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陳明偉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71-18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55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陳瀚民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57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陳瀚民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肆年陸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傷害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 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1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定 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而數罪併罰有二以上 裁判者,應定其應執行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 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 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 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受刑人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經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 各編號所示之刑確定在案,且各罪俱係於附表編號1所示判 決確定日期(民國109年4月21日)前所為,本院復為本件聲 請定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等情,有本院被告前 案紀錄表及附表編號所示案件之判決書在卷可稽,是檢察官 向本院聲請定其應執行之刑,於法尚無不合,應予准許。   ㈡爰審酌受刑人就所犯附表編號1之殺人未遂罪、附表編號2之 傷害罪,固均為認罪陳述之犯後態度,然所侵犯者俱為具有 不可替代性、不可回復性的個人法益,於併合處罰時其責任 非難重複的程度原屬較低,且各該案件之被害人迥異,犯罪 日期分為107年4月14日、107年7月10日,犯行時間非近,而 其就所犯殺人未遂案件,僅因與被害人存有債務糾紛,率爾 罔顧他人生命、身體安全,恣意於公眾場所朝他人方向開槍 ,使被害人受傷非微;其另犯之傷害案件,則與人分持電擊 棒、球棒、老虎鉗攻擊被害人使之成傷,該等案件之犯罪手 段、惡性非輕,所犯之不法內涵及侵害法益程度非微,暨考 量受刑人行為時之年紀、應予整體非難之評價程度,及受刑 人就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無意見,有台灣高等法院定執行刑 陳述意見表可參(本院卷第79頁),本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 當原則,於各罪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各宣告刑中之最長 刑期即有期徒刑4年以上,各宣告刑之合併刑期即有期徒刑4 年8月以下〈4年+8月〉),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內部界限 範圍內,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51條第 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殺人未遂 傷害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年 有期徒刑8月 犯 罪 日 期 107/04/14 107/07/10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北地檢107年度偵字第11699號 士林地檢108年度偵字第2667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08年度上訴字第2798號 109年度上易字第474號 判決日期 109/03/19 109/04/28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08年度上訴字第2798號 109年度上易字第474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09/04/21 109/04/28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否 備註 新北地檢109年度執字第6180號 士林地檢109年度執字第2611號

2024-12-31

TPHM-113-聲-3558-202412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77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國蒲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73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國蒲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如易 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竊盜等數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 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 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而數罪併罰有二以上 裁判者,應定其應執行之刑;其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 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 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3條、第51條第5款分 別定有明文。另按定應執行刑採限制加重原則,授權法官綜 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罪彼此間之關聯 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害法益之專屬性 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數罪所反應被 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妥適裁量 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因此,法院 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為妥適之裁量, 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第626號裁定 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於附表各編號所示時間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分 別經臺灣桃園地方法院、本院判處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刑, 均經確定在案;又附表編號2至6所示之罪,犯罪時間在附表 編號1所示裁判確定(民國111年12月21日)前所犯,且本件 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為本院等情,有各 該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附卷可稽(本院卷第13至82 頁),是上開犯罪乃於裁判確定前所犯之數罪;茲聲請人向 上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本院聲請定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 認聲請為正當,應予准許。  ㈡爰審酌受刑人所犯如附表所示之罪皆為竊盜罪,該等犯罪時 間於111年6月17日至同年12月20日間,其所犯各罪之犯罪類 型、行為態樣、侵害法益,犯罪動機均屬相同,責任非難重 複程度較高,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暨考量受 刑人行為時所呈現之主觀惡性與犯罪危害程度、應予整體非 難之評價程度,暨本院函請受刑人就本件定刑陳述意見,惟 受刑人迄未表示意見(本院卷第83至97、111至117頁之送達 證書及收文資料查詢清單、收狀資料查詢清單),本於刑罰 經濟與責罰相當原則,於各罪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各宣 告刑中之最長刑期即有期徒刑6月以上,各宣告刑之合併刑 期即有期徒刑1年6月以下〈2月(3罪)+3月(2罪)+6月〉) ,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內部界限(即附表編號1至5所示 之罪所處之刑,前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2839號裁定應執 行有期徒刑9月確定,合計附表編號6所處之有期徒刑3月, 計為有期徒刑1年)範圍內,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暨諭知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之易科罰金折算標準。  四、末按數罪併罰之案件,其各罪判決均係宣告刑,並非執行刑 ,縱令各案中一部分犯罪之宣告刑在形式上已經執行,仍應 依法聲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裁定,然後再依所裁定之 執行刑,換發指揮書併合執行。本件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 1所示之罪,雖已執行完畢,然其與附表編號2至6所示之罪 既合於數罪併罰之要件,依前揭說明,仍應就各罪所處之刑 ,合併定其應執行刑,至於附表編號1所示已執行之有期徒 刑,僅係就所定應執行刑執行時之折抵問題,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51條第 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2月 有期徒刑2月 犯 罪 日 期 111/06/17 111/10/24 111/08/07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6167號 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7703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8255號等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1年度桃簡字第2324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406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787號 判決日期 111/11/16 113/02/22 113/07/25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桃園地院 桃園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1年度桃簡字第2324號 112年度簡上字第406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787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1/12/21 113/02/22 113/07/26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桃園地檢112年度執字第1255號(已執畢)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901號(易服社會勞動中)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380號 編號1-5定刑為9月(113聲2839號) 編     號 4 5 6 罪     名 竊盜 竊盜 竊盜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3月 犯 罪 日 期 111/08/19 111/09/05 111/12/20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8255號等 桃園地檢111年度偵字第48255號等 桃園地檢112年度偵字第16226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787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787號 113年度桃簡字第11號 判決日期 113/07/25 113/07/25 113/03/15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灣高院 臺灣高院 桃園地院 案  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787號 113年度上易字第787號 113年度桃簡字第11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3/07/26 113/07/26 113/10/07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380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3380號 桃園地檢113年度執字第14814號 編號1-5定刑為9月(113聲2839號)

