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最高檢察署

共找到 186 筆結果(第 11-20 筆)

台非
最高法院

違反洗錢防制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42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呂士銚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對於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中華民國113年10月14日第一審確定簡易判決(113年度審金簡字 第412號,起訴案號:臺灣桃園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偵字第14360 號),認為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 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又有罪之判決 ,關於主、從刑之宣告或刑之加重、減輕免除等事項所適用 之法律,除別有規定外,應本於統一性及整體性之原則,為 一體之適用,其相關之條文不能與所適用於論罪之法律,任 意割裂而紊亂其系統。如比較新舊法之結果,應適用修正前 之規定,修正後之規定縱然有應予減輕或免除其刑之規定, 仍應一體適用修正前之規定,始為適法,否則顯有適用法則 不當之違法(最高法院87年度台非字第7、284號判決、113 年度台上字第2303號判決意旨參照)。二、經查: ㈠本案原 判決先認新法之113年7月31日公布、同年8月2日起生效施行 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之『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 ,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 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一億元者,處六 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千萬元以下罰金。 』規定,與修正前之『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七年 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百萬元以下罰金。』規定相比 ,本案洗錢之財物未達1億元,且新法之最高刑度較短,修 正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較有利於被告,應適用修正後 即現行洗錢防制法第19條第1項規定處斷。復認112年6月14 日修正公布、同年月16日施行前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項『犯 前二條之罪,在偵查或審判中自白者,減輕其刑。』規定, 與113年7月31日公布、同年8月2日起生效施行後洗錢防制法 第23條第3項『犯前四條之罪,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者 ,如有所得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減輕其刑;並因而 使司法警察機關或檢察官得以扣押全部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 利益,或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減輕或免除其刑。』規定 相比,較不利於行為人,應依刑法第2條第1項前段規定適用 被告行為時即112年6月14日修正前之洗錢防制法第16條第2 項之規定減輕其刑;易言之,原判決即係以新法論罪處刑, 復就被告利益分別割裂以舊法為自白減刑之適用。㈡揆諸首 開說明,原判決本應係就新舊法之法定刑、自白減輕之法定 加減原因等一切情形,綜其全部之結果為新舊法比較後,再 適用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處斷後為整個之適用,卻就罪刑相 關事項逕為分開比較、割裂適用,顯有違背『一體適用原則』 之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三、案經確定,雖非不利於被 告,惟因原判決破壞刑法一體適用之原則,且係顯然錯誤適 用法律而違背法令,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提起非常上訴 予以撤銷糾正,以匡法治。」等語。 二、本院按:  ㈠非常上訴制度,係為糾正確定裁判之審判違背法令所設之救 濟方法,以統一各級法院對於法令之解釋為其主要目的。所 稱之審判違背法令,係指法院就該確定案件之審判顯然違背 法律明文所規定者而言。而法律見解係指法令解釋上所持之 觀點,此每因「時」而異,終審法院裁判關於法律上之見解 ,由於社會現象日新月異,有時因探討法律之真義,期求適 應社會情勢起見,不能一成不變,然而終審法院前後裁判所 持法律見解不同者,尚不能執後裁判所持之見解而指前次裁 判為違法。又刑事大法庭之裁定,對提案庭提交之案件有拘 束力,為法院組織法第51條之10所明定,基於預測可能性及 法安定性之要求,並無溯及既往之效力。故確定判決之內容 關於確定事實之援用法令倘無不當,僅所憑終審法院前後判 決所採法令上之見解不同者,要屬終審法院因探討法律之真 義,致因法文解釋之不同,而產生不同之法律見解,尚不能 執後判決所持之見解或嗣後本院所採之統一見解,而指前次 判決為違背法令。是以屬終審法院所為不同之法律見解,自 不能資為非常上訴之理由,此為本院96年度第10次刑事庭會 議決議所統一之見解。  ㈡關於「行為人同時為普通詐欺取財及一般洗錢行為後,洗錢 防制法於民國113年7月31日修正公布全文31條,除第6、11 條之施行日期由行政院另定外,自同年8月2日施行生效(下 稱新洗錢法),其中關於一般洗錢罪,修正前洗錢防制法( 下稱舊洗錢法)第14條『(第1項)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 為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萬元以下罰金。 (第2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第3項)前二項情形,不得 科以超過其特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之規定,經修正為 新洗錢法第19條『(第1項)有第2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 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1億元以下罰金。 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億元者,處6月以上 5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5,000萬元以下罰金。(第2 項)前項之未遂犯罰之』。新洗錢法與舊洗錢法關於一般洗 錢罪之法定本刑,於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臺幣1 億元之情況下,其刑度之上、下限有異,且新洗錢法刪除舊 洗錢法第14條第3項關於論以一般洗錢罪『不得科以超過其特 定犯罪所定最重本刑之刑』之規定,法院審理結果,倘認不 論依新、舊洗錢法均成立一般洗錢罪,則依刑法第2條第 1 項『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 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之新舊 法律選擇適用規定,關於刑之減輕或科刑限制等事項在內之 新舊法律相關規定,究應綜合比較後整體適用法律,而不得 任意割裂?抑或尚非不能割裂適用,而可不受法律應整體適 用原則之拘束?」之法律爭議,本院不同庭別判決所表示之 法律見解已有積極歧異,採肯定說者略以:法律變更之比較 ,應就罪刑有關之法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等一切情形,其中 包括舊洗錢法第14條第3項之規定,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 為比較等旨;採否定說則以:法律變更之比較,有關刑之減 輕或科刑限制等規定,基於責任個別原則,並非不能割裂適 用,尚無法律應整體而不得割裂適用可言等旨。嗣經本院循 刑事大法庭徵詢程序達成一致見解,採肯定說,本院徵詢庭 依肯定說之見解為基礎,於113年12月5日以113年度台上字 第2303號判決為終局裁判。是在本院113年度台上字第2303 號判決依徵詢程序達成一致見解前,下級審法院依憑本院先 前其他判決所採否定說見解,認關於新、舊洗錢法比較,僅 就法定刑比較,不及於其他事項(舊洗錢法第14條第3項規 定),且可分別擇取新舊法部分最有利行為人之規定予以割 裂適用而為判決者,自屬終審法院所為不同之法律見解,不 能資為非常上訴之理由。  ㈢經查,原確定判決認定被告呂士銚可預見提供金融帳戶供他 人使用,可能遭利用於掩飾或隱匿該他人或其轉手者重大犯罪 之所得財物,仍不違背其本意,基於幫助詐欺、幫助洗錢   之不確定故意,於112年4月3日下午1時45分許,將王呂宥蓁 (另經檢察官為不起訴處分)申辦之彰化商業銀行帳號0000 0000000000號(下稱彰化銀行)帳戶之金融卡,放於○○市○○ 區○○路0段000號之家樂福八德店地下2樓第38號置物櫃內, 再將提款卡密碼,提供予姓名年籍不詳通訊軟體LINE暱稱「阿 龍」之詐欺集團成員,謀求新臺幣(下同)8至10萬元之對 價。嗣集團成員基於詐欺取財、洗錢之犯意,以起訴書附表 所示方式對被害人蔡文增施詐,致其陷於錯誤,依指示匯款 至上開彰化銀行帳戶,旋遭轉匯而迂迴層轉以掩飾、隱匿本 案詐欺所得之去向及所在。並說明被告行為後,洗錢防制法 業經修正施行,修正前舊洗錢法第14條第1項規定於修正後 移至新洗錢法第19條第1項,本案洗錢之財物未達1億元,經 比較新舊法之結果,參酌刑法第35條第2項規定,以新洗錢 法第19條第1項(其最高刑度較短)為輕,而較有利於被告 ,應適用該規定處斷。另被告行為時舊洗錢法第16條第2項 規定,僅於偵查或審判中自白,即得減輕其刑,無如112年6 月14日修正舊洗錢法第16條第2項、新洗錢法第23條第3項規 定,行為人須「在偵查及歷次審判中均自白」、「如有所得 並自動繳交全部所得財物者」之減刑條件限制,經比較結果 ,應適用行為時舊洗錢法第16條第2項規定,依想像競合犯 規定,從一重論處被告幫助犯新洗錢法第19條第1項後段之 洗錢(尚犯幫助詐欺取財)罪刑,並依刑法第30條第2項、 行為時舊洗錢法第16條第2項規定遞減輕其刑,固與本院上 述最新一致之見解(即法律變更之比較,應就罪刑有關之法 定加減原因與加減例等一切情形,其中包括舊洗錢法第14條 第3項之規定,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不符,然原 確定判決係於本院上述見解作成前之113年10月14日判決, 僅係所為見解與本院嗣後經徵詢程序所達成之一致見解不同 ,仍屬個案法律見解之範疇,難認與當時應適用之法令有所 違背,是依上開說明,自不能執為非常上訴之理由,而使原 確定判決受影響。非常上訴意旨執以指摘原判決違法,顯屬 誤解,難認為有理由,應予駁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6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六庭審判長法 官 段景榕 法 官 洪兆隆 法 官 何俏美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汪梅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陳珈潔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8  日

