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上訴不合法

共找到 250 筆結果(第 11-20 筆)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定其應執行刑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434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何晉德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聲請案號:臺灣高等檢察署114年度執聲字第249號),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何晉德因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數 罪,先後經判決確定如附表所示,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 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0條第1項前段、第51條第5款聲請 定其應執行之刑(按原聲請書附表編號4最後事實審法院、 案號、判決日期欄分別誤載為「臺灣高院、113年度上訴字 第2125號,113/05/29」,應更正為「桃園地院、112年度審 訴字第1267號,113/2/22」,業經更正如本裁定附表)。 二、按依刑法第53條及第54條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之規 定,定其應執行之刑者,由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之 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定有 明文。而所謂「該案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係指最後 審理事實諭知罪刑之第一、二審法院而言;如案件上訴於第 二審法院,因上訴不合法而駁回,或未及判決即撤回上訴者 ,因第二審法院並未就該案犯罪事實為判決,自以原第一審 法院為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最高法院101年度台抗字 第671號、102年度台抗字第465號裁定意旨參照)。若檢察 官所聲請定應執行刑之法院並非犯罪事實最後判決之法院, 該法院本無管轄權,即應從程序上駁回檢察官之聲請,始為 適法(最高法院88年度台非字第32號判決意旨參照)。 三、經查,受刑人因犯施用第一級毒品、施用第二級毒品等罪, 均經確定在案,各罪中最早確定者為民國112年10月12日, 而各罪之犯罪行為時間均在該裁判確定日期前所犯,且受刑 人業已請求檢察官就附表所示各罪合併聲請定應執行刑,此 有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依102年1月25日修正施行之刑法第50 條調查受刑人是否聲請定應執行刑調查表在卷可稽,惟受刑 人所犯如附表編號4之施用第一級毒品罪部分,經臺灣桃園 地方法院於民國113年2月22日以112年度審訴字第1267號判 決判處罪刑,嗣經被告提起上訴,雖由本院於113年5月29日 以113年上訴字第2125號判決駁回上訴並確定,然本院係以 被告上訴未敘明理由而不合法定程式,依刑事訴訟法第367 條、第372條規定不經言詞辯論為程序判決駁回上訴等情, 有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及上開刑事判決可稽。是附表編號4 所示之罪,本院既以受刑人上訴不合法律上程式為由予以駁 回,依據上開規定及說明,則該部分之犯罪事實最後判決法 院應為第一審之臺灣桃園地方法院,即應以該院為本件管轄 法院,本院並無管轄權,是聲請人向本院聲請本件定其應執 行刑,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四、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刑事第八庭 審判長 法 官 廖建瑜                    法 官 林孟皇                    法 官 林呈樵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十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謝雪紅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2025-03-31

TPHM-114-聲-434-20250331-1

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簡上字第131號 上 訴 人 曾玉李 被上訴人 陳品叡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4 年1月15日本院臺北簡易庭113年度北簡字第10664號第一審判決 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之規定繳納裁判費,此 為法定必須具備之程式。次按上訴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應 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 補正。上訴不合法之情形,已經原第一審法院定期間命其補 正而未補正者,得不行前項但書之程序,民事訴訟法第444 條第1項、第2項定有明文。上開規定於簡易訴訟程序準用之 ,同法第436條之1第3項亦有明文。 二、經查,本件上訴人提起第二審上訴,未據繳納裁判費,經原 審法院於民國114年2月11日以113年度北簡字第10664號裁定 ,限上訴人於收受該裁定送達後5日內補繳,該裁定已於114 年2月17日送達上訴人,有該裁定、送達證書在卷可稽(本 院卷第21至23頁)。惟上訴人迄今仍未繳納裁判費,亦有多 元化案件繳費狀況查詢清單、答詢表附卷可憑(本院第33至 35頁),揆諸首揭說明,本件上訴自非合法,應予駁回。 三、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蔡政哲                              法 官 李桂英                                       法 官 蕭清清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蔡沂倢