2024-12-30

TPHM-113-聲-3377-20241230-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688號 抗 告 人 即受刑 人 葉晁呈 上列抗告人即受刑人因聲請定其應執行刑案件,不服臺灣新竹地 方法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24日裁定(113年度聲字第1019號),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抗告人即受刑人葉晁呈因搶奪等案件,先 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受刑人所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所 處之刑,兼有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依刑法 第50條第1項但書第1款之規定固均不得併合處罰,惟經受刑 人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向原審法院聲請定應 執行刑,有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受刑人定執行刑或易科罰金 意願回覆表在卷可稽,茲檢察官以原審法院為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聲請就受刑人如附表所示各罪定其應執行之刑 ,經審核認聲請為正當,爰參酌受刑人所陳述之意見、考量 受刑人所犯各罪其行為方式、犯罪型態均有所不同,責任非 難重複之程度有限,於不逾越內、外部界限之範圍內,定其 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1年5月等語。 二、抗告意旨略以:抗告人所犯附表所示之罪,刑期總和為1年8 月,而經原審合併定應執行刑為1年5月,僅小幅減少3個月 ,且本件原裁定所定執行刑之減少幅度亦低於其他相類似案 件,原裁定裁量權之行使並非妥適,懇請鈞院撤銷原裁定, 以公平正義原則再次裁量等語。 三、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刑法第50條定有 明文。又數罪併罰之定應執行之刑,係出於刑罰經濟與責罰 相當之考量,並非予以犯罪行為人或受刑人不當之利益,為 一種特別的量刑過程,相較於刑法第57條所定科刑時應審酌 之事項係對一般犯罪行為之裁量,定應執行刑之宣告,乃對 犯罪行為人本身及所犯各罪之總檢視,除應考量行為人所犯 數罪反應出之人格特性,並應權衡審酌行為人之責任與整體 刑法目的及相關刑事政策,在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原則下, 依刑法第51條第5款之規定,採限制加重原則,以宣告各刑 中之最長期為下限,各刑合併之刑期為上限,但最長不得逾 30年,資為量刑自由裁量權之外部界限,並應受法秩序理念 規範之比例原則、平等原則、責罰相當原則、重複評價禁止 原則等自由裁量權之內部抽象價值要求界限之支配,使以輕 重得宜,罰當其責,俾符合法律授與裁量權之目的,以區別 數罪併罰與單純數罪之不同,兼顧刑罰衡平原則。個案之裁 量判斷,除非有全然喪失權衡意義或其裁量行使顯然有違比 例、平等諸原則之裁量權濫用之情形,即不得任意指其為違 法(最高法院100年度台抗字第314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本院之判斷:  ㈠抗告人犯如附表編號1至3所示各罪,經法院判處如附表編號1 至3所示之刑,並均確定在案,各罪均於附表編號1判決確定 前所為,原審並為各罪之最後事實審法院,有該判決書、本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又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2 所示之罪雖屬得易科罰金之罪,然受刑人已依法請求與其餘 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合併定應執行刑,有受刑人親自簽名捺指 印之「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受刑人定執行刑或易科罰金意願 回覆表」在卷可稽(原審卷第11頁),是檢察官據以聲請定 其應執行之刑,核屬正當;又原審法院就抗告人所犯如附表 所示各罪,定應執行刑為有期徒刑1年5月,係於各刑中之最 長期以上(有期徒刑6月),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合計有 期徒刑1年8月),合於刑法第51條第5 款所定外部界限,且 未逾越自由裁量之內部界限(編號1至2所示各罪,前經臺灣 新竹地方法院以113年度訴字第137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 11月;加計編號3之罪所宣告之有期徒刑8月,合計為1年7月 ),亦無明顯過重致違背比例原則或公平正義之情形,核屬 法院裁量職權之適法行使,並無違誤。  ㈡抗告人雖執前詞表明不服,然附表編號1至3所示之罪,固係 抗告人於同日內為之,惟所犯分係竊盜、偽造文書、搶奪等 罪,各罪之犯罪類型、行為態樣、手段迥異,各該犯行之被 害人均有不同,被害人所受損害亦屬非微,責任非難重複之 程度有限,是原審以受刑人所犯各罪,審酌整體犯罪過程之 各罪關係及罪數所反應行為人人格暨犯罪傾向、受刑人行為 所造成之實害並參酌受刑人所陳述之意見等情狀進行總檢視 ,足認原裁定上開定刑尚無不當,核無輕重失衡或違反罪刑 相當原則之處;而抗告意旨所述其他法院就不同案件所定之 應執行刑如何,基於個案情節不同,原難比附援引,是抗告 人以上開理由,指摘原裁定所定之應執行刑過重,請求撤銷 原裁定,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再抗告狀。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附表: 編     號 1 2 3 罪     名 竊盜 偽造文書 搶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6月 有期徒刑8月 犯 罪 日 期 113/01/29 113/01/29 113/01/29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新竹地檢113年度偵字第3283號 新竹地檢113年度偵字第3283號 新竹地檢113年度偵字第3283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新竹地院 新竹地院 新竹地院 案  號 113年度訴字第137號 113年度訴字第137號 113年度訴字第137號 判決日期 113/05/14 113/05/14 113/05/14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新竹地院 新竹地院 新竹地院 案  號 113年度訴字第137號 113年度訴字第137號 113年度訴字第137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3/06/17 113/06/17 113/06/17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是 是 否 備註 新竹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491號 新竹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491號 新竹地檢113年度執字第3492號 編號1至2案件經新竹地院以113年度訴字第137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11月確定。