2025-03-26

TPSM-114-台非-42-20250326-1

台非
最高法院

妨害性自主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50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陳彥端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妨害性自主案件,對於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中華 民國113年9月10日第一審確定判決(113年度侵訴字第28號,起 訴案號:臺灣臺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調院偵字第950號),認為 違法,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 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再按判決確定 後,發現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刑事訴訟法第441條定有明文 。末按受緩刑之宣告者,有犯刑法第91條之1所列之罪者, 應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刑法第93條第1項亦有明文。而 刑法第91條之1所列之罪為犯刑法第221條至227條、第228條 、第229條、第230條、第234條、第332條第2項第2款、第34 8條第2項第1款及其特別法等之罪。二、今被告所犯之罪, 依臺灣臺北地方法院審理後認定為刑法第221條強制性交罪 ,並依法判處被告有期徒刑2年、緩刑5年;依前開說明可知 ,法院若對被告諭知緩刑,應依刑法第93條第1項、第91條 之1第1項等規定,對被告諭知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之保安處 分;惟原審法院卻漏未諭知,亦未說明未付保護管束之理由 。此應有判決不適用法則之情形,而其適用法令之違誤,顯 然於判決有影響,應屬判決違背法令。三、爰依刑事訴訟法 第441條、第443條提起非常上訴,以資糾正。」等語。 二、本院按: ㈠非常上訴,乃對於審判違背法令之確定判決所設之非常救濟 程序,以統一法令之適用為主要目的。此與通常上訴程序旨 在糾正錯誤之違法判決,使臻合法妥適,目的係針對個案為 救濟者不同。兩者之間,應有明確之區隔。刑事訴訟法第44 1條對於非常上訴係採便宜主義,規定「得」提起,非「應 」提起。故是否提起,自應依據非常上訴制度之本旨,衡酌 人權之保障、判決違法之情形及訴訟制度之功能等因素,而 為正當合理之考量。除與統一適用法令有關;或該判決不利 於被告,非予救濟,不足以保障人權者外,倘原判決尚非不 利於被告,且不涉及統一適用法令,即無提起非常上訴之必 要性。亦即,縱有在通常程序得上訴於第三審之判決違背法 令情形,並非均得提起非常上訴。所謂與統一適用法令有關 ,係指涉及法律見解具有原則上之重要性者而言。詳言之, 即所涉及之法律問題意義重大而有加以闡釋之必要,或對法 之續造有重要意義者,始克相當。倘該違背法令情形,尚非 不利於被告,且法律已有明確規定,向無疑義,因疏失致未 遵守者,對於法律見解並無原則上之重要性或爭議,即不屬 與統一適用法令有關之範圍,殊無反覆提起非常上訴之必要 性。基於刑事訴訟法第441條係採便宜主義之法理,最高檢 察署檢察總長既得不予提起,如予提起,本院自可不予准許 。 ㈡被告陳彥端因妨害性自主案件,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3年 度侵訴字第28號判決判處其犯刑法第221條(第1項)之強制 性交罪,依刑法第59條規定酌減其刑後,處有期徒刑2年並 宣告緩刑5年,然漏未依同法第93條第1項第1款規定,同時 諭知被告應於緩刑期間付保護管束,固屬違法。然對被告並 無不利,且本件法律已有明確規定,向無疑義,僅因疏失致 未遵守,其違法不涉及統一適用法令,依前揭說明,尚無提 起非常上訴之必要性。應認本件非常上訴為無理由,予以駁 回。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6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楊力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劉方慈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李丹靈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4   月  1   日

