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徐耀發

共找到 23 筆結果(第 11-20 筆)

審裁
憲法法庭

聲請人因違反公司法等聲請再審案件,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法審查。

憲法法庭裁定 114 年審裁字第 31 號 聲 請 人 徐耀發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公司法等聲請再審案件,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 法審查,本庭裁定如下: 主 文 本件不受理。 理 由 一、聲請人主張略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10 年度上訴字 第 760 號刑事判決(下稱系爭判決)違反刑事訴訟法第 154 條第 2 項規定(聲請人誤載為第 154 條之 2 ),未 以證據認定聲請人之犯罪事實,偽造事證誣指聲請人違反公 司法,致聲請人蒙受冤獄;又聲請人雖曾對系爭判決聲請再 審,於再審聲請遭駁回後,並提起抗告,但最高法院 113 年度台抗字第 1824 號刑事裁定(下稱系爭確定終局裁定) 卻駁回聲請人之抗告;是系爭判決與系爭確定終局裁定均應 受違憲宣告,爰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法審查等語。 二、關於持系爭判決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法審查部分: (一)按人民所受之確定終局裁判於中華民國 111 年 1 月 4 日憲法訴訟法(下稱憲訴法)修正施行前已送達者,得於 該次憲訴法修正施行日起 6 個月內,聲請法規範憲法審 查,憲訴法第 92 條第 2 項定有明文。又聲請人所受之 確定終局裁判於 111 年 1 月 4 日憲訴法修正施行前已 送達者,不得持以聲請裁判憲法審查,但在該次憲訴法修 正施行前已援用大法庭之法律見解之裁判,得於該次修正 施行後 6 個月內聲請,復為憲訴法第 92 條第 1 項所明 定;可知,就 111 年 1 月 4 日憲訴法修正施行前已送 達之裁判,聲請裁判憲法審查,應於該次憲訴法修正施行 後 6 個月內聲請。另當事人不在憲法法庭所在地住居者 ,計算法定期間,應扣除其在途期間;而聲請逾越法定期 限者,審查庭得以一致決裁定不受理。憲訴法第 16 條第 1 項及第 15 條第 2 項第 4 款亦分別定有明文。 (二)聲請人曾就系爭判決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 上字第 5618 號刑事判決以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予以 駁回確定,是本件此部分聲請應以系爭判決為確定終局判 決。又系爭判決與上開最高法院刑事判決均已於 111 年 1 月 4 日憲訴法修正施行前送達聲請人,而憲法法庭係 於 113 年 11 月 29 日收受本件聲請書,經扣除在途期 間後,本件此部分聲請已逾越前揭憲訴法規定之法定期限 。 三、關於持系爭確定終局裁定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法審查部分: (一)按人民於其憲法上所保障之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經依法定 程序用盡審級救濟程序,對於所受不利確定終局裁判,或 該裁判及其所適用之法規範,認有牴觸憲法者,得聲請憲 法法庭為宣告違憲之判決,憲訴法第 59 條第 1 項定有 明文;該條項所定裁判憲法審查制度,係賦予人民就其依 法定程序用盡審級救濟之案件,認確定終局裁判就其據為 裁判基礎之法律之解釋、適用,有誤認或忽略相關基本權 利重要意義與關聯性,或違反通常情況下所理解之憲法價 值等牴觸憲法之情形時,得聲請憲法法庭就該確定終局裁 判為宣告違憲之判決。又人民聲請裁判及法規範憲法審查 ,應以聲請書記載聲請判決之理由及聲請人對本案所持之 法律見解;而聲請書未表明聲請裁判之理由者,毋庸命其 補正,審查庭得以一致決裁定不受理;復分別為憲訴法第 60 條第 6 款及第 15 條第 3 項所明定;且同法第 15 條第 3 項規定之立法理由揭明:「聲請判決之理由乃訴 訟程序進行之關鍵事項,聲請人就聲請憲法法庭為判決之 理由,······有於聲請書具體敘明之義務···· ··。」故聲請憲法法庭裁判之聲請書,若未具體敘明確 定終局裁判及法規範有如何違憲之理由,核屬未表明聲請 裁判理由之情形,憲法法庭審查庭得毋庸命補正,逕以一 致決裁定不受理。 (二)核聲請意旨所陳,並未敘明系爭確定終局裁定所適用之何 法律有如何之牴觸憲法,亦尚難認對系爭確定終局裁定就 相關法規範之解釋、適用,有何誤認或忽略相關基本權利 重要意義與關聯性,或違反通常情況下所理解之憲法價值 等牴觸憲法之情形,已予以具體敘明,核均屬未表明聲請 裁判理由之情形。 四、綜上,本件聲請與前揭憲訴法規定要件有所未合,爰依同法 第 15 條第 2 項第 4 款及第 3 項規定,以一致決裁定不 受理。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憲法法庭第三審查庭 審判長大法官 楊惠欽 大法官 陳忠五 大法官 尤伯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高碧莉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6 日

