHEELD MARKET,網址:https://h5.sheeld-8.com)進行投資獲利等語,致使李朝濱陷於錯誤,遂依指示匯款至本案永豐銀行帳戶。 112年1月17日12時58分許 300萬元 1、112年1月17日13時4分許,匯出199萬9,970元。 2、112年1月17日14時25分許,現金提領480萬元。 3、112年1月17日16時13分許,現金提領207萬元 原判決撤銷,不予記載。 吳碩瑍處有期徒刑壹年拾壹月。                 備註: 被告轉匯、提領金額超過告訴人匯款數額部分,無證據證明與本案犯行有關

2024-11-28

TPHM-113-上訴-4766-20241128-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234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羅聖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本院於中華民國113年8月28日所為之裁定,其原本及正本有 誤寫,應裁定更正如下:   主 文 原裁定之原本及正本附表編號5最後事實審案號、確定判決案號 欄內關於「111年度審簡字第1672號」,均應更正為「111年度審 簡字第1627號」。   理 由 一、按裁判如有誤寫、誤算或其他類此之顯然錯誤或其正本與原 本不符,而於全案情節與裁判本旨無影響者,法院得依聲請 或依職權以裁定更正,刑事訴訟法第227條之1第1項定有明 文。 二、查原裁定之原本及正本附表編號5最後事實審案號、確定判 決案號欄內關於「111年度審簡字第1672號」之記載,顯係 誤繕,且不影響全案情節及裁定本旨,爰裁定更正如主文所 示。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227條之1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十七庭 審判長法 官 鄭水銓                    法 官 沈君玲                    法 官 孫沅孝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施瑩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9  日

2024-11-28

TPHM-113-聲-2348-20241128-2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