2024-12-30

TPHM-113-抗-2688-20241230-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上訴字第2980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鍾奕德 選任辯護人 顏瑞成律師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莊宇翔 選任辯護人 陳俊隆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等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案件,不服臺灣臺 北地方法院112年度訴字第582號,中華民國113年4月9日第一審 判決,提起上訴,前經辯論終結,茲因尚有應行調查之處,爰命 再開辯論,並指定於中華民國114年2月18日上午10時10分在本院 第22法庭續行言詞辯論,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抗告。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0 日

2024-12-30

TPHM-113-上訴-2980-20241230-1

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上訴字第506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具作明(原名蔣作明) 選任辯護人 劉睿哲律師 上列上訴人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法院11 2年度金訴字第1489號,中華民國113年6月27日第一審判決(起 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18850、23517、243 94、24413、25177、25240、28969號,移送併辦案號:臺灣桃園 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3117、34729、34792、35223、36492 、36972、38680、41324、45602、46655、48099、49213、51304 、56693、56344、41162、43586、43629、59613號;113年度偵 字第2065、8078、20693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審理範圍: ㈠、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是於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上訴時,第二審 法院即以原審所認定之犯罪事實,作為原審量刑妥適與否之 判斷基礎,僅就原判決關於量刑部分進行審理。 ㈡、本案原判決以上訴人即被告具作明(原名:蔣作明,下稱被 告)犯刑法第30條第1項、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 、刑法第30條第1項、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 一般洗錢罪、刑法第30條第1項、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 第2項、第1項之幫助一般洗錢未遂罪,依想像競合犯之規定 ,從一重判處被告幫助一般洗錢罪。被告不服原判決提起上 訴,經本院於審判程序詢明釐清其上訴範圍,被告當庭表示 對原判決認定之犯罪事實及罪名均承認,明示僅就原判決之 量刑提起上訴(見本院卷第92、153頁)。則本案審判範圍 係以原判決所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基礎,審查原判決量刑及其 裁量審酌事項是否妥適。是本案作為量刑依據之被告犯罪事 實及所犯法條(罪名),均按照第一審判決書之認定及記載 。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被告已坦承犯行,並有悔悟之心,本案 被告犯行僅為交付帳戶及密碼,被害人合計損害金額並無過 高情形,且有部分詐欺金額並未遭領取,足認被告所涉情節 甚輕,原審量刑尚屬過重,請審酌被告有意願與被害人和解 及賠償,且已與部分到庭被害人達成和解,量處被告易科罰 金之刑或緩刑等語。 三、本案刑之減輕事由之審酌: ㈠、依原審認定之事實,被告係提供金融帳戶予詐欺正犯使用, 所為係幫助犯,其幫助行為危害性較正犯為輕,爰依刑法第 30條第2項規定,依正犯之刑減輕之。 ㈡、依民國112年6月14日修正前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之規定 減輕其刑:     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關於偵查、審判中自白減輕其刑之 規定,先於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並於同月16日生效,後 於113年7月31日又再次修正公布,同年8月2日生效施行。11 2年6月14日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2條 之罪,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刑。」(下稱行為時 法),112年6月14日修正後規定:「犯前4條之罪,在偵查及 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下稱中間時法),現行 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則規定:「犯前四條之罪,在偵查 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 者,減輕其刑;並因而使司法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 部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或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 輕或免除其刑。」