2025-01-06

JCCC-114-審裁-31-20250106

附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請求損害賠償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判決 113年度附民字第2776號 原 告 徐耀發 地址詳卷 被 告 彭郁清 地址詳卷 范信鑾 地址詳卷 紀文勝 地址詳卷 廖健男 地址詳卷 賴妙雲 地址詳卷 上列被告等經原告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本院 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事 實 一、原告訴之聲明及陳述詳如「刑事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判決 司法詐欺圖利並請國家賠償告訴狀」、「訴之聲明」所載( 如附件)。 二、被告等5人均未為任何聲明或陳述,亦未提出任何書狀。    理 由 一、按因犯罪而受損害之人,於刑事訴訟程序得附帶提起民事訴 訟,對於被告及依民法負損害賠償責任之人,請求回復其損 害;法院認為原告之訴不合法或無理由者,應以判決駁回之 ,刑事訴訟法第487條第1項、第502條第1項分別定有明文。 是以附帶民事訴訟之提起,必須以刑事訴訟程序之存在為前 提,若無刑事訴訟案件繫屬於法院,卻對於所謂被告或自認 應負賠償責任之人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刑事法院即應以其為 不合法,依同法第502條第1項規定,為駁回之判決(最高法 院111年度台抗字第111號裁定意旨參照)。 二、經查,原告以被告等5人涉犯詐欺、圖利等案件,於民國113 年8月26日具狀向本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惟原告並未 陳明被告等5人有何刑事案件於本院繫屬中,本院亦查無被 告等5人有何原告主張原因事實相關之刑事案件繫屬於本院 ,此有本院索引卡查詢證明附卷可稽,是原告提起本件刑事 附帶民事訴訟時,被告等5人並無刑事訴訟程序繫屬於本院 ,揆諸上開規定及說明,原告提起本件附帶民事訴訟為不合 法,應予判決駁回。另本案僅為程序判決,原告仍可在刑事 案件繫屬本院後,再行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或另循一般 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附此敘明。 三、依刑事訴訟法第502條第1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十二庭  法 官 黃淑美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判決應於收受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書狀,並應 敘述具體理由;其未敘述上訴理由者,應於上訴期間屆滿後20日 內向本院補提理由書(均須按他造當事人之人數附繕本)「切勿 逕送上級法院」。 本判決非對於刑事訴訟之判決有上訴時不得上訴。                 書記官 廖碩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附件:「刑事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判決司法詐欺圖利並請國家 賠償告訴狀」、「訴之聲明」