2025-03-26

TPSM-114-台非-50-20250326-1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當選無效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 113年度選字第1號 原 告 林國春 訴訟代理人 柯晨晧律師 被 告 張宏陸 訴訟代理人 姚文勝律師 趙子澄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當選無效事件,經本院於民國114年1月14日言 詞辯論終結,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告之訴駁回。 訴訟費用由原告負擔。   事實及理由 壹、程序事項:   按當選人有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下稱選罷法)第97條、第 98條之1第1項、第99條第1項、第101條第1項、第102條第1 項第1款、刑法第146條第1項之行為者,選舉委員會、檢察 官或同一選區之候選人得以當選人為被告,自公告當選人名 單之日起60日內,向該管轄法院提起當選人無效之訴,選罷 法第120條第1項第3款定有明文。經查,被告為民國113年1 月13日舉行之第11屆立法委員新北市第6選區選舉(下稱系 爭選舉)之候選人,並於113年1月19日經中央選舉委員會公 告當選為新北市第6選區立法委員乙節,有中央選舉委員會 公告在卷可稽(見本院卷第31頁至第34頁)。而原告為同一 選舉區之候選人,其以被告有選罷法第120條第1項第3款規 定當選無效事由,於113年3月18日提起本件當選無效之訴等 情,亦有網路新聞、民事起訴狀收狀日期戳章足憑(見本院 卷第25頁、第11頁),原告提起本件訴訟未逾中央選舉委員 會公告當選名單之日起60日之法定期間,合先敘明。 貳、實體部分 一、原告起訴主張:被告明知原告已登記為系爭選舉候選人而與 其有競爭關係,且因國人普遍對於賄選難以接受,候選人是 否有賄選行為攸關參與選舉候選人之品德、操守及名譽,攸 關聲望及民眾投票之意向,竟基於意圖使系爭選舉發生投票 不正確之結果,以影片傳播原告對選區選民賄選之事,企圖 影響民眾之選舉意向。被告於競選期間之112年12月16日上 午時段,於板橋青翠市場掃街過程中,透過其自身所開設, 任何人皆可瀏覽、得以共見共聞且有5.4萬人追蹤之臉書粉 絲專頁發布直播影片(即原證3,下稱系爭影片一),其於 影片中明確表示原告與訴外人侯友宜分別為求系爭選舉及總 統選舉勝出,已經在板橋四維公園、玫瑰公園以每票新臺幣 (下同)1,000元至2,000元之方式買票,更以相同手法在其 粉絲專頁上發布其拜票之影片(即原證4,下稱系爭影片二 ),持續無端指控原告買票外,更直指原告行賄之事連選區 內里長都知悉。上述不實訊息已造成選民對原告之能力、品 德操守及政治形象產生質疑,不只足以生損害原告之名譽, 並妨害選民投票行為之正確性及系爭選舉之公正性,顯然違 反刑法第146條第1項之詐術投票罪,導致系爭選舉最後竟由 選前好感度低於原告之被告勝出,足認被告散布之假消息, 確已對選舉結果造成不正確之影響,爰依選罷法第120條第1 項第3款規定,請求判決如聲明所示等語。並聲明:請求宣 告被告於系爭選舉之當選無效。 二、被告則以:依原告所述內容,原告實際上應係認被告違反選 罷法第104條第1項意圖使人不當選而傳播不實事項罪,而非 刑法第146條第1項規定,而選罷法第120條第1項第3款當選 無效事由並未包括同法第104條第1項規定,原告所述事實在 法律上顯無理由。又刑法第146條第1項係指行為人對選務人 員施以詐術或其他非法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確之結果或變 造投票之結果,原告並未舉證被告於系爭選舉過程中,有任 何對選務人員實施詐術或其他非法之方法,使投票發生不正 確結果或變造投票結果,遑論被告違反刑法第146條第1項規 定,故原告依選罷法第120條第1項第3款規定提起本件當選 無效之訴,實屬無理等語,資為抗辯。並聲明:如主文第1 項所示。 三、本院之判斷:   原告主張被告以系爭影片一、二散布原告賄選之不實訊息, 妨害選民投票行為之正確性及系爭選舉之公正性,導致系爭 選舉由被告勝出,被告有刑法第146條第1項詐術投票罪之行 為,構成選罷法第120條第1項第3款規定當選無效事由等語 ,被告固未否認有發布系爭影片一、二之行為,然就其是否 該當刑法第146條第1項詐術投票罪,則以前揭情詞置辯。是 本件兩造爭執所在厥為:被告有無刑法第146條第1項規定之 行為?經查:  ㈠按刑法第146條規定之設,旨在確保投票之正確結果,避免開 票結果與實際投票情形不相符合,用以保護國家辦理選舉之 正確性,此與刑法第142條旨在保障選舉權之自由行使不同 ,故必須對參與選務人員施以詐術或其他非法方法,使投票 發生不正確結果或變造投票之結果者,始為刑法第146條規 範之對象(例如:將有選舉權人姓名故意漏列,使其無法投 票,或使無選舉權人之姓名增列而參與投票;使虛設戶籍之 選舉權人冒名投票或有選舉權人重複投票;隱匿選票;開票 、唱票、計票作弊或變更開票之結果等)。至當選人對有投 票權人或其他候選人實施詐術或相類似之非法方法,則不在 其列(最高法院94年度台上字第117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1 08年度選上字第3號判決意旨參照)。原告主張被告以系爭 影片一、二散布原告賄選之不實訊息,雖提出系爭影片一、 二之檔案、光碟、截圖及譯文為佐(見本院卷第29頁、第19 1頁至第197頁、第223頁至第245頁),且經本院當庭播放系 爭影片二部分內容並作成勘驗筆錄在卷可參(見本院卷第29 9頁),固可認定被告確有於系爭選舉過程中向選民指稱原 告賄選之情事,然縱認被告指稱原告賄選云云係屬不實,依 前開說明,被告係對有投票權人實施詐術或相類似之非法方 法,而非對選務人員為之,系爭選舉開票結果與實際投票情 形相同,故系爭選舉為投票權人合法投票之結果,難認投票 發生不正確之結果,而與刑法第146條第1項構成要件未合, 被告自無因發布系爭影片一、二之不實內容而該當刑法第14 6條第1項之行為。  ㈡原告雖主張刑法第146條第1項詐術投票罪所稱「詐術」係指 以一切非法妨害選舉之純正且公平者均有適用云云,並引用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4503號判決「…同條(即刑法第14 6條)第1項之立法目的則在杜絕任何選舉舞弊,以達選舉之 純正及公平,且採概括規定,凡使用詐術及其他一切非法之 方法,達妨害選舉之純正及公平者,均有該規定之適用。」 