(下稱現行法),經綜合比較上開行為時法 、中間法、現行法可知,立法者持續限縮自白減輕其刑之適 用規定,中間時法及現行法都必須要行為人於「偵查及歷次 審判中」均自白,且現行法增列「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 所得財物」之條件,始符減刑規定,相較於行為時法均為嚴 格,而本案被告於偵查中並未坦承幫助洗錢犯行,於法院審 理中已明確坦承本案犯行(見原審金訴卷第224頁、本院卷第 92、160頁),是中間時法及現行法之規定,均未較有利於被 告,自應適用行為時法即112年6月14日修正前之洗錢防制法 第16條第2項之規定。即被告於審判中對於洗錢之犯行業已 自白,合於112年6月14日修正前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 之規定,爰就被告所犯幫助一般洗錢罪遞予減輕其刑。  四、駁回上訴之理由: ㈠、原審審理後,依所認定之被告犯罪事實、罪名,爰以行為人 之責任為基礎,審酌政府機關近年來為遏止犯罪,大力宣導 民眾切勿出售、出借帳戶資料,以免成為犯罪成員之幫兇, 新聞媒體亦常報導犯罪成員利用人頭帳戶作為詐欺等犯罪工 具,被告率爾將其金融帳戶資料提供予不詳之詐欺集團成員 使用,容任詐欺成員得以快速隱密轉出詐欺贓款,影響社會 正常交易安全甚鉅,增加被害人尋求救濟之困難,並使犯罪 之追查趨於複雜,助長詐欺風氣,所為實值非難;並考量被 告犯罪之動機、目的、手段,告訴人及被害人遭詐騙款項數 額,及被告所為僅係對他人之犯罪行為提供助力,並未實際 參與實施詐欺取財或洗錢行為,且已坦承犯行之犯後態度, 惟於原審尚未與告訴人或被害人達成和解或賠償損害,兼衡 被告智識程度、家庭生活狀況等一切情狀,量處如原判決主 文欄第2項所示之刑,並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㈡、被告上訴請求改量處更輕之刑,然以:  1.按刑之量定,屬為裁判之法院得依職權自由裁量之事項,苟 其量刑已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並斟酌刑法第57條各款所 列情狀,在法定刑度內,酌量科刑,無顯然失當或違反公平 、比例及罪刑相當原則者,亦無偏執一端,致明顯失出失入 情形,自不得指為違法。是上訴法院僅能於量刑法院所為基 於錯誤之事實、牴觸法律所許可之量刑目的或違反罪刑相當 而畸輕畸重時始能介入;原審就刑法第57條量刑情況擇定與 衡酌有其裁量空間,在合理限度內,自不能任意否定。  2.查原判決所載前揭量刑理由,堪認已就被告犯行,審酌原判 決時之刑法第57條各款量刑事由,綜合一切情狀,在法定刑 度內而為量刑,並無明顯失入失出之違誤。  3.被告固於本院審理時與被害人郭宇辰、童冠銘、譚宇翔達成 和解,有本院和解筆錄可稽(見本院卷第171至172頁),然 被告依前揭和解筆錄應支付分期款項,各該第一期款項到期 後,被告均未給付,有本院公務電話紀錄在卷可稽(見本院 卷第177、179、181頁),且被告迄今並未陳報已依和解筆 錄履行之事證以供本院參酌,迄亦未與前開被害人以外之其 他被害人達成和解或履行賠償,自難認犯後態度有足以影響 量刑之變動,至上訴意旨所稱被告已坦承犯行,並有悔悟之 心,本案被告犯行僅為交付帳戶及密碼,被害人合計損害不 高,且有部分詐欺金額並未遭領取等情,均屬原審已審酌之 量刑事由,本院再予綜合審酌,並考量被告上訴後僅與部分 達成和解,且和解後並未履行之態度,因認無從動搖原審量 刑基礎。據上,被告上訴請求改量處更輕之刑,並非可採。 又本案被告係就量刑上訴,已如前述,依原審認定,被告係 幫助犯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罪,其法定刑為7年 以下有期徒刑,是縱量處6月以下之刑,依法仍不得易科罰 金(但得聲請改服社會勞動),被告請求諭知得易科罰金之 刑,並非可採。另本院審酌被告幫助犯行導致受詐欺之被害 人人數甚多,被告迄今未履行賠償,難認已從偵審程序獲取 深刻教訓,仍有必要使被告實際執行刑罰,以收矯正嚇阻之 效,辯護人請求諭知被告緩刑,礙難准許。據上,被告上訴 核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73條、第368條,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李韋誠提起公訴,檢察官鄭芸、李韋誠、於盼盼、 劉玉書、李允煉、吳一凡、楊挺宏、郝中興、陳詩詩、張盈俊、 塗又臻移送併辦,檢察官黃政揚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6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陳明偉                    法 官 吳祚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楊宜蒨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7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全文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 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 物交付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 金。 以前項方法得財產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 前二項之未遂犯罰之。 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 幣5百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前二項情形,不得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