2024-12-31

TCDM-113-附民-2776-20241231-1

臺灣高等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抗字第2705號 抗 告 人即 再審聲請人 徐耀發 上列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因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臺北地方法 院中華民國113年11月22日裁定(113年度聲再字第15號),提起 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抗告駁回。                         理 由 一、原裁定意旨略以:   抗告人即再審聲請人徐耀發(下稱抗告人)前因違反公司法 等案件,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判處罪刑後,抗告人不服提起 上訴,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臺中高分院)撤銷改 判,仍論處罪刑,抗告人不服再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 0年度台上字第5618號判決駁回上訴而確定等情,有前開判 決書、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稽。本案之最後事實審法 院既為臺中高分院,抗告人即應向該院聲請再審,始為合法 ,原審法院並非再審之管轄法院,抗告人執意向原審法院聲 請再審,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規定,且無從補正,自無通 知其到場陳述意見之必要,應予駁回等語。 二、抗告意旨詳如附件刑事再審抗告理由等書狀所載(其就民國 113年11月26日之書狀雖記載…聲明異議等語,然其內容仍係 爭執原確定判決之事實,衡情應係對於原裁定不服提起抗告 。嗣抗告人於113年12月24日提出刑事再審駁回抗告理由狀 ,明示係對於原裁定提起抗告,故本院自應依抗告程序為之 ,先予敘明)。 三、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原審法院,係指最後事實審之法院而 言。又再審係對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應 以確定判決為聲請再審之客體,倘第一審判決曾經上訴之程 序救濟,嗣於上訴審就事實已為實體審判並駁回上訴而告確 定,則應以該第二審確定判決為聲請再審之對象,並向該第 二審法院提出,始為適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758 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抗告人前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以109年度訴字第43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 ,以新臺幣(下同)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並自判決 確定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公庫10萬元;抗告人不服提起上訴 ,經臺中高分院以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判決撤銷改判,論 抗告人共同犯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處有 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並 自判決確定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公庫10萬元;抗告人不服再 提起上訴,經最高法院以110年度台上字第5618號判決駁回 上訴而確定等情,有前開判決書、本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 可稽(見原審卷第37至58頁,本院卷第39至43頁)。是上開 案件之最後事實審法院應為臺中高分院(臺中高分院110年 度上訴字第760號為實體確定判決),揆諸前開說明,自應 向臺中高分院聲請再審,原審法院並非本件聲請再審之管轄 法院;是抗告人向原審法院聲請再審,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 背規定,且無法補正。原裁定以抗告人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 規定,予以駁回,經核並無違誤,抗告人提起本件抗告,為 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31  日          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林柏泓                    法 官 葉乃瑋                    法 官 錢衍蓁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不得再抗告。                    書記官 陳筱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1   月  2   日