意旨,以及司法院憲法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11號判決「…其 中『詐術』一詞,於刑法分則之犯罪處罰規定中尚非罕見,依 據一般人民日常生活與語言經驗,以及法院實務見解,係指 使人認知錯誤之蓄意欺騙手段,就受規範對象而言,其意義 並非難以理解。而『其他非法之方法』固屬不確定法律概念, 惟其意涵除可藉由『詐術』之例示而理解外,尚可藉由選舉投 票等相關法律規定而進一步具體化,亦即所謂『非法之方法』 ,當指選舉投票等相關法律所不許之操縱投票結果之方法。 」意旨為佐。然前開最高法院個案係在論述為取得選舉投票 權並支持某特定候選人為目的虛偽遷徙戶籍並投票之行為, 於刑法第146條第2項增設前亦該當同法第146條第1項規定, 並未肯定刑法第146條第1項適用範圍包括對於投票權人所為 詐術或其他相類似之非法方法,且虛遷戶籍而投票導致投票 結果將會包含本應無投票權人之票數,因而造成不正確投票 結果,行為人行使詐術或其他相類似非法方法之對象確非投 票權人。而司法院憲法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11號案件所涉 為刑法第146條第1項、同條第2項是否違憲問題,僅就刑法 第146條第1項「詐術」、「其他非法方法」等構成要件有無 牴觸刑罰明確性原則為審查,該案件就構成要件所為解釋, 亦無肯定刑法第146條第1項規定包括對投票權人施以詐術或 其他相類似非法方法之情形。另原告引用學者就刑法第146 條第1項就「詐術」及「其他非法方法」之見解,主張立法 者之立場本即將所有創造不正確投票行為均納入處罰,並提 出學者薛智仁、王怡婷發表文章節錄內容為佐(見本院卷第 311頁至第323頁),然前開文章均係就刑法第146條第2項虛 遷戶籍而投票之可罰性為討論,與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 第4503號判決個案事實相同,仍無法推論刑法第146條第1項 規定就投票權人行使詐術或其他相類似非法方法情形亦有適 用,仍難為有利於原告之認定。  ㈢又原告主張刑法第146條第1項規定屬於攔截條款,選罷法第1 04條第1項傳播不實罪屬特別規定,觸犯選罷法第104條第1 項之同時,當然亦觸犯刑法第146條第1項云云,並引用法務 部於司法院憲法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11號案件審理時所表 示意見為佐(見本院卷第199頁至第222頁)。惟司法院憲法 法庭112年度憲判字第11號案件就刑法第146條第1項與選罷 法第104條規定之關係並無論述,尚無從推導出選罷法第104 條為刑法第146條第1項特別規定之結論。至於法務部前開意 見固有論及「…其中第1項之『詐術』,在刑法中有其既有意義 ,並無難以理解或受規範者難以預見之情,且法院本其權限 解釋文義,在個案中依其事實情狀認定,並無適用之疑義; 『非法』雖為不確定法律概念,然作為立法者所設立類同詐術 之攔截條款,只要能從法律整體解釋或依其整體規定所表明 之關連意義,且刑法尚有其他條文有以『非法』為構成要件者 ,亦未經宣告有違憲情形,闡明及判斷為類同詐術方法,而 屬非法方法,即符合法律明確性。…」(見本院卷第203頁至 第204頁),惟其僅在說明刑法第146條第1項「其他非法方 法」為具攔截性質之不確定法律概念,仍無從謂刑法第146 條第1項規定為選罷法第104條規定之攔截條款。  ㈣原告另主張臺灣地方選舉中,選民之投票意向或選舉結果, 確實會因為假訊息之存在而受到影響,其中女性與年輕選民 更為明顯,而系爭選舉之女性、年輕選民佔比較高,原告於 選前之網路聲量、好感度均優於被告,最後卻由被告勝出, 足認被告散布之假消息已對系爭選舉結果造成不正確影響云 云,並提出中央選舉委員會與最高檢察署之新聞稿、學者王 泰俐投稿文章、網路新聞、新北市選民結構分析等件為佐( 見本院卷第39頁至第94頁、第363頁至第368頁)。然原告前 開主張與刑法第146條第1項規定要件無涉,況原告主張系爭 影片一發布時間係112年12月16日(見本院卷第12頁),而 報導原告好感度較高之網路新聞發布日期係113年1月9日( 見本院卷第91頁),難認系爭影片一已對原告造成負面影響 ,遑論影響投票權人投票意向之因素眾多,實無從認定被告 發布系爭影片一、二即造成有意投票予原告之投票權人改投 票予被告之結果。至於原告雖聲請被告提出原證11影片1分6 秒至1分25之LINE音檔,以及陳報前開LINE音檔中與被告對 話之民眾年籍資料並聲請傳喚該民眾作證,惟前開影片為被 告於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民眾告知目擊原告賄選,所涉仍 與系爭影片一、二即被告於系爭選舉過程中曾向選民指稱原 告賄選乙節相同,而與刑法第146條第1項構成要件無關,故 難認有調查之必要,原告據此主張被告拒絕提出構成證明妨 礙而有民事訴訟法第282條之1第1項規定適用部分,即無再 予審認之必要。  ㈤此外,原告就被告有刑法第146條第1項詐術投票罪之行為, 並未能提出其他事證為佐,是原告執此主張被告有選罷法第 120條第1項第3款規定刑法第146條第1項行為之情事,請求 宣告被告於系爭選舉之當選無效,即屬無據。 四、從而,原告依選罷法第120條第1項第3款規定請求宣告被告 於系爭選舉之當選無效,為無理由,應予駁回。 五、本件事證已臻明確,兩造其餘攻擊或防禦方法及所用證據, 經本院斟酌後,認為均不足以影響本判決之結果,爰不逐一 論列,附此敘明。 六、據上論結,本件原告之訴為無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78條, 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民事第四庭  審判長法 官 張筱琪                              法 官 胡修辰                              法 官 莊佩頴                     以上正本係照原本作成 如對本判決上訴,須於判決送達後20日內向本院提出上訴狀。如 委任律師提起上訴者,應一併繳納上訴審裁判費。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書記官 王顥儒