2024-12-26

TPHM-113-上訴-5068-20241226-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11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余正敏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16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余正敏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柒年貳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罪,先 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0條第1項第3款、第2項 、第53條、第51條第5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 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定應執行之刑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又數罪併罰,有 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宣 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 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 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另按定應執行刑採限制加重 原則,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 各罪彼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 侵害法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 )、數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 要性等,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 要求。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 ,為妥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最高法院105年度 台抗字第62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受刑人犯如附表編號1至2所示之罪,先後經法院判處如附表 編號1至2所示之刑確定;又附表所示各罪之犯罪時間均於附 表編號1判決確定(民國113年1月31日)前所為,有本院被 告前案紀錄表及各該刑事裁判在卷可稽(本院卷第17至66頁 );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為得易服社會勞動 之罪,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則為不得易科罰金之罪,雖有 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所列不得併合處罰情事,惟經受刑人 依刑法第50條第2項規定,請求檢察官向本院聲請合併定應 執行刑,有「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 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份在卷 可稽(本院卷第13頁),本院復為本件聲請定應執行刑之犯 罪事實最後判決法院,是檢察官依受刑人請求而聲請就附表 所示之罪,定其應執行刑,本院審核認其聲請為正當,應予 准許。  ㈡爰考量受刑人犯如附表所示案件,均係甲基安非他命毒品相 關犯罪,而所轉讓、販賣之甲基安非他命數量、價金非多, 兼衡其所犯轉讓禁藥罪(2罪)、販賣第二級毒品罪(2罪) ,犯罪時間復集中在民國111年7月至9月間,其各次轉讓及 販賣之犯罪手法相同、轉讓及販賣對象且各為同一人,責任 非難重複程度較高,復兼衡刑罰經濟與公平、比例等原則, 暨考量受刑人行為時之年紀、所呈現之主觀惡性與犯罪危害 程度、應予整體非難之評價程度,再參酌受刑人對本件聲請 定其應執行刑案件表示無意見,有受刑人出具之陳述意見狀 可參(本院卷第69頁),本於刑罰經濟與責罰相當原則,於 各罪定應執行刑之外部界限(各宣告刑中之最長刑期即有期 徒刑6年以上,各宣告刑之合併刑期即有期徒刑12年8月以下 〈4月(2罪)+6年(2罪)〉),及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之內 部界限(即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前經臺灣臺北地 方法院以112年度訴字第208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5月確 定;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所處之刑,前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以112年度訴字第208號判決定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上訴後 由本院以112年度上訴字第3543號判決上訴駁回,最高法院 以113年度台上字第3811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合計為有期 徒刑7年5月)範圍內,定其應執行之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第50條第1項 但書、第2項、第53條、第51條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附表: 編     號 1 2 罪     名 藥事法 (轉讓禁藥罪)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販賣第二級毒品罪) 宣  告  刑 有期徒刑4月(2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5月 有期徒刑6年(2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7年 犯 罪 日 期 111/07/01 111/09/22 111/07/20 111/09/21 偵查(自訴)機關 年 度 案 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6830號 臺北地檢111年度偵字第36830號 最 後 事實審 法  院 臺北地院 臺灣高院 案  號 112年度訴字第208號 112年度上訴字第3543號 判決日期 112/06/30 113/04/25 確 定 判 決 法  院 臺北地院 最高法院 案  號 112年度訴字第208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3811號 判  決 確定日期 113/01/31 113/09/04 是否為得易科罰金之案件 否 (得易服社會勞動) 否 備註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5115號 臺北地檢113年度執字第6734號