2024-12-31

TPHM-113-抗-2705-20241231-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55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徐耀發 上列聲請人因違反公司法之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最高法院113年 度台抗字第1824號、第2247號第三審確定裁定(原審案號:本院 113年度聲再字第107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詳如附件所載。 二、訴訟法就當事人對於法院所為裁判或處分表示不服之救濟途 徑,固就應如何適用其程序,分別定有明文。然人民並非法 律專家,自難以充分瞭解各有關規定之文義,未能期待其進 行訴訟法上救濟程序時,得以正確使用相關名詞、用語。是 基於憲法上保障人民訴訟權之目的,法院應有探知其真意以 擇定適當程序之義務。就所受理當事人或其相關人員的請求 、聲明、聲請、上訴或抗告案,尋繹其意涵,探求真意,而 後依法律規定之程序予以適切、正確處理,並不受其使用之 詞文所拘束(最高法院109年度台抗字第1262號裁定意旨參 照)。本件再審聲請人徐耀發(下稱聲請人)提出標題為: 「刑事最高法院刑事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2247號狀、案號 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824號、請求依法更審」之書狀 (如附件,下稱「再審聲請狀」)。經本院細繹其再審聲請 狀內容記載:本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刑事判決、111年 度聲再字第121號、112年度聲再字第111號、113年度聲再字 第22號、113年度聲再字107號刑事裁定、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抗字第1824號刑事裁定等相關案號,惟聲請人未依法檢附 原確定判決而使本院得特定再審標的,經本院於民國113年1 2月13日電詢聲請人徐耀發之真意,其答覆:「我想對最高 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2247、1824號刑事裁定提起抗告,我 希望可以開啟再審。」等語(見本院卷第17頁),再審酌聲 請人甫於113年11月11日以「刑事再審理由狀」向本院提起 再審,業經本院認定係對本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刑事確 定判決不服而為審理(見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240號刑事裁 定書理由一),故基於探知其真意以擇定適當程序之義務, 應認聲請人本件旨在對於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824號 、第2247號刑事裁定均表示不服而聲請再審,先此敘明。 三、按刑事訴訟法第5編「再審」之規定,乃為了排除「確定判 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之非常救濟途徑,因此再審之對象應 僅限於有罪、無罪、免訴或不受理之「判決」,此觀刑事訴 訟法第420條至第422條之規定自明。而「確定之裁定」,並 無準用上開再審之規定,是對於「確定之裁定」,除得依刑 事訴訟法相關程式救濟外,均不得為再審之對象。又得否作 為聲請再審之客體,以及再審之聲請是否具備合法條件,受 理再審聲請之法院,應先加審查,若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背 規定時,即應以其聲請不合法,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 規定裁定駁回之;必再審之客體無誤,並聲請符合法定程式 ,始能進而審究其再審有無理由(最高法院107年度台抗字 第942號裁定、110年度台抗字第800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聲請人前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經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以109年度訴字第433號判處有期徒刑6月,緩刑2年,並自判 決確定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公庫新臺幣10萬元,聲請人不服 上訴後,由本院於以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判決上訴駁回, 再上訴後,經最高法院於110年10月21日以110年度台上字第 5618號再駁回上訴確定。而聲請人對本院上開110年度上訴 字第760號確定判決,前多次向本院提起再審聲請,並經本 院分別以110年度聲再字第360號、111年度聲再字第21號、1 11年度聲再字第273號、112年度聲再字第12號、112年度聲 再字第111號、113年度聲再字第22號裁定駁回其再審聲請後 ,復於113年5月21日以同一原因再向本院提起再審,經本院 以113年度聲再字第107號駁回其再審聲請,而聲請人不服再 向最高法院提起抗告及再抗告,嗣經最高法院分別以113年 度台抗字第1824號、113年度台抗字第2247號刑事裁定駁回 其抗告、再抗告之聲請而確定等情,有聲請人之法院前案紀 錄表在卷可按(見本院卷第19至23頁)。茲聲請人以前開最 高法院駁回其抗告及再抗告之確定裁定為對象,向本院聲請 再審,依上開規定及說明,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屬違背規定 ,且無從補正,應予駁回。 五、末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 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 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前項本文所稱「 顯無必要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或顯 無理由而應逕予駁回。本件聲請再審既屬程序上不合法,且 無可補正,揆諸前揭法律規定及說明,本院認無依刑事訴訟 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聲請人及檢 察官意見之必要,併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楊 真 明                 法 官 廖 慧 娟                 法 官 陳 淑 芳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孫 銘 宏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9  日