2025-03-25

PCDV-113-選-1-20250325-1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聲字第525號 聲 請 人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檢察官 受 刑 人 林業庭 籍設嘉義市○區○○○街00號0樓(嘉義○○○○○○○○) 上列聲請人因受刑人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上,聲請定其應執行之 刑(114年度執聲字第402號),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林業庭所犯如附表所示各罪所處之刑,應執行有期徒刑肆年貳月 。   理  由 一、聲請意旨略以:受刑人林業庭犯如附表所示各罪,先後經判 決確定如附表所示內容,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 定應執行之刑,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之規定聲請裁 定其應執行之刑;另本件併科罰金部分業已裁定應執行刑, 併此敘明等語。 二、按裁判確定前犯數罪者,併合處罰之。但有下列情形者,不 在此限。一、得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二、得 易科罰金之罪與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三、得易服社會勞 動之罪與不得易科罰金之罪。四、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與不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前項但書情形,受刑人請求檢察官聲 請定應執行刑者,依第51條規定定之;數罪併罰有二裁判以 上者,依第51條之規定,定其應執行之刑;數罪併罰,分別 宣告其罪之刑,依下列各款定其應執行者:五、宣告多數有 期徒刑者,於各刑中之最長期以上,各刑合併之刑期以下, 定其刑期。但不得逾30年,刑法第50條、第53條、第51條第 5款分別定有明文。再按法律上賦予法院或法官自由裁量之 事項,並非得恣意任為或毫無限制,而須在法規或法律原則 之規範界限內,衡酌個案之具體情況,為公平、合理、適當 之裁決。是於裁量時,自須受法律規範之目的、精神、理念 及法律秩序所指導。又刑法第50條規定,裁判確定前犯數罪 者,併合處罰之,屬強制規定,目的在使被告(或受刑人)得 依同法第51條各款規定,享有併合處罰、限制加重刑罰之恤 刑利益。裁判確定前犯數罪符合併合處罰之案件,有2以上 之裁判,應依刑法第51條第5款至第7款定應執行之刑者,最 後事實審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規 定,聲請該法院裁定之,乃檢察官為被告之利益而為聲請, 法院於定應執行之刑時,自不得諭知較重於原裁判合併刑期 之總和,否則即有違數罪併罰禁止不利於被告(或受刑人)之 恤刑立法目的,最高法院亦著有98年度台抗字第697號裁判 意旨足資參照。 三、經查:  ㈠本件受刑人因詐欺等案件,業經臺灣新竹地方法院(下稱新竹 地院)、臺灣嘉義地方法院(下稱嘉義地院)、臺灣高雄地方 法院(下稱高雄地院)、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下稱新北地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下稱臺南地院)及本院先後判處如附表編 號1至9所示之刑,均經分別確定在案,有上開案件判決書各 1份附於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下稱臺中地檢署)114年度執聲 字第402號執行卷宗(下稱執行卷)可稽,且有法院前案紀錄 表1份附卷可稽(見本院卷第11-41頁)。  ㈡再按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所示案件,經新竹地院於民國11 1年8月10日以111年度金訴字第262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2 月(5次),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5月,並於111年10月3日確定 ;附表編號2所示案件,經嘉義地院於112年9月14日以112年 度金訴字第26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7月、1年1月、1年3 月、1年9月、1年10月、1年4月、1年5月,並於112年10月18 日確定;附表編號3所示案件,經高雄地院於112年9月21日 以112年度金訴緝字第25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6月、1年4 月(3次)、1年3月(2次)、1年5月、1年,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 8月,並於112年10月25日確定;附表編號4所示案件,經嘉 義地院於112年9月28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98號判決判處有 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罰金如易服勞役,以新 臺幣1,000元折算1日,並於112年11月7日確定;附表編號5 所示案件,經新北地院於112年10月3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3 97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2月(4次),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5 月,並於112年11月23日確定;附表編號6所示案件,經本院 於112年10月17日以112年度金訴緝字第82號判決判處有期徒 刑1年3月、1年4月,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並於112年11 月29日確定;附表編號7所示案件,經臺南地院於112年11月 28日以112年度金訴字第478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3月(5次 ),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7月,並於113年1月3日確定;附表編 號8所示案件,經嘉義地院於112年12月29日以112年度朴簡 字第33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1, 000元折算1日,並於113年2月6日確定;附表編號9所示案件 ,經本院於113年2月27日以111年度金訴字第1629號判決判 處有期徒刑1年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罰金如易服勞 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並於113年4月1日確定;如 附表編號1至9所示案件,原經本院以113年度聲字第2351號 裁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6月,併科罰金新臺幣3萬元,罰金 如易服勞役,以新臺幣1,000元折算1日,受刑人提起抗告後 ,復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13年度抗字第560號裁定抗 告駁回確定。其中,如附表編號7所示案件,前經最高檢察 署檢察總長提起非常上訴,復經最高法院於113年11月6日以 113年度台非字第155號判決撤銷原審判決關於被告對被害人 劉青倚、詹悅荻、林志宜、翁中為所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 財部分撤銷,撤銷部分判處免訴確定,此有法院前案紀錄表 1份在卷可佐(見本院卷第11-41頁),亦有上開刑事裁判書各 1份附於執行卷可稽。  ㈢關於受刑人所犯如附表編號1至3、5至7及9所示為不得易科罰 金、不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4所示為不得易科罰 金、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附表編號8所示為得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之罪,依刑法第50條第1項但書之規定,原 不得併合處罰,然受刑人於114年2月10日請求臺中地檢署檢 察官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規定,就上開各罪罪刑聲 請定應執行刑,有受刑人請求並簽名之臺中地檢署「刑法第 50條第1項但書案件是否請求定應執行刑調查表」1紙附於執 行卷可稽。是聲請人認應依刑法第53條、第51條第5款等規 定,聲請定應執行之刑,本院審核認為本院為犯罪事實最後 判決之法院,本件係向本院聲請與首揭法條規定尚無不合, 應予准許。 四、本院前曾發函通知受刑人得對本件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之刑 表示意見,經受刑人表示希望能適當將刑期縮減等語,此有 本院刑事庭114年2月20日中院平刑禮114年度聲字第525號函 (稿)、本院送達證書、本院陳述意見表各1紙在卷可稽(見本 院卷第43、45、53頁),並綜合斟酌受刑人犯罪行為之不法 與罪責程度、所犯附表所示各罪分別為詐欺、違反洗錢防制 法及竊盜等犯罪、彼此之關聯性、數罪對法益侵害之加重效 應、罪數所反映之受刑人人格特性與犯罪傾向,及對其施以 矯正之必要性等節,並衡以各罪之原定刑期、定應執行刑之 外部性界限及內部性界限各節,進而為整體非難之評價,爰 定應執行刑如主文所示。 據上論斷,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刑法第53條、第51條 第5款,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十七庭 法 官 湯有朋 以上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如不服本裁定,應於收受送達後10日內向本院提出抗告狀(須 附繕本)。                 書記官 陳綉燕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附表: 編號 1 2 3 罪名 詐欺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2月(5次) 有期徒刑1年7月、 有期徒刑1年1月、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1年9月、 有期徒刑1年10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有期徒刑1年5月。 有期徒刑1年6月、 有期徒刑1年4月(3次)、 有期徒刑1年3月(2次)、 有期徒刑1年5月、 有期徒刑1年。 犯罪日期 110年4月21日(5次) 110年4月19日至 110年4月20日(7次) 110年4月6日(8次)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緝字第460號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318號等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聲請書誤載為高雄地院)110年度偵字第9957號等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262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263號 112年度金訴緝字第25號 判決日期 111年8月10日 112年9月14日 112年9月21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 案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262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263號 112年度金訴緝字第25號 判決確定 日期 111年10月3日 112年10月18日 112年10月25日 是否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執字第4103號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3560號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8896號 編號 4 5 6 罪名 洗錢防制法 詐欺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3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 有期徒刑1年2月(4次)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1年4月。 犯罪日期 111年9月6日至 111年9月12日 110年4月7日(4次,聲請書誤載為110年4月7日、110年4月6日、110年4月3日、110年3月31日) 110年4月9日(2次)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字第373號等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緝字第2388號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1877號等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案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98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97號 112年度金訴緝字第82號 判決日期 112年9月28日 112年10月3日 112年10月17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新北地方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案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98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397號 112年度金訴緝字第82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2年11月7日 112年11月23日 112年11月29日 是否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3794號 臺灣新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14454號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執字第15598號 編號 7 8 9 罪名 詐欺 竊盜 詐欺 宣告刑 有期徒刑1年3月 有期徒刑4月 有期徒刑1年4月,併科罰金新臺幣2萬元 犯罪日期 111年9月6日 111年6月23日 110年4月13日(聲請書誤載為110年4月14日) 偵查(自訴)機關年度案號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2年度營偵字第827號等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偵緝字第372號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1年度偵字第15901號 最後 事實審 法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案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478號 112年度朴簡字第333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629號 判決日期 112年11月28日 112年12月29日 113年2月27日 確定 判決 法院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 臺灣嘉義地方法院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 案號 112年度金訴字第478號 112年度朴簡字第333號 111年度金訴字第1629號 判決確定日期 113年1月3日 113年2月6日 113年4月1日 是否得易科罰金或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得聲請易科罰金、 得易服社會勞動 不得聲請易科罰金、 不得易服社會勞動 備註 臺灣臺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1754號 臺灣嘉義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1080號 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字第5560號