2024-12-25

TPHM-113-聲-3311-20241225-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05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高宏文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298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高宏文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肆月 ,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高宏文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 罪,經先後判決確定如附表,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 款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 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 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又宣告多 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 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條及第51 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又按刑罰之科處,應以行為人之 責任為基礎,考量人之生命有限,刑罰對被告造成之痛苦程 度,係以刑度增加而生加乘效果,而非等比方式增加,如以 實質累加方式執行,刑責恐將偏重過苛,不符現代刑事政策 及刑罰之社會功能,故透過定應執行刑,採限制加重原則, 授權法官綜合斟酌被告犯罪行為之不法與罪責程度、各罪彼 此間之關聯性(例如數罪犯罪時間、空間、各行為所侵害法 益之專屬性或同一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應等)、數 罪所反應被告人格特性與傾向、對被告施以矯正之必要性等 ,妥適裁量最終具體應實現之刑罰,以符罪責相當之要求。 因此,法院於酌定執行刑時,應體察法律恤刑之目的,為妥 適之裁量,俾符合實質平等原則(最高法院105年度台抗字 第626號裁定意旨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先後經判處如附表 各編號所示之徒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本院為最後判決確 定案件(即編號3)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且附表所示 各罪均為最早判決確定案件(即編號1)於民國113年3月14 日判決確定前所犯,有各該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 卷可稽。從而,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編號之罪向本院聲請合 併定應執行刑,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㈡、爰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罪,編 號2為過失傷害罪、編號3為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罪, 各罪犯罪態樣、侵害法益及罪質不同,其中編號1所示數罪 與編號3所示之罪犯罪時間相近,本於罪責相當性之要求與 公平、比例等原則,並考量定刑之外部性及內部性界限、刑 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受刑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受刑人之 人格等因素,及受刑人對本件定應執行刑表示:請准予裁定 可易科罰金之刑期,並以罰金代執行,以減輕服刑對家庭之 影響,本人所涉毒品均屬「幫助施用」、「無償轉讓」之輕 罪,且僅影響多年友人,並未擴及不特定多數人,危害性有 限;另交通案件為意外事故並非故意犯罪,本人有意向被害 人和解,然和解金額超過經濟能力故協商未果,本人已深刻 反省,未來將更小心駕駛;至槍砲彈藥案件雖涉及法律嚴禁 物品,但係於不知情下被朋友所託暫置,非以牟利為目的, 已深刻認識行為之不當,日後絕不重犯,又本人領有殘障手 冊並在洗車場兼職,尚需負擔罹癌父親之醫療費用,若長期 服刑,對家庭將造成重大影響,懇請法官綜合考量本人現況 與改過自新之意願,給予機會、降低刑期,使本人能早日回 歸社會、重建人生等語(見本院卷第101至103頁陳述意見狀 及所附診斷證明書),就附表所示各罪所處徒刑部分,合併 定其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並諭知易科罰金之折算標準。 ㈢、至於本件僅附表編號3所示之罪併科罰金刑,就該罰金刑部分 自不生定執行刑之問題,應依原確定判決宣告之刑併予執行 。又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2所示之罪雖已執行完畢,惟該 已執行部分乃由檢察官將來指揮執行時予以扣除,均併此敘 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第41條第1項、第8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陳明偉                    法 官 吳祚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宜蒨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過失傷害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 (共3罪)、 有期徒刑4月 (共1罪) 有期徒刑3月 有期徒刑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0,000元 犯罪日期 108年5月17日、 108年6月16日、 108年6月17日、 108年6月29日 111年12月30日 108年7月9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 108年度偵字 第16985號等 臺中地檢 112年度偵字 第39473號 臺北地檢 108年度偵字 第16985號等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中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08年度重訴字 第13號 113年度交簡字 第130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286號 判決 日期 113年1月26日 113年3月5日 113年6月20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北地方法院 臺中地方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08年度重訴字 第13號 113年度交簡字 第130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2286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3月14日 113年4月11日 113年7月30日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是 是 是 備註 臺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 第2962號 臺中地檢 113年度執字 第6031號 臺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 第6040號 編號1經臺北地方法院108年度重訴字第13號判決應執行有期徒刑8月確定。 編號1、2經臺中地方法院113年度聲字第1760號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1月確定。(已執畢)

2024-12-25

TPHM-113-聲-3305-20241225-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字第3367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李昆霖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2320號),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李昆霖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徒刑,應執行有期徒刑拾月。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李昆霖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 罪,經先後判決確定如附表,應定其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 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聲請裁定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不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 、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 會勞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 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 官聲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又按數罪併罰, 有二裁判以上者,依刑法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 又宣告多數有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 之刑期以下,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 條及第51條第5款,分別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因犯如附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先後經判處如附表 各編號所示之有期徒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本院為最後判 決確定案件(即編號2)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且附表 所示各罪均為最早判決確定案件(即編號1)於民國113年4 月25日判決確定前所犯,有各該判決書及本院被告前案紀錄 表在卷可稽。其中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所處之 徒刑得易科罰金、附表編號1所示之罪所處之刑不得易科罰 金,原不得合併定應執行刑,因受刑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 表各編號所示之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此有「臺灣臺北地 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3日修正之刑法第50條調查受刑人是否 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可稽(附於本院卷第11頁), 合於刑法第50條第2項之規定。從而,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 編號之罪向本院聲請合併定應執行刑,核無不合,應予准許 。 ㈡、爰審酌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1為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之罪、 編號2為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之罪,犯罪態樣、侵害 法益及罪質均不同,且犯罪時間有相當之間隔,本於罪責相 當性之要求與公平、比例等原則,並考量定刑之外部性界限 、刑罰經濟及恤刑之目的、受刑人復歸社會之可能性、受刑 人之人格、各罪間之關係等因素,及受刑人對本件定應執行 刑表示希望從輕定應執行刑等語(見本院卷第63頁陳述意見 狀),就附表各編號之罪所處徒刑部分,合併定其應執行刑 如主文所示。 ㈢、至於本件僅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併科罰金刑,就該罰金刑部分 自不生定執行刑之問題,應依原確定判決宣告之刑併予執行 。又受刑人所犯附表編號2所示之罪雖處得易科罰金之刑、 然因與附表編號1所示不得易科罰金之刑合併定其應執行刑 ,無庸為易科罰金折算標準之記載,均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第50條第1項但書、第2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陳明偉                    法 官 吳祚丞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楊宜蒨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附表: 編號 1 2 罪名 毒品危害防制條例 (持有第二級毒品)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持有子彈) 宣告刑 有期徒刑8月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3萬元 犯罪日期 112年3月間至 同月28日 110年月某日時至112年3月28日 偵查(自訴)機關 年度案號 臺北地檢 112年度偵字 第13948號 臺北地檢 112年度偵字 第13948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案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48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48號 判決 日期 113年4月25日 113年4月25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高等法院 最高法院 案號 113年度上訴字第48號 113年度台上字第3327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4月25日 113年8月15日 是否為得易科 罰金之案件 否 是 備註 臺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 第6249號 臺北地檢 113年度執字 第6250號