2024-12-19

TCHM-113-聲再-255-20241219-1

聲再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聲請再審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240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徐耀發 上列再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對於本院110 年度上訴字第760號,中華民國110年6月3日確定判決(第三審案 號: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5618號 ;第一審案號:臺灣苗栗 地方法院109年度訴字第433號;起訴案號: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 107年度偵字第5235號),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再審係對於實體上之確定判決聲請救濟之方法,當事人得 聲請再審者,以確定判決為限,此觀刑事訴訟法第420條至 第422條之規定自明,是以聲請再審之客體,應限於實體之 確定判決,裁定自不得作為聲請再審之對象。查本件再審聲 請人徐耀發(下稱聲請人)於民國113年11月11日所提「刑 事再審理由狀」,於其狀案號欄雖記載最高法院「113年度 台抗字第1824號」之案號,惟核其內容並探求聲請人之真意 ,應係對本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刑事確定判決不服,欲 依法聲請再審請求救濟之意,合先敘明。  二、聲請人聲請再審意旨略以:聲請人於100年9月22日乃是委任 「貞信會計事務所」負責人會計師即證人范信鑾辦理公司工 商設立登記事宜,並非原判決所指證人范信鑾所設之「貞信 記帳及報稅代理業事務所」,且「貞信會計事務所」成立於 99年之前,設址在「苗栗縣○○鎮○○路000號」,而「貞信記 帳及報稅代理業務人事務所」成立於102年之後,地址設於 「苗栗縣○○市○○路000號」,兩家不同時間成立之公司,聲 請人何來與證人范信鑾共同違反公司法,並提出發耀公司10 0年度所得表、所得稅BAN發票給付清單、各類所得扣繳及免 扣繳憑單影本可證。本案實為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彭 郁清偽造非法事證,誣指聲請人,違反法律程序,並經臺灣 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賠議字第8號決定書議處,原確定判決 及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第1824號裁定均未詳查,遽認定 聲請人違反公司法未繳納股款罪之不法,屬違法判決,應予 撤銷,爰提起再審等語。 三、按法院認為無再審理由者,應以裁定駁回之。經第一項裁定 後,不得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法院認為聲請再審之程序 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1、3 項、第433條前段分別定有明文。而所謂同一原因,係指同 一事實之原因而言;是否為同一事實之原因,應就重行聲請 再審之事由及其提出之證據(含證據方法及證據資料)與已 經實體上裁定駁回之先前聲請,是否完全相同,予以判斷, 實質相同之事由與證據,不因聲請意旨陳以不同之說詞或論 點,即謂並非同一事實原因,若前後二次聲請再審之原因事 實以及其所提出之證據方法相一致者,即屬同一事實之原因 ,自不許其更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 字第1761號裁定意旨參照)。   四、經查:  ㈠再審聲請意旨主張聲請人於100年9月22日乃是委任「貞信會 計事務所」負責人會計師即證人范信鑾辦理公司工商設立登 記事宜,並非原判決所指證人范信鑾所設之「貞信記帳及報 稅代理業事務所」,「貞信記帳及報稅代理業事務所」與「 貞信會計事務所」成立時間、地址均不相同,何來聲請人與 證人范信鑾共同辦理工商公司登記事宜,違反公司法未繳納 股款罪之不法,並提出發耀興有限公司100年度綜合所得稅B AN給付清單為據;本案係檢察官非法偽造證據誣指聲請人, 請求再審等節,前經本院以112年度聲再字第111號裁定再審 聲請無理由駁回,聲請人不服抗告後,由最高法院於112年1 2月20日以112年度台抗字第1712號駁回抗告確定。聲請人復 以同一理由聲請再審,業經本院於113年5月8日再以113年度 聲再字第22號認其違反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3項所定不得更 以同一原因聲請再審之規定,而聲請再審不合法,駁回其聲 請,嗣經抗告後,由最高法院於113年7月3日以113年度台抗 字第1056號駁回抗告確定,有前揭刑事裁定、臺灣高等法院 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參。  ㈡且針對再審理由所提及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賠議字第8 號決定書,本院113年度聲再字第107號裁定亦於理由欄內說 明:「查聲請人於本案聲請再審主張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檢 察官彭郁清勾結證人范信鑾偽證、誣告、偽造公文書、偽造 事證非法起訴,誣指聲請人,.....而據此提出....臺灣臺 北地方檢察署113年5月28日113年度賠議字第8號決定書... 等等,依該等文書之內容,實俱不足以釋明原確定判決有何 聲請人所指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至第3款之聲請再 審事由,聲請人並未舉出有何此等情形經判決確定或其刑事 訴訟不能開始或續行,非因證據不足(刑事訴訟法第420條 第2項規定參照)等有關事證,聲請人此部分聲請再審,顯 為無理由」等語。聲請人不服經抗告後,由最高法院於113 年10月30日以113年度台抗字第1824號駁回抗告確定。從而 ,本件聲請人聲請再審案件,其聲請再審意旨係反覆以前揭 同一原因重覆請求,違反刑事訴訟法第434條第3項之規定, 於法未合,應予駁回。  ㈢至於聲請人所提出最高法院113年度台抗字1824號刑事裁定書 影本,並非足以證明再審事由存在之證據,且聲請人指摘原 確定判決違背法令部分,尚非再審程序所得審究,附此說明 。  ㈣綜上所述,聲請人再以相同之原因聲請再審,其聲請再審程 序顯然違背規定,且無可補正,其再審聲請為不合法,應予 駁回。 五、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 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但無正當理由不 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限。前項本文所稱「顯無 必要者」,係指聲請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或顯無理 由而應逕予駁回,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法院辦理刑事訴 訟案件應行注意事項第177條之4分別定有明文。本案再審之 聲請,程序上不合法,本院認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之必要,附 此敘明。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刑事第三庭 審判長法 官 楊 真 明                法 官 陳 淑 芳                法 官 邱 顯 祥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書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江 秋 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3  日