2025-03-31

TPDV-114-簡上-131-20250331-1

勞簡上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給付資遣費等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勞簡上字第5號 上 訴 人 即 被 告 絲碧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黃禎豐 上列上訴人與被上訴人劉惠誼間請求給付資遣費等事件,上訴人 不服本院民國114年1月14日所為第一審簡易判決,提起上訴,本 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人應於本裁定送達後五日內,補正民國114年2月8日上訴狀 及114年2月20日答辯狀上之簽名用印,並補繳不足之第二審裁判 費新臺幣陸仟零伍拾元,逾期不補正,即駁回其上訴。   理 由 一、提起民事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規定繳納 第二審裁判費,此為必須具備之程式。次按當事人或代理人 應於書狀內簽名或蓋章。其以指印代簽名者,應由他人代書 姓名,記明其事由並簽名,民事訴訟法第117條亦有明文。 再按上訴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情形 可以補正者,審判長應定期間先命補正,民事訴訟法第444 條第1項亦有明定。前揭規定依同法第436條之1第3項規定, 對於簡易程序第一審裁判之上訴及抗告程序,均準用之。 二、經查: (一)上訴人不服本院民國114年1月14日所為判決,於114年2月8 日提出「民事答辯狀」,再於114年2月20日以「民事答辯狀 」補陳「訴之聲明」,書狀名稱雖有誤繕,核其內容係為表 明上訴之意並補陳「上訴聲明」,惟上訴人於前開書狀內均 未依民事訴訟法第117條之規定簽名或蓋章,其程序尚有不 備,應予補正。 (二)上訴人上訴聲明:「㈠原判決不利上訴人之部分廢棄。㈡前項 廢棄部分,被上訴人於原審之訴駁回。」原審判決命上訴人 應給付被上訴人新臺幣(下同)34萬6,063元及法定遲延利 息,並命上訴人應提繳10萬711元至被上訴人之勞工退休金 專戶。是上訴人之上訴利益為44萬6,774元(計算式:34萬6 ,063元+10萬711元=44萬6,774元),應徵第二審裁判費9,07 5元,扣除上訴人已繳納之3,025元,尚欠6,050元(上訴人 身分並非勞工,並無適用勞動事件法第12條暫免徵收之規定 ,併予敘明)。茲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之規定,限上 訴人於收受本裁定後5日內如數向本院繳納,逾期即駁回其 上訴。 四、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勞動法庭 審判長法 官 薛嘉珩                 法 官 林詩瑜                 法 官 呂俐雯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吳芳玉

2025-03-31

TPDV-114-勞簡上-5-20250331-1

小上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

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小上字第4號 上 訴 人 宋青赫 被上訴人 華南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文智 上當事人間請求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交通)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 113年12月20日本院花蓮簡易庭113年度花小字第616號宣示判決 筆錄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2,2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得上訴於管轄之地方法院; 對於前項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由 ,不得為之;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下列各款事項 :一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二依訴訟資料可認 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又民事訴訟法第468條及 第469條第1款至第5款之規定,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準用 之,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436條之25及第436條之32 第2項分別定有明文。次按當事人依民事訴訟法第468條規定 以第二審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者為上訴理由時 ,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 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 倘為司法院之解釋或本院之判例,則應揭示該判解之字號或 其內容,如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各款事由提起第三審 上訴者,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款之事實,上 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所表明者,顯與上 開法條規定之情形不相合時,即難認為已對第二審判決之違 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最高法院71年 台上字第314號判例著有明文。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 2項規定,第469條第6款之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盾之當然 違背法令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並不準用,是於小額事件中 所謂違背法令,並不包含認定事實錯誤、取捨證據不當或就 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疏於調查或漏未斟酌之判決不備理 由情形。而上訴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應依同法第436條之3 2第2項準用第444條第1項規定,以裁定駁回之。 二、上訴理由略以:①我是被撞上的,對方未注意路口減速而導 致我的腳踝嚴重扭傷、頭暈、胸痛,還影響我的耳朵聽力, 卻要我賠錢太不公平。對方從未慰問過我,也沒有傷害賠償 。原審卻同意原告(被上訴人)所提出70%之車損賠償,我不 服,應該要做肇責鑑定。②原告提出浮報高價的估價單,沒 受損沒必要維修的也列單。③我還在就讀大學沒有收入,無 力賠償這種灌水的價格,也無法承擔利息百分之5。並聲明 :原判決廢棄,駁回原告之訴及其假執行之聲請。 三、綜觀上訴人所執之上訴理由,並未指出原判決依何訴訟資料 有何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僅係就原審法院取捨證據、認定 事實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並未具體說明原審判決有 何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之情形,亦未揭示違背之該法 規之條項或其內容,及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各款之 事實,難認對原審判決有如何違背法令情事已為具體之指摘 ,自不得謂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依據前揭規定及說明,應 認上訴人提起本件上訴,未具備上訴之合法程式,本院即毋 庸命其補正,爰逕以裁定駁回其上訴。 四、結論: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1項   、第2項、第444條第1項前段、第95條、第78條、第436條之   19,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臺灣花蓮地方法院民事第一庭             審判長法官 陳雅敏             法   官 施孟弦             法   官 楊碧惠 以上正本證明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 記 官 汪郁棨