2024-12-25

TPHM-113-聲-3367-20241225-1

司票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本票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司票字第36325號 聲 請 人 裕富數位資融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闕源龍 相 對 人 陳明偉 上列當事人間聲請本票准許強制執行事件,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相對人於民國一百一十二年三月十五日簽發之本票內載憑票交付 聲請人新臺幣貳拾萬陸仟貳佰伍拾元,其中之新臺幣壹拾貳萬柒 仟捌佰柒拾伍元及自民國一百一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起至清償日 止,按年息百分之十六計算之利息,得為強制執行。 聲請程序費用新臺幣壹仟元由相對人負擔。   理 由 一、本件聲請意旨略以:聲請人執有相對人於民國112年3月15日 簽發之本票1紙,內載金額新臺幣(下同)206,250元,付款 地在臺北市,利息按年息16%計算,免除作成拒絕證書,到 期日113年11月15日,詎於到期後經提示僅支付其中部分外 ,其餘127,875元未獲付款,為此提出本票1紙,聲請裁定就 上開金額及依約定年息計算之利息准許強制執行等語。 二、本件聲請核與票據法第123條規定相符,應予准許。 三、依非訟事件法第21條第2項、民事訴訟法第78條裁定如主文 。 四、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並繳納抗告費新臺幣1,000元。 五、發票人如主張本票係偽造、變造者,於接到本裁定後20日內 ,得對執票人向本院另行提起確認債權不存在之訴。如已提 起確認之訴者,得依非訟事件法第195 條規定聲請法院停止 執行。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簡易庭司法事務官 黃菀茹