2024-12-13

TCHM-113-聲再-240-20241213-1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156號 再 抗告 人 徐耀發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灣高等法院臺 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10月9日駁回抗告之裁定(113年度抗字第5 49號),提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一、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第1項定有明文。又再審程序係就已確定之判決發現事實上 錯誤時所設之救濟方法,故此所謂「原審法院」,原則上係 指審理事實之原審級法院而言。次按受理再審聲請之法院, 應先審查再審之聲請是否具備合法條件;法院認為聲請再審 之程序違背規定者,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本文規定,應以 裁定駁回之;必再審之聲請合法,始能進而審究其再審之聲 請有無理由。是以,受判決人所犯案件倘係經第二審實體判 決確定者,其聲請再審應向事實審之第二審法院為之,若向 第一審法院聲請再審,則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顯已違背上開規 定,自應予駁回。 二、本件原裁定以:再抗告人徐耀發因違反公司法案件,經臺灣 苗栗地方法院(下稱第一審法院)以109年度訴字第433號判 決判處罪刑,上訴後經原審法院以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為 實體判決而仍判處罪刑,再抗告人提起第三審上訴,本院以 110年度台上字第5618號判決,認其上訴違背法律上之程式 ,從程序上駁回上訴確定等情,有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 錄表及上開判決書在卷可憑。再抗告人聲請再審,本應對原 審法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確定實體判決(下稱原判決) 為之,並由該院為管轄法院。再抗告人向第一審法院聲請再 審,其聲請程序違背規定,顯屬不合法,第一審法院認無從 命補正,亦無通知再抗告人到場聽取其意見之必要,而予駁 回,核無違誤。因而維持第一審所為駁回再審聲請之裁定, 駁回再抗告人之抗告。經核於法尚無不合。  三、再抗告意旨略以:原判決指再抗告人為發耀興業有限公司董 事,為公司法第8條第1項所規定之公司負責人,然該公司於 民國100年9月22日即案發日尚未設立登記,而不存在,何來 再抗告人因共同辦理公司登記而有違反公司法之犯罪。再抗 告人係委任證人范信鑾會計師辦理公司設立登記事宜,范信 鑾於執行職務時之不法行為,再抗告人並未參與,顯不能成 立犯罪。原判決係非法之判決,應負國家賠償責任,本件具 有新事實及新證據,自得聲請再審等語。 四、再抗告意旨,並未具體指摘原裁定以前揭理由駁回其聲請再 審有何違法或不當,僅係就原判決之採證、認事為實體上之 爭執,依憑己意而為指摘,主張本件合於再審之要件。本件 再抗告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12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1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鄧振球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怡秀                  法 官 林庚棟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18 日