2025-03-31

HLDV-114-小上-4-20250331-1

交上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

交通裁決

高雄高等行政法院裁定 高等行政訴訟庭第一庭 114年度交上字第28號 上 訴 人 劉翌威 被 上訴 人 臺南市政府交通局 代 表 人 王銘德 上列當事人間交通裁決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4年1月3日 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113年度交字第778號判決,提起上訴,本院 裁定如下:   主 文 一、上訴駁回。 二、上訴審訴訟費用新臺幣7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交通裁決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理 由,不得為之;且應於上訴理由中表明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 及其具體內容之事由,或表明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之事由,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 2條及第244條定有明文。又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 第1、2項規定,倘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 令;而判決有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情形之一者,為當然違 背法令。是以,當事人對於地方行政法院交通裁決事件之判 決上訴,如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第243條第1項規定,以判 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 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 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如以同法第263條之5準 用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當然違背法令之情形為理由時,其 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項各款之事實。若未依上開 方法表明者,即難認為已對交通裁決事件判決之違背法令有 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依同法第263條之5準用 第249條第1項規定,應以裁定駁回之。 二、上訴人於民國112年8月21日22時28分許,駕駛其所有車牌號 碼BJS-9377號自用小客貨車,行經臺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 時,因行車速度超過最高時速逾40公里至60公里以內之違規 行為經警舉發。被上訴人於113年5月17日依道路交通管理處 罰條例第43條第1項第2款、第24條開立南市交裁字第78-SZ1 045326號裁決書,裁處罰鍰新臺幣(下同)12,000元並應參加 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及依處罰條例第43條第4項開立南市交 裁字第78-SZ1049031號裁決書,裁處吊扣汽車牌照6個月。 上訴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經本院地方行政訴訟庭(下稱 原審法院)以113年度交字第778號判決(下稱原判決)駁回 ,上訴人仍表不服,遂提起本件上訴。 三、上訴意旨略以:㈠上訴人於113年12月16日在原審法院開庭時 ,上訴人有附上證物,顯示在車內視角辨識度較低,再加上 夜間車輛行駛中辨識標線更為困難,容易與限速60之字樣混 淆,使駕駛人超過速限。㈡上訴人駕駛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94條「汽車行駛時,駕駛人應注意車前狀況及兩車並行之 間隔,並隨時採取必要之安全措施,不得在道路上蛇行,或 以其他危險方式駕車。」規定,在未變換車道的狀況下,基 本上會注意車前狀況及地上標線,並不會注意到外側車道之 「地上」標示。㈢又上訴人駕駛車輛行經取締路段時,保持 注意車前狀況並無危險駕駛之意圖,因道路標示辨識不清而 收到交通裁決有所疑惑,請求本院能斟酌原判決之矛盾點等 語。 四、經核上訴人前開上訴意旨,無非係重述其於原審已提出而為 原判決所不採之事實主張,再為爭執原處分之適法性,並執 其主觀歧異見解,就原審已論斷者,泛言未論斷,而未具體 指明原判決有何不適用法規或適用法規不當之情形,並揭示 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及合於行政訴訟法第263條之5準用 第243條第2項所列各款之具體事實,自難認其對原判決之如 何違背法令已有具體之指摘。從而,依首揭規定及說明,其 上訴為不合法,應以裁定駁回。 五、上訴審訴訟費用(裁判費)750元,應由上訴人負擔。 六、結論:上訴不合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審判長法官 李 協 明 法官 孫 奇 芳 法官 邱 政 強 上為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 佳 芮