2025-03-24

TCDM-114-聲-525-20250324-1

台非
最高法院

妨害秩序撤銷緩刑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36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楊程崴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妨害秩序案件,對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中華民 國113年11月29日撤銷緩刑宣告之確定裁定(113年度撤緩字第17 3號,聲請案號: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113年度執聲字第1129號) ,認為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裁定撤銷。 檢察官之聲請駁回。 理 由 壹、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者,為違背法 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又法院所認管轄之有無 係不當者,其判決當然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79條第4款 定有明文。撤銷緩刑之宣告之確定裁定,因其内容為關於實 體之事項,而以裁定行之,與實體判決具有同等效力,於裁 定確定後,認為違法者,自得提起非常上訴。又緩刑之宣告 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 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此觀同法第476條規定甚明(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非字第136號判決意旨參照)。二、經查 受刑人楊程崴前因妨害秩序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法院以11 3年度審簡上字第2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緩刑2年,於 (民國)113年5月29日確定,又受刑人於緩刑期前即112年3 月16日更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罪,經臺灣高等法院於113年7 月31日以113年度上訴字第2563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1年,於 113年8月29日確定,因已合於刑法第75條第1項第2款所定撤 銷緩刑宣告之原因,臺灣士林地方檢察署檢察官因之向原法 院聲請撤銷緩刑,經該院於113年11月29日以113年度撤緩字 第173號裁定撤銷緩刑,並於114年1月14日確定,業有前開2 判決、撤銷緩刑宣告裁定及受刑人執行案件資料表在案可稽 。三、然本件受刑人楊程崴之戶籍地在○○市○○區○○路00巷00 號,在原法院轄内並無住居所或在監、在押之紀錄,業經原 法院調查明確,並有戶役政資訊網站查詢—個人戶籍資料及 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在卷足參,觀之該戶籍資料,受刑人於 113年9月12日即已遷入新北市五股區之戶籍地址,早於本件 聲請撤銷緩刑案件繫屬於原法院之日,且原裁定向該上開戶 籍地址送達給受刑人收受,亦有送達證書可稽,按諸前揭說 明,原法院對本件聲請撤銷緩刑宣告之案件,並無管轄權, 原裁定不察,竟誤認為有管轄權,而裁定撤銷受刑人之緩刑 宣告,顯有管轄不當之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四、案經 確定,且對受刑人不利,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第443條 提起非常上訴,以資糾正及救濟。」等語。 貳、本院按: 一、法院所認管轄之有無係不當者,其判決當然違背法令,刑事 訴訟法第379條第4款定有明文。撤銷緩刑之宣告之確定裁定 ,因其內容為關於實體之事項,而以裁定行之,與實體判決 具有同等效力,於裁定確定後,認為違法者,自得提起非常 上訴。又緩刑之宣告應撤銷者,由受刑人所在地或其最後住 所地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官聲請該法院裁定之,此觀同法 第476條規定甚明。 二、經查:本件被告楊程崴前因妨害秩序案件,經臺灣新北地方 法院以113年度審簡上字第24號判決判處有期徒刑6月,緩刑 2年,於113年5月29日確定。檢察官於該緩刑期間內,以被 告於緩刑前(112年3月16日)因犯販賣第三級毒品未遂罪, 經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以112年度訴字第1273號判決判處有期 徒刑1年,經臺灣高等法院以113年度上訴字第2563號判決駁 回被告之上訴確定後,於113年11月4日向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聲請撤銷緩刑之宣告,於同年11月18日繫屬於該法院,嗣經 該法院於同年月29日以113年度撤緩字第173號裁定(下稱原 裁定)撤銷前開緩刑之宣告。然查,被告早於本件聲請撤銷 緩刑宣告案件繫屬於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前之113年9月12日, 即將其戶籍地址遷至新北市五股區自強路19巷34號,且斯時 被告並未因案在該法院轄內之監所執行或羈押,俱有卷附戶 役政連結資訊網站查詢—個人戶籍資料、法院前案紀錄表、 法院在監在押簡列表可稽。依前揭說明,本案被告之所在地 或其最後住所地,既均不在臺灣士林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內,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對本件聲請撤銷緩刑宣告之案件,並無管 轄權,乃原裁定不察,竟誤認為有管轄權,而裁定撤銷被告 之緩刑宣告,顯有管轄不當之違背法令。案經確定,且不利 於被告,非常上訴意旨執以指摘,洵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 裁定撤銷,並另行判決駁回第一審檢察官之聲請,以資糾正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第1款但書,判決如主 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刑事第五庭審判長法 官 李英勇 法 官 楊智勝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怡秀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怡靚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4

TPSM-114-台非-36-20250324-1

台上
最高法院

一、台 林明輝違反洗錢防制法檢察官聲請扣押被告財產案。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上字第1198號 聲 請 人 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黃錦秋 上列聲請人因被告林明輝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聲請扣押被告財 產,本院裁定如下: 主 文 聲請駁回。 理 由 一、按各級法院及分院對應設置檢察署及檢察分署,並分為地方 檢察署、高等檢察署及最高檢察署三級,法院組織法第58條 定有明文。又檢察制度雖屬一體,檢察官對於法院,並得獨 立行使職權,然因審級制度,檢察官既有對應審級配置之規 定,除有緊急情形或法律另有規定外,各審級檢察官之權限 ,亦應受上述職務管轄之限制。配置各審級檢察署檢察官行 使其職權,仍應依配置審級之檢察署定其職務管轄,即下級 審檢察署檢察官不得向上級審法院,或上級審檢察署檢察官 不得向下級審法院,聲請裁判或其他事項。   又「可為證據或得沒收之物,得扣押之」、「為保全追徵, 必要時得酌量扣押犯罪嫌疑人、被告或第三人之財產」,刑 事訴訟法第133條第1、2項定有明文。本條項所規定為保全 追徵而扣押犯罪嫌疑人、被告或第三人財產之情形,不限於 偵查中檢察官始得向法院提出聲請,即便於法院審判中,如 確有保全追徵之必要,為貫徹沒收犯罪所得新制之規範目的 ,尚無不准其聲請之理由,法院仍應實質審酌本案有無扣押 (保全追徵)之必要,為准駁之裁定。惟檢察官聲請扣押犯 罪行為人之財產,應先釋明該財產之存在,否則無從予以扣 押。 二、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聲請意旨略以:被告林明輝因違反洗 錢防制法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113年度上訴字第2208號判 決宣告沒收未扣案之洗錢財物新臺幣(下同)4,392,963元。 然告訴人即被害人陳素雲、劉建利遭詐騙而匯入被告申辦之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新店分行帳號0000000000 00號帳戶(下稱本件帳戶)之金額共10,880,000元。依存款帳 戶及其疑似不法或顯屬異常交易管理辦法笫9條規定,警示 期限自通報時起算,逾2年自動失其效力,本件帳戶業於民 國113年12月間解除警示狀態,倘本件帳戶內之4,392,963元 存款未經扣押,隨時可能遭移轉,為保全未來犯罪所得之沒 收、追徵,有扣押本件帳戶内款項之必要。爰依陳素雲、劉 建利之請求,聲請扣押等語。 三、惟查:    ㈠被告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經原審判決後,檢察官提起第三審 上訴,於114年2月17日繫屬本院,陳素雲請求檢察官聲請扣 押本件帳戶,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於114年2月27日逕行提 出聲請書,向本院聲請扣押,而非轉請最高檢察署向本院提 出,依首揭說明,本件聲請已非合法。  ㈡況本院審查陳素雲向臺灣高等檢察署檢察官提出聲請扣押本 件帳戶之資料,陳素雲因被告違反洗錢防制法案件,提起刑 事附帶民事訴訟請求損害賠償,經裁定移送臺灣臺北地方法 院(下稱臺北地院),由臺北地院於113年7月23日以113年度 重訴字第396號民事判決被告應給付810萬元及遲延利息,並 得以271萬元供擔保後假執行,已於113年9月4日確定。陳素 雲聲請強制執行,經臺北地院執行處囑託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執行處執行,經函請銀行扣押本件帳戶內存款,執行結果, 本件帳戶之扣押金額為「零」元,有陳素雲所提出之上述民 事判決、民事判決確定證明書、臺北地院函、臺灣士林地方 法院執行處函、以及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114年1 月14日中信銀字第000000000000000號函在卷可證,可見本 件帳戶已無可扣押金額。則檢察官未釋明本件帳戶有4,392, 963元存款,而非「零」元,依首揭說明,無從准許扣押。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220條,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林婷立 法 官 洪于智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王怡屏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6  日