2024-12-11

TPSM-113-台抗-2156-20241211-1

聲再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39號 聲 請 人 即受判決人 徐耀發 上列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對於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本院裁定 如下:   主  文 再審之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再審意旨略以: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下稱苗栗地檢署 )檢察官辦理107年度偵字第5235號案件時,以偽造犯罪事 實址設公司及行號事務所,莫須有共辦公司登記,違反公司 法非法起訴,臺灣苗栗地方法院(下稱苗栗地院)109年度 訴字第433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臺中高分院)1 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非法判決定案。惟原判決認定之犯罪 事實並不存在,證人范信鑾址設苗栗縣○○市○○路000號貞信 記帳及報稅代理業務人事務所並無設立公司登記之事實,依 現有卷證並無聲請人即受判決人徐耀發(下稱聲請人)違反 公司法之犯罪事實,上開判決即屬違背法令。原起訴之檢察 官、原判決之法官莫須有聲請人違反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 未繳納股款罪,致聲請人遭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並緩刑2 年,應支付公庫新臺幣(下同)10萬元等情,有司法詐欺聲 請人並圖利公庫違背職務之不法,爰聲請撤銷本案非法判決 等語。 二、按聲請再審,除法律另有規定外,應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 ,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原審法院,係指 原審級之最後事實審法院而言,並非指為判決之原法院。又 依同法條第2項、第3項之規定,聲請再審之判決,經上訴第 二審或在第三審確定者,除有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3項所定 情形外,應由第二審法院管轄之。又當事人向非判決之原審 法院聲請再審,為無管轄權,其聲請再審之程序自屬違背規 定,應由該受理再審聲請之法院以裁定駁回之。且再審係為 原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是聲請再審之對 象應為確定之實體判決。而受理再審聲請之法院,應先審查 再審之聲請是否具備上開合法條件,若其聲請再審之程序違 背規定時,即應以其聲請不合法,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 段規定裁定駁回之;必再審之聲請合法,始能進而審究其再 審有無理由(參照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658號裁定意 旨)。 三、經查,本件聲請人前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經苗栗地院以10 9年度訴字第43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1 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並自判決確定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 公庫10萬元;聲請人不服提起上訴,經臺中高分院實體審理 後以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判決將原判決撤銷,改判處有期 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並自 判決確定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公庫10萬元;聲請人不服再提 起上訴,經最高法院於民國110年10月21日,以110年度台上 字第5618號號判決上訴駁回確定等情,有上開判決及臺灣高 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可佐。又本件聲請人向本院所提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刑事告訴理由狀(二)」之首頁案號欄記 載「台中高分院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並於理由中說明 略以:判決確定後,因發現原判決之犯罪事實莫須有,其址 設公司或址設行號事務所並不存在,也並未設立登記,事實 上有重大錯誤,因審判必須真確為主,故對於第一審、上訴 審確定判決,概得請求再審等語。足認本件聲請人之真意, 應係對上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惟揆諸上開說明,聲請人為 自己利益提出再審之聲請,自應由最後實體審判之第二審法 院即臺中高分院管轄,聲請人誤向本院聲請再審,於法不合 ,且無從補正,自應予裁定駁回。 四、末按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前段規定:「聲請再審之案件, 除顯無必要者外,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並聽取 檢察官及受判決人之意見」。其立法意旨係為釐清聲請再審 是否合法及有無理由,故除顯無必要者外,如依聲請意旨, 從形式上觀察,聲請顯無理由而應予駁回,例如提出之事實 、證據,一望即知係在原確定判決審判中已提出之證據,經 法院審酌後捨棄不採,而不具備新規性之實質要件,並無疑 義者,或顯屬程序上不合法且無可補正,其程序違背規定已 明,而無需再予釐清,當然毋庸依上開規定通知到場聽取意 見之必要,庶免徒然浪費有限之司法資源。本件聲請人之再 審聲請,程序顯然違背刑事訴訟法第426條第1項、第3項之 規定,且無從補正,故自無通知聲請人到場並聽取其意見之 必要,併此敘明。 五、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劉柏駿                    法 官 路逸涵                    法 官 曹錫泓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應 附繕本)                    書記官 黃毅皓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5   日

2024-12-05

TCDM-113-聲再-39-20241205-1

重國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國家賠償等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民事裁定 113年度重國字第27號 抗 告 人 即 原 告 徐耀發 相 對 人 即 被 告 有限責任苗栗縣大閘蟹運銷合作社 兼法定代理 人 江德利 相 對 人 即 被 告 臺灣苗栗地方法院 法定代理人 王漢章 相 對 人 即 被 告 江振源 楊慧萍 上列當事人間因113年度重國字第27號國家賠償等事件,抗告人 對於民國113年11月7日本院裁定提起抗告。查本件應徵裁判費新 臺幣1,000元,未據抗告人繳納,茲限該抗告人於收受本裁定後5 日內向本院如數繳納,逾期即駁回其抗告,特此裁定。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民事第二庭 法 官 陳秋錦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本裁定不得抗告。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2 月 4 日 書記官 張智揚