2025-03-31

KSBA-114-交上-28-20250331-1

小上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交通)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小上字第4號 上 訴 人 明台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松延洋介 被 上訴人 張永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3年12 月31日本院北港簡易庭113年度港小字第189號第一審小額民事判 決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2,2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意旨略以:上訴人所承保之車牌號碼4528-NX號車輛( 下稱系爭車輛),因被上訴人之過失發生交通事故,撞擊部 分為系爭車輛之左側,依事故現場照片可證系爭車輛左側車 門明顯有刮痕,且估價單上亦確實有就車身左側受損部分「 烤漆」。按一般常理來說,民間私人維修廠所開立之發票只 是籠統之名目,實際維修項目應以估價單為主,系爭車輛之 維修估價單既已詳列系爭車輛必要維修項目包括「烤漆」, 原判決未就其項目細審,逕以發票認定系爭車輛並無「烤漆 」,僅有維修「零件」及「工資」,有認定事實不憑證據, 以及認定事實違反經驗法則,而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 等語。並聲明:㈠原判決不利上訴人部分廢棄。㈡被上訴人應 再給付上訴人新臺幣(下同)1萬4,311元,及自民國113年11 月22日起至清償日止,按週年利率5%計算之利息。 二、按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提起上訴,非以其違背法令為 理由,不得為之,並應於上訴狀內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 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 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項、第 436條之25分別定有明文。所謂違背法令,係指依同法第436 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68條所定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 第469條第1款至第5款所定判決當然違背法令之情形。故當 事人提起上訴,如以同法第469條所列第1款至第5款為理由 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決有合於各該條款規定情 形之具體內容,及係依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 實。如係以第一審判決有民事訴訟法第468條不適用法規或 適用法規不當為上訴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表明該判 決所違背之法令條項,或有關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之 字號,或成文法以外之習慣或法理等及其具體內容,暨係依 何訴訟資料合於該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如未依上述方法表 明,或其所表明者與上開法條規定不合時,即難認為已合法 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自非合法。又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 之32第2項規定,第469條第6款之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盾 之當然違背法令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並不準用,是於小額 事件中所謂違背法令,並不包含認定事實錯誤、取捨證據不 當或就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疏於調查或漏未斟酌之判決 不備理由情形。而上訴不合法者,依同法第436條之32第2項 準用第471條第1項、第444條第1項規定,法院毋庸命其補正 ,應逕以裁定駁回之。 三、經查,上訴人於原審所提出之勇伯汽車材料行估價單上僅記 載:「I:18900」、「P:12000」、「另:37390」、「批 以50000元承修」(原審卷第45頁),而上訴人於原審所提出 之112年2月3日統一發票「品名欄」及「金額欄」亦僅記載 :「零件33333」、「工資14286」,「營業稅欄」記載「23 81」(原審卷第61頁),上訴人並於原審言詞辯論期日陳稱 :「本件維修金額高於5萬元,但是保險契約理賠上限為5萬 元,因此本件僅賠償5萬元,依據本院卷第45頁估價單工資 為18900元、烤漆為12000元,剩餘部分為零件費用,但本院 卷第61頁發票項目及金額與估價單所載不符合,請庭上斟酌 。」等語,是依卷內事證,客觀上並不能排除前揭修復廠商 最終僅有收取零件、工資費用之可能性。原審本於調查證據 之結果及全辯論意旨,基於保險代位及侵權行為之法律關係 ,認定上訴人已實際支出之修復費用,其中零件部分3萬5,0 00元(3萬3,333元加計5%營業稅)予以折舊計算,即扣除零 件費用經折舊後價值應為資產成本額1/10(計算式:3萬5,0 00元÷10=3,500元);另工資費用1萬5,000元(1萬4,286元 加計5%營業稅),無須折舊,合計認定上訴人得代位之金額 共計1萬8,500元(計算式:3,500元+1萬5,000元=1萬8,500 元),核與經驗原則尚不相違。且綜觀上訴人所執前開上訴 理由,亦顯然僅屬就原審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行使, 指摘其為不當,惟於小額事件中所謂違背法令,並不包含認 定事實錯誤、取捨證據不當或就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疏 於調查或漏未斟酌之判決不備理由情形,是上訴意旨所指之 事由並非屬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中所謂「違背法令」之情形 ,自不能據以為小額程序之上訴理由。揆諸前揭說明,其上 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末按於小額訴訟之上訴程序,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應 確定其費用額,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19第1項、第436條之3 2第1項定有明文。本件上訴人之上訴既經駁回,則第二審裁 判費用2,250元,應由上訴人負擔,爰併為裁定如主文第2項 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44條第1項前段、第95條第1項、第78條 、第436條之19第1項,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陳秋如                   法 官 吳福森                   法 官 李承桓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廖千慧