2024-12-24

TPDV-113-司票-36325-20241224-1

原上訴
臺灣高等法院

洗錢防制法等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判決 113年度原上訴字第158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周承宇 選任辯護人 陳祖德律師 上列上訴人即被告因違反洗錢防制法等案件,不服臺灣桃園地方 法院113年度原金訴字第44號,中華民國113年5月8日第一審判決 (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字第23325號),提 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刑之部分撤銷。 前項刑之撤銷部分,處有期徒刑貳月,併科罰金新臺幣壹萬元, 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壹仟元折算壹日。緩刑貳年,緩刑期 間付保護管束,並應於本判決確定之日起壹年內,接受壹場次之 法治教育課程。   事實及理由 一、本案審理範圍: ㈠、按上訴得對於判決之一部為之;上訴得明示僅就判決之刑、 沒收或保安處分一部為之,刑事訴訟法第348條第1項、第3 項分別定有明文。是於上訴人明示僅就量刑一部上訴時,第 二審法院即以原審所認定之犯罪事實,作為原審量刑妥適與 否之判斷基礎,僅就原判決關於量刑部分進行審理。 ㈡、本案原判決以被告周承宇(下稱被告)犯刑法第30條第1項前 段、第339條第1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刑法第30條第1項前 段、修正前洗錢防制法第14條第1項之幫助洗錢罪,依想像 競合犯規定,從一重之幫助洗錢罪處斷。被告於本院審理時 明示僅就原判決之科刑部分提起上訴,對原審判決認定之犯 罪事實、論罪法條、罪名,均沒有意見而撤回此部分之上訴 (見本院卷第138、145頁);則本案審判範圍係以原判決所 認定之犯罪事實為基礎,審查原判決量刑及其裁量審酌事項 是否妥適。是本案關於被告量刑所依據之犯罪事實、所犯法 條(罪名),均按照第一審判決書所為認定及記載。 二、被告上訴意旨略以:被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未因本案受有 任何利益,且犯後已與被害人達成和解、賠償損失,使犯罪 所生損害降低,被害人亦表示諒解不再追究被告刑責,懇請 鈞院斟酌上情,從輕量刑併給予緩刑宣告等語。   三、本案刑之減輕事由之審酌: ㈠、按刑法上之幫助犯,係對於犯罪與正犯有共同之認識,而以 幫助之意思,對於正犯資以助力,而未參與實施犯罪之行為 者而言;是以,如未參與實施犯罪構成要件之行為,且係出 於幫助之意思提供助力,即屬幫助犯,而非共同正犯。被告 係對一般洗錢罪之正犯資以助力而未參與其犯罪行為之實行 ,屬幫助犯,爰依刑法第30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 ㈡、被告本案行為(民國112年1月7日)後,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 項迭經修正,修正前(即112年6月14日修正之前)洗錢防制 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二條之罪,在偵查或審判中自 白者,減輕其刑。」然112年6月14日修正公布,自同年6月1 6日生效施行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犯前四條之 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減輕其刑。」嗣同法於 113年7月31日再經修正公布,並於同年8月2日起施行,本次 修正後(即現行)洗錢防制法第23條第3項規定:「犯前四 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如有所得並自動繳 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是就被告自白能否減刑, 被告行為時之規定並不以被告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為必 要,修正後則需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且最近一次 修正(即現行法),更須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始得減輕 其刑,即修正後之規定對被告較不利,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 段規定,應適用被告行為時即修正前(即112年6月14日修正 之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之規定。查被告於偵查、原 審否認犯罪,然於本院審理已坦認犯行,合於前揭減刑規定 ,是就被告所犯洗錢罪部分,應依112年6月14日修正前之洗 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規定減輕其刑;被告因有前揭二種減 輕事由,爰依刑法第70條規定,遞減輕其刑。 四、撤銷改判之理由: ㈠、原審審理後,依所認定被告之犯罪事實及罪名而為量刑,固 非無見;然被告於本院審理坦認犯行而有112年6月14日修正 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減刑規定之適用,且被告於本院 審理時與告訴人陳冠云達成和解並履行完畢,陳冠云並表示 願息事寧人,不再追究其責,有和解書、民事撤回起訴狀可 參(本院卷第125、127頁),可認被告積極填補告訴人所受 損失,是被告犯罪後之態度及適用修正前洗錢防治法第16條 第2項減刑等量刑因子有所變更,原審未及審酌前開對被告 更有利之科刑條件,所為量刑即無從維持,被告就原審量刑 提起上訴,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就原判決關於刑的部分予以 撤銷改判。 ㈡、爰以行為人之責任為基礎,審酌被告正值青壯、智識正常, 然率爾提供金融帳戶予不詳詐欺、洗錢正犯使用,幫助詐欺 被害人吳家明使之受有財產損失,所為亦增加檢警查緝洗錢 、詐欺之困難,對社會秩序、治安造成不良影響;然犯後於 本院審理期間坦認犯行並與告訴人達成和解、賠償損失,且 行為時並無任何前科,此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可憑,兼衡 其自陳國中畢業之智識程度、從事鐵工,月薪約5萬元、離 婚、育有1名國小2年級幼子之家庭、經濟生活狀況等一切情 狀,量處如主文第2項所示之刑,並就併科罰金部分,諭知 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㈢、緩刑宣告之說明   被告未曾因故意犯罪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宣告,有前述之本 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其業與告訴人陳冠云達成和解 並履行完畢,陳冠云並表示願息事寧人,不再追究其責,業 如前述,衡以被告事後確有盡力彌補自己犯罪所生損害之舉 ,以求獲得告訴人諒解,其一時失慮致罹刑典,於本院審理 時,並增加前述有利科刑條件,信經此偵、審程序及科刑教 訓後,應知所警惕,已足以收刑罰之效,因認對於被告所科 之刑,以暫不執行為適當,爰依刑法第74條第1項第1款規定 ,宣告緩刑2年,以啟自新。又為使被告在緩刑期間,切實 自省,併依刑法第74條第2項第8款規定,諭知被告於本案判 決確定之日起1年內,應參加法治教育1場次,併依刑法第93 條第1項第2款規定諭知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若被告未遵期 履行前開負擔,且情節重大足認原宣告之緩刑難收其預期效 果,而有執行刑罰之必要者,依刑法第75條之1第1項第4款 規定,得撤銷其緩刑宣告,附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373條、第369條第1項前段、第364 條、第299條第1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本案經檢察官許致維提起公訴,檢察官吳青煦到庭執行職務。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4  日          刑事第二十二庭審判長法 官 游士珺                    法 官 黃于真                    法 官 陳明偉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其 未敘述上訴之理由者並得於提起上訴後20日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 (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逕送上級法院」。                    書記官 陳怡君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25  日

2024-12-24

TPHM-113-原上訴-158-20241224-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