2025-03-20

TPSM-114-台上-1198-20250320-2

台非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43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陳少禾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加重詐欺等罪案件,對於臺灣臺中地方法院中 華民國113年10月29日第一審確定判決(113年度金訴字第624號 ,起訴案號: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112年度少連偵字第313號), 認為部分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關於罪刑部分撤銷。 陳少禾犯如附表「宣告罪刑」欄所示之罪,處各該欄所示之刑。 應執行有期徒刑壹年肆月。 理 由 壹、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者,為違背法 令,刑事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又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 ,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 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為刑法第2條第1項所明定。再按 成年人教唆、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 罪或故意對其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兒童及少年福 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至於該條項所 稱『成年人』,因民法第12條業已於110年1月13日修正並於11 2年1月1日施行,民法修正後係以『滿18歲為成年』,較諸修 正前『滿20歲為成年』之規定,擴大成年人之認定範圍,經比 較新舊法結果,自以修正前之法律較有利於行為人(最高法 院113年度台非字第54號、112年度台非字第62號判決參照) 。經查,被告陳少禾係00年0月0日生,於行為時之111年12 月中旬某日迄111年12月27日為18歲,依當時尚未施行之民 法第12條規定,尚非屬『成年人』,原判決誤以被告於行為時 為成年人,而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 前段規定加重其刑,自有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情形 。二、案經確定,且對被告不利,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 、第443條提起非常上訴,以資糾正。」等語。 貳、本院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刑事 訴訟法第378條定有明文。刑法第2條第1項規定:「行為後 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 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又成年人教唆、 幫助或利用兒童及少年犯罪或與之共同實施犯罪或故意對其 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 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亦有明文,至於該條項所稱「成年人」 ,因民法第12條業於民國110年1月13日修正,並於112年1月 1日施行,民法修正後係以「滿18歲為成年」,較諸修正前 「滿20歲為成年」之規定,擴大成年人之認定範圍,經比較 新舊法結果,自以修正前之法律較有利於行為人。茲查,被 告陳少禾係93年6月7日生,於本案行為時之111年12月27日 為18歲,依當時之民法第12條規定,尚非屬「成年人」,原 審誤認被告於行為時係成年人,有如起訴書所載,加入「火 箭」等人所屬詐欺集團之犯罪組織,與少年鄭O倫(名字詳 卷)共犯起訴書附表編號1至4所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 一般洗錢犯行4次(編號1部分同時犯參與犯罪組織犯行), 因而依想像競合之例,從一重論其以如原判決附表編號1至4 所示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4罪,並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 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前段規定加重其刑,量處如上開附表 所示之宣告刑,並定應執行有期徒刑1年6月。觀諸上揭規定 ,原判決關於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第1項 前段加重被告其刑部分,即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案 經確定,且於被告不利,非常上訴意旨執以指摘原判決此部 分違法令,核為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判決關於被告罪刑部 分撤銷,另行判決如主文第2項所示,以資救濟。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第1款,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三庭審判長法 官 林立華 法 官 莊松泉 法 官 李麗珠                 法 官 陳如玲 法 官 王敏慧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游巧筠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附錄本案論罪科刑法條: 中華民國刑法第339條之4 犯第三百三十九條詐欺罪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一年以上七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冒用政府機關或公務員名義犯之。 二、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三、以廣播電視、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傳播工具, 對公眾散布而犯之。 四、以電腦合成或其他科技方法製作關於他人不實影像、聲音或 電磁紀錄之方法犯之。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洗錢防制法第19條 有第二條各款所列洗錢行為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其洗錢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未達新 臺幣一億元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五千 萬元以下罰金。 前項之未遂犯罰之。  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3條第1項 發起、主持、操縱或指揮犯罪組織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億元以下罰金;參與者,處六月以上五年 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但參與情節輕 微者,得減輕或免除其刑。 【附表】 編號 犯罪事實 宣告罪刑 1 起訴書 附表編號1 陳少禾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2 起訴書 附表編號2 陳少禾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壹月。 3 起訴書 附表編號3 陳少禾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貳月。 4 起訴書 附表編號4 陳少禾犯三人以上共同詐欺取財罪,處有期徒刑壹年壹月。

2025-03-20

TPSM-114-台非-43-20250320-1

台非
最高法院

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37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張至宗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等罪案件,對於臺 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華民國113年7月11日第二審裁定(113年 度聲字第799號),認為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本院判決如 下: 主 文 上訴駁回。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 為違背法令。再按判決確定發現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刑事訴 訟法第441條定有明文。而提起非常上訴,固應對於違法之 確定判決為之,但減刑及定執行刑之裁定,具有實體判決同 一之效力,於裁定確定後,認為違法,仍得提起非常上訴, 最高法院98年度台非字第162號判決意旨可資參照。二、受 刑人張至宗因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及毒品危害防制條 例等案件,先後經法院判決確定,經臺灣臺中地方檢察署( 下稱臺中地檢署)檢察官聲請定應執行刑,由臺灣臺中地方 法院於民國112年3月9日以112年度聲字第522號裁定(下稱 前案裁定),定應執行有期徒刑4年,並於112年3月   27日確定,有前案裁定、臺中地檢署刑案資料查註紀錄表等 資料在卷可稽。嗣臺中地檢署陳送臺灣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 分署檢察官就受刑人所犯前案裁定附表編號2之毒品危害防 制條例案件,及另案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 條例等案件(即原裁定附表編號2至7所示之案件),聲請定 應執行刑,於113年6月繫屬於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下稱 原審),原審本應基於一事不再理之原則,諭知原裁定附表 編號1(即與前案裁定附表編號2重複定刑案件)駁回聲請定 刑之裁定,竟疏未細查而以113年度聲字第799號裁定,與原 裁定附表編號2至7等罪重複定刑為有期徒刑9年,並於113年 9月11日確定在案,有上開原裁定全案卷宗在卷可參。揆諸 前揭說明,原裁定即有違反一事不再理之適用法則不當之違 法,且該裁定與科刑判決具有同等之效力,案經確定且不利 於受刑人。三、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第443條提起非常 上訴,以資糾正。」等語。 二、本院按:非常上訴制度,乃判決確定後發現該案件係違背法 令,對該確定判決所設之非常救濟程序,此觀刑事訴訟法第 441條規定即明。而提起非常上訴之客體,必須係對刑事確 定判決,或與科刑之確定判決有同等效力之確定裁定(例如 :單獨宣告沒收、減刑、定其應執行刑、宣付保安處分,以 及撤銷緩刑宣告等確定裁定),方得為之。倘下級審判決或 裁定後,係得上訴或抗告之案件,且已合法提起上訴或抗告 ,並已由上級審法院為實體判決或裁定確定者,則該下級審 之判決或裁定縱係違背法令,因非確定判決、裁定,自無對 之提起非常上訴之餘地。本件被告張至宗因違反槍砲彈藥刀 械管制條例等罪案件,固經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以113年 度聲字第799號裁定定其應執行之刑為有期徒刑9年,惟被告 不服提起抗告,嗣經本院以113年度台抗字第1664號裁定, 以其抗告為無理由而予以駁回確定,有上開裁定可稽。從而 本件確定裁定,係上開本院裁定,上訴人竟以臺灣高等法院 臺中分院113年度聲字第799號裁定為確定裁定,對之提起非 常上訴,顯有誤會,本件非常上訴自難認為理由,應予駁回 。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6條,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二庭審判長法 官 徐昌錦 法 官 江翠萍 法 官 張永宏 法 官 林庚棟 法 官 林海祥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邱鈺婷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4 日