2025-03-31

ULDV-114-小上-4-20250331-1

臺灣高等法院

債務人異議之訴等

臺灣高等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抗字第393號 抗 告 人 黃忠律師(即翁高牽之遺產管理人) 上列抗告人因與相對人王貴暖間債務人異議之訴等事件,對於中 華民國114年2月18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3年訴字第5052號裁定 提起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抗告費用由抗告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向第二審上訴,應依民事訴訟法第77條之16第1項前段之 規定徵收裁判費,此為上訴必須具備之程式,當事人提起第 二審上訴,若未依上開規定繳納裁判費者,原第一審法院應 定期間命其補正,如不於期間內補正,應以裁定駁回之,此 觀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即明。再按送達於住居所、 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應受送達人者,得將文書付與有辨 別事理能力之同居人或受僱人。此為同法第137條第1項明文 規定。受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僱用之管理員,其所服勞務包 括為公寓大廈住戶接收文件者,性質上應屬全體住戶之受僱 人,即與民事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規定之受僱人相當。郵政 機關之郵差送達文書於住居所、事務所或營業所,不獲會晤 應受送達人,而將文書付與上開公寓大廈管理員者,為合法 送達。至該管理員何時將文書轉交應受送達人,對已生之合 法送達效力不受影響(最高法院103年度台抗字第287號民事 裁定意旨參照)。 二、經查:    ㈠、抗告人不服原法院民國113年12月25日113年度訴字第50 52號民事判決,提起上訴,未據繳納裁判費,前經原 法院於114年2月3日裁命抗告人在該裁定送達後5日內 補繳裁判費,逾期未繳,即駁回其上訴(下稱系爭補 費裁定),而系爭補費裁定已於同年月6日送達抗告人 ,抗告人卻逾期未予補繳;經原法院以抗告人提起上 訴,未依規定繳納裁判費,雖定期間命補正仍未繳付 ,依民事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應認上訴不合法為 由,裁定駁回其上訴,於法核無不當。    ㈡、抗告人之抗告意旨雖略以:伊係於114年2月19日始至大 廈管理室簽收系爭補費裁定,並於隔日前往繳費,故 伊補繳上訴費用並未逾期,原裁定有所違誤云云。惟 查,抗告人提起上訴,未據繳納裁判費,原法院於114 年2月3日以系爭補費裁定命抗告人應在裁定送達後5日 內補繳,逾期即駁回上訴(見原審卷第229、230頁) ,系爭補費裁定並於同年月6日送達抗告人陳報處所之 大廈管理員,此有卷附送達證書可佐(見原審卷第231 頁),對照抗告人提出之各類掛號郵件登記簿亦足印 證其情(見本院卷第15、17頁),揆諸首揭說明,系 爭補費裁定之送達自合於民事訴訟法第137條第1項規 定無誤,至該管理員何時將之轉交,又抗告人何時正 式收得,均無足影響已生送達之效力。則系爭補費裁 定於114年2月6日合法送達後,至同月18日仍未見抗告 人遵期繳費(見原審卷第235、237頁多元化案件繳費 狀況查詢清單、答詢表),其所提上訴自難認為合法 。    ㈢、從而,原法院認抗告人提起上訴,未按規定繳納裁判費 而欠缺法定程式,經命補正仍未依限繳足,遂依民事 訴訟法第442條第2項規定以其上訴不合法裁定駁回, 於法核無違誤。抗告意旨仍執前詞指謫原裁定不當, 求予廢棄,為無理由,應駁回其抗告。 三、據上論結,本件抗告為無理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 官 楊絮雲               法 官 徐雍甯               法 官 盧軍傑 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除以適用法規顯有錯誤為理由外,不得再抗告。如提起再 抗告,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委任律師為代理人向本院提出再抗 告狀。並繳納再抗告費新臺幣1500元。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李佳姿

2025-03-31

TPHV-114-抗-393-20250331-1

小上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小上字第25號 上 訴 人 陳 銘 被 上訴人 黃世洲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27 日本院臺中簡易庭113年度中小字第4055號小額民事判決提起上 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2,2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上訴意旨略以:被上訴人對上訴人侵害名譽權(辱罵幹你娘 兩次)及指涉性(就是說你啦,不然要怎樣)均明確,原審 謂上訴人「不斷逼問被上訴人罵何人、罵何語」為事實認定 錯誤,上訴人僅一次詢問被上訴人,因為被罵的莫名其妙, 且無原審描述所謂雙方「後續衝突過程中失言或衝動」情事 ;又「七福烏龍麵」即使中午有「休息中」牌子,但只要有 客人及備料,仍隨時出餐,並無結束營業之實,且現場有4 至5人,並非原審認定之「當場見聞者不多」,被上訴人以 粗俗髒話表達不滿,惟上訴人並非其霸凌之言語沙包對象, 若判決有利被上訴人全身而退,無異鼓勵其後續對他人之侮 辱傷害等語,並聲明:請求對上訴人之主張作出有利判決。 二、按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 令為理由,不得為之;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一 、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二、依訴訟資料可認 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 第2項、第436條之25分別定有明文。又所謂判決有違背法令 ,依民事訴訟法第468條規定,係指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 不當,而當事人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小額事件 上訴理由時,其上訴狀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法規之條 項或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之旨趣, 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法院之判例,則應揭示該判解之字號 或其內容,如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第1款至第5款理由 提起上訴時(第6款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2項規定於 小額事件上訴程序並未準用),其上訴狀應揭示合於該條款 之事實,上訴狀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者,即難認已對原判決 之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揭示,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最高法院 71年台上字第314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上訴不合法者, 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71條第1項、第444 條第1項規定,法院毋庸命其補正,應逕以裁定駁回之。 三、經查,觀諸上訴人之上訴理由,係指摘原審判決關於上訴人 有無「不斷逼問被上訴人罵何人、罵何語」、兩造有無於「 後續衝突過程中失言或衝動」、當時「七福烏龍麵」有無結 束營業、「當場見聞者不多」等節之認定,無非係就原審認 定事實、取捨證據之事項再予爭執,然此屬原審法院之職權 行使範疇,尚不得指為違背法令,則上訴人既未具體指出原 判決有何民事訴訟法第468條或第469條所列第1款至第5款之 違背法令情事,亦未指明原判決所違反法令之條項、內容或 揭示原判決係違反何種經驗法則、論理法則,及依訴訟資料 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自難認對原判決違背 法令已有具體指摘,從而,上訴人並未合法表明上訴理由, 揆諸前揭說明,其上訴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本件第二審訴訟費用確定為新臺幣2,250元,應由敗訴之上 訴人負擔,併為裁定如主文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44條第1項、第436條之19第1項、第95條 、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王怡菁                   法 官 吳金玫                    法 官 林依蓉    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書記官 吳韻聆