2024-12-04

MLDV-113-重國-27-20241204-2

台抗
最高法院

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再抗告案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台抗字第2247號 再 抗告 人 徐耀發 上列再抗告人因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 3年10月30日駁回其抗告之裁定(113年度台抗字第1824號),提 起再抗告,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再抗告駁回。 理 由 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即屬確定,當事人不得聲明 不服。本件再抗告人徐耀發因違反公司法聲請再審案件,不服臺 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3年度聲再字第107號之裁定,向本院提起 抗告,前經本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1824號裁定駁回其抗告後, 復對於本院上開確定裁定提起再抗告(其另請求非常上訴部分, 業經本院移請最高檢察署依法處理),依上述說明,自為法所不 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刑事第七庭審判長法 官 林恆吉 法 官 林靜芬 法 官 蔡憲德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吳冠霆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宜勳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8 日

2024-11-28

TPSM-113-台抗-2247-20241128-1

聲再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聲請再審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3年度聲再字第15號 再審聲請人 即受判決人 徐耀發 上列再審聲請人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對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 院民國110年6月3日1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刑事第二審確定判決 聲請再審,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臺灣苗栗地方檢察署(下稱苗栗地檢)偽造 事證,非法以107年度偵字第5235號提起公訴,案經臺灣苗 栗地方法院(下稱苗栗地院)以109年度訴字第433號判決、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臺中高分院)以110年度上訴 字第760號判決(下稱原判決)確定,並經最高法院以110年 度台上字第5618號判決駁回伊對原判決之上訴,原判決認定 犯罪事實所憑之事證均係偽造、變造,且證人范信鑾於本案 係偽證、誣告,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20條第1項第1款、第2款 、第3款聲請再審等語。 二、按聲請再審,由判決之原審法院管轄,刑事訴訟法第426條 第1項定有明文。所謂原審法院,係指最後事實審之法院而 言,又再審係對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錯誤而設之救濟程序,應 以確定判決為聲請再審之客體,倘第一審判決曾經上訴之程 序救濟,嗣於上訴審就事實已為實體審判並駁回上訴而告確 定,則應以該第二審確定判決為聲請再審之對象,並向該第 二審法院提出,始為適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抗字第1758 號裁定意旨參照)。次按聲請再審之案件,除顯無必要者外 ,應通知聲請人及其代理人到場,並聽取檢察官及受判決人 之意見,但無正當理由不到場,或陳明不願到場者,不在此 限,刑事訴訟法第429條之2亦有明定。再按法院認為聲請再 審之程序違背規定者,應以裁定駁回之,但其不合法律上之 程式可以補正者,應定期間先命補正,刑事訴訟法第433條 定有明文。 三、經查:  ㈠再審聲請人前因違反公司法等案件,經苗栗地檢以107年度偵 字第5235號提起公訴,苗栗地院於110年1月28日以109年度 訴字第433號第一審判決認定再審聲請人犯公司法第9條第1 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處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 新臺幣(下同)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並自判決確定 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公庫10萬元。嗣因再審聲請人不服前開 判決提起上訴,經臺中高分院於110年6月3日以原判決(即1 10年度上訴字第760號第二審判決)撤銷前開判決,改判再 審聲請人共同犯公司法第9條第1項前段之未繳納股款罪,處 有期徒刑6月,如易科罰金,以1,000元折算1日,緩刑2年, 並自判決確定之日起6個月內支付公庫10萬元。後因再審聲 請人不服原判決,提起上訴,復經最高法院於110年10月21 日以110年度台上字第5618號第三審判決駁回再審聲請人之 上訴,此有前開判決書、臺灣高等法院被告前案紀錄表在卷 可稽,首堪認定。  ㈡是上開案件之最後事實審法院應為臺中高分院,揆諸前開說 明,自應向該院聲請再審,本院並非本件聲請再審之管轄法 院,再審聲請人執意向本院聲請再審,核與前開規定有違, 且無從補正,亦顯無通知再審聲請人到場及聽取檢察官及再 審聲請人即受判決人意見之必要,是再審聲請人本案再審之 聲請,為不合法,應予駁回。 四、依刑事訴訟法第433條前段,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2  日          刑事第十二庭 審判長法 官 唐 玥                    法 官 王子平                    法 官 邱于真 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裁定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                    書記官 林素霜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1  月  25  日

2024-11-22

TPDM-113-聲再-15-20241122-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