2025-03-20

TPSM-114-台非-37-20250320-1

台非
最高法院

違反森林法

最高法院刑事判決 114年度台非字第38號 上 訴 人 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 被 告 陳銘儀 上列上訴人因被告違反森林法案件,對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中 華民國112年12月28日第二審判決(112年度原上訴字第24號,起 訴案號:臺灣南投地方檢察署108年度偵字第5658號、109年度偵 字第911、1398、1624號),認為部分違背法令,提起非常上訴 ,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及第一審判決關於陳銘儀如原判決附表三編號5即第一審 判決附表三編號5「宣告刑及沒收」欄其中合計十罪所諭知併科 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部分,均撤銷。 前項撤銷部分,併科罰金如易服勞役,均以新臺幣貳仟元折算壹 日。 理 由 一、非常上訴理由稱:「一、按罰金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下同 )1,000 元、2,000 元或3,000 元折算1 日,但勞役期限不 得逾1年;罰金總額折算逾1 年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1年 之日數比例折算,刑法第42條第3 項、第5 項前段,分別定 有明文。又刑法第42條第5 項前段之規定,係於罰金總額以 最高金額3,000 元折算易服勞役1 日,其期限仍逾1 年之情 形始有適用。倘所處罰金總額如易服勞役以2,000 元或3,00 0 元折算1 日,尚可不逾1 年,即無依上開以比例方法折算 罰金總額之必要。最高法院110年度台非字第103號、109年度台 非字第35號著有判決,可資參照。二、經查被告陳銘儀因犯 修正前森林法第51條第1項之故買贓物罪,共10罪,經臺灣 南投地方法院以109年度原訴字第4號判決(下稱第一審判決 ),其中8罪各處有期徒刑9月,另2罪各處有期徒刑10月。 處有期徒刑9月8罪部分,有6罪併科罰金40萬元,另2罪併科 罰金45萬元。處有期徒刑10月2罪部分,均併科罰金50萬元 (即第一審判決犯罪事實五、附表三編號5部分)。以上處 刑、併科罰金,固無不合。惟其於判決主文另諭知各該罰金 易服勞役之標準時,未依前開規定,竟均以1,000元折算1日 ,其折算結果,致易服勞役皆已逾1 年之日數。然各該併科 罰金,如易服勞役,依2,000 元或3,000 元折算1 日時,均 可不逾1 年,亦無依刑法第42條第5 項之比例方法折算罰金 總額之必要。第一審判決此部分罰金易服勞役之諭知,自有 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之違法。原判決未加糾正,仍予維持,而 駁回該部分上訴,同屬違誤。三、案經確定,且不利於被告 ,爰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第443條提起非常上訴,以資糾 正及救濟。」等語。 二、本院按:  ㈠判決不適用法則或適用不當者,為違背法令,刑事訴訟法第3 78條定有明文。又罰金易服勞役,以新臺幣(下同)1,000 元、2,000元或3,000元折算1日,但勞役期限不得逾1年;罰 金總額折算逾1年之日數者,以罰金總額與1年之日數比例折 算,刑法第42條第3項、第5項前段,分別定有明文。再刑法 第42條第5項前段係規定罰金總額縱以最高金額3,000元折算 易服勞役1日,其期限仍逾1年,不能依同條第3項所定折算 標準時之辦法,倘所處罰金總額如易服勞役以2,000元或3,0 00元折算1日,尚可不逾1年,不得以1.000元折算1日,或以 罰金總額與1年之日數比例折算。  ㈡本件原判決以第一審判決所認定被告陳銘儀有如第一審判決 犯罪事實欄五所載犯行,以及所犯罪名(民國110年5月5日 修正公布、同年月7日生效施行前〈下稱修正前〉森林法第50 條第1項故買贓物罪),因而維持第一審關於被告上述犯行 其中所處之刑(共計10罪)部分之判決,駁回被告明示僅就 此量刑一部在第二審之上訴,並確定在案,有卷附臺灣高等 法院被告(陳銘儀)前案紀錄表、臺灣南投地方法院109年 度原訴字第4號、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12年度原上訴字第 24號判決書可稽。第一審判決就被告所犯第一審判決附表三 編號5所示之修正前森林法第50條第1項故買贓物合計10罪, 各宣告併科罰金40萬元(共6罪)、45萬元(共2罪)、50萬 元(共2罪),並就併科罰金部分,均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 ,以1,000元折算1日。以所諭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計算,上開併科罰金易服勞役之日數為400日、450日及500 日,均已逾1年之日數,揆諸上揭規定及說明,第一審判決 此部分有適用法則不當之違背法令。原判決未予糾正,仍予 維持,同有違誤。案經確定,且不利於被告,非常上訴意旨 執以指摘,洵有理由,應由本院將原判決、第一審判決關於 被告所犯前述10罪,所諭知併科罰金如易服勞役之折算標準 部分,均撤銷,另行改判如主文第2項所示,以資救濟。又 被告所犯各罪所處之刑(包括有期徒刑及罰金),業經臺灣 高等檢察署臺中檢察分署檢察官聲請原審法院合併定應執行 刑,並經原審法院113年度聲字第981號裁定以原判決附表三 編號5即第一審判決附表三編號5所示10罪之併科罰金,係諭 知罰金如易服勞役,以1,000元折算1日,其易服勞役之日數 均逾1年,違反刑法第42條第5項前段規定,而有適用法則不 當之違誤,於循非常上訴程序撤銷改判,變更所諭知如易服 勞役之折算標準前,不得就併科罰金部分,合併定應執行刑 為由,因認檢察官有關此部分之聲請,為無理由,而予以駁 回,並於113年11月26日確定。因此對上述有關原判決及第 一審判決適用法則不當,「且不利於被告」之結論,不生影 響,附此敘明。 據上論結,應依刑事訴訟法第447條第1項第1款,刑法第42條第3 項前段,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0 日 刑事第四庭審判長法 官 李錦樑 法 官 周政達 法 官 蘇素娥 法 官 洪于智 法 官 林婷立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林君憲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20

TPSM-114-台非-38-20250320-1

台聲
最高法院

加重詐欺聲明不服

最高法院刑事裁定 114年度台聲字第58號 聲 明 人 林宜燕 上列聲明人因加重詐欺案件,對於本院中華民國114年2月12日第 三審判決(114年度台上字第28號),聲明不服,本院裁定如下 : 主 文 聲明駁回。 理 由 一、按本院為終審法院,案件一經裁判,當事人不得更有所聲請 或聲明。又依刑事訴訟法第441條規定,判決確定後,發見 該案件之審判係違背法令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得向本院 提起非常上訴。故僅最高檢察署檢察總長有提起非常上訴之 權限,並無許由被告等原確定判決當事人逕行提起之餘地。 二、本件聲明人林宜燕因加重詐欺案件,經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 院以112年度金上訴字第551號判決論處罪刑,因不服向本院 提起第三審上訴,經本院以其上訴不合法律上之程式,依刑 事訴訟法第395條前段規定,從程序上判決駁回其上訴後, 復向本院具狀聲明不服即「聲(申)請非常上訴」,依上開 說明,自為法所不許,爰裁定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19  日 刑事第九庭審判長法 官 梁宏哲 法 官 周盈文 法 官 劉方慈 法 官 陳德民 法 官 楊力進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記官 張齡方 中  華  民  國  114  年  3   月  25  日

2025-03-19

TPSM-114-台聲-58-20250319-1

本網站部分內容為 AI 生成,僅供參考。請勿將其視為法律建議。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 2025 Know99. All rights reserved.