2025-03-31

TCDV-114-小上-25-20250331-1

小上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小上字第38號 上 訴 人 蒲子傑 楊淑雅 姜鈞洋 徐偉倫 林祐緯 陳柏勲 被上訴人 林昭廷 上列當事人間損害賠償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30日本 院臺中簡易庭113年度中小字第4000號第一審小額民事判決提起 上訴,本院合議庭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2,250元由上訴人各自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小額程序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令   為理由,不得為之。又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㈠   、原判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㈡、依訴訟資料可認   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   第2項、第436條之25分別定有明文。又所謂判決有違背法令   ,乃指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亦為同法第468條所明   定,此亦為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所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36   條之32第2項參照)。再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為   上訴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該   法規之條項或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法則   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最高法院之判例,則應揭示該判   解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依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第1款至第   5款理由提起上訴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該條款   之事實。另因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依民事訴訟法第436之3 2條第2項規定,並未準用民事訴訟法第469條第6款之規定, 是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盾,並非當然違背法令,如上訴人 就小額事件之判決提起上訴,其訴狀僅以原審認定事實、取 捨證據不當為由,泛指原判決不備理由或理由矛盾,並未具 體指出原審判決因而有何不適用法規或適用不當之情形,其 上訴即非合法。次按上訴不合法者,第二審法院應以裁定駁 回之,民事訴訟法第444條第1項前段定有明文,且於小額事 件之上訴程序亦準用之,此觀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1項 規定自明。 二、上訴意旨:  ㈠林祐緯以:刑事案件目前上訴第三審,尚未確定,故刑事判 決所憑事證尚有疑義,不得作為伊有侵權行為之論斷依據。 縱認伊需負賠償責任,被上訴人對本案損失之發生及擴大亦 應負80%與有過失責任。又伊本案投資羅特幣前後高達新臺 幣244萬3,415元,為投資群組成員,伊將群組內成員投資金 額統計後回報與蒲子傑,亦係投資行為一環,絕非侵權行為 ,況伊回報後即無其他相關分工,由群組成員依業績被動收 取業績獎金,此部分伊均不會過問,故刑事認伊參與犯罪行 為,認事用法已有違誤。伊是聽信劉琦偉所言,絲毫不知羅 特幣或後續萊波幣為不實之虛擬貨幣,否則伊不會投入數十 萬元向劉琦偉購買羅特幣及萊波幣,甚至借錢投資,且伊在 騰邁交易所尚有5萬多顆羅特幣,因騰邁交易所突然關閉, 造成無法掛賣,受有損失,實屬投資被害人,絕無可能與劉 琦偉或其他同案上訴人間有加重詐欺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 。刑事判決就同案被告吳芸希等人判處無罪,卻對伊為有罪 判決,實令伊深感冤屈。被上訴人於民國108年1月21日即以 被害人身分至高雄刑警大隊製作被害人筆錄,本案刑事案件 於109年3月21日即經檢察官提起公訴,被上訴人最遲應於收 到起訴書後,即知悉被上訴人為侵權行為受害人,依民法第 197條第1項規定,應於兩年內提起本件訴訟,然被上訴人係 於113年8月23日提起本件訴訟,顯已超過2年時效,自不得 依侵權行為規定主張損害賠償等語。  ㈡徐偉倫以:伊雖有依公司要求提供新光帳戶作為收受薪資之 帳戶,並依指示提領原未約定匯入之款項,然伊係透過網路 求才廣告應徵海克租賃公司之司機兼隨扈,僅每月領取固定 薪資3萬元,並未有任何獎金、抽成或分紅。且同案被告包 含公司老闆劉琦偉均一致供稱伊僅係擔任老闆之司機兼打雜 事務,完全未經手虛擬貨幣交易相關之籌畫、行銷、推廣等 內容,亦未參與群組內任何討論虛擬貨幣事宜之對話,刑事 判決之事實認定顯然存在嚴重錯誤。原告提起民事損害賠償 之依據係基於第二審刑事判決,然伊對於該刑事判決已合法 提出上訴,現由最高法院審理中,倘若該刑事判決認定伊確 實係遭不法人士利用而諭知無罪判決,即難認伊有因故意或 過失不法侵害他人財產權之情形,故應待至刑事案件最高法 院判決,始進行本案等語。  ㈢陳柏勲以:伊所涉及之刑事案件目前業經上訴至最高法院, 尚未判決確定,且原審判決所認定之事實並非無誤。被上訴 人就其主張伊與詐欺集團成員對其應共同負侵權責任要件事 實,並未提出任何證據為憑。伊係海克租賃公司正當合法聘 僱的員工,並擔任助理及司機,對於羅特幣、萊波幣如何銷 售、運作全然不知,更未加入虛擬貨幣群組,從未參與或見 聞同案共犯如何進行銷售跟討論虛擬貨幣之細節。又伊之帳 戶本為提供公司匯款薪資之薪轉帳戶,而在不知情之情況下 ,被作為虛擬貨幣匯款之帳戶,顯然與一般提供人頭帳戶之 詐騙案件不同,不應等同視之。況被上訴人購買虛擬貨幣之 來源、對被上訴人施以詐術之人匯入之帳戶及提領帳戶內款 項之人,均非伊本人。原審判決未考量此部分事實及證據而 為不利上訴人之認定,顯屬率斷等語。    ㈣楊淑雅、蒲子傑以:原判決關於伊等時效抗辯之部分,有錯 誤適用民法第197條第1項之規定,因另案同樣事實背景之刑 事案件附帶民事求償,該案判決即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 3年度簡易字第35號判決,認定該刑事案件之被害人,至少 於109年間有收到起訴書,其消滅時效即應自原告收受前開 起訴書後,起算2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而本件被上訴人同為 被害人,亦有收到起訴書方為合理合法,又本院另案同樣事 實背景之刑事案件,該案判決112年度中簡字第2965號判決 亦同此認定。原審如對此部分有疑義,可以調閱刑事相關卷 正資料即可加以釐清,或調閱郵局寄送資訊以確認被害人是 否有收到檢察官之起訴書,惟原審就此部分並未以調查,且 判決書中亦未針對此部分調查或有無調查必要加以論述或記 載理由,實有判決理由不備、應調查而未調查等違背法令事 由,應予廢棄等語。  ㈤姜鈞洋則為上訴聲明,並未提出上訴理由書狀。 三、經查,上訴人所執上訴意旨,形式上雖揭示民事侵權行為、 民法第197條之規定,並引用另案判決為參,表示原審判決 有理由不備、應調查而未調查等違背法令之情形,然其真意 無非係指刑事案件所認定之犯罪事實尚未確定,無從認定上 訴人有加重詐欺之犯意聯絡及行為分擔,原審判決據以確認 被上訴人所為屬共同加害於被上訴人之侵權行為,及被上訴 人之請求權是否罹於消滅時效等事實為爭執,核屬對原審所 為事實認定及證據斟酌、取捨之職權行使,指摘其為不當, 難認上訴人已具體指出原審判決有何違反法令之內容,及依 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而合於不適 用法規之情形,至民事訴訟法第469條第6款「判決不備理由 或理由矛盾」規定則未為小額程序所準用,是上訴人前揭主 張,自均非對於小額訴訟一審判決適法之上訴理由。揆諸首 揭法規,上訴人既未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其上訴為不合法, 應予駁回。 四、末按小額事件第一審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應確定其費 用額,此項規定並為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所準用,民事訴訟 法第436條之19第1項、第436條之32第1項定有明文,爰依職 權確定本件訴訟費用額如主文第二項之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44條第1項、第95條、第78條,裁定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王怡菁                 法 官 林秉暉                 法 官 林依蓉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件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游語涵

2025-03-31

TCDV-114-小上-38-20250331-1

小上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

給付電信費

臺灣南投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4年度小上字第7號 上 訴 人 沈文楨 被 上訴人 裕邦信用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理人 陳載霆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給付電信費事件,上訴人對於民國113年12月2 4日本院南投簡易庭113年度投小字第589號第一審小額民事判決 提起上訴,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第二審訴訟費用新臺幣2,250元由上訴人負擔。   理 由 一、按對於小額程序之第一審裁判之上訴或抗告,非以其違背法 令為理由,不得為之;上訴狀內應記載上訴理由,表明原判 決所違背之法令及其具體內容,暨依訴訟資料可認為原判決 有違背法令之具體事實,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4第2項、第 436條之25分別定有明文。所謂違背法令,依民事訴訟法第4 36條之32第2項準用同法第468條係指判決不適用法規或適用 不當者,或準用同法第469條第1款至第5款所列當然違背法 令之情形。是當事人對小額程序之第一審判決提起上訴,如 依民事訴訟法第468條之規定,以判決有不適用法規或適用 不當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有具體之指摘,並揭示 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若係成文法以外之法則,應揭示該 法則之旨趣;倘為司法院解釋或憲法法庭裁判,則應揭示該 解釋或裁判之字號或其內容;如以民事訴訟法第469條第1款 至第5款所列情形為理由時,其上訴狀或理由書應揭示合於 該條款之事實,上訴狀或理由書如未依此項方法表明,或其 所表明者,顯與上開法條規定之情形不相合時,即難認已對 於違背法令有具體之指摘,其上訴自難認為合法。而依民事 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2項規定,第469條第6款之判決不備理 由或理由矛盾之當然違背法令於小額事件之上訴程序並不準 用,是於小額事件中所謂違背法令,並不包含認定事實錯誤 、取捨證據不當或就當事人提出之事實或證據疏於調查或漏 未斟酌之判決不備理由情形。又當事人於小額訴訟程序之第 二審程序不得提出新攻擊或防禦方法,但因原法院違背法令 致未能提出者,不在此限,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8亦定有 明文,該規定立法之旨在於貫徹小額程序之簡速性,避免因 當事人於上訴程序提出新事實及證據而延滯訴訟,是小額訴 訟程序得據為判決基礎之訴訟資料,應以當事人於第一審言 詞辯論終結前提出者為限。再者,上訴不合法者,依民事訴 訟法第436條之32第2項準用第471條第1項、第444條第1項本 文規定,法院毋庸命其補正,應逕以裁定駁回之。 二、上訴意旨略以:被上訴人請求給付電信費之門號非上訴人所 申辦,如非上訴人所有之信件,自然不會開拆理會;且被上 訴人主張於民國109年9月11日簽訂之「不良債權買賣契約」 ,因屬電信服務商品,而有民法第127條第8款時效之適用, 故被上訴人所為請求,已逾2年時效,其主張應無理由等語 ,並聲明:原判決廢棄。 三、經查:  ㈠上訴人以前詞爭執原判決不當,依其所執前揭上訴理由,關 於被上訴人請求給付電信費之門號,是否屬被上訴人所申辦 乙節,核屬事實審法院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範圍,應 由事實審法院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自由心 證判斷之。原判決本於認事、採證之職權行使,綜合相關事 證,認定:該等門號行動電話服務申請書上之簽名,與上訴 人簽名之筆劃、佈局、運轉方式客觀情狀幾近相似、所載申 請人個人資料與上訴人個人資料相符、帳單地址亦同上訴人 戶籍地址,與一般盜用他人身分辦理門號者,應避免將帳單 地址寄送本人處所,使本人察覺遭盜辦之情形有別,而判准 被上訴人依行動電話服務契約之法律關係請求上訴人給付新 臺幣(下同)2萬7,114元及其中8,643之法定遲延利息(見 原判決第2頁至第3頁)。原判決依卷內證據,形成心證,所 為事實之認定,核屬原審法院取捨證據、認定事實之職權範 圍。況且,原判決認定事實、形成心證,亦無違反論理法則 、經驗法則、證據法則或舉證責任分配不當等違背法令之情 事。    ㈡上訴人於原審所定113年12月11日言詞辯論期日到庭,除否認 前揭門號非其所申辦等詞,並未曾以言詞或提出書狀抗辯被 上訴人之請求有罹於時效等情,故上訴人前揭時效抗辯,應 係在小額程序之第二審上訴程序始提出之新攻擊防禦方法, 然上訴人未敘明原審法院有何違背法令致無法在原審程序提 出之情事,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28規定,上訴人提出上 開新攻擊防禦方法即非合法,本院自毋庸審酌。  ㈢又上訴人之上訴理由並未指出原判決依何訴訟資料有合於違 背法令之具體事實,且未具體說明原判決有何不適用法規或 適用法規不當之情形,亦未揭示該法規之條項或其內容,及 合於民事訴訟法第469條所列第1款至第5款之事實,難認上 訴人對原判決有如何違背法令情事已為具體之指摘,揆諸前 揭說明,自不得謂已合法表明上訴理由。從而,本件自應認 上訴人提起本件上訴,未具備上訴之合法程式,應予駁回。 四、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第1項準用同法第436條之19第1項 規定,第二審法院為訴訟費用之裁判時,應確定其訴訟費用 額。本件第二審訴訟費用額確定為2,250元,爰諭知如主文 第2項所示。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不合法,依民事訴訟法第436條之32 第1項、第2項、第436條之19第1項、第444條第1項本文、第 95條第1項、第78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徐奇川                   法 官 曾瓊瑤                   法 官 魏睿宏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31  日                   書記官 張堯振

2025-03-31

NTDV-114-小上-7-20250331-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